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声念佛和默念佛号速度要保持一致吗?

念佛是大声念好,还是小声念和默念好,看法师是怎么开示的。念力,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之忆佛念佛,此种忆念确实有力量。

本有佛性力,因自己念清净,所念的佛是自性佛,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所变现。清净、平等、大慈悲就是佛,这是本有佛心变现的。信愿解行与诸佛等同,这是自性佛,就是佛性力。

诸佛本愿威神加持力,只要老实念佛,一心念佛,则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称赞护念。纵然魔再有能力,自己业障在深重。魔也不敢变现,也不能来扰乱。

事念到达一定的功夫,就入理念,才能见到法身与报身。若还未转成理念,所见的只是应化身佛。念佛见自性佛,就是明星见性,见性成佛,此自性佛即自己的信愿解行确实与佛相同。佛心是平等清净的,与一切境界无分别、无执着,这是心真得到清净平等了。自他分别执着都没有了,所以行愿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菩提心香,菩提心是觉悟的心,第一觉悟生死轮回之可怕;第二觉悟念佛决定往生,往生决定不退成佛。只要把这两件事情觉悟就是发心,“我愿意离开三界,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发了这样的心叫菩提心。菩提心香是自性具足的香,此香普薰法界,法界一切诸佛都闻到了,知道你发心要成佛。诸佛一定会加持,帮助你顺利在此生中满足大愿。

只要能忍,所有一切障碍很容易解脱。菩提修行,就是看破放下。忍辱、持戒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六度总归成一个舍字,舍得干干净净就能圆满证果。

有人无病念病,结果积想成病,“一切皆从心想生”,有病想病是病上加病,且病的更重,为什么不将念头回转来念佛呢?专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没有病,病就会好。

一般持名念佛,念得再好,只能是事一心。若连这句佛号都不执著,就证得理一心,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念佛三昧了,就得定了,智慧也就开了,离往生西方净土也就不远了。

众生怎么样才能成佛呢?念佛就会成佛。一句阿弥陀佛,不管是大声念、小声念、默念,他的声波震动,尽虚空遍法界。佛号具足一切善根,所谓一切善根,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所修之善根。所以念一尊佛,即是念一切佛,他的真实功德不可思议。所以真正念佛人,怎么会不能往生呢?可惜念佛人多,知道它有如此殊胜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其实,关于念佛大声念好,还是小声念和默念好,这里也要随缘,看自己所处的环境。不管大声念,还是小声念和默念,都得耳根听的清楚,心里念的清楚。这样才能“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样念佛才能得力。恭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a mo a mi tuo fo)。

为什么净土宗讲“念佛、忆佛,将来才能见佛”?就好比我们念自己的父母,嘴巴在念,心没念,是否是真念?反之,嘴不念,心念,这种念力有多大?

真正念佛是用心,而不是用嘴。现在的人念佛多是用嘴,而不是用心。

因为遇到的“善知识”都让他张嘴念,偶尔有一个告诉他用心念,他不习惯,还认为是错的,还是张着嘴念。

刚学佛时,心的力量没有发动,只能用嘴念。时间久了,有的人误以为就是用嘴念,不知道如何转为心念。

真正的念佛,必须念念觉知。念每一句佛号时,都要清清楚楚地觉知:此时此地我在念佛。如果念出声,只是耳听得很清楚。如果没念出声,整个身心都在念。

现在大家都在念佛,可是都是用口念,而不是用心念。看看“念”字的写法,“心”字上面一个“今”字,也就是说要用心念。

如果口念,心不介入,怎么可能把净念功夫储存进阿赖耶识呢?

