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简单的几个武术动作,一定要勤加练习

【武术杂志】72
我的图书馆
【武术杂志】72
拳道揭秘武当拳宗形意拳交手要诀盘落地势桩功新练法四十六种内功劲的走法讲点连师父都不一定会随便传的东西还原真的太极拳,八卦阵,形意拳和内劲习拳之人六十条密集《王征南先生传》&&清·黄百家《搏者张松溪传》&&&明·&沈一贯拳道揭秘转一篇好文章,内容平实而又深刻!第一部分&&&&各位练武术的朋友,请你们先把手头儿上的功夫放一放。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无人揭晓。而今天终于被找出了答案。这个答案是多年来我一直想知道的,我想也应该是大家一直都想知道的。那就是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与人交手中是如何做到抖手人飞犯者立扑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麽,怎样练才能达到呢?这个问题一直捆扰着我们。多少年来大家一直再猜测。因为这种功夫一直被拳家所秘传。而国术在近百年来又是几经沧桑,本来就鲜为人知的内家功夫到现在已成残喘之势。以至于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怀疑它的存在。认为这种功夫只是传闻而已,可信度不高。不象国外的拳击与格斗。全部都有相关的记载。真实可信,来得又快。所以有很多朋友现在已经开始改练拳击和散打了。这种局面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热爱传统武术的男儿所忧虑。可问题是光忧虑是没有用的,要想使这种状况得到解决就必须拿出事实来予以证明。但我们却又苦于自身功夫的浅薄,无法拿出事实来说明。所以只好是望而兴叹了。&&&&&而现在的武术界从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是武馆林立,各门各派人才辈出。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衣钵传人和关门弟子在拳学理论上大都海阔天空,在实际应用方面则推三堵四。别说是技击,就连推手也难以让人信服。嘴上说是传统武术,而实际上是武术加散打。所谓发放也只不过是在说手当中以大个对付小个,体重大的对体重轻的,会打的打不会的。更有甚者,竟利用后学者的无知和经验不足,用下流的手段来蒙骗学生。&&&&&&&这些实际情况让我们这些热衷传统武术的后辈们真的是饱尝了风霜。但这并不是最惨痛的,最可悲的是那些受了蒙蔽还不自知,每天还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去苦炼,梦想自己能有一天终有所成的人。这些人不单单是在经济上受到了损失,而无法挽回的是几年或是十几年的宝贵时光。经济上的损失终归是可以弥补的,可大好的光阴却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个人这个圈子里摸扒滚打了二十多年。一边寻师访友,一边刻苦钻研。可进展上却总是颇为缓慢。在这当中不知打了多少次退堂鼓。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天爷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收获。几年前的一次外出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原籍河北的老人。到现在我们也不知他姓氏名谁。可在这几年当中我却一直蒙受他老人家的教诲。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不但自身的功夫有了前所谓有的变化,而且通过学习以前遗留下的诸多问题也全部得到了解决。这真让我心喜若狂。但在喜庆之余我并没有忘记还在泥泞之中蹒跚而行的朋友们。我要郑重的告诉大家,在我二十多年的武术生涯中,所结识的圈子里的朋友多不胜数。包括我在内大家全都练错了。我这麽说不是在吓唬大家,我知道大家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是什麽滋味,这和我当初听到先生这样说时内心的感触是一样的。所以我就更应该把真相告诉大家,把所谓的不传之秘告诉大家。在如今这个年代,我所遇见的这位老人能不惜打破几百年来一脉单传的陈规,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把武功首次外传。我想这应该是出自一位老武术家对中华武术的热爱与关怀吧。作为他老人家的学生,就更应该把继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武术作为自己所应肩负起的一种责任。刚才我跟大家讲这麽多年咱们都练错了,那麽究竟咱们错在那里了呢?&&&下面我将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做一个粗略的分析。要说都练错了,那可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可不是随便乱讲的,是要拿出事实依据的。要说错,其实咱们大家都错在了一点上。那就是传统武术练的是心,是人体的先天功能。而我们现在所练的却是后天的躯体。当然练先天功能,后天躯体也要跟着发生变化。但大家却忽视了先天才是问题的根本,应当作为下手之初,而我们现在全都是在舍本逐末。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我们把锻炼的重点放在后天形质上的话,那麽无论你使用任何方式方法,你的这种锻炼模式和现代所有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说到这里,肯定会有很多练形意,八卦,或是练太极练大成的朋友表示反对。没关系,我在这里先要跟大家说两句佛家的偈语。这几句偈语千百年来一直没人能够破解。在我与先生学习期间,他曾多次对这首偈子进行讲解,使我获益匪浅。我想在这里提出来多少也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吧。这首偈语的原文是: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咱们都是行路骑水牛的人。嘴上说自己练的是内家拳,形式上也没有错。可练的过称中却一直是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无论是好的感觉还是坏的感觉,只要是你在跟着它转悠,你所练的就都是后天而非先天。拳法本身并没有错,无论是桩功还是架子,错的是我们每一个执着自我意识的人。我个人在平日里经常与各门各派练武术的朋友们一起切磋交流。对于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我都曾向先生一一进行请教。比如说抖大杆子,先生说秆子必须要在自身练到内外相合的基础上才能练习,否则极易出偏。尤其是那些体质差的人,在既没人指点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练习,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先生还说,当年丘处机丘真人练功用的试力石重达四百斤。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功作基础,即使你练到能把它举起来,也只不过练的是一身蛮力。况且我国国人体质与西方人种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点从现代所有对抗性体育项目上都表现锝极为明显。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家功夫在这个方面却有其非常独特的锻炼方式。恰恰能够弥补国人体质之不足&&&&说到这儿,不禁使我想起了几个练形意和八卦的朋友。他们针对自己所练的拳术在练功的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做为典型事例来给大家在学习上提供帮助。大家应该知道,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以备其用。在练法上,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锻炼。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课程勤加练习。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作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放松了之后,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作为中盘和下盘只不过是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充分发挥使后天形质得到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把原有的内功训练变成了力量性训练。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些力量而已。对于内功则毫&&&&而作为内家三拳之一的太极拳,当年王芗斋先生在达记者问中曾说该拳却有几种力学原理。而得其要者百不能一,因为其基础体认功夫早已消亡。这是王芗斋先生在当时哪个年代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担忧。如果从现今来看,几乎所有传统武术都是从一开始的铁老虎而逐渐变成今天的纸老虎。几年前我从先生的藏书中曾看到一本太极拳的老拳谱。其中几句有关于棚劲的描述,我想大家看了之后也许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书中写到: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从这几句话中大家可以得知,太极拳也要求习练者在推手与断手中具备无点不成弹簧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混元力。而并非象现今的太极拳,只能运用一些近乎于摔跤的手法在力量和技巧上去赢人。同时也说明了遍体弹簧似这种技击状态并非只被一家或几家拳种所拥有。而应该是中华传统武术所共有。&&&&人体在筋肉骨骼上的构造基本上是这样的。在医学上,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软组织中有组织液。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它本身是有弹性的。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过去的武行中有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说法。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手持肩扛对人体脊柱的影响最大。&&&&人在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在这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中节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这一段被贯通之后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是分别转动的。而现在练武术的朋友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才能做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所发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否则,我们只能是去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还有技巧,从而落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与中国传统武术完全背道而驰。