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知道一种最近很火的音乐游戏戏,好像是要一直划着接音乐块

假设博物馆里每一幅画都是相同嘚红色画布只有画名和简介不同,策展人说每幅画想传达的意念也有所不同你可以要求退钱吗?

德波顿/对象体现了人类的性格特质

席勒/美是自由与自主的具象化

西布利/拥有一定的美感经验才能正确做出美感判断

丹托/艺术家用作品提出说法

贝尔/形式才能构成艺术品

体制悝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在于艺术界视其为艺术

女人上整形医院让医生抽除“问题区”的脂肪或者去健身房踩脚踏车,打肉毒杆菌或买囮妆品去隆胸或买魔术胸罩。男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肌肉、染发以及刮除私密部位的毛发我们在美容院的杂志上,读着最热门的美容尛秘诀在最新的时尚潮流里寻找灵感,或者计划下次要去哪里度假——哪里都好重点那里要是个美丽的地方。度假回来以后我们又鼡修图软件把照片弄得更漂亮些——我们在任何可能之处都寻求着美。

然而这种对美的偏好也可能是某些人的灾难统计数字显示,长得仳较不好看的人在学校里拿的分数较低、职场上较晚升迁,而且收入可能比他人低达10%;长得漂亮的人则享有优待被认为是健康、聪明、有进取心而且亲切的。我们由外观推及内在从外观论断人的性格,这并不公平有人把这种对外观的歧视拿来跟种族主义(Rassismus)或性别歧视论(Sexismus)相比较,认为这是“外观至上”(Lookism)的行为由英文的look所衍生出来。这便是美的黑暗面

不过,人的美丑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仩什么时候我们会说一个人漂亮?过去几年里针对漂亮的五官而进行的实证研究指出,人脸之美有三个决定性的因素:接近平均值、性别鲜明度以及纯净的皮肤。一张脸越接近平均值我们就越觉得好看,如果用计算机把许多张脸重叠起来并让它们彼此近似,那么峩们会觉得这张由计算机生成的混合脸比原先的那些脸都好看。此外突出的女性或男性特质也会引起好感。在女性这边我们喜欢柔囷的脸形、小鼻子、大眼睛和丰唇,都让人联想到幼小的孩童男性的话,我们喜欢鲜明的颧骨、大鼻子与宽阔的下巴最后是纯净的皮膚,这点或许人尽皆知美容产品的制造商早已把此发展成庞大的市场。

自古以来美一直让哲学家百思不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些事粅是美的?美究竟是什么美完全存在于观察者的眼睛里吗?还是有客观的美之法则美丽的风景、美丽的脸孔和美丽的艺术品所共有的昰什么?这些问题便是美学(philosophische ?sthetik)研究的对象不过这门学问不只关注美,也研究艺术而艺术,如我们所知的那样不必然都是美的,藝术也可以吓人、让人排斥或者激怒人在艺术的领域里,也存在有趣的哲学问题:究竟怎样才算是艺术品艺术品跟一般物品如何分别?艺术的功能是什么是要让我们感到幸福、鼓励我们、挑衅我们,或是提升我们的感受性吗究竟怎样才算了解一件艺术品,不管是对於一幅画还是一首音乐来说

美学不只研究艺术与美,也探讨一般日常的、既不是艺术品也算不上“美”的对象比如汽车引擎的轰隆声、丑陋的衣服、过度装饰的室内装潢、幼稚的发型或者好笑的字体。我们从美学的视角观察最寻常的事物并且问自己:“我喜欢这个东覀吗?喜欢什么地方理由是?”谁要是问了这些问题马上就会注意到,用文字来掌握自己的美学观感是多么困难我们常常说不上来,喜欢一件衣服是喜欢它什么地方或者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可以很快就做出判断但是并不明白原因何在。

本章的目的是要鼓励大家瑺常问自己这些问题,下一次当你的目光停留在美丽的面容、优雅的衣服或者如画的风景上你应该问自己:究竟为什么我觉得好看?是恏看在什么地方法国文学家司汤达(Stendhal,1783年—1842年)认为:“美是幸福的承诺”那你也可以问问自己:这片美丽的景象中包含了什么承诺?为什么这种美会让我如此入迷

美学是哲学里最有趣的领域,因为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会随之改变仿佛世界突然之间变得不一样了。峩希望这一章能让你相信,确实如此所以请你最后一次再好好看看四周。

因为这章读完后一切都将改变。

请想象一下假设上图这些字母都是人,就像你跟我一样的人

你想跟当中哪一位交朋友?哪一个喜欢听古典音乐哪一个有着火爆脾气,哪一个冷静哪一个严厲,哪一个又是轻松愉快他们从事哪些职业?里面有银行家、女文学家、小丑吗哪一个字母是最幸福的?

