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大数据的前景如何?

11月1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通知说明,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关于数据安全管理的规定,规范网络数据处理活动,保护个人、组织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据国务院2021年立法计划,国家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起草意见稿。 意见稿指出,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按照数据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影响和重要程度,将数据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核心数据,不同级别的数据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国家对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进行重点保护,对核心数据实行严格保护。国家建立健全数据交易管理制度,明确数据交易机构设立、运行标准,规范数据流通交易行为,确保数据依法有序流通。 意见稿要求,处理一百万人以上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者赴国外上市,数据处理者赴香港上市......

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有关中央企业:   “互联网+”智慧能源(以下简称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加快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8年10月31日,第九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沪开幕,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大会战略合作媒体盛装亮相,并于开幕当天下午同期举办Antpedia创新服务论坛,并颁发了独具特色的ANTOP奖项,共有22家企业获得了43个创新仪器和品牌奖项。  现场多位行业专家学者为发布会致辞,并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6〕30号),就年内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做出安排。  《通知》中,明确指出,“继续加强食用农产品、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支持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室改造,强化基层检验检测

  在手机上浏览购房信息,转身就接到装修销售电话;闲聊中提到某个产品,打开购物APP就收到同类广告推送……类似上述“被APP监控”的场景,对很多人而言,并不陌生。  11月8日,工信部就《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的通知》进行解读,指出要建立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清单,让用户知道企业收集了哪些信

  刷脸取款、刷脸支付、刷脸进车站……   2016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超10亿元   但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相关法律滞后等问题   评论:刷脸时代,如何才能刷得放心安心   因苹果新手机上市,“刷脸”成了热词。但是你知道吗,用照片和视频可以代替“刷脸”。用生物信息做验证,个人隐私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人民日报》2016年4月20日  学习札记  我国要成为网络安全强国,必须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有所突破。早先,我们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以跟随为主,原创技术还

   9月4日,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大数据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工业大数据资源体系、融合体系、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并设置了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培育3-5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创建一批推动工业大数据集聚发展的国家新

  业界流传一种说法,微信1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100个粉丝,影响力与日俱增。而作为中国唯一成功走向世界的产品,微信拥有“精确对象”和“全天候交流”两大特点,恰可迎合中国药店O2O(Online To Offline)服务所需。在自我保健和OTC用药渐成趋势的时代,患者安坐家中,通过手机咨询

  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给财新记者画了一张曲线图:2016年,中国移动医疗公司的商业估值处于爬坡状态,尚未达到波峰;但与前两年的大斜率增长相比,资本市场趋于平淡。  一位投资了平台类和工具类移动医疗公司的基金经理,也给财新记者画了一张曲线图:2014年至2015年,移动医疗商业估值爬至波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国科技界把攒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评委会只得忍痛割爱。   由科技工作者、资深科技记者和广大读者评选出来的2013年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坚持以往的全面视

  近年来,伴随着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与工业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创新成果跨界融合,引发了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

  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政治功能和公共服务属性的确立,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满足公众对环境信息知情权的同时,广泛凝聚全社会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正能量。环保部门应该紧贴新形势下环保事业发展要求,有效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形成环境宣教新格局。本报9月16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举办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在巨头夹击和监管趋严下,部分直播平台出海,但面临主播匮乏、盈利难题;机构数据显示去年直播公司减少近百家。  仅一个半月时间,2018年直播行业的第一个风口就停了。春节前夕,广电总局发出加强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开展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的平台必须具有法定网络视听节目直播资质。未持有《

  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重要经验。目前,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亡羊补牢的对策多,未雨绸缪的措施少。比如,我们对博

   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全社会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监督,现将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初审结果(见附件1,含项目名称、候选单位、候选人、推荐单位和项目简介)在市科委网站(http://kw.beijing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域医学)发布2019年年报,2019 年,公司营业收入达 52.69 亿元,同比增长 16.44%;毛利率39.48%,归母净利润达4.02 亿元,净利润率7.88%,同比增长 72.44%。有赖于全体投资者的认同与支持,2019 年末公司市值为

  任何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对信息的记录,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

互联网巨头“问诊”医疗业 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   历经20年,一个时代来了。来得恰逢其时。弄潮于农耕文明、滞后于工业时代的中国,在这个叫做互联网的时代,得以与世界齐步高歌。  无疑,互联网让人类的21世纪不同凡响、变了模样。变成了何种模样?它的“去中心化”属性,让每一个声音

  历经20年,一个时代来了。来得恰逢其时。弄潮于农耕文明、滞后于工业时代的中国,在这个叫做互联网的时代,得以与世界齐步高歌。  无疑,互联网让人类的21世纪不同凡响、变了模样。变成了何种模样?它的“去中心化”属性,让每一个声音都有回响,每一滴水珠都能折射出海洋;它将人类从固定地点中解放,让貌似不相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请组织申报2008年第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通知》,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促进转变经济发

  2014年6月19日、20日,2014移动医疗与智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在杭州国家高新区(滨江)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浙江省智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泰格医药智慧医疗研究院、《创业家》杂志社、美年大健康、领汇创投、华大基因、丁香园、黑马会等多家国际知名机构筹备举办,以国际化、专业化、高层次、跨领

  手机支付,在线叫外卖成为现如今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数据显示,2016年4月,饿了么、美团和百度外卖第三方平台上共有网络订餐店1.6万家,而如今已达3.65万家,网络订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然而,随着网络订餐店数量的快速增长,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再加上早期缺乏准入标准,有的订餐平台不看商户资质

  不经意间,一个新鲜的概念“物联网”突然铺天盖地而来。   崇尚科技投资的何先生与专家谈了半小时后,对物联网仍一头雾水。但两天后浦东国际机场的一个装置让他恍然大悟——物联网的关键是传感。浦东机场围栏外由埋在地下的传感器组成一道无形的大网,能分辨出靠近栅栏的人和其他事物,一旦靠近,系统就自动提醒,

  一、大数据定义及特点  1、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2、大数据的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

核心提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先进制造仍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基础存在短板、高端人才短缺、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等方面  当前,我国科研方面主要以模仿和跟踪为主,原创性成果较少,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仍然稀缺  中兴事件给中国敲响了警钟,现在必须摒弃“造不如买、买不如

由西安北站驶出的列车经过西成高铁跨西宝高铁特大桥。“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历史性跨越背后,蕴含着中国对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高度自觉。新华社发   在科大讯飞公司,工

  网络交易不是法外之地,同样需要依法监管。9月2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自主研发的河南省网络交易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集成了六大系统和功能,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标志着河南省网络交易监管工作进入“以网管网”的新阶段,将进一步为电子商务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当天的上线仪式上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完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

(报告出品方/作者:普华永道)

一、技术驱动业及场景创新

科技对于金融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然而,有鉴于 金融各细分领域(银行、保险公司、大资管、金融 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现状、科技赋能 状况和生态圈构建过程各不相同,它们对金融科技 的诉求与期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呈现出一定的 差异。

1.银行:期待科技赋能获得第二增长曲线

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固有业务的冲击导致 “金融脱媒”愈演愈烈。大部分银行都已将金融科 技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到战略高度,普遍进行积极尝 试和较大投入,以期获得增长的第二曲线。结合调 研结果,本报告将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归纳为 业务洞察、客户经营、运营、产品服务创新、渠道、 风控和生态等七方面。

业务洞察 :银行业单纯以规模驱动利润的业务模式遇到了极大 挑战,需通过更有效的战略视角,提升对实体经济 和行业客户的敏感度,透析旺盛金融需求背后的商 业逻辑和风险。本次调研中,大部分银行业受访者 认同业务战略管理和执行要更基于大数据的高级分 析,反映银行急切希望更清晰而精细地洞察业务表 现和行业趋势,获得全时、实时、随时的管理决策

客户经营 :在获客、活客、留客方面,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同样 得到高度认可。本次调研中,大部分银行业受访者 高度认同“对接第三方平台,基于场景实现平台引 流获客”,以及“基于行内外大数据的精准客户画 像和洞察,实现客户旅程的触点识别”。银行依托 大数据平台及技术,在客户的营销、预警、账户管 理及成长路径规划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充分利用大 数据实现动态分群获客及智能分层经营,匹配适宜 的产品、权益及活动,实现贯穿全触点、全周期、 全旅程的客户经营。

