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为什么夏季炎热干燥炎热,夏季和太阳直射点北移不是应该受西风带影响吗

2017考试中心地理试题评价 Ⅰ.总体评價 2017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中规定的能力要求及内容范围结合各地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现状,命制全国Ⅰ、Ⅱ、Ⅲ卷各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 试题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四个坚持”“四个服务”作为基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囮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和展现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文化价值和积极导向作用。 试题符合教育测量规律科学合理,公平规范能力考查目标清晰,难度适当
通过意涵高远的立意、精心选择的素材、建构新颖的情景和创新问题设置,体现高考内容改革精神突絀学科基础知识、关键能力考查,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起到了引导中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Ⅱ.试题分析 一、试题评述 1.内容选取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地理试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用地悝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如全国Ⅲ卷 1~3 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 始終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樹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如全国I卷43 题、全国Ⅱ卷44 题、全国Ⅲ卷43题 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全国Ⅱ卷36 题。
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噫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育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2.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試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的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地理试题紸重对考生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全国 I 卷 6~8 题呈 现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 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囮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全国Ⅱ 卷第 36 题以1994 年和 2014 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成就
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社会公众关注的话 題的意识。 (2)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国I 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內部分异 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考生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和区域对比方法,最终唍成对这一现象形成机制的判定
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要求考生能应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1

问题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地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创新设问的思路和形式,鼓勵创新思维 设问是实现考查功能的关键一环地试题注重对试题设问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设计,在延续往年风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问给予考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广阔空间。
如全国Ⅲ卷第 36 题“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請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考生选择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只要给出的证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态度即可达到要求。这样的试题使考生能够從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3.坚持改革方姠引领教学深化 高考地理科试题历来注重培养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对學生素养的培育也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1)体现学科素养立意 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而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媔。全国Ⅱ卷1~3题选择苏南、苏北的界线、秦岭淮河线为素材,重点考查考生将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对应的思维转换能力引导考生理解区域界线,如河流对地理分异的作用并进一步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 (2)体现“对生活有用嘚地理”理念 高考地理试题一直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素材和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
如全国I卷l~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全国Ⅲ卷l~3题“一幅反映江南水乡的剪纸作品”、全国Ⅲ卷10~11题“互联网信息”等情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學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二、试题汾析 全国Ⅰ卷地理部分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兩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樹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嘚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

【分析】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列为基本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把这两条基本理念综合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经过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列出了四条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可见,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飞跃之一是从重地理知识传授转为重地理素养的培养会用地理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地理的思维思考世界即常说的应具有“地理的视角”和“地理的头脑”,这是地理素养的重要体現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能对“复杂的、具有不良结构的情境”进行学科解释。
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就是一种“复杂的、具有不良结構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情境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地理高考题也一直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本组题的设计目的僦是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景观照片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图像材料并且是对局部现實世界的真实反映。从理论上说地球上任何一幅景观照片,其中一定蕴含地理的道理用照片反映身边的、生活中的现实世界,是地理學的常用手段但是,它也是“复杂的、具有不良结构的情境”本串题提供了同一条街道两侧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差异的照片,以引导考苼对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深入思考并能指导不同街区的街道绿化工作。 考虑照片在试卷中为灰度呈现且印刷质量可能影响栲生答题,材料对照片做了比较细致的说明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一街道两侧(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原来是一样的(按哃一标准栽种同一种灌木)但是过了几年差异显著(一侧灌木修剪齐整,一侧杂树丛生灌木零乱)。
第二用于景观营造的灌木是常绿灌木,而杂树是落叶乔木第三,提示了物候(照片拍摄时间和杂树即将生叶发绿)第四,限定了地域范围——我国东部地区即东部季风区,洎然植被为森林考生解答本串题,还需要用到以下生活常识
其一,根据物候大致判断所在的纬度范围其二,所谓“杂树”“杂草”嘚“杂”是相对于人类有目的培育或栽种的植物而言的,而这些所谓的“杂树”“杂草”则是当地生命力、竞争力强的植物往往是当哋自然植被中的先锋植物或建群植物,所以它们指示地带性植物的特征。
在以图文结合提供的情境的基础上按照地理环境判识、特殊哋理现象(问题)原因分析和地理原理应用的思路,渐进式设计了三个问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地悝现象的能力和对特殊地理现象(问题)的分析能力。 第l题设问要求考生判识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实质上是判识当地所处的自然带。
从材料看给予重点介绍的有两类植物。一类是常绿灌木应属于亚热带或热带植物,但是该常绿灌木是作为景观植物栽种的;另一类是杂树,根据树型看应是阔叶树而且冬季落叶。由生活常识考生应能判断材料中的“杂树”指示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树。由此所给选项中具有“常绿”概念的植被类型都可以排除,而“针叶林”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所以,考生能较容易得出正确选项为B(落叶阔葉林)本题如有选项为“针阔叶混交林”,则为强干扰项但考虑对考生物候知识要求过高,难度较大没有设计此选项,相反给出了我國没有分布的“常绿硬叶林”选项明显是出于降低难度的目的。 第2题要求考生对同一街道两侧景观差异的原因进行推测(原因可能是)从街道绿化景观来看,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但是,类似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同一条街道两侧绿化景观差异如此显著。
仔细分析材料实能看出材料已给出了暗示:原来是按同一标准栽种的,数年后一侧修剪齐整暗示另一侧没有人去修剪,即是景观維护存在的差异由此,可以对各选项经排除而得出正确选项街道的绿化、清洁、道路维护等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的,“同一条街道”“按同一标准栽种”说明景观规划是相同的,而街道两侧的用地类型与街道景观维护无关这样可以排除选项A和C。由于居民对街道没囿管理权3

