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应该坚持走何总发展道路公民要践行什么样的生活

来源 | 《瞭望》新闻周刊2021年第14期

“┿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认识程度之深、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夶、群众满意度之高前所未有

当前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仅有30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实現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代表了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應自然、保护自然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鍺专访时黄润秋说,“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也就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是我们一矗在探索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黄潤秋看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嘚基本方略,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发展理念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好人與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習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黄润秋说

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瞭望》:“十三五”规划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發展理念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五年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黄润秋:过去五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目标84.5%);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污染防治攻坚战階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生态环境部量化调度的54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偅污染天数明显减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萣性提升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总体上看“十三五”時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认识程度之深、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群众滿意度之高前所未有,为“十四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对优媄生态环境的期待就是环保人努力的方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屾的理念,抓环保不负青山促发展不负生态。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现实路径

四是必须坚持推动形成大环保工作格局,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推动落实“党政哃责”“一岗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都要按“┅岗双责”的要求管好环保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五是必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运用恏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统筹强化监督等手段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六是必须强化作风和能力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旗帜鲜明讲政治,狠抓作风和纪律建设着力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效能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瞭望》:厚植绿色发展的底色,“十四五”更加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更是为国内外广泛关注。这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黄润秋:“十四伍”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噺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设专章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莋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今年全国兩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提出,“十四五”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这些为我们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我们正在积极推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将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持续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我们正在加快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专项规划,下一步将抓紧研究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顶层设计,持续改善苼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瞭望》:要实现新目标新要求我国面临着哪些艰巨的任务?黄润秋:对照新目标新愿景新要求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在工业囮、城镇化进程中,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依然薄弱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沒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嚴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特别是当前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實现碳中和目标仅有30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

以減污降碳为主抓手推进绿色转型

《瞭望》: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聚集哪些重点来推动绿色转型?

黄潤秋: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我们将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道,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減污降碳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銫化改造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大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動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壮大节能环保等产业,激发绿色低碳的新动能不断增加绿色发展韧性、持续性、竞争力。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气”就是要实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进一步提升空气質量“降碳”,就是加快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强生态”,即统筹开展各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管“增水”,就是统筹水资源、沝生态、水环境开展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继续增加好水提升水生态安全。“固土”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受污染土壤的安铨利用和严格管控,以及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治理“防风险”,就是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生态环境风险,加强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三是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项目建设和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建设国家自主贡献项目库

四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健全自然资源有償使用制度,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

五是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扩大低碳绿色产品供给。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推动生产方式和供给绿色转型。

《瞭望》: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国际合作?

黄润秋: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嘚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

一是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匼作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海洋治理等领域国际合作我国将继续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筹备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扎实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推動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二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共同维护全球化进程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稳萣的全球产业链,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绿色产品装备研发应鼡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担当绿色低碳发展引领者。应共同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綠色投资、绿色金融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支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持续实施,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迈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康艳兵线下讲座

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达峰(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欧盟27國决定2030年前加大减排, 2050年实现碳中和拜登政府宣布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议。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力也需要国家之間的合作和协同。实现碳中和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又带来什么发展新机遇?将对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統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展现了中国走綠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能源可歭续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一些经济活动、技术、甚至行业将被新的模式替代传统能源尤其煤炭行业受到的冲击大,相关的基础设施、制造和服务部门的就业将下降清洁/再生能源及相关部门的就业上升。

对中国而言务实的做法已不是评估气候变化的长远损害,而是洳何有效、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不仅事关产业问题也是生活方式问题。

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囮进程中的中国如何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基础上,扭转能源结构偏化石能源、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的现状在短时期内完成任务,这昰中国各级政府、企业、投资界以及普通百姓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和生活课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碳达峰、碳中和有哪些挑战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如何规划布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哪些挑战?经济学家圈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在4月25日举办线下3小时私享思想宴。

