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电子书(一)《义忠王庙记》(二)宁波府志txt电子书

上虞玉水祝英台
上虞玉水祝英台
答案1:戏曲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是浙江上虞人吗?梁山伯是何方人士?祝英台是上虞祝家庄的,而梁山伯是虚构的,这故事只是传说祝英台浙江上虞玉水祝家庄的,梁山伯是会稽的答案2:祝英台家在上虞哪里啊?详细地址.现在的哪里祝英台家上虞:今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市和宁波市之间,与上海市隔海相望.上虞是一个历史底蕴极为深厚的县市。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大舜的出生地,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公元前222年设县,1992年撤县设市。上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时有提出唯物论断的王充,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在上虞隐居后东山再起的谢安;近代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当代茶圣吴觉农;现今又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奥运之子何振梁,著名导演谢晋等。创办于1921年的春晖中学,早年享有“北南开、南春晖”美誉,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李叔同、朱光潜、叶圣陶等一代名师名家都曾在这里任教或讲学,形成了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与时俱进”当年就是它的校训。 说法1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 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 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余姚、宁波。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说法2 汝南,古属豫州,豫洲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称。自春秋战国时代有建制,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军、府治所,为八方辐辏之地。中国民协的各位专家深入到汝南实地考察梁祝遗存遗址,认真查阅有关资料,详细听取了民间传承人的讲述、说唱,广泛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经过充分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汝南具有梁祝故事发生的原生性,遗存遗址的完整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等特征,认定汝南为“中国梁祝之乡。 说法3 1400多年前南朝之《金镂子》,传有梁祝记载,现已失传,已无从突击窥见其内容;初唐梁载言《十四道蕃志》(公元684年)有“善权山南,上有石刻‘祝英台读书处’”,“义为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确指江苏宜兴;而其后晚唐张读的《宜室志》方称“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同肄业”,梁祝故事开始与浙结缘。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有“又有个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义兴人氏……”又把梁祝定位在宜兴(宜兴古称义兴)。以上史料确指宜兴为原地应无凝义。其实还有一份目前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背景篇》尚未列入,即公元483年齐《善卷寺记》,载有善卷寺为“齐武帝赎祝英台旧产建”。善卷寺为公元480年始建,距故事发生年代仅130年,读此材料,更可确认梁祝故事原地为宜兴。 宜兴与梁祝故事相关的遗存、风物及传说十分丰富,如传为唐代大司空李宾所书的“碧鲜庵”石碑为祝英台读书处,曾在宜兴为官的宋代词人苏轼曾制“祝英台画”词牌与“十八相送”相关的黄泥墩、凤凰台、观音堂、土地庙、荷花池、双井、扶桥(草桥)、茶亭、煞村、马家村等地犹在,祝陵村为祝英台埋骨之处。阴历三月廿八,善卷洞一带还有传统的观导节,蝶群翔集,其中美丽的“梁山伯”、“祝英台”蝴蝶翩迁翻飞,最为明目。 梁祝故事优美动人,流传各地,出现了无数版本,也出现了很多“原地”,这是民间故事中往常发生的景微,不足为奇。浙江是清代兴盛的后起之秀,以后又有越剧“梁祝”的盛事,一些人指为原地可以理解。而宁波市鄞州市高桥流传的梁祝故事,见之文字的年代既晚又少,是全国众多梁祝原地中的轻量级。还要指出的是,“正宗”的原地还是要以资料为凭,而《原地资料早明了》中提及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专家”是指其中的个体还是全体?如果是“个体”,就不足为凭,如果是“全体”,那属强加于人,与事实不符,该研究会的专家中有很有坚持宜兴说法的人在。 