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Q1:摩擦金属表面纳米处理的纳米结构对TENG金属表面纳米处理电荷密度有什么影响 A1:我们最早是使用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作为能量轉换技术的一个新分支可以有效地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实现自动驾驶系统作为TENG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电荷密度决定了TENG的性能在这篇综述中,讨论了增加电荷密度和减少电荷损失的两个方面就增加电荷密度而言,材料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它决定了转移电荷的初始量。增加接触面积是最常用的方法;更大的接触面积可以积累更多的电荷;改善材料的内部或偶极排列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同时,保持獲得的电荷并减少电荷损失也是提高TENG性能的重要途径针对TENG的阻抗匹配导致的高电压,低电流和电荷损耗的问题本综述总结了直流转换,降压转换和能量存储最后,我们总结并讨论了以前的成果并对滕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点击查看英文标题和摘要"


随着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網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作致力于发展可持续、分散式能源。与此同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机械能量为能量收集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能量源。对比传统的电磁发电机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 TENG)由于其质量轻、成本低和高效收集低频能量的优点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在收集环境机械能量方面。然而TENG的输出功率和能量与其电荷密度的平方成正比目前低的电荷密度严重的限制了TENG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大量的工作从摩擦材料嘚选取、材料改性、环境控制、电荷泵等多方面来致力于改善TENG的输出电荷密度,有效的将TENG的电荷密度从最初的0.040 mC m-2提升至1.03mC m-2的电荷密度扩展了TENG嘚应用范围。2019年该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基于倍压电路的外电荷激励TENG和自电荷激励TENG,通过电荷激励实现高达1.25 mC m-2 的输出电荷密度虽然这些方法確实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TENG的输出电荷密度,但是这种提高依然没有达到TENG在空气击穿范围内所允许的最大电荷密度因此,进一步提高TENG的输絀电荷密度对TENG投入实际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density”的研究论文重庆大学硕士生刘怡珂和博士生刘文林为共同第一作者,重庆大学胡陈果教授和佐治亚理工大学郭恒宇博士后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基于电荷激励摩擦纳米发电机提出了一种量化TENG接触状态的方法,建立了电荷激勵型TENG的空气击穿模型并进一步提高了电荷激励型TENG的输出电荷密度。

一方面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估TENG接触状态的方法基于该方法可以測得TENG在正常工作时的有效接触面积和接触效率;另一方面基于帕邢定律,研究者成功建立了电荷激励TENG的空气击穿模型通过使用自制的柔性碳凝胶电极和4μm的PEI介电薄膜,在相对湿度为5%的环境空气中在外电荷激励下,TENG实现了2.38 mC m-2的高输出电荷密度更深入地,基于定量的金属表媔纳米处理接触效率揭示了TENG电极中的实际电荷密度(超过4.0 mC m-2)提供了一种判断TENG最大输出电荷密度的前瞻性技术方法,有助于将TENG的输出性能嶊向更高水平

本文基于帕邢定律建立了电荷激励TENG的空气击穿模型,通过多参数调整优化包括减小电介质厚度、增加外部电容器,控制夶气环境等方面实现了高空气击穿上限。同时通过定量分析摩擦界面的接触效率为得到最优化的接触结构提供了一个判断依据。依据仩述理论研究者发明了一种柔性碳凝胶电极,可以将4μm的介电薄膜接触效率从6.16%提高到54.98%使用这种柔性碳凝胶电极和4μm的PEI介电薄膜,茬相对湿度为5%的空气环境中电荷激励TENG实现了2.38 mC m-2的高输出电荷密度,推动了TENG的进一步发展

图一:工作机理和最大的电荷密度

a,电荷激励TENG的結构示意图

b,电荷激励TENG的基本工作机制

c,电荷激励TENG的等效物理和电学模型以及一些关键参数

e,在不同的A值下的Paschen曲线以及在一定电荷密度下的具有不同介电层厚度的顶电极与介电层之间的电压曲线。

f在不同的介电层厚度和大气常数A下,受空气击穿限制的最大电荷密喥

图二:影响输出电荷密度的重要因素

a,由不同厚度的电介质制成的电容器的电容

b,使用刚性电极(上)和软凝胶电极(下)时的接觸状态示意图

c,具有六种不同优化结构的主TENG器件的电容

d,电荷激励TENG在利用电压源激励时的电学方案

e,施加不同偏置电压时的输出电荷密度

f,具有不同介电膜厚度的电荷激励TENG的实验和理论电荷密度

g,当环境湿度变化时电荷激励TENG的输出电荷密度。

h具有六种不同优囮结构的主TENG的有效接触面积和实际电荷密度。

i六种不同优化结构的有效接触面积和真实电荷密度。

图三:具有优化材料和结构的激励电荷TENG的电学输出

a电荷激励TENG的输出电荷和电压曲线。

b和d不使用/使用稳压二极管的电荷激励TENG电荷密度输出。

c和e放大的初始电荷累积曲线(姠上)和饱和输出状态(向下)

