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区的季风气候国家旱雨季的时侯的季风风向及时间?

一、描述某地位置特点:
  ①纬度位置(高纬?中纬?低纬?) ②海陆位置
  ③相对位置(与该地地理事物的关系)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 ②大气状况(天气、气候) ③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④日照长短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
  ③大气环流 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高于海洋)
  ⑤洋流 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②洋流 ③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 ④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气流阻隔?)
  ⑤ 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决定热量)  ②大气环流(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 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
  6.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②下垫面A.海陆位置(海陆热容量差异) B.地势高低(H上升,T差下降)
  7.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①大气状况 ②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 ③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植被类型) ④纬度
  8.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昼长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多 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且受寒潮影响大
  9.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因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
  故获得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②南方雨季长,云雾多
  10.影响吐鲁蕃盆地夏季炎热,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②海拔低,气温高③山地环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④气候干旱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⑤焚风影响
  11.云贵高原少受冬季风影响的因素
  ①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②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的隔挡 ③高原地形,地势高
  12.长江流域“三江大炉”的形成因素
  ①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不易散热 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且气流下沉增温 ③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增温比较快 ④7、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伏旱) ⑤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强
  13.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全国第一的影响因素
  ①位于山坡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②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表面温度湿度增大,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
  14.吐鲁蕃盆地中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的影响因素
  ①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 ②地形闭塞,山地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15.气候非地带性分布影响因素
  ①地形起伏 ②洋流 ③海陆分布
  16.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 ②强烈上升气流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7.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因素分析
  ①纬度位置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北临北冰洋,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大
  ③大部分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冬季气温低
  18.上扬斯克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大陆降温快
  ③大气环流:受极地寒流气流影响大
  ④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呈“马蹄形”向北开口,使南下的寒冷空气堆积
  19.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南信风影响,气流下沉,盛吹离岸风,降水少
  ②秘鲁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20.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狭长的原因
  ①地形:安第斯山脉影响 ②洋流:秘鲁寒流减温减湿
  21.南极洲成为世界“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高,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②地势高,气温 ③冰雪黑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极强
  ④南纬400~600的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进行热量交换
  ⑤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阻碍了高纬地区海水与中低纬地区海水进行热量交换
  22.影响南极洲降水的因素
  ①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②气温很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空气干燥
  23.判断海洋性、大陆性的依据
  ①降水量多少和季节变化情况 ②气温年较差大小 ③、最低月均温出现月份
  24.气候特点描述:
  ①气候类型 ②气温(高低?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③降水(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年际变化特点)
  ④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关系(尤其季风,加“雨热同期”)
  ①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②地势(起伏大小,海拔高低,倾斜方向)③地形区名称
  ④地型组合(大范围区域才讲)⑤地势倾斜方向(由河流流向来判断)
  25.云贵高原气温低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①地势高,气温低;②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影响
  ③位于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夏季风迎风坡、大气中含水量丰富,云层较厚,
  对太阳辐射削弱能力强,气温较低
  ④云贵高原上湖泊众多,植被好,对气候调节作用明显,气温也较低
  26.回归沙漠带上“绿洲”(23°26′穿过我国的东南部)形成因素
  ①海陆位置 ②气候和降水 ③台风影响
  1.地形特点的概括
  ①地势(高?低?倾斜?起伏?) ②海拔 ③地形的种类、分布 ④地形的组合状况,组合结构
  等高(值)线分布特点:①疏密 ②走向③数值变化方向④弯曲程度及方向⑤高值、低值中心
  2.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变质作用(褶皱、断层内力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3.吐鲁蕃盆地、哈密盆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4.伊犁河谷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形成②伊犁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5.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结合处,由两大板块碰撞而成断裂带
  ②外力:雅鲁藏布江侵蚀而成
  6.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横断山区峡谷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上升 ②外力:河流侵蚀下切
  7.横断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
  ②外力: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流水侵蚀和河流切割作用强
  8.台湾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而成
  9.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 ②震中距大小
  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 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10.华北平原的成因
  ①内力:地壳下沉 ②外力:海河、黄河、淮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西北山麓、太行山山麓冲积扇的成因
  外力: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地,在山前由于流速减慢,大量沙石堆积而成
  12.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 ②外力:汾河,渭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3.多地震的影响因素
  ①板块边界附近 ②两大火山地震带上
  14.褶皱与地形:褶皱初期: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后期由于内、外力作用,背斜顶部守张力易破碎,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断层与地形:地垒形成块状山,如泰山、庐山、华山;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15.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湖水外泻而成.
  16.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17.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四、水文(河流和湖泊)
  1、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枯水期
  2、河流水系特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河道弯曲状况、水系形状(扇形、树状、羽状、向心形等);
  3.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
  ①河水的补给(降水量多少)(冰雪融水多少) 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④人类活动
  4.河流径流的调节因素:①水库、湖泊的调节②森林等植被的调节③梯田、平整后土地的调节
  ④河流支流的调节(水系的调节)⑤地下水调节
  5.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
  自然原因:地形与流速、水量及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
  社会原因:流经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密度、经济发展水平
  6.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7.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②洋流 ③陆地气候
  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 ②洋流(暖流经过:盐度高;寒流经过盐度低)
  ③结冰、融冰 ④河流径流的注入 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
  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钱塘江观潮)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
  ③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初一、十五为天文大潮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 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淡水河流):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温带水域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12.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
  ①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②气象条件: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表积水
  ③水源条件:河流水,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凌汛、泛滥造成地表水在洼地聚集
  ④地质条件: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人类活动
  13.凌汛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气温低于0℃,有结冰现象 ②河流由低纬向高纬流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影响垂直带谱的因素:①纬度、 ②山体的相对高度
  2.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①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复杂 ②南北坡相同自然带在分布上,南坡海拔比北坡低
  ③南坡基带为森林,北坡为高山草甸草原 ④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海拔低
