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和封建迷信的界定有哪些 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迷信观念?

2017-06-07 05:47
来源:
中华传统国学
道教承载了国人太多的传统信仰,道教中的诸多神仙其中不乏历代忠臣、英雄等对家国兴亡做出重大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受国家褒奖、人民拥戴,难道我们也要嫌弃这些历史和传统称之为封建迷信吗?
近来有媒体就某村一名会计人员做道场一事做了相关报道,但报道中有一角度却有待商榷:文中将道士做道场斥之为“封建迷信”,这种说法实在是有失公允。
当年日本人占领台湾时,他们有一个举动:要拔中华文化的根。怎么拔根?把道教的庙烧了,把神像烧了,说要让那个神归天。什么意思?就是让你中华民族没有信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这个民族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不存在了,所以从这一点意义上看,他要消灭中华民族,就要先从文化与信仰上入手;而消灭道教就是要消灭中华民族的手段之一。所以今天我们如果要让中华民族兴旺,就必须让传统文化的这些主流的东西、使那些原本对人们的生活有帮助的东西,让它焕发青春。
当然,我们也应该正本清源,明白到底什么是“封建迷信”?
1迷信等同传统宗教习俗的代称?
封建,原意是封邦建国的一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始于周代。周天子将国土分封给自己的族人、功臣,形成众多的诸侯国,各个诸侯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这种制度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被郡县制所取代,天下事务归于中央集权,所以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封建制度了。现在人讲的封建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西方的社会在漫长的中世纪都是过着一种封建的制度,这一段历史在中国找不到对应,所以中国的学者用封建代指秦以后到明清所有的中央集权的王朝,这是借鉴西方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划分,是不符合国情的。
所谓迷信,很好理解,就是盲目地相信,对任何事物,都可以达到迷信的状态,哪怕是对科学,盲目地相信现代科学也可说迷信,所以说封建迷信,这一词,应该是说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由于对科学的无知而对事物盲目地相信。那么现在人所说的的封建迷信,怎么成了传统宗教习俗的代称?
2封建迷信为什么专指中国传统宗教
封建迷信现在成了污蔑华夏民族传统宗教习俗的专用词。华夏民族的宗教习俗是什么?就是从古以来形成的一系列信仰习惯,鬼神信仰和祖宗崇拜可以说正是华夏民族的信仰特点,《尚书·尧典》就说:“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中国人的信仰是多神的,但多神并不代表着落后。自从近代开端,中国国力衰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丧失了,现在的国人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外来的,都是先进的,凡是中国固有的、传统的,都是落后的;直到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很多同胞却依然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没有一点文化自信:每每涉及自己民族传统的宗教文化习俗,都斥之为封建迷信。
3道教的宗教活动不是封建迷信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最能体现华夏民族的宗教信仰。道教在建国以后,被定为五大合法宗教之一,受宪法保护。中国法律尊重宗教信仰的自由,反对公开诋毁侮辱他人的宗教信仰。任何合法的宗教活动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道教徒举办道场、法事,是表达其宗教信仰的合法宗教活动,这种宗教活动,怎么就变成了封建迷信了呢?道教承载了国人太多的传统信仰,包含了文化、民俗、古代科技等等内容;道教中的诸多神仙其中不乏历代忠臣、英雄等对家国兴亡做出重大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受国家褒奖、人民拥戴,难道我们也要嫌弃这些历史和传统称之为封建迷信吗?
有些人认为烧香拜神是封建迷信,所以他们处世毫无恭敬畏惧之心,不敬尊长,不惧国法,行事暗昧,昧理欺心,自以为天地不知,他人不晓。有些人认为善恶报应也是封建迷信,所以他们逞强凌弱,损人利己,弄虚作假,为商必奸,为人必贪,无恶不作,片善不修,以做恶有善报为信条。
有些人认为爱国孝亲也是封建迷信,所以他们崇洋媚外,祸乱国家,啃老弃老,打骂父母,不孝双亲。有些人认为追思先亡慎终追远是封建迷信,所以他们对祖先父母毫无感恩之心,只恨祖先遗产不丰。在很多地方,家里老人去世,子孙后代延请道士诵经代亡人忏悔不使前人受苦并籍以超升福界,这本是后人对前人的孝心的延续,这种活动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传统,对于人孝德的教化意义是积极的。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如果自己不了解道教,请不要给道教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道教旨在劝人向善,济世利人,让人怀慈悲,包容、谦让,净化人心和谐社会,和睦家庭,通过特有的宗教活动表现人们的感恩心,忏悔心,以及良好的愿求,却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封建迷信糟粕,是不是在那些家人去世后脱衣露体艳歌艳舞才是化俗的正信教化?
