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P(a-3,a+5)到x轴距离是到y轴距离的2倍,求P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怎么求


【初二数学新课】八上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义务教育教科书)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三角形全等
一、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1、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理解:
(1)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
(2)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仍然全等;
(3)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
(1)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
(2)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角边角公理(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四、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1、已知两边:
(1)找第三边(SSS);
(2)找夹角(SAS);
(3)找是否有直角(HL)。
2、已知一边一角:
(1)找一角(AAS或ASA);
(2)找夹边(SAS)。
3、已知两角:
(1)找夹边(ASA);
(2)找其它边(AAS)。
第二章 轴对称
一、 轴对称图形
相对一个图形的对称而言;轴对称是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而言。
二、 轴对称的性质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拓展: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角的角平分线
1、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定理:到角两个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3、拓展:三角形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五、等腰三角形
1、性质定理: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判断定理: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六、等边三角形
1、性质定理:
(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2、拓展:等边三角形每条边都能运用三线合一这性质。
3、判断定理: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七、直角三角形推论
1、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拓展:直角三角形常用面积法求斜边上的高。
第三章 勾股定理
一、基本定义
1、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
2、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
3、弦:斜边
二、勾股定理
1、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勾股数
1、定义: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常见勾股数:
3,4,5;6,8,10;9,12,15;5,12,13。
四、简单运用
1、勾股定理——常用于求边长、周长、面积:
理解: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并能求出周长、面积。
(2)用于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3)利用勾股定理,作出长为
的线段。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常用于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理解:
(1)确定最大边(不妨设为c)。
(2)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直角的三角形。
(3)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
(4)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
(5)难点:运用勾股定理立方程解决问题。
第四章 实数
一、平方根
1、定义:一般地,如果x2=a(a≥0),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2、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
,读作“正、负根号a”。
3、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零的平方根是零。
(3)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开平方
1、定义: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三、算术平方根
1、定义:
一般地,如果x2=a(a≥0),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2、表示方法:
记作,读作“根号a”。
3、性质:
①一个正数只有一个算术平方根。
②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③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4、注意
的双重非负性:
四、立方根
1、定义:
一般地,如果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2、表示方法:
记作,读作“三次根号a”。
3、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2)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3)零的立方根是零。
4、注意: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5、
五、开立方
1、定义: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六、实数定义与分类
1、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理解:常见类型有三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注意省略号)。
2、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来分
(2)按符号性质来分
七、实数比较大小法理解
1、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2、数轴比较: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3、绝对值比较法: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平方法:a、b是两负实数,若a2>b2,则a<b。
八、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实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九、近似数
1、定义:
由于实际中常常不需要用精确的数描述一个量,甚至在更多情况下不可能得到精确的数,用以描述所研究的量,这样的数就叫近似数。
2、四舍五入法:
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十、科学记数法
1、定义:
把一个数记为科学计数法。
十一、实数和数轴
1、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2、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五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轴: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
(3)原点: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象限:
(1)定义: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2)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1)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2)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
(3)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4)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坐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①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
②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 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①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
②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③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即是原点坐标为(0,0)。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①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
②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①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②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①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②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③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①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②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③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第六章 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
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
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
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概念与性质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1)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2)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1)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
(2)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六、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1、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y=kx(k≠0)中的常数k。
2、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y=kx+b(k≠0)中的常数k和b。
3、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4、具体方法:过点必代,交点必联。
七、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1、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而一次函数解析式形式正是y=kx+b(k、b为常数,k≠0).当函数(y)值为0时,即kx+b=0就与一元一次方程完全相同。
2、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3、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怎么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