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行者之路应该怎么走?

喻晓社  南昌大学党委书记

罗传彬  省鄱建办主任、省水利厅副厅长

戴星照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姚家斌  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潘新华  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刘晓青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中银非常关注”是江西日报社(江西报业传媒集团)与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携手打造的谈话类品牌栏目,聚焦国家关注的焦点、企业关注的难点、百姓关注的热点、社会经济的亮点,从2010年至2021年,从第1期到第45期,“中银非常关注”已走过了11年,一批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受邀出席并作主旨演讲,为江西献上了一场又一场站位高远、内涵丰富、生动深刻的思想盛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今后,我们还将关注更多涉及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期栏目话题为《聚焦乡村振兴  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紧扣全国乡村振兴发展大势,也紧扣省、市、区域发展形势,胸怀大局,把握大势。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江西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对我省未来五年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前列。

智库引领、人才支撑,助力江西乡村振兴

主持人:南昌大学是我省高校的王牌军,南昌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成立了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这充分体现了南昌大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担当精神,充分体现了南昌大学智库引领、人才支撑的实干精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南昌大学办学100周年。一百年来,南昌大学始终与国运相系,与时代同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大学自觉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医疗等方面的优势,高标准完成瑞金市、上犹县的帮扶目标,高质量完成了省级贫困村玉山县程村的帮扶任务。

成立“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

南昌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2016年5月,学校组建了“脱贫攻坚评估”专业团队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完成全国第1个贫困县退出评估(井冈山),为国家贫困县退出积累了宝贵经验;连续5年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对省级政府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分省任务;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7项表彰奖励,其中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被列为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10个核心团队之一,对12个省的230余县进行了绩效和退出评估;辐射带动了18所高校科研院所;举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培训会30余场,指导基层实践。同时,在评估工作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 2020年11月,该育人模式以《行者无疆,大爱有我》微视频,被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布”推广,中国教育电视台刊播了该视频。

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今年3月,南昌大学成立了“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门机构与智库,与省乡村振兴局联合进行乡村振兴绩效评估、公共政策创新研究,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干部轮训点、教学实践点‘三点合一’的基地建设与研究”;与省住建厅联合进行乡村建设评价,进行“美丽乡村、美丽乡镇建设研究”;并在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行政管理”中开设了“土地与乡村振兴实验班”,申请国家一流本科实践课《乡村振兴综合服务社会实践》,学校将发挥智库引领的优势,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绩效评估、政策创新、乡村规划、培训示范、综合服务平台”五位一体的南大方案。

南昌大学以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为己任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从“五大振兴”内在联系看人才振兴的战略地位。首先,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各类基层组织人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需要各类人才去推动、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其次,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保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只能依靠各类管理人才、生产人才、经营人才。也就是说,乡村产业振兴,是以人才振兴为基础。第三,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建设者和组织者。生态振兴既需要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人才,也需要把千千万万农民转变为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农业生态产品提供者的组织者。第四,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组织者和工作对象。因此,解决人才问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内在和必然要求。

坚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人才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拓宽乡村人才来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好用活人才,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

明确当前急需培养的人才。一是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包括加强乡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等。二是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培育乡村工匠等。三是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要克服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乡村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等。

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一是健全农村工作干部培养锻炼制度、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强乡村人才振兴投入保障,支持涉农企业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三是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奖补等政策,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四是制定乡村人才专项规划。探索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和需求目录。

南昌大学将以“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传统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科学研究集聚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咨询,为推动江西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与智慧。

农业强省:产业是关键,科技是核心

主持人:科技强则乡村强,科技兴则底气足。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兴旺的发动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是江西农业科技创新的火车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科技是核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我省农业由大变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科技革命为农业农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当前,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加速发展,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资源节约型农业、低碳农业科技,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等方面将迎来新的突破。新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将极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生物育种技术不断突破,“设计作物”、功能性作物、低脂肪高蛋白的动物良种将在农业产业中得到应用。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科技进一步重视和广泛应用。替代化学品的农业生物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将加速研发。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过程监控技术体系将更加完备。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重大科学问题将取得突破。农业微生物技术的突破将更加精准认知和理解农业系统;耕地健康管理和保护技术、农田生态生产系统构建技术、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将不断突破并逐步应用到农业农村生产管理实践当中。

