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三维图解超清海贝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西汉长安到匈奴要经过哪些地方? _ 珲春人才网
西汉长安到匈奴要经过哪些地方?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嘉峪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和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4)西域都护的设立:  2、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编辑本段]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东段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长安或者洛阳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武威(凉州) 张掖(甘州) 酒泉(肃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天水 西宁 伏俟城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中段  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乌鲁木齐,回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伊宁(伊犁) 碎叶  西段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乌鲁木齐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萨莱(俄罗斯) 萨克尔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喀什或喀什葛尔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尔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马什哈德(伊朗) 萨卜泽瓦尔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 德黑兰 哈马丹 克尔曼沙汗 巴库拜(伊拉克) 巴格达 阿布哈里卜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拉马迪 阿列颇(叙利亚) 大马士革 阿达纳(土耳其) 科尼亚 安条克 布尔萨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其他此外还有,还有主要与南亚交流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沿海路行进的海上丝绸之路。  [编辑本段]丝绸之路的发展  公元前1世纪以前上古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虽然人类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地隔绝。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一点已经被沿路诸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条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的雏形。  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令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区经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饿的单峰骆驼,在公元前11世纪便用于商旅运输。而分散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据传在公元前41世纪左右即开始饲养马。双峰骆驼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另外,欧亚大陆腹地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运输的牲畜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安定下来,就近补给水、食物和燃料。这样一来一支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沿线各强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激发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长期,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最初的发展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坟茔的考古中人们发现了产自新疆的软玉。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依照晋人郭璞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的贵重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中国。虽然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还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中,确实出土了部分在这一时期的丝绸制品。在中国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与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苏厉用赵国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财富威胁赵惠文王一段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人们相信,“昆山之玉”即为昆仑山下出产的软玉,而胡犬则是产自中亚、西亚的一个狗的品种。  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带动了中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西域地区诸如鄯善、龟兹等国家纷纷在这一时期逐渐出现。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对中国的称呼。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在汉朝以前东西方之间已有经过各种方式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种重要的宝石。不仅仅是丝绸,同时丝绸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纪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印度、埃及——这意味著中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些。约1000年后,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后来成为佛教七宝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国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发现证明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亚的贸易。人们相信,在前14世纪时期,埃及人已经造出了船。在埃及,人们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说明埃及人已经开始沿著这条时候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上,展开了一定规模的贸易。一些人认为是前1070年左右丝绸残骸的碎片已经被发现,这意味著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经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不过此后不久丝绸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并绝迹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册。  同时,这些前11世纪的丝绸究竟是中国养蚕技术所出现的丝绸,还是一个来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东的“荒野丝”,就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了。在一统巴比伦和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前521年至前485年)统治下,四处扩张的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亚的地区强权。史料记载这位帝王喜爱爱琴海生产的鲜鱼和故乡帕提亚的水。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条连接安息帝国首都苏萨(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到小亚细亚以佛所和国土各地的“波斯御道”,这条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线各段设立驿站,借助每个驿站的好马和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过这条道第一时间送至首都,再将帝王的指令传播到波斯全国。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进献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样的距离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3个月。  