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李揆热爱读书的事例名利的事例?

答好此题的具体做法是: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2)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3)运用了哪些手法;(4)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5)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具体来说,对古代散文要提取运用现代散文的手法鉴赏,对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也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易错点1 不会比对关键词语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渤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选项]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满分答案】 选项有错误。从曲解文意角度设误,原文中说“不得旋踵”,此处的“旋踵”是“畏避退缩”的意思,选项说“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把关键词“不得旋踵”的意思理解错了。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但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易错点2 随意添加或删减内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选项]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满分答案】 选项有错误。从无中生有角度设误。文中说权幸“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说明造成傅珪离职的原因是权幸的逼迫,而非傅珪“坚持离职”。

傅珪平居无事时,像质朴而不善辞令的人。一旦遇到大事,坚毅果断坚持立场,别人不能改变,最终因此忤逆受(皇上)宠爱的权贵而离开朝廷。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标准像朝廷官员一样,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抗拒不执行。臧贤日夜在太监们当中肆意诽谤傅珪,希望将傅珪赶出朝廷。……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认为忤逆,于是权贵假托皇帝诏命让二人辞职。两京的言官上奏章请求挽留,权贵不予理睬。

易错点3 手法判断失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③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④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 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签,浅黄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集。④呻占:诵读。

请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

[选项A] 作者的观点逐层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选项B] 文中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曲解手法 命题人在赏析中,曲解艺术手法,如表现手法的描写,表达技巧的象征,修辞手法的比喻、拟人等。

手法错位 或错位,或误判,对其作用作出错误解释。

比对方法 积累人物传记或者散文的艺术手法,结合现代文阅读中小说、散文、议论文等的艺术手法,在会翻译的基础上,对选择项逐字揣摩,看是否言而有据。

【满分答案】 A项正确,B项错误。A项考查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思路。文本作者阐述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表达了“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的观点。所以A项正确。

B项关键词是“骈散夹杂”“排比句”“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说明”,逐一回归文本证据。“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是骈散夹杂。“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是排比句。叙事在第一段,描写如“因指书而欣然笑曰”,议论抒情在第三段至文末。但是没有说明。所以B项错误。

昆山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誊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现在健庵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被天子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敬重效法,借此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以报答称扬美善的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像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与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得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回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老谬呢?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

[选项] 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理清头绪。

比对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满分答案】 选项有误。从事件杂糅角度设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时间是在吕 “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即被调出京城之后,而且“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选项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

李揆任宰相时,处理大事、进献策略、更替人事,虽然广博明辨,但是太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并且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与他同朝为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远不及李揆,但处理政务方面却在李揆之上,吕被罢免相位,以太子宾客的身份任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李揆害怕吕重新入朝为相,于是秘密地命令直省到吕管辖的地方捏造吕的过失。

易错点5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张冠李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曲解形象、时序颠倒、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满分答案】 选项有误。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数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

请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原文] (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选项]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答案 1.(×)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从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以看出“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并非“谢弘微”。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结交,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却常常用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2.[原文]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选项]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答案 (×) 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可知,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被捉拿了。这两个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时间在来护儿遇害之前,故选项表述错误。

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

3.[原文] (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

答案 (×) 从归纳不全的角度设误。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

(朱筠)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

4.[原文]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选项] 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

答案 (×) 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表述不当。由原文“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可知,谢、柳治理郡县没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有好的政绩。

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担心年岁久远,以后的人不了解,所以取了这个名和字。

5.[原文]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

[选项] 褚无量有很好的学问。他幼年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专心攻读,尤其精通《礼记》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凭借《礼记》和《史记》被提拔为官。(  )

答案 (×) 从强加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原文只是说褚无量精通《礼记》和《史记》,并没有说他凭借《礼记》和《史记》被提拔为官。

褚无量,字弘度,是杭州盐官县人。少年时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经学,用心研读古代典籍,尤其精通《礼》和司马迁的《史记》。高中明经科,多次升迁后任国子博士,升任司业兼任修文馆学士。

李揆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是十八学士之一李玄道的玄孙,秘书监、赠吏部尚书李成裕的儿子。年少时聪敏好学,善于作文。

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末年,李揆中进士,补陈留尉。曾在阙下献书玄宗,玄宗命他去中书省试作文。升右拾遗,转右补阙、起居郎,知宗子表疏。迁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并知制诰。

李揆曾与卢允素服去凤翔拜访善于看相的金梁凤,自称为待选官员,被其看出是清望官而不肯相见,便说出实情。金梁凤对李揆说:“你一年内就能从舍人而入相。”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李揆随玄宗逃到剑南军,被拜中书舍人。

皇太子李亨却没有随驾去成都,而是逃到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玄宗闻讯也只好同意,自称上皇。肃宗收复并重返长安后,至德二年(757年),张皇后成为朝中的一大影响人物。她想让当时只有数岁大的儿子兴王李佋被立为皇太子。但肃宗却考虑立在收复长安和东都洛阳的战斗力很多的长子成王李俶为皇太子,于是对李揆说:“成王是长子,又有功,我想立他为皇太子。卿的意思如何?”李揆拜贺称:“这是社稷之福。臣不胜庆贺。”肃宗因而意决,于乾元元年(758年)五月立李俶为皇太子。二年(759年)二月,宗室、百官请加张皇后尊号“翊圣”,肃宗又问李揆是否合适,李揆反对,指出皇后生前加尊号的唯一先例是唐中宗有权且腐败的韦皇后。肃宗惊呼几乎被庸人所误。正逢月食暗示上天对皇后不满,于是肃宗搁置此事。

