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在水中行驶时,会与水发生碰撞,为何不会爆炸?

腾讯历史杨津涛 10:13

[摘要]美国人马吉芬说,“想来义犬救主之说,自古以来屡有所闻,但为犬舍命者,恐邓舰长首创先例,实乃不幸之人。”

三大舰沉细节被写入教科书:撞吉野舰、中鱼雷、邓世昌按沉爱犬

近日,经过考古发掘,在黄海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被确认是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舰队所属的护卫巡洋舰,其管带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借助电影、教科书的传播,而在中国广为人知。但我们对“致远舰”沉没及邓世昌殉国的了解,与真实历史场景有着较大差距。

对于现行“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中《爱国将领邓世昌》一文的记叙,我们都不会陌生。最后关头,“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刻集中火力,轰击‘致远’。”但是,“就在‘致远’将要撞上敌舰的时候,不幸被一颗鱼雷击中,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就沉没了。”

文章说,“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他饲养的军犬游到他身边,咬住他的衣袖,想救起自己的主人,却被他用力挣脱了,然后他自己沉没在汹涌的浪涛之中”。“西师版”四年级教材《海军将领邓世昌》一文,除个别文字,内容同“教科版”一致。①

这个故事几经演绎,还有其他多种版本。譬如,在某版本中,邓世昌的爱犬变为两条,分别名叫阿雪、阿花。致远舰沉没后,“阿雪和阿花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了水面,飞快地游到了已经昏迷的邓世昌身边,紧紧咬住主人的发辫,把他拖出水面,奋力向前游去”,直至被一艘第三国军舰救上船。邓世昌醒来后,又投海自尽,阿雪、阿花“向着主人跳下去的海面,半跪着呜咽了一阵,也双双跳进了滚滚波涛之中。”显然,这已如同小说情节。

在这个故事中,致远舰意图撞击吉野舰、致远舰中鱼雷沉没、邓世昌手按爱犬自沉三个关键要素,都很值得商榷。

事实上,致远舰撞的不是吉野号,非被鱼雷击沉;犬案也另有版本

首先,关于致远舰撞击吉野舰问题。按照甲午史专家陈悦和他的团队按照1:1时间的兵器推演显示,致远舰意图撞击的不是吉野舰,而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此时如果致远舰想要撞击吉野舰所在的第一游击队,需要将船头调转180度,时间上并不允许。②

其他史料也佐证了这一推演结果。如《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的名为《中国军舰“致远”号沉没》的新闻画上,致远舰“正前方那艘巨大的军舰,它不是吉野,而是日本本队的旗舰松岛号”。亲历了黄海海战的英国海军提督斐利曼特也说,“致远既受重伤,志欲与日舰同归于尽,于是鼓轮怒驶,且沿途鸣炮,不绝于耳,直冲日队而来。”③可见致远舰当时并非明确地选择吉野舰为撞击目标。

在上述所引课文《爱国将领邓世昌》中,邓世昌告诉手下官兵:“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会取得胜利!”这让人们常常以为,吉野舰是日军中火力最强的战舰之一。但事实上,吉野全舰只有大约10门炮,而作为联合舰队旗舰的松岛舰,仅速射炮就有12门,这还不包括320毫米口径的大炮等。正如陈悦所说,致远舰冲击日本联合舰队这一举动,要比冲击吉野舰所在第一游击队更为壮烈和危险。④

第二,关于致远舰的沉没原因。战事结束后,丁汝昌奏报,“倭船快,炮亦快且多。对阵时彼或夹攻或围绕,其失火被沉者,皆由敌炮轰毁。”镇远舰枪炮官总结教训,“譬如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修整,故该船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北洋舰队的英籍船员泰莱说,“为敌炮所击沉者三舰,其中有一为忠勇之邓君所统之致远舰。”众多材料指向,致远舰是被炮火,而非鱼雷击沉。⑤

最后,有关邓世昌牺牲时的情境,有一则与流传说法相左的材料,长期以来不被人所重视。镇远舰美籍帮办马吉芬回忆,致远舰“幸存者只有七名海军士兵……他们所说,各不相同,难以置信。但唯有一点说法一致,据说,邓舰长平时所饲养一头大狗,性极凶猛,常常不听主人之命。致远舰沉没后,不会游泳的邓舰长抓住一块船桨木板,借以逃生。不幸狂犬游来,将其攀倒,手与桨脱离,惨遭溺死。狂犬亦为主人而徇死。”⑥