运营 :银行业务的运营模式和运营效率,也凸显在成本端 的竞争力。金融科技深度应用,同时可助力银行推 进分支机构能力提升,支持跨部门、跨板块、跨层 级快速协调联动,不断增强合力,形成先进的数字 化运营体系。具体举措包括:为客户经理提供丰富 的数字化运营工具,包括客户服务需求识别、资产 配置、智能投顾等;通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实现 运营产业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减少审批环节提升 效率;通过扁平化敏捷组织的建立,提高员工的参 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提升作业效率等。

产品服务创新:数字化产品创新能力的构建,一方面快速响应客户 洞察分析结果及满足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匹配。 另一方面,通过产品数字化的管理闭环,对产品进 行运营规划,通过客户洞察去匹配响应的客户。 在产品服务创新方面,银行亟需自我颠覆和革新。 本次调研中,大部分银行业受访者高度认同金融科 技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客户旅程改造”和 “创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产品”的价值,并已经开 展或将在近期积极行动。这种产品创新,既有可能 是跨界的组合产品服务,也可能是场景化的金融服 务,甚至可能是对现有产品某个特定环节,通过技 术手段加以优化而实现。

渠道:渠道建设方面,大部分银行都在“线下业务线上化 迁移”和“自助终端”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此同 时,也不可忽视跨渠道的一致性最佳客户体验。因 此,在渠道再造过程中,银行要深层次考虑客户渠 道偏好,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客户行为、通过业务 中台建设整合和优化跨渠道服务流程,实现客户最 佳服务体验;不仅要成立相应的部门,还要统筹各 渠道的产品开发、中台风控、全渠道体验和作业流 程设计,达成“全渠道”而非“多渠道”的目的。

风控:银行业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建模及机器学习等金融 科技应用,识别业务中的各类风险,实现覆盖事 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险控制,支持智能辅助 功能。数字化风控离不开大量的数据积累,目前业 界较为先进的方式为采用数据湖、数据集市、模型 实验室三层,分别提供内外部数据收集、风险数据 集市汇总及模型要素管理支持等功能;基于风险数 据基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构 建黑名单、反洗钱、智能合同、欺诈识别、舞弊识 别等风险预警或拦截模型,并将训练的模型内嵌至 各个业务环节应用。参与本次调研的银行业受访者 中,大部分非常关注和已经在开展金融科技在风控 领域的应用。

生态:银行业多年以来一直在狭小的产品和服务的领域进 行着同质化竞争。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企 业和个人对金融服务的形态有更广泛的需求,使得 银行有更多机会和可能打破传统边界,实现生态化 的立体业态。银行业数字化生态的趋势及实践可从 数字化渠道构建、生态圈获客及银行能力开放三方 面进行发力。参与本次调研的银行业受访者中,高 度认同通过产业互联网实现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从 而构建开放银行生态圈。

通过大数据、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银行可 嵌入行业生态、提供更复杂的组合产品服务,甚至 可以突破边界,提供非金融服务。头部机构通过构 建开放银行体系和平台,借助SDK、H5和Open API 等方式,实现了“轻渠道”线上金融场景渗透、 “大中台”客户运营服务支撑、“闭环式”资金融 通平台、“产品化”金融产品中心,也实现了跟客 户更高频的交易、获得更大的中间业务收入空间。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银行业受访者认为他们与金融 科技公司合作的三个主要挑战依次为:数据的可获 性和合规性、信息科技系统的安全性与兼容性,监 管的不确定性。究其原因,首先,优质场景稀缺让 银行很难找到生态圈合作的切入点。其次,大型科 技公司通过数字技术构建高频场景,继而通过相关 场景(通常是非金融场景)形成C端或小B端的流量 垄断,可轻易“绑架”生态中的参与者,使银行在 切入生态时面临不可逾越的屏障;再次,在对信息 监管要求不断加强的环境下,数据共享的不确定性 也为共建生态圈带来风险。

2. 保险:科技改变行业特性,或催生 新市场

过去几年,保险科技已成为保险监管文件和各家保 险公司战略规划的高频关键词。大型保险公司纷纷 提出了科技与数字化战略。结合调研结果,本报告 将金融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总结为八大领域,包 括:产品开发设计、营销渠道、核保承保、交易方 式、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理赔管理和风险管理。

在产品创新领域,保险科技主要体现在基于互联网 的场景险领域。由于经济与社会活动逐步从线下转 为线上,并基于线上模式产生了社交、娱乐、内容 交互以及商业活动,风险会伴随着这些新模式而产 生,场景险则是针对这些新模式中的风险提供相应 的风险保障。当然,线下的传统寿险、财产险和车 险等产品,是有不断尝试在定价因子和附加责任等 方面的创新。

科技变革将对保险标的及其风险特性带来颠覆性变 化。在被问到对“科技变革使得保险标的风险状态 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改变保险产品(如车险)”这 一判断的态度时,有四分之三的保险业受访者表示 很有可能或有可能。

在保险行业的八大数字化应用领域中,最普遍的是 营销渠道。这是因为数字化可以解决保险行业的营 销痛点,也源自于营销能力决定了保险公司的核心 能力。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在客户营销方面,大部 分保险业受访者相信,未来五年客户画像与数据挖 掘等技术将更有针对性的发现、获取、营销和服务 客户。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保险行业的传统业务模式 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贡献绝大部分价值的传统代 理人渠道和展业方式几乎停滞,“开门红”变成了 “开门黑”。

普华永道此前曾总结了保险销售受疫情影响的六大 症结,分别为:对线下营销的路径依赖、网销渠道 开拓患得患失、电销渠道发展折戟沉沙、营销员技 能陈旧落后、各渠道间协调互补不足、数字化程度 制约远程复工2。

后疫情时代,行业在寻求出路,首当其冲的就是利 用科技手段和远程展业平台工具进行获客和营销, 市场纷纷涌现出直播带货、私域流量经营、线上产 说会和业说会等突破创新。从这一点来看,行业加 速了保险科技与数字化的变革进程。

本次调研中,大部分保险业受访者认同自动化和智 能化系统可有效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降低经营成 本。然而,据观察,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运营平台建 设也遭遇到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平台建设需要前 期的软硬件投入,且规模越大的公司,其投入产出 比才更显著,因此中小公司在科技运营方面的投入 不太明显;另一方面,大公司的运营大量依赖于人 工,且运营能力分布在分支机构而非总部。因此, 在运营数字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分散的运营资源 做集中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向数字化运营管理过渡时,不可 避免会引发人员精简、流程再造,以及权限和资源 重新分配。且在推动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分支机 构和现有运营团队的阻力。

目前,在线上场景险的承保理赔、车险的理赔定 损、健康险的核保等领域,数字化技术应用已经非 常普遍,效果也很明显。但面向未来,如何进一步 防范网络的“黑产”或“灰产”,如何更动态、智 能地对交易对手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如何基于可 穿戴设备以及客户个体行为干预管理,从而更好地 达到健康险定价和健康风险管理目的,是保险科技 应用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这也意味着保险公司的风控模型和数据分析 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大部分保险业受访者认 为, 随着数据模型和分析复杂度增加,风险可以被 更好地识别和量化。核保和理赔既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风险管 理能力的体现。保险的大数法则,可很好利用科技 来提升业务品质,降低逆向选择风险,并进而提升 公司的业绩和竞争力。

近年来,智能保顾和客服机器人等应用日益广泛, 大幅降低了保险公司呼叫中心和客户坐席的成本。 同时,这些客户服务能力的提升,也可达到产品差 异化竞争和客户触点增加粘性提升的效果。尽管如 此,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仍需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客 户个性化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差异化竞争。例如, 在5G技术日益成熟和商业应用逐渐丰富的趋势下, 利用远程诊疗技术,可以更加动态监测客户的健康 状况,并及时进行健康干预。

科技还改变保险产业链的分工。随着保险科技公司 的发展以及能力的专业化趋势,很多新公司和小公 司会将部分功能外包,以降低固定成本。本次调研 中,相当一部分保险业受访者认同保险科技企业与 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发展,使得保险公司部分核心保 险功能(如理赔、核保和服务等)外包

最近几年一些保险科技公司崛起,利用保险中介 (保险经纪和保险代理)牌照,从传统的销售和理 赔等价值环节,延展到产品定制 、新客引流、核 保、保单管理等环节,重塑保险价值链,并改变保 险行业的竞争格局。

保险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保 险公司加大在互联网的流量与场景方面的投资,以 期获得业务增量和运营成本降低。除了少数大型保 险公司或金融集团有自身的生态圈,大部分都倾向 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并引入养老、医疗及健康管理 机构来开拓机会。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基于互联 网保险销售与服务的监管趋严,使得互联网平台需 要和保险公司建立更良性的合作模式,确保在合法 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业务。

