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将自己的学习成绩前途或者并轻视不重要没影响的考试视为游戏的学生?

怎么样可以过的放松一点 我觉得自己被学习成绩 考试分数绑得太紧了。_百度知道
怎么样可以过的放松一点 我觉得自己被学习成绩 考试分数绑得太紧了。
可是..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太大了。 我没有办法看开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首先,必须明白学习成绩不代表你的一切,不要过分地重视分数,也不要过分地轻视它,要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来正视成绩。其次、会觉得有压力,只是因为你实力不够,没有信心。所以要努力学习增加你的实力,但是也要懂得劳逸结合、学累了可以玩游戏或者做其他放松的事、我觉得听歌看小说不错! 这种方法还是不错的。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加油。还有问题来找我吧
采纳率:31%
学习是有压力的,没有压力才是假的!!但是想要过的轻松不是不可能!!偶尔也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自己较为喜欢的!!其实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付出。付出了,当然会有回报。尽量放松,不要把神经绷的太紧了,这样更容易累!
阿尔噶尔股份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学习成绩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8成都金堂事业单位考试模拟真题及答案解析(仕途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试论中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
试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相伴而生。当前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探索这些问题的原因,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一、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一)网络环境的多元化产生道德失衡。网络信息带有多层面、多元化的特点。有些信息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于经常上网的中学生来说,经常接触多种道德评价标准,会造成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无法判断是非,道德选择能力因此下降,行为容易发生偏差,不道德行为增多。(二)中学生抵制不良信息诱惑的能力不足。网络信息的跨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流量和流向不平等使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到处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中学生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三)网络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重视。就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现状来看,德育工作面临目标过高、偏离实际等困惑,德育途径没有形成有效合力,没有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没有形成整体化的德育大纲等问题,网络德育工作还未提到学校教育的议事日程。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一)网络环境助长了中学生的自我主义。网民是自己的主人,他自己决定干什么及怎样干,极大地调动了其自主性及良信心。然而,互联网也是一个自我主义泛滥的地方,网民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我利益、愿望、目标的满足与实现。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时期,他们急于追求独立个性、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二)网络环境弱化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在网上,各种信息浩如烟海,淫秽、黄色、暴力、反动等各种信息不可避免。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出现思想上的变异,导致原有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弱化。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不成熟时期,自律性及自制性较差,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社会,甚至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则有可能淡化应有的道德责任意识。(三)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道德观念造成冲击。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性、平等性、形象性和互动性,因而深受崇尚民主、自由、公平等价值观的中学生追捧。但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充满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等矛盾的碰撞和交流,在这里,各种不同的文化汇集交织,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非常突出,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很难判断。 转(四)网络环境导致不良行为增多甚至违法犯罪。由于吕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确认和有效地监管,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说,网络无疑是个多头陷阱。他们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感官刺激,尽情发泄,但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而走向反面。三、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片策(一)坚持网络技术创新,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络当中存在许多不良网站,恶意传播反动、迷信、黄色内容,要杜绝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就要不断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技术创新。在电脑中安装反黄软件,加强过滤功能,对不良网站和恶意程序实行举报、封杀,彻底切断它们的传播途径。(二)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网络信息并非都是有用的信息,其中有很多是垃圾信息,不同文化价值观在拜上的交织、冲突无疑会使中学生丧失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和能力。因此,必须在纲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使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观占据网上的主导地位,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以高雅的文化,寓教于乐地引导他们远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促使其健康成长。(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我位置。尽管网络带给人们自信、自主、自立的意识,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已找到了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相反,它可能误导人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甚至走向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网上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不是真实的自我满足及实现。我们应该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帮助他们解决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促进他们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将他们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把互联网作为知识拓展的一种工具,而不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使中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四)强化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在强调提高中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要根据中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促进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制定比较完备的青少年网络行为准则,确定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的具体标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把遵守网络道德准则和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纳人中学学生品德量化测评襄中,使中学生通过外在道德评价,自觉遵守网络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质中学生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赵建友[摘要] 本文对中学生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对策,从而促进了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完善与发展。