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公式匹配两个表格里面的数据excel,1表有代码操作2表内容?

前几天在Python铂金群有个叫【水方人子】的粉丝问了一个关于excel处理的问题,这里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下,一起学习。


能不能把多张excel表做连接,就比如1表有A,B,C列,2表有A,B,D列,我想把A,B,C,D合到一张表上面,可以吗,就跟数据库左连接一样?

一开始想到的方法是Excel中的vlookup函数,确实是可以做。


不过在Python群里边,还是尽量用Python来操作一发,这里【Lee】大佬给了几个代码。


代码这里贴出来了,如下所示:


之后用merge来操作,代码如下。



之后用concat连接,代码如下:


大家好,我是皮皮。这篇文章基于粉丝提问,针对多张excel表做连接,就比如1表有A,B,C列,2表有A,B,D列,我想把A,B,C,D合到一张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说明和演示,顺利地帮助粉丝解决了问题!

最后感谢粉丝【水方人子】提问,感谢【Lee】大佬给出的示例和代码支持,感谢粉丝【月神】、【铭记yu心】、【杨羊】、【dcpeng】、【LEE】、【冫马讠成】等人参与学习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这里需要使用到【IF函数】和【COUNTIF函数】,如下图所示的表1和表2都是关于三年(1)班的月考成绩单,现在需要查找出两份成绩单中重复出现的人员数据。所以,只需要在本例中的表1的C3单元格内输入公式:=IF(COUNTIF(表2!A3B12,表1!A3) ,重复,),并向下填充该公式即可,如果遇到两个表里重复出现过的人员,就会在C列显示“重复”,如果是非重复数据则为空值。

1.问题展现:如何从两个Excel成绩单工作表中筛选出重复的数据?2.解答:这里需要使用到【IF函数】和【COUNTIF函数】,如下图所示的表1和表2都是关于三年(1)班的月考成绩单,现在需要查找出两份成绩单中重复出现的人员数据。

所以,只需要在本例中的表1的C3单元格内输入公式:=IF(COUNTIF(表2!A3:B12,表1!A3),"重复",""),并向下填充该公式即可,如果遇到两个表里重复出现过的人员,就会在C列显示“重复”,如果是非重复数据则为空值。

3.公式含义:(01)COUNTIF函数的用法:COUNTIF(范围,条件),通过该函数可以得到符合条件的数据在范围中出现的次数,简单来说通过这个函数可以进行条件计数;(02)IF函数的用法:IF(条件,满足条件的结果,不满足条件的结果),该函数可以理解为如果赋予IF一个条件(第一参数),当条件成立的时候给返回一个结果(第二参数),当条件不成立的时候返回另一个结果(第三参数)。简单来说,通过判断,符合条件的返回第一个值,不符合条件的返回第二个值。

4.公式解析:(01)在表1的C3中录入第一层公式“COUNTIF(表2!A3:B12,表1!A3)”countif有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区域 “ 表2!A3:B12”,指的是表2中的A3到B12单元格,第二个参数是"表1!A3",指的是与表1中A3相同的个数。 函数返回1,说明在表2中的A3到B12单元格中和周睿相同的个数是1,也就是表2中的A3到B12单元格中有周睿这个学生名字了。

(02)我们再利用IF函数,如果COUNTIF函数返回值不为0则返回“重复”,如果COUNTIF函数返回值为0则返回空值。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时间怎么计算,以及时间怎么计算小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Q1:计算机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也许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计算机到底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计算机内部有处理器和晶振,处理器相当于人的大脑,晶振相当于人的心脏!每个人心脏跳动的频率几乎是固定的,正常人心跳的频率为60~100次/分,假设一个人的心跳频率为60次/分,即平均1秒跳一次,大脑通过数心跳的次数即可计时,比如数60下为一分钟,数3600下为一小时。

计算机计时也类似这个原理,处理器通过数晶振的波形进行计时!假设晶振的时钟频率为10MHZ,那么由T=1/f=1/ns,然后通过处理器对时钟进行计数,每跳一下为100ns,需要计算M=次为1秒,同理,一分钟为F=60M次,一小时为H=60F次。

实际应用时,需要人为对处理器进行编程,使用处理器的定时器进行初始化设置,然后计数,当计数达到预定值时,就会产生溢出结果从而改变当前时间。

感谢阅读!别忘了点个赞再走哦!若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评论区下方留言,若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会持续更新内容,谢谢支持!

Q2:Excel表格中如何计算日期时间?