乾元初年,李揆兼礼部侍郎,不满当时科举主考官出题太过晦涩,将导致选出来的人未必有才或善于作文。他因而在考场当庭留下《五经》、诸史和《切韵》供作文考生查阅。此改革赢得人人称美。李揆美风仪,善奏对,奏事都是劝谏。肃宗曾对他说:“你的门第、人材、文章都是当代首推。”因而时称三绝。时唐玄宗为太上皇,也回到长安,命令中使祭奠在马嵬坡之变中被迫赐死的杨贵妃,并诏令改葬。李揆认为龙武军将士因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乱国而诛杀杨国忠,如果改葬杨贵妃,将士将疑惧,不可。于是太上皇转而密令中使改葬杨贵妃于他处。

二年二月,李揆看到室内床(坐具)上有大,随即不见了。占卜者认为是天使,将有福庆之事。三月,肃宗重组宰相班子,罢苗晋卿、王玙,改任李揆、兵部侍郎吕諲、京兆尹李岘和户部侍郎第五琦为相,任李揆为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揆擢卢允为吏部郎中。李揆又为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当时长安城内多盗贼,当权宦官李辅国想选羽林骑士五百人夜间巡街。李揆上疏反对,指出羽林军和已有巡街之责的金吾卫互相制衡,让羽林军巡街会破坏平衡。肃宗同意,阻止了李辅国的提议。但李揆并不敢冒犯李辅国,尽管家族显赫,也对李辅国执子弟礼,称之为五父(李辅国行五)。凤翔七马坊押官因抢人被天兴令谢夷甫所杀,李辅国命其妻,诏命监察御史孙蓥审理,孙蓥支持谢夷甫。李辅国妻又上诉,御史中丞崔伯阳、刑部侍郎李晔、大理卿权献讯问,无果。李辅国不服,肃宗又令侍御史毛若虚复查,毛若虚称谢夷甫有罪、御史用法不端,肃宗怒叱崔伯阳,贬崔伯阳为高要尉、权献为杜阳尉,放逐李晔于岭南,流放孙蓥于播州。李岘认为责罚太重而入言,触怒肃宗,而李揆不敢争,于是李岘被出为蜀州刺史。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兴王李佋薨,肃宗追赠其为恭懿太子,诏李揆持节册命。

李揆与颜真卿兄正议大夫、行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允南有莫逆之交。

李揆为相虽然有能力和决断,却耽于名利,招致非议。他以才能自矜,忌妒贤能,嫉妒与他同修国史的工部侍郎于休烈,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之。其兄李皆(《新唐书》本传作李楷)也有能力,但在李揆为相任内却停留在冗职不得升迁。吕諲在上元元年五月被罢相出任荆南节度使,赢得佳声。李揆与吕諲共事期间不合,担心吕諲回京再度拜相,上表弹劾新近建议将八州划归荆南的吕諲有野心,还秘密派人去荆南寻吕諲过失。吕諲奏明肃宗,肃宗不悦,二年(761年)二月,贬当时官爵为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上柱国、姑臧县开国伯的李揆为袁州长史员外置同正员,并公示其罪。李揆罢相不到三日,兄李皆即被升为司门员外郎。

数年后,李揆稍被起用为歙州刺史。当他为相时,侍中苗晋卿曾推荐元载,李揆自恃家世,鄙视出身寒门的元载,不但反对,还对苗晋卿说:“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却求官?”元载因此很恨李揆。唐代宗(即李俶,当时已改名李豫)年间,元载为权相,奏李揆为试秘书监,命他在江淮养病。李揆缺乏俸禄,也没有积蓄,家里一百口人穷得要讨饭。各州地方官都讨厌他,他在各州之间流转。直至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伏诛,李揆才被任为睦州刺史。

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崩,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六月,以李揆为国子祭酒,留司东都洛阳。建中四年(783年)七月,以李揆为礼部侍郎,复爵。又用为礼部尚书。李揆因有才望,为权相卢杞所恶。吐蕃使者区颊赞到长安与唐朝商谈重新划分边境的和约,和约达成后,卢杞担心李揆复为德宗所用,教唆德宗任李揆充入蕃会盟使送区颊赞归国,加御史大夫,拜尚书左仆射。李揆当时七十三岁,对德宗说:“臣不害怕远行,但怕死在道路上,不能完成使命。”德宗恻然,对卢杞说:“李揆太老了!”卢杞答:“出使远方夷族的必须是熟悉朝廷事的。一旦李揆成行,从此比他年轻的官员就不敢推辞出使远方之命了。”天下无不为李揆遭排挤扼腕痛愤,但无人敢言。李揆到吐蕃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问:“我听说唐朝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吗?”李揆害怕被赤松德赞扣留,答:“那个李揆怎么肯来呢?”兴元元年(784年)四月,李揆在归途中死于凤州,赠司空,谥恭,由官府办理丧事。后来贞元年间,宰相中书侍郎李泌举李揆和蕃事论卢杞之奸。

谢赐光宅坊宅表,李揆曾获赐光宅坊一区,故作此谢表。

请罢选羽林骑士备巡检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爱读书的事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