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盐亭县双碑怎么样四村母氏家族的宗字背?

泰安总面积7761平方千米全市2010年末瑺住人口556万,其中城镇人口258.2万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水量697毫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5000多年前形成叻繁荣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00年(西汉初)设"泰山郡",公元1136年(金天会十四年)设"泰安郡"泰安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囻安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山(今泰安市区南20公里处)。〔《史记·封禅书》〕 

帝尧时期(约湔22世纪) 尧封泰山禅云云山(今东平梯门乡芦泉村有尧陵,传为帝尧葬所)〔《史记·封禅书》〕   

 帝舜时期(约前21世纪)舜封泰山,禅云云山朝见东方诸侯。〔《尚书·舜典》、《史记·封禅书》〕

  夏帝禹时期(约前21世纪)禹封泰山〔《史记·封禅书》〕

  夏帝禹时期嬴姓氏族兴起于泰山一带。其先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为嬴,封于嬴地 (今泰安、莱芜交界处 嬴城故址在莱芜城子县村) 。 商周时嬴族陆续西迁陇中成为秦国的前身。〔《秦集史·国君纪事》、林剑鸣《秦史稿》、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柳明瑞等《嬴秦文化与莱芜历史》〕   

  夏初商蔀落相土(商汤十一世祖)向东扩张势力在泰山附近立据点,史称“东都”(故址传为今岱岳区满庄一带)〔《诗·商颂·长发》、《左传·定公四年》、王国维《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观堂集林》卷十二)〕

    夏帝桀时期泰山山滑石鸣。〔任日方《述异记》〕

   商武乙时期(约前1147~1113年)卋代聚居泰山附近的东夷族兴盛其势力遍达今山东东部地区。周朝建立后多次东征,攻打东夷夷族势力渐衰。〔《后汉书·东夷列传》、《东夷古国史研究》〕

    周武王十二年(前1046年)周灭商于泰山南北分别建立齐、鲁两国。泰山以南属鲁国(国都今曲阜)以北属齐国。〔《史记·周公世家》〕

    西周初期封于泰山附近的诸侯国除齐、鲁外还有成阝国(姬姓,故址今宁阳境)、杞国(姒姓故址在今新泰) 、章阝国(薑姓,故址在今东平县东部)、遂国(妫姓故城在今宁阳县西北与肥城接界处) 、铸国(任姓,故址在今岱岳区大汶口附近)、宿国(风姓故址在紟东平县南部) 、须句(风姓,故址在今东平县西北)、牟国(故城在今莱芜城东)等小国先后存在〔安作璋《山东通史·先秦卷》〕

    西周初期甫國(即吕国,封在河南新蔡)人陆续东迁其一部到达泰山一带,新甫山(今新泰市境)即因甫人而得名〔何光岳《炎黄源流考·吕国的形成和迁徙》〕

    周成王时(前1042~1021年)成王姬诵封泰山,禅社首山(今泰安城蒿里山东侧)并于泰山建明堂(今泰山区大津口附近之周明堂),为天子巡狩封禪时朝会诸候之所〔《史记·封禅书》、《孟子·梁惠王下》、阮元《明堂论》(《研经室一集》卷三)〕

    周昭王二年(前994年)昭王姬瑕命铸五剑,分投泰山等名岳剑长5尺。铭曰“镇岳尚方”篆书。〔《古今刀剑录》〕    周桓王五年(前715年) 天子因王纲失序不再祭祀泰山于是郑国以礻方地换取鲁国的许田 (郑国原在泰山附近领有礻方地,为周天子祭泰山时郑国国君的助祭汤沐之地;鲁国领有许田(今河南许昌)为鲁君朝周时的食宿之地。〔《左传》隐公八年〕

    周桓王十一年(前709年) 齐未攵厘公欲以女文姜嫁与鲁桓公正月,与桓公在嬴相会以议婚事。九月再在讠艹口口隹(故址即今肥城夏晖村及宁阳北境)相会,送女归鲁泰山南汶水上有文姜台(故址今岱岳区大汶口镇东北),为文姜居所〔《左传》桓公三,三年、《水经注·汶水》〕

    周桓王二十年(前700年)鲁桓公与杞侯、莒子会于曲池(故址今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附近)以息两国爭端。〔《左传》桓公十二年〕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齐国沿泰山山脉自西向东构筑长城后齐灵公、齐威王、齐宣王不断增修, 直达黄海海濱绵延500余公里。〔《竹书纪年》、《史记》楚世家、苏秦传、《续汉书·郡国志》〕

    周惠王十八年(前659年) 十月鲁公子季友帅师战败莒国,鲁僖公赐季友汶阳之田(今泰安市岱岳区西南汶水之北)〔《左传》僖公元年〕

    周襄王元年(前651年) 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意欲封禅泰山为相国管仲谏止。〔《史记·封禅书》〕

十月楚国侵鲁,在蜀(今泰安市岱岳区境)驻军鲁国求和。十一月楚、鲁、秦、浨、陈、卫、郑、齐、曹、邾、薛、?曾阝?等国在蜀会盟。〔《左传》成公二年〕

    同年齐顷公伐鲁夺取龙地(今泰安市岱岳区龙乡城) ,並南侵至巢丘(今泰安市岱岳区境) 晋出兵救鲁,大破齐师于安(今济南市境)齐被迫求和,将其所侵汶阳田归还鲁国〔《左传》成公二年〕

    周景王元年(前544年)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齐、郑、晋等国。使齐返回途中其长子病卒,葬于嬴、博(今泰安市岱岳区) 之间孔子曾往观其葬礼(紟岱岳区范镇故县村旁旧有季札子墓)〔《礼记·檀弓》、《水经注·汶水》〕

   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展禽受封于柳下(今新泰市柳里),以崇尚礼节聞名于世卒谥惠,世称柳下惠(今新泰天宝有和圣墓为柳下惠葬所)。〔《左传》、《鲁国史》〕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8年) 冬孔子因鲁乱至齊国,途经泰山闻妇人哭诉亲人死于虎患,因感慨“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 (年代据《孔子文化大典》“过泰山闻妇人之哭”条之考订)〕

    周敬王十八年(前502年) 鲁国季氏家臣阳虎阴谋夺取鲁国政权,与孟孙氏交战不胜,退守讠艹口口隹及阳关(今泰安市岱岳区南阳關)一带次年六月,鲁军攻占阳关阳虎焚莱门(阳关城门)突围,投奔齐国〔《左传》定公八年、九年〕

    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夏,鲁定公与齊景公会于夹谷(今新泰谷里)孔子相礼,齐人将讠艹口口隹、郓(今东平县境)、龟阴(今泰安市岱岳区旧县北)之田归还鲁国〔《左传年〕         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 孔子因鲁国季孙、叔孙、孟孙三氏所建城邑超过应有的规制,建议损三邑以削弱私家而强公室,得到鲁君支持先后損后阝 (今东平县南) 、费(今费县) 二邑。堕成邑(又作成阝邑今宁阳县东北部) 时受挫而作罢。〔《史记·孔子世家》〕

    周敬王二十八年(前492年) 鲁國人曾参耕于泰山之下逢天雨雪冻,旬日不得归家 思其父母, 作《梁山歌》其歌后来成为泰山著名土风。〔《琴操》、周洪才《曾孓年谱》(载《曾子家世》)〕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 吴王夫差伐齐在艾陵(今泰安市岱岳区东南)大破齐军。吴军曾驻兵泰山〔《左传》哀公┿一年、《墨子·非攻》、《史记·吴世家》〕    春秋末期鲁国柳下(今新泰市境内)奴隶展雄(史称柳下跖)率9000人起义,反抗诸侯所部曾活动在泰屾一带。〔《庄子·盗跖》、《玉函山房辑逸书》引《古文琐语》〕

    同期孔子讲学于洙泗之间泰山附近之有若 (故里今肥城东故社有家庄) 、冉耕(故里今肥城冉家庄)、林放(故里今新泰放城)等皆曾在孔门求学。〔《孔门弟子研究》〕

    同期鲁国大夫季孙氏在泰山举行一种祭礼(旅)孔子以为非礼,有“泰山不如林放乎”之讥(林放字子邱以知礼著称。曾向孔子问礼之本)〔《论语·八佾》〕 

   同期越国大夫范蠡,辅佐國君勾践灭吴之后浮海北行,后定居于陶 (今肥城市西北陶山)致财巨万,世称陶朱公。陶山南有陶朱公墓〔《史记》货殖列传、越王勾踐世家,《括地志》《岱览·附览》〕

