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ml浓0.1mol/l硝酸钠溶液怎么配加400ml水还是浓0.1mol/l硝酸钠溶液怎么配嘛?

1、石油分馏可获得乙烯、丙烯和丁二烯 (×)

解释:石油主要是由烷烃、芳香烃和环烃组成的,而分馏是物理变化得不到烯烃等物质

2、二氧化硅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解释: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是良好的导光材料,不能导电(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硅单质才是良好的半导体可以用作太阳能电池。

3、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解释:氯水中有次氯酸有很强的漂白性,最后会变为无色。

4、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都是物理变化(×)

解释:煤的干馏、气化、液化都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

5、柠檬是酸性食物(×)

解释:酸性食物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鱼、蛋等(不是口感觉得酸的的食物);碱性食物是富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6、抗坏血酸(Vc )可作抗氧化剂,是因为Vc 具有酸性(×)

解释:Vc 具有抗氧化性是因为具有还原性,而不是具有酸性

7、明矾和铁盐可用于净水,原因是铝离子和铁离子都能在水中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和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具有很强的有吸附性(√)

8、玻璃、陶瓷、水泥都是硅酸盐产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9、制备玻璃、陶瓷、水泥的原料都有石灰石(碳酸钙)(×)

解释:制备玻璃和水泥的原料都有碳酸钙、陶瓷的原料的主要是黏土

10、明矾、漂白粉、臭氧的净水原理相同(×)

解释:明矾是因为铝离子的水解生成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而能净水;漂白粉、臭氧(类似的过氧化钠)的净水原理是因为具有强氧化性而能净水。

11、BaCO 3可用作钡餐透视(×)

解释:碳酸钡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有毒的氯化钡,应该用BaSO 4

12、蚕丝、羊毛完全燃烧只生成CO 2和H 2O (×)

解释:蚕丝和羊毛都含有蛋白质,蛋白质主要是由氨基酸缩聚形成的,氨基酸中至少含有氮元素,所以产物还有关于氮的物质。

13、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

14、太阳能电池板中有高纯硅单质,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15、向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以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SO 2的含量(√)

16、硅胶疏松多孔,可用作干燥剂,还可用作催化剂的载体(√)

17、金属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原子失电子被氧化的过程(√)

18、大量服用阿司匹林会出现水杨酸中毒症,可静脉滴注NaHCO 3溶液(√)

19、 氢氧化铝、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均可作为抗酸药物使用(√)

20、玻璃、陶瓷、水泥、光导纤维的化学组成都是硅酸盐(×)

解释:光导纤维是二氧化硅不是硅酸盐。

21、苯酚不能用于杀菌消毒(×)

解释:苯酚有毒,但可以用于杀菌消毒。

22、回收废弃塑料制成燃油替代汽、柴油,可减轻环境污染和节约化石能源(√)

23、采用天然石材装修家居,可减轻室内甲醛等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电子式(一下均为正确的电子式) 次氯酸的电子式:

钙离子的电子式:Ca 2+

1、比例模型 甲基的电子式:

,表示甲烷分子或四氯化碳分子(×)

解释:原子半径的大小:Cl >C >H ,所以比例模型对应的甲烷是正确的;但是对应的四氯化碳就不准确了,四个氯原子比碳原子要大。

2、K +、S 2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解释:电子数相同,但是钾离子是最高价没有还原性,而硫离子是最低价有还原性

3、液氨是混合物(×)

解释:液氨是液体氨气,氨气还是纯净物。 -

1、过氧化钠与双氧水中都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解释:过氧化钠与双氧水中都有氧和氧的共用电子对,这是非极性的共价键

2、NaCl 与NH 4Cl 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解释:氯化钠中只有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一般是离子键;氯化铵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铵根离子与氯离子间的是离子键,铵根离子中氮和氢间是共价键。

3、等质量的 14NO 和 13CO 气体中含有的中子数相等(×)

解释:14NO 与13CO 的中字数相同,但是摩尔质量不一样,所以等质量的两者物质的量不一样,所含中子数不一样。

4、32S 与33S 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不同(×)

解释:两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5、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解释:某些单质也有共价键。例如氢气、氧气、氯气等都含有共价键。

6、液氨、液氯、干冰、碘化银均为化合物(×)

解释:液氨是液态的氨气是化合物,液氯是液态的氯气是单质,不是化合物。

37、月球上含有丰富的2He ,比4) 2He 少一个电子(×

解释:电子数不会变,只是中子数两者相同相差一个。

+1、用碳酸钠溶液处理水垢中的硫酸钙:Ca 2+CO 32-=CaCO 3↓(×)

解释:水垢中的硫酸钙不能拆成离子形式

2、用石墨电极电解AlCl 3溶液阴极附近生成沉淀:2Al 3++6H 2O +6e -=2Al(OH)3↓+3H ( 2√) 解释:阴极放电的离子为氢离子:2H ++2e - = H 2 (或写成2H 2O +2e -=2OH -↓+H 2) ,这样阴极碱性变强,就会将铝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铝沉淀。

解释:盐酸中的氢离子只能将铁氧化成二价的的亚铁离子Fe +2H +=Fe 2++H 2↑

4、以MnO 2为原料制得的MnCl 2溶液中常含有Cu 2+等金属离子,通常添加难溶电解质 MnS 使这些离子形成硫化物沉淀而除去:Cu 2++S2- === CuS↓(×)

解释: MnS 是难溶电解质不能拆成离子形式。

5、淀粉碘化钾试纸上滴稀硝酸, 试纸变蓝:6I - + 8H + 2NO3- = 3I 2 + 2NO↑+ 4H2O (√) 解释:硝酸有强氧化性,会将碘离子氧化成I 2

解释:氨水是弱碱,弱碱不能与Al 3+生成偏铝酸根

+-+- 解释:氢氧化钡电离时有两个氢氧根离子,应为:Ba 2+2OH +2H +SO 42=BaSO 4↓+2H 2O

9、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 2: (×)

- 解释:应该生成HCO 3

10、给过量使用阿司匹林造成水杨酸中毒的患者,静脉滴注NaHCO 3解毒:

解释:酚羟基的酸性比碳酸弱,所以酚羟基不能与碳酸氢钠反应,所以产物为

解释:过量的铁生成的应该是Fe 2+ ,因为铁与三价铁反Fe 3+ 应会生成二价亚铁离子Fe 2+ 。

— 解释:HCO 3水解应该生成H 2CO 3,上式应该是电离。

13、向含有等量的镁离子和铝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至沉淀的量不在变化,该离子反应

解释:沉淀的量不在变化说明铝已经完全转化成偏铝酸根了。

解释:通入CO 2至颜色变红已经显酸性,显酸性CO 2已经通入过量了,应该改成:

15、向100ml ,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SO 2 ,溶液质量增加了6.4克,该离子反应为:

解释: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 ,溶液质量增加的也就是二氧化硫的质量,则SO 2

1、钠在常温下暴露在空气最终会转化成过氧化钠(×)

解释:钠常温下与氧气反应先生成氧化钠;氧化钠再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2、钠与氧气反应随温度升高生成的氧化钠的速率越快(×)

解释:钠与氧气反应常温下生成氧化钠,而温度太高时就生成了过氧化钠了。

3、足量氧气与1mol Na 在常温下反应或加热下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不相等(×)

解释:钠常温下与加热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常温虽然不一样,但是反应物Na 只有一mol 所以转移的电子数是相等的。

4、钠比铜活泼,所以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的钠单质会有红色金属析出(×)

解释:钠很容易与水反应先生成了氢氧化钠,所以不会置换出铜。

5、BrCl 的化学性质和Cl 2相似,Cl 2与水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BrCl+H2O=HCl+HBrO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释:BrCl 中的溴为正一价,氯为负一价,BrCl+H2O=HCl+HBrO反应中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

7、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能用氢氧化钙来区别(×)

解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都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CaCO 3,所以无法区分。可以用氯化钙来区分,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CaCO 3,碳酸氢钠则不能反应。

8、等物质的量的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阴离子数目比是2:1(×)

解释:过氧化钠含有的阴离子为O 22-是一个离子,类似于SO 42-是一个离子,氧化钠中也是一个氧离子O 2-,所以为1:1.

9、把砂纸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熔化来证明Al 2O 3的熔点比Al 高(√)

解释:砂纸打磨后的铝表面已经没有了Al 2O 3,但加热的时候很快就又生成了Al 2O 3,所以还可以观察到融化的铝不能滴落下来。

10、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需要外加试剂就能区分(√)

解释:氯化铝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无沉淀后来有沉淀;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氯化铝溶液中先有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消失。

11、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钠、熔融的氯化镁、熔融的AlCl 3来制备金属钠、镁、铝(×) 解释:工业冶炼铝的方法是电解熔融的Al 2O 3。

12、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至饱和,再加入硝酸或苛性钠溶液都能产生白色沉淀,其原理相同(×)

解释:二氧化硫不能和氯化钡反应,原因是不能弱酸制强酸;加入硝酸是因为将其氧化成硫酸,这样会生成硫酸钡;加入氢氧化钠会生成亚硫酸钠,亚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

13、二氧化硫通入溴水或通入高锰酸钾能使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解释:二氧化硫不能漂白无机的试剂,是溴水或者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二氧化硫能漂白品红等有机试剂。

14、足量的铜与浓硫酸反应时,先生成二氧化硫,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越来越稀,则又生成了氢气(×)

解释:铜不能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铜是氢后金属。

16、氧化铁与硝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亚铁与硝酸反应也是复分解反应(×)

解释:氧化亚铁中含有亚铁离子,会被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氧化;所以氧化亚铁与硝酸的反应不仅是复分解,还有氧化还原。

17、5.6 g铁和6.4 g铜分别与0.1 mol氯气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解释:氯气和铜能恰好完全反应,和铁反应铁还有剩余;所以转移电子数只要看0.1 mol氯气能得到多少摩尔的电子,就是转移多少摩尔电子。

解释: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产气体二氧化碳。

19、 SO 2通入Ba(NO3) 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SO 2通入BaCl 2溶液中无白色沉淀生成(√) 解释: SO 2溶于水形成酸性环境,在酸性条件下硝酸根能把 SO 2氧化成硫酸,所以会生成白色沉淀BaSO 4;SO 2与BaCl 2溶液不反应的原因是不能弱酸制强酸。

20、Fe 2O 3分别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二者产物不同(×)

解释:Fe 2O 3与浓稀硝酸反应只是复分解,没有发生氧化还原,所以产物中没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分,产物都为硝酸铁和水,产物相同。

Si+2CO,说明非金属性:碳>硅(×)

解释:碳在该反应做的是还原剂,不能说明非金属性的强弱。

22、氧化亚铁与硝酸反应后溶液变成淡黄色(√)

解释:硝酸有强氧化性,亚铁离子会被氧化成铁离子后溶液呈淡黄色。

23、5.6g 金属铁与足量稀硝酸完全反应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 A (×)

解释:铁与稀硝酸完全反应时应该生成三价的铁离子,5.6g 铁为0.1mol ,所以应该失去0.3mol 电子。 24、CaCO 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 2 ,CaSO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SO 2(×)

解释:硝酸有强氧化性会将SO 2氧化的。

25、为验证Al 和Cu 的金属性强弱,将铝箔浸入到硫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铝的金属性比铜不活泼。(×)

解释:铝箔表面有三氧化二铝所以应该打磨之后在浸入到溶液中,铝应该比铜活泼。

26、除FeCl 2溶液中的少量FeCl 3,可用加入足量铁粉后过滤的方法(√)

解释:铁离子与铁单质反应会生成二价的亚铁离子。

27、铁在加热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后加入盐酸溶解,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褪色,说明原溶液中原来含有亚铁离子(×)

解释:盐酸反应后有氯离子, 氯离子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8、向Na 2SiO 3溶液中通入CO 2 ,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解释:强酸可以制弱酸。

解释:Cl 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是可逆反应,盐酸与NaHCO 3反应平衡正移,会不断消耗氯气,应该用饱和的食盐水。

30、用浓硫酸与浓硝酸分别溶解氧化亚铁,加热蒸发到最后得到都是氧化铁(×)

解释:硫酸不是挥发性酸,所以硫酸铁溶液加热蒸发到最后还是硫酸铁晶体。

31、标准状况下,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电子的数目为N A (×)

解释:氯气与水反应是可逆的反应,氯气不能完全反应,所以转移电子不到N A

32、NO 2通入FeSO 4溶液中,始终无明显现象 (×)