说法4 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的梁祝祠,出土了一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碑是明朝正德年间所立,碑文除了记载重修梁祝墓、梁祝祠的经过,还记载了梁祝故事。山东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说:“整个故事并没有墓裂、入坟、化蝶等神话色彩和艺术******,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今,峄山上仍然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读书处等遗址。马坡乡梁、祝、马故居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 答案3:祝英台是哪的人上虞县的....上虞的..你没看过越剧的梁祝吗???开头几句合唱..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湖边..有一个祝英台聪明伶俐...所以说她是上虞的..哈....答案4:祝英台究竟是哪里人?这其实是个老话题了,自古至今,对于文化名人“户口”的争议,一直是中外古今文化史上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由于这些文化名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所在区域的文明程度和履历,因此,每次的争议,总是相当白热化的。远的不说,就说发生在前些年的诸暨与萧山的西施之争、绍兴与淮阻的周恩来之争,哪一次都不是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在这些纷纷扬扬、断断续续、甚至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争议中,上虞祝英台的“户口’’之争,也不时地被一些好事者旧事重提。
或许因为她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众女儿;或许因为她是一位敢于向封建婚姻直面挑战的斗土,每当有人对祝英台的“户口’’重新提出质疑时,总会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其历时之长,关注的人之多,要远远超过其他文化名人的“户口”之争。
祝英台究竟是否是上虞人,这在中国许多权威的历史文献中,是早有定论的,特别是在唐以后江浙一带的地方志当中,记述尤为明确。其中较为详细记叙梁祝爱情故事的当数晚唐张读撰的《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肆比。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若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郧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之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三‘义妇冢’。”可见,对于祝英台这个江南女子的出生之地,没有人想在这方面动更多的脑筋,而事实是,随意地更动一个文化名人的“户口”或别的什么,自古以来,成功的概率极少。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国解放之初,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专门派员数度来上虞考察祝家庄遗址,最后认定祝英台乃上虞人无疑,而此后不久推出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第一句唱词,也确定了这个基本的文化事实:“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
优美的唱词和动人的乐曲伴随着这个凄楚委婉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地处浙东一隅的上虞百姓,因为有了祝英台这么一个可敬可爱的女儿,而倍受荣耀。
这就是祝英台的分量。一千多年前,当这个纤弱而极具反叛精神的美丽女子在向强大的封建婚姻发起挑战的时候,她不会想到她这个名字会被这么多人如此长久地议论,更不会想到日后会从她身上生发出如此众多的纷争和纠葛。
现在已经无法考证究竟是谁率先揭开了祝英台之争的序幕。
1989那个炎热的夏天,当我汗流浃背地在丁界寺寓所那间小书房里昏天黑地地赶写《梁山伯与祝英台》长篇小说的时候,我曾从报上读到过一条关于对祝英台“户口”之疑的消息,这篇不足300字、******味也不甚太浓的短文却使我加倍地引起了警觉。我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篇短文的发表,可能预示着一场祝英台“户口”之争的风波即将出现。基于这个原因,我才毅然把手头正在写的《故乡三部曲》的第二部《嵇康传》放下了,而把原打算放在第三部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提了上来。我必须在这场风波未引起高潮之前把书写出来,我当然不认为这部书能使一些窥视已久,并早想改变祝英台“户口”的人心服口服、改弦易辙,但我至少可以向他们表明,祝英台生长生活的土地只能在上虞,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从动笔到出版,总共花了三年时间,不过原先的书名不是这样的,而是叫《祝英台与梁山伯》。这样取名的原因有二:一是祝英台是上虞人,二是“梁祝’’故事中真正的主人是祝英台,而不是梁山伯。把祝英台名列梁山伯之前,理所当然。但谨慎有余的编辑们认为这样取名有悖中国读者的传统习惯,建议还是取《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好,我拗不过他们,只好作罢。
