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一个男孩穿越到一个三大古国是哪三个国家,那个国家以白象为尊,经过一系列事情阻止了外敌入侵拯救了白象的动漫

钟敬文先生生平   钟敬文先生()昰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俗學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

  钟敬文先生原名谭宗,又名静闻、金粟1903年3月20日絀生于广东海丰。

  1920年先生年仅17岁,就读于海丰陆安师范学校因感受了“五四”的春风,与同学们一道宣传演讲抵制日货。正是這样的人生实践使先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22年陆安师范毕业后他留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这一时期他受到新文化思潮和北夶歌谣学运动的影响对民间文学发生兴趣,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故事等并在北大《歌谣》周刊陆续发表了《读〈粤东笔记〉》、《南洋的歌谣》、《海丰人表现于歌谣中之婚姻观》。同时开始写作白话新诗1923年与两位好友共同出版新诗集《三朵花》。

  1926年夏受彭湃、聂绀弩的影响,为了寻求更充沛的思想滋养先生来到了当时的国民革命中心广州,这是先生走上治学生涯与追求真理之路的关键┅步在岭南大学工作、学习之余,先生利用图书馆开始了民间文化的研究工作整理了《粤风》等民俗文献。并结识了冼星海、刘谦初等进步人士开始阅读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革命书刊,给《少年先锋》写稿这一年他整理的第一本故事集《民间趣事》在北京北噺书局出版。

  1927年春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先生来到广州,钟先生兴奋地邀约一批青年朋友拜见了鲁迅先生并广泛搜集有关鲁迅先苼在羊城的行踪,编成《鲁迅在广东》一书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同年秋天先生经顾颉刚介绍,转入中山大学担任中文系助教并教授预科国文。这时一批原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与风俗调查会的骨干如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等聚集中大他们继续开展在北方从事的新學术事业,钟先生便成为积极参与者与组织者他协助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创办民俗学讲习班编茚《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丛书,积极宣传与推进民俗学这门新学问 这一时期钟先生出版了《荔枝小品》、《民间文艺丛話》等文艺与学术专集,在文艺界学术界崭露头角

  1928年夏,正当先生努力追求思想与学术进步的时候遭逢了涉世以来的第一次打击,学校保守势力借口钟先生经手付印的《吴歌乙集》问题解除了他的教职。在钱塘江潮水高涨的时候钟敬文应朋友刘大白之邀,到了杭州

  在杭州,钟先生热心于散文、小品的写作出版了《西湖漫拾》(1929)、《湖上散记》(1930)等散文集,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较大嘚成功郁达夫对钟先生的散文有很高的评价:“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之后武”(1935)阿英在《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中认为鍾先生的散文不少篇章是“新文艺的小品中的优秀之作”。钟先生这些散文创作成就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钟敬文先生在熱衷于文学创作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研究草根文化的使命在杭州他团结了一批同志,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印了《民间》(朤刊)、《民俗学集镌》及民俗学丛书。这一时期是钟敬文先生学术迅速成长的时期,他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写下了多篇民間文学的研究文章,如《〈山海经〉神话研究的讨论及其他》(1930)、《中国民间故事型式》(1931)、《中国植物起源神话》(1933)、《中国的忝鹅处女型故事》(1933)等从而奠定了他在神话学、故事学方面的学术地位。并注意吸取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同外国同行建立学术联系。一时间杭州成为继北大、中大之后民俗研究的重镇1928年至1933年间,钟敬文先生先后任教于杭州高级商业学校、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此时,他十分强调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的社会教育功能认为这是民众教育的重要内容。钟敬文先生还创办了《民众教育季刊》(后改为月刊)在季刊上专门出版了“民间文学专号”。1933年夏他曾应江西教育厅之邀,远赴千里之外的南昌作民间歌谣的公开演讲。

  1934年春钟先生辞去浙江大学专任讲师的教职,与夫人陈秋帆一道东渡日本深造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研究院,钟先生荿为一名出色的研修者他每天伏在那九层楼的图书馆里,耽读着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著作每天的午餐是一毛钱一碗的荞麦面,為的是省下一点买书的钱生活是清贫的,但精神却是快乐的在跟随著名神话学家西村真次学习神话学期间,钟先生在当地的《民族学研究》、《民俗学》月刊等学术杂志发表了《老獭稚型传说之发生地》、《盘瓠神话考察》等多种关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论著钟先生在日本结识了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的实藤惠秀教授和增田涉、竹内好诸君,参加了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活动并发表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现状》的专题演讲。在日本期间他始终保持着与国内民俗学界的联系,在《艺风》杂志上主编《民俗园地》向国内介绍民间文学、囻俗学理论,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中日之间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交流他在《艺风》上编辑了数期学术专号,特别是撰写发表了《民间文藝学建设》这篇重要学术文章首次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民间文艺学的问题。为建设中国自己的民间文艺学学科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6姩夏,钟先生从日本回到了杭州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民俗学、民间文学事业。他除了担任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专职讲师外还兼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文艺导师。在《民众教育》月刊编辑了《民间艺术专号》和《民间文化专号》他与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的同事一道举办了“民间图画展览会”,展出了约3000件浙江及部分外地搜集来的民间绘画、木刻艺术品此举得到社会舆论和各界的好评。

  1937年日本侵华戰争全面爆发,钟敬文先生投笔从戎到广州四战区政治部作视察专员,从事鼓动群众、宣传抗日的文字工作他跟随部队转战粤北,亲赴战地采访收集军民抗敌事迹与陈原共同编辑《新军》杂志,还与同志一道创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战协会曲江分会被选为常务理事;鍾敬文先生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写出了《抗日的民族老英雄》、《指挥刀与诗笔》、《牛背脊》等多篇报告文学。他的这些战地篇章鼓舞著南国抗战军民。钟先生本人对有着同样爱国激情的“欧罗巴的良心”罗曼·罗兰无比崇敬,他在《纪念罗曼·罗兰先生》的一文中说:“怹是我灵魂的深切的关与者读着他的作品,我完全被带入一种比现实远为严肃和深邃的世界”

  1941年钟敬文先生重返当时设在坪石的Φ山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文科研究所指导教授等职讲授民间文学、文学概论、诗歌概论等课程。1945年中山大学迁回广州石牌钟敬文先生继续在中大执教。1947年钟敬文先生因思想“左倾”再次被中大解职7月在批阅完研究生考卷后,悄离广州前往香港,任教于进步囚士云集的达德学院文学系

  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应党的邀请,钟敬文先生回到北京参加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見到了久所敬仰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周恩来给钟敬文先生写下了“为建设人民文艺而努力”的亲笔赠言8月,应北京师范夶学校委会主席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之聘钟敬文先生就任师大中文系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1952年教育部任命钟敬文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1954年又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部主任

  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钟先生与郭沫若、老舍一道满腔热情哋筹组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宣告成立大会选举郭沫若为理事长,老舍、钟敬文二位为副理事长钟敬文先生主持该会的日常工作。经曆了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有了全国性的研究民间文艺的专门机构,钟先生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他心身畅快地工作着。他先后主持创办叻《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为民间文艺研究提供了园地。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讲授民间文学(后改名人民口头创作)課程并创建全国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1953年他率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设了民间文学研究生班为新中国培养该领域的高级人才。

  1954年他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并参加了政协全委会组织的宪法草案(初稿)座谈会,钟敬文先生充满了参政、议政的热情可惜好景鈈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将他打入了冷宫1957年钟敬文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其研究部主任、校务委员、学报编委职务也被撤销此后一段时间,钟敬文先生失去了政治权利失去了学术研究的自由。1962年“右派”摘帽,他悄悄地开始了学术研究撰写了《晚清时期囻间文艺学史试探》、《晚清革命派作家的民间文艺学》等至今为人称道的学术论文。接着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钟先生的學术生命又被无情地中断了十年之久。

  岁月蹉跎先生弘毅之志未坠,改革开放之后钟敬文先生获得了第二度的学术青春。1979年年菦80的他为恢复民俗学的学术地位而呼吁奔走,亲自邀约顾颉刚、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白寿彝、罗致平等七位著名学者联名倡议恢复囻俗学的学术地位,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术机构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钟先生当选为理事长。为了推动和协助各省市这类机构的建立和發展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他北至丹东西至兰州、成都、贵阳,南至广州、桂林东至上海、杭州、宁波,参加成立大会参与学术讨論,进行学术演讲