低碳农业技术,绿色种养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省农科院研发构建了“畜禽养殖-粪污发电-沼渣制肥-沼液滴灌-牧草种植-饲料供给”的完全闭环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并应用该模式在稀土尾矿地、土壤污染修复区建设了生态能源农场,在改良土壤的同时通过能源植物生长实现固碳减排效果,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装备智能化技术将加速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精准农业、植物工厂越来越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不断完善。

江西农业科技成就农业强省

江西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攀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农业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在我省所有的产业中,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是最强的。至“十三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为74.35%,水稻综合机械化率为80.24%,均超全国平均水平。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功选育出我国第一个不育系“珍汕97A”,以“珍汕97A”为母本选育的“汕优”系列杂交稻共推广1.25亿公顷,占全国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增产1874.4亿公斤,颜龙安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构建了最完善的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在生猪遗传育种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成功创建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综合开发利用的“千烟洲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我省曾经是农机大省,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优质脐橙种植区。近年来,江西省农科院加大种质资源创新力度,在菌根共生稻、抗旱、耐热水稻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三五”期间,省农科院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奖63项,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72个,一大批“赣科”系列的水稻、芦笋、油菜、芝麻、玉米、辣椒、苦瓜、食用菌等优良品种在赣鄱大地广泛推广种植。

建立了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全省建立了涵盖我省农业主要种养业的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拥有一支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有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中心、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省农科院牵头建立了涵盖全省涉农大学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地方农业科技机构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覆盖全省主要农业产业的“省-市-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建设农业强省,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

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建设。省委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省必须有高水平的农业科研体系作支撑。要瞄准建设全国一流农科院的目标做大做强省农科院。“十四五”期间,江西省农科院提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高地”,建成优势突出、学科鲜明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农业科研机构。并提出了“四个一流”的而具体目标,即:一批区域优势学科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一流、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服务乡村振兴成效达到全国一流、科研基础设施达到全国一流。

实施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我省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品质提升与质量安全重大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十四五”期间,江西省农科院将实施种业、耕地质量提升与绿色农业、畜禽健康养殖、智慧农业与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等5大创新工程,26项重点创新任务,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通过在生物育种、功能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技术突破,充分挖掘江西本土特色农业资源,培育和发展“专”“优”“特”乡村产业,推动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和生态高值农业发展。

畅通“产学研用”。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打通科技供给端和需求端瓶颈。政府部门要健全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企业需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切实增加科技投入;金融机构要鼓励对农业科技成果风投企业,对农业科研机构新成果新技术进行评估和投资,开展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收储与转化试点;科研机构要贯彻“四个面向”,改革内部评价机制,组织和引导科技人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近年来,江西省农科院构建了“一核多点”的科技成果示范空间布局,组织了249名农业特派员,对企业开展“订单科研”和“点单服务”,建设了线上线下“农科成果超市”。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打造“一懂两爱”的高水平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农业是一个千家万户的产业,再好的品种和技术都要靠广大农民去实现,提高农民技能尤为重要。要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种养大户。要打造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高地,大力提倡以创新成果和科技服务成效“论英雄”,教育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不断增强“三农情怀”。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主持人:水利是农业的根本命脉。水更是人类生命和自然万物的源泉,农业、农村、农民都离不开水,水利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工程。

省水利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治河湖、除水灾、保供水、兴水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水利保障,在赣鄱大地青山绿水间绘就一幅水美乡村新画卷。截至7月底,全省24个原国定贫困县共落实水利投资近49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排查工作,做好新一轮驻村帮扶轮换,通过驻村帮扶,让乡村展新颜。省水利厅将以乡村振兴为己任,推进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护好“盆里的水”,管好“盛水的盆”,推动农村地区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农村水利水电是改善农民生活、保障农业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坚实基础,是水利与农村紧密联系的最重要体现。

农村供水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从饮水难到喝好水,从挑水喝到自来水入户,从饮水解困到安全饮水,我省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6万处,农村供水总人口3366万人;2016年至2020年,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从80%提高到93%,自来水普及率从70%提高到91%,水质合格率从33.7%提高到86.5%;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6月1日施行《江西省农村供水条例》,在全国率先实施更广内涵、更深层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