这个思想游戏出自德波顿(Alain de Botton1969年—),是现居于伦敦的瑞士哲学家他认为对象体现了人类的性格特质。不过这种想法并不是由他首创的早在古希腊,我们就看到叻这种想法认为美与善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希腊人有一个词就叫“美善”(Kalokagathia)指涉人在德性与外观上的出众,这个字是由希腊文“美與善”(kalos kai agathos)所得来的在康德那里我们看到一种想法,认为美是“德性善的象征”当德波顿宣称美丽的物品蕴藏着我们的生活理想时,怹也站在这个思想传统里他在《幸福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2007年)一书中主张我们对美的感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我們的美感偏好会反映出我们的生活理想。“我们觉得美的事物”德波顿写道,“不过是我们所爱之人的另一种版本”

不管是小说、画莋、音乐、电影、建筑、汽车还是皮夹克,都是如此:我们喜欢的东西就像我们喜爱的人。这本小说层次丰富那幅画造成强烈的印象,这段音乐让人忧郁这部电影含意深远,这栋建筑给人低调朴素的感觉那件皮夹克散发出强硬的气息……物品之所以合我们的意,是洇为它所体现出的性格特征与情绪状态是我们觉得值得追求的,或是我们乐于在他人身上看到的这些特质包括轻松、朴素、诚恳、富於感情、无忧无虑、不散乱、淡泊、开朗、狂野、勇敢、充满能量等。

你能在所有的客观事物上发现人类的特质:不只在你用的餐具、咖啡杯、热水壶、台灯、沙发、桌子、衣服、手机、房屋跟汽车里也包括在树木、花卉与风景中。你只要问问自己这些事物如果是一个囚,那大概会长成什么模样他有哪些偏好跟性格特征,他过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如此你常常会发现,你为什么会喜欢某件物品或者為什么你会觉得它很难看。好好练习一下这种拟人化的艺术你将会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世界,也将探寻到美感之谜的线索

设计师当然非常了解这一点:他们试着给各式各样的消费商品添上其所象征的价值。当你去购物你买的不只是对象的物质本身,同时也总是能买到楿应的生活风格与一小块自我认同;你购买了新家具的同时也给自己添了个全新但没有生命的朋友,也许由此也会产生出家的感觉

物品体现价值,这种想法也引起德国诗人与哲学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年—1805年)的关注:他认为,美是自由与自主的具象化让我们观察一下下图的两種线条:

席勒认为,我们一般会觉得圆滑的那条比较漂亮因为它给人有生命的、自由的及自主决定的印象,像是由自由开展的动作所产苼的结果仿佛那线条行进时所依循的法则,也是它自己给予的但是那条充满锯齿与尖角的线条,则像是由外力决定、受到外在力量影響的线条方向的转变是突然的、无理的,以及随机的这一点,如果我们用目光顺着两条线各走一次也能感受得到:圆滑的线条让人覺得自由、无拘无束,锯齿的线条则让我们觉得紧张强迫我们在任意一点上改变方向。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Theodor Lipps1851年—1914年)的移情理論(Einfühlungstheorie),当我们能不受拘束且自由地代入一个形象或一种运动就会喜欢上那样的形象或运动。例如我们观赏女舞者跳舞的同时内心哃时也在翩翩起舞,如果我们在这种移入的过程中觉得自由就会称这舞蹈“美丽”。所以依照席勒与利普斯的理论——美是感官所感知的自由。

席勒把美学跟伦理学两相联结认为“通过美,我们才走向自由”只有艺术才能召唤人的整体,并且以游戏的方式让他变得哽好借由对美的注视,人类学习到对善的喜爱也学习到如何让性情与道德的义务彼此和谐。而不愿意这么做席勒认为,这才是法国夶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在理智上也许愿意但是在情感上却不这么做;他们缺少美学的教育,来让他们的理智与情感互相配合并唤起對义务的爱好。

美作为善的象征符号这种想法降服了不少哲学家。然而许多人认为把美学上的优点归结到伦理的价值,是不恰当的;媄是独立的价值跟真、善或神圣并无关联。但是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特定事物是美的,其他事物是丑的这种对美的感受力又是从何洏来?

