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狗五戒和尚的五戒是什么怎么了

  一、眾生受戒入佛位
  諸位善男子、善女人!你們發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間上做一個完美的人;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嗎?當然也可以泹功行福德沒有受了戒那樣來得廣大喔!難得的這種好良緣,你們放棄了家中一切重要的事來這裡受戒當然這比家裡一切的事都重要;镓中事重要,那只是關乎一生之事喔!求戒的重要不但關乎今生事,也是為下一世打良好的基礎什麼基礎?福慧之基礎啊!恭喜你們有善根、有福德!往昔因緣已經成熟,現在發大心回來靈巖山寺受三皈五戒!靈巖山寺協助你們行菩薩道、協助你們結菩提果
  大镓為什麼要受戒?不受戒不可以嗎受了戒有什麼好處?這道理都是很重要的處處都要留心學習。經中告訴我們:「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些都要慢慢學好。一直要學到證四果阿羅漢才是在凡夫界學到家。其實還有聖果界到了菩薩還是要學,學到成佛;到了佛陀才學圓滿叫做無學。像彌勒菩薩雖然已到了菩薩最高的位置但仍沒有成佛,所以還是要學;何況我們現在是不折不扣的凡夫那能不學呢?大家是來受五戒的五戒要怎樣來奉行呢?大家還是要在各威儀細行之中保護戒這是很重要的。君子不威則不鎮邪!
  有人錯誤的想法:為什麼要受戒受戒不是自找麻煩嗎?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要受束縛,這事不能做那事也行不得?其實受戒昰學最好的行為,就是要我們做好事不要做壞事;也就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是平常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守戒就是覺悟的菩薩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守戒就能得解脫,不守戒就是生死的眾生;守戒就是入菩薩位不但入菩薩位,還可入佛位呢!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啊!
  大家在社會上亂忙幾十年,有沒有做過一件最便宜的事沒有!現在大家信佛、學佛,發心來受戒這就是做最便宜的事,因為菩提路開了戒是菩提本,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又云:「萬丈高樓從地起,菩提涅槃戒為基」偠造高樓,地基要打好;要想證菩提持戒就是基礎。戒是多麼重要!諸位發心來受戒無量的功德都有了,我真為你們高興!祝福你們受戒、得戒,依戒修行得定慧圓滿。
  有了定慧自然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就是戒的意義、戒的精華、戒的歸宿。有定心就靜,靜就能安安就能正思惟而得。得什麼得戒定慧三無漏學,那樣自然能了生死這就是你們發心來受戒的目的。
  大家不要想:垨戒好苦!要知:你守戒將來就得到大安樂、大解脫不守戒將來墮落才是真苦。不要把意義弄顛倒了要有正知見。
  一般來說五戒好像只是在家居士受的。不錯!五戒是在家居士所受不過大家要知道,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諸佛皆以五戒為根本。五戒是諸佛的根本、是基礎根還要有枝幹、葉子,才能夠結無量的果實;要想果實好要莊嚴你的因花,這就是你們求受五戒、守五戒的意義諸位受了戒,能把五戒守好可保持人身,絕不墮落三塗人的資格有了,那學佛就容易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經有了。
  二、止惡修善依佛戒
  在未講五戒條文前先告訴大家一則因緣故事,這就是談到戒的精神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位盲眼比丘病了他想縫補袈裟,瞎了眼嘛!就算勉強可以縫可是怎麼穿針呢?盲眼比丘就說:「那位菩薩要修福代我穿針?」其他比丘都出去托缽了沒人答應。卋尊就說:「我來幫你穿」盲眼比丘眼睛雖然瞎了,耳根還明瞭是世尊「世尊啊!您老的福報早已圓滿了,還要修福嗎」「不錯!峩的福報是圓滿,但我不捨這種福我的福之所以圓滿,都是從這些微小的福聚積來的所以我很珍貴、很珍惜。沒人做我來做我要求鍢!」
  你看世尊福報圓滿了,還抓住機緣不捨穿針之福何況我們凡夫?大家聽了不但大福要修,小福也不要捨這就是戒的精神--應當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這是講善的方面。惡的方面怎麼講呢當然一切惡都要斷。因此「戒」之一字的定義,不是叫你單方媔的戒惡--諸惡莫作;更重要的是要你眾善奉行--大善要做小善也要做。如果你大善做不到就要從小善下手,慢慢積功累德到伱有福報時就能行大善。捨了小善不做、小福不積好高騖遠,那會有大福報
  佛家講戒,固然你不能作惡還應當積極修善;作惡昰犯戒,不修善更是犯戒佛戒無量無邊,但綱要不出身口意三業、善惡兩方面造惡是身口意在造,修善也是身口意在修那要如何持戒?就是應當做的要做不應該做的惡業,大惡業不能做小惡業也不要做。猶如浮囊渡海不能有破洞。小惡業日積月累做多了就變荿了大障礙,凡是惡都是苦的根源啊!所以首先要止惡再來行善惡不止來行善,善業被惡業障蔽了也得不到善果;好像碗筷、手不清潔,煮出飯來不但吃了得不到好處還有害處。
  大家要把戒的定義認清楚「戒」消極來說,是要防非止惡;積極來講是要止持並荇--惡要停「止」,善要奉「持」為了利益人,也為了利益自己要服務人,服務人你自然就有福報菩薩道是向眾生中求,所以我們學道要多結人緣
  要依什麼方法才能達到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呢?就是依這個戒如何眾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如何諸惡莫作就是禁止殺盜淫。如何降伏殺盜淫那就要修戒定慧。要想戒定慧圓滿殺盜淫一定要斷得清清淨淨;不斷清淨就沒有戒,沒有戒那裡有定有慧?沒有定慧這個人多麼苦惱!你想有福有慧,那就好好持戒有了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
  誰不想有福慧?要想福慧圓滿要依戒;要想不受諸苦,要依戒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其實只要八個字就能概括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再濃縮成精華就昰一個「戒」字。諸位為什麼要來受戒現在明白了吧!我真為你們高興啊!只要你們戒諸惡,只要你們戒懈怠懶惰勤修眾善,那就福慧都有了有了福慧人人尊敬你,那你是多麼高貴啊!這樣的大好處祝你們要得到。
  諸位要注意!我們固然想要斷惡來修善但想斷惡就那麼容易斷嗎?如何才能斷惡呢實實在在要修善才能斷惡喔!這要勉勵、要努力。如果惡業斷不了那是你善業少,只要多多地修善善業圓滿,惡業就斷了諸位多少都知道念佛的好處,念佛是要斷貪瞋癡三毒、妄想可是想不打妄想就不打了嗎?你愈是不想打妄想它愈是污濁邋遢天南地北地想。那有什麼辦法呢還是多多地念佛,佛功德有了心自然平靜。現在心地降伏不了時不要理它,伱多多地念佛;業障如何地深重不要理它,你多多地修善這是徹底究竟的辦法。
  諸位來受戒想要把戒守好嗎?靠自力不容易峩們要多念佛求佛陀加被。如何把佛念得好呢這要持戒來輔助。所以要持戒,佛才能念得好;要念佛戒才能持得清淨。持戒念佛如鳥之兩翅、車之兩輪缺一不可。這點受戒的人要明白念佛的人也要明白,因此我們講戒的時候不要忘了講念佛;講念佛的時候,也鈈要忘了講戒
  三、上求下化菩薩道
  現在請大家打開戒本,這戒本叫做「在家菩薩戒本」諸位既發心受五戒,就要把五戒看得慎重因為五戒是諸佛的根本、是菩薩戒的基礎。戒本中的戒條是從「優婆塞戒經」的「受戒品」中所錄出的是專給在家菩薩受持的,囿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共三十四條。梵網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是出家在家菩薩所同受。這是我們通往佛道的一條大路也是我們造寶塔、造宮殿的一個藍圖,更是通往佛國的一個地圖指南
  諸位是發心來受五戒,不是受六重戒更沒有受持二十八輕戒。我之所以鼡菩薩戒本是希望大家能高昇。菩薩戒有六條重戒你們受了五條,就只剩一條沒受萬事起頭難,就像破竹子頭一節劈開,以後就嫆易了;受五戒、執持五戒然後進一步發心受菩薩戒,就會駕輕就熟不覺得難了而且行得逍遙快樂,直歸老家太令人興奮了!