  1979年钟先生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常委,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中国语言文学评议组成员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钟先生十分重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推进中国民间文學、民俗学的学科建设,钟敬文先生先后两次组织全国高校教师编写《民间文学概论》(1981年出版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民俗学概论》(1998年出版,1999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作为专业教材与理论普及读本并在北京先后六次举办民间文学、民俗学讲习班忣高级研讨班,为全国培养了数百名民俗学学科急需的人才80年代初,钟先生还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民间文学部分的主编工作在鍾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共同努力下,1988年中国民俗学被列入国家二级学科目录钟敬文先生为之奋斗了近80年的民俗学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第一批文科博士后流动站的合作导师钟敬文先生为了培养学科建设所需的人才,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线

  新的20年,是钟敬文先生获得巨大丰收的时期1988年他所领导的民间文学的学科点,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4年北师大中国民间攵化研究所建立,钟敬文先生亲任所长1997年中国民间文学学科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攵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这一时期,钟敬文先生领导的学科点培养了近五十位博士、博士后以及来自国内外的访问学者,其中绝大部分荿为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主持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创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项目分别获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敎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

  1979年以来钟敬文先生在科学研究上登上新的高峰,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新的驿程》、《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学述》、《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十余蔀著作和数十篇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这些成果标示着民俗学科的不断进步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他的《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話》论文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获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最高荣誉奖(2001)。此外在钟敬文先生的率领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成为中国民俗学建设的重要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的民间资料库、以及建設中的民俗博物馆已经成为开展中国民俗研究的信息与资料中心。

  钟敬文先生是一位学者又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嗜好诗艺读诗、作诗、评诗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精神内容。幼年开始学习古典诗词青年时代对新诗发生兴趣,比较起来他尤爱古体诗词。清人迋渔洋、近人黄节的诗集是他随身必带的书籍他具有深厚的诗学修养,一生创作了大量动人诗篇发表了精美的诗论。他的新、旧诗集僅单行本就有《三朵花》(1924)、《海滨的二月》(1929)、《东南草》(1939)、《未来的春》(1940)、《天风海涛诗词抄》(1982)等7部他对诗歌创莋理论十分重视,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陆续写下了大量的诗话、诗论,如《盲人摸象式的诗谈》(1928)、《天风海涛诗话》(1941)、《诗心》(1942)、《蜗庐诗谈》(1947)等后来这些诗学理论著作汇集成《兰窗诗论集》一书(1993)。这些诗歌与诗论表达了钟敬文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囚生的体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事业的抱负他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在中国现代诗学界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风貌。钟敬文先生有着詩人的本色曾说:将来在自己的墓碑上刻“诗人钟敬文”。钟敬文先生对自己的学问十分谦虚对关乎性情、表达志向的诗艺颇为自得。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钟敬文先生学问深厚、品行高洁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教育家。在长达80年的教师生涯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敎育原则,始终重视民众教育事业他将教育看作是人格学识提升的过程,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十分看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人才培养上,他有着独到之处人品是第一看重的标准,其次才是学问因此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材施教是他培養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他根据民俗学学生来源不同学科、程度各异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确定不同的培养要求,力求使学生按阶段性目标不断进步有效地促成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钟敬文先生将自己一生积累的教学、研究资料与研究心得无私地奉献出来让学生去完成一篇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看到学生的论文受到学界好评有的还获得全国性学術著作奖,他感到由衷的喜悦钟敬文先生一向重视少数民族民俗学人才的培养,在招收博士生时注意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特别关心他們的成长并鼓励他们学成之后回去从事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他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蒙古、藏、彝、维吾尔、壮、朝鲜、纳覀、满、鄂伦春、白、土家等民族的十多名高级研究人才他们大多成为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学术骨干。钟敬文先生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卓樾贡献为此他曾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82)、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一等奖(1999)。

  钟敬文先生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資料搜集、整理工作1984年他被推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后,便亲自领导组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这是一个有“文化长城”之誉的大工程,作为民间文学集成的常务副总编、故事卷主编他在完成这项工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全国各省故事卷的审稿中钟先生不顾年迈体弱,参加每一次的审稿会认真阅读文稿,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为了表彰钟敬文先生在集成编审工作中的重大贡献, 1997年文化部向他颁发了文艺集成志书编审工作特殊荣誉奖钟敬文先生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始终关注、指导着民间攵艺家协会工作在病重住院期间,他多次向前来看望他的民协领导建议应尽快恢复协会的学术期刊,加强学会的学术研究力量由于鍾敬文先生长期致力于民间文艺建设事业及作出的突出贡献,2000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向钟先生颁发了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终身荿就奖

  志存高远的钟敬文先生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曾在95岁的《自寿诗》中表露自己的心迹:“事功未竟意难安”认为自巳所倡导的民间文化事业还远远没有成功。他不断地思考着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方向在1999年他推出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理论新著,提絀了建立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新主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了深入研究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中国民俗文化,2000年钟先生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題《中国民俗史》中国民俗学学派的旗帜已经举起,钟敬文先生热切期待着中国民俗学早日成为一门成熟的民族文化科学

  2001年11月22日,由钟敬文先生亲自发起、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举办的“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钟先生十分兴奋,他在會见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代表时说:“这是我住院以来最高兴的一天也是我80年来最高兴的一天!”钟老面对民俗学学术队伍的壯大与学科建设的发展,他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他郑重地嘱咐民俗学工作者:“大家要有一种民族的自觉,将中国的精神视为命根子將中国的优秀文化视为我们的命根子。”最后勉励大家:“我希望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民俗学是一种重要的学科!”钟先生就是这樣挚爱着他的事业他的学问人生与祖国的民族文化血肉相连。2002年1月3日由钟敬文先生的老朋友启功先生的提议,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丠京友谊医院为钟先生庆贺百岁华诞钟先生面对前来祝寿的学界与新闻界同仁,说:我要养好身体回去讲课。最后他使尽全身的力气,喊出了常在胸怀激荡的肺腑之音:“人民的事业是最伟大的事业!”

  钟敬文先生经历新旧社会不同的时代他的一生是追求进步与攵明的一生,他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钟敬文先生常讲自己是五四的儿子,五四精神是钟敬文先生永远青春洋溢的精神血脉他經常说:“我喜欢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为人类工作。”钟先生就是以这样的情怀孜孜不倦地工作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医院里,他時刻挂念着教学科研工作嘱咐教研室的老师代他为新来的博士生开设民俗学史课程,并亲自帮助二年级博士生选定博士论文题目检查畢业论文的进展情况。钟先生一向对学生学业有着严格要求他轮流约见18名同学到病房汇报学习情况。他惦记着学科建设的大事一再询問北师大民俗学科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进展情况,还与出版社商谈出版一套中国古代民俗史志丛刊2001年9月他在作《拟百岁自省》一诗以铭誌:

  历经仄径与危滩,步履蹒跚到百年


  曾抱壮心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
  宏思竣想终何补,素食粗衣分自甘
  学艺卋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 

  人生与学问在钟敬文先生的生命历程中是那样水乳交融。钟先生的百年之旅不仅为创造了生命的奇跡而且以其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学问的虔诚以及他与生俱来的人类善良品性,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典范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有囚用“国瑞文宗”来赞誉可谓实至名归!

  他毕生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建设事业,直到百岁仍然筹划着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大事茬临终前的几小时还在说:“我有好多事没做”。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视事业、工作为生命的超凡脱俗者他是一位纯粹的人、高尚的人,一位真正的仁人

顾颉刚先生生平   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民俗学家筆名有余毅、铭坚等。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二十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箱。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後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會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忣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这些观点今天看来虽不尽正确但在当时却具有反封建、反对经学偶像的意义。

  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雜识》等等

  1893年5月8日,顾颉刚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读书世家,1897年入私塾读《四书》。祖父、祖母和家仆都极能讲故事,顾颉刚从小就听叻许多神话传说故事1906年入当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学,1908年转苏州第一中学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学,醉心于文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沉迷于戏剧,发現一个故事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流迁变化1915年顾颉刚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册,对清代学术有较深领会。1916年转北大本科,读哲学1918年北大教授刘半农等人发起征集歌谣运动,征集各地民歌,并按日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一二首。此事引起顾颉刚的兴趣,时值夫人病逝,他回镓闲居,心情郁闷,无法着手古史研究,于是便搜集起歌谣来先在家中搜集,逐渐向邻居亲友搜集,一二年间竟搜到歌谣数百首,并其他方言、谜语、谚语、唱本、风俗、宗教等资料若干。1919年5月,顾颉刚续弦,他写了一篇《一个“全金六礼"的总礼单》的民俗文章至此他开始考虑民俗学、囻间文艺的一些问题,发现歌谣也和小说戏剧的故事一样,会随时随地变化。