  3.造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南坡比北坡纬度低,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 ②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阳坡
  ③南坡面向印度洋,受季风影响,降水比北坡丰富
  4.影响雪线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气温:纬度,向阳坡,背阳坡,T上升,雪线越高
  ②降水:海洋性(气候湿润→雪线下降)
  大陆性(气候干旱→雪线上升)迎风坡→雪线下降 背风坡→雪线上升
  1.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因素(缺水原因分析)
  自然因素 ①水大量蒸发与下渗 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 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大增 ②环境污染
  ③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④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2.修建核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常规能源缺乏③核电站建设地区适应能力强
  ④核能能量巨大、密集,核燃料运量小,建成后,成本低,效益高
  3.修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能源需求量大 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风力较强(牧场、海岛)④风能清洁无污染成本低
  4.水能丰富的影响因素
  ①落差 ②流量 ③河流多少(支流)
  5.修建水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落差大水能丰富 ②良好坝址,建站工程量小,投资少(口袋形)
  ③市场:离经济发达区近,能源需求量大
  ④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修成后,成本低、收益大、积累多,可发挥综合效益
  (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供水、调节气候、环境)
  ⑤淹没情况:地处峡谷,耕地、城镇淹没少,迁移人口少
  6.东北地区春旱不严重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②春季,地表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充足
  7.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季风环流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 ②降水集中,暴雨频率高
  ③降水地区分布不均 ④台风活动频繁,引进洪灾
  ⑤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气候变化,可加剧旱涝灾害
  8.黄河下游地区常断流的原因
  ①冬春枯水期,易出现断流(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植被稀少,削丰补枯能力减弱
  ③中上游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截流,用水量大增,导致下游断流④流域内缺乏综合规划
  ⑤农业用水量大增,使下游河段量下降 ⑥水资源浪费严重
  9.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
  ①河流径流量小 ②工农业产生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
  ③水污染严重 ④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
  10.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自然 :灾毁耕地 社会经济:②建筑用地增加③生态退耕 ④农业结构调整
  11.盐场的形成条件
  ①地形:有广阔的平坦泥质海滩
  ②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太阳光照强且多大风
  12.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13. 调整措施: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⑤稳妥发展核电
  ⑥利用乙醇汽油 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⑩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14.中哈输油管道
  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
  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
  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
  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15.石油储备的区位因素: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接近市场)③国防安全
  16.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①坚持以煤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清洁煤炭,完善煤的液化、气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大力发展水电,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积极稳妥第开发核电
  ④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地热能、沼气、太阳能等新资源
  ⑤加强国际合作,增加石油进口渠道
  1.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利和不利)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农业机械
  2.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
  ③交通:交通便利 ④科技:先进的科技(保鲜冷藏技术)
  3.水稻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深厚肥沃③灌溉水源充足④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4.小麦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②地形起伏平缓 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水源充足
  5.棉花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势低平②土壤呈沙性③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④灌溉水源充足
  6.茶树的生长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 ②地形为丘陵低山,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③土壤呈酸性(红壤)
  7.甘蔗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温度较高(热带草原气候有利,甘蔗生长后期为干季,晴天多,
  利于甘蔗生长和糖份积累)
  ②土壤:土壤肥沃(多火山灰尘积土壤,通气、保水保肥,适宜甘蔗生长)
  → 需肥量大,生长期长
  8.玉米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形:各类地形均可种植 ②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④水源:有充足灌溉水源 ⑤大豆、玉米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9.花生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②地形条件:丘陵低山地区
  ③土壤条件:沙土,通气透水性好
  10.甜菜生长的习性 ①气候:干旱地区,温凉地区生长周期短 ②土壤耐盐碱
  11.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热量不足,水热配合状况差,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
  ②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单产量不高
  ③纬度位置高,农作物品种少影响大,农产品单产量不高
  12.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因素
  ①市场广阔 ②交通便利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云量多,空气湿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13.发展水产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环境条件 A.沿海海域广,管辖海域面积大
  B.沿海浅海和滩涂多,适宜发展人工养殖
  C.陆上河湖众多,淡水面积大
  D.海洋生物和陆上淡水鱼类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
  A.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人们喜食鱼类产品
  B.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C.技术条件: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捕捞工具先进
  D.历史条件: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
  ③水产业产值高,生产积极性高
  14.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青藏高原)
  ①海拔低,气温稍高,热量条件稍好 ②源流提供灌溉水源
  ③日差较大,光照时间长,农作物单产量高
  15.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原因
  ①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制造的营养物质多
  ②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使得营养物质累积多
  ③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单产量高
  16.林业基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森林资源丰富 ②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基础 ②机械制造基础 ③交通和市场
  1.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原料,动力(燃料) ②土地、水源 ③劳动力(数量、素质) ④市场
  ⑤交通运输 ⑥农业基础、技术 ⑦政府政策
  2.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如“硅谷”)
  ①地理置优越 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 ③科技基础
  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 ⑤交通运输(高速公路或空运) ⑥地价、地租高低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传统工业区)
  ①阿巴拉契亚山的煤 ②五大湖西部的铁
  ③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廉价水运,大西洋沿岸多良港,交通发达
  ④周围平原广,农业发达,农业基础好 ⑤开发历史悠久
  ⑥劳动力丰富 ⑦科技力量雄厚
  5.美国西部、南部新兴工业区发展因素
  ①多良港,海运便利 ②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③地价较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⑤南部石油丰富
  6.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②雄厚的技术力量 ③统一的电网
  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⑤发达农业 ⑥市场广阔
  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工业基础好 ②科技力量雄厚,高等院校聚集 ③高技术人才聚集
  ④交通便利 ⑤政策支持 ⑥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⑦气候宜人
  九、城市、交通、商业
  1. 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①气候 ②地形 ③河流(水源和航运)(河流哪些位置有利于城市形成)
  社会经济因素:①资源 ②交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运河城市)
  ③政治 ④宗教 ⑤旅游 ⑥科技 ⑦军事
  ⑧经济状况: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
  2.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形:地形平坦 ③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④土壤:土壤深厚肥沃,导致灌溉农业发达,提供农副产品多
  3.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集中式、条带式、组团式)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 ②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4.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影响因素
  ①历史因素 ②经济因素(地租高低、付租能力、交通通达性、距市中心距离)
  ③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信仰、种族 ④行政因素
  5.商业区(城市分区中)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大量消费人群(流动人口多) ②便捷交通 ③历史延续
  6.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多核心结构)的因素
  ①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 ②城市历史 ③自然环境 ④交通
  7.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①货物性质 ②货物数量 ③时效性 ④运价 ⑤运距
  8.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限制条件)
  ①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少高山、沙漠、峡谷、陡坡等)
  ②地质状况(冻土,喀斯特地貌,地壳活动)③水文状况(河流、湖泊、沼泽)
  ④气候:温暖湿润,少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
  (2)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条件)
  ①沿线经济状况 ②沿线地区资源分布状况 ③沿线人口状况(民族分布)
  ④城市分布状况 ⑤科技水平是基础
  (3)科学技术(保障) (4) 生态环境保护
  9.影响交通线弯曲变线的因素:
  ①可能要求通过更多城市、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地区
  ②促进更多地区资源的开发
  ③带动更多城区经济发展,增加运输量
  ④避开不利自然条件
  ⑤利用原有铁路公路运输建筑物资
  10.输油管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线路距离长短②工程量与成本(自然障碍多少,有无)③石油运输交通通达程度
