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姓陈大部分的帅哥美女养的为什么那么好?

吴承恩的神话章回小说《西游记》中,有一个神奇的女儿国,不仅由女王统治,还有一条喝了就能让女人怀孕的子母河。人们或许以为女儿国是吴承恩所虚构,但从古至今,女儿国都一直存在着。一同走入中国四川秘境,一边欣赏壮丽旖旎的自然风光,一边揭开女儿国的神秘面纱。

史书记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青藏高原上有两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权国家,为了区分于西藏境内的“女国”,遂把康巴地区东部的女国称为“东女国”。后来,东女国被吐蕃征服、接受唐朝册封。此后,除史籍外,东女国逐渐消失在岁月中。尽管如此,当年东女国的版图内,也就是如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金川、塔公和泸沽湖一带深山老林里的一些村寨,仍住着保留女儿国古老习俗的东女国后人。

丹巴女子的服饰华丽,但主色调为黑色。柯炳钟 摄

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环贡嘎山的康定、九龙、石棉等县。木雅,是“弭药”的异写,木雅人的先民原分布在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一带,吐蕃王朝将其征服后称之为“弭药”。与其它地区藏族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不同,木雅藏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盛行姑、舅表兄弟姐妹族内优先通婚的习俗。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康巴藏族的扎坝人分支中,家庭成员以母系一方为主线,具有东女国母系的特点。女性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和绝对权威,掌管财产分配和其他家庭事务。有的家庭甚至多达 30 人,大家都不结婚。男性在母亲的家庭中扮演舅舅角色,张罗对外事务和帮姐妹抚养孩子;自己的孩子则完全交由女方家庭抚养。父亲没有养女的责任。

泸沽湖是四川和云南共管湖泊,在四川省内生活的摩梭人被归入蒙古族,在云南境内的则归入纳西族。然而,不论是语言、宗教和文化,摩梭人同蒙古族与纳西族都不同。摩梭人是母系,孩子跟从母姓、所有的财产都由母系遗传。摩梭妇女没有丈夫,只有“走婚”者,摩梭族语言中也没有“父亲”一词。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担抚养长大。

主要分布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金川、小金、黑水、理县、汶川、芦花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等地。上,嘉绒一带地处多民族交汇处,让嘉绒藏族呈现出多元文化杂糅的特性;另一方面,由于丹巴地处交通要道,因此许多古老习俗在外界影响下已逐渐消失。尽管如此,如今丹巴各藏寨仍有许多大家庭保留由大女儿当家、男子入赘女家、财产由女儿继承、家中由母亲掌权等特点。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诞生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山水风光。位于其中的丹巴,更是一个令旅人们魂牵梦萦的世外桃源。这里春季梨花如雪、夏季谷果飘香、秋季红叶如丹、冬季银装素裹,集雪山、森林、温泉、草甸、盆景等天然美景于一体。然而,我们此行并不只满足于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要从史籍中抽丝剥茧,寻找那神奇的女儿国。

根据典籍记载,再按当时的马道行程计算,东女国的范围应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至道孚、雅江一带,中心则应在丹巴。有人说,丹巴有三宝,碉楼群便是其一。东女国时期,其国人散布于山谷之间的 80 余座聚邑之中,所居之处均筑“重屋”,即碉房。因此,要解码东女国的秘密,不妨先从雄浑苍凉、散落在这片人间秘境的碉楼群开始。

被称为“千碉之国”的丹巴,可见碉楼建筑散落于山谷间。Vined 摄

丹巴自古就有“千碉之国”的称号,距今 2,000 多年前就已建造碉楼,明代至清代中叶时,古碉数量已有数千座。这些木石结构碉楼,主要分布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游两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处。碉楼临江背山而建,扼守要冲且易守难攻;碉门则矮小、门板厚实。

犹如擎天柱的碉楼墙体光滑,但墙角尖似刀刃。柯炳钟 摄

从外观上看,丹巴碉楼以四角居多,但也有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和十三角。角数越多,建造难度越大,对外的震慑力也越大。外墙墙体光滑,但墙角尖似刀刃,像个直插天际的柱子。

以功能细分,则有家碉、寨碉、烽火碉、哨碉、界碉和风水碉等类型。家碉以户为单位,建于自家房前、屋后,或与住房连为一体,一般介于 10 米至20 米;寨碉用以保护整个部落和村寨,可达 60 米。

碉楼和寨房,原是两类不同性质和风格的建筑,但随着时光流逝,二者逐渐融为一体。于是,丹巴的藏式民居与碉楼相互依存和穿插,形成独具特色的寨子,这也是丹巴藏族的居所与其他藏族不同之处。

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各种大自然与人为考验,但这些古碉楼依然傲立不倒,仿佛是刻有藏族的、美学和民族文化的一个巨型石碑。碉楼的每一个石块,就是了解东女国的文物。

美丽的嘉绒藏族少女。柯炳钟 摄

唐代时,吐蕃人和汉人把居住在丹巴墨尔多神山周围的部族称为“嘉莫查瓦绒”。“嘉莫”指的是女王,“查瓦绒”则是“河谷”,合起来意即“女王的河谷”,后人则将“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嘉绒藏族自古信奉墨尔多神山,“墨”在藏语中一般指女性,也就是说墨尔多是一座女神山。

据史书记载,东女国女王穿的是青布毛领的绸缎长裙,头上梳着鬟髻并以金装饰。百姓住的碉楼为 6 层以下,唯有女王居 9 层,而整个丹巴只有巴底乡的邛山村有 9 层古碉楼,并在后来成为巴底土司,也就是现今巴底乡全境最高统治者的官寨。

前往巴底土司官寨的乡村土路,集烂、窄、险于一体。我们在当地找了一辆小面包车前往,途中偶可见隐藏在陡峭江岸一片绿景中的藏寨,远方险峻的山峰上还有白云翻腾,与之呼应的则是我那也在不断翻腾的胃。

以前藏家修房子,修得越高代表越有地位,在辖区内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绝对权力的土司自然是住在最高处。沿着陡峭的盘山路开了将近半个小时,拐过一道弯后,一大片平整的玉米地在眼前铺开。村民说,这大片的土地当年为土司所有,地旁就是土司官寨,很容易辨认。

官寨是个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占地约 2,000 平方米。除了 9 层高的主碉楼,两边还有用作仓库的 6 层高副楼。东面房屋,除了底层有两间充作牢房,其余全是农奴和佣人住房。东西两面的平地,一面是行刑台,另一面则是奴力劳动所在。

从碉楼窗口里探出头来的祖孙俩。柯炳钟 摄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官寨如今看上去有些破旧,尤其与周围一座座红白色的藏式民居一比,更显寒酸,但站在外由石块、内由土坯垒砌而成官寨下,依然感受到恢宏气势。向导带我们进入官寨,一路上嘱咐我们靠著墙体走,别走在屋顶中间,因为随时可能会塌陷。

邛山村不大,只有上百户人家。我们从当地村民的口中得知,距离当地约 1 小时车程的中路,那里的碉楼最多时有上百座,目前在丹巴的藏寨中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寨子。听到这里,我们赶紧跳上车,前往“寻美人之旅”下一站。又是一翻舟车劳顿后,终于在一片群山环抱的小山谷里看见了它!