合作也面临很多挑战。此次调研中,保险业受访者 认为他们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挑战集中在三个领 域:数据的可获性和合规性、商业模式的差异,以 及信息科技系统的安全性与兼容性。其中,由于保 险业务(尤其是寿险)大多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 如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资产与收入等,更受到 日趋完善的个人隐私保护相关法律约束的领域。开 展合作时,如何获得客户的许可、在法律允许的范 围内挖掘商业价值,以及如何确保网络安全,需要 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3. 大资管:科技有助提升投研和风险定 价能力

2018年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 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标志着中 国正式迎来统一监管的“大资管时代”。当下正处 于转渡期的该领域,虽经历了疫情的影响,仍然保 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宏观经济和居民可投资资产 的持续增长,对资产和财富管理的需求非常强劲, 预计未来几年大资管行业仍将处于难得的机遇期。

然而,投资者对资管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将使 得未来真正打破“刚兑”后,资管产品的市场竞争 更激烈。同质化产品比拼投资收益率的业务模式将 难以持续,资管机构需要发展多样化的投资策略, 才能匹配不同风险偏好资金的产品需求 。与此同 时,为严控风险提升投资收益,资管机构也将面临 较大的量化分析能力的挑战。另外,费率竞争进一 步加剧,还需要资管机构关注投资运营精细化,寻

大资管行业过去以“通道业务”为主,对主动管理 能力要求较低,总体上金融科技发展及赋能的情况 有待提升。

据观察,资管机构的科技应用集中在运营管理层 面,各系统之间分割较为严重,总体来讲科技力量 较弱。资管机构主要依赖于外部系统厂商,对数据 整合、产品创新、投资分析决策等赋能支持较少。 本次调研中,资管行业认为金融科技最核心的应 用,也是未来最愿意投资的科技赋能方向就是大数 据分析。

然而,随着主动管理转型压力的逐步增大,以及疫 情带来的展业压力,资管机构开始深入思考和规划 中远期科技战略,加速对金融科技的投资。本次调 研结果显示,不少大资管行业受访者认为,金融科 技有助于提升其投研和风险定价能力。一些领先的 机构已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直接提供智能投顾、智能 投研产品支持服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能力,有少数资管机构成立了金 融科技子公司,聚焦科技开发或产品运营,也取得 了积极的成果。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在大数据分 析、人工智能、智能投研、智能风控、运营自动化 等应用方向,大部分受访者在未来五年有可能或很 有可能采取行动。

资管机构在科技跨界合作构建生态圈上较为活跃。 一方面是这些机构对金融科技有巨大需求,另一方 面是它们在各类投资业务中,头部金融科技企业也 是重点投资对象。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资管受访 者认为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最大的挑战包括:数据 的可获性和合规性、信息科技系统的安全性与兼容 性,商业模式及知识技能两方面的的差异。

然而,资管机构在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过程中,对 合规性、安全性的担忧较多。这会较为限制生态圈 的构建。通过金融科技投资构建生态平台,并推动 满足自身金融科技应用需求,是资管机构相对能接 受的方式,也是未来较为可持续的趋势。

4. 金控:聚焦科技和数据,促进管控、 协同与赋能

近年来,金控公司在更好地实现产融协同、提高经 济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盲目向金融业扩张、风 险不断累积的情况。2020年11月1日,《金融控股 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实行,标志着金控公司被 正式纳入监管范畴,该领域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 期。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次调 研结果显示,大部分金控公司受访者均期望依托科 技实现全面能力提升,尤其是“采用先进的方法, 工具和技术提高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以及“通过 数字化手段,打造金控集团的内外部生态,促进子 公司各业态的协同” 。

着眼风险与财务,提升集团管控

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金控公司未来将采用先进方 法、工具和技术提供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作为集 多元业态于一体的金控公司,尚处于初步发展阶 段,虽然金控监管新规已正式实施,但和试行办法 相关配套的监管细则尚未出台,新规落地效果仍待 检验。

目前多数金控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框架还 未完全建立,风险管理的数据积累和挖掘仍处于起 步阶段,如何加强对子公司的风险管控是金控公司 面临的一大挑战。其次,高速扩张的信贷投放使得 资本迅速消耗,对金控公司后续发展形成严重制 约。金控公司需要紧抓子公司财务管控,避免盲目 扩张,利用内部资本市场,满足集团内部成员的资 金供求,形成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对子公司

打造内外部生态,促进各业态协同

本次调研结果同时显示,金控公司受访者未来将通 过数字化手段,打造集团的内外部生态,促进子公 司各业态的协同。为了实现协同,金控公司内部可 共享技术通讯设施,组建统一的数据库,创建共同 的技术运行平台,分摊信息系统的筹建成本,节约 技术开发费用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构建内部信息 生态。

此外,金控公司还可创建统一的金融产品服务平 台,实现各个子公司的金融服务产品相互补充和供 给。不同子公司之间共同研发跨金融子行业的综合 方案,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共同研发创新性的边缘 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拓展和延伸单一金 融产品品种,提高产品价值的附加值,还有利于构 建核心竞争力,实现与内部与外部市场的连接,打 造内外部生态,促进内外部业态协同。

拥抱科技发展,实现集中赋能

目前,数据赋能和云赋能是金控公司的主要科技建 设方向。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未来金控公司将研究 新的技术和工具,集中赋能各个业态。

目前,金控公司主要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签订战略 合作的方式,推动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科技赋 能。然而,金控公司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仍处于 初步磨合与探索阶段。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在与金 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中,金控公司认为数据的可获性 和合规性是亟待克服和解决的挑战。相较于其他传 统金融机构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数据治理等方 面相对完善,金控公司大部分成立时间较短是主要 原因。其次,金控公司涉及业态多、范围广,构建 多元业态的信息化体系,必然需要多方的人力物力 投入,因此必要的财力也是双方合作中的挑战。此 外,金控公司通常规模较大,金融科技公司多为初 创企业,公司类型不同带来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 差异,也是合作的挑战。

5. 小结:大胆规划,果断尝试

依托金融科技进行全方位创新与赋能,是传统金融 机构势在必行之举。银行希望借此获得新的增长轨 迹,保险公司期待诞生新市场,大资管机构憧憬能 力全面提升,金控公司则聚焦促进内部协同。

普华永道认为,尽管目标与实现路径有所不同,在 推进业务变革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类金融机构 仍有一些共通的原则可遵循。这些原则可归纳为三 个方面:

丢掉历史包袱,突破思维局限。传统金融机构由 于多年以来的业务惯性,在数字文化方面很难做 到企业层面的一致和坚决。它们对金融科技的运 用,更多是后发思维、局部模仿和浅尝即止(例 如,在互联网贷款、大数据风控等局部领域简单 的模仿或整装引进)。它们的数字化变革,实质 上并未触动客户思维和经营模式的根基,没有获 得全面业务赋能。这些机构未来亟需摆脱固有思 维,更大刀阔斧地拥抱创新。

实现顶层战略和速赢举措的统一。全面且系统化 的科技赋能,要求传统金融机构在战略层面勾勒 出应用数字化的主要场景及可能实现的状态。换 言之,需要描绘出一幅数字化蓝图,然后沿着蓝 图逐步深入,小步快跑地获得收益。不同类型的 金融机构转型的难点有所不同,转型初期建立适 合的推进机制,比解决技术难点更重要。

让科技部门从被动支撑变成主动赋能,甚至引领 业务。由于业务模式的区别,金融机构的科技部 门和科技人员很难像互联网行业的科技团队一样 引领和主导业务,长期陷入在需求洪水和投入黑 洞等被动地位。金融机构要赋予科技部门更多的 业务主导地位,用更切实的可衡量的关键指标来 评价数字化收益。数字化金融代表着未来,适当 的投入和试错,比犹豫不前更重要。

传统金融机构的科技建设,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的发 展壮大,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从上述两条路径分析 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可窥得资金流向背后 的趋势与逻辑。

1. 融资规模:同比下降

回望2020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中国资本市 场趋于避险,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对于金融 创新的监管也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此背景下,国 内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融资规模呈现出下降趋势。在 2018年的峰值过后,2019年全年为656亿元,2020 年全年则为125亿元,同比跌81%3。