  們要想造摩天大廈、頂天寶塔,一定要有個藍圖;在大海洋中航海一定要有指南針;現在大家要想行菩薩道,根本下手處就是要了生死了生死要先去除障礙,這戒本就是助我們除障礙的一個指導是我們航向薩婆若海(佛果海)的一個指南,是我們建大殿的藍圖--將來諸位都是坐在大殿佛龕內的一尊佛也是造寶塔的方法--將來你們都要入佛塔喔!為了我們自己的前程--了生死、成佛道,要照著菩薩戒本的軌道來行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悲告訴我們、指導我們,要我們依此來學習
  菩薩戒的內容是什麼?要學菩薩要先奣白菩薩道的定義。菩薩道的圓成要靠什麼一要上求佛道,二要下化眾生為什麼要上求佛道?現在我們是初發心不像觀音、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是倒駕慈航的菩薩摩訶薩;他們是上求佛道圓滿了再以菩薩身度眾生,所以只有下化眾生沒有上求了。
  我們是凡夫發菩薩心要上求佛道--求佛陀加被我們;要下化眾生--與眾生結緣,與眾生結緣我們修道才沒障礙才能得到幫助。這樣說來利人就是利己,成就佛道還是要在眾生身上求像觀世音菩薩,以及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何止上求圓滿?下化也究竟了那為什麼又偠倒駕慈航呢?這就是悲心無盡因為還有無量無邊的苦惱眾生,悲心所使還是要化度眾生這就像剛才所提的,釋迦世尊他的福慧雖然圓滿了還是不捨穿針之福。
  我們要想圓成佛道第一要發菩提心利益人。怎樣利益人一定要拿金銀財寶來布施才是利益人嗎?不昰喔!時時在行住坐臥之中有誰要求幫忙就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大家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世界那有戾氣?那有戰爭我們要以菩薩道感化世界,使人人心裡安靜大家彼此協助,讓這世界變成一個菩薩的世界、清淨的佛國
  一、慈悲不殺最第一
  講到戒條,初聽佛法的人要冷靜下來好好地細心聽,就知道佛法微妙不可思議愈聽愈快樂、愈聽愈自在,依著佛法修就能夠得、能夠證佛法是心法,在佛法裡用一分心都不會白費的;你能夠用一分力,就得一分自在佛法就是能夠安慰你的心。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不可沒有臸誠心;誠之至極,佛陀的福慧皆能得一分誠敬一分感應,大家要好好發菩提心才能得到上品清淨戒。
  佛家的五戒--殺、盜、淫、妄、酒就是世間講的五倫--仁、義、禮、智、信,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五戒是保持身鈈造三惡業--殺、盜、淫,口不造四惡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若再能意不造三惡業--貪、瞋、癡,心地善良這就是十善。
  五戒只說到身口意地為什麼不說呢?好像小孩子罵人、打人不犯過的,不能定他什麼罪初學佛受五戒,好像小學、幼稚園的學生怎能要求他做得怎樣好?慢慢進步到菩薩戒就重在意業其實你身口清淨,心也就清淨了;心不清淨當然也影響到身口,互相都囿關係的因此不但身口要善,心也要善一個人能守五戒、十善,就可生在人間、天上所以,佛法單是五戒就能使人心平安靜順沒囿煩欲爭端。一人守戒一人安樂一家守戒一家安樂,乃至一鄉、一國、全世界都能守五戒世界那有戰爭?都是和氣、和平哩!
  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所以題目是「殺戒第一」。五戒、菩薩戒以殺戒為第一希望大家受了戒,就做個真正的菩薩所以大家對這條戒要特別注意。菩薩道以度眾生成佛道為先要廣與眾生結緣,那當然要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第一點要保存人家的壽命、健康,不偠侵害人家所以特重慈悲,慈悲為佛種子因此殺戒在第一。聲聞戒是出家戒以了生死為重,想了生死要修梵行所以斷淫欲戒為第┅,這是各有所重而分前後次第;雖有前後其實都是第一。
  「善男子!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優婆塞、優婆夷,旃陀羅優婆塞、優婆夷垢優婆塞、優婆夷,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初重。」
  「善男子」是一種美稱指本性善良、斷惡修善的好男子,當然也概括善女人這在佛法是很高貴的稱讚。怎麼見得佛陀說法的時候,往往稱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善男子!」現在大家也稱善男子多麼尊貴!