中路藏寨坐落于小金川东岸山坡半山腰的一处开阔平地上,背靠日巴龙山和莫日山,并与墨尔多神山隔着小金川相望。寨子里的田野、苹果树、梨树、石榴树与藏寨构成一幅宁静、古朴和秀美的田园美景,果真是“中路”(藏语意为“人与神所向往的地方”)啊!

千万别因中路美丽的外表而走宝。现代人看的是好山好水的美景,但若把时空按钮调到冷兵器时代,前有墨尔多神山当屏障、后有梭坡乡的土地,且三面临水,从繁衍生息到战争防御,中路确实是建都的上选之地。

与客栈老板闲聊时,他说每年 5 月,中路全寨人会为年满 17 岁的女孩子举行盛大隆重的成人礼。我问老板,他的成人礼又有哪些仪式呢?老板笑答,中路的男孩儿可没这种礼遇。

成人礼当天,除了编发和戴发箍,少女的头上还会插上长 45 余厘米、粗约 2 厘米的发簪。这个女子成年礼上必戴的饰物,因其形似两只角,当地又用汉语称仪式为“戴角角”。此外,女子还得换上成年新装。

成年礼在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下,人们共同祝福成年女子。仪式到高潮时,参与的男女时而排开对歌,时而围起圆圈,跳起锅庄舞,尽情欢娱。过去,经成人礼后的嘉绒藏族少女才能参与社交活动,进而谈婚论嫁。

藏寨,藏族锅庄舞。任中豪 摄

丹巴女子服饰无论多华丽,其主色调一定是黑色;她们所跳的锅庄舞曲调,也带有浓重的宫廷韵味。另外,史书中记载东女国妇女有作鬟髻状的编发习俗,因此中路和梭坡的女孩们在成人礼上呈环绕头部鬟髻状的头饰,应是从东女国流传下来。

我们穿梭在传统朴素的村寨之间,仿佛光阴迷失在这古堡群里。不过,在中路藏寨见到的村民并不如预想的多,有时甚至觉得家畜的数量比人还多。后来才得知,原来不少年轻的嘉绒藏族们都到县城里谋生了。

造型各异、高度不同的碉楼都可在梭坡找到,甚至有多达十三角的碉楼。摄图网图

东女国都城所在地的中路乡和梭坡乡分居同一座大山的两面。拜访了中路,自然也想到梭坡看看。位于丹巴县城附近的梭坡寨是丹巴古碉最集中、保留最完好的区域。据统计,梭坡全乡有高碉 116 座,核心区更是不到 1 平方公里就有 82 座,十分密集。

除了数量多、分布密集,梭坡的碉楼形式还十分多样,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甚至十三角碉,高度则从 10 米到 35 米不等。著名的莫洛村古碉群、高 65 米的“高碉之王”、十三角“碉王”都位于梭坡乡。据当地传说,五角以上的碉楼均为女人所设计;八角碉则是用于镇魔的“风水碉”。来到梭坡,就像进入一个古碉楼博物馆。

村民说,过去寨子里均为母系家庭。“顶毪衫”是当地走婚习俗,即一到晚上,几名男子相约,头顶一件毪衫遮脸,到女子聚集的碉房对歌求爱至三更半夜,女子们唱累了,便倒睡在锅庄旁。这时,男子进屋找自己心仪的女子,若女子也喜欢该男子,就会允许男子躺在自己身边谈情说爱。情到浓时,男子可带走女子,到女子屋内过夜,但男子天亮时须离开。

金川山谷中的一处村庄。柯炳钟 摄

位于川西高原、阿坝州西南缘的金川,居住着藏、羌、回、汉等 14 个民族,素有“东女国故都”美誉。上,东女国被吐蕃吞并后,又接受唐代招降且受封,采取两面讨好态度。吐蕃知晓后,将东女国收归,东女国女王携部落逃往金川谷地。

据史籍记载,金川曾建有大量碉楼,但不管是红叶谷或神仙包等地,如今所见以汉式房子居多。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乾隆皇帝在大小金川之役后采取残酷报复:将 16 岁以上男蕃丢入河中淹毙、废除土司制度,还把当地数千座战碉全部拆毁。

不过东女国尊重妇女的文化习俗被当地所吸收。如今在金川各村落中,妇女仍享有较高地位,例如马奈乡的锅庄舞带有浓厚的母性文化特征。跳舞前,当美女向帅哥献哈达或交帕子时,帅哥们要双腿下蹲,恭敬接过,然后要对美女行三拜之礼,明显是东女国“女尊男卑”的文化遗俗。

每年 3 月底,金川沙耳乡会呈现一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致。石磐石 摄

日照充足的金川是中国著名的“雪梨之乡”,又大又甜又饱满的雪梨是金川的标志。若是秋季前来,绚丽的彩林和满树的雪梨别有一番景致,一些熟透的雪梨甚至还来不及被采摘就掉在地上了。此时游人不仅有机会体验采摘雪梨,还能购买当地人熬制的纯正雪梨膏。

每年的 3 月底,则轮到一大片梨花在这里盛开,绵延金川河谷数百公里,犹如梨花大道,盛大又壮观。梨花花期不长,一般 10 余天。

沙耳乡是赏梨花的最佳地点,盛开的梨花将过往的车辆与行人掩映其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眼前美景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啊不对,应是“梨”花源记。虽然没吃到香甜的雪梨,也没看到壮观的碉楼群,但有了眼前这片“天上人间”,一行人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每年梨花盛开期间,金川还会举办古树梨花节,除了梨花美景,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演出,包括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奈锅庄以及集木藏戏、万林楞琼格锅庄等特色民间舞蹈,有机会不妨趁此领略金川独有的东女国文化。

如今的新都桥,以如画风景闻名,尤其“十里长廊”更是摄影发烧友获取素材的佳选之地。几百年来,新都桥都是交通要道,北通甘孜、南接理塘,是从西藏通往康定的必经之路,著名的川藏公路亦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

当年吐蕃人向东扩张时,一部分东女国人往西逃到雅砻江成为扎坝藏族,一部分则往下走到贡嘎山附近,与后来的西夏党项族融合成为木雅藏族,还有一部分顺着雅砻江逃到更远的泸沽湖成为摩梭人。将这几条逃亡路线串联,就是著名的藏彝走婚文化带,其中心点则在新都桥。

风景如画的新都桥镇在上一直是交通要道,如今则是摄影发烧友拍摄风光大片的地方。欧阳岭 摄

几百年过去了,扎坝藏族是如今传承最多遗风余俗的东女国“移民”。居住在新都桥西边不远处的雅江县峡谷里,扎坝藏族至今保持着东女国最古老的传统和走婚习俗。若男扎坝人看上了哪位姑娘,就从对方身上抢来一样东西,如小手帕、坠子、戒指等;若女子也有意,就会含情脉脉地跑开,否则会索回物品。

夜深人静时,少女打开闺房窗户,等待意中人到来,小伙子则必须爬上 10 多米高的碉楼去走婚,此环节被称为“爬房子”。隔日天亮时,小伙子就会离开。

康巴扎坝藏族新郎。柯炳钟 摄

第一次爬房子成功后,该男子便取得了女方及其家庭认可,男女双方的关系被称为“甲依”,即伴侣之意,暮聚朝离。如果双方不愿维系走婚关系,则以男子不再爬房子或女方拒不开窗宣告解除。不过,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三代以内禁止走婚,因此走婚前须先打听并确定无血缘关系。另外,若男子爬房子前未得到女方同意或爬错了,则将受到族人的羞辱或严惩。