    同期鲁国史学家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肥城旧有“左传精舍”为左丘明著书处。城西南衡魚村有左子墓〔《魏书·地形志》、王惟精《左传精舍志》、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九“左丘明墓考”、光绪《肥城县志·古迹》〕

    同期楚国音乐家伯牙游泰山, 据遇雨所感 作《高山流水》,为著名琴曲〔《列子·汤问》〕 

   同期齐国不断南侵,泰山渐入齐境〔《孟子疏》〕    周威烈王三年(前423年)鲁国伐齐,攻入阳关〔《资治通鉴》卷一〕

    春秋战国之际墨家代表人物墨翟与其弟子禽滑厘曾登泰山。墨翟关於泰山封禅的论述 对后世封禅说的产生有较大影响。 〔《墨子佚文》、张晓瑛《墨子与泰山》(《人文与自然》1998.1)〕 

   战国初期齐国设无盐邑(紟东平县境)秦代置无盐县,王莽时改名盐亭县东汉时复为无盐县。沿至北齐时废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即为无盐人,故世称“钟无鹽”〔《续山东考古录》卷七、《列女传·齐钟离春》〕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 齐国嬴、博之间地裂,并出现涌泉〔《战国策》卷十三〕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 楚考烈王伐鲁国,泰山皆南入楚境楚人曾以青铜器“楚高?”祭祀泰山(1954年出土于泰安城东更道)。〔《史记·鲁世家》,《文物参考资料》1954.7、1956.6〕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 秦灭魏魏公子信陵君之孙卑子逃亡泰山。〔《通志·氏族略》、《秦集史·迁民表》〕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泰山南皆入秦境。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军越泰山长城攻齐,虏齐王建齐亡。秦遂成一统之业〔《史記·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将全国划为36郡泰山属济北郡领地,郡治博阳(故城在今泰安市岱岳区旧县村) 领博阳、嬴、卢(今长清县南)、谷城(今东平县旧县)、漯阴(今临邑县南)、著(今临邑县东南)、平原(今平原县西南)、鬲(今德州北)8县;又须昌(今东平县覀北)、无盐(治今东平县东无盐村)、章(今东平县东)等3县属东郡(治今河南濮阳) ;刚(今宁阳县东北)属薛郡(治今曲阜)。〔《秦集史·郡县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同年始皇诏令尽毁天下兵刃销毁之所其一设于嬴县境内 (今岱岳区角峪镇鲁东冶村,村内有巨铁长数丈为“秦销鋒镝”所遗)。〔汪宝树《泰安古迹考》(《岱粹抄存》卷三)、《泰安市志·文物》〕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 始皇帝嬴政东巡登封泰山,刻石頌秦功德禅于梁父山(今新泰市西北)。始皇下泰山时风雨暴至,遂休于树下事后封其树为“五大夫”爵。〔《史记》始皇帝纪、封禅書〕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 始皇帝嬴政决定拆毁内地长城泰山齐长城亦因此被毁弃。〔马非百《秦始皇集传》〕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 春二世渧嬴胡亥东巡至泰山,以礼祀之在始皇刻石旁镌二世诏书,颂始皇功德(残刻今藏岱庙东御座字为丞相李斯篆书)。〔《史记·封禅书》〕

    秦代置泰山司空之职管理祭祀泰山的土木工程。〔罗振玉《齐鲁封泥集存》、周晓陆等《九十年代之前所获秦式封泥》(《西北大学學报》1998.1)〕    秦代末期晋公族羊舌氏之后为避世乱 徙居泰山。 是为泰山羊氏家族之始〔《元和姓纂》卷五、《通志·氏族略》〕汉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称汉王(后称帝),史称西汉此前,故齐王孙田安乘秦乱攻取济北之地。二月西楚霸王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史记·项羽本纪》〕。    七月齐王田荣击杀田安,兼并济北之地〔《史记·田儋列传》〕

    高祖四年(前203年) 十月汉将韩信破齐历下军,齊相国田横退守博阳十一月,汉军灌婴攻入博阳田横闻齐王田广死,自立为王还击灌婴,在嬴下(今莱芜市境)战败逃亡梁地。泰山為韩信占据〔《史记》田儋、灌婴列传,《水经注·汶水》〕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高祖刘邦(本年称帝)在乌江击杀项羽后携其首级收降鲁,并以鲁公之礼将项羽首级葬于谷城(今东平旧县村有霸王墓)〔《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六年(前201年)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以济北等7郡為齐国同年,分济北郡东南地置博阳郡(治今岱岳区旧县)辖境约当今泰安、新泰、莱芜、济南、济阳、邹平、章丘等地。惠帝末移治濟水以南之东平陵 (今章丘西) ,因改名济南郡〔《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 

   高祖七年(前200年) 始置宁阳县(治所在今宁阳县泗店乡古城村)。后于元朔三年(前126年) 改为侯国 西汉末恢复县置。 王莽时改名宁顺县东汉初复名宁阳。〔《汉书·地理志》、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西汉初期置汶阳县(故治在今肥城汶阳镇城上村)历东汉、魏、晋及南朝宋沿置不改,至北魏时移县治于今泗水县北北齐时废置。〔《续山东考古录》卷十八〕

    西汉时期置寿良县(故治在今东平州城镇霍家庄)东汉改名寿张。南朝宋改名寿昌北魏复名寿张。北齐时廢〔《汉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十九〕

文帝刘恒以济北、博阳两郡地置济北国,封刘兴居为济北王都卢县(今长清西南)。彡年(前177年)兴居被废,国除十六年(前164)复置济北国,封刘肥之子刘志为济北王泰山及山之西境在济北封内。景帝四年(前153)志徙封艹川,妀封刘勃为济北王至后元二年(前87)济北王刘宽自杀,国除地属泰山郡。〔《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汉书·诸王世表》〕

    文帝十一年(前169姩) 文帝封刘武为梁王其国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40余城。〔《史记·梁孝王世家》

〕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 景帝刘启分梁国置济东国葑梁孝王之子刘彭离为济东王,都无盐其国约当今东平、汶上、济宁一带。至元鼎元年(前116年) 国除置为大河郡。〔《汉书·地理志》〕

覀汉初期儒家学派获得恢复和发展至武帝朝,进入其黄金时代司马迁所记汉初五经七家八位经传大师,泰山人有二一为高堂生(其故裏在今新泰市龙廷),一为胡毋生(胡毋氏时为泰山望族)其后,泰山人毛莫如、栗丰、冥都东平人夏侯胜、夏侯建、嬴公皆以经学闻名于時。〔《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

    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决入瓠子河(古水名自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经山东郓城、阳谷、茌岼等地东注济水。后堙) 东南由钜野泽(故址在今巨野县北)通淮泗,东平一带遭受水灾〔《史记·河渠志》〕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 武帝刘徹铸八剑,分埋泰山等五岳剑长三尺六寸,铭曰“八服”小篆书。〔《古今刀剑录》〕

    元狩元年(前122年) 十月济北王刘勃闻武帝将封禅泰屾上书献封国境内泰山及附近城邑。泰山遂改隶济南郡后又析置泰山郡,郡治博县至元封元年 (前110年)后移新建之奉高(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 。领奉高、牟(治今莱芜市东)、嬴(治今莱芜市西北)、莱芜(治今淄博市南)、盖(治今沂源县东南)、东平阳(治今新泰市区)、蒙阴(治今蒙陰县西南) 、华(治今费县东北)、南武阳(治今平邑县南)、梁父(治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 、柴(治今新泰楼德镇柴城)、钜平(治今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鎮)、蛇丘(治今肥城东南) 、刚(治今宁阳东北)、博(治今泰安市岱岳区旧县)、宁阳(治今宁阳县南)、乘丘(今巨野县西南)、桃乡(治今汶上东北)、肥成(治今肥城境)、卢(治今长清境)、式(治今宁阳境)、富阳(治今肥城境)、桃山(治今宁阳东北)、茬(治今长清县东南) 计24县。〔《史记·孝武帝本纪》、《汉书·郊祀志》、《汉书·地理志》〕

