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文化综艺越来越多的现象?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人想走出家门看世界。与此同时综艺节目对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随着旅游者的进入也给相应的旅游目的地带来了一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应结合实际接待能力做出合理的景区规划,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监管力度,避免景区内外环境遭到破坏,严格加强旅游目的地物价监管力度。
  关键词:综艺节目;旅游目的地;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综艺节目迅猛发展,许多产业都积极的同其融合以达到更好发展的目的。旅游业在其融合中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在综艺节目中被大众所熟知并备受瞩目。
  一、综艺节目带来的旅游热现象及其原因
  (一)综艺节目带来的旅游热正在兴起
  由李锐主持的《爸爸去哪儿》这一档综艺节目自2013年播出第一季深受观众的喜爱,除了片中的各位萌娃之外大家也记住了雪乡、宁夏沙坡头等许多节目中的拍摄地,在2014年又播出了第二季更是好评如潮。另一档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同样让大家了解到神秘的罗马,《奔跑吧兄弟》其每两期便更换一个拍摄地更是带着观众领略了中国的大好河山。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想走出家门看世界,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更希望参加体验式的旅游,而此时各种综艺节目充斥在观众的视线中,不经意间便在观众的心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时观众更会将自己置身其中。当旅游者具备了可以出行动机时便会想到那些曾经在屏幕中出现的旅游目的地。所以说旅游综艺节目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旅游者的消费决策行为是起决定作用的。
  二、综艺节目对旅游业的影响

  如果说对近两年围绕中国电视最引人瞩目的热点话题加以爬梳的话,“引进”无疑会名列前茅。

  围绕“引进”,追溯起来,可以发现呈愈演愈烈的走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增长、传媒进步和生活方式转变,中国内地的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先是学习港台,继而是日韩,现在是欧美,空间地域逐渐扩展,文化跨度越来越大,形成了当下的“引进热潮”。

  电视综艺节目“引进”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元素引进,不涉及产权交易,以单方面的模仿借鉴为主,代表是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以香港综艺娱乐节目《综艺60分》和台湾综艺娱乐节目《快乐星期天》为样版。二是产品引进,产品引进是直接购买外国制作的综艺节目产品,在国内平台播放。三是模式引进,引进节目创意、操作程序、产业开发,在中国“连锁加工”,典型代表是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

  元素引进在相当比例的综艺节目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最初的眼前一亮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几乎常态化。产品引进在缺乏制作能力的地方媒体中较为普遍,但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也充分说明外来产品遭遇了“水土不服”。而模式引进,一改以前的内容、程式方面的模仿,无论从节目制作模式上还是市场运作方式上,都套用成熟的模式,取得了极大成功,也让社会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节目引进这一存在了好久的话题上。

  社会最为关注的是这些引进的电视综艺节目对民族文化是否带来冲击。

  概括地说,境外娱乐节目相较于内地节目的主要特点是:竞争性、悬念化、隐私性。其中,竞争概念、悬念设置属于形式层面,而隐私选项则属于内容层面。文化产品和普通产品、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满足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精神需求,产生精神影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综艺节目,也必然带有意识形态属性。正如传播学者施拉姆所说,“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引进的产品或形态,难免也会带有这样那样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价值观层面对中国主流文化造成冲击。但整体而言,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第一,民族文化本身就带有拣选和同化功能。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包容性,具有强大的容纳能力、同化能力和转化能力。中国历史也充分证明了,当中国文化足够自信、足够开放的时候,往往对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将其涵化在中华文化的“熔炉”之中。就当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外来文化的侵蚀能力能够被有效控制在适度的范围。节目引进也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开放度在深度、广度、高度上的扩展。

  第二,民众的媒介素养有较大提高。民众对于媒介的负面影响,对于传播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内容有了辨别力和判断力,更为重要的是,新兴社交网络的发展,使这些判别有了表达的渠道,可以充分表达和讨论,使受众进一步增强了辨析能力,不再是一击即倒的“枪靶”。

  第三,文化消费是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的容纳能力有限。再火热的电视节目,都只能呈现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一定的注意力,而不可能在人们的选择菜单中占据“满屏”的位置。同时,在文化消费中、在媒体传播中,娱乐的短时性、易变性最强。娱乐消费存在“流行模式”,一段一时间流行一种“款型”是一种常态,不必担心其“过热”。而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节目往往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品牌积淀过程,媒体品牌、节目品牌、主持人品牌的形成都是长期化的,而这一长期化过程也是本土化的过程。

  第四,节目引进符合文化开发的基本特征。文化具有独特性,但与自然科学相比,并不刻意强调和维持独创性,文化往往是“融合创新”的。对不同文化的审视和选择,有助于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确立文化主体,发现文化优势,确认普世价值,并在把握、利用“文化重叠区域”后出现“文化倒灌”的可能,反而有助于中国文化以他人可接受的方式在国际上顺畅传播。