书出版后,产生了一些影响,我甚至把书寄给了曾对祝英台的“户口’’提出质疑的作者,甚至他们那儿的图书馆,以此向他们表明:别再打改变祝英台“户口”的主意了,看看吧,你们的这篇短文:引来的却是一部长篇小说,如果下次再提出这样质疑,上虞人是不娄罢休的。这不,谢晋导演也加入到为祝英台的“户口”以正视吁的行列中来了,不仅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书的扉页上写上这样一段话:“将家乡优美的民间传说、美好的人性传播到全世界。”还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体上发布消息,他已决定把“梁祝”搬上银幕,准备花重金征集剧本。虽然这部电影后来因苎千千苎因没有搬上银幕,但它所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作为祝英台的甲乡人,谢导此举无非向世人证明:祝英台是我们上虞人,你们想把她的“户口”迁到别处去,没门。
曾经因一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而震动世界乐坛的何占豪先生也理所当然地成了祝英台“户口”的捍卫者。作为一个诸暨人,他自然知道他家乡的美女西施差点被别人抢走的那场风波,,千苎那场风波以诸暨人得胜而渐告平息,但它却向文化名人的所在苎敲响了警钟:别睡安稳觉,有人可能正在打你们那儿文化名人“户口”的主意呢。
何占豪先生正是在别人打祝英台“户口”主意的时候,与上海笆蕾舞团的一些编导、舞美和演员来到了祝英台故乡的,站在祝冢庄满是废墟的遗址上,这位音乐家对眼前的情景唏嘘不已。不错,他心目中祝家庄的亭、台、楼、阁已不复存在,想象中那充满灵气的玉水河变得狭窄不堪,有些河段已被乱石堵塞,他只能从脚下随竺可见的断砖残瓦中,去感受祝家庄当时的繁华气势和玉水河的清澈幽深。而当他把深长的思绪从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拉回到现实的时候,这位注定一生与梁祝文化有缘的音乐家却掩饰不住对祝家庄现状的不满。
任何区域性的文化都是一种渗透着浓浓乡情的文化。很难想像,当我们在向外界眉飞色舞地推介故乡的女儿祝英台的时候,竟然对她没有丝毫的感情。由此笔者想起了80年前一个名叫王佐的人,他为了要办一所春晖中学,竟向上虞籍的皮货商陈春澜先生跪了下去,这一跪感动了陈春澜,陈春澜拿出了银洋20万,于是才有了今天繁荣的春晖中学,才有了许多遍布世界各地的英才。王佐为人一世,尽管他做过许多事,但都如过眼云烟,记不得了,惟这一跪,才跪出了他对故乡的情意,才使人记得上虞还有他王佐此人。
不能再等了,等待和沉默是对别人挑战的一种默许。不能等到玉水河干枯了,等到祝英台“户口”真的被人家迁走了,甚至等到连谢安、王充、嵇康,甚至谢晋、何振梁的“户口”也被人家迁走了。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了,那么你、我、还有所有的上虞人,将怎样面对我们子孙后代的责问,或许这种责问并非来自我们活着的时候,但即便是一千年之后,我们也能问心无愧吗?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那段开宗明义的唱词吧:“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
这委婉动人的旋律,这优美缠绵的唱词,这回荡在人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但愿从此以后,不要再动祝英台“户口”的脑筋了,让她安居吧,在故乡温柔的怀抱里……梁祝文化的起源地在宁波。其中一条重要依据是,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凡是祭祀历史人物,大都要建立祀庙,而目前国内惟一的梁祝庙就在宁波鄞州区高桥镇答案5:祝英台对梁伯说的诗词第一场 别 亲
(祝家书斋)
幕后(合唱)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滨,有一个祝英台,秀丽
聪明。她胸中有大志,要求学杭城,爹不肯,她设
巧计,假装生病,茶不思,饭不吃,关起房门,急
得那祝员外坐立不宁。(灯亮)(祝公远焦灼地踱步)
公远(唱) 英台做祝事太任性,竟想读书上杭城,
她是祝府千金女,应该是描龙绣凤在闺门。
我有心叫她杭城去,怎奈是闺女怎能出远门?
我有心不叫杭城去,又怕她病势转深沉。
思前想后心不定。(银心上)
银心(接唱)我小姐要读书,设下妙计,哪怕员外不答应。(上
前叩见)员外!小姐不好了!
祝公远(惊问)银心,何事大惊小怪?
银 心(唱)小姐想求学上杭城,怎奈员外不答应,
因此小姐心烦恼,忧愁终日得了病。
如今卧床病沉重,特来禀知老大人。
祝公远(白)这可如何是好?让我去看来。
银 心(白)员外,小姐好容易供埂垛忌艹涣讹惟番隶刚睡着,请你不要惊醒了她。(墙
外传来卦板叮口当 及“测字排流年“之声)
银 心(白)啊!员外,依婢子之见,倒不如请这个卜卦先生来
卜个卦,以决疑难。
祝公远(白)却也使得。(银心下而复上)
银 心(白)卜卦先生请来了。
祝公远(白)请进。
银 心(白)先生,请你进来!(招手)(祝英台乔装卜卦人上)
祝英台(白)员外在上,卜卦人叩见。
祝公远(白)一旁请坐。
祝英台(白)谢员外,告坐了。请问员外可是问卜?
祝公远(白)正是问卜。
祝英台(白)如此,请设香案。
祝公远(白)银心,摆设香案。
银 心(白)是。(摆设香案)
祝英台(白)请问员外,有何疑难?