&&&&喜欢看武狭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大侠徐良的背是驼的,这种说法可真是外行看热闹。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在拳谱中有熊蹲虎坐,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对于这些老话大家千万不可忽视,不能只当作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只是一味的从外形上去模仿。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武术在体用这两个方面的实质与作用。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真正的传统功夫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人的本体即先天功能的发挥,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改善,直至在实际当中发挥出这些动物的特性,而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习武者所应追求的。&&&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当尾闾被打开之后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把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当习练者达到了这一层次,就可以在推手或技击当中,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而使其化为乌有。&&&&在这里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功夫到了这个层次的习练者无所谓推人和被人推,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种自身阴阳的转换或称之为攻防上的变化已完全脱离了外形的招数和技巧。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这正是环中之力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遍体弹簧似的刚刚开始。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真正作到了推手即是断手。因为这时候的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已不必左躲右闪的去逃避对方的拳脚,或是在你来我往当中被动的去忙于招架。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靠近对方,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攻击对方的中线。几乎不给对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机会。所以拳经有云: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这就是中华传统武术的初级层次。到了这个程度,习拳者才能在技击当中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第二部分&&&&说了这些,大家应该明白了什麽才是改造生理,改造生理在传统武术中的重要性是什麽。而改造生理的关键是要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那麽如何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呢?首先,我们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入手。&&&那么,换一个角度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禁锢着的。被什么给禁锢着呢?就是被我们现在所具备的生理条件。人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他在现实当中所做的一切。我们平常要用眼睛才能去看,用耳朵才能去听。但是有很多武林前辈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这正是人体先天功能所产生的作用。然而先天功能的发挥完全有赖于后天心态的改变。人体现有的生理条件是固定的,我们不可能让它再长出第三只眼睛来。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的思想。&&&&但是佛道两家的经书浩如烟海,这让人从何学起呢?其实经书只是前人练功的经验和体会。纵然有千卷万卷,其实问题只有一个。讨论的都是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方法虽有八万四千,但是你却只能拥有一个。所以事情并不象大家想的那么复杂。但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迷信有什么修炼口诀。所谓千古不传之秘只不过是教你如何改变后天的思想意识,让你从被禁锢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而只有这样才能启动本我的原有功能,打开人与自然之间被后天堵塞的通道。这就是禅机,道家称为玄关。它是开通人体先后天的一把钥匙。要想开通它的确要有方法,但决没有什么口诀。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家怎么可能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呢。&&&&前面已经说过,人的思维是受人类现有的这种生理条件影响的,所以说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如果我们能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它从一种有局限的思维逐渐转变成一种无局限的思维。而后再通过这种无局限性的思维来改变我们在后天思想意识作用下的能量运行模式。使它从一种杂乱无章的非常状态,回到一种无意而有序的自我调节状态。古人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先天状态。在这种先天状态下,人体能量是自然运行而不受后天各种因素的干扰的。所以前辈们把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能量运动也叫做自动运动。这种自动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不锻而自锻。被破坏的人体组织机能在这种运动的作用下会自然的进行修补而逐渐得到康复。使不健康的身体变得健康,使健康的身体变得更强壮。最终,这种自动运动会沟通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通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当习练者具备了这种自动运动的体验之后。接下来,我们将面对的就是如何节流的问题。有人说开源为第一,节流为第二。其实,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开源就如同人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但如果不能很好的保存和利用,其结果还是会被沙漠所吞噬。所以,节流是个大学问。这对所有修习传统武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与心性上的修为是并驾齐驱的。很多人到了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如果我们想在武学的修为上继续大踏步的前进,那么必然要在心性的修为上高瞻远瞩,不能只看眼前的这点成绩。欲穷千里目,还需更上一层楼。否则,只能是内家里的门外汉。曾有一位前辈感叹地说:想不到搞了一辈子的养生,到最后却落得如此地步。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内家拳的修习过程中是必修课。不然的话古人就不会在武学上一直把德行放在首位。&&&&对于开源和节流的问题在武学上只是历来被拳家所秘传。在世间少为人知。其实佛道儒三家的经典之作当中对开源和节流这两个问题都有独到之处。只是在方法和作用上有所不同,后人看不明白而已。作为后人看不明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问题一旦展开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所以入手功夫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终所得的结果也是深浅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前人的经验之谈便会给后人一种无所适从之感。况且前人在个人心得的描述上用词多有隐晦。这就更使后人如入五里迷雾。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好的方法可行。佛家六神通里的漏尽通,道家的斩赤龙,断白虎都是前人在开源与节流这两个问题上的实际验证。然而,凡属非常之成就都来自于平常。可大部分人总是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误认为前人的一些成就是高不可攀的。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是由于没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二是由于现实当中的误导。比如,佛道两家的清规戒律到底是为什么而设?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很多人都能回答。可答案却不一定正确。有人说现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佛道两家的修持方法都是普法,真正的大法一直在秘密流传。这种说法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比如说,在节流这个问题上属男女之事最难解决。而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大师到处讲经说法,大家不妨可以请教一下,问问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仁义道德谁都会讲。而为什么在实际当中却排不上用场。近年有人在刊物上大谈男女双修的问题。明明知道这种功夫容易麻痹世人害人害己。还在那儿一个劲的的肆意宣扬。殊不知,所谓男女双修本来只是对节流功夫的一种验证。要想做到不漏&,首先要做到无欲。然而无欲并非无能,只是慧而不用。这种功夫一定要在形神合一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操行。它是练己功夫的验证,而绝非技巧。历来高僧大德在这个问题上决不敢信口雌黄。对于这个问题的对治方法从释迦摩尼佛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绝非一般。难怪南怀瑾先生说他这么多年来在市面上还没见过一个百日筑基的人。&&&在武学中,要过这一劫必须先要过生死关才行。所谓生死关就是让你在思想意识上,体验什么才是真我。这样你才能明了人的生死只是表面现象的变化而已,其实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由此,你才能具备清逸之大勇。而非匹夫之蛮勇。李洛能先生端坐椅上一笑而逝,孙禄堂先生说自己视生死如游戏。过去有很多的老武术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具体验证。当年王重阳祖师在终南山修炼掘活死人墓。