[关键词] 问题 产生原因 对策[目录]一、中学生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二、中学生法律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三、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对策中学生法律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抓好中学生法律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树立法律观念和意识,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也关系到我国百年大计的实施。而在现今的中学生法律教育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一、中学生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教育指导思想与法律教育的宗旨相脱离由于当今社会中学生的犯罪的案件增多,受急功近利的影响,目前中学生法律教育更多的是以减少和预防中学生犯罪为指导思想。正是在由于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才形成了中学生法律教育以教育中学生不犯罪就行的尴尬局面,从而违背了中学法律教育培养中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树立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律观念的真正宗旨。现今在许多承担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工作部门,却以减少和预防中学生犯罪为法律教育的宗旨,错误的认为只要确保中学生不违法犯罪,他们的法律教育就是成功的。如果是这样,中学生的法律教育只会成为约束和禁锢中学生行为的枷锁,而无法实现法律教育的真正宗旨。(二)法律教育方式与法律教育实践相脱离尽管加强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呼声较高,方法不少,形式多样。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通过调查发现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法律教育采取的方式与法律教育实践相脱离造成的。大多数教育工作部门一提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首先提到的一定是“一讲众听”的这种方式,通过召开法制大会组织学生听有关法律师界人士讲法律。偶尔的组织学生观摩几次刑事审判活动,便自诩方式创新。可想而知学生们被动的一次次地接受这样枯燥的法律知识教育,效果会怎样。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获得的法律知识,对于法律教育实践可以说是毫无用外。法律教育实践是实现法律教育目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如果学生不能将有用的法律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那么我们的法律教育又教育了什么呢?(三)法律教育内容与法律内容相脱离目前,对于中学生进行的法律教育内容主要是限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本中的少量法律知识为主,以与中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为辅,内容既单一又不系统,对于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并没有太大的作用。[2]对于现今的中学生而言,不知道宪法内容的大有人在。我国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的完善,法律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充与变化,这就需要时刻扩充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学校,对于祖国未来的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却是一些皮毛,一些非法律教材中介绍的知识,这样又怎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最终法律教育只使学生成为井底之蛙,法律教育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四)法律教育主体与法律教育要求相脱离对于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3]但无论是家庭和社会多数认为目前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理所应当由教育机构、宣传机构承担,而具体的法律教育由学校来负责。但对于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工作的艰巨与宏伟,又怎能是这几个部门可以胜任的。而就学校这个教育主体而言,大多数的法律课教师基本是由政治教师兼任,而这些人员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与中学生法律教育要求对中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是完全背离的。这样的法律课和法律教育主体如同虚设一般。总之,从总体上看法律教育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上面提到法律教育几个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矛盾。二、中学生法律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困面对中学生法律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我们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一)家庭原因近年来,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对学生法律教育工作,教育力度也在加强。除了学校,学生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法律教育也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家庭也会对法律教育产生不良影响。1、家庭背景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以及家庭过于溺爱等到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孩子们很容易产生了蛮不讲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的心理,而缺乏吃苦精神,经不起一点小挫折,这样往往使孩子在生活中会犯很多的错误,甚至犯罪;另外父母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2、一些家庭的错误导向对孩子产生了恶劣影响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4]但有些家长的身教却不敢苟同。比如:一些家长办事不讲信用、爱占便宜、赌博等等,这些对孩子的幼小心灵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又有些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进行强化“智力”投资,孩子考好了怎样都行,考坏了就拳脚相加,这对孩子也会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3、不健全的家庭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些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这样的家庭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是不健全的,使孩子在心灵深处产生很大的缺陷。一些再婚后的父母对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关心,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使原来就不健全的心灵变得更加扭曲,甚至使孩子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二)学校原因从“一五”至“四五”的普法教育,中学生的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学校对于这个成绩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学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法律教育受重视不够学校是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主阵地,[5]但与其它课程相比法律教育还未得到应有尽有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对提高法律教育的地位要求非常强烈,但是在当今学校追求升学率为主的教育现状,在课程设置上、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也与其它主要学科无法相比,再加上学校的法律教育制度不健全及管理不到位,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有效防范,这就导致学校法律教育的不完整性。2、没有统一、规范的法律教育教材目前,中学生法律教育中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都是以政治课本为教材。有的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法律教育教材,但是教材无论是从内容、形式上都不够规范,往往只是简单的法律条文累加而已。在社会“减负”的呼声中,一些法律教育的辅助教材,往往都被认为是“负担”给减掉了。3、缺少专业化的法律课教师及工作制度不健全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法律课教师,基本都是由政治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无论从知识面还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不是称职的。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教师,但因种种原因,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由于法律课教师的工作制度不够健全,往往只要有新的教学任务,这些法律教师就会被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从而也结束了自己的法律教师的使命。(三)社会原因社会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场所,溶入社会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6]社会也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里我们主要讲一下社会对中学生法律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1、社会中各种不健康因素,直接毒害中学生心灵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一些不良的风气在社会上“疯行”。