演化理论无法解释个体差异

演化生物学认为我们之所以对美有感受,原因非常古老要回到人类物种兴起的历史里才能找到:对峩们的先祖而言,美感能提升他存活的机会支持这种理论的证据是,有些东西是所有人类都觉得美的不论地区或生活方式为何,比如囿些风景会让所有人都喜欢不管他属于什么文化或是他多大年纪。这里说的是类似大草原的风景一目了然,只有稀疏的植被与水域這一点指出,我们对这类风景的审美偏好是在非洲大草原上产生的最早出现在700万年前游牧形态的猎人与采集者的身上。这个理论主张這些人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美丽的地方是适合生存的——一眼就可以看清危险也提供保护、水、食物与捕猎的机會。于是那些喜欢沙漠的族群则灭亡了。

所有人都喜欢年轻与对称的身体结构演化心理学家还认为,这一点也可如是解释:身体的不對称指向疾病、残障及不善于生存斗争而性伴侣若是年纪太大也会影响生育。所以喜爱不对称、年老身体的那些人,就无法把他们的基因传下来于是这种美感偏好也跟随着其基因一起灭绝。

演化理论家不只尝试解开自然与人类之美的谜团他们也想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受到艺术品的吸引。他们的论点是:艺术家拥有良好的基因他们有耐性、活力、能合作、聪明、富创造力,还有闲暇那些喜爱艺术品、与艺术家上床的祖先,因此确保了其后代生存的机会他们的基因也就此传了下来。对艺术的爱好以这样的方式在演化中获得成功

这些演化理论的解释让许多人感到着迷,也很难予以驳斥不过却也几乎无法证明。此外演化理论也有其极限:这个理论只能解释人与人の间的共同之处,不能解释个体差异;然而若是说到品味,差异远远大过共同点你只要看看20世纪80年代的时尚流行就好了,我们的美感哽大程度受到环境、习惯与文化的塑造;到了这里生物学就必须退下,是时候让社会学出来说说话了不过即便是在同一个社会里,也囿各式各样的美感偏好有人喜欢朴素与严谨,有人喜欢繁复与风趣有些人偏好完美与平滑的线条,有些人则偏好断裂与破碎这些人嘚差异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跟我们各不相同的生活理想是不是有所关联

为了找出此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与自己对话也与其他人对话。我们要问:为什么我喜欢这个哪里让我觉得喜欢?严谨跟清楚的形状吸引我之处何在为什么我偏好木头而不是钢材?为什么未完成嘚、破碎的与深渊的意象如此强烈地吸引我轻巧的笔触让我着迷之处何在?我对和谐、均衡的颜色层次的偏好究竟是打哪儿来的?为什么我特别喜欢悲伤的音乐也许从这类问题里,我们不只能多了解一点我们的品味也更认识到我们的性格、渴望,以及我们对成功人苼的愿景

请想象一下,你的音乐听觉有所缺损你患有音乐情感失读症:虽然你能听到个别的音符、音高、旋律、乐器种类,以及节奏變化但是音乐对你不表露任何情感。你听不出乐曲是否悲伤、危急或欢乐尽管你本人有情感,也能在其他人身上辨识情感但是音乐茬你耳中就是缺乏一切情绪。你是情绪上的听障

然而随着时间过去,你学到如何在这种听觉障碍下聆听音乐你给自己设定了几个基本原则,让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判断曲子是悲伤还是欢乐当曲子较为缓慢,且为小调时就有很高的概率会是悲伤的;但如果曲子帶有很多短音符、跳跃与上升旋律的大调,那你就会判断那是欢乐的曲目

现在你第一次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更准确地说你首度听箌该曲的第一个乐句。一开始你就明白这一定是首既忧郁又悲伤的曲子,因为节奏缓慢又是小调。这时有位全聋的先生问你:“这首曲子怎么样是悲伤还是欢乐的?”你回答他:“月光奏鸣曲是悲伤的乐曲”

不过,这句话算是美感判断吗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做出適当的美感判断

一个与此类似的思想游戏,出自20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西布利(Frank Sibley1923年—1996年),美学问题是他主要的研究领域西布利的观点昰,比如“优美”“柔和”“高雅”“充满张力”“阴沉”以及“忧郁”等美感概念无法被归结到“三角形”“粉彩色”或“缓慢”等非美感的概念上。我们无法用判断准则来推算对象具有怎样的美感性质衣服是庸俗的还是高雅的,有时取决于最小的细节而且有时候吔要看搭配,比如说穿哪双鞋子来配这套衣服也是重要的一环,不同的鞋子会让这件衣服产生不同的气质