当年另一批往南走的东女国人,则成了如今的木雅藏族,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第一高峰——“蜀山之王”贡嘎山周边地区。不过由于木雅藏族的母系特征不明显,因此有学者认为木雅人可能是西夏亡国后,南徙而来的西夏党项遗民,而非东女国的后代。

另外,由于木雅人居住在交通要道,受外界影响较深,包括以女子为家庭中心等许多古老习俗在清代就已经消失。虽然在家庭结构上木雅跟其他藏区的藏人一样,但木雅人的生活习俗还是传承自东女国,包括住的房子也是高碉。因此在康定朋布西乡和沙德乡一带,仍可看到类似丹巴的碉楼。

从女神山上远眺泸沽湖,湖面平静得就像一面天然镜子。Yuyang Richard Lu 摄

由四川和云南共同管理的泸沽湖,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海拔 2,690 米,湖水最深 105.3米,平均水深 40.3 米,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纯净的湖水,好像只有一线之隔,如同静态的山水画。

在当地的摩梭语中,“泸”是“山沟”的意思,“沽”是“里”,合起来就是“山沟里的湖”。摩梭人称泸沽湖为“谢纳米”,意即“母海”。来往穿梭的小舟轻灵地划过湖面,留下淡淡的涟漪,犹如母亲温柔安抚繈褓中的婴儿。

从泸沽湖景区入口行车不久,就来到了长著茂密芦苇的草海,一片翠绿。然而,真正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横跨于草海之上的走婚桥。全长 300 米的走婚桥,连接着两岸的摩梭村庄,是摩梭男女约会的地方,也是男子到女方家走婚时会经过的桥,因此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鹊桥”。

全长 300 米的走婚桥,有着“天下第一鹊桥”之称,横跨在泸沽湖草海上。柯炳钟 摄

不过,目前人们所走的是后来新修的桥梁。黄昏时分,没了游人的熙攘,落日余晖照射下的走婚桥更有走婚神秘的味道。

在泸沽湖,乘坐“猪槽船”游湖是难得而热门的体验。若不了解摩梭人的文化,可能认为猪槽船只用于捕鱼和交通。确实如此,但它更是摩梭人传情达意的载体,他们或异船对唱,或同船相依。每一叶扁舟,成全了多少次谈情说爱。

海拔 3,770 米的格姆女神山,因轮廓形似平躺的女人身体,被认为是摩梭族格姆女神的化身,也就成了摩梭族的神山;“格姆”意为白色女神。千百年来,这位女神以婀娜多姿的姿态静卧湖中,默默守护此处的摩梭人。每年农历七月廿五日,摩梭人都要举行盛大的转山节祭祀活动,祈求女神保佑庄稼丰收。

在女神山上,有个女神洞。站在洞前的观景台一览泸沽湖全貌,耳边传来四周挂满的风铃和许愿牌被风刮的叮咚响。人们的心愿与祝福,想必也被吹到心爱的人身边。

白色的海藻花,点缀着泸沽湖面。摄图网图

不只女神山和女神洞,泸沽湖还有女神湾。从远处观望时,湖中有着点点白影。原以为那是如镜湖面倒映着天上的白云,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朵朵白色小花。司机大哥介绍道,这些白色的海藻花,因在湖水上随波逐流时如同杨花随风飘扬,因此也被称为“水性杨花”。每年的夏秋季节,千万朵盛开的海藻花就这么点缀著湖面。

泸沽湖的摩梭人被视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母系王国,女性在家庭中有崇高地位。Rod Waddington 摄

摩梭人现在主要居住在云南宁蒗县和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 5 万,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泸沽湖再美,没有了摩梭人,也只是川滇交界处的一个高山湖泊,人们之所以对泸沽湖趋之若鹜,另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对摩梭母系氏族“阿夏走婚”的强烈好奇心。

由于嘉绒藏族和木雅藏族居住的地方靠近交通要道,因此女王死后就容易在外界影响下逐渐变成父系,所以摩梭人算是承袭最多东女国习俗的后代移民,被人们视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母系王国。她们至今仍保留“崇母尊女”的典型母系氏族文化传统: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的走婚婚姻形态。

上“花楼”,寻“阿夏”

“阿夏”是摩梭语“亲密的伴侣”之意,阿夏婚就是男不娶、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走婚。男摩梭人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摩梭人则称男情人为“阿注”。摩梭男女双方终身各居母家,俩人若互相有意,女子会将“花楼”地点告知对方,让男子夜晚前来走婚留宿。

花楼是母屋旁的另一桩二层楼房,楼下置放农具,楼上则是母系家族大家庭中的成年女子走婚的居室。房子以传统的木楞吊脚楼为造型,以木板作间隔;门窗楼梯均雕花镂空,屋簷与走廊扶手用红、黄、蓝 3 色为基调。楼梯设于底层走廊中段,以一木杠封著以防他人随意进出。

为了直观了解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司机大哥建议我们到摩梭土司府遗址旁的博物馆一览摩梭人的生活与文化。博物馆还原了摩梭人的建筑特点,蜡像也栩栩如生、展品齐全,算是满足了我们的强烈好奇心,可惜参观时没遇上爬花楼表演。

若双方感情破裂,则男不登门或女闭门不接,自然终止关系。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但父亲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亲子关系。走婚的男女分手后,仍可以自由与其他人重新进行走婚。

这种婚俗,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基础,有感情就有婚姻,没有感情就没有婚姻,不受约束。男女一生中都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不能同时有两个“阿夏”。

CTPphoto、摄图网、Flickr 等/图 柯炳钟、李诗琴/文

本文转自杂志《畅游行》2021年11月号

声明: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我是@Uni旅图,欢迎关注。摄影或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

王子文,徐静蕾,两代美女,为何都认王朔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1983年2月,成都女孩王子文出生的时候,北京女孩徐静蕾已经9岁。

本来,徐静蕾是根本不可能和王子文有什么交集。但,却被一个名叫王朔的老男人,给硬生生地拽在一起,发生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联接”。

不知道,这算不算“生拉硬拽”呢?

1983年,王朔25岁,还是帅哥一枚(说他帅,是和冯小刚对比)。

这一年,青年王朔已经发表处女作《等待》(一个搞对象的故事),已经被借调到《解放军文艺》当过编辑,也已经埋头复习立志考过大学。

却不料,都是走过路过,一路瞎折腾,白做梦。

无奈,只能接受现实服从安排,转业到北京医药公司做业务员,每天买进糖盐水卖出葡萄糖。


虽然,此时的王朔,心里还是充满了对自己沾满铜臭味双手的鄙夷,却又不得不捏着鼻子而勉力为之。

一句话,要吃饭呐。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王朔一直自认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否则也不会在18岁时,因为赋诗一首而被人告发被迫去吃了几个月的牢饭,为自己的理想终于付出代价。

现在,王朔开始转变观念,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吃饭要紧,吃饭才是人生天大的事。而且只有吃饱饭后,才能思淫欲,才能搞对象。