解释:NO 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会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溶液由浅绿色变成淡黄色。

33、由强酸制弱酸可得,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酸钠溶液会生成次氯酸,所以二氧化硫通入次氯酸也能生成次氯酸 (×)

解释:二氧化硫有还原性,会被次氯酸氧化。

34、铁与氧化亚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的产物相同(√)

解释:硝酸与铁和氧化亚铁的反应产物相同都是硝酸铁、一氧化氮、和水。

35、盐酸溶解氧化亚铁与盐酸溶解四氧化三铁加热灼烧得到的产物相同。

解释:氯化铁或者是绿化亚铁都会水解得到相应的氢氧化物,最后都会被氧化而变成氢氧化铁,灼烧最后的得到都是三氧化二铁。

36、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能得到白色胶状沉淀硅酸,所以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也能得到白色胶状沉淀硅酸(√)

解释:酸性强弱:亚硫酸 > 碳酸 > 硅酸,强酸可以制弱酸,所以亚硫酸可以制硅酸。

37、漂白粉溶液久置与空气中会失效:ClO+

1、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一段时间,再向冷却后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检验水解产物中的溴离子(×)

解释:因该先加入硝酸酸化,然后再加入硝酸银,否则的话有氢氧化钠剩余会生成氢氧化银,氢氧化银很容易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银,就看不到黄色的溴化银了。

解释:铜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铜,蒸发过程中氯化氢挥发,水解会彻底进行最后得到就是氢氧化铜了,氢氧化铜受热就会分解生成氧化铜。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

解释:向沸水中滴加饱和的氯化铁溶液5~6滴,持续煮沸直到生成红褐色的Fe(OH)3胶体停止加热。

4、比较H 2O 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分别加入少量Na (√)

解释:钠与水反应比钠与醇反应的现象更剧烈

5、制备乙酸乙酯时,为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用氢氧化钠溶液收集产物(×)

解释:乙酸乙酯会在强碱性环境下发生水解反应,应该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来收集产物

6、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时,为除去杂质和防止苯甲酸析出,应该趁热过滤(√)

解释:苯甲酸的溶解度比较小,若不趁热过滤则会变成晶体析出,这样过滤时会随泥沙一起过滤掉。

7、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则试样中一定有CO 32-(×) 解释:能使澄清石灰水边浑浊的气体出CO 2外还有SO 2,所以若溶液中有亚硫酸根也能盐酸反应生成SO 2,也能是石灰水变浑浊。

8、加入NaOH 溶液微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试样中一定有NH 4+(√)

解释:铵根离子遇到氢氧化钠加热就会转化为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石蕊试液变蓝。

9、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中,导管末端要伸入饱和Na 2CO 3溶液液面下(×)

解释:不能伸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

10、分液操作中,待下层液体流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解释:上层的液体应该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而不是从下口放出。

12、在粗盐水溶液中依次加入过量BaCl 2溶液、Na 2CO 3溶液,除去粗盐中的SO 42—、Ca 2+ ,过滤后再加适量盐酸(√)

解释:一定要先加氯化钡,再加碳酸钠,因为后加碳酸还可以除去多余的氯化钡,避免引入杂质氯化钡,最后盐酸可以除去多余的碳酸钠。

13、实验室中,可以用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制取乙炔(√)

解释: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减缓反应速率。

14、某有机物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混合,溶液褪色,有机物含碳碳双键(×)

解释:可能含有碳碳三键。

15、向X 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 2溶液来判断X 溶液中是否含有SO 42-(×)

解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先加盐酸酸化、然后再加入BaCl 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有SO 42-反之则无

16、常温下,将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溶液变浑浊,证明酸性:碳酸>苯酚(√) 解释:强酸制弱酸。

17、向某溶液中依次加入氯水和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Fe 3+ (×)

解释:可能溶液中原来就有三价的铁离子Fe 3+ ;应该先加入硫氰化钾若不变红则证明原来没有Fe 3+,加入氯水后若变红就说明是亚铁离子被氧化成了Fe 3+,从而说明原来有Fe 2+。

+18、用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原溶液中有Na (×)

解释:不能用玻璃棒,玻璃中含有硅酸钠等盐类物质,应该用铂丝或者铁丝。

19、用氨水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内壁(×)

解释:银镜就是银,氨水不能与银反应,应该用浓硝酸才能与银反应。

20、向铜粉中加入稀硫酸,铜粉不溶解,加入硝酸铜后,铜粉溶解(√)

解释:加入硝酸铜后引入硝酸根,硝酸根在酸性环境下有强氧化性,可以将铜氧化成铜离子,所以铜粉溶解。

21、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分液(×)

解释:乙醛易溶于水,溶液不分层,所以无法分液。

22、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CaO ,恢复至室温后溶液的pH 值不变(√)

解释: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但是饱和的石灰水不能再容溶解氢氧化钙,所以氢氧化钙浓度不变,所以PH 值不变。

23、乙烯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所以CH 2=C(CH3)CHO 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说明其含有碳碳双键(×)

解释:醛基也有很强的还原性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4、向品红溶液中通入SO 2,品红褪色,加热后溶液恢复红色,说明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 解释:品红褪色是因为SO 2与品红生成了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与亚硫酸的稳定性无关。

25、强酸制弱酸:CaCO 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 2 ,CaSO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SO 2(×) 解释:硝酸有强氧化性会将二氧化硫氧化的。

26、玻璃棒在配制0.1mol/L NaCl溶液与粗盐提纯的实验中所起的作用相同(√)

解释:都起到了搅拌、引流的作用。

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有机物

1、1mol 葡萄糖可与5mol 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解释:葡萄糖是多羟基醛,有5个羟基,1个醛基,所以是能与酸去酯化而不是醇。

解释:C 3H 6可能是环丙烷,不一定是丙烯。

3、1 mol 蔗糖可水解生成2 mol葡萄糖(×)

解释:蔗糖水解只能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麦芽糖水解的产物是两分子葡萄糖。

4、H 2N —CH 2—COOH 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解释:氨基显碱性,羧基显酸性,所以氨基酸既能与酸用能与碱反应。