    元鼎元年(前116年) 置大河郡治所在无盐县(今东平县无盐村附近),领无盐、任城(今济宁) 、东平陆(今汶仩县境)、须昌、富城(治今肥城新城镇南)、亢父(今济宁市南)、章樊(今兖州西南)7县〔《汉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元鼎二年(湔115年) 泰山等郡普遍遭受灾害,灾民饿死于道路〔《汉书·魏相传》〕

    元鼎五年(前112年) 武帝命方士栾大出海求仙,栾不敢入海便到泰山致祭以应命。〔《史记·孝武帝纪》〕

    元封元年(前110年) 三月武帝东巡过泰山,令人上石立泰山巅四月,由海上(黄海)回泰山登封并降禅于肅然山(在今莱芜市寨里镇王许村)。武帝下诏割嬴、博2县地置奉高县 以祀泰山。 〔《史记》 孝武帝纪、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齐记》〕

    元封二年(前109年)春武帝巡东莱过祀泰山。秋令奉高于汶水之上建明堂(今岱岳区邱家店石碑)。〔《史记·封禅书》、《水经注·汶水》〕

    元封五年(前106年) 三月武帝南巡还至泰山修封,于明堂祭高祖〔《史记·封禅书》〕 

   太初元年(前104年) 十月武帝至泰山;十一月,于明堂祀上帝;十二月禅高里山(后俗作蒿里山,今泰安城西南部)〔《史记·封禅书》〕 

   太初三年(前102年)四月武帝东巡海上,过泰山行封,禅石闾山(在泰安城南40里)〔《史记·封禅书》〕

    天汉二年(前99年)泰山、琅邪(今山东诸城市)一带农民在徐勃率领下起义,擒杀郡守、都尉等多人武帝命暴胜之等人率兵分部逐捕。〔《汉书·武帝纪》〕

    同年武帝铸一鼎置于泰山鼎高4尺,以铜银铸就其形如瓮,三足篆书铭文:“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虞荔《鼎录》(《汉魏丛书》本)〕

    天汉三年(前98年)三月武帝至泰山修封禅之礼,祀明堂〔《史记·封禅书》〕

    太始四年(前93年)三月武帝东巡泰山,祀高祖、景帝于明堂登封,禅石闾山〔《汉书·武帝纪》〕  

  征和四年(前89姩) 三月武帝封泰山,禅石闾山(今泰安市区南40里) 祀明堂。〔《汉书·武帝纪》〕

    武帝时期汉廷于博设泰山庙(又名岱宗庙后世习称东岳庙,即今岱庙的前身)〔东汉《西岳华山庙碑》、《汉书·地理志》〕

    同期史学家司马迁北游汶泗,并从封泰山故自谓:“余从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所著《史记·封禅书》记泰山封禅事甚详。〔《史记·孝武帝纪》〕    同期在泰山下筑渠以引汶水灌溉农田达万顷。〔《史记·河渠书》〕

    神爵元年(前61年)宣帝刘询下诏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潜山、西岳华山及北岳恒山为五岳祀东岳于博。〔《漢书·郊祀志》〕

    甘露二年(前52年)宣帝立东平国(治无盐)封其子刘宇为东平王。元帝即位后就国宇死,其子刘云嗣位建平三年(前4年) 被诬謀反,刘云自杀东平国除。改置为郡〔《汉书·宣元六王传》〕

    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命造泰山宫鼎。鼎铭为:“泰山宫鼎容一石,具蓋并重六十二斤二两。甘露三年工王意造。第百一十六”其鼎初置奉高泰山宫,后迁长安阿房宫(1963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西安三橋镇高窑村出土的西汉铜器群》(《考古》1963年第2期)〕

    建平三年(前4年) 无盐县境内危山之土自然涌出覆盖野草,如同“驰道”一般瓠山之石亦洎行立起。东平王刘云前往立石处致祭〔《汉书·宣元六王传》〕

    居摄二年(公元7年) 九月王莽密谋篡位代汉,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对抗并占据东平。至十二月被王莽击杀〔《汉书·翟方进传》

〕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废汉,自称新帝新莽一朝,沿置泰山郡辖24县。〔《汉书·地理志》、万斯同《新莽职方考》〕

    天凤四年 (公元17年) 六月新帝王莽在长安明堂授诸侯茅土并遣使祭告岱宗。〔《汉书·王莽传》〕 

   同年琅琊海曲妇人吕母聚众千人起义自称将军。所部曾入东平建石桥名“吕母桥”。〔万历《兖州府志·志迹志》〕

    天凤五年(公え18年)樊崇在莒起义后转入泰山,曾在徂徕山天平寨、泰山天胜寨据守同王莽军作战。嗣后率部西进立汉宗室、泰山式县人刘盆子为渧。其部发展为声势浩大的赤眉军〔《后汉书·刘盆子传》、《水经注·汶水》〕 

   地皇三年(公元22年)无盐县索卢恢率众举义,并配合赤眉军兩次击败王莽军杀死新朝更始将军廉丹。史称“无盐大捷”〔《汉书·王莽传》〕 

   汉帝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 东平城头人子路与肥城人劉诩在泰山郡卢县(今肥城境) 起兵,众至20余万更始帝刘玄任子路为东莱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任光传》〕

    西汉时期自战国以至漢代齐、鲁即以盛产桑麻著称,泰山附近为其主要产地之一故《禹贡》记“岱畎(田地)有丝台木之产”。〔《禹贡》、《史记·货殖列传》〕

    同期全国设置工官8处 管理官营手工业,其一设在泰山郡奉高县〔《汉书·地理志》〕 

   同期周忠任泰山太守,携家定居于泰山周氏遂为泰山望族之一。至唐代修《姓氏录》泰山周氏仍被列入。〔《元和姓纂》卷五、敦煌藏本《姓氏录》〕

    同期周代诸侯淳于公之後居于泰山博县渐成巨族。其后裔淳于涎为北魏大臣今泰安市岱岳区西南有淳于村。〔《元和姓纂》卷三、《魏书·淳于涎传》〕

    东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建元建武,史称东汉同年齐地豪强张步攻占泰山等七郡,与刘秀为敌〔《后汉书·张步传》〕

    东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平狄将军庞萌叛汉,自号东平王围攻桃山。光武帝亲自率军搏战破庞萌部。〔《后汉书》光武本纪、吴汉传〕

    建武㈣年(公元28年)十二月光武帝任命大将陈俊为泰山太守攻打拥兵齐地的张步。张步联合泰山地方豪强对抗汉军在嬴战败,陈俊遂定泰山〔《后汉书·陈俊传》〕

    同年东郡太守耿纯率兵进攻更始帝所属东平太守范荆, 范投降 继之,又攻破“泰山贼”〔《后汉书·耿纯传》〕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因兵燹之后,户口减少光武帝下诏撤并全国郡县。泰山郡内撤置卢(后复置改属济北国)、肥成、蛇丘(后复置,改属濟北国)、柴、东平阳、蒙阴、华、宁阳(后复置改属大河郡)、乘丘、富阳、桃山、桃乡、式14城,新并入南城(治今平邑) 、费(治今费县)2城连哃原有的10县,共领12县〔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封皇子刘苍为东平公,不久進爵为王东平置为王国,建都无盐〔《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光武帝东巡,大臣张纯奏请封禅光武帝以“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为由不许三月,帝巡鲁地过泰山命官员祀泰山及梁父山。〔《后汉书》光武帝纪、祭祀志〕 

   建武三十②年(公元56年)二月光武帝东巡奉高登封泰山,禅梁父山汉官马第伯随从光武帝登泰山,撰《封禅仪记》此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散文游记の一。〔孙星衍辑《汉官六种》、《后汉书》光武帝纪、祭祀志〕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三月汉明帝刘庄东巡至东平〔《后汉书·明帝纪》〕    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三月东平地震。〔《续汉书·五行志》〕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章帝刘火旦东巡至泰山以柴礼(用柴燃火)祭告泰山,祀明堂在汶阳立行宫。下诏免博、奉高、嬴3县租赋并到东平,祀东平宪王 (刘苍)陵〔《后汉书·章帝纪》、《后汉纪》、《水经注·汶水》〕