  当然,不必过分担心不意味着在电视节目引进中不存在问题。

  必须看到的是,在当下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引进过多,一哄而上,导致了不少问题:

  一是内容良莠不齐。一些节目追求“轰动效应”“尺度较大”,为“博眼球”而不惜行走在道德的边缘和法律法规的边缘,只要监管放松,就会在色情、拜金、恶俗、窥私、恶意竞争、人性弱点等方面打“擦边球”,这在西方文化中也属于糟粕。不加辨析筛选,一切都拿来“秀”,娱乐至上,收视率至上,经济利益至上,忘记了在娱乐之上还有真善美,在经济利益之上还有社会效益。

  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先是选秀节目一哄而起,后来相亲节目、职场节目一大堆,现在《中国好声音》后紧跟《我是歌手》《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同时推出。至少看不出所谓的“繁荣市场”和良性竞争。同质化的结果是产品的单一,是受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同时削弱了综艺节目的收视价值,降低受众的收视热情。

  三是惰性导致创造力枯竭。因为境外有成功的模式,不妨信手“拿来”,省心省力赚钱,但单一化很容易转化成替代性,而失去创造力是最可怕的。只靠引进,而不进行利用、开发,从中获取原创能力,那么,这样的引进就是把创意的空间拱手让人,让别人的脑袋支配我们自己的脑袋。同时,就媒体经营来说,版权引进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也会使中国媒体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无论是有关管理部门和媒体自身,必须明白,引进是有限度的,娱乐是有底线的。

  对社会和管理部门来说,应当: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节目引进。基于我们上面的论证,对电视综艺节目引进还不必以“狼来了”的态度去对待,只要有益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只要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只要是其他市场业已成功、证明无害的模式,当然可以引进。

  以奖励的方式鼓励本土原创。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引进,是不限制,而不是放纵。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当然要由我们自己的创意来体现。对此,政府可以对有市场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原创品牌综艺节目进行补贴,甚至采用定制的方式购买播放,来大力推动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本土原创,使我们的媒体能够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按照中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中国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和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气派、风格、口味的电视节目。

  以专业的方法管控综艺节目。控制总量,对各级卫视不妨规定引进节目的数量,以实现总量控制,以免让外来节目喧宾夺主,把好质量关,引进节目应该是优秀的成熟节目,对于引进节目中与中国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内容、思想、方式,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把握方向,把握好节目引进的目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节目的文化品格和审美品格,贯彻“洋为中用、以我为主”的原则。守住底线,从管理的角度看,应该“守住底线、上不封顶”,对于违规的节目,应及时叫停。

  对媒体自身来说,关键是遵守传播伦理。我们这里所说的传播伦理,主要指的是媒体在对传播进行整体把控时,应遵循“方向积极”的基本原则,对于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所有方面要及时进行自检和自控。一方面在引进节目时要注意拣选,注意本土化改造,注意量的控制。牢记在娱乐节目中同样“呈现与阐释社会目标与价值观”,反对低俗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自己充满活力,富于创造力。不是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个节目播出平台、一个经济运营主体,而是坚定地负起创造文化、建构文化、代表文化的责任。

  娱乐是电视的重要功能之一,具有抚慰与减压的作用,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选项。但要防止“引进万能”的认识和趋势,反对引进糟粕,鼓励原创,“健康娱乐”“本土原创”应该成为“中国式娱乐”的基本方向。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张政法,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文化类节目走红,是近年来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如汩汩清流浸润着观众的心灵。甚至《奔跑吧!兄弟》等一些当红的真人秀节目也注入了文化味、打起了文化牌,口碑上佳,收视率也不错。

但问题随之而来。电视节目是文化消费中的“快销品”,保鲜短、易复制。传统文化节目热潮究竟能持续多久,令人担忧。今年多个原创文化节目相继上档,但不论是影响力还是收视率,较之前都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既在于现有节目的类型、内容等同质化程度过高,分流了观众,更重要的是由于一些节目止步于表面跟风,缺乏创新,观众的收视热情难以长久保持。

另外,电视节目提高创新能力、传递文化自信、展现大国气度,是时代要求和观众需求。尽管传统文化节目有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依托,但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传递文化自信、展现大国气度,是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一线卫视更应该表现其在行业创新引领上的领跑状态,以更饱满的信念来体现这种担当。

娱乐明星与文化节目成功“联姻”

今年上半年,央视接连推出《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掀起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随后,各大卫视纷纷推出了《汉字风云会》、《向上吧!诗词》、《阅读·阅美》、《儿行千里》等节目,让文化类综艺红了一整年。时近年末,央视又推出三档题材各异、风格独特的文化类综艺,其展现的高品质让央视获网友称赞为“文化综艺界的泥石流”。

