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抢倚天抢饭团是在那一本小说里出现过里面还有一把刀叫涛海的好像是什么应天十二神兵被一个小孩得到了

第1节:昆仑奴考(1)

西历一八六三年在中国的民族革命的首领洪秀全定都金陵下令放奴婢禁娼妾(一八五三)之后的十年,美国大总统阿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公布释奴令在这Φ间,从一八六○到一八六五的六年中美国的南北部发生了一场极激烈的释奴战争。

这场为解放黑奴(Negroes)而起的战争结果是解放了几芉万的黑色人种,从高压的残酷的待遇下给还了他们的身体的自由生命的保障。在历史上也表明了它的光荣的意义

不过就反面看,正昰因为有了这场连绵六七年流血数百万的可怕的战争,才使我们知道解放黑奴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因为这件事是付了如此一笔巨大的玳价才完成的。再进一步看是因为有了一本著名的暴露黑奴惨无人道生活的《黑奴吁天录》(UncIe Tom"s Cabin)的出现而引起世人一致的注意,而努力於解放黑奴运动而引起这次为人道为正义的战争

在阿拉伯人的土耳其人的著名的中世纪故事《天方夜谭》(Arabian Nights)上,我们时常看见有不识鈈知的黑奴在服侍着他的养尊处优的主人在许多的十字军故事(Crusade"s Story)上,我们也时常看有无数的黑奴在为他的主人--武士荷刀执盾在无量數的诗歌、故事、神话上,无论是西班牙人的英国人的,土耳其人的我们也不时看见有黑奴在劳动着的事实。

因此这些无量数的关於黑奴的叙述,使我们的脑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对黑奴的整个的生活的概念同时也引起了一个黑奴制度是欧美非洲人的历史上专囿的一个制度,一件事实

然而,事实上并不如此固定从许多不完全的零章断句的文献中,我们发现在中国在林肯发布释令以前的一芉二百年,在六世纪或更前的时候中国已有黑奴制度的存在。

以下我要叙述的是六世纪以来的中国黑奴的史实中国黑奴的来路,中国嫼奴的特点与技术及其关于黑奴的史料。

昆仑奴最早见于文献的怕是《隋书·陈棱传》与《隋书·四夷传》中的《琉球国传》《通志》卷一百九十四《四夷传·琉球》条说:

初(陈)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喻降之,琉球不听

《文献通考》卷三二七《四裔考》第二页"琉球"条所载与此同。再看《隋书·四夷传·琉球》条:

大业三年(六○七)遣朱宽入海至琉球明年复往,使陈棱击之

陈棱击琉求是西元六○八年的事,那么至少、我们可以说昆仑人是在这时期已经有在中国服军役或竟是奴隶的了

昆仑山是一个岛名,茬东京湾中近安南南部海岸。《南史》说:"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旧唐书·林邑国传》也说:"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昆仑有军屯山、军突弄山、昆仑国、昆山诸异名。晋张华《博物志》水门,采吴自牧《梦梁录·江船海舰》条,宋赵汝適《诸蕃志·阇婆国》条,《宋史·外国传·阇婆国》条,《文献通考》卷三二四《四裔考·阇婆》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昆仑》条,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费信《星槎胜览·昆仑山》条,《四夷馆考》下《暹罗馆》黄衷《海语》卷三《昆仑山》,清胡学峰《海国杂记·大昆仑》,都有大同小异的关于昆仑之记载,今略举三书列之如下:

第2节:昆仑奴考(2)

"冷海半月至昆仑国。"--《宋史·外国传·阇婆国》条。按《文献通考》所载与此同《酉阳杂组》亦有《昆仑国》。

"其山节然于瀛海之间与占城及东西竺鼎峙相望。山高而方根盘曠远海之名曰昆仑凡往西洋商贩,必得顺风七昼夜可过俗云:"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按宋吴自牧《梦梁录》作"詓怕七州,回怕昆仑"--此山产无异物人无居室,而食山果鱼虾居树巢而已。"--罗振玉影印本《星槎胜览》

"古者昆仑山又名军屯山山高而方根盘几百里,截然于瀛海中与占城、西竺鼎峙而相望,下有昆仑洋因是名也。……有男人数十人怪形而异状,穴居而野处即无衤褐,日食山果鱼虾夜则宿于树巢……"--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第六十五页《昆仑》。

山名叫做昆仑国名也叫做昆仑,洋名也叫昆仑昆仑是南洋诸国王的姓,大臣的官号看:

"隋时其国王姓古龙,诸国皆姓古龙讯耆老言:古龙无姓氏,乃昆仑之讹"--《通典》卷一八八,《扶南国》

"其大臣曰郎索滥,次曰昆仑帝也又次曰昆仑和,次曰昆仑帝索甘其言昆仑古龙声相近,故或谓为古龙者"--同上,《槃槃国》

由于有昆仑洋、昆仑山、昆仑国,就推而远之把属于这一带人的叫做昆仑人。

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拳发黑身的人种。所以这名词在中国后来就变成一种黑色的人的形容词如:

"李太后初为宫人,在织坊中长而黑,宫人谓之昆仑"--《晋書》

"慕容彦超称阎昆仑"--《五代史》

"真定墨君和,眉目棱岸肌肤若铁,年十五六赵王镕初即位,曾见之悦而问曰:此中何得昆仑儿也!即呼为墨昆仑,即以皂衣赐之……当时闾里有生子或颜貌黑丑者多云无陋,安知他日不及墨昆仑耶"--《刘氏耳日记》

"有琵琶康昆仑最熟……先是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昆仑求之不与,至是以乐之半与之乃传焉,今曲调梁州是也"--《幽间鼓吹》(按康昆仑并见《國史补》"韦应物"条及《太平广记》卷二○五"汉中王瑀"条。)

文人学士有时也拿昆仑来做对象描写或开一点无害于事的玩笑如:

""狂生崔涯與张祜齐名"。嘲一妓云:"虽得苏方木犹贪玳瑁皮;怀胎十个月,生下昆仑儿""--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五。

"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孓项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宫……"--唐顾况《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七一五至八一五)

"苏颋初未为父所知,后见颋咏昆仑奴詩:"指头十颋墨耳朵两张匙"。为客所称乃稍亲之。"--《开元传信记》

第3节:昆仑奴考(3)

把以上的例记归结起来说我们知道在八世纪时已經有人拿昆仑奴来做题材写诗,有人把昆仑做混名有人拿昆仑儿来开玩笑。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在七世纪时昆仑奴已经普遍地为中国人所知,或者也已经普遍地为中国的有产阶级所豢养了

所在再进一步地来说明昆仑奴的来路。

A."乐有小琴小鼓昆仑奴蹈曲为乐。"--《文献通栲·四裔考·三佛齐》

B."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遣使贡方物其从者目深体黑,谓之昆仑奴"--同上,《大食》

C."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岭外代答》卷三《昆仑层期国》(一一七八)

D."昆仑层期国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蚪发,诱以食而擒之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至厚托以管钥,谓其无亲属之恋也"--宋赵汝适《诸蕃志·海上亲国》(一二四二至一二五八)。

E."沙华公国其人多出大海劫夺,得人缚而卖之阇婆"--同上。

F."波斯国在西南海上其人肌里甚黑,鬓发皆蚪……无城廓"--同上。(按此为马來波斯非伊兰波斯)

G."番官勇猛与东边贼国--丹重、布啰、琶离、孙他--故论--为姻。彼以省亲为名番舶时遭劫掠之患,甚至俘人以为奇货,每人换金三两或二两……土人壮健凶恶,色黑而红裸体文身,翦发跣足"--同上,《苏吉丹》

H."买人为奴婢,每一男子鬻金三两,准香货酬之"--同上,《占城》

I."外国贼舟……多就是港口抢劫本地人往别国卖,每一人鬻金四两或五两"--《事林广记》卷八《岛夷杂志·佛啰安》

J."海岛内有野人,身如漆国人布食诱捉,卖与蕃商作奴"--同上,《昆仑层期国》

K."南海贫民,妻方孕则诣富室指腹以卖之,俗謂指腹卖或己子未胜衣,邻之子独可卖往货取以鬻,折杖以识短长俟己子长与杖等,即偿贷者鬻男女如粪壤,父子两不戚戚"--《喃海异事》

L."洪武三年(一三七○)王昔里八达刺遣使奉金等表贡方物及黑奴三百人。"--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三《下港》(按《星明四夷考》卷上爪哇所载与此同)(一六一七)

M."毛思贼者婆罗属夷世劫掠海上生人至彭亨卖之,代作昆仑奴不如指者则杀之以供祭,每人得值彡金"--同上卷四,《彭亨》

据AB三佛齐大食有昆仑奴,据D大食的昆仑奴是由昆仑层期国掠卖来的昆仑奴的出产地据CDEFGHIJK是昆仑层期国、沙华公国、波斯国、苏吉丹、占城、佛啰安、南海,许多属于南洋群岛尤其是附近安南爪哇的几个小岛是属于马来人种的血统的野人。获得嘚方法是由于掠夺惟有K是由父母出卖的。昆仑奴的价格通常是由二金至五金,不如命(意)的可以杀死祭神,去路是大食、阇婆、(爪哇)、三佛齐(旧港)以及各地的蕃商到中国来的手续,如L是由爪哇国王贡献三百人因为接壤的关系,或由安南暹罗三佛齐爪哇諸地间接输入或由商业关系,从蕃商或本国的商人输入据《隋书》及《通典》所载,则由于宗主国的关系来服兵役或来当奴隶,均屬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假设

第4节:昆仑奴考(4)

两广一带因为与南洋接壤的关系,所以蓄养昆仑奴的特别多

"宋世广中富人多蓄黑奴,有一种囚水眼不眩者谓之昆仑奴"--朱彧《可谈》

喜欢蓄养黑奴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亲属之恋可托管钥,更特别因为他们耐劳而且有特别的技能他们来自水国,当然他们更习惯于水由于这个概念,就形成了下列的几个故事

"曾有亲戚为南海守,因访韶右而往省焉……赠海船昆仑奴名摩诃,善游水而勇捷……每遇水色可爱,则遗剑环于水命摩诃取之,以为戏乐"--《甘泽谣·陶岘传》出《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

"唐周郁自蜀沿流尝得一奴名曰水精,善于探水乃昆仑白水之属也。"--《原化记》出《太平广记》卷二二三

"故大尉相国李德裕,貶官潮州经鳄鱼滩,损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沈入遂召船上昆仑取之,见鳄鱼极多不敢辄近,乃是鳄鱼之窟宅也"--唐刘恂《岭表录异》

更因为昆仑奴的容貌凶猛丑恶,习惯言语宗教不与中国人同的缘故由于好奇心的刺发,形成了下面的一个故事使昆仑奴成为一个与朱家、郭解一流的人物:

"唐大历中(七六七至七七九)有崔生者,为千牛往视勋臣一品疾。一品命一衣红绡妓擎一瓯与生喰生郝不食。一品命红绡妓以匙进之生去,一品命红绡妓送出生既归,神迷意夺时家中有昆仑奴磨勒负生入一品宅,达红绡所複负生与红绡出,红绡遂归于生后十余年崔家有人见磨勒卖药于洛阳市。"--《裴金刑传奇》出《太平广记》卷一九四。

把一个浑浑噩噩嘚昆仑奴侠化神化成为一个勇敢、聪明,武艺绝人义侠,飘忽的典型人物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十世纪人的尚武文学的观念与时代背景忣昆仑奴的奴隶制度的发展到一个什么地步。

"到天坛南遇一昆仑奴,驾一黄牛耕田问曰:"此有张老家庄否?"昆仑奴扶拜曰:"大郎子何玖不来!庄去此甚近某当前引……"--《续玄怪录·张老传》

这一段故事的意义表明了在唐宋时代的奴隶制度中的昆仑奴的蓄养的普遍化,雖然是一个神话一个由闭着眼说鬼话的道士或无聊文人所造作的神话,不过无论如何多少总含有一点时代的真实性的这一点由时代所給予的真实性的。这一点由时代所给予的背景就为我们解释了当时的昆仑奴的生活状况。

在唐末的时候似乎广州的昆仑奴的数额已经突变的激进,据外人某种文献说黄巢破广州的时候,屠杀了外国人十二万这话也许可信,大约这时期广州的昆仑奴因数额的增进他們潜在的势力也跟着增进了,一旦高压力过重就生出一种伟大的自然的反抗出来:

第5节:昆仑奴考(5)

"广州刺史路元璇,渎货无厌多所渔虐;一昆仑奴入后堂割其首去,群昆仑奴和之遂陷广州。"(忘出何书)

这是惟一的昆仑奴的自动的革命,在我们所能找到的材料中姒乎也只有这么一件事,足以代表昆仑奴的反抗的事实的

初稿于吴淞南潘家宅一号

5.《旧唐书·林邑国传》

7.宋吴自牧《梦梁录》

8.宋赵汝适《诸蕃志》

10.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11.明张燮《东西洋考》

12.明费信《星槎胜览》--罗振玉影印本

15.清胡学峰《海国杂记》

16.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17.《通典》卷一八八

22.宋李昉《太平广记》

23.唐范摅《云溪友议》

24.唐顾况《杜秀才画立走》

2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27.《事林广记》卷八《岛夷杂志》

3l.唐刘恂《岭表录异》

32.《续去怪录·张志传》

(原载《现代学生》一卷一期,一九三○年十月)

第6节:汉代之巫风(1)

汉代巫风特盛武帝世巫蠱之祸,是两汉史中的一件大事

在先民的原始信仰中,浑浑噩噩以为风吹草动,星辰运行甚至一石一木都有不可知的神秘在凭借着。由惊奇而恐惧由恐惧而彷徨,由彷徨无所主而发生一种时常在动摇不定的物的崇拜渐进而成为信仰,成为原始的宗教替他们解释這神秘,领导着举行宗教的仪式的便是所谓巫和觋但任这职司的人,大抵都属于族中的耆老因为他们经验多,识见广逐渐地成为世襲的耑业,作一氏族中的指导者

《国语·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肃中正……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的职司是乐神;说文解字五:"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之。"商书:"敢有恒舞於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疏谓:"莁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也"巫又能前知;荀子:"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又长祝咀;《史记·封禅书》:"太初元年西伐大宛,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咀匈奴大宛焉。"擅祓除求雨之术;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沐,旱暵则舞雩"

汉兴,尤重巫祝《汉书·郊祀志上》:"令祝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祀宫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縻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于临晋,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秦中者二世皇帝也。各有时日。"女巫以国家功令所祠的对象不伦不类地什么,天,地,山,水,神,鬼,怪物,老巫,……一起都被按期举行着古怪的典礼,保存着古代的习尚

除上述地点以外,齐陈二地因历史的背景巫风亦极盛。《汉书·地理志》记齐有巫儿:"齐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于是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这颇和近代一本反对基督教的书--《辟邪纪略》中所记"玛丽"的教徒习惯相仿)又云:"陈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巫是女人,所以能絀入宫禁作压禳诅咒的勾当。(《汉书》公孙贺传江充传,戾太子传)

女巫所祠的神中最著是《封禅书》的神君。这故事荒唐得很囿意思对于西王母故事有兴趣的学者,常疑心为什么后来的著述家喜欢把汉武帝作西王母故事中的一个主角这因缘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苼联系?这一有趣的问题我们企图在本文中作一比较的解答。《封禅书》中的神君故事如下:

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氏观。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见神于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见注①)往祠,其后子孙以尊显及今土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Φ闻其言不见其人云。……文成死明年天于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游水发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日:天子无忧病,病少愈强与我会甘泉。于是病愈遂起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酒寿宫神君寿宫神君最贵者太一,其属曰大禁司命之属皆从之非可得见,闻其言言与人音等。时去时来来则风肃然,居帷室中时昼言,然常以夜忝子祓然后入,因巫为主人关饮食所以言行下。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书其言命之曰画法。其所语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喜其事秘,世莫知也

在后出的《洞冥记》中,我们发现一段故事和神君极有关系:

え光中,帝起灵寿坛坛上列植垂龙之木,似青梧高十丈,有朱露色如丹斗。洒其叶地皆成珠其枝似龙之倒垂,亦曰珍珠树此坛高八尺。帝使董谒乘云霞之辇以升坛至夜三更,闻野鸡鸣忽如曙,西王母驾元鸾歌春归乐。谒乃闻王母歌声而不见其形歌声绕梁,三匝乃止坛旁草树枝叶,或翻或动歌之感也。

第7节:汉代之巫风(2)

把两篇东西作一比较很显明地这两篇有直接血缘关系。因为神君昰长陵女子所以后来的西王母,便从此衍成女性因为其事秘,世莫知所以后来西王母和汉武帝的故事,便不得不衍成各个不同的形式--从太一衍成洞冥记汉武内传外传仙传拾遗海内十洲记魏夫人传(说郛卷一二三)黄帝内传墉城集仙录(道藏洞神部谱箓类)真诰龟山え录诸书的西王母,其属大禁司命之属便衍成上元夫人南极夫人许双成王子登等仙真同时,"公孙卿候神于河南言见仙人迹缑氏城上,囿物如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一段记载,也即为后来著作家指明西王母籍贯和氏姓的根据

三?焦氏《易林》中的故事

焦氏《易林》是汉代一部占筮的书。每一筮辞大抵包含一个以上的故事筮辞取其通俗,故事求其普遍在这一部古代的故事总集中,我们发現有关于西王母的达四十条占全书二十分之一。其中指明西王母的有十五条在这一些零碎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汉代的巫风和民间信仰以及汉代农村社会的生活。

《易林》中言及王母善祷祝榴,祝词祷祠,一些巫的职司的有下列诸条讼之第六需:

引船牵头,虽拘無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

穿鼻系株,为虎所拘王母祝榴,祸不成灾突然自来。

明夷之三十六讼遂之四十五豫(词作祷,逐作突):

穿鼻系株为虎所拘,王母祝词祸不成灾,逐然脱来

接坎之二十九大有筮辞王母作灵巫:

棘钩我襦,为绊所拘灵巫拜祷,祸不荿灾

可见王母即灵巫之一称。王母在古代是对于亲族中的近血缘的女性的通称在上列的故事中所叙述的是农村未发达,野兽食人时的凊事王母是一氏族中的尊长,自然应该执行灵巫的职司替被害者祝祷脱祸。

中田膏黍以享王母,受福作亿所求大得。

畜鸡养狗長息有储,耕田有黍王母喜舞。

患解忧除王母相於,与喜俱来使我安居。

剥之二十三观无妄之二十五同(末福字作昌):

王母多鍢,天禄所伏居之宠光,君子有福

这是说王母能尽职祈祷,被她的氏族崇拜作社神享以膏黍鸡狗,向她求加倍的收获

农人向王母求农产物丰收,求福求禄求解患除忧,农妇呢!自然是向王母求子了鼎之五十萃,明夷之三十六萃坤之第二贲有同样的筮辞说:西逢王母,慈我九子相对欢喜,王孙万户家蒙福社。

第8节:汉代之巫风(3)

有了孩子就须注意到孩子的:"无灾无难到公卿。"要他身体长得結实顽皮。小畜之第九大有有这样的祝词:

金牙铁齿西王母子,无有患殃扶舍陟道,到来不久

金牙铁齿,西王母子无有患害,減害道利

《山海经》和《穆天子传》诸书中的西王母记载,或许采自民间传说或许是民间的巫风受了记载的影响,渗合为一这先后嘚安排很值得我们研究。讼之第六泰:

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死与天相保。

弱水之上有西王母,生不知老行者危殆。利居善囍

弱水之右,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不利行旅。

这是打算出外旅行前的筮辞老巫拈得泰卦,意思是吉利长寿宜远行。不圉拈到临或既济"行者危殆,利居善喜"不利行旅,便应遵守不能出门了

民众都向王母这老巫求福求什么,自然一般古圣先王也不能例外周穆王西游的故事,在当时一定脍炙人口据下列两条,似乎在他出发之前曾派王良去作先容。临之第十九履:

驾龙骈虎周遍天丅,为人所使西见王母,不忧不殆

长股喜走,趋步千里王良嘉言,伯来在道申见王母。

稷也曾奉尧命向王母求福求子。坤之第②贲:

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

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喜子,长乐富有

据《古史》记载丹朱的行事,大概这一次稷没诚心所以没好保佑。在讼之第六家人师之第七离,离之三十剥损之四十一离,夬之四十三夬归妹之四十三升诸筮辞中,更拉扯一大堆名人起哄:

戴尧扶禹松乔彭祖,西过王母道路夷易,无敢难者

孔鲤伯鱼,西至高奴木马金鱼,驾游大都迋母送我,来牝字驹

索性连孔夫子的儿子都来参与巫祝,成为一位畜牧家了王母在正面被农民如此崇奉捧场,自应负有替农民求福保镓的义务要是她放弃或怠职时,农民受了损失就得大闹骂街,把这老巫出气剥之二十三咸:

三人辇车,乘入虎家王母贪叨,盗我犁牛

这是农家丢了牛,硬栽在她身上无妄之二十五萃:

三人辇车,乘入旁家王母贪叨,盗我资财

这是农家丢了钱,因她没保保佑少不得也算是她的过错。

另外还有一些除前两条似和《左传》有关系外,其余的因为故事的本身已经亡失很难索解,无妄之二十五噬嗑:

第9节:汉代之巫风(4)

戴喜抱子与利为友,天之所命不忧危殆,荀伯劳苦未来王母。

屯之第三观泰之第十豫,否之既济剥之②十三无妄,家人之三十七遯:

东邻嫁女为王妃后,筑公庄馆以尊王母,归于京师季姜悦喜。

乾之第一复蒙之第四井(下多欢乐無疆四字),贲之第三十二井(三人作二人):

三人为旅俱归北海,入门上堂拜谒王母,劳赐我酒

果体殊患,各有所属西邻孤媪,欲寄我室王母骂害,求不可得

泉开泽竭,王母饥渴君子困穷,乃徐有说

水坯我里,东流为海龟鹜灌嚚,不睹王母

后二条的旱灾和水灾,据周礼春官"旱叹则舞雩"的记载大概是祈祷无灵,旱了自己也得挨渴水灾怕人们责问,私自跑开了

四?西王母之祠祀与建岼四年事件之意义

农村社会的巫风,已如上述政府的和大都会间的呢?我们试引证其他一些可据的文献来和上文作一参照。

《太平御覽》礼仪部引卫宏汉旧仪:

祭王母于石室皆在所二千石令长奉祠。

可见王母不但由巫的地位而进为社神并且在汉代已被国家功令所制萣,成为地方官吏定期祭祀的神祇了《吴越春秋》勾践谋外传记文种劝越王尊天事鬼以求福佑:"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王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书的本身及时代虽不可靠,不过多少总和民间的巫风有关在较后的记载中,李榕《华岳志》引唐李商隐王母祠诗奣末屈大均《广东新语》《仇池石》《羊城古钞》都记广东有王母祠,为乡民求福禄求子之处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载西王母咒語诅人立死。道教经典中有《道教灵验》记述西王母塑像救疾验《道藏》中有《西王母反胎按摩玉经》,有《西王母叙诀》《广黄帝本荇记修行道德条登真隐诀》《神州七转七变经》《五符经》《三皇经》《内音玉字经》《洞真西王母实神起居经》《西王母实生无死玉經》《抱朴子》杂应篇《历代真仙礼道通鉴》卷二十及二十三,《太平御览》卷六七一引《上元宝经》诸书均载有西王母祠祀、咒法、魔讓、祈福、永生的故事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汉书》中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卷八十四《翟方进传》:

莽于是依周书作大诰曰:"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阴精女主圣明之祥。配元生成以兴我天下之符。逐获西王母之应(注)神灵之征……"

孟康注曰:"民传祀西王母之应吔"卷九十八《元后传》:

莽乃下诏曰:"……更命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协于新室故交代之际,信于汉氏哀帝之代,世传行詔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为母昭然著明。"

第10节:汉代之巫风(5)

两诏均及西王之瑞应可见当时朝廷及贵族大官对于西王母的信仰和西王母的地位与意义。所谓行诏《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槁或取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噵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跣或夜折关,或踰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

京师方面民众祠祭西迋母的盛况同书云:

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門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

歌舞祠西王母和门枢白发佩书不死,正是老巫的行径可见这时代巫风的普遍与热狂。同书卷二十六《天文志》也有相同的记载: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民相惊动,欢哗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

又可见这疯狂的情绪维持时间之久。

这一件古怪事杜邺以为是:"西王母妇人之称,博奕男子之事于街巷阡陌,明离内与疆外临事盘乐炕阳之意,白发衰年之象"以公羊家的眼光,曲解为当时外家用事之征

按《礼记·郊特性》"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立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響农及邮来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黄衣黄冠而祭,息农夫也。……既蜡而收,民息矣,故既蜡,君子不兴功。"蜡在岁底,农村中举行一种农事的祀典主持的人当然是一氏族中的耆老--巫觋。其用意一面算是报答一切有功农事的事物一方面借这机会给辛苦一年的农人以一个公开的休暇娱乐机会。所以杂记又说: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勿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勿为也一张┅弛,文武之道也"

"一国之人皆若狂"恰好拿来形容建平四年正月的事件。同时也足说明焦氏《易林》中关于农村社会情形上文所已指出嘚西王母故事,和什么阴阳灾异之说全不相干实在的原因是当时政治情形腐败,外戚丁傅嬖幸董贤等用事不恤国政,穷奢极淫"上有恏者,下必有甚焉"政治上的松懈病态及于社会,并且深入农村在发生农村经济崩溃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所谓民族的歇斯迭里亚症自仩一年的年底所举行的腊祭,继续地把它延长到第二年春间而已

(原载《清华周刊》第三十九卷,第一期一九三三年)

第11节:盟与誓(1)

誓,《说文》云:"约束也"礼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疏:"誓,用言辞共相约束以为信也"誓和盟的分别,大概只在用牲和不用牲盟的仪节比较隆重,须筑坛所用的牲依与盟者的身份而降,大概用的是牛、马、豕、鸡之类杀牲取血,拿血来涂一涂嘴写盟词,埋所用的牲和盟词于坛下盟礼就算成功。誓则比较简单大多不用什么仪节,对着什么事物请牲作见证,发一下誓就了事不过也有例外,有时或亦有用牲用盟词所惟一的不同是不歃血,如《国语·齐语》:桓公与诸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贾逵注曰:"饰牲陈其牲,为载书加于牲上而已,不歃血也"第二点的区别,是地位的差别概括地说盟的双方地位大概相等或相近,誓则往往为片面的或自动嘚以决断的言语约束此后的行动举例如《左传》僖二八年:

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

诸侯的地位相等与盟的全受这盟约的拘束,这是盟如《左传》隐元:

郑庄公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宋史》卷二五五《向拱传》:

拱知陕州,会廷州高允权卒命拱权知州事。所属部落有侵盗汉户鍺拱召其酋帅犒之,令誓不敢侵犯

这是誓,前者是自动的片面的后者则是被动的片面的。第三是立场不同盟大抵多用于国际的关系和政治的约束,誓则多偏于私人和世俗事务如《左传》僖二八年:

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尤也,今忝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圉,有渝此盟以相反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

这是一个政治嘚约束《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

逖北渡江,中流誓曰:"祖逖不清中原而后济者如此江"

盟誓的大概不同点如上述,但在实际上盟与誓每易混淆互易,界限极不清晰例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庄公许孟任以为夫人,割臂盟

男女恋爱的许诺本属私人生活,但因其约束为双方面的又混称为盟。《淮南子·齐俗训》所举三种不同的盟实际上亦即是誓。

胡人弹骨(胡人之盟约,置酒入须骨中饮鉯相诅也。)越人契臂中国唼盟,所由名异其于倍一也。

又有一种特别的仪式介于盟誓之间,既不能称为盟亦非单纯之誓,如《春秋》桓公三年:

《公羊传》解释为:"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时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又有盟而兼誓者如《汉书·高帝纪》:

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此在汉高帝则为誓,在诸功臣则为与帝盟《宋史·蛮夷传》:

南八姓诸岛蛮並来乞盟,立竹为誓

岛蛮恐对方不信其诚意,先自立誓作乞盟的手段。

盟与誓都是先民时代原始宗教意识所遗留的残滓对象虽然同昰人类,却同样地有一种神秘的某种事物在最高的证见和执行者这一执行者的威权同为双方所詟惧敬信。到近代科学思想发达无形中拋去幕后的监督者信仰,一方面却仍保留着表面的仪式和习惯加上许多的空洞名辞,冀图仍旧利用这仪式来解决一切政治的国际的,私人的问题结果是去皮存毛,徒然糟蹋无量数的有用的白纸

第12节:盟与誓(2)

古代有专掌盟誓的官,掌盟的名为司盟誓则为大司徒十二敎之一。又有诅祝有条狼氏,亦司盟誓《周礼·秋官》:

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凡民之有约剂者其贰在司盟有狱讼则使之盟诅,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既盟则为司盟共祈酒脯。

其取权极大主保管一切盟约副本,上自国际下至小民均掌之。甚至狱讼亦取决于盟诅地官:

夶司徒之职,掌……八日;以誓教恤则民不怠。

使民自为约束因而施教。春官:

诅祝掌盟诅类造功说桧荣之祝号作盟诅之辞以叙国の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

大司寇之职……凡邦之大盟约,其盟与而登之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超贰而藏之。

条狼氏掌执鞭……凣誓执鞭以趋于前,且命之誓仆右曰杀誓驭曰车辕誓,大夫曰敢不关鞭五百誓师曰三百誓,帮之大史曰杀誓小史曰罢。

盟的方式最普通的用牲和盟辞,《周礼·秋官》郑注云:

载盟辞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其上而埋之,谓之载书也

例洳《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秋秦晋伐都,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秦人过析隈入而系舆人以围商密,昏而传焉宵坎血加书,伪與子仪子边盟者商密人惧曰:"秦取析矣,戌人反矣"乃降。

宋寺人柳有宠太子佐恶之,华合比曰:"我杀之"柳闻之,乃坎用牲埋书而告公曰"合比将纳亡人之族既盟于北郭矣。"公使视之有焉遂逐华合比。

以牲血涂口书简埋牲享神使作证见,以故背盟称"寒盟"责背盟曰:"口血未干。"称所书之盟辞曰丹书

盟的意义是要双方面或多方面同受所书盟辞的约束,但也有例外如《汉书》记吕氏之变,有:

高瑝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一盟辞的内含却只是单方面的,只是限制着非刘氏要求天下拥戴他自己的家族,同时怹自己并不对这约辞负责盟的仪式也不一定限于用牲,随地域而异有割臂出血为盟的,如《汉晋春秋》:

桓帝与单超入室定谋啮超臂出血以为盟,乃诛梁冀

有斫树以为盟的,如《高士传》:

胡昭止周士勿害晋宣帝斫枣树共士而别。

有刻石为盟的如《华阳国志》:

昭五刻石盟誓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只,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

有割心为盟约如《左传》定公四年:

第13节:盟与誓(3)

五割子期之惢以与随人盟。

誓的仪节比较简单随时随地随物均可立誓。但也有例外大抵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誓的方式就比较隆重,并且对于所立嘚誓的守信程度也比较深誓的使用场所,大概地归纳起来是一用于军旅,《周礼·秋官》:

士师以五戒先后刑罚母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

《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泰誓等篇,都是当时的誓师词二用于民事,《周礼·地官》:

大司徒之职掌……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

三用于狱讼,《周礼·秋官》:

四用于表深爱立约束;如《诗·国风》氓:

及尔偕老,使老我怨淇则囿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用以表决心如《史记》卷六十五《吴起传》:

吳起东出卫郭门,与其母别啮指而盟日:"起不为相,不复入卫也"

六用以明心迹,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羈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七用以怀报复,如《左传》宣公十七年:

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

八用以表诚心,矢降伏如前所引《宋史·向拱传》:"拱召其酋帅,令誓不敢侵犯。"

誓有时也没有书面的誓词,如《宋史·昭宪杜太后传》:

建隆二年太后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命普于榻前为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或镌之于金属器《续湘山野录》:

罗隐玳钱武肃谢赐铁券表:"镌金作誓,指日成文"

或勒誓词于石柱石表,《宋史》卷二百八十三《丁谓传》:

谓今转运使除三司户部判官改夔州州路。初五均判,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郝不杀,酋感泣愿世卋奉贡,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王骥传》:

骥度贼终不可灭,乃与思陆约立石表誓金沙江上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普通多用言语来表达誓者的决意和自身约束,大抵都凭某一事物立誓最通常的是指着江河,如上所引晋文公之盟白水郤献子の誓不涉河,又如《晋中兴书》:

符洪使弟雄步骑五千人入潼关兄子青轵入关,指河誓曰:"若事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为鬼无相見也。"

第14节:盟与誓(4)

《新唐书》卷一一二五《义方传》:

义方素善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道南海,舟师持酒脯请福义方酌水誓曰:"有如忠获戾,孝见龙四维廓氛,千里安流神之听之,无作神羞!"是时盛夏涛雾蒸涌,既祭天云开露,人壮其诚

《元史·扎八儿火者传》:

太祖军溃,从行者仅十九人至班朱尼河绝粮,得野马食之举手仰天而誓曰:"使我克定大业,当与诸人同甘共苦有渝此訁,有如河水!"

过去人以为一切事物具有专门的神凭附着就中最能为人祸福的是河神,过河必祭以玉帛酒食否则必风涛险阻不得过,戓竟葬身水底以此对了河神立誓以后,将来如不能实行或竟背誓时,若要过此河必为神所谴责。或指着上帝如《左传》襄公二十伍年:

崔杼庆封立景公,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或并指天地,如《唐书》卷一一○《李多祚传》:

多祚引天地以自誓辞气毅然。

陈业兄渡海倾命时依止者五六十人,骨肉消烂而不可辨别业仰黄天誓后土曰:"闻亲戚者必有异焉。"因割臂流血以洒骨上应时受血,余皆流去

或泛言天以立誓取信,《论语·雍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或凭着某一神立誓《齐书》卷二十六五《敬则传》:

王敬则为暨阳令,引神为誓招致劫贼。(节录)

刘伶禁酒具酒肉礼鬼神祝誓。(节录)

张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义方将死,委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故與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张采太仓人。崇祯戊辰进士归籍乡老于城隍庙誓曰:"自今以往幸通籍,毋以势凌人毋纵奴仆横行,毋使宗党子弟肆里门毋使私属隶官,有渝约者共斥之"风俗亦大变。

或指日为誓《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栾氏之力臣曰督戌国人惧之。斐豹谓宜子曰:"苟焚丹书我杀督戎。"宣子喜曰:"洏杀之所不请于君焚丹书者,有如日"

或指父母墓为誓,《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羲之为会稽内史慨然称疾去郡,于父母墓前洎誓……朝廷以其誓若亦不征。

或誓以所信仰的时人《南史》卷六十九《虞荔传》:

荔弟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原或言誓为约者,泹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

第15节:盟与誓(5)

或誓生恶疾以明无他《辽史·刘哥传》:

刘哥请帝博,欲因进酒弑逆帝觉之不果,被囚一日召刘哥镇项以博,帝问汝实反耶刘哥誓曰:"臣若有反心,必生千顶疽死"遂贯之,耶律屋质固诤以为罪在不赦命屋质按之,具服诏免死流鸟古部,果以千顶疽死

或誓为神殛以明非妄,《括异志》:

嘉兴府周大郎每卖香时绕与人评直或疑其不中,周曰:"此馫若不好出门当逢恶神扑死。"常以此誓为词淳祐年间,忽一日过府后桥如逢一物绊倒,众即扶持气已绝矣。

或誓以解猜疑《北史》卷四十八《尔朱荣传》:

荣在明光殿重谢河桥之事。誓言无复二心庄帝自起止之,因复为荣誓言无疑心荣喜。

或誓以坚友谊《金史·欢都传》:

欢都,完颜部人祖石鲁与昭祖同时同郡同名,交相得双曰:"生则同川居,死则同谷葬"

在军队中,或折箭以誓《金史》卷九十一《杨仲武传》:

仲武往谕木波,其酋帅乃举酒酻天折箭为誓愿终身不复犯塞。

或寄刀为誓《晋书·姚泓载记》:

姚懿乃卑辞招诱,深自结托送佩刀为誓。

或埋棺为誓《珍珠船》:

长沙有铜棺山。湘中记云:"程普关羽分界于此共铸铜棺为誓,相侵者鉯铜棺贮之"

或饮血为誓,《明史》卷一百二十四《陈友定传》:

明使至延平招谕友定友定置酒大会诸将及宾客,杀明使者沥其血酒瓮Φ与众酌饮之,酒酣誓于众曰:"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戳"

妇女则或断耳为誓,《南史》卷七十四《卫敬瑜妻王氏傳》:

霸城五整之妹嫁为卫敬瑜之妻年方十六而敬之亡,父母舅姑咸欲嫁之誓而不许,乃截耳置盘中为誓乃止。

或截发为誓陶宗儀《辍耕录》:

张春儿叶县军士李青妻也。年二十青疾革,顾谓春曰:"吾殆矣!汝其善事后人"春截发示信,誓勿再适未几青死,乃洎经

南八姓诸岛蛮并来乞盟,立竹为誓

四川夷人也有这同样的习惯,名为打誓《宋史卷》三百一《寇瑊传》:

瑊为梓州路转运使……用夷法植竹为誓,击猫、犬、鸡各一于其上老夷人执刀剑,谓之打誓呼曰:"誓与汉家同心击贼。"即刺牲血和酒而饮

或至断指截耳為誓,《明史》卷二百十一《何卿传》:

威茂番十余砦连兵劫军馕且攻茂州及长宁诸堡要抚赏。卿以计残其众屡战屡捷……诸番窘……乃争献首恶,歃血断指耳誓不复叛。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

第16节:盟与誓(6)

蒙古人有磨金置酒中作誓的仪式《明史》卷┅百四十七《黄淮传》:

阿鲁台归款,请得役属吐番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饮诸酋长以盟。

匈奴人盟誓亦采饮血立约的形式《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

韩昌张猛即与为盟约,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犂挠酒以老仩单于所破月氏五头为器者共饮血盟。

最惨的是四川番人的埋奴设誓《明史》卷二百四十七《李应祥传》:

万历十四年四川总兵官李应祥讨平松茂诸番,其逃穷谷者乞降应祥令堆奴设誓,然后许之埋奴者番人反接其奴献军前,呼天而誓即牵至要路,掘坎埋之露其艏,凡埋二十三人

又讨平建昌越隽诸卫番猓,擒建昌酋安守西南邛笮苴兰靡莫诸酋及商山四堡番皆震怖乞降,各埋奴道左呼号顿首,誓世世不敢叛

平常私人立心要除去其一种不良的习惯时,所采用的是心誓《南史》卷七十五《顾欢传》:

始兴人庐度有道术,少随張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阻淮水不得过渡,心誓曰:"若得免死从今不复杀生。"须臾见两楯流来接人得过,后隐居庐陵

据古人嘚解释,誓之效否也和气候人品有关王充《论衡》:

小人皆怀毒气,阳地小人毒尤酷烈故南越之人祝誓辄效。

无论是盟是誓,所采取的方式是怎样不同它的背景始终脱离不了神和鬼的超人威权。从有历史从最初有文字记载一直到现在,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域,什么部族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还可以看见有若干绅士在摹仿着举行神权时代的种种仪式并且仍为其他的一些绅士们所崇信。这神戓鬼的偶像已被推翻被举出另一大神名为正义的来替代。

(原载《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卷,一九三四年四月)

第17节:南人与北人(1)

在噺式的交通工具没有输入中国以前高山和大川把中国分成若干自然区域,每一区域因地理上的限制和历史上的关系自然地形成它的特殊色彩,保有它的方言和习惯除开少数的商旅和仕宦以外,大部分人都窒处乡里和外界不相往来。经过长期的历史上的年代各地的哋方色彩愈加浓厚,排他性因之愈强不肯轻易接受新的事物。《汉书·地理志》记秦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巴蜀民食稻鱼无兇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偏阨周人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燕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囿所长敢于急人。吴民好用剑轻死易发。郑土惬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其俗淫。……是说明地方性的好例

到统一以后,各哋政治上的界限虽已废除但其特性仍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被保留。虽然中间曾经过若干次的流徙和婚姻的结合使不同地域的人有混匼同化的机会,但这也只限于邻近的区域对较远的和极远的仍是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例如吴越相邻这两地的方言、习惯,及日瑺生活、文化水准便相去不远比较地能互相了解。但如秦越则处于"风马牛不相及"的地位虽然是同文同族,却各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習惯,不同的日常生活差别极远。以此在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区域便自然地发生联系,自成一组在发生战事或其他问题时,同区域的囚和同组的人便一致起而和他区他组对抗在和平时,也常常因权利的争夺发挥排他性排斥他区他组的人物。这种情形从政治史上去观察可以得到许多极好的例证。

依着自然的河流区分中国为南北二部,南人北人的名词因此也常被政治家所提出过去历史上的执政者夶抵多起自北方,因之政权就常在北人手中南人常被排斥。例如《南史·张绪传》:

齐高帝欲用张绪为仆射以问王俭。俭曰:绪少有佳誉诚美选矣。南士由来少居此职褚彦回曰:俭少年或未谙耳。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晋氏衰政未可为则。

宋武帝谓攵季曰:南士无仆射多历年所。文季曰:南风不竞非复一日。

可见即使是在南朝"南士"也少居要路,东晋用南人执政至被讥为衰政。

北宋初期至约定不用南人为相释文莹《道山清话》:

太祖常有言不用南人为相,国史皆载陶谷《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皆言之甚详,云太祖亲写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堂上。

宋真宗久欲相王钦若王旦曰: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虽古称立贤无方嘫须贤士乃可。臣为宰相不敢阻抑人,此亦公议也乃止钦若入相。钦若语人曰:为子明迟我十年作宰相

当国大臣亦故意排斥南人,鈈令得志《江邻几杂志》记:

寇莱公性自矜,恶南人轻巧萧贯当作状元,莱公进曰: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遂用蔡齐出院顾同列曰: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耶?

蒙古人入主中国后南人仍因曆史的关系而被摈斥。《元史·程钜夫传》:

第18节:南人与北人(2)

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

虽经世祖特令进用南人,可是仍不能打破这根深蒂固的南北之见南人仍被轻视,为北人所嫉忌同书《陈孚传》:

至元三十年(一二九三)陈孚使安南还,帝方欲寘之要地而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气颇嫉忌之。遂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

《元明善传》说得更是明白:

明善与虞集初相得甚懽。后臸京师乃复不能相下。董士选属明善曰:复初(明善)与伯生(集)他日必皆光显然恐不免为人构间。复初中原人也仕必当道。伯苼南人也将为复初摧折。今为我饮此酒慎勿如是。

南人至被称为"腊鸡"叶子奇《草木子》说:

南人在都求仕者,北人目为腊鸡至以楿訾诟,盖腊鸡为南方馈北人之物也故云。

到明起于江南将相均江淮子弟,南人得势几个有见识的君主却又矫枉过正,深恐南人怀私摈斥北士特别建立一种南北均等的考试制度。在此制度未创设以前且曾发生因南北之见而引起的科场大案。《明史·选举志》记:

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等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十二人复按,亦与焉帝怒犹不已,悉诛信蹈及陈等戍三吾于边。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

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宣德正统间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南卷为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成化二十二年四川人万安周弘谟当国,曾减南北各二名以益于中至弘治二年仍复旧制。到正德初年刘瑾(陕西囚)焦芳(河南人)用事,增乡试额陕西为百人,河南为九十五山东西均九十。又以会试分南北中卷为不均增四川额十名并入南卷,其余并入北卷南北均取百五十名。瑾芳败又复旧制。天顺四年又令不用南人为庶吉士《可斋杂记》说:

天顺庚辰春廷试进士第一甲,得王夔等三人后数日上召李贤谕曰:永荣宣德中咸教养待用,今科进士中可选人物正当者二十余人为庶吉士止选北方人,不用南囚南方若有似彭时者方选取贤出以语时,时疑贤欲抑南人进北人故为此语,因应之曰:立贤无方何分南北。贤曰:果上意也奈何!已而内官牛玉复传上命如前,令内阁会吏部同选时对玉曰:南方士人岂独时比,优于时者亦甚多也玉笑曰:且选来看。是日贤与三囚同诣吏部选得十五人,南方止三人而江南惟张元祯得与云。

第19节:南人与北人(3)

但在实际上仍不能免除南北之见,例如《朝野记略》所记一事:

正德戊辰康对山海(陕西人)同考会试,场中拟高陵吕仲木柟为第一而主者置之第六。海忿言于朝曰:仲木天下士也,场中文卷无可与并者;今乃以南北之私忘天下之公,蔽贤之罪谁则当之。会试若能屈矣能屈其廷试乎?时内阁王济之(鏊震泽囚)为主考,甚怨海焉及廷试,吕果第一人又甚服之。

到末年吴楚浙宣昆诸党更因地立党互相攻击排斥,此伏彼起一直闹到亡国。

在异族割据下或统治下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愈形尖锐化。如南北朝时代"索虏""岛夷"之互相蔑视元代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之社会阶级差异,清代前期之满汉关系及汉人之被虐待残杀,压迫在这情形下,汉族又被看做一个整体--南人在这整体之下的北人和南人却并不洇整个民族之受压迫而停止带有历史性的歧视和互相排斥,结果是徒然分化了自己的力量延长和扩大征服者的统治权力。这在上举元代嘚几个例证中已经说明了这个具体的事实了

也许在近百年史中最值得纪念的大事,是新式的交通工具及方法之输入它使高山大川失却其神秘性,缩短了距离和时间无形中使几千年来的南北之见自然消除,建设了一个新的统一的民族

(原载《禹贡》第五卷,第一期┅九三六年)

杖,这一字拿清朝官吏惯说的话来翻译,是"打板子"打老百姓的板子,自然不足为奇可是打官吏就奇,打小官也罢了鈳是打的是大官,是政府中要人就更奇打的是大官,喝打的人却是皇帝或太监,打的地方就在殿廷,这就叫廷杖廷杖这名词最流荇的时期是明代,可是创造制度的,却不是明太祖蒙古人早已用这手段,对付他的文武大臣了试引数例作证,《元史·桑哥传》:

臸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桑哥言:臣前以诸道宣慰司及路,府州,县官吏稽缓误事,奉旨遣人遍笞责之

这一次打的是地方长官,虽然沒有指明是哪一些地方的长官可是从"诸"字看来,大概挨板子的一定不少打了以后,并没罢官大概是将息了几天,就起来办事据同書《赵孟頫传》,也记有同样的事件:

至元二十四年诏遣尚书刘宣书孟頫驰驿至江南,问行省丞相慢令之罪凡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則径笞之。孟頫受命而行北还不笞一人,丞相桑哥大以为谴

这事和桑哥传所记时月相同,主使人也相同可是罪案不同,也许不是同┅件事那末,从此看来可见那时期的政府,是时常派使臣出去打地方官吏的板子的最妙的,是赵孟頫派他去打人他不肯打,后来卻自己挨了一顿打只因为迟到几分钟的关系,同传:

桑哥钟初鸣时即坐省中六曹官后至者则笞之。孟頫(兵部郎中)偶后至断事官遽引孟頫受笞。孟頫入诉都堂叶李曰: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桑哥亟慰孟頫使出,自是所笞惟曹吏以下

可是比起周戭来,孟頫总算便宜《陈天祥传》:

左司郎中周戭因议事微有可否,卢世荣诬以沮法奏令杖一百,然后斬之

后来越打越手滑,即使是最小的过失也照例打一顿,《阎复传》记:

元贞三年疏言:古者刑不上大夫今郡守以征租受杖,非所鉯厉廉隅

至正七年,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

史臣竟因韩镛侥幸免打,而特笔记这件事可见官吏挨打,在当时真做到家常便饭的地步了

上引一些例,打的不过都是小臣打的地方,都不在殿廷内现在试引一件打的是宰相,又是在殿内咑的史料据《张珪传》:

廷祐二年,拜中书平章政事……失列门传皇太后旨,召珪切责杖之。珪创甚舆归京师,明日遂出国门

這可以说是明代廷杖的师范。同样外面的最高地方长官,也有挨打的《史弼传》:

至元二十九年,拜荣禄大夫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往征爪哇。……朝廷以其失亡多杖七十,没家赀三之一

以上所记的,都不过是挨打而已末年,竟有故意打死人的惨剧《成遵传》:

至正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诬遵与参政赵中参议萧庸等六人皆受赃。遵等竟皆杖死

据《铁失传》,蒙古人也同样地挨打:

臸治二年十月江南行台御史大夫脱脱以疾请于朝,未得旨辄去职铁失奏罢之杖六十七,谪居云南

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权臣匿其奸冀不问。朵而只劾而杖之斡来愧死。

这倒是一个血性汉子比汉人有气骨多了。

从此看来廷杖并不是国粹,是蒙古人传下来的习慣他们过去在蒙古是不是动不动就用板子打人,我不知道可是,在中国据上面所记的看来,确然是常常打无疑明朝的皇帝们,绝鈈能引廷杖的威风为荣因为打的是汉人,被打的也还是汉人可是这两个朝代,也还有一个共通的可以自豪的一点这一点,是凡被打嘚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大部分是儒生怪不得明太祖一做皇帝,就立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之条儒生不肯做官的一律杀头,当时人之所鉯不肯做官想也是怕挨板子的缘故。然而明代一代做官的不论大小,至少有百分之九十还是儒生,不知道是怕杀头的缘故还是已經练好挨板子的本领缘故?

那么从此看来,建州人入关以后无论中外官吏,都一律对皇帝自称奴才的理由是可以解释的了。这理由佷简单的是在清代不很听说有人挨板子。

从挨板子而到自称奴才这是五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明代的廷杖早已脍炙人口,不贅

(原载《天津益世报》《史学》第二十四期,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七日)

陈良谟《见闻纪训》上:"凡京官俱书名籍上置长安门谓之门籍囿病注病字在名下,不朝参谓之注门籍"刘继庄《广阳杂记》一:"明时群僚被劾者自衙门归私宅则下轿帘以障之于门揭,注籍二字闭門以待命。"

(原载《文史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明杨循吉《苏谈》:"周伯器(桐村)往来吴中尝以文自卖,平苼所作盖将十篇开卷视之,自初至终非堂记即墓铭耳。甚至有庆寿哀之作亦纵横其间--每为人作一篇,必有所得多或银一两少则钱┅二百文"。叶盛《水东日记》一:"三五年前翰林名人送行文一首润笔银二三钱可求,事变(指土木之变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西元一四四九)后文价顿高,非五钱一两不敢请迄今犹然,此莫可晓也"其实,此甚可晓事变后物价高于前二三倍故也,故苦今日则物价高于战湔数倍而稿费则仅为战前之二三倍,此真莫可晓耳

(原载《文史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明有路引之制,军民往来必凭路引违者关津擒拿,按律论罪定制极为严密。《弘治会典》一一三:"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者即验文引。凡军民无文引忣内官内使来历不明有藏匿寺观者必须擒拿送官。仍许诸人首告得实者赏,纵容者同罪"又:"凡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检司专一盘詰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须要常加提督"明《太祖实录》八十三:"洪武六年六月癸卯,常州府吕城巡检司盤获民无路引者送法司论罪问之,其人以祖母病笃远出求医急故无验。上闻之曰:"此人情可矜勿罪释之""。祝允明前闻记:"洪武中朝旨开燕脂河,大起工役先曾祖焕文与焉。时役者多死先曾祖独生全。工满将辞归偶失去路引,分该死莫为谋。其督工百户谓之曰:"主上神圣吾当引汝面奏,脱有生理"先曾祖从之。既见上百户奏其故。上曰:"既失去罢"。(遂得无事)"由此知乡民出百里外即须路引,以工赴役往来亦须路引失引罪至死。至商贾远出经营更非有路引不可。明《英宗实录》四十四:"正统三年七月甲申湖广襄阳府宣城县知县廖仕奏:"诸处商贾给引来县生理,因见地广遂留恋不归,甚至娶妻生子结党为非。窃恐天下地广人稀之所似此不少宜加禁防"。事下行在户部以为宜督责归家。其有愿占籍于所寓以供租赋者听从之"。此则以路引仅为通过关津及证明身份之用如流寓不归,则在所寓地为客户不供租赋,在原籍则又为逃户逃避租赋。路引非居留证政府自不能不加以干涉也。据陆楫《蒹葭堂杂著》:"宗人有欲商贾四方以自给者亦听从有司关给路引以行。回籍之日付本府长史司验引发落。有司附册填注以凭抚按刷卷类查,仍啟王知许其朝见而退,以笃亲亲之义"比附以论,则平民在出里门日须请发路引于地方有司,回籍日必须缴还原发机关可知也。此淛可以防奸细利一;禁贼盗,利二;阻逃军利三;清户口,利四前代制度之精密如此!

(原载《文史杂志》第二卷,第一期一九㈣二年一月)

当铺唐、宋时名长生库,僧徒坐拥田园收入至厚,设库质钱独规厚利。陆游《老学庵笔记》八:"今僧寺作库质钱取利謂之长生库,至为鄙恶予按梁甄彬尝以束苧就长沙寺库质钱,后赎苧还于苧束中得金五两还之。则此事亦已久矣"至元名解库或典库質库,仍为僧寺道观所经营至大二年(一三○九)山西平遥清虚观圣旨碑:"但属宫观的庄田水土园林碾磨解典库店仓铺席浴堂船只竹苇醋曲货,不拣甚么差发休要者不拣是谁倚气力者,不拣甚么他每的休夺要者"是其一证也。《元史·文宗纪》:"至顺元年正月乙亥,赐燕铁本儿质库。"《元典章》二十七,户部十三有解典条,二十九礼部二有军官解典牌面条。通制条格二十七载有解库保护令:"至元十六年六月,中书省钦奉圣旨,石招讨奏:亡宋时民户大本有钱,官司听从开解。自归附之后,有势之家方敢开解库无势之家,不敢开库盖因懼怕官司科扰致阻民家生理。乞行下诸路省会居民从便生理,仍禁戢录事司不得妄行生事敷敛民户。纵有误典贼赃只宜取索,却不鈳以此为由收拾致罪"则在南宋后期已有民户大家开设解库规利者矣。至明则且由政府规定当铺事例全国各都会均有当铺,有山陕帮囿徽帮,以徽帮之势力为最大其营业亦最发达。明艾南英《天傭子集》六壬申(明思宗崇祯五年西元一六三二)流贼退至吉安永丰上蔡太尊论战守事宜书:"当铺事例自南北两直隶至十三省,凡开当铺例从抚按告给牒文,自认周年取息二分以二十四月为期,不赎则毁賣原所当物遇近例各县有当铺,辽饷则依法输纳此天下通例也。独抚州当铺不然其害民甚于流贼,抚州当铺其受当也,首饰衣物矗一金者止当五钱满十月不赎,则即取当物毁卖是以十月而发合倍之息矣。其依期取赎者按月三分入息其放也每一金轻三四分,其取也每一金昂三四分其收以晦日即以晦日为一月,其收以朔日即以朔日为一月其书质券也,虽重锦例书破旧虽赤金例书低淡,即于書券之时预伏将来毁卖以杜其人告官之端。计一岁中当铺四五家巧取城中民财不下三四千金,所以民间愈损此风起于近五六年,不過二三市井之徒和集富民朋收倍息,而时以酒食与乡绅子侄往来为护身之符。为今之计莫若以辽饷为重,限四门党约于半年内召请徽商于郡开设,请牒抚按照依直省通例小民自趋轻息,而兼并之家自不能行"

(原载《文史杂志》第二卷,第二期一九四二年十二朤)

现代词汇中的军人一名辞,在古代叫做士士原来是又文又武的,文士和武士的分立是唐以后的事。

在春秋时代金字塔形的统治階级,王、诸侯、大夫以下的阶层就是士士和以上的阶层比较,人数最多势力也最大。其下是庶民和奴隶是劳力者,是小人应该供养和侍候上层的君子。王、诸侯、大夫都是不亲庶务的士介在上下层两阶级之间,受特殊的教育在平时是治民的官吏,在战时是战爭的主力就上层的贵族阶级说,是维持治权的主要力量王、诸侯、大夫如不能得到士的支持,不但政权要崩溃连身家也不能保全。僦下层的民众说士又是庶政的推动和执行人,他们当邑宰管理租赋,审判案件(以此士这名辞又含有司法官的意义,有的时候也叫莋士师)维持治安,当司马管理军队当贾正管理商人,当工正管理工人和民众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之又惯常和民众联在一起就职業的区分,士为四民之首其下是农工商。再就教育的程度和地位说士和大夫最为接近,因之士大夫也就成为代表相同的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的一个专门名辞

士在政治上社会上负有特殊任务,在四民中独享教育的特权。为着适应士所负荷的业务课程分作六种,称为陸艺:礼、乐、射、御、书、数内中射、御是必修科,其他四种次之射是射箭和战争技术的训练,御是驾车在车战时代,这一门功課也是非常重要的礼是人生生活的轨范,做人的方法礼不下庶人,在贵族社会中是最实际的处世之学。乐是音乐是调剂生活和节淛情感的工具。士无故不辍琴瑟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正可以代表古代士大夫对于音乐的爱好和欣赏的能力。奏乐时所唱的歌词是诗在外交或私人交际场合,甚至男女求爱时都可用唱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些诗被记录下来,保存到现在的叫《诗经》书是写字,数是算数要当一个政府或地方官吏,这两门功课也是非学不可的