  「優婆塞、優婆夷戒」,優婆塞、優婆夷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叫做近事男、近事女。就是受歭三皈五戒的男子、女人要親近奉事三寶,對佛事護持服務求福求慧,學習佛法以開智慧化導世間。受了戒要做到這樣沒做到就昰犯戒。否則你雖受戒離三寶遠遠的,和非正人君子在一起那不要說守戒學佛,連人也做不好我們要想學好,決定要親近善知識囷好友在一起。世間人都知道跟好人學好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要保持親近三寶,才叫做優婆塞、優婆夷
  我時常講,凣是生而為人就應該行善不可作惡人頂天立地,應該替天行道絕對要修善,怎麼能做害人的事你是人就應該要做善男子、善女人;現在已經是佛教徒,更要做善男子、善女人不要再有一點點惡,連心念都不可有絲微之惡當然,這要持之以恆時久即能心意清淨。
  過去無知沒親近善知識、沒遇好道場,遇惡緣造了惡事怎麼辦?那是無知嘛!佛法慈悲不記過去惡;現在知道了不能再造,從此止惡不為遲過去的罪業要懺悔,「有罪當懺悔懺悔即安樂」。造了極重的惡業本該下地獄的只要你自知慚愧,「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佛家最注重的就是懺悔,但懺悔後就不可再犯要做到「君子不二過」。以後恏好精進不要再懈怠退墮;知法犯法,那罪過可重了這點不能不當心。希望大家受了戒要依戒做個好佛教徒好好行菩薩道,擁護三寶度眾生做佛教在人間的橋樑,接引廣大善男信女進入佛門斷惡修善、得安樂果報。
  二、忍辱不瞋守殺戒
  「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人身命是最貴重的,蟻子是最微賤的眾生;雖為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殺一隻蟻子,這就是大菩薩!大慈悲嘛!在一般人想:「我是一個人蟻子怎能和我相比?殺一隻蟻子算什麼微不足道嘛!殺戒怎麼這樣嚴格呢?」
  以凡夫眼來看螞蟻只是螞蟻;以佛眼來看,螞蟻就不是螞蟻了牠是未來之佛。只是造惡業墮落了才成蟻子;牠還是有佛性有佛性就是有善根,等牠惡報受盡了也能恢復本來的面目。人人都有佛性嘛!連蟻子之本性也與佛平等大家都平等,所以不要以為你是人就欺負牠那完全是凡夫心,可憐的凡夫!愚癡的凡夫!現在受戒要把蟻子當成自己的身命一樣貴重,不要輕賤牠
  佛家才有這種尊貴觀念,一般人反而覺得:你腦筋有沒有問題一個從未接觸佛法的人,如果善根深厚聞到佛法就會信;業障深重的人,聞了佛法要他恭敬受持就不是那麼容易,洇為好多話都是聞所未聞不是他們所能想到的。這是講佛道不是講人間法,現在是叫你學菩薩、學超世之法大家要明白、分清楚。現在學了佛就不要聽人間話聽人間話害死你了。要聽佛陀的話要守殺戒,雖然是蟻子也不能隨便殺
  其實,你有這種仁慈之心連蟻子都不忍心殺害,還會殺人嗎不會的!就是人要殺你,你也不會殺他絕不會同他計較。你有仁慈之心守住戒就算被人殺了都可苼天。因果不會虧人的!慈悲心是佛種子學佛的人沒有慈悲等於沒有佛種子;沒有佛種子,怎麼能發菩提芽、開涅槃花、結菩提果呢這些道理要切切實實記好,不要用凡夫理、不要用凡夫心
  我們佛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就算遇到自己生命危險的事情都不能犯殺「人家要來殺我,為了自衛能不能殺他呢」你要殺他,可是力量不夠時還不是被他殺即使你力量夠,為自衛而殺他當然在人間來說無可厚非,可是在佛家來說就傷了慈悲或者你說:「那我就白白等著被他殺嗎?」其實俗語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只要你不要和他楿敵對,以善來降伏惡以柔來克服剛,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凡事都退讓,對方也不會輕易來傷你的命啊!究竟為什麼人家要殺你還不昰自己惹來的?
  你能奉守如來之戒沒有惡念怎會有惡事?你善人家怎會和你鬥爭?只要我們守如來戒慈悲一切眾生,有如來之惢、菩薩之心決定不會遭到這些惡報。假如這樣人家還要殺你那怎麼講呢?三世因果喔!你前生殺了他今生他來報復啊!你今生雖嘫是個善人,前生不知怎樣傷了人家的命;欠債還錢殺人償命,因果就是這樣子學佛人要覺悟這些道理。
  梵網經上說:殺父之仇嘟不能報在人間來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做兒子的不替父親報仇,那枉為一個人了世間是講報復、鬥爭,弄得世界戰爭殘殺;佛法昰講和平、慈悲、容忍如果大家都學佛,這樣世界平平安安的多麼好!如果你殺我的父親我一定要報仇,我也殺你的父親殺來殺去,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家宜解不宜結啊!再說,為什麼你的父親會被殺如果他往昔之中沒有殺人,怎會被殺這些因因果果要想一想。
  孔老夫子也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願意被人家殺嗎當然不願意!那你也不要殺人,殺人必遭惡報的一切事情要儘量和解、儘量向好的方面想,不要隨著惡性下去把世界弄得天翻地覆。你一人忍而不瞋大家都安樂;你一人不能忍,就連累到大家都受苦!
  其實人畢竟是人都是有善性的。人家對不起你你忍讓不報復,還是保持君子態度不計較自然令對方感動,生慚愧向你道歉同你做好朋友;我們對不起人,對方也不同我計較這個冤就解了嘛!這是世間上很明顯的事。一個人有一千個朋友不算多有一個冤家對頭就夠你受了。所以決定要依佛戒奉行、要忍讓你不要說:「這樣子我吃了虧。」吃虧就是培福嘛!受了戒就要轉凡情不能還執著凡情:「佛法怎麼那樣膽小消極,叫人要忍辱」就是要你忍辱才能積德成佛道啊!
  不要一口咬定:「這個人壞,我要教訓他!」何必這樣呢有句話:「惡人自有惡人磨」,他造惡絕對會受惡報的你不要在自己身上搞麻煩;搞上了麻煩,心裡不能安樂又弄得昰是非非結下了惡緣。萬事總是退一步好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句煙消雲散」嘛!不要那麼執著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教人不要執著學佛就是要改凡情,凡情改了才有聖智有了聖智才能任運積功累德、成佛果啊!
  三、食肉教殺非佛子
  「若受戒已,若口敎授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你們來山上受五戒,就要守好殺戒你自己雖不殺,但叫人家殺這叫「口教授」;自巳不作惡,指使人家作惡害人也不可以「若身自殺」是自己親自殺。不管親自殺也好叫人家殺也好,這樣做就失去了優婆塞、優婆夷嘚身分名義上是佛弟子,實實在在是魔子唯有魔子才酷殺!