这三档综艺节目聚焦不同的文化领域:《国家宝藏》揭开中国文物背后的历史传奇和传承故事;《今日影评·表演者演》严肃探讨影视剧演员表演背后的故事和技巧;《环球影迷大会》则邀请影迷参与电影知识问答,深度解读电影背后的文化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节目都邀请了明星嘉宾来演绎和探讨文化话题,兼顾了文化性和娱乐性,因此成为画风清奇的“网红”综艺。其中,《国家宝藏》更以豆瓣评分9.2,成为年度电视综艺最后一匹黑马。

在展示历史文物的同时,让明星演绎文物的“前世”故事。

明星:李晨、王凯、刘涛等

虽然此前荧屏上文博类节目也不少,但其严肃调性始终与年轻人的审美隔了一层。《国家宝藏》却另辟蹊径,打破了这种隔阂。这档节目的定位是文博探索类节目,每期展示一个省级博物馆的三件文物,角逐故宫的《国家宝藏》特展。这档节目吸引观众目光的不仅是奇珍异宝,还有由明星担任的“国宝守护人”。每一件藏品都配上一个舞台剧,演员通过表演讲述其前世今生,堪称“鉴宝版《演员的诞生》”。

《国家宝藏》在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的火爆,为文博节目年轻化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而明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节目播到现在,登台亮相的明星包括李晨、王凯、梁家辉、刘涛、雷佳音、段奕宏、王刚、刘奕君等,每期节目都成功引来观众关注和热议。

无可否认,演员的表演感动了许多观众。比如雷佳音讲述云纹铜禁的故事,涉及楚国灭亡的历史和教训,劝诫人们不要纵酒误事。雷佳音那声泪俱下的“噗通一跪”,一夜蹿红社交网络。还有王凯饰演的乾隆与王羲之、黄公望、雍正展开一段关于文物的时空“对话”,也获得网友大赞:“明明是冲着王凯来的,结果却入了文物的坑,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今日影评·表演者言》

内容:严肃探讨演艺圈热门话题,涉及影视行业观察。

明星:黄渤、蒋雯丽、段奕宏等

由于一个月前在央视播出的《表演者言》太火爆,这档节目经过重新剪辑和加长后,两周前在网络播出。此时,恰逢演技比拼类节目《演员的诞生》闹出“黑幕”风波,《表演者言》则因为针对影视作品中演员的演技进行严肃探讨而被网友追捧和点赞:“这才是演员应该有的信念感。”

节目邀请了黄渤、秦海璐、冯远征、奚美娟、蒋雯丽、吴君如、段奕宏、赵立新、王千源、王庆祥、易烊千玺等不同年龄段的演员,与常驻嘉宾周迅和主持人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讨论表演技巧与行业规范,演员则从自身经历阐述对“演员”这个职业的理解。例如,黄渤那期的主题为“求实”,他结合《斗牛》,讲到了揣摩原型人物的过程;吴君如的主题为“融合”,探讨的是浇铸时代精神的草根角色。

《表演者言》还针对行业乱象进行了理性思考。论及老戏骨与青年演员的传承问题时,王庆祥说:“我特别愿意和年轻演员在一起。戏从对手来,人家把我当回事的时候,我可千万别太拿自己当回事。”段奕宏谈到要在表演时放下包袱:“其实就是一点:你是爱你心中的艺术,还是爱艺术中的你自己?”蒋雯丽则谈到了“女明星黄金年龄”的话题,她认为,演员不要让自己固守在没有皱纹的年龄,观众也要破除“少女脸”审美。

内容:电影文化竞赛类节目,在选手答题的同时,专家、明星嘉宾和主持人介绍电影背后的文化知识。

明星:杜江、霍思燕、谢飞、袁和平等

《环球影迷大会》是央视四套推出的一档原创季播节目。该节目以电影为主题,以“影迷”为主角,展开答题竞赛。第一季共13期,每期一个主题,涵盖战争、爱情、喜剧、武侠、青春、动作片等。节目模式类似于《星光大道》与《中国诗词大会》的结合版:选手们通过回答电影问题展开淘汰赛,嘉宾则在其间进行点评,介绍与题目相关的文化知识。每期节目诞生一位“超级影迷”,进入月冠军“至尊影迷”争夺战,整季最后一期是“荣耀影迷”争夺战,获胜者将获得在明年金鸡百花颁奖礼上走红毯的机会。