诸如:赌博、网吧、黄色淫秽暴力书刊音像制品的传播等,都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受到污染,导致一些学生过早成熟,甚至犯罪。2、纷杂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社会环境的好坏,关系到社会中每个人的发展。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鲜事物的层出不穷,而环境复杂难变。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之风、哥们义气等不良风气充斥着中学生的社会环境,从而使中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一种贪图享乐的思想。(四)个人原因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辨别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差,自我约束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易受到暗示、多盲从,并且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刺激。正是由于中学生具有这些特点,使他们易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法律观念淡薄等现象。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很容易冲动,从而导致犯错误,甚至犯罪。三、中学生法律教育对策如何加强中学的法律教育,针对中学生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一)统一指导思想,贯彻法律教育宗旨对于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从而为中学生的法律教育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统一指导思想的制定,一定要把教育内容与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指导思想真正的为教育宗旨服务,更加完善地去贯彻法律教育的宗旨。因此,把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自觉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和意识,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观念的教育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教育的相结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为指导思想。在日常对于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时,应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不断及时地以指导思想为基础调整法律教育的方式方法。为了有效地贯彻法律教育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法律教育宗旨,我们以指导思想为基础制定了以不断完善在校生知识结构,使法律知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内容,努力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律教育体系,确保青少年学生在初中教育期间完成基本知识的普及任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法律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努力使学生法律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上求实创新的教育目标,从而使法律教育宗旨贯穿于整个教学。(二)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对于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光靠单一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中学生教育本身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1、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强对学生法律教育课堂法律教育可以说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基本形式。对于这种基本形式一方面应该加强它的作用,另一面可以通过新方法、新策略,进一步加强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认识水平,坚持用好法律教育教材;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事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以这事例学法、说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社会,认识法律、会用法律。总之,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课堂法律教育的作用,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2、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强法律教育的多样性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主阵地。除了运用课堂这个主渠道,还可以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充实法律教育。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有效武器,它相对课堂教育来说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利用法律报告会、专题黑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从而真正的做到法律教育的多样性。3、结合实际,以创新形式进行法律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法律知识,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合理的利用,从而有效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结合教育目的和社会生活实际而采取的创新形式教育既能有效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又能使学生了解社会实际生活。例如:国家新的法律、法规颁布时,把中学生学习新法和宣传新法有效的结合。凡是能够由他们自己做的事,尽量组织他们去做,从而在实践中学到知识,了解新法特点;法律教育与各种主题日相结合,加强学生专项法律学习。通过社会诸多的主题日活动与学生的法律教育有效结合,利用主题日宣传活动的社会效果把法律知识教育与宣传日密切结合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即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主题宣传日的内含,从而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4、“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加强教育系统性、时刻性、全面性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中学时刻接触的三个环境。[7]学校教育是学生法律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学生法律教育的最早点;社会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大课堂,可以说三者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通过三者相结合的系统教育,可以使学无论在哪个环境中都时刻接受着法律教育,学到的知识也是系统的,知识的范围也是全面的,从而充分发挥三者结合育人的功能。(三)丰富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丰富学生法律教育的内容已经成为法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我们在政治课本中的法律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教育之所求。因此我们对中学生法律教育内容应该做充分调整和补充。对于内容的丰富我们主要从基本内容和随机内容两方面进行,所谓的基础内容是指与中学生联系密切的法律知识和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法律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和观念。随机内容是指对新颁的法律为教育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知识更加完整,是基础内容的有利补充。我们丰富法律教育内容时应该以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社会加强综合治理的意见》为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为指导,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要求。我们除了丰富学习内容以外,还要注意学习、讲授与实际生活联系时,应注意三个原则:系统性原则。法律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它是由一个个环节组成的系统,对于系统内的每一个环节即每部法律的学习、讲解、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时,应该采取联系的方法,从而使每个环节相互衔接,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的理解每一个环节,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利用每一个环节,最终以系统利用整个法律知识而告终。形象性原则。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理性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法律教育内容应该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内容的内含,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合理利用。