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女人的关于性别刻板的议论文效应?


摘要:在公司企业和机关团体中,往往存在着限制某些人口群体(女性、少数族裔)晋升到高级经理及决策阶层的障碍。正如玻璃一样,这个障碍虽然不是明文规定在那里,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女性在职业生涯中往往容易碰到诸多阻碍,这些阻碍成为了女性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如何女性职业生涯中的打破玻璃天花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玻璃天花板;职业发展
一、“玻璃天花板”的效应及现状
(一)何谓“玻璃天花板”效应
通过查阅相关论文、期刊,我们发现众多学者对“玻璃天花板”都有不一样的定义,Morrison(1987)首先将“玻璃天花板”定义为“阻碍女性晋升到特定层级的明显障碍”,Inman(1998)认为“玻璃天花板”是阻碍女性从中层领导职位晋升至高层职位时看不见的障碍,Wright和Baxter(2000)认为“玻璃天花板”是存在于管理高层中女性面临的更高强度的歧视,特指在通往高层晋升过程中女性所面临的障碍。通过以上对“玻璃天花板”的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玻璃天花板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玻璃天花板导致的不平等仅与性别相关而与其他雇员的工作能力无关;2.这种不平等体现在向高层晋升时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机会的不平等;3.这种玻璃天花板导致的不平等会随着职业发展而不断加深。
(二)“玻璃天花板”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提取出以下信息:
1.在普通职员中女性占比比男性高,而在中层管理人员中,男性占比远高于女性,同时在向高层晋升的过程中女性远没有男性晋升那么畅通。
2.在共同作为普通职员时,男性员工和女性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是很大,而这只限于职业起步阶段,在男性员工晋升到高层管理职位后,女性更多的停留在原地,这时收入差距被不断拉大。
3.现在女性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明确清晰的规划,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要表現的比男性更加积极主动,她们有着强烈的打破“玻璃天花板”的欲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使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进入职场去创造自己的事业,但是当我们仔细审视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玻璃天花板”目前仍然是阻碍中国职业女性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玻璃天花板”效应的原因
(一)女性个人层面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女性更多的被要求在家庭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大多数女性心中,即使自己已经受到了高等教育,在职场中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仍然会希望在家庭和事业中寻求一个平衡点,甚至会为了家庭牺牲事业,因此这是女性面临“玻璃天花板”的原因之一——自身对职业发展期待较低,这种较低的期望使这些被性别刻板形象固化的女性自觉地将自己的精力投身于家庭;其次,由于一直以来对女性的气质要求更多的是“温柔、贤惠、柔弱”,长期被这样要求长大的女性自然的就会形成“我是女人,我是弱者”的弱者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女性的自信不足,在面临有机会去与男性竞争时往往也会因为缺少自信而放弃机会,这使得领导者们无法看到女性的能力而对女性产生“没有能力胜任职务”的刻板印象。
(二)企业内部层面
从企业内部来看,在企业金字塔的顶层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女性很少能够到达管理层的顶端,而获得的薪资也远远低于顶层男性。这样的局面除了在一些普通的公司企业里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很多岗位如社会工作,分明在这个职业中女性人数更多,但是领导者仍然是男性。甚至当我们说到领导者时第一的印象就是男性,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整个职业阶层顶层都是男性占据绝对地位。而作为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导层,在面对需要提拔人手时自然的就会偏向在男性和女性当中提拔男性作为他们的接班人。面对这种性别的偏向女性不可避免的会在晋升过程中碰到“玻璃天花板”。
(三)社会文化层面
与女性个人层面相同,传统意义上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给男性赋予了追求事业成功的成就目标,相应的女性也就被赋予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成就目标,女性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并且认为女性的主场是在家庭之中。在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就的女性——“女强人”——不仅不会被社会性别评价体系所认同,有的时候还会受到很多非议和责难。
三、对策建议
(一)女性克服自身弱点,发挥优势
想要克服“玻璃天花板”对女性职业发展上的束缚,女性需要克服自身弱点,发挥自身优势,只有战胜弱点发挥优势才能达到事业上的成功。首先女性一定要打破外界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不仅仅是柔弱的,没有竞争力的,女性也可以很强势,很勇敢,通过打破性别角色的束缚可以提高女性的自信心和工作上的积极性。
(二)更新企业内部观念
从企业层面,企业需要更新对女性能力弱、不能胜任难度较大工作的歧视观念,事实上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女性作为管理者较男性来说有很多优势,如:耐力持久、开放纳新、善解人意、脚踏实地……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采用一种性别多样化的管理层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更好地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会使企业在解决问题时拥有多元的性别视角,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最后企业需要对女性员工也进行相应的培训活动,并制定公平持续的企业晋升制度来保证女员工的晋升的公平性。
