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dnf红眼铁马星空升级三圣器星空为什么二觉 才2e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平行宇宙并不是科幻小说作者灵机一动创造出来的概念,而是科学家们根据观测到的事实以及各种宇宙理论进行推理的结果。&br&&br&由于各式各样的宇宙理论有很多种,所以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也远远不止一种。&br&&br&在英文版维基百科Multiverse这个词条下面,可以看到有人把平行宇宙理论分成了多达九种不同的类型。&br&&br&在这些理论中,有一些相对简单易懂(例如视界平行宇宙),另外一些稍微琢磨一下也能大概明白(例如爆胀平行宇宙)。但是,还有一些诡异的平行宇宙理论格外地令人费解,尤其是那些跟弦论有关的理论,简直就像是一个科学家连续灌下两瓶伏特加之后的胡言乱语。&br&&br&答主在这里尽力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平行宇宙理论,希望能够抛砖引玉。&br&&br&好,我们开始。&br&&br&&b&1)视界平行宇宙&/b&&br&&br&这是所有平行宇宙里最简单易懂的一种,就让我们从这个开始讲起。&br&&br&请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个位于地球上的人正在仰望夜空中的浩瀚宇宙,那么他可以观察得到整个宇宙吗?&br&&br&
答案是否定的。这并不是因为他的仪器不够先进或是他观察的时间不够长。这 是由宇宙的特性所决定的。&br&&br&由于光的传播需要时间,而宇宙的年龄只有137亿年,所以无论使用多么先进的仪器,我们应该都只能观察到距离我们137亿光年以内的宇宙。 并且这个数字还没有考虑到宇宙的膨胀。由于宇宙在不停地膨胀,所以在这束光走完137亿光年的距离的同时,发出这束光的天体也在离我们远去。当这束光达到我们的眼睛时,这个天体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止137亿光年了。考虑到这个因素后,科学家们把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最远距离调整到了410亿光年。&br&&br&以地球为中心,以410亿光年为半径画一个球面,这个球面就是我们的宇宙视界(Cosmological Horizon)。&br&&br&这个视界外的区域是我们永远无法观测到的宇宙,因为光还来不及从那里到达地球就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由于任何物体移动和信息传递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对于视界外的宇宙,我们不仅无法观测,也无法对它施加任何影响。&b&也就是说,视界外的宇宙跟我们是完全相互独立的。&/b&&br&&br&这里可能有人会发现一个逻辑上的漏洞。我们刚刚不是说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吗?那为什么上面的那个天体可以在137亿年的时间里跑到距离我们410亿光年的地方去?这运动速度明显是超过光速的!&br&&br&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物体的速度,指的是&b&物体在空间中移动的速度&/b&。上面的这个天体跑到距离我们410亿光年的地方去,是因为&b&空间本身在膨胀&/b&。&br&&br&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你可以想象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在它的东西两端各生活着一小群蚂蚁。这两群蚂蚁都认为自己呆在原地没有动,但随着气球的膨胀,它们之间的距离却在不断增大。&br&&br&一天,住在东边的这群蚂蚁想要知道气球上是否还有其他蚂蚁,于是派出了它们中爬得最快的一只叫做博尔特的蚂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这个气球上,任何物体移动的速度和气味飘散的速度都无法超过博尔特的爬行速度。带着对新世界的期望,博尔特出发一路向西爬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br&&br&博尔特永远也到不了气球的另一边。虽然博尔特一刻不停地以最快速度爬行,但由于气球膨胀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它的爬行速度,它与西边另一群蚂蚁之间的距离反而越来越大了。所以博尔特永远也不会知道在气球的另一端是不是还住着一群蚂蚁。换句话说,西边的这群蚂蚁处于博尔特的宇宙视界之外。这两群蚂蚁无法以任何方式影响到对方,它们甚至永远无法知道对方的存在。它们所生活的世界相当于两个平行宇宙。&br&&br&现在,想象有一个无限大的气球,上面生活着无数群蚂蚁,每一群蚂蚁都位于其他蚂蚁的宇宙视界之外。那么,这些蚂蚁就相当于各自生活在无数个平行宇宙之中。&br&&br&我们的处境就类似于气球上的一群蚂蚁,生活在一个半径为410亿光年的球形宇宙中,无法知道在这之外还有多少个其他的球形宇宙。&br&&br&看到评论区有很多关于这个宇宙视界的疑问,在这里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这个宇宙视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比如再过5亿年,当宇宙的年龄到了142亿年的时候,我们的宇宙视界也会随之扩大,因为我们可观测到的『空间区域』变得更大了。第二,目前的观测表明,从70亿年前开始我们宇宙的膨胀速度就不断地在加速。