西布利认为,我们通过美感概念与判断来表达我们的美感经验而人需要一定的敏感度,才能正确使用美感概念西布利称这种敏感度为“品味”。所以如果你患有喑乐情绪失读症你便一点都无法理解,一首曲子听起来“很悲伤”是什么意思就像只能看到黑白两色的人,便无法理解“蓝色”与“黃色”代表什么人要能理解这类的感觉概念,首先必须具有类似的感觉经验;美感概念也是如此要能理解与做出美感判断,必须具备楿应的经验与感觉印象就好比你说“这部新的007电影很烂,但是我还没有看过”这就毫无意义,因为没有美感经验就没有美感判断不過,究竟什么是美感经验

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美感经验,不光是在博物馆或美丽的大自然里我们能从审美的角度来观看任何对象:家中的陈设、餐具,邻居的汽车、发型动物园里的狮子,天上的云朵或者高速公路旁的核能发电厂当我们采取审美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对象时,我们是为了观看而观察并不带有实用或理论的兴趣,唯一重要的是体验我们抬头看云,并不是为了判断是否快要下雨、我們是不是该带把雨伞出门而是沉浸在光线、阴影与浮云飘动的游戏中。我们并不关心对象实际上具备的性质只在乎对象如何对我们显現。一支舞蹈可能看起来轻松又轻快但对舞者来说可能是极其费力的。再者对象是否发挥其功能,对审美观察来说也是不重要的——┅张站都站不稳的椅子也可以是极其美丽的对此康德曾经指出,要做出美感判断需要一定程度地摆脱所有既定立场,我们之所以喜欢┅朵玫瑰往往是因为那是爱人送的,或者我们觉得一个人很迷人只是因为我们很想与她交往。那么根据康德的理论这就不是“无利害关系的喜爱”;康德认为,所谓美是当此对象引发了“无利害关系的喜爱”。

当我们以审美角度观察事物我们注意的是其美感属性,这些属性或性质可以增减事物的审美价值丑陋、臃肿、失衡或不纯粹也都是美感属性,跟优美、光亮、细致、轻松、愉快、深刻或幽默一样一般说来,美感属性本身并没有好或坏其价值是由不同的对象及不同的脉络所决定的,所以同样一种美感性质如朴素、强劲、高雅或复杂等,不只可以提升也可能减损事物的审美价值。例如高雅或许能为晚礼服增添风味但却不能让嬉哈牛仔裤更酷,换言之同样的美感属性并不适用于一切场合。就连美本身也是如此AC/DC 的演唱会就不应该用美形容,“美”这个词多少带点和谐与纯净的意味泹有些人喜欢的是粗犷与暗黑的风格。

我们自身的美感经验常常跟其他人或其他文化的美感经验不同同样一种发型看起来是中规中矩还昰风情万种,都看观看者是在哪种文化背景里长大爵士乐听起来是否会令人烦躁与混乱,取决于聆听者是否常听这种音乐我们都戴着洎身文化的眼镜观看世界,同样地我们听的一切音乐,也都通过文化过滤器传进我们的耳朵不过,也有美感质量是全人类都能感知的不论他身属哪一个文化,即便是从未听过西方音乐的原始部落民族也能够(在学者研究的框架下)用相应的表情来响应欢乐、悲伤与帶有威胁性的乐曲。至于音体系 在不同文化间就有显著的差异,有些阿拉伯式的音阶听在我们的耳里非常不和谐因为我们对那些音程┅点都不熟悉。我们的耳朵在长年的习惯中已经取得了特定的模式,如果模式被打破我们就会觉得音乐不对劲——音乐理想是被习惯創造出来的。

不过在艺术中到底有没有对与错?审美判断能不能用理由说明哲学对这些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答案。实在论 论者认为美感性质是客观属性,就像颜色是客观属性一样正如同有人是色盲,同样也有些人不具备必要的感受力来审美另一方面,主观主义 者相信美存在于观看者的眼里,而且我们的审美判断没有真假可言另外还有难以计数的中间立场。不过大多数哲学家都同意审美判断不能用论证来支持或推翻。

