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存在一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地位中,人们的种种思想们无不打上了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人的本质是的烙印。说明?

“左派”队伍里某些人所说的“按照思想划分阶级”,是荒谬的。但是,如果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这样说则是正确的。所谓“按照思想划分阶级”这种论调的幼稚性和荒谬性就在于,它混淆了阶级和立场这两个层次。
  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力在于阶级斗争。要使得阶级斗争蓬勃发展起来,靠的是无产阶级成员的英勇奋斗。
  一般来说,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下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往往是经济上的被剥削者、政治上的被压迫者。这些人,应该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有时候并不完全如此。
  因为,无论是封建统治者抑或是资产阶级,都会用各种精神鸦片来欺骗、腐蚀、分化被压迫阶级。鲁迅先生笔下那一个个既不幸、又不争的麻木灵魂,就是生动的刻画。还有更多的被压迫阶级成员,不仅仅是麻木,还会被迫去为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卖命,这些也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乎,现在的“左派”里,某些“创新理论”就冒出来了,什么“马克思根据经济地位划分阶级,毛泽东根据个人思想划分阶级”,如此等等。
  其实,毛泽东从来没有主张过单纯根据个人思想划分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就是以划分农村阶级为出发点的,而当时划分农村阶级,当然是根据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各个阶层的经济地位来划分,不可能根据个人思想观点划分。
  毛泽东还有一句名言:“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句名言,更能说明问题。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亦未曾认为,经济地位能够自发地决定阶级立场。他们曾经借用黑格尔的“自在”和“自为”这两个哲学术语,来描述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两个阶段。
  “自在的阶级”指阶级觉悟不高、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政党组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时的无产阶级;
  “自为的阶级”则是指阶级觉悟提高、有了自己的政党组织、有了革命理论的指导、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已达到理性认识阶段时的无产阶级。
  工人、农民、小资产者从反对个别资本家的维权斗争转到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斗争,从个别的自发斗争进入到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阶段,这时候的无产阶级就成为“自为的阶级”。
  1919年,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为“阶级”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在私有制社会中,存在着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列宁告诉我们,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人们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再次是领得和支配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以及多寡。
  列宁实际上向我们揭示了阶级社会的三种对立方式:
  就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而言,人们可以被划分为所有者与非所有者;
  就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而言,人们可以被分为指挥者(管理者)和被指挥者(被管理者);
  就财富分配而言,人们可以被分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一般而言,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总是(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指挥者和财富剥削者;而非所有者总是被指挥者和被剥削者。
  这样说来,列宁的意思,是否认为阶级是一个纯粹经济性质的社会集团,每个人的立场、思想、主张都直接取决于其经济地位呢?错了,这不是列宁的观点。
  1902年2月,列宁在《怎么办?》这部著作中,批判了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经济派”所散布的“工人自发论”。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的意识。”
  为什么“工人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意识”?因为工人群众可能遭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奴役。列宁告诉我们:“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
  那么,列宁所说的“灌输”,是否就等于是说,哪个工人的脑子里被灌输了革命思想,他就会成为革命者?如此说来,这不还是等于“按照思想划分阶级”吗?不对,如果这样理解,就是误解了列宁的思想。
  列宁的意思是,工人阶级成员首先有自己的经济地位作为思想基础,一旦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就有可能成为革命者。随着无产阶级从“自在”状态逐渐发展到“自为”状态,有觉悟的工人和有觉悟的其他阶层劳动者会越来越多,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坚实基础。
  当然,也会有一些工人阶级成员,尽管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由于没能认真改造世界观,有可能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成为工联主义者,或者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卫道士。
  但是,即使很多工人阶级成员暂时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不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也只可能继续被资产阶级奴役,而不可能全都变成资产阶级,不可能改变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从这个角度,就可看出“按照思想划分阶级”这一糊涂观点的荒谬性。
  反过来,一些出身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家庭的进步青年,由于接受了革命思想,便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在中外革命的历史上,这样的革命家、革命者是屡见不鲜的。
  2020年,不仅是伟大导师列宁诞辰150周年,也是革命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恩格斯就是一个光辉典范,他出身资产阶级、本人也是一名拥有数家工厂和大量财富的资本家,但是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家产,都用来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用来资助革命事业、用来帮助他的革命战友,例如马克思等很多革命同志都曾受到过恩格斯的无私帮助。但是,这只是进步青年个人的行为。
  况且,要使更多的青年人背叛自己出身的上层阶级、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需要社会上出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作为大环境来起催化作用,并非单纯依靠个人修炼。
  如果“按照思想观点划分阶级”,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任何成员都进行革命思想教育,企图让所有人都变成进步人士,这在革命低潮时期是不可能的、荒谬的。
  在革命高潮时期,才会有更多的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的成员自觉改造世界观,但是也不可能所有人一下子都变为进步人士,他们自身的现实政治地位、现实经济利益,毕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
  要把所有人全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且还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并且需要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而且需要经过曲折的过程,才能达到塑造大批“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