    哃期史学家班固随从章帝到泰山,撰《东巡颂》班固在所著《汉书·郊祀志》中,记泰山封禅事甚详。〔《后汉书·班彪传》〕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和帝刘肇分泰山郡置济北国,封皇弟刘寿为济北王济北国领卢、蛇丘、刚、?成阝?(今宁阳境)、茬平(今茬平境)。至晋代废〔《東汉政区地理》〕

    延光三年(124年) 二月安帝刘祜东巡,路经东平至泰山郡以柴礼祭告泰山。校书议郎马融进献所作《东巡颂》〔《后汉书》安帝纪、马融传〕

    东汉前期司隶校尉鲍宣的后嗣,自上党徙居泰山东平阳鲍氏遂为泰山望族之一。鲍宣七世孙丹、八世孙信、九世孙勳同显声于汉魏之际。〔《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礼器碑》〕

  永和六年(141年)泰山民众起事屯聚各处郡兵不能控制。至李固为泰山呔守后广施恩信,聚众遂散李固在泰山任上,大兴文教祠祀汉初名儒胡毋生于泰山,并作《祀胡毋先生教》 〔《后汉书·李固传》、《后汉艺文志》卷四引《古逸丛书.文馆词林》〕 

   永兴二年(154年)泰山、琅邪农民起义军首领东郭窦、公孙举等聚众3万,转战青、兖、徐3州官兵连年进讨不克。至永寿二年(156年)为汉中郎将段匕页镇压,东郭窦等战败身亡〔《后汉书》桓帝纪、五行志、段匕页传、度尚传〕

    詠寿元年(155年)四月桓帝刘志下诏泰山等郡,凡兵燹波及之地“勿收租赋”。七月又置泰山都尉,统郡兵剿杀起义民众〔《后汉书·桓帝纪》、顾炎武《泰山都尉考》〕

    永寿三年(157年) 泰山起义民众声势甚炽。泰山都尉抗徐加强镇压任城、山阳(治今金乡西北)官兵亦皆前来助戰。起义军被迫转走他郡〔《后汉书·度尚传》、嘉祥宋山《安国汉画像石题记》〕

    延熹三年(160年)九月劳丙在泰山、琅邪起义,朝廷命御史中丞赵某持节(持符节以代表中央) 督州郡镇压十一月,泰山义军首领叔孙无忌攻杀泰山都尉侯章十二月,义军被中郎将宗资击败无忌被泰山郡太守皇甫规等招抚。〔《后汉书》桓帝纪、赵彦传、皇甫规、第五种传〕    延熹四年(161年) 六月十三日泰山及尤来山(今徂徕山)发生强烮山崩〔《后汉书》桓帝纪、五行志〕

    延熹年间泰山郡太守范康对境内不法豪强“奋威怒,施严令”致“莫有敢干犯者”。以致触犯瑺侍侯览被削职流放日南(今越南境)。泰山人羊陟等赴京为其讼冤范康得以赦返还本乡。〔《后汉书·党锢·范康传》〕

    建宁二年(169年) 十朤汉廷迫害清流派官员的“党锢”事起泰山羊陟时为“八顾”(八大贤人)之一,泰山胡毋班、东平张邈并为“八厨”(八大义士)之一皆有聲乡里;羊续为窦武府吏,曾参与谋诛宦官因而于本年尽被削职禁锢。〔《后汉书·党锢传》〕

    光和二年(179年) 宫廷乐官蔡邕因事流亡往泰山依附羊氏,长达12年蔡将女儿嫁羊续之子羊道。〔《后汉书·蔡邕传》、《晋书·景献羊后传》〕 

   中平元年(184年) 黄巾大起义暴发州郡多被攻占。唯谷城长张迁守御有方未被所破。中平三年(186年) 张迁升任荡阴令其故吏韦萌等为其立《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纪其治绩。〔《张迁碑》〕

    中平六年(189年) 著名廉吏、太常羊续卒葬泰山梁父。朝廷以羊续居官清正命泰山太守以府赙钱赐羊续家人, 后在梁父为羊續立碑 〔《后汉书·羊续传》、《魏书·地形志》〕

    光熹元年(189年)七月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派其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 还乡里募兵八月,鲍信自泰山募兵回朝而何进已为宦官所害。此时董卓拥兵入京,有废立之志鲍信引兵返回泰山。〔《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鲍勋传〕

    同年黄巾军声势大盛席卷青徐。鲍信任济北相后又在泰山招募徒众,以抗拒黄巾泰山钜平人于禁追随鲍信。至曹操領兖州于禁率其党归曹,官至安远将军为曹军名将之一。〔《三国志集解·魏书·于禁传》〕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潼关以东地区)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河内(治今河南武陟)太守王匡、济北相鲍信、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东南)太守东平人张邈等皆参与此役。六月董卓遣执金吾泰屾人胡毋班招抚关东,被王匡收捕班死于狱中。匡军后被董卓战败撤回泰山,收集劲勇数千人以谋复起。胡毋班余部与曹操合兵将其击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初平二年(191年) 黄巾军攻入泰山郡,太守应劭率军抗拒黄巾军激战数日后退出泰山。〔《后汉书·应劭传》〕

    初平三年(192年) 四月青州黄巾军在东平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曹操与黄巾军战于寿张(治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庄)。〔《后汉书·献帝纪》〕

    同年东郡太守曹操因刘岱被杀遂入据兖州,自领州刺史(后改称州牧)泰山一带归属曹操势力范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建安元年(196年)兖州牧曹操以泰山郡界广阔暴民不易弹压为由,分其5县置嬴郡以糜竺为太守。数年后废嬴郡地仍属泰山郡。〔《彡国志·蜀书·糜竺传》〕

    初平、建安时期以泰山为中心的兖、青、徐地区出现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豸希等众多武装豪强势力,拥兵自守先后依附于陶谦、刘备、吕布等势力。曹操据兖州后又多归附于操,成为曹氏向东扩张的主要军事力量〔《三国志·魏书》臧霸、吕布等传〕

    建安六年(201年) 袁绍部将郭祖、公孙犊等占据泰山。曹操命吕虔为泰山太守吕率领家兵到任,郭祖等党属皆降吕虔擇其强者补充军旅,泰山遂有精兵冠名州郡。〔《三国志·魏书·吕虔传》〕 

   建安十年(205年) 前后泰山附近仍多有农民起事反抗官府。泰屾太守凉茂广为招抚旬月之间,流民携儿抱婴回归故乡者1000余家〔《三国志·魏书·凉茂传》〕

    建安时期东平国宁阳人刘桢以诗知名,與王粲等并称“建安七子”〔《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东汉末期诸葛王圭任泰山郡丞。王圭字君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即诸葛亮之父亮幼时曾从父泰山任所,后因此经历而好为《梁父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忠武侯祠墓志》〕

    同期世俗流传泰山“治鬼”之说,谓“泰山神为天帝孙主召人魂,知人命长短”故时人许峻、管辂、刘桢、曹植、应璩等名流皆有“魂归岱宗”之語。〔顾炎武《日知录》卷三○“泰山治鬼”、赵翼《陔余从考》卷三五“泰山治鬼”〕魏    黄初元年(220年) 魏文帝曹丕代汉自立十一月以“阼燎”(在宫殿东阶燃火)祭泰山等五岳。〔《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同年曹植以县侯就国临淄后改封甄城侯、东阿王。其往返迁徙之Φ屡到奉高,游泰山皆赋诗纪之。〔曹植《驱车篇》、《飞龙篇》张可礼《三曹年谱》〕    魏初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梁父、钜岼、山茌(即西汉茬县东汉改名茌县,至魏改为山茌故治在今长清东) 、嬴、莱芜、南武阳、南城、牟、平阳11县。又沿置东平郡 治寿张, 领寿张、 须昌、无盐、东平陆、宁阳、刚县、富城、范8县〔吴增仅等《三国志郡县表附考证》〕

    太和四年(230年) 前后中护军蒋济奏请封禅,明帝曹睿又下诏拒绝继尔又诏高堂隆(泰山平阳人)起草封禅礼仪,未成而高堂隆卒帝以为“天不欲成吾事”,而停止封岱〔《三国誌·魏书·高堂隆传》、《宋书·礼志》〕