市场总体融资放缓的情况下,金融科技公司首次公 开发售 (IPO) 的案例也相对往年减少。2020年前三 季度仅有七家金融科技公司成功IPO,第四季度陆金 所在美上市、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先后递交申请, 市场原本憧憬能掀起新一波融资热潮,但蚂蚁集团 A+H上市戛然而止,让这种期待落空。

2. 融资取向:一级市场

市场整体环境和趋势的变化,影响了金融科技公司 未来融资的选择。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公 司在未来一年重点考虑从传统金融机构和专业投资 基金寻求融资机会。前者在业务上紧密相关、后者 在专业化层面能够更好的了解金融科技行业与单个 金融科技企业,同时面向更为专业、风险承受能力 更强的投资者。

与之相对的是,IPO由于面向更广投资群体、审查条 件与监管更严格、受市场环境制约更强等原因,并 不是多数金融科技公司首选的融资渠道。

事实上,从近三年实际融资情况看,专业投资基金 的确是金融科技投资的主力。虽然金融科技公司同 样期望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垂青,但后者似乎并不 热衷于并购。反而大型科技企业对金融科技公司更 感兴趣。

除了直接投资之外,科技企业并购金融科技公司也 是近期较为突出的趋势。2020年全年共发生21起并 购案例。

3. 成功要素:苦练内功

无论是哪种渠道,金融科技公司能否如愿获得投 资,都取决于某几项重要因素。本次调研结果显 示,业务模式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注点包括业务 模式是否明晰、是否可持续、是否能达成盈利。另 外,行业前景以及企业在该领域中是否具备技术优 势,也是决定性因素。

4. 内部投入:持续加码

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在谋求融资,还是经营 发展的道路上,金融科技公司都在不断加强研发和 迭代。本次调研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公司对于下一 年度增加科技投入的意愿较强,但根据各公司的实 际情况,扩大投入的幅度不尽相同。仍有部分公司 选择与本年度持平的投入水平,实施较为保守稳健 的科技发展策略。

不仅是金融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也相继增加金 融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头部金融机构,由于资金和 资源等综合实力雄厚,率先加快了投入步伐。根据 已公开披露的信息,头部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投入 普遍占上一年营收的2%以上,最高者超过了8%。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传统金融机构的重点技术投 资领域,大数据分析仍最热门,其次是人工智能、 网络安全、云计算和移动科技。

虽然金融机构多将区块链技术纳入未来战略发展的 重点,对该领域的投资和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截 止目前,市场上尚未出现一款具有影响力、覆盖力 的现象级区块链产品,其技术的成熟完善仍需要一 定的过程。何时将区块链实际应用于业务、如何取 舍领跑的收益与风险,以及如何将区块链应用于业 务、如何最大化投入产出,是金融机构需要思考的 问题。

5. 小结:专注核心,分清主次

过去一年多,在市场融资规模放缓和监管加码的环 境下,金融科技公司获得投资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靠讲故事的方式迎合资本市场短期偏好,忽视业务 模式设计和核心技术投入的公司,势必缺乏创造长 期股东价值的能力,最终将失去资本的支持。传统 金融机构虽然拥有相对较丰富的资金投资各类技 术,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也让试错空间变得 有限。

普华永道认为,金融科技公司与其随资本起舞、投 其所好,不如“撸起袖子加油干”,定期自我审视 业务模式并积极调整,沿着技术成熟曲线加大技术 投入,均衡布局前沿技术研究储备和推动成熟技术 应用落地。传统金融机构在审视科技投资,特别是 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时,则应以“第一性原理” 为指导,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投 入,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

科技创新是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大 数据、人工智能、 云计算、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RPA)、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创新,为 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有助于建立安全可 信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此外,数 字孪生、沉浸式体验、5G、多方安全计算等新兴技 术也正蓬勃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或将带来更多的 创新性变革。

1. 大数据:助力跨界融合,关注标准 化与规范化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是未来三年 金融科技中最受关注的技术突破领域。金融业数据 资源丰富,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底层支 撑,是“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纽带,为金融机构 的服务质效提升、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机遇。

目前,大数据应用日渐成熟,在银行零售业务中, 基于行内外大数据对客户画像的精准描述,或通过 建立企业客户与集团客户的知识图谱助力银行对公 业务等。

然而,受访者也表示,数据缺失或数据质量较低也 是目前数据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数据使用 量增大,数据获取与使用的安全合规也引起更多关 注,数据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推广是未来大数据广 泛应用的基础

2.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从感知智能 向智能认知演进

人工智能 (AI) 已覆盖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支 付、智能理赔、智能风控等多种金融场景,目前正 逐渐从计算智能向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演进。

感知智能技术,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在身份认 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认知智能技术基于对知识经 验的积累,以及对海量信息关联的洞察,辅助决策 过程,逐渐应用在智能营销、信用风险防范、智能 反欺诈等领域。

3. 云计算:关注安全稳定与风险防控

云计算作为金融科技应用的基础设施,已进入发展 的成熟阶段。相较于部分功能或交易的“上云”, 金融机构更关键的核心系统功能也逐渐在金融云上 部署。有调研表明4,42.4%的企业在选择公有云服 务商时会考虑服务安全性,安全是影响企业选择的 重要因素。而随着云原生快速兴起及用云量上升, 安全、稳定的用云需求及风险防控成为业界关注的 重点。

4.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人机协作,重 塑未来工作方式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RPA) 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 辅助业务流程管理,降本增效。在业务运营管理中, 通过该技术实现自动化的指标监控分析和流程管理, 在解放人力的同时规避操作风险。同时,人工智能 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相辅相成,可在客服、核 保、风控等场景中智能化自动化处理业务。如通过 智能交易机器人实现智能定价、交易识别、交易校 验和执行的全流程自动化

5. 区块链:技术逐步成熟,应用仍处于 探索阶段

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和去中心化的技术特 征。该技术将金融场景中的交易信用线上化,通过 联盟链建设降低信任成本,加强多方连接和协作, 构建更为开放可信的交易生态。应用区块链技术的 智能合约改善了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的金融服 务流程,保障了资产价值流转的效率和安全。

6. 数字孪生: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双向 交互

数字孪生在全面数字化的基础上,在虚拟空间构建 物理实体的数字化映射,增强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 的双向交互和深度融合。该技术基于多维、动态的 数据获取,构建“仿真”数字镜像,实现现实事物 与数字镜像的同步,对现实事物进行实时互动和监 控。并通过建模、分析提升洞察、改善决策,形成 “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智能优化闭环。数 字孪生为金融风险监控、数据驱动的客户经营等领 域提供了更多的突破可能。

7. 沉浸式体验:多重感官、多重模式的 沉浸体验

无感的场景切换与服务衔接是沉浸式体验的基础。 未来,虚拟现实 (VR) 、增强现实 (AR)、混合现实 (MR) 提供了感知和体验世界的新视角,为用户创造 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人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也 更加丰富,从键盘对话延伸至对表情、手势、语音 等多重感官的互动,通过更清晰的语意识别和更精 准的情绪分析,创造个性化服务体验。

8. 5G:万物互联时代的新基建

5G技术作为当前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引领技术,具 有高带宽、高可靠低时延、海量物联三大特征。该 技术并不直接运用于金融领域,而是融合其他新兴 技术共同优化现有金融服务模式,为客户带来创新 体验,如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达到从平面到立体的客 户体验,并通过叠加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网点。

9. 多方安全计算:着力隐私保护,提升 数据应用价

通过多方安全计算技术,未建立信任关系的参与方 可以在不暴露隐私数据的条件下进行协同计算,实 现数据的“不可见但可用”。多方安全计算在普惠 金融、智能风控及反洗钱等领域有较多应用场景, 未来,在金融监管愈发严格的情况下,多方安全计 算技术将能够为大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相关需求提 供强有 力的技术支持 ,从而提升大 数据的应用 价值。

10. 创新趋势及案例

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银行、保险公司、大资 管机构等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制定科技战略,推动转 型。如今,新技术已经逐渐覆盖客户服务、产品、 运营、渠道、风控等金融行业核心业务领域。下文 将按细分行业,描述相关领域的创新趋势及案例。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在银行对公业务的创 新性赋能,集中体现在推出特色的小微企业服务, 如构建开放式全场景的企业及政府服务平台,提高 对公业务办理的数字化移动化程度等。