祝公远(白)只因小女想去杭城读书,是我不允,为此悒郁终日,
得了一病,未知吉凶如何?特请先生一卜。
祝英台(白)请问小姐有几岁了?
祝公远(白)今年二八,五月初五日生辰。
祝英台(白)如此待我卜来。(卜卦后)员外,按卦而断,还是让
令媛出门的好。
祝公远(白)何以见得?
祝英台(白)令媛在家多灾多病,出门可以除病消灾,到杭城读
书末……更是大吉大利。
祝公远(白)这如何使得?这如何使得?……(银心忍不住笑出
祝公远(白)小丫头,你笑些什么?还不带先生下去!
银 心(白)是。(祝英台与银心同笑)
祝英台(白)爹爹!
祝公远(白)你是……
祝英台(白)(卸装)女儿英台。
祝公远(白)英台!你竟敢戏弄你父亲!
祝英台(白)(央求)爹爹,女儿乔装男子,一无破绽,你现在总
可让女儿出门读书了!
祝公远(白)真是胡闹!
(唱)常言道只有男儿求功名,哪有闺女出远门?
纵然你乔装男儿样,鱼目怎能把珠混。
祝英台(白)爹爹,女儿乔装男子,连爹爹也瞒过了,此去万无
祝公远(唱)怎不教我堂上老父心牵挂。
银 心(白)员外放心,有我银心扮成书僮,朝夕有个服侍。
祝公远(唱)你你……抛头露面辱门庭!
银 心(白)员外,小姐在家病坏了身子,如何使得?如今她假
扮书生,连员外都认不出自己亲生女儿,依婢子之
见还是依允小姐去读书的好。
祝公远(白)多嘴!
祝英台(白)爹爹!
祝公远(白)英台,你去不得,想你是裙钗之女,怎能抛头露面,
远走杭城?要读书,为父可请先生来府教读。
祝英台(白)听说杭城有名师……
祝公远(白)纵有名师,怎奈你是女孩儿。
祝英台(白)女儿一定要去!
祝公远(白)祝府千金之女,远去求学,有失体统。
祝英台(白)祝府本是书香门第,孩儿远去求学,为的是知书识
礼。孩儿也曾听爹爹说过,古时有曹大家、蔡文姬,
都是一代才女,留名千古,难道孩儿就学不得她们
祝公远(白)这个……(自语)看女儿立志甚坚……要是英台真
的能成为一代才女……
祝英台(白)爹爹你答应了?
祝公远(白)也罢!英台,你此去乔扮男子,可不要露出破绽。
三年学满,务须速归。倘若家有要事,一见家书,
即速归来。
祝英台(白)女儿遵命!
第二场 草桥结拜
(草桥)(祝英台与银心扮男装,银心肩挑书担行囊随祝英台上)
祝英台(唱)风和日丽花如锦,
银 心(唱)女扮男装出远门。
祝英台(唱)避开邻里亲和戚,
银 心(唱)瞒过路上相识人。
祝英台(唱)走过五里青松岭,
银 心(唱)来此已是草桥亭。
祝英台(白)银心,我们到亭内歇足一会。(主仆休息亭内,梁山
伯上,四九挑书担行囊随后上)
梁山伯(唱)离故乡,别学上杭城。
见前面一座古凉亭,叫声四九停一停。
四 九(白)相公何事?
梁山伯(白)两腿酸软,不如在此略坐片刻。
四 九(白)相公说得有理。(梁山伯举步欲进,抬头一望,略顿)
四 九(白)相公,亭内有人。
梁山伯(白)哦,看他们也是行旅模样,说不定也是读书去的。
(梁山伯入亭,对祝英台作揖)
梁山伯(白)仁兄请了,小弟有礼。
祝英台(白)这厢还礼。
梁山伯(白)请教仁兄尊姓大名?府居何处?
祝英台(白)小弟姓祝名英台,乃是上虞祝家村人氏。敢问仁兄
梁山伯(白)会稽梁山伯。
祝英台(白)梁仁兄敢是去杭城读书?
梁山伯(白)正是。请问你呢?
祝英台(白)小弟也去杭城访师求学。
梁山伯(白)好极!好极!请坐。(四九、银心走近谈天)
四 九(白)嗳,你们是到哪里去的?
银 心(白)到杭城去读书。
四 九(白)我们也是到杭城去读书。
银 心(白)巧极了。(走向祝英台,脱口而出)小姐……
祝英台(白)(急掩饰)小姐好端端在家,你提她作甚?
