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制度与组织 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文化,校园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分别指什么?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它是可以用来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思维和价值取向的一个强有力且不成文的规则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是学校长期的创建遵守、维护完善并使之延续下来的一种文化积淀。当我们身居其中时,会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和引导着我们从内心对它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自觉地使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与之匹配。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具有外显性和感官性,对教师、幼儿和家长等成员有着极强的影响作用和教育意义。学校的建设大到校园的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设计等等,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其中透射出一个学校的办园理念和特色。

嘉定区桃园幼儿园“三园合一”扩大了园所的规模。由于规划合理、领导支持,加上精打细算,幼儿园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绿化美化园所环境,还开通了校园网,添置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教师和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还采用了多种方法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创造条件,如建立阅览室:为了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园舍紧缺的情况下,将原有的活动室重新调整,开设了一间教师阅览室,并在其中配备电脑,便于教师学习和查阅资料。办理图书证:园方为每位教师办理了一张上海市图书馆的图书卡,鼓励教师多层面、多角度地广泛阅读,积累知识。推荐阅读书目: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推荐有关法律法规、教育教学业务等社会哲学类书籍,要求教师精读并交流读书心得。提出学习口号:“教人做人的人,首先自己是个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高为师,德高为重”。形成四个基地:军训基地——当地驻军;劳动实践基地——嘉定社会福利院;社区教育基地——梅园居委;学习基地——嘉定区图书馆,并定期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又提出了“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园长与教师共同成长”的口号,意在通过创设尊重、信任、宽容、支持、合作、文明、健康和谐的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促进幼儿园的整体发展。

    以上事例充分证明,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离不开外部物质条件的支撑。

    “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核心。”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之重中之重。精神文化是隐性、深层、无形而又抽象的,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引领着每一个人前进。

    在 “合作”理念引领下,嘉定区迎园幼儿园通过制定“尊重、宽容、欣赏、合作”的年级组人际交往准则,把年级组合作文化建设作为园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重点。

一个年级组几位教师有缘在一起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超越同事关系,更成为姐妹和朋友,但前提必须是成员之间要形成这种融洽感和亲近感。为了让年级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幸福,年级组长将合作的口号细化到每个组员的具体行为中,并在年级组管理计划中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尤其注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真正做到“细微之处见真情”。于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早上来园时,同事间一句亲切的问候会激起大家一天的好心情;开学第一天,办公室墙上有一张大大的卡片,组长一句鼓励的话,让大家满怀信心,精神抖擞;组员生病了,来自于园领导、组长和组员的真诚关怀通过一颗药,一杯水,一个问候,一句叮嘱,一个电话传递着,使人始终觉得温暖无比;每逢组员生日,幼儿园会提供一份经费,工会主席和组长会悄悄召集其他组员商议庆祝计划,用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份小礼物,一张小卡片和一个生日party,让生日的教师感动;组内加入了新成员,在她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会悄然压上一张真诚欢迎的小卡片;临近学期结束,会为家在外地的老师提前祝贺新年……一个个温馨的场面,让教师感到,幸福就是彼此间的付出和珍惜。

    快乐是一种心境,快乐使人充满信心和力量。“快乐工作”是我们着力提倡的一种工作精神和办公室文化。在办公室文化栏上,《温馨提示》常常会提醒同伴季节变化别忘了及时添衣和补充营养;《信息桥梁》传诵着同事们的凡人小事;《共享成长》记载着姐妹班组的活动信息。利用集体智慧合作共享,在“快乐工作”中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成为我们班组合作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持。

让教师感悟生活的美好,由此领略工作的意义,并能整合生活中的资源创新运用于工作中。大家把“做一个文明、高雅、时尚、有个性、有特长的新时期教师”作为自我发展目标,实践“享受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在年级组长的自主管理下,他们通过各类有意义的活动,让教师体会生活的美好,让教师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增强合作的力量。

    “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核心,制度是保障。”制度文化是由学校的法律形态和

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性文化。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认为:科学、规范和实用的规章制度,合理、严谨和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敬业和创新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现代制度文化应具有以下四个特性:其一,科学性:应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工现有水平。起;其二,民主性:制度的制订和产生应建立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其三,积极性:制度对员工要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引导员工实现办园理念,建设园本特色;其四,有效性:制度不在于多和杂,而在于精练和有效,操作方便,实施后能对教师个人、幼儿和学校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核心,制度是保障,行为是最终目的。”

    校园文化是否具备高尚的内涵,需要从每个学校人在各种场合的行为是否高尚加以辩别。我们认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其员工的言行举止较多地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二是具有高尚文明和规范包容的言行习惯。