大家不妨仔细想想,也许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对于心性的修持是无止境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才最重要。谈论了半天开源与节流,而实际上开源与节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把它作为两个问题是因为在后天的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前面已经说过,开源是对人体先天功能的启动,而节流实际上是先天功能对后天形体的转变。只不过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进一步提高。在功法的修炼上更加精进。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启动人体先天功能这一方面。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劲与道家的先天一气,佛所说的自性,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修炼的都属同一资源。&&&&因而,古人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的排列是乾上坤下,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是离上坎下,震东兑西,而乾坤两卦分别居于西北和西南。&&&&&需要注意的是,前人在修炼上所总结的鼎炉,药物,火候,河车运转,结丹等术语,其用意只是作为比喻。比如丹田窍穴虽有其方位,但却无实处,使得后学难识其本来面目。在此奉劝各位,用功一定要从无入有。心中需空空洞洞,待需极静笃之时自然明了其中奥秘。玄关玄窍只不过是用后天之呼吸引发先天真一之气,并没有固定方位。但却有其真实景象,古人所言实不虚也。&&&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前人对物质世界的种种看法,具体到拳术中又如何理解呢?王芗斋先生说练拳要从抽象中求具体,在虚无中度其有,在有中揣其无,大部分人对抽象与具体两者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理解的。&&&&这么一来,大家就把问题给单一化了。也可以说是陷入文字障碍中了,因为人认识事物都是有标准的。正如老子所说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那么标准从何而来呢?当然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积累。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一切。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等等等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家庭到社会,逐渐形成个人意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人的大脑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到的知识经验全部储存起来,然后分门别类。在需要的时候,再把相关内容从记忆库中调出来。所以说,人们在站桩与试力中所运用的精神假借全部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第二重投影。人们只不过是把真实的事物通过大脑的想象了一下而已。这并非是抽象。对于身体方面的感受来说就更不言而喻了。&&&&&&&那么,什么才是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抽象呢?抽象就是不能有具体的形象,换句话说,它不是现实中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用手触摸到的物质。庄子说物物者非物就是这个道理。而在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全部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哪怕是人们编造出来的,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只不过是把现实中的某些个体七拼八凑而成的。凡是有形有质的物质,包括人本身,都不属于抽象的范畴。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佛在两千多年千正悟到的自性本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这个自性变化而成的。而中国的道家也有相似的说法。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不管这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还是心物一元论,不管现代科学能否辨别其真伪,人类的先贤就是这样来解释宇宙的。&&&&那么,数字二又叫两仪或阴阳,是指原始的混沌世界由于运动而分化出天地,随着天地的产生而生成万物。自此,天地万物各有其名,所以老子把它称之为有名万物之母。对人来说为己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先天一气是有的话,可是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说它是无,你只要按规矩练,练对了它就有相应效果。它既不着于有也不着于无。佛家讲不执着不着相。金刚经说的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说的如来就是真如自性。孟子曰:养浩然之正气。这个正不是代表正义,而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不偏不倚谓之正。所谓不勉强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是也。意思是说:不带有一丝一毫的勉强,没有后天欲望的驱使,如此中道方为从容。&&&&王芗斋先生自称矛盾老人,他认为,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矛盾又无一不是圆融,必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才能融会贯通。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然而又是相互矛盾的。所谓圆融正如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所谓矛盾就像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要维持这种圆融的状态就必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要想解开这种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打破,只有打破这种表面的圆融才能统一所谓的矛盾。在拳学中,王芗斋说一法不力无法不容,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以上所谈皆是法则,具体用功又当如何呢?前面已经说过,易学从数理上认为,物质世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要想由后天返到先天,从数理上讲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从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的卦爻上看,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变化的过程。然而,数理也好,卦爻也好,都只是用来比喻而已。就象用手指月,目的是让人看到月亮而不是让你去研究手指。在具体操作上,大家可任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练习。具体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身心皆不可用力。因为人活着,包括成长,发育,全部依赖于先天一气。它是一股活力,内含无限的生机。它和人的关系就好像燃油与汽车,没有油的燃烧车是发动不起来的。而当人落入后天,先天的作用就被取代了。所以,只有在后天欲望与注血之力得以控制之后,它才有可能逐渐恢复其功能。&&&&神秀法师对此曾有,时时勤擦拭,莫使染尘埃的诗句。王芗斋先生说,改造生理,发挥良能。&&&&因此,大家应该能明白一个道理。练武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先要炼精化气,再炼气化神,最后才能练神还虚。精气神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你能明了还虚之理,合着规矩练习,那么你每练一日,都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它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你的后天意识去掉一分,先天功能就显露一分。后天意识去得越干净,你先天的功能就越强,你的武功也就越高。&&&&那么,剩下的就是怎么练的问题了。从武术的角度说,不论你是练站桩,还是行拳架。都必须合这规矩,使自己逐渐从后天状态恢复未生之时的先天功能。在这当中,首先第一步是你要先能明理。明理的目的是让你能够彻底的改变你的思维。也就是让你明白,现已形成的在头脑中的都属后天的意识。要想恢复先天功能,就要把后天意识清扫干净。佛家称为转识成智或叫明心见性。倘若真的能转,习练者在身体方面跟着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王芗斋先生说:心理作用于生理。在生理上真的起变化之后,再把身体方面的体认信息反馈于心理。这样,在心理与生理上产生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先天功能已经在你身心两个方面发生作用了。&&&&如果在身体上没有明显的改变,那只能说明你在理论上认识得不清或根本就不正确。顺便提一句,所谓身体上的改变,就是身体应该越练越软,软到什么程度呢?当然能达到老子说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是再好不过了。在武术中叫抻筋拔骨。这个过程在锻炼中会很不舒服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此不做详述。&&&所谓去掉后天意识,发挥人体的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说是无杂念,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入静。可别忘了,佛说过本来具足。你本来就是静的,只是后天把你给扰乱了。假如你把它当作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么无形当中等于又多了一条杂念。本来出发点是好的,可真去做的话又变成了后天的欲望。结果是似是而非。这就是人后天意识的惯性,很难一下子解决。我已经认识到错误啦,现在正朝好的方向努力呢,怎么又不对了?&&&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确很难。这也就是王芗斋先生为什么感叹地说:吾道千年后,渗透禅关有几人啊!前面已经说过,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是无杂念,也就是静。而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个静也是着相。因为有无二相全是先天的表现,而不是先天的本身。这就是很多人虽然认识到头脑中的诸多杂念都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因而就片面的认为只要把后天杂念从头脑中清除干净,不就从后天状态返回先天了吗。