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的可以戴地藏王菩萨吗好还是观音好

净重大小不同,重量不一
  • 生产工艺:采用玻璃钢材质,表面经过磨光后可以喷金,喷进口珠光金,还可贴金,贴24K真***,需要彩绘的地方再进行彩绘。

  • 产品***:所塑佛像皆如法如仪,庄重大气,产品***,直接厂家***,产品***,售后有保障。

  • 常用材质:玻璃钢(树脂)

  • 注:规格仅供参考,可按要求大小塑造

产品名称:地藏王坐谛听

产品名称:地藏王坐谛听

  • 产品作用:适用于***佛门祠堂等***单位

  • 生产工艺:手工彩绘贴金

  苍南县誉盛工艺厂坐落在浙江南大门——温州市苍南县,我厂是一家独立设计、铸造、制作的企业,***从事佛教、***、***生产销售,拥有完善的、大型的、***生产设备,并由多位***的老师指导制作生产。产品包括佛像、铜钟、铁钟、香炉、宝鼎、千佛塔、焚经炉、***、千佛灯及各种小******等,十几年来以***的服务,合理的价格,产品***各地,深受佛教道教界***、道长、法师及居士欢迎与好评。

  “以工匠精神,传承***传统工艺”是我们的企业精神,“优良的品质、低廉的价格、***的服务”是我们的经营宗旨,愿你我的合作,从誉盛***开始! 

  •     产品完成后,我们会优先选择回程车进行一步到位运输,其次再选择物流直达。

  •    签订合同后,预付定金30%,其余货款货到物流点验收合格付清提货,不得拖欠。

  •    我们将提供***售后服务,如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产品损坏等情况,我们将及时为您退换货。

  •    如需要发票,发货前请预先告诉我们,我们将为你邮寄发票,快递费用由我方支出。

苍南县誉盛工艺厂***从事佛教、***、***供应销售,产品包括铜钟、铁钟、香炉、宝鼎、佛像、烛台、铜磬、云板、木鱼、千佛塔、千佛灯及佛教、道教各种庆典、法会活动纪念品等,,十几年来以***的服务,合理的价格,产品***各地,深受佛教道教界***、道长、法师及居士欢迎与好评。 “弘法利生、薄利多销、***守信”是我们的经营原则。如果您我有缘,我们愿用***真诚恭敬的心为您服务!

大乘初期[大般若经]论[大乘与菩萨] 前際後際中際菩薩不可得 菩萨非实有性亦無邊 菩萨即是又离聲聞獨覺大乘

大乘佛教的【大乘】【菩萨】应该如何理解?以大乘佛学的初期经典,【大般若经】可以很好的谈清楚。【大般若经】六十一卷至六十七卷就是专门论述【何为菩萨】,【大般若经】初期谈菩萨与大乘佛教后期菩萨的形象完全不同,【大般若经】还是以佛祖的原始佛学【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为核心,以缘起性空思想来看待【菩萨的观念】。

第一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首先就谈了何为【大乘】?经文指出【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般若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此种思想,应是初期大乘佛学,为了与部派佛教相融合,说明大乘佛学就是【般若性空】,而不是大乘佛教后期的【菩萨思想,净土思想,十方佛思想】。

而后经文又继续阐述何为【大乘】?

【大乘不異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靜慮,四靜慮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靜慮,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無量、四無色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八解脫,八解脫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解脫,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念住,四念住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念住,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蘊、界、處等空不空法,蘊、界、處等空不空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蘊、界、處等空不空法,其性無二無二分[1]故。】

特别是【大乘不異蘊、界、處等不法,蘊、界、處等不法不異大乘】就是要强调大乘佛学是与佛祖【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的原始佛学是【無二無二分】。

第二部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一】

经文一开始就给出结论,【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就是【一切法之无限性】,也就是【法不是具体的形象与实体】。

【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真如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结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七卷】【初分讚大乘品第十六之二 】的经文

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善現!若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法定、法住、本無、實際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法界乃至實際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谈到【一切法非实有性】。由转而谈到【大乘與虛空

若菩薩十地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十地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實有性者,則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極清淨,亦非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實有性故,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最極清淨,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

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大乘亦爾,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故說大乘與虛空等

