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修路队上午修了1500米下午比上午多休了200米全天一共修了多少米?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和我国在珍宝岛打了一仗,苏联以失败而告终,极不甘心,就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要和中国大打一场。尽管我国有宝成铁路这个南北大动脉,但那是在五十年代苏联专家的协助下修建的。苏联人对这条路了如指掌,一旦打仗,形势对我国极为不利。在这关键时刻,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伟大指示。全国上下掀起了响应伟大导师号召的热潮,国家决定修筑周至到汉中的0702公路,现称为108国道。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当年户县和我县(周至县)的农民工为修路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不该遗忘他们,应该记下他们的丰功伟绩,应该为这些平民英雄树碑立传。本人才疏学浅,将我小麦屯大队修筑0702公路的事迹简略记述一下,也算是对这些英雄一个安慰。

据不完全统计,参加修路的人如下:

一队:朱新民、李少雄、朱建中、李博、朱均让、李文生、朱中师

二队:何志成、吴新海、何传义、陈景民、张奎新、陈永成、付拴牢

三队:王耀祖、何正明、何全珠、杨占武、刘文彦

四队:李壁栋、李寿山、李彦文、李香民、李婉印、赵索民、李振堂

五队:兰效周、乔长民、郭世田、李金生

六队:李知印、何铁锤、何钢锤、李生刚、何崇林、艾成厚、何经武、艾廷杰、李崇景、王顺兴、李社娃、艾文厚

七队:李崇文、李若驰、翟相林(炮手)、刘志春

八队:李友友、张志金、张乃生

厨师:何志成、李寿山.

图1小麦屯工程连部分民工合影

(左起)前排:郭世田、朱均让、李文生;后排:李生刚、何传义、李香民、李博、何崇林、李友友、李知印、李金生。 (摄影:李柯卫)

图2政治挂帅!0702广济工程营小麦屯工程连学习园地

每个大队为一连,小麦屯村连长是朱建中。每个公社为一营,广济公社副营长是本村的李壁栋。李壁栋当兵时修过康藏公路,故经验丰富,被聘为副营长。

1970年,上半年(即夏忙前)开始,刚开始去的人有朱新民、李崇文、李知印、何正明等人,每队去一个人。先从周佛公路(周至到佛平)步行进山到达青冈砭,然后背着大铁锅,粮、油、铺盖、衣服、灶具、工具等,步行七十里。从天微明开始出发,到晚上半夜到达目的地——陈河公社大湖村。两个人使尽力气才能抬动的大铁锅,是由何志成一人背去的,别人还背不动。先用两个棍子绑好再背上,走几步,用丁字形的棍撑在下面歇一下,七十里陡峭的山路由他一人把铁锅背到了。民工一路上饥了吃些干粮,渴了喝些泉水,走在羊肠小道上,踩着小溪里边的裂石,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到达大湖村。

大湖村有三十多户人家,小麦屯七队李三更的一个弟弟为逃饥荒,小时候来到这里,长大后,在大湖村当了上门女婿,先期到达的七八个人当天就住在李三更的弟弟家,第二天就开始平整场地,全是碾盘大的石头。平整了五六天才把工棚地平整好,工棚地址由李壁栋选定,随后到坡里砍檩、椽、柱子,坐北向南盖起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工棚。然后到青冈砭去背牛毛毡,背回去后盖在工棚上面。经常下大雨,下雨后只有停工,因此光工棚就盖了三个月,这期间还要去勘察设计部门提前勘察好的公路地址砍树、砍藤条,清理大树根。三个月后,修路的民工才上来了,最多时小麦屯连有三十多人。0702路是从周至到汉中,周至修的是马召到板房子地段。小麦屯连修路段有一千多米(即现在的39公里处到40公里处),共修了一年多。

随后,李知印、李崇文等人去修沙厚公路(沙梁子公社到后畛子公社),共三十多人,连长是李彦文。这段路是从0702公路62公里处分支出去的一个公路,总路程有一百多华里,小麦屯连主要是修大蟒河的桥,工程师是营上派下来的。又是先搭工棚,当地没有住户,只好住在荒河滩石板上,当时是夏忙口的天气,用几个大石头把大铁锅支起来做饭,自己动手做案板,把“夹疙瘩”的饭吃了好几天。沙厚公路修了一年多才修好。