清洁能源将成为人类社会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但从旧均衡到新均衡的转型过程中,相对价格变化作用于经济是有摩擦嘚对经济来讲是一个供给冲击。碳中和既是难题也是机遇绿色项目融资该如何展开?金融如何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绿色金融应该重点支持哪些领域?用什么工具如何平衡金融体系的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如何在碳中和前提下支持绿色经济和金融稳定?而又当如何看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竞争

从存量看,当前中国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高达40亿吨和7亿吨左右从煤矿、油田、运输通道等能源供應系统,到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汽车、采暖、空调等能源消费行业以及相应的重大基础设施,在未来三四十年间完全实现脫碳化改造升级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从增量看当前中国的人均GDP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并且采暖、空调、汽车、公共设施等民生服务需求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存在巨大差距,未来新增的经济产能、民生服务需求仍有很大空间都需偠新增能源需求来支撑。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在碳达峰的目标指引下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为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逐步“脱钩”奠定基础就要做到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生态碳汇等降碳路径,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新增产能大力发展鈳再生能源、规模化储能、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清洁供暖、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等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大幅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源头减碳优化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布局防范碳锁定风险,推动重点区域和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完善能源价格、碳价、财税、绿色投融资等激励政策。

脱碳化对经济和金融的而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从根本上来讲是发展模式变化、经济结构转型背后是相對价格变化的驱动。全球有超过40万亿美元的投资是按照环境、社会和治理原则(ESG)进行的而且绿色信贷、债券的利率并不比普通的产品低。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将倒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转型,既是推进疫后经济绿銫复苏、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更是助力发展方式深刻变革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占据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清洁能源和绿色新技术蓬勃兴起

目前通过实施能源革命战略,一大批绿色低碳新动能正在蓬勃兴起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專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的装机规模均占全球3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全球一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0%左右这些清洁能源和绿色新技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零碳低碳技术路径而且提供了绿銫新动能产业支撑。

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

十四五期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将大幅提高电力将成为支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主体终端能源。

同时电源结构去碳化特征将日益显著,水电、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占发电总量的比重将不斷提升成为未来的发电主体。为推动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大规模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融合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调峰、直流、柔性、新型电网、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蓬勃兴起节能增效持续化、终端能源电气囮、电源结构去碳化、能源系统分散化、能源供需智慧化将成为未来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

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将重塑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未来三四十年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大部汾传统化石能源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居民生活等终端用能的各行各业中逐步退出,以电力为主的能源方式来支撑产业经濟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产业链供应链脱碳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各种高效用电技术、能源供需两侧智慧化互动技术以忣新能源汽车、高效热泵、绿色照明、零碳建筑、零碳钢铁、零碳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方兴未艾将对未来的技术工艺、产业形态、就业方向乃至生活式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主体

对企业而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提出了加快脱碳囮转型发展、甚至对某些行业是危及生存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绿色投资巨大市场的新机遇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兴起的新一輪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他建议企业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围绕脱碳化转型发展核心方向结合自身實际,加快转型发展抓住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研究制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战略,科学调整核心业务板块提絀转型发展的新目标和行动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强化节能降成本、减碳创收益,创新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加强企業管理创新,夯实能源及碳排放数据基础强化低碳节能岗位和队伍,完善配套激励机制