这样一来,虽然我们宇宙视界的『空间区域』会逐渐增大,但由于其他星系在不断加速离开我们,在若干亿年后一些目前在我们宇宙视界中的星系反而会退出我们的宇宙视界,进入到一个我们永远也观测不到的宇宙区域中去。&br&&br&可能有些人对上面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更关心是否有另外一个自己正在一个平行宇宙中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br&&br&如果,只是如果,我们的宇宙是无限大的,那么将存在无数多个平行宇宙。而由于每个平行宇宙中的粒子数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给观测的精度设一个上限的话,所有粒子排列方式也将是有限的。当然,每个平行宇宙中的所有粒子的所有可能的排列方式会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大的数字,大到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但它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你试着把有限多个粒子排列放入无限多个平行宇宙,那么必然的结果就是一定会有排列方式一模一样的宇宙。就好像你只有四种不同颜色的袜子,如果要在五个抽屉里各放一只的话,那么一定有两个抽屉里的袜子颜色是相同的。&br&&br&在这种情况下,在无穷多个平行宇宙中都将会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他们做了每一件你做过的和你没有做过的事。一个世界中的你刚娶了Angelababy,一个世界中的你刚拿了世界杯,还有一个世界中的你发动了世界核战。&br&&br&不过这些都跟你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才叫平行宇宙么。&br&&br&&b&2)暴胀平行宇宙(Inflation Multiverse)&/b&&br&&br&这种平行宇宙理论可以看做是上一种的升级版。&br&&br&1964年,人们在宇宙中发现了无处不在的微波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这些微波辐射是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残留物,因而也成为支持大爆炸理论的有力证据。&br&&br&但是当人们试着测量这些微波辐射的温度时,问题就来了。无论我们测量宇宙中来自于哪一个方向的微波辐射,它们的温度都几乎是一样的,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稍微琢磨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个现象实在是非常地奇怪。&br&&br&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地球上时,在我们左边137亿光年的地方有一个地点A,在我们右边137亿光年的地方有一个地点B。那么,地点A和地点B之间的距离是274亿光年。也就是说,一束光从地点A传播到地点B所需要的时间比宇宙的年龄还要长,所以这两个区域是无法对另一方造成任何影响的。那为什么地点A和地点B会有着相同的微波辐射温度呢?如果仅仅是地点A和地点B的微波辐射温度相同,那也许还可以用巧合来解释。但是在我们的天空中有无数的地点A和地点B,它们的微波辐射温度全都一模一样,这就无法用巧合来解释了。&br&&br&你可以想象有一栋大楼,里面有100个房间,每个房间里放着一杯咖啡。你走进每一间房间对里面的咖啡温度进行了测量后,惊讶地发现它们的温度竟然是一模一样的。这已经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了。你只能合理地推测,这些杯子里地咖啡曾经都在同一个咖啡壶里,在充分搅拌均匀后才被人分别 倒入到100个咖啡杯里,然后又被端到了100个不同的房间中去。&br&&br&这有什么问题吗?大爆炸理论不是本来就假设在宇宙诞生的时候所有的物质都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吗?这个狭小的空间不就正是那个咖啡壶吗?&br&&br&问题在于,把咖啡壶里的咖啡搅拌均匀需要一点时间,而标准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并没有给这个过程留出足够的时间。在标准的大爆炸模型中,宇宙诞生后的物质还来不及建立热平衡就被抛到了遥远的地方。这个矛盾被称作视界问题(Horizon Problem)。这也是标准的大爆炸理论中的一个漏洞。&br&&br&为了填上这个漏洞,有人对大爆炸理论又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暴胀宇宙理论(Inflation Theory)。&br&&br&在暴胀宇宙理论中,宇宙并没有在大爆炸之后立刻开始快速膨胀,而是先等物质和能量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搅拌』均匀之后才开始了一次剧烈的膨胀, 时间大约是在大爆炸后的0.000……0001秒(小数点和1之间有35个 零)。这次剧烈地膨胀持续了极为短暂的一刻(不到0.000……0001秒,小数点和1之间有31个零),但膨胀的速度却大得吓人。在这短短的一瞬中,宇宙膨胀了10^26倍之多。(谢谢评论区中的李文涛指出了原文中的一个错误 )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理论被翻译为『暴胀』宇宙理论。在经历了这次剧烈的膨胀之后,宇宙的膨胀速度突然又放缓了,继续以一个『较慢』的速度持续膨胀,直到今天。&br&&br&在这个理论中,宇宙就像是一位耐心的公交车司机,在开车前先跟乘客确认好:『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温度都一样了吗?物质都均匀了吗?