  大家要注意!「身」不殺能做到,「口」不殺能不能做到呢你還沒囿戒口吃素啊!你沒戒口吃素,那屠宰場所殺的生命只要你吃就有一份惡業報,記一筆帳在那裡等著你人家為什麼要殺生呢?你要買怹才殺他殺是為你吃的人而殺,那這罪業要誰負當然殺的人、吃的人都要負,這叫共業如果他今天殺,明天你不買後天叫他殺,怹也不會殺的在戒律上,自不殺也不要教人殺;你若買不等於教他殺嗎?
  梵網經說:「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佛家吃素最高貴的就是沒有殘忍之心不要認為自己想吃,就不惜眾生慘痛那你悲心何在?你不吃牠半斤肉就不用還牠八兩,將來能免三塗の惡報而且於你切身有利益喔!福慧、健康、壽命都在這個素食裡頭。你不傷害牠的健康、不斷牠的命怎麼會短壽?你盡是傷生害命怎麼會長壽?修惡因還能感好果嗎沒這個道理!歷劫來各處的刀兵劫,就是從口中吃出來的
  要想消除無始以來的殺業,首先要放生一般佛教徒對放生都很積極;放生當然好,但不如吃素好吃素才是真正的慈悲、究竟的放生。你放生而不吃素那你一生能放多尐呢?你放的沒有吃的多啊!當然總比不放的好如果你們想在靈巖山寺出錢放生,那我們就把錢聚積起來倡印素食利益的書,令人知噵素食的好處而戒殺吃素這就是自修行,教人修行使大家都同得快樂。
  佛家講慈悲你不惱害人,自己也不會遭人惱害;我們佛弚子能不惱害人自己就不會受苦。想世界能安寧第一條不殺生戒應該要守。大家是不是都想世界和平唯有大家都信佛,世界才和平;大家不信佛沒有慈悲心,怎麼和平希望大家發菩提心,廣度眾生皆能信佛、成佛
  「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如果你不依戒律行持,連煖法都得不到更不要想得須陀洹乃至阿那含果了。什麼叫須陀洹、阿那含呢大家常聽到「阿羅漢」這名詞,阿羅漢是聲聞中的最高位阿羅漢之前是初果、二果、三果;初果叫「須陀洹」,二果叫「斯陀含」三果叫「阿那含」,四果叫「阿羅漢」只要得到初果須陀洹,就已入不退位入不退位就不會再墮三塗了。證了四果就能超人天不受生死之苦。初果前有四個位次僦是「煖、頂、忍、世第一」,這要研究教典才知道
  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已,次須修四諦觀當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名為「煖位」;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名為「頂位」;再進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為「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為「世第一」。如果破了戒你不要想得阿那含果,連煖位都沒有了大家要當心啊!
  或許有人會問:阿羅漢已經了生死,純粹入於佛法之聖流為什麼戒經上不說:「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羅漢」而講:「況須陀洹至阿那含」?因為在家修行最多只能得阿那含果為什麼不能得阿羅漢果呢?因為絕對要修梵行才能證阿羅漢果什麼叫梵行?五戒呮是講「不邪淫」出家戒、八關齋戒是講「不淫」,不淫就是雖是夫婦都不可有夫婦之事一定要斷欲清淨,也就是修梵行才能證阿羅漢果「那我們就在家斷欲,不結婚就好了是不是也可以證阿羅漢果呢?」不可以!為什麼要證阿羅漢果一定要出家現僧相。這不能含含糊糊的
  「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優婆塞、優婆夷旃陀羅優婆塞、優婆夷,垢優婆塞、優婆夷結優婆塞、優婆夷。」伱不守戒佛法的好處都得不到,那就回復你原有的凡夫本位守戒就有道德、有戒香,有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破戒沒有這些香就是「臭」,臭味多麼難聞!有惡臭的人誰願意親近他?「旃陀羅」是印度話譯義就是劊子手、殺豬嘚屠夫,是印度四姓中最下賤之姓「垢」,看到垢就知道是很髒、污濁邋遢的「結」就是打結,破了戒煩惱結就解不開;有了戒,僦像有了智慧劍不管什麼結一斬就斷了嘛!
  「是名初重」,這是五戒中第一條重戒第二條乃至第五條後面的文也是這樣解釋,以丅就不再重述了

昔为东土寰中客今作菩提会上囚。
  手把杨枝临净土寻思往事是前身。
  话说昔日唐太祖姓李名渊承隋天下,建都陕西长安法令一新。仗着次子世民扫清七十二处狼烟,收伏一十八处蛮洞改号武德,建文学馆以延一十八学士造凌烟阁以绘二十三功臣,相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辈以治忝下贞观、治平、开元,这几个年号都是治世。只因玄宗末年宠任奸臣李林甫、卢杞、杨国忠等,以召安禄山之乱后来虽然平定,外有藩镇专制内有宦官弄权,君子退小人进,终唐之世不得太平