  ④纬度位置→气候→温度→畅通性⑤政治关系是否友好
  11.影响内河运输发展的因素:
  ①内河运输优点(运价低、运量达)②水系特点(干、支流多)
  ③水文特点(流速、流量变化) ④是否有运河与天然航道联系
  ⑤运输方式是否构成综合运输网
  ⑥是否具有市场、经济效益(流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量大)
  12.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Ⅰ)水域条件:①临海或临河,提供航行停泊条件②港阔、水深、避风、不冻、海岸线曲折
  (Ⅱ)陆域条件: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便于筑港;
  社会经济条件:①经济腹地广,经济腹地经济发达 ②城市依托
  ③交通条件便捷 ④港口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好
  ⑤特殊政策(自由港,自由贸易区)
  13.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①市中心边缘地区地价较低,土地租金低,且场地较大
  ②与市内干道系统有便利、直接的联系 ③有便捷的外界交通联系
  14.影响飞机场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①地形开阔平坦 ②坡度适当,利于排水 ③有坚实的地质基础,保证飞机起落平稳
  ④雾低云少,能见度好 ⑤跑道平行于风向修建,便于飞机逆风升降
  社会经济因素: ①城市经济状况 ②离城稍远,地价低; ③不能有高层建筑 ④与城市有便捷的其它交通联系,便于客、货聚散⑤附近不能大量养鸟 ⑥远离居民区,减少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噪音污染 ⑦不能有干扰飞机升落的通讯设备
  15.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①位置优越(联系?)②铁路线交汇③水运发达,重要河(海)港
  ④公路、航空与外界联系方便
  16.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供给条件(离经济发达地区近,接近商品来源区)②市场条件(商品的销售、服务)
  ③位置及腹地条件 ④交通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 ⑤人们的消费能力
  ⑥服务质量 ⑦商业活动基础设施
  17.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位因素
  ①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水运条件差
  ②海岸线长,但海洋封冻期长;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港口与外洋联系,要经过别国海域
  ③地域辽阔,各地相距较远,公路长途运输费用高
  ④地形较平坦,便于修筑铁路
  18.美国铁路呈东西走向的影响因素
  ①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城市集中地区,交通运输量大
  ②南北内河运输发达
  19.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
  ①社会因素A.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需要 B.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稳定团结C.有利于该地脱贫致富
  ②经济因素 A.有利于旅游业发展 B.有利于资源开发 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E.有助于加强青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联系
  ③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技术成熟
  ④自然因素 A.该铁路经过地区起伏小,地势较平坦
  B.该线的地质灾害较少C.该线路程短,工程量小
  ①人口总数 ②人口基数与净增人口数量 ③人口分布状况
  ④人口年龄构成结构 ⑤城市化水平 ⑥人口文化素质水平
  2.发展中国家二战后人口激增的因素
  ①政治上独立 ②民族经济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3.发达国家二战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因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人口文化素质高③不愿生育或晚婚晚育观念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方式,交通,商业,城市)
  ②开发历史 ③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5.生育率(出生率)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婚姻制度 ③生育政策 ④避孕技术
  ⑤文化与宗教 ⑥性别结构 ⑦社会观念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等)
  6.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因素 ②政治因素 ③受教育水平 ④医疗卫生条件 ⑤宗教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
  7.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自然增长 ②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状况
  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 ②科技 ③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⑤消费水平(负相关)
  9.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①气候 ②土壤 ③水资源 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经济收入、就业、经济布局)②交通和通信 ③文化教育 ④婚姻家庭
  政治因素 ①政策 ②政治变革 ③战争
  10.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因素
  ①城市化和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城市比农村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水平
  ④城市比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
  ⑤交通迅速发展,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条件
  1 .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①人口压力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2.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沟谷发育,地表崎岖破碎,坡度大
  ②气候:集中性降水且多为暴雨
  ③土壤:疏松,易被侵蚀 ④植被:稀少,覆盖率差,地表失去植被保护
  ⑤河流: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
  人为因素 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乱开矿,地表破坏
  3.荒漠化的形成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集中 ③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干燥
  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农垦 ③过度放牧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4.影响盐碱形成的因素
  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尤其是春、秋两季)使土壤中盐份向地表聚集
  ②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表层,加之蒸发旺盛,水中盐份向地表聚集, 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③湖泊萎缩,湖底沉积盐层*露在外
  ④大风扬沙天气,使地表聚集的盐粒扩散
  5.影响风沙形成的因素
  ①春季多大风气候(天气)(冷锋天气)
  ②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干旱,多风沙
  ③离风源、沙地近,且当地自然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④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耕作制度造成地表沙化
  ⑤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风沙肆虐,出现沙荒地
  ⑥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地表*露,沙质物多
  6.内陆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②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用水量大增;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7.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因素
  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张
  ②地处东北信风带上 ③人口增长过快
  8.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实行雨季回灌
  1.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容易使流水快速汇集
  ②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石99破碎
  ③气候:出现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 ④植被:植被破坏严重
  人为因素 ①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谷中 ②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
  ③植被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
  2.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山区,地形起伏大 ②断层发育 ③多暴雨
  人为因素 ①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 ②开挖边沟,边坡
  3.长江洪水产生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长江流经地区大部份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产生(气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②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汉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时来水,多股洪水汇合,出现特大洪水
  人为因素 ①植被: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下降
  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剧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畅,同时水位抬高
  ③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4.影响荆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处巫山与平原转换位置,河流出山区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抬升河床
  ②该处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③河道特别弯曲,排水不畅,泄洪能力低
  5.影响春旱产生的因素
  ①气温:春季,气温迅速回升 ②降水:雨带未到达,降水少
  ③风:风沙多,蒸发量大 ④农业需水量大
  6.影响洪涝产生的因素
  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 ②地形:地势低平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畅
  1.旅游选择的影响因素
  主体条件(成为旅游者的条件):①有旅游欲望 ②有闲暇时间 ③有一定经济基础条件
  客体选择条件(旅游资源): ①旅游资源有观赏价值 ②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③旅游地的经济距离
  旅游方式选择 : ①单独出游 ②随旅行社出游
  2.影响旅游业发达与否的因素
  (1)游览价值 ①资源的质量(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考价值)
  ②集群状况(单独?群集?)③地域组合状况(非凡性,避雷同)
  (2)市场距离 ①吸引半径内是否有经济发达地区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5)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
  1.地缘冲突较激烈的地区(热点地区)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资源丰富 ③人文地理条件(民族、宗教矛盾) ④外来势力干涉
  2.阿以冲突的影响因素
  ①巴勒斯坦问题 ②耶路撒冷问题 ③被占领土问题 ④水资源问题⑤维护自身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①科技进步 ②跨国公司
  65.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优势的影响因素
  ①制造业、金融业发达 ②科技基础雄厚 ③基础设施完善 ④法律制度健全
  ⑤低价进口原燃料,高价出口制成品,高科技产品,输出资本与技术
  4.国家综合国力影响因素
  ①基本实体(生存空间大小,位置优势,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②经济力量(工农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力)
  ③军事力量 ④内政和外交 ⑤科学和技术
  ①经济发达与否,发展程度高低 ②经济类型 ③工业布局
  ④工业结构(工业部门是否齐全) ⑤农业(地位,主要部门)
  6.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气候及自然资源 ②地形地势 ③地理位置
  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基础、开发历史 ②民族心理与思维观念 ③产业结构 ④城镇化水平 ⑤生产力水平 ⑥政策影响 ⑦国际化和利用外资的程度 ⑧科技实力
  7.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思路:地形界线、气候(气温、降水、风)界线、植被界线、农业界线)
  ⑴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⑵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⑦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初一学习的是世界区域的地理,初二则回归祖国,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地理,有时间的就要多多参考哦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参考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机读卡上;