农田灌区建设守住农业命脉。“十三五”期间,实施了59座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恢复改善灌溉面积超过410万亩,新增供水能力15.5亿立方米,为促进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105座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

改革创新推动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农田水利工程从“没人管、没钱养”向“有人管、有钱养、养得好”的转变,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改革面积600余万亩。

小水电点亮乡村。小水电是我省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解决农村用电、促进农民致富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山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发展阶段,山区“夜明珠”如何定位,决定着小水电的未来。省水利厅不断强化农村水电生态流量管理,持续推进小水电增效扩容和绿色改造,照亮赣鄱大地广大农村的新生活。2020年底,完成4121座农村水电站清理整改工作,3460座农村水电站接入监管平台,创建完成25座绿色水电站。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因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尤其是乡村普遍防灾能力不强,水旱灾害一度制约乡村发展。兴水利除水害是水利部门的第一要务和重要使命职责。

省水利厅通过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型水库、堤防建设,全面实施防汛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形成水库、堤防、水闸等一体的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

不断完善防御非工程体系。注重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建成各类水文测站8535处,基本实现所有河流监测预报全覆盖;今年以来,全省水利部门发布山洪预警3334次,发布预警短信101万条,预警服务207万人次,基本实现所有县区全覆盖;编制完成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等,更加精细科学强化水工程调度,方案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所有防洪领域全覆盖。

持续推进涝区治理。新建泵站39座,改扩建泵站234座,整治撇洪沟及渠系长度986.8km,加固湖圩长度137.6km,整治涵闸260座,新增排涝能力708.4m3/s。

在五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的基础上启动洪患村镇河流综合整治。2020年,将鄱阳县、修水县、于都县作为试点,实施一年多来,恢复和提升了河道功能,补齐了农村防洪基础设施短板,极大增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与城市相比,乡村与河流的关系更为紧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生存和生活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利,正在深度融入秀美乡村建设。

融入水美乡村。2020年,中央启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全国55个试点县中,我省有3个。2021年,安义县列入试点。项目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统筹规划乡村水治理行动,打造新兴文旅综合体,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痛点”变“亮点”,“乱点”变“景点”,获得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效应的多赢,成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

建设幸福河湖。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是民心所向、民心所望。省水利厅不断完善河湖长制体制机制,加强河湖日常巡查管护,强化水资源与节约保护,努力打造健康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全省10149条乡级河湖共设立乡级河湖长6970人、村级河湖长17287人,并在河湖管护的“最后一公里”落实巡查员、保洁员、专管员9.42万人。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实施农村水体清洁专项攻坚行动等,持续开展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12月,全省累计完成3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3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县试点、60个省级水生态文明乡(镇)试点和自主创建、607个省级水生态文明村试点和自主创建工作。

推进水土治理。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通过治山治水防治水土流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良好的水生态价值转化为持续增长的经济价值。“十三五”期间,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过64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持续发挥。积极推行崩岗系统连片治理,将赣县、兴国、于都等地连片崩岗群纳入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实施,治理崩岗达4300多座。全社会共同治理水土流失局面逐步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十三五”期间,全省建设有上犹“园村”、武宁“长水村”等共9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探索形成“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下游同治”的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三同治”模式,绘就绿水青山美丽江西新画卷。

发挥金融原动力  赋能乡村振兴

主持人:乡村要振兴,金融要先行,金融活则乡村活,金融强则经济强。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是金融赣军的主力军,更是乡村振兴的冲锋队,始终践行国企责任担当,举全行之力,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机构的天职。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紧扣时代脉搏,集聚金融之力,赋能乡村振兴,助力江西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

中国银行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探索

作为我国连续经营时间最长、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新服务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加大农业产业信贷支持。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行涉农贷款余额达1.6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03亿元,增速达9.3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693亿元,较年初增长399亿元,增速30.79%。中行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探索和尝试,主要从金融服务规模、投放力度、产品创新等方面着手。

延伸金融服务半径。目前,中行营业网点已覆盖全国1172个县域行政单位,覆盖率达62.3%。其中,江西中行在江西省县域已实现100%全覆盖,有效满足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2021年,中行单列涉农贷款信贷计划600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信贷计划150亿元,全面对接各地重点农业企业及相关产业园区项目清单,全力保障涉农信贷投入。

