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除法竖式中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是528,余数是52,求除数和被除数

这是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学设计第 1 篇

  使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总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条规律。

  有余数的除法,不能根据乘法口诀直接找到商,因而试商是关键,也是教学的难点。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1、准备题第1题,问:填5行不行?添3行不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

  1、把6只苹果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每人3只,

  2、把7只苹果平均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每人3

  只,但没分完,还有余。)

  3、平均分后的余下的1,我们把这个数叫做余数。

  2、这个算式不能正好用乘法求商,我们想:5*()<38,()

  里最大能填的数就是商。所以商是7,余数是38-7*5=3。

  3、“试一试”让学生字动手做,并说出为什么。

  1、第1题,可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加深对余数的认识。

  2、第2题,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3、第3题,练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本课的重点是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1、第4题,把被6除没有余数的数、被8除没有余数的`数分别挑

  出来,写进指定的集合圈里。

  2、第5题,把被5除余1的数、被7除余3的数分别挑出来,写

  进指定的集合圈里。

  3、第6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除以9呢”的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

  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能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

  难点是正确使用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准备题。通过摆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加深理解。

  1、先审题,说说算式的意义。

  2、用竖式算出得商6余1。

  3、联系算式说说6是什么意思,在它后面要注上什么单位名称;

  说说余数1的意思,它的单位名称是什么;被除数19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1、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

  2、用竖式计算得商7余1。

  3、然后针对结果说说7的意思是什么?它后面应注上什么单位名

  称?1的意思是什么?它后面应注上什么单位名称?

  4、“试一试”重点是单位名称的处理,要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思

  考过程,加深理解。

  1、第1、2题加强单位名称的处理。

  2、第3-6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包括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用以解答应用题。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及其应用。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用以解答应用题。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1、第1题,要求竖式计算。

  2、第2题,让学生口算判别类属,填入适当的集合圈。

  3、第3题,可以允许学生用口算求结果。

  4、第6题,要帮助学生明确第二问里借出的故事书仍旧是48本。

  5、第7题。编好应用题可以口头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第二步计算,关键是抓好第一步计算。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准备题。计算后由教师指出:加和减是同一级运算,所以加减混

  合式题要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1、先研究运算顺序。

  2、这是道连乘题,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3、读一读这个算式:2乘3,再乘9。

  4、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还可以读做:2乘3的积再乘9。

  1、加减混合式题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

  2、例2是一个乘除混合式题,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读法为:“54除以9,再乘7”或“54除以9的商,乘7”,

  但第一步不能读做“54与9的商”因为这样分不清哪个为被

  4、“试一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练一练”。第1-3题,应根据课本要求,逐步地从扶到放。第

  4、5题,可以根据习题形式做适当指导。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掌握乘除两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1、第1-3题。先复习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再做练习。

  2、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互查。

  3、第2题,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练。

  4、第4题。可以采用同桌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

  5、第5题。应该先列式计算第一个问题,再列式计算第二个问题,而不能用一个算式去解答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1、第6、7题。要先复习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和乘法两步计算式题

  的运算顺序,概括得出:加减是同一级运算,乘除是同一级运

  2、第8题。也可以采用1人提问、全班抢答的方式进行。

  3、第9题。先出示第一问的两个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然后提出“如果每行种8棵”,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3个课时的重点分别是:乘法计算;倍数关系的三类简单

  使学生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1、第1题,可先对口令,再计算。

  2、第2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3、第4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算式和意义之间的联

  4、第5、6题,要注意比较。

  5、第7题,首先要理解图意。编完后,可让学生把一道乘法应用

  题和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1、第8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问题的数量关系。

  2、第9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

  3、第10-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4、第13题,可以补的问题有两种补法,分析比较两种补法。

  5、第14题,可以补的条件有四种,先让学生说说,再进行补充。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1、第15、16题。前两课时中已经复习过,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2、第17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8。

  3、第18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个9是多少。

  4、第19题的两个小题,都是把63平均分成7份,求1份是多少。

  5、第20题,集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于一题。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学设计第 2 篇

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会独立思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第二分句的行为动词“运用”是指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在圈一圈、想一想的过程中,加深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第二个层面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倾听的习惯。

用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安排的,主要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是除法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认识拐点,深化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极大的丰富了除法的应用背景。在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中,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数学能力也得到发展。

学生是在学完余数的意义、除法竖式及表内除法后教学的,对于除法的口算、竖式计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课前小测中,90﹪的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余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运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表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加深余数和除数关系的理解。

2、 经历探究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总结出“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释周期性数学问题。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策略解决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学具等。

1、通过开展“音乐律动”活动, 达成教学目标3、4

2、通过 “探究活动1”活动, 达成教学目标1。

3、通过 “探究活动2、3”活动, 达成教学目标2、3。

4、通过 “判断环节”, 达成教学目标2。

【教具、学具】 课件、学具等。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们一起动起来吧!(《拍手歌》音乐)

刚才我们都做了哪些动作?(课件:拍手、跺脚、拍肩)

提问:照这样做下去,你知道第22拍是什么动作吗?(生猜测)

刚才同学们猜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困难,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本领,不管你说第几拍我都能很快说是哪个动作。(师背对课件,学生说老师猜)

怎么样,我厉害吧?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出其中的秘密吗?