之所以要“净念相续”(即净念不断),就是为了把净念储存进阿赖耶识。何谓净念?就是没有夹杂的念。

如果能保持净念相续,当下即是,根本不需等到临终。正因为大家达不到净念相续,所以中间才会产生妄想。

如果“心”发动了,就不用嘴念了。当心还没有发动时,最好要发出声音念:通过舌根发出声音→耳根将声音录进→储存进阿赖耶识。

如果嘴不出声,耳根会被外境的杂音所干扰。就像录音机录音时,如果环境太乱,就会录进杂音一样。如果没有杂音,就是一种单纯的念。

你念佛是否是“口念,耳闻,心受”?如果这三者未结合,我可以告诉你,你念佛是没有用的。

必须“口念,耳闻,心受”,佛号才会储存进阿赖耶识,把过去不好的信息冲淡。

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味道的水杯,如果我们不断地往里面兑糖水,最后杯子里的水就变成了甜的,其他味道都被冲淡了。

如果念佛不是三者结合,就如同杯子里的甜水没有放够,是无法将其他味道冲淡的。

如果你现在没有杂念,我说话的声音,你会原原本本地录进去。

就像一台声控录音机,我一开口讲话,它马上就录进去;我不讲了,它马上就停止录音。但是大家做不到这一点。

我讲话的时候,你的妄念少一些,是因为我的声音干扰了你的妄念;我不讲的时候,你的妄念又多起来了。

无论你采用哪种方式学佛,贵在感受。如果只是相信,缺乏感受,根本不行。

但是比感受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学佛的人经常问彼此学佛有没有感应,而不问是否理解呢?

因为他们认为感受更重要,理解是其次。所以很多人功夫不上路,就是因为理上不明。

现在学佛的人拜好多师父,学好多方法,都是为了学法,而不是学理。

比如买来一部车,没看说明,坐上去就开,一开就掉到沟里去了。

所以学佛必须先通达佛理,不要以为学理会耽误学佛。就像砍柴之前,你先用十分钟时间磨刀,看起来比别人晚去了十分钟,但是由于工具锋利,并不比先去的人砍得慢。学理不会耽误修法。

如果念念能觉知,胜过念十万亿佛土的佛号。换句话说,念十万亿佛号,如果不能念念觉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又有什么用呢?

看住自己的心,胜过念十方三世诸佛佛号。看不住自己的心,念佛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现在人都是信佛,不是学佛。学佛才能成佛,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就像相信自己能发财,但不去做,怎么能发财呢?

悉达多当时就是学佛,才成了佛。我们学佛就是学习悉达多,学他的悲心、愿力。

但是我们现在只能勉强挂靠“信佛公司”,还挂靠不上“学佛公司”。

现在学佛人的误区是: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不相信这是自己的最后一劫、最后一世呢?

为什么不把希望寄托在今生,而是寄托在来世呢?刚开始学佛,听善知识的开示很重要。

“十地顿超无难事,不历僧祇获法身”,即使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念也可以顿超。禅宗里有句话:一念超百劫。

信,要真信。修,要实修。

什么叫真信?对佛教讲的生死轮回、三世因果要深信不疑;对五戒十善更要遵守。

什么叫实修?把修行落实到生活中,从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都说修行消业障,业障就是我们的习气。如果学佛几年了,习气一点也没有减少,智慧也没有开,说明没有学好。

当一个人学佛学到很虔诚的时候就能忘我。

只有忘我,才能与道相应,才能感受到天地与我同体,才能感受到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相信是一个层次,理解是一个层次,感受又是一个层次。你现在属于哪个层次,只有自己知道。

念佛就如同打电话,如果号码不准确,没有掌握拨号的方法,就无法与对方接通。如果号码准确,拨打的方法也掌握了,一打就通。

怎么念佛呢?最好把你所念的佛的形象观想出来。例如大家都喜欢念“阿弥陀佛”,就把阿弥陀佛观想出来。

就像别人一提到你母亲,你脑子里马上会出现你母亲的形象一样。

念佛的人必须做到,一提到佛,脑子里马上呈现佛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与佛感应。

如果突然问你: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你想不起来是什么样子,说明你还没有掌握念佛的方法。要念佛、忆佛,才能见佛。