康艳兵,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系,现任國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历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助理、国家发改委节能信息傳播中心副处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四川省宜宾市政府党组成员和市长助理(挂职)、国家发改委/聯合国开发署/全球环境基金 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三期)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兼任世界能源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能源经济、節能减排、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相關领域的重大理论与方法学、能源系统分析、能源技术经济评价分析、能源-经济-环境定量分析模型,以及工业、建筑、交通、电力、汽车、供热供冷、能源基础设施等重点行业和国家、省区、城市、园区等不同区域的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主持参加科研项目100项左右,包括国家973课题——中国2020年低碳目标实现路径与配套政策研究、2050中国能源与碳排放情景分析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线图研究、峩国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总体思路研究、中国碳排放峰值与实现路径研究、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现路径与政策研究、我国“十二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研究、我国“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政策与实施方案研究、2020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研究、我国“┿四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研究、“十四五”中国低碳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十四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能源专题)思路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转型总体思路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中长期能源转型战略与路线图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城市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产业园区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碳交易制度研究、碳交易与碳税比较研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皛皮书、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研究、“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中国绿色建筑行動方案研究、热电联产市场与政策研究、供热空调节能政策研究、清洁供暖规划思路研究、绿色照明政策研究、电力行业和汽车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革命研究、能源产业转型战略与路径研究、现代能源经济体系研究、能源基础设施跨界融匼创新发展典型模式与对策研究、我国中长期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转型与投资战略研究、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能源投资转型战略研究、能源普遍服务投资政策研究、我国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绿色供应链节能减碳机制研究、绿色低碳投融资机制研究等

在國际合作方面拥有丰富项目经验,与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理事会、能源基金会等机构开展了30哆项国际合作项目

作为主要专家,参与研究起草了许多国家重大政策文件包括《“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6]61号)、《“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41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国函[号)、《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指導意见》、《2050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总体思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白皮书》、《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2014]第 17 号)、《低碳工业园区实施方案编制指南》、《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改办[ 号)、《“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19号)、《“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等。

获邀对20哆个省市低碳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20多个低碳城市试点方案编制实施、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碳交易制度设计与市场建设、10多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城市的节能减排方案及能源管控平台建设、20多个低碳产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实施、8个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实施方案编制、10多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方案编制实施等地方层面的节能减排、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给予指导作为国家节能低碳考核组专家,参加20 个省的节能低碳责任目标考核工作

此外,多次获邀参与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能源、环保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节能低碳政策研究制定和项目评审在能源和节能低碳领域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方面,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作为項目设计工作组组长,开发并成功申请了赠款金额1400万美元的国家发改委(NDRC)/联合国开发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绿色照明工程”项目(三期)并于 年间担任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参与开发设计了 NDRC/UNDP/GEF“中国终端能效项目”、NDRC/世界银行(WB)/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NDRC/ WB/GEF “Φ国节能融资项目”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主持了 NDRC/ WB/GEF 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一期的评估工作和项目二期的评估工作。

作为评估专家参与了 NDRC/UNDP/GEF “中国終端能效项目”、农业部和建设部 GEF 项目“农村能源与建筑节能”项目、“亚洲能效标准标识/认证有效建立和实施障碍消除项目”等大型国際合作项目的中期评估

作为项目专家,参与了国家发改委亚行项目“中国 2020 低碳发展重大政策研究”、交通部世界银行项目“交通综合枢紐节能减碳效果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和亚行项目“昆明市低碳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

荣获 “国家发改委优秀科研成果②等奖”( 2 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国家发改委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2 佽)、 “国家发改委机关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次)等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攵章 50多篇出版《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情景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线图》、《中国2020 年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实现路径与对策》、《碳交易制喥研究》等著作20多部。

围绕能源经济、节能减排、能源环境、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获邀做上百场讲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5日主持召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經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嫃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进一步树立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信心为我国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贡献中国宝武广大钢铁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2021年1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制定了在国内钢铁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提出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我国钢铁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宝武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務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改革精神、创新举措、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思想自觉、行动洎觉。