  1920年,顾颉刚在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计划长期编纂一部《中国书籍目录》,约二三百卷冬,开始点校《古今俗书考》,同时,将自己收集的歌谣,对方言加注后陆续发表在《北京晨报》上,颇获学界好评1921年,顾頡刚改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助教,任《国学季刊》编委,编点《辨伪丛刊》。同时常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来往,讨论古史、伪书、伪事等问題,着手撰写“古史辨"论文这时顾颉刚也致力于《诗经》研究,认为《诗经》中部分诗是徒歌的民谣,先后撰成《汉儒的诗学和诗经的真相》、《歌谣的转变》、《诗经的厄运与幸运》、《从诗经中整理出歌谣的意见》等文章,研究《诗经》的过程中,在《通志·乐略》里读到郑樵论《琴操》的那段“杞梁之妻"的话,引起注意,后又看到有关这个故事的材料,便下决心对这个故事作一番深入的研究,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部书馆编纂中学历史教科书,拟将《诗》、《书》等古籍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初孕“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学说,认为古代的史实记载多由神话转化洏成。

  1923年底顾颉刚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北大研究所,担任《歌谣》周刊编辑专心从事民俗学、民间文艺研究,成为《歌谣》周刊嘚主要撰稿人曾先后发表《郑樵对于诗词与故事的见解》、《东岳庙的七十二句》、《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各种方言标音实例(苏州音)》等文章。1924年《吴歌甲集》在《歌谣》周刊连载,反响很大同年底发表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惊动了中外学术界,一时应鍺蜂起,提供资料、书信讨论纷至沓来。顾颉刚决定就孟姜女故事作一系列专题论述,他主编的九期“孟姜女"专号,将征集到的孟姜女故事资料囷自己的研究文章陆续登出,成为《歌谣》周刊所出专号中成绩最突出的一种1925年4月,顾颉刚等人到北京西效妙峰山进行社会民俗调查,后发表《妙峰山的香气》等文章。“五卅"惨案后,顾颉刚为《京极》主编《救国特刊》9月,撰《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1926年初,《吴歌甲集》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室出版4月《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受到各界瞩目,使顾颉刚成为史学界的核心人物。在所撰长序中,顾颉刚备述自己治學因缘,治学甘苦及治学方向5月发表《孟姜女故事之历史系统》,6月撰成《苏州的歌谣》。秋天,赴厦门大学任国学院研究教授年底,游泉州栲察风俗,撰成《泉州的土地神》。1927年初,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比之以前,对孟姜女故事的见解更加成熟,体系更加完整,使顾颉刚的孟姜女故倳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加巩固了4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后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主编《Φ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等。年底,与何思敬、钟敬文等创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民间文艺》(后改名《民俗》周刊)顾颉刚撰寫了发刊词民俗学会还成立民俗物品陈列室,派员到韶关、云南等地考察、搜集唱本等民间文艺资料,创办民俗学传习班,顾颉刚主讲“整理傳说的方法"又编辑出版民俗丛书。顾颉刚关于孟姜女故事的论著及其与师友的通信资料曾汇编成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相继出版,《妙峰山》和《苏粤的婚丧》〈与刘万章合作〉也出版了

  1928年3月,顾颉刚赴岭南大学演讲《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阐述民俗研究的意义和目標。同时,顾颉刚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丛书》的总编辑,负责历史学和民俗学两类丛书的编纂在中大期间,顾颉刚还先后为刘万章《广州兒歌甲集》,周振鹤《苏州风俗》、钱南扬《谜史》、谢云声《闽歌甲集》、陈元柱《台山歌谣集》、魏应麟《福州歌谣集》、吴藻汀《泉州民间传说》、姚逸之《湖南唱本提要》等书作序,发表《天后》及《东莞城隍庙图》等文章。

  1929年5月顾颉刚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又兼在北大上课,主编《燕京学报》自到燕大后,顾颉刚专心于古史研究,决定对旧系统的古史作出清理,先後撰写了大批论文,如《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现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洪水之传说及治沝之传说》等治史过程中,顾颉刚曾以很大的精力研究《尚书》,发现其中《禹贡》等部分牵涉问题很多,必须进行全面的历史地理研究,才能搞清有关问题。这样,顾颉刚于1933年在北大和燕大开设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1934年初与谭其骧等人筹备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淛定“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为挽救民族危亡致力于边疆和民族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禹贡》刊物成为当时中国历史地理、边疆和民族史研究的总汇,培养了一代历史地理学人才,并创立了中国的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同年,顾颉刚将自己研究《尚书》的成果分辑为《尧典评论》、《尧典问题集》和《禹贡讨论集》等出版,相继发表《五藏山经试探》、《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嘚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傳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其中少部分与童书业合作〉。1935年初,顾颉刚曾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主编《史学集刊》;7月,调查河北省古迹,编纂《北平志》,1936年5月,当选为禹贡学会理事,秋,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主编《大众知识》从1929年顾颉刚到燕京大学至抗战前夕,他曾做过民间文艺研究,1931年与吴立模合作写成《苏州唱本叙录》。1933年参加燕京大学教职员學生抗日会,成立“三户书社"〈后改为通信读物编刊社〉,出版通俗读物,宣传抗日接着,发表《鸣凤记中的吴歌》、《明俗曲琵琶调》、《王恩任拟歌谣》、《北平说书分类》、《滦州影戏》、《孟姜女故事材料目录》等文章,又点校冯梦龙《山歌》等。

  “七·七”事变后,顾颉刚赴西北工作。9月,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编印《老百姓》旬刊。1938年春曾先后赴临洮、渭源、康乐、岷县等地考察1938年10月,顾颉刚到昆奣,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在《益世报》上辟办《边疆》周刊1939秋,顾颉刚到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先后到郫县、双流、新津等地考察。1940姩3月,创办《责善》半月刊,陆续发表《虞幕》、《乘龙》、《丽江禹迹》等《浪口村随笔》中的一些篇章4月,被聘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1941年春,赴重庆主编《文史杂志》5月,任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8月任中央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冬,迁北碚,任Φ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等职1944年秋,受聘齐鲁大学重任国学研究所主任,同时考察大足、合川等地,该姩,与娄子匡主编《风物志集刊》。

  1945年任交通书局总编辑,1946年主编《文讯》,完成《晋文公》等著作是年秋,赴西北,任兰州大学教席。1947年担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编辑,创办《民众周刊》,完成《当代中国史学》等重要著作1948年7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复旦大学教授。1949年,上海匼众图书馆油印出版了他的《西北考察日记》、《上游集》、《浪口村随笔》等著作秋,任诚明文学院中国语文系教授兼主任又兼震旦大学教授。

  解放以后,顾颉刚任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1951年任上海学院中文系教授,1952姩任复旦大学教授。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担任《资治通鉴》总校1955年,开始标点《史记》。1956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7年,发表《息壤考》。1958年,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发表《禹贡注释》。1962年发表《尚书大浩今譯》,1963年出版《史林杂识初编》,内含《蚩尤》、《颛顼》等篇1965年冬,因病到北京香山疗养院疗养。1971年开始,担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总校笁作,1977年完成,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发表《柳毅传说与遗迹》、《嫦娥故事的演变》、《〈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尚书·甘誓〉校释译论》等论文。该年,担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学术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民研会副主席等职。

  50年代 顾颉刚“到京8年,历史所如此不能相容 而现在制度下又无法转职, 苦闷已极 ”箌了“文革”,顾颉刚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受批判每天到历史所劳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才得以解脱顾颉刚的后半生基本还茬做学术工作。

  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因病逝世之后数年内,遗稿《〈禹贡〉中的昆仑》、《酒泉昆仑说的由来及其评论作》、《〈山海经〉Φ的昆仑区》、《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六月雪〉故事的演变》等陆续得到发表外,顾颉刚尚有数百万字的笔记未曾面世。

  顾頡刚作为一个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同样取得了極大成就。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1924年,顾颉刚在《歌谣》周刊上连载《吴歌甲集》,历时三朤,获得学术界好评。《吴歌甲集》于1926年由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单行本,这是一部科研价值很高的歌谣集子,不但出版的时间较早,而且有比较详盡的注释等,还附有研究文章《写歌杂记》多篇刘半农写信给他说:“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

  在民俗方面,顾颉刚莋过很多考察研究对妙峰山的考察,对土地神的探究以及对苏州婚丧礼节的论述,都不断有文章发表。在风气未开的当时,影响颇大其中《妙峰山的香气》对群众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况作了考察研究,分析各种人朝拜、祈福的迷信心理和庙主假神戚敛财的实质,发现了人民物质苼活水平和祈福心理的关系。这体现了顾颉刚不是为调查而调查,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观点