也有很多念佛功夫很高的人,念佛的时候,头脑里没有任何佛的形象,只有灵明的觉知。

但是,对于刚学佛的人来说,必须记住阿弥陀佛的形象。一提到阿弥陀佛,他的形象马上出现,不需要想。

在过去,念佛法门通常是观与念同时进行。即在念佛的同时,把佛的形象观想得非常清晰,刹那间你的心眼看得非常清楚。

拜佛的时候也要观想。在拜下去顶礼的时候,要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菩萨的双足,佛光照耀在我们身上,佛菩萨将甘露洒在我们身上。

只有活着的时候与佛沟通了,临终才能蒙佛接引。

观佛与念佛哪个更重要呢?“观”属于初步,“念”就很高了。只有头脑里有了佛的形象,才能更好地与佛沟通。

当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连佛的形象也没有了。通常在念佛的同时,必须观佛。

《大乘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讲的就是观修的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修行方法,都要观、念同时下手。例如修禅,要观世间无常。那么念的又是什么呢?念的也是生老病死无常。

实际上观与念在某个阶段是同时的,在另一个阶段则需分开。因为观与念都是通过心在作意。

如果我们在观佛、念佛时杂念很多,破坏了画面和念头,就要重新观,重新念。

念佛念得慢,容易产生杂念;念得快,念念都在念佛,就不容易产生杂念。如果还有妄想,说明还有多余的力量,就要加上观。

就像做事一样,做简单的事,脑子还有空考虑别的;做复杂的事,就没有空再想其他了。

学“念佛”不像学其他法门那么复杂,只须深信不疑,念不间断,即能成就。学其他法门则需通达许多教理。

念佛就如同往装满苦水的杯子里不断地加糖水,直到将苦水转换成甜水。

也就是不断地冲淡我们的业障,使它没有力量现前。尤其是业障重的人,最好每天都念佛。

修行不怕笨,不怕慢,就怕你停下来。因为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积累。

好多人活了几十年才开始学佛、念佛,头脑里收集了很多社会上的事物,再念佛,就很难储存进去。

怎么办呢?只要放松身心,提起佛号不放下,自然能把佛的声音、相貌录进去。

当念佛的种子深入八识心田后,就不需要再念了。因为这时候你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佛,其他念头已经被同化了。

往往真发心念佛的人,感应特别多。有了感应,不要跟着感应跑,要一直念下去。如果你放弃念佛,跟着境界跑,境界就会消失。

如果我们念佛真能念到一心不乱,那真的是有求必应,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什么,动个念头就可以达成。一心不乱就能与佛沟通。

尤其是老居士,最好每天早晚各念半个小时的佛。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又休息了一夜,脑子里杂念比较少,念半个小时的佛,这一天脑子里都会有佛。

