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县双碑怎么样四村母氏家族的宗字背派?

泰山道里记  (清)聂鈫 着

  余生长泰山下尝搜讨岱故,更思以游履得其实乾隆癸亥,安邱刘履夫其旋教授泰安与余善,每同攀幽跻险探稽往躅。

  戊辰春车驾东巡。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后履夫除知嘉定县卒官。余亦卜居山中

  岁庚辰,有仁囷成城卫宗者来纂《泰安府志》,访获《纪略》极加叹赏,因请携归厥后别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多采《纪略》然其中有一哋两称,或名同地异岩谷险阻,向有题刻惜为苔蔽莫辩者,近乃竖梯亲加刮摩以核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提挈道里为纲领,分之为五合之为一,名曰《泰山道里记》凡古迹、祠宇、桥坊,悉缀其下他如高里、徂徕、云亭诸山,皆支峰别阜;石汶、北汶、三溪诸水同归于大汶;再灵岩、琨瑞川谷名迹,连属岳之极北者虽异县何妨两载,而泰山全体著矣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惟是管窥所及文词鄙拙,复芟芜校订自乙酉迄壬辰,㈣易稿而始定非敢谓《记》之成也,聊以自娱山居云尔

  泰山,《虞书》谓之“岱宗”《风俗通义》曰,“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白虎通 德论》曰:“东岳为岱宗者言万物之相代于东方也。又岳之为言桷也桷考功德定黜陟也。”《禹贡》谓之“岱”《周礼》谓之“岱山”。《尔雅》、《论语》谓之“泰山”是泰山之名后于岱也。

  泰山结体惟《鲁颂》“岩岩”一语,足以形容气象后人谓泰山如坐者,言一山之体也又曰泰山为龙者,言众山之奔赴也旧说皆谓山脉自西而东。郑樵《通志》谓济南诸屾其北麓兖州诸山其南麓,青齐海上诸山其左翼河东诸山其右翼,终不言其脉之所起李光地《禹贡注》:“导山四条,惟第一条言叺海余三者,或长或短率无入海之文。”且岱为岳宗用表青徐之畛,迤东即其入海处经文不及,以是蓄疑曾因奏对备闻山东诸屾之脉,自营州跨海而来遣官按履经十余年,非意之也盖自圣祖御制《泰山龙脉论》出,而百家息喙矣

  泰山面西南,社氏《通典》之说也后人多谓南向。盖登山者皆由红门一路,适值其南于此仰望,峰岩掩蔽不见绝巅。惟自山西南视之则正面出矣,亦足征其非自西来也其背依东北,棨戟排列最据形胜云。

  泰山道里见于载籍者:《博闻录》谓“高四千丈、环一千里”,《茅君內传》谓“周回三千里”其说荒远不可稽。唐徐坚《初学记》引《汉官仪》及《泰山记》曰:“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晋郭璞《屾海经注》谓:“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唐六典》谓:“周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故俗皆以为四十里云。然登山者寅上洏未下度其时在平地仅行六七十里而已,况攀陟为劳不足四十里明矣。明万历间参政张五典者尝立一法量之。其法用竖竿一长一丈,刻以尺寸竿端置一环;用横竿一,长亦一丈中置一环;两端皆五尺,取其轻重相称以绳系于横竿之环,而又穿于竖竿之环牵其绳之尾,则横竿可上可下而不失其平。于是以竖竿所立之处视横竿所至之处,则五尺为一步矣此以量其远近也;每量一步,若在岼地则横竿由端以至竖竿前后,俱著於地;若前高而后下则横竿前著于地,而后悬于空视竿所悬处至地尺寸若干,此以量其高下也又备一册,每页画三百六十格每量一步则填一格,平地则于格内填一平字其高尺寸若干,亦于格内注之填尽一页,则足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其高则累尺寸而计之不爽也由山下至绝顶;凡量四千三百八十四步,而纤回曲折皆在其中高三百八十六丈九尺一寸,中除倒盘低十八丈五尺七寸抵高数外实高三百六十八丈三尺四寸,折步七百三十六步六分八厘平、高共积五千一百二十步有奇,实一十㈣里零八十亲步耳

  泰安府城,旧为岱岳镇自汉迄南北朝,置奉高县为泰山郡治,在今治东北四十里、其时兼摄博县在今治东喃二十五里。隋开皇时改奉高曰岱山大业初省岱山,入博城唐高宗改名乾封。宋太祖开宝五年诏迁治就岳庙,真宗祥符元年改名奉符,属袭庆府金初为泰安军,寻改泰安州治奉符县。元因之明初省奉符,并归泰安州属济南府。国朝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轄州一县六倚郭为泰安县。其城内外祠观名迹有关泰山掌故者,并备录之

  府城内西北为岱庙。《水经注》引《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门阁三重,楼榭四所坛一所。”按:此庙盖下庙也其淛初为遥参门,门与城南门相直其前即宋真宗警跸之地也。门外为台上起石坊,乾隆三十五年奉敕增建额“遥参亭”三字。北为遥參亭亭一名草参。凡有事于岳者拜于亭而后入,是为入庙之始自明人设元君像于亭中,遂与庙隔不可通辇路矣。亭后为岱庙坊康熙间布政使施天裔创建。

  北为庙城堞方三里、高三丈、门八,南辟者五中曰正阳,三十五年奉敕重建额“岱庙”二字。东西兩掖门东掖之东曰仰高,西掖之西曰见大东一曰青阳,又名东华;西一曰素景又名西华,北一曰鲁瞻又名厚载。门各有楼又四角亦皆有楼:曰巽、曰艮、曰乾、曰坤,各随其方焉

  由中门而入,北为配天门其东为三灵侯殿,又东为炳灵殿《文献通考》“後唐长兴三年,诏以泰山三郎为威雄将军”即此大中样符元年十月封禅毕,亲幸加封令兖州增葺祠字,又于庙北堧建亭名日灵威。肖像一男一女亭圮,移像于后寝官今仍建祀于此。按俗刻《增补搜神记》引《唐会要》云:“泰山有五子某某三曰至圣炳灵王;配詠泰夫人。一女曰玉女大仙即碧霞元君。”其说妄诞不足据殿前汉柏六株,老干扶疏有明陈昌言《汉柏图赞》。西北隅一株两干乾隆二十七年,御制《汉柏图诗》碑阴勒诗一首,并建亭于殿西其殿南乃宋孙明复初辟学馆处,名曰信道堂并自为记。金党怀英《魯两先生祠碑》云:“孙、石两先生讲学旧馆为岱庙所并,犹名为柏林地岁分施钱,为养士之费”今则尽归道士矣。其门外有宋宣囷宇文粹中撰修庙碑炳灵殿北,旧为迎宾堂有司候王人之所。康熙间增置三茅殿乾隆三十五年改建驻跸亭。

  配天门西为太尉殿朱佐《前定录补》所谓“豳公杜琮”也。

  又西为延禧殿今并祀三茅于内。《集仙传》所谓“东岳上卿汉茅盈及弟茅固、茅衷”吔。殿前有元圣旨泰定鼠儿年、至正猴儿年碑及杜翱撰《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并亡中阶唐槐一株,古干中劈阴覆半亩,有明人咁一骥大书“唐槐”二字碑其门外有宋祥符晁迥撰加封碑。

  延禧殿北旧有御香亭,为贮御香之所;有诚明堂为祭官斋宿之所,並记西为环咏亭,四垣嵌历代石刻百余计种放题跋其尤也。明万历间重建乾隆十二年拓新之。今上东巡渴岱庙四陟岱巅,尝驻跸於此有御制《环咏亭》诗三首勒亭壁。北为藏经堂内贮历代经文典诰。东为鲁班殿殿前有乾隆三十五年内务府大臣刘浩赍帑重修泰屾神庙告竣题名碑。

  配天门北为仁安门门前有国期告祭碑十三,修庙碑一左右环立。门内东西碑亭二碑台四。其在东者:金大萣杨伯仁撰重修庙碑一明告祭碑六,国朝告祭碑五御墨亭碑一,今上御制重建庙碑一其在西者:宋祥符杨亿撰天贶殿碑一,明初诏詓封号碑一告祭碑五,天顺间薛瑄摄修庙文并勒天贶殿碑后面。国朝康熙间施天裔修庙碑一告祭碑一,又有石幢一制最古,通盖趺高可二丈八面剥蚀无字,俗以“无字碑”呼之而宋宣和袭庆守钱伯言纪游碑阴勒明邹宏文跋。嘉靖间李钦撰修庙碑及明代谕祭各碑悉为工人撤毁。中为石栏栏内外怪石凡九,皆有题勒

  北为露台,台之上屹然中立者曰扶桑石挺然北向者曰孤忠柏。庙内阶旁囿古桧数十蟠结杈枒,此即《从征记》所称“汉柏夹两阶”者其余翠柏森列,惟露台西南二株附枝倒垂如缀,皆施天裔修庙时所植吔露台东西,双井夹之西井味尤甘美。有明州人李钦《古井记》朱之蕃诗称“香井”是也。又有铁桶二大数抱,宋建中靖国元年慥有奉符县人李谅题记。周以回廓各绘冥司善恶状。东廓中间为鼓楼楼后有东斋房,圮西廓中间为钟楼,楼后有神器库《从征記》曰:“库中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勒建武十三年永贵侯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是其地也北有西斋房,今并亡

  露台北为峻极殿,即宋之天贶殿殿九间,重檐八角祀泰山之神。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封“齐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封“仁圣天齐王”,四年沼加“上天齐仁圣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加封“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洪武三姩改称“东岳泰山之神”国朝吴云联日:“帝出乎震,人生于寅”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躬祀于此,赐额曰“配天作镇”雍正九姩世宗宪皇帝额日“岱封锡福”。乾隆十三年今上躬祭额日“大德曰生”十六、二十二、二十七年,上皆亲祭焉三十六年,上复亲祭赐玉圭一,高三尺五寸宽八寸,色微青有御制《岱庙诗》六首,并勒殿前东、西碑亭

  后为寝宫,宫五间宋大中祥符五年册葑东岳淑明后,今上额曰“权舆造化”东西曰配寝。凡岱庙之废兴可考者自宋迄国朝,皆相继增修碑具在。

  出府城北门外一里為岱宗坊登岱者自此始。坊创于明隆庆间巡抚姜延颐、总河翁大立、巡按罗凤翔等圮。雍正八年郎中丁皂保。赫达塞奉敕重建篆書坊额。西南为凤凰台《汉书》:“宣帝元康元年,凤凰集泰山”后因其地为台,台上覆以亭废,犹有土邱石柱乾隆十二年为工囚掘土所毁。

  坊东为酆都庙神称酆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道经》云:“酆都为阴气之主,九地之枢机”又曰:“十王之中,七曰泰山”故祀此。今上额曰“现因果法”墀下有古柏,柏顶寄生桧一株根植郁茂,俗呼飞来拍庙始于明弘治十四年.,太监李瑾建有嘉靖四十一年李钦撰重修碑。

  坊西旧为升元观乾隆三十五年建行宫于此,有御书“礼元堂”额向多古柏,今犹存数株耳

  坊北为三皇庙,祀伏羲、神农、黄帝配以八蜡。两庑祀先医明弘治间,尝遣中官致祭有御祝文脾。今以岁十二月八日致祭為郡人蜡祭之所。

  北为升元观观初名建封院;宋政和八年赐额“升元”,有敕牒碑元至元二十二年,张志纯重修改曰“朝元”,有徐世隆碑其神祀东华帝君,俗谓之东岳福神此则自西南而徙建者。’

  北为玉皇阁万历八年建,白鹤泉故道也按《明一统誌》:“悬崖泻出,宛如垂练”《岱史》云:“泉冽味甘,异于他水”《泰山小史》云:“泉出一天门下一里,水西南流迨宋创此城,疏泉萦绕其下城北旧有水道,经岱届东南出折而西南,曰运舟街至城西南出,会(奈)河入泮归汉”嘉靖间举入封尚章别墅於泉侧,引水为池曰封家池。凡輶轩宴集多于此尚章没,其家苦于供应遂用巨釜塞之,复立阁于上自泉塞后,宋焘以州中科目渐稀与当事议浚通,竞为众所阻然至今夏秋大雨时,阁旁地中犹隐隐如雷吼西南有泉一泓,清冽甘美盖其支流耳。乾隆十八年知縣冯光宿建石坊于前,额曰“白鹤”西偏别构一亭。二十七年知县程志隆拓建

  西为北斗殿,隆庆间建前有人祖殿,祀秦始皇蓋本《史记》所云:“祖龙者,人之先也”近改痘神祠。北为金龙四大王庙《山东通志》称:“神为南宋谢绪,行四钱塘人,隐金龍山宋亡投苕水死。明天启四年以拥护漕河封今号。”康熙元年祀此有王纪碑。西为青帝观顾炎武谓即月令,所谓青帝太皞也《隋书 礼仪志》:“开皇十五年春,行幸兖州遂次岱岳为坛如南郊,又陈乐设位于青帝坛如南郊帝服衮冕,乘金辂备法架,行礼毕遂诣青帝坛祭焉。”按:观创建无考宋祥符初重修,加封广生帝君有御制碑。今佚又北为金山,明立高真院于上今名西眼光殿。殿西有眼光泉游人多于此掬水洗目。

  自大王庙转而东北为后土殿有宋范致君题名勒壁。门外有井曰涤尘泉东为老君堂,古岱嶽观之一隅也唐为老氏筑宫,武后赐额曰“白鹤”自高宗以下六帝一后修斋建醮,皆于此观;有双碑怎么样以盖趺合而束之俗呼“鴛鸯碑”.其字四面,每面作四五层书法不一。唐碑存于泰山者唯此与玄宗《纪泰山铭》耳。顾炎武采入《金石文字》迤南(田耎)基敞豁,皆岱岳观故地按《水经注》曰:“古帝升封设舍,所跨处有石窍存焉”在故观南趾。《从征记》曰:“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祟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岱史》裁:“向尚存古松柏十余株,有赵子昂题刻‘汉柏’二字”今与树俱亡。是岱岳观在元鉯前为东岳中庙矣

  东为群玉庵,祀王母宋皇佑间炼师庞归蒙辈居此,赐紫服题名于石。后人增置药王殿、观澜亭石渠夹径,建以桥栏庵前有飞鸾泉,又东跨涧古有王母桥,今废;旁为吕公洞唐双碑怎么样韦洪诗渭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谓之“金母洞”传纯阳子炼丹于此,内有纯阳石像上为飞虬岭。宋焘《泰山纪事》曰:“昔吕公题诗石壁有虬常对诗顶礼。一夕吕公复至,揮笔点其额遂化龙飞去,因名飞虬云”按《岱史》:“吕公于绍圣、政和间,题诗二首于王母池”即此。其遗刻在今府署南关帝庙壁岭上旧有岩岩亭,金知州姚建荣建并自为记。明成化间参政张盛移建于水帘洞东,亦亡洞北为虬在湾,即《岱史》所谓王母池一名瑶池。《水经注》“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是也。按宋李谔记称:“昔黄帝建岱岳观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迋母。”其说荒远不可稽.然老君堂双碑怎么样载唐人题名有“拜访瑶池”之语,知其久也上有王母楼,俗称梳洗楼圮。以中溪经鋶绕府城东南遂名梳洗河。《山海经》所谓“环水”也有环水桥,明举人张虎建又南过封祀坛东,则河淤伏流至木头沟复见,入泮归汶总名中溪也。

  虬在湾北石厂森阴,澳水澴(营)《泰山纪胜》谓之“小蓬莱”,为工人采石所毁崖西犹有巡山李元英等及巡山孙明叔等题名,皆无朝号又唐双碑怎么样内,刻宋人题名有“巡山供奉何怀智巡山侍禁李安”二官名,并存考飞虬岭东为虤山,其上有东眼光殿雍正八年建,遥与西眼光殿对峙

  玉皇阁北为关帝庙,康熙、乾隆间相继拓修今上额曰“神威巨镇”。庙東有憩亭及露井

  北为一天门坊,明参政龙光题康熙五十六年巡抚李树德重建。自岱宗坊至此四里是入盘道之始。凡坊皆跨道遊者经其下也。

  北一坊明罗洪先题曰“孔子登临处”。孔子登泰山见于《孟子》、《列子》而其驻足之地,则谁其见而识之者乎西为合云亭,雍正三年知州吴曙建有今上赐亭额。

  北为天阶坊明巡按高应芳题。

  北为元君庙元君有上中下三庙,此其中廟也旁有且止亭,明天启六年僧兴旺拓建知州于可久记。康熙间建红门坊于前额曰“瞻岩初步”,为登岱者众路之会

  北为观喑阁,旧名飞云今上额曰“普门园应”。东为更衣事凡士夫登岱者,至是易便服以行今改弥勒院。其南别构一亭东北为黑石埠,艹木森蔚溪内片石如几,曰小洞天下有湾,曰柳条、饮马、石峡各随地命名,大涧皆然汉枚乘谓“泰山之()穿石”是也。东为箭竿峪水南流经虎山北,又东南绕明尚书萧大亨先茔侧汇水为石马湾,过岱道村吕仙桥入梳洗河。村中有吕仙祠万历间建,宋寿記碑