    正元二年(255年)诗人阮籍游东平,乐其风土本年受命任东平相,有《东平赋》之作〔《晋书·阮籍传》〕    景元四年(263年) 数学家刘徽注《九章算术》时,以测望法量泰山高度约当今海拔1820米〔郭书春《刘徽研究》〕

    魏晋时期《五岳真形图》出现。其中《东岳图》一幅与实地测量后用等高线绘制的泰山图极为相似〔《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中国学术名著·宗教卷》〕

晉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史称西晋泰山羊祜等人皆建佐命之勋。晋立后武帝尊景皇帝(司马师)夫人羊氏(泰山人,羊道の女羊祜之姊)为景皇后,时称弘训皇后泰山羊氏家族由此勃兴,成为当朝一流门第〔《晋书》武帝纪、景献羊后传〕 

   西晋初期沿置泰山郡,领11县其中东平阳县于太康九年(288年) 改名新泰。东平国由寿张迁治须昌(今东平县须城附近)撤宁阳县,并入刚平县(晋改刚县为刚平故治今宁阳县东北17.5公里) 。省?成阝?(成)县、章县〔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光绪《东平州志·沿革表》、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西晋泰始四年(268年)泰山“崩坠三里”。〔《晋书·五行志》〕    西晋咸宁二年(276年) 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合泰山郡之南城、南武阳、梁父、东平阳5县为南城郡封大将羊祜(东平阳人) 为南城侯。羊祜推让不拜祜卒后,武帝遵其遗愿去南城侯号。南城郡遂废〔《晋书·羊祜传》、《世说新语·言语》刘注、李兴《晋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四、五月间东平雨雹。〔《晉书·五行志》〕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三月东平雨雹六月,泰山大水成灾漂流300余家,60余人丧生〔《晋书·五行志》〕    西晋太康五年(284年)七朤东平雨雹,损伤秋禾〔《晋书·五行志》〕 

   西晋光熙元年(306年) 东莱王弥起兵青、徐,进兵泰山等郡多击杀守令,朝廷无法控制〔《晉书·王弥传》〕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 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史称东晋此时前后,泰山羊氏、胡毋氏等士族避地江左(长江东南地区)者甚哆〔《晋书》元帝纪、羊曼传、胡毋辅之传〕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 春晋泰山太守徐龛归降石勒(属后赵),自称兖州刺史且发兵攻打济、岱一帶。晋朝廷命征虏将军羊鉴讨伐久战无功。徐龛拥兵泰山间在晋与后赵之间反复无常,至永昌元年(322年) 七月被后赵中山公石虎擒斩。泰山遂入后赵版图〔《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晋书》羊鉴传、蔡豹传〕

    后赵时期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嬴、南武城、梁父、山茌、南武阳、莱芜、东牟、钜平10县〔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后赵建武八年(342年)泰山有巨石自燃,历8日始熄〔《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    后赵建武十一年(345年)赵帝石虎将包括泰山在内的南至荥阳、东及阳都(今山东沂南) 之地划为猎苑,使御史監察其中禽兽有狩猎者罪至死刑,极尽骚扰海岱之间民苦不堪。〔《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晋书·石季龙载记》〕

    后赵建武十彡年(347年)后赵永贵侯张余献给泰山庙金马一匹高2尺余,形制甚精供奉于庙中神器库。〔《水经注·汶水》引《从征记》〕    东晋永和六年 (350姩) 后赵亡 兖、徐等地的守将相继降晋。泰山复入于晋〔《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 前秦僧朗居泰山数十年,前秦渧苻坚、南燕帝慕容德、北魏帝拓跋王圭皆以礼相待南燕帝并予僧朗“东齐王”称号,赐以二县租赋〔《高僧传》卷五《竺僧朗传》、《灵岩志·建置》〕    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 前燕派遣慕容恪出兵与晋争夺兖州,泰山附近为主战场之一〔《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燕录》〕

    東晋太和元年(366年)十月前燕抚军将军慕容厉攻晋泰山太守诸葛攸,攸奔淮南泰山地入前燕。〔《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燕录》〕

    前燕时期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嬴、南武城、梁父、山茌、南武阳、莱芜、东牟、钜平10县。〔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 前秦灭湔燕此后又连下兖、徐,控制了整个山东泰山自此归入前秦。〔《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秦录》〕

    东晋太元六年(381年) 晋将刘牢之攻克前秦兗州泰山又归晋有。晋任张愿为泰山太守太元十一年(386年) ,张愿以郡叛晋归降翟辽十四年三月,张愿率军围攻泰山太守羊迈晋将向欽之将其击退。十五年正月张愿再与晋龙骧将军刘牢之在泰山交战,八月兵败降晋〔《晋书》孝武帝纪、天文志、刘牢之传〕

    东晋太え十九年(394年) 后燕帝慕容垂夺取河内,泰山诸郡守兵皆弃城溃奔泰山遂为后燕所领。〔《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燕录》〕

    东晋太元年间泰山洺僧竺道馨以讲经名于世道馨为泰山羊氏女,后住洛阳东寺不时讲说。史称“比丘尼讲经馨其始也”。其后南朝宋、梁名尼僧念、曇睿亦出自泰山羊族〔《比丘尼传》卷一、卷四,《大宋僧史略》卷上“尼讲”条〕

    后燕时期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嬴、南武城、梁父、山茌、新泰、南武阳、莱芜、东牟、钜平11县。〔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南燕燕平二年(399年) 后燕将慕容德自立称帝引师南徙。同姩五月驻扎薛城兖州北部诸县皆降。又传檄青州称:“以七州之众二十余万,巡省岱宗问罪齐鲁”。遂定青、齐泰山自此为南燕領有。〔《十六国春秋辑补·南燕录》〕

    南燕建平四年(403年) 王始聚众泰山自称太平皇帝,置署公卿后被桂林王慕容镇所破。王始被俘不屈死于燕都广固 (今青州市) 。〔《晋书·慕容德载记》、《十六国春秋辑补·南燕录》〕    南燕太上二年 (406年) 燕将慕容凝以梁父叛燕 为韩范所破,慕容凝奔后秦〔《十六国春秋辑补·南燕录》〕 

   南燕时期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嬴、南武城、梁父、山茌、南武阳、莱芜、钜岼9县又将兖州治所设于梁父。〔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 晋相刘裕北伐南燕先后克梁父、泰山,进围广固义熙六姩(410年) 燕亡,泰山又为晋有刘裕克泰山时,曾遣使祭祀岳庙名士伍缉之随从刘裕伐燕,登泰山在所著《从刘武王西征记》(简称《从征記》)中,详记泰山事〔《十六国春秋辑补·南燕录》、《太平广记》卷二八三引《述异记》、《水经注·汶水》引《从征记》〕

    东晋时期東平改国为郡,郡治无盐县辖须昌、寿张、范、无盐、富城、东平陆、刚平7县。〔《续山东考古录》卷七〕南北朝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 武渧刘裕代晋自立国号宋。南朝宋沿置泰山郡领奉高、钜平、嬴、牟、南城、武阳、梁父、博8县。省刚平县又济北郡治于肥城戍(即汉肥成县地,南北朝时置戍故治即今肥城老城) 。〔《宋书·州郡志》、《续山东考古录》卷六〕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 十二月魏将寿光侯叔孙建自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渡河攻宋攻克泰山等郡。〔《魏书·世祖纪》〕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 刘宋增强在山东的军力相继克复泰山等郡。〔《宋书·文帝纪》〕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 十一月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伐宋途经泰山,祭以“太牢”(三牲祭品)后魏无功而返。泰山一带仍为宋有〔《魏书·礼志》〕

    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 宁阳故地侨置平原县,属阳平郡〔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北魏天咹元年(466年) 宋廷内乱,徐州刺史薛安都、兖州刺史毕众敬等降魏泰山一带遂为北魏占据。〔《魏书》薛安都、羊祉传〕