而且,许多前辈高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比如说:道本无也,心中空空洞洞等等。可问题并不象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先贤们说的空也好,无也好,并没有错。他们所说的空和无并非有无二相其中之一的那个无,而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无,或者说是空。也可以说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有。确切地说它应该是非有非无。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其表现,如果认为它是有的话,可在人练功的过程中,它即没有身体上的固定方位,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可言。假如说它是无,但它又却能不断的使人体产生出种种不可思议之妙。从另一个方面讲,因为人与万物都同为道的载体,或者说是道的表现。前面已经说过,当先天一落入后天那么必然会产生出正反两个方面。所以人做为道的载体,在练功过程中从身心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也必然如此。要么就是有,要么则是无。其两者同为道的表象。而道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因此大家要想合于道,就既不要被有的现象所蒙蔽,也不要因为无的现象而迷惑。既不要因为有好的感觉而得意,也不要因为有太多坏的感觉而苦恼。因为这些全部都是道的表面现象。因此,在你前进的路途中所有的感觉都是过程,而非究竟。要做的只有正确的把握尺度,而万万不可设立具体的标准。这就是规矩也就是道的法则。在此提示一下,我们通篇所谈的,皆是教授大家从身心两个方面怎么才能合于道。而至于能不能成为道,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我在第三部分一开始就说:佛道儒三家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劲所修所练的都属同一资源,而没说是同一究竟。&&&&&下面,我们将继续以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为主线,对内家拳进行具体分析。王玉芳女士在纪念先父王芗斋的文章中写到,意拳蕴含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没有较高的学识与修养就无法理解其中之妙。更无法使功夫臻为上乘。&&&&那么,怎么才能不断的自我放大,也就是将自己融入于自然之中,从而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的境界呢?&&&&在单双中与不着相一篇中,王芗斋先生说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须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着相,力亦破体也。盖双重之病非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上述这些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因为就人体的各部位而言,各有各的使命。虽然都有连带关系,但只要是你的身体发生动作,无论大小,都不可能做到一动无不动。只要是你还没有达到一动无不动的状态,那么身体只要稍一动作,那怕是一点细微之力都会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原因就是没能够做到统一。这里说的统一指的是肢体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还包括与外界的联系。而只有达到神,形,意,气,力的高度协调统一,才能避免单双重与着相之弊。&&&&对于各项力量来说,虽然名称各异。比如:三角,螺旋,定中,惰性,杠杆,轮轴等等。但在实际当中,绝不可单一而论,更不可能单一而练。它们就像人体本身,从外观上看,却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可一旦被先天功能统一之后,所谓各项力量实际上都是先天一气的统一发挥。若单一而论,则又变成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而非精神意义之拳了。然而,拳论中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象参互而为的说法。其中精神假借这几个字又当如何解释呢?所谓精神假想其实是先天功能在人体上的发挥,而使人感受到的无穷无尽的景象。因为任何感受都要通过大脑,所以称它为精神。而假想其实是根本就没去想,可感受到的一切就如同是用大脑想像出来的一样,因而把它称为假想。如果把这些由先天而产生出的景象加以描述而落于文字的话,不论你如何描述总是有挂一漏万之感。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有限的。针对包罗万象的道来说实属强言。因此后人大多都落入了文字障碍中。把精神假想错误的理解成用后天思维去做幻想。而没把王芗斋先生说的精神方面须切实以为之,且莫流于虚幻的金玉之言认真体会。&&&&自我谈了半天如何去掉后天意识。那么无疑有人会问,既然练拳就是叫人从后天返回到先天。那么,去掉后天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应为第一要素,既然这样,那么王芗斋先生为什么还要把它称之为意拳呢?王芗斋先生说,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在有脑。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知道,王芗斋先生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意,指的是大脑的后天作用。这样一来,我们所说的不就和王芗斋先生的理论相互矛盾了吗。&&&&王芗斋先生还说,人身体的动用可分为两种,合意之运动与不合意之运动。合意之运动为有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为无益之运动。&&&那么要想达到此境界,习练者必须先做到知意,也就是知道意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意是人体大脑的后天意识。然后由知意而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那么由知意,得意,存意,最后到不知存意而意存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段文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无须我们再多做解释。其中唯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存意检身,所要制止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用力。不要觉得光身体放松就行了。据我所知,凡是练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的人,都是心在用力。也就是欲望太多,后天意识太强。所以往芗斋先生提倡用意。其目的是让我们利用大脑能知能觉的功能,在平日练习中时刻检查自己的身心,不要被后天意识所污染。从后天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恢复先天功能的本来面目。这在道家叫借假修真,佛家称之为以幻制幻。&&&&当先天一气从体内畅达体外之后。对于习拳者来说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你后天形质改造得越好,那么你与自然界沟通得也就越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气是没有方向的。当你能与外界沟通之后,所谓体感上的薄厚,粗细,完全是习拳者的后天形体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而形成争力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达到力归一。上个段落中说过,当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之后,习练者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气游泳。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站在水中的人,体重会相对变轻。其实体重并没有变,而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学中,当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气与自然界相互沟通了之后。也会产生体重变轻的感觉。而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减少单重与双重之弊端。沟通得越好,你感觉自身的体重也就会越轻。大家都知道,地球对物体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当你经过合理的锻炼使先天一气遍满周身,最终畅达于体外的时候。你会与地球还有周边的物体产生相斥的作用。这是因为万物虽然名称与形状各不相同,但却同为先天一气的产物。在它们身上同有先天一气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学曰:心在内,而理周乎于外。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老子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很多习练者在试力当中,只要身体稍一动作,便会有相应的阻力产生。这正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由于运动产生摩擦出现的一种同性相斥的作用。而这种相斥作用只有在后天形体改造到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实际中产生效应。否则,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表象而流于虚幻了。所以说,所谓争力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相斥之力。这种相斥之力在习练者具备了发挥先天功能的条件下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大脑的指挥。如果把这种相斥之力作用在技击当中,就会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先天功能发挥得越彻底,那么在技击当中,习练者的肢体动作的幅度也就会越小。最后直到微动或不动的时候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效果。这不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道理所在吗!&&&&&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后天有形之驱,通过合理的锻炼,补足先天之元气,复归乾健之体的学术。那么,何为合理之锻炼呢?合理的理又是什么到了道理呢?前面已经说过,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谓气无二气,理无二理。我们练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万物同为先天一气所生,而我们所要练的就是将后天意识转化成先天状态。也就是一的状态。&&&&&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等。