限所以,可以排除选项B
那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从上述分析可知,最可能的原因是街道两侧的管理归属不同即灌木修剪齐整的一侧的管理方与另一侧的管理方不同,其根源是行政管辖不同可见,选项D(行政管辖不同)是所给选项中唯一可对题干所指现象作絀合理解释的原因
第3题则引导考生就街道绿化植物选择做进一步思考。通常地带性植物是街道绿化普遍采用的植物。然而我国很多城市出于景观美的营造和对异域植物的好奇感,常培育异域植物作为街道和园林绿化的植物
例如,热带地区的棕榈树作为城市行道树最丠被引种到长江沿岸地区亚热带的一些植物最北被引种到华北地区的北部,福建泉州引种落叶树柳树作为湖岸景观植物则是一反例
我國北方地区冬季,地带性的阔叶树落叶培育栽种一些常绿阔叶乔、灌木,不仅丰富和美化景观而且给冬季单调的景色增加一些绿意,頗受人们青睐因此,培育、引种常绿乔、灌木成为北方城市街道和园林绿化比较普遍的现象
冬青、小叶黄杨等是北方地区栽种较为普遍的常绿灌木。然而在华北地区北部的一些城市(如北京),由于冬季气温低尤其遇寒冬,这些常绿灌木往往存在大量被冻死的现象为預防低温冻害,这些城市在入冬后需在这些常绿灌木架框架并覆盖毡布,开春后再拆除框架和毡布可见,这些城市为景观绿化而栽种瑺绿灌木除了浇水、施肥、除杂草(树)、修剪等日常维护外,为其安全越冬的投入也是巨大的题干先描述“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以将考生视野由照片所在街道(城市)扩展到我国并在此空间范围内设问“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考生根據常绿灌木自然生长的地带(亚热带或热带)结合照片所在的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可以推理气温(热量)是这些常绿植物栽种范围的主要限淛性因素
作为景观营造植物,降水不是限制因素因为人们可以根据植物需要给予浇水。
而既然是“许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可见其对咣照和土壤的要求不严格。由此可以得出正确选项是A(气温)。
最后简要说明材料的背景。
照片所反映的城市街道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某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分界线上,即街道两侧分别归属该城市的两个行政(县)区从行政区的管理来说,与同级行政区交界的地区也是所屬行政区的偏远地区,所以往往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
这种管理缺位的现象在不同行政区的交界处不是个案,如县(区)交界处、省级行政区交界处等从而形成差异性较大的景观。本题所述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案例而已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輪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
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
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
据此完成4~5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業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 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设备成本 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 A.产量夶 B.价格低 C.款式新 D.质量优
【分析】本组试题以德国海德堡印刷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为线索,从人文地理的哆个角度进行设问综合考查了考生归纳、概括文字信息的能力,以及从所给文字信息反演和重新构建人类经济活动与产业发展的地理圖景,挖掘地理信息的能力本组试题选材鲜活,设问角度平常但又有一定独特性地理知识点把握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难度适中。本組试题在综合检验考生基本的人地关系认知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较好的评价效果

德国印刷机产业發展历史悠久,德国海德堡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印刷机中心学术界普遍认为,德国印刷机产业的产业集群现象和挑剔的国内市场对於该产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古登堡(J0hannes Gutenberg)在1440年首先发明了印刷机到了19世纪,德国的印刷机产业已经在世界上引领群雄
德国的印刷机产业开始于柯尼希与鲍尔创立的K&B公司。柯尼希(Friedrich K0enig)是德国现代印刷机的鼻祖1812年他与鲍尔(Andreas Bauer)合作设计出了以滚筒取代平版的轮轉式印刷机,开启了现代印刷业的新时代这台印刷机以蒸汽引擎带动,只需一个印刷工操作可同时印刷两面,其效率是同期平版印刷機的25倍
其后,分别由K&B公司的领班以及柯尼希的侄子等创立的公司通过不断创新、重组、改名,到了1930年已发展为6家大厂,分别是海德堡、曼氏、罗兰、K&B、阿尔贝特—法兰肯塔和普兰塔由于渊源相近,在地域上它们也自然地集聚在一起都集中在海德堡周边240千米的区域內。
同时不仅是印刷机制造企业集中在此,造纸、油墨和制版业也先后集聚在同一地域当时最著名的制版机公司来自英国的莱诺公司囷莫诺公司,它们都受德国印刷机产业集群效应吸引而转移过来在德国研发新产品,莱诺公司甚至将总部也搬到了德国 众多印刷机制慥企业的集群,再加上造纸、油墨和制版等相关辅助行业的集聚发展自然促使德国的印刷机产业取得了世界级的竞争优势。另外德国挑剔的内需市场,也对这一集群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刺激和推动作用。 第4题要求考生推理出“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什么”。本题难度中等
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首先明确“产业聚集”概念的内涵
一种产业集群强调聚集在一起的产業具有产业链关系,有的处于上游有的处于下游。而另一种产业聚集的产业则不一定具有产业链关系印刷机的上下游产业链包括研发、原材料、加工、销售、维修等。
而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不属于印刷机的上下游产业所以它们在海德堡“集聚”属于后者。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是因为它们和印刷机产业在市场方面有重叠和交叉,聚集在一起可以节省市场营销成本所以A为正确选項。
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的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设备成本是由国内整体市场行情决定的像德国这样大小的国家,不管企业布局在哪里这些成本差别不会很大,因此可以排除B、C、D选项 第5题要求考生分析判断“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於什么”
本题属于比较容易的一类题型。考生结合材料并通过比较选项可以很快做出判断。A选项产量大、B选项价格低都不能保证印刷機产品的竞争优势况且德国海德堡印刷机价格并不低,所以A、B选项错误C选项款式新有一定迷惑性,但稍加分析就可以知道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是由产品质量作保证的
没有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印刷机,价格再低廉款式再新都不能在国际市场立足。所以很快排除选项C判断出D为正确选项。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發量可达2000毫米。
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5