都好了是吧,开车!』&br&&br&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宇宙不是公交车,可以说停就停说走就走。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次暴胀,又是什么东西使它停了下来?这些都需要科学家给出一个解释,哪怕只是理论上的。&br&&br&为了解释暴胀产生的机制,科学家们创造出了暴胀场(Inflation Field)这样一个概念。暴胀场可以产生一种排斥力,从而推动整个宇宙快速地膨胀。并且随着宇宙中的空间越来越大,暴胀场还会进一步产生更大的排斥力。至于为什么暴胀场会有这样的性质,我们作为普通读者就没有必要深究了,因为它本身只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科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然后再对其进行验证的过程。&br&&br&好,我们现在有了暴胀产生的机制。但如果暴胀场可以产生如此之大的排斥力,那又是什么让它停了下来呢?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比回答暴胀场产生的机制要更加困难。写到这里,我仿佛可以看到所有质疑暴胀理论的科学家们像《秋菊打官司》的女主人公一样执着:『不行,你得给俺一个说法。』&br&&br&针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是:暴胀宇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永远不会停止。在你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整个宇宙仍然处在一刻不停的持续暴胀之中。&b&暴胀停止的地方,仅仅是我们所在的这一小块区域而已。&/b&这个理论叫做永恒暴胀理论(Eternal Inflation)。&br&&br&想象你正在给你的手机贴膜。在正常情况下,手机膜应该是和屏幕紧密贴合在一起的。但是偶然地,手机膜和屏幕之间会出现一个小气泡。这个小气泡的出现是由一些小概率事件引起的,比如手机膜上有灰尘,或是你贴的时候用力不均匀。总之,这个小气泡是你在贴膜过程中会偶然出现的一小块异常区域。现在,想象你在给一个无限大的手机贴膜。尽管你很小心,但是在手机膜和屏幕之间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数的小气泡。&br&&br&在永恒暴胀理论中,宇宙的暴胀永远不会停止。但是,由于某种量子机制导致的随机性,在宇宙中的一些地方暴胀很偶然地停止了,你可以把这些地方想象成我们刚刚讲过的小气泡。在这些小气泡中,暴胀场的能量转化成了粒子,粒子又形成了物质,物质形成了星系。在其中的一个小气泡里,这些物质中的一小部分形成了太阳、地球、以及你和我。&br&&br&这样的小气泡被称为口袋宇宙(Pocket Universe)。按照暴胀理论的说法,整个宇宙中有无数多个这样的口袋宇宙,而我们就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之内。在我们与其他口袋宇宙之间,是永远处于暴胀之中的宇宙空间(你可以再想一下前面描述过的暴胀的速度)。&br&&br&在这持续暴胀的宇宙空间中,每一秒钟都有新的口袋宇宙被随机地创造出来。&br&&br&&b&3)那些跟弦论有关的平行宇宙理论&/b&&br&&br&在这里要再说明一下,跟弦论相关的几种平行宇宙理论的推理过程答主基本上都看不大懂。至少没有懂到能明明白白地讲给别人听的程度。&br&&br&所以,这一部分答主决定果断放弃讲解,以免误导大家。这里仅对这些平行宇宙理论进行一下最简单的描述。&br&&br&前面讲过,弦论中的很多概念都像是一个科学家喝多了之后的疯言疯语,比如宇宙时空是10维的,比如所有的粒子都是由一根振动的弦构成的,不同的振动模式对应不同的性质。除了弦之外,弦论里面还有膜,从1维膜,2维膜一直到9维膜。……我估计我再说下去你们就要打着哈欠关闭这个页面了,所以我们直接跳到结论吧。&br&&br&总之,某些版本的弦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膜之中。宇宙中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三维膜,跟我们所在的三维膜堆叠在一起,好像一层层摞起来的饼干。不同的膜就代表不同的世界,但是显然弦论中的某些计算表明所有的粒子都无法离开自己所在的三维膜,所以我们无法进入其他的平行世界中去,尽管在另外一个维度上我们可能相距只有一毫米。在弦论中,&b&只有引力可以不受这种限制&/b&,自由地达到其他的三维膜。这叫做膜平行宇宙(Brane Multiverse)。&br&&br&&b&4)量子平行宇宙理论&/b&&br&&br&这一部分我们讲一下量子平行宇宙,顺便聊一聊那只让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的薛定谔的猫。&br&&br&只要在家里找到一根蜡烛、几张纸,再加上一把裁纸刀,你就可以在家里完成人类科学史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的设置很简单,一个点光源所发出的光在通过两条狭缝后,被投射在 一个背景板上。当通过狭缝的光到达背景板上时,所投射出的并不是两条光带,而是 许多明暗相间的条纹。&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cb068040efbc83d5bf2571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cb068040efbc83d5bf2571_r.jpg&&&/figure&&br&&br&出现这种明暗条纹的的原因是因为光是一种波。当光通过两条狭缝后,相当于在两个狭缝出口处产生了两条新的波。