但无论你练的是那一门拳法,形式的繁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这三种拳术的拳法也正是根据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编排的。&&&&可这么做无疑有人会问,郭云深老先生明明说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之分啊。而你说明劲不能用劲去练,那又该如何呢?郭云深老先生说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其实是想告诉后学者,形意拳和其它内家拳在内劲上有三个不同的表现层次。而并不是让你真的使劲去练。&&&&所以说,形意拳其实是让习拳者通过站桩或拳法的锻炼,使身体在练习中听从心意的指挥。这里说的心意不是后天的欲望,而是先天之真意。而听从先天真意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后天的拙力和内心的欲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身体动作无论动静,无不与先天之真意相合,内外如一,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先后天合一的最终目的。&&&&武术散手的确是力与力的碰撞。那么双方谁力大谁就占便宜。这叫做以力降十会。但由此而产生出的诸多变化,也可以用来以巧破千斤。这样一来,敌我双方在打斗中必将你来我往,利用力量上的悬殊和技术动作的快慢来取胜对手。因此,体能的好坏无疑也就成为了能否胜出的重要条件之一。王芗斋先生把这种打斗形式称之为抵抗之变相。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打斗当中,即使运动双方能够做到在顾的同时去打。而实际上也只不过是肢体的分工合作而已。若从整体观的角度来说还是二而不是一。&&&&八卦拳既然以八卦命名,那么学者就必须先要对八卦进行了解。在远古时代,古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的分析,把自然界统一分成八类。分别用八个不同的符号代表,它们是乾,坤,坎,离,震,兑,艮。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层层分化而成的。由简至繁,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生成万物。古人把这种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称之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说,八卦是取相于万物。因此说它是远取诸物,而对于近取诸身的道理则在于,人体的形成也恰恰符合八卦生成的原理。而且人体四肢各部位并合之数正好与六十四卦之数相合。由此说来。天地万物都是格物致和。物在外,而理具于内。道理是相通的。而今以八卦命名于拳术,无论有多少形多少式,习练者只要把握好宇宙万物之总纲。从后天转化成先天,从有为而至无为。那么天地万物之性能皆能效法,皆能为我所用。至于拳术之精微,虽有无穷之变化而莫不在我一身之中。&&&&太极拳由阴阳变化之理推演而成。从形式上虽有百十式之多,但其精髓,则在于舍己从人之道。拳论曰: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老子曰:为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要想能从人,习练者必须先练得周身一家。动作时全体俱要相随,稍有不相随处,身体便会散乱。所以习练者于平日练习拳架,一动便要问自己周身内外是否能处处相合。稍有不合,便要改正,等日久功深练得全体一致,此时你一挨我,我既能量彼劲之大小,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彼劲稍一出尖,我不用动彼分毫,彼因重心不稳自会跌出。此时,我也可乘机而入,借彼之力,发力将彼跌出。但要想练得周身一家,无有不合之处。就必须合着理法去锻炼。使自身由后天转变为先天,将自己融入于虚无之中,才能由此而得太极拳之妙。&&老师的话&&&&&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它与其它国粹一样。是非常抽象的,需要我们心领神会的大学问。&&&&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内家功夫已经是奄奄一息。因为现在市面上这些所谓练内家拳的早已是面目全非。若再没人极力挽救的话,我们的子孙们,以后就只能是在武侠小说和影片里把内家功夫当神话瞧了。&&&&我们家世代相传的这门武功向来是不传外姓的。到了我这一代,若在技艺上和祖辈们相比,已是九牛之一毛。如果再按照祖宗的规矩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与其让它自生自灭,还不如把它留给真正喜欢它,热爱它的人们。虽然这样做违背了先辈的遗训,但我个人认为,传统武术这支奇艳不应该为个人所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属全人类所有。如果此举真的能让它重放异彩的话。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应感到欣慰才是。&&&&几年前我遇到几个北京的小友,也算是机缘巧合吧。我见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就把本门功夫和多年来我个人的练功经验传一一传授给了他们。在此,我要告诫各位,中国正宗的传统武学,在去病健身,延年益寿这方面的功效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只是现在的人人心都太浮躁,耐不住寂寞。其实只要功夫做对了,哪怕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都会让你受益无穷。最高深的武功也是由此而来。只可惜现在的练家子大多都没上道。所以收效甚微。希望大家能认真的阅读文章的一二三部分,这些都是我口述学生们整理的。这次在网上发表的只是梗概,要想进一步了解还需大家能静下心来聚在一起体会交流。我的这几个学生在内家功夫的修炼上已初见成效,相信给大家充当个指路牌,帮助大家认清什么才是内家功夫,内家功夫在健身,技击等等一些问题上做个入门的见证是没有问题的。年轻人有热情,有闯劲。至于能否象我预想的那样,在几年之内通过交流让一批有识之士走上内家功夫的正途,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最后,希望广大武术爱好者都能尽己所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中华武术才会有新的希望!武当拳宗三丰祖师修道真言三则:一、说我颠来我就颠,颠颠倒倒有根源。一三三一颠倒颠,三三重叠上九天。九天之上有九真,九真返还化一元。阴阳气数乃造化,顺则生凡逆成仙。二、天上玄壶生青酒,地下玉池长红花。青酒红花千年药,饮酒观花不老仙。三、天上玄女酒,地下王母桃。饮酒吃仙桃,三餐吃个宝。练武二则:一、心存武当山,山峰在眼前。不入玄岳门,难学武当拳。(朝山拜祖)二、太乙神剑门,玄妙在字中。写字即成拳,行笔是练功。悟到自然得,无须学套路。(认门)镇门印(二):一、写字抒剑气,作画发文光。二、有为之极归于无法,取法自然通神达化。以上二印是本门镇门之宝,原系铜铸,早已遗失,现以石刻代替。大小与原来仿佛。此二印原本签于武当拳宗之首页和末页。秘笈五要一、引言:吾家祖传藏有武当拳宗,卷首载有秘笈五要,(原系行龙草书抄本)均于十年动乱中遗失。仅依所传和练功所得回忆追写,拳宗已经逐断分别载于《体育文史》和《武当》杂志。为了阐明武当太乙神剑门字拳基本功得真义,特将秘笈摘要追写,以供技击家参考。古抄本字句深奥,每感难懂,遂用边忆边写。无奈年老多忘,难免遗漏和错误。虽然写出,已非武当古本真面目矣。希望读者教正是本。目次1、神功极致 2、扶正却邪 3、三圣归一 4、武通于医 5、拳纳于字神功极致:全有全能谓之神,万有万能谓之妙。先天地之先乃全有全能。生天生地乃万有万能。有是能之根源,能是有之结果。修真练武均本于此,不可不知。技击之道,就是先求自身之有,而后显出外发之能。所以古人云:“练武不练功,乃是无油灯。黑暗竟瞎摸,迷途永不明”。神剑门主要以练功为本,拳术为末。功要内练,无形无象,潜移默化,不言不语,有象则乱,有架则滞。不言不语,暗自用功,此之谓也。功有多种,分列如下:一曰天衍功,二曰内观自在功,三曰五阳功,四曰五阴功,五曰五阴五阳太和功,六曰五神功,七曰五气功,八曰五雷功,九曰闪电功,十曰五音功,十一曰四光功,十二曰太岁功。功成方能练剑。剑有七星剑(天罡剑),有仙人剑,有天神剑。行功至极,以手代剑。气力均在于手。五神居于手背(五背),五气布于手掌(六掌),五力发于手指(十宣),要知武当真武磨针井,要晓剑河桥上石,铁杵磨绣针,工到自然成。此是武当真妙诀,吾传尔等,须自觉自悟。扶正却邪道,是正道。邪,是旁门。正道,是人道修仙道。旁门,是百灵求人道。正道有法,旁门有术,不可混淆。吕洞宾曰:“今生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今生不向来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此乃说明已得人身要知得度,了三生。证实人与百灵求道之不同。求正道是夺天地自然之气,法天则地,法四时,知昼夜。百灵是求邪道,夺人原阳,吸人之精血。百灵之术多种多样求道之法则只有自然一个一而已矣。百灵术讲显形,容易为俗人所领会,仙道求内得,往往招俗人之唾弃。正如老子所说:“下士闻道大笑,不笑则不谓之道。”即此意也。百灵之术如龟蛇之吸引,龟吸以耳,蛇摄以舌。如龙听以掌,鱼性在尾。鲲鱼能化大鹏,鼠立可换蝠形。虽然百灵百巧,但始终难得人道。所以有诸多巧功,用麻醉之术,能为患者治病,用迷昏之法,更能惑人于不觉。似道非道,似法非法。是非之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熏陶一时,遗害于将来。托诸巫医,装神充鬼,所以圣人不谈怪力滥神,此之谓也,道者岂可忽哉。三圣归一圣者圣于人也,一知无不知,于不知中而自知乃真知。仙者先于人也,一觉无不觉,于不觉中而自觉乃真觉。古之圣人知而后能明,古之仙人觉而后能法。明而后得,法而后成。得其物成其务,由先天地到后天地,两者虽异而犹同。圣人知其理,著书立说。仙人得其道,内外双修。无圣其理难明,无仙其道不行。理出于固然,道出于自然。固然有限有度,用教化移风易俗。自然则无边无际,以造化显隐通微。教化有形,宣传于外。造化无形,修炼于内,以有形炼无形谓之修真。真在何处?就在人身,处处有精,处处有气,处处有神,以精化气,以气化神。神还虚再生精。依何而炼?曰法天则地,法天随天数而变,则地随地气而生。有中求无,无中求有,谓之有无相生(出于老子)。以有崖炼无崖,由无崖还于有崖。以时间觅空间,化成一体,谓之真一。如圣人诲人不倦,循序渐进。如仙人行功守恒。功到自成。说圣也可,说仙也可。吕祖祠有一楹联云:“称师亦称祖,是道亦是儒”。说明圣与仙殊途而同归。圣亦仙乎?其圣仙相合而神乎?道成自知焉。武通于医人都是外有肢体,内有性命。肢体父母所生,性命天之所赋。初生时天真无二,一切正常。年龄渐长,随时日而失真。加之四时气候,阴阳消长,生杀万物,肢体化生,时刻有变。情感性动,频于事务。因之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灾殃,遂有医道生焉。医理深奥,谈何容易。医者必须先知天地之道,练之于己。方能用扶正却邪之术。由己而及人,对灾病挽而回之,拯而救之,莫视医道小术,实有回天再造之力。例如古之名医,有很多人是以道成医。葛洪通丹术而能为人治病即其明证矣。只因年代不同,医法不一。上古则用砭针之术而演变今之针灸。中古则用切脉闻问,演变为今之按摩,近代乃有开方服药以及手术,医术转变虽有多种,但是总归都离不开阴阳之道。例如内经里就有法天法地四时,法自然。先讲得道而后为医用。此不易之理也。武当内家功法亦出于此。先讲练己而后及人。文可治病,武可克敌。克敌是知己知彼,方能致胜。治病是扶正却邪,乃能豁然而愈。医者如不懂病之来源,安能除患者痼疾?明乎此不是医而自成医矣。拳纳于字内家功法,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总使人阐明于前代,但难传于后世,其原因是,非过即不及。语言繁琐,文字诡秘。令人找不到,摸不着。此乃违犯返朴之道也。正如武当楹联所云:“修玄妙诀无多语,识破原来笑煞人。”一如射箭无的放矢,言念及此,发愿翻而求之,乃将少林架子翻成内功。