所以【菩萨非实有性】【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三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接着谈【菩萨】与【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的即是与远离之关系,【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有情大众因为【不断我执】【不断法执】的原因,有情是无法认知超出自己生活经验的【法】,这也是有情永远不能离开轮回所谓根本原因。【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修行人只有对【法之空性,无限性,不可用语言表达,非实有性】有正确的认知,才可真正解脱!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五蕴之关系

【即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内六处之关系

【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外六处之关系

【菩萨】与【六识身】关系经文谈的更加清晰。

【即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舌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舌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即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四圣谛之关系

即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十二因缘之关系

即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六般若蜜多之关系

即四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四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四念住八聖道支之关系

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真如法界、法性之关系

汉地佛教徒感兴趣的点就是【菩萨】与【聲聞乘】【獨覺乘】【補特伽羅】的关系!菩萨与【聲聞乘】【獨覺乘】是一体的关系!菩萨非独立于【聲聞乘】【獨覺乘】!

【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即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四部分 从时间角度,从【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论证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四部分论证含有一个重要观点【一切法本空,无自性,一切法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就是一切法是整体的,是不能以时间的周期来分别此法彼法】。也就是【心识是不含有时间的,心识是刹那刹那不间断】

大乘佛教初期,对于【菩萨思想】就是与【阿罗汉思想】一致的!菩萨需在修行佛法中证得,菩萨不是神灵不是实体!

经文提出一个核心思想【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经文接着发问,【何緣故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何緣故說色等無邊故,菩薩摩訶薩亦無邊?何緣故說即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何緣故說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何緣故說如說我等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何緣故說色等諸法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何緣故說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摩訶薩能行無上正等菩提?

经文笔锋一转,直接转到【有情众生】,因为【菩萨的观念】是直接来源于【有情众生】的心识。

大般若经又从【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以及【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学的哲学概念,论证了【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经文提到,【有情無所有故,有情空故,有情遠離故,有情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有情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得故

汉地佛教以为有情众生是一群实体的众生,大般若经特别提出【有情众生无自性,本空】,有情众生【无自性】,自然有情众生的【菩萨】是【无自性,本空】!

若有情無所有,若有情空,若有情遠離,若有情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

经文又从【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论证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色、受、想、行、識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得故

若色、受、想、行、識無所有,若色、受、想、行、識空,若色、受、想、行、識遠離,若色、受、想、行、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苦、集、滅、道聖諦無所有,若苦、集、滅、道聖諦空,若苦、集、滅、道聖諦遠離,若苦、集、滅、道聖諦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無明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所有,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空,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遠離,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所有,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空,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遠離,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五部分 大般若经从空间角度,谈【一切法如虛空,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一切法无边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经文还是从【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的【一切法空性, 一切法虚空】,论证【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空性】。

【一切法虚空】之概念,就是说【一切法不占有固定空间位置,又存在于任何的空间位置】。【一切法虚空】是人类【心识的基本特质】。在虚空中,【一切法是无法用时间顺序予以定位的】。虚空是找不到边界的。就如同宇宙的边界,也是找不到的。

佛学对于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宇宙也许就是没有时间性的存有,没有空间性的存有。人类认为宇宙有时间性空间性,是因为人类本身是固定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中。

宇宙的真实存有状态,就是【心识存在的状态】,太奇妙了!

归正题。【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还是【一切法的无限性】,所以【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一切法的无限性】【一切法的无边】的自然逻辑推理!

【色如虛空,受、想、行、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色性空故,受、想、行、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意界性空故,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意界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性空故,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聲聞乘如虛空,獨覺乘、大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聲聞乘、獨覺乘、大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聲聞乘性空故,獨覺乘、大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聲聞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獨覺乘、大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第六部分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六部分又再次谈到【菩萨】与【一切法】【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是一体的关系!

【一切法】【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本空,无自性。【一切法】【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也自然無所有不可得。

修行人离开【一切法】【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也得不到【菩萨】,修行人处于【一切法】【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法相之中也得不到【菩萨】。

菩萨就是【法相】,【菩萨】是修行中证得的结果与目标,而不是后期的神灵!更不是后期大乘佛教的如来佛受记的结果!