(三)宣传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
政府承担着宣传先进的性别文化的只要责任和义务,因此政府需要发挥公共教育和大众传媒在宣传男女平等、互相尊重、协调发展的性别文化,为女性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积极肯定的社会氛围,帮助女性建立自信心,逐渐打破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落后性别角色分工模式。
四、结语
“玻璃天花板”作为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切实阻碍了女性自由职业发展的道路,长期以往这不仅与社会现代化其冲突,甚至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认为女性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少人都提出在我国还谈论男女平等问题是否还有必要,但简单的通过对“玻璃天花板”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女性解放还是任重道远,现在对女性的不平等更多的隐形的不平等,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无论时候谈论男女平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简介:
廖静娴(1997-),女,汉族,籍贯:江西省赣州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儿童保护与家庭教育服务),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猜你喜欢职业发展女性教师专业核心能力“教育力”发展初探科技视界(2017年7期)2017-07-26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17年7期)2017-05-10灿烂千阳考试周刊(2016年101期)2017-01-07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会计行业职业发展问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1期)2016-12-26从神话传说中看上古女性生殖崇拜思想青年文学家(2016年32期)2016-12-23学分制下学生选课课程(结构)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课程教育研究·中(2016年9期)2016-11-21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研究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8期)2016-11-10《玩偶之家》中娜拉悲剧的社会根源戏剧之家(2016年8期)2016-05-23日剧中的语气助词解析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加强中美高校双向互动
开展深度国际教育合作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21期)2015-01-13
推荐访问:天花板 职业发展 效应

在生活中,你是否会遇到这种情形:经常有人说你们80、90后怎么怎么样,要是我们以前就不会这样。面对这种情形,相信不少人苦恼过吧,而这种印象流看法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刻板效应,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详细了解一下。
一、刻板效应是什么意思
刻板效应,也就是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一群体产生的固定看法和评价,并对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这种刻板的印象流,相信你碰到过,也这样做过,至于效果如何,有好有坏,但总会令人苦恼是一定的。
二、刻板效应的生活例子及特点
1、简单化:人们总是对个体、群体做简单化的分类。比如:农民是质朴的,商人是精细;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
2、一致性: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人们对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比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男人是坚强的,女人是脆弱的。
3、偏见性:刻板效应其实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比如: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的;韩国美女都是整容的,泰国美女都是人妖。
三、刻板效应的启示
刻板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很有效,它让人不用搜集信息就能迅速的进行判断,节省时间与精力。不过这种效应明显会形成偏见,从而忽略个体差异,以致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事。对此,小编有以下两点启示:
1、不要总是印象流的看待别人,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做到判断准确性,避免真实信息与刻板印象信息出现不一致。
2、要想避免偏见的出现,大家应深入到群体中,与群体中成员多交流接触,通过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印象流而获得准确的认识。
四、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
看完关于刻板效应的介绍,相信大家会想到投射效应,它们在某一方面很相似,都是会不自觉的把自身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不过刻板效应是对一个群体都如此,而投射效应强调个人,就像家长在教育小孩时,总想他们有自己身上的好习惯和品质。
五、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
此外,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也很相似。不过晕轮效应更常见,基本在每个人身上发生过,它是对某一人形成了好或坏的印象后,就会据此推断他其他方面的特征。也正因为常见,晕轮效应也成为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之一。

ChatGPT近日火爆的话题度,让AI 技术的发展受到大众前所未有的瞩目,甚至有评论家声称,这套系统问世的重要性,足以媲美当年乔布斯的苹果发布会,也就是说,这将是一个新时代的启元。那么,它开启的将是一个怎样的新时代?又将把我们引向怎样的生活和世界?