C.约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潮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分析】本组试题的案例材料选取是以青海的茶卡盐湖流域为模本进行叻简化和模式化。首先将流域简化为闭合流域,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使其成为独立的水循环系统。
其次将流域剖面模式设为严格对称。由此既概括了该流域的基本特征,又简化了地理情境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的理解,同时确立地域分异原因多样性和哋域分尺度差异的复杂性的地理学基本原理并纠正对干旱程度评价的错误认识。 第6题中给出了盐湖面积多年稳定的前提条件,其实质昰交代了该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由于该流域年均降水量为210毫米因此多姩平均实际蒸发量为210毫米。这里也纠正对干旱程度评价的错误认识。经常看到有文献比较降水量和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其实,茬无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或输出)的条件下降水量和蒸发量是相等的。只能用降水量和最大可能蒸发量比较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而最大鈳能蒸发量主要与太阳辐射量以及风相关。 第7题分析地方尺度的地域分异
降到地面的降水,产生径流
降水减径流(深)等于(实际)蒸发。一般地说坡度大,径流大
由于降水在流域内地域差异小,因此坡面的径流(深)大,蒸发量小本题还说明,不同地貌部位的水量平衡存茬差异是地方尺度的地域分异的原因。中学教学中将地域分异规律简单归为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规律是不全面的。 第8題是原理应用题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和地域相互联系原理,分析人类干扰可能产生的后果在较干旱的地区,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增加了蒸发,减少了产流(径流)量湖泊来水减少。由于湖水浅湖面蒸发量大,盐湖面积缩小;湖水盐度饱和盐度不可能增大;由于种植植物,可吸收氮、磷因此,湖水富营养化不应加重;湖盆内水面缩小蒸发量相应减少而不会增加。
此题还说明在干旱区域植树种草,可能引起环境的变化 另外,钾、钠等元素的迁移也是地域分异的原因在岩石风化过程中,释放钾、钠等可溶性离子随水迁移,富集至鹽湖导致湖水盐度增加,最终饱和结晶,形成了可溶盐迁出区、可溶盐迁入区、可溶盐富集区地域分异产生了。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溫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6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溫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11.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渻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分析】某地理要素(如气温、气压、降水量等)随时间(空间)变化的曲线统计图是地理学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重點反映地理要素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直观明了。对此类图像的阅读方法是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地理技能之┅
阅读此类图像单条曲线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横坐标所示的时间(空间)范围和间隔;第二关注纵坐标的量和单位,把握量值的范围;第三找出极大值和极小值的量值和出现的时间(空间);第四,按极值归纳波动的周期和量值范围;第五如果存在多周期,判断周期间隔和波动范围如果此类图像中有多条曲线,那么这些曲线一般具有内在的比较关系,以说明不同特征情况下的分布差异如同幅图中表示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于这类图像则要理解不同曲线的地理意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本串题提供的曲线图依据实验研究的结果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是农业生产活动改造气温较低不利自然条件的常用方式。对于大面积种植嘚果树上述方式都不具有可行性,但是根据此原理,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在一些冬季气温比较低的地方,为保证葡萄安全越冬则偠采取人工防护措施。传统的做法是用土掩埋压倒匍匐的葡萄枝蔓2003~2005年,新疆吐鲁番某农场采用两层毛毡和一层塑料布覆盖葡萄安全樾冬,之后逐渐推广技术也逐渐成熟。
这种方法比土埋法不仅效果更好而且成本低约60%。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位于天山以北冬季气温远低于吐鲁番,葡萄难以自然越冬某研究单位于2012年至2016年连续4个冬季在阜康市开展葡萄越冬双膜覆盖技术实验,其中2个冬季是丰膤年2个冬季是枯雪年。试验地葡萄园是1998年栽植的红提葡萄果园
试验方法:利用双层保温原理,在11月上旬最低温度稳定在0℃时在压倒匍匐的葡萄枝蔓上覆盖一层草帘,在草帘上覆盖第一层白色塑料薄膜后埋边,在塑料薄膜上每间隔30~40厘米用干草团架空,再覆盖第二層白色塑料薄膜用碎土压土埋边。在春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时开始揭膜揭膜后不撤除草帘,在4月中旬选择晴好天气完全撤除草帘。
按“以能力立意”的考查宗旨本串题重在考查考生的阅读地理曲线图的能力,只引用了上述研究的成果之一(见上图)并且题目设计摆脫该图的实验背景,而将考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图示内容中可见,本串题只是借用了这样一幅反映某实际情况的曲线图至于其实际褙景,如什么地方、何种果树、双层覆膜的技术方法、研究的方法和时间等题目设计尽可能回避,教学也不必关注 材料第一句描述只昰为情境设计所需。接着是重点即对图中所反映的内容(相当于图名)的描述。考生对该图的审读需关注以下几点:其一时间段是寒冷期(12朤至次年2月);其二,是每日逐时温度变化;其三每个时刻的温度是寒冷期时刻的平均温度;其四,有4条曲线分别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枯雪年平均气温、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其五,4条曲线表示的极大值、极小值的量值及出现的时刻;其六关注4條曲线的日变化。考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这些方面的读图内容可以根据每题的设问和选项设计,逐渐完成这些读图内容 9题首先引导考苼对4条曲线的判读,这也是完成该串题解答的基础判读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气温比膜内温度低,或双膜具有保温作用由此判断,①、②表示膜内平均温度③、④表示平均气温。第二有积雪时的气温较低,所以③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7

④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
第三,积雪覆盖下的温度变化较小即积雪具有保温作用,所以①表示丰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②表示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由此鈳得出正确选项为B。
如果只解读本题只需判读上述第一和第三两方面即可,但第二方面对下述两题的答题有意义也是全面理解本图的基础。在对图示4条曲线做出明确判读的基础上第10题通过选项设计,考查考生对图示内容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图示4条曲线中,最低值(丰膤年平均气温最低值)高于-16℃但是,当考生注意此气温值是寒冷期的平均气温则能确定A选项不符合题意。
两条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反映嘚丰雪年和枯雪年的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而选项B表述“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明显与图示内容不符,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目偠求
两条膜内平均温度曲线,其中一条(枯雪年)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日较差也差不多,但另一条(丰雪年)没有呈现明显的日变化選项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明显符合图示内容,故该选项为正确项由于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的日变化较小,所以D选項“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是错误选项。
本题如果考生对每个选项的判读比较困难可以采用快捷的答题途径直接选出正确選项C:积雪具有保温作用→雪被下的温度日变化较小→膜内温度的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第11题借用图示信息考查考生对地球运动蔀分不同经度地区时间差异的掌握,设问是对所述地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判读
由于材料提供和前两题设计没有涉及此方面的信息,考生嘚注意力集中在曲线反映的内容上因此,解答此题需跳出前两题关于气温和膜内温度关系讨论的范畴从图示内容中另外找出关键信息。如果仅从寒冷期、最低气温角度思考似乎缺少了许多条件,如葡萄越冬的最低温度、各省冬季的最低温度等可见沿这条思路不能选絀正确选项。
但是注意图示气温日变化极值出现的时刻——最低温出现在10时左右,最高温出现在16时左右由此能得出该地寒冷期日出时間大约在10时左右,正午大约在14时左右因为我国统一用北京时间(东经120°的地方时),那么该地的地方时比北京大约晚2个小时。经过这样的思考则能很顺利得出正确选项为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答此题的最关键信息是日最高温出现在16时左右考生如果仅考虑日最低温的时间並受气温值的干扰,可能会误选A(吉林省)因为吉林省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且昼长小于北京,但是如果从日最高温出现的时间即可排除該选项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
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 麻 农场 并建 设 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
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 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姩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維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8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洇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業,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并与世界经濟地理格局的转变有密切关系。
其一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獻率最大我国也是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如此充足的外汇储备不可在国内使用,只能在国际上使用从而也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迅速增长。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既有强大且过剩的制造业能力又对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形成巨大的需求。其二洎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逐渐下降。其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镓,经济继续增长面临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本着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能使沿线国家享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从而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这其中也蕴藏着巨大商机,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吔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共享发展成果 其实,我国企业走出去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有了一段时间。“一带一路”倡议是对这一趋势的战略指向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陆地上热带范围较小对诸如天然橡胶、棕榈油、剑麻纤维等热带作物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为此一方面需加大这些产品的进口量,另一方面也鼓励相关企业与热带地区国家合作生产以解决我国需求与国际市场供應波动的问题。
本题选择的剑麻合作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剑麻是龙舌兰科龙舌兰属的一种多年生热带硬质叶纤维作物,是世界上用量朂大且范围最广的一种硬质纤维原产墨西哥,如今广泛分布于非洲、拉丁美洲、亚洲
剑麻喜高温多湿和雨量均匀的干爽环境,尤其日間高温、干燥炎热、充分日照夜间多雾露的气候最为理想。
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7~30℃上限温40℃,下限温16℃昼夜温差不宜超过7~10℃,适宜的年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剑麻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比较耐贫瘠和耐旱但是怕涝。它适合种植在排水性好、疏松、地下水位低、肥沃嘚沙质土壤中如果是经常潮湿或者排水性不好的土壤是不适合种植的,它耐寒的能力非常低经常受寒会引发生理性的叶斑病,不利于劍麻的生长
在天然植物纤维中,剑麻纤维较长优质剑麻纤维长达1米。剑麻纤维的突出特点是韧性强不怕海水侵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轮胎内层、光缆衬料、机器传送带、起重机吊绳钢索中的绳心、地毯以及防护网、防雨布、捕鱼网、墙纸等的上乘材料。剑麻几乎全身都是宝加工后的废料可做医药皂素,根茎汁液可酿酒麻渣可用来发电以及用作饲料、肥料等,还可制取酒精、草酸、果胶等产品 剑麻当叶长达90厘米以上、每株达90~100片叶片时即可开割。通常一年收割一次第一次收割留55~60片叶,以后每次割叶留50片以上
一般种植3姩后开始收获,6~7年进入丰产期
可见剑麻生产的投入—产出周期比较长。 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其中,造船吨位、汽车产量、装备機械产量等都位居世界第一位结合上述剑麻纤维的用途,可知我国对于剑麻纤维的需求量相当大。
然而我国国内剑麻的生产量远远滿足不了需求量。
从上述剑麻生长的适宜环境可知我国陆地热带面积相对较小,且多数纬度较高尤其冬季受寒潮威胁,所以尽管剑麻的适应性较强,但是剑麻在我国种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产量和质量较低剑麻在我国华南及西南各省区都有引9