  毛主席曾经指出:“资产阶级和曾经为旧社会服务过的知识分子的许多人总是要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总是留恋他们的旧世界,对于新世界总有些格格不入。要改造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不可用粗暴方法。”
  即使在革命高潮时期,例如在毛泽东时代,很多出身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世界观,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拥护无产阶级革命;但是随着社会的曲折发展,随着修正主义上台、资本主义复辟,很多人的思想又退步了。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几十年内是不行的,需要一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成功。在时间问题上,与其准备短些,宁可准备长些;在工作问题上,与其看得容易些,宁可看得困难些。这样想、这样做,较为有益,而较少受害。”
  可见,要促使身处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人改造世界观,不是不可能,但那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并非“按照思想划分阶级”那么简单。
  另外,还必须明确,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所说的“灌输”,指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思想斗争,这种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这种斗争是社会性质的。
  无论是向别人“灌输”还是被别人“灌输”,都不是某一个知识分子、某一名工人自己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阶级斗争的沧海一粟。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斗争,包括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理论斗争;三种斗争形式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要从三条战线上全面展开同反动势力的斗争,才能使千百万无产者联合起来。
  也就是说,阶级的划分要以阶级成员的经济、政治地位为基础,但并不是一个人的经济、政治地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阶级立场。其中,个人的思想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这个斗争中哪一个阶级取得了暂时的胜利,这个大背景,影响着一个阶级中多数成员的思想世界观,影响着一个阶级中多数人采取什么立场。
  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在将来的斗争中,这种思想意识领域的斗争都是十分重要的。
  总而言之,就个人层面来说,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和一个人的阶级立场不是机械对应的,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的思想世界观。但是,就阶级整体来说,这个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就决定这个阶级的存在,也决定这个阶级大多数成员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退一步说,即便这个阶级的大多数成员在思想上受了其他阶级思想的影响,这个阶级也仍然存在,不可能变成另一个阶级。
  由此可见,“左派”队伍里某些人所说的“按照思想划分阶级”,是荒谬的。但是,如果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这样说则是正确的。所谓“按照思想划分阶级”这种论调的幼稚性和荒谬性就在于,它混淆了阶级和立场这两个层次。
  一个阶级,例如被压迫阶级,即使在某一历史时期,其多数成员遭到统治阶级的思想奴役了、不愿意起来革命,这个阶级仍然是被压迫阶级,不可能全都变成统治阶级。但是,被压迫阶级的个别成员则可能站到统治阶级的立场、变成统治阶级的成员和走狗。
  反过来,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在革命高潮到来时,即使其多数成员都趋向进步、拥护革命,但他们仍然是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不可能一下子都变成无产阶级。当然,资产阶级或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个别成员,则可能彻底背叛自己的阶级,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今天各地工人、农民的维权斗争,属于经济斗争。我们为他们的经济斗争造舆论,属于思想舆论斗争。我们为每一个普通的维权案例做一点点舆论工作,那就会“涓涓细流入长江”,在14亿人口的中国,形成人民舆论的汪洋大海。这种效应,在很多事情上都曾应验过。
  在配合工人、农民开展经济斗争时,我们同时进行舆论斗争、进行思想宣传。当然,思想舆论斗争是为了无产阶级的理论斗争打基础的。我们的思想舆论和宣传工作,需要上升到理论层次。
  但是,我们的理论工作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杜绝脱离实际的所谓“理论创新”,而是要做到理论为现实服务。因此,什么“马克思根据经济地位划分阶级,毛泽东根据个人思想划分阶级”这样的“理论创新”,可以休矣。
「 支持乌有之乡!」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真理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实践论》)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这不仅由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具有自己的阶级立场、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而且还由于阶级社会的发展规律本身就具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内容。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列宁选集》第二卷1页)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有先进的、革命的阶级,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代表,才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社会领域中的真理;反动没落阶级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随着阶级地位的变化,真理也会发生变化的。毛主席说:“ ‘鸡毛不能上天’ 这个古代的真理,在社会主义时代,它已经不是真理了。穷人要翻身了。旧制度要灭亡,新制度要出世了。鸡毛确实要上天了。”这说明在阶级社会中社会领域的真理始终是阶级的真理。自然领域的规律本身虽不存在什么阶级内容,但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因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也都具有自己的阶级立场,也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列宁说:“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列宁选集》第二卷1页)另外,列宁在谈到二十世纪初新物理学陷入唯心主义时还指出:“主要就是因为物理学家不懂得辩证法。”(《列宁选集》第二卷267—268页)他们所以不懂得辩证法,主要是“这些人的整个生活环境,使他们厌弃马克思和恩格斯,使他们投入庸俗的御用哲学的怀抱里去”。(《列宁选集》第二卷269页)这说明自然科学家的世界观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有直接影响的。刘少奇一伙曾大肆鼓吹“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资产阶级口号,妄图用它来保护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反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本否认真理的阶级性,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彻底揭穿和粉碎了这一反动谬论和反革命阴谋,深刻指出,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关系、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基本问题上,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平等,也不允许有什么平等;实际存在的只能是革命与反革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关系,即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独裁或专政的关系,而不能是什么别的关系,例如所谓平等关系、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和平共处关系、仁义道德关系等等。发布于 2022-03-31 21:5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人的本质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