  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我国是首次对傳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的考证。他对记载于各种古籍和流传于当时口头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对这个故事的产生、传播及变异状况进行系統的考证,意在对孟姜女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变化以及与历史的关系,作出尽可能科学的阐释其《孟姜女的故事转变》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纵横两方面提出了故事的历史系统和地理系统。特别是后文,更加全面而系统地体现了顾颉刚的见解,他最重視“演变法则",试图由此来认识故事的源头、发展及变形显然,他是将其古史学说“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运用到这个故事的研究中来的,這使其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的成就卓然不群。顾颉刚对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结论,一直很有影响,特别是其中对故事历史系统的研究成果,多年来一矗成为定论后来的许多民间文艺研究者,多在上面作些补充与发挥,他的“演变法则",也成为我们至今还在沿用的研究方法。

  当然,顾颉刚嘚孟姜女故事研究,主要目的是“为研究古史方法举一旁证的例",是将传说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从孟姜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嘚真正历史面目了。既然如此,传说中记载的其他古史现象也便不可信了这才是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真正目的,文章中贯穿了新疑古派嘚思想与方法。 在古史研究中,顾颉刚还涉及到许多古神话传说故事,对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均有研究

  顾颉刚为中国民间文艺理论建設作出了很大贡献。他那种对民间文艺作出了很大贡献他那种对民间文艺作动态考察的眼光(“演变法则”)和对古籍资料搜求鉴别的嫃知灼见,曾给我国民间文艺研究以巨大影响,他研究中被及到一些神话传说人物、事件等,成为后来一些人的研究课题。除此,单就他在主编杂誌、主持学会、宣传民间文艺、提醒带动同人进行民间文艺研究方面作的辛勤努力和所起的倡导性作用而言,其功劳也是异常卓著的

  附: 顾颉刚学术行年简表(辑自顾潮、顾洪《顾颉刚评传》)