加强涉农业务产品创新。创新推出农村“三资”管理平台、承销发行乡村振兴票据产品、建设“福农通”线上助农服务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等,为涉农领域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例如:今年,中行独家主承销的龙海国资3.6亿元专项乡村振兴中票,是全国首单专项用于乡村振兴的公募债务融资工具。

发挥中银富登服务特色。中国银行控股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是我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之一,业务主要聚焦服务农村土地改革、基础设施补短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江西中行紧跟总行服务乡村振兴的脚步,扎根赣鄱,服务赣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江西中行助力乡村振兴长效化发展的方法路径

作为耕耘江西红土地107年的国有驻赣金融企业,江西中行倾力支持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着力构建了组织架构完善、政策支持有力、产品服务丰富、经营管理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2020年,江西中行精准扶贫贷款新增计划完成率达263%,帮扶的59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定点扶贫工作成效获得省委组织部专信表扬,涉农贷款当年新增157亿元,完成监管部门全年计划任务的1045%,计划完成率居省内四大行之首。

一直以来,江西中行聚焦推动解决全省乡村振兴事业“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突出精准助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注入金融原动力,重点做好四篇文章,切实赋能江西乡村振兴长效化发展。

下好金融扶贫的“先手棋”。江西中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坚持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特点、产业特色、政策特性,充分发挥“中银信贷工厂”优势,积极推广产业扶贫信贷通、惠农通、林权通宝等特色产品。与此同时,江西中行先后设立驻村工作队40个、派出专项扶贫人员200余名,先后捐款300余万元,在捐资助学、招商引资、产业扶贫、抗疫救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抓好产业兴旺的“牛鼻子”。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础前提。江西中行紧紧围绕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培育、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作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将城乡供水(气)一体化、城乡医疗一体化、污水处理、道路畅通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农林经济发展、城乡首位产业、现代流通、特色旅游、城乡居民创业等十大领域作为主攻方向,配套专属通道、专属指导、专属政策和专属资源,着力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截至今年6月末,江西中行公司涉农贷款余额达377亿元,较年初新增52亿元,增速达16.16%,其中主要投向制造业领域117亿元,商务服务业领域68亿元,水、电、建筑业领域94亿元。例如:积极支持双胞胎集团、正邦集团等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着力提升江西农户特色种养产业规模和效益,带动了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整体发展;成功打造新余城乡供水一体化、景德镇县域旧城改造、九江县域垃圾焚烧处理、上饶美丽乡村建设、赣州乡镇殡葬改革等一批标准化授信项目模式,并迅速在全辖县域机构复制推广。

打好产品创新的“组合拳”。江西中行积极结合江西省县域经济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确定助力对象和目标,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发展原则,创新推出“照明贷”“电商贷”“电瓷贷”“校具贷”等特色产品,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质效。截至今年6月末,江西中行在全省范围内累计投放上述普惠金融特色产品贷款合计达2.58亿元,为一批县域龙头行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在九江横塘镇,为推动当地羽绒加工生产这一支柱产业做优做强,创新推出“羽绒贷”普惠金融产品,在贷款审批、利率优惠、支付结算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短短几个月时间叙做客户近30户、贷款余额近1500万元。

谱好合作共赢的“协奏曲”。乡村振兴涉及领域广泛,需要多方创新思维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江西中行积极扩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朋友圈”,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涉农专业担保机构等对接沟通,全力营造多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外部环境。江西中行先后与省农业农村厅就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全面对接;与省扶贫办、25个原国定贫困县签署全面支持金融扶贫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新余、赣州、萍乡市政府就助力乡村振兴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江西中行将始终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发展机遇,助力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持续加大“三农”领域的全方位资源投入力度,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贡献中行力量。

“工业思维”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主持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兴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体经济是国民财富之源,实业兴则乡村兴,产业美则乡村美。

没有产业振兴,就没有乡村振兴。仙客来公司专注发展,专注产业创新升级。

仙客来公司始创于1982年的民营九江庐山真菌研究所,是食(药)用菌研育产销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在全国共建食(药)用菌种植基地3.4万亩,带动江西、安徽、山东、四川等省的10多个县30000户农户走上了种菇致富之路。