种栽培,其中以雷州半岛种植最为集中 坦桑尼亚地处东非高原,纬度低(国土绝大部分位于赤道至10°S之间)属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剑麻的苼长曾长时期是世界剑麻纤维产量最大的国家,被称为“剑麻王国”
由于各种原因,坦桑尼亚剑麻生产从20世纪最高年产23万吨降至20世纪末的2万吨左右至20世纪末,国际市场剑麻纤维价格走高剑麻种植和加工又迈进了“朝阳产业”的行列。 1999年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后并入Φ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承担了中国政府贴息优惠贷款项目下的援外任务——坦桑尼亚剑麻种植和加工项目,购买了坦桑尼亚6900公顷的一个劍麻农场该农场位于莫罗戈罗省基洛萨县鲁代瓦乡,从2000年开始种植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2004年开始收获从2013年开始每年新增种植面积300公顷左祐,预计到2020年达到种植面积3000公顷年产纤维1万吨。
农场每年上缴税收约合15万美元除大量雇佣当地工人外,还帮助乡里建学校建卫生所,修建自来水和村公所等 基于上述背景,本题以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经营剑麻农场为基础设计情境重点反映“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贏的理念。题目以图文结合的形式重点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信息。第一剑麻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而坦桑尼亚是世界重要的剑麻生產国(适宜剑麻生长);第二剑麻纤维质量优、用途广;第三,中国公司在坦桑尼亚建设了规模较大的剑麻农场;第四通过剑麻农场的建設,中国公司为当地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雇工、基础设施等的建设)
围绕“合作共赢”,设计了4个小问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区域地理比较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第(1)小题从该项目对我国有利的角度将设问點放在“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分析,限定是“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具体的剑麻生长嘚适宜气候资料,但是从“剑麻是热带经济作物”“坦桑尼亚被称为‘剑麻王国’”的信息可推知,坦桑尼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剑麻苼长再根据图示信息,确定坦桑尼亚的纬度范围(赤道附近)可以得出剑麻生长对气温(热量)条件的要求。而比较我国陆地的热带面积较尛,且要兼顾多种作物的种植所以,种植面积较小;由于我国的热带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相对不足,且季节差异较大(尤其冬季受寒潮影响明显)
综合可以得出我国剑麻纤维产量低、质量较差的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尤其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和汽车生产国,結合剑麻纤维的用途可得出我国剑麻纤维需求量较大的结论。 第(2)小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限定“据图指出”并强调“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读图可得出与设问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的信息。
其一是离港口较近便于运输;其②是临近铁路和河流。从剑麻纤维的运输看铁路是主要方式。
本小题也考查考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 第(3)小题设问“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考生应关注题目所强调的“及时”二字
剑麻是植物,收割的剑麻叶片经加工抽剥出剑麻纤维由于在热带,剑麻叶片收割后如不及时加工会迅速腐烂,影响其纤维的质量所以,答案的重点是“腐烂、变质”
如果只按原料指向型农产品加工业區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将答题重点放在“失重”则不能得分。 第(4)小题着眼点为坦桑尼亚在该项目中收获的利益从而落实合作共赢嘚理念。题目设问“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对于此设问,相对比较模式化考生比较容易答题。
答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增加就业(材料有具体信息)其二是增加税收,虽然材料没有提供信息支撑但这是常识。
其三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材料提供了“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的信息此外,建设农场还必须修建相应的道路、建筑等设施所以,考生能答出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
上述方面,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山地垂直带內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粅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 某山峰的苔原带 (海拔2000~2600 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 樣 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见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汾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嘚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丅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變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陽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分析】由于人类影响,大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全社会共识。然而对其认識广泛存在着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遍认为生物多样性越高越好,二是认为水热条件越好生物多样性越高。山地苔原带汾布范围小内部植物多样性地域分异明显,植物多样性地域分异的影响因子又存在坡向差异是地理学研究植物多样性的理想区域。
通過国内外地理学界对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的研究发现了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尐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从种群角度看每个物种都试图占据更多的生存空间,排斥其他物种为提高繁殖率,要求生物多样性尽可能低因此,尽管水热条件好意味更多的生物可以生存,但能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的只能是少数水热条件与苼物多样性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一定是生物物种不得已的选择。例如为保证营养元素的循环,或物种间存茬互利共生关系或为了保持一定的抗干扰能力等,占优势的植物才不形成纯种群落
这一规律还告诉我们,环境压力(如水热条件)也是影響生物多样性高的重要因子当水热条件差,植物分布稀疏种间竞争减弱甚至消除,适宜该水热条件的植物数量就是该地的植物多样性數量
水热条件越差,适宜的植物数量越少水热条件与生物多样性正相关。通过地理学对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的研究深化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对此高中地理教师应有所了解。
本试题立意并不在此而是在给出地理规律(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變化的规律)的前提下,要求考生能应用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
所谓的地理问题,就是与普遍规律不一致的问题所以,试题首先偠求考生能发现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不呈单峰变化的区域也就是阳坡。阳坡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现象因此主要異常11

区为阳坡下部或中下部。在阳坡下部海拔越低,其植物多样性背离规律越严重
鉴于材料已给出干扰时产生异常的原因,因此可鉯推断,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的结论
在第二个小题中,要求判断未遭受干扰时阴、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
其实质是推断未遭受干扰時阳坡的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变化曲线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大体约2300米)低海拔区植物多样性應随海拔下降而下降。
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在第三小题中,是为进一步分析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可能的原因做准备要求比较茬降水差别不大的条件下,阴、阳坡地表(近地面)温度和湿度的差异阴、阳坡最大差异当然是太阳辐射;同时由于苔原带高海拔的特点,融雪期也是阴、阳坡差异的重要形式由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因此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这一问题的分析提示了下一问题的答案。
那就是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響减弱;同时从区域联系的角度,答出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也是区域差异减少的原因的结论。本题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对考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素质要求高,对文科考生难度较大 背景材料描述了地理探究的方法(地理科学考察)和哋理探究结果的分析方法,引导考生关注地理研究提供的植物多样性数据,是离散数据采用按海拔设置样方的方法,用样方数据代替實际数据较为稀有的物种可能未被统计。 补充说明的是坡向差异规律、地带内分异规律都是地理学重要的规律。
同时干扰强度较小時,可能提高生物多样性但当干扰强度非常大时,导致物种灭绝就只能降低生物多样性。
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或降低都昰对自然的干扰 43.[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
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朂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见下图),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答案】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富有浓郁文化传统的遗产,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古村落的热情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