修0702公路时,有一个纵向桥。本来南北河,东西搭桥,东西河流,要南北搭桥,但这个河要顺着河流的方向搭桥,否则容易形成堰塞湖,造成更大的危害。先是桑园大队的民工修桥,因为快到汛期了,营部决定抽调小麦屯大队的民工支援,三个月后终于在汛期前修好。

宿营地离工地要五华里的路程,早饭和晚饭在宿营地里吃,中午带一顿干粮,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冬天拿着麦面馍,喝自己带的凉开水,没有菜。和平常进山砍柴一样,吃馍喝水。因为天气太冷,只好拾些干柴火,架起火,把馍烤热再吃。有些人实在吃不下去,宁愿回连部吃饭。路滑、坡陡,每走一步都要抓着小路边上的藤条、树木、艰难地走。相当于爬行动物一样,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还艰难。本来半小时的路程,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完。

0702路当时称为战备路,全部在石头上修路,沿着黑河修路,从悬崖峭壁上要炸出一条路,首先必须先打炮眼,两三个人一组,一人手握钢钎,两人轮流下锤击打,和打铁一样。钢钎直径约有四厘米,长度约有一米到一米五,八磅锤约有四公斤重,成天拿着锤打,有时连续几个月都是这个活。有些打锤的人没有地方站,因为都是悬崖峭壁,只好从最上面的大树上拴一根绳子,把绳子缠在自己腰上放下来,下面是深不见底的黑龙潭,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一不小心就没命了。

图5 一腔热血,修筑战备路

图6民工们在石头上打钎

小麦屯大队工程连,在大石头上要凿一个直径一米五到二米的石井,深约六、七米。下面两个人,一人手握钢钎,一人抡起八磅锤猛烈击打,然后将打下的碎石片再由上面的人吊上去,轮流换班打石井,这个石井要打将近一个月时间。打好后再将炸药装好,要装三千多斤炸药。小麦屯工程连的南邻家是广济工程连,要打一个装六、七千斤炸药的石井,直径二米五左右,十三、四米深。小麦屯工程连将石井打好后装炸药,装上一层子后要用铁匠木做的木锤子夯实。铁锤子有危险性,故用木锤子夯实,下面把雷管装好,引爆线接好引上来。一层一层将炸药装好后,距离井口一米多要填满土。十几个人从半坡上把土装上小麻袋,半袋半袋往下传。何传义传给李友友,李友友再传给李崇文。有一下何传义将土袋扔给李友友时,把李友友打了一个趔趄,旁边就是悬崖峭壁,再下面就是黑龙潭。在李友友将要掉入悬崖的危急时刻,李崇文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抱住了李友友,使李友友脱离了生命危险。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至今李友友提起这事,还感慨地说不是李崇文救他,他早就没命了。

某天在打炮眼时,一民工戴着安全帽双手握着钢钎,一民工抡着八磅锤猛烈击打。不知怎么回事,抡起八磅重锤的民工不慎将锤落在了扶钢钎的人的头上,一下子将扶钎人打倒在地,昏了过去,顿时头上起了一个大血包,要不是安全帽,扶钎人早就“光荣”了。

有一次下了一天的暴雨,半夜时分,一块直径两米的大石头从山上滚下来,架在了小麦屯工棚上面的两个大树根上。好险啊,这个大树根救了几个民工的生命,保住了工棚。这个双连连的树根,直径各约有一米多。修路段像是原始森林,因为没路,从来没有人来过这个地方,双连连根很可能是大树被雷电击倒的,留下这个大树根。至今,人们讲起这个事,还觉得后怕。

陈河公社的“一堵墙”地方(大约在现在35-36公里里程碑处),极其惊险。整个石山好像一堵墙将黑河水拦住,黑河水绕了一个大圈子才流了下来。原来整座山像一个人弯着腰一样,硬是用炸药将一个山炸开了一个沿河公路。不管是谁去了这个地方,头发都要竖起来,惊叹道:不知这条路是怎么修的!