ChatGPT的出现将AI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但随着技术高峰的到来,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价值导向也越来越不可忽略。ChatGPT将是互联网所有网民共同教育、共同喂养的集体性结果,而这样由人类集体喂养、训练而成的系统,自然也会成为映照我们思维的一面镜子。尤其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似乎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中性、客观,它跟我们一样,充满了偏见、刻板印象,有时甚至也会仇恨、也懂歧视?
在2022年12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于洋,带领团队对GPT-2做了性别歧视水平评估,测试结果发现,GPT-2有70.59%的概率会将教师预测为男性,将医生预测为男性的概率则是64.03%。AI不仅学会了人类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有些甚至会发表过激的种族歧视言论。
除了系统暴露出的“政治不正确”之外,这套系统的生成过程本身,也充满了令人忧虑的伦理问题。毕竟,ChatGPT的背后从来不只是天才精英的硅谷工程师,还有每小时两美金的肯尼亚数字民工们。
在驯养AI的过程中,有人被忽略、被无视,有人被压榨、被牺牲。这一切现象都使得我们无法再“中性”地看待技术,AI系统背后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喂养、训练AI这一过程中的伦理问题,都变得迫在眉睫。
我们感到好奇,AI是如何学会这些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的?除了这些,目前的AI系统和它的生成过程,还存在哪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又是什么样的喂养模式塑造了这样的AI?我们又在期待什么样的AI ,是一个更加“政治正确”的端水大师,还是像我们人类一样,充满了人性复杂性的不完美伴侣?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我们如何让AI的喂养过程本身,变得更加公平、更加符合人道?
以下为文字节选,更多讨论请点击音频条收听。
挽救”失足AI“?(上)挽救“失足AI”?(下)嘉宾
于洋,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
杜梨,香港青年文学奖获得者、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奖者、科幻作家
主播
林柳逸,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挽救“失足AI”:性别刻板印象?种族主义言论?
涟漪效应:
由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开发、如今正掀起互动热潮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前身GPT-2,测试结果发现,GPT-2有70.59%的概率将教师预测为男性,将医生预测为男性的概率则是64.03%。除了会重男轻女,它还会爱白欺黑(种族歧视),如AI图像识别,总把在厨房的人识别为女性,哪怕对方是男性;2015年6月,Google照片应用的算法甚至将黑人分类为“大猩猩”,Google公司一下被推上风口浪尖。
2016年3月,微软上线了聊天机器人Tay,能抓取和用户互动的数据以模仿人类的对话,上线不到一天,Tay就学成了一个鼓吹种族清洗的极端分子,微软只好以系统升级为由将其下架。
技术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中性客观,AI为什么会有刻板印象、会有歧视思维?谁教会它们的?AI的歧视和人的歧视思维有什么不一样?
于洋:
当我们去谈论AI它有性别相关的偏误的时候,我还是尽量避免直接说它是一种歧视。因为它的形成机制、表征都和人的歧视有着很大的不同。举个例子,我们刚刚讲到刻板印象,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某种性别的人适合学数学,某种性别的人适合学文学,当一个人具有这种刻板印象的时候,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他都会表现出这种刻板印象。但是AI的性别偏误不是这样,你换一个句子可能他的看法就变了。这一点是和人类的歧视的一个根本的不一致。其次,不只是GPT-2,包括其他公司的产品,基本上测出来都是绝大多数的职业都会偏向男性,包括人类认为偏向女性的职业,在人工智能那边的偏误都是偏向男性。这个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杜梨: 他表现出来性别偏见,我觉得是必然的。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物种,就是人类只能创造出来。他认知中的东西,但是它创造不出来,超越他认知的东西。
当AI成为“政治正确”的“端水大师”,问题就解决了吗?
涟漪效应:
当我们不断去对AI系统进行纠偏、去打标签,那么这个过程得到的可能是一个我们现在人类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类似这样的一种数据库,它是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巩固、加固如今这套“政治正确”的话语系统?