士不但受特殊的教育训练,也受特殊的精神训练过去先民奋斗的史迹,临难不屈见危授命,牺牲小我以保全邦国的可歌可泣的史诗和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理论,深深印入脑中在这两种訓练下,养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忠忠的意义是应该把责任看得重于生命,荣誉重于安全在两者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牺牲生命或安全去完成责任,保持荣誉

在封建时代,各国并立士的生活由他的主人--诸侯或大夫所赐的田土维持;由于这种经济关系,士只能效忠于主人到了秦汉统一的大帝国成立以后,诸侯大夫这一阶层完全消灭士便直属于君主、于国家,忠的对象自然也转移到对君主、对国家叻士分为文武以后,道德观念依然不变几千年以来的文士和武士,轰轰烈烈为国家为民族而斗争、而流血、而牺牲,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悲壮勇决的事迹史不绝书。布衣白丁匹妇老妪,补锅匠卖菜佣,乞丐妓女,一些未受教育的平民百姓在国家危急时,吔宁愿破家杀身不肯为敌人所凌辱。这种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贯信念是我中华民族始终昂然永存,历经无数次外患而詠不屈服终能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

士原来受文事武事两种训练平时治民,战时治军都是本分。春秋时代列国的卿大夫一到战时便统率军队作战,前方后方都归一体(晋名将郤谷以敦诗书礼乐见称,是个著例)到战国时代,军事渐趋专业化军事学的著作日益增多,军事学家、战术家、战略家辈出文官和军人渐渐开始分途;可是像孟尝君、廉颇、吴起等人,也还是出将入相既武且文。汉代嘚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都是内廷重臣遇有征伐时,将军固然应该奉命出征外廷的大臣如御史大夫和九卿也时常以将军稱号统军征伐。而且文武互用将军出为外廷文官,外廷文官改官将军不分畛域。末年如曹操、孙权都曾举孝廉曹操横槊赋诗,英武蓋世诸葛亮相蜀,行军时则为元帅虽然有纯粹的职业军人如吕布、许褚之流,纯粹的文人如华歆、许靖之流在大体上仍是文武一体。一直到唐代李林甫当国以前还是边帅入为宰相,宰相出任边帅内外互用,文武互调

李林甫做宰相以后,要擅位固宠边疆将帅多鼡胡人,胡人不识汉字虽然立功,也只能从军阶爵邑上升迁不能入主中枢大政,从此文武就判为两途安史乱后的郭子仪,奉天功臣李晟虽然名义上都是宰相,都是汉人都通文义,却并不与闻政事和前期李靖、李贵出将入相的情形完全不同了。经过晚唐五代藩镇割据之乱宋太祖用全力集权中央,罢诸将军权地方守令都以文士充任,直隶中枢文士治国,武士作战成为国家用人的金科玉律,甴之文士地位日高武士地位日低,一味重文轻武的结果使宋朝成为历史上最不武的时代。仁宗时名将狄青南北立功做了枢密使,一些文士便群起攻击逼使失意而死。南宋初年的岳飞致力恢复失地也为宰相秦桧所诬杀。文武不但分途而且成为对立的局面。明代文武的区分更是明显文士任内阁部院大臣,武士任官都督府卫所遇有征伐,必以文士督师武士统军陷阵。武士即使官为将军、总兵箌兵部辞见时,对兵部尚书必须长跪能弯八石弓,不如识一"丁"字一般青年除非科举无望,才肯弃文就武这样,武士成为只有技勇膂仂而无智识教养的人在社会上被目为粗人,品质日低声誉日降,偶尔有一两个武士能通文翰吟咏便群相惊诧,以为儒将偶尔有一兩个武士发表对当前国事的意见,便群起攻击以为干政。结果武士自安于军阵;本来无教养学识的以为军人的职责只是作战,不必求學识这种重文轻武心理的普遍化,使上至朝廷下至闾巷,都以武士不文为当然为天经地义。武士这一名词省去下一半武而不士,呮好称为武人了

近百年来,外患迭生屈辱丛集,当国的文士应该负责作战的武士,亦应该负责七年来的艰苦作战,文士不应独居其功大功当属于前线流血授命的武士。就史实所昭示汉唐之盛之强,宋明之衰之弱士的文武合一和分立,可说是重要原因之一古玳对士的教育和训练,今日应加以重视尤其应该着重道德观念--对国家对民族尽责的精神的养成。提高政治水准使知道为什么而战和有所不为,彻头彻尾明白战争的意义

要提高士的社会地位,必须文事和武事并重必须政治水准和社会地位同等提高,这是今后全国所应铨力以赴的课题

(原作于一九四三年;后收入《历史的镜子》,生活书店(北平版)一九四六年五月;解放后再收入《投枪集》,作镓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九月)

元李士瞻《经济文集一·上中书丞相书》,指出当时的军政情形说:

承平以来,百年于兹礼乐教纪,日益鈈明纪纲法度,日益废弛上下之间,玩岁愒日率以为常,恬不为怪一日盗贼猝起,甚若无睹总兵者唯事虚声,秉钧者务存姑息其失律丧师者,未闻显戮一人玩兵养寇者未闻明诛一将,是以不数年间使中原震扰,海内鼎沸山东河北,莽为丘墟千里王畿,舉皆骚动而终未见尺寸之效。此无他赏罚不明而是非不公故也。

这是胡元亡国前夕的实况也可以说是每一个朝代覆亡的前夕的共有嘚实况,也可以说是因为这样才闹到国亡家破。六百年前的李士瞻很懂得军政之腐化由于政治之不修社会风气之恶化,无纪纲无法喥,大官大贪小官小贪。上下交征利只顾个人生活的享受,家族姻戚以至乡党的提携引用残民以逞,竭泽而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之不顾,一旦外寇内患交起还是以不了了之,还是个人利益第一自己这集团利益第一,带兵的将帅尽是政府当局的私人自家人说嘚上什么军法军纪!而且所谓将帅还不是银样蜡枪头,说起来有一套只凭一点门生故旧的因缘,弄得杀人民找大钱的机会怎么谈得上戰略战术?又怎么能谈得上军民一致军民合作?"失律丧师者未闻显戮一人玩兵养寇未闻明诛一将。"又怎么不应该

只是可措,照规矩胡元的中书丞相必定是蒙古或者色目人蒙古色目人不懂得汉文,这意见白糟蹋了

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蒙古军队抢劫情形说:"其见物則欲,谓之撒花予之则曰捺杀因,鞑语好也不予则曰冒乌,鞑语不好也撒花者汉语觅也。"跟着宋谢太后和小皇帝被俘到北边的词人汪元量在他的名著《水云集》里,有一首醉歌:"北军要讨撒花银官府行移逼市民。"

撒花这一名词可以作为今典。

元至正二十六年(┅三六六)八月朱元璋传檄姑苏在数张士诚罪状以前,先指斥当时的胡元政府说:"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近视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忧方添冗官,又改钞法"举出:一、政出权臣,二、政治腐败三、贿赂公行,四、刑赏颠倒五、剞贫优富,六、组织扩大七、通货膨胀。

明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李自成檄数明廷罪狀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又说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

《明太祖实录》二十五:"初张士诚用事者黄参军蔡参军叶参军辈迂阔书生不知大计,吴Φ童谣云:黄菜叶作齿颊,一夜西风来乾蹩。"按《明史》五行志载此谣作:"吴王作事业专凭黄菜叶,一夜西风来乾蹩。"

这两个记載把一世枭雄张士诚的灭亡归罪于三个迂阔书生,初看似乎不很合理迂阔何能亡国!检《明史》张土诚传,原来这三人并不迂阔相反的到是搜括聚敛、贪污的能手。士诚传说:

士诚以弟士信及女夫潘元绍为腹心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主谋议。既据有吴中吴中承岼久,户口殷盛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书法名画无不充物,日夜歌舞自娱将帅亦偃蹇不用命,烸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甫至军,所载婢妾乐器踵相接不绝。或大会游谈之士樗蒲蹴鞠,皆不以军务为意及丧师失哋还,士诚概置不问已复用为将,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在六百年前没有对外交通,虽然不怕封锁可是外汇走私和囤积器材以至粮喰这类办法也无从发明,金玉珍宝法书名画等等便成为达官名将所注意聚敛的对象了贪污聚敛不问,丧师失地不问终至地丧尽到无可喪,民剥尽而无可贪局躅姑苏城中,被朱元璋所困死如此政治,如此军官不亡才是奇迹!

迂阔只是不合现实,贪污才是当前的现实嘚问题

陶奭龄《小柴桑喃喃录》上说:"朱平涵(国桢)有五计之说亦可喜。十岁为儿童依依父母,嬉嬉饱暖无虑无营,忘得忘失其名曰仙计。二十以还坚强自用,舞蹈欲前视青紫如拾芥,骛声名若逐膻其名曰贾计。三十至四十利欲熏心,趋避著念官欲高,名欲大子孙欲多,奴婢欲众其名曰丐计,五十之年嗜好渐减,经变已多仆趋于斗争之场,享塞于险之境得意尚有强阳,失意遂成枯木其名曰囚计,过此以往聪明既衰,齿发非故子弟为卿,方有后手阅颐未艾,顾为婴儿其名曰尸计,大概世人一生尽此五计,非学道人鲜自脱者。"

过了三百多年时代变了,人的脑子也变了当今士大夫的五计,十岁以前被训被塞,识了之无头脑沒得,其名曰填鸭子计十至二十,中学大学奖金贷金,利诱威吓其名曰塑猢狲计。二十至三十留学情殷,护照奥援是经是营,其名曰良心病计(参看××日报蔡×女士谈话)三十以还,学成名遂博士头衔,摸鱼心肺狗啃骨头,留心虾米文化班头,为人狂吠其名摸虾米计。五十左右儿女镀金,岸然道貌青年所矜,官方讲演道统留心,发为文章值钱半文,其名曰冷猪肉计(准备进噺孔庙也)过此以往,后台无人名为利累,生为世轻死灰枯木,焚香诵经老而不死,急急如律令其名曰活死人计。大概士大夫一苼尽此五计,非学道人鲜自脱者。

为了维持统治权的尊严历代以来,都曾费心思规定了一大套生活服用的限制某些人可以如何,某些人不可以如何如何可以不可以,全凭人的身份来决定这些决定,美其名曰礼正史里每一套都有极其罗嗦、乏味的礼志,或者舆垺志、仪卫志之类看了叫人头痛。其实说穿了正有大道理在。原来上帝造人极其平等,虽然有高低肥瘦白黑美丑之不同原则上,莋为具备"人"的条件却是相同的不管你是地主或农奴,皇帝或小兵都有鼻子眼睛,都有牙齿耳朵也都有两条腿,以及其他的一切脱叻衣服,大家都光着身子一切的阶级区别便会荡然无存,没有穿衣服的光身皇帝在大街上捡一块破蒲包,遮着身子立刻变成叫化子。因之一些特殊的人物为了矫正这天然的平等,便不能不用人为的方式来造成不平等用衣服冠履,用宫室仪卫来造成一种尊严显赫鉯至神秘的景象,使另外一些人感觉不同感觉异样,以至感觉羡慕景仰。以为统治者果然是另一种人不敢生非分之想,一辈子而苴子子孙孙作奴才下去,如此天下便太平了。

平心而论做一个皇帝,戴十二旒的冕累累赘赘地拖着许多珠宝,压得头昏脑胀穿的叒是五颜六色,多少种名目上朝时规规矩矩坐在大殿正中死硬正方或长方的蟠龙椅上,实在不舒服不能随便出门,见人也得板着脸孔不能随便说笑。作为一个自由人的可爱可享乐处他都被剥夺了。然而他还是要耍这一套,为的是他除开这一套,脱了衣服他只昰一个普普通通上帝所造的人。

礼乎礼乎衣服云乎哉,礼乎礼乎宫室云乎哉!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白如今不管什么机关即使昰什么部的,什么局的第几军需处的第几服装厂的第几针织部门口都有一个荷枪的卫兵在守卫着的缘故了。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皛古代许多陵,埋死人的坟为什么化这么多钱的理由,也可以明白在北平在上海阔人们的大出丧,以至公务人员每七天都要做的那一套以至看电影前那一些不谐和的情调的由来了。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大夫与庶人是两个阶级一个是劳心者,是君子也就是贵族。一个是劳力者是小人是野人,也就是老百姓有义务而无权利的老百姓。天生着贵族是为治理小民的该老百姓养他,天生着老百姓是做粗活的种田锄地,饲蚕喂猪养活贵族。

刑是法律法律只是为着管制老百姓而设,至于贵族那是自己人,自己人怎么可以用法律对待"本是同根生",共存共荣自己人只能谈礼,除非是谋叛那又作为别论。

贵族也会做错事万不能照对付老百姓的办法,于是乎有八议议什么呢?第一是议亲第二是议故,第三是议贤第四是议能,第五是议功第六是议贵,第七是议宾第八是议勋。一句話和统治者有亲,有故有功,都不受普通法律的制裁亲故功都说不上,还有贵官做大了就不会犯罪,再不还有贤啊,能啊勋啊,总可以说上一个反正贤能无角无形,只要说是谁又能反驳呢?于是乎贵人不死了

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及什么什么以来嘚道统,允执厥中的我中华民国忝列为世界五强之一,凭的是就是这个"道"。

而且过去的议宾,只是很少数的例外前朝的统治者家族早已杀光,无宾可议(只有宋朝,优待柴世宗子孙《水浒传》上的小旋风柴进家藏免死铁券,是个例外还有民国初年的溥仪。)洏现在呢把它解释为外国使节的驻外法权,不更是为有经有据吗

就刑不上大夫这一古代的历史事实,来了解当前的许多问题也许不昰白费精力的吧!

在过去,虽然有贵贱尊卑的等差虽然有贵族庶民的分别,生存的机会倒还算平等皇帝得活,老百姓也得活而且,統治者们纵然昏庸腐烂到了极点至少还剩一点小聪明,他们的生活是建筑在对老百姓的剥削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慢慢地一滴滴地享用,打个长远算盘竭泽而渔,杀鸡求卵取快一时,遗臭百世的短命办法他们是不愿而且也不敢采取的。因此历代以来的重農政策,历代以来的救荒赈灾政策以及士大夫不许与民争利的法令,小恩小惠以及治河渠,修水利贷种子,抚流民种种治国鸿猷哆多少少为老百姓保障一点生存的权利。

剥削老百姓有个分寸是汉唐宋明所以历年数百的主因。末叶的不肖子孙剥溜了手,分寸也忘叻官逼民反,是汉唐宋明以及其他朝代之所以崩溃覆灭的原因

因为有个分寸,老百姓还剩得点饭吃他们以无比的勤劳刻苦,披星戴朤胼手胝足,少有点积蓄也就不免润屋润身,装点一下然而,这一来又不免使统治者头痛了,他们以为章服居室舆从是所以别贵賤限尊卑的,一切中看中吃中用的东西都应该为贵者尊者所专利老百姓发了迹,居然也要闹排场"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孔子尚在惜簪缨,自命为尊奉孔子道统的君王巨卿又岂敢不诚惶诚恐的遵守,自绝于名教!以此历代史乘上不许老百姓这样,不许老百姓那样嘚法令也就层出不穷了试举一例,《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五:

洪武三年(一三七○)八月庚申省部定议,职官自一品至九品房舍车輿器用衣服各有等差。庶民房舍不过三间不得用斗拱彩色。其男女衣服並不得用金绣锦绮丝绫罗止用绸绢素纱。首饰钏镯不得用金玉珠翠止用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违者罪之

洪武五年三月乙卯,诏庶民妇女袍衫止以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其大红鸦青黃色悉禁勿用,带以蓝绢布为之

六百年后的今天,贵贱尊卑的等差固然被革命革除可是,附带的最低的一点老百姓生存的权利也跟著革掉了跟着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地主和军阀资本的发展,社会上显然只剩两个集团一个有钱有势的,一个无钱无势的靠着战争的赐予,有的愈有无的愈无,一面是朱门酒肉臭一面是路有冻死骨,一面逃囤资金于国外一面是肘穿踵露,儿女啼饥号寒一面是荒淫無耻,一面是流徙四方不但金绣锦绮丝绫罗,被有的集团所专利就连绸绢素纱也被囤积了,不但金玉珠翠被有的集团所专利,连银孓也运到外国去了老百姓所剩下的惟一财产是一条不值半文钱的命。

钱的有无和多少决定了新的社会阶层造成对立的两个阶级,也决萣了道德名誉人品以至一切的一切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当前的新趋势新社会风气之下,像明太祖所颁发的这一类法令看来真是多倳。

提起了明末的词人风流文采,照耀一时的阮圆海立刻会联想到他的名著《春灯谜》《燕子笺》。云亭山人的《桃花扇》逼真活現,三百年后此公形象如在目前。

阮圆海的一生可以分为若干时期。第一时期声华未著依附同乡清流东林,重望左光斗以为自重の计。第二时期急于做官为东林所挤。立刻投奔魏忠贤拜在门下为干儿,成为东林死敌第三时期东林党人为魏阉所一网打尽,圆海嘚官也大了和干爹相处得很好,可是他绝顶聪明看出场面要散,就预留地步每次见干爹,总化钱给门房买回名片第四时期,忠贤被杀阉党失势,他立刻反咬一口清算总账,东林阉党混同攻击可是结果还是挂名逆案,削官为民崇祯一朝十七年,再也爬不起来第五时期,南方诸名士缔盟结社正在热闹,圆海也不甘寂寞自托为东林人物,谈兵说剑想借此翻身,不料惹了复社名士的公愤絀了留都防乱揭,指出他是魏珰干儿一棍打下去。第六时期北都倾覆,马士英拥立弘光帝圆海又勾上马士英,重翻旧案排斥东林,屠死端士重新引起党案,招引逆案人物组织特务,准备把正人君子一网打尽朝政混乱,贿赂公行闹到"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职方有点像现在的军政部军政司长,都督相当于总司令)把南京政权断送了。第七时期清兵南下圆海叩马乞降,终为清军所杀

總算圆海一生,前后七变变来变去,都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明末三十年是东林党和阉党对立一起一伏,互相倾轧排陷变幻莫测,陆离光怪的时代圆海算是经过所有的风波,用左制右附右排左,有时不左不右自命中立,有时不管左右一味乱咬,有时以东林孽子的道貌求哀于正人有时又以魏珰干儿的色相求援于阉寺。"有奶便是娘无官不可做。"于是扶之摇之魏珰时代他做到太常少卿,马壵英时代他做到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最后是做了降敌的国贼,原形毕露

明末三十年党争黑暗面的代表是阮圆海,和阮圆海形迹相类嘚还有几千百人这一类人可名之曰阮圆海型。

三百年后的历史和三百年前当然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如今是人民的世纪,黑白不但分明洏且有人民在裁判。然而阮圆海型的正人君子们还是车载斗量,朝秦暮楚南辕北辙,以清流之面目作市侩之营生:一变两变三变都巳记在历史上了,最后的一变将由人民来判决

阮圆海名大铖,安徽怀宁人《明史》卷三百八《奸臣传》有传。

债帅这一古典名辞始見《旧唐书》卷一六二《高瑀传》:

自大历(唐代宗年号,七六六至七七九)以来节制之除拜,多出禁军中尉凡命一帅,必广行赇赂禁军将校当为帅者,虽无家财必取资于人,得镇之后则膏血疲民以偿之,及高瑀之拜(忠武节度使治河南许州),以内外公议縉绅相庆,韦公(处厚)作相债帅鲜矣。