冬天,营部发下来毛连、苫子,毛连有一米长,三十至四十厘米宽,主要用于包脚、小腿,像解放前的老太婆裹脚一样。腿脚包裹后,既能防冻又能走路多,小腿肚不疼。热天主要扎苫子,既能防蛇咬,又能减少小腿肚疼。冬天发下来大棉手套,戴着手套,还觉得钢钎犹如冰棒一样。抡起磅锤来,手被震出了一道道血口子,把手套都染红了。夏天晚上睡觉时,饿蚊子不断袭击,让人睡不下。用蒿草、树叶烧烟熏蚊子。蚊子熏走了,人呛得难以入睡,等人能入睡了,蚊子又来了。有啥办法呢?只有给火堆不停添树叶。没有蚊香,即使有蚊香,也起不了作用,河坝的风特别大,呼呼地吹着号子。按理说,那样大的风,蚊子应该全被吹走,但那里的蚊子好像天生就有抗大风的能力,根本不买风的帐,依旧我行我素,咬人吸血。由于劳动强度大,每天的汗水浸透了衣服,衣服就像农村妇女做鞋用的“硬褙子”,每天必须洗。下工后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吃饭、洗衣服后,人困马乏,倒头便睡,根本没有时间下棋、丢方、谝闲传,人就像机器人一样。晚上没有电灯,只能用蜡烛照明。

有一天,一队的李少雄,晚上睡觉前,揭开被子,发现两条大蛇盘卧在被子里,李少雄大惊失色,跌倒在地,魂飞魄散。从此以后,每人每天睡觉前,都要先检查被褥,看里面是不是藏着蛇。马召公社上孟家村的民工,还将一个大蛇打死,将蛇皮筒在了铁锨把上,足有一米多长。

有一次,六队的李知印和五队的兰效周从青冈砭给连部担食用油,用两个铁桶担着,当时没有塑料壶,两个人轮换着挑担子。四十里路从河坝踩着石头和河里的裂石走,有时候要走羊肠小道。三十里路要过两座山,山坡高陡,好像从八云塔下面往上面爬一样,看不见顶的山坡。路陡得实在无法走,只能用手扳着周围的石头,攥着藤条,扳着树枝往上攀登,还要挑着一担油。一人先上,在前面用手拉、棍拉,帮着后面的人,这段路人称“鸡上架”路。有一次,兰效周提前上去,一手抓着大石头,另一手往下去拉担油的李知印,不料脚下石头滑了一下,要不是李知印反应迅速,立即抓牢旁边的石头,人和油才没有调到深不见底的山沟里,不然,早就没命了。李知印多次感叹到,他是活第二辈、第三辈人呢!兰效周也是立即抓牢路旁的一块大石头,才避免了牺牲。难怪李白写蜀道难,说猿猴望着蜀道都害怕。

1970年夏忙中,李壁栋是广济工程营的副营长,需要小麦屯大队一人给山里送菜。大队决定让六队李作栋老汉去送菜。因为李老汉当天早晨在村南边的地里犁地,按时间要求已经来不及了,又因年老体弱,他的儿子李维政代父去送菜。李维政迅速吃完早饭,背上背篓立即赶到公社园林场,背了一背篓菜,李壁栋和李维政边走边说话,轮换着背菜,经过辛口、大地巴、怪咕咚、三盘道到达青冈砭,在青冈砭住了一晚上;第二天,继续上路,赶往驻扎在陈河公社金井大队的广济工程营营部,半下午到达目的地;第三天早晨返回。这一趟送菜历尽艰辛,疲劳至极,克服了饥饿、干渴、危险,终于完成了任务。

还有一次,六队的李知印和八队的李友友从0702工地返回小麦屯。由于半年都没有回家,思家心切,连长批准回家后,立即动身,快到村南面的沙河,不料沙河发大水,齐大腿根深的水,流速很快,李友友看得后脑勺直发晕,不敢下水。如果因为水深过不了沙河,就得多走几十里的路。一面大水拦路,一面思家心切,被逼无奈,瘦弱的李知印将李友友这个一百三十多斤的汉子背在身上,一步一步的挪向北岸,终于过了三十多米的洪水沙河。从李知印身上,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的美好品德。

图7如今宽阔便利的108国道柏油路及风景图

写到此,该写结束语了。当年修路者许多人已经离世,文中提高的这些人已有二十七人离世,有些人调往外地工作,有些人身患重病,耳聋眼花,口齿不清,根本无法采访。健在者为数不多,加之时间太久,有些修路者已经遗忘,故收集的资料不够全面,因而只能浮光掠影,挂一漏万,缺点错误一定不少,恳请知情者、参与修路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以后再有机会发表时再修改,此篇文章旨在抛砖引玉。

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800米,第二天上午修的比第一天少200米,下午修了400米,两天一共修多少米?... 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800米,第二天上午修的比第一天少200米,下午修了400米,两天一共修多少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