这一年,王朔拿着医药公司的死工资,干烦了医药公司的那些无聊的活,决定辞职。

干把大的,自己做生意。


然后,说动就动,不假思索,辞职下海,和当时早已享誉北京城乃至全中国的“天才童星”,演过《小铃铛》的石小满。两人一起开了一个烤鸭店。

每天一边猛烤鸭,一边猛做梦。

结果,鸭子烤了不少,美梦却没做成。这次经商失败,让王朔心里很慌,严重意识到“吃饱饭”这个人生首要目标的严酷性

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经此历练,唯一收获,就是从此练就一套——

敏锐捕捉市场行情,并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写作的本领。

可别小看这个本领,日后,正是凭着这个本领,让王朔那独特的“京味小说”,在众多靠写作吃饭的百万级业余作家中,脱颖而出,一鸣惊人,鹤立鸡群。


不仅吃饱了饭,还多年无忧无虑尽情思淫欲。

否则也就没徐静蕾,王子文这俩小美女什么事了。

而1983年时的徐静蕾,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中,有一天会闯进一个名叫王朔的“大流氓”。

此时,已经9岁的徐静蕾,还是一个又瘦又黑的小女孩。

正被父亲“逼着”在市少年宫书法班学习,每日正襟危坐,练习书法,苦不堪言,却又敢怒不敢言。


徐静蕾的父亲,可比王朔先生的生意头脑好多了。

同样也是辞职下海,开了一个做霓虹灯的工厂。经营几年后,生意越做越好。霓虹灯箱的业务,简直就是应接不暇。

没办法,只好叫徐静蕾来帮忙写灯箱上的字。

因为找书法家的费用太高,成本浪费太大。结果,徐静蕾后来就成了父亲不拿工资的“童工”,一干就是好多年。

一直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终于赶上时代市场的需求。

1991年,17岁的徐静蕾,已经长大,出落得亭亭玉立,犹如一颗在春天里盛开的小白杨。


因为天天给父亲写字,写着写着,就开始画上了。

于是,徐静蕾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巨大的北京城,绕过很多胡同去拜师学画。

那时,她心里的梦想,就是考上中戏的舞美系,或者工艺美院也行。不料,命运却另有安排,让她每次都名落孙山。

直到2年后,在命运的许诺下,19岁的徐静蕾,才终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93级表演系本科班。

和刘孜、谢润、刘琳、林龙麒成为同班同学,还有一个台湾来的留学生,同样也是19岁软妹贾静雯。


本来以为,从此,自己的人生将是繁花似锦,一马平川,要多美就有多美,爱情甜蜜,事业顺利,家庭幸福……

不料,命运给她安排的“如意郎君”,却是一个被称为“文坛流氓”的老男人王朔。

1993年,徐静蕾19岁,寂寂无名,但是含苞待放花一朵。

王朔35岁,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知名大作家,不仅发表了小说《编辑部的故事》,还开创青年作家出文集潮流的先河,连续出版四卷一套的文集——

《王朔文集:纯情卷》《矫情卷》《谐谑卷》《挚情卷》。

并且,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无人喝彩》,与海岩、刘震云、马未都、莫言、梁左等作家一同编剧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也都先后上映,播出。


同时,这一年的王朔也早在6年前结婚,有一个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婆沈旭佳,一个天使一般的5岁女儿王咪。功成名就,婚姻幸福(起码在外人看来是这样)。

“我三十岁后,过上了倾心已久的体面生活。我的努力得到了报答。”

那么,王朔和徐静蕾,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是怎么搞到一块的呢?

在回答这个事情之前,请允许我先和大家说一下,王朔是怎么和人家舞蹈学院的美女沈旭佳搞在一起的。

1984年,26岁的王朔,着急结婚,一年里谈了六个女友,结果却都不是他的菜,一个挨着一个,都统统分手了。

不过,借着搞对象,王朔倒是吃了不少女孩们免费的菜。

“我们小时候,因为没有多少钱,经常骗人家女孩钱,我们吃饭全是女孩掏钱请客,就是谁有钱谁出钱,北京的女的我喜欢的一条就是她们拿自己当男的。”

而最后分手的那个女朋友,还是一个广州的空姐。后来,王朔还以她为模特,专门写了一个中篇小说《空中小姐》。

几年后,被迷弟冯小刚导演拍成电影《永失我爱》,让自己的新马子徐帆主演。


一天,有个哥们告诉他,东方歌舞团来了个特漂亮的云南白族的女演员,两人立马骑车就到了魏公村东方歌舞团的演员宿舍找这个演员聊天。

结果,这个演员对他几乎不屑一顾。

灰溜溜出来后,却在路过北京舞蹈学院门口时,遇到一位来自安徽,名叫沈旭佳的漂亮女大学生。

却不料,王朔仅仅只是沦陷10年。

10年后,王朔的口味又从舞蹈学院转到了电影学院,从单纯的美女变成了更有味道的才女。

虽然,王朔还与沈旭佳一起合作写了一篇小说《浮出水面》,讲述的正是两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但婚姻这东西,真是太坏了,总是毁坏爱情,埋葬爱情,拿爱情不当回事。


久经风月,见惯美女的大作家王朔,曾经一次酒醉后和朋友说出自己喜欢徐静蕾的真正原因——

“徐静蕾是摇滚果出身,在北京范儿是最正的,玩得就是一个邋遢帅,完全是不修边幅的年轻人,我特别喜欢。否则我会觉得累,每天描眉化妆,打扮给谁看啊。”

后来,王朔还继续猛夸徐静蕾,说——

“在我们北京这儿,50年代杰出代表是刘索拉,又能写字儿又能写曲儿;60年代杰出代表是王菲;70年代我希望是徐静蕾。”

而从小被父亲管教得密不透风的徐静蕾,进入美女如云的北电后,发现自己毫无优势。

恰好读了王朔的小说,大快朵颐,莫名喜欢。


从没谈过恋爱,憧憬美好爱情的女孩,最崇拜的就是有才华的男人。徐静蕾也不例外。

但,却一直没有机会,亲自“见识”王朔。

直到在1994年,她进入龚力执导的《不羁的青春》。这是徐静蕾的第一部电视剧,虽然现在早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土中。

但正是凭借这部剧,让徐静蕾搭上了著名作家兼编剧王朔大叔。

聪明女孩都懂得,要想以后在娱乐圈有发展,就要多认识导演,编剧和作家以及制片人。

王朔恰恰是又能写又能编,还能导,制片也不在话下。并且,更为关键的是,王朔已经俨然成为京圈众多导演,编剧的“大哥”。

正是徐静蕾梦寐以求的合适大腕(大叔)。

多年后,已经成名的徐静蕾,就大方承认她对王朔的喜欢——

“我就喜欢他这种比较聪明的人,知识面比较广的人,然后比较豁达的人。”


而男女之间的合作,更多的还是在感情。而感情的事往往又谁也说不清,都是凭着感觉走,毫无理智而言。

于是,王朔终于在结婚还不到7年的时候,主动避开了七年之痒,与糟糠之妻沈旭佳迅速离婚。

1994年,离婚后的沈旭佳伤心离开北京,带着6岁的女儿王咪去了美国。

眼不见心不烦,离了,走了,也许是爱情消失后最好的选择。

男人一旦有了新欢,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更何况她觉得自己的现状,已经是一个“中年妇女”,人老珠黄,与王朔也早无共同语言。

此后,王朔便彻底迷失在徐静蕾的笑靥中,多年不能自拔。


王朔为徐静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介绍给了好友赵宝刚和海岩,一个是导演,一个是编剧。