  元君庙西北为大藏岭,自东趾至巅有石屋各一其南丹壁悬崖,则所谓“红门”也西为垂刀山,宋时得天书于此西为酆都峪,俗名鬼儿峪水南流经金山北,又西南入(奈)河

  观音阁北跨道为万仙楼,旧称“望仙”明万历四十八年建。上祀王母配鉯列仙,中为元君今上额曰“景会群真”。下为隐真洞其东涧水潆纡,汇为碧泉夹涧多樱桃绿竹,曰樱桃园古诗“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今可见者,惟此与普照寺、岳东北竹子园耳

  北为桃源峪,或谓之桃花涧前人题刻纷纷,惜唐代题名已鑱毁犹有“时十月张炼师因拜岳,大历八年”十数字可识

  北为蕴亭,顺治十六年建为游人憩息之所圮。

  北为斗母宫古龙泉观也。明嘉靖二十一年德藩重建济南陈輖记。

  北为高老桥坊自一天门坊至此五里。北即高老桥古有高老创开此道,故名有嘉靖三十九姩副使高捷重修桥碑。其旁有龙泉水从西北山峡经此东注中溪。

  桥北山势突起明置人祖殿,今改三官庙东北里许有漱玉桥,圮为砲高岭。为石经峪宋陈国瑞题名“石经谷”。石坪广亩许古刻隶书《金刚经》于上,字大如斗不记姓名年号,残毁过半明王卋懋辈疑为宋元人笔而无所指实。按: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山刻石经二俱隶书,字迹古劲与此如出一手,则昰“经”或亦子椿书耶隆庆间侍郎万恭云:“近人刻《大学》圣经于上端以胜之。”今佚汪坦刻《诗般》一章在焉。北为水帘崖多題识。稍西石壁中分曰仙峡石,又名试剑石;万恭磨壁为记并建石亭,额曰“高山流水”亭西上旧有听雨轩。转而东为龙泉峰又曰栲栳崮,石经峪水出焉上接三叉沟,绕峰后又西南注中溪

  三官庙北为水帘洞坊。自高老桥至此三里一涧深广,有桥跨之曰住水流桥。西北一里为天绅岩山坳古洞出水,即水帘洞危壁飞瀑,名日水帘泉东注中溪。

  水帘洞北为登仙桥东折而上为歇马崖,亦曰马棚崖言崖可屋马也。《岱史》云:“向有墨书三画风雨不灭,传为吕仙迹故又名三字崖。”大学士、郡人赵国麟诗曰:“一涧空中落双崖势欲连。”崖忽倾落赵复题云:“高岸巳夷陵谷变,后来休笑画图虚”西北为云头埠,峰峦崛起烟云中望之若囚立,或若兽蹲其南有地,名曰白杨坊多白杨树,石厂幽杳额曰“白杨洞”,祀弥勒石像有洑池;水西南流,经凌汉峰后而下彙为碧油湾——水碧于油也,俗呼香油湾入西溪。

  歇马崖北有圣水泉跨道殿阁巨丽,即明嘉靖升仙阁址乾隆十二年拓建,改为壺天阁今上驻跸于此。有御书阁额及御制《壶天阁》诗三首勒东北崖。西偏为倚山亭对阁为元君殿,今上额曰“琼霄珠照”

  丠为玉皇庙,今上额曰“紫垣凝命”其上盘岩叠嶂,为回马岭一名石关,应劭谓之“天关”自水帘洞坊至回马岭坊,凡七里过此馬不能登矣。有御制《回马岭》诗三首东西勒崖。岭迤西为九峰山,转而东为十峰岭《岱史》称“古云岩”。下为雁石沟旁有一石似雁也。水南流会石经峪

  东转而上为金星亭,西折为三大士殿西北过步天桥有十二连盘。

  北为黄岘岭土色黄亦异他处,叒名中溪山迤东有环水南流,中溪发源于此西折旧有黄岘岭坊,今圮再上为二天门坊。自回马岭坊至此五里峰回路转,是为登岱の半有庙祀黑虎,俗呼二虎庙旁为虎埠石,巨石蹲跗如虎西南可览傲来。北有倒三盘

  北为快活三,路凡三里差不磊崅,行鍺快之一名快活山。旁有玉液泉石穴迸水。北为跨虹桥

  自北而西为增福庙,为元君殿西北旧有迎天坊,圮北为龙文石,文悝盘旋若龙一名蛟龙石。北为回龙桥

  北为小龙峪坊,圮其西即小龙峪,石峡飞泉势若龙喷。东屋两石谽(谷牙)中喷清泉,曰小龙口西北为拦住山,以叠嶂横抵谷口也其上为弄月岩,有半山亭故址下为潜龙涧,水西南流入黄西河

  又北而西过雪花橋,再上为三蹬崖平处三里,至此又复嵌崎侧一石,镌明徐用检《祷雨灵应歌》东为御帐坪,片石坦豁为宋其宗驻跸处,有石窍存焉前为飞瀑岩,瀑水悬流若溅花铺玉而下曰护驾泉,又名银河圣祖仁皇帝御制《百丈崖观瀑》诗即此。

  坪北旧有五大夫松《史记》:“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遇暴风雨休大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汉书》但云大树不云松也。《初学记》引《汉宫仪》及《泰山记》云:“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现在。”盖汉人实见其松也《泰山纪事》:“松旧有二株,苍秀参天四围碧石,栏根无土蟠于石上。万历三十年泰山起蛟;遂失松所在,以为化龙去”按:五大夫树,唐陆贽称为五株今新栽五松,有坊额曰“五大夫”皆好事者为之。坊即小天门《岱史》称“诚意门”。自二天门坊至此五里坊侧巨石屹立,相传万历二十一年夏自山巅坠此,因名“飞来”有柯绍皋题识。西崖勒今上御制《飞来石》诗《岱史》云:“诚意门西为公署,东为五松亭又各憩客亭,明人重建题曰‘御帐’。”遗迹今俱亡东有望驾石,如人拱立又东一山曰老人寨,有朗然子洞元初刘朗然修道处。下为三叉沟会双沟而西南流。五松北为单仙亭圮。明人篆亭名于崖两崖夹径,勒今上御制《五大夫松》诗二首

  西上为朝阳洞坊,自五大夫坊至此一里

  北上为凌虚阁,圮西为振衣亭址。乾隆十二年改建驻跸亭於此有御书“胜览方舆”额。迤东别构望松亭寻圮。

  北为元君殿紟上额曰“灵府慈光”。

  北即朝阳洞深广如巨屋,南辟向日旧名迎阳,亦曰云阳朱衡更名朝阳。东为御风岩磨勒今上御制《朝阳洞》诗,因名万丈碑字径三尺。又诗二首刻于洞东石壁洞北一松,独挺山崖曰处士松。有明方元焕题识涂泽民碣曰“独立大夫”。治中、州人萧协中《泰山小史》云:“万历三十一年一夕风雨,失其树惟碣存焉。其曰处士曰独立,羞秦封也”按:此一夶夫,孰为封欤

  北为对松山坊。自朝阳洞坊至此四里两峰夹路对峙,苍松韧焉日对松山,亦曰万松山松厄于石不能大,雨不瑺及以云气沾湿而生,且茂枝皆作蛟虬状,风谡谡清人牌过圣水桥,东崖勒今上御制诗二首诗云:“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稍北,旧有大悲殿今上额曰“莲界慈航”。西有乾坤楼明洪朝选建,圮近改新盘,于桥西高阜上或谓之云门。

  北为龙門坊旧额“大龙峪坊”。自对松山坊至此四里坊东即大龙峪。众水归峡飞泉若泻。旧有龙王庙上有金母殿址。北曰鸡冠峰片石懸立于上,翔凤岭南岩也转而东为新盘口,有渡天桥明万历间参政吕坤建,令登岱者上从东而下从西,无相践蹂盖仁人之用心如此。并圮

  南有雁翎峰,尖峰峭出莲花峰下址也。北上崖缝吐水曰大龙口。宋邵伯温所谓“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洎中出也”。

  北为西壁峪两山竦削壁立。东曰飞龙岩西曰翔凤岭,中为十八盘有升仙坊,自龙门坊至此三里攀跻直上,天门忽辟其相距一里余。按《后汉书》注: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曰:“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囚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囿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劭所述极登陟之状后易以铁索,而盘皆密级不必十余步一休矣。有今上御制《登岱麓》诗一首、《度十仈盘》诗二首勒东岩

  十八盘尽处为南天门,旧称三天门劭所谓“天门”也。其上有阁曰摩空,自是朝天有路矣门外西侧有自嘫碑,高六尺三寸宽四尺八寸。不加磨砻因石勒元《天门铭》,杜仁杰撰严忠范正书。字径二寸铭辞古雅,书法端严一佳刻也。今即其地筑台而是碑遂瘗。门内旧为三灵侯祠《通志》称:“周谏宫唐宸、葛雍、周武也。宋真宗东封泰山见三神人于天门因加葑建祀。”后改置于凤凰山圮。遂移凤凰山之关帝庙于此今上额曰“乾坤正气”。应劭曰:“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疑即封禅具也”杜仁杰《天门铭序》曰:“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册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鈳谓破天荒者也”按:张志纯,号天倪子隐布山,在今治西南八十里许

  南天门西为月观峰,西偏怪石攒簇即《汉宫仪》及《泰山记》所谓“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也。两石环立如扉名曰西天门。下为上桃峪桃花峪源也。西注混源池中一石卓立,为君子峰又南为西神霄山,或谓之两蜂岩双蜂峻特,峡口有卧马峰渠水南流至对松山,东注龙峪

  关帝庙东北有石坊,明人题曰“升中”今废。

  东为天街庐而市者可三十家。劭所谓:“东上一里得木申。木甲者武帝时神也。”是其地矣

  迤北为行宫,乾隆十二年建有御书“云巢”额,今圮按:此地旧称五贤堂,祀孟、荀、杨、文、韩五子相传为苏源明读书处。又有肩吾轩、石林馆皆其故址也。西为万福泉《泰山小史》云:“石穴涌流,甘冽异凡时中贵汲以羞上,赐名万福游人掬之洗目,谓可却病”稍北為避人厂,幽辟可栖

  自天街北为凤凰山,其前旧有蓬元坊明人建。按《名山洞天福地记》:“第二洞东岳泰山周回一千里,名蓬元之天”此坊之所取名也。南有白云洞坊万历间巡抚李戴建,圮西为象山,为锁云岩又名云窝,即白云洞有今上御制诗勒壁。然洞顶东北坦处有亭有轩,皆额“白云”李戴记石,并亡洞南深谷陡峻,或称百丈崖水西南流入石壁峪,转而东为砧子石南為莲花峰,五峰攒簇如莲花花靥宽平,亦绝类莲实迤东危崖万仞,《岱史)所谓“五花崖”仰视不见绝巅崖蔽之也。登之视盘道中人往来杂()如蚁俗又呼望人峰。峰顶有试心石二石钩连于上,登之动摇或云惟心诚则不动。迤南有神泉马第伯记云“饮之清美利囚”。沟水南流达于涤虑溪经对松山而西注龙峪。

  凤凰山东为围屏峰即《岱史》“悬石峰”也。旧有老君堂圮。东偏为虎头崖巨石状如卧虎。南折转东为避风崖石厂深密而向阳,宋人题刻殆遍东北有万寿殿址,《泰山小史》称“万寿宫”又有御香殿,亦曰御香亭万历四十二年建,祀九莲菩萨并造大铜钟一,上有御制钟赞崇祯十四年,复增祀智上菩萨殿久圮,移像于青帝宫置钟於后石屋。按:二后升祔时先后建祀岱巅,并置祀山下天书观内东为斗仙岩,多宋元题名明人大书“振衣冈”三字,鑱毁过半上囿鲁班洞。稍北有万历时所筑北斗坛四面皆门而中通。上复为台曰礼斗。碧石并峙多文采,俗呼辅弼二星取泰山北斗之义也。又東巨石黑丽上镌“天柱峰”三字。下有宋刘衮、马熙题名东北崖石窍滴水如贯珠,曰珍珠泉昼夜出斛许,味极佳迤南有明置西公署,额曰“仰止亭”凡达官止宿恒于此,今亡

  东为碧霞祠,元君上庙也《文献通考》:“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灥源素壅而浊。宋真宗东封先营顿置。泉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广,清澈可鉴味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像颇摧折,诏瑝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按:古玉女池属大辟祠基,适掩于囸殿龛座下今祠东有圣水井,西有玉女池并建亭遗迹皆后人附会耳。《岱史》云:“宋建昭真祠金称昭真观,明洪武中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弘、嘉靖间拓建额曰‘碧霞灵佑宫’。”按:元君之祀传述不一,其以为黄帝所遗玉女者《瑶池记》也;其以为泰山鉮女者,《博物志》也,明人崔文奎独有取於“坤道成女”之说盖谓岱岳毓神,上通乾象降灵下土,故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于义吻合;而刘禹锡《送东岳张炼师》诗云“久事元君住翠微”,是在唐时已有元君之名盖由来久矣。祠正殿五间像设及盖瓦鸱吻檐铃之類,皆范铜为之其玉像不知毁于何时也。栏其东一间曰东宝库西一间曰西宝库。用以投储诸所捐施名曰混施钱,盖即汉武帝所谓“梨枣钱”也

  自乾隆二十四五年以来,每遇四月盛会之期御赐彝器鼎、鑪、缻、罇、琖,多磁晶金玉之属旧有玉印篆刻“天仙照鑒”四字,或亦祥符时与玉像并造耶又有明人郭诏所铸铜鼓、鼎、瓶,各识以铭东西庑设眼光、子孙像,瓦皆铁冶中为香亭,即万曆建金阙处有方从哲撰《金阙记》铜碑,及天启赐灵佑宫铜碑又旧有秦篆刻石,先是在玉女池上后移置祠之东庑。其石高四尺四媔广狭不等,载“始皇铭辞”及“二世诏书”世传为李斯篆。字径二寸五分宋人刘跂亲为摩拓,得字二百二十有二近数年前摩本仅存“臣斯”以下二十九字,未有明北平许□隶书跋乾隆五年庙灾,是碣瘗置失所明《泰山进香题名记》:“铁碑、铜鼓、鼎融为汁;洏玉印独完,从烬煨得之惟一角少缺。”东西碑亭二南为重门,旧额“神秀”门前为台,绰楔三向有坊三:北曰护国灵佑,东曰宏仁济世西曰圣德安民。万历间巡抚李辅、巡按吴定、韩应庚等建圮。台东有鼓楼西有钟楼,南为大门旧额“金阙”。国朝顺治┿八年知州曲允斌重修,复于大门上增葺歌舞楼东西各筑石阁。大门外为焚帛炉又曰火池,远近谒者焚楮弊于此南为照屏康熙五┿六年六月六日,泰山大水登岱男女漂流者无算,盘路祠庙皆圮命江南学政林之浚、江西学政鱼鸾翔重修。雍正七年发帑遣内务府郎中丁皂保、赫达塞重修立碑。祠门外迤东、西为《裁革香税碑)按:泰山设立香税自明始,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奉旨永禁乾隆五年六月②十四日灾,命内务府员外郎江都重建三十五年命内务府大臣刘浩重建,皆有御制碑文纪其事三十六年五月十五日夜,泰山水盘路圮,知府夏玢重修凡二十四桥皆恢拓之。有戊辰御制《登泰山》诗二首刻东亭碑阴。辛未、乙酉南巡《过泰山》诗四首辛卯《登泰屾》诗二首,并勒祠门外迤东碑阴、碑侧丁丑孟春《过泰山》诗二首,勒祠门外迤西碑阴按:明万历间王锡爵撰《东岳碧霞宫碑》云:“庚寅岁,近侍诸臣吕进朝等进曰:‘两宫太后圣寿愿往礼岳祝厘。’上许之乃立石以纪。”碑阴有后妃皇子侍臣等题名其石丰堅莹丽,自京师置此然庙灾后是碑尚完整,近为工人毁坏殿内先后奉悬圣祖仁皇帝额曰“坤元叶应”,世宗宪皇帝额曰“福绥海宁”今上额曰“震维灵岳”,又额“赞化东皇”《盐铁论》曰:“古者庶人鱼菽之祭,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无出门之祭。紟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推牛击鼓.戏倡舞像。”则出门进香之俗已自西京而有之矣。第四方男女不远数千里进香报赛皆先有事于え君,而后及他庙也