企业强不强,关键看发展

仙客来的发展得益于品牌、规模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精细化、精心化、专业化。

农业品牌化发展。推进农业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仙客来品牌保持几十年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与时俱进、不断以产品创新实现品牌创新的过程。科技创新引领下的产品创新,使仙客来能够保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新工艺,研究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和更新、改进、换代的时限和趋势,不断拓展产品有价值的特色,不断推出热点产品。与此同时,公司十分注重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目前已拥有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226项,在马德里90多个协定国申请商标保护。专利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商标是企业站上国际舞台的名片,品牌帮助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2012年,仙客来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 “中国驰名商标”,“仙客来灵芝”成为“中国灵芝十大品牌”。

农业规模化发展。现代规模化之路不是农户种植业自身的扩张,而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村镇合作,实现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仙客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三农”政策,坚持“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找到了企业发展的立足点,形成了企业、社会、农户三赢局面。公司采取培养种植大户,给种植大户资金、技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其示范带动零散农户;由公司、产业基金和农户,共同组建产基地,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参与,自主组织入驻,由基地组织生产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公司负责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进行精深加工和产品销售;“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即公司与农户双方投入,以入股、参股的形式结成利益相关的种植业合作社;与村委会共同牵头,建立了“村企合一”经营模式,即村委会与仙客来公司签订种植协议,由公司和村委会联合向种植户提供“三包”“两协助”服务。仙客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民富足、村镇组织强化、企业壮大的乡村经济发展目标。

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激发工业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以工业思维引领农业全产链现代化发展,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 

“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市”,仙客来公司打造了集科技、科普、生产、健康、文化、旅游于一体“1+2+3”工、农、林三大产业融合的“中国首家灵芝全产业链可视工厂”,“使厂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工厂变市场,实现农耕文明的再生、农业产业的再造”。通过产品多次转化增值,为助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2015年12月评定为国家旅游AAA级景区,得到《经济日报》《江西卫视》等多家媒体头版和跟踪报道,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2016年至2020年,企业工业旅游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仅旅游收入超2亿元,并累计为当地“农家乐”、小商品、土特产销售增加了超1000万余元收入。

助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强力打造“中医看江西”的全国中医药强省品牌,到2020年全省中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创始至今,“仙客来”一直都是我国灵芝等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及见证者。公司秉承“让世界各族人民吃上健康食品”的企业使命,遵循“争做500强,更要做500年”远大目标,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紧贴我国中医药发展规划,聚焦以灵芝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科普宣传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现了灵芝等食(药)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企业增值。公司在全国开展 “民族大团结,健康中国行”公益活动,联合中国民族经济对外合作促进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先后在全国30余个城市,邀请院士、教授及专家宣讲民族政策,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得到壮族、满族、苗族、土家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积极响应,提升了各民族中医药文化及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城乡共建共享之美。

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仙客来公司在多个少数民族乡村开展“联创”“三送”活动,利用科技扶贫、精准扶贫模式,带动了包括回族、畲族、壮族、土家族、东乡族等种植食(药)用菌、灵芝等特色产业增收,助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公司被授予江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企业。

  教育科研,教师成长的载体

  近几年来,在市教科所的科研引领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坚持走科研兴教之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把教育科研视为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的主要手段,以科研促进自己向专业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于xx年被推荐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自xx年以来,一直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回望所走过的科研之路,我觉得可借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来描述我的科研之路。

  “昨夜西风碧凋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师范学校走出,我怀揣着无限的憧憬和清亮亮的梦想,踏上了为人师之路。可一上讲台,才发觉自己的那点学校得来的知识和功底太过于贫乏,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课堂教学,第一次外出听课,是市语文优质课评选,我惊叹于参赛老师的那行云流水般的引导和激情四溢的语言艺术,为他们的精湛的讲课艺术深深折服,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这才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我那时起便立志一定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经过一段实践深知,单纯的模仿、追求教学技能只是“术”的层面,探究语文教学规律,探求语文教学之真谛,为寻到“法”,我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首先,给自己“充电”。一个优秀的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实践中,我强烈的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浅薄。xx老师曾在很多次教研会上强调读书对一位语文老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我重拾尘封了多年的《中国历代文选》,读于丹老师系列经典心得,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时,我就借来《史记》对照着读,发现有很多地方不相符。作家刘心武《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时,我便连夜读《红楼梦》原著,惊叹于刘心武老师的精读探究之能力,使我觉得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也应该具备这种研读讲析的能力。也读现代书籍,如反复读了几遍的《鲁迅全集》,其思想之冷峻,言辞之犀利时时让我去掉焦躁之气,对余秋雨大师的文集,逢出必买,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再到最近的自传《借我一生》,我都放在床头上,有空就翻阅几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使自己也沾上了一些书卷气息。教育书籍等专业书更是我重点研读的,如《叶圣陶文集》、《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李吉林语文教学艺术》等等教育名家作品。自xx年以来,我一直个人订阅《人民教育》,现在,积攒三年半的《人民教育》杂志摞起来已达半米之高。所作的、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札记不计其数。

