历史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据是认为,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一、单选题1.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他们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国际工人协会B.正义者联盟C.共产主义者同盟D.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答案:C解析:见课本P6最后两行。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答案:A解析:见课本P5第二段一二行。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样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D.他们拥有优良的家教和教育经历答案:C解析:见课本P4-5,历史的行程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奋斗同样不可忽视。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答案:D解析:见课本P7第一行。5.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现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答案:C解析:见课本P7第二段最后两行。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答案:D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答案:A解析:见课本P21第一段前三行。8.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答案:B解析:见P21第一段最后三行。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答案:D解析:强调自然规律,同时荀子是古代唯物主义者。10.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答案:C解析:见P25最后一行,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11.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答案:C解析:见P22第三段三四行。1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B.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答案:D解析:见P26第一行。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答案:C解析:前者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河流是一直流动的,这一刻和下一刻的河流是不一样的;而后者则是诡辩论则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否定了静止的相对性——河流时刻都在流动,这一刻的河流和这一刻的河流也是不一样的。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解析:这里讲的是人与地球的相对静止(坐地日行八万里)和人与宇宙的相对运动(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统一。15.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解析:A项运动是绝对的,B项矛盾是运动的内在原因;D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16.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答案:B解析:其余三项均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1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答案:B解析:这一题体现了意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意识指导下的活动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参考P27第一行。18.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答案:D解析:了解诗句含义即可。19.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答案:C20.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答案:C解析:实践是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基础。若选B则陷入唯心主义,光有想法无法改变世界。21.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大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A.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C.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A解析:B项掌握客观规律的前提是实践;C项实践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项应为被人认识的自然规律在实践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2.医药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北京小乔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沛桥说,他们研制的“药师小乔”是一款应用于药店的智能机器人,依靠强大的人工智能和专业的药学服务能力,可以在药店销售中代替店员完成专业服务工作。医药机器人的研发表明:A.机器人将完全取代人类进行生产B.人类创造机器人的想法来自于人类的感性认知C.机器人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D.机器人代替人类完成实践活动是大势所趋答案:C解析:A、D均认为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B项想法应来源于实践。2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答案:A解析:音乐是客体,有音乐感的耳朵为主体,两者相互配合,才会产生音乐感这一认识。24.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根本特点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答案:A解析:天是客观的,不因为个人而改变,体现了客观性——规律的根本特点。2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为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逾淮为枳说明了()A.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B.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C.任何实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D.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过程答案:A解析:橘的变化因为不同的环境、水土,体现了发展的条件性。26.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答案:C解析:矛盾双方每一方自身的矛盾(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可以为另一方所利用(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27.“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A.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D.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答案:B2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答案:A29.“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答案:B解析:这里是马克思在讨论社会历史观所提到的,趋势与偶然性共同决定了世界历史,两者缺一不可。30.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A.因果联系B.必然联系C.主观联系D.本质联系答案:B解析:因为看到羊吃了这种草,所以这是羊草,这里体现了因果关系。3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答案:C32.《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答案:B解析:一直不断地加盐(量变),超过了限度,最终导致了变味(质变)。3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答案:A34."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答案:C35.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答案:C36.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知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答案:A37.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答案:D38.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答案:D39.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A.实践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来源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答案:A40.“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答案:D解析:对一定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对以后的时代来说往往就是可能的,因此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4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答案:D解析:A、B、C项均夸大了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错误。42.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案:“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答案:B4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答案:C44.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答案:C45.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答案:C46.“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D47.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答案:D4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答案:D49.人类在科学研究中把握到电能的规律和原理,把这个成果运用到生产领域,研制生产出各种工业和家用的电器,方便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这一事实说明了()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C.真理和价值的统一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答案:C50.“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答案:B5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有其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答案:D52.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答案:B53.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这里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答案:A54.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答案:B55.“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答案:A5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答案:D57.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答案:D58.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答案:C解析:见课本P149第一段第三行。5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答案:D60.18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答案:A61.《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多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A.剩余价值理论B.价值规律理论C.劳动二重性理论D.商品二因素理论答案:C62.马克思说:“就使用价值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A.抽象劳动B.具体劳动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答案:A63.在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否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得到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答案:B64.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答案:D6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答案:C66.《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A.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答案:A67.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在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的要求则表现为()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答案:D6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答案:B69.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保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它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时间的结果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答案:D70.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答案:C71.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A.劳动补偿B.价值补偿C.实物补尝D.增殖补偿答案:B72.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答案:D7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主义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D.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答案:A74.某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是A.20万元B.20.5万元C.21.5万元D.22万元答案:D75.某垄断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2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为10%,那么,当该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将销售价格定在40万元时,该企业获得的利润为()A.3万元B.4万元C.5万元D.7万元答案:D76.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答案:A77.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A.足值的且现实的货币B.足值的但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C.可以是不足值的,但必须是现实的货币D.可以是不足值的,也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答案:C78.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是()A.私人资本所有制B.法人资本所有制C.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D.垄断资本私人所有制答案:B79.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B.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C.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D.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答案:A80.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奠定理论基础的是()A.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B.萨缪尔森的《经济学》C.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D.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答案:D81.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A.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C.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答案:C82.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这表明()A.实现自我价值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原因B.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C.人生社会价值可以代替自我价值D.个人价值的实现取決于他人的认可答案:B下载试题通-轻松导入自己的题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力三要素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