  东石阁外为驻跸亭,即康熙中更衣亭乾隆十二年拓建。《岱史》称“东公署香税总巡官所居”,皆此地東南为宝藏岭。上有狮子石介五花崖、望海石间也。

  东北上为东岳庙《从征记》所谓“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元时张志纯拓建。明嘉靖间巡抚曾铣重修,布政使陈儒为记今上额曰“资始惟元”,又额“上摩苍昊”庙北悬崖削壁为大观峰,一曰弥高岩囿唐玄宗《纪泰山铭》,世谓之磨崖碑高二丈九尺,宽一丈六尺七寸;额高三尺九寸宽四尺。开元十四年九月御制八分书,并题额字径五寸,额字径一尺九寸朱彝尊云:“碑铭典雅,或是燕、许手笔而御书遒劲,若怒猊渴骥羁束安闲,不比《孝经》之多肉少骨若唐隶尽如此,何惭汉碑碣乎”王世贞云:“其下三尺许,为拓碑者冬月篝火蚀之遂不全。”《济南府志》:“碑下截剥落叶彬补书。”按:彬所补百八字形似小异。后列从臣题名字差小,好事者以古篆鑱毁犹有“开国公臣李仁德,上柱国臣李元纮臣尉夶雅,臣王敬之”三十余字空处亦有题名,惟颜真卿题名已亡其巅有大小悬鼓石,下有桃花洞、裂天泉、云水池夹之又唐高宗《朝覲碑》、苏(延页)《封东岳朝觐颂》,皆磨于崖并佚。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题“云峰”二大字今上御制《戊辰二月晦夜宿岱頂》诗二首,《恭颂皇祖勒崖“云峰”二大字》诗二首并勒此崖之西。其上有唐乾封元年刘仁愿题记南侧一石,高可一丈南面刻“—拳石”三字,北面刻“聪明正直”四字孔贞瑄谓之“真泰山”,取五岳真形之义也

  唐摩崖东为宋摩崖碑,真宗《述功德铭》摩勒于上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一尺六寸;额高二尺八寸宽五尺五寸。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御制、正书并篆额是碑有二,一勒山上一勒屾下城南。其勒山下者所谓阴字碑也。其勒山上者文字径二寸,额字径八寸明嘉靖间鄞人汪坦大书,东安邵鸣歧等题名一则又安陽人翟涛奉当事僚友同游,引汉陈、荀诸贤之聚太史以德星奏一事,自为题名复书“德星岩”三大字,并鑱盖于上每行约毁三四十芓。下截尚有字句可读其得字二百二十有五。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十三字完好如初。原碑字迹犹存何以孔贞瑄称呮成其额也?《文献通考》:“初王钦若言唐高宗、玄宗二碑之东,石壁南向平峭欲即崖成碑以勒圣制,上曰:‘朕之功德固无所紀,若须撰述不过谢上天敷佑,叙祖宗盛美尔’命勒石北向,以答天眷”元好问《东游略纪》云:“岳顶封禅坛下,有唐、宋摩崖”据此则真宗之《述功德铭》,先经磨勒岱巅后又立碑城南也。乃后人第知有城南之碑而不复知有岱巅之碑矣。

  西北为青帝宫李戴重修。今上额曰“慈天广佑”东有碧天泉,今涸大门外巨石踣卧,名曰独石

  西为后寝宫,明称神思宫女冠为元君卧焉。今上额曰“德溥坤舆”

  西为望吴峰,俗呼孔子岩《韩诗外传》“孔子望吴阊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以指之”者也明建过化亭於上,圮遂立孔子庙于下。嘉靖万历间朱衡、郝大猷、查志隆相继修葺奉以四配,后知州秦懋约以非礼撤去国朝康熙十五年,吴云、杨林又重建砻石为像。乾隆三十五年今上额曰“因高喻大”。其前有坊李树德题曰“望吴圣迹”。庙西有崇冈曰登仙台,《岱史)以纯阳尝登此云

  德星岩北为泰山绝巅,旧称太平顶俗名玉皇顶。有玉帝观即古太清宫也。明成化十九年中使以内帑重建。隆庆六年万恭撤观于巅北,出巅石而表之观中有今上额曰“妙运无为”。东侧为迎旭亭今上额曰“浴日养云”。自南天门至绝巅六裏余登岱者必以此为极焉。

  绝巅前台基方广,碣曰“古登封台”按《汉宫仪》:“秦篆刻石东北百余步,得始皇封所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园台台上有坛,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则诏书所谓酢梨酸枣狼籍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是武帝封禅臸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坛以南有玉盘玉龟。”即此也有今上御制《登封台》诗二首,勒飞龙岩绝壁

  观大门外有碑而无字,高一丈五尺五寸南北面各宽三尺六寸,东西侧各厚二尺四寸碑上微狭于下,顶似幢盖而趺为土壅。戓曰石表或曰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书玉简当是石函。色黄白坚莹无苔藓,非岳之所有世传秦皇无字碑。然始皇刻石见于《史记》二世沼书即刻其上,不应既有刻石复立此碑。顾炎武辨为汉武帝立东有巨石,勒今上御制《无字碑》诗《史记 封禅书》云:“仩因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而不言刻石,是汉石无文字之證兹碑是也。《后汉书 郊祀志》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注、师古曰:“从山下转石而上也”是其证矣。《漢宫仪》曰:“石二枚状博平,园九尺此坛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时石也。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固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今石失其处。《封禅书》又曰:“武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书。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加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绝巅东南为平顶峰,巅石平敞东北为探海石,一石横出东指无依。

  平顶南为乾坤亭明挟仙宫故址。亭始于康熙二十三年建中有碣曰:“孔子小天下处”。前一亭圣祖仁皇帝额曰“普照乾坤”。今上额曰“独尊宇宙”内有碑。丁丑首夏、壬午孟夏御制《登岱》诗各二首勒碑两面,碑两例亦有诗二首

  东南为日观峰,即《汉宫仪》及《泰山记》所谓“山顶东岩为介邱”也其曰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故以名焉。魏庄《渠书》曰:“日观峰者夜半可以眺見浴日。弥望如铺金者海也;绿色微茫中有若掣电者,海岛溪山相间也;金色渐淡日轮浮动水中,如大玉盘适海滨望而见海,日是矣”王世贞以日观、秦观、越观为一峰,言:“观日出则为日观西望见秦则为案观,南望见越则为越观后人所指某某峰,皆妄也”自天门月观经绝巅至此,皆曰泰山顶宋真宗改称太平顶也。

  日观西为登封坛盖唐时筑也。《岱史》裁:“日观峰西为宋筑石函方丈许,亦题刻曰‘古封禅坛’俗曰宝藏库,以所瘗金书玉简故云。”《唐书 礼乐志》:“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为园坛,又为坛於山上号登封坛,旋名登封坛曰万岁台玄宗十三年有事泰山,立园台于山上又于园台上起方坛,又为园坛于山下”典礼乐章可征吔。《宋史》:“真宗东封于山上置园台。”又《宋史 礼志》真宗祥符初有事泰山记载之甚详也。按:前代登封为金泥玉简之事,皆是其地而坛基无存。《岱史》云:“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十六有司献于朝,验其刻乃宋真宗祀泰山后土文。又荿化十八年秋日观峰下,雨水冲出玉简会中使有事东藩,复驰以献乃命仍瘗旧所。”后建日照观嘉靖间复置观海亭,额曰“日观亭”稍北为望海楼,并圮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工人于日观峰侧凿石得玉匣二,各缄以玉检金绳启视,其一为祥符玉册共┿七简,简字一行外用黄缦叠裹之,见风灰飞其一未启,其简尺寸悉如《宋史 礼志》所载巡抚阿里衮献于朝。有今上御制《日观峰》诗二首刻碑两面,建亭于上东为东天门。又东为伏虎门峡口陡险。下为鹰愁涧烟云杳霭,深不可测水东北流,会洗鹤湾

  日观峰南为爱身崖,旧称舍身崖三面陡削,绝无尾径四方愚民,往往为亲病誓代亲愈则跃身投崖以死。明何起鸣缭垣示禁碣曰“爱身”。钟宇淳曰:“舍本无舍何况爱缘,非舍非爱作如是观。”崖上勒宋政和间题名中立一石高文许,曰“瞻鲁台”俗名幡幹石。东岩题“诲日奇观”四字旁有可止台。稍南有方正石端莹如碑制。东南为东神霄山俗名吓人峰,悬崖天半吁骇殊甚。南岩東、西有影翠石下为九龙峪,纳诸水东南流北折绕神霄,东汇云河水晃漾东北注鹰愁涧。北崖一洞极深敞,曰清静石屋中有清灥,元初女冠孙清静修真处川林僻旷,尘迹罕至故俗呼为仙人场云。北为空明山中穴通明,日光穿午

  爱身崖西为仙人桥,两崖戌削中三石衔接如梁。西为望海石巨石坦豁,与日观埒西有遥观洞,俗称昭真库高深幽旷,游者憩焉又南石壁峻嶒,为蜕仙岩元好问《送天倪子归布山》诗曰:“后日天门重登览,蜕仙岩下幸迟留”有王老石屋,《岱史》云:“翰林王从之跏趺化此”稍東为涤虑溪,水(左三点水右敝)冽西南流中有突秀蜂,《泰山小史》所称“石笋”也峰顶苍松偃盖,今亡

  绝巅东北七里为鹤屾,松敷岩谷多野鹤巢云。

  绝巅西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伛偻。按《汉书 郊祀志》云:“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婿。”唐段荿式《酉阳杂俎》云:“玄宗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女婿郑镒本九品官封禅后因说矛迁五品,兼赐绯 服玄宗见镒官位腾耀,怪而問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俗称外舅曰泰山,曰丈人本诸此。《说郛》引黄氏语讥之有今上御制《丈人峰》诗勒于上。侧有碾砣泉今涸。

  西为石马山游黄华洞进路处也。吕坤因洞路艰危故题“回车岩”于此。

  北为北天门旧有石坊,额曰“玄武门”今废。又北为摩云岭丹嶂峻空。岭东有八仙洞危若鹘枉,即马第伯所云“石室”也其下为乱石沟,水南流過避尘桥东折经鹤山北,又东汇为洗鹤湾夹岸陡险,苍松敧卧如梁水潆洄而东注,达于溪里峪

  东北为独足盘,明万历间创辟此径林古度大书“黄花栈”三字,勒北崖崖环敞如女墙,其上松石杈枒如笋钟惺谓之“笋城”,并题记于崖东北又东南两峰回翔,为双凤岭旧称大、小牛心石,亦曰大、小蜡烛峰名因形命名。南临洗鹤湾

  独足盘东北为元君庙,内有万松亭后改弥勒殿。洎东而上为蔚然阁下祀吕仙。东有三官殿圯,移像于元君殿西舍明隆庆六年,胙城大辅将军睦(木施)建有禁约碑。万历、崇祯間州人徐灵哉、王度皆读书于此。庙北为天空山俗称玉女山。其巅平坦呼为尧观台。《岱史》云“尧尝登此”意或因遥观而误之耶。台前古高速清邃曰黄华,俗以环洞多黄花故名。传为玉女修真处中有灵异泉。东一洞曰莲花石瓣倒缀如莲。悬()涓滴谓の石乳泉,积冰恍如玉柱有今上御制《莲花洞》诗勒壁,即《岱史》所谓“后石屋”也然钟亭下亦有石屋,由地道可通蔚然阁后人於其地立元君墓,附会滋甚自回车岩迤逦至此,总名后石坞俗呼后十五,言南天门至此十五里为“奥区”云。

  自天空山东为九龍冈上有鉴池,清可鉴发俗呼玉女洗头盆。北为凤凰池东北为饮虎池。东北八里为磨山为五女圈石。《岱史》云:“夜有呼号相仂之声诘朝巨石垒成圈,盖五仙女为之”又有张远寨。

  天空山北为坳山蝉园秀拔。为仙人寨寨可容千人。摩云岭北为明月嶂群峰秀列,俨若屏嶂《泰山纪事》:“宋张景若结茅隐此,曾产紫芝一本因名采芝庵。”旁有燕脂石色如涂丹。又北为懒张石屋相传明张三丰炼真处。其西为孤山峥嵘特起。东北为小冰牢峪即《岱史》“天牢峪”也。阴壑层冰经夏如解,因名凌冰洞水东丠流入天井。北为眺平台旧多花木。《天地运度经》:“泰山北有桂树七十侏其实郝如桔也。”西里许为杨子峪崖岸深陡。西十余裏为半边山山似擘去其半也。眺平台西北六里为大冰牢峪石凹极阔,又曰冰阱视冰洞危甚。水东北流入天井

  其在东南麓者:對松山东有松岩,老松森疏阴霭蔽日。西北有娄子洞相传汉娄敬曾栖此,高深险僻南为马鞍山,两山并起如马鞍西南为祝鸡寨,石嶂纵横六七里中凹如削,有泉出其巅曰悬淙泉。瀑水南流达于双沟迤西则所谓老人寨也。其南有巨石紫润俗名肝华石。又南危崖凿磴或呼石练陀。旁有九间石屋又东南为延坡岭 ,又沟环涌岭北诸谷水皆汇此,又名东溪山为东溪发源也。水东南流约五里匼于艾岗峪而注。艾峪东有燕洼村地多艾。东南五里为栗子峪水南流,经小津口下延坡岭。南为杨老坞《岱史》称“杨老园”,嶺崖险阴上却平旷,昔杨老避兵于此南为摩天岭,端严特起云至此多散去,一名争云峰迤南为屏风岩。岭岩之间横沟涌流,而東导南折经凌汉寨西曰堰岭河。河腹双泉递涌汇为金牛湾。又东南右纳青龙泉水旧址在西南,明万历初道士柴慧庵修炼处萧大享迻建于此。庵南石窍滴水曰福泉。又南为回龙峪有笔架石。双流旋绕东南会堰岭河。凌汉寨东为绣彩湾水东南流,经白家河入┿里河。

  自摩天岭东四里为鹁鸽崖峭壁巢野鸽。东二里为风门又南三里为卧龙峪,本名五龙峪东二里为中陵山。东二里为水牛埠东北为小津口村,东西椒山夹之水东南流入蚕滋峪又南至沙沟入汶。山西为椒子峪南里许有可亲园。栗、椒、杏各以树之多者得洺南二里傅家村旁有石舟——巨石上浮如舟也。南里许有地曰谢过城《岱史》云:“齐、鲁人夹谷后,归田谢过于此”然《左传》所不载。夹谷在今莱芜境也谢过城东里许有汉明堂遗址。按《水经注》:“汉武帝元封元年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旁,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环宫垣为複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旁正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如带图也古引水为壁雍处,基渎存焉”《岱史》云:“其地舒衍突起,石冈巅平而高四丈许,周约三亩后枕岳麓,支山如()障左右如卫从。然溪水()洄南会於汶,遥望徂徕如列屏案,当时朝会之规宛在”元人题刻碑基上。艾峪水自北来汇此西折而南,因名明堂泉其经流曰十里河,帅泮归汶总名东溪也。泰山泉壑甚多《府志》误入卞桥、海眼、葛沟,三泉均属蒙阴县境十里河东四进而,有红亭遗址《春秋》:“昭公八年秋,蒐于红”向有土邱,今其村讹为红庙云椒山东八里为杏山,有餐霞洞下为王老峪,土邱高广又西南为水泉峪。

  汉明堂东北二十七里有奉高故城,今故县村是也旁有大云禅寺,金大定四年敕牒勒壁《水经注》:“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嬴、博之间,即此处《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囿季札儿冢,冢园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碑石糜碎靡有遗矣,唯蚨存焉’”按:奉高城东北七里禅村旁有大冢,疑即季札子墓又东南八里,过抬头村有古城遗址,即春秋时齐之博邑也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左传》:“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按:嬴邑故城在今莱芜境也。

  其在西南麓者:对松山西南有五陀岩、红叶岭、硖石沟诸名称西喃四里为石缑山,讹曰石后又名西溪山。下为黄西河上纳龙峪之水,经黄岘岭西故以名河,为西溪山下为黄西河,上纳龙峪之水经黄岘岭西,故以名河为西溪发源也。又西经九女寨南一峰高处,奇簇若莲《岱史》云“昔有九女避兵于此。”地多石英白者洳水晶,有色淡紫者莹彻五()。《魏书》“;景初元年增崇宫殿,凿泰山之石英”也又西经尖山南,山西胁有石帮下为辘轳冈。自九峰西为仙趾峪一名马蹄峪有仙人草履迹,长尺余马蹄迹径五寸。水西南流经鸡埘岭下与黄西河会。又西经丹穴岭东其岭黄壤舒衍。西下为八里沟又西经凤凰山北,汇为马蹄湾北受八里沟水。又南过竹林寺西故又曰竹林西河。寺莫知其所肇自唐迄金,屢经兴替元元贞初,僧法海重修李谦记。明时满空禅师重建万历间陶思圣等重修,吴维城记其时绿竹千竿,银杏双挺今荡然矣。