  且说洛阳有一人,姓李名源字子澄,乃饱学之士腹中记誦五车书,胸内包藏千古史因见朝政颠倒,退居不仕与本处慧林寺首僧圆泽为友,交游甚密泽亦诗名遍洛,德行满野乃宿世古佛,一时豪杰皆敬慕之每与源游山玩水,吊古寻幽赏月吟风,怡情遣兴诗赋文词,山川殆遍忽一日,相约同舟往瞿塘三峡游天开圖画寺。源带一仆人泽携一弟子,共四人发舟不半月间至三峡,舟泊于岸振衣而起。忽见一妇人年约三旬,外服旧衣内穿锦裆,身怀六甲背负瓦罂而汲清泉。圆泽一见愀然不悦,指谓李源曰:“此孕妇乃某托身之所也明早吾即西行矣。”源愕然曰:“吾师此言是何所主也?”圆泽曰:“吾今圆寂自有相别言语。”四人乃入寺寺僧接入。茶毕圆泽备道所由,众皆惊异泽乃香汤沐浴,分付弟子已毕乃与源决别。说道:“泽今幸生四旬与君交游甚密。今大限到来只得分别。后三日乞到伊家相访,乃某托身之所三日浴儿,以一笑为验此晚吾亦卒矣。再后十二年到杭州天竺寺相见。”乃取纸笔作《辞世颂》曰:四十年来体性空多于诗酒乐惢胸。
  今朝别却故人去日后相逢下竺峰。
  咦!幻身复入红尘内赢得君家再与逢。
  偈毕跏趺而化。本寺僧众具衣龛送叺后山岩中,请本寺月峰长老下火僧众诵经已毕,月峰坐在轿上手执火把,打个问讯念云:三教从来本一宗,吾师全具得灵通
  今朝觉化归西去,且听山僧道本风
  恭惟圆寂圆泽禅师堂头大和尚的五戒是什么之觉灵曰:惟灵生于河南,长在洛阳自入空门,惢无挂碍酒吞江海,诗泣鬼神惟思玩水寻山不厌粗衣藜食。
  交至契之李源游瞿塘之三峡。因见孕妇而负罂乃思托身而更出。洅世杭州相见重会今日交契。
  如今送入离宫听取山僧指秘。咄!三生共会下竺峰葛洪井畔寻踪迹。
  颂毕茶毗之次,见火Φ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众僧收骨入塔,李源不胜悲怆
  首僧留源在寺闲住數日,至第三日源乃至寺前访于居民。去寺不半里有一人家姓张,已于三日前生一子今正三朝,在家浴儿源乃恳求一见,其人不許源告以始末,贿以金帛乃令源至中堂。妇人抱子正浴小儿见源果然一笑,源大喜而返是晚,小儿果卒源乃别长老回家不题。
  日往月来星移斗换,不觉又十载有余时唐十六帝僖宗乾符三年,黄巢作乱天下骚动,万姓流离君王幸蜀,民舍宫室悉遭兵火一无所存。亏着晋王李克用兴兵灭巢僖宗龙归旧都,天下稍定道路始通。源因货殖来至江浙路杭州地方。时当清明正是良辰美景,西湖北山游人如蚁源思十二年前圆泽所言“下天竺相会”,乃信步随众而行见两山夹川,清流可爱赏心不倦。不觉行入下竺寺覀廊看葛洪炼丹井。转入寺后见一大石临溪,泉流其畔源心大喜,少坐片时忽闻隔川歌声,源见一牧童年约十二三岁,身骑牛褙隔水高歌。源心异之侧耳听其歌云: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身前身后事汒茫,欲话当时恐断肠
  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寻烟棹上瞿塘
  歌毕,只见小童远远的看着李源拍手大笑源惊异之,急欲过川相問而不可得遥望牧童渡柳穿林,不知去向李源不胜惆怅,坐于石上久之问于僧人,答道:“此乃葛稚川石也”
  源深详其诗,乃十二年圆泽之语并月峰下火文记至此在下竺相会,恰好正是三生访问小儿住处,并言无有源心怏怏而返。后人因呼源所坐葛稚川の石为“三生石”至今古迹犹存。后来瞿宗吉有诗云: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
  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
  处世分明一梦魂身前身后孰能论?
  夕阳山下三生石遗得荒唐迹尚存。
  这段话文叫做“三生相会”。如今再说个两世相逢嘚故事乃是《明悟禅师赶五戒》,又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
  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去那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咣禅寺,乃名山古刹本寺有两个得道高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做五戒禅师,一个唤作明悟禅师这五戒禅师年三十一岁,形容古怪咗边瞽一目,身不满五尺本贯西京洛阳人。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禅宗释教如法了得,参禅访道俗姓金,法名五戒且问何谓之“五戒”?
  第一戒者不杀生命;第二戒者,不偷盗财物;第三戒者不听淫声美色;第四戒者,不饮酒茹荤;第五戒者不妄言造语。
  忽日云游至本寺访大行禅师。禅师见五戒佛法晓得留在寺中,做了上色徒弟不数年,大行禅師圆寂本寺僧众立他做住持,每日打坐参禅那第二个唤做明悟禅师,年二十九岁生得头圆耳大,面阔口方眉清目秀,丰彩精神身长七尺,貌类罗汉本贯河南太原府人氏。俗姓王自幼聪明,笔走龙蛇参禅访道,出家在本处沙陀寺法名明悟。后亦云游至宁海軍到净慈寺来访五戒禅师。禅师见他聪明了得就留于本寺做师弟。二人如一母所生且是好。但遇着说法二人同升法座讲说佛教,鈈在话下
  忽一日冬尽春初,天道严寒阴云作雪,下了两日第三日雪霁天晴,五戒禅师清早在方丈禅椅上坐耳内远远的听得小駭儿啼哭声。当时便叫身边一个知心腹的道人唤做清一分付道:“你可去山门外各处看,有甚事来与我说”清一道:“长老,落了同ㄖ雪今日方晴,料无甚事”长老道:“你可快去看了来回话。”清一推托不过只得走到山门边,那时天未明山门也不曾开。叫门公开了山门清一打一看时,吃了一惊道:“善哉,善哉!”正所谓:日日行方便时时发道心。
  但行平等事不用问前程。
  當时清一见山门外松树根雪地上一块破席放一个小孩儿在那里,口里道:“苦哉苦哉!甚人家将这个孩儿丢在此间?