  2.1—30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第I卷的机读卡和第Ⅱ卷的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涂在机读卡上。每题2分,共60分)

  图一为“我国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分布图”,回答1-6题。

  1.图中①分布区表示的是

  2.图中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其代号是

  3.能反映昼夜温差大的服装臧袍所在位置是

  4.图中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类型的地点是

  5.图中⑧所在地区北部为寒温带,其影响的主导因素为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6.华北平原棉花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①降水集中于7、8月,生长期水分充足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出现“春旱”

  ③秋季的“秋高气爽天气”适合棉花收摘

  ④有沙尘暴天气,风速强,利于棉花品质

  图二为“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回答7-9题

  7.从甲图到丙图反映的该地区的变化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没变,城镇面积没变 B.耕地面积变小,城镇面积变大

  C.耕地面积变大,城镇面积变大 D.耕地面积变大,城镇面积变小

  8.该地区河流出现的变化是

  ①泥沙含量加大 ②河内污染增多 ③泥沙含量减少 ④河内污染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对该地区耕地的正确说法是

  ①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 ②毁林开荒,增加耕地

  ③拦河开垦耕地 ④运用农业科技,提高耕地产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三为“我国陕西省示意图”,回答10-14题。

  10.图中该省省会城市所处的地形为

  11.图中的汉江谷地最可能的农作物是

  12.图中秦岭山脉的地理意义正确的是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C.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的分界线

  D.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13.图中的黄河干流河段

  B.是河北与陕西的分界线

  D.处在中国第一级阶梯上

  14.图中四个地点中年降水量最多的点可能是

  图四为黄河“地上河”示意图,完成15-18题。

  15.形成“地上河”这种景观的根本原因是

  A.河流从较高的岗地上流过   B.修建的水库大量拦蓄泥沙形成

  C.黄河凌汛造成 D.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在平原地区大量堆积抬高而成

  16.该图所示“地上河”景观出现在右图中的

  A.①河段 B.②河段 C.③河段 D.④河段

  17.该图所示“地上河”景观容易引起的后果是

  A.上游气候趋于干旱 B.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C.下游河道因水灾决口改道 D.支流过多

  18.右图③地点所在的黄土高原丰富的资源是

  A.铁矿    B.煤矿    C.石油    D.锡矿

  图五为“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图”,回答19-23题。

  19.图示M圆圈内所跨三省(区)的简称是

  A.甘、新、内蒙古 B.新、青、臧

  C.滇、青、川 D.内蒙古、甘、青

  20.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A.台风 B.泥石流  C.森林火险 D.寒潮

  21.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其降水主要是下列哪个大洋带来的水汽

  A.北冰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太平洋

  22.图中N处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A.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辽中南工业基地

  23.连通N地区与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线为

  A.京沪线  B.京哈线  C.滨洲线  D.京包线

  图六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年内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4-26题

  24.该地区气温年较差大致为

  25.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四川盆地 D.青臧地区

  26.图中地区气候特点为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B.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

  C.全年温和多雨 ,各月降水均匀 D.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图七为“我国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和成熟期分布图”,回答27-30题

  27.图中的M点春小麦的生长期大约为

  A.二个月    B. 三个半月    C.四个月半月  D.五个半月

  28.图中的N地点为

  A.辽河平原  B.松辽平原   C.三江平原 D.松嫩平原

  29.东北地区农作物的耕作制度为

  A.一年一熟 B.一年二熟 C.一年三熟 D.二年三熟

  30.图中的播种日期早晚的决定因素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40分)

  1. 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 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3. 答题前将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31.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地形以 ▲ 和丘陵为主。

  32.当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增大,蕴藏着丰富的 ▲ 资源。

  33.影响中国的夏季风,性质为温暖 ▲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别很 ▲ 。

  34.长江中游有许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连通,这些湖泊对长江的水量起着天然的 ▲ 作用。

  35.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我国修建了两项最引人注目的工程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 ▲ 工程。

  36.我国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两类,我国西部广大地区,主要发展的是 ▲ 畜牧业。

  37.我国的工业分布呈现出沿海,沿江河,沿 ▲ 线分布的特点。

  38.如果从成都坐火车到云南昆明,经过的铁路线为 ▲ 线。

  39.近年来,我国主要旅游区推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旅游项目,如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海南岛的 ▲ 族风情。

  三、综合题(20分,按要求作答)

  40.读图八回答下列各题(共7分)

  (1)列举图中太行山作为分界线的三项地理意义

  1.作为地形区分界线: ▲

  2.作为阶梯分界线: ▲

  3.作为省区分界线: ▲

  (2)图中代号⑧西边山脉东南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还是背风坡? ▲ 坡;该山脉的走向为东北- ▲ 向。

  (3)图中辽阔坦荡,草场广布的高原代号是 ▲ ;为我国最大的沙漠,盆地边缘有绿洲分布的盆地代号是 ▲ 。

  41.图九为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共5分)

  (1)图中雨涝区分布规律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其形成原因是与我国的 ▲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有关;我国地势 ▲ ,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成为多涝区。图中①地虽降水较多,但却是少涝区,是由于 ▲ 高原有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

  (2)图中②地点是我国重要的 ▲ 岛;③地点附近有我国重要的东北西南走向山脉 ▲ 山脉。

  42.图十为长江流域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共8分)

  (1)图中①为长江最大支流 ▲ 江,③为长江三角洲,其三角洲上有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 ▲ 钢

  (2)图中 ② 为我国长江著名的荆江段,下列有关该河段的说法中有三项是正确的。它们是 ▲

  A.位置处在长江著名的“三峡”上游

  B.对于该河段灾害的治理,可以采取“裁弯取直”

  C.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D.河道弯曲,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容易出现水灾

  E.荆江段河道有利于航船

  (3)图中③为处在长江口的三角洲地带,请从如下几个方面说明发展农业的优势:

  1.地形(或土质)方面 ▲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31.平原   32.水能(水力)   33.湿润(潮湿);大

  34.调节   35.北调   36.牧区

  37.铁路   38.成昆   39.黎

  三、综合题(20分)

  (1)1.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2)迎风坡;西南

  (1)降水;  西高东低;  云贵;

  (2)海南;大兴安

  (2)BCD(只要其中五个中选对一个给1分,错选不扣分)

  (3)1.长江三角洲地带,地形平坦宽阔(或河流带来的冲积土壤,土壤肥沃)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多(或河流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3.有便捷的海陆交通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 )

  A、太阳 B、月球 C、水星 D、火星

  2、地球公转到③处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3、当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时,地球公转到(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4、世界第七大洲是( )

  A、北美洲 B、南美洲 C、大洋洲 D、欧洲

  5、下列大洲分界线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土耳其海峡 D、乌拉尔河

  6、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7、全球主要分为几大板块( )

  A、四 B、五 C、六 D、七

  8、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的自然灾害有( )

  ①火山②地震③暴雨④台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南半球的气温( )

  A、从赤道向南极递增 B、从赤道向南极递减

  C、由陆地向海洋递增 D、由陆地向海洋递减

  10、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是( )

  A、世界海陆分布图 B、世界人口分布图

  C、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D、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1、山地降水较多的是( )

  A、迎风坡 B、背风坡 C、山顶 D、山麓

  12、一般分布在南、北纬300-40。的大陆西部的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高山气候

  1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是哪类气候的特点(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4、亚马孙地区常见高架屋,而因纽特人却住在冰屋,这说明了气候影响( )

  A、农业 B、饮食 C、服饰 D、民居

  15、“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居民大多属于( )