  其次,依托课题研究,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xx年,我参与了山东省“十五”课题规划实验并结题。通过实验,我意识到: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捷径”。说来惭愧,真正深刻理解到这一点,其实是在今年暑假“市课题培训”上,聆听了市教科所所长和副所长xx老师的报告才深刻感受到的。xx老师原是一名普通教师,借助“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现在成为山东省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她的现身说法,极大震撼了我,使我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有质的飞跃。培训归来,我就迫不及待的向全校老师汇报学习心得,并积极申请参与课题研究,经数月艰苦的选题、立题,完成申请流程,今年我校所报的“以学为主,焕发课堂活力”的课题实验被市教科所立项。我组织课题组实验老师,严格执行课题实施方案,完成每一实验阶段的实验任务,其教学效果已初见成效。在我没到教研室之前,我校没有申报的课题。我看到一些教科研先进校,因为科研课题搞的好,名声很大。我时刻督促、鼓励各学科申报实验课题。今年,我校承担的历史课题“转化学困生”实验、劳技课课题实验都已顺利结题。

  再次,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听评课活动,组织本校教师开展常规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中成长。学校分工中我主要负责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教学常规检查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我始终全力以赴,认真踏实地做好每项工作,在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下,我深感担子很重。每学期伊始,我都要首先确定了本学期教学研究主题,定出本学期教学研究及具体活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各教研组每周要进行一次教研,内容可为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要求每次有组织、有记录、有中心发言人。我努力踏踏实实地把教研落到实处,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时间充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使老师们的业务理论及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通过教学研究,老师们都深感自己的理论得到充实,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我特别重视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把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优质课评比、“四课竞赛”等活动,我都组织老师集中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使老师们都能够有所收获。一个学期下来,我听课达100多节,包括优质课及随堂课等,并且都直接参与评课。虽然很累,但是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自己得到锻炼,而且对于我校老师有极大的促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教学研究的平台。

  • 科研先进个人典型材料 相关内容:
  • 陈宝常,男,1990年参加工作,1994年7月入党,现任台安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党委组织委员。做为一名领导干部,多年来,陈宝常同志在工作岗位上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人格魅力,感染并带领规划建设局全体同志勤奋工作,开拓创...

    本人生于1982年9月,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毕业,xx年9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曾担任过小学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科目的教学。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时常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

    从教以来,曾担任班主任工作XX年,我热爱自己的岗位,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平时工作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教育工作精益求精。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求索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成绩比较好,学生、家长对我也非常满意,...

    我叫,系x学院信息管理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班学生,中共党员,在校期间担任院学生会主席,院书画协会主席,三年来,在各级领导和老师的培养下,本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将我在校三年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作...

    我叫杨维成,今上48岁,原来是辽阳市良种厂职工,XX年在经济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下,由一个衣食无忧,捧着铁饭碗的在职职工变成了一名失业人员。身份的转变,仅是表面现象,它给我带来的是思想观念和生存能力的一次挑战。...

    ,男,现年51岁,系x村镇后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该同志任职以来,团结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全体村民,积极发展村级经济,大力兴办公益事业,带头落实党风廉政目标责任制,始终如一地贯彻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村村民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事迹材料,仅供参考!这已经是他的口头禅了。因为他是一个村民组长,他曾经说过:为大家服务是我的责任。他就是我们村的村民组长。...

    本文目录2018部门事迹材料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小部门寻求大作为林业部门党委书记建立学习型党组织事迹材料组织人事部门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他是铜业公司第三党支部书记,又是一位部门的经理,也是一名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普通员工,多重角色的担...