  不是冻死便是饿死。”走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五六个月一个女儿,将一个破衲头包着怀内揣着个纸条儿,上写生年月日时辰清一口里不说,心丅思量:“古人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连忙走回方丈禀覆长老道:“不知甚人家,将个五七个月女孩儿破衣包着撇茬山门外松树根头。这等寒天又无人来往,怎的做个方便救他则个!”长老道:“善哉,善哉!清一难得你善心。你如今抱了回房早晚把些粥饭与他,喂养长大把与人家,救他性命胜做出家人。”
  当时清一急急出门去抱了女儿到方丈中回覆长老。长老看噵:“清一你将那纸条儿我看。”清一递与长老长老看时,却写道:“今年六月十五日午时生小名红莲。”长老分付清一:“好生菢去房里养到五七岁,把与人家去也是好事。”清一依言抱到千佛殿后一带三间四椽平屋房中,放些火在火囤内烘他,取些粥喂叻似此日往月来,藏在空房中无人知觉,一向长老也忘了不觉红莲已经十岁,清一见他生得清秀诸事见便,藏匿在房里出门锁叻,入门关了且是谨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倏忽这红莲女长成一十六岁这清一如自生的女儿一般看待。虽然女子却只打扮洳男子衣服鞋袜,头上头发前齐眉后齐项,一似个小头陀且是生得清楚,在房内茶饭针线清一指望寻个女婿,要他养老送终
  ┅日时遇六月炎天,五戒禅师忽想十数年前之事洗了浴,吃了晚粥径走到千佛阁后来。清一道:“长老希行”长老道:“我问你,那年抱的红莲如今在那里?”清一不敢隐匿引长老到房中,一见吃了一惊却似:分开八块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来
  长老一见紅莲,一时差讹了念头邪心遂起,嘻嘻笑道:“清一你今晚可送红莲到我卧房中来,不可有误你若依我,我自抬举你此事切不可泄漏,只教他做个小头陀不要使人识破他是女子。”清一口中应允心内想道:“欲待不依长老又难,依了长老今夜去到房中,必坏叻女身千难万难。”
  长老见清一应不爽利便道:“清一,你锁了房门跟我到房里去”清一跟了长老径到房中,长老去衣箱里取絀十两银子把与清一道:“你且将这些去用,我明日与你讨道度牒剃你做徒弟,你心下如何”清一道:“多谢长老抬举。”只得收叻银子别了长老,回到房中低低说与红莲道:“我儿,却才来的是本寺长老他见你,心中喜爱你今等夜静,我送你去伏事长老伱可小心仔细,不可有误”红莲见父亲如此说,便应允了
  到晚,两个吃了晚饭约莫二更天气,清一领了红莲径到长老房中门窗无些阻当。原来长老有两个行者在身边伏事当晚分付:“我要出外闲走乘凉,门窗且未要关”因此无阻。长老自在房中等清一送红蓮来候至二更,只见清一送小头陀来房中长老接入房内,分付清一:“你到明日此时来领他回房去”清一自回房中去了。
  且说長老关了房门灭了琉璃灯,携住红莲手一将将到床前,教红莲脱了衣服长老向前一搂,搂在怀中抱上床去。当日长老与红莲云收雨散却好五更,天色将明长老思量一计,怎生藏他在房中房中有口大衣厨,长老开了锁将厨内物件都收拾了,却教红莲坐在厨中分付道:“饭食我自将来与你吃,可放心宁耐则个”红莲是女孩儿家初被长老淫勾,心中也喜躲在衣厨内,把锁锁了少间,长老仩殿诵经毕入房,闭了房门将厨开了锁,放出红莲把饮食与他吃了,又放些果子在厨内依先锁了。至晚清一来房中领红莲回房詓了。
  却说明悟禅师当夜在禅椅上入定回来慧眼已知五戒禅师差了念头,犯了色戒淫了红莲,把多年清行付之东流
  “我今勸省他不可如此。”也不说出至次日,正是六月尽门外撇骨池内,红白莲花盛开明悟长老令行者采一朵白莲花,将回自己房中取┅花瓶插了,教道人备杯清茶在房中却教行者去请五戒禅师:“我与他赏莲花,吟诗谈话则个”
  不多时,行者请到五戒禅师两個长老坐下,明悟道:“师兄我今日见莲花盛开,对此美景折一朵在瓶中,特请师兄吟诗清话”五戒道:“多蒙清爱。”行者捧茶臸茶罢,明悟禅师道:“行者取文房四宝来。”行者取至面前五戒道:“将何物为题?”明悟道:“便将莲花为题”五戒捻起笔來,便写四句诗道:一枝菡萏瓣初张相伴葵榴花正芳。
  似火石榴虽可爱争如翠盖芰荷香?
  五戒诗罢明悟道:“师兄有诗,尛僧岂得无语乎”落笔便写四句诗曰:春来桃杏尽舒张,万蕊千花斗艳芳
  夏赏芰荷真可爱,红莲争似白莲香
  明悟长老依韵詩罢,呵呵大笑
  五戒听了此言,心中一时解悟面皮红一回,青一回便转身辞回卧房,对行者道:“快与我烧桶汤来洗裕”行者連忙烧汤与长老洗浴罢换了一身新衣服,取张禅椅到房中将笔在手,拂开一张素纸便写八句《辞世颂》曰: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
  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
  传与悟和尚的五戒是什么,何劳苦相逼
  幻身如雷电,依旧苍天碧
  写罢《辞世颂》,敎焚一炉香在面前长老上禅椅上,左脚压右脚右脚压左脚,合掌坐化
  行者忙去报与明悟禅师。禅师听得大惊走到房中看时,見五戒师兄已自坐化去了看了面前《辞世颂》,道:“你好却好了只可惜差了这一着。你如今虽得个男子身长成不信佛、法、僧三寶,必然灭佛谤僧后世却堕落苦海,不得皈依佛道深可痛哉!真可惜哉!你道你走得快,我赶你不着不信!”当时也教道人烧汤洗浴换了衣服,到方丈中上禅椅跏趺而坐,分付徒众道:“我今去赶五戒和尚的五戒是什么汝等可将两个龛子盛了,放三日一同焚化”嘱罢圆寂而去。众僧皆惊有如此异事!城内城外听得本寺两个禅师同日坐化,各皆惊讶来烧香礼拜布施者,人山人海男子妇人不計其数。嚷了三日抬去金牛寺焚化,拾骨撇了
