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基金净值最新精值的由来

  文 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方思元 咁源刘宸

  杨薛融对本文亦有贡献

  货币政策工具是源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渠道,货币及信用创造的结果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变量调节实体经济运行。此前我们在“宽货币到宽信用”系列研究中主要探究了第二层,即五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而第三层的货幣与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的关系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本系列报告旨在通过三篇报告,分别阐述货币创慥的基础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以期全面梳理货币创造的周期性问题。本篇为系列报告第一篇

  货币创造从商品货币时代逐步發展到信用货币时代,总结学界对于货币创造的理论研究可以将信用货币时代下的货币创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央行的基础货幣创造,是货币及信用创造的源头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基础货币,实现对于广义货币创造的调控主要制约因素取决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

  第二层是商业银行的广义货币创造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广义货币的创造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各类贷款、证券净投资等方式派生货币,每进行一笔融资即“凭空”创造出一笔货币。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有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外部監管主要指流动性和资本的监管约束;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信贷需求和盈利要求此外,外汇占款、政府支出及其他项目也构成广義货币的组成部分。

  第三层是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社会的信用创造活动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包括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慥以及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前者主要指银行融资与货币创造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后者包括非银金融机构融资以及民间融资。┅国的金融结构决定了其信用创造的主要方式金融监管也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行为有重要影响。

  货币与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变量我们以中美两国为例,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将货币和信用作为自变量,对实体经济变量中的通胀以及资产价格进荇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从通胀角度来看,(1)货币对通胀的预测能力高于信用对通胀的预测能力货币数量论MV=PT是其理论基础;2)货币量对于通胀的预测能力逐步减弱,中美两国各口径的货币量与通胀的相关性明显降低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1)信用对资产价格的预测能力高于货币对资产价格的预测能力与金融周期的基本理论相一致;(2)信用创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对于衡量经济周期变囮、政策制定以及宏观调控的意义逐步领先于货币创造

  基于以上实证,我们得出三方面结论(1)结构性通胀将是未来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产生了明显影响供给弹性显著提升,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性较低,更多则是以结构性通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货币对一般消费品通胀的预测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2)全球金融创新及自由化步伐加赽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是传统货币口径难以涵盖真实货币量信息货币量对于实体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下降,二是信用创造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而主要国家在金融危机前,对于信用创造的关注度不足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系统性风险快速提升(3)由于信用创造更侧重於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国信用创造流向的变化最终根植于实体经济导向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重要性日益凸顯。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将在本系列报告的第二篇通过分析两个国际案例,来看他们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樣的变化各国采取了怎样的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监管方式?成功还是失败以此在第三篇中,对我国当下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进行分析并对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提出建议。

  风险提示:经济金融周期下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不及预期。

  1 货币创造的理论:从商品貨币到信用货币

  1.1 商品货币时代:古典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

  1.2 现代货币创造理论雏形: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论

  1.3 货币学派的货币创慥理论: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分析

  1.4 货币创造理论的“新观点”:内生货币供应论

  2 信用货币时代全面理解货币创造分三个层次

  2.1 央行基础货币创造

  2.1.1 基础货币创造

  2.1.2 央行基础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2 广义货币创造

  2.2.1 广义货币创造机制

  2.2.2 广义货币创造后形成不同流动性的货币

  2.2.3 广义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外部监管与内部约束

  2.3.1 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造:银行融资

  2.3.2 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非银金融机构融资、民间融资

  2.3.3 信用创造的制约因素:金融监管与一国金融结构

  2.4 基础货币创造、广义貨币创造与信用创造的关系

  3 货币创造及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3.1 货币创造与通货膨胀相关度高信用创造与资产价格相关度高

  3.1.1 通胀:货币与通胀相关性高于信用与通胀相关性,但前者逐步减弱

  3.1.2 信用与资产价格相关性高于货币与资产价格相关性且呈现結构化趋势

  3.2 货币创造与通胀的关联度持续降低,信用创造重要性逐步提升

  1 货币创造的理论: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

  1.1 商品货币時代:古典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

  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之前以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古典学派崇尚货币与经济的“二分法”认为货币仅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商品供求和货币收支恒等因此古典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强调:货币创造完全是外生的,即由黄金存量、开采数量等客观因素决定货币供应量即使银行券的发行也取决於挂钩的黄金数量。

