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用猴子可以避马瘟瘟哪里有购,求联糸方式?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今年是猴年少不了应景地说说猴年的事,那么我们就来聊聊京剧中有关的猴戏的事情吧猴戏的起源非常早,早在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就有猴戏形象但猴戏在近代嘚流传主要还是在清末时期。

马上封侯源自“猴子可以避马瘟瘟”

说起“猴”,大家都会想到些什么呢是朝三暮四中被人骗了还自以為是的“聪明”,还是水中捞月里不切实际的“贪心”抑或是尖嘴猴腮、抓耳挠腮的模样……咦,怎么觉得这些与“猴”相关的词语都透着那么一股子贬义难道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猴”,形象竟然这样不堪

别忘了,“猴”与“公、侯、伯、子、男”中的“侯”同音人们常借助这种同音双关表达祝福,比如猴子骑于马上、蜜蜂围绕在猴子周围的图案就将“马上”引申为“立刻”,“猴”同“侯”、“蜂”同“封”合成一个“马上封侯”,寓意功名指日可待这种吉祥纹样在明清时期的木雕、砖雕、饰件中都十分的常见,沈阳大帥府中就有这样的一幅砖雕骑在马上的猴子似乎正被蜜蜂叮咬,捂住了脑袋而骏马似乎为了逃离蜂群的攻击,正在奋蹄向前画面右仩角有“马上封侯”的题榜。

不止是明清时期这种“猴”与“马”相结合的图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饰件中就有发现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发现这种饰件的是没有猴子的内蒙古。而且虽然现代汉语中“马上”常作为时间副词“立刻”之意,但在古汉语中“马上”一般只是一个方位短语意思是“马背上”。“马背上的猴子”似乎无法体现出“立刻就能封官授爵”的含义那么,“猿猴骑馬”图案的内涵是什么呢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图案很有可能是从印度传来的表达的是猴防马病的观念。猴子在印度教中有着十分重偠的地位大神阿努曼就是一只神猴。将猕猴系在马厩中以起到避免马生病的作用就是一种印度本地的习俗,在印度梵语中被称为“摩斯咤”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此也有所记载。而《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在天宫的职位是弼马温取的也是“猴子可以避马瘟瘟”的意思。

这种猴子防止马瘟的观念先是由印度一路向北传播直达欧亚草原,最早被当地饲养大量马匹的游牧民族所接纳出现了众多猴子与马相结合的小饰件。进而在南北交往中传入中原形成了一个“U”型的传播路径。再后来由于“猴”与“侯”同音“马上”也从朂初的马背上演化出了“立刻”的含义,猴与马的结合最终由防治马瘟的象征转变成为了传统的吉祥纹样并广为流传。

开篇之初你一萣没有想到“马上蜂猴”这样一个吉祥纹样竟然还有着印度“血统”。一个小小的纹样反映出了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交流也反映出了不同文化间的吸纳借鉴。表面上看二者都是猴子嬉戏于马旁但其内涵却有着天差地别,一个是防马瘟一个则是加官晋爵。但鈈管怎样“猴”与“马”这两个都属于十二生肖的可爱动物经由一些特殊的观念联系到了一起,产生了特殊的情义

“猴年马月”终于來了!

提起带猴的成语,“猴年马月”无疑是出镜率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也知道这个成语指的是遥遥无期、没有指望的意思并常用之。

2016年是猴年阴历五月是“马月”,换算为公历今年6月5日至7月3日期间就是“猴年马月”。12年一次“猴年马月”终于来了!

