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谈下,中国打造家文化、营造家氛围导师团如何推动打造家文化、营造家氛围?

本文转自【光明网-理论频道】;【开栏的话】为创新做好网上理论传播工作,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光明网推出理论学者助力计划,开设“时代青音”专栏。该计划将以专栏为阵地,以扩大理论融媒精品传播为抓手,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和网民生产创作内容言之有物、文风清新活泼的理论作品,聚拢一批讲政治、懂理论、善传播的优秀作者,营造网上理论传播新风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专栏将努力突出新表达,倡导新文风,注重新语态,构筑新高地,并希望越来越多的网站和学者一同唱响“时代青音”,与广大网友一起探索理论、感悟思想,一起聆听学理论、用理论的“时代青音”。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与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此,光明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达,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共话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作者: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走出课本,走向实践陈先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从事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它的影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而文化传统则是现实的,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传统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的文化使命,都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使之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重要构成因素。正是文化传统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贯穿起来,成为一种源流关系。这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继承不是囿于传统文化或沉湎于一些旧思想的束缚,而是要前进、创新,这就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文化土壤非常重要,《歌德谈话录》中记载歌德关于文化土壤重要性的论述很深刻。他说,“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想迅速地幸运地发展起来,就需要有一种昌盛的精神文明和健康的教养在他那个民族里得到普及”,还说,“我们都惊赞古希腊的悲剧,不过用正确的观点来看,我们更应惊赞的是使它可能产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个民族而不是一些个别的作家”。历史证明,文化名人的出现往往是群星灿烂,而不是一枝独秀,因为相同的肥沃的文化土壤上往往使文化名人成群出现成为可能。只要看看中国文化史就可以看到,无论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文章巨擘,都是成群出现的。当代要改变文化领域只有平原而无高峰的情况,必须全面、客观、科学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厚植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使各种优秀人才成群脱颖而出,蔚为大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臧峰宇: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激活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并为之赋予时代内涵,既要回到经典文本,也要将重点放在开新,强调人文日新。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自觉或不自觉得到创新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在各种节日文化、礼仪文化中,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一些古代概念与其在经典文本中的原意也有所不同,这并不是表现为对这些概念的误解,而是为这些概念赋予新的内涵。我们也在文明建设的现实语境中具体理解这些文化概念,它们也在实践中得到转化,具有制度性内容,成为一种文明范畴。(漫画:陈义超)陈先达:文化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超越解释学范畴,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借鉴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但它已不只是一个理念,而具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借鉴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它已转化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环保制度和相关法规的保障。文化与文明的转化也体现了人们的历史观,体现了人们的实践选择。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传播,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未必会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果实。臧峰宇:是的,花朵需要授粉才能结果,文化需要在传播中实现转化。经典永流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选择和传播的结果,文化传播的结果总会体现为历史印记,或者可以将这种印记视为承载观念的事实,对这些事实的认识和判断体现了文化价值观。我们将中国文化想象成一条历史的长河,有些河段可能九曲十八弯,但终究是大河向东流。这条文化长河的流向和流速与社会结构有关,这实际上是关于文明的话题,从文明角度可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实践内涵。有生命力的文化观念总要实现实践转化,转化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应当从文化出发理解历史的形成过程,而应当从历史事实出发理解文化的形成过程。陈先达:我们的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存在于现实之中。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传统文化作为事实具有客观性,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取决于当代人的价值观,取决于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现实的关系不是“因为”和“所以”的关系,而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根本上说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根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有这些思想,我们才实行这些政策,而是我们的社会现实需要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臧峰宇:这实际上体现了文化研究的现实性问题,研究任何具体的文化形式,未必都要考虑现实性问题,但研究文化发展的总问题,离开现实性就无法把握问题的关键。我认同您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现实的关系不是“因为”和“所以”的关系,是基于当代社会现实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所以然”和“所当然”,然后探求如何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粘合剂臧峰宇:文化的古今相通意味着文化传统的延续,文明的建构体现了问题意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建构制度文明,要发展治理文化,促进文化治理。我最近重读《哥达纲领批判》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感到其中关于治理的内容很有价值。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提供了思想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这里有一个从历史中汲取治理智慧的问题,与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时代化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复兴并不是要重写历史,因为历史是不可复制的,民族复兴是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创造未来。