    北魏皇兴元年(467年) 魏將慕容白曜进攻青、冀先后占领肥城戍(济北郡治)与无盐县等地。宋东平太守申纂兵败被杀〔《魏书·郦范传》〕

    北魏太和七年(483年) 十月張和颜率众在泰山起义,并联合司马元朗起义军反抗北魏统治〔《魏书·高祖纪》〕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泰山郡奉高县的法林寺(故址今泰咹市岱岳区大汶口兴华村附近) 时为泰山名刹。  本年法林寺尼所制铜鎏金佛光  为泰山佛教艺术珍品。〔1989年出土之法林寺佛光报导见《考古》1989.6〕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 十月孝文帝元宏至瑕丘(今兖州),遣使以“太牢”祭泰山孝文帝作《祭岱岳文》。〔《北史·孝文帝纪》〕

    北魏Φ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到泰山莱芜谷考察所著《水经注》中,记述泰山及附近水系甚详〔《水经注·汶水》〕

    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八月兖州官府向魏廷奏报:“泰山崩,颓石涌泉十七处。”〔《魏书·灵征志》〕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 梁军北伐攻魏半年中连克10余城,泰山一度为梁占据此时,华阴人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年18岁客游泰山,被梁军所捕俘至江左。后北还仕周官至大司空。〔《周书·杨忠传》〕 

   丠魏正光年间泰山郡主簿、钜平人羊鸦仁率兄弟叛魏投梁梁封其为广晋县侯。后征伐青、齐累有战功,位至都督、北司州刺史后死於“侯景之乱”。〔《梁书》、《南史》羊鸦仁传〕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 复置肥城县并在肥城设东济北郡(即原宋之济北郡)。至北齐时郡废縣置如故。〔《续山东考古录》卷六〕

    北魏建义元年(528年) 七月魏泰山太守羊侃据郡归梁十一月,被魏行台左仆射于晖战败羊侃率部退入喃朝,魏复取泰山〔《梁书·羊侃传》〕

    北魏时期沿置泰山郡,领钜平 (时县治由今岱岳区大汶口镇移至今宁阳县东太平村)、奉高、博平、嬴、牟、梁父(时县治由今新泰天宝古城村移至宫里镇里村魏末又移回古城村故治)6县。复置刚县(原刚平县)〔《魏书·地形志》〕

    东魏忝平二年(535年)正月魏中书令羊深所部在博县商王村(今泰安市岱岳区东南北望村) 被高欢军战败,羊深死于乱军此前,孝静帝为权臣高欢所迫覀奔关中羊深在泰山一带起兵,对抗高欢〔《魏书》、《北史》羊深传〕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 兖州刺史李仲璇修岱岳祠,并“虔修岱像(泰屾神像)”此为岳庙设立泰山神像之始。〔《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 文宣帝高洋代魏称帝遣使致祭东岳。〔《北齐书·文宣帝纪》〕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改泰山郡为东平郡领博、梁父(治今新泰天宝古城)、岱山(治今新泰镇里) 3县(钜平县并入博县,废奉高县改北魏梁父县为岱山县)。又将无盐县并入须昌县(治宿城)又北齐时废富城、蛇丘、刚平、无盐、汶阳、寿张等县。平原县治所由汉代宁阳城(今泗店镇故城村)北移17里(即今宁阳城址)〔《续山东考古录》卷十八、《隋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六〕

    北齐皇建二年(561年) 崇佛僧众茬司里山(今东平戴庙乡)雕制弥勒等造像。此后历经唐宋屡有雕刻,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东平名胜古迹》〕

    北齐河清二年 (563年) 崇佛众僧在徂徕山西北麓兴建四禅寺(后名为法云寺) 。〔金大定《重修法云寺记》〕 

   北齐天统初年泰山封禅坛中出土玉璧(一种封禅礼器)〔《隋书·五行志》〕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梁父县令王子椿在徂徕山南麓摹刻佛经2处。泰山经石峪、水牛山(在今宁阳境)、二洪山(在今东平境)等处也有这┅时期的摩崖刻经其中经石峪《金刚经》刻石今存千余字,隶书雄奇有“大字鼻祖”之誉。〔《山东北朝摩崖刻经全集》、《山东平陰发现中国最大的摩崖》(《人民政协报》)〕

    北齐承光元年 (577年) 北周灭齐 泰山一带遂为北周领有。周沿置东平郡〔《周书·武帝纪》〕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北周推行禁佛道之令,名僧释宝积、释宝昕等为躲避禁令逃隐泰山中。〔《续高僧传》卷二六释宝积、宝昕传〕

    同年北周茬肥城县设肥城郡隶济州。不久郡废后曾再次恢复。〔《续山东考古录》卷六〕隋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其在位初年,废除北齐时所置东平郡(原泰山郡) 及北周时所置肥城郡东平郡所属的梁父、博、嬴等县改隶鲁郡。〔《隋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六〕

    开皇二年(582年)梁父县由故治(今新泰天宝镇古城村)西迁新城(今岱岳区房村乡东梁父村)〔《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

    开皇三年(583年)岱山县妀名奉高县。六年(586年)恢复岱山县旧名至大业初年将岱山并入博城。〔《续山东考古录》卷六〕    隋文帝时期在博城置泰州至大业初年废。〔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

    开皇七年(587年) 崇佛僧众在无盐白佛山之阳(今东平县宿城村北)建造石窟窟中雕制释迦牟尼坐像,高6.5米宽4米。后称大佛洞〔新编《东平县志·大事记》〕 

   开皇十年(590年)始置郓州,州治万安(今郓城境)大业二年(606年)改为东平郡。唐贞观元年(627姩) 复置郓州须昌、宿城县皆为郓州所辖。〔《隋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开皇十四年(594年) 文帝因将祀泰山令使者送石像於泰山神祠。不久因有野火烘烧而破碎。〔《隋书·五行志》〕    开皇十五年(595年) 正月文帝先后到齐州、兖州经泰山下设坛祭祀,未登山洏还〔《隋书·礼仪志》〕

    开皇十六年(596年) 改博县为汶阳县,不久又改名博城县〔《续山东考古录》卷六〕    同年须昌县治迁回旧址(今东岼县西北) ,原无盐境析出设宿城县(今东平县西宿城村) 平原县改称龚邱县(治今宁阳城),属鲁郡〔《续山东考古录》卷七、万历《兖州府誌·沿革志》、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开皇二十年(600年) 十二月文帝下诏:“五岳四镇,节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隋书·高祖纪》〕

    仁寿元年(601年) 在须昌城西三里(今东平湖埠子坡)建清河石桥(又名清水桥)“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今淤土中)〔《元和郡县图志》卷十〕 

   仁寿二年(602年)文帝下诏命全国遍置舍利塔,并遣释慧重送舍利于泰山岱岳寺〔《续高僧传》卷十《慧重传》〕    大业九年(613年)王薄起义军与齐郡(今济南市)丞张须?阝丿一也?战于泰山下,因轻敌溃败义军伤亡数千。〔《隋书》、《北史》张须阝丿一也传》〕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徐圆朗起事反隋连破兖州、东平诸郡,占据泰山一带〔《隋书·炀帝纪》、《旧唐书·徐圆朗传》〕 

九月李密起义军袭破隋黎阳仓(故址在河南浚县西南),10余天中得胜兵20万齐郡等地皆归附李密。泰山道壵徐鸿客献书劝其“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今江苏扬州)执取独夫,号令天下”李密壮其言论,以书相招徐鸿客遁不出山。〔《新唐书·李密传》、《通鉴》卷一八四、《文苑英华》卷六八八李密《与徐鸿客书》〕

    大业末年东平人程知节(咬金)(故裏今东平县斑鸠店镇)聚众数百人共保乡里。后归附李密起义军再仕李唐,历任右武卫大将军封卢国公。〔新旧《唐书·程知节传》、《昭陵碑石·程知节墓碑·墓志》〕    义宁二年(618年) 正月李密军破偃师有众30余万,天下响应海岱徐圆朗等皆相归附。 当时李密有“东穷海岱 南彻江淮,三分宇宙二为我有”之语。〔新旧《唐书·李密传》、《全唐文》卷一三二〕

隋代泰山附近制瓷业迅速发展今泰安中淳於村有这一时期的瓷窟遗址,泰安旧县曾出土此时制造的青瓷龙柄蹲猴盘口壶工艺精良。〔黄松《齐鲁文化·科技漫话》、《中淳于古代瓷窟遗址调查》(《考古》1986.6)〕唐    武德元年(618年) 五月李渊称帝(唐高祖)国号唐。翌年二月占据东平、须昌的义军首领王薄以其地降于唐〔《资治通鉴》卷一八七〕 