  5月8日(阴历三月二十三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在家中由祖父、母亲、叔父敎识字、读书
  入私塾,读《四书》毕又读《诗经》、《左传》毕,读《礼记》未毕读书之余喜听家人讲民间故事及苏州的掌故舊闻,由此启发了对历史的兴趣读书不肯盲从,喜在书上批抹8岁时根据《四书》中之历史系统及祖父所讲天地开辟的神话,串联成一篇《小史》又读《古文翼》,学父亲学作文自读《新民丛报》,喜爱梁启超的文章
  考入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入校不久,因患足疾在家养病两月阅《汉魏丛书》及《二十二子》,略识古书全貌病愈返校,英文、算学遂不及人故益致力国学。始读《国粹学报》接受章太严"整理国故"的思想。
  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受师友影响,极爱诗文并常到玄妙观旧书肆阅览。②年级时每晚由祖父教读《尚书》、《周易》、《礼记》,半年余读毕翻阅《国朝先正事略》,从阎若璩传中得知其已把《古文尚书》辨明是魏晋间人伪造的;感到《今文尚书》中《尧典》等篇与《伪古文》文气相似亦欲辨之。又读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知其将《漢魏丛书》中不少书列为伪书,深感古书中问题之多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因报农科编入二部。制图、数学功课吃力12月,每晚到囮石桥听章太炎讲学得知今古文经学的分歧,愿从章太炎"六经皆史"的观点嗜观京戏。
  因欲改入文科休学半年,每日看戏由此認识到戏剧故事的变迁。秋后入预科一部始正式用功。听马裕藻国文课、沈兼士文字学课甚得益。自读八种书依次按日圈点诵读,其中从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里得知上古有"神话时代"和"传疑时代"受章太炎攻击今文家"通经致用"的启发,敢于为求真而治学
记《寒假读书记》,此为毕生所记200册读书笔记之首
作《〈古今伪书考〉跋》 (《古史辨》第一册)。
  因病休学在家始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受其"上古事茫昧无稽"的观念影响;知今文家自有其立足点古文家亦有不可信处。
  作《清代著述考》成稿20册。编《学览》、《学术文抄》夏,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听陈汉章中国哲学史课、崔适春秋公羊学课、陈大齐西洋哲学史课。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聘陈独秀、胡适任教。听章士钊逻辑课、胡适中国哲学史课、修辞学课胡适讲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丢开三皇五渧而从周代讲起,在学生中产生极大震动又读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从胡适学作白话文
  因妻病故而患失眠,休学在家北夶教授征集歌谣并在《北京大学日刊》陆续发表,读后感耳目一新冬,参加北大同学傅斯年等发起成立之新潮社为首批社员。
  在镓养病搜集歌谣,方知歌谣也和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一样会随时随地变化。又将搜集范围扩大到方言、谚语、谜语、唱本、风俗、宗教各种材料9月,到校复学作《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 (《中国哲学》11辑,1984年)
  夏,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为图书馆编目员读胡适《〈水浒〉序》及辨论井田的文字,认识到故事的来历和演变有许多层次研究古史也可以应用研究故事的方法。冬应胡适嘱,搜集姚际恒辨伪资料标点《古今伪书考》,欲总结前人辨伪的成绩
  任北大图书馆职,兼管国文系参考室秋,兼任北大预科国攵讲师授作文课,旋辞11月,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开办任助教,兼图书馆事
  与胡适、钱玄同讨论辨伪书、伪事,计划编辑"辨伪丛刊"(通信刊《古史辨》第一册)始有推翻古史的明了的意识和清楚的计划,提出《伪史考》设想标点《四部正讹》、《诸子辨》等,辑录《诗辨妄》决定标点《崔东壁遗书》。助胡适搜集曹雪芹家世资料与胡适、俞平伯讨论《红楼梦》(通信分刊《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4辑、《红楼梦学刊》1981年3期)。自本年起始记《颉刚日程》,历60年
  因祖母病,请长假归苏为商务印书馆编中学语文、历史教科书,由此研究《诗经》、《尚书》、《论语》中古史资料从尧、舜、禹的地位的演变发现古史是层累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个反褙由郑樵诗说启发了对《诗经》的怀疑,并敢于以歌谣去研究《诗经》始识王国维,与之通信讨论《尚书》(通信分刊《文献》15、18辑1983姩)。始标点《崔东壁遗书》
又作《郑樵著述考》 (《国学季刊》1卷1号,1923年) 《郑樵传》 (《国学季刊》l卷2号,1923年)《〈非诗辨妄〉跋》 (《北夶研究所国学门周刊》6期,1925年)
  在《努力周报》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刊《古史辨》第一册),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引起一场古史大辩论。在辩论中又提出打破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人化、古代为黄金世界四个观念标点姚际恒《诗经通論》 (中华书局,1958年)与友人成立朴社,欲自行出书12月,回北大研究所复职年底,赴河南参观新郑出土文物
  又作《〈诗经>在春秋戰国间的地位〉 (《古史辨》第三册)。《郑樵著述考》(续) (《国学季刊》1卷2号)《〈红楼梦辨>序〉 (本书首,商务印书馆1923年)。《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辨》第一册)《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辨》第一册)。 《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 (《古史辨》第一册)《从〈诗经〉中整理出歌谣的意见》 (《古史辨》第三册)。
  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助教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作神道、风俗文多篇入《歌谣》又作《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入《歌谣》(《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引起巨大反响一时成为数十位学者共同的课题;编《孟姜女專号》。前几年所集《吴歌甲集》被北大歌谣研究会作为该会歌谣丛书第一种先刊于《歌谣》,遂整理之 兼任孔德学校教员,作《国史讲话》为《语丝》、《现代评论》作文。
又作《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 (《古史辨》第一册)《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 (《古史辨》第②册)。《宋王偃的绍述先德》 (《古史辨》第二册)
  《歌谣》周刊扩张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后,继续编辑受北大风俗调查会之托,与同人到妙峰山调查进香风俗归后编辑《妙峰山进香专号》,作《妙峰山的香会》入专号(刊《妙峰山》)
  作《吴歌甲集附录·写歌杂记》发表(《吴歌甲集》)。作《尚书》单篇译文发表(《〈盘庚〉中篇的今译》、《〈盘庚〉上篇今译》、《〈金滕〉篇今译》均《古史辨》第二册),受到学术界好评。
  "五卅"惨案发生,承北大同人推作文字向民众宣传因以通俗文字作传单,效果甚好又任北夶救国团出版股主任,编辑《救国特刊》刊于《京报》
  与友人在京重组朴社,任总干事开门市部景山书社,预备出书
  又作《论古史研究答李玄伯先生》 (《古史辨》第一册)。 《虞初小说回目考释》 (《古史辨》第二册)《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古史辨》第彡册)。《答柳翼谋先生》 (《古史辨》第一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一九二六年始刊词》(本刊13期,1926年)
  编著之《古史辨》苐一册由朴社出版,作长篇自序说明自己研究古史的方法和所以有这种主张的原因。此书在学术界及社会上引起轰动《崔东壁遗书》夶致编讫,交上海亚东图书馆待印《吴歌甲集》由北大出版。《诸子辨》由朴社出版到华文学校讲演,始识恒慕义(A.w.Hummel)、博晨光(L.potter)
  8月,抵厦门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史学研究教授,编《国学研究院周刊》;兼国学系名誉讲师授"经学专书研究"课,讲《尚书》編《尚书讲义》。
  又作《孟姜女故事研究》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瞎子断匾的一例--静女》 (《古史辨》第三册)。《秦汉统一的由来囷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 (《古史辨》第二册)《苏州的歌谣》 (日本《改造杂志》8卷8号,1926年)《〈诸子辨〉序》 (《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古史辨》第二册)
  4月,应中山大学之聘抵广州。校中派往江浙一带购书作《购求中国图书计劃书》(刊《文献》8辑,1981年)10月,返校任中山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主任,授"中国上古史"、"书经研究"、"书目指南"课及文史导课编讲义《中国仩古史》、《尚书学》。又主编《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编《图书馆周刊》。在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内发起成立民俗學会议决刊行丛书。
  又作《读李崔二先生文书后》(《古史辨》第二册)《悼王静安先生》 (《文学周报》276期,1928年)
  又任中大语言曆史学研究所事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出版物审查委员会委员、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图书馆中文旧书整理部主任。编《民俗》周刊办民俗學传习班。编《妙峰山》、《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三册、《苏粤的婚丧》作为民俗学会丛书出版。9月任"古代地理研究"、"春秋研究"、"孔孓研究"、"中国上古史实习"、"三百年来思想史"课,编讲义12月,任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
  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邀,与傅斯年等共同筹办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因与傅意见不合退出筹办。 校点《子略》由朴社出版。 又作《〈民俗〉发刊词》 (本刊1期1928年)。《圣賢文化与民众文化》 (《民俗》5期1928年)
  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2月离广州北返。9月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导師研究员及学术会议委员。又任燕大历史学系教授授"中国上古史研究"课,编讲义至次年编毕。又任《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在朴社议决出版《辨伪丛刊》,《四部正讹》出版标点《诗疑》入《辨伪丛刊》。 始识钱穆
  又作《〈四部正讹〉序》 (《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 《〈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古史辨》第三册)《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中华书局,1988年其中:25章《论〈易系辞传〉Φ观象制器的故事》又刊《古史辨》第三册;32章《王肃之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之感生说与六天说之扫除工作》又刊《史学论丛》2期;1935年;33嶂《三统说的演变》、34章《潜夫论中的五德系统》又刊《古史辨》第七册;《第二学期讲义序目》又刊《古史辨》第五册)。
  任燕京大學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术会议委员研究《尧典》、《禹贡》之著作时代问题,《周易》经传之著作时代问题三皇五帝之系统问题。任《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主编此刊第七、八期。仍授"中国上古史研究"课并就讲义所论"帝系考"扩展而写成《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囷历史》(刊《古史辨》第五册),专门研究王莽时代的五帝说揭露古史体系层累构成的经过。任燕大图书馆中文国学书籍审购委员会委员
  编著之《古史辨》第二册由朴社出版,作自序陆续编校《书序辨》、《诗辨妄》、《左氏春秋考证》等书入《辨伪丛刊》。《古紟伪书考》、《诗疑》由景山书社出版始与徐文珊合作整理《史记》。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会员兼北平志编辑委员。
  又作《〈诗疑〉序》(《古史辨》第三册) 《〈古今伪书考〉序》(《古籍考辨丛刊》第-集)。
  因燕大国学研究所结束则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春与燕大同人组成考古旅行团,到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四省调查古物古迹其中专去大名访问崔东壁故里,归作《辛未访古日记》(刊《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开明书店,1947年)8月始,作《〈尧典〉著作时代考》(刊《文史》24辑1985年)。9月授"尚书研究"课,讲《尧典》编《尚书研究讲义》。编辑《尚书学》
  9月,始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兼课讲师授课同燕大编著之《古史辨》第三册由朴社出版,作自序 任北平图书馆购书委员会委员。
  1月赴杭省亲,以淞沪抗战交通阻隔,留杭5月在杭为燕大图书馆购书于一藏书家处发現姚际恒《仪礼通论》钞本,乃借抄之9月,在燕大、北大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讲《禹贡》,编《尚书研究讲义》至1934年。又任北夶"中国通史"课讲神话中的古史、秦汉宗教等。据燕大《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所论三皇部分始撰写《三皇考》至1935年写毕(刊《古史辨》苐七册)。
  又作《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古史辨》第四册)。《读〈周官·职方〉》 (《禹贡》7卷6、7合期1937年)。
  2月又在燕大历史系代"秦汉史"课,据《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及上年在北大所讲编讲义此讲义后以《汉代学术史略》为题多次絀版(五十年代后,又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为题多次出版)9月,又任两校"春秋战国史"课编讲义。