晚上念佛,睡觉也会念佛。这样一天一夜都与佛在一起。其实不需要多念,只要专注,早晚各半个小时就够了。当然,如果你有时间,能多念更好。

有的人用口念佛,家人不支持。在心中念,谁能知道呢?只要念头不间断,佛菩萨一样知道,不需要你念出声来。

上了年纪的人最好每天多念佛,让头脑装满佛号,不把乱七八糟的杂事装进去。只有这样,临终时才能去佛国。

如果满脑子儿子、孙子、家庭琐事,那只有一个结果:还来娑婆世界轮回。临终一念决定了我们的去向。

你们会问:修了那么多年,临终错乱了,不就白修了?果真修得好,临终时怎么可能错乱呢?功夫修得好不好,临终时是最好的检验。

为什么念佛要录入第八识才有用

我们之所以要用功,例如念佛、诵经、观想等,就是为了把这些好的信息录进第六识,再传到第七识,进一步储存到第八识。

在座的有人不懂什么是第八识,可以暂时把它理解为仓库。

刻骨铭心的事物都收藏在第八识里,毛病习气也是收藏在第八识里。

收藏在第八识里的东西,生生世世都会让我们受用。不深刻的事物则存在第六识里,往生后就没有用了。

平时说佛话,做佛事,就是为了把佛的信息、佛的形象装满阿赖耶识(第八识),把不好的东西从阿赖耶识中挤出去。

如果阿赖耶识中全是佛的信息、佛的形象,临终必生佛国。

那如何把佛的信息储存进阿赖耶识呢?只有通过不断地诵经、念佛、拜佛、诵咒……把过去输入的所有不好的信息都挤出去。

修得好不好,从晚上做梦也可以检验出来。如果所做的梦与佛无关,绝对不行。因为做梦是小昏沉、小死亡,临终是大昏沉、大死亡。

但是,现在学佛的人,一万个人难得有一个能把念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

这就说明以大家目前学佛的方式,根本无法将学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所谓的学佛也只是在培点福报而已,甚至连学佛的“因”都没有种进去。

你以为种入八识了,实际上是在第六识,甚至连第六识都没有进入。

因为只要进入第六识,就会慢慢渗透到第七识。一旦进入第七识,就可以慢慢进入第八识。

为什么很多人听了开示还是不懂得如何用功呢?那就说明连六识都没有录进去。

如果过去听过的经文、道理,现在回忆不起来,就说明当初没有录进去。

现在非常流行“念佛”,大家没少投入时间,佛号没少念,但是根本没有产生效果。

都是用嘴念,头脑没有介入,口里念佛,头脑还在思考问题。单凭口念,怎么能留下印象呢?

临终时,前五识逐渐死去,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口不能讲,身不能动,只有意识还在微细地活动,能明白一点点道理。如果生前学佛在第六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还有点学佛的影子。

接着第六识也死了,这点学佛的印象也消失了。如果学佛的信息已深入到第七识,别人看你已经死了,但你的第七识还在活动。

再接下来第七识也死了。如果你学佛的渗透力不够,就到此为止了。由于平时学佛的力量不够,未渗透到第八识,这时就会随着平时的习气走。

例如平时的习气是好斗,就会投胎去做阿修罗;平时的习气是贪,就会投胎到饿鬼道。

如果遇到明师指导你学佛,你学佛的力量就会渗透到第八识(前七识全部会死去,只有第八识不生不灭),临终就会被佛的力量牵着走,这时才是佛来接引你。

实际上,这时根本不需要佛来接引你,你自己就可以到西方净土。

——摘自《万行大和尚开示:被歪解错修了几百年的念佛法门》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9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

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观音菩萨像女生?

为什么佛陀还“做发型”?

佛教的许多名词与形象广为人知

为释大众所惑,本寺特开设

每期分享一个佛教文化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诵经、念佛、持咒等修行法门

祖师大德提倡以大声念为宜

不论是出声念还是默念,都不过是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通过念诵,专注当下、不起烦恼,从而清净心念,与经书、佛号所记载的诸佛大愿相应,依此大愿修正我们的言行、念头,逐渐向诸佛菩萨靠拢。

在开示念佛时也未曾要求大众出声念佛,而是以“一心称名”为重点,如能一心至诚,在心中默念亦无不可。

印光法师也曾对此开示“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

之所以鼓励大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声念佛,是因为如此念佛,则不光自己能获益,周遭的众生也都能闻法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色”=“美色”?

3.“往生”=“死亡”?

5. 当“回向”遇到重名

6. 数字“吉利”会影响运势吗?

7. 猫那么“幸福”,那“下辈子当猫”好不好?

8.念诵大乘经典就是大乘修行人吗?

9.为啥观世音菩萨会有胡子?

10.佛教如何看待“爱”

11.什么是“执著”?

12.佛教所谓的“吃素”就是“不吃肉”吗?

13.为什么寺院称为“丛林”

14.超度先亡需要几次?

△点击相应标题,了解详细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号可以默念不出声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