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隧道多长?

秦岭1号隧道的事故,是道路设计的问题,还是其它问题?

提要:至今没有报道说明客车是从服务区出来的.晚上车辆不多,也没有报道说是右侧超车的结果.客车偏离正常行驶的车道达三条车道之多,是司机打瞌睡了吗?

从服务区出口到一号隧道入口的距离是184米。

单向2车道。右侧不是第三车道,也不是应急车道,是服务区出来进入高速路的加速车道

地上有标线(三车道变二车道),隧道入口(撞车点)墙上还有反光标。

从秦岭三号隧道入口到服务区这一段,是区间测速。大车60小车80。测速终点探头就在服务区入口处。从事故图片看,撞车时车速远远大于60。

如图所示,秦岭一号隧道口根本不是三车道向二车道突变。事实上秦岭一号隧道入口双车道与服务区出口加速车道相结合,而且标线是清晰的,系统、连续、均衡的。

在隧道口前,最左边是客车道,然后是货车道,再就是服务区出来车辆的加速车道,最右边是应急车道。

无论从高速过来,还是从服务区出来,客车都应该走在最左边的车道上。

最让人疑惑的是,这辆车是否是从服务区出来的。要是是从服务区出来的,怎么就短短的200米,就能提速到这么高,还会就一头撞墙上?如果不是从服务区出来,是从高速过来的,那么,莫不成它是右侧超车,跑到“应急车道”上?难道到司机没看见夜晚里灯火通明的隧道口?

怎么也想不出,它为何在这个车道上,最后高速撞墙。

8月10日晚23时许,一辆牌号为豫C88858号的客车自成都驶往洛阳,途经京昆高速公路安康段秦岭一号隧道南口,撞向隧道口发生交通事故。目前已造成36人死亡13人受伤,伤者已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这场人祸最核心的发生原因,公安部尚未调查结束。但这两天,网上已经对事故原因展开讨论。有专家分析,该事故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司机处于疲劳驾驶无判断状态;二是当时车速过快来不及避让他车;三是驾驶员在车内由于其他原因受到干扰无法做出准备判断及控制行为。各路专家、网友也对此事故的原因展开讨论和推演,推测得角度涉及人、车、路等各方面,其中人的问题即驾驶员的疲劳驾驶首当其冲,毕竟此处过的大巴车不止千万辆。

目前来看,大巴司机疲劳驾驶是目前该起事故的最大嫌疑。据媒体跟成都城北客运中心确认,本次出事的车辆,是当天的加班车,即汽车站根据客流量增加的车次。根据GPS记录,这辆大巴从成都出发是下午2点,出事时大概行驶了9个半小时,与当晚23点24分发生事故,事故时间为半夜,地点是行至整个行程的一半,此时的驾驶员有很大可能是处于疲劳驾驶状态。

如果是疲劳驾驶,车辆则非常有可能出现没制动、没有减速、没避让的正面撞击事故,司机当时很可能已经处于睡眠和半睡眠状态。车辆随时处于失控状态或者已经处于失控状态。从现场的照片看,事故车辆几乎没有什么制动痕迹,也没有转向闪避的迹象。如果驾驶员处于良好的驾驶状态,车辆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不可能出现这种没有制动、没有转向情况。

加班车+夜驾+路线不熟?

依旧是加班车延伸出来的问题,据媒体报道,事故车辆豫C88858,原为太原至洛阳班车,因加班车辆,改为从四川成都开至河南洛阳一线,由成都返洛阳时,事故发生。

"不系安全带"引起的祸事?

在这起100%正面碰撞中,这辆大巴整体结构很完整,只有车头撞墙部分有压缩,并且没有侧翻、没有翻滚、没有二次事故。

考虑到该路段限速80km/h,这辆车碰撞发生时的速度应该也在这速度上下。

据一名车祸亲历者的讲述,当时大客车开到一半的时候,很多乘客把安全带都打开了。不可否认,很多人在乘坐大巴车的时候都有这个习惯,因为腰间系这安全带会让乘客觉得不方便,解开安全带是乘客很常见的行为。但是目前还未有录像或监控证明当时车内乘客是解开的。如果正如亲历者所说,那么这个正是造成车祸后很多人丧失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没有安全带防护,很多人发生碰撞的瞬间会飞往前方,或者飞起撞上车顶,后果可想而知。而据目击者描述,大巴车前部几排座椅堆在一起,也都是没系安全带的人一个个撞上去的。最后能够幸存下来的人,要么就是坐在车辆的后面,要么就是系了安全带。