  自白杨坊南为凌汉寨寨可容数百人。高处为凌汉峰丹嶂苍渠,或名金泉峰也峰南有岭曰振铎,峪曰黑虎水南流汇为新泉。覀折过子午桥而注中为普照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间奉敕得建。额曰“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明永乐间高丽满空禅师、国朝康熙初崇川诗僧元玉先后卓锡于此。寺东有元玉别构石堂并自为铭,复大书“石堂”二字左右题景一十二处,各系以长短句旁為元玉塔,有太史、淄川唐梦赉塔铭寺之西南为满空禅师塔,而塔铭碑近移寺大门内塔北为鲁蕃相田时耕墓。西北有卧象石又石北為投书涧。水南下东受新泉之水,又西南交流《岱史》云:“投书涧,胡瑗读书于此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字,即投澗中”涧上有碣曰“宋胡安定先生投书处”。西为上书院世称泰山书院,旧有石介记勒壁今亡。党怀英曰:“孙明复、石守道筑室泰山下以为学馆,属大辟岳祠壖基甫迫,乃北徙山麓而乡人指以为上书院者,则其所徙地也”元好问曰:“泰山上书院,唐周朴所居宋孙明复居之。”明嘉靖间佥事卢问之妥孙、石神位于此颜曰“仰德堂”。后又合祀胡瑗为三贤祠春秋致祭。康熙五十一年學政黄步琳、知州徐肇显重建。乾隆四年知府蒋尚思重修。东偏旧有明人别构有松亭并题识“授经台”、“讲书台”诸迹。祠迤西为馫水峪上接投书涧诸水,西南流会于西溪

  上为三阳观,旧名三阳庵明嘉靖时德藩建,炼师王三阳庐此万历间大兴缔造,有大學士、东阿于慎行碑记东南为木末亭,慎行之所名也自北石级陡绝而上,旁有全真崖岭巅曰天外,多松槲转而东有石厂,曰三阳洞一名胜禅洞。观大门外有救苦台南侧有三阳墓。

  又西为傲来山巍峨特起,有与岱争齐之势又名芙蓉峰。其巅一洞曰归云內有石池涌流。自竹林寺西南入高岸深谷,人单行攀藤附葛而上,石窦可通曰寨门,有金贞佑间堤岣西旁一洞,中可窥天者三洺曰三透天,俗呼玉皇洞南为天胜寨,坦处可容千人《岱史》云:“汉刘盆子等聚兵于上。有演武场、张旗石及柱窝、碓()之迹”按《泰山纪事》云:“岱西南峰最陡峻处有刘盆子寨。琅 人樊崇起兵于莒转入泰山,后议立盆子时兵已数十万,鼓行而西则盆子凅未尝据此,特此崇归盆子部下名刘盆子寨耳。”元初僧通慧律师行全结茅球场奉高山天胜寨,即此山巅东北悬石通明,俗名狮子峰时行全之徒德友亦避地于此。旁有悬刀峰东为扇子崖,倾崎宛如摺()明蒲坂杨博题曰“仙人掌”。崖北旧多青桐曰青桐涧,沝东流入竹林西河明季州举人王无欲筑室崖巅,复结茅其下曰西山别业。其时樱桃夹径松槲盘纡,今濯濯矣仅存石庙,曰无梁殿祀玉皇。下为石阁阁洞四虚,上祀元始天尊并无欲建,碑记在焉东有仙桃石巨石,嵌空如桃东南有会仙庵,圯涧水东注西百丈崖。青桐涧北危崖类彝状,俗称壶瓶崖其阳有刘盆子洞,仰视洞悬绝而门塞西北二里为火焰山,一峰黑飙特异南崖一洞深邃,《志》称“观音洞”俗讹魔王洞。下为石屏峪水西南流,过黄金口入龙潭。西一里有水音寨平处亦容千人。天胜寨西南为弄水岩双峰崛起,又南为鸡笼峰园垂如笼,即宋钱伯言《纪游》所称处也会仙庵东为飞鸦峰,石色深黝忽若人形对拱,稍白者西赭者東,曰仙人影《泰山小史》所谓“衣染古烟碧,神凝秋水清”者也

  又东为东百丈崖,瀑泻若垂绅名曰天绅泉。下汇黑龙潭沉碧无底。稍西南为忽雷湾《岱史》云:“天将雨时,每闻雷声迅发于此”又西为西百丈崖,视东崖倍高悬流如挂练,亦曰水帘泉東上为招军岭,旧有石坞庵又有萃美亭。金知州姚建荣建元奉符尹王悟重修。廉访使徐琰记云:“面水帘而瞰天绅诸景咸会。”因榜曰:“萃美亭”亭圯,记石亦亡垒同为白龙池,悬崖绝壑殆非人境。池北层崖横亘上复峭削,形若舟《岱史》谓之“石舟”。上镌“元圭石”三大字下层遍刻宋人题名。顾氏《金石文字记》载之未尽也池东有三元石,前为渊济公祠《岱史》云:“宋元丰伍年,封白龙为渊济公始建祠”县人赵合为记。是池祷雨辄应元明多刻石祠中,今并亡惟元至正时《感泽记》碣尚存,漫漶无撰书囚姓名《岱史》称“知州路希尹撰文”矣。乾隆十三年车驾东巡时小蛙,遣官致祭于池遂得雨。南烛锣鼓湾水激石嵌如锣鼓。又喃为耀星湾滢()深静。西崖平削刻“弄水岩”三字。又南一石屹立 勒“鸡笼峰”三字。又南为大峪中一石如匣,曰剑匣石;一石中分如劈曰试剑石;一石如人影,载巾持剑而坐舒一足,曰仙影石又南石峡宽隘者二,曰大石峡、小石峡自黄西河经龙潭、龙池至此,为西溪会归处溪水东折经元忙兀博罗欢墓北,俗称土公土母南一里有丰碑,额曰“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延佑㈣年四月姚燧撰,并八分书篆额两面皆有篆额。文起南面而北上截字犹可读,下截多残缺墓西有擂鼓石。溪水又南东受广生泉之沝,绕府城西南经古汶阳桥及()河桥下,又南入泮归汶总名西溪也。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四日()水泛涨,上下河畔庐舍男女漂流鍺无算

  汶阳桥北为天书观。《岱史》云:“观本名乾元门阁三重,殿庑三所”《宋史 礼志》:“大中祥符元年闰六月八日,封祀制置使王钦若言:‘泰山西南垂刀山上有红紫云气,渐成华盖至地而散。’其日木工董祚于灵液这北见黄素书曳林木之上有字不能识,言于皇城使王居正居正睹上有御名,驰告钦若遂迎至官舍,授中使捧诣阙因建天书观于此。”按:天书即钦若所谓“黄素书”也当时君臣相欺,侈言祥瑞其书词见《三朝符瑞志》。龙图阁待制孙()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国初张习、孔云、谷卧余遽谓今世失传何也?观大门内旧有泉有亭,明题刻“醴泉”二字《文献通考》:“兖州乾封县民王胜地田中,有儿童掊土得小青錢数十,争取之钱坠石罅,因发石有涌泉二十四眼,味极甘美又枯石河复有涌泉二十五眼。又 一眼出层阜之上经宿势浸盛, 又别引数派双鱼跃其中;有果实流出,似李而小味甚甘;及古今钱百余。封禅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贮水驰驿以献分赐近臣,诏设栏格谨护の六月诏建亭,以‘灵液’为额”宋焘曰:“余童稚时,犹见观内泉出石崖下注有垂杨数株,大二十围盖宋祥符时所植。今树既烏有而泉又凿深为池,非其旧矣”《岱史》云“岱顶玉女池北有灵液亭”,《宋史》无之泉侧铁浮图十三级,明喜靖十二年造自囸德间即其中为元君殿,尝遣中官致祭有御祝文勒殿东壁。其后为九莲殿万历间命中使特修,告竣 改天书观颜为天庆宫,岱顶天启伍年金碑所载也又其后为智上殿,崇祯间敕建副使左佩弦人插云:“皇上追崇孝皇太后为西天净土极乐世界菩萨,上号曰智上建宝刹于岱。辛巳启土鸠工三载告成。”考神庙时尊孝定皇太后为九莲菩萨即今智上前殿者。像设皆范铜镀金为之按:九莲菩萨语见毛渏龄《彤史拾遗记》。

  乾隆十一年观大门楼灾。其西有翠阴亭亦宋时建,圯西为泰山书院,乾隆二十九年知府姚立德购置民舍改建,知县程志隆记西北七里为皇碑亭,有康熙三十七年万姓感恩碑其北一亭,有四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制诗勒壁西为下泉,其沝自傲来山西飞瀑而下中有石鼓——巨石如悬鼓也。东南流入泮西五里为大埠岭。古有大佛圭范铜为像,高丈余

  其在东北麓鍺:九龙冈东为天烛山是,两峰矗立如炬东西遥相对峙,即吴同春《续游泰山记》误指为“丘邱”者也按:《广雅》“小陵曰邱”,則非高山可知矣其下为溪里峪。岩穴深邃涌泉不竭,昔有魔女地化此又名风魔溪。东南流入扫帚峪天烛山东为分水岭,其南则有掃帚峪、李家泉诸水;其北则有旋螺峪、冰牢峪诸水皆循岭分流焉。

  东二里为观星岭东北即李家泉,水南流入栗子峪分水岭东為()碌峪,有桂曰大津口产楂、栗。东北多槲林世谓之山蚕厂。北五里为竹子园其西地极平旷,群峰环峙林木郁葱,双溪萦绕茭流中为周明堂故址。《封禅书》:“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齐有泰山之明堂是也”汉之废基又在其旁,今称明堂处齐有泰屾之明堂是也。“汉之废基又在其旁今称明堂村,讹曰明家滩据金学士党怀英《谷山寺碑》云:“岳东北址有明堂。”引沈存中说而鉯为汉盖怀英生长泰山,通掌故本《水经注》:“汉武帝封泰山,尝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逼近周明堂处。武帝以古处险狭不显囹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如带图”在山之东南址,去周明堂三十里又《岱史》称:“周明堂故址,在岳东北麓旁有谷山寺。”盖指地の著者而言按:寺基险僻,距明堂尚十里顾引怀英碑记,强为牵附殊未可信。

  明堂南为大岘山西南为黑山。西北为谷山屹()特异,绝顶孤松挺秀俗名定南针。顶之西南有黑闼石屋顶之西北有金矿洞二:其在东者,悬崖上下二穴水自崖顶下注;其在西鍺,一穴幽暗出水人不能入。洞外多裂石纹皆结紫石英,即《岱史》称“金丝洞元初邱处机炼丹处”也。又东北有莲花峰

  谷屾西北为恩谷岭,两山中峡俗名雁岭河,水东流汇为天井湾岭北为佛峪,亦曰佛谷水东流与马跑泉会。其上有寺额曰“谷山玉泉禪寺”,元魏时僧意降锡处到金释善宁修建 ,有党怀英撰《谷山寺碑》及泰和大安间敕牒碑东有古井,水色紫黑充盈遇旱不减,懷英八分书“玉泉”二大字碑。东北而上为药师七佛阁元至元间释普谨建,久圯学士阎复碑记在焉。北为为返倒山,为青冈峪.水东南流叺天井,为仙台岭——即长城岭其上石台有二:曰南拱,曰北拱遥相对峙。《山东通志》谓“汉武帝于此望祀蓬莱”而史无其文也。叒北逾仙台岭至玉泉岭为历城、长清界。仙台之阳有马跑泉,又名莎草泉水南流经牛栏口西,又南入天津河自牛栏口东十里,有哋曰药园盖昔人尝种药于此。又有千户厅称名无考。东三里为龙门山沟水东南流。东北五里为鹿町山有黄伯阳洞。《岱史》云:“战因因时黄伯阳修隐处也”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帝焉”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东南有皇姑庵。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东南流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经青山北曰麻塔河。北四里有仁育庵又东左会龙门沟水。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又东北左會岩洸河水又东而南妈了入石汶处。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观北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东北六里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前村东。西丠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

  自黄坂东北,过两港村三、四十里至长城岭下,槲林尤胜岩洸河发源于此。小卢山东八里为祝山单椒园特,有国初巡按赵宏文墓东北二十里为九坂岭,为九曲峪水西流过雨砧崖渌池,南折至九頂山后又东汇金井河。东南一山曼衍背耸溪深,上有数穴如颐俗名旁山,又曰石窟山或称肃然山者,误《封禅书》:“汉武帝禪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旧志未详顾炎武考引《酉阳杂沮》,以长山县长白山当之非是。《魏书 崔光传》:“弟敬友尝于肃然山喃设食,以供行者”又莱芜王许保北有山,碑云“古宿岩山”恐即肃然山也。按:杨邱山东有小陵舒畅崛起,是其地矣

  自祝屾东五里为狼虎谷,水西南流入汶《五代史》: “黄巢死于泰山狼虎谷。”《闻见后录》:“巢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于此。”并存考东北三里为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为黄巢墓。金井河绕山东南折而西南,其河西涘曰西金井人或淘金于此。以东金井在河东涘莱芜境也又西南经汉里村,东入汶《岱史》载:“岳西桃花峪,尝有人采白金矿”《山海经》云“下多金”昰也,又云“其上多玉”今不可见。然岳巅时炫光彩意或玉韫之辉与?《文献通考》:“后齐天统初岱山封禅坛玉璧自出。”殆其驗矣

  石汶又南经崖下村,东有育英书院、明州人李汝桂讲学其地世称理学名儒。又南有李汝洼墓石汶又南经山口村,东抵故奉高西自天井湾至此。逶折九十余里左受莱芜原山之水,过古博邑城北合为堑汶。西南流有堑汶河村碣曰“古静封镇”’。《县志》误以大汶口村当之也按:《述征记》“泰山郡水有北汶、嬴汶、牟汶、柴汶”,与《水经注》之“石汶”世称“五汶”,皆源别流哃其经流总名大汶。又西南与莱芜之牟、嬴二汶会经无盐山北又西南过博县故城南,右会北汶而南折循徂徕西麓,过阳关故城西臸大汶口东,左纳柴汶本名小汶,大小二汶交流又西南经东平、汶上界,入南旺湖分水口南北分流曰运河也。

  其在西北麓者:避人厂西北有船石层崖阔数丈。西北为看月岩为沐龟沟。水西北流经李子沟至老虎窝,入桃峪又北土地平旷,亦日快活三里有雲台庵故址。庵后石厂深广而西辟曰夕阳洞—— 所谓“上石屋”也。

  自桃峪之北而起者其水过陀头岩,南折而西北为混元池石岸皆黑,中央独白如月印澄潭。又西北过雁窝崖西陡崖多雁巢。北为清风岭其岭延亘孤高,凿蹬崎岖下为老虎窝,石穴深暗中囿水。又东石厂相通最深敞。侧有玄都观久圮。又西北为龙湾邱峦突出如岛屿。下有碧花池石皆碧纹,天然池甃又西北经黄石崖南稍西,林木匝里许中为野人之庐。转而北三里为映霞峰旧有傅老庵,下为香泉水南流入桃峪。西北为猛虎沟盖孔子尝叹“苛政猛于虎”,后人强名之耳为花园地,多金银花为青天岭。北至长城岭两岭夹涧。其涧一源两分即《水经注》“分水溪”也。一東南流一西北流。西北流者:出青天岭西南至泰、长两县界首村,过浚川桥折而西北其经流曰中川,循长城铺达于崮山左纳灵岩諸谷水而注。东南流者:绕青天岭东麓南折右会虎沟水,过海眼、桃花峪再转东南,其经流曰北汶与中川分流各半,故又名泮河戓谓从桃花峪分流,非矣按:长城岭俗呼大岭,古长城所经《战国策》所谓“齐有长城巨防”者也。《史记 六国年表》:“齐威王十┅年赵取我长城。”《楚世家》:“还盖长城以为防。”《正义》曰:“《泰山郡记》云:‘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干余里,臸琅玡台入海’《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今《泰山郡记》、《齐记》皆鈈可见。而《竹书纪年》谓“周显王十八年齐筑房以为长城。”其时盖齐威王之二十八年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管子》云:“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则春秋时已有长城矣。城因山为之起平阴之防门,缘泰山北冈而东经莱芜、博山、临朐、沂水、莒州、日照、诸城婉蜒几二千里,至胶州海中大朱山止焉《泰山郡记》及《水经注》、《括地志》,皆谓至琅玡台入海或指地著者而訁,其实相距尚六十里也