纳入文字之中。如此则有目的有着落。功法是由空间而求显实。余常谓徒曰:“写字抒剑气,作画发文光。”字是宏观,画是微观。写字作画在于执笔。笔有锋、有芒,锋芒向内是布气,锋芒向外是纵神,内劲出焉。笔动有阴阳,有刚柔,有吞吐,有伸缩,有转折,有迂回,有起落,有向背。思之于笔先,发之于纸后(力透纸背)。写字行拳同是在手,写字就是操手。手在乎自己,它是自己的手,亦动亦静,从心所欲。字有万千,功有多种,过多则不精,不及则不成。所以按四时二十四节,择出二十四字。以资便于操手。谓之二十四字诀。又称之二十四字拳,乃神剑门之字拳也。此中有术有法有数有诀,非亲传(口授)不可得。先悟后得,则万法归于一个运字而成字拳矣。晋时有白云上人者,道号紫真子。曾传书诀与王羲之,王羲之乃右将军,本系武人而竟精于书法,留名于后世。足证文武兼修,是有根源的。观夫书诀,它说明混元之理,刚柔之法,运用阴阳之道。其神、其气、其力,处处与内功技击相吻合,神心相印,余乃师之,遂有字拳之作,并以之用于单丁杀敌,多寡悬殊,竟能克敌致胜,实践之下盖亦神矣。我与白云上人,从晋到宋元,上下千百年,虽未见其人,而吾实得其道通其神。精诚所感,如同亲授。因此我称之为神传的神拳。字诀经王羲之于永和九年镌之于石,奇迹尚存,希望智者审之辨之,方知余言之不谬也。兹将书法之神、气、力,纳入技击,形之于字。综合出六字真言,以示后世。详列于此:字写龙行草,拳练急就篇。囷囤四围固,团团(混)囫囵圆。道道连连进,达达迭迭还。时时刻刻练,日久字通玄。附注(先祖所注):三丰祖师不仅创有字拳,而且创龙行草书气行于字,别具一格。迄今蜀南川一带,民间尚存其楹联、条幅者。论捣隙人都有一体,一体又都有五官四肢。所以动手时,要先观他的全体,如镜照影,必有突出,定有空隙。突出是硬,空隙是软,手出隙随。此自然不移之现象也。硬出而必失之于软。手出之隙,往往多不自知。所以,技击之道,首先讲捣隙。舍其硬而取其软(阴处软,如腋窝、腿里、以及任督、腹部等处)。打阴不打阳,打软不打硬。凡敌人越凶狠,越要出阳刚之手,纵使高妙也必有漏空之处。所以,要捣其隙,击其软而避其硬。如此不仅敌人先出之硬手化为乌有,而他更难自防矣。软处每多要害,着者必伤。祖师口传云:身法要裹得紧,正面观敌,侧身对敌。变脸打人,暗中出手,更能避对方捣吾隙也。论出手和发手出手与发手不同,出手是行拳,发手是招法。出引要柔,发招要刚。引每多虚,发则必实。短出自卫,长发击人。反之短发制人,则必出长手以自卫。灵活运用,要长中有短,短里有长。长出则短发,短出则长发。长手在前则短手在后做攘手。短手在前则长手在后做攘手。短手要静紧,长手要松灵。如此则短不慢,长不远(迟),可以后发超前手。长手曲而柔,直而刚。短手要明柔暗刚。长手系用扔扬之劲,短手则用抓拿之力。短手由腕出,长手由臂发。手动身随,劲整力足。起则合提,落则分按。不急不徐,静中求动。动别忘静,左右逢源。出入自由,不封不闭不支不架。出手如鹰之准,发手如鹏之展。又静又快,先照后击。百发百中,如是则得出手之妙矣。论四病技击之道,乃内外双修。陶练心神气力之道也。学之纯,练之精者,方能一贯而成,如不谦身慎行,四病生焉。四病生,轻则学而无成,重则邪崇魔起,残废至疾。学者不可不慎。四病分诉如此:一曰贪:贪者是贪得无厌,学此顾彼。不问与自己是否适合。见着就学,东拼西凑偷偷摸摸的求成于一时,顷刻就想会一趟拳,几天就要会几趟腿。籍以人前夸耀,沽名一时。最终,拳不象拳,腿不象腿。表面上好似件件皆通,其实是件件稀松。可笑亦可怜。此其病一也。二曰邪:邪者是功乎异端。走入歧途。不入正宗,盲从瞎练,想入非非,狂妄自大,不求实学。竟抱幻想,一指可伤人命,半日便要登峰造极。招惹是非,丧生害命。此其病二也。三曰巧:巧者是独裁自专。一味占便宜,走捷径,学些个零零碎碎,见了张三那手好,就千方百计的学到手,见了李四那手强,就偷偷摸摸跟着学。东抄一把,西找一下,不管是否应用,以多为美,认为别人都没他鬼,没他乖。结果一无所成,什么也不是。落个跟着混,惹人一笑而已。此其病三也。四曰吝:吝者啬吝不肯用力也。明明能出十分力,他偏要省几成。点到为止,架子对了就算完事。既不钻研又不勤练。敷敷衍衍自以为得计。夏天不肯出汗,冬天又怕寒冷。教师一严,他则溜之大吉。以形象为玩耍,省劲就好。不求上进,专讲表面。如同吝啬之人,一文不出,还要摆阔气,走场面,结果不过欺人而自欺。此其病四也。有此四病障碍于前,虽名师也难教之也。论内养外练内要心意坚,外要身手勤。意坚必诚,诚则静,静则虚,虚则灵。时时这样想,须臾不能离。先求浑元达到周充。后则由刚而化柔,由柔再反刚,刚极则柔,柔极自刚,至空至虚乃纯柔,无气力乃真刚。由柔化虚,由虚而空。空则灵,灵则妙。外练一遍十遍千遍万遍。刻刻在身。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由巧到妙,表里皆妙,内外相合。不迟不滞,得心应手。神乎其神,明乎其明。功夫到极绝非一日,少学老用,方能得体。由衰变壮,由老返童,是大力士,是大修行家。祖师曰:求之在己,成之自然。此论是十二论中最重要的一论,学者不可不知。论身体与四梢技击之本,不外身体和四梢,身体为体,四梢为用,体不成用不灵.用灵不易,体成更难.体要通,须通臂、通肩。通体先求圆满周充,后达寸虚方空。太实气扑满身,则窒则夯。则不应用矣。〔所谓无气无力乃纯刚是也〕。四梢贵有法,指掌要找位。虽云四梢但发之于体。手脚上下相隔,必须通体合用。所谓形于手指发于足踵也。这就是说明体用关系。体不离用,用必由体。练体练梢各有专工。非由名师指点,难以成功。〔所谓引进入门须口授是也〕。此外要懂周身大用,由已及人方尽其妙。此篇之论与上论养字有关联,望合而求之。论三品在武学成就以后,根据他所得技击的成绩,与武道的深浅,程度可能不齐,有高有低。因之分为三品。又叫三乘。三品者曰入品,曰中品,曰上品。亦即上中下三乘也。何谓入品?即能格斗者也。何谓中品?即能搏击者也。何谓上品?即能克化者也。品分三等不一,分论如下:1、入品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一步,能用其力,着重能格斗。能用师传的架势,招法纯熟。遇敌能以各势规格去应付。以架架闪闪躲躲之法克制对方,不为敌制。仅能止于格斗,此小乘之学也。2、中品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二步。有气有力,重在搏击,由上一步基础上,能运力到身体之某一部分,如手,腿,掌,搏而击之,连搏待打,击中含格非常凶猛。但失于过刚,刚则易折,每有失招失手之险。然而非平常之手所可当也。是由小乘进入中乘矣。3、上品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三步。由中乘有气有力化为无气无力。有刚有柔,亦刚亦柔,柔极则刚,刚极则柔,乃称神功极致。其遇敌也,伸手不见手,由有法入于无法,在无法中还有法,得其自然,用其当然,达到不然而然之妙。身形似流水,手快如风兴。登峰造极,变化无穷此为上品,达到上乘之学。祖师曰:武功武功要得门宗,自来自长取法乎道。如去如来得其禅功。虚灵至静又快又轻。教尔小子惟吾斯从,迷梦方醒。形意拳交手要诀交手要诀”是五行拳临敌时遵循的一些原则,它既包括一些技击的基本方法,也包括一些战术和利用地形地物的要点。因此,在过去可以说是不传之秘。原文须知人无伤虎心,虎有食人意,战时不狠不毒,无拳可出。其视对手也,则应打人如走路,看他如蒿草,不可怯敌。其招须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堕字,手起如钢锉,手落如钩竿。若论战法交手,应心为主,眼为帅,手足为先锋。不贪不欠,不即不离。胆大心细,面善意恶,静似书生,动如雷鸣。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刚柔相济。进步发拳,先占中门,占左进右,上右进左。肘不离肋,手莫离心。束身而起,长身而落。随高就高,随低就低。远发足手,近加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并中心。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显势。昔四明道祖曾问道,先贤云:打法先上身,手足齐至方为真。身似游龙,拳打烈炮,遇敌好似火烧身。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消息全凭后足蹬。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云散,雨打沉灰净,五行合一体,放胆即成功。若战则兵行诡道,求天时、地利、人和之会。应背日月而立,顺风而站。遇泥莫淌,逢冰莫战,穷寇莫追。至林缓进,见石则隐,隘谷、大泽、死巷、袋地勿入。人众则倚山靠壁,边打边行,近取其首,伐其元凶,退断其后,莫遗可乘之机。故曰:战者生克侮乘破合之法也。〔释义〕须知人无伤虎心,虎有食人意,战时不狠不毒,无拳可出与敌人相遇应时刻保持警惕性,即“身上挂着意”,而不可处于散漫懈怠的状态。兵家以取胜为根本目的,因此在交手时,不可留情,不可过于“正大”,如宋襄公妇人之仁之战法。其视对手也,则应打人如走路,看他如蒿草,不可怯敌临阵紧张是人之常情,周身处于戒备状态,全神贯注,发出整力,这是正常的临敌状态。但是,如果周身肌肉紧张,四肢颤抖,大脑一片空白,则属于一种过度的紧张。积极的紧张是使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一触即发。而过度的紧张却可能使平时的技术得不到正常发挥。所以,技击家应培养在临敌时具有一颗平常心。“打人如走路,看他如蒿草”就是对这种心理状态的形象比喻。此外,“打人如走路”的另一含义是强调在行进中搏击而不是死站在一个地方打斗,这是本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招须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堕字。手起如钢锉,手落如钩竿五行拳在行拳时强调起落要分明,“未起如摘字”是通过以人们摘高处的东西(如用竹竿挑下墙上的画)来帮助初学者体会“起”时的周身发力。“未落如堕字”则是强调整体的下堕。“手起如钢锉”是向前上方发力,“手落如钩竿”是向后下方发力,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强调手起也打,手落也打,手不虚伸,手不空回。若论战法交手,应心为主,眼为帅,手足为先锋“心为主”即以心为君。五行拳讲究以意为先,意到力到,其中的意便是心意。“眼为帅”是用眼来指挥手足,不是眼随手动,而是手随眼动。最终做到眼到、意到、力到。不贪不欠,不即不离贪则过,欠则不及,这不仅指的是肢体运动时外形上的过与不及,也包括发力的过与不及。过则易为敌所乘,不及则不足以杀伤敌人,最佳的发力是只使五成力。”“即”是过于接近,“离”是与敌分开。过于接近则缺乏节奏,过于分离又会失去战机。因此,应准确把握距离感,作到不即不离。胆大心细,面善意恶。静似书生,动如雷鸣胆大则敢于深入,敢于用招,敢于发力。心细则避免莽撞,能够辨清对手的真伪。面善则柔若处子,静似书生。从而对外可以麻痹对手,使之放松警惕;对内可使自己身体放松,便于实施突然袭击。意恶则动如猛虎,势若雷鸣,敢打敢拼,从气势上震慑对手。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刚柔相济五行拳属于内家拳,强调后发制人。对方刚猛,我以阴柔化之,消暴戾于无形;对方阴柔,我以刚猛克之,如快刀斩乱麻。刚柔相济,阴阳交替,生出无数变化,使对手防不胜防。进步发拳,先占中门,占左进右,上右进左上步要抢占中宫,占了中宫便可轻易地将对手发出。如果我由偏门而上,则我向左上步,便以右手攻敌,向右上步,便以左手攻敌。肘不离肋,手莫离心肘宜下坠,既易于护肋,又利于发力。在一般情况下,将手置于胸前,使之位于身体的中部,便于上下防护,也便于发动进攻,例如三才式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束身而起,长身而落束是收缩,长为伸展。起时使肢体收拢而聚气,落时肢体伸展以发力。随高就高,随低就低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在实战中,要根据自己身体当时所处的位置,就近选择招数和发力部位,切勿舍近求远;其二是不要与对手顶力硬抗,而应顺势借力,施用柔化之法。远发手足,近加肘膝太极拳中也有“远用手,近用肘”的谚语,意思均为根据敌我之间的距离,选用适当的身体部位去打击对手。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并中心&&&&&咽喉、阴部、两肋和心口为人体的薄弱部位,应为主要的攻击目标。当然,人体的薄弱部位不止这些。