色色性空。何以故?色性空中,色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非色性空。何以故?非色性空中,非色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受、想、行、識性空中,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受、想、行、識非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非受、想、行、識性空中,非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色處色處性空。何以故?色處性空中,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處非色處性空。何以故?非色處性空中,非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聲、香、味、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香、味、觸、法處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非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真如真如性空。何以故?真如性空中,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真如非真如性空。何以故?非真如性空中,非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聲聞乘聲聞乘性空。何以故?聲聞乘性空中,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聞乘非聲聞乘性空。何以故?非聲聞乘性空中,非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獨覺乘、大乘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獨覺乘、大乘性空中,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獨覺乘、大乘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中,非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七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从有情角度,修行人角度,谈如何可得到【菩萨】。结论就是,【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1]見竟不可得】

首先经文论证了五蕴之空性,无自性,谈了五蕴之相互关系,得出有情大众【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色性空故,色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性空故,想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於色、受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色、受、想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於色、受、想、行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此经文证明,初期大乘佛学还是紧紧依靠佛祖的原始佛学思想,而提出大乘佛学的【一切法空】的思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还是围绕佛祖的原始佛学思想,【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为核心,论证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其中,对于六识身六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性空,无所有不可得论证的特别清晰。自然得出,【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

【意界性空故,意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性空故,法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性空故,意識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於意界、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性空故,意觸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於意界、法界、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对十二因缘的缘起缘灭,十二因缘之间的互相作用,也花了大量篇幅予以论证,就是要修行人明了十二因缘之整体运行的过程,结论就是【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無明性空故,無明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於無明、行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性空故,名色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於無明、行、識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性空故,六處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於無明、行、識、名色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性空故,觸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性空故,愛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性空故,取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性空故,有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性空故,生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老死愁歎苦憂惱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还论证了,六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九次第定十遍處,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虛妄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極喜地法離垢地法發光地法焰慧地法極難勝地法現前地法遠行地法不動地法善慧地法法雲地法,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地法雲地,異生地法、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法、如來地法,異生、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如來地,預流向法預流果法一來向法一來果法不還向法不還果法阿羅漢向法阿羅漢果獨覺向法獨覺果法菩薩摩訶薩法三藐三佛陀法,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上述十分复杂的大乘佛学的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这些概念都是【心识心】对于【法】的描述。

【法】本身是无法用语言符号表达的,【法】本身是缘起缘灭的,但是【法】有变现为种种功能,但【法】是【无形的】【无实有性】。有情大众毕竟生活在一个实体的具象世界之中,有情对于【法】的【无量劫的持续不断】【三十三天的层次存有】是无法理解的,就如大众无法理解【十一维度】一样。大乘佛学就用了原始佛学没有的哲学概念,来表达【法】以及【法】的【无限性】【无所不在性】。

但是大乘佛学清醒的明了上述哲学概念,只是一种人类语言的符号,是【缘起性空】的特性!

第八部分,回答了【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因为【菩薩摩訶薩名唯客所攝故】

第八部分应该是大乘佛学从【一切法自性空,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解答【法】的特性。【法】是【无形的】【无实有性】的存有,但是【一切法是无法用语言符号表达的】,【法的名称或者语言符号】,完全是有情众生,为了认知【法】而【假名施设】。

【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此段经文,就是大乘佛学首先是用十分复杂的概念用于描述和模拟【法】,而后又指出【这些十分复杂的概念符号】本身不是【法】,只是假设的语言名称,这些名称又指向了【法】。

【菩萨】就是这些复杂的假名之一。

大般若经又从【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以及【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学的哲学概念,论证了【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

【如意界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意界中無名,名中無意界,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意界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意界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中無名,名中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無明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明中無名,名中無無明,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明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明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中無名,名中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空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空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空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空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空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無相、無願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相、無願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相、無願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聲聞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聲聞乘中無名,名中無聲聞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聲聞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聲聞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獨覺乘、大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獨覺乘、大乘中無名,名中無獨覺乘、大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獨覺乘、大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獨覺乘、大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京东优评,为您推荐的“地藏王菩萨像”相关产品的购买用户评价

还没有买家印象哦~快去购买抢先好评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的可以戴地藏王菩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