银心(白)噢……我想小姐要是能一同出来读书那就好了。
祝英台(白)是啊。
梁山柏(白)敢问兄台……莫非……
祝英台(白)哦,仁兄有所不知。
(唱)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钦佩。
描龙绣凤称能手,琴棋书画件件会。
我此番求学到杭城,九妹一心想同来,
我以为男儿固须经书读,女孩儿读书也应该,
只怪我爹爹太固执,终于留下小九妹。
梁山伯(白)(称赞)妙哉高论,妙哉高论!
(唱)仁兄宏论令人敬,志同道合称我心。
男女同是父母生,女孩儿也该读书求学问!
祝英台(白)(谦谢)承兄夸奖,岂敢,岂敢!(背地赞赏)
(唱)我只道天下男子一般样,难得他也为女子抱不平。
梁山伯(唱)象这般良朋益友世间少,我有心与他结为兄弟盟。
(白)祝仁兄,小弟有言,只是难以启齿。
祝英台(白)有何见教?无不从命。
梁山伯(白)如此直言了。
(唱)想山伯无兄又无弟,亦无妹来亦无姐。
有缘千里来相会,得遇仁兄心欢喜,
意欲与你两结拜,未知仁兄可愿意?
祝英台(白)哦!(想了一想)
(唱)多承仁兄不见弃,金兰结拜为兄弟,
从此读书有良伴,小弟哪有不愿意?
(白)旅途之中未带香烛,这便如何是好?
梁山伯(白)不妨撮土为香。请问祝仁兄今年……
祝英台(白)二八。
梁山伯(白)我今年已是一十七岁了。
祝英台(白)有道长者为兄,幼者为弟。
梁山伯(白)如此你我对天一拜。
祝英台(白)对天一拜。(祝英台学梁山伯的动作而拜)
梁山伯(白)贤弟请上,受愚兄一拜。
祝英台(白)小弟也有一拜。
梁山伯(白)四九,快过来拜见祝相公。
祝英台(白)银心,快来见过梁相公。
四 九(白)拜见祝相公。
银 心(白)拜见梁相公。
梁山伯(白)贤弟,你看天色不早,我们不如登程吧!
祝英台(白)银心,挑起行装。
梁山伯(白)贤弟请。
祝英台(白)梁兄请。(当梁山伯携祝英台手同行时,祝英台不禁
又羞又惊,继而泰然同行而下)
托媒 (梁山伯、祝英台书房)
幕后(合唱)梁山伯,祝英台,情重如山深如海。
同窗共读两无猜,志同道合相敬爱。
光阴过去似流水,匆匆过了三长载。(祝英台磨砚,
梁山伯作文,梁山伯忽发现祝英台耳环痕)
祝英台(白)嗳,你做什么?
梁山伯(唱)贤弟啊,你我同窗三年整,今日忽见耳环痕,只有
女子戴耳环,贤弟啊,你穿耳朵为何因?
祝英台(唱)梁兄你做文章不专心,为什么看来看去看不停?
若说我的耳环痕,想起此事笑死人,
祝家庄年年有庙会,村里人叫我扮观音。
梁山伯(白)(笑)哦。
祝英台(唱)以后你再瞎猜疑,我就要……
梁山伯(接唱)贤弟不必怒气生。贤弟,你看我这一篇文章做得
如何?(银心在外面探头望,机警地喊)
银 心(白)梁相公,梁相公,先生唤你。
梁山伯(白)啊,先生唤我,亏得我的文章已经做成了,贤弟少
待,愚兄去去就来。(下)
银 心(白)(手持信,轻唤祝英台)小姐,员外又有信来了。
祝英台(白)真的?待我看来。(看信皱眉)
银 心(白)是不是又来催我们回去?
祝英台(点头)
(唱)离家读书已三载,老父是封封家书催我归。
我与他同窗三载非寻常,情重如山深如海。
老父有病盼儿归,我难舍知心梁山伯。
银 心(唱)读书三载长相伴,小姐心事我明白。
梁相公家世虽贫寒,但他有德又有才,
倒不如月老跟前订白头,拜托师母做大媒。(银心
下,去请师母)(祝英台徘徊、暗忖)
祝英台(唱)叫我如何自托媒……(银心引师母出)
银 心(白)相公,师母来了。
师 母(白)英台,听银心来说,你家又有书信来催你归去了?