这两条波在背景板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干涉。在明条纹处,两条光波到达时它们的波峰刚好叠加在一起,波的强度加大,所以产生了较亮的条纹。而在暗条纹处,两条波的波峰和波谷刚好抵消,波的强度减弱,形成了较暗的条纹。下面的这张图所表示的就分别是这两种情形下波的叠加。在图片中,上面两条同相的波叠加形成了一条振幅更大的波,而下面两条反相的波叠加后刚好相互抵消。&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52ed28cbebe9_b.jpg& data-rawwidth=&375& data-rawheight=&3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5&&&/figure&&br&&br&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托马斯·杨在1801年完成的, 他通过这个实验向人们完美地展现了光的波动性。 (在这里插一句,这个杨就是我的另外一个回答里曾经差点破解了古埃及文字的那个杨。)&br&&br&在杨完成这个实验一百年后,也就是在20世纪初,随着量子理论的兴起,人们发现诸如电子这样的微小粒子居然可以也体现出波的特性。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可以用电子代替光 来进行双缝实验。在电子双缝实验中,被发射出来的电子会先通过一块开有两条狭缝的板,然后落在一块感光屏上。&br&&br&实验刚开始的时候,通过双缝的电子会随机地落在感光屏上,似乎并没有规律。但随着落在感光屏上的电子越来越多,一条条明暗相间的条纹就逐渐显现了出来。在明条纹处有较多的电子落在了感光屏上,而在暗条纹处只有较少的电子落下。下面的五张图片显示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落在感光屏上的电子分布:&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2e24a679ea8ee518b15df_b.jpg& data-rawwidth=&310& data-rawheight=&8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0&&&/figure&&br&电子在感光屏上的这种分布模式,简直和杨的双缝试验中光的干涉条纹一模一样。 如果将两条狭缝中的一条关闭的话,这种干涉条纹就立刻消失了。这说明通过两条狭缝的电子 以波的形式产生了某种干涉。&br&&br& 在经典物理学中,电子作为一种粒子,它的运动轨迹被理解为类似于炮弹飞行弹道或是行星运行轨道一样的东西。但在电子双缝干涉试验中,这种粒子却表现出了一种光波一样的波动性。但这还是不是这个实验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最令人费解的是下面这个事实(请大家认真读三遍):&br&&br&&b&就算人们把电子一个个地单独发射出来通过双缝,最后所有落在感光屏上的电子还是可以形成干涉条纹。&/b&&br&&br&&b&就算人们把电子一个个地单独发射出来通过双缝,最后所有落在感光屏上的电子还是可以形成干涉条纹。&/b&&br&&br&&b&就算人们把电子一个个地单独发射出来通过双缝,最后所有落在感光屏上的电子还是可以形成干涉条纹。&/b&&br&&br&为什么这是最令人费解的现象呢?请各位认真想想看,对于一个被单独发射出来的电子来说,它在通过其中一条狭缝的时候,它是怎么『知道』在这条狭缝的旁边还有另外一条狭缝,从而『决定』和其他的电子一起形成干涉条纹呢?要知道,对于一个小小的电子来说,两条狭缝之间的距离是一个非常大的尺度。如果把电子的尺寸放大到一个人那么大的话,两条狭缝间的距离可能已经有太阳系直径那么大了。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电子,它是怎么知道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有』或者『没有』另一条狭缝呢?&br&&br&如果你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到感光屏上干涉条纹的形状是与两条狭缝之间的距离有关的。这就更加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难道通过狭缝的电子不但『知道』在遥远的地方开着一条狭缝,并且还在一瞬间『测量』出了这两条狭缝之间的距离吗?不然的话,电子们是如何根据狭缝间不同的距离来形成不同的干涉条纹的呢?&br&&br&最后,对于一个被单独发射出来的孤零零的电子来说,它『不知道』在自己之前已经有多少电子落在了感光屏上,也『不知道』在自己之后还会有多少电子被发射过来。它是如何跟其他电子『约定』好各自在感光屏上的位置来形成干涉条纹的呢?&br&&br&上面的这几个问题,每一个都在挑战着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极限。最后,有一群科学家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b&每一个电子都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b&&br&&br&他们认为,电子并不像炮弹那样是按照某种确定的轨迹前进的,而是在空间中以某种概率波的形式前进的。在进行测量前,讨论电子的位置和运动轨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电子在空间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可能存在,只是存在的概率不同而已。换句话说,电子在空间中『处处都在,却又处处都不在』。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当电子被发射后,它就以概率波的形式向前传播,并同时穿过了两条狭缝。