5、CH 2=CHCOONa在一定条件下缩聚可得到高分子化合物,且CH 2=CHCOONa有顺反异构。

解释:CH 2=CHCOONa含有双键能够加聚反应不是缩聚;且不存在顺反异构;判断顺反异构的要看含有碳碳双键的的碳原子所连接的集团是否是相同的,若相同则无顺反异构;CH 2=CHCOONa其中一个碳原子连着的是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所以无顺反异构。

6、除去甲苯中混有的苯酚,可先加入NaOH 溶液,再进行分液(√)

解释:苯酚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苯酚钠;而苯不溶于水与苯酚钠溶液分层,所以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7、乙醇和乙二醇不属于同系物(√)

解释:同系物:是组成和结构相同,分子式相差若干个‘—CH 2—’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乙醇有一个羟基,乙二醇有两个羟基,所以不是同系物。

8、弱碱性条件下,甲酸乙酯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乙酸乙酯也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解释:甲酸乙酯含有醛基,二乙酸乙酯无醛基所以不能与氢氧化铜反应

9、1-氯丙烷和2-氯丙烷分别与NaOH 乙醇溶液共热的反应产物相同(×)

解释:消去后的产物都为丙烯,无同分异构体,所以产物相同。

10、油脂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解释:油脂是特殊的酯类物质,酯能发生水解反应。

11、聚氯乙烯有毒不能包装食物,且聚氯乙烯能使溴水褪色(×)

解释:聚氯乙烯有毒,但是聚氯乙烯已经发生加聚反应,没有双键了,所以不能使溴水褪色。

12、一分子葡萄糖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分子乳糖(×)

解释: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13、乙二醇、甲醛、甘氨酸都能发生缩聚反应(√)

解释:乙二醇能与相应的二元酸缩聚、甲醛能与苯酚缩聚、氨基酸能脱水缩合成多肽。

14、聚异戊二烯是高分子化合,其能使高能酸钾溶液褪色(√)

解释:类似的聚异戊二烯、聚一三丁二烯都还含有碳碳双键。

15、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 (×)

解释:聚丙烯结构简式应该为,上式错误很明显,最后一个碳都已经形成5个共价键了

16、苯滴入溴水振荡后下层液体退色,该过程发生了加成反应(×)

解释:苯与液溴才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只能与氢气,使溴水褪色是因为萃取了水中的溴,

水中的溴溶于了苯中而已,水层褪色,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1、合成氨对农业生产及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1)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合成氨反应,下列能表示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解释:恒容时,压强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成正比;平衡移动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变化,压强就随之变化;平衡不移动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变,压强不变。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解释:该反应中各物质为气体,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体积也不变(恒容)固密度始终不变;若反应中有一个物质为非气态,比如液体或固体,说密度不变则为平衡的标志。

c .反应容器中N 2、NH 3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不再发生变化(√)

解释:平衡右移则N 2变少,NH 3变多,则比值变化;若平衡左移,N 2变多,NH 3变少比值也会变;所以比值不变,平衡肯定不在移动。

d .单位时间内断开a 个H-H 键的同时形成3 a个N-H 键(×)

解释:断开H-H 键和形成N-H 键都是指的正反应,所以无论存在任何关系都不能说明是否达到平衡;必须是说一正一逆存在系数比关系才是平衡。

e .三种物质的浓度比恰好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解释: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在变化,具体是什么比值这个跟计量数没关系。 f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在变化(√)

解释:平均摩尔质量等于总质量除以总的物质的量;总质量始终不变,而总物质的量随该平衡右移而减少,左移而增多;所以平衡不移动平均摩尔质量才不会变化。

解释:都是指的正反应,没法证明是否平衡。

解释: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1、测定同浓度的Na 2CO 3 和NaCl 溶液pH ,前者大于后者得出碳元素非金属性弱于氯(×) 解释:通过测PH 值能够说明酸性强弱;由越弱越水解(酸性越弱其酸根的水解能力越强) 的规律可得碳酸酸性弱于盐酸:HCl > H2CO 3;但是盐酸不是最高价的含氧酸所以不能比较出非金属性。

2、测定同浓度的Na 2SO 3 和Na 2CO 3溶液pH ,前者小于后者得出碳元素非金属性弱于硫(×) 解释:通过测PH 值能够说明酸性强弱;由越弱越水解(酸性越弱其酸根的水解能力越强) 的规律可得碳酸酸性弱于亚硫酸:H 2SO 3 > H2CO 3;但是H 2SO 3不是最高价的含氧酸所以不能比较出非金属性。

3、 常温下,将某一元酸HA 和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实验信息如下:

解释:若HA 是强酸则甲的混合液为中性:根据等浓度等体积(也即为等物质的量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显强性,都强显中性;题中为pH= 9则推出HA 为弱酸,弱酸存在电离平衡。

解释:弱酸和强碱混合,弱酸的物质的量必须多一些才可能最终显中性。

---这样A 就比Na +少了,但是水解毕竟是微弱的所以A 比OH 还是要多的,正确的顺序为

解释:乙中弱酸HA 的量应该稍微多一点才能显中性。

解释:PH 之和等于14的酸碱等体积混合后显弱性;醋酸是弱酸,所以混合后显酸性。 5、20 mL pH = 3 的盐酸溶液中滴加 20mL pH=11的氨水溶液后显碱性(√)

解释:PH 之和等于14的酸碱等体积混合后显弱性;氨水是弱碱,所以混合后显碱性。

6、在滴有酚酞的Na 2CO 3溶液中,加入BaC12溶液后红色褪去,证明Na 2CO 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 解释:CO 32+ H 2O OH +HCO3,钡离子会结合碳酸根离子生成沉淀,平衡逆向移

动碱性变弱,红色会褪去。

解释:酸性越强其对应的酸根水解能力越弱(俗称越弱越水解),所以B -的水解能力强于A -,所以NaA 溶液 pH 比NaB 溶液的小。再例如碳酸钠的碱性比同浓度醋酸钠碱性强。 8、0.1mol/L pH为4的NaHB 溶液中:c (HB-) >c (H2B) >c (B2-) (×)

解释:PH 为4所以HB -离子的电离大于水解(电离出氢离子显酸性;水解生成氢氧根显碱性);电离产生B 2-,而水解产生HB -;所以产生的较多(B2-) ;正解c (HB-) >c (B2-) >c (H2B)