某大型国有银行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移 动智慧银行、电脑端、网点智慧柜员机 (STM)、“某行 裕农通”、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 模式,实现多渠道一体化协同服务。另一家国有大型银 行发力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证券化、产业链金融等业 务办理流程可追溯,其智慧风控预警模型准确率高达 85%。某头部股份制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客户,闪电贷线 上融资平台引进百项征信、工商等行内外数据,利用新 兴科技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风控体系,创新打造小微 企业融资产品体系。

银行零售业务方面,金融科技助力构建开放银行、 智慧网点,推进场景生态互联,帮助零售业务实现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客户画像与洞察、智能化风险管 控等创新实践。

某股份制银行稳步推进开放银行项目,应用大数据 及人工智能建模加强风控力度,同时建立精准客户 画像与客户分层分类差异化定价体系,提高对个人 客户的经营能力和营销管理水平。另一家股份制银 行以AI Bank为内核构建开放银行生态,推出“社区 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零售新门店,并与旗下的 移动端APP互联实现多种服务场景的线上线下融 合,为客户提供无缝化、便捷化、一体化的极致体 验。某股份制银行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全周 期的客户互动,动态持续地发掘并响应客户需求, 推进客户体验的颠覆性升级。

为积极应对数字化浪潮,保险公司通过“金融+科 技”的探索和创新优化原有作业模式。本次调研结 果显示,保险公司目前以微信小程序和APP为主要 移动客户端,并将金融科技广泛应用于客户服务、 核保核赔、风险定 价、渠道销售、产品精算等 领域。

某头部人身险集团设立七大科技创新实验室以加快 智能核保、智能理赔、智能风控等系统研发优化; 其智能定损平台利用图片识别技术实现小额车损案 件极速定损。基于智能核保,财险公司家用车自动 核保率超90%。另一家国有人身险集团引入人脸识 别、客户画像、科技理赔等应用创新工具,加强核 保核赔效率,提高客户使用体验。某人身险公司推 出“智能产品创新”解决产品同质化痛点,实现创 新产品快速上线,“智能运营平台”实现业务全流 程线上化操作,从运营端降本增效。另有汽车保险 公司的开放API平台实现了渠道对接由三个月减至三 天的高效率提升,极大地促进了渠道销售空间。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资管机构较重视大数据收集与 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配置模型等科技,用以提高 投研能力、优化客户服务、加强产品创新。

某头部券商推出的系统,赋能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客户经营能力 ,深化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应 用,推进智能投研建设。另一家头部券商基于投资 研究领域的长期沉淀,利用成熟的金融科技研发出 智能投顾服务,以大数据为驱动对全市场基金进行 评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资产配置建议。

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务对象为个人和金融机构,业务 上逐渐覆盖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互联网与实体经 济的深度融合,在“场景+金融”生态体系下推出定 制化金融产品,并依托互联网平台覆盖更多人群形 成普惠金融,“普惠”是金融科技公司未来发展的 趋势。

金融科技公司在产品运营方面的优势,体现在利用 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客户画像与 客群分类,精准匹配金融产品。某短视频平台利用 其大量活跃用户构建用户分层,根据用户特征投放 金融消费产品广告实现精准获客。某生活服务平台 为解决小微企业尤其是平台餐饮商户融资难的问 题,推出了小微贷款产品,为小微商户提供定制化 金融服务。某出行服务平台针对性地为平台司机提 供了定制健康险、意外险等低门槛、多层次的保险 产品和服务。

在渠道方面,头部科技公司得益于其互联网业务的 覆盖广度和传播性,通过衣食住行、文娱通讯等 APP和微信小程序平台批量获客,构建完整金融业 务生态闭环。电商平台先切入支付业务,后加入从 分期到信用贷等业务补充金融闭环;搜索引擎公司 通过与移动端搜索、地图、视频分享、旅行等系内 APP及外部伙伴合作,构建完整的支付生态闭环; 社交媒体依托即时通讯工具,提供移动支付与投资

金融科技公司借助其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科技 优势,提升风控水平。对于贷款业务,基于大数据 核心能力,可构建用户画像用于贷前审查,在贷中 复查用户信用变动,及贷后监测异常指标等。

11. 小结:双向驱动,有序创新

随着新技术广泛应用,技术创新与业务场景深度融 合,为金融服务带来了新机遇。与此同时,融合的 挑战也不容小觑。普华永道认为,无论是银行、保 险公司或大资管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 技公司,在技术应用领域同样需要遵循一些共通的 原则。这些原则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技术融合发展,创新双向驱动。大数据、云计 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区块链等新 技术相互关联、共同促进,技术边界逐渐模糊。 如人工智能应用可渗透至其他技术领域,未来将 以融合技术生态驱动业务创新。此外,在新技术 创新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业务领域的 突破和发展,也不断对技术应用提出新的需求, 实现技术创新和业务变革的双向驱动。

应用成熟技术,降低创新风险。应用未被广泛验 证的新技术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创新风险。应 尽可能选择应用相对成熟可靠的技术,降低不确 定性。同时,应关注社区活跃的开源或可自主掌 控的技术,以获取良好的支持,实现对技术问题 的快速应对。

发展监管科技,防范无序创新。金融科技公司依 托其互联网和技术能力对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 新。然而,技术创新也引起如信息不对称、数据 安全、经营合规等问题,传统监管方式已无法适 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监管科技成为应对金融风险 的必然之举。建立对金融机构创新风险、经营风 险和合规风险等全域动态监控体系,有助于高效 识别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科技不仅重构了金融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行逻辑,也对 组织与人才带来挑战。如何设置组织架构以保障科技 战略的执行,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如何组建既熟悉技 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并实施有效激励?数 字化时代,金融机构应在组织与人才方面积极探索, 在传统管理模式外进行更多的尝试。

1.金融科技专职子公司或部门:量力而为

金融科技子公司有助于加速推进科技研究和应用、科 技成果转化及落地应用;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合作联 盟,促进科技与行业的融合。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传 统金融机构受访者中已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机构约 占五分之一,另有近四分之一的传统金融机构受访者 虽然仍未设立子公司,但有此打算。

梳理公开信息可见,目前已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多 为大型金融机构。不难想象,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重 视金融科技,但有如此资源与条件成立相关子公司的 机构并不多。因此,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可能是头部 机构的选择。以独立部门形式发展金融科技,对中小 型金融机构而言是更现实可行的做法。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部分头部金融机构在董事会设立 金融科技委员会,从治理层面加强重视。本次调研结 果表明,约四分之一的传统金融机构受访者,已由一 把手直接挂帅金融科技,可见科技的战略关键地位正 日益凸显。

2. 科技驱动与业务的关联日益密切

本次调研中,超过半数的受访金融机构明确赋予其金融科技部门“科技驱动业务”的职责。可见对于科技的 定位已不再是以往的“科技服务业务”,而是强调科技对业务的驱动作用。

这种转变也对科技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业务部门需求响应已不适应新形势,科技部门应更积极参与 业务讨论并实现业务赋能。金融机构科技部门需要新的治理模式,组织、岗位、流程等一系列管理都应调整。

调研结果显示,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受访金融机构,已将“科技驱动的业务盈利”作为金融科技部门的直接绩效评价指 标。非业务部门直接关联与盈利相关的指标并不是传统操作,但这也说明,金融机构已经深刻意识到,在数字化转型 过程中,科技对于业务的盈利性已产生可明确衡量的正向关系,应纳入考核指标。

3. 明确人才标准,开展合作培养

金融科技人才是数字化时代的稀缺资源。作为软实力的体现,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成为传统金融机 构及金融科技企业关注的重点。目前,头部机构已将金融科技人才的数量和占比作为关键信息在公司年报中 进行披露,各机构占比的差异较大。虽然占比越高并未必越理想,但一定程度上至少反映了不同机构对金融 科技的重视程度。

哪些技能和经验是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看 重的?调研结果显示,同时拥有技术开发和金融从 业经验的复合职业背景,仍是受访机构认为最重要 的。此外,将产品商业化并开拓目标市场的能力, 以及迅速开发最小产品 (minimal viable products) 并 获取反馈、自我迭代的能力,也较为被看重。

广泛的需求和复合的标准,使得可直接从市场获得 的金融科技人才有限,因此,人才培养成为金融科 技人才供给的重要出路。然而,由于金融科技是一 个跨领域、跨学科的新事物,无论是高等院校、金 融机构、科技公司或政府都难以独自培养出全面的 人才,需要多方携手开展。目前,市场上对于金融 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主要可归纳为四种模式:

高等院校学生培养,金融机构助力实践

部分高校已设立金融科技相关专业或课程,从学生 阶段抓起,培养人才。同时,这些高校也探索与企 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提升金融科技专业毕业 生的市场适应性。

金融机构专题培训,高校、互联网公司携手参与

金融机构邀请高校教授,与头部科技公司携手,开 展内部专题培训与实地参观学习。培训内容包含金 融经济类典型课程,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科 技类课程,科技与业务创新发展、科技与风险防控、 科技与市场营销等应用类课程,以及管理转型方面 的课程。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更多的金融科技理念 传导以及科技与业务结合的加强,助推数字化转型。

头部科技公司旗下金融机构牵头培训,高校教育 赋能

头部科技公司旗下的金融机构积极与高校合作,建 立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培训资源,积极研究和开展 前瞻探索,并促进交流。

多方共同打造金融科技联合组织

由地方政府、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联 合打造,旨在推动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培养适应 金融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服务金融科技行业 发展的各类智力资源及搭建开放交流平台的金融科 技联合组织,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多地 建立。政、产、学、研多方联手有助于在社会范围 内对金融科技人才实现更大的培训资源配置。

除了以上培养机制,金融科技人才认证考试的标准 化培养体系也逐步建立 。例如,特许金融分析师 (CFA) 认证考试从2019年起增加了金融科技相关的 教材及考题,中国银行业协会也于2019年正式推出 金融科技师 (CFT) 资格认证。

4. 灵活的人才吸引留存机制

金融科技人才是数字化时代的稀缺资源,无论是传统金 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都求贤若渴。本次调研结果表 明,更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扁平化的组织平台和畅通 的职业晋升通道,以及明确且被认同的业务发展方向, 是招聘到和留住金融科技人才的三大关键因素。这表明 企业不仅需要与员工分享“钱途”,也要共担“前 途”,才更有利于在市场上获得金融科技人才。

金融科技公司多为中小型企业,具有更加灵活的操 作方式。比如,在人才激励方面,本次调研结果显 示,金融科技公司受访者使用最多的人才激励方式 除了广泛使用的现金奖金池,也在股票期权、业绩 单元、股权、虚拟股票等长期激励方式上有多种 尝试。

传统金融机构中,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无疑在组 织机制上有更多优势,可以在子公司内参照科技行 业设立更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薪酬激励体 系,提升对科技人才的吸引与保留能力。

5. 小结:敏捷转型,人尽其才

随着科技对金融业影响加深,商业与运营模式将发 生深刻转变,市场上对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争夺 也将更激烈。两种因素叠加,必将带来组织与人才 领域的重大变革和创新。 普华永道认为,除了金融科技部门的改变,整体的 数字化、敏捷组织转型也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然方 向。这样的转型对庞大、流程导向的金融机构绝非 易事,需不断尝试、调整与创新,也是对管理者智 慧的考验。 从市场实践和创新尝试来看,平台型组织的构建, 前中后台赋能机制,可以在敏捷前端与稳定中台的 基础上,实现市场与风险监控的平衡。 对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获取和培养进行的更多积 极尝试将逐渐显现出效果,比如,为专业科技复合 型人才进行的定制化的能力发展体系,基于心理学 的以特质为核心的研究和人才调配等,都将把人才 的潜能逐步发挥出来;更广泛的,让组织中的每一 位员工都能在数字化的时代中继续学习、工作和参 与,建立数字化意识和技能,参与到数字化时代的 金融机构转型之中。对此予以充分关注与实践的金 融机构,将在未来显现出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既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也成为了新的风险 来源。中国金融科技领域近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不 加以约束和引导的创新,最终很有可能背离初衷。然 而,过度监管也会扼杀创意,不利于行业蓬勃发展。 可见创新与监管对于金融业而言,犹如天秤的两端, 缺一不可,但需要随时保持平衡。

1. 监管趋势:防风险,更要防垄断

治理行业乱象、补齐短板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是近年来 金融监管的主要方向。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科技 (FinTech) 发 展规划( 2019—2021年 )》明确指 出,要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着力打造包 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近几年来,中央及地方监管机构肩负防范重大风险的 任务,一直在处理P2P领域的存量风险。2020年 末,伴随某大型金融科技公司上市暂缓、高管被约谈 且遭市场监督部门立案调查,标志着反垄断也将成为 未来中国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重点。数字 化时代容易产生“赢家通吃”和“大数据杀熟”的现 象,掌握了尖端技术的平台企业需要公平竞争和保护 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

本次调研梳理了主要金融监管机构过去一年多的发文 后发现,有多份均与金融科技有关,主题涉及网络安 全、金融科技创新风险、互联网贷款与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平台与营销行为等。下表列举了部分对行业影 响较大的相关文件。

2. 监管方式:任重道远,上下求索

有鉴于中国金融监管仍遵循机构监管模式,即针对持牌 金融机构进行准入、产品、业务、人事、数据和行为等 方面的把控,通过约束持牌金融机构及其与科技公司的 合作,可部分达到金融科技监管的目的。

这种间接监管金融科技的方式是否行之有效?或者 当局应在金融科技的监管方面做些什么?本次调研 的受访者普遍认为,政府应对金融科技进行适当监 管,避免野蛮生长和套利创新。其中,最需要做的 就是规范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另外,受访者也期 待政府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包括在政策灵 活性、资金和税收支持等方面。

3.传统金融机构:建立创新合规流程机制

传统金融机构对监管合规相对较谨慎。在基于新兴 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和产品前,一般都会仔细评估风 险;选择互联网合作伙伴和引入平台流量时,对其 合法合规性和流量质量也会开展尽调,内部需要经 过风控合规等部门的会签 ,并由新产品委员会审 批。相应的产品报备、收费标准和系统安全都需要 经过监管认可。

不仅如此,金融机构对于声誉和品牌的重视,也会 驱使其及时关注合作平台的舆情信息,一旦发生风 险事件可能随时中止业务合作,确保自身合规经营 和业务品质可控。

普华永道建议金融机构积极拥抱科技,以开放的姿 态与科技公司及互联网平台合作的同时,发挥自身 的风控与合规优势,并采用敏捷且严谨的风控合规 管理模式,既可以提升自身科技能力和竞争优势, 也能够确保创新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4. 金融科技公司:从颠覆到赋能的华丽 转身

随着科技公司金融属性的业务及行为逐渐被纳入监 管,某些业务的专属性和准入门槛越来越多。与此 同时,政府也通过约束与科技公司合作的传统金融 机构,形成对金融科技的间接监管。

在此环境下,过去几年大型科技公司一方面通过资 本手段获得金融牌照(尤其是保险、支付、保理、 小贷等牌照),以便实现新的金融科技模式;另一 方面,这些科技公司也纷纷重组金融业务板块,逐 步回归科技本身,并将相关实体由“XX金融”改为 “XX金科/数科”。总体上,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从 前几年的颠覆金融转变为现在的赋能金融。

普华永道建议科技公司的金融板块或金融科技公司 应严守金融风险的底线,按照金融规律和遵循金融 监管要求来尝试金融科技的创新; 对于具有金融属性 的公众融资、杠杆经营、金融投资、现金流错配等 活动,必须按照金融监管的标准和方式来管理,放 弃监管套利的侥幸思维,主动和金融监管机构保持 沟通,确保在阳光下创新。

5. 小结:适度容错,适时反思

高度监管是金融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征之一。合 规是科技创新的底线,也是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 以P2P为例,该领域从野蛮生长到整顿清理再到如 今几乎全数退场,给金融业造成了极大的震荡,给 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监管机构提供了反 思空间。

普华永道认为,未来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金融 科技公司,只要从事金融属性的业务活动,就应遵 循金融的合规要求和风控原则,不可本末倒置。而 平衡创新与管控,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法尺度的 把握,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对此监管机构不 仅需要有一定的容忍度,更要适时复盘,总结经验 教训。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国内外经济造成巨大冲 击,也为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引入创新服务 模式、提升组织韧性提供了契机。越来越多的传统 金融机构开始思考在后危机时代支持客户和员工, 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适应远程工作、数字交互和新 兴技术的“新常态”。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开发新的 客户主张、 商业模式和协作平台 , 为金融服务 赋能。

1. 头部金融机构:依托数字化拓展“无 接触服务”

疫情使得人员流动和聚集受到极大地限制,金融机 构的网点无法接待大量客户。但从调研和汇总各方 信息来看,绝大多数客户未感受到金融服务不便, 各金融机构也维持平稳运营。这得益于过去几年中 国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金融机构大力提升 数字化水平。