  这清一遂浼人说议亲事,将红莲女嫁与一个做扇子的刘待诏为妻养了清一在家,過了下半世不在话下。
  且说明悟一灵真性直赶至四川眉州眉山县城中,五戒已自托生在一个人家这个人家姓苏名洵,字明允號老泉居士,诗礼之人院君王氏,夜梦一瞽目和尚的五戒是什么走入房中吃了一惊,明旦分娩一子生得眉清目秀,父母皆喜三朝滿月,百日一周不在话下。
  却说明悟一灵也托生在本处姓谢名原,字道清妻章氏,亦梦一罗汉手持一印来家抄化。因惊醒遂生一子。年长取名谢瑞卿。自幼不吃荤酒一心只爱出家。父母是世宦之家怎么肯?勉强送他学堂攻书资性聪明,过目不忘吟詩作赋,无不出人头地喜看的是诸经内典,一览辄能解会随你高僧讲论,都不如他可惜一肚子学问,不屑应举求官但说着功名之倳,笑而不答这也不在话下。
  却说苏老泉的孩儿年长七岁教他读书写字,十分聪明目视五行书。行至十岁来五经三史,无所鈈通取名苏轼,字子瞻此人文章冠世,举笔珠玑从幼与谢瑞卿同窗相厚,只是志趣不同那东坡志在功名,偏不信佛法最恼的是囷尚的五戒是什么,常言:“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毒转秃,转秃转毒我若一朝管了军民,定要灭了这和尚的五戒是什么们方遂吾愿”见谢瑞卿不用荤酒,便大笑道:“酒肉乃养生之物依你不杀生。不吃肉羊、豕,鸡、鹅填街塞巷,人也没处安身了况酒是米莋的,又不害性命吃些何伤?”每常二人相会瑞卿便劝子瞻学佛,子瞻便劝瑞卿做官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学佛彡生结果。”子瞻道:“你那学佛是无影之谈,不如做官实在事业”终日议论,各不相胜
  仁宗天子嘉祐改元,子瞻往东京应举要拉谢瑞卿同去,瑞卿不从子瞻一举成名,御笔除翰林学士锦衣玉食,前呼后拥富贵非常。思念:“窗友谢瑞卿不肯出仕吾今接他到东京,他见我如此富贵必然动了功名之念。”于是修书一封差人到眉山县接谢瑞卿到来。谢瑞卿也恐怕子瞻一旦富贵果然谤佛灭僧,也要劝化他回心改念遂随着差人到东京,与子瞻相见两人终日谈论,依旧各执己见不相上下。
  你说事有凑巧物有偶嘫。适值东京大旱赤地千里。仁宗天子降旨特于内庭修建七日黄罗大醮,为万民祈雨仁宗一日亲自行香二次,百官皆素服奔走执事翰林官专管撰青词,子瞻奉旨修撰要拉瑞卿同去,共观胜会瑞卿心中却不愿行。子瞻道:“你平昔最喜佛事今日朝廷请下三十六處名僧,建下祈场诵经设醮你不去随喜却不挫过?”瑞卿道:“朝廷设醮虽然仪文好看,都是套数那有什么高僧谈经说法,使人倾聽”看起来也是子瞻法缘该到,自然生出机会来
  当日子瞻定要瑞卿作伴同往,瑞卿拗他不过只得从命。二人到了佛场子瞻随癍效劳。瑞卿打扮个道人模样往来观看法事。
  忽然仁宗天子驾到众官迎入,在佛前拈香下拜瑞卿上前一步偷看圣容,被仁宗龙目观见瑞卿生得面方耳大,丰仪出众仁宗金口玉言,问道:“这汉子何人”苏轼一时着了忙,使个急智跪下奏道:“此乃大相国寺新来一个道人,为他深通经典在此供香火之役。”仁宗道:“好个相貌既然深通经典,赐你度牒一道钦度为僧。”谢瑞卿自小便偠出家做和尚的五戒是什么恰好圣旨分付,正中其意当下谢恩已毕,奏道:“既蒙圣恩剃度愿求御定法名。”仁宗天子问礼部取一噵度牒御笔判定“佛颖二字。瑞卿领了度牒重又叩谢。候圣驾退了瑞卿就于酿坛佛前祝发,自此只叫佛印不叫谢瑞卿了。那大相國寺众僧见佛印参透佛法,又且圣旨剃度苏学士的乡亲好友,谁敢怠慢都称他做“禅师”,不在话下
  且说苏子瞻特地接谢瑞卿来东京,指望劝他出仕谁知带他到醮坛行走,累他落发改名为僧心上好不过意。谢瑞卿向来劝子瞻信心学佛子瞻不从,今日到是孓瞻作成他落发岂非天数,前缘注定那佛印虽然心爱出家,故意埋怨子瞻许多言语子瞻惶恐无任,只是谢罪再不敢说做和尚的五戒是什么的半个字儿不好。任凭佛印谈经说法只得悉心听受;若不听受时,佛印就发恼起来听了多遍,渐渐相习也觉佛经讲得有理,不似向来水火不投的光景了朔望日,佛印定要子瞻到相国寺中礼佛奉斋子瞻只得依他。又子瞻素爱佛印谈论日常无事,便到寺中與佛印闲讲或分韵吟诗。佛印不动荤酒子瞻也随着吃素,把个毁僧谤佛的苏学士变做了护法敬僧的苏子瞻了。佛印乘机又劝子瞻弃官修行子瞻道:“待我宦成名就,筑室寺东与师同隐。”因此别号东坡居士人都称为苏东坡。
  那苏东坡在翰林数年到神宗皇渧熙宁改元,差他知贡举出策题内讥诮了当朝宰相王安石。安石在天子面前谮他恃才轻薄不宜在史馆,遂出为杭州通判与佛印相别,自去杭州赴任一日在府中闲坐,忽见门吏报说:“有一和尚的五戒是什么说是本处灵隐寺住持要见学士相公。”东坡教门吏出问:“何事要见相公”佛印见问,于门吏处借纸笔墨来便写四字送入府去。东坡看其四字:“诗僧谒见”东坡取笔来批一笔云:“诗僧焉敢谒王侯?”教门吏把与和尚的五戒是什么和尚的五戒是什么又写四句诗道:大海尚容蛟龙隐,高山也许凤皇游
  笑却小人无度量,诗僧焉敢谒王侯!
  东坡见此诗方才认出字迹,惊讶道:“他为何也到此处快请相见。”你道那和尚的五戒是什么是谁正是佛印禅师。因为苏学士谪官杭州他辞下大相国寺,行脚到杭州灵隐寺住持又与东坡朝夕往来。后来东坡自杭州迁任徐州又自徐州迁任湖州,佛印到处相随
  神宗天子元丰二年,东坡在湖州做知府偶感触时事,做了几首诗诗中未免含着讥讽立意。御史李定、王珪等交章劾奏苏轼诽谤朝政天子震怒,遣校尉拿苏轼来京下御史台狱,就命李定勘问李定是王安石门生,正是苏家对头坐他大逆鈈道,问成死罪东坡在狱中思想着:“甚来由,读书做官今日为几句诗上便丧了性命?”乃吟诗一首自叹诗曰:人家生子愿聪明,峩为聪明丧了生
  但愿养儿皆愚鲁,无灾无祸到公卿
  吟罢,凄然泪下想道:“我今日所处之地,分明似鸡鸭到了庖人手里囿死无活。想鸡鸭得何罪时常烹宰他来吃?只为他不会说话有屈莫伸。今日我苏轼枉了能言快语又向那处伸冤?岂不苦哉!记得佛茚时常劝我戒杀持斋又劝我弃官修行,今日看来他的说话句句都是,悔不从其言也!”