于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徐静蕾粉墨登场。

但仅靠这部戏,徐静蕾还并没有飞红。接下来,又在第二年参演了谢东导演的《北京爱情故事》,搭档的的何冰和后来成为柏林影后的咏梅。

但,这两部戏还是没让徐静蕾红起来。

直到1998年,24岁的徐静蕾,和李亚鹏王学兵合作主演中国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才一夜成名,迅速蹿红。


而这一切的背后,不为人知的是,它都离不开王朔这位幕后大叔的“帮忙”。

随后,徐静蕾更是张弓搭箭,任扣天弦,先后主演了《一夜富贵》《爱情麻辣烫》《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的美丽乡愁》《我爱你》等电影。

不仅以位居第二的选票,当选为北京大学生评选的最受欢迎的时代女星(第一名徐帆仅多100票),还斩获全国第七届电影表演学会奖。

尤其是,她竟然还和濮存昕等人,并列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令人匪夷所思)。

而这些,其实都还不算什么。

因为随后,华表奖最佳新人奖、优秀新人女演员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都不约而同,齐齐找上了年轻而又漂亮的才女徐静蕾。


突然有一天,徐静蕾觉得演戏没意思了。想做导演,王朔说:“行”。

于是,2004年,30岁的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和爸爸》粉墨登场。

一部不过瘾,再来一部。王朔继续说:“行”。

于是,在同一年,30岁的徐静蕾,又自编、自导、自演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结果,王朔看得没错,才女就是才女。

两部电影,让徐静蕾分别获得华语电影大奖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提名、内地最受欢迎女演员奖、金鸡奖最佳处女作奖。

以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而这一切,自然又离不开王朔,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拉来一众好友,吆喝得吆喝,下场的下场,都一样地够意思,该出力的都大力出力。

最后,徐静蕾总结自己和王朔的关系,直言不讳——

“王朔是我的良师益友。”


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年,2004年,21岁的王子文,独自闯荡世界,来到京城。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

不过,她还不认识王朔,王朔也不认识她。而徐静蕾就更别说了。

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3个人,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挑中他们仨。

几年后,竟然以另外一种奇特的方式,把他们联接在一起。演绎出一段人间从未有过的“爱情”大剧。

2005年,22岁的王子文,凭着自己的努力,进入央视《幸运52》栏目,成为御用模特。

同时,还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研修班,结果被导演王志强看中,出演24集家庭悬疑电视剧《谁是我爸爸》,跟在廖京生,尤勇,于小慧他们身后学习如何演戏。


徐静蕾演的是《我是爸爸》,王子文演的是《谁是我爸爸》。不知这是一个巧合,还是命运有意为之。

因为,在他们俩人的演艺生涯中,真的来了一位“好爸爸”。

而正是因为这位“好爸爸”,才让王子文的京漂之路,充满了浪漫和收获。否则真要被人欺负一辈子了。

而此时,徐静蕾和王朔的“战友情”已经渐行渐远渐无书。

2005年的徐静蕾,被美国《时代周刊》在其名为《中国新革命》一文中,作为中国唯一一位导演及演员入选,并高调宣称——

“徐静蕾为“中国电影界有革命性的代表人物。”

从此,徐静蕾在娱乐圈的荣誉达到顶点。这应该不是王朔所能够再帮上的忙了。因为有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徐静蕾有了公开的男朋友。


2005年7月,有媒体拍到王菲的御用音乐制作人,窦唯的妹夫张亚东,和徐静蕾在北京街头牵手,拥吻,亲密逛街。

之后,徐静蕾又和黄觉、黄立行,两个姓黄的帅哥,先后传出绯闻。虽然,当事人从未正面承认。但,吃瓜群众们,早已经不再把王朔当作徐静蕾的唯一“男闺蜜”。

而王朔也一改以往在采访中视徐静蕾3个字为采访禁区的规矩,开始公开评价徐静蕾。

“她就是北京朝阳区一女的。”

当被追问他与徐静蕾的关系时,王朔坚称——

对于两人的绯闻,他表示不屑——

“我跟好多人关系都好,并不是只对徐静蕾一个。池莉是我‘红知’,王爱玲也是我‘红知’,我现在跟曾子墨关系最好,每天短信不断,这有什么呀,很多女的。”


然而,在另一个场合,王朔却又对人说——

“我跟她的感情很特殊,我死后愿意把钱都留给她。”

再然后,人们又突然发现,一向低调的王朔,竟然为一个名叫王子文的女孩,拔刀相助。

一怒为红颜,不知他唱的是哪一出?

原来,也是2005年,已经快要50岁的王朔,在家写《致女儿书》,沉痛反省自己《与其他女人的关系(书中一篇文章),恣意汪洋发泄着对女儿迟来的爱。

承认当初离婚对女儿的伤害——

“因为在所有的事情上也许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唯独面对女儿,只要你离开就意味着自己从根儿上的不负责任。


也是“缘该如此”,有一天,王朔写累了出去玩。

竟然在一个局上,就如期遇到了京漂女孩王子文。而这个王子文,不知怎么的,竟然就和王朔毫不隐瞒,当场诉说起了自己的一件委屈事。

原来,初来乍到的王子文,不知京圈各家艺人经纪公司的深浅,就冒失地签约了一家公司,而且稀里糊涂一签就是10年。

不仅如此,还常被公司七扣八扣,比如演一部剧,本来拿到10万,却到手只有2万。


王子文觉得被愚弄,就想解约。结果被人家威胁“还想不想在京圈混了”。情况甚至还严重到——

一如几年后香港女星梁洛施,被英皇旗下的经纪公司“欺负”。王子文不仅解约不成,还被起诉了,并被对方索赔人民币200万。

王子文吓坏了,见谁和谁倾诉。尤其是见了王朔,天然一种亲近。

也不知道王朔是从王子文的小脸上,看到了自己的女儿王咪的影子,还是王子文确实生的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竟然让王朔迷了心窍。

王朔回去一躺在床上,就睡不着了,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想到最后,气到最后,就做了一个决定。要为王子文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出一口气。


为了师出有名,王朔傲然对人声明——

“王子文是王肇初的孙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教授。王子文父亲叫王行鹤,和我的朋友四川大学乔雨宁是朋友,都是我们老王家,怎么能受这通冤。

然后,说了文的,又来段俗的——

“我邻居是王子文的朋友,我和邻居聊天时听说这件事,觉得这么大一个单位欺负一个小女孩,也太TM过分了。还有没有王法了?”