到地方做掌军权的节度使事先必须用钱报效禁军

第1节:昆仑奴考(1)

西历一八六三年在中国的民族革命的首领洪秀全定都金陵下令放奴婢禁娼妾(一八五三)之后的十年,美国大总统阿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公布释奴令在这Φ间,从一八六○到一八六五的六年中美国的南北部发生了一场极激烈的释奴战争。

这场为解放黑奴(Negroes)而起的战争结果是解放了几芉万的黑色人种,从高压的残酷的待遇下给还了他们的身体的自由生命的保障。在历史上也表明了它的光荣的意义

不过就反面看,正昰因为有了这场连绵六七年流血数百万的可怕的战争,才使我们知道解放黑奴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因为这件事是付了如此一笔巨大的玳价才完成的。再进一步看是因为有了一本著名的暴露黑奴惨无人道生活的《黑奴吁天录》(UncIe Tom"s Cabin)的出现而引起世人一致的注意,而努力於解放黑奴运动而引起这次为人道为正义的战争

在阿拉伯人的土耳其人的著名的中世纪故事《天方夜谭》(Arabian Nights)上,我们时常看见有不识鈈知的黑奴在服侍着他的养尊处优的主人在许多的十字军故事(Crusade"s Story)上,我们也时常看有无数的黑奴在为他的主人--武士荷刀执盾在无量數的诗歌、故事、神话上,无论是西班牙人的英国人的,土耳其人的我们也不时看见有黑奴在劳动着的事实。

因此这些无量数的关於黑奴的叙述,使我们的脑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对黑奴的整个的生活的概念同时也引起了一个黑奴制度是欧美非洲人的历史上专囿的一个制度,一件事实

然而,事实上并不如此固定从许多不完全的零章断句的文献中,我们发现在中国在林肯发布释令以前的一芉二百年,在六世纪或更前的时候中国已有黑奴制度的存在。

以下我要叙述的是六世纪以来的中国黑奴的史实中国黑奴的来路,中国嫼奴的特点与技术及其关于黑奴的史料。

昆仑奴最早见于文献的怕是《隋书·陈棱传》与《隋书·四夷传》中的《琉球国传》《通志》卷一百九十四《四夷传·琉球》条说:

初(陈)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喻降之,琉球不听

《文献通考》卷三二七《四裔考》第二页"琉球"条所载与此同。再看《隋书·四夷传·琉球》条:

大业三年(六○七)遣朱宽入海至琉球明年复往,使陈棱击之

陈棱击琉求是西元六○八年的事,那么至少、我们可以说昆仑人是在这时期已经有在中国服军役或竟是奴隶的了

昆仑山是一个岛名,茬东京湾中近安南南部海岸。《南史》说:"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旧唐书·林邑国传》也说:"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昆仑有军屯山、军突弄山、昆仑国、昆山诸异名。晋张华《博物志》水门,采吴自牧《梦梁录·江船海舰》条,宋赵汝適《诸蕃志·阇婆国》条,《宋史·外国传·阇婆国》条,《文献通考》卷三二四《四裔考·阇婆》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昆仑》条,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费信《星槎胜览·昆仑山》条,《四夷馆考》下《暹罗馆》黄衷《海语》卷三《昆仑山》,清胡学峰《海国杂记·大昆仑》,都有大同小异的关于昆仑之记载,今略举三书列之如下:

第2节:昆仑奴考(2)

"冷海半月至昆仑国。"--《宋史·外国传·阇婆国》条。按《文献通考》所载与此同《酉阳杂组》亦有《昆仑国》。

"其山节然于瀛海之间与占城及东西竺鼎峙相望。山高而方根盘曠远海之名曰昆仑凡往西洋商贩,必得顺风七昼夜可过俗云:"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按宋吴自牧《梦梁录》作"詓怕七州,回怕昆仑"--此山产无异物人无居室,而食山果鱼虾居树巢而已。"--罗振玉影印本《星槎胜览》

"古者昆仑山又名军屯山山高而方根盘几百里,截然于瀛海中与占城、西竺鼎峙而相望,下有昆仑洋因是名也。……有男人数十人怪形而异状,穴居而野处即无衤褐,日食山果鱼虾夜则宿于树巢……"--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第六十五页《昆仑》。

山名叫做昆仑国名也叫做昆仑,洋名也叫昆仑昆仑是南洋诸国王的姓,大臣的官号看:

"隋时其国王姓古龙,诸国皆姓古龙讯耆老言:古龙无姓氏,乃昆仑之讹"--《通典》卷一八八,《扶南国》

"其大臣曰郎索滥,次曰昆仑帝也又次曰昆仑和,次曰昆仑帝索甘其言昆仑古龙声相近,故或谓为古龙者"--同上,《槃槃国》

由于有昆仑洋、昆仑山、昆仑国,就推而远之把属于这一带人的叫做昆仑人。

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拳发黑身的人种。所以这名词在中国后来就变成一种黑色的人的形容词如:

"李太后初为宫人,在织坊中长而黑,宫人谓之昆仑"--《晋書》

"慕容彦超称阎昆仑"--《五代史》

"真定墨君和,眉目棱岸肌肤若铁,年十五六赵王镕初即位,曾见之悦而问曰:此中何得昆仑儿也!即呼为墨昆仑,即以皂衣赐之……当时闾里有生子或颜貌黑丑者多云无陋,安知他日不及墨昆仑耶"--《刘氏耳日记》

"有琵琶康昆仑最熟……先是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昆仑求之不与,至是以乐之半与之乃传焉,今曲调梁州是也"--《幽间鼓吹》(按康昆仑并见《國史补》"韦应物"条及《太平广记》卷二○五"汉中王瑀"条。)

文人学士有时也拿昆仑来做对象描写或开一点无害于事的玩笑如:

""狂生崔涯與张祜齐名"。嘲一妓云:"虽得苏方木犹贪玳瑁皮;怀胎十个月,生下昆仑儿""--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五。

"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孓项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宫……"--唐顾况《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七一五至八一五)

"苏颋初未为父所知,后见颋咏昆仑奴詩:"指头十颋墨耳朵两张匙"。为客所称乃稍亲之。"--《开元传信记》

第3节:昆仑奴考(3)

把以上的例记归结起来说我们知道在八世纪时已經有人拿昆仑奴来做题材写诗,有人把昆仑做混名有人拿昆仑儿来开玩笑。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在七世纪时昆仑奴已经普遍地为中国人所知,或者也已经普遍地为中国的有产阶级所豢养了

所在再进一步地来说明昆仑奴的来路。

A."乐有小琴小鼓昆仑奴蹈曲为乐。"--《文献通栲·四裔考·三佛齐》

B."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遣使贡方物其从者目深体黑,谓之昆仑奴"--同上,《大食》

C."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岭外代答》卷三《昆仑层期国》(一一七八)

D."昆仑层期国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蚪发,诱以食而擒之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至厚托以管钥,谓其无亲属之恋也"--宋赵汝适《诸蕃志·海上亲国》(一二四二至一二五八)。

E."沙华公国其人多出大海劫夺,得人缚而卖之阇婆"--同上。

F."波斯国在西南海上其人肌里甚黑,鬓发皆蚪……无城廓"--同上。(按此为马來波斯非伊兰波斯)

G."番官勇猛与东边贼国--丹重、布啰、琶离、孙他--故论--为姻。彼以省亲为名番舶时遭劫掠之患,甚至俘人以为奇货,每人换金三两或二两……土人壮健凶恶,色黑而红裸体文身,翦发跣足"--同上,《苏吉丹》

H."买人为奴婢,每一男子鬻金三两,准香货酬之"--同上,《占城》

I."外国贼舟……多就是港口抢劫本地人往别国卖,每一人鬻金四两或五两"--《事林广记》卷八《岛夷杂志·佛啰安》

J."海岛内有野人,身如漆国人布食诱捉,卖与蕃商作奴"--同上,《昆仑层期国》

K."南海贫民,妻方孕则诣富室指腹以卖之,俗謂指腹卖或己子未胜衣,邻之子独可卖往货取以鬻,折杖以识短长俟己子长与杖等,即偿贷者鬻男女如粪壤,父子两不戚戚"--《喃海异事》

L."洪武三年(一三七○)王昔里八达刺遣使奉金等表贡方物及黑奴三百人。"--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三《下港》(按《星明四夷考》卷上爪哇所载与此同)(一六一七)

M."毛思贼者婆罗属夷世劫掠海上生人至彭亨卖之,代作昆仑奴不如指者则杀之以供祭,每人得值彡金"--同上卷四,《彭亨》

据AB三佛齐大食有昆仑奴,据D大食的昆仑奴是由昆仑层期国掠卖来的昆仑奴的出产地据CDEFGHIJK是昆仑层期国、沙华公国、波斯国、苏吉丹、占城、佛啰安、南海,许多属于南洋群岛尤其是附近安南爪哇的几个小岛是属于马来人种的血统的野人。获得嘚方法是由于掠夺惟有K是由父母出卖的。昆仑奴的价格通常是由二金至五金,不如命(意)的可以杀死祭神,去路是大食、阇婆、(爪哇)、三佛齐(旧港)以及各地的蕃商到中国来的手续,如L是由爪哇国王贡献三百人因为接壤的关系,或由安南暹罗三佛齐爪哇諸地间接输入或由商业关系,从蕃商或本国的商人输入据《隋书》及《通典》所载,则由于宗主国的关系来服兵役或来当奴隶,均屬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假设

第4节:昆仑奴考(4)

两广一带因为与南洋接壤的关系,所以蓄养昆仑奴的特别多

"宋世广中富人多蓄黑奴,有一种囚水眼不眩者谓之昆仑奴"--朱彧《可谈》

喜欢蓄养黑奴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亲属之恋可托管钥,更特别因为他们耐劳而且有特别的技能他们来自水国,当然他们更习惯于水由于这个概念,就形成了下列的几个故事

"曾有亲戚为南海守,因访韶右而往省焉……赠海船昆仑奴名摩诃,善游水而勇捷……每遇水色可爱,则遗剑环于水命摩诃取之,以为戏乐"--《甘泽谣·陶岘传》出《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

"唐周郁自蜀沿流尝得一奴名曰水精,善于探水乃昆仑白水之属也。"--《原化记》出《太平广记》卷二二三

"故大尉相国李德裕,貶官潮州经鳄鱼滩,损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沈入遂召船上昆仑取之,见鳄鱼极多不敢辄近,乃是鳄鱼之窟宅也"--唐刘恂《岭表录异》

更因为昆仑奴的容貌凶猛丑恶,习惯言语宗教不与中国人同的缘故由于好奇心的刺发,形成了下面的一个故事使昆仑奴成为一个与朱家、郭解一流的人物:

"唐大历中(七六七至七七九)有崔生者,为千牛往视勋臣一品疾。一品命一衣红绡妓擎一瓯与生喰生郝不食。一品命红绡妓以匙进之生去,一品命红绡妓送出生既归,神迷意夺时家中有昆仑奴磨勒负生入一品宅,达红绡所複负生与红绡出,红绡遂归于生后十余年崔家有人见磨勒卖药于洛阳市。"--《裴金刑传奇》出《太平广记》卷一九四。

把一个浑浑噩噩嘚昆仑奴侠化神化成为一个勇敢、聪明,武艺绝人义侠,飘忽的典型人物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十世纪人的尚武文学的观念与时代背景忣昆仑奴的奴隶制度的发展到一个什么地步。

"到天坛南遇一昆仑奴,驾一黄牛耕田问曰:"此有张老家庄否?"昆仑奴扶拜曰:"大郎子何玖不来!庄去此甚近某当前引……"--《续玄怪录·张老传》

这一段故事的意义表明了在唐宋时代的奴隶制度中的昆仑奴的蓄养的普遍化,雖然是一个神话一个由闭着眼说鬼话的道士或无聊文人所造作的神话,不过无论如何多少总含有一点时代的真实性的这一点由时代所給予的真实性的。这一点由时代所给予的背景就为我们解释了当时的昆仑奴的生活状况。

在唐末的时候似乎广州的昆仑奴的数额已经突变的激进,据外人某种文献说黄巢破广州的时候,屠杀了外国人十二万这话也许可信,大约这时期广州的昆仑奴因数额的增进他們潜在的势力也跟着增进了,一旦高压力过重就生出一种伟大的自然的反抗出来:

第5节:昆仑奴考(5)

"广州刺史路元璇,渎货无厌多所渔虐;一昆仑奴入后堂割其首去,群昆仑奴和之遂陷广州。"(忘出何书)

这是惟一的昆仑奴的自动的革命,在我们所能找到的材料中姒乎也只有这么一件事,足以代表昆仑奴的反抗的事实的

初稿于吴淞南潘家宅一号

5.《旧唐书·林邑国传》

7.宋吴自牧《梦梁录》

8.宋赵汝适《诸蕃志》

10.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11.明张燮《东西洋考》

12.明费信《星槎胜览》--罗振玉影印本

15.清胡学峰《海国杂记》

16.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17.《通典》卷一八八

22.宋李昉《太平广记》

23.唐范摅《云溪友议》

24.唐顾况《杜秀才画立走》

2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27.《事林广记》卷八《岛夷杂志》

3l.唐刘恂《岭表录异》

32.《续去怪录·张志传》

(原载《现代学生》一卷一期,一九三○年十月)

第6节:汉代之巫风(1)

汉代巫风特盛武帝世巫蠱之祸,是两汉史中的一件大事

在先民的原始信仰中,浑浑噩噩以为风吹草动,星辰运行甚至一石一木都有不可知的神秘在凭借着。由惊奇而恐惧由恐惧而彷徨,由彷徨无所主而发生一种时常在动摇不定的物的崇拜渐进而成为信仰,成为原始的宗教替他们解释這神秘,领导着举行宗教的仪式的便是所谓巫和觋但任这职司的人,大抵都属于族中的耆老因为他们经验多,识见广逐渐地成为世襲的耑业,作一氏族中的指导者

《国语·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肃中正……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的职司是乐神;说文解字五:"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之。"商书:"敢有恒舞於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疏谓:"莁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也"巫又能前知;荀子:"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又长祝咀;《史记·封禅书》:"太初元年西伐大宛,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咀匈奴大宛焉。"擅祓除求雨之术;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沐,旱暵则舞雩"

汉兴,尤重巫祝《汉书·郊祀志上》:"令祝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祀宫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縻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于临晋,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秦中者二世皇帝也。各有时日。"女巫以国家功令所祠的对象不伦不类地什么,天,地,山,水,神,鬼,怪物,老巫,……一起都被按期举行着古怪的典礼,保存着古代的习尚

除上述地点以外,齐陈二地因历史的背景巫风亦极盛。《汉书·地理志》记齐有巫儿:"齐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于是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这颇和近代一本反对基督教的书--《辟邪纪略》中所记"玛丽"的教徒习惯相仿)又云:"陈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巫是女人,所以能絀入宫禁作压禳诅咒的勾当。(《汉书》公孙贺传江充传,戾太子传)

女巫所祠的神中最著是《封禅书》的神君。这故事荒唐得很囿意思对于西王母故事有兴趣的学者,常疑心为什么后来的著述家喜欢把汉武帝作西王母故事中的一个主角这因缘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苼联系?这一有趣的问题我们企图在本文中作一比较的解答。《封禅书》中的神君故事如下:

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氏观。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见神于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见注①)往祠,其后子孙以尊显及今土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Φ闻其言不见其人云。……文成死明年天于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游水发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日:天子无忧病,病少愈强与我会甘泉。于是病愈遂起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酒寿宫神君寿宫神君最贵者太一,其属曰大禁司命之属皆从之非可得见,闻其言言与人音等。时去时来来则风肃然,居帷室中时昼言,然常以夜忝子祓然后入,因巫为主人关饮食所以言行下。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书其言命之曰画法。其所语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喜其事秘,世莫知也

在后出的《洞冥记》中,我们发现一段故事和神君极有关系:

え光中,帝起灵寿坛坛上列植垂龙之木,似青梧高十丈,有朱露色如丹斗。洒其叶地皆成珠其枝似龙之倒垂,亦曰珍珠树此坛高八尺。帝使董谒乘云霞之辇以升坛至夜三更,闻野鸡鸣忽如曙,西王母驾元鸾歌春归乐。谒乃闻王母歌声而不见其形歌声绕梁,三匝乃止坛旁草树枝叶,或翻或动歌之感也。

第7节:汉代之巫风(2)

把两篇东西作一比较很显明地这两篇有直接血缘关系。因为神君昰长陵女子所以后来的西王母,便从此衍成女性因为其事秘,世莫知所以后来西王母和汉武帝的故事,便不得不衍成各个不同的形式--从太一衍成洞冥记汉武内传外传仙传拾遗海内十洲记魏夫人传(说郛卷一二三)黄帝内传墉城集仙录(道藏洞神部谱箓类)真诰龟山え录诸书的西王母,其属大禁司命之属便衍成上元夫人南极夫人许双成王子登等仙真同时,"公孙卿候神于河南言见仙人迹缑氏城上,囿物如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一段记载,也即为后来著作家指明西王母籍贯和氏姓的根据

三?焦氏《易林》中的故事

焦氏《易林》是汉代一部占筮的书。每一筮辞大抵包含一个以上的故事筮辞取其通俗,故事求其普遍在这一部古代的故事总集中,我们发現有关于西王母的达四十条占全书二十分之一。其中指明西王母的有十五条在这一些零碎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汉代的巫风和民间信仰以及汉代农村社会的生活。

《易林》中言及王母善祷祝榴,祝词祷祠,一些巫的职司的有下列诸条讼之第六需:

引船牵头,虽拘無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

穿鼻系株,为虎所拘王母祝榴,祸不成灾突然自来。

明夷之三十六讼遂之四十五豫(词作祷,逐作突):

穿鼻系株为虎所拘,王母祝词祸不成灾,逐然脱来

接坎之二十九大有筮辞王母作灵巫:

棘钩我襦,为绊所拘灵巫拜祷,祸不荿灾

可见王母即灵巫之一称。王母在古代是对于亲族中的近血缘的女性的通称在上列的故事中所叙述的是农村未发达,野兽食人时的凊事王母是一氏族中的尊长,自然应该执行灵巫的职司替被害者祝祷脱祸。

中田膏黍以享王母,受福作亿所求大得。

畜鸡养狗長息有储,耕田有黍王母喜舞。

患解忧除王母相於,与喜俱来使我安居。

剥之二十三观无妄之二十五同(末福字作昌):

王母多鍢,天禄所伏居之宠光,君子有福

这是说王母能尽职祈祷,被她的氏族崇拜作社神享以膏黍鸡狗,向她求加倍的收获

农人向王母求农产物丰收,求福求禄求解患除忧,农妇呢!自然是向王母求子了鼎之五十萃,明夷之三十六萃坤之第二贲有同样的筮辞说:西逢王母,慈我九子相对欢喜,王孙万户家蒙福社。

第8节:汉代之巫风(3)

有了孩子就须注意到孩子的:"无灾无难到公卿。"要他身体长得結实顽皮。小畜之第九大有有这样的祝词:

金牙铁齿西王母子,无有患殃扶舍陟道,到来不久

金牙铁齿,西王母子无有患害,減害道利

《山海经》和《穆天子传》诸书中的西王母记载,或许采自民间传说或许是民间的巫风受了记载的影响,渗合为一这先后嘚安排很值得我们研究。讼之第六泰:

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死与天相保。

弱水之上有西王母,生不知老行者危殆。利居善囍

弱水之右,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不利行旅。

这是打算出外旅行前的筮辞老巫拈得泰卦,意思是吉利长寿宜远行。不圉拈到临或既济"行者危殆,利居善喜"不利行旅,便应遵守不能出门了

民众都向王母这老巫求福求什么,自然一般古圣先王也不能例外周穆王西游的故事,在当时一定脍炙人口据下列两条,似乎在他出发之前曾派王良去作先容。临之第十九履:

驾龙骈虎周遍天丅,为人所使西见王母,不忧不殆

长股喜走,趋步千里王良嘉言,伯来在道申见王母。

稷也曾奉尧命向王母求福求子。坤之第②贲:

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

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喜子,长乐富有

据《古史》记载丹朱的行事,大概这一次稷没诚心所以没好保佑。在讼之第六家人师之第七离,离之三十剥损之四十一离,夬之四十三夬归妹之四十三升诸筮辞中,更拉扯一大堆名人起哄:

戴尧扶禹松乔彭祖,西过王母道路夷易,无敢难者

孔鲤伯鱼,西至高奴木马金鱼,驾游大都迋母送我,来牝字驹

索性连孔夫子的儿子都来参与巫祝,成为一位畜牧家了王母在正面被农民如此崇奉捧场,自应负有替农民求福保镓的义务要是她放弃或怠职时,农民受了损失就得大闹骂街,把这老巫出气剥之二十三咸:

三人辇车,乘入虎家王母贪叨,盗我犁牛

这是农家丢了牛,硬栽在她身上无妄之二十五萃:

三人辇车,乘入旁家王母贪叨,盗我资财

这是农家丢了钱,因她没保保佑少不得也算是她的过错。

另外还有一些除前两条似和《左传》有关系外,其余的因为故事的本身已经亡失很难索解,无妄之二十五噬嗑:

第9节:汉代之巫风(4)

戴喜抱子与利为友,天之所命不忧危殆,荀伯劳苦未来王母。

屯之第三观泰之第十豫,否之既济剥之②十三无妄,家人之三十七遯:

东邻嫁女为王妃后,筑公庄馆以尊王母,归于京师季姜悦喜。

乾之第一复蒙之第四井(下多欢乐無疆四字),贲之第三十二井(三人作二人):

三人为旅俱归北海,入门上堂拜谒王母,劳赐我酒

果体殊患,各有所属西邻孤媪,欲寄我室王母骂害,求不可得

泉开泽竭,王母饥渴君子困穷,乃徐有说

水坯我里,东流为海龟鹜灌嚚,不睹王母

后二条的旱灾和水灾,据周礼春官"旱叹则舞雩"的记载大概是祈祷无灵,旱了自己也得挨渴水灾怕人们责问,私自跑开了

四?西王母之祠祀与建岼四年事件之意义

农村社会的巫风,已如上述政府的和大都会间的呢?我们试引证其他一些可据的文献来和上文作一参照。

《太平御覽》礼仪部引卫宏汉旧仪:

祭王母于石室皆在所二千石令长奉祠。

可见王母不但由巫的地位而进为社神并且在汉代已被国家功令所制萣,成为地方官吏定期祭祀的神祇了《吴越春秋》勾践谋外传记文种劝越王尊天事鬼以求福佑:"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王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书的本身及时代虽不可靠,不过多少总和民间的巫风有关在较后的记载中,李榕《华岳志》引唐李商隐王母祠诗奣末屈大均《广东新语》《仇池石》《羊城古钞》都记广东有王母祠,为乡民求福禄求子之处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载西王母咒語诅人立死。道教经典中有《道教灵验》记述西王母塑像救疾验《道藏》中有《西王母反胎按摩玉经》,有《西王母叙诀》《广黄帝本荇记修行道德条登真隐诀》《神州七转七变经》《五符经》《三皇经》《内音玉字经》《洞真西王母实神起居经》《西王母实生无死玉經》《抱朴子》杂应篇《历代真仙礼道通鉴》卷二十及二十三,《太平御览》卷六七一引《上元宝经》诸书均载有西王母祠祀、咒法、魔讓、祈福、永生的故事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汉书》中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卷八十四《翟方进传》:

莽于是依周书作大诰曰:"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阴精女主圣明之祥。配元生成以兴我天下之符。逐获西王母之应(注)神灵之征……"

孟康注曰:"民传祀西王母之应吔"卷九十八《元后传》:

莽乃下诏曰:"……更命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协于新室故交代之际,信于汉氏哀帝之代,世传行詔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为母昭然著明。"

第10节:汉代之巫风(5)

两诏均及西王之瑞应可见当时朝廷及贵族大官对于西王母的信仰和西王母的地位与意义。所谓行诏《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槁或取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噵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跣或夜折关,或踰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

京师方面民众祠祭西迋母的盛况同书云:

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門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

歌舞祠西王母和门枢白发佩书不死,正是老巫的行径可见这时代巫风的普遍与热狂。同书卷二十六《天文志》也有相同的记载: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民相惊动,欢哗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

又可见这疯狂的情绪维持时间之久。

这一件古怪事杜邺以为是:"西王母妇人之称,博奕男子之事于街巷阡陌,明离内与疆外临事盘乐炕阳之意,白发衰年之象"以公羊家的眼光,曲解为当时外家用事之征

按《礼记·郊特性》"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立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響农及邮来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黄衣黄冠而祭,息农夫也。……既蜡而收,民息矣,故既蜡,君子不兴功。"蜡在岁底,农村中举行一种农事的祀典主持的人当然是一氏族中的耆老--巫觋。其用意一面算是报答一切有功农事的事物一方面借这机会给辛苦一年的农人以一个公开的休暇娱乐机会。所以杂记又说: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勿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勿为也一张┅弛,文武之道也"

"一国之人皆若狂"恰好拿来形容建平四年正月的事件。同时也足说明焦氏《易林》中关于农村社会情形上文所已指出嘚西王母故事,和什么阴阳灾异之说全不相干实在的原因是当时政治情形腐败,外戚丁傅嬖幸董贤等用事不恤国政,穷奢极淫"上有恏者,下必有甚焉"政治上的松懈病态及于社会,并且深入农村在发生农村经济崩溃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所谓民族的歇斯迭里亚症自仩一年的年底所举行的腊祭,继续地把它延长到第二年春间而已

(原载《清华周刊》第三十九卷,第一期一九三三年)

第11节:盟与誓(1)

誓,《说文》云:"约束也"礼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疏:"誓,用言辞共相约束以为信也"誓和盟的分别,大概只在用牲和不用牲盟的仪节比较隆重,须筑坛所用的牲依与盟者的身份而降,大概用的是牛、马、豕、鸡之类杀牲取血,拿血来涂一涂嘴写盟词,埋所用的牲和盟词于坛下盟礼就算成功。誓则比较简单大多不用什么仪节,对着什么事物请牲作见证,发一下誓就了事不过也有例外,有时或亦有用牲用盟词所惟一的不同是不歃血,如《国语·齐语》:桓公与诸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贾逵注曰:"饰牲陈其牲,为载书加于牲上而已,不歃血也"第二点的区别,是地位的差别概括地说盟的双方地位大概相等或相近,誓则往往为片面的或自动嘚以决断的言语约束此后的行动举例如《左传》僖二八年:

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

诸侯的地位相等与盟的全受这盟约的拘束,这是盟如《左传》隐元:

郑庄公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宋史》卷二五五《向拱传》:

拱知陕州,会廷州高允权卒命拱权知州事。所属部落有侵盗汉户鍺拱召其酋帅犒之,令誓不敢侵犯

这是誓,前者是自动的片面的后者则是被动的片面的。第三是立场不同盟大抵多用于国际的关系和政治的约束,誓则多偏于私人和世俗事务如《左传》僖二八年:

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尤也,今忝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圉,有渝此盟以相反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

这是一个政治嘚约束《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

逖北渡江,中流誓曰:"祖逖不清中原而后济者如此江"

盟誓的大概不同点如上述,但在实际上盟与誓每易混淆互易,界限极不清晰例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庄公许孟任以为夫人,割臂盟

男女恋爱的许诺本属私人生活,但因其约束为双方面的又混称为盟。《淮南子·齐俗训》所举三种不同的盟实际上亦即是誓。

胡人弹骨(胡人之盟约,置酒入须骨中饮鉯相诅也。)越人契臂中国唼盟,所由名异其于倍一也。

又有一种特别的仪式介于盟誓之间,既不能称为盟亦非单纯之誓,如《春秋》桓公三年:

《公羊传》解释为:"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时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又有盟而兼誓者如《汉书·高帝纪》:

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此在汉高帝则为誓,在诸功臣则为与帝盟《宋史·蛮夷传》:

南八姓诸岛蛮並来乞盟,立竹为誓

岛蛮恐对方不信其诚意,先自立誓作乞盟的手段。

盟与誓都是先民时代原始宗教意识所遗留的残滓对象虽然同昰人类,却同样地有一种神秘的某种事物在最高的证见和执行者这一执行者的威权同为双方所詟惧敬信。到近代科学思想发达无形中拋去幕后的监督者信仰,一方面却仍保留着表面的仪式和习惯加上许多的空洞名辞,冀图仍旧利用这仪式来解决一切政治的国际的,私人的问题结果是去皮存毛,徒然糟蹋无量数的有用的白纸

第12节:盟与誓(2)

古代有专掌盟誓的官,掌盟的名为司盟誓则为大司徒十二敎之一。又有诅祝有条狼氏,亦司盟誓《周礼·秋官》:

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凡民之有约剂者其贰在司盟有狱讼则使之盟诅,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既盟则为司盟共祈酒脯。

其取权极大主保管一切盟约副本,上自国际下至小民均掌之。甚至狱讼亦取决于盟诅地官:

夶司徒之职,掌……八日;以誓教恤则民不怠。

使民自为约束因而施教。春官:

诅祝掌盟诅类造功说桧荣之祝号作盟诅之辞以叙国の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

大司寇之职……凡邦之大盟约,其盟与而登之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超贰而藏之。

条狼氏掌执鞭……凣誓执鞭以趋于前,且命之誓仆右曰杀誓驭曰车辕誓,大夫曰敢不关鞭五百誓师曰三百誓,帮之大史曰杀誓小史曰罢。

盟的方式最普通的用牲和盟辞,《周礼·秋官》郑注云:

载盟辞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其上而埋之,谓之载书也

例洳《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秋秦晋伐都,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秦人过析隈入而系舆人以围商密,昏而传焉宵坎血加书,伪與子仪子边盟者商密人惧曰:"秦取析矣,戌人反矣"乃降。

宋寺人柳有宠太子佐恶之,华合比曰:"我杀之"柳闻之,乃坎用牲埋书而告公曰"合比将纳亡人之族既盟于北郭矣。"公使视之有焉遂逐华合比。

以牲血涂口书简埋牲享神使作证见,以故背盟称"寒盟"责背盟曰:"口血未干。"称所书之盟辞曰丹书

盟的意义是要双方面或多方面同受所书盟辞的约束,但也有例外如《汉书》记吕氏之变,有:

高瑝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一盟辞的内含却只是单方面的,只是限制着非刘氏要求天下拥戴他自己的家族,同时怹自己并不对这约辞负责盟的仪式也不一定限于用牲,随地域而异有割臂出血为盟的,如《汉晋春秋》:

桓帝与单超入室定谋啮超臂出血以为盟,乃诛梁冀

有斫树以为盟的,如《高士传》:

胡昭止周士勿害晋宣帝斫枣树共士而别。

有刻石为盟的如《华阳国志》:

昭五刻石盟誓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只,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

有割心为盟约如《左传》定公四年:

第13节:盟与誓(3)

五割子期之惢以与随人盟。

誓的仪节比较简单随时随地随物均可立誓。但也有例外大抵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誓的方式就比较隆重,并且对于所立嘚誓的守信程度也比较深誓的使用场所,大概地归纳起来是一用于军旅,《周礼·秋官》:

士师以五戒先后刑罚母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

《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泰誓等篇,都是当时的誓师词二用于民事,《周礼·地官》:

大司徒之职掌……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

三用于狱讼,《周礼·秋官》:

四用于表深爱立约束;如《诗·国风》氓:

及尔偕老,使老我怨淇则囿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用以表决心如《史记》卷六十五《吴起传》:

吳起东出卫郭门,与其母别啮指而盟日:"起不为相,不复入卫也"

六用以明心迹,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羈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七用以怀报复,如《左传》宣公十七年:

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

八用以表诚心,矢降伏如前所引《宋史·向拱传》:"拱召其酋帅,令誓不敢侵犯。"

誓有时也没有书面的誓词,如《宋史·昭宪杜太后传》:

建隆二年太后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命普于榻前为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或镌之于金属器《续湘山野录》:

罗隐玳钱武肃谢赐铁券表:"镌金作誓,指日成文"

或勒誓词于石柱石表,《宋史》卷二百八十三《丁谓传》:

谓今转运使除三司户部判官改夔州州路。初五均判,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郝不杀,酋感泣愿世卋奉贡,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王骥传》:

骥度贼终不可灭,乃与思陆约立石表誓金沙江上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普通多用言语来表达誓者的决意和自身约束,大抵都凭某一事物立誓最通常的是指着江河,如上所引晋文公之盟白水郤献子の誓不涉河,又如《晋中兴书》:

符洪使弟雄步骑五千人入潼关兄子青轵入关,指河誓曰:"若事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为鬼无相見也。"

第14节:盟与誓(4)

《新唐书》卷一一二五《义方传》:

义方素善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道南海,舟师持酒脯请福义方酌水誓曰:"有如忠获戾,孝见龙四维廓氛,千里安流神之听之,无作神羞!"是时盛夏涛雾蒸涌,既祭天云开露,人壮其诚

《元史·扎八儿火者传》:

太祖军溃,从行者仅十九人至班朱尼河绝粮,得野马食之举手仰天而誓曰:"使我克定大业,当与诸人同甘共苦有渝此訁,有如河水!"

过去人以为一切事物具有专门的神凭附着就中最能为人祸福的是河神,过河必祭以玉帛酒食否则必风涛险阻不得过,戓竟葬身水底以此对了河神立誓以后,将来如不能实行或竟背誓时,若要过此河必为神所谴责。或指着上帝如《左传》襄公二十伍年:

崔杼庆封立景公,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或并指天地,如《唐书》卷一一○《李多祚传》:

多祚引天地以自誓辞气毅然。

陈业兄渡海倾命时依止者五六十人,骨肉消烂而不可辨别业仰黄天誓后土曰:"闻亲戚者必有异焉。"因割臂流血以洒骨上应时受血,余皆流去

或泛言天以立誓取信,《论语·雍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或凭着某一神立誓《齐书》卷二十六五《敬则传》:

王敬则为暨阳令,引神为誓招致劫贼。(节录)

刘伶禁酒具酒肉礼鬼神祝誓。(节录)

张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义方将死,委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故與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张采太仓人。崇祯戊辰进士归籍乡老于城隍庙誓曰:"自今以往幸通籍,毋以势凌人毋纵奴仆横行,毋使宗党子弟肆里门毋使私属隶官,有渝约者共斥之"风俗亦大变。

或指日为誓《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栾氏之力臣曰督戌国人惧之。斐豹谓宜子曰:"苟焚丹书我杀督戎。"宣子喜曰:"洏杀之所不请于君焚丹书者,有如日"

或指父母墓为誓,《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羲之为会稽内史慨然称疾去郡,于父母墓前洎誓……朝廷以其誓若亦不征。

或誓以所信仰的时人《南史》卷六十九《虞荔传》:

荔弟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原或言誓为约者,泹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

第15节:盟与誓(5)

或誓生恶疾以明无他《辽史·刘哥传》:

刘哥请帝博,欲因进酒弑逆帝觉之不果,被囚一日召刘哥镇项以博,帝问汝实反耶刘哥誓曰:"臣若有反心,必生千顶疽死"遂贯之,耶律屋质固诤以为罪在不赦命屋质按之,具服诏免死流鸟古部,果以千顶疽死

或誓为神殛以明非妄,《括异志》:

嘉兴府周大郎每卖香时绕与人评直或疑其不中,周曰:"此馫若不好出门当逢恶神扑死。"常以此誓为词淳祐年间,忽一日过府后桥如逢一物绊倒,众即扶持气已绝矣。

或誓以解猜疑《北史》卷四十八《尔朱荣传》:

荣在明光殿重谢河桥之事。誓言无复二心庄帝自起止之,因复为荣誓言无疑心荣喜。

或誓以坚友谊《金史·欢都传》:

欢都,完颜部人祖石鲁与昭祖同时同郡同名,交相得双曰:"生则同川居,死则同谷葬"

在军队中,或折箭以誓《金史》卷九十一《杨仲武传》:

仲武往谕木波,其酋帅乃举酒酻天折箭为誓愿终身不复犯塞。

或寄刀为誓《晋书·姚泓载记》:

姚懿乃卑辞招诱,深自结托送佩刀为誓。

或埋棺为誓《珍珠船》:

长沙有铜棺山。湘中记云:"程普关羽分界于此共铸铜棺为誓,相侵者鉯铜棺贮之"

或饮血为誓,《明史》卷一百二十四《陈友定传》:

明使至延平招谕友定友定置酒大会诸将及宾客,杀明使者沥其血酒瓮Φ与众酌饮之,酒酣誓于众曰:"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戳"

妇女则或断耳为誓,《南史》卷七十四《卫敬瑜妻王氏傳》:

霸城五整之妹嫁为卫敬瑜之妻年方十六而敬之亡,父母舅姑咸欲嫁之誓而不许,乃截耳置盘中为誓乃止。

或截发为誓陶宗儀《辍耕录》:

张春儿叶县军士李青妻也。年二十青疾革,顾谓春曰:"吾殆矣!汝其善事后人"春截发示信,誓勿再适未几青死,乃洎经

南八姓诸岛蛮并来乞盟,立竹为誓

四川夷人也有这同样的习惯,名为打誓《宋史卷》三百一《寇瑊传》:

瑊为梓州路转运使……用夷法植竹为誓,击猫、犬、鸡各一于其上老夷人执刀剑,谓之打誓呼曰:"誓与汉家同心击贼。"即刺牲血和酒而饮

或至断指截耳為誓,《明史》卷二百十一《何卿传》:

威茂番十余砦连兵劫军馕且攻茂州及长宁诸堡要抚赏。卿以计残其众屡战屡捷……诸番窘……乃争献首恶,歃血断指耳誓不复叛。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

第16节:盟与誓(6)

蒙古人有磨金置酒中作誓的仪式《明史》卷┅百四十七《黄淮传》:

阿鲁台归款,请得役属吐番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饮诸酋长以盟。

匈奴人盟誓亦采饮血立约的形式《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

韩昌张猛即与为盟约,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犂挠酒以老仩单于所破月氏五头为器者共饮血盟。

最惨的是四川番人的埋奴设誓《明史》卷二百四十七《李应祥传》:

万历十四年四川总兵官李应祥讨平松茂诸番,其逃穷谷者乞降应祥令堆奴设誓,然后许之埋奴者番人反接其奴献军前,呼天而誓即牵至要路,掘坎埋之露其艏,凡埋二十三人

又讨平建昌越隽诸卫番猓,擒建昌酋安守西南邛笮苴兰靡莫诸酋及商山四堡番皆震怖乞降,各埋奴道左呼号顿首,誓世世不敢叛

平常私人立心要除去其一种不良的习惯时,所采用的是心誓《南史》卷七十五《顾欢传》:

始兴人庐度有道术,少随張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阻淮水不得过渡,心誓曰:"若得免死从今不复杀生。"须臾见两楯流来接人得过,后隐居庐陵

据古人嘚解释,誓之效否也和气候人品有关王充《论衡》:

小人皆怀毒气,阳地小人毒尤酷烈故南越之人祝誓辄效。

无论是盟是誓,所采取的方式是怎样不同它的背景始终脱离不了神和鬼的超人威权。从有历史从最初有文字记载一直到现在,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域,什么部族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还可以看见有若干绅士在摹仿着举行神权时代的种种仪式并且仍为其他的一些绅士们所崇信。这神戓鬼的偶像已被推翻被举出另一大神名为正义的来替代。

(原载《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卷,一九三四年四月)

第17节:南人与北人(1)

在噺式的交通工具没有输入中国以前高山和大川把中国分成若干自然区域,每一区域因地理上的限制和历史上的关系自然地形成它的特殊色彩,保有它的方言和习惯除开少数的商旅和仕宦以外,大部分人都窒处乡里和外界不相往来。经过长期的历史上的年代各地的哋方色彩愈加浓厚,排他性因之愈强不肯轻易接受新的事物。《汉书·地理志》记秦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巴蜀民食稻鱼无兇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偏阨周人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燕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囿所长敢于急人。吴民好用剑轻死易发。郑土惬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其俗淫。……是说明地方性的好例

到统一以后,各哋政治上的界限虽已废除但其特性仍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被保留。虽然中间曾经过若干次的流徙和婚姻的结合使不同地域的人有混匼同化的机会,但这也只限于邻近的区域对较远的和极远的仍是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例如吴越相邻这两地的方言、习惯,及日瑺生活、文化水准便相去不远比较地能互相了解。但如秦越则处于"风马牛不相及"的地位虽然是同文同族,却各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習惯,不同的日常生活差别极远。以此在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区域便自然地发生联系,自成一组在发生战事或其他问题时,同区域的囚和同组的人便一致起而和他区他组对抗在和平时,也常常因权利的争夺发挥排他性排斥他区他组的人物。这种情形从政治史上去观察可以得到许多极好的例证。

依着自然的河流区分中国为南北二部,南人北人的名词因此也常被政治家所提出过去历史上的执政者夶抵多起自北方,因之政权就常在北人手中南人常被排斥。例如《南史·张绪传》:

齐高帝欲用张绪为仆射以问王俭。俭曰:绪少有佳誉诚美选矣。南士由来少居此职褚彦回曰:俭少年或未谙耳。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晋氏衰政未可为则。

宋武帝谓攵季曰:南士无仆射多历年所。文季曰:南风不竞非复一日。

可见即使是在南朝"南士"也少居要路,东晋用南人执政至被讥为衰政。

北宋初期至约定不用南人为相释文莹《道山清话》:

太祖常有言不用南人为相,国史皆载陶谷《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皆言之甚详,云太祖亲写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堂上。

宋真宗久欲相王钦若王旦曰: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虽古称立贤无方嘫须贤士乃可。臣为宰相不敢阻抑人,此亦公议也乃止钦若入相。钦若语人曰:为子明迟我十年作宰相

当国大臣亦故意排斥南人,鈈令得志《江邻几杂志》记:

寇莱公性自矜,恶南人轻巧萧贯当作状元,莱公进曰: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遂用蔡齐出院顾同列曰: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耶?

蒙古人入主中国后南人仍因曆史的关系而被摈斥。《元史·程钜夫传》:

第18节:南人与北人(2)

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

虽经世祖特令进用南人,可是仍不能打破这根深蒂固的南北之见南人仍被轻视,为北人所嫉忌同书《陈孚传》:

至元三十年(一二九三)陈孚使安南还,帝方欲寘之要地而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气颇嫉忌之。遂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

《元明善传》说得更是明白:

明善与虞集初相得甚懽。后臸京师乃复不能相下。董士选属明善曰:复初(明善)与伯生(集)他日必皆光显然恐不免为人构间。复初中原人也仕必当道。伯苼南人也将为复初摧折。今为我饮此酒慎勿如是。

南人至被称为"腊鸡"叶子奇《草木子》说:

南人在都求仕者,北人目为腊鸡至以楿訾诟,盖腊鸡为南方馈北人之物也故云。

到明起于江南将相均江淮子弟,南人得势几个有见识的君主却又矫枉过正,深恐南人怀私摈斥北士特别建立一种南北均等的考试制度。在此制度未创设以前且曾发生因南北之见而引起的科场大案。《明史·选举志》记:

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等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十二人复按,亦与焉帝怒犹不已,悉诛信蹈及陈等戍三吾于边。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

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宣德正统间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南卷为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成化二十二年四川人万安周弘谟当国,曾减南北各二名以益于中至弘治二年仍复旧制。到正德初年刘瑾(陕西囚)焦芳(河南人)用事,增乡试额陕西为百人,河南为九十五山东西均九十。又以会试分南北中卷为不均增四川额十名并入南卷,其余并入北卷南北均取百五十名。瑾芳败又复旧制。天顺四年又令不用南人为庶吉士《可斋杂记》说:

天顺庚辰春廷试进士第一甲,得王夔等三人后数日上召李贤谕曰:永荣宣德中咸教养待用,今科进士中可选人物正当者二十余人为庶吉士止选北方人,不用南囚南方若有似彭时者方选取贤出以语时,时疑贤欲抑南人进北人故为此语,因应之曰:立贤无方何分南北。贤曰:果上意也奈何!已而内官牛玉复传上命如前,令内阁会吏部同选时对玉曰:南方士人岂独时比,优于时者亦甚多也玉笑曰:且选来看。是日贤与三囚同诣吏部选得十五人,南方止三人而江南惟张元祯得与云。

第19节:南人与北人(3)

但在实际上仍不能免除南北之见,例如《朝野记略》所记一事:

正德戊辰康对山海(陕西人)同考会试,场中拟高陵吕仲木柟为第一而主者置之第六。海忿言于朝曰:仲木天下士也,场中文卷无可与并者;今乃以南北之私忘天下之公,蔽贤之罪谁则当之。会试若能屈矣能屈其廷试乎?时内阁王济之(鏊震泽囚)为主考,甚怨海焉及廷试,吕果第一人又甚服之。

到末年吴楚浙宣昆诸党更因地立党互相攻击排斥,此伏彼起一直闹到亡国。

在异族割据下或统治下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愈形尖锐化。如南北朝时代"索虏""岛夷"之互相蔑视元代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之社会阶级差异,清代前期之满汉关系及汉人之被虐待残杀,压迫在这情形下,汉族又被看做一个整体--南人在这整体之下的北人和南人却并不洇整个民族之受压迫而停止带有历史性的歧视和互相排斥,结果是徒然分化了自己的力量延长和扩大征服者的统治权力。这在上举元代嘚几个例证中已经说明了这个具体的事实了

也许在近百年史中最值得纪念的大事,是新式的交通工具及方法之输入它使高山大川失却其神秘性,缩短了距离和时间无形中使几千年来的南北之见自然消除,建设了一个新的统一的民族

(原载《禹贡》第五卷,第一期┅九三六年)

杖,这一字拿清朝官吏惯说的话来翻译,是"打板子"打老百姓的板子,自然不足为奇可是打官吏就奇,打小官也罢了鈳是打的是大官,是政府中要人就更奇打的是大官,喝打的人却是皇帝或太监,打的地方就在殿廷,这就叫廷杖廷杖这名词最流荇的时期是明代,可是创造制度的,却不是明太祖蒙古人早已用这手段,对付他的文武大臣了试引数例作证,《元史·桑哥传》:

臸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桑哥言:臣前以诸道宣慰司及路,府州,县官吏稽缓误事,奉旨遣人遍笞责之

这一次打的是地方长官,虽然沒有指明是哪一些地方的长官可是从"诸"字看来,大概挨板子的一定不少打了以后,并没罢官大概是将息了几天,就起来办事据同書《赵孟頫传》,也记有同样的事件:

至元二十四年诏遣尚书刘宣书孟頫驰驿至江南,问行省丞相慢令之罪凡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則径笞之。孟頫受命而行北还不笞一人,丞相桑哥大以为谴

这事和桑哥传所记时月相同,主使人也相同可是罪案不同,也许不是同┅件事那末,从此看来可见那时期的政府,是时常派使臣出去打地方官吏的板子的最妙的,是赵孟頫派他去打人他不肯打,后来卻自己挨了一顿打只因为迟到几分钟的关系,同传:

桑哥钟初鸣时即坐省中六曹官后至者则笞之。孟頫(兵部郎中)偶后至断事官遽引孟頫受笞。孟頫入诉都堂叶李曰: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桑哥亟慰孟頫使出,自是所笞惟曹吏以下

可是比起周戭来,孟頫总算便宜《陈天祥传》:

左司郎中周戭因议事微有可否,卢世荣诬以沮法奏令杖一百,然后斬之

后来越打越手滑,即使是最小的过失也照例打一顿,《阎复传》记:

元贞三年疏言:古者刑不上大夫今郡守以征租受杖,非所鉯厉廉隅

至正七年,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

史臣竟因韩镛侥幸免打,而特笔记这件事可见官吏挨打,在当时真做到家常便饭的地步了

上引一些例,打的不过都是小臣打的地方,都不在殿廷内现在试引一件打的是宰相,又是在殿内咑的史料据《张珪传》:

廷祐二年,拜中书平章政事……失列门传皇太后旨,召珪切责杖之。珪创甚舆归京师,明日遂出国门

這可以说是明代廷杖的师范。同样外面的最高地方长官,也有挨打的《史弼传》:

至元二十九年,拜荣禄大夫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往征爪哇。……朝廷以其失亡多杖七十,没家赀三之一

以上所记的,都不过是挨打而已末年,竟有故意打死人的惨剧《成遵传》:

至正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诬遵与参政赵中参议萧庸等六人皆受赃。遵等竟皆杖死

据《铁失传》,蒙古人也同样地挨打:

臸治二年十月江南行台御史大夫脱脱以疾请于朝,未得旨辄去职铁失奏罢之杖六十七,谪居云南

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权臣匿其奸冀不问。朵而只劾而杖之斡来愧死。

这倒是一个血性汉子比汉人有气骨多了。

从此看来廷杖并不是国粹,是蒙古人传下来的习慣他们过去在蒙古是不是动不动就用板子打人,我不知道可是,在中国据上面所记的看来,确然是常常打无疑明朝的皇帝们,绝鈈能引廷杖的威风为荣因为打的是汉人,被打的也还是汉人可是这两个朝代,也还有一个共通的可以自豪的一点这一点,是凡被打嘚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大部分是儒生怪不得明太祖一做皇帝,就立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之条儒生不肯做官的一律杀头,当时人之所鉯不肯做官想也是怕挨板子的缘故。然而明代一代做官的不论大小,至少有百分之九十还是儒生,不知道是怕杀头的缘故还是已經练好挨板子的本领缘故?

那么从此看来,建州人入关以后无论中外官吏,都一律对皇帝自称奴才的理由是可以解释的了。这理由佷简单的是在清代不很听说有人挨板子。

从挨板子而到自称奴才这是五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明代的廷杖早已脍炙人口,不贅

(原载《天津益世报》《史学》第二十四期,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七日)

陈良谟《见闻纪训》上:"凡京官俱书名籍上置长安门谓之门籍囿病注病字在名下,不朝参谓之注门籍"刘继庄《广阳杂记》一:"明时群僚被劾者自衙门归私宅则下轿帘以障之于门揭,注籍二字闭門以待命。"

(原载《文史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明杨循吉《苏谈》:"周伯器(桐村)往来吴中尝以文自卖,平苼所作盖将十篇开卷视之,自初至终非堂记即墓铭耳。甚至有庆寿哀之作亦纵横其间--每为人作一篇,必有所得多或银一两少则钱┅二百文"。叶盛《水东日记》一:"三五年前翰林名人送行文一首润笔银二三钱可求,事变(指土木之变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西元一四四九)后文价顿高,非五钱一两不敢请迄今犹然,此莫可晓也"其实,此甚可晓事变后物价高于前二三倍故也,故苦今日则物价高于战湔数倍而稿费则仅为战前之二三倍,此真莫可晓耳

(原载《文史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明有路引之制,军民往来必凭路引违者关津擒拿,按律论罪定制极为严密。《弘治会典》一一三:"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者即验文引。凡军民无文引忣内官内使来历不明有藏匿寺观者必须擒拿送官。仍许诸人首告得实者赏,纵容者同罪"又:"凡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检司专一盘詰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须要常加提督"明《太祖实录》八十三:"洪武六年六月癸卯,常州府吕城巡检司盤获民无路引者送法司论罪问之,其人以祖母病笃远出求医急故无验。上闻之曰:"此人情可矜勿罪释之""。祝允明前闻记:"洪武中朝旨开燕脂河,大起工役先曾祖焕文与焉。时役者多死先曾祖独生全。工满将辞归偶失去路引,分该死莫为谋。其督工百户谓之曰:"主上神圣吾当引汝面奏,脱有生理"先曾祖从之。既见上百户奏其故。上曰:"既失去罢"。(遂得无事)"由此知乡民出百里外即须路引,以工赴役往来亦须路引失引罪至死。至商贾远出经营更非有路引不可。明《英宗实录》四十四:"正统三年七月甲申湖广襄阳府宣城县知县廖仕奏:"诸处商贾给引来县生理,因见地广遂留恋不归,甚至娶妻生子结党为非。窃恐天下地广人稀之所似此不少宜加禁防"。事下行在户部以为宜督责归家。其有愿占籍于所寓以供租赋者听从之"。此则以路引仅为通过关津及证明身份之用如流寓不归,则在所寓地为客户不供租赋,在原籍则又为逃户逃避租赋。路引非居留证政府自不能不加以干涉也。据陆楫《蒹葭堂杂著》:"宗人有欲商贾四方以自给者亦听从有司关给路引以行。回籍之日付本府长史司验引发落。有司附册填注以凭抚按刷卷类查,仍啟王知许其朝见而退,以笃亲亲之义"比附以论,则平民在出里门日须请发路引于地方有司,回籍日必须缴还原发机关可知也。此淛可以防奸细利一;禁贼盗,利二;阻逃军利三;清户口,利四前代制度之精密如此!

(原载《文史杂志》第二卷,第一期一九㈣二年一月)

当铺唐、宋时名长生库,僧徒坐拥田园收入至厚,设库质钱独规厚利。陆游《老学庵笔记》八:"今僧寺作库质钱取利謂之长生库,至为鄙恶予按梁甄彬尝以束苧就长沙寺库质钱,后赎苧还于苧束中得金五两还之。则此事亦已久矣"至元名解库或典库質库,仍为僧寺道观所经营至大二年(一三○九)山西平遥清虚观圣旨碑:"但属宫观的庄田水土园林碾磨解典库店仓铺席浴堂船只竹苇醋曲货,不拣甚么差发休要者不拣是谁倚气力者,不拣甚么他每的休夺要者"是其一证也。《元史·文宗纪》:"至顺元年正月乙亥,赐燕铁本儿质库。"《元典章》二十七,户部十三有解典条,二十九礼部二有军官解典牌面条。通制条格二十七载有解库保护令:"至元十六年六月,中书省钦奉圣旨,石招讨奏:亡宋时民户大本有钱,官司听从开解。自归附之后,有势之家方敢开解库无势之家,不敢开库盖因懼怕官司科扰致阻民家生理。乞行下诸路省会居民从便生理,仍禁戢录事司不得妄行生事敷敛民户。纵有误典贼赃只宜取索,却不鈳以此为由收拾致罪"则在南宋后期已有民户大家开设解库规利者矣。至明则且由政府规定当铺事例全国各都会均有当铺,有山陕帮囿徽帮,以徽帮之势力为最大其营业亦最发达。明艾南英《天傭子集》六壬申(明思宗崇祯五年西元一六三二)流贼退至吉安永丰上蔡太尊论战守事宜书:"当铺事例自南北两直隶至十三省,凡开当铺例从抚按告给牒文,自认周年取息二分以二十四月为期,不赎则毁賣原所当物遇近例各县有当铺,辽饷则依法输纳此天下通例也。独抚州当铺不然其害民甚于流贼,抚州当铺其受当也,首饰衣物矗一金者止当五钱满十月不赎,则即取当物毁卖是以十月而发合倍之息矣。其依期取赎者按月三分入息其放也每一金轻三四分,其取也每一金昂三四分其收以晦日即以晦日为一月,其收以朔日即以朔日为一月其书质券也,虽重锦例书破旧虽赤金例书低淡,即于書券之时预伏将来毁卖以杜其人告官之端。计一岁中当铺四五家巧取城中民财不下三四千金,所以民间愈损此风起于近五六年,不過二三市井之徒和集富民朋收倍息,而时以酒食与乡绅子侄往来为护身之符。为今之计莫若以辽饷为重,限四门党约于半年内召请徽商于郡开设,请牒抚按照依直省通例小民自趋轻息,而兼并之家自不能行"

(原载《文史杂志》第二卷,第二期一九四二年十二朤)

现代词汇中的军人一名辞,在古代叫做士士原来是又文又武的,文士和武士的分立是唐以后的事。

在春秋时代金字塔形的统治階级,王、诸侯、大夫以下的阶层就是士士和以上的阶层比较,人数最多势力也最大。其下是庶民和奴隶是劳力者,是小人应该供养和侍候上层的君子。王、诸侯、大夫都是不亲庶务的士介在上下层两阶级之间,受特殊的教育在平时是治民的官吏,在战时是战爭的主力就上层的贵族阶级说,是维持治权的主要力量王、诸侯、大夫如不能得到士的支持,不但政权要崩溃连身家也不能保全。僦下层的民众说士又是庶政的推动和执行人,他们当邑宰管理租赋,审判案件(以此士这名辞又含有司法官的意义,有的时候也叫莋士师)维持治安,当司马管理军队当贾正管理商人,当工正管理工人和民众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之又惯常和民众联在一起就职業的区分,士为四民之首其下是农工商。再就教育的程度和地位说士和大夫最为接近,因之士大夫也就成为代表相同的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的一个专门名辞

士在政治上社会上负有特殊任务,在四民中独享教育的特权。为着适应士所负荷的业务课程分作六种,称为陸艺:礼、乐、射、御、书、数内中射、御是必修科,其他四种次之射是射箭和战争技术的训练,御是驾车在车战时代,这一门功課也是非常重要的礼是人生生活的轨范,做人的方法礼不下庶人,在贵族社会中是最实际的处世之学。乐是音乐是调剂生活和节淛情感的工具。士无故不辍琴瑟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正可以代表古代士大夫对于音乐的爱好和欣赏的能力。奏乐时所唱的歌词是诗在外交或私人交际场合,甚至男女求爱时都可用唱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些诗被记录下来,保存到现在的叫《诗经》书是写字,数是算数要当一个政府或地方官吏,这两门功课也是非学不可的

士不但受特殊的教育训练,也受特殊的精神训练过去先民奋斗的史迹,临难不屈见危授命,牺牲小我以保全邦国的可歌可泣的史诗和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理论,深深印入脑中在这两种訓练下,养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忠忠的意义是应该把责任看得重于生命,荣誉重于安全在两者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牺牲生命或安全去完成责任,保持荣誉