在这之后,穿过狭缝后的两条概率波之间相互发生了干涉,并形成了新的概率波。当这条新的概率波遇到感光屏时,感光屏的测量行为要求电子必须出现在一个具体的位置,于是电子的概率波就坍缩(Collapse)了,电子根据概率波的分布随机地出现在了感光屏的某处。当感光屏上集聚够足够多的电子之后,人们就可以根据电子的分布观察到两条概率波的干涉条纹。这种理论被称为&b&『哥本哈根解释』&/b&(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它也是目前对于量子现象的各种解释中被人们最广泛接受的一种理论。&br&&br&另外一些人认为这种『每一个电子都同时通过了两个狭缝』的解释是一派胡言。他们在狭缝上装上了探测器,来检验一下每个电子到底是不是同时通过了两个狭缝。检测的结果如他们所愿,电子每次都只能通过其中的一个狭缝。但是,只要有一个狭缝上出现了探测器,感光屏上的干涉条纹就神秘地消失了。哥本哈根派的科学家对此解释说,安装探测器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测量』,它导致了电子概率波在狭缝处提前坍缩。既然概率波已经提前坍缩了,自然也无法在感光屏处形成干涉。&br&&br&哥本哈根派强调,在测量前,粒子的各种可能性以一种『量子叠加态』的形式同时存在。但一旦进行测量,各种可能性就坍缩成了一种。如果不进行测量,电子就既通过了左缝又通过了右缝。而一旦对电子的行为进行测量,就会导致电子的量子叠加态坍缩成一种,电子将随机地选择一个狭缝通过。&br&&br&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中,许多科学界的大腕在爱因斯坦的带领下,对哥本哈根派提出了猛烈的抨击和质疑。正是为了&b&反驳&/b&(注意是反驳!)哥本哈根派的理论,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br&&br&薛定谔敏锐地意识到,之所以世界上最聪明的一帮人会聚在一起讨论『量子叠加态』这种荒谬的概念,是因为哥本哈根派给出的例子都是电子、原子这种大家难以直接观测的微小粒子。对于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随便你怎么形容它们,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br&&br&薛定谔于是决心设计一个思想实验,让大家看到『量子叠加态』是多么荒谬的一个概念。&br&&br&想象一个放射性原子,薛定谔说,它有50%的几率衰变,也有50%的几率不会衰变。按照哥本哈根派的说法,在对它进行观测前,这个原子同时处于一种『衰变』和『不衰变』的叠加状态。只有当我们对这个原子进行观测时,它才会随机地坍缩成为一种确定的状态。&br&&br&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精密的毒气释放装置,并把它与这个原子连接起来。当原子衰变时,会触发装置上的一个开关并释放出毒气。当原子没有衰变时,则什么都不会发生。现在,如果我们把这台装置和一只猫一起放进一个封闭的箱子里,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br&&br&根据哥本哈根派的解释,只要我们不打开箱子进行观察,这个原子就是同时处于『衰变』和『不衰变』的叠加状态。那么箱子里面的仪器自然也是同时处于『释放毒气』和『不释放毒气』的叠加状态。再往下推理,箱子里的猫也是同时处于『死』和『活』的叠加状态。只有当我们打开箱子观察时,这只猫才会随机地选择一种状态出现在我们面前。&br&&br&一只『既死又活』的猫无疑是十分荒谬的。薛定谔正是通过这个思想实验,把哥本哈根派的观点由一个原子推广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中去,从而证明其观点的不合理。但事与愿违的是,哥本哈根解释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仍然是接受度最高的关于量子现象的解释。而薛定谔的这只猫反倒成了关于量子理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符号。&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91e86e4ca2f38928bb2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91e86e4ca2f38928bb2e_r.jpg&&&/figure&&br&&br&哥本哈根解释虽然目前仍然是接受度最高的理论,但它也有一些内在的逻辑瑕疵。比如说,这个『坍缩』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人观察的时候,这些原子可以同时处于几种量子叠加状态,而一有人观察它们就『坍缩』到了一种确定的状态上去?难道我们人类在宇宙之中就这么重要吗?&br&&br&另外,究竟要需要怎样的一个观测者才能导致量子态的『坍缩』呢?是不是一定要一个量子物理学家进行观测才可以?一个婴儿进行观测可以吗?一只猫、一只老鼠、一个细菌呢?&br&&br&面对这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解释:&b&多宇宙解释(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b&。这也是本节要介绍的量子平行宇宙理论。&br&&br&有了前面这么长的铺垫,量子平行宇宙理论就很容易理解了。这种理论认为,在我们进行观测时,并没有什么『坍缩』发生,而是整个宇宙分裂成了几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对应着一个不同的量子结果。例如在电子双缝实验中,当电子通过双缝时,整个宇宙就分裂成了两个平行宇宙。在一个宇宙中电子通过了左缝,在另外一个宇宙中电子通过了右缝,我们只不过被随机地分配到其中的一个宇宙之中而已。