  A、黄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16、上题中的人种主要分布在( )

  A、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B、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

  C、非洲的北部 D、欧洲、大洋洲

  17、从纬度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带( )

  18、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主要受什么的影响( )

  A、人口密度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人口出生率 D、人口死亡率

  19、下列舍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饥饿贫穷等问题的是( )

  A、人口缓慢甚至是停止增长 B、人口不断减少

  C、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D、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20、英语是( )

  A、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联合国唯一的工作语言

  C、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D、印度、南非等国的母语

  21、亚洲西部的居民主要使用( )

  A、西班牙语 B、阿拉伯语 C、汉语 D、俄语

  22、欧洲人有的讲英语、有的讲法语、有的讲德语……但他们大多都信仰( )

  A、__ B、伊斯兰教 C、佛教 D、犹太教

  23、下列地区中,主要分布的宗教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 )

  A、亚洲东部 B、亚洲西部 C、非洲北部 D、非洲东部

  24、佛教在三大宗教中( )

  A、信仰人数最多 B、分布范围最广 C、起源时间最早 D、没有任何特色

  25、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A、交通便利 B、地势低平 C、水源充足 D、地形崎岖

  26、下列国家中,面积大于我国的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巴西 D、澳大利亚

  27、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但有两个国家位于南半球,它们是( )

  ①日本②澳大利亚③新西兰④英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主要是由什么造成的( )

  A、面积的大小 B、人口的多少

  C、军事力量的强弱 D、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

  29、巴西向印度尼西亚转让“甘蔗转化成酒精”的生产技术,这属于( )

  A、国际投资 B、技术合作 C、劳务合作 D、工程承包

  30、每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强( )

  A、国际经济合作 B、国际竞争 C、政治商谈 D、发展援助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之比约为 。

  (2)完全分布在南半球的大洲是 洲,完全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洋是 洋。

  (3)赤道横穿 个大洲,写出其中的一个 。

  32、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乙两地中,全年多雨的是____地。

  (2)甲地终年____,乙地终年____。(高温、严寒)

  (3)据图判断,甲地为____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及其附近地区。

  33.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人种。

  (2)目前分布最广泛的是____类人种。(填字母)

  (3)C类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____地区。

  3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有____。

  (2)A、B、C、D四地中,位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位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的是____,位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是____。

  (3)②、④两地区之间的合作叫做“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二、综合题。(共40分)

  (3)4 亚洲或非洲或南美洲或大洋洲

  (3)热带雨林 赤道

  33、(1)黄色 白色 黑色

  关于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共25题;共68分)

  1.《长江之歌》里有句歌词:“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的高山和大海分别指的是( )

  A. 巴颜喀拉山脉东海 B. 唐古拉山脉渤海 C. 唐古拉山脉东海 D. 巴颜喀拉山脉渤海

  2.图5是亚洲夏季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是①和②,它们分别是( )

  A. 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B. 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

  C. 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 D. 西北季风和西南季风

  (2)图中夏季风②主要来自( )

  3.读长江干流剖面图,说法正确的( )

  A. 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②河段 B. 长江水运主要集中在③河段

  C. 长江水患常发生在①河段 D. 长江上的地上河在②河段

  4.我国三级行政区划指的是( )

  A. 省、县、乡 B. 省、自治区、直辖市 C. 省、地、市 D. 国家、首都、省

  5.下面是各地区和其主要粮食作物,其中对的是( )

  6.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单位的简称从西到东排列正确的是( )

  A. 广、广、云、台 B. 云、贵、粤、台 C. 滇、黔、闽、台 D. 云、桂、粤、台

  7.每年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招不到工人而深受影响。目前,国家已开始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下列工业区内的工业生产,受这次用工短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  )

  A. 辽中南工业区 B. 京津唐工业区 C. 沪宁杭工业区 D.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2)在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得到大力发展的产业是(  )

  A. 农副产品加工业 B. 采矿业 C. 冶金、化学工业 D. 高新技术工业

  8.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轮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丁图示意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

  A. 山西省 B. 河南省 C. 内蒙古自治区 D. 陕西省

  (2)四幅图中我国领土最东端所在的是( )

  (3)四幅图所示的山脉中,属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

  9.读国,完成以下问题。

  (1)我省甲濒临的海洋①②分别是( )

  A. 东海、黄海 B. 渤海、黄海 C. 渤海、东海 D. 北海、东海

  (2)甲河为流经该省区的最大河流,有关甲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河下游河段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B. 该河流经黄土高原,中下游河段含沙量大

  C. 该河为我国第二长河,是我国流量最大的河流 D. 该河流经暖温带地区,无结冰期

  10.读“松花江、长江、黄河、塔里木河四河流的流量图”关于各字母所代表的河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长江 黄河 松花江 塔里木河 B. 长江 松花江黄河 塔里木河

  C. 松花江 长江 黄河 塔里木河 D. 长江松花江 塔里木河 黄河

  11.当乌苏里江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还是繁星满天,形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 )

  A. 我国经度跨度大 B. 我国纬度跨度大

  C.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D. 我国地势落差大

  12.我国水能蕴藏量大的地带一般为( )

  A. 阶梯内部 B. 两阶梯交界处 C.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D. 平原河道上

  13.下列对我国有关省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B. 台湾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C. 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D. 澳门的支柱产业是博彩旅游业

  14.我国各类地形中,面积最大的是(  )

  15.下列有关我国国情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B.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

  C.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D. 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均自西向东流

  16.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最多的是

  17.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势平坦,很少有山脉分布的高原是(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18.下列的省级行政区中,不相邻的一组是( )

  A. 山东、山西 B. 河南、河北 C. 湖南、湖北 D. 广东、广西

  19.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的办法是 ( )

  A. 修建水库 B. 跨流域调水 C. 节约用水 D. 防止水污染

  20.游历了全国,你知道多少中国之最?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

  A. 内蒙古自治区 B. 青海省 C. 西藏自治区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我国最大直辖市是( )

  (3)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

  A. 广东省 B. 内蒙古自治区 C. 海南省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对于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增加 B. 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减少

  C. 夏秋少、冬春多 D. 年际变化很小

  22.缓解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是:( )

  A. 人工降雨 B. 跨流域调水 C. 兴修水库 D. 保护水资源

  23.读“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图”,完成下题。

  (1)图中阴影部分省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分别是(  )

  A. 黔、株洲 B. 湘、株洲 C. 湘、长沙 D. 湖、长沙

  (2)暑假期间小明乘高铁从上海到昆明旅游,沿途看不到的景观是(  )

  A. 成片的稻田 B. 漫山遍野的茶园 C. 小桥流水村落 D. 荒漠、戈壁、草原

  (3)关于沪昆高铁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途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 B. 途径云贵高原 C. 途径四川盆地 D. 途径长江三角洲

  24.人口普查显示,十年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我国人口增长已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由此可见( )

  A. 我国劳动力短缺 B. 应鼓励多生多育

  C. 我国人口素质在下降 D. 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25.下列城市中属于直辖市的是:

  A. 北京、武汉 B. 天津、深圳 C. 广州、武汉 D. 天津、重庆

  二、综合题(共8题;共86分)