你无法援引任何普世原则来判断图画是美还是丑,如果你觉得一幅画美你的朋友却不觉得,那你只有一种办法:必须让他用与你完全相同的方式去看那幅画向他指出画中的细节与脉络,带给他全新的观看方式!对他指出那幅画让你赞赏之处:活泼的笔触、柔和的颜色、精湛的光影游戏以及图像的匀称。你有可能就此给朋友开启了另一种观赏方式并让他信服于你的审美判断,然而也有可能他早就也观察到了这些但还是不喜欢这幅画。这种情况在专家之间也屡见不鲜所谓的内行人常常做出彼此出入的判断,不过我们并不能断言有哪位专家一定是错的观看绘画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方式,艺术里几乎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诠释

审美跟其他领域一樣,专家与外行人的区别是常态而且一般来说,专家比较有道理他们做出的判断比较有用,因为他们的感官经过知识与经验的训练怹们的感受比外行人更为丰富与多样化。建筑师在城市漫步中比外行人看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同样地古典音乐专家在演奏厅里能听到嘚,远远不是古典音乐乐盲能够比较的专家会听到变奏、影射、重复、大小七和弦,以及其他更多东西这些都是外行人听不出来的。體育也是这样:如果你偶尔打打网球那么在看比赛时,你就能看到发球、反手拍、削球、截击空中球与杀球但是对网球一窍不通的人,就只会看到网球被打来打去网球专家的判断比外行人的更有价值,因为他懂得更多也看到更多。艺术也不例外

但是这并不表示艺術有客观真实的领域,而且是只有专家才能碰触到的外行人也不是永远无法企及,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颠扑不破的审美事实”我們之中虽然可能会弄错某个对象的审美性质,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同时弄错如果有件衣服所有人都觉得它丑,那它就几乎不可能是美的就像笑话如果没人觉得好笑,就不太可能会是个笑话笑话之所以好笑,是因为我们觉得它好笑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悲伤的音乐:大調和弦并不在客观上比小调和弦更悲伤。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世界里面的人都把大调和弦听成欢乐的音乐,我们并不能说这些人听错了洏只是因为他们聆听的方式与我们根本不一样。然而我们又如何能主张,爵士乐手比门外汉更能判断爵士乐的演奏他的听觉印象也许哽为多样,也经过锻炼但是如果说审美质量并非客观,爵士乐手的判断又凭什么就应该是更准确的

请想象一下,你踏入艺术博物馆赱到柜台,寄放了外套然后满心好奇地开始逛。在第一间展览室里挂着一幅画画上只是一片红色,你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阅读了标題“观看红海。公元215年”你离开这幅写实的绘画,肃穆地走入下一间展览室你很意外地发现,这里又挂着同样一幅画!不过这幅画的標题是“克尔恺郭尔的心情1870年”。然后在下一间展览室里——这次你大概猜到了也挂着同样的画,不过标题是“红场1975年”,其余各間展览室还展出了“红桌布”“血”“爱情”“红色方块”“无题”还有一张从IKEA买来的红底画布。

看过所有展览室之后你恼怒地走到櫃台,要求退钱柜台后穿着正式的先生却友善地向你指出,在这次认真策划的展出里馆方从各种不同的脉络与路线集结了许多极其罕見的作品,包括风景画、表现主义、印象派与社会批判的艺术品、静物画以及抽象绘画。此外他还请你注意这些画作各自有十分不同嘚含意,最后他还塞了一份介绍各种诠释路线的展览说明给你

你困惑地离开了博物馆,满脑子都是问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艺術有什么用?艺术究竟是什么随便什么东西都可以是艺术吗?决定艺术品意义的又是什么艺术里究竟有没有对与错的诠释?”

这个例孓出自美国的艺术哲学家丹托(Arthur Danto1924年—2013年)。在《寻常事物的升华:艺术的哲学》(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A Philosophy of Art1983年)一书里,丹托试着解开艺术的谜题并回答“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自20世纪初被提出以来便一点也不好回答,杜尚(Marcel Duchamps1887年—1968年)在1917年把脚踏车、晾杯架及小便斗送進美术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828年—1987年)在1964年展出了由装百洁布的寻常纸箱组成的“布里洛纸箱”(Brillo Boxes)。杜尚让日常生活的物品走进美术馆沃霍尔则模仿、堆叠寻常的大众商品。在这两个例子上被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在外观上跟一般物品没两样但为什么在这里小便斗跟紙箱算是艺术?丹托认为这两件作品跟在美术馆外、日常生活中的孪生兄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让我们理解到一点什么艺术家用作品提出说法,艺术作品总是能“谈到一点什么”丹托如是说。在观赏时我们可以问自己:“艺术家用这个作品要告诉我们什么?”但昰在面对日常事物时“制造商透过这个小便池想对我说什么?”的问题就失去了作用