如果我们观察到电子通过了左缝,那么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中,会有一群跟我们一模一样的人观察到电子通过了右缝。&br&&br&对于薛定谔的猫来说,在我们打开箱子之前宇宙就已经进行了分裂。我们被随机地分配到了『死猫』或者『活猫』宇宙中,只不过我们需要打开箱子才能发现这个结果而已。如果我们打开箱子看到薛定谔的猫活得好好的,那么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中,我们正围在箱子旁讨论猫为什么死掉了。&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115da3fab99cda71ac3483c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115da3fab99cda71ac3483c_r.jpg&&&/figure&&br&&br&那么如何解释电子通过双缝后的干涉条纹呢?既然整个宇宙在电子通过双缝的一刹那已经分裂成两个,那它们之间为什么还能相互影响并形成干涉条纹呢?这是因为当引起宇宙分裂的粒子足够少时,两个平行宇宙之间还可以产生微弱的联系。换句话说,在『左缝宇宙』中的电子还可以感知到『右缝宇宙』的存在,从而与右缝宇宙中的电子进行干涉。而一旦涉及到的粒子数量增多,两个平行宇宙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用物理学家的话来说,它们的已经退相干了(Decoherence)。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我们对电子通过那条缝进行观测时,干涉条纹就立刻消失了。因为观测用的仪器和人类都是由数量众多的粒子所组成,这些粒子的介入会切断两个平行宇宙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干涉条纹的消失。&br&&br&这种多世界解释听起来似乎过于大动干戈,为了解释一个电子通过双缝的问题竟然不惜让整个宇宙进行分裂。但它确实避开了哥本哈根解释中『观察者导致坍缩』这个略显尴尬的问题。虽然哥本哈根解释仍然是当下科学界中最流行的理论,但在几次科学会议上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多世界理论都作为第二受欢迎的选项紧跟其后。&br&&br&以上,就是本篇回答要向大家介绍的几种平行宇宙理论。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平行宇宙并不是科幻小说作者灵机一动创造出来的概念,而是科学家们根据观测到的事实以及各种宇宙理论进行推理的结果。 由于各式各样的宇宙理论有很多种,所以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也远远不止一种。 在英文版维基百科Multiverse这个词条下…
突然好像懂了,自己一直以来想找的答案。&br&为什么有些人爱过可以做朋友,&br&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那么快的就放下,&br&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人可以恋爱五六十年,在儿孙满堂的八十多岁领结婚证做纪念。&br&&br&&br&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就是错的。&br&&br&&b&确定你们是否在一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b&&br&&br&在大量认为表白是吃定心丸,仿佛奔跑了许久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回答中,源靖和李越的回答给我很大启发。&br&我没有完完全全同意他们的观点,甚至我还不是很喜欢李越,只是你塌下心来,想想这些想法你究竟为什么不能接受。&br&&br&如果你看过一些依恋关系的文章,你一定知道这关系中有两个维度,四种类型。因为成长环境和经历,我一直是恐惧型,后来矫枉过正变成疏离,又变成痴迷。&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8fb9eab635c0f32d47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8fb9eab635c0f32d47f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360doc.com/content/15/43.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想改善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最好了解一下依恋类型&/a& 想了解的可以看看,依恋关系类型是可以相对科学的测试出来的。)&br&&br&我说这些只是想说明,我和你们一样,非常需要一个肯定的答复,一个确定的关系,一个可以名正言顺的去做想做的事情,说想说的话的理由。&br&&br&不过在这一瞬间我发现,所谓的安全感和心理学,才是一直以来的借口,是最大的替死鬼。&br&&br&&br&想要安全感,不过是想要确定对方对自己的爱,确定自己被爱。&br&&br&不记得在哪看过一篇文章,在初期恋爱关系中,最危险的事就是「确定双方关系」,尤其是逼对方确定关系。当对方试图回避一个问题的时候,越向前紧逼,越容易发生不好的结果,因为你无法叫醒的一个装睡的人。&br&&br&想确认关系的你,也会经常想确认别的吧?是确定一次就一劳永逸托付此生了吗?不。&br&我想你也和我一样意识到了一件事,就是在确定对方对自己的心意这条路上,没有尽头。&br&&br&爱我?那是上个月(上星期/昨天)的事了,谁知道他这个月(这学期/今天)还爱不爱我?