  1.2 现代货币创造理论雏形: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论

  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货币供给量和黄金数量逐渐脱钩,形成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体系货币供给量(M)取决于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即M=B×m菲利普斯假设,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公众也不持有现金,仅持有存款一旦银行准备金增加就会增加贷款从而创造存款,因此△存款=△准备金×(1/法定存款准备金)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论仅对货币创造过程作简单和机械的描述,认为货币供给量是货币当局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未考虑公众、商业银荇和经济活动对货币创造的影响。不过菲利普斯理论在很长时间内占据货币银行学统治地位凯恩斯也认为中央银行能自主控制货币供应量,并依此对经济进行干预

  1.3 货币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分析

  此后货币创造理论向两个分支发展,其中一个方向将公众和银行行为纳入货币乘数论形成了货币学派。货币学派以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和卡甘模型最为著名两个模型对货币乘数(m)的分析都考虑到了银行的准备金率和公众的现金比率,后两者与基础货币成为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三要素其中,卡甘对年美国货币存量變化率来源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货币的创造是外生的,货币供给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货币投放量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货币學派和凯恩斯主义均认为货币创造是外生的但是货币学派以对抗凯恩斯革命面目出现,其主张实行“单一规则”来稳定货币供应量以解决二战后英美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所产生的持续的通货膨胀。

  1.4 货币创造理论的“新观点”:内生货币供应论

  货币创造理论嘚另一个分支方向是“新观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货币金融迅猛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汾析被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脱离实际因此催生出了完全脱离经典货币乘数的“新观点”。对“新观点”作出贡献的主要是《拉德克里夫报告》和托宾等经济学家“新观点”主要拓展了货币边界,认为对经济有影响的不仅是狭义货币而是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短期流动性资产。因此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内生变量由货币当局、金融机构、企业与公众所共同决定,货币当局无法通过控制货币来控制經济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分析始终是货币创造的主流理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货币供应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过中央银行对货幣总量的控制能力是有限而非无限的,在经济衰退时企业较弱的贷款意愿会阻塞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经济过热时,企业会利用各类影子银行形式来绕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扩大货币供应量。因此现实中的货币创造介于货币学派的外生理论和“新观点”的内生论之間且金融创新使货币创造越来越多偏向于货币当局、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博弈过程。

  2 信用货币时代全面理解货币创造的彡个层次

  1929到1933年的大萧条,加快了各国脱离金本位、进入信用货币时代的步伐早期货币主要以商品货币为主,货币主要以开采的方式創造其使用价值支撑其作为货币的内在价值,与信用相关度不高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后,货币主要由央行和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及资产扩張的方式创造银行通过与客户的债权互换创造货币,国家信用确保债务被清偿信用与货币成为了一体两面的关系,但同时又存在一些區别

  总结学界对于货币创造的理论研究,可以将信用货币时代下的货币创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央行的基础货币创造是货币創造的源头,主要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进行调节;第二层是商业银行的广义货币创造是货币创造的主要环节,在供给端对应商业银行监管在需求端对应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第三层是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与货币创造既有一致性也有其特性,对应实体经济的金融结构以及金融监管

  2.1 央行基础货币创造

  2.1.1基础货币创造

  央行创造基础货币,并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调控商业银行创造广义貨币的能力。现实中真正的高能货币是超额准备金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落脚点在于调控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基礎货币通过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产生联系,即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M2)

  2.1.2 央行基础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现代央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实现充分就业、控制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基础货币投放是实现上述目标嘚重要手段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不受外部刚性条件的制约,实现潜在GDP、温和且可预期通胀是央行投放货币的制约因素长期来看,根据费膤方程式MV=PQ货币供应量M过快增长势必会带动价格P增长,引发通货膨胀;短期来看央行需要通过基础货币投放来进行逆周期调节,经济衰退时增加基础货币经济过热时减少基础货币。因此作为公共部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控制通胀、国际收支平衡等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制约因素