(漫画:陈义超)陈先达:历史是处于一个时代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品读历史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如何看待历史,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其实,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的评价不可能改变已经过去的历史事实,而只能改变历史观,这就又回到文化的时代化问题。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还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确立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臧峰宇:我们在时代语境中探讨文化的实践转化,要秉持历史思维方式,也要思考文化认同问题。经过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观念的纽带,因为它彰显了民族精神,体现了炎黄子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共同文化取向和主流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了文化的再生机制,促进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这确实又回到文化的时代化问题,必须通过走向文明的实践成为现实,因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实践命题。陈先达:这么看问题是对的。文化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成员自我认同的标志,这种认同就体现了文化的纽带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共同的语言中蕴含着共同的社会心理、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包括情感因素、心理因素、认知因素等。民族的凝聚力,正是因为文化认同而产生了民族归属感,这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粘合剂。中华民族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在抗疫过程中得到生动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淳正家风,家国兴盛。中华民族素有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发展成为一种浓郁醇厚的家风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传统家风文化的优秀因子,树立新时代优良家风,促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仅承担着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担,更担负着塑造德性人格、孕育家国情怀、培育文明风尚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处世原则、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家风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孔门庭训、孟母三迁、诸葛教子、岳母刺字等脍炙人口的家教故事,所蕴含的诗书传家、教子义方、俭以养德、精忠报国的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无一不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中华优秀家风作为中华根、民族魂的生动体现,凝结着历代贤哲修齐治平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治家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南朝人徐勉身居吏部尚书、中书令等要职,不营产业,家无蓄积,还常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亲戚中的穷乏者。门生故旧劝他为自己、为儿孙留点财富,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徐勉的高风亮节为世人称道,“遗清白于子孙”也成为历代清吏恪守的千古明训。近代名扬天下的钱氏家族,秉承先祖吴越王钱镠“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的教诲,形成了“祖武是绳、清芬世守”的家风,人才辈出。百余年来,更是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杰出学者。“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风能影响一个人,也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一般家庭家教不严、家风不正,子女很容易招惹祸端;而领导干部家庭,一旦家教失守,家风颓坏,就容易违法乱纪,腐化堕落,最终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周恩来同志对家人严格要求、不搞特殊,他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定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如晚辈只有出差顺路时才可以来看望他,来者吃住费用不能用公款,不许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生活要艰苦朴素等。这些家规,周恩来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自觉带头重家教、严家规、正家风,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与世风密切关联,相辅相成。家风作为世风的基点和载体,要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必须从树立优良家风做起。《老子》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家教家风的缺失,危害之烈,不啻洪水猛兽。因此,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家风,推动新时代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传承中华优秀家风,首先要有思想上的自觉,让好家风“活起来”。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比如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颜氏家训》的“孝为百行之首”,朱柏庐《治家格言》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名句,家喻户晓,广为传诵。传统家风蕴含的孝亲敬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勤俭持家、清正廉洁等思想观念,已经不单单为一家一姓所独有,而是所有中国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是息息相通的。正确衡估传统家风恒长久远的价值,自觉强化家风传承,有助于打通核心价值观通向社会大众的心灵之路。传承中华优秀家风,重点在“立”,让好家风“传下去”。通过挖掘提炼传统家风精华,编写传统美德故事,制作家训格言牌等多种方式,让好家风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运用移动网络、微信、数字报纸等新媒体将好家风传播开来,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什么是仁爱、孝亲,什么是礼义、诚信,什么是团结、友善,从小就懂得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家风,应当树榜样,重引导,让好家风“动起来”。良好家风的树立,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需要从每个家庭、每个人自身做起,特别是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做好家风的维护者、示范者、践行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立足实践,做好选树文章,营造家家户户建设好家庭的浓厚氛围。老龄办、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应密切配合、协同联动,积极组织开展孝亲敬老、文明书香、热心公益、清正廉洁等道德模范评选和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不断扩大好家风的“标杆”影响力与引领力,让先进典型的人性光辉和道义力量,浸润心灵,引导民众,就能有效激发“群体效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传承中华优秀家风,要注重重塑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近些年来,山东开展的乡村儒学推广活动通过组建专业性的学者团队、开设公益性的乡村儒学讲堂、招募乡村儒学志愿者、成立老年互助组社等多种途径,探索出了一条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的新路。传统文化之根在乡村,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传承中华优秀家风,领导干部尤其要率先垂范。对领导干部而言,和谐美满的家庭是干事创业的“加油站”,清廉俭朴的家风是秉公用权的“导航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的家风,关系到党风政风,对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和引领效应。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修心治身,防微杜渐,培育清廉家风,为全社会作表率。(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编辑