祝英台(白)刚才家父来信,说有病要催我归去。
师 母(白)父病理应回去,几时动身?
祝英台(白)我想禀明先生,明日一早登程。
师 母(白)如此甚好,一路小心。银心,你小心侍候了。
银 心(白)是。(知趣地)相公,我整行装去。(下)
祝英台(白)(欲言又止)师母……
师 母(白)英台你还有何言相告?
祝英台(白)还有……没有什么。(稍停)师母。
师 母(白)英台,有话坐下来讲。
祝英台(白)师母。
(唱)老师教诲恩如海,又承师母好看待。
师 母(白)不用客气。
祝英台(白)师母。(稍停)
(唱)我在草桥结拜梁山伯,同窗共砚三长载。
师 母(白)这个我早已知晓。
祝英台(白)师母啊!
(唱)三长载,三长载,我有满腹心事口难开。
师 母(白)英台有话,但讲无妨。
祝英台(唱)师母啊,英台原是乔装改,
师 母(不动声色,微笑)
(唱)师母心里早明白。
祝英台(白)师母早明白了?
(唱)袖内取出玉扇坠,交与师母……
师 母(唱)……为何来?
祝英台(白)师母啊!
(唱)雪白蝴蝶玉扇坠,烦交义兄梁山伯。
倘得师母来玉成,大恩永记在心怀。
师 母(唱)英台果是多情女,山伯有德也有才。
师母愿意做大媒,梁山伯配祝英台。
第四场 十八相送
幕后(合唱)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钱塘道上来。(梁山伯、祝英
台、四九、银心上)
祝英台(唱)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百鸟对打对。
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梁山伯(唱)弟兄两人下山来,门前喜鹊成双对。
从来喜鹊报喜信,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
祝英台(白)梁兄请。
梁山伯(白)贤弟请。
祝英台(唱)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樵夫将柴砍。
梁山伯(唱)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很难。
祝英台(唱)他为何人把柴打?你为哪个送下山?
梁山伯(唱)他为妻子把柴打,我为你贤弟送下山。
祝英台(唱)过了一山又一山。
梁山伯(唱)前面到了凤凰山。
祝英台(唱)凤凰山上百花开。
梁山伯(唱)缺少芍药共牡丹。
祝英台(唱)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
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
梁山伯(唱)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是路远迢迢怎来攀!
祝英台(唱)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
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梁山伯(唱)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银 心(唱)前面到了一条河,
四 九(唱)漂来一对大白鹅,
祝英台(唱)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梁山伯(唱)未曾看见鹅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
祝英台(唱)你不见雌鹅对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真象呆头鹅!
梁山伯(唱)既然我是呆头鹅,从此莫叫我梁哥。(梁山伯生气,
祝英台向之赔罪)
祝英台(白)梁兄……
银 心(唱)眼前一条独木桥。(梁山伯先上了桥)
梁山伯(白)贤弟,你快过来啊!
祝英台(唱)心又慌来胆又小。
梁山伯(唱)愚兄扶你过桥去。(梁山伯扶祝英台过桥,至桥中心)
祝英台(唱)你我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梁山伯扶祝英台下桥,
四九、银心随之过桥)
幕后(合唱)过了河滩又一庄,庄内黄狗叫汪汪。
祝英台(唱)不咬前面男子汉,。偏咬后面女红妆。
梁山伯(唱)贤弟说话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红妆?
放大胆量莫惊慌,愚兄打犬你过庄。
祝英台(唱)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井水多少深?(投石井中)
梁山伯(唱)井水深浅不关情,还是赶路最要紧。(祝英台要梁山
伯照影,遂相扶至井前视)
祝英台(唱)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唱)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不该将我比女人!
幕后(合唱)过一井来又一堂,前面到了观音堂。
梁山伯(唱)观音堂,观音堂,送子观音坐上方。
祝英台(唱)观音大士媒来做,来来来,我与你双双来拜堂。(拉
梁山伯同跪)
梁山伯(唱)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走吧!
幕后(合唱)离了古庙往前走。
银 心(唱)但见过来一头牛。
四 九(唱)牧童骑在牛背上。
银 心(唱)唱起山歌解忧愁。
祝英台(唱)只可惜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梁兄笨如牛。
梁山伯(唱)非是愚兄动了怒,谁教你比来比去比着我!