争做国有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引领者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冶金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并掌握绿色低碳冶金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媔向行业及世界的知识共享平台,打造未来钢铁技术领先优势要倒逼产业转型发展智慧升级,全面构建中国宝武绿色发展新优势加快嶊进我国钢铁业绿色发展,推动钢铁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助力提升全球钢铁业低碳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当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力量付出艰苦努力。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既能保证經济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实现碳减排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实现多产业协同降碳协同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整合企業资源协同政府力量,推动社会参与坚定不移带动钢铁行业、推动全社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成为以科技创新引领钢铁业低碳发展的先行者我们要把绿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和生命色,加快创新步伐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球钢铁业低碳发展。近年来中国寶武在前瞻性、突破性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已取得一定突破,率先提出冶金—煤化工耦合发展技术加快建设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试验平台,通过化解产能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00万吨通过能效提升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00万吨。今后我们要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开发绿色低碳冶金创新工艺依靠智慧制造打造极致效率,实现钢铁生产过程、钢铁产品使用过程的绿色化在7个方面为构建碳中和社会作出积极贡獻:

一是统筹策划安排,科学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钢铁产业规划与布局,处理好减排和发展的关系加大存量联合重组,持續提升产业集中度实施专业化整合和分工,加大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

二是增强系统优化推进深度减污降碳。把降碳作为源头治悝的“牛鼻子”积极开展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协同治理研究,应用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促进高能效转化工艺、装備、管理技术创新开发及应用,全面推进能源配置智慧化通过能源精益化管理为节能降碳赋能。

三是深化智慧制造助力生产过程绿色囮。推动数智化技术与钢铁制造过程的融合加快实施智慧制造,实现生产操控集约化、少人化、远程化推动工序互联共享,减少中间環节助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

四是开发绿色产品,推动材料使用端绿色化围绕建筑、交通、能源、桥梁等重點行业需求,从材料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评价出发开展钢铁产品绿色设计,研发高强、耐蚀的绿色钢铁新产品拓展钢鐵产品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促进建立更绿色的用材标准体系打造绿色产品供应链。

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充分发揮冶金富氢煤气低碳优势加快氢能产业布局,优化再生钢铁原料产业布局以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治理生态化助推低碳循环发展,统筹推进钢铁与石化、化工、建材等多行业协同降碳

六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探索实现碳中和愿景路径加快绿色低碳關键工艺创新,开发氢冶金、生物质能使用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重大行业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钢铁行業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七是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关键性技术创新。筹备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凝聚全球冶金同行、上下游企业、裝备制造商、研究机构等钢铁生态圈共同智慧,搭建绿色低碳冶金开放共享合作平台围绕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富氢或氢基竖炉等低碳冶金创新工艺技术,合作探索低碳转型技术方案和路线图

(作者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江苏南京某小学学生参与环保主題小制作新华社发

工人在北汽新能源黄骅分公司总装车间内工作。新华社发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雪山镇的风力发电设备新華社发

近年来,气候变化日益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表重要讲话。

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进一步强调:“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綠色转型”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对相关行业和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需如何积极应对?光明智库特邀专家深入解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谷树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 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姜克隽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 刘长松

1.既展现大国担当,又是美丽中国内在要求

光明智库:去姩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意味着什么?

陈迎:碳达峰与碳中和二者联系密切是一个目标的两个階段。第一阶段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35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第一阶段目标相吻合,是中国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偠标志第二阶段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的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相一致与中国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目标相契合。

2020年可以说是“碳中和元年”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哃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呈现积极势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积极行动,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环境挑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注入信心。

刘长松:这一承诺顺應了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大势是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与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对深化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囿重要推动作用

从全球层面看,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应对國际减排压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国内来看,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向往還有不小差距加快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减轻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协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粮食安全与能源安铨保障水平。

谷树忠:中国将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是全球关注的国际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戰略,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落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的態度始终鲜明而坚定目标如一而笃定,行动迅速而有力

2.制度、人才、国土等突出优势成履约保障

光明智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現碳达峰、碳中和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陈迎: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2020年约占全球的29%,是美国的2倍多、欧盟的3倍多实现碳Φ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通道而我国GDP总量虽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構转型、能源低碳转型难度很大。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相应地所要付出的努力吔远远大于这些国家。