从车的方面讲,事故现场大客车座椅安装强度不够,猛烈碰撞时断裂解体堆积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即使系了安全带的乘客也很难幸免于难!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特聘交通安全专家刘干表示:从照片上看,隧道外的反光立面标记比较完整,圆拱形洞口、地面、墙壁,都有事故多发的标志,从目前中国的道路工程设计来说,没有明显的不合规之处。并且上面说的为了照顾服务区汇入车辆,增加了一条车道,再加上应急车道,从视距角度来说,服务区与隧道之间的空间是足够宽容的。

就此而言,断言隧道口道路设计问题是事故主因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隧道入口的设计可能会对事故司机的判断有影响,但是不应该是主要原因所在。当然,在宽容性设计方面,的确存在细节需要更多超过标准的强化措施。

该车两名驾驶员冯公浩、王百明驾龄均20年以上,驾驶该线路10年以上。据六分公司总经理李爱科介绍,事故车辆是2012年元月15日的车,今年7月份审过,等级一级,该车行驶线路正常,没有串线、变道。

8月10日深夜,陕西安康境内京昆高速秦岭一号隧道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客车笔直撞上隧道入口边的山体洞壁,造成36人死亡13人受伤。日前,一组事故现场的照片通过网络流出,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三条车道中最右侧车道的尽头就是山体洞壁,因此有网友质疑道路的规划设计、安全措施存在隐患,并称这是一条“夺命断头路”。这起事故是否与道路设计有关?记者就此采访了交通安全专家。

图说:长途客车迎头撞上隧道山体洞壁。网络图

一起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超过了九寨沟地震,8月10日的这场事故令人扼腕叹息。而更令人诧异的是事故发生原因,通过现场照片看到,发生事故的长途客车迎头撞上了秦岭一号隧道边的山体洞壁,车辆的前半部分几乎消失,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 车辆好好地在高速路上行驶怎么会一头撞山?这起罕见的恶性交通事故在网络引发了争论。

图说:事故现场图。网络图

从现场高空照片可以看出,秦岭一号隧道入口有三根车道,两条为主干道,一条为高速公路休息站出站匝道。在进入隧道前,三条车道并为两条,通过标线将车流引导入两车道的隧道,但高速公路最右侧车道的尽头就是发生事故的山体洞壁。

图说:最右车道的前方就是山体洞壁。网络图

大部分网友都认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驾驶员操作不当,如果严格按照道路标线行驶车辆是不会撞山的。但也有网友表示,该隧道入口的形态非常奇怪,一般的高速公路不会出现车道延伸尽头是一堵墙的情况,虽然路面有标志标线引导,但如果遇到司机打瞌睡走神等情况,沿着最右侧车道一直开的结果就是撞墙,因此在道路设计上可能存在失误。有驾车在这一路段上行驶的网友表示,从远处的确很难发现隧道入口的道路突然收缩,开到入口附近才能注意到地面标线的变化,所以走这段路千万不能走神。

另一些网友则认为,高速公路交付使用代表着肯定已经通过了国家验收,设计上应该没有问题,但通常车道“三并二”的节点会放置一些防撞水箱或临时护栏进行隔离,至少能从视觉上提醒司机道路正在收缩,但从事故现场的照片上并没有看到这些设施,因此有网友认为该路段在交通管理上可能存在问题。

图说:网友质疑道路标线。网络图

就此争论,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王雪松教授,他表示,如果不去现场,仅凭着几张图片很难对事故原因定性。他也曾经参加过重大事故的调查,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调查对事故细节进行查实,才能对造成事故的原因做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判断,因此不便现在妄加评论。

对于这起事故所引发的争论,王教授表示公众对交通安全存有关切之心肯定是好事,但现在事故还在调查阶段,谁是谁非届时自有公断。目前,国务院陕西安康京昆高速公路“8·10”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已经成立,将尽快查明事故原因,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岭引水隧道线路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