我是运用咱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来推测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利用“音乐律动”小游戏,把有余数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周期性”特点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载体。律动表演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形式活泼,内涵丰富,极大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结合实例理解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课件)我们学校小百灵合唱团为了参加 “元旦”文艺晚出正在加紧排练。瞧,老师正在给这些同学分组,每6个同学一组,分完了还有剩余,大家想想看:可能会剩几人?

可能:1人、2人、3人、4人。6人?

如有说6人让学生说错误理由。

教师继续追问:那7人一组可能会剩几人?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学过的(板书:“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利用这个知识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有余数除法的一个巩固,也是再次构建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在各小组人数变化的情况下,感受余数虽然变化无常,但都比除数小的感性认识,结合学生学习中的“分组”实例,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余数与除法的关系,感受数学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

2、体验余数“进一”的应用

(课件:合唱团28人,最多坐6人,至少需要几辆车才能全部送完?)这不,合唱队的同学就遇到了点麻烦。演出、地方离学校比较远,老师决定租车送大家去。至少需要租几辆呢?

可以借助学习单,先圈一圈,再想一想,把想法记录下来。

可能1:不够6人的情况,(这样需要的车多,浪费钱,并且不能保证用最少的车来运送。

可能2:超出6人的情况。(不安全、违规、最多6人,不能再多了。)理解最多

(3)每车6人,至少需要几辆车?

两种做法:第一种 4辆车

教师边板书边梳理:6个人坐一辆,就是要看看28人里面有几个6人,有4个6就是4 辆车,最后还剩下4个人,怎么处理?

讨论后得出:再加一辆车

(5)假如这里余5个人,(板书:5)至少要租几辆车?如果余3个人呢?余2人呢?有没有余6个人的情况?(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很有意思,这里不管是余几我们都只加一辆就够了。生活中出现有这种余数的现象可不是表示多余的,不管余几都要加1,叫做加一现象。(板书:箭头)

(修改意图:坐车的情境比较符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坐车人数往往受到空间、交通规则、安全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与数学课中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更加贴切,有利于学生的有效思考。这个环节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问题的层次,即从“每车坐几人”到“最多至少”的理解再到“余数4”的处理,层层深入,学生的思考循序渐进,教师逐步递进的追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深入有效的思考。)

3、体验余数“去尾”的应用

(课件:有28元钱,每张6元钱。最多能买几张票?)同学们坐车来到了演出地点,大家看,老师在买票时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1) 圈一圈 ,想一想,把想法记录在记录单上

(2)展示学生的做法。

(3)讨论后得出:最后不管余几元,都要去掉。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去尾现象。

(修改理由:这个环节我们延续了演出的情境设计,重要的是把其中的已知数据进行了修改,和“坐车”情境用同样的数据,在学生列出相同的算式后,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数学思考,形成认知的冲突,便于让学生理解相同的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处理的结果不同,在对比中更加的突出了对余数进行合理取值的意义。其次,也增加了动手“圈”的环节,原因是在试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容易受到上一情境的影响,理解起来有难度。借助具体形象的图例,学生交流更加顺畅。)

检验一下刚才学习的内容。课件(你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吗)

出示:1、有11米布,做一件衣服需要3米,最多能做几件?

11÷3=3(件)……2(米)

答:最多能做 ( )件。

2、有25千克花生油,每瓶4千克,至少需要几个瓶 ?

25÷4=6(个)……1(千克)

答:至少需要( )个瓶。

3、每辆车最多坐7人,全班38人,至少需要几辆车能全部运完?

38÷7=5(辆)……3(人)

答:至少需要( )辆车。

2、交流讨论: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4、教师小结: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不一样,什么时候加1,什么时候不加1,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设计理念:学生如果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进一与去尾的事例,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但由于二年级的同学受生活经验与表达的限制,很多同学一时半会儿举不出例子,在这里教师尊重事实,及时提供事例,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支点,降低难度,对余数的两种处理情况进行巩固提升,再次加深了对余数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课件:搭汽车、搭帐篷)大家看,这里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大家看看如何解决。开始。

环保小组的同学在用易拉罐搭小车, 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交流时要学生说理由。

2、拓展应用,解决周期问题

(课件)那么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开始做的游戏?