解释:①中NH 4+离子与Al +都要水解结合氢氧根,所以相互抑制剩余的NH 4+较多;②中离

子的NH 4+水解没有抑制也没有促进;③中氨水是部分电离很微弱,所以产生的NH 4+最少;④CH 3COONH 4两个离子都要水解,一个结合氢氧根,一个结合氢离子是相互促进的,剩余的NH 4+较少,正解:①>②>④>③

解释:将浓氨水稀释后碱性变弱,所以氢离子的浓度上升。

解释:少量的硝酸银,生成浅黄色的溴化银沉淀,而不是白色的氯化银,就能够说明溴化银的溶解度小,先达到过饱和而沉淀。

解释::HS 水解应该是结合氢离子生成H 2S ,上述为电离方程式

13、实验室可以用氨水与铝盐来制取氢氧化铝,从而得出等浓度的氯化铝溶液酸性强于氯化铵溶液(√)

-力比铵根离子结合OH 的能力强,也即水解能力强,酸性就强。

解释:析氢腐蚀的会产生氢气,而题中无,题中是吸氧腐蚀的总反应。

2、电镀时,通常把待镀的金属制品作阳极(×)

解释:待镀金属制品要放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3、氯碱工业是电解熔融的NaCl ,在阳极能得到Cl 2(×)

解释:氯碱工业是电解氯化钠溶液,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是工业制备金属钠的方法。