↑↑↑
中华传统国学
国学道家文化
国学中医文化
国学易经文化
国学风水文化
国学命理文化
关注平台后 回复数字 查看相应内容
回复0收看:中华五千年国学常识集锦
回复1收看:中国老家规,这就是教养
回复2 收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回复3 收看:古代女子洞房前后的区别
回复4 收看:色难 .........你敢看吗?
回复5 收看:为啥人生气时说话用喊?
回复6 收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回复7 收看: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
回复8 收看:中华“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回复9 收看: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
回复10 收看:传统饮食相生相克原理
回复11 收看:人类的残忍让自己胆寒
回复12 收看:国学精粹不怨天不尤人
回复13 收看:睡姿这事,你做对了吗
回复14 收看:龙的九个儿子,在哪?
回复15 收看:中华老规矩,教给孩子
回复16 收看:吃 醋 ,生活才有滋味
回复17 收看:“老公”原恶毒骂人的
回复18 收看:阎王和穷鬼的对话,
回复19 收看: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
回复20 收看:知命不怨天知己不怨人
回复21收看:如何判断你元气不足?
回复22收看:四杯绿茶让癌症远离
回复23收看:心存善良,无可恨之人
回复24收看: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回复25收看:写给总是乱想的你!
回复26收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回复27收看:知道吗?刷牙别沾水!
回复28收看:古代到底有没有合同?
回复29收看:是药三分毒,药补食补
回复30收看:车内摆件十大禁忌,
回复31收看:春吃芽、夏吃瓜
回复32收看:遇出葬和婚礼的禁忌,
回复33收看:流传600年,益寿延年
回复34收看:这五种房子越住越穷!
回复35收看:不骗你,吃太饱很可怕!
回复36收看:大忌!绝不能进卧室
回复37收看:传给孩子,还是失传?
回复38收看:常按六个穴位!
回复39收看:古代投降为何举白旗?
回复40收看:影响运气的小动作
回复41收看:手镯最好别戴左手上!
回复42收看:忌讳,不要乱改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前段时间中科院某项目开工仪式上请来了道士“做法”,后来据报道,相关的责任人也收到了处理。但是这事情至今仍然在网上争议不断。无非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工地“做法”是传统民俗,自古以来以来在各个工地很常见,工地“做法”无可厚非,不应该指责。第二种看法认为,作为内地最有影响力科研机构竟然在开工仪式上请道士“做法”,这是搞封建迷信活动,有悖科学精神,影响太坏。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3个问题:1.什么是传统的民俗文化?2.什么是封建迷信活动呢?3.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尤其是提倡科学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把封建迷信和民俗区别开对待。那么,封建迷信活动和传统民俗文化两者的显著区别在哪里?所谓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规矩等等。是不同的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矩。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传统礼仪等等。民俗文化由人类社会自然而然形成的,大多数的民俗对人类社会中的个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民俗文化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所谓的迷信:主要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的信任状态、不假思索的迷惘地相信,最终将不科学的、未经证实的事物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某些人有病不去正规的医院去看,而相信所谓“大师”、“神医”,某官员为了高升把道路桥梁改道等等。迷信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天就有,在原始社会或者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比如人们早期无法解释日食月食,认为是天狗在吃月亮等)无法解释因而出现的一种臆想,按马克思的说法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错误的反应。它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的认知能力不够高的时候,便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上帝”、“佛祖”等在控制着人和万事万物的一个神秘事物。总之,迷信是一只愚昧落后的表现。