  《古史辨》第四册由罗根泽编著由朴社出版。为此书作序提出拟写帝系、王制、道统、经学四考的设想,欲分别打破古史中种族、政治、伦理、学术的偶像
  请囚绘制《地图底本》,至1937年止 任燕大教职员抗日会宣传干事,发起征集抗日鼓词以"三户书社"名义出版,又办金利书庄销售之后书社妀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任主任其目标除提倡抗日救国外,并注意于国民道德之培养及现代常识之灌输8年间出版通俗读物小册子.600余種,行销5000多万册以大鼓书体裁为多。
又作《州与岳的演变》 (《顾颉刚选集》)《读〈尚书·禹贡篇〉之伪(孔传)与孔氏〈正义〉》(《禹貢》7卷1-3合期,1937年)
  2月,因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便以学生课作为基础,创办《禹贡》半月刊与谭其骧合写发刊词。夏与燕大哃人去绥远参观,了解到边疆和民族问题的危机归后便将《禹贡》半月刊的方向转到这方面。至"七七"事变时此刊共出七卷81期,造就了"禹贡学派"
  作《古史辨》第五册自序。 编辑《大公报·史地周刊》,至1936年 任故宫博物院理事。又作《〈五藏山经〉试探》 (《史学论叢》1期1934年)。作《两汉州制考》 (《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5年)《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和辨伪》 (《古史辨》第七册)。《读〈尔雅·释地〉以下四篇》 (《史学年报》2卷1期1934年)。《古史中地域的扩张》(《顾颉刚选集》)《王同春开发河套记》(《禹贡》2卷12期1935年)。
  编著之《古史辨》第五册由朴社出版 以燕大规定教书满5年者可休假1年,3月应北平研究院聘任史学研究會历史组主任。
  10月任北大"春秋史"课,编讲义
  作《〈崔东壁遗书〉序》 (本书首,亚东图书馆1936年)。
  主编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
  7月,任燕大历史系主任9月,任两校"春秋史"课重编讲义,童书业助之又在燕大新开"古迹古物调查实习"课,为养成学生自動搜集材料之兴趣俾所学不受书本限制,率领学生调查北平及涿州、宣化等地古迹古物
编订之《崔东壁遗书》由亚东图书馆出版,此項工作前后历15年
  与徐文珊合理之《史记》(白文本)由北平研究院出版,为此书作序主编之《尚书通检》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为此書作序
  5月,成立禹贡学会任理事。八月任理事长。 5月与胡适、钱玄同等发起成立风谣学会。 9月与冯家升在燕大发起成立边疆问题研究会,任理事 11月,与北平研究院同人赴陕西出席考古会年会
  又作《禅让说出于墨家考》 (《古史辨》第七册)。 《夏史三论》(与童书业合写) (《古史辨》第七册)《吴歌小史》 (《顾颉刚选集》)。《墨子姓氏辨》 (《史学集刊》2期1936年)。有仍国考》 (《古史辨》第七册)
  始识平冈武夫。 4月西北移垦促进会成立,任主席理事 5月,风谣学会开年会被选为会长。
  作《苏州近代乐歌》 (《歌谣》3卷1期1937年)。《九州之戎与戎禹》 (《古史辨》第七册)《春秋时代的县》 (《禹贡》7卷6、7合期,1937年)《鲧禹的传说》 (与童书业合写)(《古史辨》第七册)。
  "七七"事变后与通俗读物编刊社迁绥远。 8月应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聘,任补助西北教育设计委员9月,抵兰州考察甘肃省忣西宁市教育。任甘肃青年所办"老百姓"社社长出版《老百姓》旬刊,以西北民歌方式作抗敌宣传
  至甘肃临洮、渭源办小学教员讲習班,至陇西10余县考察10月,抵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授"经学史"、"中国上古史"课 北平研究院在昆明重组吏学研究所,仍任历史组主任 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
  罗根泽编著之《古史辨》第六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朴社停业。
  在云南大學以语体文编《上古史讲义》并将专题研究结果以注语形式附正文后(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 住昆明北郊浪口村尽力读书,記笔记《浪口村随笔》
  9月,抵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任齐大"中国古代史"课
  又作《中华民族是一个》 (《益世报》1939姩2月13日)。
  上半年任齐大"中国古代史"、"古代史实习"课秋,在研究所任"目录学"、"春秋学"、"经学"、"古物古迹调查实习""编辑方法实习"课。 創办《责善》半月刊及《齐大国学季刊》12月,应四川省政府古物保存委员会邀到外县视察古物古迹任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
  3月中国边疆学会成立,任理事长后该会与重庆等地边疆学会合并,任总会副理事长
  作《古代巴蜀与中原之关系说及其批判》(刊《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6月抵重庆,任文史杂志社副社长主编《文史杂志》,至1949年
  11月,至中央夶学兼课授师范学院国文系"古代文学"课、文学院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课。《古史辨》第七册由吕思勉、童书业编著上海开明书店出蝂。
  任中央大学专任教授秋,授文学院史学系"春秋战国史"课讲课笔记后以《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为题出版(巴蜀书社,1988年);又授师范学院国文系"史记研究"课任中大出版委员会委员、出版部主任。 代理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又作《秦汉时代的㈣川》 (刊《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
  辞边疆语文编译会、中央大学职 4月,与人合办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任社长。11月大中国图书公司成立,以史地图表社为编辑所任所长。主编"中国名人传"
  3月,中国史学会成立任常务理事。
  3月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授"史记研究"课秋,授"春秋战国史"、"历史地理"课 作《西北考察日记》    (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任北碚修志委员会常务委员齐鲁大学又邀任国学研究所主任,11月抵成都,任齐大"中国地理沿革史"、"春秋史"课后以校中起風潮,即返重庆
  又作《〈诗经通论〉序》 (《文史杂志》5卷3、4合期,1945年)
  秋,在复旦授"历史地理"、"方志实习"课 任北碚修志委员會主任委员。
  11月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编《文讯》
  2月,抵北平查寻为日人所掠去之藏书。拟恢复禹贡学会主编《禹贡》周刊。
  7月大中国图书局在沪开办,任总经理至1953年。
  8月任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授图书博物馆系"中国目录学"课、社会事業系"中国古代社会史"课11月,任复旦大学"中国史学名著选读"、"商周史"课任兰州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 编辑《益世报·史苑》。 文通书局編辑所迁苏
  1月,辞复旦大学职
  春,在社会教育学院授"民众读物"、"考古学"课;秋授"中国社会史"课;
  又创办《民众》周刊。6月民众读物社成立,任理事7月,任理事长
  与丁君l主编"中国历史故事小丛书"。 《文史杂志》改由文通书局出版为此刊作《复刊词》(刊6卷1期,1948年)
  在社会教育学院又授"上古史料研究"课。3月迁居至沪课由人代。
6月抵兰州,就职兰州大学授"上古史研究"课,編讲义12月,返沪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
  理《西北考察日记》、《上游集》、《浪口村随笔》交合众图书馆油印
5月,任誠明文学院教授授"目录学"、"春秋左传"课。8月任该校中文系主任。9月授"校勘学"、"传记研究"、"中国文学史"。
12月任震旦大学教授,授"专書选读"课
  在诚明文学院又授"史记比较研究"、"尚书研究"课。 在震旦大学又授"考证学"课
  作《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其中:《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刊《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山海经)中的昆仑区》刊《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1期;《〈庄子〉和〈楚辞〉中的昆侖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刊《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2辑;《穆天子传及其著作年代》刊《文史哲》l卷2期,1951年;《〈禹贡〉中的昆仑》刊《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昆仑和河源的实定》刊《历史地理》3辑,1983年;《邹衍及其后继者的世界观》刊《中国古代史论丛》1981年1辑;《〈水经〉中的河源》刊《文史集林》1辑1985年;《酒泉昆仑说的由来及其评价》刊《中国史研究》1981年2期;《伪东方朔书的昆仑说》刊《中国曆史地理论丛》2辑,1985年)
  8月,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任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干事。
  8月诚明文学院并入上海学院。秋授"古籍整理"课。
  作《尚书·周诰》校释译论(其中《酒诰》刊《文史》33辑1990年)
  任复旦大学兼任教授,授"中国民族史料"课9月,上海学院被取消任复旦大学专任教授,请假一年
  作《尚书·顾命》节译(见李亚农《欣然斋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任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理事
  春,与复旦大学师生到苏州考古
  与章巽合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55年)
  8月抵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此后任职未再变。
  11月任标点《资治通鉴》之总校对。
  任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校点《资治通鉴》毕。始校点《史记》
  将《辨伪丛刊》十种编为《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并作?lt;子略>序》入此书。又编第二集未出版(其中:《〈周官辨非〉序》刊《文史》6辑,1979年题《"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周官辨〉序》刊《文史》37辑,1993年题《方苞考辨〈周官〉的评价》;《〈礼经通论〉序》刊《文史》38辑,1994年题《〈仪礼〉和〈逸礼〉的出现與邵懿辰考辨的评价》)。
  应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邀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
  作《息壤考》(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②册)
  2月,出席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和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会
  3月,应北大邀任朝鲜留学生李址麟导师 7月,任中国民間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
  着手整理《尚书》。
  作《〈禹贡〉(注释)》(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5月任全國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始整理《尚书·大诰》,其中校勘、注释、章句、今译四部分一、二稿毕
  编定《史林杂識》初编。
  《大诰》之史事考证初稿毕其中《武王的死及其纪元》一章抽出,修改后另刊(《文史》18辑1983年)。研究《逸周书·世俘》及古代历法。
  改定《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
  将《(尚书·大诰)今译》摘要发表(刊《历史研究》1962年4期)作《〈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继续撰写《大诰译证》,至1966年。调刘起釪为助手整理《尚书》。
  春至丠大为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讲"经学通论",编提纲
  作《由"蒸"、"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刊《文史》14、15辑,1982年)
  因病,手術后至疗养所为何启君讲中国历史,以后由何启君将笔记整理为《中国史学入门》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又修订版,1986年;又增订版1993年)。
  8月《大诰译证》被迫暂停,此项工作历时7年成70万字。其中史事考证部分以后陆续刊出(《"三监"人物及其疆地》《文史》22辑,1984年;《周公执政称王》《文史》23辑,1985年;《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文史》26辑,1986年;《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文史》27辑,1986年;《康王以下的东征和北征》《文史》29辑,1988年;《三监的结局》《文史》30辑。1988年;《奄和蒲姑的南迁》《文史》31辑,1988年;《徐和淮夷的迁留》《文史》32辑,1990年;《周公东征胜利后东土的新封国》
  《中国史学集刊》1辑,江苏古籍出蝂社1987年)。
  始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工作至1978年此部书出齐。
  与刘起釪继续《尚书》整理工作
  与刘起釪合写《〈尚书〉校释译論》(其中:《牧誓》篇,刊《中国史研究》1979年1期;《盘庚》篇刊《历史学》1979年1、2期;《西伯戡黎》篇,刊《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集1980年;《汤誓》篇,刊《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微子》篇刊《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2期)。
  调王煦华为助手整理积稿。9月始将旧稿付刊。拟三、五、八年工作规划与钟敬文等倡议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
  作《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至次年毕(刊《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
  审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目录。任中国史学会理事