4、将金属铁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将负极接到锌上,可防止金属铁被腐蚀(×) 解释: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应将金属铁与外加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将正极接到锌上,可防止金属铁被腐蚀。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实验方法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1)所需器材:制冰机、标记笔、两套1.5ml EP管(最好高温高压处理)、一个大冰盒、一个1.5ml EP管盒、手套、眼科剪(最好高温高压处理)、新鲜组织或保存于-80℃冰箱组织、保存于4℃冰箱的PBS(最好高温高压处理)、移液枪、吸头(最好高温高压处理)、两套研磨棒(最好高温高压处理)、掌上离心机、滤纸、三去污裂解液、苯甲基磺-酸氟(PMSF,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剧毒)、离心机、烧杯、2×SDS凝胶上样缓冲液、二硫苏糖醇(DTT)、震荡器、泡沫板。
b.标记笔将两套EP管做好标记;
c.将大冰盒、EP管盒装上冰,一套标记笔做好标记的EP管放置于大冰盒中,另一套标记笔做好标记的EP管放置于EP管盒中,戴好手套,带上EP管盒、眼科剪剪取黄豆大小(约100mg)新鲜组织或保存于-80℃冰箱组织;
d.取出保存于4℃冰箱的PBS,往EP管中滴加1ml PBS,眼科剪剪碎组织(动作快),掌上离心,弃上清,再往EP管中滴加1ml PBS,研磨棒研磨,3000转离心10分钟,弃上清,滤纸尽可能吸干管口残留液体,估算EP管中沉淀物体积,以上步骤尽可能在冰上操作;
e.从4℃冰箱取出三去污裂解液,-20℃冰箱中取出PMSF置于大冰盒中,往EP管中滴加沉淀物3-5倍体积的三去污裂解液(一般为5倍),再加入PMSF(二者比例为94:6),研磨棒研磨(冰上充分裂解20-30分钟),以上步骤均需在进行;
f.离心机预冷,将充分裂解后的组织液4 ℃、10000转离心10分钟;
g.将烧杯用自来水洗净,倒入单蒸水,电炉上煮沸;
h.备好2×SDS凝胶加样缓冲液(存放于常温),取出保存于-20℃冰箱的DTT,置于大冰盒中,将离心后的上清液用移液枪定量吸至另一套EP管中(勿吸取下层沉淀物),按上清液:2×SDS:DTT =1: 0.8:0.2加入2×SDS 及DTT,掌上离心,然后小心将EP管插入泡沫板,投入已煮沸的烧杯中煮6-8分钟(电炉功率不要调太大,以免管盖爆开);
i. 将泡沫板用镊子取出,置大冰盒中冷却10分钟,掌上离心,再放入-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裂解液也可酌情选用单去污裂解液或细胞裂解液等。
2、贴壁细胞蛋白提取(细胞蛋白含量一般约为1x10-9mg/细胞)
1)所需器材:制冰机、细胞刮刀、标记笔、两套1.5ml EP管(最好高温高压处理)、两个大冰盒、手套、长满细胞的培养瓶、保存于4℃冰箱的PBS、三去污裂解液、苯甲基磺-酸氟(PMSF,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剧毒)、移液枪、吸头(最好高温高压处理)、滤纸、离心机、烧杯、4×SDS凝胶上样缓冲液、二硫苏糖醇(DTT)、泡沫板。
b.细胞刮刀用去离子水洗净、甩干,标记笔将2套EP管做好标记;
c.将两个大冰盒装上冰,标记笔做好标记的两套EP管置于一个大冰盒上,带上另一个大冰盒,取出长满细胞的培养瓶平放在大冰盒上;
d.戴好手套,取出保存于4℃冰箱的PBS、三去污裂解液、保存于-20℃冰箱的PMSF置于放有EP管的大冰盒上,往培养瓶中滴加2ml PBS漂洗一次,滤纸尽可能吸干瓶口残留液体;
e.往培养瓶中滴加三去污裂解液(一般为47-141ul/50ml培养瓶)、再加入PMSF(二者比例为94:6),然后用细胞刮棒刮(不要漏刮四周瓶壁,刮不同处理组要更换刮子或重新洗净,滤纸擦干),倾角静置(使培养瓶内细胞裂解液集于一角),移液枪将培养瓶的裂解液吸至1.5ml EP管,冰上静置15-25分钟,以上步骤均需在冰上操作;
f.离心机预冷,将静置15-25分钟后的EP管4 ℃、10000转离心10分钟;
g.将烧杯用自来水洗净,倒入单蒸水,电炉上煮沸;
h.备好4×SDS凝胶上样缓冲液(存放在常温),取出保存于-20℃冰箱的DTT置于冰上,用移液枪将离心后的上清液定量吸至另一套EP管中(勿吸取下层沉淀物),按上清液:4×SDS:DTT=3:0.8:0.2滴加4×SDS及DTT,掌上离心,然后小心将EP管插入泡沫板,投入已煮沸的烧杯中煮6-8分钟(电炉功率不要调太大,以免管盖爆开);
i. 将泡沫板用镊子夹出,置大冰盒中冷却10分钟,掌上离心,再放入-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裂解液也可酌情选用单去污裂解液或细胞裂解液等。
1)所需器材:制冰机、标记笔、两套1.5ml EP管(最好高温高压处理)、两个大冰盒、长满细胞的培养瓶、10ml离心管、手套、移液枪、吸头(最好高温高压处理)、滤纸、保存于4℃冰箱的PBS(最好高温高压处理)、三去污裂解液、苯甲基磺-酸氟(PMSF,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剧毒)、离心机、烧杯、4×SDS凝胶上样缓冲液、二硫苏糖醇(DTT)、泡沫板。
b.标记笔将2套EP管做好标记;
c.将两个大冰盒装上冰,标记笔做好标记的两套EP管置于一个大冰盒上,带上另一个大冰盒,取出长满细胞的培养瓶平放在大冰盒上;
d. 戴好手套,将培养瓶细胞悬液吸至10ml离心管,4℃、3000转离心10分钟,弃上清,加1ml保存于4℃冰箱的PBS重悬细胞,再转移细胞悬液至1.5mlEP管中,4℃、3000转离心10分钟,弃上清,滤纸尽可能吸干管口残留液体;
e. 取出保存于4℃冰箱的三去污裂解液、保存于-20℃冰箱的PMSF, 往培养瓶中滴加三去污裂解液(一般为47-141ul/50ml培养瓶)、再加入PMSF(二者比例为94:6),移液枪吹打混匀,冰上静置15-25分钟,以上步骤均需在冰上操作;
f.离心机预冷,将静置15-25分钟后的EP管4 ℃、10000转离心10分钟;
g.将烧杯用自来水洗净,倒入单蒸水,电炉上煮沸;
h.备好4×SDS凝胶上样缓冲液(存放在常温),取出保存于-20℃冰箱的DTT置于冰上,用移液枪将离心后的上清液定量吸至另一套EP管中(勿吸取下层沉淀物),按上清液:4×SDS:DTT=3:0.8:0.2滴加4×SDS及DTT,掌上离心,然后小心将EP管插入泡沫板,投入已煮沸的烧杯中煮6-8分钟(电炉功率不要调太大,以免管盖爆开);
i. 将泡沫板用镊子夹出,置大冰盒中冷却10分钟,掌上离心,再放入-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裂解液也可酌情选用单去污裂解液或细胞裂解液等。
1、制备分离胶、积层胶
1)所需器材:制冰机、制胶槽、Teflon梳子、小烧杯、手套、大冰盒、去离子水、30%聚BXXA溶液、1.5mol/L的Tris-cl(PH值8.8)、1.0mol/L的Tris-cl(PH值6.8)、10%SDS(十二烷基磺酸钠)、10%AP(过硫-酸铵)、TEMED(四甲基乙-二胺)、移液枪、吸头。
b.将制胶槽双层玻片装进制胶槽小夹子(双层玻片左右方及下方要注意对齐),滤纸吸干双层玻片中残留液体,再将小夹子装进制胶槽大夹子,平放(制胶槽所放平面一定要水平);
c.将大冰盒装上冰,戴好手套,取出保存于4℃冰箱的30%聚BXXA溶液、1.5mol/L的Tris-Hcl(PH值8.8)、1.0mol/L的Tris-cl(PH值6.8)、TEMED、保存于-20℃冰箱的10%AP,备好存放于常温的去离子水、10%SDS,根据所需配制的分离胶浓度及量,依次往小烧杯中加不同体积的去离子水、30%聚BXXA溶液、1.5mol/L的Tris-Hcl、10%SDS、10%AP、TEMED。加入TEMED后,立即用移液枪吸头混匀小烧杯胶液,倒入制胶槽双层玻璃中(留梳齿+1cm长以备加积层胶),轻轻抖动几下制胶槽使液面平齐,再用去离子水(当BXXA浓度〈8%时也可采用0.1%的SDS,当BXXA浓度〉10%时也可采用异丁-醇)封闭液面以免氧气扩散进入凝胶抑制聚合反应,静置半小时;
c.待分离胶凝固后(分离胶与去离子水界面可看到一条分离线),根据所需制备积层胶的浓度和量,往小烧杯中依次加入不同体积的去离子水、30%聚BXXA溶液、1.0mol/L的Tris-cl(PH值6.8)、10%SDS、10%AP,然后先将分离胶上层的去离子水倒去,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去除未聚合的凝胶,滤纸吸净残留液体。往小烧杯加入TEMED,立即用移液枪吸头混匀小烧杯胶液,倒入制胶槽双层玻璃中分离胶上方,小心插入梳子,注意不能留有汽泡(操作时先使梳孔下缘接触液面,再左右两边平衡缓慢插入梳子),静置半小时待积层胶凝固(凝固后梳齿边缘可看到分离线)。