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可以使抽象性内容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教师讲解,从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不只会死板的照搬法律条文,而是合理的运用。层次性原则。我们在职丰富法律教育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层次性,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和对社会感知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特点,所以在丰富法律教育内容时是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的。对于学生讲解时也要注意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身边到社会,从而形成层次性学习,不至于学生贪多学不烂。(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主体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青少年法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职工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8]因此,对于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我们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主体。学校作为学生法律教育的主阵地,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主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发挥这个主阵地的作用呢?那么,我们就需要建立一支制度健全、思想过硬、知识丰富的法律教育工作队伍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必须纠正重智育轻德育,注重思想教育,淡化法制教育的错误思想。而是要从培养中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来武装学生,明确以培养纪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讲解法律知识为内容的法律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法制教师本身法律知识的培养,提高专业素质。教师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发展。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这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方法措施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法制教师我们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重视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法制副校长多数来自政治一线的人员担任,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可以利用学校特定的文化传播空间,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有针对性法律教育。家庭作为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最早的地方,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因此父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认真担起法律教育义务。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子女,培养其知法、守法的观念和意识,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思想,并教育其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害等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办家长培训班、家长讨论会等形式,明确家长责任、普及法律知识,最终达到稳步提高家长法律意识的目的,使家长提高法制观念,依法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优化教育环境,主动配合学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社会教育是保障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社会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社会中的很多部门都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行政执行机关要加大力度,净化社会环境,铲除防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场所;司法机关要加大针对青少年学生犯罪的打击力度。而对犯罪的学生则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充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司法机关应当继续与教育部门联系,通过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教育;新闻、出版等社会各界都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自觉地参与适合经营青少年健成长的文化生活环境;公安、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和其它社会组织,对校园周围的治安、经营性游戏场所、各类演播场所,出版物、广播电视戏剧和通讯、计算机网络等到加强管理,并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总之,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对中学生的法律师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对于当今中学生法律教育,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主体体系,并且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衔接,充分发挥法律教育的育人功能。以上详细论述了中学生法律教育中的问题和对策,通过对中学生法律教育中的问题的阐述。在找出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后,以具有针对性的对策给予解决,使我们认识到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是复杂的社会工程,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找出原因,以合理方法给予解决,那么中学生的法律教育一定会硕果累累。参考文献:[1][6]中学思想品德政治教材委员会著:《思想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北京司法局普法组编:《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3]河北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编:《重要教育政策文献》[4]陈少清:《谈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5]李玲、王戈:《当前在校未成年人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展望》[7]孙方静:《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8]中国教育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就中学生“恋爱”出现低龄化、普遍化和公开化的趋势问题,专家指出青春期教育存在五大问题本报记者阎建立报道面对讲台下一百多名中学教师,青春期教育专家闵乐夫做了一个测试,“你们谁见过穿校服、背书包的中学生在公开场合拥抱、接吻?请举手。”结果台下有近一半的老师举起了手。这是昨天下午在市教委举办的中学青春期教育研讨会上的一幕。闵乐夫说,现在中学生“恋爱”出现低龄化、普遍化和公开化的趋势,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的老师认为出现这种趋势一是因为现在学生身体发育早、成熟期低龄化,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各种媒体的不健康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中学生“早恋”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和学校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闵乐夫认为,应该慎用“早恋”这个词,最好不用,学生对这个词普遍有逆反心理,应该用“中学生恋爱”这个概念。中学生已经到了喜欢异性的年龄,怎么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成年人的引导。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内容一定要全面,这里面包括性生理知识传授;性心理认识讲解;性道德培养和建立;性法制观念的确定和性美学的指引。而在教育方式上要讲究方式,一定要坚持尊重学生主体原则和传承体验原则。青春期教育要以学生性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民主理解,体验接受,而不是跟踪盯梢、棒打鸳鸯。教育内容偏颇、方式不对,学生自然会逆反。闵乐夫认为,现在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上存在阻力,虽然现在广大家庭、学校和社会已经认识到进行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一些“无师自通论”、“教育无效论”等错误观念;二是一些学校的校长常以“课时太紧张”、“没有教材又没有老师”等借口不开青春期教育课,这种情况在远郊区县尤为严重;三是现在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北京特色的青春期教育的教材。不仅是小学高年级要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中学生要有自学用书,最好对于中小学生要有家长用书;四是青春期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够壮大;五是总处在个人摸索状态,还缺少固定的经验交流等。