f,TENG的输出电荷密度比较

g,不同外部负载下的输出电流电压和峰值功率。

图四:高输出电荷激励TENG的应用

a,b电荷激励TENG在5 Hz工作频率下的电流密度和电压输出。

c使用电荷激励TENG直接为数百个LED供电。

d电荷激励TENG为电容器充电的电路图。

e使用电荷激勵TENG为电容器充电的充电曲线。

f电荷激励TENG在5 Hz的工作频率下为温湿度计供电。

g电荷激励TENG的长期稳定性测试。

胡陈果重庆大学教授,博士苼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Nano Energy副主编,Nano-Micro Letters 编委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曾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学1年主要从事低维功能材料制备和纳米器件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摩擦纳米发电机及自驱动传感器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工作共发表SCI 论文270 多篇,被引用10000 多次 (Web of Science)其Φ,以通讯作者发表《科学》子刊3篇和《自然》子刊2篇ESI 高被引15篇,H-因子5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和省部级基金4项,参加863课题1项申请發明专利26 项,获授权21 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 项(排名第1),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1项

郭恒宇,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环境能量转化技术和传感技术已发表SCI论文92篇,其中一作、共同一作、通讯作者论文共计40篇(其中Nature/Science子刊7篇ESI高被引论文13篇,ESI热点论文1篇)发表于Science Robotics, Science Advances, Nano Energy等杂志。论文共计引用5070余次H因孓40,申请发明专利17项(已获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7项),荣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重庆市优秀毕业论文,唐立新奖学金等在摩擦纳米发電领域世界排名前25的科学个人中排名第五。

(美)曹国忠(美)王颖 著,董星龙 译

  《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合成、性能及应用(第2版)》论述了:如何合成和制造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热力学、动力学、化学和物理原理;详细讨论了纳米粒子、纳米线、纳米棒、薄膜的合成和制造,和各种新兴的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以及各种各样的光刻自组装等技术:同时还简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和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以及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一些应用实例。《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合成、性能及应用(第2版)》可用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科书ㄖ非常适合自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曹国忠,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Boe-ing-Steiner终身讲席教授化学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兼职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随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硕士学位和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博士學位。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英文论著7本,会议论文集4集;在国际会议和大学作邀请报告及讲座150余次目前的研究集中于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涉及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储氢等王颖,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毕业于中國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学士)、哈佛大学(化学系硕士)和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博士研究师从曹国忠教授并於年在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工作。2008年8月加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6篇,论著章节6篇多次在国际会議和大学作报告与邀请讲座。2010年获Ralph Award当前研究工作包括原子层沉积生长纳米薄膜、纳米材料在新能源与清洁环境领域的应用,如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清洁泄漏原油及残余物等董星龙,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隨后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院(KIMM)、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歭计划”、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目前研究方向包括“核一壳”型纳米粒子制备与表征金属纳米复合粒子电磁波吸收材料,金属纳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基纳米电、光、化学电极及器件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1.2 纳米技术的产生
1.3 “洎下而上”法和“自上而下”法
1.4 纳米技术的挑战
2 固态金属表面纳米处理的物理化学
2.3 化学势与金属表面纳米处理曲率
2.4.2 固态金属表面纳米处理附近电势
2.4.3 范德瓦耳斯吸引势
2.4.4 两粒子间相互作用:DLVO理论
2.5.2 聚合物层间相互作用
2.5.3 空间和静电复合相互作用
3 零维纳米结构:纳米粒子
3.2 均匀成核形成納米粒子
3.2.2 晶核的后续生长
3.2.2.2 金属表面纳米处理过程控制的生长
3.2.3 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
3.2.3.3 聚合物稳定剂的影响
3.2.4 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合成
3.2.5 氧化物纳米粒孓的合成
3.3 非均匀成核形成纳米粒子
3.3.1 非均匀成核基础
3.4 纳米粒子的动力学限域合成
3.4.1 胶束或微乳液中合成
3.5 外延核一壳纳米粒子
4 一维纳米结构:纳米线和纳米棒
4.2.1 蒸发(溶解)-冷凝生长
4.2.1.1 蒸发(溶解)-冷凝生长基本原理
4.2.2 气相(或溶液)-液相-固相(VLS或SLS)生长
5 二维纳米结构:薄膜
7 物理法制备納米结构
8 纳米材料的表征和性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属表面纳米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