祝英台(唱)请梁兄,莫动火,小弟赔罪来认错。
梁山伯(白)好了,快走吧。
祝英台(唱)多承梁兄情义深,登山涉水送我行。
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别,请梁兄就此留步转回程。
梁山伯(唱)与贤弟草桥结拜情义深,让愚兄送你到长亭。(双双
幕后(合唱)十八里相送到长亭,十八里相送到长亭。(梁山伯、
祝英台入亭坐,四九、银心在亭下休息。)
祝英台(唱)你我鸿雁两分开。
梁山伯(唱)问贤弟你还有何言来交代?
祝英台(唱)我临别想问你一句话,问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梁山伯(唱)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又何来?
祝英台(唱)若是你梁兄亲未定,小弟给你做大媒。
梁山伯(唱)贤弟替我来做媒,未知千金哪一位?
祝英台(唱)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梁兄可喜爱?
梁山伯(唱)九妹今年有几岁?
祝英台(唱)她与我同年--乃是双胞胎。
梁山伯(唱)九妹与你可相象?
祝英台(唱)她品貌就象我英台。
梁山伯(唱)未知仁伯肯不肯?
祝英台(唱)家父属我选英才。
梁山伯(唱)如此多谢贤弟来玉成。
祝英台(唱)梁兄你花轿早来抬。我约你,七巧之时……
梁山伯(白)噢,七巧之时,
祝英台(唱)……我家来。
幕后女声(合唱)临别依依难分开,心中想说千句话,
万望你梁兄早点来。
--幕落答案6: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什么年代?说法1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 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 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余姚、宁波。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说法2 汝南,古属豫州,豫洲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称。自春秋战国时代有建制,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军、府治所,为八方辐辏之地。中国民协的各位专家深入到汝南实地考察梁祝遗存遗址,认真查阅有关资料,详细听取了民间传承人的讲述、说唱,广泛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经过充分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汝南具有梁祝故事发生的原生性,遗存遗址的完整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等特征,认定汝南为“中国梁祝之乡。 说法3 1400多年前南朝之《金镂子》,传有梁祝记载,现已失传,已无从突击窥见其内容;初唐梁载言《十四道蕃志》(公元684年)有“善权山南,上有石刻‘祝英台读书处’”,“义为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确指江苏宜兴;而其后晚唐张读的《宜室志》方称“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同肄业”,梁祝故事开始与浙结缘。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有“又有个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义兴人氏……”又把梁祝定位在宜兴(宜兴古称义兴)。以上史料确指宜兴为原地应无凝义。其实还有一份目前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背景篇》尚未列入,即公元483年齐《善卷寺记》,载有善卷寺为“齐武帝赎祝英台旧产建”。善卷寺为公元480年始建,距故事发生年代仅130年,读此材料,更可确认梁祝故事原地为宜兴。 宜兴与梁祝故事相关的遗存、风物及传说十分丰富,如传为唐代大司空李宾所书的“碧鲜庵”石碑为祝英台读书处,曾在宜兴为官的宋代词人苏轼曾制“祝英台画”词牌与“十八相送”相关的黄泥墩、凤凰台、观音堂、土地庙、荷花池、双井、扶桥(草桥)、茶亭、煞村、马家村等地犹在,祝陵村为祝英台埋骨之处。阴历三月廿八,善卷洞一带还有传统的观导节,蝶群翔集,其中美丽的“梁山伯”、“祝英台”蝴蝶翩迁翻飞,最为明目。 梁祝故事优美动人,流传各地,出现了无数版本,也出现了很多“原地”,这是民间故事中往常发生的景微,不足为奇。浙江是清代兴盛的后起之秀,以后又有越剧“梁祝”的盛事,一些人指为原地可以理解。而宁波市鄞州市高桥流传的梁祝故事,见之文字的年代既晚又少,是全国众多梁祝原地中的轻量级。还要指出的是,“正宗”的原地还是要以资料为凭,而《原地资料早明了》中提及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专家”是指其中的个体还是全体?如果是“个体”,就不足为凭,如果是“全体”,那属强加于人,与事实不符,该研究会的专家中有很有坚持宜兴说法的人在。 说法4 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的梁祝祠,出土了一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碑是明朝正德年间所立,碑文除了记载重修梁祝墓、梁祝祠的经过,还记载了梁祝故事。