怎样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闵乐夫提出的观点是: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种失职,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四川新闻网绵阳5月13日讯 (北川中学 语文教师 宋琼)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语文文化的积淀以及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之上。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在各方的大力关注下,针对之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以期其能有质的改观,希望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但经过笔者的一些调查发现,令人很遗憾的是,尽管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几轮,可是收效甚微,问题依然不少。下面笔者就此试着以学生为中心来大略地谈一下,以期引起警醒,或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有所裨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学语文教育涉及的方面很多,很广,而笔者的才能、学识、修养等很有限,因此难免在此问题上有诸多偏颇、失误、甚至错误的地方;又由于其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等,因而对此的思考、研究必将是长期的,甚至是没有终点的,因此这里所谈的不过是笔者的一个研究阶段的结果而已。基于此,笔者的所思所谈不过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足之处还恳请有关同行、专家等鉴谅,并不吝指教!一、学生的语文基本层面问题仍然颇多(这里主要以高中入学新生的情况为例)教改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的,最终是要以学生的情况来衡量它的成与败,得与失,因此对学生相关情况的研究就是最根本的。笔者经过初步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语文基本层面问题仍然颇多,具体表现如下。(一)语文基础差这反映在相应层级的语文基本要求较多的学生尚未达到。以高中入学语文水平的要求来说。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以下简称《课标》;2、以下所引,除了特别情况,其他均来自于此)的要求,其中:学生的基本识字量应是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应会写,但学生能识2500个、能写2000个也就不错了;就写字来说,要求学生所写的字应是规范、通行的字,且书写要行款整齐等,但这一方面简直就是惨不忍睹:较多的学生书写无章法,字迹潦草,让人认读很是困难;就朗读来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能达到的并不多,较多的学生在朗读时仍然掺进或多或少的方言音,至于“流利”、“有感情”的要求似乎对较多的学生而言比较高——较难完成。如此等等,表现出学生在语文基础方面问题多多,简直不胜枚举。(二)语文能力弱总体而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存在较多问题,而且问题都比较很严重。就听的能力而言,学生抓不住要点、重点、结构点、层级点、中心点。就说的能力而言,学生的说话能力很成问题:语无伦次,语病较多,中心散漫,要点不突出,词不达意,口头语和语气助词过多,等等,至于“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等要求,能做到的学生实在不多。就阅读能力而言,学生多数抓不住要点、中心,理不清文章的结构、顺序,搞不懂关键句、重点段的意思,缺乏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等等,更不要提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等。就写作能力而言,学生的问题更加突出。比如不讲章法,病句不少,错字较多,文句不通,意思不明,偏题跑题,文味寡淡,趣味不高,立意不深,等等,更不要提什么“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要求。(三)语文积累少表现在:1、涉猎面窄。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多局限于所学的语文课本,对课文之外的少有涉及。笔者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总体偏低,城市学生大多在50万到100万字的量,农村学生则能保持在30万字的量就不错了,那些在“老”“少”“穷”“偏”“远”地区的学生的阅读量就更低了。这当然没有达到《课标》所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规定。至于《课标》还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就很难完成了。2、记住不多。能背诵的文章少,即使是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学生多记得不牢,多数只能回忆起一些零碎的片段。这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灵活性差,单向思维多,思维局限性很大,也就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四)语文习惯劣比如,较多的学生尚没有养成:默读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正确书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因此较多的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性的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可言,学习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五)语文兴趣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总体上是比较缺乏的。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么没有,要么较少,要么短暂,要么狭窄。更有甚者不但对语文学习无一点兴趣而且还讨厌、憎恶、蔑视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大多无精打采,消极对待,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对待语文学习。学生中对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感兴趣的不多,绝大多数以冷漠的态度对待那些经典性的文章。而喜欢写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比较讨厌写作。二、其解决学生相关问题的基本策略(一)重视基本功力训练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性的训练工作处于极大地忽视状态。比如:不重视学生对正确笔划笔顺的训练掌握,以为只要能写得像、写出来是那个字形就行了;不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以为当今的现代科技已呈现人工智能化状态,书写怎样已无足轻重;不重视学生的口头发音训练,以为这与考试无关紧要,不必花较多时间和精力等于其上。因此,笔者认为学生的这些基础问题的产生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不够重视。我们应该从态度上予以高度重视。须知,我们的语文的优秀一面恰恰是以其外在的“形”来呈现的:我们的书法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而一个人的语文修养也可以通过他的书写来呈现;标准的普通话口音可以极好地促进我们之间的交流、沟通,甚至有助于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传递;丰富的词汇使我们的情感、思想、观点等的抒发和表达更加的精准。如果我们能知晓其巨大的价值,在态度上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学生应当能够在这一方面有质的改观。(二)加强实际能力培养对于语文能力培养,似乎我们都很重视,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能力培养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式地培养: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因而其实用性不强。笔者认为,正是由于我们的语文能力培养工作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不大,使得他们认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无关紧要,因而不愿投入较多的热情、精力、时间等于语文学习上,从而导致其能力过弱。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语文的形式和内容只有把它们放之于其生存的生活中才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表达、感受、体验等。因此,笔者认为,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存的条件下获得相关能力的培养甚至提高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三)促使文化积淀加深通过教师等强有力地监督、很有效地指导以及提供其他诸多相关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等的文化,加深加厚甚至加宽学生的文化面。这无疑会大大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质和量的提高,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具有实质的意义,充实的内容,较高的文化品位。笔者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等应该加大财力投入,建立专门的学生语文学习所需的阅览室,经常性地提供相关的、健康的、学生喜爱的、各级各类的、纸质的、音频的、视频的阅读资料,以此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积淀。(四)严格良好学习习惯现今的中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其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因而其依赖思想严重,一般都怕吃苦,较懒惰,反映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学习习惯较差,良好学习习惯较少。