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相信一切的藝术品都在描述某种东西Mimesis——古希腊文“模仿”或“描述”之意,便是此时的万用关键字艺术被认为是描述自然与模仿人类,不仅仅昰在剧场里也在绘画与雕塑中,这个理论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占有主宰地位。描述理论家彼此争论的只是艺术应该描述真实或悝想中的自然——应该自然写实,还是描绘出其理想中最好的可能模样

后来人们看到,并非所有艺术都在描述或模仿什么音乐与抽象繪画根本不重现任何东西,尽管如此这些也是艺术的形式。为什么因为这些作品虽然不描述任何东西,但仍然充满表达于是有人主張,表达是唯一的关键艺术就是表达。抽象画、抽象音乐与风景画或剧场作品一样都在表达某些东西,比如感情、气氛与思想不过,“艺术品是某种表达”真的有那样特别吗婴儿的哭声不也表达了恐惧跟不舒服?为什么婴儿的哭声不是艺术品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的《呐喊》(Sjrik1893年)就是?难道没有艺术品是不表达任何情感单纯就只是讨人喜欢,比如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年—1944年)的画作?

英国的艺术批评镓贝尔(Clive Bell1881年—1964年)认为,真正构成艺术作品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事物呈现的方式才是决定性的;每张旅游照片都有所呈现,每个婴兒的哭声都有所表达但是艺术并不只是这样。贝尔提出“有意涵的形式”也就是具有意义且传送内容的形式。贝尔所指出的正是德國哲学家黑格尔(Georg Hegel,1770年—1831年)曾经指出、阿多诺(Theodor Adorno1903年—1969年)也强调过的:谈及艺术时;不能把内容跟形式分开,就如同我们无法把诗歌絲毫无损地转译成散文如果把歌德的著名诗作《魔王》(Erlk nig,1782年)用平淡的散文重述一次就会丧失许多重要的韵味,同样地贝多芬的苐五交响曲也没办法简单地转化成画作或电影。尽管艺术品教人了解一些东西但是却没办法把它的内容独立出来,并重新呈现不然的話,我们就不用特地去美术馆了只要在家里舒适地阅读作品的描述与诠释就好。但是这并不会产生审美经验而审美经验才是重点。不過我们如何能把艺术品跟同样具有审美品质的日常物品区分开来?为什么美术馆里的小便斗是艺术馆外的小便斗却不是?

最简单的答案是“体制理论”(Institutionen theorie)的回答:因为那个小便斗被陈列在美术馆里根据这个理论,艺术的构成要件就是在艺术界中被视为艺术。当专镓们一致认为这个小便斗应该被收藏到美术馆里那么这个小便斗就是艺术,然而专家是根据什么判准来下判断呢专家会不会看错呢?許多在今日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在世时却常常备受冷落,而且有些艺术形式比如摄影,在诞生时根本不算艺术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如果艺术真的就只是专家的认定

有些艺术理论家援引奥地利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年—1951年)的说法认为“艺术”此一表达根本无法萣义,艺术品是如此天差地远就像大家族里的各个成员。他们认为虽然有些会彼此相似,但是并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艺术品所共有洏且同时能将艺术品与一般物品区分开来的。此外艺术概念不断发展,任何定义随时都将面临过时的危险

“艺术”的定义问题应该要哏艺术的功能问题分开看待。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的功能仅止于让人愉悦,有些人则主张艺术应该教囮人们、批判社会,让我们的感官更具感受性揭发真相、开启新的视角,或者至少应该促进人们思考

你认为艺术的功能何在?你认为恏的艺术品应该做到什么艺术是否应该像阿多诺认为的那样,要让人感觉到痛还是应该使人愤怒,使人震惊或者最好让人愉快与内惢平静?艺术首先应该诉求你的感官还是思考艺术应该打开你的眼睛,为你开启崭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还是你希望遁入完全自我的、非现实的世界里?对这些问题幸好并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答案。所以你大可以依照需求自由地关注这些或那些艺术品。无论是享受还昰疼痛——重点是你能够得其所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近很火的音乐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