嘉定区南翔幼儿园针对个别教工缺乏主人翁意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的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领导带头加强政治学习,采用大组学习、小组讨论和读书等形式,让每个教职员工重新认识自我,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提升教职员工的个人修养。其次,改善工作大环境,让教职员工在美化、净化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再次,开展一系列关爱行动。如走访困难教工家庭,关心教职工生活与身体,每年出资为教工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等。最后,领导以身作则,转变员工思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和骨干教师时时想在前,事事干在先,身先垂范,用行为文化对员工施加影响。

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并使每个教职员工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可见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 参与本专题研究的其他成员有:陈  娟、孙伟茹、赵冬梅、朱玉英、周伟倩、杨年星、严 菲等。

        “营造育人文化”第十五条标准: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文化力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校园文化能在学校塑造一种理念,能开创一种传统,能形成一种风格,能提升一种品味,能升华一种境界,能培养一种修养,能促成一种特色,能树立一种形象,最终能成就一种品牌。

        文化是通过“人”的各种活动而表现出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符号、信息系统的整体,是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沈辉在1986年发表了第一篇校园文化的论文《校园文化浅析》,稍后又发表《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从而引发了有关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兴趣。此后,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已蔚然成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了跨越的发展。

        沈辉(1986)将校园文化视为校园内具有大学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仲波(1987)也将校园文化看作一种精神环境文化氛围,但他在沈辉的基础上融入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睦依凡(2004)提出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构成,精神文化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制度文化主要由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的规则构成,而环境文化则主要表现在学校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

        葛金国、石中英(1990)提出,从内部结构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也叫载体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第二层次是行为文化,它是校园的“活文化”;第三层次是制度文化,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准则,本身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第四层次是精神文化,包括心理的、观念的两个方面,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对于校园文化的探讨中,其最本真的分析是学校所有成员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反应。校园文化的研究既要观照到有形的、物质的、外在的线索,又要观照到组织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日常对话、故事、比喻等无形的、精神的、内在的线索。因此,这里将校园文化的载体(线索)分成四个方面:物质、符号、信息、人。

林梅河(2004)将校长视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塑造者、管理者、倡导者和变革者,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群体也是学校文化的主导者,良好的教师集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和设计师,是正确、高尚的校园文化的代表和希望所在。通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的方向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包括与之相辅相成的其他人员)、学生为主体而形成的,并非由单一主体创造的。校长、教师、学生等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而且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初期,校长或许起着引领师生的作用,但到了文化建设的中期,师生将会发挥主导作用,引领着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地域的特点、教育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师生的心理特点,以情动情,通过“融合”之途培植优秀的校园文化,办有灵魂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长思想要开通解放,不能封锁闭塞。校长要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人文情怀。

        现代学校的校长,要学会选择,学会取舍,学会扬弃。从管理学角度来说,决策就是选择,选择了某些东西,必然意味着舍掉另一些东西。校长要因势取舍,因时取舍,因校取舍,因人取舍,有舍才能得。

        校长们要学会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们不能厚古薄今,要厚古的同时也要厚今,在厚今的同时更要展望未来,因为我们培养的孩子总归要成长,融入社会,要成为一个社会人。

        校长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即要顶天——做大事,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也要立地——做小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校长要学会以大兼小和以小带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校长是做大事的人,这件大事就是育人。任何事情的决策都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用大教育观指导统筹各项工作。陶行知先生在《自勉并勉同志》中提到:“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以小带大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又一境界:“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校长要善于小事大做,小题大做,以点带面,一步一步走稳、走踏实、走长久。

        根据上文说的物质、符号、信息、人是校园文化的四个载体(线索)。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从四方面凝练优秀学校文化。

        好的学校标志是把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标志中,让符号载体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学校标志是在文化积淀、融入的过程中生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符号载体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适当运用学校标志有助于传播学校文化的形象,讲好学校故事,宣传教育正能量,提升学校品味。

        校长在任职区间,最高使命就是让学校得到发展。因此,一个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校长,应该建立完善具有生命活力的规章制度,让学校可持续发展。

        教育家夸美纽斯过:“校园应该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学校应该是一个让孩子动静皆宜的地方,“动”体现在孩子思维活跃,参加各种活动,和不同的人交往,经历体验过程,自由发展;“静”体现在学生能够独处,能够静心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要形成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先规划学校教育特色,开发实施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有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师生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校长既是教育家,也是企业家,更是文化的先行者和布道者!校长要鼓励教师走进人文科学、走进艺术、走进自然,引导教师多读书,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与美文为友,让文化浸润心灵。校长要有意识树立先进,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带动人、激发人。学生、教师、家长、团体等的先进,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导向,就是优秀文化的引领,就是优秀文化的熏陶效果。