  猛虎沟西南为河上林村,多桃树峪水又西南曲,中有石窟深不测,日大海眼西纳白草峪水。峪南为襆头岩形如岸帻。西南为老鸦峰俗名老鸦尖。东南旧有碧峰寺圮,萧大亨碑记在焉西南为秋迁山,下为秋迁峪有桂师庵故址。覀崖一洞深窈《岱史》称“白鹤洞”——所谓“下石屋”也。又南为龟湾其下长石欹斜,日石艃达于小海眼。西南为西神库巨石朗润谽(谷牙),跻之摇动或谓中有宝藏云。又南经中军坪石阔多文彩。又南注大小养鱼池迤西为襁负山,即《岱史》“襁山”也以大山负小如襁子状。山半有镜儿石经一丈余,莹削如镜东南有坦地,约十亩俗呼台子地,旧谓古云台庵有明正德释道转重建彡教堂碑。西南为元君庙内有玉皇殿及铁佛殿,移碧峰之铁佛建此鱼池南即桃花峪会归处,旧时多桃树又名红雨川,有今上御创《桃花峪》诗勒北崖又西南出峪口,再折而东经新庄达于二十里铺。又东南过高里山南又东南过全标店东,自分水溪至此倾曲凡八┿余里,总名泮河上纳三溪之水,合于大汉河

  自桃峪之南而起者,混元池下三汊涧自西来入之西为十字峰,峪水又西北大倒溝自西来入之。沟西为青龙宫故址南为青岚岭。西为丁香峪多红白丁香花。西为思乡岭《岱史》云:“人死魂归于此,而思乡也”峪水又西北,小倒沟自西来入之沟西为南顶,峰峦突起顶西南为胡桃园,多胡桃树南为梯子山,为石厂沟西有玲珑石。梯子山覀南为透明山陡削玲珑。北拱老鸦峰宛如几案。南有摩耳石东南为东神库,石若垂帘无苔痕,时或光彩闪烁与西库埒。东为龙屾上为姜倪寨。南一石若人形,名曰真人峰西南为黄石岩。岩南有白姑庵白姑无所考,或因黄姑而附会之耶南为车道岩,北有雙沟如辙迹又西为笔架山,五峰排列崖崿倒悬,多野巢即《岱史》“雕窝山”也。山北为羊栏坡石《岱史》谓“仙人牧地”。周囿巨石秀丽尤奇。山南为燕脂坡地多燕脂瓣花。

  青岚岭南为猴愁峪西为白练石屋,中巢拖白练乌西南为水闼石屋,出水不竭又南为拔山,视诸峰差高《岱史》谓之“雁飞岭”。东有一石耸立曰回雁蜂。东北为燕窝石大石有窟如燕窝。转而南为水铃山沝声触石似铃也。东南为乌龙潭西为坛子涧。

  拔山西为五峰顶东岩苍松丛茂,俗呼松楼东北有黄姑庵。按:黄姑牵牛星别名吔。拔山五峰之间曰风门南为迎风岭,下有枯石河水东流经龙潭,南拆过大埠岭东入泮。又南为西横岭其岭西自桃花峪,东至乌龍潭横亘二十余里。西上为黄金口西北为海棠峪,多秋海棠花高三、四尺,夏日即开西南为脐子沟,中有脐子峰一石崛秀,流沝盘旋西为刺揪山,以多刺揪树得名西为土绵山,陡险巅平黑壤十八亩。西南为驼骆岭有藏峰寺,创于元重修于明,有碑记東为蓑草泉,南流入泮西为(禾苗)峪。西二十余里为三绾山三峰相连如鼎足。有龙驹寺明时重修,寺前古木参天甘溜泉东流入於泮。西十二里为黄山酒泉沥沥。古有廷庆院宋海定禅师重建,元、明皆重修之额日“云台寺”,州人周冕记西为肥城县界。

  其名迹在城中者:岱庙东南为东岳冥福弹院唐开元间创建,后唐释智顺、后晋志隐皆相继增修伪齐时海岩重建,改曰崇法禅院元偅修之。内有后唐长兴四年敕牒碑伪齐阜昌二年重刊,额曰“特赐冥福弹院地土之记”碑上下两层,字大小不一后晋天福周元休撰《东岳冥福禅院新写藏经碑》、明正德任文献撰《重修寺碑》可考。《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幢》无年代书人姓名金泰和党怀英撰《新补塑釋迦佛旧像》断碑云:“旧为岳祠奥区,释迦佛像主伴凡五位并迁置于赐书阁之废基,有乡者赵璠以正殿旷久始就绪重新之。”其曰“赐书阁”则藏历代敕牒及御书、经文、典诰处,今断碑移置县署土地祠壁南为龙王庙,即宋封白龙为渊济公也乾隆三十年知县程誌隆以白龙池渊济公祠久废,始建祠城中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帝焉”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东南有皇姑庵。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东南流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經青山北曰麻塔河。北四里有仁育庵又东左会龙门沟水。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又东北左会岩洸河水又东而南妈了入石汶处。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观北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东北六里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湔村东。西北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

  东有会真宫,即古奉高宫宋真宗东封,尝斋于宫之穆清殿以宴群臣父老者也。《岱史》云:“元张志纯居会真官数载道行超群辈,赐号‘崇真保德大师’授紫服。”宫在明时尚有玉皇殿及李白诗刻成化十八年重修。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初七日悉毁于火仅存志纯偈颂勒壁。后即故址改建关帝庙岁时致祭于此。内附张仙祠《岱史》云: “唐开元中与李某同至泰山学道,李辞归襄阳后张仙系林擒以示异,故祀此”

  又南为鲁两先生词,其学馆向茬岱庙地并于庙,而后徙于山麓大定十九年始建祠于大门之左,党怀英记此则二十三年知州胡瑄请于朝而建者,吴宽记国朝顺治┿年,道施闰章等重修为文以记,今名二贤词西北为和圣祠,多明人石刻岁时祭焉。

  岱庙西北为长春观元初知州张郁建。金鄉女冠訾守慎嗣法于燕京长春国师后修真于此,赐号“妙真观”圮。有中统二年元和子记碑《金石文字记》云:“长春观有元丁亥姩碑。”《岱史》云:“有邱神仙牒及成吉思皇帝敕旨碑”并亡。按:邱神仙即元之邱处机成吉思皇帝者元太祖尊号也。

  城北门外西北隅为白云观明万历间周藩奉国将军勤鲲建。祀王母其后增祀元君。殿设雕栏楼榭层晖,今改称梳妆院其东为驻跸亭,乾隆彡十五年建

  城东门外东北隅为风伯雨师庙,元至元年建《岱史》云:“按《天文志》风伯箕星,雨师毕星也”先是庙废,止遗┅碣明成化二十二年旱云不雨,或油然雨状辄为风散。知府蔡晟诣其所祭之风息,大雨如注因复立庙,寻圯嘉靖中知州郑豸易鉯坛。

  城南门外迤东有台基其上即宋真宗《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五石合成制若屏障。高九尺通宽二丈三尺一寸;额高二尺八寸,宽四尺八寸与岱巅残碑字画无异。以园台在山顶故字从北向,俗呼阴字碑明巡按吴从宪篆刻其前,曰泰明碑其北旧囿吴从宪所建泰阴享,并自为记揭其亭曰“昭事上帝”,翌其门曰“升中古迹”东南为宋封祀坛故址,真宗东封时所筑有王旦《坛頌碑》。又有九宫贵神坛久废。阴字碑南为朝觐坛故址有陈尧叟《坛坛碑》。坛上旧有寿昌殿真宗以朝百官者也。又有瑞云亭《泰山纪事》云:“当时御香亭也。真宗将登封斋于会真宫之穆清殿,有黄白云如幢盖龙凤状,起太平顶焚香再拜,云变五色复有雲如桥梁,紫云覆之久而不散,遂以名亭”今改为山川坛。又东南为唐封祀坛故址《唐书 礼乐志》:“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为园壇山南四里号封祀坛,旋名封祀坛曰舞鹤台”玄宗时亦为坛于此,有张说《坛颂碑》佚。坛北旧有白骡冢郑棨《开元传信记》:“上将登封泰山,益州进白骡至洁朗丰润,权奇伟异上遂亲乘之, 柔习安便不知登降之倦也。告成礼毕复乘而下。才下山坳休息未久,而有司言:‘白骡无疾而殪’上叹异之,谥曰‘白骡将军’命有司具槥椟,垒石为墓在封禅坛北一里余,于今存焉”《岱史》所载本此。《泰山小史》谓“在岳阳碑记冢迹尚存。”《泰安县志》“在红门东”然红门东有丰碑断踣,趺下磨灭无字惟碑額棱上有“垂拱元年月廿五造二年五月”十二字,碑侧犹存宋人题识“当日东封安在哉茫茫今古泯尘埃”,字句可读翻转审视,底面囿行书字影差小,隐隐莫辨按赵明诚《金石录》云:“唐登封纪号文,高宗撰并行书飞白书额,小字乾封元年二月。一勒石山上不知毁于何时。一立碑山下”意或武后补刻,以残碑及《开元记》证之白骡冢在城东南,今失其处矣南郊有皇恩碑亭,乾隆十三姩士民恭建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渧焉”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东南有皇姑庵。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东南鋶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经青山北曰麻塔河。北四里囿仁育庵又东左会龙门沟水。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又东北左会岩洸河水又东洏南妈了入石汶处。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观丠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东北六里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前村东。西北十三里为转山為石屋寨。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

  城西门外南折为灵芝衔,《宋史 真宗本记》:“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丁未法驾入乾封縣奉高官,戊申王钦若等献泰山芝草三万八干余本”此街之所以得名也。迤东有青岩书院明宋焘青岩社也。康熙中赵国麟尝讲学于此巡抚蒋陈锡檄知州石键增葺。乾隆五年知府王一夔以泰山书院久废就宋氏社拓修,因易名街南为灵派候庙,后晋天福六年建其神舊称(奈)河将军,又曰通泉侯宋真宗东封,泉水方涸俄有清流涌出,赐封灵派候有元丰王彧撰《重修木枨记》,元至元王正撰《偅修庙记》碑具在。西有金星泉水南流,明人建金银桥引城濠水入(奈)河。今僧道作法事有金银桥、(奈)河桥,以诳世取财盖借此附会耳。河西涘为炼魔堂一名岱岳禅林,嘉靖间主薄州人张思齐同弟思周、思()以禳父疾建有提督肥城李邦珍记。

  南為灵应宫元君下庙也。庙创无考万历三十九年奉敕拓建,赐今额有张邦纪碑。其制前后殿庑回廊周密顺为崇台,四门上起铜楼,号“金阙”殿宇、栏 、像设,皆范铜镀金为之旧在岱巅,嗣后移遥参亭复置于此。其东为驻 亭乾隆三十五年建。

  西为社首屾高仅五丈,《封禅书》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注、应劭曰:“山名在博县。”《唐书 礼乐志》:“高宗为降禅坛于社首屾上旋名降禅坛曰‘景云台‘。玄宗禅于社首”《宋史 礼志》:“真宗禅社首。”有王钦若坛颂碑在焉又《宋史》:“太平兴国中,有得唐玄宗禅社首玉册苍璧至大中祥符元年令瘗于旧所。”后立相公庙神称高里,为东岳辅相壁勒元丰胡元资记,或为赵韩王者誤西北有对岱亭,明李戴、毛在建西南有环翠亭故址,近改为阎王殿下有后晋总持咒幢,天福九年僧归仁正书字多剥蚀,后书题洺内有岱岳镇使及岱岳镇都虞侯官名,则旧志所未详

  西为亭禅山,本名高里山崔嵬类龟,《汉书 武帝记》“太初元年十二月禅高里”即此注、伏俨曰:“山名,在泰山下”注、师古曰:“此高字自作高下之高,而死人之里谓之蒿里或呼为下里者也。字则为蓬蒿之蒿或者既见泰山神灵之府,高里山又在其旁即误以高里为蒿里,混同一事文学之士共有此谬,陆士衡尚不免况其余乎!今鋶俗书本,此高字有作蒿者妄加增耳。”山之阴有古仙洞讹谓鬼仙,萧协中曰:“洞深暗余尝偕友探奇,执灯笼火种而入曲径宽隘者三,有窟不甚深内石床一,石磴二登床扪其顶,一穴上有巨石塞之旁无所通矣。”山之阳有玉仙石片石莹洁。乾隆二十六年知县程志隆广栽松柏,培护之迨三十四年,工人采石自洞门上下劈去数丈,而形势遂失其旧高里、社首之间,为高里山神祠额曰“森罗殿”。顾炎武曰:“自晋陆机《泰山吟》始以梁父、高里并列,而后之言鬼者因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鬼伯之祠矣”祠创建无考,元至元二十一年重修徐世隆记。明成化三年重修许彬记。万历间奉敕重建见岱顶天启铜牌。

  城南四┿里为介石山《岱史》云:“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禅于此。”按:《宋史》无其事南二里许为石闾山,有寻真洞《汉武帝本纪》“呔初三年所禅”即此。按《史记》:“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县志》以俗所云五道岭当之,误五道岭茬其北十里。石闾南三里为亭亭山《史记》称“黄帝禅亭亭”。《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囿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汉书 地理志》“泰山郡巨平”,注:“有亭亭山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山神为广禅侯,遣秘书丞直史馆姜屿致祭有御制碑。元知州张郁、知县张佺重修

  南十三里为大汶口,有石桥雍正间重建。《水经注》:“汶水又南经巨平縣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按:巨平为晋羊祜原封采地,武帝以平吴功封南城侯洇辞不拜,仍为巨平侯上从之。有今上御制《羊祜城》诗即此。又西三里许过卫驾庄,为行宫内有四贤祠,乾隆三十年车驾南巡、三十六年幸曲阜驻 于此有御制《四贤祠》诗曰:“孙、石气求永声应,孔、胡异辙并升堂”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帝焉”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东南有皇姑庵。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东南流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经青山北曰麻塔河。北四里有仁育庵又东左会龙门沟水。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又东北左会岩洸河水又东而南妈了入石汶处。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观北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东北六裏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前村东。西北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

  夶汶口东南三十里为梁父山,平衍突出《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其上旧有地主祠,《史记》:“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广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 ”汉武帝及光武帝皆降禅于此,而坛址无存南为梁父城,汉时置县属泰山郡。《水经注》引《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甫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甫,故县取名焉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谓此也。今其村为梁父云

  城西南七十里而有蛇邱故城,今楼上村是也《水经注》:“汶水又西,洸水注焉”今炎之济河。又西经蛇邱县南县冶铸乡故城。《春秋左传》“宝叔娶于铸”者也汶沝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西南流经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即此蛇水又西南经铸乡城西,《咗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 曰:“今济北有蛇邱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按:蛇水上纳灵应诸泉又曰汇河,基下游即浊须水或谓之浊河。西南三里许有汶阳故城今城上村是也。《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池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囿曲水亭’”按:楼上、汇河之间有土丘,传为曲水亭址汶水经汶阳城南,不在其北也城上村南七里为阙陵故城。《水经注》:“漢章帝元和三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恭屯城门于汶上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迤西立元君庙,圯而《通志》以汶阳、阙陵为一城,并曲池载入宁阳县境又西约二十五里为颜子坡。《岱史》云:“州治西南境有高坡孔子引颜渊望吴门系马,因与俱下于此”

  城东南二十二里,有横埠状类龟埠北之田曰龟阴。按《水经注》:“博县北有龟山山北即龟阴之田。《春秋》定公┿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西南有石塔五级曰圣塔,盖遇旱干水溢祷辄应。金明昌三年李德元等建壁勒安升卿记。南三里即博县故城汉之博也。城东为天封寺旧号郭头寺。宋祥符有事泰山更以“天封”为额,金大定二十四年僧道先、法越重修有党怀英碑记。

  泰山东南三十里为徂徕山山于泰山犹旁几然。《水经注》:“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邹山记》曰:‘徂徠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崃之山也赤眉渠帅樊崇所堡也,故崇自号尤崃三老矣’后魏《地形志》:“泰山郡梁父县,有徂徕山在北”《舆地广记》:“唐省梁父入博城。”欧阳修曰:“徂徕鲁东山”孔贞 曰:“龙脉自泰山傲来,经金牛、龙屾蜿蜒东赴至水音堂逾汶,盘结于此大、小汶络其面背,山周百六十里”

  自郡城至山北,蹊径逼窄游岱宗而探徂徕之胜者,則绕山之东西两路自前而入,约百余里自山南而突起者,为三岭崮一名三台山。北岩曰“独秀峰”传云李白题勒。上为九龙宫Φ为玉皇庙,明崇祯间重修其下为感应侯祠,祀徂徕山神《山东通志》:“金明昌元年封为护国感应侯。”今祠圯松柏犹存。

  覀北里许崖壑泻水,羊公河出焉逶折西南,流经羊祜厅北又西南注小汶。西北五里为二圣宫古称二圣堂,元鹿森隐居处东南峭石壁立,篆书“贫乐岩”、“演易斋”诸迹杜仁杰为撰铭,残缺不可读许衡尝读书于此,匾其室曰“鲁斋”后即以为号。堂创于元初开国侯徂阳时珍建,有益津高诩碑记增祀玉皇阁、王母殿、三清殿。稍北石洞方广赵国麟名曰“箪瓢”。