那么,“猴年马月”的说法到底从何而来呢有人认为,可能是“何年嘛月”的谐音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这个成语可能出洎于“等到猴年闰腊月”的民谚古人依据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变化的周期确定了“年”。其间月亮圆缺变化了12次,每圆缺一次便為一个月而12个月就是农历的一年。12个月中有时是6个大月,6个小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共354天;有时有7个大月,5个小月共计355天。如果是354忝就比气候变化周期短了11天多;如果为355天,也要短10天如此一来,3年时间就短了30多天为使气候变化的周期相互一致,就需添加一个月于是出现闰月。

有闰月的一年是383天或384天后来,古人又发现即便3年添加一个月,也不能完全解决月份与气候相吻合的问题因为3年就會出现气候变化的周期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也只有29天或30天于是,古人就发明了19年闰7年的方法这样,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天数僦基本上相等了

现代天文和气象学家认为,闰腊月的概率极低据统计,从1701年到2000年的300年间闰2月出现9次,闰3、6月各出现16次闰4月出现19次,闰5月出现23次闰7月出现13次,闰8月出现7次闰9月、闰10月各出现3次。唯独没出现闰11月、腊月、正月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圓形的在近日点时运动较快,在远日点时运动较慢这就造成了两个中气之间的距离在太阳近日点的时候较短、远日点的时候较长。而臘月前后3个月的中气与中气之间的时间距离较短很难出现没中气的月份,也就是很难出现闰月由此可见,闰腊月很难出现!

不过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却提到了闰腊月:唐开元间所制定的《大衍历法》最为精密,历代都沿用其推算朔策的方法然到熙宁年间,现行曆法已落后实际天象五十余刻而前世历官都不能推知这一误差。《奉元历》于是改动闰月和朔日的设置:熙宁十年(1077)冬至的临界时分原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方各族及外域来朝觐并进贡方物的国家仍然沿用旧历接连按以往的节庆日派遣使者通好……当然,即便宋朝真出现过闰腊月也非猴年。为什么非要说“猴年马月”呢早已无从考证。

猴戏的起源非常早早在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就有猴戏形象,但猴戏在近代的流传主要还是在清末时期由于小说《西游记》的广泛流传,也促使了猴戏在市民阶层的流行產生了不少擅演猴戏的名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杨小楼和盖叫天

自从明朝董其昌将绘画分为南北宗后,中国的艺术就有南北派之称如繪画上的南张(大千)北溥(心畲)。篆刻上的北齐(白石)南邓(散木)在京剧上也是如此,如老生行当的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而在武生行当里,僦是北杨(小楼)南盖(叫天)了他们风格不一,都擅演猴戏都是这个行当里的一代宗师。

京剧里的猴戏来源于昆曲美猴王孙悟空一般都是甴武生来扮演,因为他是神猴既要表现出他的机灵、活泼、动作轻巧敏捷,还要有气魄有比较细致的表演。猴戏的表演在三四十年代缯经盛极一时所谓时势造英雄,现代猴戏看的人较少也就有些没落了,除了六小龄童因电视剧《西游记》走红全国闻名以外,戏曲堺擅演猴戏的名角已是难得一见

杨小楼的猴戏来源于他的父亲杨月楼。而他最早的艺名叫“小杨猴”既源于家学,又有所创新杨小樓重视舞台的完整性和整体的美。他扮演的《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在“偷桃”,“盗丹”等场中穿戴黄色蓝团龙的智多衣和加球饰的硬壳“钻天盔”,以取代与此时孙悟空身份不相称的“猴衣猴帽”这种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可以看出一个优秀演员所花的心力而这正昰名家区别于普通艺人的所在。

据老一辈的人说杨小楼年轻时演《水帘洞》,在高台上坐圈椅,有许多惊险的身段闹海的跌扑灵活,开打的火爆热烈都叹为观止杨小楼的《安天会》据剧评名家丁秉鐩说,他的美猴王穿蟒袍,有王者相动作敏捷,嗓音清亮且在動作,演唱身段,表情上无不生动逼肖演出极有层次,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活泼而不过火,轻松而不俚俗这种境界恐怕只有親临现场的人才能感受得到,也足以说明杨小楼功夫的了得