马吉芬本人对北洋舰队怀有很深的感情,不会刻意编造事实,而其记录的以上内容,又来自于致远舰7名幸存船员的口述,可信度不可谓不高。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正如马吉芬评论的那样,“想来义犬救主之说,自古以来屡有所闻,但为犬舍命者,恐邓舰长首创先例,实乃不幸之人。”

在传播中不断被增入细节,致远沉没的历史面貌,遂逐渐失真

现在教科书上致远舰的故事蓝本,最早出现在邓家后人所撰的《哀启》上——“先严即亲发炮击鱼雷,沉之,再发炮,中巨舰,舰亦随没……先严遂发足机轮,驶向倭阵最巨之舰,复轰沉其一。倭阵且乱,遂舍我军诸舰,合力环攻致远……先严督战愈力,更拟驶前,奈船受重创,鱼雷又蜂拥交攻,船底被轰,倏忽沉没。先严堕水,犹奋掷大呼,骂贼不绝。义仆刘忠相随同蹈海,携得浮水木梃,让与先严,拒弗纳。浮沉波涛间,有平日所豢养义犬,凫水尾随,衔先严臂,拯出水面。先严撑脱,仍堕波流。犬复紧衔辫发,极力拯出。先严长叹一声,抱犬俱沉,溘然长逝。”⑦

这段文字绘声绘色,有着很大的夸张成分。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并没能击沉日军任何一艘战舰,而在上面的《哀启》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发炮,先“中巨舰,舰亦随没”,又“驶向倭阵最巨之舰,复轰沉其一”,击沉两艘敌舰,与事实不符。以此来看,《哀启》中关于义仆、义犬的内容,可信度也多少要打个折扣。在《哀启》中尚没有出现吉野舰,义犬也还没有名字。不过故事很快传播开来,时人在给邓世昌的挽联中,已出现“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赪颜惭义犬”的句子。

关于致远舰意图冲撞吉野舰的这个说法,出自1895年英国出版的《布拉塞海军年鉴》。年鉴中刊有海军史学者库劳斯撰写的一篇分析甲午海战的长文,称“‘致远’当时把舰首转向‘吉野',试图冲撞,但被数发榴弹命中水线,终于右舷倾斜而沉没。据说当时有数枚榴弹同时命中,其状好似鱼雷爆炸。”⑧库劳斯不是海战亲历者,笔下一些内容显系出于推测。

到了1946年,来远舰炮手谷玉霖的回忆,又增加了邓世昌那条义犬的细节。他说,“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想跟它同归于尽,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不肯独生,愤然投入海中。他平时所养的爱犬名叫‘太阳犬’,急跳入海中救主人,转瞬间衔住邓管带的发辫,将它拖出水面。这时,搭救落水官兵的鱼雷艇也赶来,艇上水手高呼:‘邓大人,快上扎杆!’邓管带用手示意,不肯苟生,跟狗一起落入水中。”⑨在来远舰做水手的陈学海,有着大致相同的回忆,但是他们既非致远舰船员,更兼地位低下、年代久远,所提供内容的可信度相对有限。

以现有材料来看,致远舰沉没时,并没有完整、可信的目击材料。邓家后人于是在致远舰爆炸、邓世昌与爱犬一同殉难的事实基础上,建构了《哀启》中的悲壮故事。⑩其后,致远舰与邓世昌的传奇性不断增加,并成为教科书内容,最终广为人知。

图注:表现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击溃北洋舰队的浮世绘

①《爱国将领邓世昌》,“教科版”三年级语文教科书;《海军将领邓世昌》,“西师版”四年级语文教科书;②④⑧《专家颠覆甲午海战:邓世昌驾舰没有撞向吉野号》,《华西都市报》,2015年06月28日;③⑤廖宗麟:《邓世昌殉国情形考辨》,《学术研究》1984年第3期;⑥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 第七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279页;⑦《民族英雄邓世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6、27页;⑨戚其章:《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0页;⑩姜峰:《邓世昌民族英雄理想化的建构》,《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专刊。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水中兵器概论 !鱼雷分册" 石秀华 王晓娟 主编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共 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鱼雷流体力学与运动方程$战雷头$鱼雷导航与控制系 !" 统$鱼雷自导系统$鱼雷动力推进系统$操雷系统与试验技术$鱼雷发射装置$反鱼雷技术$鱼雷 总体技术等%结合国内外一些具体型号的鱼雷#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鱼雷各部分的结构及基 本工作原理#反映了国内外鱼雷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并对鱼雷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鱼雷各专业的本科生技术基础课教材和研究生参考教材#也可供从 事鱼雷研究$生产$试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作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 "数据 !"# 水中兵器概论 鱼雷分册&石秀华#王晓娟主编 ’

1941年12月中旬,一艘日本水上飞机母舰停泊在菲律宾阿帕里港口内,美国潜艇“海狼”号悄无声息地驶来。距离目标3.5公里时,“海狼”号发射了四枚鱼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预期的爆炸没出现,日本舰船毫发无损!