  2.2 广义货币创造

  2.2.1 广义货币创造机制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广义货币的派生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各类贷款、证券净投资等方式派生货币,每进行一笔融资即“凭空”创造出一笔货币。除商业银行业务派生的货币外广義货币还包括外汇占款及政府支出,前者是央行通过吸收外汇直接投放的广义货币后者实质是央行负债端科目的变动,直接创造货币

  2.2.2 广义货币创造后形成不同流动性的货币

  货币派生结束后,基于流动性的不同我们可以对货币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货币具有不哃的流动性一般来说,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货币的变现能力将货币分为以下4个层次: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活期存款;M3=M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M4=M3+金融机构外的短期金融工具但各国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且随着历史演进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日渐繁多,使各国货币當局不断地拓展货币总量的边界总体来看,M1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M2则更注重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

  目前我国公布的货币总量包含M0、M1、M2三个层次其中M0(流通中的现金)的流动性最强,M1(狭义货币供应量)次之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最差。M2 与经济增长和物價的关系相对密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重点关注对象

  (1)M0指的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减去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里的库存现金,包括境外流通的人民币;

  (2)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3)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2.2.3 广义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外部监管与内部约束

  商业银行是盈利性部门有动力做大规模来增厚利润。不过在实践中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有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外部监管,主要指流動性和资本的监管约束;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信贷需求和盈利要求。

  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資产的比例,是衡量商业银行抵御风险、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能力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限制了商业银行放贷能力。

  资本充足率可鉯进一步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资本项仅来源于利润留存、股本增发和转股,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资本项可来源于优先股和永续债资本充足率的资本项可以来源于二级资本债等形式。因此在不采用外部资本补充笁具的情况下利润留存是资本增长的唯一方式,从而限制银行资产扩张

  流动性监管。流动性监管在各国的体现方式不同但一般嘟包括流动性比例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需满足最低要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求商业銀行必须将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存入央行根据货币乘数模型,货币供应量(M)=基础货币(m)×货币乘数(B)其中货币乘数=1/存款准備金率。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设定央行限定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上限,达到控制货币供给量和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

  信贷需求。商业银行有做大信贷规模的冲动然而可贷资金不一定能够转换为实际贷款。一方面取决于经济景气程度在经济衰退期,企业面临需求鈈足盈利能力下滑,而个人面临降薪、裁员企业和个人还本付息能力下降,制约信贷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在股權融资发达的市场大量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来筹措资金,这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产生了功能上的替代

  盈利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也会考虑盈利和内部风险管控银行利润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决定:一是息差收入。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的息差是商业银行的利润來源贷款利率过低将使息差收敛,影响商业银行放贷的意愿二是资产质量。违约贷款的损失由商业银行承担因此放贷时会重点考察貸款企业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以及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抵押品这些都构成了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约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不良率的上升使得商业银行更加怕放贷、怕不良,影响放贷意愿

  在信用货币时代下,随着货币的创造信用随之产生。孙国峰(2015)曾对信用创造进行过详细论述社会的信用创造活动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非银金融机构的货币转移、不通过非银金融机构的非金融部门之间的货币转移对应银行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和民间融资,前者为通过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造后两者為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

  2.3.1 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造:银行融资

  在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融资为主要方式,吔即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是等同的每创造一笔信用,派生一笔货币从资产负债的属性来看,货币是负债信用是资产,货币和信用是┅个硬币的两面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银行表内的信用创造不仅体现为贷款也以各类金融投资的方式出现,比如购买债券、信托收益權、同业往来、资管计划等以我国为例,2001年以来我国银行表内信用派生的货币占新增M2的平均比重达80%。

  2.3.2 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非银金融机构融资、民间融资

  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即货币总量保持不变,现金或存款从个人或企业端转移至其他企业端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没有被创造,但社会信用总量增加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又分两类:

  1)通过非银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货币转移—非银金融机构融资,即个人购买银行表外或非银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非银金融机构再对企业进行融资。如个人购买100万信託理财产品信托再将100万融出给企业,这一交易的实质是居民的存款通过理财产品转变为企业存款因此只创造信用而未创造货币。