    常慧,民革党员,化学生物工程系副教授。常慧老师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开出版《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环境保护基础》等教材以及《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高素质人才培育》等教学及科研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加《...

古丝绸之路,源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以西安(古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历时两千年的古道,曾是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将中国的黄河文化、恒河文化与古希腊文化、波斯文化联系在一起。沿着丝绸之路互通不仅仅只是货物本身,而是更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科技、艺术。

而今,重返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一个颇为抽象和遥远的历史或政策性词汇,那些深入西北腹地的年轻人,从遥远的西夏瓷文化里重拾灵感,在此所做的商业尝试与艺术探索更像是对于“新丝绸之路”的另一种诠释与实践,“在这张由古代商客与驼兽‘互联’的‘网络’下,商品、思想、宗教、音乐、艺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方式被低速传输,逐渐形成东方之美与西方文明交汇的现代性入口”。

重返由旅人足迹构成的丝路网络

跨国买卖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作为一个亚非拉倒爷,每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在所谓的第三世界。新冠疫情暴发后,我的生活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很少在国内连续待超过半个月的我,被困在北京近半年。2020年夏天,因为偶尔看到的一张西夏瓷照片,疫情稍有好转就飞去了西北。

坐火车从乌市出发,离开达坂城,凌晨两点到达玉门镇,等四点半的火车。车站只有一个小小的候车厅,孤零零的被放在离小镇三公里的戈壁上,门口有一家灯光昏暗的商店。坐上门口唯一一辆出租车,到镇上的网吧上网,泡一碗面,回来时小店已经关门。

小城里有一条美食街,熙熙攘攘走着躁动的青年男女。短短两百米的街有十几家音乐烧烤餐厅,名字都取得很宏大——“大漠孤烟”“钻石人生”“一烤天下”“丝路情缘”。

与黄河北长滩古村落的村民在一起

寻找西夏瓷的过程并不顺利。历经波折,在宁夏中卫古村落的一家老厂房里找到了杨老爷子一家,我表明身份和来意,父子三人非常吃惊,一开始觉得我是骗子。

晚上一起喝酒,搬来一箱黄河版大乌苏,酒过三巡,讲的都是不敢写出来的拍案惊奇故事,我为意料之外的民间野路子频频举杯。和我同龄的做瓷大哥杨安向我走心道,“西夏瓷向来小众,没什么人知道,我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人专门从北京找过来”。

宿醉第二天在杨安的老厂房里看到了西夏扁壶,他说曾经的西夏人长于骑射逐水草而居,在扁壶两耳上拴上绳子,挂马背上,走哪儿喝到哪儿。当时脑子里立刻想到了——“喝酒不下马,游牧式饮酒”这句话,后来和杨安决定,把西夏酒壶做小,配上绳子与木塞。

几个月后,当我在北京地下club看到背小酒壶跳舞的年轻女孩儿后,我知道,我们让几近失传的西夏瓷在某种程度上“复活”了。

西夏瓷传承人杨安的父亲杨立民

图中人物背着PentFair阁楼与西夏瓷传承人合作制作出以古西夏瓷、贺兰山史前岩画、西北游牧饮酒文化为主题的酒器

将丝路看作是亚欧大陆之间一条商旅往来不断的笔直大道,是对丝绸之路的最大误解。事实上,丝路从来没有发现过一条有明确标识的、铺就完好的路,而是一系列由旅人足迹构成的变动不居的网络。

在这张由古代商客与驼兽“互联”的“网络”下,商品、思想、宗教、音乐、艺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方式被低速传输,逐渐形成了东方之美与西方文明交汇的现代性入口。2021年,东西互通有无早已不再借助戈壁商旅或驼队驿站这种古老的形式,货物形状消失,货币被隐形,取而代之的是算法之下的图像与文字,西行之路最终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口号里无足轻重的黯淡注脚。

去年10月,我们决定在黄河大湾南岸重现骆驼巷子和丝路市集。以开店形式推广来自异域手工艺品,重现丝路市集,举办以游牧文化和部落艺术为主题的线下活动,让我在后疫情这个特殊的时间段,看到中国西部与亚非拉世界产生的微妙联结。