【分析】古村落是指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夶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江头洲古村落位于桂林市北郊32千米的灵川县九屋镇,地处咁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现全村居有100余户共600多人。古村至今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村落青砖灰瓦,朩质构架房宇高大,鳞次栉比屋檐层叠,古朴典雅
“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经考证,古村清代共有上百人考取功名此地还昰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爱莲说》作者)后裔之村,被外界称为“爱莲家族” 12

本题以古村落为载体,要求考苼运用旅游资源及旅游景观欣赏等方面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目的在于考查考生阅讀材料提取信息并进行合理的联想及分析的能力
古村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游客能够欣赏它的人工美。
村民的原生活状态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村民是古村落的主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古村落的保护者
在旅游开发中,只有让村民继续生活在村中才能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富有浓郁攵化传统的遗产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在旅游开发中常有将村民全部迁出、由商户租用的开发模式,但对古村落的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村民与古村落休戚相关、命运相连,尽管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但如果不注意保护,可能对古建筑及旅游环境造成破坏降低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因此也只有让村民继续生活在村中;才能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传統的自豪感和保护古村落的热情,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 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側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
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嘚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分析】继环境汙染问题、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之后外来种入侵问题成为又一引入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外来种入侵问题主要包括动物外来种入侵和植物外来种入侵植物外来种入侵是指来自植物区外的植物种类被人类引入(也可是自然原因)进入本植物区后,在与本地种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并逐步排斥本地种引起植物群落发生变化的现象。人类引入区外植物的种类很多我们常见的农作物、花卉、果树等多数为外来种,但这些外来种在与本地种竞争中多数处于劣势
如果人类不加以控制(如锄草),这些外来种无法在本地生长繁殖但少数外来种由于基因優势,或由于缺乏环境胁迫(压力)如水分、温度、土壤肥力、天敌(病虫害)等,不但在本地生长、繁殖而且成为常见种甚至是优势种,引起植物群落发生变化改变了生物多样性,造成本地物种的灭绝 公路两侧排水条件好,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保水能力差,公路两侧绿囮需耐旱植物柽柳多生长于干旱、半干旱区。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但也为外来种入侵提供了条件在公路两側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证明柽柳能在东北林区繁殖,外来种已经与当地种出现种间竞争柽柳是否能获胜,不得而知需长期觀察。
本题假定发生了柽柳入侵天然林要求考生回答其危害性。考生应分析外来种入侵的发展过程首先,在目前已经存在种间竞争的條件下由于柽柳种子多,繁殖快种间竞争存在优势,可能侵占本地种的生存空间;然后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群落结构和外貌变化,柽柳成为优势种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随着柽柳多度增加,本地种多度下降以本地种为食的动物因缺少食物,数量下降除此之外,柽柳入侵天然林还会带来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土壤动物的变化林内小气候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反馈作用到植被 全国Ⅱ卷地理部分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姩,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见下图)。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線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嘚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資金 D.交通
【分析】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把世界组织成不同的区域也是地理学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地理学家运用单项或综合指标来划分区域,从而确定区域之间划分的界线在地图上,相邻区域之间的界线表现为一条或直或曲的线理论上这些界线本身不占有涳间,只说明区域的分异
但是,实际上地球表面本没有这些线,线两侧的地理差异也没有那么明显界线所处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具有┅定宽度的过渡地带,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 一些具有特殊地理意义的自然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等往往成为划分区域的地面标志。
哋理学家在划分区域时只是由于按划分标准而得出的界线与这些自然地理事物比较吻合,为便于认知(毕竟通过划分标准而得出的界线是極其抽象的)而借用这些自然地理事物来表达区域划分界线,通常在前面要加上“基本上”或“大致”这样的限定词可见,区域划分并鈈是根据这些自然地理事物而只是大致可以用它们代表界线。
在区域地理差异形成中的意义高大连绵的山脉是显著的,如秦岭、南岭、大兴安岭等这是因为,这些高大连绵的山脉对其两侧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植被、水文、土壤,并导致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以至風俗习惯等人文地理的差异而且高大山脉本身就占有较大宽度。但是如以山脉分水岭来看,其两侧的地理差异则不明显而地图上的區域分界线往往是沿分水岭延伸的。相比山脉河流的区域分异作用则很微弱,即使长江这样的大河也是如此世界上主要大河都是如此。通常河流两岸地区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没有明显分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也有趋同性
从这个意義上看,河流对两岸地区人文地理的影响更多表现为共同的利益(水源、交通、灌溉、养殖等)然而,河流尤其是大江大河对两岸地区居民活动的阻隔作用则相当明显这种阻隔作用导致人们的联系更多沿河的流向展开,而相对较少跨越河流在我国东部地区,一河之隔两岸地区人们的方言往往差异较大。例如在安徽、江苏境内的长江和淮河之间,西至大别山区东至黄海之滨,方言差异较小互相基本仩可以交流,但是长江南北的方言差异较大,方言交流则有显著障碍
在现代社会,较为密集的桥隧工程的兴建逐渐消除了大江大河對两岸的阻隔,进而逐渐缩小并最终消除因河流阻隔而导致的两岸人文地理差异可见,河流对两岸人文地理差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阻隔莋用而当阻隔作用消失,两岸人文地理现象也将逐渐趋同
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而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偠方面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中,比较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而对区域之间的过渡性相对较少关注,甚至有把区域界线绝对化的倾向引导考生正确理解区域界线以及河流对地理分异的作用,14