我们知道,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极为艰难,尤其对我们尚未成年的、生活基本无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语文学习往往存在投入多、见效慢的特别情况,要养成语文方面的良好习惯更是难上加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对学生以根本影响的教师在这其中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除了为学生制定相应的、系统的学习任务,给予必要的指导,等等,同时还必须予以持之以恒的、强有力的监督,甚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奖惩措施,务必使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虽然我们当今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但在某些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应该表现出其权威性来,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养成之事上我们教师应该有所为,也敢为,不能以学生是否愿意来行事。常言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应当好好“锤炼”我们的学生。虽然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不易,但一旦养成,将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以极其深刻地影响,使得他们的人生面貌发生质的改观。所以我们应当严格管理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务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五)落实个性兴趣教学我们《课标》的主体精神是张扬学生个性,因此它特别强调兴趣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可以说,兴趣与个性从来不可分,两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互为包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是“共性”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是无差别化的教学,类似现代工厂的模式化生产。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只要能把教材上的、老师教案上的、黑板上的、口头上的记下来,并背得,也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很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个性被大大地淹没了,至于与之相连的兴趣也就被取消了。我们说,教学既要严肃,也要活泼。我们一方面要严肃对待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特别是要严格甚至严厉对待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形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活泼看待学生的语文学习:把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看成是有个性的生命体,因此他们可以有纯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等等。作为教师来说,尊重、尊敬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是美的还是丑的,无论他是优秀的还是差劣的,也不管他是出生于城市的还是乡村的,等等,他都一视同仁,无差别地看待,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在此情况之下,我们为学生量身制作他们所喜爱的东西:向他们推荐他们喜爱的读物,课堂教学中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好恶观,可以写他们想写、善写的某种体裁的文章,等等。以上为笔者现阶段研究的一些不怎么成熟的看法。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改在较大程度上关涉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我们大家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们的语文教改工作搞好。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又在从事语文教学的相关工作,笔者自当有所为,故而写下此文,以表自己的一份心意。(值班编审:徐志英 本网热线: 新闻QQ:)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话题,感谢领导给予的机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一)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三)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二、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大。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4.抑郁,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三、如何减轻中学生的这种压力?首先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中学教育的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或压抑,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行为等不健康的反应呢?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主流的价值观是强调“个人价值”,于是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在这种每个人都在“创造”的氛围中,没有标准,没有模板,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个人的选择。于是父母就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些具有理想主义、且要求甚高的父母,常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完美理想的机器,使孩子承受重负,“抹杀”了孩子的童年快乐,使孩子过着一种规律而秩序化的生活。当以苛刻的外部行为作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仔细想想,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不和谐,而中学生的心理人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还十分脆弱,哪经得起如此大的冲击?他们的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伤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认为自己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靠、无力回天,这种感觉,最容易产生在童年时期,那时如果父母因某种原因,未能给予孩子所必须的温暖、关怀与真诚的爱,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就慢慢地产生“被遗弃、不需要”的感觉。父母无条件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是一切儿童正常身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若这些儿童得不到这种赖以生存的爱,心中就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可怕、无情、不可靠、不公平等;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孩子们长大后,会变成仇视、反抗、暴力或怯懦、胆小、自卑。有些同学常因处理不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也有些学生因朋友越来越少,就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有这种感觉的孩子不仅会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受任何人的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他们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他们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五、几种常见的神经症案例分析(一)强迫症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作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能意识到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中学生存在强迫症状的人较多,强迫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不良影响。1、症状(1)强迫观念,这是强迫症状在认知方面的表现,是强迫症的原发症状。根据其霎时间上的顺逆可分为回顾性和前瞻性二类。回顾性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强迫怀疑,如脑内反复回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等,属强迫回忆;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等,属强迫怀疑。前瞻性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强迫性担心与焦虑,唯恐发生某件不幸事件。如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得精神病等。另外,强迫观念还可能是强迫联想和强迫性穷思竭虑。如看到小刀回想到割破手,属强迫联想,而强迫性穷思竭虑则表现为脑中总是表现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如&#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等。(2)强迫冲动是强迫症的继发症状,往往是患者为缓解或对抗强迫观念的苦恼而产生的。强迫冲动有称强迫意向,如某学生为回避对考试结果的担心在考试时总觉得要大小便,但并不想去上厕所;有的学生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大声辱骂、吵闹或打架,表面上却顺从平静,这些无法克制的冲动是出于对担心受到批评、责骂的对抗。