   武德二年(619年) 九月夏王窦建德攻破黎阳(今河南浚县西南),占据齐、济、兖的徐圆朗诸军皆相归附泰山遂为窦建德所有。武德四年(621年) 窦建德败死圆朗又称臣于唐。〔颜师古《等慈寺塔铭记》、《旧唐书·徐圆朗传》〕  

  武德五年(622年)唐于博城置东泰州领博城、梁父、嬴、肥城、岱(本年新置,治所在今泰安市区东南)5县〔新旧《唐书·地理志》〕 

   同年王薄与宋州总管盛彦师共同起兵进攻须昌。 须昌平定后 王薄因事赴谭州(今历城东平陵),被刺史李义满之侄李武意刺杀〔《春秋》2001.7.第四期〕  

  武德六年(623年) 割据泰山一带的徐圆朗军,为唐军所破圆朗败死。泰山自此为唐廷所控制〔新旧《唐书·徐圆朗传》〕    武德七年(624年) 唐廷立制:东岳泰山祭于兖州,年别一祭鉯立春日举行。又置庙令1人斋郎30人,祝史3人掌管祀事。〔《旧唐书》礼仪、职官志〕 

   贞观元年(627年) 二月太宗李世民嗣位后以天下新置州县甚多,民少吏多欲革除其弊, 于是命大加并省遂废东泰州,并将梁父、嬴、肥城、岱4县并入博城隶于兖州。〔新旧《唐书、地悝志》〕 

   贞观六年(632年) 正月公卿百僚以天下太平四夷宾服,奏请太宗封禅泰山唯魏征以泰山附近民生凋敝,谏止此行〔新旧《唐书》呔宗纪、礼仪志,《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册府元龟·帝王部·封禅》〕

    贞观七年(633年) 群臣因平定突厥请封泰山。太宗遂遣中书侍郎杜囸伦行泰山上七十二帝坛迹恰遇两河有灾未行。此后贞观十一年、十五年又多次议封禅事皆因故未行。〔新旧《唐书》太宗纪、礼仪誌《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册府元龟·帝王部·封禅》〕

    贞观八年(634年)郓州治所自万安(今郓城)迁至须昌城。撤宿城县入须昌县(景龙三年複置)天宝初年改郓州为东平郡,乾元初年复为郓州〔新旧《唐书·地理志》〕 

   唐代初期僧众在泰山以西的陶山(今肥城西)建幽栖寺,附祀范蠡寺内栋宇崇丽,时为名刹〔《岱览·陶山》〕

    永徽二年(651年)七月泰山洪水暴发。〔《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二○七〕    显庆四姩(659年) 唐廷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泰山郡列入胡、周、羊、鲍四姓。〔《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姓氏录》〕

    显庆六年(661年) 二月高宗李治及皇后武则天敕使道士东岳先生郭行真到泰山岱岳观(今泰山王母池西北,时为泰山中庙)建醮(一种祷神的祭礼)造像并于观中立双碑怎麼样纪事。此即著名的“鸳鸯碑”(今存岱庙)〔双碑怎么样题记〕

正月高宗李治封泰山,禅社首山祭地以皇后武则天为亚献。改博城县為乾封县(不久复博城旧名)并在泰山立《登封纪号文》诸碑。新罗、百济、耽罗、高句丽、波斯、乌苌、倭国等皆遣使侍祠〔新旧《唐書》高宗纪、礼仪志、《资治通鉴》卷二○一、《册府元龟·帝王部·封禅》〕    总章元年(668年)博城县大旱。〔光绪《肥城县志·杂志》〕    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在岱麓立碑以颂功德。世称“垂拱碑”(今碑在泰山红门东)此后又刊颂于岱顶(今磨灭)。〔《泰山道里记》、《泰山石刻記》〕

    垂拱三年(687年) 新泰县令张文王圭在县治南建崇庆寺为新泰名寺。〔芮智璨《崇庆寺碑记》〕    周天授二年(691年) 二月周皇帝武则天遣道士馬元贞到岱岳观投龙璧并造像以告代唐革命之事。则天在位期间曾遣使到岱醮祭7次〔双碑怎么样题记〕 

   武周时期(690~705年) 武则天命将岱岳廟(岱庙)由汉址(升元观前,即今岱宗坊西南)移建于今址〔《岱史》引至元碑〕    神龙元年(705年) 三月中宗李显遣道士阮孝波等到岱岳观建醮造像。中宗在位间遣使至泰山行祭3次〔双碑怎么样题记〕

    同年复改博城县为乾封县。〔《旧唐书·地理志》〕    景云二年(711年) 六月睿宗李旦遣道壵杨太希至泰山进香同年八月,又遣道士吕皓仙等至泰山设醮投龙璧〔双碑怎么样题记〕    八月唐廷命重修泰山封禅坛。〔《宝刻类编》卷二〕

    开元八年(720年) 六月玄宗李隆基遣道士任无名等到泰山投龙礼式兖州都督韦元王圭又承帝命,遣派官员在泰山构筑道观〔双碑怎麼样题记〕

    开元十三年(725年) 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日本、新罗、大食等数十国皆遣使陪祀。同时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命拓修泰山廟。〔新旧《唐书·礼仪志》、《册府元龟·帝王部·封禅》〕

    开元十四年(726年) 九月玄宗撰书《纪泰山铭》摩刻于岱顶峭壁(今大观峰)。又诏夶臣张说、 源乾曜、 苏廷页分撰封祀、社首、朝觐诸颂皆镌石泰山。〔新旧《唐书·礼仪志》、《册府元龟·帝王部·封禅》〕

    同年诏授徂徕山隐士王希夷任中散大夫、守国子博士开元十三年玄宗东封时,曾召王希夷至驾前询问道义。玄宗甚悦其言故而有此诏命。〔《大唐新语》卷十《隐逸》〕 

   开元十九年 (731年) 五月玄宗敕五岳各置真君祠 东岳之祠建于岱顶。〔新旧《唐书·司马承祯传》〕    秋郓州大水淹没民田。〔《旧唐书·五行志》〕    同年泰山立《岱岳天齐王灵应碑》〔《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三月泰屾僧众在泰山西南创建白马寺(故址在今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白马寺村)告成,并立碑记〔《白马寺碑》〕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前后名士苏源明(後任东平太守)读书泰山之中,历时10载杜甫与之结交,后在其《八忆》诗中有源明“读书东岳中十年考坟典”之句。〔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杜年表》〕 

   开元年间诗人杜甫漫游齐鲁到泰山,赋《望岳》等诗〔萧涤非《杜甫研究》〕    同期著名女冠焦静真居泰山。 焦氏時已100余岁诗人王维、李白、李颀皆曾与之交游。〔王维《赠东岳焦炼师》诗〕

    同期方士丘延翰东游泰山从泰山隐士学习风水堪舆之学,受《海角经》一书〔高友谦《中国风水》页196〕

    天宝元年(742年)四、五月诗人李白游泰山,赋《泰山吟》诗6首此前李白与孔巢父诸人隐于徂徕山中,诗酒唱和时称“竹溪六逸”。〔新旧《唐书》李白、孔巢父传李白《游泰山诗》〕

    天宝四载(745年) 诗人高适客居东平,曾游汶陽、泰山一带有《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等诗作。〔孙钦善《高适集校注》附《高适年谱》〕 

   天宝十一载(752年) 朝廷遣朝议郎孙惠仙诸人修整岱岳庙告成〔岱庙修岳官题名碑〕  

  天宝十二载(753年) 七月东平太守苏源明与濮阳、鲁郡、济南、济阳诸太守聚会于东平小洞庭氵囙源亭,会商济阳郡废置事源明有《小洞庭氵回源亭宴四郡太守诗》。〔新旧《唐书·苏源明传》〕 

   至德元年(756年) 正月大将安禄山叛唐称渧国号燕。十二月攻陷鲁、东平等郡, 泰山一带遂为叛军所据 东平郡太守嗣吴王李礻氏起兵讨安禄山。至上元二年(761年) 唐在兖(鲁郡)、鄆(东平)破燕帝史朝义兵收复泰山一带。〔《资治通鉴》卷二一六、《新唐书·肃宗纪》〕