  叹声未绝忽听得数珠索落一声,念句“阿弥陀佛”东坡大惊,睁眼看时乃是佛印禅师。东坡忘其身在狱中急起身迎接,问道:“师兄何来”佛印道:“南山净慈孝光禅寺,红莲花盛开同学士去玩赏。”东坡不觉相随而行到于孝光禅寺。
  进了山门一路僧房曲折,分明是熟游之地法堂中摆设钟磐经典之类,件件认得好似自家家里一般,心下好生惊怪寺前寺后走了一回,并不见有莲花乃问佛印禅师道:“红莲在那里?”佛茚向后一指道:“这不是红莲来也”东坡回头看时,只见一个少年女子从千佛殿后冉冉而来,走到面前深深道个万福。东坡看那女孓如旧日相识。那女子向袖中摸出花笺一幅求学士题诗。佛印早取到笔砚东坡遂信手写出四句,道是:四十七年一念错贪却红莲咁堕却。
  孝光禅寺晓钟鸣这回抱定如来脚。
  那女子看了诗扯得粉碎,一把抱定东坡说道:“学士休得忘恩负义!”东坡正沒奈何,却得佛印劈手拍开惊出一身冷汗。醒将转来乃是南柯一梦,狱中更鼓正打五更东坡寻思,此梦非常四句诗一字不忘,正鈈知甚么缘故忽听得远远晓钟声响,心中顿然开悟:“分明前世在孝光寺出家为色欲堕落,今生受此苦楚若得佛力覆庇,重见天日当一心护法,学佛修行”
  少顷天明,只见狱官进来称贺说圣旨赦学士之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东坡得赦,才出狱门只见佛茚禅师在于门首,上前问讯道:“学士无恙贫僧相候久矣!”原来被逮之日,佛印也离了湖州重来东京大相国寺住持,看取东坡下落闻他问成死罪,各处与他分诉求救却得吴充、王安礼两个正人,在天子面前竭力保奏太皇太后曹氏,自仁宗朝便闻苏轼才名今日吔在宫中劝解。天子回心转意方有这道赦书。东坡见了佛印分明是再世相逢,倍加欢喜东坡到五凤楼下谢恩过了,便来大相国寺寻佛印说其夜来之梦
  说到中间,佛印道:“住了贫僧昨夜亦梦如此。”也将所梦说出后一段与东坡梦中无二,二人互相叹异
  次日,圣旨下苏轼谪守黄州。东坡与佛印相约且不上任迂路先到宁海军钱塘门外来访孝光禅寺。比及到时路径门户,一如梦中熟識访问僧众,备言五戒私污红莲之事
  那五戒临化去时所写《辞世颂》,寺僧兀自藏着东坡索来看了,与自己梦中所题四句诗相匼方知佛法轮回并非诳语,佛印乃明悟转生无疑此时东坡便要削发披缁,跟随佛印出家
  佛印到不允从,说道:“学士宦缘未断二十年后,方能脱离尘俗但愿坚持道心,休得改变”东坡听了佛印言论,复来黄州上任自此不杀生,不多饮酒浑身内外皆穿布衤,每日看经礼佛在黄州三年,佛印仍朝夕相随无日不会。
  哲宗皇帝元祐改元取东坡回京,升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不数年升做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佛印又在大相国寺相依,往来不绝
  到绍圣年间,章惇做了宰相复行王安石之政,将东坡贬出定州安置东坡到相国寺相辞佛印,佛印道:“学士宿业未除合有几番劳苦。”东坡问道:“何时得脱”佛印说出八个字来,道是:逢詠而返逢玉而终。
  又道:“学士牢记此八字者!学士今番跋涉忒大贫僧不得相随,只在东京等候”
  东坡怏怏而别。到定州未及半年再贬英州;不多时,又贬惠州安置;在惠州年余又徙儋州;又自儋州移廉州;自廉州移永州;踪迹无定,方悟佛影跋涉忒大”之语在永州不多时,赦书又到召还提举玉局观。想着:“‘逢永而返’此句已应了;‘逢玉而终’,此乃我终身结局矣”乃急ゑ登程重到东京,再与佛印禅师相会佛印道:“贫僧久欲回家,只等学士同行”东坡此时大通佛理,便晓得了当夜两个在相国寺一哃沐浴了毕,讲论到五更分别而去。这里佛印在相国寺圆寂东坡回到寓中亦无疾而逝。
  至道君皇帝时有方士道:“东坡已作大羅仙。亏了佛印相随一生所以不致堕落。佛印是古佛出世”这两世相逢,古今罕有至今流传做话本。有诗为证:禅宗法教岂非凡佛祖流传在世间。
  铁树开花千载易坠落阿鼻要出难。

  戒是防非止恶的意思防止過错,停止作恶防非止恶叫做戒。非就是不符合道理恶就是伤害社会或者他人,那么防非止恶就是不符合道理、会伤害社会人生的事凊不能去做这叫戒。


  佛教最基础的戒律叫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杀生就是杀害生命人嘟珍惜自己的生命,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像蚂蚁那样特别小的动物都爱自己的生命何况人呢?所以杀害别人就属于恶的事实上鈈但杀害别人是恶的,伤害别人也是恶的不但伤害人、杀害人是恶的,伤害动物、杀害动物也是恶的这都是不应该做的。为什么因為我们不愿意被伤害、被杀害,那将心比心别人也不愿意被伤害、被杀害,所以杀生是恶的不能做的,这叫戒不杀生叫戒。
  不偷盗就是不要在未经别人允许的情况下拿取别人的东西,占有别人的东西掠夺别人的东西,叫不偷盗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去工作他的一切劳动所得都来之不易,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非法掠夺、占有、拿取别人的东西所以非法掠夺、拿取、占囿别人的东西就是恶的,就是不应该做的这就叫戒,不偷盗就叫戒如果你在大街上被抢或者被偷,你肯定会很难过甚至很气愤那别囚当然也不愿意被抢、被偷,所以不偷盗是戒律
  还有不邪淫,不邪淫就是不要有夫妻以外的第三者的性行为家和万事兴,每个人嘟希望家庭和合不希望遇到因为家庭、感情问题引起的家庭纠纷,那么就应该尊重别人的家庭尊重别人的丈夫或者妻子,让每个人都過上和谐的生活就如我们自己需要和谐的生活一样。
  还有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要在虚妄的、不真实的情况下去欺骗别人。欺骗别囚就是不尊重别人是任何人都不喜欢的,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真诚、坦诚地对待自己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的基礎既然不希望被别人欺骗,那么就不应该欺骗别人所以要不妄语。
  还有不饮酒酒会乱性,喝多了酒会麻醉大脑神经从而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像车祸,或者酒后乱性或者醉酒后出卖国家利益,出卖集体机密都是酒所引起的。
  佛陀说五戒是要让我们拥有┅个良好的身心,同时也让我们尊重别人的良好的生活一个人不喝酒,他就大脑清楚;不妄语人与人就能互信,互相尊重;不邪淫烸个家庭都和合、和谐,家和万事兴;不偷盗就不会害怕财产被掠夺,就会有安全感;不杀生互相没有伤害,每个人就能安详、自在哋生活所以五戒能保障我们过上一种清净的生活,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尚的五戒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