  摘要:本文将介绍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的以学校文化为主体、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行为文化为桥梁、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精神文化为重点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校园文化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充分挖掘、积累并彰显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院校文化内涵,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规律,加大校企“四个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工作力度,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宽校园文化表现形式,积极实施校园文化渗透全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战略,努力提高师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以学校文化为主体、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行为文化为桥梁、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精神文化为重点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一、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院高度重视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与学院特色高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并内化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院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借鉴企业的管理制度实施学校管理、学生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学校布置“职业性”实训室,如按功能布置明显区域标志,墙面设计相应的安全牌匾、功能挂图、技能标语等企业文化资料,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某种技术或技能的训练活动。同时,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以专业为依托,通过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企业家、技术能手来校讲课、指导专业协会活动,组织开展“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等系列活动,缩短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与了解企业文化,搭建企业员工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二、全力发挥企业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学院坚持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以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反向作用为辅,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双方中企业的主导力量,实现企业文化主导下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的转化。一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2010年学院与美国GE通用电气公司合作,通用公司向学院提供1700万元人民币的电气自动化控制实训设备,建立GE智能平台自动化系统实训室,规模化水平达到西北地区一流。学院将充分利用共建GE智能平台自动化系统实训室项目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GE公司国际化知名企业的优势,强力推动学院示范校建设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为昌吉州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学院从行业、企业“请进来”中高级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参与教育教学工作,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院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制度,与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带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品质的提高。

  三、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共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1.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10年来,学院根据高职育人的长远规划,整体实施,专门投入大量人才、物力、财力,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使校园硬件设施、人文景观等得以全面改善。

  学院在学校主体建筑物上标志去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风、校训,在校园内树立有关职业及创造的名言牌,在校园甬路两侧设置鼓励学生创新言行的路灯、灯箱,制作“统一化”宣传橱窗,开设企业专栏,融入企业元素,进行校企文化对接成果展示,建优秀毕业生、技能比赛获奖教师、学生形象台,教师、学生作品展台等,以合作企业命名订单班级,在教室及实训场所张贴操作规程、守则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使校企文化有效融合。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高度重视职业化、行业化和区域化,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生产环境,建设“企业化”实训室,如建筑施工专业按施工现场工序及工种模拟建设,建部分工种实体区域,相应地段预留部分学生操作区,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颇具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有效激发了其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并作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感悟到职业教育理念与精神。

  2.以行为文化为桥梁

  学院注重校园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学院不仅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生行为准则,还坚持实施与企业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必须佩戴校卡才能进校,这种与企业员工佩戴工卡上岗的相似性,使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学院还十分重视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学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开展广泛的具有职业特色的技能大赛,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如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校企联谊活动,在演讲比赛、辩论赛或文艺演出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丰富的二课堂活动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也进一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效促进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以制度文化为抓手

  学院在学生品德教育上和学生管理模式上,充分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使之成为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导向、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院于2006年1月引进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点、线、面对学院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和职责进行了明确界定。一是促进了学院的内部管理,使学校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缩小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管理模式及水平的差异,学生在具有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里学习、实践、生活,为校企文化互渗互融提供了保证。

  4.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学院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与对接。

  一是学院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把蕴含在先进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渗透、贯穿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

  二是树立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的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学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提出了“三个一工程”,即“一个系部要有一个行业、一个专业要有一个企业、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师傅”,将职业文化、企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

  三是深化人文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精心设置人文学科课程,近年来学院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自编《高职人文知识读本》《高职通用知识读本》等教材,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发掘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在课堂教学之外,学院还经常开设人文知识系列讲座,举办读书节,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技术中的人文价值。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不断融入对接,使学院在推进校企“双元一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全程参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向深入。通过长期合作,学院已与“特变电工”“新疆天业”“天富热电”“新疆电建”“潞安集团”等几十家规模企业签订了冠名订单,探索形成了“海尔模式”“新天盛模式”“易家模式”“金蝶模式”“特变模式”等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模式。学生以“双身份”进入企业,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实现了教与学、学与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在这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了竞争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信誉意识和效益意识。2010年9月,学院与郑煤机潞安(昌吉)制造有限公司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再次签订了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享成果的合作协议,双方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校企深度互融的文化内涵建设,“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开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局面。

  校企共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高。2008年学院组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荣获电工类专业团体三等奖;2009年,学院代表队获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一等奖和个人第一名、第六名的好成绩,并代表新疆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优秀奖;2010年,学院在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近年来,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在全疆高校名列前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继续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挖掘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丰富内涵,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全面发挥文化育人的无声魅力,为学院事业新的跨越续写更为灿烂的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度与组织 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