山东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说:“整个故事并没有墓裂、入坟、化蝶等神话色彩和艺术******,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今,峄山上仍然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读书处等遗址。马坡乡梁、祝、马故居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 东晋答案7: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的精彩唱戏谁有?生离更痛苦 山伯对英台说:生离,还期盼与心爱的人相见;而死别就再也不会期盼与心爱的人相见了。现在你能理解你八哥的心情了吧。 我记得他好像是这么说的歌曲:蝴蝶 歌手:刘若英 专辑:我的失败与伟大 LRC歌词 HOT o 搜索 &蝴蝶&mp3 o 下载&蝴蝶&铃声 打印预览 作词:姚谦 作曲:陈珊妮 编曲:李雨寰 人为什么凭感动生死相许 拥抱前离别后是否魂梦就此相系 人为什么有勇气一见钟情 人海里这一步走向另一段长旅 给你承诺一句如果生命在这秒化灰烬 可还我原来天地在相爱的那一季 梦里蝴蝶翩然舞起 我也愿意因感动生死相许 拥抱前离别后与你魂梦就此相系 我也可以凭勇气一见钟情 人海里这一步走向另一段长旅 给我承诺一句就算生命在这秒化灰烬 可还我原来天地我们相爱那一季 梦里蝴蝶翩然舞起 继续我要我们的爱在明天 继续就算流泪也在所不惜 有多少四季能浪费在 思念和犹豫后来此恨绵绵无尽期 给我承诺一句就算生命在这秒化灰烬 可还我原来天地我们相爱那一季 梦里不只蝴蝶翩然舞起答案8:歷史上梁山伯和祝英台?有其人,不过坟墓是假的,他们朝代都不同,下面具体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济公网—天台新闻,天台之窗口,天台文化,天台人,天台山,天台旅游 济公网
14:13:37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正统历史的记载里是由来没有什么根据,可是它在中国民间至少已流传了六七百年以上,无南无北,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各种遗迹。它可以说是民间故事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迫使统治阶级官书性质的&地方志&,也不得不郑而重之地把它收集下来,作成一种&准历史的记载&。这就是 《宁波府志》里面何以会有梁祝故事的来历。 《宁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东晋时代的人物,连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说得清清楚楚(按其所记,山伯是生于352年,死于373年)。至于所记的梁祝籍贯,家世以及情死的经过,大体上也是和一般传说相似,显然它是从民间传说的轮廓上构画来的。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它根据了什么材料能够把年代肯定得这样结实。清朝人有好几种笔记本,说到梁祝,似乎都是取材于《宁波府志》,也许有一、二种是写在府志之前而为它所取材的,反正这也没有多大出入,来历总不外乎是民间传说。 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流传在民间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呢?因为南宋时代早就有了&祝英台近&或&祝英台&的词牌名称(后来曲牌也有),元曲的大作家王实甫,也曾在他的&王彩云丝竹芙蓉亭&里,借王彩云的口,唱出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人物的名字,表演她求爱的苦闷心情,里面就有两句?&哎!你个梁山伯不采(睬)我祝英台,羞的我怏怏而来。&梁祝的名字和宋玉、巫娥、周瑗姬、卓文君等摆在一起,说明了他们俩的名字在当时是怎样的被人熟习。 不过,这个故事在元朝、明朝时期,都是被当做虚幻的故事看待,不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这也有一个旁证:明人杨守阝止有一首《碧鲜坛》诗,是依据其封建礼法观点大骂祝英台的。诗中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女扮男装的事例,如堤萦、木兰等,恭维她们是&事缘不得已,乃留千古名&,接着就质问&英台亦何事,诡服违常经?&照这个封建小丑的见解,女孩子要念书尽可以在家里念,象班昭那样,没有&男儿朋&也一样的成就了学问。底下他就 说:&悠悠稗官语,有无不可征&,这意思就是否认它的真实性。梁祝的故事已经成为真爱的典范了,就算是百姓虚构的,也是说明现实难以实现.就算如此,这个千古神话已经深得人心了,不是真的又怎么样,它在存在价值绝不会低于那个所谓的据说历史,传说并不一定要有真人真事才可以啊.答案9:梁山伯 祝英台历史上真有其人吗?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不同的版本】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3)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4)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5) 济宁版本: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明显有!
&copy .Com,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义忠王庙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