“海狼”号艇长不敢相信刚刚发生的一幕,他并不甘心,调转潜艇离开港口,用艇尾鱼雷管又发射了四枚鱼雷。这次,他通过潜望镜观察结果,有一枚鱼雷似乎击中了那艘水上飞机母舰,但还是没有爆炸,没有火焰和浓烟。

无独有偶。其后的圣诞节那天,美国“飞鱼”号潜艇,在菲律宾群岛以东的海域,发现了日军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驱逐舰,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潜艇第一次遭遇日本航母。

“飞鱼”号艇长用艇首鱼雷管发射了三枚鱼雷,接着立即将潜艇下潜到更深处,以免遭到敌舰反击,但这样做,就错失了用艇尾鱼雷管再次袭击的机会。然而,三枚鱼雷依旧一无所获,日本航母幸免于难。

两艘潜艇共发射了11枚鱼雷,却没能击沉一艘日军舰船,其中10发根本没命中目标,美国潜艇部队的霉运才刚刚开始。

1941年12月一整月,美国亚洲舰队潜艇部队共发射了96枚鱼雷,结果仅仅击沉了三艘日本货船(通常一两枚鱼雷就能击沉一艘货船),命中率低到匪夷所思。美国潜艇部队带着耻辱和挫败,从菲律宾马尼拉基地撤离,阻击日本海军进攻的任务彻底失败。

错误的训练,保守的艇长

潜艇部队战绩惨不忍睹,原因是艇长艇员技能、经验不足,而且过于保守吗?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

战前和平时期,美国潜艇训练演习都不切实际。当时美军方认为反潜飞机、军舰和深水炸弹对潜艇构成致命威胁。潜艇要想生存,艇长们相信只能靠声呐装备探测,从深水发起攻击;任何采用潜望镜和浮出水面的攻击,以及在距离敌空军基地五百英里以内的海域浮出水面都是危险甚至灾难性的行为。然而太平洋战争的实践表明,这些假设都是杞人忧天。

对作战风险的夸大扭曲以及相应的训练,导致大多数艇长谨小慎微,凡事墨守陈规。和平时期,只有遵守“游戏规则”的艇长在才能获得升迁,敢于创新、有血性的年轻艇长出头无望。那个面对日军航母仅发射三枚鱼雷、就匆忙下令躲避的艇长是一个和平时期塑造出来的典型。战争爆发后的一年半之内,相当多此类的潜艇艇长因为“缺乏攻击性”被解职。

上述问题,只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潜艇战绩极差的次要因素,核心原因是当时潜艇的主要进攻武器——Mk 14型鱼雷。美军发现这种鱼雷要么提早爆炸,要么是哑弹,甚至会绕圈返回打中发射潜艇!

实际上,1941年底就有很多潜艇艇长向约翰·威尔克斯(亚洲舰队第五潜艇中队指挥官)汇报了Mk 14型鱼雷的各种问题,其中泰瑞尔·雅各布斯的质疑最有说服力。雅各布斯在海军军备局工作过,又花了两年在海军学院系统地研究军需装备,是个不折不扣的鱼雷专家。

在菲律宾海域战斗巡航的十多天里,雅各布斯指挥发射的鱼雷先是提前爆炸,他认为可能是磁性引信导致的,遂拆掉了剩余鱼雷的磁性引信,改装备用的撞击引信(接触到目标船体鱼雷才会爆炸),仍没有击中敌舰。雅各布斯猜到是鱼雷运行深度比设定深度更深,因此错过了目标。他重设参数,让鱼雷以更浅的深度运行,命中率还是零。

雅各布斯作为艇长的“重牙鲷”号潜艇

雅各布斯无比恼火。他冒着生命危险打破无线电静默(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向威尔克斯发信息质疑Mk 14型鱼雷的可靠性。面对包括雅各布斯在内所有艇长的抱怨和质疑,威尔克斯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其实,他只要做一个简单的鱼雷射击测试就可以证实这些问题。

Mk 14型鱼雷是美国海军军备局主持设计的。在那个时代,这个半自治的海军机构极有权威和权势,美国海军最高领导人欧内斯特·金都不具有对军备局的直接管辖权。这也可能是威尔克斯不敢做鱼雷测试的原因:害怕冒犯海军军备局。

欧内斯特·金(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美国舰队总司令)