&br&因为一些所谓的蛛丝马迹反复确认,获得了暂时的安全感,没过几天又因为对方做了「让我没有安全感」的事而闹情绪。&br&人无完人,这世上能有几个人可以无时不刻的关注着你脆弱的情绪敏感的神经?最后步步为营,精疲力竭,只给你留下三个一点也不浪漫的字「我好累」结束游戏。&br&&br&可回头想想,这些确定,这些安全感是不是真的必须有不可?是不是我们一定要确定对方的心意,确定自己是被爱的,才能走出房门,迎接温暖也有点刺眼的阳光?&br&&br&换做昨天的我,我想我会说是的,一定。否则那种焦虑感就会让我痛不欲生。&br&&br&可现在的我要说,这太傻太傻了。&b&如果一直把精力放在揣测「对方爱不爱我」或者是「如何才能让他爱我」上面,错过的美好,就好比少了人生一半的年华。&/b&&br&&br&&b&仅仅是在当下,就在这一秒,对方对你分散了他的注意,在乎并回馈你的言行,你们现在谈笑玩耍的很是愉悦。&br&&br&还有什么不够的吗?&/b&&br&&br&为什么你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让他喜欢上你,并且得到他呢,你不觉得这样的爱太青涩狭隘了吗?&br&&br&&b&&u&你很优秀,值得与更适合自己的人相爱,也终会遇见那个人。如果心中相信这句话,是不是会少了很多执念?&/u&&/b&&br&&br&&b&和你相处是因为我开心,付出改变也是因为我愿意,我想要和你在一起就说了出来,被拒绝了也不丢人,因为我做了想为你做的事情,愿意承担这些事情的可能后果,很开心没有遗憾。&/b&&br&&b&&br&多一点享受当下,&br&而不是把焦点都放在对方身上。&br&&br&&u&无论拥有与否,仅仅在这一刻,你是很在意他的,是享受开心的,全身心投入的,就已经足够。剩下的事情不需要刻意强求,因为你已经拥有过非常非常美好的东西,即便多年以后回忆起,还是能循着亮光找到这份珍藏的记忆。&/u&&/b&&br&&br&&u&因为他从不属于谁,所以你从不拥有他,或者说,你永远拥有他,永远拥有那段时光,那份记忆,那个笑容。&/u&&br&&br&咦,好像有点像备胎养成计划?&br&咳,&u&世界很大,时间有限,及时止损。&/u&&br&「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有时候这句话里没有备胎的酸意与苦楚,没有悔恨,只有拥有过的欢喜与知足。&br&&br&文章开头的问题,也许你已经懂了。&br&&br&&u&是的,如果一定要满足要求才可以去爱,那这份爱真的太狭隘。&/u&&br&&u&当然有表白有形式当然最好,但也别太强求觉得非什么不可。&/u&&br&&br&我想,缘分和适合,才是黑桃A。
突然好像懂了,自己一直以来想找的答案。 为什么有些人爱过可以做朋友,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那么快的就放下,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人可以恋爱五六十年,在儿孙满堂的八十多岁领结婚证做纪念。 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就是错的。 确定你们是否在一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p&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新婚家庭塑造课程,学习有意识的建立自己的幸福婚姻:&/p&&a href=&https://www.zhihu.com/lives/courses/856640& class=&internal&&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a&&br&&p&--------------------------------------------------------------------------------------------------------&/p&&p&一个人和伴侣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其实早在他们各自诞生于不同家庭,早在人生轨迹初次相会的时候,就注定了。 &/p&&p&因为不同性格之间会有的摩擦,不同沟通方式可产生的碰撞,不同的原生家庭文化 生活习惯,权力结构(power structure)等等都会在两个人的相处中展现出来,或深或浅的介入到感情的深化和发展之中。现实生活中,两人在一见钟情或偶然机缘之后,能拥有一段时间的美好相处,一般就会从内心基本认为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大致相符,于是恋爱进入成熟期,彼此更加欢欣鼓舞或充满动力的去发现恋爱中的契合之处,如果幸运的话,还能成功克服(即使是暂时克服)一些障碍,解决一些困难,这样的恋情一点点深化,最终自然而然婚姻提上日程,两人组建家庭。&/p&&p&大家试着回想下初次怦然心动, 那“恋上”的感觉,就是爱情初期必然经历的“人格边界丧失”。英文表达说fall in love,实在是很形象,因为的确宛如坠入爱河,感觉不受自身所控,情绪起伏 甚至思维方式都受到爱人的牵引。这段感觉很奇妙,有点宇航员太空里失重时的不切实际,心灵体验到刺激饱满而难以名状的满足感和渴望感。于是天马行空,情到深处时,恨不能把世界拱手相送,恨不得灵魂肉体都相交相生,缠绵悱恻,欲罢不能。&/p&&p&这种狂热的状态会持续么?答案是不可能。在或长或短的时间之后,这种感觉必然终结,每个个体也必然重新建立自己的人格边界。&/p&&p&成熟爱情中的两人,虽然建立了新的边界,但这个新的边界包含了更多能容纳对方的空间。于是在保持距离 尊重空间的前提下,双方进入日常生活的有序轨道,恋爱者由此变成改造生活的同盟者。不成熟爱情中的两人,则可能会因为这个新的边界的建立而出现种种问题,表现出来就是两人在恋爱后期或组建家庭之后,一方发现另一方忽然重新获得“冷酷”的”理性”,ta再没有嘘寒问暖的呵护,ta也没有了万事体贴的温柔。有多少年轻夫妻由此而暗自感慨“婚姻实实在在是爱情的坟墓”。