1、打开一个excel表格,在这个表格中进行数值计算。如图所示;

2、已知开始时间和用时,在结束时间是需要计算的。如图所示;

3、在结束时间单元格内输入的是开始时间+用时即可。如下图所示;

4、已知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计算用时,利用函数=datedif()进行计算用时。如下图所示;

5、输入对应数值=datedif(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表达式”),点击第一个开始时间,按住CTRL键,点击第二个结束时间。如下图所示;

6、回车,最终计算完毕。如下图所示;

Q3:excel怎么计算两个日期之间天数和时间计算?

2、首先,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在excel中,两个日期直接相减就可以得到两个日期间隔的天数,如下图:

3、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也可以用隐藏函数DATEDIF函数来完成,公式如下:

4、DATEDIF()函数知识点介绍:这个函数语法是这样的:=DATEDIF(开始日期,结束日期,第三参数),第三参数可以有若干种情况,分别可以返回间隔的天数、月数和年数。如图

5、下面再来看一下如何计算时间。首先,最简单的是两个时间直接相减即可得到时间差。但是注意,存储结果的单元格要设置成时间格式。如图

6、上面的例子是未超过1天的时间,如果超过1天的时间利用上述的方法直接相减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7、上面的例子更常出现于考勤表的时间计算,由于两个日期可能跨越2天或者更长时间,默认显示结果不正确,需要通过设定单元格格式的方法来显示正常的时间差

(1)如下图设置单元格格式为“[h]:mm:ss”,其中h加上方括号可以将时间的差小时数完全显示,如果不加方括号只能显示扣除天以后的小时之差。

8、以上就是解决方法步骤教程了,注意:上面所述的时间和日期相减都需要用大的减去小的,否则就会出现预期外的错误。

Q4:古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根据什么来判断时辰和年月的?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每小时有六十分钟,而每分钟有六十秒的时间制度来自西方,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计时工具。但是,在现在的时间制度传入我国之前,我们祖先们依靠的是怎样的时间体系来生活的呢?

古时候,人们没有准确计量时间的工具,只能通过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正如古言所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百姓按照时辰判断时间,依照太阳的高度,如日上三竿,即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一般对应现在早上的9-10点钟,用来形容时间不早了。

人类最早使用计时仪器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其中,圭表是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日晷是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圭表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通过古人进一步研究计算,他们还总结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因此,圭表不但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二节令的日期,从而为指导广大劳动人民从事农事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圭表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人类有了自己的计时工具,但其功能有限,完全可以确定的时刻只是正午时分。因此,古人在圭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制出计时功能更齐全的计时装置——日晷(guǐ)。

日晷,又称“日规”,意思是指太阳的影子,原理依然是通过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其由一根晷针和带有刻线的晷盘组成。当太阳的方位发生变动时,晷针在晷盘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长期的观察总结,记录确立了十二个时辰所对应的日影方位并以此来判断时间。例如古时候的“午时三刻”就是指针投影指在日晷盘午时位置的第三个刻度。人类对这项发明的使用长达几千年之久,称得上是计时史上的宝贵结晶。

关于这个话题 ,就先谈到这里啦。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Q5:历史“时间”是怎么计算的?比如:敬王元年,如何计算?

【问题分析】:关于历史“时间”是怎么计算的,比如:敬王元年。从问题本身来讲,所谓“历史”,指的就是过去发生的史实事件,而人们对事件的记忆和记录的依托就是历法,也就是说没有历法时间作为依托,史实事件就没法达成共识形成记录和记忆,所以历史“时间”的计算方法其本质就是古人的天文历法,而古人的天文历法演变过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其中“敬王元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是古人用来“纪年”的其中一种计算方式,而天文历法对于自古以来就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民族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正是由于人们对时间有了认知,才真正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创世纪,所以时间对于我们的祖先的重要程度,远远超出我们今人的想象,关于历史“时间”是怎么计算的,我们可以从古代天文历法入手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从“时间”本身来看,古人历史时间的计算基础源于太阳。历史时间的计算方式演变背后的实质是古代天文的进步和发展。

甲骨文的“时"是“日”上面一个“止”,本义是太阳运行的分隔,所以古人认知时间首先是从认知太阳开始的,所以古人把时间又称之为“光阴”。

从古至今,古人对历史时间的计算方式,有着一个不断演变和变化的过程,而计算方式演变背后的实质是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二、历法自诞生开始就与天命神权和皇权紧密联系,所以历史事件的计算方法也是围绕帝王君主而展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在古代,农业耕种的播种时间就是人们的“天”,天时决定了人们一年的收成,所以人们常说“靠天吃饭”,但是在古代,从三皇五帝开始,能真正观天授时的只有当时的部落领袖,也就是帝王。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天文历法成为天命的象征,因此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的首要任务,这也是为什么新的帝王就要颁布新历。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