2、强迫症案例及分析案例(略) 分析(略)(二)抑郁症1、 症状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抑郁症程度较轻,没有重性抑郁的精神症状,患者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病情较长。研究表明习得无助现象是抑郁症的核心。习得无助:无论做什么事都没有好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赛力格曼的实验(把狗分为三组进行电击实验)略。生活中的失败也会导致习得无助。九种症状:1、有抑郁的情绪,情绪上不满意,不开心,不愉快。2、对日常的活动失去兴趣。3、没胃口。4、失眠。5、心理运动迟缓(思维或动作迟缓)。6、精力不足。7、感到无价值和内疚。8、思维能力降低,没办法集中注意力。9、自杀的想法或行动。有五种现象,而且持续两周以上,基本上就可以判定患有抑郁症倾向。2、 抑郁症案例及分析(略)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直辖市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能力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我们看到,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我们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以上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粗浅的探讨,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2、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3、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4、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5、 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6、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7、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8、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9、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10、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学生开学后的心理调适一.学生假期中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孩子在假期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家长的关注。寒窗苦读,一朝压力解脱。对于刚刚放假的学生来说,“玩”成为假期生活的主调,旅游、上网、狂欢,怎么放松怎么过。然而,放松的背后,一些不应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有暴饮暴食致病住院的;有沉迷网络导致精神恍惚、心理出现异常的;有心情苦闷又缺乏及时疏导而轻生的……一个又一个不和谐音在提醒着我们,学生假期心理问题不容小视。概括来讲,学生假期容易出现以下心理问题:1.规律的生活作息被打乱,常常感觉空虚和无聊。很多学生感觉无事可做,容易出现睡懒觉的习惯,变的懒散,失去目标和动力、比较消极的看问题,想问题,严重的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2.信息沉溺综合症。很多喜欢上网的学生,因为假期有时间了,就天天沉溺在网络世界里,精神变得越来越差,人也日渐消瘦,同时和现实社会脱节严重,离开网络,感觉到社会适应不良,越来越不喜欢走亲穿友,不喜欢说话和交往,出现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另外有的学生,出现通宵看电视,致使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导致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二.假期结束,学生开学后的心理调适开学的钟声敲响以后,从相对自由的假期生活到有规律的学习生活,这是一个较大的反差,迟到、瞌睡、走神等一系列寒假的“后遗症”都会在开学的头一周悄然袭来。在学习中表现出精神不振、思维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不能按时按量完成等一系列不良状态和行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厌学情绪。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适应学习生活呢?开学之初,学生要有一个角色转变期。就是从假期的自由轻松状态转变到学生角色。所以很多学生开学后感觉还从假期的轻松状态中调整不过来,还不能马上投入到学习中,有点提不起精神,学习态度也很消极,收不回来玩的心。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在开学前,需要帮助孩子先制定科学可行的作息时间表,告诉孩子要开学了,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休息和玩的时间,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协助孩子找到学生的角色。同时理解孩子贪玩的天性,不是影响要求和改变孩子,可以多给引导孩子看一些名人专集,提高孩子的求学动机,成功动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多和孩子沟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他自身的价值。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开学后对于教师来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就是开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在开学之初的首要任务不是忙着赶进度,开新课,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适应新学期的开始。在开学初通过特色开学典礼、班会、心理课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气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约学生谈心,了解各学生的寒假生活,帮助孩子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建立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之后,指导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适应,帮助学生从自由的轻松假期回到繁重的课业上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如果你真的对新的课业,感到莫大的压力,而且会紧张、不安,就该好好学习怎么来自我放松,例如做较为舒缓的运动。教你一招放松运动的方式:a.找张舒服的椅子或床,或坐或躺在上面。b.放松全身。c.缩紧前额,蹙紧眉头。d.全身肌肉用力,再快速放松。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目前,就我们农村地区来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令人担忧的。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很少甚至没有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出现“荒漠化”的状态。  2、心理学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在农村的学校里,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当遇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都习惯于用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或是自己的准则去作出是非、对错的简单判断,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另外,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缺乏宽容忍让意识等等,这种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这个群体(全班、全校)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3、心理教育的误区。为了通过相关的验收,心理教育等于在学校开设心理学课程,这是很多农村学校的常见错误做法,引进心理教育的课本,相当部分类似于心理学的普及课本,比如向学生解释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感情,什么是意志等等,反映出人们对于心理教育不同程度的误解。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中学生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中学生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中学生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中学生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中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表现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中学生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中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中学生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中学生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5)社会适应。中学生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2)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妄自骄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3)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4)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引用 引用 中学生的异常心理青春期既是人生黄金时代开端的关键时期,又是人生最脆弱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时期。