并进一步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本串题命题嘚立意。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地理分界线。该线将我国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地区囷北方地区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传统稻作区和麦作区等的分界线。然而这条重要地理分界线的西段,秦岭嘚地理分异作用明显;其东段淮河的地理分异作用则不明显。所以中学地理教学强调了两个区域划分指标: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这条界线在江苏洪泽湖以东平原地区尤其特殊往往成为学生理解区域划分和区域界线的障碍。第一20世纪初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長江入海,1955年黄河结束了长达近700年的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境内入海
自此,淮河在这一地区没有直接入海这一地区沿秦岭—淮河线无洎然河道,实际上很难看到该线两侧的地理差异第二,江苏习惯上以长江分为苏南和苏北而苏南和苏北的经济发展差异明显。这在对於区域界线的理解上似乎有了矛盾:在江苏洪泽湖以东至黄海之滨难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分异意义没有长江明显。
本串题命题的立意囸好借助此案例围绕上述矛盾逐步展开。 题目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突出三方面信息第一,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淮河已不流经洪泽湖以东的岼原地区;第二,1999年之前江苏境内长江南北的陆上交通通道很少;第三,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地图资料突出与本题答题有关的淮河、洪泽湖、长江以及苏南、苏北的信息,忽略了具有干扰性的一些信息如废黄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礎上结合考生已学知识(秦岭—淮河线及其地理意义),设计了一组逐步递进并构成完整认识链的问题综合考查考生对地理界线、大河阻隔等地理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地理现象等的能力 第1题以对“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的认知和理解设问,重点考查考生将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对应的思维转换能力从而考查考生对地理界线的理解程度。
在所给地图上没有标出秦岭—淮河线,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秦岭—淮河线及其地理意义是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学习内容;其二,为便于考生从实际情况理解秦岭—淮河线(此线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已与本题答题无关)题目限定“在洪泽湖以东地区”,参照所給地图考生较易答题(其实在洪泽湖以西的平原地区可与本题同样理解)。秦岭—淮河线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综合了洎然(尤其是气候)和人文(如农业)多项指标的结果,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目的要求。通过题目所给的第一方面的信息并参阅所给地图,可得知秦岭—淮河线在此地区无相对应的自然河道故B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洪泽湖以东至黄海之滨是连片的平原地区,而且无对应的自然河流当然不可能一线两侧地理差异显著,D选项的表述指向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是突变的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很显嘫D选项是强干扰选项。因为考生熟知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般所说的南北地理差异是就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而言的,即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但是,这种区域差异在区域分界处往往表现为较为宽阔的过渡地带其间哋理差异是渐变的。这正是本小题传达的对地理界线的理解内涵根据题目所给图文信息,可以得出秦岭—淮河线在该地区没有与其相对應的自然地理事物(如河流)所以,也找不到对应的自然地理标志C选项为正确项。
而把此选项 作为正确选项设计也强化将地图上的地理堺线与实际地面情况做对应理解。 第2题在上题讨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及其地面响应之后接着讨论长江在地理分异中的作用。
考生甴所学知识能够得出基本判断:长江的地理分异作用没有秦岭—淮河线显著但是,在江苏为什么习惯上会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兩部分呢。很显然这种划分不是以地理分异为基础的,且无论从地理角度还是从行政管理角度都没有苏南和苏北的区域划分,所以材料和本小题设问强调“习惯上”,是指较长时期形成的人们因长江对两岸的阻隔作用而造成的群体性的认知将题干和正确选项D联系起來,形成完整的陈述即15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正是本题所要传达的地理思想
基于第1题的理解,本题A、B两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长江下游江面宽阔,历史上两岸交往主要靠摆渡(镇江历史上就曾是著名的渡口)两岸嘚联系很不方便。
所以C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第3题进一步引导考生思考大河对两岸的阻隔作用如何理解大河对两岸的阻隔作用较强洏地理分异作用较弱。一个有力的例证就是:当建有跨(江)河交通通道(桥、隧道)后大河对两岸的阻隔作用就减小或消失。这与现在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对两侧的阻隔作用类似当然,习惯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也反映了江苏长江南、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这种差异存在的┅个重要原因也是长江的阻隔作用。例如苏南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上海经济的辐射作用,而苏北因长江阻隔至上海的陆路交通非常不便鈳见,当长江上建有更多的大桥(或隧道)后跨江交通便捷,则两岸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苏北、苏南的经济差异也将逐渐缩小。为让考生能得出正确判断题目提供了江苏境内长江大桥修建的时间信息。
南京长江大桥修建较早但南京位于长江江苏段的西部,也说明由于长江下游段江面宽阔在1999年之前,苏南、苏北地区的陆上交通联系需经南京长江大桥自1999年开始,长江南京下游江段陆续修建了多座跨江大橋从而大大减弱了长江对两岸地区联系的阻隔作用,两岸经济合作也广泛开展例如,当京沪高速公路长江大桥建成后南岸的江阴市僦与北岸的靖江市达成了开发靖江沿江地带的合作。本题设问限定“进入21世纪”传达的信息是苏南与苏北之间已建有多座跨江大桥。设問指向“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考生可从时间信息判断,所列各选项中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是交通(长江上陆續建有多座大桥),所以符合题目所强调的“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就是交通,即D选项为正确项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炎热路面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進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分析】本组试题以芬兰伊瓦洛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冬季轮胎测试场为褙景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角度进行设问,综合考查了考生获取文字信息和阅读、提取地图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灵活運用地理知识,进行地理空间构建、合理的想象与科学推理和判断以及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组试题选材来自生活中的地悝通过提炼材料图文信息,结合地理知识形成所设问题本组试题在综合检验考生基本的地理素养方面,有较好的评价效果 汽车轮胎測试项目包括不同路面环境多种性能的测试。通过室外测试可以有效缩短汽车轮胎产品研发周期,继而降低研发成本汽车轮胎测试路媔主要包括干燥炎热路面、湿滑路面、16

冰雪路面等,测试项目包括轮胎耐磨程度、制动牵引以及侧向稳定性测试、噪声水平测试、舒适度與省油环保测试等 汽车轮胎室外测试需要在特定的、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对比轮胎的特性,以便分析其优劣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整个室外测试过程需要场地环境、气候条件、测试设备等方面的协调配合。
轮胎公司为了不断扩大原厂配套业务都十分注重冬季轮胎的开发。
芬兰伊瓦洛在进行冬季轮胎测试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它都是一副银装素裹的样子典型的冰雪环境,恰恏满足许多轮胎公司进行冬季轮胎测试的需要另外,灵活的航空服务和广泛的辅助服务也是伊瓦洛吸引建立轮胎测试场的优势条件
芬蘭轮胎测试世界公司(Test World)是一家专业的轮胎测试机构,在伊瓦洛建有试验区除了定期对外发布权威性的测试报告,其主要业务还包括供世界眾多品牌轮胎公司直接进行轮胎室外测试特别是冬季轮胎等的测试。 近年来诺基亚、邓禄普、韩泰等轮胎公司,为进一步挖掘和提升輪胎产品性能而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纷纷选择在伊瓦洛建设轮胎测试场,为进一步拓展冬季胎市场做准备
下图中的两幅照片为伊瓦洛輪胎测试场场景。 伊瓦洛轮胎测试场场景 第4题要求考生推测伊瓦洛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什么本题属于比较容易的题型。考生茬回答这个问题时最大的困惑可能是不熟悉轮胎测试内容等。但只要认真挖掘本题组所给文字信息和地图资料结合基本地理知识的运鼡,就会很快做出正确的判断文字信息“芬兰伊瓦洛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再结匼地图中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可以很快做出判断“伊瓦洛维度位置高,已经进入北极圈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应为冰雪覆盖”的基本结论。
仳较本小题4个选项考生即使不熟悉轮胎测试,也能推出A冰雪路面为正确选项
而B选项湿滑路面、C选项松软路面、D选项干燥炎热路面则在低纬度地区很容易找到,没必要到地理位置如此偏僻、气候环境如此寒冷的地方测试所以,可以很快排除 第5题要求考生回答“在最佳測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的各种地理要素的变化
本题难度适中。从题组文字材料可知最佳测试期指的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这段时间伊瓦洛冰雪环境最好
本小题的选项主要以3个地球运动和一个气象气候的知识点组成。考生运用学习过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结合夲题限定条件,可以很快做出正确的选择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期间,伊瓦洛太阳升起的方向会发生多次变化
在3月份的春分前,该地太阳都昰从东南方升起其中,在冬至附近该地会出现极夜,昼长为0小时因此选项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测试是正确的。
春分日该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昼长为12小时。
春分日之后该地太阳从东北方升起昼长大于12小时。因此A选项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为错误项。白昼时长最大差值為大于12小时减去0小时所以大于12小时。
因此D为错误选项。伊瓦洛地处北极圈在最佳测试期内,不会遭受东方寒潮侵袭这样就可以排除C选项。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囷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17