1)所需器材:电泳槽、手套、胶、电泳液(可回收利用,四次一换为好)、蛋白样品、1×SDS凝胶加样缓冲液、大冰盒、微量加样器、电泳仪。
a.将电泳槽上槽、下槽分别用去离子水洗净,甩干;
b.戴好手套,取下制胶槽小夹子,缓慢移去梳子(两边要平衡移出),如有必要,使用接于注射器的平头皮下注射针头把积层胶上加样槽之间的齿弄直,再用去离子水冲洗以去除未聚合的BXXA,取下制胶槽双层玻片小心放入电泳槽上槽(较矮玻片向电泳槽上槽内侧),再一起放入电泳槽下槽,往电泳槽上槽缓慢倒入1×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存放于常温,可回收利用,但最多4次),直至上槽电泳液略高于下槽电泳液,如有必要,使用接上注射器的弯形皮下注射针头把凝胶底部两玻璃板之间的汽泡排出,将电泳槽移至4℃电泳仪跑箱内;
c. 备好微量加样器、1×SDS凝胶加样缓冲液(存放于常温),取出保存于-20℃冰箱的蛋白样品,置于大冰盒上。将大冰盒移至电泳仪旁;
d.将微量加样器在电泳槽下槽冲洗3次后,吸取不同蛋白样本,吸取体积一般为10-25ul,可根据蛋白浓度调整;加样时注射针头要缓慢上移,不要给侧壁太大张力;加不同样本时每加样完一个样本应在下槽中洗涤3次加样注射器(第一次洗涤液打掉)再加样另一样本,最后在所有不用的加样孔中点上等体积的1×SDS凝胶加样缓冲液;
e.插上电泳仪盖板(注意对好正负极),接通电源,100V恒压电泳,直至溴酚蓝指示剂跑至底部(注意标记)(总用时依分子量大小和胶浓度而异,约2小时左右)。
3、考马斯亮蓝染色(可选项):
1、所需器材:两个培养皿(一大一小)、刮勺、考马斯亮蓝染色液(可回收利用)、脱色液(可回收利用)、胶、常温摇床或4℃摇床。
1)将两个培养皿(一大一小)、刮勺用去离子水洗净,往小培养皿加入考马斯亮蓝染色液(约1/3体积)、大培养皿盖住;
2)取出电泳槽内槽,取下制胶槽双层玻璃,去离子水冲洗,小心用刮勺刮开双层玻璃(刮勺放在中间,左右平缓向前用力),再用刮勺定量切去上端积层胶,下端上样缓冲液指示剂,左右两端多余泳道(比目的泳道多一泳道),小心用刮勺将胶放入盛有考马斯亮蓝染色液的小培养皿中,用大培养皿盖住常温摇床4小时以上或4℃摇床8小时以上;
3)将考马斯亮蓝染色液回收,倒入脱色液,常温摇床脱色4小时以上或4℃过夜。
三:转膜(半干转移法)
1、所需器材:半干转膜仪、六个培养皿(三大三小)、手术剪、镊子、刮勺、小试管、滤纸、转移液、甲醇溶液、胶、直尺、手套、PVDF膜。
1)取出半干转膜仪阳极,平放操作台上;
2)往两个小培养皿加入转移液(用大培养皿盖住)、另一个小培养皿加入甲醇溶液(用大培养皿盖住);
3)取出电泳槽内槽,取下制胶槽双层玻璃,去离子水冲洗,小心用刮勺刮开双层玻璃(刮勺放在中间,左右平缓向前用力),再用刮勺定量切去上端积层胶,下端上样缓冲液,左右两端多余泳道(比目的泳道多一泳道),右上角作一切口标记,记录胶的长度与宽度,去离子水冲洗后小心用刮勺将胶放入盛有转移液的一个小培养皿中(用大培养皿盖住);
4)戴上手套,定量剪一张长度和宽度均略大于胶的PVDF膜,用镊子将膜放入盛有甲醇溶液的小培养皿中,盖上大培养皿浸泡5分钟;
5)取6张滤纸,放入盛有转移液的另一个培养皿中浸湿,拿至半干转移器阳极上,小试管轻轻擀压去汽泡,膜在盛有甲醇溶液的小培养皿浸泡5分钟后,用镊子小心将膜夹至滤纸上(注意膜的四边要在滤纸内),用刮勺小心将胶从培养皿中取出,放在膜上,精确对齐(注意胶的切口标记和胶的四边要在膜内),加点转移液润湿,再定量剪6张长度和宽度均略小于胶的滤纸,放入盛有转移液的培养皿中浸湿,拿至半干转移器胶上,加点转移液小试管轻轻擀压去汽泡;
6)盖上半干转移器负极,检查两板之间是否有直接接触(以免造成短路),接通电源,12-18V恒压1小时(电流在60mA以上,80mA以下为好,具体根据不同目的蛋白分子量而定,如电流达不到要求,可调节电压)或60-80mA恒流1小时(电压在6V以上,30V以下,具体根据不同目的蛋白分子量而定,如电压达不到要求,可调节电流强度)。
注意:如果是硝酸纤维素滤膜,则用转移液而不用甲醇浸泡,余相同。
1、所需器材:一个培养皿、手术剪、镊子、丽春红染色液(可回收)、TBST、膜、常温摇床或4℃摇床。
1)将培养皿用去离子水洗净;
2)打开半干转膜仪,用镊子夹开滤纸,取出膜,手术剪在膜的右上角作一剪口标记(标记贴胶面为正面,即右手边远侧),再将膜夹至培养皿中(正面向上),滴入丽春红染色液,轻轻晃动(时间不宜太长);
3)回收染色液,去离子水漂洗数次,如红色无法完全退去,加入TBST,常温摇床或4℃摇床平缓摇动脱色。
1、所需器材:玻棒、量筒、玻璃瓶、电子分析天平、脱脂奶粉、一个培养皿、TBST、直尺、封口袋、移液枪、吸头、PDVF膜(硝酸纤维素滤膜)、封口机、常温摇床或4℃摇床。
a.将玻棒、量筒、玻璃瓶用去离子水洗净;
b.根据所需配制总量(一般为50ml),称取适量脱脂奶粉(一般为2.5g/50ml),倒入玻璃瓶,加入约50ml TBST,玻棒搅拌溶解,即配制成5%脱脂奶粉(可在4℃冰箱保存3天);
2)将培养皿用去离子水洗净,镊子将膜夹至培养皿中(正面朝上),平放在常温摇床上平缓摇动2小时以上或者4℃摇床8小时以上,如果免疫探针的非特异结合背景仍然太高,可加入Tween-20至终浓度为0.02%,在大多数情况下,加入这种去污剂不至影响抗体与靶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1、所需器材:一个培养皿、手术剪、直尺、镊子、5%脱脂奶粉、TBST、移液枪、吸头、一抗、二抗、PDVF膜(硝酸纤维素滤膜)、封口机、常温摇床或4℃摇床。
1)将培养皿用去离子水洗净;
2)做一封口袋(与膜相比长3cm,宽1.5cm),加入5%脱脂奶粉、TBST(加入总量根据抗体浓度调整,但5%脱脂奶粉:TBST一般等于1:4),再加入一抗(保存于4℃冰箱),抗体浓度可根据产品说明结合具体情况调整,(如1:1000、1:2000等),混匀,最后用镊子将膜夹至一抗封口袋内,小心去除汽泡(缓慢倾斜驱除气泡),封口,放入培养皿中(最好垫张电话卡),平放在常温摇床上平缓摇动2小时以上或4℃摇床8小时以上(期间翻转数次);
3)将培养皿用去离子水洗净,倒入TBST(约1/3体积),手术剪剪开一抗封口袋,用镊子将膜夹至盛有TBST的培养皿中(正面向上),常温摇床平缓摇动5分钟,5分钟后,倒去TBST,再倒入新的TBST(约1/3体积),常温摇床平缓摇动5分钟,如此反复进行3次;
4)做一封口袋(与膜相比长3.0cm,宽1.5cm),加入5%脱脂奶粉、TBST(加入总量根据抗体浓度调整,但5%脱脂奶粉:TBST一般等于1:4),再加入二抗(保存于4℃冰箱),抗体浓度可根据产品说明结合具体情况调整,如1:2000、1:3000、1:5000等,混匀,最后用镊子将膜夹至二抗封口袋,小心去除汽泡(缓慢倾斜驱除气泡),封口,放入培养皿中(最好垫张电话卡),平放在常温摇床上平缓摇动2小时以上或4℃摇床8小时以上(期间翻转数次);
5)将培养皿用去离子水洗净,倒入TBST(约1/3体积),手术剪剪开二抗封口袋,镊子将膜夹至培养皿中(正面向上),常温摇床平缓摇动5分钟,5分钟后,倒去TBST液,倒入新的TBST(约1/3体积),常温摇床平缓摇动5分钟,如此反复进行3次。
七:压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化学发光成像仪显示条带)
1、所需器材:制冰机、两个培养皿、大冰盒、荧光剂A、荧光剂B、0.5mlEP管、移液枪、吸头、显影剂、定影剂、手套、压片夹、双层塑料膜、镊子、滤纸、  手术剪、胶片。
2)两个培养皿用去离子水洗净;
3)将大冰盒装上冰,取出荧光剂A、B和0.5mlEP管、移液枪、吸头放置于冰盒上,将显影剂、定影剂依序倒入两个培养皿;
4)戴上手套,打开压片夹,铺上双层塑料,分别滴几滴等量A、B液至离心管中(具体量根据膜大小而定),用移液枪吸头搅拌混匀;
5)用镊子将膜夹起轻轻抖动几次去除残留TBST,而后放置双层塑料中(正面向上,正面即贴胶面,也即右手边远侧面),沿中线滴几滴A、B液,轻轻晃动以便A、B液铺满整张膜,滤纸吸去膜四边溢出液体,盖上上层塑料袋,手背轻轻擀压抹平;
6)关灯,观察荧光,手术剪剪好胶片,放置上层塑料膜上方进行压片,压片时间视情况而定(荧光越强,压片时间越短;荧光越弱,压片时间越长),短至1分钟,长至1小时,一般在3-5分钟左右;
7)用镊子取出胶片,放置显影液中显影,再放置定影液中定影,而后进行流水冲洗,扫描等处理。
1、摸索某一特定蛋白的溶解条件时,可考虑用剧烈的裂解缓冲液如三去污裂解液来提取。
2、如果压片清晰度不好,可尝试:1)连续压几张胶片;2)减少蛋白上样量;3)降低一抗浓度(降杂带);4)降低二抗浓度(降背景)。
900ml去离子水溶解以下成分
调PH值至7.4(也可不调)