一方面安息利用这样一条遍及各地的古代国道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在亚历山大建立他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后,他的继承者托勒密一世在前323年最终控制了埃及。希腊人开始积极促进小亚细亚、印度和东非之间通过希腊管辖的港口进行的贸易活动,在陆地上希腊人也一样在贸易领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欧亚之间的繁荣的经贸并不仅是希腊人的成就,地处阿拉伯半岛及中亚的阿拉伯人——尤其是那巴提斯人(前106年为罗马帝国所灭)为中亚的贸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幅兽皮壁画上的战士可能是希腊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后出现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画年代为前3世纪—前2世纪。希腊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国在中亚乃至更东方的扩张来打通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帝国东部边境也许已经到达了大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如今中国新疆省的西部。如今人们在这一带的考古发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盏(希腊人命其为“极东亚历山大城”,即亚历山大东征的最远处)。  接下来的300年间,希腊人保持了这个庞大帝国在亚洲的统治。塞琉古帝国(Seleucid)的将领欧提德姆斯据大夏和粟特独立,他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死于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种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继续沿着亚历山大过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国王欧提德姆斯(前230-200 年)执政时期国土达到极致:大夏控制的土地不仅超越了复次忽毡,有证据显示他们的侦察队在前200年左右已经到达过喀什,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有据可考的一次连接中国与西方的活动。古希腊历史学家[[en:Strabo|斯特雷波]曾这样评价这次行动“他们甚至将自己国家的国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国)和弗林尼(Phryni)。”  但这种交流不完全等同于公元前1世纪繁荣的的丝绸之路,也并没有持续下来。随着游牧民族的不断强盛,他们同定居民族之间发生了不断的争斗,之间也在不断的分裂、碰撞、融合,这使原始的文化贸易交流仅存于局部地区或某些地区之间。不过,随着各定居民族的强国的不断反击和扩张,这些国家之间往往发生了直接接触,如西亚地区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安息王朝与罗马在中亚和地中海沿岸的扩张,大夏国对阿富汗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统治,以及促使张骞动身西域的大月氏西迁。这些都说明上述地区之间进行大规模交通的要素已经具备,出入中国的河西走廊与联通大陆上各国的道路业已被游牧民族所熟知。而且同时连同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西域地区小国林立,中亚地区也是战火纷飞。西域西北侧与中国北方又有强大的匈奴在侧,控制西域诸国,与周边民族和中国中原王朝争斗不止。经济文化的交流仅仅是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内才能做到的。所以当时的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对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绝。就连上古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往来,这是也往往变成了传说和神话,残留在东西方人民的心中。  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张骞的西行  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  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当罗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后,加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后远东中国倾国力向西拓展的机遇,通过丝路的交流与贸易在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来是源源不断的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规则、有序。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帕提亚人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即便当时的罗马人相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产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  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著丝衣,而理由除了黄金外流以外则是丝织品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丝绸衣服,如果它的材质不能遮掩人的躯体,也不能令人显得庄重,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们没有注意到她们放浪的举止,以至于成年人们可以透过她身上轻薄的丝衣看到她的身躯,丈夫、亲朋好友们对女性身体的了解深知不多于那些外国人所知道的”  史料记载克利奥帕特拉,这位艳后也是一位丝绸爱好者。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儿感兴趣。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  97年,东汉将军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汉朝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后,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条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条克),而当时安条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争夺的国土。因而中国与埃及最早的官方沟通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而记载中的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官方沟通似乎不止于此。《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的纪录。  然而,当中国进入东汉时代以后,由于内患的不断增加,自汉哀帝以后的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内部纷争不断,后期车师与匈奴年年不断的战争更令出入塔克拉玛干的商路难以通行,当时的中国政府为防止西域的动乱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7世纪到12世纪二度繁荣  随着中国进入繁荣的唐代,西北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国统治者的关注。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中国政府借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新修了唐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各关隘。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这样一来丝绸之路的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人们在青海一带发现的波斯银币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多的,这证明青海也随着丝路的发展成为与河西走廊同等重要的地区,加上这一时期东罗马帝国、波斯(7世纪中叶后阿拉伯帝国取代了波斯的中亚霸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令这条商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  与汉朝时期的丝路不同,唐控制了丝路上的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并建立了稳定而有效的统治秩序。西域小国林立的历史基本解除,这样一来丝绸之路显得更为畅通。不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开始成为丝路东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也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一时间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丝路商贸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大大激发了唐人的消费欲望,因为商贸往来首先带给人们的是物质(包括钱财等)上的富足,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来源地域带给人们的精神差异的影响。