宫英英来源
大众日报
古代君王都重视用礼仪来教化民众,对现代企业,除了职业技术,价值观、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也非常重要。上课只是培训的一种方式,企业对员工更多的培训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对下属的指导、帮助应该是最重要的培训方式之一。但在我看来,解决企业的问题靠的是中国文化,更准确的来说是中国的“家文化”。在今天,家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依然具有极大的价值,家文化所蕴含的管理哲学值得更多的探索。企业文化的精髓应该像家学一样代代相传、传承发展,它们不仅属于企业,也属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即制度!在企业中处处得以体现。任何组织都需要制度,制度是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企业家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在企业中宣贯“家文化”?今天的文章来源于《培训》杂志融媒体平台特约作者沈水,他将与我们分享“蚂蚁亲子”践行家文化的那些事~在“蚂蚁亲子”的发展中我发现,打造企业文化中的“家文化”与我们的亲子培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蚂蚁亲子”的家文化蚂蚁亲子的“家文化”是父母陪同孩子一起成长,在家庭的温暖中,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爱,父母因为孩子使得家庭更加团结和谐,企业文化中的家文化亦是如此。企业的“家文化”在于把公司打造成为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让员工能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公司对于员工而言,就是一个“大家”,而员工则是家里的孩子。在这种企业文化熏陶下的员工会对公司有着较强的归属感与使命感,在面对工作时也有着更加积极的态度与极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员工可以在公司的陪伴下成长起来,同时公司也能在员工的成长中不断地得到员工的回馈。虽说家文化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但是对于如何打造家文化还是处于探索之中,我们企业应该如何打造家文化呢?我认为企业文化的打造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过程。家的责任:领导者以身作则企业中,领导层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态度,在家文化的环境下,领导作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员工们的成长,关心员工的生活,对员工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同时,根据杨国安教授的“杨三角理论”,组织能力的搭建,不仅要看员工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激发员工的意愿,通过文化、流程、制度等为员工塑造良好的治理环境,为家文化的打造奠定好基础。家文化的打造需要一个好的领导,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能慧眼识人,要了解员工的优劣势,在分配工作时能做到各司其职,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信心。在对待员工上,我们可以借鉴星巴克的理念。对星巴克而言,站在金字塔顶端是员工。员工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后是顾客,最底层的才是股东。我们在打造家文化时,也要改变对员工的看法,员工并不是低人一等,在企业中人们都有着同等的地位,只不过是职责不通而已,我们要尊重员工,让员工能够融入我们企业这个大家庭中。领导不仅仅是一种职位,更是一种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领导理念,关心员工的日常生活,同时能够倾听员工的声音,与员工进行沟通与交流、处理好“小家、大家、万家和国家”的关系,打造我们企业优秀的文化。“家”的贯彻:家和万事兴,打造员工归属感对待员工的方式上,文化的诞生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就能实现的,企业家文化的打造需要企业上下的共同努力,所以员工的培训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员工的培养方面,要注意“半只脚”员工的存在,他们有些是新员工,有些是待离职员工,还有一些在公司混日子的员工,但总的来说是缺少对公司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如何让他们的心也回到曹营便是培训的一大重点。新员工培训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蘑菇定律”出现,他们的心理比较敏感,我们一定要有一套针对新员工较为完善的实习计划,积极发挥导师的作用,并建立扎实的导师管理机制;围绕员工入职后的心路历程,在一些关键节点上,进行员工的关爱与关注活动。比如介绍新员工时,团队所有成员把他围在一起,每个人进行握手,主管每周要谈一次话,入职后满月、转正、周年员工都能收到祝贺的邮件,这些小小的措施,都是在致力于打造一种关爱家文化。这种关爱文化的打造其实就是家文化的一种,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下,新员工很容易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感到企业带给他家的温度,让新员工把另外半只脚也迈入我们企业这个大家庭中。离职员工和划水员工也是如此。对于离职员工,他们就像是长大离家的孩子,我们不能过多的干涉他们的选择,但是能够在必要的时刻给予帮助和关怀,让他们深刻得感受到企业是如同家一般的存在,不论遭受多大的风雨,都有一个避风的港湾。凡是拥有蚂蚁家族工作满年限的员工,每年可免费享受上海亲子家庭采摘护照1张、亲子家庭长三角星空露营护照1张、四季采摘节等内部员工福利,在每年蚂蚁亲子家庭日、年度会议等重大活动时都盛邀带家人一起参与,感受蚂蚁大家庭的温暖。而对待划水员工,则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平衡有序,权责对等,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得意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和责任,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就像中国传统的家在“长幼有序”中充满仁爱,有长对幼的关爱、幼对长的尊敬,有家长的权威,也有相互的宽容。企业需要良好的氛围,员工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关爱,领导体恤下属,下属尊敬领导,还要把这种仁爱推及我们服务的每一位客户,让他们感受到真诚与温馨。家的激励:政策加持,让员工毫无后顾之忧员工的福利方面也要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制定能够保障员工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也是打造家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员工的自身利益在得到了保证后,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企业,对公司的贡献之中。企业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来源于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双向的交互作用,彼此都需要了解和同情,我们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低到高组成一个需求层次体系: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结合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员工最想得到的就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蚂蚁亲子家族从“情感”“情绪”与“激励”三个方面出发,以“家文化”让每个员工得到尊重,体现自我价值;员工以企业为家,在企业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情绪不好时给员工发一个“情绪假”;将家的激励分为目标、示范、尊重、参与、荣誉、关心、竞争、物质、信息、文化共十项家族激励办法。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企业要想打造“家文化”,更是不能空谈,需要做出行动与努力,希望我们企业可以在今后变得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造家文化、营造家氛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