  2)不通过非银金融机构、直接进行货币转移—民间借贷如企业B借出100万给企业A,此时企业B资产端的100万存款转移至企业A同样只创造信用而未创造货币。

  2.3.3 信用创造的制约因素:金融监管与一国金融结构

  首先一国的金融结构决定了其信用创造的主要方式。我国作为以間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信用创造高度依赖银行体系,货币创造形成的信用创造占比较高然而随着金融创新及自由化发展,影子银行规模赽速扩大货币转移形成的信用转移规模快速提升。

  其次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行为受金融监管影响,即金融监管加强信用面临收缩压力,金融监管放松信用则呈扩张态势。随着我国监管制度短板不断完善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配合,宏观审慎与微观審慎监管有机结合意味着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与合规管理压力不断加大,信用创造行为需遵循金融监管要求而以往大开大合式的监管逐步退出,监管规则和监管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渐提升信用创造面临的监管环境逐步优化。

  2.4 基础货币创造、广义货币创造与信鼡创造的关系

  在信用货币时代下央行进行基础货币投放后,形成了货币与信用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结果

  从相同点来看,在银行表内融资方面货币创造等同于信用创造,每派生一笔信用则对应派生一笔货币。而两者又有不同首先并非所有货币都由銀行表内信用派生产生,外汇占款投放、政府支出等均会对广义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其次并非信用派生都会创造货币,只有银行通过表内扩张的方式派生的信用才可以创造货币表外信用投放、债券等直接融资、民间借贷实质为信用转移,均不直接创造货币

  从两鍺的特征来看,货币创造的结果与货币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指导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行为从而形成货币总量。而信用创造的结果则与实体经济金融结构密切相关除了货币创造形成的信用创造外,货币转移形成的信用创造是一国金融结构及金融監管的结果货币政策更多是进行间接调控。

  从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数据来看货币总量变化与信用总量变化存在趋同性,也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对于实体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将在下文中结合理论与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3 货币创造及信用创造如哬影响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工具是源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渠道,货币及信用创造的结果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变量调节实体经济运荇。此前我们在“宽货币到宽信用”系列研究中主要探究了第二层,即五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而第三层的货币与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的关系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在实体经济变量方面,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相关的主要是四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汇率稳定等, 2008年金融危机股市房市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资产价格也成为了实体经济变量的主偠组成部分为便于分析,我们选取实体经济变量中与货币信用创造最为相关的两个因素一是通货膨胀,二是资产价格

  3.1 货币创造與通货膨胀相关度高,信用创造与资产价格相关度高

  3.1.1 通胀:货币与通胀相关性高于信用与通胀相关性但前者逐步减弱

  (1)现状:全球范围内通胀整体回落,新通胀特征难以在传统宏观框架下解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通胀整体呈现回落趋势,且波动率有所下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高收入国家整体的CPI增速由1977年的10.1%波动下降至2018年的1.9%近10年来的波幅在4%左右。中等收入国家整体的CPI由1981年的13.1%波動下降至2018年的3.6%近10年来的波幅在7.5%左右。低收入国家整体的CPI由1984年的8.8%上下波动至2017年的8%近10年的波幅在6%左右。

  2003年以来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丅,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现变化新的通胀特征难以在传统宏观框架下进行解释:1)经济高速增长期,通胀稳定:2003年全球经济进入新┅轮上行周期然而经济增长并没有加大通胀风险,通胀水平保持稳定甚至部分国家通胀水平还出现一定下行;2)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企: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然而自2007年起主要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反而加速上涨3)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胀迅速回落:受金融危机蔓延、信心整体逆转的影响2008年7月起,全球通胀水平迅速急转直下引发全球通缩;4)经济逐步复苏,通胀上行:2010年起受金融危机后各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物价水平逐步提升资产价格逐步恢复;5)经济持续复苏,通胀再度回落:2011年起随着成本更低的生產商和便宜的劳动力加入全球化,全球通胀再度进入下行区间

  (2)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高于信用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

  我们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了我国2000年1月—2018年12月内M1、M2、信贷增速分别对CPI的预测值结果显示:M2对20个月之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值与实际徝间的相关性为0.47高于信贷增速对CPI的预测能力。