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时高门大户的消费对象与消费时尚。相对而言,唐人的财力物力要比其它一些朝代强得多,因此他们本身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追求超级消费,而丝路商贸活动的发达无非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已。理所当然的就有许许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异,有钱人不仅购置奇珍异宝而且还尽可能在家里蓄养宠物、奴伎。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异域奇物为能。美国学者谢弗指出:“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  受到这条复兴了的贸易路线巨大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8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来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这些宝贵古代文物现代也在奈良正仓院保存下来。所以,奈良正仓院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1988年奈良县政府在奈良市举行大规模的丝绸之路博览会。日本最大的电视台NHK曾从中国到欧洲以实地拍摄方式制作丝绸之路节目。  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开始衰落,西藏吐蕃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了西域的大部;中国北方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的产量不断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愿远行。唐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因而相对稳定的南方对外贸易明显增加,带动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渐成为南方经济大城。当中国人开始将他们的指南针和其他先进的科技运用于航海上时,海上丝绸之路迎来了它发展的绝佳机会。北宋南方高度发达的经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经济最为发达的北宋没有控制以往丝路的河西走廊,这成为日后丝路上青海道繁荣的机遇。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
  汉朝(前202年[1]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还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来源请求]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2]。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名称  由于西汉(又称先汉)和东汉(又称后汉)国号都是“汉”,皇室未改,习惯上被看作同一个王朝。汉朝或汉代其实是这两个王朝统治时期的时代名称。史书中常常“秦、汉”并称,这里的“汉”指的就是包括西汉和东汉的“两汉”。[1]  西汉以长安为都城,东汉以洛阳(当时称雒阳)为都城,称“西京”和“东京”,两个首都合称“两京”,后世以此常与“三代”并称,代指“两汉”。[3]  早期部份典籍或史书亦以“前汉”和“后汉”区分两汉,[4][5][6]可是,此却容易与五代十国的第四个政权后汉作混淆。因此,后世以光武帝刘秀复汉时从前朝西边的长安改为定都东边的洛阳将两汉以“东”、“西”分别。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7][8]。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历史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终于打垮了西楚霸王项羽。  前202年为西汉始建年代。但是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普遍从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投降开始计算,并以十月为汉高祖元年的首月。而刘邦被封为“汉王”则是在前206年。又前206年-前202年是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未称帝,亦未统一全国。但是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算起。[1]  西汉  主条目:西汉  汉高祖入关图  张骞出使西域图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除一一处死外,还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吕后当国,以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9]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西汉初年,由于历经多年动乱,汉朝国力较弱。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启。他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但是,景帝年间(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数月即为周亚夫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影响。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首次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10]。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  政治上,加强皇权,先采用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历经2000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东亚盟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经济上,汉朝经历多年战争,经济有一定的冲击。为此,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  这一时期的变革对中国后世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极大,在历史上通常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新举措相提并论。但是汉武帝连年穷兵黩武,四处扩张之后,耗费了大量资源,使西汉国力衰弱[2]。  武帝死后,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由霍光辅政。昭帝与其后的宣帝统治期间,汉朝基本上恢复了往日的水平,且匈奴也无力抵抗,史称昭宣中兴。汉宣帝年间,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取代匈奴的僮仆都尉而实际控制了西域。  成帝时,沉迷温柔乡,不理朝政,政局动荡,汉朝开始衰落。历经哀帝的“断袖之癖”后,外戚王莽掌握政权。他先杀死哀帝的继任者汉平帝,并在迎立太子刘婴,自己担任“假皇帝”后,在西元8年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  主条目:东汉  马踏飞燕,出土于中国甘肃武威雷台汉墓,是汉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此件为复制品。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起义下终于灭亡。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起义军。其后汉朝宗室之后的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并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  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社会安定,史称光武中兴。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的后果,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  到了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又恢复到了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和活力,史称明章之治。期间,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从此扫除了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  其后,因为皇帝年幼,皇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甚至皇帝的废立都受到宦官或外戚的控制。宦官与外戚之间经常发生斗争,造成政局不稳。且东汉一代,士族豪强势力强大,他们往往勾结当朝的外戚或者宦官,大量兼并土地,间接造成各地方农民起义逐渐增多。桓帝,灵帝在位期间,先后发生两次党锢之祸,东汉衰亡已经不可避免。  184年,由张角所带领的黄巾起义爆发。