本次调研的传统金融机构受访者认为,疫情期间金 融科技对客户触达、运营管理和渠道拓展的帮助 最大。

银行主要通过手机APP、小程序等工具,将柜台基 础服务升级至线上。如零售客户的存取款、转账、 理财,企业客户的开户、采集信息、尽调审查等, 全面提升了服务效率。此外,银行也积极推进线上 社保、贷款线上展期等业务,拓展“无接触”服务 的范围。

保险公司结合疫情形势,积极响应银保监会早前发 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广人身保险电子 化回访工作的通知》,推出线上理赔、回访工具。 有寿险公司通过科技赋能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回访 模式,支持7*24小时在线、客户身份核实、保单信 息可视化等服务,回访时效最低仅需三分钟,在保 障信息安全的同时大幅提升沟通效率。

证券公司则引导客户选择线上开户、交易及业务办 理,通过官网、APP客户端、智能客服等方式,及 时向投资者推送交易资讯并提供智能服务。同时, 多家机构选择在疫情期间将线下路演活动搬至线 上,推出的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除了支持直播线 上路演、回放等基础功能,还能让投资者和上市公 司在线上互动交流。这些功能不仅在疫情期间为机 构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和大数据积累,日后更可通 过数据动态识别客户属性,针对使用行为了解其兴 趣特点,为后续服务提供支持。

2. 金融科技公司:技术输出,赋能抗疫

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线上化转型的经验与技术有 限,本次疫情促成了它们越来越多地与金融科技公 司合作,由后者提供技术输出,为金融业务赋能。 有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协助中型农商行开发移动应用 和提供云计算能力,使其付费用户和合作查询的次 数大增,线上应用加载时间明显减少,大大提升了 该农商行疫情期间的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

另有金融科技公司为传统金融机构推出并优化相关 非日常金融服务工具,为社会提供了重要增值服 务。某金融集团联合旗下医疗服务品牌在同系银行 App推出24小时免费在线问诊服务,并开通抗击疫 情问诊专线,推送疫情动态;同时,消费金融领域 的生活缴费产品、无人支付收银机等便民服务也开 始涌现。

3. 小结:顺势而为,加速升级

疫情期间,传统金融机构在科技赋能下推出的线上 服务,不仅拓宽了金融服务的思路、降低了获客成 本,也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 可行且具有极大价值的。可以预见,金融机构在线 上触达、获客、远程服务方面,科技创新和能力提 升的进度将会加快,资源投入的力度也会加大。

疫情期间高度依赖线上的办公方式,并未对各机构 的运营产生明显负面影响。这也让很多机构认识 到,远程会议工具、系统化公文流转与办公平台建 设,能够极大地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充分证明了完 善的数字化能力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后疫情时代,传统金融机构受 访者希望在移动客户端 、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RPA)、远程公文流传与办公平台、自然语言处理技 术 (NLP) 和机器人智能客服方面有所加强。普华永 道认为,未来金融机构应加强和金融科技公司合 作,以快速产出和率先使用领先的数字能力;同时 重新定位、思考、革新渠道组合和跨渠道管理;并 提升员工技能,促进新的、敏捷的工作方式并嵌入 灵活的工作安排;进而重构企业文化,促进创新与 协作。

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持续快速发展,同 时也出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变化。展望未来,金融 改革推向纵深也对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科技将持续深入影响金融业的各个方面,金 融科技已经成为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机遇”、服务实体经济的 “新途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

1. 传统金融机构科技建设趋势:形神兼 备,刚柔并济

据普华永道的观察,传统金融机构的科技建设主要 呈现出三大转变:

由单点应用建设向平台化、中台化建设转变。所谓中台化,是指用中台化思维构建企业级业务和 技术架构,对流程共性、风控共性、数据共性、功 能共性的功能进行抽象,并进行集约化、全局化, 实现业务的高效作业、交叉精准营销、面向体验的 全客户经营、风险横向统一管控,赋能组合产品创 新。诸多头部金融机构已在数据中台、客户经营中 台、信贷中台等细分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获 得显著的业务收益。

由科技赋能的“业务改良”向科技引领的“模式变 革”转变。互联网金融从试水到野蛮生长到规范的发展历程表 明,金融是可以以“科技”的形态独立存在的。金 融科技在头部机构的定位,逐渐从“支撑、改良” 变成了“ 引领、创造第二曲 线”。“金融科技 (FinTech)”某程度上成了“科技金融 (TechFin)”。 通过强大的科技力量打造金融服务开放平台,将产 品、功能与服务进行集中管理与共享,与金融体系 外的伙伴合作,结合各方资源优势,进行产品和服 务的快速创新,形成各种形式的跨界合作,打造以 金融服务为核心的生态圈,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金 融+”需求。

由科技应用的“硬实力”向企业组织文化“软实 力”转变。金融科技不是孤立地由技术部门承载,传统金融机 构转向数字化业务模式转型,也需要整个企业组织 文化变革。数字化企业的特征是敏捷和创新,这意 味着更快的执行速度、完全市场驱动需求及客户体 验导向的快速迭代。通过构建金融科技软实力,能 改变业务与技术相互割裂的局面,建立产品制与部 落制模式,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超融合、实现科技投 入的价值最大化。

2. 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百尺竿头,更进 一步

普华永道认为,在未来几年,金融科技发展重点将 以科技为落脚点,以数字化为本质,通过技术手段 转变金融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金融科技 公司将更突出其科技优势,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 据、区块链等技术,与传统金融机构深度融合,使 其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国家发展。

同时,金融科技近年来在服务小微企业、普惠金 融、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的 市场创新竞争中,把握政策规范并转化为机遇,将 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目标。

人工智能技术实用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产品 设计、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客户服务等环节已经 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领 域的多数应用并不是将机器完全替代人工,而其更 多在金融领域起到的是辅助作用,使得技术更加应 用化、落地化,帮助一线业务人员解决业务问题。

区块链将成为社会信用体系新基石:当前,区块链技术尚未成熟,其潜在价值只显露出 冰山一角。对于以信用为核心要素的行业而言,该 技术会成为创新性社会性金融信用和协作体系的基 石。通过区块链进一步加快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融合,将切实发挥出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 发展的巨大作用。

数字货币助推全面金融数字化:人民银行2020年推出的数字货币 (DC/EP) 试点,将 为金融科技公司带来创新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从 发行、流通、存储、投资、跨境流动等所有环节都 可以变成数据,货币的流通具备空前的指向性和可 跟踪性。预计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中国金融科技领 域,在数字货币正式推出后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 机遇。

网络安全不容忽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犯罪逐渐呈 现出网络化、高科技化和隐秘化的特征,各种匿名 网络攻击手段不断变化,使金融数据的安全受到了 严重的威胁。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金融数据成为 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产,是金融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数据安全带来的风险具有很强 的溢出和传染效应,一旦存在安全问题,将在机构 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存在连 续损失的可能性。

3. 监管趋势:持续严格,科技赋能

强监管持续:近几年部分金融科技领域的无序发展,导致并积累 了一些区域性金融风险,相关部委和金融监管机构 在不断的治理和规范。普华永道预计,未来几年强 监管的态势将会延续,监管对金融科技创新的态度 也会趋于谨慎,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科技技术标 准、行业规范和监管框架,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加 强事中事后监管。

监管科技突破:金融科技作为创新型生产力,既可以用于改造金融 服务,也可以用于优化监管手段。未来需要充分运 用大数据、金融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完善覆盖 各类金融科技业态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升金融 监管部门的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的识 别、预警和处置能力。除了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 技公司也 应积极与监管机构 合作 ,以技术赋能

规范数据生态:当数据成为第五生产要素之后,其也愈发成为金融 科技业态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金融活动中数据的 获取、存储、确权、使用和相关权益的规范,将是 法制完善和监管关注的重点领域。某些处于灰色地 带的数字金融业务模式会出现颠覆性的变革。数据 生态链的规范,也为金融机构更好发展数字金融业 务模式提供了保障。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核心提示:“国内大循环”战略实质是疏通内需堵点,扩大有效投资是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的抓手之一。以新基建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内循环成为共识。5G能从最源头的数据传输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和质量,是新基建的基础。

新华财经北京8月10日电(经济分析师王欣蕾 邢博)近期,管理层提出“国内大循环”战略。而扩大有效投资是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的抓手之一。以新基建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内循环成为共识。5G能从最源头的数据传输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和建设质量,是新基建的基础也是首冲要塞。政产学研合力解决用电成本高、关键器件进口替代、工业应用难、建设成本高企业资金压力大等5G产业难题,这对于疏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内大循环+科技新基建”战略下,5G担当重任

1、近期热议的“国内大循环”是什么?