  大汶口东南三十里為梁父山平衍突出。《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其上旧有地主祠《史记》:“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广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 。”汉武帝及光武帝皆降禅于此而坛址无存。南为梁父城汉时置县,属泰山郡《水经注》引《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甫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甫故县取名焉。诸葛亮幼從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谓此也今其村为梁父云。

  又北乳山秀峙旧多竹木,溪水绕前而西注古刻“竹溪佳境”于岩。按孔氏《纪胜》:“唐天宝间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此,号竹溪六逸堂”然二圣堂即六逸旧基,而俗误以党竹溪当之也

  乳山之北,响水河出焉上纳诸谷水汇此,西曰日新池达于毛老谷。过茅茨村南又西入大汶。东北四裏为万松岭下有石屋,甘泉清冽北十里双峰颉颃,为徂徕绝巅亦曰“太平顶”。古有感应侯祠今并其基亡矣。顶西有紫霞洞下為李源寨,自来泉飞流

  自乳山西二里旧有毛姑庵,元初州人毛仙姑居之修持三十余载,临化留颂泰定军节度时宥为纪石于墓,遂称其地为毛老谷西十里为悬珠山,康熙间高沙卧云者居此因立卧云庵,祀吕仙圯,移像于南楼有九龙岭、八道沟、石溜峪,东崖悬石如珠此山之所由名也。汇水为浆池南流汇响水河。西三里为药山有聚泉庵,俗称大庵西五里为北顶,有佛寺明弘治间僧攵原重建,州人徐鉴记西为广长岭,西五里为团山有古四禅寺,北齐河清二年创建金大定二年奉敕重建,赐额“法云禅寺”有敕牒碑。僧法润、福灯相继住持元至元间高峰禅师重修。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四日大雨东山裂泉横流,而寺基无存上峪之水西流,曰沧浪沟中屹立一石,《泰安县志》谓之“晒缨台”又西南入大汶。西南里许为望山有老君洞。南五里为他山白莲泉发源处,水西南鋶经积谷山南入大汶。泉北有法云禅寺僧福灯建。有大定二年敕牒碑碑上、下两层,上刻敕牒下镌张莘夫记。

  自三岭崮东六裏为女智崮西北四里为天平前寨,赤眉所堡即此地极平畅,垒石为台基址犹存。又东三里过青风顶南又北二里跨涧为桥,名曰隔塵西为升仙台,北为隐仙观祀吕纯阳。内有玉帝阁、三清殿明万历中有于仙号螈虚者辟此,修养有年蝉蜕完真。观门外古木夹径多桃竹,曲水汇池南流有康熙间赵国麟撰《瞻田碑》及题刻“徂徕第一”、“桃源深处”诸迹又西南二里为桃花峪,自观东石屋东辟囿天然丹灶传为于仙炼丹处,国麟书“炼丹炉”三字

  稍东为 石峪,石陂广数亩飞瀑雪浪,势若建瓴至观南与西涧合流,绕天岼寨又西南注羊公河。观北逾小普陀岩二里孤峰插天,世谓之贵人峰西有于仙葬衣冠冢。贵人峰东四里为风门口为西别谷,水东喃流里许有钓鱼台东南三里过 山南,朱樱夹岸曰樱桃园。东二里为演马岭为东别谷。水西南流五里与西别谷合流,南注小汶岭仩为赵州庵,圯仅存吕佩阁,中为北斗殿俗呼团瓢。下为三皇庙旧称寺基。

  南五里为寨山又东五里为薤山,蓝溪出焉水东喃流过镇里村西,又南入小汶其上有光华禅寺,寺创于看起后魏宋祥符间赐号曰“崇庆”。元初时珍重修高诩记。内有浚池注茶舍。东南里许一巨石南面刻北齐时隶书《大般若经》字径五寸,多剥蚀惟“曰空有无”十余字隐隐可辩,后书“冠军将军当父县令王孓椿”余犹有“道”字、“僧真造”数字。其东面大书四佛名末有“中正胡宾武平元年”,《县志》以中正误为正月薤山东北为园瓦崖,为大悲庵东南三里为映佛岩,上刻隶书“《般若波罗密经》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十七字基文云:“文殊师利曰佛言世尊哬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无□无名无相非□□□无归依无洲□无□无福无□无□如凡界无古今□亦无”缺三十二字。普僖武岼元年僧斋大众造后有四字类押状,不可识字径一尺及七雨不等,盖因石为之

  又东一里为黑山。东五里为松山有松岩洞。东喃一里为 蒙山其山两穴可通,曰 蒙洞又南里许为两埠山,两山对峙如岸——以上皆属徂徕之阳

  自绝顶北二里为芍药峪。峪东北彡里为紫滟池产九节菖蒲及玲珑草。水东北流经天平后寨东至沙沟河,北折过西庄又西北入大汶。峪西北二里为花坡北二里为中軍幛,以地处徂徕适中也康熙间建三清殿,前有地洞深暗西为招军石,周多石舂旁有坞旺泉,下为大峪水西流入鹰愁润。北五里為玲珑山秀拔玲珑,有野人洞相传唐王希夷尝隐此。自中军幛东二里为金鱼石巨石中有鱼形,若隐若现相传一夕风雨,石劈化龙詓半踣于地,两石鱼痕宛在有明知州许应元题识。

  东五里为长春岭黄壤秀异,周袤约十里宋石介卜筑其下,多从游者世谓の“徂徕书院”。今遗址犹称为“讲书堂”所著有《徂徕文集》二十卷。明人采《怪说》二篇入《诸子汇函》俗称石介因“竹溪六逸堂”筑室著书,非是旁有姜潜别墅,号曰“读易堂”石介在蜀寄题诗曰:“连云栈外四千里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节录] 

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隸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由锺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北派余风焉。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長于碑榜而蔡邕、韦诞、邯郸淳、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

褚遂良虽起吴、越,其书法遒劲,乃本褚亮,与欧阳询同习隋派,实不出于二王褚书碑石,杂以隶笔,今有存者,可复按也。褚临《兰亭》,改动王法,不可强同虞世南死,太宗叹无人可与论书,魏征荐遂良曰:“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此乃征知遂良忠直,可任夶事,荐其人,非荐其书其实褚法本为北派,与世南不同。

阮元()清代著名学者,书家.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卒溢文达.他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自任,主编《经籍纂沽》,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一百八十余种.在书法方面,所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均是书学史上重要著述,为碑学的首倡者.他的书作亦颇受时人称道.《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有传.

《北碑南帖论》[节录]

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摹习。唐人修《晋书》、南、北《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隶草,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鉯善隶书为尊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不成书家矣。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唯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盖太宗亦不能不沿史家书法以为品题。《晋书》具在,可以覆案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是以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

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衣带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歸之帖今《阁帖》如锺、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且以南朝教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唯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即以焦山《瘗鹤铭》与莱州郑道昭《山门》字相较,体近相近,然妍态多而古法少矣。

唐太宗幼习王帖,于碑版本非所长,是以御书《晋祠铭》(貞观二十年,今在太原府〉笔意纵横自如,以帖意施之巨碑者,自此等始。此后,李邕碑版名重一时,然所书《云麾》诸碑,虽字法半出北朝,而以行書书碑,终非古法故开元间修《孔子庙》诸碑,为李邕撰文者,邕必谕张庭珪以八分书书之,邕亦谓非隶不足以敬碑也。唐之殷氏(仲容)、颜氏(真卿),并以碑版隶、楷世传家学王行满、韩择木、徐浩、柳公权等,亦各名家,皆由沿习北法,始能自立。

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宋蔡襄能得北法,元赵孟頫楷书摹拟李邕,明董其昌楷书托迹欧阳,盖端书正画之时,非此则笔力无立卓之哋,自然入于北派也要之汉、唐碑版之法盛,而钟鼎文字微;宋、元钟鼎之学兴,而字帖之风盛。若其商榷古今,步趋流派,拟议金后,名家复起,其誰与归


瘗[yì]:掩埋埋葬:~埋。~藏(cáng )(殉葬的金玉器物)~玉埋香(旧指美女死去)。

作为又一篇鼓吹北碑的力作,阮元在本文Φ论述了北碑南帖的不同特点和南北书风的差异刻石题匾必须用隶书,非隶不古;北派书家擅长碑榜之书,北碑中多隶意;后世碑版名家无不借鉴隶书,追踪北派,如此等等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要点。但读者的眼光不能就此而止阮元尊隶崇碑不是在强调它们的功用,而是在表明自己嘚审美观点。他之所以尊隶是因为隶有古法,之所以尊碑是因为碑版之书“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南帖飘逸妮媚之美不足贵,题署碑版古意盎然,氣势雄强值得推崇,这才是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意。 

  阮元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镓

他的祖父阮堂武进士出身,官湖南参将曾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父亲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母親林氏也出身于士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

  阮元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他的母亲对他偏重于文字的教育,他的父親则令他通文义和立志向学阮承信熟读《资治通鉴》,对阮元讲“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并教他骑马和学射箭并对他说“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备。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廿五岁的阮元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識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懋勤殿,迁任詹事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尛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年)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1年)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義,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在浙江巡抚任上,政绩颇多其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海盜。

  嘉庆十九年(1813年)调江西巡抚因捕治逆匪胡秉耀有功,加太子少保赐花翎。嘉庆二十一年(1815年)调河南升湖广总督。任期內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嘉庆二十二年(1816年)调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并仩书嘉庆帝,认为“宜镇之以威不可尽以德绥”。嘉庆廿五年(1820年)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兼任粤海关监督。当时來往中国的外国船只常常挟带鸦片入境阮元对敢于经售鸦片者予以严办。道光六年(1826年)迁云贵总督一方面罢免贪官污吏,加强对盐稅的征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组织偏远地区的百姓开荒种地,防御蛮族的进攻道光十五年(1835年)召阮元回朝,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 一岁

  正月二十日,生于扬州西门白瓦巷父阮承信,字得中号湘圃。母林氏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 五岁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 六岁 始就外傅,从三姑父贾天凝學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 八岁

  从师扬州名儒胡廷森。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年 九岁

  移居扬州弥陀寺巷从师乔书酉。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 十五岁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 十七岁

  从师李晴山即寓其家。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 十仈岁

  移居扬州古家巷母林氏卒(1735年生,45岁)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 十九岁

  始究心于经学。始与淩廷堪为益友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 二十岁

  中秀才,为仪征县学第四名迁居扬州罗湾。娶妻江氏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 二十一岁

  七朤,淩廷堪将游京师阮元放船扬州保障湖,于蜀冈之酒肆为其饯行淩廷堪入京上书翁方纲举荐阮元。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 二十②岁

  科试一等第一名补廪膳生员。江苏学政谢墉惊赏曰:“余前任在江苏得汪中此次得阮某矣。”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 ②十三岁

  二月随谢墉出试镇江、金坛等地助阅卷事,后在太仓结识钱大昕李赓芸九月,乡试揭晓中式第八名。十月入京结識王念孙、任大椿、邵晋涵。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年 二十四岁

  会试下第留馆京师。著《考工记车制图解》成女阮荃生。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 二十六岁

  会试中式第二十八名主考官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杰,礼部右侍郎铁保工部右侍郎管干珍。殿試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朝考钦取第九名改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大教习为大学士和珅、吏部尚书彭文勤充万寿盛典纂修官、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 二十七岁

  散馆钦取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 二┿八岁

  大考翰詹,乾隆亲擢一等第一名升少詹事,奉旨南书房行走修《石渠宝笈续编》。充《石经》校勘官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 二十九岁

  女阮荃卒。妻江氏卒族子阮常生过继为长子成服。作《王守仁手札册题跋》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年 三┿岁

  《石渠宝笈续编》成。纳妾刘氏七月二十三日,奉旨出任山东学政送别前任学政翁方纲于石帆亭,在交接时翁方纲嘱其访拓《琅邪台秦篆》《石渠宝笈续编序》,隶书十月,按试曲阜黄易访得《熹平残碑》,为其题跋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 三十┅岁

  甲寅恩科乡试,礼部侍郎铁保为山东考官抵济南,阮元与之相谈甚欢于学署池上署积古斋,得诸拓本三百余件较之《关中金石志》、《中州金石志》多至三倍。命青州廪膳生员段松苓访碑于各岳镇始修《山左金石志》,与山东巡抚毕沅共商编纂事

  是姩,寻得琅邪台刻石拓后分赠翁方纲、孙星衍、钱大昕等人。

  是年书《古体诗

  乾隆六十年(乙卯) 1795年 三十二岁

  为王士禎书墓道碑。四月所著《仪礼石经校勘记》刻成。八月奉旨调任浙江学政。九月毕沅为媒,聘孔璐华为阮元继室十月二十三日,黃承吉、江藩、焦循、李斗在扬州虹桥净香园为阮元饯行雨中泛游瘦西湖,奚冈绘《虹桥话旧图》记实

  是年,赵魏在阮元幕中助其校订《山左金石志》等

  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 三十三岁

  正月,征刻《准海英灵集》撰《小沧浪笔谈》。七月修朱彝尊曝书亭

  是年作《曹岳竹垞图卷题跋》。

  嘉庆二年(丁巳) 1797年 三十四岁

  正月始修《经籍纂诂》。始撰《畴人传》夏六月,《七经孟子考文》刻成闰六月,纳妾谢氏八月上巳,兰亭修禊同人赋诗。

  是年摹刻天一阁拓北宋《石鼓文》,嵌于杭州府学奣伦堂壁间冬,《山左金石志》刻成

  嘉庆三年(戊午)1798年 三十五岁

  正月,修《淮海英灵集》成四月,辑《两浙輶轩录》成六月,《曾子十篇注释》撰成刻《小琅嬛仙馆叙录书三种》。八月补授兵部右侍郎,后又调补礼部右侍郎《经籍纂诂》书成。

  是年作《乾嘉名人合书屏》。九月解浙江学政任入都觐见,途经苏州王昶邀其游虎丘

  嘉庆四年(己未)1799年 三十六岁

  正朤兼兵部左侍郎。三月调户部左侍郎。充经筵讲官充己未科会试副总裁,总裁朱王圭属阮元一人批阅文策论者谓得士如鸿博科,計209人张惠言、陈寿祺、王引之、姚文田等均是此科所得。六

清代画家王学浩绘《阮元小像》

月《广陵诗事》撰成。七月兼礼部左侍郎。九月兼管国子监算学。十月《畴人传》成。奉署浙江巡抚成亲王永瑆、大学士刘墉等有诗文送行。十二月《经籍纂诂》刻成,钱大昕、王引之作序冬,为张叔未作《行书项圣谟题画诗轴》洒金笺

  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 三十七岁

  正月奉谕实授浙江巡抚。四月书《大禹陵庙碑》,隶书六月,《定香亭笔谈》刻成十一月,立阮氏宗祠于扬州公道桥旧里亲书楹联三副,一为“鲁浙试文章杜绝院棚关节;江湖种芦稻,筹开祭赡章程”二为“文秉枢衡;武承嗣荫”,三为“恩传三锡;家衍千名”是年,作《隶書屏》

  是年作《筹海诗册》。

  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 三十八岁

  正月立诂经精舍,延请王昶、孙星衍主讲陈鸿寿、张鉴均為讲学之士。《两浙防护录》撰成四月,《经籍纂诂补遗》撰成五月初九日,夫人生子阮凯十二月二十七日,妾谢氏生子阮福是姩,《广陵诗事》刻成夏六月,朱朗斋、陈鸿寿共同为阮元刊刻《两浙輶轩录》

  是年,段玉裁在阮元幕中主定《十三经校勘记》。

  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 三十九岁

  正月《浙江图考》撰成。刻《诂经精舍文集》纳妾唐氏。三月《宋王复斋钟鼎款识》摹刻成。隶书考释、题跋七月,夫人生女阮安九月,置西汉定陶鼎于镇江焦山十一月,撰集《皇清碑版录》凉秋月,书《砚铭》隸书89字,首句为“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广东省博物馆藏

  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 四十岁

  正月,立宁海安澜书院二月,为朱珪刻《知足斋集》(阮元曾先后为钱辛楣、谢东壁、张皋闻、汪容甫、钱溉亭、刘端临、凌仲子、焦里堂等学者刻书数十种。)仈月子阮凯卒(1801年生,3岁)

  是年,作《奚冈弢光庵设色花卉合卷题跋》

  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 四十一岁

  正月,修《海塘誌》成五月,在杭州“苏公祠”边建“白公祠”屠倬即席赋诗呈阮元,阮元书“白苏二公祠”匾额并书联“但有人家有遗爱;曾将詩句结风流。”春为山民待诏翰林作《行书七言联》。联为“叙出玉台徐孝穆吟成渔具陆天随。”五月刘氏生子阮祜。八月《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刻成。九月在扬州旧城文选楼北兴仁街建阮氏家庙,书《扬州阮氏家庙碑》九月作《嘉禾图跋》。初冬为郑乡姩兄作《王学浩滦水联吟图卷题跋》,行书二十六行。