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场叛乱,但是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了顺利平判,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期间,权臣董卓及曹操等人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更“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汉室权力架空,名存实亡。  220年,汉献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废,东汉结束,汉朝也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分裂的三国时代。  两汉地方行政  前87年时汉朝的名义统治区域  公元2年时汉朝的实际统治区域  西汉政区  一级政区:郡(国)汉初年有60多个郡,公元2年共103郡、国。郡长官最初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国为诸王封国,行政长官为中央政府所派遣的国相。  二级政区:县(侯国、邑、道)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公元2年,共有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  行部(又称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来源请求]  。  东汉政区  一级行政区划为郡、国(王国)、属国都尉。  二级区划为县、邑、道、公国,侯国。  东汉的封国,—等为王,二等为公国,三等为列侯(列侯食县为侯国、小侯食乡、亭,关内侯无土,寄食于县)[11]。  经济人口  汉代货币五铢钱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人口已经上升到5000多万。但是到武帝末年,由于长期的军事行动,人口降到武帝初年的一半。武帝之后,继任者吸取了教训,采取了相当缓和的政策。至汉平帝时,人口已经达到5960万。  但经过王莽时期农民起义的战乱,到了东汉初期,人口只剩2100万,经过稳定时期的恢复,至汉桓帝时恢复到5650万人,但又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到晋朝初期,全国人口又只有1600万人。[12]  汉朝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田赋只有1/30,对商业课以重税,并不许商人“衣丝乘车”,商人的后代不得仕宦为吏。但由于有人口税、户口税、男丁税,农民的负担并不轻。  汉朝的国力部分依靠与蒙古、朝鲜、中亚、越南和北印度的贸易,以及华南地区的生产和商业[2]。  科学文化  候风地动仪  复原模型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10]。  文化方面,诗歌、绘画、音乐、哲学、文学和史学都非常繁荣。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而班固等所编写的《汉书》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很多西方学者认为[2],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通过汉代学者的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  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法家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  在科技方面,西汉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医圣”。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其真实性现在受到陈寅恪等的质疑[来源请求]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2]。  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13]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灌溉工具。  汉朝皇帝  庙号[14]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西汉 前202年—8年  太祖[15] 高皇帝 刘邦 前202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 刘盈 前195年—前188年  刘恭[16][17] 前188年—前184年  刘弘[16][17] 前184年—前180年  太宗 孝文皇帝 刘恒 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 刘启 前156年—前140年  世宗 孝武皇帝 刘彻 前140年—前86年 建元[18] 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 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 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 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 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 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 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 前100年—前97年  太始 前96年—前93年  征和 前92年—前89年  后元 前88年—前87年  孝昭皇帝 刘弗陵 前86年—前74年 始元 前86年—前80年  元凤 前80年—前75年  元平 前74年  刘贺[19]  中宗 孝宣皇帝 刘询 前7
公元前206年刘邦封为汉中王。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西汉王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史称“汉武盛世”,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史称“昭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结束。不久之后发生了绿林和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3年新朝灭亡。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朝政黑暗,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汉朝是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疆拓土,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明帝永平年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华夏族在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百度百科里有 太多内容了 传不上来
汉武帝时北伐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
西汉时期最强盛的时期是汉宣帝时期,史称昭宣之治。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卫太子刘据的孙子。汉武帝长期对匈奴用兵,基本上解决了匈奴问题,但是离解决匈奴问题还是有距离。但是汉武帝为此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大,汉朝出出了民升调蔽的现象。因此...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
汉朝(前202年[1]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还有王莽短暂的自...
从西汉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
一、汉军的战斗力实现了虽远必诛 汉朝建立的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人口数量稀少,田地荒芜。北方的匈奴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南下,汉高祖刘邦在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被迫进行屈辱的和亲。随后汉朝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汉武帝在位时期复仇的...
汉元帝时期!强大的罗马帝国在统一了地中海沿岸后,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和主导丝绸之路的贸易主导权,于是挥军东征。在黑海边击败了中东强国安息帝 国的军队,直逼康居国,,估计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康居王大惊失色,连忙向汉朝驻西域都护府求援...
西汉 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自称汉王,前202年称皇帝,建立汉朝。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吕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2个皇帝。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
1、汉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
返回主页:
本文网址:http://www.0440job.cn/view-.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贝童装价位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