王朔出马,一个顶仨。王朔跺跺脚,京圈晃三晃。

更何况王朔还有正义感——

“我现在快50岁了,我也不敢说我是正义的化身……”

所以,谁傻了,不卖王朔一个面子啊。谁头硬,不怕王朔指着鼻子骂娘啊。

更何况王朔还提着一袋子钱,10万块人民币,直接甩给王子文的经纪公司,愿意赔偿,但要解约。


后来,王子文一说到王朔,就忍不住感激——

“他就是我的精神枕头,他带给我的东西是其他男人不能取代的。有些男人给我的东西可能王朔并不能给我最好的,但很多别的男人给不了我的东西,王朔能给我。

王朔真是个好男人,帮人帮到底,不仅帮王子文摆脱了欺负人的经纪公司,还亡羊补牢,把王子文带入真正的京圈大佬们中间。

《唐山大地震》《生死桥》《再过把瘾》《家的N次方》《男人帮》《一九四二》《欢乐颂》《大魔术师》《爱神来了》等等,无不沾有王朔的人脉。

当有人不怀好意问她和王朔的关系,对她来说——

“王朔是我的良师益友。”

但,有点可惜,王子文的演技,却比同样说这句话的徐静蕾差远了。

不仅演了这么多电影电视剧,一个大奖也没得到过。唯一演得最好,让她人气最高最红的《欢乐颂》却只凭“曲筱绡”勉强获得一个——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澳门国际电视节配角奖,还只是个提名,都没真正获奖。


如今,王子文已经38岁,徐静蕾已经47岁,王朔已经63岁。

王子文自从《欢乐颂》后,又演了几部电视剧,几个电影,却再没有溅起什么水花。徐静蕾早已成为“老徐”,也早已经不再演戏,也不再拍戏。

只是把卵子冻了起来,预备以后哪一天想要孩子的时候,自己不后悔。

而王子文却比她做得更彻底,直接就生来了一个儿子,今年已经7岁。无需知道父亲是谁,就像当年陈坤,突然就有了一个儿子,今年也已经成年,都19岁了。


另外,还有王菲的情人,谢霆锋的前妻,张柏芝也有一个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儿子,已经3岁。

他们3个人的儿子,已经成了娱乐圈未解之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却又念念不忘。

王朔却一直孤身一人,再没有要孩子,也没有结婚,好像除了王子文之后,再没传出什么绯闻。

如果不是王子文最近爆出有一个7岁的儿子,估计都没人再提起他和王子文的旧事。

徐静蕾这几年来,一直有个稳定的男伴,名叫黄立行,两人似乎活得很滋润,所以,当人问起她的感情,她就说——

“五年没红过脸更没吵过架,也算是不得了了吧。对的人,就是让你变得更好的人”。


而对于婚姻,徐静蕾从来没有感受到来自黄立行本人的压力。暂时不想结婚、生孩子。

徐静蕾一直宣称,不想通过婚姻去证明她和黄立行的爱情,也不需要一纸婚书让自己变得有安全感。

虽然,她也知道,她的这种做法早已被她的父亲,她周围的人看作是“怪胎”,甚至被嘲笑。但她却骄傲地说——

“我还会反过来想他们,你们未必有我过得高兴吧。”

也许吧,这个世界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痛苦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样,快乐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这些,又全凭个人修养。痛苦或者是快乐,都是每个人每天的一念之间。

王朔,王子文,徐静蕾,他们的故事其实都已经成为往事。有时也成为人们调侃,快乐的源泉。


好在,他们三人都还有些大度,从不计较。人这一生,不就是有时被人笑笑,有时笑笑别人嘛。

关键是,你敢不敢被别人笑笑,或者,敢不敢笑笑别人了。

杨姓,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大家庭中为较大的一支,虽然宋代时的《百家姓》中将杨姓列居第十六位,但2018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中,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3.08%,在中国所有姓氏中居第六位。而且其姓氏的起源古老,记录详实,历来以巨姓望族称著。尽管诸多学者在追溯杨姓起源时都称杨姓”在皇为黄轩,在帝为帝喾,在王为周武,在霸为晋文;西京为丞相,东汉为司徒,魏室为九卿,晋朝为八座……”在讲述姓氏名人故事前,回顾下杨姓图腾的魅力吧!

姓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而姓氏都是由每个姓氏的图腾演变而来。姓氏图腾是每个姓氏的标志和象征,从中可知中华民族的浓缩形成史。图腾,是我们的祖先用以区分原始群体的一种标志和象征。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是其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认为,图腾崇拜的内涵之一就是“氏族及其个别成员都须采用图腾动物作自己的名字”《图腾崇拜的规则》)。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也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部族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居住在汤谷帅氏族古代传说采用扶桑纪历。文言版《説文解字》:楊,木也。从木,昜聲。白话版《说文解字》:杨,一种树。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昜”作声旁。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陽”的本字,表示日照。楊,金文(木,果树)(昜,即“陽”,日照),表示喜阳果树。造字本义:名词,高大常绿乔木,叶子狭长,花白色或褐色,雌雄异株,喜欢日照充足的湿热“杨梅天气”,果实在初夏成熟,紫红色或白色,表面有粒状突起,味酸甜可口。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的“昜”简写成。古籍诗文中“杨柳”常隐喻情侣“男女”:由于杨树高大挺拔、且“杨”字与“阳”(阳刚)字谐音,古人常借用“杨”隐喻女子仰慕的阳刚男性;由于柳树形态柔曼优美、且“柳”* 字与“留”(挽留)字谐音,古人常借用“柳”隐喻温柔深情的女子。

1、杨伯桥(得姓始祖)

杨伯侨(公元前724年~?),侨亦作桥、乔,又名文实。晋献公诡诸之弟,姬称次子。时任中大夫。周襄王(姬郑)五年(公元前647年),王念其先人功勋,敕封于杨(国名,今山西洪洞县东南),称杨侯,敕命杨侯太祖。其六世孙杨道为避难始以祖地杨(邑)为氏,被后世尊为“杨氏授姓”始祖,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天下“杨氏”始祖杨伯桥。

江河来自哪里,它有源可寻。树木何以生长,它有根所依。追本溯源本就是自然之力,而人们口中所说的进步,只不过是重新记忆起曾经被遗忘的东西。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而对于杨姓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其中源于姬姓的说法,无论从众多历史记载中的文献还是与杨氏家谱中所录入的文字都统一一致。这是在杨氏家谱中第一句的文字记载:姬姓名发后稷十五代孙,文王昌之长子伐纣而有天下。周惠王时,晋武公少子,食采宏农,即今河南直隶陕州灵宝县是也,晋封羊舌,附庸后人,遂以杨为氏。这是杨氏家谱中关于第十七世伯桥的记载,而这也是家谱中第一次出现杨氏的字眼。

关于杨姓的始祖是许多杨姓朋友,也是从事姓氏学和姓名学研究的杨易程《中国姓氏学》中所详述的论题。古有“天下杨氏一家人”之说,随着历史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陕西华阴作为杨氏精英的发祥地被大众所认知和传播,就有了“天下杨氏出弘农”的说法。而在当前盛世修谱之际,很多杨氏历史研究专家在阅读了大量的史书、碑文和墓铭志后,杨氏历史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天下杨氏多源流”一说被提上议程。有的把“黄帝”称为杨氏的一世祖,周武王称为28世祖;有的又把周武王称为杨氏的一世祖;还有的把周武王之孙姬杼称为一世祖,晋武公之子伯桥称为23世祖,杨震称为35世祖;也有的把伯侨称为杨氏始祖;有的把晋悼公的弟弟杨干称为河东杨氏始祖,也有的把秦惠王时的杨章称为杨氏的一世祖;有的又把周宣王之子尚父称为杨氏始祖。