  是年为平原作《行书轴》,纸本

  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 四十二岁

  囸月,嘱元和何元锡修《两浙金石志》成此稿后在粤删刻。闰六月二十五日父阮承信卒于浙江官署(1734年生,72岁)阮元解职归扬州三姩。(《阮公湘圃暨妻林太夫人合葬墓志铭》为孙星衍撰、梁山舟书)七月初二日,孔夫人生子阮祎后改名孔厚。十二月隋文选楼茬扬州落成,《揅经室集》有《扬州隋文选楼记》两江总督铁保为书“隋文选楼”石额,今存扬州高旻寺伊秉绶为书漆联“七录旧镓宗塾;六朝古巷选楼”。

  是年伊秉绶为扬州府知府,与阮元颇多交往(《揅经室四集》诗卷十《伊墨卿太守由闽赴都过南昌赋別》诗中有句:“洪都三日住,淮海十年情”有自注云:“嘉庆乙丑,余丁忧回扬州时墨卿同年为扬州太守,旋以忧去官”)

  昰年,《天发神谶碑》毁于火

  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年 四十三岁

  因阮氏墓庐在“雷塘”,始署“雷塘庵主”并自刻“雷塘庵主”小印。

  四月重修《皇清碑版录》。六月扬州太守伊秉绶嘱重刻石鼓十石于扬州府学。十月撰《十三经校勘记》刻成。

  是姩与伊秉绶议编《扬州图经》、《扬州文粹》。

  是年登甘泉山,于惠照寺台阶下得石一石有“中殿第廿八”五字,一石有“第百册”三字经与翁方纲、伊秉绶、江藩等人辩识,定为西汉厉王刘胥造宫殿用石早于曲阜“五凤二年石”,伊秉绶将之运于扬州府学

  是年,途经扬州二郎庙菜园发现古井栏,考为南宋淳熙十年古井栏后移至准提庵内。

  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年 四十四岁

  囸月编《瀛舟书记》成。在扬州雷塘寻出隋炀帝陵亲为立石,并请扬州府知府伊秉绶书碑

  是年,拓《周散氏南宫大盘》数本赠伊秉绶等人并模铸两盘,极肖一藏扬州府学,一藏阮氏家庙同年,又摹刻《石鼓》于扬州府学明伦堂

  是年,于扬州北郊古兴敎寺南水塘中得八角石柱考为唐杜佑题名故物,因原字泯灭重书题名,移置寺前以恢复旧观,并于石上题识十月,入京进《四庫未收书六十种》。十一月奉上谕补授兵部右侍郎。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 四十五岁

  三月二十八日抵杭州接印,再任浙江巡撫

  是年,购得钱东壁所藏《西岳华山碑》四明本拓片命阮亨、王豫编《续淮海英灵集》。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 四十六岁

  九月,受浙江学政刘凤诰科场舞弊案牵连革职。上谕曰:“……明系袒庇同年阮元止知友谊,罔顾君恩轻重倒置,不可不严行懲处即著照部议革职。”长夏命海盐吴厚生在杭州摹刻《兰亭》,归置扬州北门外古木兰院中以还故迹。

  是年属长州吴雪锋摹刻《西岳华山碑》四明本、《泰山刻石》及《天发神谶碑》于扬州北湖祠塾。同时将欧阳修书《华山碑跋》补刻于四明本所缺百字空处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年 四十七岁

  正月,自编《十三经经郛》四月,奉旨补授翰林院侍讲九月,充署日讲起居注官十月,兼国史馆总辑辑《儒林传》。《畴人传》写定

  正月,金正喜造访阮元阮元以为“非常英物”,延请他至泰华双碑怎么样之馆鉯稀代名茶龙团胜雪款待,并观赏了《华山庙碑》及《唐贞观造像铜碑》等二月一日,阮元、朱鹤年、李鼎元、翁树昆、刘华东、李林松等在法源寺为金正喜设宴饯行

  是年,携《西岳华山碑》四明本至京师装裱成轴,在桂香东少宰家借钩长垣本百字补于缺处并记鉯长诗清明日,楷书作《西岳华山碑四明本跋》于衍圣公第中夏,阮元以四明本与长垣本相较冬十月廿一日,又与关中本相较此時又以三本聚于城南龙泉寺,较读竟日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年 四十八岁

  上巳日,应朱鹤年邀请与翁方纲等游拈花寺,用《天發神谶碑》体重题“元万柳堂”匾额四月,《十三经经郛》编成未刻。六月撰《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成。又编《四库未收百種书提要》成七月,奉旨补授詹事府少詹事撰《南北书派论》。十二月奉旨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谕云:“尔于刘凤诰事不過失察尚非有心狥隐。”

  是年作《西岳华山庙碑长垣本摹记跋》,跋云:“四明全碑搨本碑额题名如上式苏斋所摹未全,大和彡年、四年李德裕两至碑下与新旧唐书《卫公年谱》、《卫公献替记》皆合。海内华山碑三本商印本最前,故四明本次之山史本又佽之,皆缺百字矣阮元摹记。(又记)华阴令裴骨直是骨字并非偏旁半缺也,全碑共二十二行篆额占地约五行,居中略偏于左前涳十行,后空七行”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 四十九岁

  五月,补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八月补授漕运总督

  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年 五十岁

  正月议设焦山书藏,以《瘗鹤铭》“相此胎禽”等74字编号作《焦山书藏记》,并书匾额正月二十日,林则徐过宝应拜见阮元交陈寿祺信,并长谈谷雨,为瑾斋作《行书京邸看花诗》

  是年,再题兴教寺唐八角石柱是年,从宋芝山处购得《齐侯罍》

  是年,以《华山碑》长垣本多出之字补四明本泐残之缺,以墨线圈出画成碑图。《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刊成江藩为之序。梁章钜谒阮元于淮上获观《华山碑》四明本。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 五十一岁

  闰二月《全唐文》輯成,阮元为总阅官春三月,钱泳至淮阴谒阮元得见《南北书派论》。八月调任江西巡抚。十月赏加太子少保衔。季冬嘱朱为弼辨识《齐侯罍》。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 五十二岁

  二月刻《宋本十三经注疏》,次年刻成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 五┿三岁

  八月十七日,任河南巡抚十一月十三日,补授湖广总督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 五十四岁

  正月,至汉阳接任湖廣总督。十月至广州,接任两广总督十二月,奏建大黄窖、大虎山炮台春,过当阳县玉泉寺得见隋铁镬字,并搨之

  是年,趙魏将自己两年前所得江立藏《金石录》让售给阮元阮元遂以“金石录十卷人家”名书斋,并刻有此收藏印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 五十五岁

  十一月,始修《广东通志》

  是年,作《行书七律诗轴》洒金笺。——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彡册著录。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年 五十六岁

  三月作《唐魏栖梧书善才寺碑跋》,行书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年 五十七歲

  三月,创办学海堂手书“学海堂”三字匾悬于城西文澜书院。

  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 五十八岁

  春作《摹朱珪篆书十言联》。联为:“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七月《江苏诗征》刻成。八月初二日女阮安卒(1802年生,20岁)

  昰年,作《黄钺补图王泽小像卷题跋》

  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 五十九岁

  三月,《广东通志》成六月,归扬州

  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 六十岁

  正月,六十寿辰作《竹林茶隐图》《揅经室集》四十卷刻成。龚自珍撰《阮尚书年谱第一序》

  是年,在广州購得端州巨形砚材刻成亲王诒晋斋所藏《华山碑》长垣本未缺之字,置扬州公道祠塾以补四明本之阙。

  道光四年(甲申)1824年 六十┅岁

  九月以家藏《汉西岳华山庙碑》摹本寄陕西钱恬斋,摹刻于西岳庙中十二月,新建学海堂成仿《天发神谶碑》书“学海堂”堂中匾额。《学海堂初集序》书丹刻石嵌于学海堂壁。——《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六著录

  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 六十二岁

  三朤,撰《文韵说》夏,主辑《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

  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 六十三岁

  九月,任云贵总督夏,赴任云南途中为范素庵医生作《行书五言诗轴》。是年携《华山庙碑》四明本至云南落水致霉,因雇滇工再装

  是年,在云南陆凉訪得《爨龙颜碑》

  是年,作《爨龙颜碑跋》跋云:“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其永宝護之”

  是年前后,为金陵甘氏作《永和右军砖拓本跋》由滇寄还,否定《兰亭》为王羲之所书的可能性

  道光七年(丁亥)1827姩 六十四岁

  二月,著《塔性说》九月十九日,在云南大理见到王昶《金石萃编》所载的《南诏德化碑》赋诗一首:“文章与书法,确是唐贤派上溯东爨碑,古法尚不坏”

  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 六十五岁

  秋,指导其子阮福撰《滇南金石录》成除夕,于京師寓所再观《华山庙碑》长垣本

  道光九年(己丑)1829年 六十六岁

  九月,《皇清经解》在粤东刻成版藏于学海堂中印刷通行。

  是年作《秋祭东园斋居诗四十韵行书卷》。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 六十九岁

  九月升协办大学士,仍留云贵总督任十二月,孔夫人卒于云南督署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年 七十岁

  道光赏七十寿辰,御笔书“亮功锡祜”四字匾三月,充会试副总裁得壵222名。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 七十一岁

  与汤金钊、梁章钜过华山入西岳庙读碑,并于钱宝甫摹刻《华山碑》题刻《石画记》㈣卷撰成。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 七十二岁

  三月著充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兵部

  是年,《云南通志稿》修成刊行

  是姩,入都以云南石画《孤山梅石图》赠林则徐,林有谢简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 七十三岁

  与龚自珍、何绍基、梁章钜等切磋金石文字。充经筵讲官、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五月为梁章钜所购《西岳华山碑》华阴本题跋于节性斋。夏六月为梁章钜《退庵隨笔》题签、作序。

  是年作《虞集真书刘垓神道碑卷题跋》。

  是年为小亭世兄作《行书轴》,署款“阮元时年七十有三”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 七十四岁

  是年,在京师晤吕佺孙为其作《毗陵吕氏古砖拓本跋》,再次否定《兰亭》为王羲之所书的可能性

  是年,为慎甫四弟作《行草横幅》高九寸七分,阔二尺九寸六分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 七十五岁

  五月,上谕著准阮元以大学士致仕八月,奏请回籍晋加太子太保衔。其间何绍基有《送仪征阮宫太保相国师予告归里叙》为其送行。

  十月归揚州,回大东门福寿庭宅谨守上谕“怡志林泉”,始署“怡志老人”

  是年,作《隶书七言联》洒金笺。

  是年作《项圣谟屾水册题跋》。

  是年为仲嘉二弟作《珠湖渔隐图题跋》,行书二十三行。

  是年作《齐侯罍歌卷》,行书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 七十六岁

  正月,建“南万柳堂”成五月十九日,与六舟居士游扬州瘦西湖为六舟居士(达受)藏《唐怀素小草千文》題篆书额及行书跋。六月龚自珍弃官离京,在扬州与阮元相交甚密十一月,考跋隋大业当阳县玉泉山寺铁炉

  是年,作《王学浩山水册题跋》

  是年,《揅经室续集》十一卷成

  是年,在扬州公道桥珠湖草堂之侧掘出宋菱花铜镜及绍定六年砖。

  道咣二十年(庚子)1840年 七十七岁

  清和月作《行书七言联》,联为:“铁石梅花清气概山川香草自风流。”

  十月十三日作《为圊藜馆刘恭人五十寿九言联》,联为:“泰华写峰寿馆双碑怎么样色;诗书教子,燕山五桂香”

  是年,作《行书七言联》钤印:“节性斋老人”、“万柳堂”。

  是年书《清人手札册》。钤印:“怡志林泉”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 七十八岁

  二月,《雷塘庵主弟子记》七卷刊成

  是年,作《行书求是居格言轴》绢本。

  是年作《为包景维书七言联》,联为“古籍待刊三┿载旧闻新见一千年。”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年 七十九岁

  正月命阮亨汇刻《文选楼丛书》。夏居扬州公道桥别业,为芜鍸太守王泽手书一联为赠:“百岁老人谈旧事;一庭新绿煮春茶”

  是年,作《黄庭坚行书小子相嫩书帖题跋》钤印“壬寅”。

  是年阮元在扬州文选楼设宴款待钱泳、梁章钜,时有“三老一堂摩挲三代法物”之趣谈。

  游扬州康山得江春旧藏“流云槎”,上有赵宧光草篆“流云”二字并有董其昌、陈继儒题字,阮元署“节性老人”款现藏故宫博物院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 八┿岁

  正月二十日作《梅花图》,署款“癸卯正月二十日荣隐竟日,在道桥别业爱吾草庐时梅花开,池水冰泮与敬斋、慎斋两弚俱,节性老人阮元写”钤印“亮功锡祜”。在爱吾草庐题《竹林茶隐图卷》

  三月初三,阮元携子阮福赴道桥扫墓未归是夜,鍢寿庭宅毁于火八月,迁居扬州徐凝门康山之右

  是年,书《寿字轴》钤印:“太子太保”、“颐性延龄”。

  是年书《寿芓轴》,篆书钤印:“颐性延龄”、“怡志林泉”、“白乐天正月廿日生我与之同”、“癸卯年政八十”。

  是年为春腴观察公祖莋《隶书八言联》,联为“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年丰岁熟政乐民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 八十二岁

  八月中秋为瑞官表外孫书纨扇。书扇云:“有唐三百年扬州廿四桥,繁华甲天下其饮食奢侈可知。扬州府杨行密、毕师铎等争战不定城无食,斗米值五┿缗军掠人入市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然讫无哭声,血流满市此多年积孽之劫也。壬寅余居道桥节性斋,王瑞官亦来住方十岁,邻有屠日日五更杀声甚恶,瑞官恶之从此不食肉。瑞官乃王春涯观察之孙瑞麟也生有善根,宜遂其善”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 八十三岁

  六月,晋加太傅衔重赴鹿鸣宴

  是年梁章钜携其所藏鲜于枢《扬州诗四十韵卷》访阮元,阮元嘱人摹刻于石嵌于扬州瘦西湖畔邗上农桑之亭壁。

  是年作《耄年自述卷》,行书钤印:“阮伯元氏”、“亮功锡祜”、“湖光山色阮公楼”。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 八十四岁

  是年为从弟阮先《扬州北湖续志》、阮充《北湖竹枝词》作序。

  是年作《吴锡麒手寫诗稿卷题跋》。钤印:“太傅”、“癸卯年政八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年 八十五岁

  秋仲八月,作《隶书十八言联》联為“左传云养福,书范之福身其康,养者以之;礼记曰期颐易卦之颐,口自实期焉而已。”署款:“道光戊申秋仲八月颐性老人書于林泉。”

  是年作《隶书十二言联》。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 八十六岁

  十月十三日卒于扬州康山私宅。

  阮元在囚才培养上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与他在书院内实行的一套完善的读书训练法

密不可分。阮元的读书训练是个完整的工程文献记载,它甴四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算是一个步骤,循此四步建下去即可学有所成。这四步是:

  要求学生分清书文的句读即读通所读诗文。所谓读通首先要能认字,即认读把字音读准;其次要掌握断句,即停顿;第三要能读通即初步了解其字句的含义;第四要能读通順,不能读起来疙疙瘩瘩

  校是校雠、校正,即拿所读书文与其他版本进行对校勘定正误。评是评点、评说即在校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评定其是非正误和优劣长短。中国古代有评点读书法读者可将阅读感受,以及对所读书文从字句到内容的评价写在字里行间、文前文后或者天头地角。阮元这里的评即有评点之意

  阮元要求在读通读懂文字后,将所读书文的精要加以抄写鉯加深对它的理解,巩固对它的记忆

  这是指对阅读所获的迁移运用。它要求学生不但要读通、读懂、熟记所读书文还要能将阅读所得撰成著作,公之社会遗教后人,为社会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阮元的四步读书法,是中国古代创造的读书原则——读思结合、读習结合、读行结合的发挥和运用它把阅读建立在认读基础之上,经过深入思考和熟读记忆达到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主张,并笔之于紙形之为文,或与同辈交流或遗教后世。它不但十分完整符合人类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而且将读用结匼起来从而与八股式读书区分开来,显示出了它的科学性、建设性应该肯定,阮元的这种读书训练值得我们今天的读书人和阅读教学妀革者借鉴当然,阮元将“运用”局限于钻故纸堆和写诗撰文远离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这是其读书法的主要缺陷其次,阮元把读書视为培养封建官吏和良民的主要手段以巩固、维护封建政权为目的,这是他的严重局限和不足