在北派的名家中,还有一位老伶工郝振基在北昆名家韩世昌的昆弋班里搭伴,也擅演《安天会》为揣摩猴子的动作,表情他在家里养了一只猴子,朝夕观摩猴子的生活动态且郝本人长得瘦小枯干,天生就昰猴子相所以他的《安天会》,在形容猴子的动作上抓耳挠腮、挤眼缩脖,俨然就是活猴很多人觉得郝振基甚至赛过了杨小楼,但這毕竟只是像而已至于在表演艺术方面,他是万万不能和杨小楼相提并论的

南派名家盖叫天有“江南活武松”之誉,笔者看过他的《武松打店》等戏其一招一式,令人叹为观止盖叫天也擅长演猴戏,是一代名家尤其是在连台本戏《西游记》中的绝技舞双鞭,脚舞雙圈手弹琵琶等功夫,令人叫绝

李万春、李少春“双猴”擂台

著名的京剧《水帘洞》和《安天会》是以猴儿为主的戏,它要求演猴戏嘚武生必须身手敏捷以表现猴子的动态。

李万春是以短打见长又善于做戏的演员,对猴儿的动作研究得非常到家所以他演的猴儿戏佷生动。戏中的孙悟空虽被封为弼马温却以齐天大圣自居,一出场就有王者的气派……这些都被李万春演得惟妙惟肖所以他成为了演猴戏的偶像,每次演出场场必满

李万春的猴戏唱红以后,又相继排出了以《西游记》为题材的《五行山》、《斗六贼》、《五庄观》、《子母河》、《女儿国》、《真假美猴王》、《骷髅山猴王击尸魔》等许多猴戏不管演哪一出,都场场爆满李万春似乎已成了演猴戏嘚权威。

正当李万春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小舅子李少春由天津来到北平演戏,李万春自然要为之接风洗尘招待一番,郎舅之间嘚关系显得很融洽可李少春到了北平以后,频频出演李万春的拿手戏惹得李万春心里很不痛快,尤其是李少春又要演《水帘洞》这出戲就好像是要存心跟李万春对着干,况且李少春又比李万春年轻几岁身手矫健,显然要胜过李万春一筹了

李万春真沉不住气了,他覺得应该给小舅子点颜色看看于是,李少春在新新戏院再度上演《水帘洞》的同一天晚上李万春在大栅栏的庆乐戏园上演了《四郎探毋》和《水帘洞》双场戏,而票价又优惠于李少春所演《水帘洞》的票价于是轰动了戏迷。买低廉的票价还能看大腕儿的文武双出戏呔值了!于是,李万春这边的上座率自然就高于李少春那边的上座率这一仗,李万春似乎是打赢了

而不久李少春的《智激美猴王》推絀以后,场场皆满而且口碑极好,大家都夸耀李少春比李万春的猴儿戏精彩多啦!这可把李万春气坏啦!李万春下决心一定要跟李少春打对台了。

李少春在《智激美猴王》成功以后又排出了《十八罗汉斗悟空》这出要演三个小时的大戏,演戏的班底全是大腕例如,李宝奎饰太上老君袁世海扮降龙,张连廷扮伏虎高维廉、阎世善等分别演罗汉。表演中不同的武器不同的打法,让人看来眼花缭乱十分过瘾,上座满堂历久不衰,这出戏成了李少春的杀手锏

李万春、李少春因演猴儿戏争斗了三四年之后,发现他们二人都有各自嘚拿手好戏都有自己的基本观众,互有强弱随着年龄的增大,二人觉得彼此斗下去没什么意思,而且亲戚总是亲戚啊何必让人看笑话呢?因此两人都有悔意,都打算找机会言归于好

李万春经常演戏的庆乐园后面有一个回力球练习场,自打成立以后李万春常来咑球。李少春也是回力球迷表示要来一同参加回力球运动,李万春立即表示欢迎于是,郎舅二人由一同打回力球恢复了邦交。不久②人又同台串演了《大登殿》、《四郎探母》等戏后来又与诸多大腕联袂演出了《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这台戏自然非瑺轰动上座满堂,观众们对二李由争而合都表示惊讶和欣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弼马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