7、AP(过硫-酸铵)的配制:

无须特殊配制,直接吸取原液。

9、10%分离胶的配制(其余浓度见分子克隆):

10%SDS(十二烷基磺酸钠) TEMED(四甲基乙-二胺)

10、5%积层胶的配制(其余浓度见分子克隆):

10%SDS(十二烷基磺酸钠) TEMED(四甲基乙-二胺)

13、考马斯亮兰染色液的配制:

14、考马斯亮兰脱色液的配制:

15、丽春红染色液的配制:
3)磺基水杨酸1.5g
4)去离子水定溶至10ml
2ml丽春红染色5x贮存液加8ml去离子水。

18、荧光剂(武汉博士德)的配置:
1)吸180ul去离子水至EP管中

1)250ml去离子水预热至50℃
2)显影粉(先加小包,搅拌溶解后再加大包,温度下降至18℃以下时即可使用)

1)250ml去离子水预热至50℃
2)定影粉(搅拌溶解,温度下降至18℃以下时即可使用)

2、下面的方法是测硫酸的,其实际测得是h+离子,所以也适合测工业中的废硝酸
(1)实验原理
溶液中残酸的测定是利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残酸中的h2so4,其反应为h2so4+2naoh=na2so4+2h2o,以甲基红-次甲基兰混合指示剂判断终点。
但溶液的化学成分是非常复杂的。例如fe3+离子的存在,当由滴定管中加入naoh标准溶液时,会产生fe(oh)3沉淀:fe3++oh-=fe(oh)3(沉淀),不仅消耗标准溶液,同时由于产生大量的fe(oh)3沉淀,使终点无法判断。为消除fe3+离子的干扰,本法采用ca-edta掩蔽fe3+离子的方法。edta为有机试剂乙二胺四乙酸的二钠环,通常以na2h2y表示,它在水中完全离解成h2y2-,即:
na2h2y=2na++h2y2-,ca2+与首先生成cay2-络离子:ca2++h2y2-=cay2-+2h+,由此反应生成的酸预先与naoh标准溶液中和掉(此naoh消耗体积不计),然后再ca-edta中加入残酸液,此时残液中fe3+离子的便取代中cay2-的ca2+:fe3++ cay2= ca2++fey-,由于形成fey-使fe3+被掩蔽起来,不与naoh反应生成fe(oh)3沉淀。再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即可。
(2)实验步骤:
① 取ca-edta溶液20ml至250ml锥形瓶中,加甲基红一次甲基兰指示剂3~4滴;
② 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变绿色,此时所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可以不计;
③ 再用移液管准确量溶液5.00ml(先取5ml稀释至100ml,在量取)置于上述锥形瓶中;
④ 补加甲基红-次甲基兰指示剂2~3滴,
⑤ 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色变为绿色,为终点;
记下步骤⑤所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计算热酸浸出液中h2so4含量:
m(h2so4)=t vnaoh / v液 (g/l)
式中:vnaoh—滴定消耗naoh的量,ml;
t—naoh标准溶液滴定度,mg/ml;
v液—取样的量,ml;
(3)试剂:
① ca-edta溶液:称取100g氯化钙和50gedta溶于水中,并稀释到1000ml;
② 甲基红-次甲基兰混合指示剂:称取0.3g甲基红溶于500ml乙醇中,0.4g次甲基兰溶于50ml水中,两者混合;
参考资料:矿石及有色金属分析手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1mol/l硝酸钠溶液怎么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