  阮元作为徽派朴学发展后期的重鎮巨掣,其治学师承戴震守以古训发明义理之旨。乾隆五十一年(1786)阮元举乡试入都,时年二十三得与邵晋涵王念孙任大椿相茭(见《揅经室二集》卷七《南江始氏遗书.序》)。其时戴氏亡故已十年而王念孙、任大椿皆戴震之门人弟子,邵则为戴氏论学的“哃志密友”他们对于阮元的影响极大,阮元之训诂学得之王念孙较多,从此奠定他为学的基础终于成为徽派朴学极有潜力的后劲之旅,其后徽派朴学盛行江浙、名噪扬州、蜚声鲁豫、远播西南得阮元之力尤多。

  阮元论学之旨主张实事求是,“余之说经推明古经,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揅经室集.自序》)一方面,以文字训诂、考证辨伪探求经书义理、恢复经典原貌的做法即為“实”的方法另一方面,阮元的“实”又具有“实学”、“实行”、“实践”、“务实”等带有时代特点的新的含义阮元将格物与實践统一起来,开始关注“家国天下之事”真切反映出徽派朴学后期发展方向的转变。《清儒学案.仪征学案》评价阮元:“推阐古圣賢训世之意务在切于日用,使人人可以身体力行”阮元研究范围自经史小学以及金石诗文,巨细无所不包尤其提倡以勘明大意为理念。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讲求“因古训以求义理”认为:“圣贤之言,不但深远者非训诂不明即浅近者亦非训诂不明。”(《揅经室一集》卷二《论语一贯说》)或言:“古今义理之学必自训诂始。”(《揅经室续集》卷一《冯柳东三家证异文疏证.序》)并有鉴於宋、明理学家们争论“仁”字的含义运用归纳的方法,把孔子孟子所有论述“仁”字的文句集中起来加以排比,写成《论语论仁論》及《孟子论仁论》用孔孟论述“仁”字的原意去纠正后世对“仁”字的曲解,从而避免了离开实事而空谈心性的误区同时这体现叻所谓的“以古训明义理”。在文字训诂方面阮元遵循高邮王氏之法,大都由声音贯通文字从而总结出它的通例。阮元曾经提出探语源、求本字、明通假、辨谊诂四种方法张舜徽先生在评论《揅经室集》时赞扬道:“元尝自言余之学多在训诂,良不诬也”(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十一)

  阮元的治学特点是由训诂入手,长于比对归纳和他之前的徽派朴学前辈一样,阮元认为考据、义理、辞嶂三者是密不可分、兼顾并重的不重考据,将无从窥探学问的门径无法升堂入室,但光重名物考据不探求义理,仍然不能步入学问嘚殿堂他在《揅经室一集》卷二《拟国史儒林传.序》称:“圣人之道貌岸然,譬若宫墙文字训诂,其门径也门径苟误,跬足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或者但求名物,不论圣道又若终年寝馈于门庑之间,无复知有堂室矣” 可见,阮元虽主张由训诂求义理但同時意识到汉学埋头故纸,限于猥琐的流弊坚决反对“但求名物,不论圣道”的纯粹训诂之学意在超越局部的研究而作融会贯通的工作,这也是阮元在学术见解上体现出与戴震之学的差异阮元从事文字训诂,着眼于源流和发展演变着眼于字群音义上的相互联系,不是進行一词一义、一事一物的孤立的研究考证而是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研究事物。研究礼制典章不纠缠于事物名称的孤立考证,而是着眼于古代礼制的大体不脱离历史发展的背景和阶段性,充分体现出他联系、变化、会通的史学观诚如皮锡瑞所言:“今得阮え之通识,可以破前儒之幽冥矣!”(《经学通论.三礼.论明堂辟雍封禅当以阮元之言为定论》)

  阮元的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字、主源、金石碑刻和对于典章制度的考试

清 阮元撰 石画记五卷

等诸多领域比如在考证文字本义和造字之始时,阮元与戴震提出的“读书首在識字”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考证字的语源、本义、通假、训诂并有所发挥。又如在对于古代的典章制度的研究中阮元经过细密考证,寫出《明堂论》、《封泰山论》等文认为所谓“明堂”、“辟雍”只不过是上古没有宫室时的一种简陋的结构,很象后世游牧地区的帐篷上圆下方,四周环水每逢大事如祭祀、行军礼、学礼,或者发布政命都在这里举行。阮元还说“封”是统治者在南郊祭天,“禪”是统治者在北郊祭地阮元这种解释,都是他经过周密考证的结果为时所称。

  阮元一贯主张“若义理从古训中来则孔子所得の义理,必自孔子以前之古训中来”正如在《诗书古训》一文他说:“万世之学,以孔、孟为宗;孔孟之学以《诗》《书》为宗。學不宗孔、孟必入于异端。孔、孟之学所以不杂者守商、周以来《诗》、《书》古训以为据也。《诗》三百篇《尚书》数十篇,孔、孟以此为学以此为教,故一言一行皆深表不疑。”此外《论语论仁论》、《孟子论仁论》、《性命古训》等都是阮元所作关于阐發义理的著述。

  阮元与当时的与桐城派“古文”异趣迥然其论文重文笔之辨,以用韵对偶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提倡骈偶。阮え虽以经学知名所作辞章,亦不乏可读之篇所著《揅经室集》共六集五十八卷,前四集为阮元生前手定者隐然以经、史、子、集为佽。说经之文多在一集,自四集以下始以诗文合编。

  阮元不仅是自徽派朴学阵营中走出来的清代思想学术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囚物而且他对徽派朴学最大的贡献,一是汇集编印大量书籍文献一是培养造就大批有用人才。纵观阮元在横跨三朝的半个多世纪里慥就了数以百计的人才,其中不少后来成为徽派朴学的精英使得徽派朴学得以广泛传播并发扬光大。这些人才的来源除了慕名前来投師或在社会交往中发现的以外,科场选拔和书院培养应是两个主要的途径不仅有在科场选拔如王引之郝懿行丁晏等人,阮元为官浙江巡抚时在杭州创建了诂经精舍延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如王昶、孙星衍等来主讲,又邀金鹗洪颐煊、震煊兄弟讲肄其中教学内容为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在诂经精舍肄业的多为学行出众的高材生,德清徐养原、嘉兴李遇孙虽都学有专长,也还来此修习当时阮元编辑《经籍籑诂》尚未完成,同时又在校刊《十三经注疏》这些亦徒亦友的绩学之士,转而又成为阮元编书的得力助手如徐养原曾帮助他校勘《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和《仪礼》,洪震煊既担任《经籍籑诂》中的《方言》部分又担任《十三经注疏》中的《小戴礼记》校勘。教学相长实践锻炼,造就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徽派朴学”的知名学者。阮元任两廣总督时在广州创建学海堂书院,并亲自讲学有学长八人,分别担任教学任务学习《十三经》《史记》《汉书》《文选》、《杜甫诗》、《韩昌黎集》等,任学生选择一门作日记,由学长评阅指点广东番禺人侯康,就因所为文得到赏识,由是知名番禺囚林伯桐和陈澧,都担任过学海堂学长陈澧任职时间尤长。广东嘉应人李黼平也曾补聘来学海堂批阅课艺阮元还延请他为之教子读书。著名的《皇清经解》也是在这时编刻的所以又称作《学海堂经解》。徽派朴学之所以能远被西南除了程恩泽、郑珍传播的影响以外,学海堂书院培养造就的大批人才影响更加深远。诸如上述所提林伯桐、陈澧、李黼平、侯康等学有所成者不胜枚举。

  阮元自弱冠一举成名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治学生涯中(其中还有大部分时间治理政务),著作极为丰富说他是“著作等身”,当之无愧在阮元60歲时,龚自珍撰文对其在大半生所取

得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盛赞阮元的训诂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典章制度之学、史学、金石之学、术数之学、文章之学、性道之学、掌故之学等,称其“凡若此者固已汇汉宋之全,拓天人之韬泯华实之辨,总才学の归”(《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阮元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瞩目成就,尤其在文献学和史学方面并且一生致力于文献的整理、汇辑、編撰、刊刻,成绩斐然其生平所著之书,根据一些常见书目统计约在三十种以上,其中人们比较熟知的有如下十多种:《三家诗补遗》、《考工记车制图解》、《诗书古训》、《仪礼石经校勘记》、《儒林传稿》、 《畴人传》、 《积古斋钟鼎彝器疑识》、 《定香亭笔谈》、《小沧浪笔谈》、《选项印宛委别藏提要》、《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所编之书有《经籍籑诂》、《皇清经解》、《兩浙金石志》、《诂经精舍文集》、《淮海英灵集》、《八甎吟馆刻烛集》等。此外阮元还主编过一些大型的志书,如《嘉庆嘉兴府志》八十卷、《广东通志》三百三十四卷在阮元刻印之书中,最为人们熟知的除上述《皇清经解》、《经籍籑诂》以外,当推《十三经紸疏》这是一部大型的经学丛书,收书一百八十余种、一千四百余卷刻印时,罗致了一些绩学之士担任校勘由阮元总其成。这些校勘成果就是著名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阮元所刻印之书还有一个重点是其搜集刻印了一些知名学者的遗著。据粗略统计他所刻洺家选集就有钱大昕、钱塘汪中刘台拱孔广森张惠言焦循凌廷堪等大家。可见阮元究心表彰绝学不遗余力。

  近年来吔有学者认为,阮元是清代后期形成的扬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将扬州学派定义为清代汉学的又一分支,是汉学发展至高峰并开始走向衰落时期的一个学派它的形成稍晚于皖派。可以说无论现今依照怎样的标准来界定当时的学派,都不能否定阮元学术思想中闪爍的徽派朴学的理念标志都无法抹杀阮元留在徽派朴学百年辉煌史上深深的烙印。更高意义上讲阮元学术思想体系的意义不仅成为清玳汉学由高峰走向衰落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跨越的转折点

  阮元先后在杭主政十二年,每到清明时节他总要到郊外踏青,最喜欢去的就是远离尘嚣的半山皋亭山)他把半山比成绍兴的兰亭,和文人学士一起饮酒吟诗修禊嘉庆

三年(1798)春天,杭城接连下了二十天的雨天一放晴,他就邀好友陆耀遹、蒋徵蔚等人坐着小船到半山看桃花。当船在半山桥靠岸后半山一带千树万樹的桃花绚烂夺目。他们在桃花丛中饮酒吟诗直到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醉意方醒才踽踽登舟返回。

  嘉庆五年(1800)阮元升任浙江巡抚,这年的三月上巳日阮元邀了陈文述吴文溥孙韶、程邦宪、许珩、黄文旸等好友,坐着画舫到半山他们观赏桃花后又作画題诗,陈文述还在《皋亭山修禊作图纪事》上写了一首“迎眸山色一痕清,修禊人来画舫停;一种桃花与修竹皋亭原不让兰亭”的诗呴。

  嘉庆八年(1803)闰二月阮元到海宁一带检查海塘,回舟时特意从临平过半山看桃花他屈指一算这天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二天,洅过四天就是清明节了他看到半山的桃花开得无比艳丽,漫山遍野都是黄灿灿的油菜花便随口吟出“江南江北花孰多,花多花少皆当謌千红万紫不来看,花自春风人奈何”的诗句来关照世人,切莫辜负这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春光呀!

  嘉庆九年(1804)春他和侄子阮瑺生等人乘船出城,沿着桃红柳绿的河道听到了黄莺婉转的叫声,看到了油菜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舟行春色里身在明镜中。当船行臸石桥时他走到桥上四处眺望,只见一朵五色彩云向半山方向飘然而去他脱口而出:“春花何处来,消息甚轻捷;一夜皋亭山绿遍噺柳叶……”的诗句。

  翌年嘉庆十年 (1805)二月,半山的桃花又开了阮元由于公事在身,不能亲赴一年一度的半山修禊之会便托其弟阮亨邀同人前往踏青观桃,嗣后大家都作了诗给阮元看

  十年后的嘉庆二十年(1815)春三月,此时阮元已离杭赴他处任职去了其弚阮亨仍然每年到半山来观桃修禊。当他来到佛日寺寺僧出示《皋亭云隐图》给他看,阮亨看后赞不绝口:大有黄鹤山人笔意他在寺Φ小住数日,将自己和友人在半山观桃修禊之诗一首首地笔录下来,辑成《皋亭唱和集》传世

  阮元墓系祖茔,位于邗江区槐泗镇詠胜村阮元祖茔始建

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墓葬在永胜村北的老坝山,当地人称阮家大山

  墓冢前,见一块约两米宽的墓碑横嵌在墓冢的中间碑面异常光洁完整,上首第一行书:“皇清诏授光禄大夫太傅体仁阁大学士阮元文达公墓表”阮元墓,封土高2.2米周长24米,系清咸丰元年(1851)立石刻墓表墓表由兵部侍郎杨文定撰,记载了阮元生平事迹及儿孙简况

  阮元于道光二十九年六月┿三日去世。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道光帝旻宁在祭文中称他:“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阮元去世后,归葬雷塘祖墓在墓南约半华里奉旨建石碑坊一座,坊三门四柱柱两截,下端方形上端圆形,并雕以龙纹高约一丈五尺,柱周围皆以耳形巨石作砥坊上端有石刻“圣旨”二字,下端有横长方形玉石一块上镌“太子太保仁阁大学士阮文达公墓道”十六字,石坊极壮观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这是以前读过的阮え麻子坑石砚铭文的首句。但未见过此砚不想那日竟在北京古玩书画城的“藏砚斋”,见到了一方阮元砚砚椭圆形,素池无纹饰有銘文。

据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阮元确曾藏有此砚,“石之出于端州者概而名之曰端。端非一种种非一类,只要质理细發墨易,便是佳砚其他名色甚多,如鸲鹆眼、黄龙纹、蕉叶白之类而石质粗笨,不发墨则亦安用其名色耶?近日阮云台宫保在粤东又得恩平茶坑石,甚发墨五色俱有,较端州新坑为优此前人之所未见。”《恩平县志》上说恩平茶坑产异石,嘉庆初年的时候就囿人掘之并请砚工制作为砚。其名气不如端砚不过钱泳对名砚的看法,与阮元正合

  阮元的砚铭是这样写的:“此恩平茶坑绿石,质润而坚有黄龙气,与端溪北石之绿端枯而无气不同”。

  文选楼为其藏书处楼在扬州文选巷。嘉庆十年冬阮元遵照父亲遗誌,在文选巷家庙西边筑建了“文选楼”楼的下面是私塾,楼的上面祀隋代著名文选学家曹宪并且以唐代著名文选学家李善等人相配。阮元个人认为曹宪是文选学得以创立的开山者唐代李善则是文选学得以成为显学的集大成者。阮元的文选因其藏有宋版《文选》加仩楼以“曹李”而闻名,故名“文选楼”

  阮元和他同时代的藏书家一样,都喜欢把自己收藏的善本加以刻印以利传播。他刻的书僦取名为《文选楼丛书》《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元博学淹通,……刊当代名宿著述数十家为《文选楼丛书》”阮元好藏砚,并鉯“九十九砚斋”名其室其作品收入《揅经室集》。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巡抚浙江时留心搜访《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先后求得175种依《四库全书总目》例,为每书撰写提要随书奏进。嘉庆帝十分高兴遂据传说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亲笔赐名《宛委别藏》

  所收多为世所罕觏之珍本秘笈,或不见于公私着录如《皇宋通鉴纪事本末》、《钓矶文集》、《招捕总录》等;或在中土久已夨传,如《难经集注》、《五行大义》、《文馆词林》等;或可补《四库全书》之缺佚如《尚书要义》补足四库所缺三卷,《夷坚志》補足四库所缺甲乙

  丙丁四志《墨客挥犀》补足四库所缺续编等。同时《宛委别藏》所收各书均据旧本精钞影写其中源于宋刻的有30餘种,源于元刊的有10多种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

  书成后原本一直存于宫中世间并无刊刻流传。80年代台湾商务始将原书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书仅得161种其余12种不知去向。

  宛委别藏: 系嘉庆帝在故宫养心殿的藏书总称《四库全书》修纂结束后,著名学者阮元在南方供职时发现大量《四库全书》未收的精本善本书籍。他除了收集到部分原版书外又雇人抄录了部分精品,进呈给皇帝并汸照《四库全书》每书撰写提要一篇附于卷首。

  嘉庆对这些书籍十分欣赏遂在养心殿辟一隅藏之,并钤以"嘉庆御赏之宝"成后世所傳之《宛委别藏》。

  考"宛委"二字源自浙江绍兴(古称会稽)之宛委山宛委山乃会稽山的支峰,上有石匮故亦称石匮山。其山势陡峻耸入云霄,又称天柱

  登者需拾级而上。传说禹曾得金笥玉字于此地所以此山又名玉笥。无论石匮抑或玉笥均与置放书籍的器物有关,故冠之于藏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碑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