这档节目走红的原因首先是“跨界”带来的反差萌:男主持人是央视五套足球节目《豪门盛宴》的张斌,女主持人是《海峡两岸》的梦桐,两人主持电影节目均属跨界,颇具新鲜感。其次,节目趣味性很强,题目设置用到许多综艺节目常见的“答题游戏”环节,例如放主题曲猜电影名、找电影海报的错误、看截图猜电影名等。此外,明星的参与也为节目聚集了人气,比如杜江、霍思燕这对明星夫妻档就为节目增加了娱乐性,谢飞、袁和平等则从专业角度讲述了许多电影背后的故事。

《环球影迷大会》不时打出情怀牌赚人热泪,比如出现了《喜剧之王》里的经典对话——张柏芝:“你这个死跑龙套的。”周星驰:“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同时,节目中也不乏文化思考,比如有题目涉及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一位嘉宾点评道:“它的票房虽然和《战狼》没法比,但同样非常有历史价值。”

今年,在浙江卫视播放的纪录片《爱上中国》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30多年的社会人文变化,在国际视野中建构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因此成为中宣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的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这种兼具文化关怀和精良制作的电视作品,我称之为人文大片。

类似的作品还有不少。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贯穿“找寻”的内在动力线,“读书,读城”,使文字和空间相融合,让城市印象更加丰满突出,给人影像及文字双重感动;《艺术:北纬30度》以艺术角度来解读北纬30度——“人类心脏”的神奇纬线,镌刻了不少全世界范围的文化印记。

不同的卫视平台有不同的定位,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东方卫视的“梦想”、江苏卫视的“幸福”……浙江卫视则是通过人文大片,接续文化血脉,涵养观众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夯实“人文气质”,为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进行了亮眼的探索。

所谓电视节目“回归本源”,关键点在于发挥满腔热忱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核心功能。一方面,电视节目创新应当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充满内涵的文化节目鼓舞人、感召人。另一方面,电视节目创新要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节目灵感,使之成为中国电视节目原创的重要来源。

“清流变主流”成行业现象

对国内电视节目来说,如果说前两年是大伙围观明星们吃喝玩乐带孩子的“娱乐霸屏时代”,那么今年无疑可以称之为“文化年”。日前有媒体盘点指出,从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眼下正在热播的《国家宝藏》《见字如面》,乃至前一段引发热议的电视理论片《社会主义“有点潮”》,看似严肃的文化、理论类题材,接连受到观众推崇,“几乎承包了一年的行业热点”,这样的“清流变主流”现象,值得行业内外共同思考。

倘若到视频网站上看看《朗读者》《国家宝藏》上不停滚动的弹幕,就很容易发现有相当一部分“90后”“00后”深夜都在等待节目更新,或是看到触动之处打出“泪目”的字样。这或许可以提醒综艺节目的制作者纠正一种偏见,即只有大牌明星才能带动收视率和流量。

参照近年一些“大制作”电影遭遇的票房“滑铁卢”,不难发现随着观众对一些炒作者的套路越来越熟悉,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大家对明星的号召力的接纳程度日渐理性,而那些严肃、小众的文化题材,如果用心制作,同样会赢得包括看似兴趣爱好上热衷非主流文化的年轻人认可。

何为用心?在笔者看来,严肃的电视综艺题材要吸引观众,首要的是触及人心。很多人推崇《中国诗词大会》,不止惊叹选手的现场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诗句讲解唤醒了沉睡的文化基因,在观看节目时瞬间触发情感,形成共鸣。而乍听严肃枯燥的《社会主义“有点潮”》,则充分抓住了乌托邦、《共产党宣言》、南湖红船、中国梦这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但未必深入了解的关键词,进而做多维度阐释解读,这比起一些政治课堂上的照本宣科,显然更引人入胜。这些或情感,或兴趣的“点”,都是人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其次是打通。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好,道路制度也好,都是在有选择的传承和积淀中演化的。今天的人们之所以会好奇“过往”,一定是关注那些融入血脉的东西,就像《朗读者》读的是前人的文字,抒发的却是朗读人现世的情感。类似的,在《国家宝藏》节目里,人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技艺的博大精深,更看到了这些“传统”对今天的深远影响,由是才能更加惊叹、震撼。用“过去”来观照“现在”,将“现在”与“过去”合理对接起来,这样的节目才让人更加动容。

最后是创新。文化类节目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理念,终归要通过一定形式来实现。如何让观众更易直观理解和接受,是重要的考验。在《国家宝藏》《社会主义“有点潮”》等节目里,我们看到的创新不止在光影技术的运用,更在于节目的丰富层次。摒弃跟风套路,依据节目内容,以适合的方式演绎展现,这样的创新才会让人耳目一新,才是名副其实的匠心之作。凡此种种尝试,节目看起来当然有意思,自然也就很有意义。

总之,如今观众越来越需要有时代认同感、有价值观的节目,需要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更需要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力量的节目。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综艺节目国内外研究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