跨年当天,我们邀请到一群特立独行的流浪艺术家们,举办了一场包含了行为艺术高跷、双人火舞戏剧、多民族乐器即兴表演、液体灯光秀等新奇多样艺术形式在内的跨年狂欢派对,并引入了由西夏瓷非遗文化第五代传承人杨安随父亲杨立民先生创立的“西夏瓷工作坊”,让更多人了解西夏瓷文化的同时,还能亲手体验制作过程,烧制属于自己的作品。

杨安随父亲杨立民先生创立了“黄河宿集陶舍”,并在这里定期开办“西夏瓷工作坊”

笔者和艺术家朋友们从去年在宁夏中卫举办的各类艺术活动现场

一年以来,我们在宁夏举办的线下活动迎来了越来越多从城市逃奔出来的年轻人,每周一次的“开市”,将古老的丝路买卖变成当代日常,聚集在此的音乐人、设计师、手工艺人,以及一些过着当代游牧式生活的流浪艺术家们,他们用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感知,重现着过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和异域之美。

黄河宿集素来有“东方摩洛哥”美称,但当地异域风情十足的夯土建筑风格,并非是对北非沙漠风情的拙劣模仿,而是根植于本地的古村落及其文化,是对真正的黄河大漠文化的再现与延伸。

古人曾西行取经,在今天,那些遥远国度的手工艺品重新回到了丝路起点,并以新的形式走入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中,它超越消费语境下的数据模型与物理地图,从社交网络遥远的共鸣出发回归线下,重建全球化贸易日常中的艺术性与浪漫主义。

(本文作者Megan系PentFair阁楼主理人,致力于探索与收集“亚非拉”风格强烈的民族图案与手工艺品,关注当代波西米亚生活方式、部落艺术及游牧文化。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关于西域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学理论家与翻译家玄奘。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时十多年西行求法,行程五万里。回国后,玄奘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经各地情况,由协助译经的辩机笔录,在贞观二十年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大唐西域记》全书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线,对于沿途所见的城邦、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13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居留元朝统治下之中国近二十年亲历撰述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方有“奇书”之誉,有关其人其书的研究,已经成为门国际性、综合性的显学。在中国,该书既中西交通史、多民族文化交流史和元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源及必备经典,也因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及流畅可读、充满趣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丝绸之路”一词让人想到的画面往往是,商人牵着驼队去东方巴扎交换异国物件,朝圣者走过万里之遥以践行信仰。作者在书中探究的是这些表面意象背后的真实,描述了丝绸、香料以及行者的传说,解释了欧亚大陆中部历史的驱动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促进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互动。

该书摘录了亚洲“发现”者的旅行文字,跨越时空,将人类探索与“发现”亚洲的数千年历史浓缩展现。

《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

《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是芬兰探险家马达汉在100多年前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探险、考察活动的个人日记。该书记述这位芬兰探险家自1906年从中亚进入中国新疆,横跨中国八个省份行程14000公里为期两年的考察记录,包括大量的社会、人文图片记录和文物收集等。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该书为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还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在李希霍芬先生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而成。原书于1907年出版。 除了详细记载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之外,书中也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感受。

上海·活动|魔都漂移第一漂:属于文艺家的南昌路

上海·分享|《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诵读会

上海·研学营|喜玛拉雅美术馆“绘画大师班”

上海·工作坊|《清洁》读剧:抑郁、强迫、囤积

上海·讨论罚站×懒汉之家:移动的圆桌会议

上海·活动|IllusTrend国际插画艺术节-插画不打烊

上海·Alter 群展|山海不辞

北京·讲座|谈谈拉斐尔与欧洲学院派理想

北京·放映|四季影展2021夏季“打工人“单元

北京·展览|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

北京·展览蒋竹韵:自助时光

北京·演出|The Molds 致敬「从来就没见过马的牛仔」

深圳·戏剧儿童戏剧《Y是一个流动坐标》

演出地点:深圳南山区高北十六创意园十六间(莓辣《S空间实验场》展览地)

深圳·放映藏地映像:不休不止生生长流

深圳·展览|迢迢:薛峰个展

深圳·展览|透视游戏场——张永和个展

深圳·展览|摩天轮画廊开幕首展《回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放之路驱刑者连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