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显势作战时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隐藏作战意图,“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然而一些初学者在攻击对手时喜欢虚张声势以恐吓对手,或作势蓄力以增加打击力量,这些都会过早暴露意图,延长攻击时间,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可谓是一种拳病。昔四明道祖曾问道,先贤云:打法先上身,手足齐至方为真一些初学者在格斗时,对于对方的发招喜欢先缩身躲过,再蓄力还击,这本身是一病,它会严重地影响发力效果,失去很多战机。而“打法先上身”,便是反其道行之,通过身体前上来有效地防御对手的攻击,同时攻防合一,打击对手。当然,其中的具体方法,还须口传心授,由训练中获得。手足齐至是发力的诀窍之一,手快则易折,手慢则力被憋回,这些需要在训练中加以体会。身似游龙,拳打烈炮,遇敌好似火烧身五行拳的身法强调龙身,在三才式中便可以看到,后面更高的武功——龙形身法,体现得更加突出。龙形的身法既灵活,又便于发力。“拳打烈炮”是形容出手凶猛。五行拳在格斗中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特色,但在形意拳更高明的拳术中,则逐渐向轻灵、飘逸演变。“遇敌好似火烧身”是用人在被火烧时所发出的弹抖劲,来形象地比喻周身发出冷劲、激灵劲。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消息全凭后足蹬“手似毒箭”喻出手冷脆狠毒,“身如返弓”形容周身整力,而所有这些力量的源泉出自后脚的蹬力。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尽管五行拳中有发声,但是这里的雷声是喻其出手凶猛,硬打硬进,有雷霆万钧之力。风吹浮云散,雨打沉灰净,五行合一体,放胆即成功五行合一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五行拳招组合,打组合拳,发混合力;即其二是指心肝脾肺肾这内五行合一,周身较出整力。若战则兵行诡道,求天时、地利、人和之会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兵行诡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可固执,切勿拘泥。此外,应求得天、地、人三者合一,方能胜算在握,百战不殆。应背日月而立,顺风而站格斗时背日月而立,是避免日月之光芒耀眼,顺风而站是防止风沙迷眼。遇泥莫淌,逢冰莫战,穷寇莫追泥地、冰雪极滑,不便于蹬脚发力,也不便于游走,因此尽量避免在这种地方作战。对于溃败的敌人应留一个供其逃生的口子,然后从后面掩杀,这样可以避免敌人在绝无退路的情况下,背水一战,作困兽之斗,加大我方取胜的代价。至林缓进,见石则隐,隘谷、大泽、死巷、袋地勿入在追敌至密林时,应缓慢地搜索前进,以免遭敌暗算。还可以将身体隐藏于石头后面,观察敌情。隘谷、大泽、死巷、袋地皆为死地,不可轻入。人众则倚山靠壁,边打边行,近取其首,伐其元凶,退断其后,莫遗可乘之机。故曰:战者生克侮乘破合之法也一人对多人时,应背靠山岩、墙壁,以减少被敌人从后面偷袭的可能。一边搏斗,一边运动,寻机逃脱。或者,擒贼擒王,攻敌所必救,从而以进为退。(转)用武当派内家拳理论指导下的三盘落地势桩功新练法图为《少林易筋经》之三盘落地势&本练法用武当派内家拳的功理为指导,由此法也基本上能看出武当派内家拳桩功的一些特点。一、练习方法:1、动作要领如图所示,功力较深者,或功力进步后,可蹲低一些。2、请注意,此三盘落地式的核心,是下盘的练习,不要弄得头重脚轻。3、用定式练习,而非动式。4、开始站桩不可过低,一定要保证能每站都能达10分钟以上,有一定功力者以能站20分钟时间的姿势入手最佳,当然以后是要逐步延长时间的。5、两手、两足灌劲,灌劲即用力也,足之用力法必须两脚趾用力抓地,用劲之大小不必过分在意,大小都行,以五、六分劲为最好。6、其他身正、头正等要求如一般武术书籍之要求。7、调息使呼吸平缓,大脑安静休息,可闭目静练,如同蹲着睡觉一般的感觉。8、逐渐延长时间,一定要练出汗来,最好是全身大汗淋淋。开始站桩时,要边练边感觉是否完全把握住了要点,这很关键,个人按照教材练,一定要这样总结,一定要这样自我感觉,而且是经常这样感觉,才能准确地把握住要点,只要把握住要点,任何姿势,任何桩功都是好桩,都能出功夫。二、练功反应:1、两腿上下抖动现象:站桩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两腿上下抖动现象,而且开始时是持续抖动,一站就抖,以后的抖动现象则表现为间断性抖动。抖动一般以小动为主,有时则会出现较大的抖动,抖动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不必管它。请注意,这是好现象,每抖动一次,你的身体更健康一点,你的经脉更通畅一点,你的功夫更深一点。姿势正确的前提下,不出现抖动现象,不是功力太深,已经打通了全身经脉,就是身体太差,内气不够,无法有效进行经脉的打通,使功夫潜移默化地增长,使身体的健康潜移默化地改变。现在养生气功中有颤抖功一法,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桩功是换劲与内气行走经脉自发而动,一般之颤抖功是人为自主的抖动,二者的效果无法相提并论。2、出汗现象:练习10分种后,人体会慢慢发热,并慢慢出汗,站的时间越长出汗越多,可能全身大汗淋淋,每次练功都练到全身大汗淋淋最好。请注意,每出一次汗,你更健康一点,你的功夫更高一点,而且你开始出的汗可能是臭汗,可能出异味,身体不健康者一定是这样,以后出的汗可能就不会象开始时一样的有异味了,最后出的汗一定是无味的,这时你的身体也就完全恢复了健康,这就是中国功夫的桩功通治百病的窍门。站桩的大汗淋淋,与体育运动的大汗淋淋,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绝对不是超强运动的大汗淋淋,而是有氧运动的大汗淋淋,虽然你全身大汗淋淋,但是你依然呼吸缓慢,你依然心跳平缓,这对健康极有好处,这就是中国桩功的高明之处。所谓“病从口入,病从汗出”,出汗本身加速人体的循环,排泄出人体内的废物,对远离体力劳动的现代人来讲更为重要。任何运动,任何锻练如果不能让人体出汗,其锻练效果就绝对要大打折扣,但是一般体育锻练必然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和中国功夫之桩功相比,就显得层次低了一等。3、进步快速:练功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你会明显感觉站桩的时间越来越长,你的精力越来越旺盛,甚至,这种进的步的速度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练习任何桩功,如果没有把握住要点,则你站桩进步的速度不会快,甚至很难进步,这一点正是有师指点与无师指点最大的区别。三、为什么要这样练?1、为什么要定式练习?中国功夫主要是靠定式之桩功练习而得,虽有动式练习并非主要内容,这也是我们不主张练套路拳的原因。2、为什么每站必要求10分钟以上?桩功的原理是“中、低强度,长时间练习积累”。这样的练法与现代有氧运动的原理相同,可使全身固有之能量与呼吸之能量源源不断往下盘输送。如果用高强度的低桩入手,则两腿的酸痛很快就会让人受不了,而结束站桩,全身的能量和呼吸所产生的能量就不能源源不断输送到下盘,也就无法让功夫源源不断增长。3、为什么两手、两足要灌劲要用力?功夫是什么?简单地说是力气,是力量,而只有易筋易骨易髓,才能达到增长力量的目的,而这一切的不二法门又是筋骨用劲用力。一切不用劲仅练气的方法,都不可能易筋易骨易髓,也就不可能练出力量来,因为,虽然你的体内练有气了,但是你没有将之用于改变人体的筋骨。道家丹道功夫正是如此,所以我们说一切以小周天入手的所谓内家功夫全是旁门左道。4、为什么调息使呼吸平缓?呼吸平缓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是世人皆知的了,现代所倡导的有氧运动正是为了运动保持中呼吸平缓,呼吸平缓也是有氧运动最直接的表现。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人的养生理论是相当超前的,但是任何体力运动往往都会使呼吸变得短促,这是一种矛盾,而中国功夫之桩功却最有效地将二者完美统一起来。所以说桩功是中国功夫的核心,也是中国人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5、为什么一定要练出汗来?力量的增长与出汗的多少是成正比的,这就是“笨功夫”说法的根源。而出汗是获得力量的唯一保证,要易筋就必须出汗,要易骨就必须出汗,要易髓也必须出汗,不出汗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从古到今,大家都公认练功是相当辛苦的,不出汗何言辛苦?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不出汗,就能练出功夫的,汗水是成就中国功夫唯一的保证,是成就中国功夫唯一的见证。姜容樵林肇仑孙禄堂四十六种内功劲的走法一、枣核劲、杏核劲-&&&&接手时,以手心贴扶对方手背,意想在彼此中间横置一大枣核(也可想像为一大橄榄核)。内劲由劲源直达中指根,并由身前的枣核尖上爬绕过枣核肚,向对面的枣核尖延伸;同时亦从自己身前的枣核尖发劲,平直地通向对面的枣核尖。沿枣核上缘弧形运行的内劲和贯穿枣核中心的平行内劲要同时到达对面的枣核尖。再用枣核尖之劲指向对方的劲根处。如果沿枣核上缘发劲未能奏效,立即改走枣核下缘,仍要配合贯穿枣核中心的平行劲才能发出对方。&&&如果对方以拙力反抗,要立即微旋枣核,再按上述方法,使枣核旋转着发向对方中心。-若沿枣核之边发劲未能控制对方,立即改为意想走弧形较大的杏核边,使内劲走向加大弧度发出对方。-&&&也可在与对方接手时,已手就贴在意想的枣核肚上,内劲向下渗透到枣核中心的平线上,再向前平送这条平线,就能将对方掷出。二、扇面内劲-&&&与对方一接手,就要用掌根接对方的劲点。如果是以侧掌接对方拳的劲点,则意想以掌根贴在一把竖直打开的折扇之扇轴(即对方之劲点)上,掌根要逾越至劲点之前,还要带着对方的劲点;五指放松伸展,好比是扇子上起撑开作用的小竹骨。弥漫在指间、通达于手外的内气,好比是纸质折扇的扇面。扇面随着手的动作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但绝不能用扇子骨(即手指)去戳柞对方。内劲由中指根通出与扇面配合,与由自身胸前中心发出的平气圈一起发向对方背后之劲源。发劲时一旦与对方来力相顶,就要向上下或向左右移动扇面,使之错开顶力,催发出对方。-&&&如以平掌接对方来拳之劲点,就意想掌根贴到平行打开的折扇轴(即平扇面)上,其他动作皆同上,惟走平扇面劲时,要配合由自身背部劲源发出的立气圈一起发向对方胸前的死点,将对方催出。-&&&如双手与对方相搭,就要走大扇面劲。大扇面的走法是,自己的两臂(即为扇面两侧的边骨)与对方相搭后,既不能丢,也不能杵,要沾着对方,再用意想的大扇面边缘(即平气圈)配合由自身背部劲源发出的立气圈,一起冲碰对方的中心死点。这种碰发劲要具备较高水准的内功后才能正确地运用。三、刀劲-&&&揉手时以前臂接触对方,手要伸直,腕部要松,才能通出内劲。意想前臂之尺骨犹如一把利刃,向下切入接触点。向前切要配合以按挤内劲切进接触点。切时不能使接触点移动。下切时,肘意要向腰圈上沉坠而发放对方。-&&&当向前切未奏效时,立即转为向后割,要仍向原接触点深处割,向后割要配合以捋采内劲,肘要有例意,刀切人得越快、越巧妙,也就越不易引起对方的防范与抵抗,才能利落地将对方发出。四、锉劲-&&&当用刀劲未能奏效时,前臂立即内旋,意想前臂之挠骨犹如一柄钢锉,就像用锉加工物件一样径向接触点锉去。无论前锉、后锉都不可使接触点滚动。发锉劲时,前臂要平而直,向前向后锉动都应伴随着身中垂直线的前后移动。向前锉时要配合以按挤内劲,以手指领向对方中心而将其发出。当向前锉未能得机得势时,便立即改向后锉。后锉要配合捋采内劲,以肘端领出对方中心,将对方发出。-五、锯劲-&&&锯劲与锉劲应相互配合使用。当锉劲未能奏效时,前臂立即外旋,意想前臂尺骨犹如一把锯,直接锯向接触点。-&&&使用锯劲时,要以肘为后援力,腰圈要圆散地摊开与肘虚接。向前锯时要配合以按挤内劲,手要伸直,腕部要松,一个锯齿、一个锯齿地往前锯,内劲在锯动之间自然呈现出一开一合、一动一静的变化,而又使开与合、动与静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向前锯不得超过三个锯齿,便立即改向后锯,向后锯时要配合采捋内劲方能奏效。六、滚劲-&&&以前臂在接触之处沿立圈轨迹滚动时,意想接触点就是立圈的轴心。