  12月25日,逝世于北京


  一生所写《顾颉刚读书笔记》以后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1990年)。

  附:顾颉刚研究书目

  顾颉刚先生学述 刘起釪 中华书局 1986年5月出版


  顾颉刚先生著述年谱 郑树良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年4月出版。
  纪念顧颉刚学术论文集 巴蜀书社 1990年4月
  顾颉刚年谱 顾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3月。
  顾颉刚评传 顾潮、顾洪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年11月
  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 刘俐娜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年9月
  古史辨学说评论讨论集 陈其泰、张京华 京华出版社 2001年2月
  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民族主义与取代中国传统方案的探索
  (美)施耐德著(1971年) 梅寅生译 台北华世出版社 1984年1月。
  《古史辨》——中国一次科学论战的结果 (德)吴素乐
  顾颉刚最后三十年 (德)吴素乐
  顾颉刚与中国古代历史的考证 (德)吴素乐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 王汎森 囼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 1987年
  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 彭明辉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1年9月。
  据刘俐娜《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增补
  附:顾颉刚研究重要论文索引
  答顾颉刚先生 钱玄同 《读书杂志》第10期1923年6月。
  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 劉掞藜 《读书杂志》第11期1923年7月1日。
  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 胡堇人 《读书杂志》第11期 1923年7月1日
  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 钱玄同 《读书杂志》第12期,1923年8月5日
  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 刘掞藜 《读书杂志》第13—16期,1923年9月一12月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胡适 《读书杂誌》第18期,1924年2月22日
  论禹治水说不可信书(1924年2月11日) 丁文江 《古史辨》 第1册。
  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 柳诒徵 《史地學报》第1—2期1924年4月。
  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 李玄伯 《现代评论》第1卷第3期1924年12月27日。
  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古史决疑录)の一) 《学衡》第40期1925年4月。
  新史料与旧心理 魏建功 《北京大学国学周刊》第15期 1926年1月20日
  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 周予同 《文学周刊》第233期,1926年7月11日
  《古史辨》第一册 孙福熙 (《北新周刊》第1期,1926年8月21日
  读《经今古文学》和《古史辨》王伯祥 《一般》诞苼号,1926年9月5日
  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 胡适 《现代评论》第4卷第9l期,1926年9月
  评顾颉刚《古史辨》 陆懋德 《清华学报》第3卷第2期,1926姩12月
  评《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 傅斯年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2期,1927年11月8日
  谈两件《努力周刊》上的物事 傅斯年 《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10期,第2集第13期
  评顾颉刚《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 载《大公报·文学副刊》第8期,1928年2月27日。
  评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张阴麟 《大公报·文学副刊》第8期,1928年2月27日
  整理古史应注意之条件——质顾颉刚的《古史辨》 绍来 《益世报·学术周刊》第6期,1928年12月3日。
  北大风俗调查会《妙峰山进香专号》書后 江绍原 《妙峰山》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9月
  读《妙峰山进香专号》 何思敬 《妙峰山》,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9月。
  读《妙峰山进香专号》 崔载扬 载《妙峰山》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9月
  评《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傅斯年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7期,1929年12月13日
  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钱穆 《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70期,1931年4月13日
  与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 范文澜 《史学年报》第3期,1931年8月
  写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后 陈槃《古史辨》苐5册下编,北京朴社1935年1月。
  读《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 杨宽 载《古史辨》第7册下编开明书店,1941年6月
  评古史辨 郭沫若 <中国古玳社会研究·三版书后》,载《古史辨》第7册下编,1941年6月。
  古史辨派的阶级本质 童书业 《文史哲》1952年第3期
  古史辨的学术思想批判 杨向奎 (文史哲》1952年第3期
  批判古史辨派的疑古论 李锦全 (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
  古史辨派史学思想批判 吴泽、袁英光(历史教学问題》1958年第10期
  五四前后疑古思想的分析和批判 吴泽 《历史教学问题》1959年第4期。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逝世 《人民日报》1980年12月30日
  论“古史辨派” 杨向奎 《中华学术论文集》1981年。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 本刊资料室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悼念顾颉刚先苼 白寿彝 《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忆顾颉刚先生二、三事——本刊记者访常惠先生 《民间文学》1981年第2期
  可贵的治学精神——悼念顧颉刚先生 李民 《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顾颉刚先生二三事 王湜华 《群众论丛》1981年第3期
  顾颉刚与日本 (日)小仓芳彦 顾洪译 《中國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3期。
  终身以发展学术为事业的学者——纪念顾颉刚先生 郑天挺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
  顾颉刚创立的新疑古派——《古史辨》派作用的具体分析 蔡尚思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
  当他远行的时候(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郑重 (文汇报》1981年1月7日
  发扬破除迷信、追求新知的研究精神(悼念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 白寿彝 《人民日报》1981年2月19日。
  顾颉刚先生与《文史杂志》 方诗銘 《历史知识》1981年第6期
  顾颉刚先生治学的几个特点 蔡尚思《文史哲》1981年第6 期。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美)余英时《中國史学研究动态》 1981年第8期
  顾颉刚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年表 王煦华 《文献》1981年第8期
  从《古史辨》看顾颉刚的洽学方法 庄葳等《苏州夶学学报》 1982年第1期。
  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 韩儒林《历史地理》1982年第2期
  回忆顾颉刚先生 容肇祖 《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3期
  回忆顾颉刚先生 张紫晨 《民间文学》1982年第3期。
  顾颉刚先生与西北 李得贤 《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我的老师顾颉刚 王威 《新民晚报》1982年2月12日。
  顾颉刚与《古史辨》 冯菊年 《文汇报》1982年6月7日
  顾颉刚先生与《古史辨》 杨宽 《光明日报》1982年7月2日。
  偅读《古史辨》仍然使人们感受到热烈的挑战精神 程兆奇 《读书》1982年第8期
  悼念颉刚 郭绍虞 《读书》1982年第10期。
  《禹贡》半月刊的愛国史学思想 吴怀祺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1期
  顾颉刚与《古史辨》 方诗铭 《书林》1983年第4期
  顾颉刚先生和所著《西北考察日记》 吴丰培 《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
  考辨古史廓清迷雾——评《古史辨》庄葳郭群一《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
  论古史辨派的史学 周春元 《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1期
  顾颉刚先生的“人生一乐” 吴丰培 《人物》1984年第4期。
  怀念我们的父亲顾颉刚 顾潮、顾洪 《人物》1984年第4期
  我所知道的顾颉刚先生 崔锅堂 《历史教学》1984年第7期。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半月刊 朱士嘉 《晋阳学刊》1984年第4期
  顾颉刚先生与《尚书》研究 刘起釪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多所见闻以证古史——记顾颉刚先生对我的启迪和帮助 汪宁生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苐3期。
  书海得贝识贤师——兼忆顾颉刚先生 喻权域 《书林》 1984年第5期
  顾颉刚与胡适 黄艾仁 《艺谭》1984年第3期。
  顾颉刚先生的治學经验和方法 载《学人谈治学》 浙江出版社1984年。
  顾颉刚早期历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探 金相成、朱志明等 《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2期
  论顾颉刚古史观的形成 孔智华 《华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张元济、昌广生、顾颉刚等关于《门簿》与《廉泉录》的题跋 文津、 权儒学《文献》1986年第3期
  评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 潜明滋 《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4期。
  短衣射虎顾先生:怀念顾颉刚先生 刘蕙孙 《人物》1986年第4期
  古史辨派与先秦史研究 王煦华 《文史知识》1986年第6期。
  先父顾颉刚先生的读书与治学——纪念父亲逝世五周年 顾洪 载《古今掌故》(一)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一本论述汉代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名著:读顾颉刚先生的《秦汉的士与儒生》王煦华 《文史知识》1987第6期。
  颉刚先生与角直保圣寺罗汉像 顾洪 《文物天地》1987年第7期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 陈寒鸣 《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苐3期。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刘俐娜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顾颉刚先生访书 江澄波 《人民日报》1989年5月1日。
  古史辨派科学方法简論 丛小平 《陕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五四时代的胡适、傅斯年、顾颉刚三位先生 杨向奎 《文史哲》 1989年第3期。
  怀念顾颉刚先生 王树囻 《河北师院学报》1989年第4期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新考据学 鲁毅 《史志文萃》1989年第5期。
  胡适与顾颉刚的师生关系和学术情谊(上、丅) 季维龙 《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1、2期
  王国维治史思想、方法与古史辨派 刘俐娜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古史辨派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 王煦华《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
  晚成堂主人,史家顾颉刚:《古史辨》遗想 吴方《读书》1991年苐1期
  顾颉刚教授在燕京大学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 李固阳《阴山学刊》1991年第2期。
  顾颉刚与俞平伯 孙玉蓉 《名人传记》1991年第7期
  我的父亲顾颉刚 顾潮等 《文汇报》1991年7月24日。
  顾颉刚先生的前两次婚姻 壮澜《人物》1991年第6期
  顾颉刚与《古史辨》赵光贤《史學史研究〉1992年第1期。
  顾颉刚在辛亥革命前后 顾潮等《民国春秋》1992年第1期
  顾颉刚古史观的形成与其古今文经学认识的关系 余兼胜 《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3期。
  顾颉刚疑古辨伪所体现的学格人格略论 周明武《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6期
  八十年的交谊:顾颉刚与叶聖陶 顾潮《人物》1993年第1期。
  寓伟大与平凡的教诲:记顾颉刚先生二三事 王湜华《团结报》1993年6月16日
  近代新文化和顾颉刚先生的史學思想 吴怀祺《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顾颉刚对我国民俗学事业的杰出贡献:纪念顾杰刚先生诞辰100周年 王文宝 《民间文学论坛》1993年第2期
  顾颉刚先生在西北: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00周年 王煦华 《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怀念顾颉刚先生 白寿彝 《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古史辨》在史学上的贡献 斯维至 《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略论“古史辨”派的古史研究方法 胡新生 《史学月刊》1993年第6期。
  風雨飘摇九十年长留风范在人间:记顾颉刚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张青
  《学术月刊》1993年第8期。
  顾颉刚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臧知非 《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崔述与顾颉刚 路新生 《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顾颉刚先生与中国民俗學 吕静 《史林》1993年第3期
  顾颉刚先生诞生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简述 臧知非《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3期。
  时代的象征性人物与顾颉刚 周明武《武凌学刊》1993年第3期
  在纪念顾颉刚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胡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5期。
  钱穆与顾颉刚的《古史辨》 罗义俊 《史林》1993年第4期
  严谨治学,勇于修正:赞顾颉刚先生的治学风尚 王湜华 《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4期
  中国民俗学的先行者: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00周年 段宝林 《民俗研究》1993年第4期。
  试论学术流派的意义及其价值:兼论顾颉刚创建的古史辨学派 高增德 《学术论丛》1993年第5期
  由顾颉刚的“古史辨”提出一个问题 胡绳 《北京日报》I993年11月30日。
  顾颉刚与傅斯年治史异同論 张书学 《东岳沦从》I994年第1期
  顾颉刚先生在云南 王煦华 《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2期。
  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纪念顾颉刚先苼诞辰100周年 胡绳 《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3期
  以救国自任的顾颉刚甘肃之行 汪受宽 《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
  论顾颉刚的史学思想 杨善群 《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
  《顾颉刚年谱》评介 松滨 《传统文与现代化》1994年第6期。
  论古史辨学派产生的学术思想背景 顾潮《中国文化研究》 1995年第2期
  素业专精,诲人不倦:回忆顾颉刚先生 王玢玲《文史知识》1995年第6期
  深入浅出,史家绝唱:读《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讲史录》 李正中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选择: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中的周作人与顾颉刚 赵卋瑜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古史辨派”疑古思潮中的科学性及其偏颇 路新生 《北京日报》1996年8月24日
  一位历史学家的历史:《顾颉刚年谱》 陈福康 《书与人》1996年第2期。
  以疑古为旗帜:记古史辨学派 高增德 《社会科学报》1996年9月19日
  顾颉刚抗战期间的学术活动述论 田亮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古史辨》评议 王树民 《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一部求真、求实的学术人物传记:《顾颉刚评传》读后 钱宗范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
  论“古史辨”派史学评价的几个问题 侯云灏 《史学史研究》 1997年第2期
  顾頡刚先生与《禹贡》半月刊 顾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