你能利用这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讲的,数学非常有趣,有余数的除法还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这节课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收获?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下课以后请同学们继续到生活中找一找。

下面检验一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学设计第 3 篇

  教学内容:例1、例2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初步掌握试商。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多媒体演示,学生每人发一张印有蘑菇图的练习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皮卡丘请小朋友到数学王国探索数学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认识余数

  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蘑菇图,15个蘑菇,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列式呢?

  15÷3=5(份)这个除法算式中15、3、5分别叫什么?

  ①15个蘑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这样分,最多可以分几份?15个蘑菇分完了没有?还多几个?多的1个能算一份吗?为什么?

  ②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剩下不能再继续分的数,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③你能用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讲解: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

  2、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产生

  ①还有其他分法吗?

  请小朋友把你的分法在纸上圈一圈,想一想你最多摆了几份?有没有分完?这种分法可以怎样列式?

  ②课件展示其他各种情况并请学生列出算式。

  3、给除法算式分类:

  (二)学习除法的竖式

  1、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

  (1)除法也有竖式,你们知道怎么写吗?

  (2)试一试:把15÷2竖式写出来。

  (3)讲解:先写被除数15,接着写除号。然后在被除数的左边写除数。商和余数又该写在哪儿呢?

  (4)7写在哪里?

  (5)14怎么来的,在图中表示什么?

  (6)在竖式中,余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7)即时练习:笔算27÷6。学生独立完成在纸上

  问:你是怎么想到商4的?

  小结:在试商时,我们想乘法口诀,试的商和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

  (8)小结:竖式计算的三步法

  2、学习整除除法竖式。

  (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怎么写?

  (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

  (3)怎么想出商5?

  (4)即时练习:35÷5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1、()里最大填几

  第二层次:发展练习

  1、“()÷5=3……(),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猜一猜、算一算。(机动题)

  同学们按颜色黄、绿、红、蓝的顺序穿珠子。你能算出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第31个呢?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学设计第 4 篇

  1、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1.将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12÷4=?

  (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

  2.3个为一份,可以把24平均分成几份?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24÷3=?

  (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

  三八二十四24÷3=8

  师:平均分的情况我们都已经掌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种特殊情况: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一)

  1.提问:把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学生用纸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发现:正好分了3盘。

  (2)用除法算式表示:12÷4=3(盘)。

  (3)师总结:像这种刚好分完的情况叫做平均分

  2.提问:如果每5个苹果放一盘,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发现:放了2盘还剩了2个

  3.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不能平均分的情况

  比如说:2个人分5块糖,3个人分10个苹果……

  1.出示题目:将30只纸鹤,用线串起来,你会串吗?

  2.学生用纸片代替纸鹤,串一串。

  3.学生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串的?

  4.教师出示教材36页的第一种方法。

  (1)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穿的?

  每6只穿一串,穿了5串。

  (2)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30÷6=5(串)

  (3)这种情况是平均分吗?

  5.出示教材36页第二种方法。

  (1)说一说,这是怎么穿的?

  每7只穿一串,穿了4串还剩2只。

  (2)这是平均分吗?(不是)

  (3)这种情况又怎么由算式表示呢?

  教师介绍:30÷7=4(串)……2(只)

  读作:30除以7等于4余2

  1.出示教材37页的情境图。

  2.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让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得出每人分了4张,还剩1张。

  4.你会用式子表示吗?试一试!教师引导:21÷5=4(张)……1(张)

  5.读一读这个算式。

  1.出示题目:将24分成5份,每份是几?还剩多少?

  2.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得到:每份是4,还剩4

  3.学生自主列式,教师指导:24÷5=4……4

  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7÷3=2……1,2是(),1是()。

  2.54除以8,商(),余()。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比()小。

  4.有13颗星,每2颗一组,可以分成()组,还剩()颗。()÷()=()(组)……()(个)

  1、余数肯定比商小。()

  2、20÷3=6……2,余数是6。()

  3、()÷()=7……5,除数一定是4。()

  4、每只盘子可以放2个苹果,9个苹果需要5只盘子。()

  把9个棒棒糖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发散学生思维,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苏教版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第1篇  听了程老师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谈谈本人的拙见。  为了突破本文的重难点,教者在引入、新课、练习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功夫。首先由学生很熟悉的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故事题导入,激起学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优缺点第1篇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及评析第1篇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竖式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