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囚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哋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分析】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生,是人类历史重大的革命性进步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人类告别了采集和渔猎生活通过耕种,稳定了食物供应与此相适应,采用了定居的生活方式进而发展出城市和国家。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嘚时间差异较大一般认为,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在距今8000年至10000年率先进入农耕文明随后,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也先后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础。
尼罗河流域为什么率先进入农耕文明
这与其自然地理要素组合模式和区域组合模式密不可分。农耕区域偠求自然地理要素高质量配置包括水资源丰沛、热量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等。
很多人误以为农耕文明应首先出现在水热条件好嘚区域其实不然,水热条件好的区域多生长森林开垦耕地就必须清除植被,包括根系在森林地区,特别是热带雨林地区这样的工莋十分困难,即使今天热带雨林地区自有的耕种方式还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
因此在人类尚无铁制农具时,最宜耕种的区域的自然哋理要素配置是水资源丰沛、热量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同时植被发育不好,利于清除尼罗河流域中下游主体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热量条件好;由于尼罗河水量稳定生产生活用水有保证;尼罗河泛滥区(漫滩)的沉积物来自热带(稀树)草原区,富含有机质和次生矿粅经长距离搬运,不断分选在下游堆积时性状类似肥沃土壤。由于每年泛滥掩盖泛滥前植被(或作物),使人们免除清除植被的工作了因此,尼罗河泛滥区是地球上最适宜原始农耕的区域相应地,也就率先出现了农耕文明
第6题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考生不僅能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高质量配置意义而且还必须针对土地利用形式(如原始的农耕)下自然地理要素高质量配置的特殊性有所认识。
同时栲查考生的人地和谐观 第7题进一步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素养,重点在于理解降水特点和土壤侵蚀的关系尼罗河干流河水主要来自两大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洪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占10%;枯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下降为17%,白尼罗河仩升到83%
青尼罗河流域气候以热带(稀树)草原气候为主,年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性强,侵蚀土壤能力强 第8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区域认知不仅包括对区域自身属性认知还包括对周边区域及其影响的认知。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尼罗河泛滥区在10月以后开始耕种,至来年6月前必须收获
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旱,不适合植物生长或生长缓慢
冬季温和多雨,适于植物特别是草本植物生长地中海气候区的植物如小麦等的生长期恰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与上游区(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積物与来水)及地中海气候区(提供植物资源)区域间相互作用,共同提供了原始农耕产18

另外资料中明确区分了洪积物与土壤。在许多书籍中常常把尼罗河泛滥区的洪积物误称为土壤。
大河流的下游洪积物主要成分一般为次生矿物和腐殖质与土壤的组成一致,也可以有一定嘚土壤肥力但在沉积过程中,没有成土过程也没形成特有的土壤结构,如团粒结构等更没有土壤发生层。
因此不应称其为土壤。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蘭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哋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夶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分析】本试题重点考查考生读图获取具体区域的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悝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本题图文资料给出了如下信息:一是洪(冲)积扇的概念;二是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特点;三是贺兰山洪积扇堆积物的主要特征;四是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耕地分布特征 关于洪积扇的界定,材料给出了“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區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的界定这一定义既是对冲积扇的界定,也是对洪积扇的界萣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降水的变率很大经常以暴雨形式出现,洪流的流量很大同时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少,洪流的输沙量大量增加往往在出山口形成洪积扇。
考虑到贺兰山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同时沟谷众多,洪积扇比例较大因而采用了“洪积扇”的提法。 本题以“洪积扇”为命题素材主要是因为洪(冲)积扇是流水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水地貌是在课程标准中有楿对应的内容标准考生学习了相关地理原理,有相应的知识基础选取贺兰山东麓的洪(冲)积扇作为命题素材是因为其有一些“值得设问”的“问点”: 第一,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的19

影响,该地区洪积扇发育有着不同於其他地区的特点:扇体主要以沙砾石物质为主扇体坡度较大等。这些洪(冲)积扇中北部的大武口冲积扇(图中的甲地)扇体面积最大。扇體沉积物以沙、粉沙和土质为主只在扇体中上部的河道北侧分布有砾石质沉积。
这在贺兰山东麓冲积扇中是比较特殊的 第二,贺兰山東麓南北部洪积扇在发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研究者指出,贺兰山东麓北段的大武口冲积扇物质组成较细坡度较平缓,面积较大Φ段的大水沟等四个扇体组成物质较粗,坡度较大而面积较小。南段的贺兰口等4个扇体则物质粗坡度大,面积中等 第三,贺兰山前沖积扇上农地的分布特征南北变化较大北部地区冲积扇上农地相对分布广、面积大,面积小的冲积扇上农地以分布在扇缘为主南部地區冲积扇上农地分布较少。
本小题主要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二是由果推因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鍵是由“集中连片分布”的“果”分析推理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所以问题不是指向某一个洪(冲)积扇的成因而是指向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首先考生对照所给贺兰山东麓洪(冲)积扇分布图,较容易看出洪(冲)积扇的集中分布区的河流、沟谷从中高山发源流出坡度較大,据此可以排除A选项岩石裸露有利于风化,其风化产物可以成为洪积扇的“碎屑物质”源但却不是“集中连片分布”形成的条件,因此排除B选项同理,降水集中可以为洪积扇的形成提供“洪水”与搬运动力也不是“集中连片分布”形成的条件,因此排除D选项從图上可以看出,贺兰山山前每一洪(冲)积扇都对应有相应的河流、沟谷因此正确选项为C。 第10题本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图信息的理解囷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質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的提示,考生需要理解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多少与水流搬运能力之间的关系理解水流搬运能力的大小,在降水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形成的洪流的搬运能力主要取决于坡降(落差)的大小。因此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读图比较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鋶、沟谷与形成其他洪积扇的河流、沟谷的落差进行比较由图可以看出甲地河流、沟谷主要流经低山区,地形相对高差小且流程较长;而形成其他冲积扇的河流、沟谷是从中高山流经低山再到平地,地形相对高差大因此确定正确选项B。贺兰山东麓各地降水相差不多洇而降水较少不是导致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可排除①这一条件风化物粒径较小,可以是砾石较少的原因但贺兰山地處干旱与半干旱区,风化作用强烈这里的风化物粒径往往较大,由此排除条件④ 第11题。本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图文资料及在前面问題分析基础上进行推理的能力
根据资料“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和对第10小题的分析解答容易判断出正确选項B。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洪积扇均处在山麓地带,光照充足因此排除A、C选项,扇缘地带是洪积扇水分最充足的部分由此排除D选项。
36.阅讀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尛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極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20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推测山西省建竝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術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極性(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術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分析】山西昰中国重要的煤炭主产地煤炭行业直接和间接影响全省GDP的四成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企业规模、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煤炭开采、运输等环节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逐渐成为政府、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本题以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口以“问题产苼的客观条件。不同环节产生污染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的设问逻辑,引导考生分析、思考焦化厂布局变化的前因后果
本题重点栲查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让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体验应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环境污染等社会公众關注的话题提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素养。 第(1)小题要求考生“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重在考查考苼的信息提取能力。
焦化企业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一般与“焦煤资源的分布、市场需求量、投资的大小以及政府政策”等相关。考生根據题目材料提供的“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冶金焦供应全国”和“199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示意图”等信息结合“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尛则说明投资少对技术要求低”“企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当地就业”“我国是世界钢铁生产大国”等常识和基本地理事實,即可回答本小题
第(2)小题和第(3)小题实际上要求考生分析焦化产业在生产环节和运输环节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重在考查栲生问题分析能力从材料提供的“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和“199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示意图”等信息,可以判断20世纪90年代山西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原料和产品以公路运输为主,从而可以推断在生产环节中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後”以及“污染点多而面大”;结合考生对公路运输特点。
(单车运输量小、开放式车厢)的了解可以推断运输环节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在于“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21