  26.读下面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中分别代表的少数民族是: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图________(填字母)中民族聚居环境的描述。

  (3)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是________,台湾的主要少数民族是________。

  (4)下列连线正确的是( )

  (5)一个美国小朋友Mike来到中国,他想到一个省去旅游,他想在那个省看到最多不同的少数民族,你应该推荐他去________省。

  (6)我国民族分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7.读“长江与黄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长江与黄河的发源地________(省级行政单位)。

  (2)黄河注入的海洋B是________海,黄河举世闻名的“地上河”位于__ ______游河段,治理它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 。

  (3)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C是________。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D是________。

  (5)图中字母G表示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________,字母H表示长江上最大的水利枢纽________工程。

  (6)图中有我国最大的湖泊①是________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②是________湖。

  (7)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________。

  28.依据资料完成下面各题。

  (2)右图中甲、乙两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天山附近的是________(甲或乙),这个少数民族是________族。

  (3)下表中两种生产活动分布于上图中某山脉两侧,填写这座山脉的名称

  (4)一个地区的水土流失程度与该地的植被覆盖情况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下表中的数据补充绘制折线图。

  (5)以横断山区为主的林区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的________林区,近年来,横断山区人口增长快,水土流失也日趋严重。结合上题的相关资料,填写关系式:当地人口迅速增加→________→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29.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2)五带中,地面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和极夜,四季变化明显的是________,有极昼和极夜的是________。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________带。________阳光直射现象。

  (4)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

  A. 有无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B. 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C. 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D. 有无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

  30.读我国四城市1月、7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________,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季节)。

  (2)从图中可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我国的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填“南方”或“北方”)地区。

  (3)由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是 ________。(填“南多北少”或“南少北多”)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山脉名称:

  (2)填注海域名称:

  (4)②地与③地相比,降水较多的是________地,先看到日出的是________。

  33.读河流图完成以下问题。

  (3)①,②为该河流的两个重要平原①________平原,②________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称。

  (4)该河流下游几乎没有支流的原因是________。

  【解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四川等11个省区,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因此《长江之歌》里的高山和大海分别指的是唐古拉山脉和东海。故C正确。

  【解析】据图可知:长江①河段即上游河段,长江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江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长江②和③河段即中游和下游河段,地势平缓,水量大,水运条件便利;长江②和③河段由于地势平缓,泥沙淤积,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蓄功能减弱,故洪涝灾害频繁,由于河床淤积,往往形成地上河,故本题选D。

  【解析】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故本题选A。

  【解析】东北平原适宜种植春小麦,华北平原适宜种植冬小麦,青藏高原适宜种植青稞,南方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等,谷子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解析】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份自西向东依次是云南省、广西、广东省和台湾省,云南省简称云,广西简称桂,广东简称粤,台湾省简称台,故选D。

  【解析】(1)港澳地区许多企业在内地建厂的主要原因是祖国内地拥有众多的廉价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近年来港澳地区许多企业在内地建厂需要的劳动力较多。故选项D符合题意。(2)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得到大力发展的是高新技术产业,该产业污染小、利润高。

  【解析】(1)从图中看出,该省区轮廓图为山东省,该省区濒临①渤海,②黄海。故选:B。(2)读图可知,图中省区为山东省,流经该省的河流甲是黄河。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落差急剧减小,水流缓慢,落差小,水能不丰富。故A错误;黄河中游穿行于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有无定河、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剧上升。故B正确;黄河全长5 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我国流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故C错误;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以北,1月最低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故D错误。故选:B。

  【解析】图中A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年径流量占全国总量的1/3;B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是我国北方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C松花江可看出图中有明显的两处汛期——春汛和夏汛;D塔里木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夏季,随着冰雪融化,内流河水量增多;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故选:A。

  【解析】我国最东端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界处(135°E左右),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72°E左右),两地相差60多个经度,东、西跨五个时区,造成我国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却繁星满天。故A正确。

  【解析】【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两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所以B正确。

  【解析】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其中,丘陵占总面积的10%,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

  【解析】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由于我国人口太多,人均占有量不足,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的界线是黑河至腾冲一线,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部分自西向东流,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解析】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它民族统称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故本题选A。

  【解析】读我国政区图图可知,山东省与山西省不相邻,中间隔河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相邻,湖南省和湖北省相邻,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

  【解析】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方法是修建水库等蓄水工程,A对。

  跨流域调水解决的是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B错,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都是日常保护水资源的办法,C和D错,故选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省区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根据中国行政区划图可知:

  (1)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故D正确。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四大直辖市中重庆市是我国最晚建立、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故A正确。

  (3)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故B正确。

  21.【答案】B 【解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受我国降水的影响,我国降水空间上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

  【考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受降水的影响,季节分配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上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可以采用跨流域调水,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水资源缺乏的地区,以更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故选: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使我国人口迅速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大约少生了约4亿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近十年来,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57%。

  【解析】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解答】我国共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

  26.【答案】(1)维吾尔;傣

  (3)回族;高山族

  (6)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5)一个美国小朋友Mike来到中国,他想到一个省去旅游,他想在那个省看到最多不同的少数民族,你应该推荐他去云南,因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

  (6)我国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7.【答案】(1)青海

  (2)渤;下;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5)小浪底;三峡

  【解析】长江,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经三级阶梯,自西向东注入东海。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自西向东注入渤海。(1)读图可知,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青海省简称青。(2)黄河注入了B渤海,黄河的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到了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在下游形成“地上河”黄河的泥沙来自于中游,所以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3)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北宜昌,中下游分界点是江西湖口,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市,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桃花峪。(4)从图中位置看,E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F是长江的支流湘江。(5)图中字母G表示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工程 ,字母H表示长江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他们在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效益(6)读图中位置可知,有我国最大的湖泊①是青海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②是鄱阳湖。(7)长江上游从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三级阶梯,落差最大的河段,所以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28.【答案】(1)台湾;琼州;日本;山东

  (5)西南;植被覆盖率降低/森林面积减小

  (5)以横断山区为主的林区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的西南林区,近年来,横断山区人口增长快,水土流失也日趋严重。结合上题的相关资料,填写关系式:当地人口迅速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或森林面积减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故答案为:(1)台湾;琼州;日本;山东;

  (2)乙;维吾尔;

  (5)西南;植被减少。

  (2)热带;温带;寒带

  30.【答案】(1)广州;夏季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

  (1)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四城市中,广州年降水量最大,哈尔滨年降水量最小;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2)从图中可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温差较小,全国普遍高温.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北方地区。

  (3)由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故答案为:(1)广州;夏季;(2)较大;北方;(3)南多北少。

  31.【答案】(1)天山;秦岭

  【解析】(1)读图可知,山脉名称:A是天山,位于新疆的中部;B是秦岭,位于我国中部地区。

  (2)读图可知,C是东海,D是南海。

  (3)读图可知,①和②处所在的温度带分别是亚热带、中温带。

  (4)读图可知,②地与③地相比,降水较多的是②地,②地距海近;先看到日出的是②地,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

  故答案为:(1)天山;秦岭;(2)东海;南海;(3)亚热;中温;(4)②;②。

  33.【答案】(1)黄河;巴颜喀拉;渤

  (2)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3)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4)下游为地上河