最初,军备局彻底推卸责任,指责艇长错误操作。但Mk 14型鱼雷依旧问题频发,战争初期,其故障率高达70%。1942年,美国太平洋潜艇部队共发射了1142枚鱼雷,却只击沉了109艘日本舰船,吨位近四万两千吨;而同年德国潜艇的战绩令人乍舌地达到了1160艘盟军船只,总吨位共六百万吨!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是西南太平洋潜艇部队司令查尔斯·洛克伍德。他主持下的两次实弹测试,证明Mk 14型鱼雷运行深度平均比设定深度深3.35米,这就是前述问题中鱼雷哑弹的原因之一:运行过深的鱼雷超出目标舰船的磁场范围,不能引爆。

在无可辩驳的证据以及海军高层的压力下,1942年8月份,一向不容置疑的军备局(准确地说是其下属的纽波特鱼雷站)终于承认错误,随后改进了深度控制装置。洛克伍德和潜艇艇长们大受鼓舞。

然而,截止到1943年3月,Mk 14型鱼雷仍然经常提前爆炸或者不响。原因是鱼雷的磁性引信,这个问题已经被雅各布斯和很多艇长提出过,但是运行深度问题的解决暂时掩盖了这个缺陷。此时已升为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官的洛克伍德,不得不与军备局重新“开战”。

在华盛顿,洛克伍德先向欧内斯特·金汇报问题。在其后的潜艇军官会议上,洛克伍德讽刺说:“如果军备局不能给我们提供可以击中且爆炸的鱼雷,那么看在上帝份上,请船舶局设计一种艇钩,这样我们能把敌方舰船一侧的船板扯下来。”

洛克伍德又与军备局负责人、他的老友威廉·布兰迪面谈,但会面不欢而散。军备局的态度就是“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吧”。7月,忍无可忍的洛克伍德公开下令停止使用磁性引信,只用撞击引信,很多艇长早已经这么做了。

即便如此,潜艇部队发射的鱼雷里还有很多哑弹。

8月份,洛克伍德又做了现场测试,发现了Mk 14型鱼雷的最后一个缺陷:撞击引信经。特别是一般认为最有效的九十度直接撞击船体往往不爆,歪斜打中反而能引爆。洛克伍德将测试结果发给军备局,后者只能老老实实地解决撞击引信的毛病。

太平洋战争打了至少一年九个月之后,美国潜艇部队才用上了可靠的鱼雷。傲慢、固执、不肯配合的军备局难辞其咎,但深度、磁性和撞击引信这三个缺陷带来的问题互相掩盖,也令找出原因的过程旷日持久。

质量低劣的鱼类为什么能投产

Mk 14型鱼雷设计于美国大萧条时代,那时“粉刷兵营墙壁的经费都缺乏”,更别说资助昂贵的新武器研发。这款鱼雷没有进行足够的测试,甚至没有实弹射击就匆忙量产。

然而,鱼雷磁性引信技术并不为美国军方独家掌握。战前英国和德国也分别秘密地研发磁性引信,到欧洲局势剑拔弩张时,两国的潜艇部队发现这种引信效果堪忧,所以都以简单可靠的撞击引信取而代之。

Mk 14型鱼类侧视图

美国海军军备局也得到了这个情报,但没有组织测试来检验自己的磁性引信是否有效。军备局的态度就是,他们的不好用,我们的没问题——与战争爆发后一样的封闭和自负。

1943年下半年之后,Mk 14型鱼雷(和搭配的Mk 18型鱼雷)发挥出效力,加上适合太平洋海域的“狼群”攻击战术,以及成功的密码破译,美国潜艇部队在战争下半程大显神威,获得了丰硕的战果。

太平洋战争中,美国航母与舰载机的表现非常抢眼且广为人知,很多人认为潜艇部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和辅助性的,其实不然。

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大黄蜂”号航母

日本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工业、能源、军需都极度依赖其覆盖半个太平洋的殖民地和海上运输网络。人数不到美国海军总兵力2%的潜艇部队,却造成了日本海上损失的55%,接近1400艘船只,总计约560万吨。可以说,日本的后勤保障、战争资源和军事潜力基本是被美国潜艇部队所摧毁的。潜艇打击纯军事目标也有不俗战绩,共击沉日军一艘战列舰、八艘轻重航母、三艘轻重巡洋舰。在如此辉煌的战果背后,美国只损失了52艘潜艇。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如果战争之初潜艇部队就装备了可靠的鱼雷,太平洋战争美国提前一年获胜也不是不可能。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潜艇发射鱼雷需要上浮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