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从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射石而箭“没在石棱中”是否可能?

关于纪昌学射对于近视恢复的一点思考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几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 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不差的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这个故事年代久远,关于练习视力最后达到的效果这一点,可能存在夸张的成分。但是笔者认为这个世上没有空穴来风,既有这样的故事,肯定存在过类似的事情,只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果这种事情存在,对近视的自然恢复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如果神箭手能将普通视力训练成鹰眼,由此推测,近视眼恢复到正常眼那也是可能的,只是过程比较艰辛。

        这边原文中说纪昌两年看织布机上的梭子,这个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视力跟随的练习,就跟打乒乓一样,笔者在知乎上看到有说打乒乓把视力练好的。这里就不谋而合了。

        然后说练习看虱子看了三年,这里应该是属于强制视远的练习,这跟银色战车视力恢复的帖子又不谋而合了。或者有一些强制视远看视力表由模糊看到清晰,也是一样的。

        笔者相信单纯性的近视是可以通过练习或者说训练恢复的。实际是一种视力增强的过程,对于近视来说是恢复,弥补了之前减弱的部分,对于常人来说就是增强。

《纪昌学射》告诉我们:只需五年,就能练成一手好箭术

早在春秋时期,射箭是六艺之一,是每个成年男子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特别是在战场上,作为最早的远距离攻击手段,不管是偷袭还是强攻,都比刀枪剑戟要安全而稳定的多。最早的要数传说中的后羿,一口气射了九个太阳。汉朝时候有飞将军李广,凭借箭术震慑匈奴,“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可见其箭术的高超。三国时候有吕布辕门射戟,吓走了袁术的大将纪灵。其他的比较出名的还有养由基,薛仁贵,黄忠,花荣等等。有这么多神射手,那他们的箭术是怎么炼成的呢?

故事讲完了,这里纪昌学射,首先练习不瞬,而后练习视小如大, 视微如著,而后可以随心所欲,箭无虚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纪昌的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练习不瞬,用了两年,练习视力,耗时三载,这么枯燥的练习,是需要多门大的恒心和毅力啊。同样道理,每种技艺的习得,都需要长时间的坚持,长时间的努力,长时间的付出。在这里,已经把神射手的秘籍告诉了大家。大家准备好了吗?在这五年时间里你需要练习定力,持久力,臂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视力。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这些东西(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这是什么?

  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拿着不同东西,让学生们摸.

  [师]为什么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生]因为我们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能摸出来是触觉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其实这些东西的特点,除了用手摸,用眼睛一下就看出来了.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上节课我布置收集关于眼睛的资料,来说给大家听.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

  [生甲]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生乙]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生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生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师]大家鼓掌,对他们精彩的讲解进行鼓励,谁还有不明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甲]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生乙]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生丙]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生丁]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生戊]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师]请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甲]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生乙]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生丁]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生戊]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课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  处理?

  [生甲]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乙]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丁]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师]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看投影.(课本图3.4-3、图3.4-4)

  [生甲]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生乙]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

  [生甲]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乙]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丙]怎么预防近视眼?

  [生丁]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

  [生戊]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

  [师]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找出答案.

  [生甲]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生乙]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生丁]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生戊]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生己]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

  [生庚]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

  如果远视很严重,所戴花镜(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它的焦距是1 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了,但如何预防?如何矫正?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P64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P65科学世界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甲图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是正确的.

  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应成为平行光,而乙图的光线向外发散,是错误的.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应发散,而丙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向主光轴靠近成为平行光.

  丁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是错误的.

  2.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睛镜片相对较平.

  3.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

  4.+300度是远视镜片,-200度是近视镜片.焦度是3 m-1,焦距是3 m,眼镜度数越深,说明眼镜镜片焦距越短.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生甲]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

  [生乙]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生丙]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很认真,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

  [生甲]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学生们对这个结果很迷惘]

  [师]看投影,在胶片上我画了个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现在通过放大镜,再看看.

  [生甲]看到比原来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

  [学生们走出困惑,情绪高涨]

  [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显微镜的构造?

  [生乙]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生丙]如何使用显微镜?

  结合课本图3.5-1投影.让学生讲解.

  [生甲]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乙]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

  [生丙]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生丁]反光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

  [生戊]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

  [生己]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生庚]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

  [生辛]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一、显微镜(板书)

  [师]现在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先用眼观察,再用显微镜观察.

  [学生们观察、教师指导,使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像]

  [师]约400年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来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

  [生甲]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乙]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

  [生丙]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

  [生丁]望远镜的种类有哪些?

  [师]看投影课本图3.5-2,仔细观察分析的结论.

  [生甲]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生乙]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生丙]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生丁]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生戊]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生己]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生庚]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师]就同学们所讲,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二、望远镜(板书)

  目镜:u<f  正立、放大的像.

  [生甲]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

  [生乙]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生甲]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tong的,是双tong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生乙]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生丙]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P67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注意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睛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1.通过对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献身.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

  ①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②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

  ③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各起什么作用?

  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

  ⑤照相机的构造及原理?

  ⑥投影仪的构造及原理?

  ⑧眼睛的成像原理?

  ⑨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⑩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二、知识网络(板书)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课件,器材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

  (1)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 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 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 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103:1;2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1. 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学物理》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看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

  ③用V2-V1,得到侍测因体的体积。

  1. 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这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2. 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的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1)本实验测盐水的质量的方法与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    (2)为了计算方法,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

  把两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的表格内。分析数据是否合理。

  3. 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原理:据密度公式:

  3.器材: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

  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 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 ,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复习课 质量与密度复习

  定义:物体所今物质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质量。

  工具:天平,秤(磅秤,台秤等)

  方法:(用天平的测量质量的方法)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

  ①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公式:ρ=m/V

  ②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

  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m3。

  3.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①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

  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

  ②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

  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

  ④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⑤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

  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

  密度的应用:利用公式ρ=m/V变形可得到m=ρV和V=m/ρ,即在知道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在知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体积。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①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

  ②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与液面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相平。

  ③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

  ④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法。

  a. “溢杯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b.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V2,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V= V2 - V1。

  3.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

  [注意]要先测石块的质量,再测石块的体积。

  4.测量液体的密度(盐水):用剩余法测体积

  5.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破案1101起查缴财物6.9亿元!江苏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战果显著

破案1101起查缴财物6.9亿元!江苏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战果显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物理力学受力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