八年级地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相关:

1.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描述主要的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描述地势起伏状况既地势倾斜状况(3)多种地形条件下,需要描述各种地形分布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地形(海拔高度、地势):坡向(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大小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影响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日照长短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改变局部下垫面、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4.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流量(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5.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源地;长度;流向;注入地;流域面积大小;落差大小(水能);河道曲直情况;支流多少;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8.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9.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第二版块 应用案例模板

1.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

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2)选择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2.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风平浪静(背风港湾,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

(2)陆域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交通便利(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3.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4.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3)水文:避开河口,布局在海水盐度大的地区

5.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岛屿多(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生长繁殖条件好);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6.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1)气象条件:晴天多、大气能见度高;(2)纬度:纬度低,自转的线速度大,发射时节省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3)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1)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2)交通便利;(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7.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1)地形:①.平坦:对选择限制少;②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③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①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②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①.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②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1)人口和城市分布(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8.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3)临近火车站;(4)客流的分布

9.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地质条件;(3)气候:少云雾、暴雨、强风。

(1)交通条件:与市内距离适当、有便利的交通联系;(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自然原因(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水文等);人为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

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1)水系原因:①流域广支流多;②地势地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泄洪不畅。

(2)水文原因:①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②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含沙量大,河床淤积。

(3)气候原因: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②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天)降水或河流:降水多,河流多,河流有凌汛,河水泛滥漫溢。

(寒)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冻)土层:冻土层广泛发育,不利地表水下渗;

3.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1)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2)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原因类设问试题的基本思路: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类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要正确回答该类问题,就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五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缓解交通压力

(2)加强区域之间联系,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4)有利于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要结合具体交通线而定)

1.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积极影响:(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4)具有调洪蓄水,防洪作用;(5)具有发电价值;(6)具有灌溉功能;(7)提高航运能力

消极影响:(1)破坏库区背景环境,增加水土流失;(2)淹没耕地、文物古迹,迁移人口;(3)可能引发地质灾害;(4)库区周围土地盐碱化;(5)库区水污染加剧(6)影响水生物的生长繁殖;(7)河口生物量减少;(8)三角洲萎缩、滩涂资源减少。

3.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

热带雨林:维持大气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城市化绿化带: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河流中上游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西北地区防风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设问形式: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1.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合理开采地下水。

(2)节流:减少浪费、治理污染、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产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3.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

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

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防止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措施。

防止地区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4.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解答措施类试题应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措施。在高考题中,一般是先设问原因,再设问措施;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解题时注意两点:

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方法归纳】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三版 区域经济发展考点汇总

[考纲原文]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疏,覆盖率低;④地势起伏大,沟谷坡面多。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③开矿及交通建设。

(2)整治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2.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产生原因:地形复杂,起伏大;毁林开荒,降水强度大;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植被破坏严重。

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

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发展小水电。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

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考纲原文]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与综合利用

(1)山西能源基地的建没措施:一是扩大煤炭的开采量;二是提高煤炭的外运能力,形成了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交通网络;三是加强煤炭的加工转化,提高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措施:①结合区域内煤炭、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煤、电优先发展,煤化、无机化并举,以煤化工业为主,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的升级;③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3)山西省能源基地的优势在于: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2.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开发煤炭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产业结构欠佳,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污染及短缺;地面塌陷等

3.山西能源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技术创新,推动洁净煤技术和清洁能源产业;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形成炼焦、电力、化工等多元化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

二、流域开发与区域发展[考纲原文]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矿产资源

2.流域开发措施:以梯级开发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进行恢复和治理

具体措施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水产养殖、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

3.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流域开发地理背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季节差异大(冬末初春多,夏秋相对少)水

旱灾害多;水系发达,水量丰富;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有色金属)。

开发前存在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综合治理与开发:①开发水能,发展有色冶金工业;②整治航道,发展水运;③修建水库防洪、灌溉;

④建立保护区,恢复生态,发展旅游;⑤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⑥水污染治理。

一、区域农业的发展[考纲原文]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指出东北农业制约因素: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复种指数低,喜温作物受到限制,多低温冻害。

2.东北平原生产稻米的有利因素:黑土肥沃;夏季雨热同期;冬季气温低,可抑制病虫害,夏季白昼长,日照长,品质优;灌溉水源充足;优良品种培育;消费市场广大。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4.新疆棉花单产高及棉花输出量不断减小的原因。

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逐步减小;新疆当地快速发展的纺织企业对棉花的需求量逐步增大。

5.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积极措施

①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切实保护耕地;③加大农业投入,搞好农业基础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单产水平;⑤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

二、区域工业与城市化[考纲原文]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地形:地势地平,河网密集;气候:秋春相连、长夏无冬,雨热同期;资源:农业资源充足,海洋资源丰富;动力: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南部通道);交通:铁路、高速公路、海运构成便捷水陆联运网络;人才: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强;政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地缘优势: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机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文化历史:著名侨乡。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①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人才基础都处于劣势;②由于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小。

2.城市建设重复,管理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各城市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3.分析珠三角这种"前店后厂"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再加上有利的政策优势,吸引了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成为香港的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主要通过香港贸易渠道输出。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简要说明珠三角部分乡镇修建农民公寓的地理原因。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张;修建农村公寓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5.城市化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乡村生态破坏;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提高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可能出现一系列城市化问题(略)

[考纲原文]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还要注意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需从资源地区分布生产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两方面展开。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西部: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1)石油供应紧张的原因: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大;高耗能产业多;能源利用率低;勘探、开采滞后;缺少石油储备。

(2)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国内供给量;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渠道多方式进口。②节流——优化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

本质上讲,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营销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劳动力——不同国家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影响生产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一般较高,成为推动企业向外转移的因素;市场——本地市场饱和或本地市场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企业就会开拓外地市场,为了避开开拓外地市场的限制,企业往往直接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市场大的地方。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转出地——正效应: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占据产业高端分工;扩大市场;减轻环境压力;负效应:就业机会减少;产业空心化。

(2)转入地——正效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有机会;

负效应:增加环境压力,加重环境污染;从事低端产业分工;

3.分析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的原因。

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上升;政策比较优势丧失;需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北部地区: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较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家优惠的政策等。

1.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分析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分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第四版 选做题答题规范

一、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经济意义——增加收入;繁荣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

2.文化意义——满足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保护传统文化。

3.社会意义——提高国民素质与生活质量;扩大开放与对外交流;促进区域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4.环境意义——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文化古迹;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二、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1.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破坏传统文化;损毁文物古迹;扰乱社会秩序。

2.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景区的规划管理;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防治景区的环境污染;限定合理的游客数量;保护发扬传统文化。

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保护和建设旅游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的法制法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突出旅游特色;完善交通,提高景区可进入性。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多样性(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分布上的多样性)

(2)非凡性(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价值非凡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

(3)可创造性(主要是人文景观)

(4)永续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有在适度的开发和保护条件下才能实现)

五、结合实例,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包括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丰富、多样、非凡、独特,具备较高的美学、科学、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评价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看资源的分布集中程度);评价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主要看本区旅游资源与区外资源的雷同程度,即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地理位置与交通(优越的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能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

3.客源市场(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相关)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与空间大小、生态的稳定性相关)

1.美学价值——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2.科学价值——典型的地貌、水文、生物、建筑、民俗、墓葬、壁画等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出行费用等。

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1)符合自身特点(2)选择最佳路径(3)景观丰富多样(4)注意劳逸结合(5)追求最佳效果

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答题技巧:(1)从题目给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由问题找对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其他措施(参考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等。(2)参考典型案例;(3)结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

成因:①气温回升快、风多风大,蒸发旺盛②雨带停留在华南沿海③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2)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

成因:副高控制,降水少;太阳高度大,晴天多,蒸发旺盛;农事忙,需水量大;

(3)秋冬旱——华南沿海、西南地区;

成因:降水少(内陆干燥、东北风);蒸发旺盛(气温较高);农事活动早。

主要的抗旱措施有: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完善水利设施,营造防护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

(4)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原因?