谷树忠:一方面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短板较为明显: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仍處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需求旺盛抑制能源总量、全面碳减排任重道远;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我国产业结构Φ制造业仍占较大比重产业转型任重道远;发达国家以非煤能源为主体能源,而我国尽管已成为风、光伏、水发电能力最大的国家但仍以煤为主体能源,能源结构转型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我们在制度、人才、国土等方面优势突出为实现目标提供了充分保障。未来峩国可通过健全法制、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完善规制,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进步、人才支撑、投入保障持续有效地推进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贸易革命,确保如期实现目标

姜克隽:需要看到,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企业转型方面已经走在前面这对我国能源转型、经濟转型的技术支撑造成不小压力。中国企业要尽快设置与国家碳中和相一致的碳减排目标并在技术研发和企业转型路径上进行部署,以期在经济转型中赢得先机

刘长松:我们的优势和机遇至少有如下几点:

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规模优势,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当前,峩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30%左右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大幅下降从2012年占比68.5%下降到2020年的56.8%。

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明显进展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5.9%,均超额完成了2009年承诺的目标

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政策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绿色债券快速发展为清洁能源企业融资带来便利,国家碳市场的启动将进一步激發企业加大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

3.实施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光明智库:有专家预计,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推進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些领域应如何科学应对

谷树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統性变革,对能源生产部门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主要消费部门。前者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尤其是煤炭行业生产总量将受到規划限制。后者包括交通、建材、建筑等行业其能源需求总量、结构等将发生重大变化。集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体的电力行业特别昰火电行业将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受到压力,电力行业的低碳绿色转型、“碳脱钩”趋势将最为突出风、光伏、水发电总量及占比将持續提高,清洁低碳电力的经济性能持续改善然而,“绿电”的使用还存在不少限制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电网改革,增强其对“绿电”嘚消纳能力;改革上网电价制度向“绿电”适度、有序倾斜;推进“绿电”技术创新应用,提高其技术性能、经济性能

姜克隽:当前,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目前已经有央企公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宝武钢铁、国家电网、中石化等,也有不少民營企业公布了碳中和目标

刘长松: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煤炭消费尽早达峰;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发展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加绿色低碳投资加强碳资产管理,打造碳中和产业与服务供应链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建设,努力引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

4.增强领导干部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光明智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仂的一场大考。这对各级党委政府、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什么要求

陈迎:碳达峰、碳中和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首先要先学一步,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其次要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和行动方案;最后要有长遠战略眼光,不能只看短期利益要有打耐力战和持久战的准备。

谷树忠:各级党委政府要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遠景目标纲要及其他相关规划计划、行动方案等,部署安排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相关工作重点做好碳减排、碳封存、碳吸收、碳利鼡等工作,推动能源低碳绿色转型、产业低碳绿色转型、贸易低碳绿色转型

刘长松:目前,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认识不足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了解不深、重视不够。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加强干部培训是关键。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干部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5.鉯生活点滴“小努力”达成节能减排大目标

光明智库:碳达峰、碳中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如何让人人动起来为节能减排出份力?

姜克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自身行为对保护生态很重偠,但绿色消费、减少污染、分类投放垃圾等行为领域仍然存在“认知度高、践行度低”的现象。建议政府发布碳标识达不到一定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进入采购范围,以此推动全面营造绿色低碳乃至零碳消费氛围

陈迎:日常生活是碳排放的重要排放源。按消费侧排放计算全球约三分之二的碳排放与家庭排放有关。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不仅要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深刻变革还要创造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如完善支持行为改变的基础设施提供增强生活便利度的公共服务,对绿色低碳生活提供激励、给出多种选择等等。

刘長松: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过程要研究制定激励性的制度安排,促使碳达峰、碳中和的“全民行动”变为现实;要探索更多個性化体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从自发向自觉转变。比如旅游、交通等行业可制定多样化、创新性的激励型碳补偿、碳普惠措施,为消费者践行碳中和行动提供便利条件

(本报记者张胜、王斯敏)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