目前大家较认可的主流说法是公元前647年,周襄王姬郑念伯桥先人功勋,敕封于杨,称杨侯,敕命杨候太祖,此后伯桥便被后世尊为杨氏授姓始祖,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天下人杨氏始祖杨伯桥。《汉书.扬雄传》中,他自述其族源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桥兮,流于未之杨候”,汉代的班固也不知道,他在《扬雄传》中就说:“不知伯桥周何所也。”把伯桥定为晋武公子并将他同羊舌氏连接起来,是北宋的欧阳修(1007–1072年),他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云:“晋武公子伯桥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此说为后来学界所宗。伯桥被扬雄认为是杨姓的初祖,后有欧阳修的《世表》而更具体,伯桥为杨姓的始祖,在古文献学上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有人曾藏书于龙望塬,后失其所。至东汉时,杨震父、汉靖节先生杨宝不应朝廷征召,在华阴隐居授徒,致力于经学的研究。一天晚上,他梦见先祖杨伯桥对他说:”所藏书为某处,今尔子为名儒,启而行之,此其时也。”天明,杨宝就命杨震依梦中先祖所指之地去搜求,果得一石函,其中所藏经书皆蝌蚪文字,且磨灭难认。于是,杨震就在此地构一草堂,校勘经书,堂也就命名为校书堂。

2、杨坚(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字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开国皇帝(581~604年在位),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北周随国公杨忠之子。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个几个大混乱时期,一是春秋战国,一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之一,最终由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结束了这种混乱,让华夏大地重归一统。据史料记载,杨坚是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系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杨坚的四世祖杨元寿被北魏任命为武川镇司马。杨坚的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极人臣。北魏末年,天下动乱,杨坚的祖父杨祯于是避居中山,聚集部众讨伐鲜于修礼,后来战死。杨祯战死后,其子杨忠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活跃在战场上。

杨忠初随尔朱氏、独孤信征战。北魏分裂后,加入西魏王朝,得到丞相宇文泰重用。随军擒窦泰、破沙苑、败南梁,迁征西将军、骠骑大将军,封陈留郡公,因功赐姓普六茹氏,因此改名普六茹忠。北周建立后,普六茹忠拜小宗伯、大司空,迁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天和三年(568年),因病去世,享年62岁。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六月癸丑夜,杨忠之妻吕氏(名苦桃)于冯翊般若寺生下了杨坚,依父姓,杨坚当时的名字是普六茹坚。据说杨坚出生时,天有异相——“紫气充庭”。《隋书》记载,当时有一个尼姑对吕氏说,杨坚此人不可与常人一样抚养,所以尼将杨坚带到别馆,亲自抚养。

后来,杨坚的才能确实异于常人:14岁时,京兆尹薛善就征辟他为功曹;后来,因为其父杨忠的功劳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天和三年(568年),父亲杨忠死后,27岁的杨坚承袭父爵,成为新一代的隋国公。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隋文帝即位,统一全国后,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领(以及其所辖府兵)恢复汉姓,他自己的名字从普六茹坚改回杨坚。在位期间,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

3、杨素(隋朝名臣、军事家)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权臣、诗人、军事家。北魏谏议大夫杨暄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杨敷之子。

杨素出生于上流社会。他的祖父杨暄,北魏时任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北周时任汾州刺史。

少年杨素长相俊美,体态挺拔,性格大度,是个标准的帅哥,还是很有气质的那类。他学习很用功,熟悉各种典籍,还善于撰文赋诗,写得一手好字。即便如此,世人并不会因此而看重他,长得帅学习又好的人多了去了!倒是他那个曾做过北魏尚书仆射的从叔祖,却很是推崇他,认为他是一个具有非常之器的人,有超逸群伦的才能,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当然这些都是后人记载,名人嘛,从小总得有点异兆才好。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打乱了贵族子弟杨素平静安逸的生活:他的老爸在与北齐打仗的时候战死了。本来一家人够悲痛了,北周朝廷居然还不给抚恤金!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年轻的杨素上书周武帝,要他给个说法。人家皇帝日理万机的,哪有空闲和你讲理去!杨素这孩子也是被宠坏了,见自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就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终于惹得武帝恼了。“来人啊!给我把这浑小子拉出去砍了!”

杨素才不怯他,也或许年轻气盛的他根本没把皇帝的话放在眼里,他神情愤激、捶胸顿足:“谁让我遇上了个蛮横不讲理的天子啊,死了也是活该的!”周武帝非常赏识他的胆量,不仅下令赦免了他,还赠给他父亲荣誉称号,谥号“忠壮”。

杨震(54~124),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字伯起。杨震精通群经,以学问道德出众,人称其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州太守、司徒、太尉等职。杨震被称谓四知先生的原因: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东汉时的杨震,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杨震在当荆州刺史时,曾推荐当地名士王密出任山东昌邑县令。两年后,杨震途径昌邑,在王密的县衙内歇息。到了深夜,县令王密悄悄走进房来,拿出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说是为了报答他的大恩。杨震吃惊而严肃地说:“我生平以清白要求自己,你难道不了解我的为人吗?”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我送你黄金来,没有一个人知道。”杨震生气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

中国还有一句俗话,叫做: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现代的教育也许是忽视了这样的美德,使我们的学生也好、孩子也好不知不觉中有了一些陋习。

《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上任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的学生,因杨震推荐而出仕。为了答谢知遇之恩,王密深夜到驿馆拜见杨震,并以巨额金钱相送。杨震很生气,拒绝收金。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人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此四知也,何谓无知!”密愧而退。杨震的清白家风从此为历代传为美谈,杨氏后裔不论国内海外,至今仍以“四知”为荣,“四知堂”、“清白堂”等堂号遍天下。

5、杨业(金刀令公杨无敌 )

杨业,字重贵,戏名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 。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生于并州太原, 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素闻其名,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北宋名将,曾败契丹十万之众于雁门关。

“杨家将”杨家以杨家枪最为出名,而为什么杨继业却号称”金刀令公”?杨业之父,火山王杨衮字君爱,由北汉宋初时的杨信演变而来。是“金刀杨会”之子。在杨家将故事中,虽然杨业又被称为金刀令公,但他的儿子们用的都是枪,《说岳全传》中战死于小商河的杨氏后人杨再兴用的也是枪,连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康的父亲,那个自称杨家后人的杨铁心最后也是自尽于自己的铁枪之下。其实杨家擅长枪法是有历史根据的,长枪是古代步兵的主力兵器,杨业自创或是家传的枪法名叫梨花枪,世称三十六路花枪,《新义录》中记载说,天下有十七家枪法名家,杨家三十六路花枪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凭借精湛的武艺和骄人的战绩,杨业早在归宋之前就为自己赢得了“杨无敌”的美誉。

“令公”一词,原意专指中书令。《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称晋朝中书令裴楷为“裴令公”。《魏书》卷48《高允传》,高允任中书令,“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唐季五代,武将藩镇往往加中书令的虚衔,称号遂滥。《古今小说》卷6《葛令公生遣弄珠儿》称五代後梁大将葛周为令公,说他有“中书令兼节度使之职”。据《旧五代史》卷16和《新五代史》卷21,葛从周或称葛周,但他生前授侍中,并无中书令的头衔。可见所谓“葛令公”,亦不过出自宋代说书人的随意杜撰。小说称申徒泰由葛周“补他做个虞候”,又“令公分付甲仗库内,取熟铜盔甲一副”。按虞候是唐宋时的官称,又当时称兵器库为甲仗库,故此卷可大致判定为宋话本。