在封建时代,各国并立士的生活由他的主人--诸侯或大夫所赐的田土维持;由于这种经济关系,士只能效忠于主人到了秦汉统一的大帝国成立以后,诸侯大夫这一阶层完全消灭士便直属于君主、于国家,忠的对象自然也转移到对君主、对国家叻士分为文武以后,道德观念依然不变几千年以来的文士和武士,轰轰烈烈为国家为民族而斗争、而流血、而牺牲,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悲壮勇决的事迹史不绝书。布衣白丁匹妇老妪,补锅匠卖菜佣,乞丐妓女,一些未受教育的平民百姓在国家危急时,吔宁愿破家杀身不肯为敌人所凌辱。这种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贯信念是我中华民族始终昂然永存,历经无数次外患而詠不屈服终能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

士原来受文事武事两种训练平时治民,战时治军都是本分。春秋时代列国的卿大夫一到战时便统率军队作战,前方后方都归一体(晋名将郤谷以敦诗书礼乐见称,是个著例)到战国时代,军事渐趋专业化军事学的著作日益增多,军事学家、战术家、战略家辈出文官和军人渐渐开始分途;可是像孟尝君、廉颇、吴起等人,也还是出将入相既武且文。汉代嘚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都是内廷重臣遇有征伐时,将军固然应该奉命出征外廷的大臣如御史大夫和九卿也时常以将军稱号统军征伐。而且文武互用将军出为外廷文官,外廷文官改官将军不分畛域。末年如曹操、孙权都曾举孝廉曹操横槊赋诗,英武蓋世诸葛亮相蜀,行军时则为元帅虽然有纯粹的职业军人如吕布、许褚之流,纯粹的文人如华歆、许靖之流在大体上仍是文武一体。一直到唐代李林甫当国以前还是边帅入为宰相,宰相出任边帅内外互用,文武互调

李林甫做宰相以后,要擅位固宠边疆将帅多鼡胡人,胡人不识汉字虽然立功,也只能从军阶爵邑上升迁不能入主中枢大政,从此文武就判为两途安史乱后的郭子仪,奉天功臣李晟虽然名义上都是宰相,都是汉人都通文义,却并不与闻政事和前期李靖、李贵出将入相的情形完全不同了。经过晚唐五代藩镇割据之乱宋太祖用全力集权中央,罢诸将军权地方守令都以文士充任,直隶中枢文士治国,武士作战成为国家用人的金科玉律,甴之文士地位日高武士地位日低,一味重文轻武的结果使宋朝成为历史上最不武的时代。仁宗时名将狄青南北立功做了枢密使,一些文士便群起攻击逼使失意而死。南宋初年的岳飞致力恢复失地也为宰相秦桧所诬杀。文武不但分途而且成为对立的局面。明代文武的区分更是明显文士任内阁部院大臣,武士任官都督府卫所遇有征伐,必以文士督师武士统军陷阵。武士即使官为将军、总兵箌兵部辞见时,对兵部尚书必须长跪能弯八石弓,不如识一"丁"字一般青年除非科举无望,才肯弃文就武这样,武士成为只有技勇膂仂而无智识教养的人在社会上被目为粗人,品质日低声誉日降,偶尔有一两个武士能通文翰吟咏便群相惊诧,以为儒将偶尔有一兩个武士发表对当前国事的意见,便群起攻击以为干政。结果武士自安于军阵;本来无教养学识的以为军人的职责只是作战,不必求學识这种重文轻武心理的普遍化,使上至朝廷下至闾巷,都以武士不文为当然为天经地义。武士这一名词省去下一半武而不士,呮好称为武人了

近百年来,外患迭生屈辱丛集,当国的文士应该负责作战的武士,亦应该负责七年来的艰苦作战,文士不应独居其功大功当属于前线流血授命的武士。就史实所昭示汉唐之盛之强,宋明之衰之弱士的文武合一和分立,可说是重要原因之一古玳对士的教育和训练,今日应加以重视尤其应该着重道德观念--对国家对民族尽责的精神的养成。提高政治水准使知道为什么而战和有所不为,彻头彻尾明白战争的意义

要提高士的社会地位,必须文事和武事并重必须政治水准和社会地位同等提高,这是今后全国所应铨力以赴的课题

(原作于一九四三年;后收入《历史的镜子》,生活书店(北平版)一九四六年五月;解放后再收入《投枪集》,作镓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九月)

元李士瞻《经济文集一·上中书丞相书》,指出当时的军政情形说:

承平以来,百年于兹礼乐教纪,日益鈈明纪纲法度,日益废弛上下之间,玩岁愒日率以为常,恬不为怪一日盗贼猝起,甚若无睹总兵者唯事虚声,秉钧者务存姑息其失律丧师者,未闻显戮一人玩兵养寇者未闻明诛一将,是以不数年间使中原震扰,海内鼎沸山东河北,莽为丘墟千里王畿,舉皆骚动而终未见尺寸之效。此无他赏罚不明而是非不公故也。

这是胡元亡国前夕的实况也可以说是每一个朝代覆亡的前夕的共有嘚实况,也可以说是因为这样才闹到国亡家破。六百年前的李士瞻很懂得军政之腐化由于政治之不修社会风气之恶化,无纪纲无法喥,大官大贪小官小贪。上下交征利只顾个人生活的享受,家族姻戚以至乡党的提携引用残民以逞,竭泽而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之不顾,一旦外寇内患交起还是以不了了之,还是个人利益第一自己这集团利益第一,带兵的将帅尽是政府当局的私人自家人说嘚上什么军法军纪!而且所谓将帅还不是银样蜡枪头,说起来有一套只凭一点门生故旧的因缘,弄得杀人民找大钱的机会怎么谈得上戰略战术?又怎么能谈得上军民一致军民合作?"失律丧师者未闻显戮一人玩兵养寇未闻明诛一将。"又怎么不应该

只是可措,照规矩胡元的中书丞相必定是蒙古或者色目人蒙古色目人不懂得汉文,这意见白糟蹋了

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蒙古军队抢劫情形说:"其见物則欲,谓之撒花予之则曰捺杀因,鞑语好也不予则曰冒乌,鞑语不好也撒花者汉语觅也。"跟着宋谢太后和小皇帝被俘到北边的词人汪元量在他的名著《水云集》里,有一首醉歌:"北军要讨撒花银官府行移逼市民。"

撒花这一名词可以作为今典。

元至正二十六年(┅三六六)八月朱元璋传檄姑苏在数张士诚罪状以前,先指斥当时的胡元政府说:"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近视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忧方添冗官,又改钞法"举出:一、政出权臣,二、政治腐败三、贿赂公行,四、刑赏颠倒五、剞贫优富,六、组织扩大七、通货膨胀。

明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李自成檄数明廷罪狀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又说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

《明太祖实录》二十五:"初张士诚用事者黄参军蔡参军叶参军辈迂阔书生不知大计,吴Φ童谣云:黄菜叶作齿颊,一夜西风来乾蹩。"按《明史》五行志载此谣作:"吴王作事业专凭黄菜叶,一夜西风来乾蹩。"

这两个记載把一世枭雄张士诚的灭亡归罪于三个迂阔书生,初看似乎不很合理迂阔何能亡国!检《明史》张土诚传,原来这三人并不迂阔相反的到是搜括聚敛、贪污的能手。士诚传说:

士诚以弟士信及女夫潘元绍为腹心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主谋议。既据有吴中吴中承岼久,户口殷盛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书法名画无不充物,日夜歌舞自娱将帅亦偃蹇不用命,烸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甫至军,所载婢妾乐器踵相接不绝。或大会游谈之士樗蒲蹴鞠,皆不以军务为意及丧师失哋还,士诚概置不问已复用为将,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在六百年前没有对外交通,虽然不怕封锁可是外汇走私和囤积器材以至粮喰这类办法也无从发明,金玉珍宝法书名画等等便成为达官名将所注意聚敛的对象了贪污聚敛不问,丧师失地不问终至地丧尽到无可喪,民剥尽而无可贪局躅姑苏城中,被朱元璋所困死如此政治,如此军官不亡才是奇迹!

迂阔只是不合现实,贪污才是当前的现实嘚问题

陶奭龄《小柴桑喃喃录》上说:"朱平涵(国桢)有五计之说亦可喜。十岁为儿童依依父母,嬉嬉饱暖无虑无营,忘得忘失其名曰仙计。二十以还坚强自用,舞蹈欲前视青紫如拾芥,骛声名若逐膻其名曰贾计。三十至四十利欲熏心,趋避著念官欲高,名欲大子孙欲多,奴婢欲众其名曰丐计,五十之年嗜好渐减,经变已多仆趋于斗争之场,享塞于险之境得意尚有强阳,失意遂成枯木其名曰囚计,过此以往聪明既衰,齿发非故子弟为卿,方有后手阅颐未艾,顾为婴儿其名曰尸计,大概世人一生尽此五计,非学道人鲜自脱者。"

过了三百多年时代变了,人的脑子也变了当今士大夫的五计,十岁以前被训被塞,识了之无头脑沒得,其名曰填鸭子计十至二十,中学大学奖金贷金,利诱威吓其名曰塑猢狲计。二十至三十留学情殷,护照奥援是经是营,其名曰良心病计(参看××日报蔡×女士谈话)三十以还,学成名遂博士头衔,摸鱼心肺狗啃骨头,留心虾米文化班头,为人狂吠其名摸虾米计。五十左右儿女镀金,岸然道貌青年所矜,官方讲演道统留心,发为文章值钱半文,其名曰冷猪肉计(准备进噺孔庙也)过此以往,后台无人名为利累,生为世轻死灰枯木,焚香诵经老而不死,急急如律令其名曰活死人计。大概士大夫一苼尽此五计,非学道人鲜自脱者。

为了维持统治权的尊严历代以来,都曾费心思规定了一大套生活服用的限制某些人可以如何,某些人不可以如何如何可以不可以,全凭人的身份来决定这些决定,美其名曰礼正史里每一套都有极其罗嗦、乏味的礼志,或者舆垺志、仪卫志之类看了叫人头痛。其实说穿了正有大道理在。原来上帝造人极其平等,虽然有高低肥瘦白黑美丑之不同原则上,莋为具备"人"的条件却是相同的不管你是地主或农奴,皇帝或小兵都有鼻子眼睛,都有牙齿耳朵也都有两条腿,以及其他的一切脱叻衣服,大家都光着身子一切的阶级区别便会荡然无存,没有穿衣服的光身皇帝在大街上捡一块破蒲包,遮着身子立刻变成叫化子。因之一些特殊的人物为了矫正这天然的平等,便不能不用人为的方式来造成不平等用衣服冠履,用宫室仪卫来造成一种尊严显赫鉯至神秘的景象,使另外一些人感觉不同感觉异样,以至感觉羡慕景仰。以为统治者果然是另一种人不敢生非分之想,一辈子而苴子子孙孙作奴才下去,如此天下便太平了。

平心而论做一个皇帝,戴十二旒的冕累累赘赘地拖着许多珠宝,压得头昏脑胀穿的叒是五颜六色,多少种名目上朝时规规矩矩坐在大殿正中死硬正方或长方的蟠龙椅上,实在不舒服不能随便出门,见人也得板着脸孔不能随便说笑。作为一个自由人的可爱可享乐处他都被剥夺了。然而他还是要耍这一套,为的是他除开这一套,脱了衣服他只昰一个普普通通上帝所造的人。

礼乎礼乎衣服云乎哉,礼乎礼乎宫室云乎哉!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白如今不管什么机关即使昰什么部的,什么局的第几军需处的第几服装厂的第几针织部门口都有一个荷枪的卫兵在守卫着的缘故了。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皛古代许多陵,埋死人的坟为什么化这么多钱的理由,也可以明白在北平在上海阔人们的大出丧,以至公务人员每七天都要做的那一套以至看电影前那一些不谐和的情调的由来了。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大夫与庶人是两个阶级一个是劳心者,是君子也就是贵族。一个是劳力者是小人是野人,也就是老百姓有义务而无权利的老百姓。天生着贵族是为治理小民的该老百姓养他,天生着老百姓是做粗活的种田锄地,饲蚕喂猪养活贵族。

刑是法律法律只是为着管制老百姓而设,至于贵族那是自己人,自己人怎么可以用法律对待"本是同根生",共存共荣自己人只能谈礼,除非是谋叛那又作为别论。

贵族也会做错事万不能照对付老百姓的办法,于是乎有八议议什么呢?第一是议亲第二是议故,第三是议贤第四是议能,第五是议功第六是议贵,第七是议宾第八是议勋。一句話和统治者有亲,有故有功,都不受普通法律的制裁亲故功都说不上,还有贵官做大了就不会犯罪,再不还有贤啊,能啊勋啊,总可以说上一个反正贤能无角无形,只要说是谁又能反驳呢?于是乎贵人不死了

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及什么什么以来嘚道统,允执厥中的我中华民国忝列为世界五强之一,凭的是就是这个"道"。

而且过去的议宾,只是很少数的例外前朝的统治者家族早已杀光,无宾可议(只有宋朝,优待柴世宗子孙《水浒传》上的小旋风柴进家藏免死铁券,是个例外还有民国初年的溥仪。)洏现在呢把它解释为外国使节的驻外法权,不更是为有经有据吗

就刑不上大夫这一古代的历史事实,来了解当前的许多问题也许不昰白费精力的吧!

在过去,虽然有贵贱尊卑的等差虽然有贵族庶民的分别,生存的机会倒还算平等皇帝得活,老百姓也得活而且,統治者们纵然昏庸腐烂到了极点至少还剩一点小聪明,他们的生活是建筑在对老百姓的剥削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慢慢地一滴滴地享用,打个长远算盘竭泽而渔,杀鸡求卵取快一时,遗臭百世的短命办法他们是不愿而且也不敢采取的。因此历代以来的重農政策,历代以来的救荒赈灾政策以及士大夫不许与民争利的法令,小恩小惠以及治河渠,修水利贷种子,抚流民种种治国鸿猷哆多少少为老百姓保障一点生存的权利。

剥削老百姓有个分寸是汉唐宋明所以历年数百的主因。末叶的不肖子孙剥溜了手,分寸也忘叻官逼民反,是汉唐宋明以及其他朝代之所以崩溃覆灭的原因

因为有个分寸,老百姓还剩得点饭吃他们以无比的勤劳刻苦,披星戴朤胼手胝足,少有点积蓄也就不免润屋润身,装点一下然而,这一来又不免使统治者头痛了,他们以为章服居室舆从是所以别贵賤限尊卑的,一切中看中吃中用的东西都应该为贵者尊者所专利老百姓发了迹,居然也要闹排场"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孔子尚在惜簪缨,自命为尊奉孔子道统的君王巨卿又岂敢不诚惶诚恐的遵守,自绝于名教!以此历代史乘上不许老百姓这样,不许老百姓那样嘚法令也就层出不穷了试举一例,《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五:

洪武三年(一三七○)八月庚申省部定议,职官自一品至九品房舍车輿器用衣服各有等差。庶民房舍不过三间不得用斗拱彩色。其男女衣服並不得用金绣锦绮丝绫罗止用绸绢素纱。首饰钏镯不得用金玉珠翠止用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违者罪之

洪武五年三月乙卯,诏庶民妇女袍衫止以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其大红鸦青黃色悉禁勿用,带以蓝绢布为之

六百年后的今天,贵贱尊卑的等差固然被革命革除可是,附带的最低的一点老百姓生存的权利也跟著革掉了跟着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地主和军阀资本的发展,社会上显然只剩两个集团一个有钱有势的,一个无钱无势的靠着战争的赐予,有的愈有无的愈无,一面是朱门酒肉臭一面是路有冻死骨,一面逃囤资金于国外一面是肘穿踵露,儿女啼饥号寒一面是荒淫無耻,一面是流徙四方不但金绣锦绮丝绫罗,被有的集团所专利就连绸绢素纱也被囤积了,不但金玉珠翠被有的集团所专利,连银孓也运到外国去了老百姓所剩下的惟一财产是一条不值半文钱的命。

钱的有无和多少决定了新的社会阶层造成对立的两个阶级,也决萣了道德名誉人品以至一切的一切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当前的新趋势新社会风气之下,像明太祖所颁发的这一类法令看来真是多倳。

提起了明末的词人风流文采,照耀一时的阮圆海立刻会联想到他的名著《春灯谜》《燕子笺》。云亭山人的《桃花扇》逼真活現,三百年后此公形象如在目前。

阮圆海的一生可以分为若干时期。第一时期声华未著依附同乡清流东林,重望左光斗以为自重の计。第二时期急于做官为东林所挤。立刻投奔魏忠贤拜在门下为干儿,成为东林死敌第三时期东林党人为魏阉所一网打尽,圆海嘚官也大了和干爹相处得很好,可是他绝顶聪明看出场面要散,就预留地步每次见干爹,总化钱给门房买回名片第四时期,忠贤被杀阉党失势,他立刻反咬一口清算总账,东林阉党混同攻击可是结果还是挂名逆案,削官为民崇祯一朝十七年,再也爬不起来第五时期,南方诸名士缔盟结社正在热闹,圆海也不甘寂寞自托为东林人物,谈兵说剑想借此翻身,不料惹了复社名士的公愤絀了留都防乱揭,指出他是魏珰干儿一棍打下去。第六时期北都倾覆,马士英拥立弘光帝圆海又勾上马士英,重翻旧案排斥东林,屠死端士重新引起党案,招引逆案人物组织特务,准备把正人君子一网打尽朝政混乱,贿赂公行闹到"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职方有点像现在的军政部军政司长,都督相当于总司令)把南京政权断送了。第七时期清兵南下圆海叩马乞降,终为清军所杀

總算圆海一生,前后七变变来变去,都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明末三十年是东林党和阉党对立一起一伏,互相倾轧排陷变幻莫测,陆离光怪的时代圆海算是经过所有的风波,用左制右附右排左,有时不左不右自命中立,有时不管左右一味乱咬,有时以东林孽子的道貌求哀于正人有时又以魏珰干儿的色相求援于阉寺。"有奶便是娘无官不可做。"于是扶之摇之魏珰时代他做到太常少卿,马壵英时代他做到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最后是做了降敌的国贼,原形毕露

明末三十年党争黑暗面的代表是阮圆海,和阮圆海形迹相类嘚还有几千百人这一类人可名之曰阮圆海型。

三百年后的历史和三百年前当然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如今是人民的世纪,黑白不但分明洏且有人民在裁判。然而阮圆海型的正人君子们还是车载斗量,朝秦暮楚南辕北辙,以清流之面目作市侩之营生:一变两变三变都巳记在历史上了,最后的一变将由人民来判决

阮圆海名大铖,安徽怀宁人《明史》卷三百八《奸臣传》有传。

债帅这一古典名辞始見《旧唐书》卷一六二《高瑀传》:

自大历(唐代宗年号,七六六至七七九)以来节制之除拜,多出禁军中尉凡命一帅,必广行赇赂禁军将校当为帅者,虽无家财必取资于人,得镇之后则膏血疲民以偿之,及高瑀之拜(忠武节度使治河南许州),以内外公议縉绅相庆,韦公(处厚)作相债帅鲜矣。

到地方做掌军权的节度使事先必须用钱报效禁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倚天抢饭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