①季风的的早晚、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不稳定,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东部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经济发达,旱灾损失大。

世界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飓风)、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

中国分布:台湾、福建、广东、海南、浙江、广西

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有利影响:削减暑热,缓减伏旱。

防御:检测、预报、应急预案、沿海防护林、海堤工程等

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3.寒潮(深秋到初春):

中国分布:除青藏高原(海拔高)、滇南谷底(纬度地形→高山阻挡)的大部地区;

危害:剧烈降温、大风、雨雪、暴雨、沙尘暴;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秋春季冻雨、霜冻

有利影响: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

地区气温骤降。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4.沙尘暴(冬春季节):

沙尘暴产生需要哪三个基本条件?大风、地面的沙尘物质、植被覆盖率低。

沙尘暴的好处是:①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②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③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④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临近冬季风源地,风日多、风力大;处在冬季风的通道上;降水少,覆盖率低,土壤疏松干燥;北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

分布:中低纬江河中下游地区

形成条件:①.洪水:气候(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台风);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河道弯曲,流域广,支流多,"地上河",入海河道数目少)

②涝渍:强降水;地势低平;排水系统不完善

措施:工程措施:加固堤防,疏浚河道;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建立分洪、蓄洪区;裁弯取直;

生物措施:流域内的植被保护,涵养水源。

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机制;拟定居民紧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退田还湖

我国洪水类型、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对比:

主要由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

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围湖造田,毁林)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在河流下游低洼地集中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分布上东少西多,灾情分布特点是东重西轻。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形成条件:降雨集中,快速融冰、坡度大、岩层破裂、植被覆盖差(与水土流失相同)

危害:滑坡泥石流→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农田、道路;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加剧洪水威胁;造成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实施预防措施,提高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开展植树造林。④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⑤参加防灾保险;⑥有针对性的措施,救援与救助;自救与互救。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诱发滑坡和泥石

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原因:开垦、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人们的防范意识、措施不到位

1.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

(3)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原因:人类向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强度过大——生态破坏。

危害:一是对这个要素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三是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尤其

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危害。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2.产生的原因——供给减少,需求增多。

3.解决措施:促进更新与循环;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

(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2.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1)制约经济发展(2)影响粮食生产安全(3)损害生态环境和损害人体健康(4)引发国际冲突

(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和艺园作物);工矿、交通建设占用;城市化占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

2.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①切实保护耕地总量,守住耕

地红线(18亿亩);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改造中低产田;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

(三)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生态环境脆弱;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乱采滥挖、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人工管理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2.治理措施: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变游牧方式为舍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四)森林资源及的保护

1.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2.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

3.森林火灾森林破坏的后果

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保境意识。

1.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水量,防洪防旱;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被誉

2.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

3.湿地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

4.保护湿地措施;(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2)建立自然保护区(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一般形成过程

成因:一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灾难,例如气候变化、重大灾害造成的生态问题;二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例如由于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造成某一类要素减少,导致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保护措施:一是预防潜在的生态问题,二是积极治理已经出现的生态问题,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3.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突出

(3)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自然原因:①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4)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5)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

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一)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形成原因: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或降解能力

危害:一是对这个要素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三是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危害。

措施:①控制、减少污染排放量,例如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等;②处理污染物,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③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使其资源化。

(二)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防治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危害—①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造成经济损失⑦水质变坏⑧湖泊变沼泽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②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③农村生产中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自然原因:①气温较高;②风和日丽;③海水流动缓慢;④较为封闭的海湾。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沿海滩涂养殖规模的扩大。→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危害:藻类异常繁殖,造成海水缺氧,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非工程措施:①严格执法,控制污水入海量;②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工程措施:建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措施: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生物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1)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气象条件: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⑤提高能源效率和节⑥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等。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2)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

(3)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危害:(1)大气(2)污染水体(3)污染土壤(4)占用耕地(5)影响环境卫生(6)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1)固体废物减量化(2)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①物质回收利用②物质转换利用3.能量转换利用③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1.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1)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那种类型(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2)第二:分析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一般说来,要着重分析认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能忽视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第三,分析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一般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去进行分析;

(4)第四,解决的措施和建议。要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分析

1.行政和法律措施:包括制定环保法律,加强行政管理,严格执法。

2.经济手段:包括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3.技术手段:加大对环保的技术投入。

4.公众的积极参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5.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原因找措施是寻求措施的重要方法和原则,不同的环境问题的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获取、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事物事物规律的总结

审题干(中心词、修饰词、指令词、连词)

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

究地点(时空定位,考虑特殊的角度)

细筛选(决定要点的去留----答有利还是不利,自然还是人文)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

1.良好的审题习惯(穷尽图和材料当中的一切信息)

(1)审文——明确限制条件,确定答题方向一审题干二审材料三审题分

(2)析图——提取图上的有效信息:看图例,看图的性质(坐标图、柱状图、地形图等)

审题干: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出"中心词"、"修饰词"

◆找"主语(中心词)"——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找"定语(修饰词)"——锁定限定条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找"动词(指令词)"——确定作答方式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此问题的分值是多少,根据分值确定要点个数

举例: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

对任何题型的图文材料,都应有两次提取信息(即要两次审题)

第一次:提取信息,进行信息转化(找出问题的实质——考什么)

隐性信息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显性信息陌生信息熟悉信息

第二步:结合选择题的题干、综合题的设问再次提取信息,发现材料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根据试题情境和设问要求等,确定描述的思路(列模板)。要全面--想的全。

第四步:组织语言,全面简洁、准确科学、逻辑清晰地加以描述。有条理--答得精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要求做到:

◆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顺序合理:先主要后次要;先自然后人文

◆富有逻辑:先因后果、有理有据

◆点面结合:提出论点、结合实际

◆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地理名词(课本语言)

◆简洁精炼:不啰嗦、不重复

◆书写工整:格式整齐,不涂画

◆格式整齐:编"序号"或用"分号"(分点作答)

第一:针对一点,反复啰嗦

第二:违背地理原理违背该地状况

第三:自然和人文混杂不清

第四:前后矛盾,不通顺

第五:"口头语"、"大白话"

第六:书写凌乱,字体潦草,错别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亚季风气候类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