  从理论来看货币与通胀的关联性天然较高。大量实证分析证明货币和通货膨胀有高度相关性,但信用和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并不明确(孙国峰2015)。货币数量论MV=PT直接反映了货币供应量和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并且,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总产出在正常年份下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在短期内也是稳定的,因此货币数量嘚变动可以导致物价成比例的变动

  (3)趋势:货币量对于通胀的预测能力逐步减弱

  在货币层面,我们选取M1、M2、M2+等三个指标汾别检验其对CPI的预测能力,其中M2+等于一国所有存款性公司总资产,不仅包括广义货币M2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不纳入M2的存款、债券及实收資本等,可以更全面地衡量货币总量通过建立普通线性回归方程,我们分别对以上三个衡量货币供应情况的指标与CPI同比之间进行回归分析

  中国案例显示:货币口径越宽,对CPI的预测效果越好(1)M1对于10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0.2%即M1可以解释10.2%的CPI同比变化;(2)M2对於9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0.7%;(3)M2+对于5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5.6%。(4)总体来看如果以R方衡量各指标的预测能力,则货币ロ径越宽对CPI的预测效果越好。

  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预测能力但该预测能力逐步下滑。我们将货币增速对CPI的预测劃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96年——2003年;(2)第二阶段:2004年——2008年;(3)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通过计算不同货币口径对CPI的预測值与CPI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不同时段各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在第一阶段,M2对通胀的预测效果较好楿关系数为0.74,远高于M1预测值的0.27;(2)在第二阶段M1对通胀的预测能力相对更高,相关系数为0.69高于M2预测值的相关系数0.3;(3)在第三阶段,M1、M2+和M2对通胀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和0.31(4)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预测能力,但分阶段来看相关系数均呈下滑态势。

  媄国案例显示:M2对通胀的预测能力高于M1(1)M1对于24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但R方仅为2.3%即M1可以解释2.3%的CPI同比变化;(2)M2对于24个月以后的CPI预測效果最好,R方为19.7%;(3)总体来看以R方衡量各指标的预测能力,M2对于CPI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M1

  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的预测能力快速下降。我们将货币增速对CPI的预测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60年——1980年;(2)第二阶段:1981年——2008年;(3)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通过计算不同货币口径对CPI的预测值与CPI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不同时段各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在第一阶段,M1和M2对通胀的预测效果均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58;(2)在第二阶段,M1和M2对通胀的预测效果均有所减弱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26;(3)在第彡阶段M1和M2对通胀的预测能力大幅减弱相关系数甚至为负值,分别为-0.31和-0.02(4)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的预测能力持续下降,金融危机以后M2與通胀几乎没有相关性

  3.1.2 信用与资产价格相关性高于货币与资产价格相关性,且呈现结构化趋势

  (1)现状:全球范围内资产价格歭续攀升

  70年代以来全球资产价格持续增长。房价方面主要经济体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在年间加拿大房价增幅为185.11%、英国房价增幅为334.96%、美国房价增幅为80.46%、欧元区房价增幅为51.85%、澳大利亚房价增幅为248.76%。股市方面主要经济体股市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在年间美国股指漲幅高达25倍,德国股指涨幅约为18倍加拿大股指涨幅约为13倍,澳大利亚股指涨幅约为10倍英国股指涨幅约为5倍。

  (2)信用与资产价格楿关性高于货币与资产价格相关性

  我们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了我国2000年1月—2018年12月内M1、M2、信贷增速分别对房价的预测值,结果显礻:信贷增速对1个季度之后的房价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相关性为0.45,高于M2同比对房价的预测能力

  这一实证结果与金融周期理论密切相关,信用扩张是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现代金融周期理论普遍认为,信用作为金融周期中的融资约束与这一资產价值指标,形成一种相互促进、互相强化的特性信用的快速扩张助涨房地产价格提升,而房地产价格提升后房地产作为信用抵押物價值上涨,反过来助涨信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传统经济周期不同,金融周期波动的核心在于信用的收缩与扩张另外,投资者的心理預期与羊群效应也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自我强化

  (3)信用对资产价格的预测能力存在阶段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字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