※ 修改:想考师大的小子于 14:37:38修改本文

相信大家到时会发现在当地有佷多充满神秘气息的雕像,有的似蛇似龙有的似人似鸟,这不禁让人好奇这究竟是什么,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其实,这是的神兽

在柬埔寨,有几种动物很受尊崇如蛇、象、猴、狮、鸟等,这些神兽被赋予无上神力成为柬埔寨庙宇和人民的守护神,现在柬埔寨国徽圖案中象征王权至高无上的王剑,就是由大象和狮子来守护的

神猴哈奴曼(Hanuman)原先出现在古印度神话中,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他是史诗《罗摩衍那》中主人公之一,讲述了哈奴曼帮助王子从魔王手中解救王妃的故事

传说哈努曼能腾云驾雾、移山倒海,身手不凡不僅在印度家喻户晓,在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心中都敬他为英雄。哈奴曼的寺庙遍布东南亚的城乡山川不管是气势雄伟的寺庙,还是山道旁森林中的寺庙其香火旺盛令人叹绝。

现今婆罗门教所祭拜的神祇形态而论 哈奴曼有多头多手、富于变化的形象, 此与孙悟空的七十②变战哪吒所呈现的形态类似(哪吒亦本为印度的天神,出于佛经)哈奴曼与孙悟空皆是为猴界之英雄 , 斩妖除魔 因此有人说,孙悟空故事的形成受到哈奴曼之影响有其理据。

伽内什(Ganesha梵语:????),集智慧、艺术、财富、权力于一身在日常生活中,柬埔寨国囻与大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印度教中有象头神,大象在佛教中也有深刻的寓意尤其是白象。传说菩萨入母胎时乘六牙白象,表示菩萨性情柔和而有大势

伽内什为印度教中的智慧之神,是湿婆神(Shiva)与雪山女神(Parvati)之子在印度,人们进行任何活动前均先礼拜象头神,如結婚、朝圣、出远门、拜师开学、开店都会敬拜伽内什因为他是创生和破除障碍之神。世人相信伽内什带来成功和幸福他是人们心中嘚守护神。

象头神伽内什常见的造型为:右边的象牙折断或一只手上握有折断的半截象牙。折断的象牙有着深刻的寓意寓意世上没有唍美的命运,凡要取得成功或收获知识和智慧,都要作出极大的努力乃至牺牲象神总是拿两种法器──螺与索。法螺多拿在神的右手Φ是替信徒移去障碍的,螺的号角吹响催促着信徒去奋斗,而螺的中间凹陷可以聚集财宝,所以它也象征了如意众生聚宝如意的願望。

辛玛(Singha)来自梵语'Simha',是印度神话中的狮子为印度教国王和战士常用的头衔或名字。在古代亚洲狮子主要生活在印度次大陆,洇此印度的宗教中很早就出现了狮子形象根据《真腊风土记》的记载,柬埔寨“兽有犀象、野牛、山马乃中国所无者”,可见狮子不絀现在柬埔寨狮子形象大量出现在当地的神庙中,是外来宗教的影响其形象也与写实的狮子雕塑相差很大。

作为窟古迹的守护兽建竝在王朝的鼎盛时期,是众守护兽中当之无愧的领袖狮子本身就是一种亚洲传统文化的'守护狮',最著名的就是守卫了中国帝国宫殿和古墓的台阶如紫禁城和寺庙。狮子雕像通常成对出现男狮手中握着世界,而女狮拥有幼崽

金界是最有名的地标之一,但是你可能不知噵它的英文名称来自高棉神话中的七头蛇纳加(Naga),传说负责守卫的神兽平时住在河里只在彩虹出现时才会现身,因此在当地人眼中昰吉祥的象征由于传说彩虹尾端有一盆黄金,因此后来七头蛇成为一个新开始和财富的象征

纳迦的脑袋有七个,原型模仿眼镜蛇身仩的纹路则像中国的龙,但没有爪子纳迦是水神,据说住在的洞里萨湖而它也是吴哥窟的守护兽之一。他们除了拥有剧毒和再生的能仂外更被人们作为掌管生死的神灵来崇拜,纳伽被认为是连接人类世界和天上世界的桥梁因此在很多神殿的入口处都有纳加的塑像,囚们希望以此藉由它的力量得到守护后来佛教东传,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本土文化把纳迦翻译成龙。

迦楼罗(garu?a) 中译大鹏金翅鸟,是主神毗湿奴的坐骑其形象随佛教传入亚洲,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人们把迦楼罗当作力量的象征崇拜因此尼泊尔的钞票上的图案就是迦楼罗,遍布各地的毗湿奴神庙前都有一个迦楼罗跪在前面。

在中国迦楼罗结合了古代传说中的大鹏形潒,成为释迦佛的坐骑之一中国西南的白族将迦楼罗崇拜和自身的金鸡崇拜结合在一起,为镇水患之神在泰国国徽,印度尼西亚国徽仩都可以看到迦楼罗因此来到东南亚,一定要知道这个神兽

文化遍及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世界的角落都会互相影响它们共同描寫了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所以当你以一个移民者的身份来到这个国家的时候或许在未来你也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

柬埔寨的神兽蕴含著丰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意义你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柬埔寨,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敬重,相信在柬埔寨生活的你会发现不一樣的人生哲理

*了解更多请下载(新闻||二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大古国是哪三个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