封建迷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盲目的不加分析的去痴迷某神秘事物,扰乱人们已有的正确的认知,它最终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会干扰人类社会中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则不具备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和干扰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的特征如,过年贴对联,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一种民俗文化,凝聚亲情,寄托哀思,则不存在扰乱人们的认知和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迷信则一般会直接扰乱人们正常的认知和思维,从而错误的指导人们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危害个人及社会。当时,有不少网友在反驳的时候,把这些清明祭祀、端午节粽子等这类的民俗文化给搬出来,来证明工地道士做法是不是迷信活动是民俗。显然这些网友没有分清民俗和迷信的区别,把民俗和迷信混为一谈。著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曾经发文批评微信公众号上“大家”的一篇文章时候一针见血的指出“把普通民俗和迷信活动混为一谈,把个人行为和科学机构行为混为一谈……这就是典型的一脑子浆糊。”不由的让人想起当年柏杨先生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即“酱缸”思维,把很多食材搅和在一起,犹如一口染缸,彼此分不清,弄不明。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1.消灾降褐。企图以求神拜佛、烧香叩头、驱魔赶鬼等方式,来为自己为亲人消灾解难,化凶为吉,带来福运。 2.摆脱困扰。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重大精神打击之后,变得心灰意冷、悲观绝望,便想以此来逃避现实。如有些人在失恋后出家当尼姑或和尚。 3.心理安慰。有些人企图通过迷信活动来弥补一些无法挽回的过失,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其突出表现如通过做道场、请法师来对死者进行悼念,追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 迷信活动的种类及表现: 1.传统世俗迷信。相信某些活动、仪式、数字、自然现象、日期会带来好运气,忌讳某些数字、现象并尽量避免。例如许多地区都认为听见喜鹊叫,必有喜事到。因此,当听见喜鹊在自家屋前屋后叫则满心欢喜,而听见乌鸦或猫头鹰叫,则认为是恶的前兆,一般认为是将要死人了,惶惶不安;西方国家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我国有些地区则认为“36,,不吉利,36岁是人生的一个“结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因此在过36岁生日时,亲戚朋友都要来好好庆祝一下,帮助他顺利度过这一年。许多人虽然知道这些做法无任何道理,却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2.鬼神迷信。认为世间存在神仙和妖魔鬼怪,或相信生物具有超乎自然的“灵魂”或精灵,它们对自然现象(风雨雷电旱涝)和人类的生老病死有控制能力。例如有的人生了病或受了惊,便认为是妖魔附体,不去看医生,而是请法师巫婆来驱妖避邪。有的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每年要定期祭拜,以求保风调雨顺,出现了旱灾或涝灾,便是得罪了天神、龙王爷,使之发怒,是对人们的一种惩罚等。 3.人体功能迷信。以个别偶然现象为依据,认为某些人具有超越自然的神奇功能,如相信气功师“末L先知”,能预测水灾、地震,预测他人未来等。 4.特殊的迷信活动。即算命术(包括算“八字”、测字、问卦等)、相术(包括看手相和面相)及看风水。这些迷信活动在我国流传甚广,不仅是在落后的农村,就是在繁华的城市中心,也常可见到算“八字”的、看相的、抽彩头的“算命先生”在给人讲解吉凶福祸,听者全神贯注、诚惶诚恐。从事此类迷信活动的职迷信业人员一般都具有某些共同特点:①有轻度精神或躯体异常,如癫痫、双目失明等;敏感性高、暗示性强,②有较强的判断力及应变能力,能察额观色,——般都能较准确地揣摸到顾客的心理;③能言善辩、表达能力强,有吸引力、说服力;有较好的情绪感染力,能控制他人的情绪活动。归根结底,封建迷信是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通过寻求一些东西来进行精神上的安慰,现在很多封建迷信已经渐渐破除,但仍有人想要通过这些寻求安慰。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展开全部宗教思想与神灵崇拜 比如财神 轮回
天庭 玉帝
各派宗教
当然它们都有一定的道理 全部归于迷信 一棍子打死也不好展开全部这有问题吗?现在的科学能相信吗?就这么点科学成就,连个太阳系都飞不出去,癌症都看不好,连金字塔还是个谜,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太多了,就理直气壮的去否定鬼神,太自信了!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俗和封建迷信的界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