过去人们多重视学生的生理卫生和身体健康,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中学生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者缺一不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标准难定,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致。但至少包括这样几条:具有正常的智力;具有情绪的自控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协调的行为方式;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特点;具有与其所处社会相符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就中学生中常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阐述。(一)心理障碍1.青春期烦恼上海市教科所曾对该市闸北、虹口、徐汇三个区各类型学校的800多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有三大青春期烦恼。(1)白日梦。中学时代是一个多梦的时代,年轻的中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他们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架设一座由现实的此岸世界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的桥梁,在想象中实现自己的梦想。白日梦有多种类型,有想象成为各个领域强人的"英雄型",有想象成为百万富翁的"富贵型",有想象得到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情爱型",等等。白日梦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偶尔出现是正常的。但如果以幻想代替现实,整天沉缅于其中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不少中学生从白日梦中醒来,梦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客观自我发生剧烈冲突,内心失衡而无法正常地学习和生活。(2)体相烦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充满朝气的中学生?中学生有了强烈的自尊自爱需要,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一年龄阶段,正是生理发展的"拔节抽条"期,四肢的生长快于躯干的生长,身材比例总不那么匀称。因此,中学生体相烦恼应运而生,不是嫌自己长得太胖就是嫌自己长得太瘦,不是嫌自己长得太矮就是嫌自己长得太丑,有的甚至因脸上的"青春痘"茶饭不思,暗自流泪。许多人自备镜子天天端详数次,几乎人人在体相上均有本难念的经。这种状况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如某校一女生因面部长得较丑而几次轻生。另一女生因长得较胖而强制自己连续几个月节食,引起神经性厌食症,最终死?弥散性血管凝血症。"(3)性心理问题。青春期是开始性成熟的时期。我国青少年到16岁时,男性性成熟者已达93%,女性性成熟者已达96.8%。性成熟,又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性心理问题。例如,对女生的月经、男生的遗精等正常生理现象,不少中学生产生惊恐、疑惑、羞涩、精神恍惚、焦虑不安的心理,又并存着神秘感和好奇心理,渴望了解异性,探索异性?奥秘"。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便感到羞耻和不安,有"罪恶感"、"负疚感",这与性教育、社会化教育落后于中学生正常生理成熟,大多数中学生缺乏必要的性生理知识有关。这种性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学生产生种种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有的产生性过错,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的性心理矛盾和障碍应当予以足够重视。青春期的烦恼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大问题。困扰当今中学生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社会适应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心理障碍和社交心理障碍。2.学习心理障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中学生是否得到社会成员与自身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学生"角色(首先是学习者)扮演得如何,一旦在此方面存在问题,就尤其不安和焦虑。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1)厌学。厌学是学生回避或厌恶学习的内在反应。这类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既因为成绩差产生自卑,又极自尊,怕人嘲笑,在家瞒父母,在校应付老师,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2)考试焦虑。一位女中学生说,"为什么我在考试时会紧张得把准备好的东西忘得一干而净?"另一位男生说,父母对他期望过高,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考试中都会出现心悸、头晕,有时伴有腹泻,记忆内容的再现和回忆困难,见到试题,头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紧张情绪。(3)作弊。作弊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弊者为了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一段时间心理处于紧张状态,作弊之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有个学生说:"我有个隐私,无法诉说,思想负担很重,我曾在初二期中考试中作弊,无人知晓,但以后我心中始终放不下,一到考试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羞愧,好象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抬不起头来。"3.代际冲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只不过会因时代变化而表现得或强或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以前对父母又变为理解期,40岁以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认识自己的父母。在现代社会,这种代际冲突表现得极为明显、剧烈,代沟双方心理承受力都异常脆弱、互相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有个中学生这样说?有人说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成长,现在,我开始渐渐地理解了这句话。令我喜悦的是,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一个无知的毛孩子了,我拥有了独立的见解。令我忧伤的是父母仍然认为我什么也不懂,事事处处都得由他们作主。""我曾不止一次地幻想着跟父母作朋友式的交流,可那是多么困难啊!想尝试一下的冲动,每次都被内心的恐惧所吓退……""我疲于争吵,每当他们的喉咙冲着我响起来的时候,我便沉默地用双眼看着,直到他们没有了侮辱我的话语。……即使上了床,我仍得'聆听'父母在被窝里发出的'谆谆教诲'。"另一位学生则说:"代沟是根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缩短和消除的,谁想这么做,简直是浪费精力。我们的最终生活目标是做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人,而不是父母假定的模式,也不必希望父母以己为骄傲。"4.性格缺陷中学生性格发展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偏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狭隘和抑郁。前者表现为经受不起委屈,常为一点小事而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解,以致出现神经过敏,情绪不稳定或意志消沉等情况。后者表现为郁郁寡欢、心境悲闷、沉默寡言、消极颓废、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状况。二是怯懦和自卑。有此性格的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和做事,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担心别人耻笑自己。三是孤僻和离群。这类学生喜欢独处,往往与他人没有什么交往,人际关系不和谐,性格古怪。四是对立和破坏,表现为处处与人作对,恶作剧,无理取闹,破坏公物和公共秩序,逆反心理明显,常常?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叫他打狗他偏要赶鸡。"(二)心理疾病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人格异常等。1.神经官能症也称神经症,它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个体神经系统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功能的失调或降低。神经官能症的类别较多,中学生中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神经衰弱症。少年期神经衰弱的学生较少,而青年初期神经衰弱的中学生就逐渐增多。神经衰弱是中学生所患神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大多数学生是由于学习负担过重,遭受挫折和打击,长期的心理矛盾造成压抑、烦闷、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心理状态,引起大脑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中学生神经衰弱的一般表现是:精神不振,体力不支,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心烦意乱,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并常伴有头痛、心悸等躯体不适感以及入睡困难、失眠等现象。一般患有此症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和效率下降。(2)恐怖症。这是以对某些客观现实、刺激有强烈、持久的恐惧并伴有普遍的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事实上,引起这种恐怖情绪的客观事物对患者不具有任何伤害或威胁的意义。如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