杜梨:
依照我对于大数据的观察,我感觉就是他们所提出的这个大数据的确是在加深各种偏见的,我也不太清楚,到底这个模型会不会被训练成为人类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但是,就大数据而言,它的确是在把所有的人都推向越来越自我的方向,你可以通过在语言平台上见到的那些特别敌对的言论、激烈的争吵,发现这个问题。我觉得人类是相距越来越远了。
于洋:
我们知道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各国,中东国家,每一个国家对于我们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怎样获得信息,比如说他在几岁可以获得黄色信息,能不能获得黄色信息,都有不同的看法。那一个好的,一个有全球竞争力的AI,它应该需要有这个能力,即用较低的成本在各国都能够合规。同时,要做到尽可能在各国合规,这个技术上也不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
AI“喂养”背后的暴力与伦理问题
涟漪效应:
时代周刊做了这么一份调查,他们把目光放在了ChatGPT的诞生过程上,顺藤摸瓜发现了大批被雇佣做有害信息标记的肯尼亚数字“民工”。AI的暴力喂养,人工智能变得更有伦理本身,就成了一个伦理问题。藏在巨大镁光灯背后的肯尼亚廉价劳工所接收到的,可能是埋在互联网深处最恶毒的种族歧视言论,或是令人作呕的性暴力内容,还有可能是惨烈的恐怖袭击照片。
两位认为我们现阶段对于AI的训练过程本身是否就存在一些暴力的成分?或者其他伦理问题?是否AI的暴力喂养,让人工智能变得更有伦理本身,就成了一个伦理问题?
于洋:
我们来类比一下,矿工的工作环境和面对的风险都要比普通人高,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开矿了呢?并不是,而是我们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全球性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这些劳工。比如说相应的补贴、定期的检查。如果查出有风险的话,相应的企业要支付疗养和治疗费用。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肯尼亚的数据标注工的报道,其实是一个传统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安全生产的一个传统治理问题,并不新奇。只是因为它是一个新出现的行业,我们还没有很好地把相应的政策给构建起来。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数字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联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国际合作治理的问题。
涟漪效应:
杜梨老师,在您创作的科幻小说当中,有没有发现类似的一些有趣的伦理问题、伦理现象?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杜梨:
其实我之前有一个获奖的小说,里面写的是仿生人代孕的问题。因为我一直觉得。如果咱们把人类的命运推到极致来看,现在我们不愿意生育,用人类代孕又是对女性权利的一种压榨和剥削,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考虑用人造子宫,或者用仿生人来代孕?我看他们已经有一个成功的案例了,让小羊在人造的羊水中长大。机器人代孕的话,它也能随时监控这个孩子。但是呢,这个小孩儿出生以后,他的父母首先就面临着巨的巨大的舆论压力,你连作为父母的基本繁育责任都逃避的话,那你真的会爱这个孩子吗?然后再说到成长,假如我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最初没有跟这个孩子建立起感情,而是让仿生人来育儿的话,那么是成立的吗?
“不能再以中性的角度看待技术”,AI的技术平权问题
涟漪效应:
设计者的局限,有时也在无意中形成了“偏见”。硅谷、以及大量的智能应用公司都集中在美国旧金山湾区,一个发达的大都会区,开发者主要为白人中青年男性,相较主流群体,其对第三世界、边缘群体的关注难说到位。一些人说,工程师团队里男性太多了,把女性加上去,间接使平权技术得到更多关注。归根结底,还是要直接鼓励平权技术。两位老师如何看待AI的技术平权问题?
于洋:
我们在和一些国际机构讨论的时候,他们首先提出来的就是女性工程师太少了,或者黑人工程师太少了。我们不否认工程师的组成会有间接的影响。但不是直接的,首要直接的影响还是因为它的技术。人工智能虽然它渊源很久远,但是它技术的红火也就是不到十年的功夫。但实际上对于性别、种族的歧视问题的重视在1617年就开始了,你不能讲说这个东西是很慢的,它已经足够快地发现问题了。
落实到技术层面,仍然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去兼顾的,比如说工程师的教育水平。我们很难让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在工程师中比例相同。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去限制高教育水平,高收入水平的人去滥用他的工程师地位?您刚刚讲的很对,人工智能它是有价值观的,而工程师虽然不能够完全决定,但是它能够影响这个价值观。那要怎么样让设计者不去滥用他的职权呢?
那么我们就要限制和约束工程师滥用其技术获得的政治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性别刻板的议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