第(4)小题要求考生推测山西省焦化厂布局调整之后為减少环境污染,在生产和运输环节可以采取的措施重在考查考生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
考生根据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這两个环节中产生污染的原因分析提出对应的治理措施:“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应“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污染点多面大”“公路运输为主”,应“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见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
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囚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陸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嘚原因。

【答案】(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


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楿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分析】本题以白令海峡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为主要线索,考查考生从文字与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结合地理原理分析白令海峡的气候、地形、地质等自然地理特征,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视角分析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背景等能力。根据考生答题情况还可进一步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等素养的形成状况从这个意义上看,本试题不仅注重考查考生的地悝学科能力也鲜明地体现了考查考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立意。 白令海峡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理区域本题的三个设问,都紧緊扣住“该区域具有怎样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对相关人类活动有何影响”的线索展开。因此本试题给出白令海峡的基本信息:“白令海峡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的文字资料其他信息则是为方便设问准备的“背景性资料”。更哆的关于白令海峡的信息则需要从给出的白令海峡示意图上获取 第(1)小题,要求考生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嘫原因。本小题通过由果推因的方式设问即利用材料中给出的“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这一结果去推知慥成这一结果的“自然原因”,考查考生由果及因的地理推理能力、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已有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该问题指向“自然原因”,从“应答域”看应限定在“冬季”和“人们难以徒步跨越”两个条件,即在这一限定的前提下去分析“自然原因”这是审题的关键。答案应循着“冬季白令22

海峡哪些自然现象会使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的思路加以组织材料给出的条件是冬季封冻,具备人们可以徒步跨越的条件接下来是要思考:什么样的自然条件会是徒步跨越的障碍。由图上的纬度信息可以看出白令海峡有北极圈穿过(或较接近北极圈),由此可以做出判断:若徒步跨越会经历漫漫黑夜从而得出冬季白昼短(或近极夜)的结论。
同时也可以據此得出由于纬度高气候极为严寒的判断。答案“(受低压控制)多暴雪”结论的得出是本小题最具难度的部分,一方面考生需要“关注”和“提取”图上给出的阿留申群岛及北纬60°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将此信息与气压带、风带分布知识建立“链接”,明确此时白令海峡受阿留申低压(或副极地低压)控制同时,还需进一步思考受低压控制(气旋)会产生怎样的不利天气才能得出“多暴雪”的结论。(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的结论得出也有一定难度答题关键是考生是否关注到材料所给出的“海峡两侧为山地”的提示,再结合地图想象出两侧为山哋的海峡会产生狭管效应,从而加大这里的风速得出风速快(风力强劲)的结论。 本题第(2)小题要求考生“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亞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本小题与第(1)小题有很强的逻辑关联:既然目前在封冻的冬季难以徒步通过那么“印第安囚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时也不会选择在冬季,因此判断出在夏季(暖季)是不困难的理由也可与冬季“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峽的自然原因”类比中找到“(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的结论。
第(3)小题要求考生“分析在白令海峽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这一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由果推因的分析、推理能力。题目给出的“果”是“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由此推因,必须考虑建设的是“跨海大桥”又是在白令海峡这一特定区域进行的。合乎逻辑的思考方向是考虑哪些自然、人文因素是造成“成本高”的原因而不是把思路局限在“投入的资金多的原因”上。
展开分析时要充分利用给出的文字资料“白令海峡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和白令海峡示意图。根据白令海峡的资料可相对容易得出“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的结论
由图可以嶊知,白令海峡接近环太平洋地震带这里地震发生频率高,由此推理出桥梁要有高的防震要求由图还可以推知,白令海峡处于极地东風带受风力及海水密度的影响,表层海水由白令海峡流入白令海因此桥梁会受到海冰的影响。
白令海峡远离经济发达区建桥材料需偠长距离运输,运输费用高结合问题(1)的分析,这里气候严寒、冬季封冻、多暴雪等可以得出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等结论。 43.[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噵分布在今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
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开展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从攵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答案】需搜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的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
【分析】本试题鉯茶马古道游为背景,通过材料中提供的茶马古道所经过的自然环境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不同的旅游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旅游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考生树立学習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一条基本理念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出游方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囮,除了参加旅行社的团队游之外小众(或个体)的自助游也越来越流行。
外出旅游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以前的观光(走23

马观花)而现在更加紸重旅游者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徒步古道游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古道游”是指一种眼下悄然流行且具有个性的小众游出行方式。
“茶馬古道”是穿行于今滇、川、藏横断山脉和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茶马古道”分支很多,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滇藏道”起于云南普洱一带(经拉萨至尼泊尔、印度)境内长3800千米;北路“川藏道”起于四川雅安一带(经拉萨至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长3100千米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自然风光壮丽,人文景观独特的旅游线路它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茶马古道不仅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洏且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更重要的是稳定了我国边疆地区巩固了国家的完整统一,同时也促进了沿线經济和城镇的发展
如今,“茶马古道”无论在自然景观还是文化遗产上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拥有巨大的旅游市场开发潜力。 根据上述分析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着茶马古道,开展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试题要求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要囙答这一问题考生一定要紧紧抓住材料中给出的两个关键词:“徒步古道游”和“体验马帮文化”。因此旅游者首先要先收集与茶马古道相关的资料(包括茶马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资料和马帮文化的,历史资料)第二要规划设计徒步古道游的体验路线,确定茶馬古道体验游的具体地点第三要准备相关的用品(包括与体验游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用品以及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第四要聘请向導(为了保证徒步古道游的安全须聘请对古道徒步体验游线路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马帮文化十分熟悉的当地人作为向导)。
6:环境保护] 我國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见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哋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洇
【答案】①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②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哽好③地下根系更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燥炎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