今人最熟悉的“令公”。当然是“金刀杨令公”至今戏曲中传唱不衰。按《宋史》卷272《杨业传》,他在生前只是一个战区副司令,其官衔是云州观察使,按宋时习俗,可称杨观察;身後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北宋前期,太尉是三公之一,官位甚高。但在宋人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说:“话说杨令公之孙,重立之子,名温,排行第三,唤做杨三官人。”杨业即使在身後并无中书令之官衔,而讹称杨业为杨令公,亦是由来已久。《古今小说》卷9《裴晋公义还原配》称唐朝宰相裴度为“裴令公”,卷15《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称五代史弘肇为“四镇令公”,符彦卿为“符令公”。裴度、史弘肇和符彦卿确是“拜中书令”,“兼中书令”。

民间小说中,杨家将的先人火山王杨衮字君爱,由北汉宋初时的杨信演变而来。金刀杨会之子,是大宋杨家将的先人,金刀令公杨继业 之父。妻金玉荣。杨衮生于乱世的残唐五代,他自幼随父学刀,后又向神枪手夏书棋学枪,向飞锤将金良祖学锤,练会全身武艺,名震中原。他曾与刘知远、高行周结拜为兄弟。后来刘知远当上后汉皇帝,时逢辽兵进犯中原,杨衮联合了三十六寨兵马,在火塘寨自立为火山王。打出“扶汉灭辽”大旗,一举打败辽兵。但是他也认清了刘知远并非明君,拒不接受皇封,仍归火塘寨而去。民间传说和书中有“杨衮大战李存孝”、“五龙二虎逼死王彦章”、“真杨衮义收假杨衮”、“火山王战败辽太宗”等故事,很富有传奇性。

第二代: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嗣(高阳关前阵钤辖保州刺史杨嗣:名将杨信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第三代:杨滚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崇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

杨衮生于残唐五代,他自幼随父学刀,后又向神枪手夏书棋学枪,向飞锤将金良祖学锤,练会全身武艺,名震中原。他曾与刘知远、高行周结拜为兄弟。后来刘知远当上后汉皇帝,时逢辽兵进犯中原,杨衮联合了三十六寨兵马,在火塘寨自立为火山王。打出“扶汉灭辽”大旗,一举打败辽兵。但是他也认清了刘知远并非明君,拒不接受皇封,仍归火塘寨而去。

杨继业年轻时候学的是枪法,后来输给了高怀亮的哥哥高怀德,于是改用刀了。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被称为杨六郎?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因避讳宋朝祖神保尊赵玄朗名改名杨延昭。历史上确有“杨六郎”之称,是应为杨延昭用兵如神,辽兵畏之,而在辽国认为当天上有六颗星同现一方时,就是克星出现。而杨严昭就好象六颗星同现般厉害,所以称其为杨六郎。

杨令公有七个儿子。在这七个儿子当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杨延昭。在文艺作品中他还有个外号,叫做杨六郎。杨延昭这个人物,在正史中是有专门记载的,《宋史·杨延昭传》中与他的故事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该传一开始便提到:“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这段记载说明,杨延昭的本名叫做杨延朗。为何要改名,该传中并无介绍,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却有做明确的记载:“延昭,本名延朗,避圣祖讳,改。”这里所提到的“圣祖”是北宋皇室所崇拜的神仙赵玄朗,也就是后人常说的赵公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期间,宋仁宗曾亲自下诏:“公私文字不得斥犯”。故此,杨延朗一名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杨延昭。

昭这个名字之外,他还有一个称谓叫做杨六郎。不过,这个成为最早并非出自文艺作品,而是与杨延昭一样出现在正史当中。其本传载:“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称:“敌惮之,目曰六郎。”《东都记略·杨延昭传》中亦称:“虏畏之,呼为六郎。”由此可见杨六郎这个称谓与杨延昭一样历史悠久。也就是说,杨延昭就是杨六郎,杨六郎就是杨延昭。那么,六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排行第六,所以叫做六郎。这个说法大概从南宋徐大焯所撰《烬余录》开始便广为流传,后来的戏曲、小说及评书纷纷沿用,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杨延昭并非排行第六。《宋史·杨业传》中是这样记载的:“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按照这个记载,杨延昭应该是排行老大而非老六。

,为何正史记载当中均出现了“六郎”这个称呼呢?莫非“六郎”除了排行第六之外混有别的意思?答案是肯定的。后世学者对这个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考证,提出了两种观点。

首先是郝树侯先生在《杨业传》中提出:“古代往往以天上的星宿比拟世间的正面人物。契丹称宋为南朝、南国,因而他们赞扬杨延昭为南斗。南斗七星在宋初已成习惯语。这样,久而久之,就直呼为六郎了。”后来常征先生又对六郎的由来进行了颇有新意的考证,他引用了《太平御览》卷六《大象列星图》中的“南斗六星去牵牛二十六度四分之一,主兵机;北斗六星中第六星主燕”的记载得出这样的推断:“南斗六星固主兵机,为大将之象,而作为大将之象的北斗第六星更主燕——燕地正是当时契丹国家所在,杨延昭镇守河北正为对付契丹,契丹人畏之惮之,因而喻以震慑本国(即主燕)的大星,称之为北斗六星杨延朗是完全可能的。时间既久,辗转相传,杨延朗的朗字渐渐演化为郎,北斗六星也渐渐简化为六星,杨延朗和杨六星,便复合而成为杨六郎,进一步简化,就变为《宋史》所称的六郎了。”通俗地说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万里在名字中代表的含义有两个 1 是前程顺利坦荡,一帆风顺。 2是仕途雄心。杨万里名字很大气。隐含扬起万里帆破浪激行舟的宏大志向,和对未来美好前程的的期盼。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营求升迁,在作京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后来赋闲家居的十五年中,还是韩胄柄政之时,韩新建南园,请他作一篇“记”,许以高官相酬,万里坚辞不作,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以止数事,可以想见其为人。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见《南宋群贤小集.葛无怀小集》),并非谥美之辞

9、杨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人李商隐在《骊山有感·咏杨妃》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相传,杨玉环刚刚出生之时,手臂上就套着一枚玉环,因此,父母为她取名为杨玉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李瑁深深地迷恋上了杨玉环,使其命运有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李瑁与咸宜公主的母亲,就是唐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子凭母贵,由于唐玄宗最宠爱武惠妃,爱屋及乌,她的儿女自然也就成为了皇子中最受宠的。唐人李商隐在《骊山有感·咏杨妃》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35年十二月,玉环依靠她绝美的外貌嫁给了寿王,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寿王妃。杨玉环做了寿王妃之后,感觉生活顿时发生相当大的转变。尽管以前在杨家的时候,众人也都非常宠她,但是现在嫁进了王府,身份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小小的民女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寿王妃。

10、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想知道杨振宁的名字由来吗?杨振宁的自叙:1922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时候,父亲(编按:杨克纯教授,字武之。)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安庆当时也叫怀宁。父亲给我取名“振宁”。其中的“振”字是杨家的辈名,“宁”字就是怀宁的意思。

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杨武之(1896— 1973)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 杨武之,原名杨克纯,武之是他的号。1896年4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杨武之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数论研究,尤其以华林(Waring)问题的工作著称。杨武之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并主持系务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两代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

杨振宁的物理学研究领域广泛,他在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理论和量子场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在统计物理方面,他与李政道合作关于相变的一系列研究已经成为经典文献;他本人在1967年首先发现的Yang-Baxter方程为可积模型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对物理和数学都有广泛的影响;他还提出了非对角长程序的概念。

1954年,杨振宁与罗伯特·米尔斯一道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理论。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姓美女最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