1、上古时期以部落领袖的名号记录时间。

古人认识时间是从太阳开始,所以我国最早的历法就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历,也就是伏羲的八卦历,至今我们仍把日历称之为挂历也源于此,将一年分为10个月。 女娲时期,女娲补天创立了太阴历以月亮的望朔为制定太阴历,将一年划分成了十二个月。

而一年的划分是以太阳的回归周期为参考。

上古时代,历法的创建主要源于农时的需要,而人们主要是以氏族部落为主导的群居生活,我们所熟悉的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其实都不是一个人,而是部落领导者的通用称号。

2、观象授时时期,帝王名号记录时间及干支历法的产生

黄帝时代,历法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就是在太阳和月亮为基础上加入了星辰,从而建立了以北极星为中心的阴阳合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黄历。

《正义》注曰:“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从黄帝开始,古代的历法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后每种历法在黄帝历法基础上完善增改。

《黄帝内经》中完整的保留了上古历法的记载: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甲子相合名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故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

黄帝时期,文字创立,天干地支完善,六十甲子的干支历法建立,很多人说,西汉以前,只有干支纪日,没有干支纪年,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六十甲子的历法一建立,年月日比必然是同时建立的一个完整的历法模型,有干支纪日,必然有干支纪年纪月。

因为年月日的概念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当时历法知识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帝王手中,而帝王通过观天象授予民时,从而指导人们的耕种劳作,由于文字传承的不便,而干支历法刚刚创建,并不成熟,所以五帝时期,到史学界公认的西周共和元年为确切纪年的开始,以往的时期都是以帝王名号作为历史时间的记录,历代君王还是以观天象授民时为主导,干支纪时为辅,并不流通。

3、西周时期开始的王公纪年

西周以后,《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从此开始,有了明确的书面文字记载的纪年,史学界称之为"王公纪年",王公纪年就是以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比如“敬王元年”就是东周第十四任君主周敬王新君即位的第一年,往后是二年、三年......。

4、战国时代的岁星纪年

战国时期,天文学家了解到岁星移动的周期规律,从而采用了岁星纪年的方法,但岁星的回归周期并不精确,所以岁星纪年并未完全推行起来。东汉废止了岁星纪年法,仍用干支纪年法。

5、汉代年号纪年及干支纪时的普及

到汉武帝时代,颁布了《太初历》,历法又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并纳入了指导农时的二十四节气,成为了最精密的历法,以后历代历法的修订都是基于此。

同时君权神授理论的提出,君主专制正式开启,汉武帝首创年号来纪年,称之为“年号纪年”,年号是皇权的象征,在此之前的只有年数,而无年号 ,汉武帝刘彻首创年号“建元”,从此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年号纪年的制度。自此以后,历代皇帝登基首要事情就是更改年号。

虽然年号纪年一直都在使用,但天干地支纪年也从未放弃使用,汉章帝元和二年,全国推行干支纪年,自此年号纪年与干支纪年很多时候都是同时兼用的,

“如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自东汉官方推行干支纪年以后,干支纪时就一直没有中断,干支纪时也推挤到古人生活的方法面面直到现在,干支纪时的二十四节气还在指导我们的农耕劳作。

结语:历法是天命的和皇权的象征,所以历史时间的计算方法其本质还是以帝王纪年为主导,无论是开始的"王公纪年"还是后面的"年号纪年",都是帝王纪年的一种体现。而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历法的,所以历史时间的计算都是围绕帝王君王而计算。

但是自东汉干支历法的普及和推广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干支纪时不仅仅是历法的象征同时也上升到了哲学角度,是传统文化一切学科术数的核心基础,二十四节气的普及也让老百姓也有了机会学习天文知识,由此民间产生了基于干支历法的简化版:生肖纪年,就是基于干支纪时的民俗版,以方便百姓计算时间。

Q6: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漏壶,又称刻漏,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几乎与沙漏同时出现了油灯钟和蜡烛钟。油灯钟是把时间刻度标在盛油的玻璃器皿侧面,油的水平线因燃烧消耗而下降,据此可看出时间的流逝。蜡烛钟是将时间刻度标在蜡烛的侧面。蜡烛燃烧后逐渐缩短,据此可指示出时间。油灯钟和蜡烛钟统称为火钟。

关于时间怎么计算和时间怎么计算小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用公式匹配两个表格里面的数据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