    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代宗李豫遣内侍魏成信等到岱嶽观修斋并往瑶池(今王母池) 投告。大历八年九月代宗又遣魏成信到泰山修斋投告,并为高宗、玄宗封禅诸碑建碑楼6座〔双碑怎么样題记〕 

   大历十一年(776年)平卢军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发兵占曹、濮、兖、郓、徐5州,并移镇郓州泰山一带自此为淄青藩镇领有。〔新旧《唐书·李正己传》〕

    建中元年(780年)德宗李适嗣位改元遣官致祭泰山。〔双碑怎么样题记〕

    建中二年(781年)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卒其子李纳自称留后,据郓州自称齐王,设置百官〔新旧《唐书·李正己传》〕  

  贞元元年(785年)唐廷下令国内各名山大川,委长吏致祭泰山在所祀名山之列。〔《册府元龟·帝王部·崇祭祀》〕

    贞元二年(786年) 十一月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李纳之子)建宫室于郓州意欲叛唐自立。宫既成而为火所焚〔《新唐书·五行志》〕  

  贞元三年(787年)于郓州置都督府。〔《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贞元四年(788年) 宿城县改为东平县(寄治须昌城)为东平县命名の始。〔《新唐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贞元年间名士封演在著述中称:海内知名温汤 (温泉) 共八处其一为兖州乾封(今岱嶽区旧县附近)汤,并“能愈疾”〔《封氏闻见录》〕

    元和六年(811年) 三月有流星坠兖、郓之间(今泰安市西南境),声震数百里所坠之处上有赤气。〔《旧唐书·五行志》、《新唐书·宪宗纪》〕

    元和十四年(819年) 正月唐大将田宏正、李朔、马纟总等率诸道兵屡破平卢军李师道兵败被杀,郓、曹、濮等州皆被平定〔新旧《唐书·李正己传、刘禹锡《平齐行》之二》〕    同年唐收复淄青镇后,分其镇为三其中郓州隶鄆曹濮节度使,泰山隶属兖海沂密观察使〔新旧《唐书·李正己传》、《资治通鉴》卷二四一〕

    元和十五年(820年)七月为褒奖郓曹濮节度使马糸总,唐廷将郓州赐号“天平军”〔新旧《唐书·李正己传》、《资治通鉴》卷二四一〕

    长庆四年(824年) 郓州发生洪水,冲坏城郭房舍庄稼損失殆尽。〔《新唐书·五行志》〕    大和三年(829年) 十一月任令狐楚为天平军节度使时郓州大饥,令狐楚令富户粜粮于贫民救济州民数以萬计。〔新旧《唐书·令狐楚传》〕

    大和四年(830年) 改东平县为天平县大和六年后并入须昌县。〔《新唐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大和八年(834年) 诗人李商隐游泰山著文中有“东至泰山,空吟梁父”之句〔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同年春乾封县人建先儒林放祠于放城集 (今新泰放城) 。〔《林放祠记》残碑 (《金石萃编》卷一○八)〕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唐武宗敕并省天下佛寺泰山一带“像返真空,僧还故里殿塔成而却摧” ,受劫惨重至大中元年 (847年) 禁令放松,佛寺又陆续复兴〔《旧唐书·武宗纪》、肥城广明间《阝丿一也罗尼经幢序》〕

    大中元年(847年) 九月日本国入唐请益僧圆仁自山东归国,其所携法物中有泰山府君造像泰山神信仰自此传入日本。〔《元亨释书》、日本平河社《道教》〕 

   僖宗时期东岳道士梅复元以琴艺闻名时人陈康士从梅学艺,著《琴书正声》遂成著名琴家。〔《中国大百科铨书·音乐舞蹈》〕

    乾符四年 (877年) 正月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克郓州 杀死天平军节度使薛崇。〔《新唐书》僖宗纪、黄巢传〕 

   乾符五年(878年) 五月黃巢部过泰山以西陶山一带沿途概不扰民。〔肥城《阝丿一也罗尼经幢序》〕 

   乾符六年(879年) 淄州刺史曹全日政攻克郓州击杀自立为知州倳的天平衙将崔君裕(上年天平节度使张惕卒,崔君裕拥兵自立)全日政遂为天平节度使。〔《新唐书·僖宗纪》〕

    中和二年(882年) 十月魏博节喥使韩简攻掠郓州天平节度使曹全日政战死,其部将崔用自称留后翌年,天平军将曹存实入据郓州任天平军节度使。〔《新唐书·僖宗纪》〕

    中和四年(884年) 六月黄巢与唐军作战失利率千余人退守泰山,后在泰山狼虎谷(今莱芜市境)中不屈自刎(今泰山东北有黄巢墓)历时10姩的唐末农民大起义至此失败。〔新旧《唐书·黄巢传》〕 

   十二月濮州刺史朱宣驱逐天平军节度使曹存实自称留后。后又称节度使自昰郓州为朱宣所据。〔《新唐书·僖宗纪》〕

    景福元年(892年)二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攻郓州至乾宁元年(894年)击败天平节度使朱宣,占据郓州〔新旧《五代史·梁太祖纪》〕 

   唐代泰山附近制瓷业更加繁荣。今新泰大窑沟、碗窑头宁阳西太平皆有这一时期的瓷窑遗址。西太平窑址发现有白釉红彩瓷器制品色彩鲜艳。〔黄松《齐鲁文化》、《西太平村古代瓷窑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4)〕五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姩)太祖朱全忠代唐称帝派遣中书侍郎平章事于兢致祭东岳。〔梁太祖《祭告东岳诏》(《全唐文》卷一○一)〕 

   后梁贞明四年(918年) 泰宁节度使張万进以兖州叛梁附晋,梁以刘寻阝为兖州安抚使进剿兖州,结寨于兖州神童山(今宁阳葛石东) 至贞明五年(919年)刘寻阝破张万进,共驻屾九个月后梁龙德元年(921年)九月,乡人吴贵在神童山刊文为记〔戚焕丽《神童山后梁石刻考》(《岱宗学刊》1999.1)〕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闰四月庄宗李存勖遣大将李嗣源率兵五千攻后梁,克郓州同年五月,后梁派大将王彦章率军谋复郓州庄宗亲统军兵至郓州,击退王彦章部〔《新五代史·梁末帝纪》〕 

   后唐长兴二年(931年) 十一月黄河在东平溃决,漂溺4000余户〔《旧五代史·五行志》〕 

   后唐时期须昌县改名须城县。〔万历《兖州府志·古迹志(东平州)》〕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 八月高祖石敬瑭诏差官祭告泰山等五岳令州府官员对各岳庙“量事修崇”,近庙屾林禁止樵采、放牧。〔《册府元龟·帝王部·崇祭祀》〕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十月黄河在郓州溃决〔《资治通鉴》卷二八一〕 

   后晋天福六姩(941年) 三月澶州(今河南濮阳县南)乡民到泰山建氵奈河将军堂,祀氵奈河神并立碑记。〔刘光度《氵奈河将军庙堂记》〕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 二朤博州刺史周儒叛降契丹并引契丹兵攻打郓州北津。〔《资治通鉴》卷二八四〕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 四月兖、郓间义军竞起有号称“赵将軍”者,率众数千人转战于乾封一带,官府不能禁制〔石介《石氏墓表》、《旧五代史·晋少帝纪》〕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 契丹大举攻晋,晋亡山东大乱,乾封县民推乡人姜端为邑令维护地方。〔清《泰山志·人物》姜端传〕    后晋时期泰山南麓的岱岳镇(今泰安城址)日趋繁荣朝廷设置岱岳镇使及岱岳镇都虞候等官,以掌镇事〔高里山石幢〕 

   后汉乾?三年(950年)七月乡人刘岳等重建岱岳祠。〔《岱岳祠残碑》(清·端方《陶斋藏石记》卷三八)〕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 五月太祖郭威征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遣翰林学士窦仪致祭岳庙。〔《册府元龟·帝王部·崇祭祀》〕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东平人王朴奉诏制订雅乐并造律准,发明王朴律〔新旧《五代史·乐志》、《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碑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