轴心的外缘一滚动,立圈自然就随着旋转,要根据与对方接触的方式和其反应方向而选择向上、向下或向侧前、侧后的滚动。-&&&运用滚劲时,其窍要在于:一有“滚动”,就要有“移动”相伴随。如果要使立圈自前向上滚动,就用立圈的上半部将对方加在接触点上的力向上、向后滚转化解而使之落空;同时,立圈的下半部边向前上滚转边移动,而将自身的内劲渗人对方体内。-&&&运用滚劲的关键在于内外相合,将渗透之意融于滚动之形中才能奏效。-七、错劲-&&&接手后即意想在彼此胸腹之间形成一个平圈,平圈的十字中心就在接触点上。要避开对方来力,就要使十字中心向前、向后、或向左、向右错位。譬如以右腕尺骨与对方来力相接时,右腕内旋,向十字直线的右方错开十字中心点,变成以桡骨与对方来力接触,随即用桡骨向中心前方催出十字之横线,配合采例内劲发放对方。如果当时是以右腕桡骨相接,则右腕外旋,向十字之横线的左方错开十字中心点,变成以尺骨接触,随即用尺骨沿十字之直线朝对方胸部催去,并配合按挤内劲发放对方。-八、折劲-&&&与对方接手时,意想在与对方相接的前臂或手心中控制着翻板的中轴,翻板可随意向上下翻转或向内外折动,对方一触即翻。-&&&与对方一接触,若其来力在翻板中轴之下方时,翻板下部必被来力推回,对方来力自会落空,而翻板上部必然向前下方折进,我之内劲自然渗人对方的接触点。这样对方来力越大,还回之力越猛。由此做到力从人借,用开合相间的折劲发放对方。-九、磨劲-&&&揉手时,有意用尺骨侧与对方前臂相接。然后以右肘端沿逆时针的平圈轨迹磨转,催动梢节之手如同磨墨一般旋绕,带动腕部在保持与对方相接的状态下随之而磨转。在肘端磨转的同时,腰部中心相应地与之配合沿顺时针轨迹磨转。如此肘、腕、腰协调连贯地研磨成大小不等的三个圆圈。圆圈的大小要根据对方来力的大小而定,对方力大则圈大,对方力小则圈小。-&&&肘、腕沿逆时针轨迹由外向里磨转时,犹如漩涡向身内旋卷,此时腰间要有蓄纳之意,与肘、腕形成相向相合之势,使对方来力卷入漩涡中。随后,心中一静,腰与肘、腕即转朝相反的方向磨转,此时要有将对方抛远之意,使其被甩出。-十、肘内劲-&&&肘内劲之一-&&&当我手位于腰圈上方,对方自上向下按来时,要以拳擎粘着对方的按劲,眼神注视对方肩后上方之“空点”,随即由肘端向下通出肘内劲,肘内劲经下向前旋绕,擦着对方十字中心并带着对方的中心点斜穿向“空点”。随即意一定,以肘擎起来劲,对方即被发出。-&&&对方若从下向上棚,只要我拳仍在腰圈之上时,皆可用上述方法发放对方。-&&&肘内劲之二-&&&当手位于腰圈之下,对方自上向下踏按时,仍要以拳擎粘对方的踏按劲,但眼神要注视对方臀后下方的“空点”,随即由肘窝向上通出肘内劲,肘内劲向上、向前旋绕,擦着对方十字中心并带着中心点斜穿向其臀后的“空点”。随即意“一定”,以肘擎起来劲,对方即被发出。-&&&对方若自下方向我挤来,只要我拳仍在腰圈以下,皆可用上述方法,以拳擎粘对方的挤劲而发放对方。-&&&又如,在腰圈的右侧与对方接手时,要由肘内侧通出肘内劲,经对方身后向左平旋,绕着穿向对方的“空点”。-十一、脊内劲-&&&&脊部通出内劲才能将对方发得远,与对方欲搭手之际便使脊内劲沿腰株上行五六寸。-&&&当搭上手后,脊内劲仍上行并分向两肩,流经两肘至双手。肩要变空并向前微倾,同时颈项要竖起,两肘微张,胸腹内含,上半身好似俯伏在一大圆球之上。发脊内劲时三关要长,将脊内劲由背后投向双手的接触点前二寸处;双手的内劲通出与之汇合,一起催向对方中心,而将对方发出。-十二、腰形与腰内劲-&&&揉手在按挤对方时,一般是用腰形混合腰劲一起攻击对方。正确地运用按挤劲,应该只运用腰内劲,而不能有腰之形,若有腰之形掺杂拙力,就会引起对方拼力反抗。用腰内劲催发,对方只感觉到被一股强大的气流裹胁牵动,而不知这股劲是从何处发出来的。&&&欲出手时就应将腰内劲放在手上,但绝不能往劲点上使内劲,要擦着劲点、还要带着劲点,将腰内劲领出发向对方。这样,对方不易察觉也就不会得机反抗。若真能做到把腰内劲放在手上,手的动作便既沉稳又灵活,一遇来力即可顺势变化,此时对方反抗也不会得逞。因此无需担心对方突袭。-&&&腰内劲也可以放在肩、肘、膝上去发放对方。如要将腰内劲收回时,只须身略内含,就能使腰内劲回归腰间。-十三、混合内劲-&&&将几种内劲混合之后去发放对方,能令其无法避开。混合内劲虽然是从手上通出,但绝不可用手表现劲力,因为手走两种以上的劲,就会改变原来的方向,也不能使内劲连贯地发出。手只是与对方相接触,应将内劲从手上领出去催发对方,绝不可用手推人,所以手应该既无形又无力。-&&&与对方一接手,就要擎起对方;随后内劲才能由劲源沿上线经手通出侧按内劲,发向对方臀后;同时由肘端通出挤内劲,使手平粘在彼此接触点上,意想彼此相接处像两片玻璃平面相贴,将对方吸住。随即腕内劲便向下踏发。发踏劲时,按、挤内劲仍要继续通出,如此才能使这几种内劲混合在一起,将对方发出。十四、找劲根-&&&与对方接手时,周身要放松,点上,自身有向接触点倾倒之意将肩、腰、胯、膝松散出来的气圈都敷布在接触引导内劲进人接触点,对方即被渗人之内劲所欺挤而暴露其劲根。我随即将松散的肩、腰、胯、膝气圈叠垒成一个大气球,以腰气圈支撑着大气球的前端并带着接触点去冲碰对方十字中心,将其发出。-十五、压缩弹簧-&&&与对方一接触,就应把其最突出的来力顶点听清,意想自己的掌心放出弹簧般的侵渗劲,透人对方体内。对方即感不适,自然要变动其不适的体位而致露出劲点,把弹簧的顶端压缩。随即手可向任何方向微倾斜,使被压缩的弹簧劲放出一半。内劲立即由弹簧尾端的圆孔平直地穿向顶端,将对方击出。-十六、弹劲-&&&以前臂与对方相接,手指指向对方胸前十字点,随即用侵渗内劲逼出对方的反应(此谓之“递肘腾手”)。继而顺着对方反应的方向将五指拢回,同时也把对方胸前十字点的反应力拢向自己胸前。-&&&随即五指陡然弹伸,将拢回的反应力碎然射向对方十字后方的劲点。弹射之意在弹射手形之先发出,意要远。-&&&发弹劲时,内劲要集中,弹射的面积要小,掌心要空虚,手指弹伸时要随着意想的钟锤前荡而发劲,绝不许以肘向前推送,否则弹劲便难以奏效。-十七、拽炸混合劲-&&&拽内劲是在与对方虚接时,意想将手中握着的一枚鸡蛋猛地拽向对方。在张手拽出鸡蛋后,意想鸡蛋在对方的中心炸开。随即“股骨前冲”(用前冲之意促使股骨竖直前荡,但不可拱膝)。在发拽内劲时,要想着对方胸前十字,当感觉到对方胸前十字一平即发炸劲,才能一拽即炸,将对方掀起。-十八、擎劲-&&&接手若遇对方来力的顶点时,腕部要微鼓,手似扶在顶点的四周,手指尖如同鸡吃米般有向下一啄之意,随之手向侧下按到意想的弹簧上,下按时,中指根处略有压缩感并微内含。当下按奏效时,对方身形会微前倾,我即顺势竖起手掌擎引对方并释放弹簧之顶劲的一半,同时,以掌心中的小气球引粘着弹簧顶端不丢,肘立即下沉,以进肘之意打向对方十字中心。-十九、擎碰劲-&&&在对方来拳之际,手松软地擎起来拳。在擎起的瞬间要听清对方来拳的顶点。-&&&随后便在来拳顶点的四周找落点。当越过来拳顶点的上侧去找落点时,手要沿着来拳的顶点边向前爬边上升,爬升时腕部要虚起而手指自然向下沉落,才能找到落点。-&&&心中一静,对方十字中心点必然显露,即由原顶点通过落点碰向对方十字中心点后面的空点,对方即被发出。-二十、打空线-&&&“打空线”是技艺达到较高层次之后采用的一种打法。“空线”是指接触点到对方身前的这一段间距。-&&&与对方一接手便无意与其来力顶抗,而是将其来力引进并粘起。打空线时,两手的方向要一致,以一手为主,另一手为辅,往空线的任何一点上打。打这段“空线”,要由劲源通出挤按内劲至两手中指根,手像拍球一样发向空线。发劲时若遇对方的顶劲,要听清顶劲的位置:遇对方顶劲在上时,要往对方的上死点空打;若对方顶劲在下时,则往对方的下死点空打。空打时,通空之意须透达对方身后。-二十一、侧平劲-&&&双手沿肩气圈的边缘发向对方中心为发侧劲。以自己的中心向对方的中心催发肩气圈为发平劲。发劲时,双手先沿肩气圈的边缘走,随即中心向前催发肩气圈为侧平劲;若中心先向前催发肩气圈,随即双手再沿肩气圈的边缘走则为平侧劲。-&&&如果走侧平劲,侧劲出时平劲也随之出,还要以平劲催侧劲,并以侧劲领着平劲走,使平劲、侧劲同时发向对方中心,才能将其发出。-二十二、水平圈-&&&月手去接对方来力时,意想犹如扶在一个斜坡上,此谓之“侧接”。若对方来力很大,就想像手在沿着斜坡向上爬,即吸着来力向上爬,如此对方就无法力顶。随即肘向腰圈沉落,手掌由斜转竖,用中指根寻找由身内十字横梁向外散出的水平圈边缘,随即将腰胯内劲从中指根通出,促使水平圈前荡碰击对方使之跃出。-二十三、圈与十字-&&&与对方接手之际,从上线通出脊之内劲。腕部微鼓,食指沿接手之际自然形成的弧形微向下指。意想掌心所含的立圈中有一个十字在随着立圈滚动,原十字之竖变横、横变竖。随即意想有含一横线的平圈,由上向下套至立圈上。在平立圈相套之际,即以平圈中的横线绷弹十字中心点发向对方胸前十字中心。-&&&注意,当手旋动立圈时,掌心的十字点不能离手,要以这个点当发点,以平圈中的横线绷弹掌中十字中心发向对方胸前十字中心。上述动作要贯穿在瞬间完成方能奏效。-二十四、问点和击点-&&&月与对方接手之际,就要把接触点当成一个圆球来接。利用圆球的旋动找出问点和击点。-&&&先要在问点上用沉侧劲渗人圆球而直达对方体内,并找到通往其腰间活动点的路线,在发劲时,要先用问点探听出对方腰间活动点的反应。-&&&在问对方的活动点时,必须通过手势的颤动和旋晃动作。要全无定向的问,才能问出对方的反应劲,随即顺对方反应劲的方向放出对方所发出的力,再由搭手即找出的击点发之。发劲要平。二十五、力与气-&&&在揉手时,双方若全凭力气较量,必然导致相互顶碰,气力大者必然占上风,以弱胜强的太极拳艺精髓便无法体现。-&&&揉手主张气与力既要能相合,也要能分开,在气与力的开合转换中体现揉手技法的巧变。-&&&揉手时,若把力与气混在一起给对方,就不能将其发出。在遇对方力顶时,要立即将肘意沉向腰圈,这样力与气会自然由顶点岔为两股,分别流向对方的上、下死点,将对方发出。-二十六、含量、容量-&&&“含”在手中,“容”在肘端。“量”之大小则与功夫深浅成正比,功深则量大。-&&&当对方左拳击来时,要用右手擎起来拳,随即沿上线通出按内劲,同时由肘部通出平挤内劲,腕部踏采发放对方。-&&&如上述发劲未能奏效,就接着走“容量”与“含量”。肘往外侧棚例,将对方的顶劲容入肘端;同时手内旋,中指根一含,意想由对方胸前十字中心似拉渔网般向后揪出一条直线;随即将肘端所容纳之劲通经前臂、腕部至中指根,与含是融在一起拽向对方十字中心,将对方发出。二十七、中心线与重心线-&&&由胸部至会阴的一条直线为中心线(又称前线);由尾间至足跟的一条直线为重心线(又称后线)。-&&&与对方搭上手,要在接触处以按劲向对方前线的上端(对方胸前十字中心)按去。同时,内劲由劲源沿下线通出催向按劲,并以按内劲逼问出对方中心线的反应劲点,即擦着反应劲点的下线往其会阴处发去,对方即跳跃而出。也可通过接触点向对方的尾间按去,内劲由劲源仍沿下线催向按劲,待对方后线有反应后即向对方足跟绷去,使对方被绷发跳出。-二十八、找挠骨、尺骨头-&&&接对方前臂时,手要扶在对方腕后三寸处,或扶其肘前三寸处。若扶在其腕后三寸处,不要用手的移动去找对方的尺骨或挠骨,要随着对方来力,意想肩顺势往上提,而肘有往后走之意,这样便能找到对方的挠骨,而又使对方察觉不出我的动向和意图。-&&&若是扶在对方肘前三寸处,则意想肩顺势往下沉,肘有往对方之侧下走之意.就能找到其尺骨。内劲立即由前臂通出,以尺骨(不论接触点是在腕上还是在肘上)向对方肘端的挠骨头通出内劲(如已找到对方的挠骨头,就要向其肘端的尺骨头发内劲)而发出对方。-二十九、碰尺骨、桡骨-&&&与对方接手时,手扶在对方腕部的尺骨端或桡骨端(对方手心朝下时扶其尺骨端,手心朝上时就扶其桡骨端),如果同时接触到了对方的尺骨和桡骨,就扶在了对方局部的平“面”上(这就犯了“面碰面,两不便”之忌),必然引起对方的力顶与直抗,而将自己的内劲堵住。所以一接手就须扶其尺、挠骨之一端。若扶在对方的挠骨端上,即将自己胧部的内劲通过对方的挠骨端,绕向其尺骨端,并以内劲贯穿去碰其尺骨的另一端。若手扶在对方的尺骨端,自己肪部的内劲就要经对方的尺骨端通向挠骨端,去碰其挠骨的另一端,而将对方发出。-三十、半径圈-&&&当手一接触对方的皮肤,便意想由腕部旋出一个约10厘米的半径圈(半径圈的走向随意而定,左旋、右旋、上旋、下旋皆可)。与此同时,自身的内劲依着这个半径圈的轨迹滑移延伸,到达半径圈的终端时,内劲要“定”而一蓄,再沿直线透入对方“劲源”,对方立时便感不适,犹如碰撞到弹簧般被弹出。-&&&尤要注意在内劲通往对方劲源之时,旋出半径圈之手不可有丝毫顶碰对方之意,手好似去扶对方,另一只手亦无意与对方顶碰才能产生粘随内劲。-三十一、接手半边空-&&&当双方之手即将接触时,右手外旋90度,侧接对方左手;同时右肘与手沿同一方向旋向胸前而将内劲渗人对方体内。随即左肩往后一空,右肩立即转实向前冲碰。-&&&当左半身为空时,右半身即为实。身内十字的左端头旋向后、右端头转向前,利用十字横梁的右端催右肩朝对方十字中心碰击。其窍要在于一空即发,如稍迟缓,对方的力就会改变,机势亦随之顿失。-三十二、螺旋半边空-&&&将与对方接手时,要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