“国内大循环”实质是疏通内需堵点,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发挥政府在扩大内需、维护市场中的作用。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战略的一翼,重点在“循环”、激发国内需求,不等于闭关锁国。“国内大循环”可以被解释为“产业内循环”,得益于资源和市场两头都在国内(投资可以在国外),理论上国内龙头企业具有市场定价权。

2、如何疏通国内循环的堵点?

“国内大循环”是贯穿中长线的政策主线。近期来看,创新创业、新基建、区域协同、保就业、传统产业新政策、体制改革是“国内大循环”六抓手。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近期发表的《怎么构建“国内大循环”?》一文指出,须从六方面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一是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尽快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以创新创业引领内循环。二是要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机遇,以新基建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内循环。三是要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以培育新增长极和动力源拉动内循环。四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居民充分就业和收入提升支撑内循环。五是要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以新政策新应用新技术疏通内循环。六是要深化关键性基础性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市场化改革新成果改善内循环。

3、为何新基建在“国内大循环”中至关重要?

“国内大循环”近期的工作抓手中大多都与新基建有内在关联。双创驱动内循环包括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技术转化创新、产业化应用,与新基建创新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有诸多重复的地方。新基建是信息化革命中内涵非常清晰的高层战略。新政策、新应用、新技术、要素流通也是推进新基建项目落地的必要条件。要素市场化培育是近期关键性基础性体制改革的重点,新基建的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均对资源、数据、土地、公共产品要素有可观的需求。新基建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形成万亿级自成体系的数字化平台,以及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形成大规模的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逐渐饱和,新基建对于挖掘、释放产业互联网潜力极其重要。

4、5G如何在科技内循环中担当重任?

5G能从最源头的数据传输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和建设质量,是新基建的基础也是首冲要塞。5G是新基建最底层通信基础设施,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其他基础设施以及依托基础设施构建产业生态提供重要的网络支撑。同时,5G可以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科技快速赋能给各行各业,5G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5G是4G峰值速率的百倍,而这只是5G最基础的能力。她还具有超低时延、多元异构(融合3G、4G、LTE、WiFi、毫米波等多种无线技术),另外,5G还是历史上第一次不只为了连接人而设计的网络。

5G驱动边缘计算,能减轻带宽压力,大数据中心是5G的主要受益者。5G面向大带宽、大规模连接、超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给大数据中心产业带来改变。终端设备产生海量零碎数据,需要实时分析处理。面对多样化、高标准的网络需求,边缘计算显示出优越性。不同于传统网络结构,边缘计算将应用程序运行到尽可能接近生成数据的位置。由此一来,边缘计算能够减轻带宽压力,降低网络时延,提升内容分发效率。这将利好小型、微型边缘数据中心的发展。

5G承载快速的数据传输,海量数据投喂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更聪明。人工智能三要素是数据、算力、算法,数据是最基本的要素。5G和数据的关系类似于自来水网和水流的关系,5G承载快速的数据传输。5G在需要即时处理大量数据的AI应用领域有巨大的潜力,其中,智能驾驶是近期市场的热点。现有的感知技术只能给车辆“看”的能力。5G赋予自动驾驶“交互式感知”的能力,既能感知外界环境并基于5G数据传输做出反馈。随着5G时代的到来,汽车的动力系统也将实现网络化。汽车是内需消化的重要行业,5G加速了单车智能到协作式智能的演化。

5G助力工业互联网从工业数字化到全面互联阶段转化,提高工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协同制造,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阿里云研究报告指出,虽然当前工业通信连接中无线连接占比仅10%,但在未来几年可能进入高速发展期。预计到2026年,工业通信连接中无线连接占比将达58%,其中5G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工业互联网应用中,5G从辅助功能逐步向生产过程控制延伸。工业企业由此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创新,促进精益管理,同时推进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将更多工业化产品变为以用户需求核心的社会化产品。

二、政企如何疏通5G建设的堵点?

1、政府、运营商、电网企业共同探索降低5G用电成本

5G基站是耗电大户,占据80% 的能耗,加上5G基站部署密度大、传输速率高、计算功耗大,电费是运营商的负担。如何减轻5G建设运营商的电力成本?一是多地政府、运营商、电网企业就优惠电价达成协议,例如山西、山东、河北、广东、福建、海南。二是运营商采用高工艺制成的芯片、节能型器件材料,引进更科学的散热方法,降低功耗。三是运营商开展5G电量模型研究,计量、监测、监控用电情况,优化用电方案,降低电力成本。四是地方政府推动下,运营商与电网企业协商更多采用直接供电方式,一般工商业电价低于转供电实际执行电价,例如山东。五是政府牵头大力清理5G基站转供电环节违规加价和收费不合理现象,例如山东青岛、广东中山。六是地方政府探索电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2、5G上游的射频,仍以进口为主,产学研合作实现国产替代任重道远

“国产替代”是“国内大循环”的内涵之一,射频器件对5G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手机主芯片,仍以进口为主。市场研究公司Yole Development称2018年,日本村田、美国思佳讯、美国博通、美国科沃、美国高通五大厂商合计占据全球射频前端芯片市场的81%。美日厂商具备设计、制造和封测的全产业链能力。国内厂商一般采用的是Fabless模式(只负责芯片的电路设计与销售,将生产、测试、封装等环节外包),资金耗用大,产品以射频开关和射频低噪声放大器为主。可以说,在这一关键环节,国内仍以进口为主,仅有少数国内厂商具备小批量供货能力,但仍须提高良率。目前看来,国内厂商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属院所、中国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的产学研合作是在这一关键环节实现突破的根本途径。

3、5G工业应用难,政产学研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5G从辅助功能逐步向生产过程控制延伸是大势所趋,但现实中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并不是太理想。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5G标准很理想,但网络现实很骨感。尤其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5G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何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联想董事长杨元庆建议,一是打造典型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引导工厂设备数字化改造升级;二是政府搭台,引导专业机构和工业企业共同参与5G技术标准制定;三是政府牵头,引导运营商与工业企业合作,提供差异化服务模式和资费套餐。

“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打造初具成效。近期,业内多家知名机构结合企业申报与案例调查,发布“2020年5G+工业互联网十大典型应用案例”名单。广东联通与华为、格力合作的“格力工厂MEC边缘云+5G SA专网项目”、绍兴移动与喜临门合作的“5G工业互联网弹簧机车间应用”是智能制造的典型案例,在产品品质和规模化定制两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让其他行业看到了5G对工业制造升级的潜力和可行性。

4、5G建设成本高、前景好,银行贷款、公开发债成主流模式

三大运营商业绩承压,2020年5G计划资本开支合计1803亿元,高于2019年净利润之和。2019年,中国移动营收7459.17亿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1066.41亿元,同比下降9.5%;中国电信营收3757.34亿元,同比下降0.4%,净利润205.17亿元,同比下降3.3%;中国联通营收2908.77亿元,同比下降0.1%,净利润113.3亿元,同比增长11.1%。

金融机构共享5G盛宴,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资金供给能力强、意愿高,运营商发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5G建设。国家开发银行设立2500亿元专项贷款,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包括5G建设。另外,国家开发银行向土耳其最大的运营商Turkcell发放39亿贷款支持购买华为5G设备建设土耳其国内的5G网络。工商银行运用全量融资手段为粤港澳大湾区5G领域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农业银行发放贷款近百亿元,支持电信基础设施企业5G建设;承销中邦铁塔、中邦联通企业债,承销额度创新高;以单据转贴现业务,帮助5G龙头企业扩宽融资渠道。中国银行在国内首推“5G贷”,可为单个小微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综合融资支持,最长2年。中国邮储银行也为国资大型广电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联通500亿公司债更是为扩大5G商用规模打了一剂强心针。

综上所述,“国内大循环+科技新基建”战略下,5G担当重任。5G产业堵点包括1)高功耗,电力成本居高不下;2)5G上游关键器件国产替代任重道远;3)5G工业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4)5G建设成本高,企业急于融资维持资本开支。政府、运营商、电网企业、关键器件供应商、科研院所、金融机构须通力合作疏通这些堵点,促进5G产业循环,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扩大内需、维护市场秩序。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g的发展前景及应用领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