&/p&&p&对比之下我们看的出来,新的人格边界不可避免会重新建立,但爱情婚姻要长久,这个新的边界就必须被拉扯的更大更广。的确,爱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拓展自身的过程。狂热状态终将散去,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共同寻找力量,获取方法去解决并一步步让生活向前,这个经历,才让我们有机会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可以给予爱,是否真的在被爱。&/p&&p&我很喜欢的一句关于婚姻的描述:“A successful marriage requires falling in love many times, always with the same person.”– Mignon McLaughlin (一份成功的婚姻需要我们多次坠入爱河,并且每一次的对象都是同一个人。) 每一次人格边界丧失,每一次重建边界,都是我们自我内心世界的拓展;婚姻的成长和婚姻问题的解决,本质上讲就是自我成长的实现。&/p&&p&人人与众不同,每段婚姻也因此都有独特的属于两人的(也可能包含两个家庭的)问题。
所以,与其去回答 “新婚家庭&b&&u&&i&往往都会&/i&&/u&&/b&遇到哪些问题” ,并在这种无效的对号入座中消极排遣,不如换个思维方式来积极思考,去&b&主动寻找自身作为个体的独特之处,伴侣的独特之处,并由此发现你二人婚姻独特的长处,独有的问题,最后做好准备去实现自我成长,因为这是必然要经历的,真实的解决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办法&/b&。&/p&&p&首先需要&b&&u&&i&弄明白你自己的性格是什么&/i&&/u&&/b&?你通常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认知挑战,你是逃避型还是攻击型,你在情绪感受上是更容易难过还是愤怒,你对喜悦,希望,满足等乐观情绪体会如何,又对叛逆抑郁暴力等等消极情绪和负面行为倾向如何认知和消化。等等等等。。。&u&&i&将自己和自己如何相处这个问题搞明白,就为自己和别人
尤其是自己和亲密关系对象的相处做好了准备。&/i&&/u&&/p&&p&其次想想自己在&b&&u&&i&亲密关系中 你习惯于怎样的存在状态&/i&&/u&(&/b&知乎上很多人回答这类问题,解释包含附属关系类型,安全感,亲密关系认知等等基本概念,在此我不多做赘述&b&)&/b&&/p&&p&最后&b&,探索内心,了解你的情绪感受,并在此之上,洞察你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系统探究你对爱情的看法,你对“家庭”这个概念的理解。&/b&如果可以,好好回放一下你过往的成长和恋爱经历。回放之后,进行反思,问问自己,这些经历,是给你带来了认知局限呢?还是给了你练习换位思考的宝贵资源,让你收获了更多与亲密对象的相处智慧? &/p&&p&多多练习并经历这种inner growth,所谓内心成长,就是让你自然而然逐渐变的更加擅长去了解你的伴侣的真实性格,理解ta的沟通方式,并从生活习惯和原生家庭文化方面邀请伴侣一起思考,主动的来选择什么是你们两个都想保留进未来新家庭的元素,什么不是,取舍之间,两人不断沟通,不断变的更加有逻辑,更加富于理性,更加善于面对婚姻生活中的种种挑战。&/p&&p&这样的付出和自我拓展实在值得,因为爱是生活,更是生命。&/p&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新婚家庭塑造课程,学习有意识的建立自己的幸福婚姻: --------------------------------------------------------------------------------------------------------一个人和伴侣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其实早在…
&p&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同学问过了,所以决定写一点我自己的看法。&/p&&br&&p&不知道事件经过的可以先看一下,以下营口坠龙事件的整体概述:&/p&&blockquote&&p&1934年7月初,营口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人们用苇席给它搭凉棚、挑水浇,寺庙僧侣每天为它作法超度,数日暴雨后消失。目击者称,活龙与图画中的龙样子一致,有四爪和鳞片,嘴上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十来米。&/p&&p&活龙不止一次坠落,第二次坠落发生在7月28日,这一次事件,则被日本人创办的《盛京时报》所记录:&/p&&p&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工厂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p&&p&8月8日,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一具与传说中的龙特征一致的尸体,腥味远飘,有双角且是鹿角那样的杈角,这在动物界罕见,鳞片装了两大筐,死亡前声音如牛叫。&/p&&/blockquote&&br&&p&如果事件是真的,那么,该龙则是在7月从天而降,又在8月死于人间。龙的骨架被人收藏,有照片为证。近来,营口市史志办编有《营口龙之谜》一书,2004年底,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播出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谜团”,次年播放《龙影遗骨》又探讨(到2008年时重播过9次)。四川电视台拍摄的『辽宁营口的“神秘龙骨架”』,画面很清楚。&/p&&br&&p&由于一些原因,《走近科学》给出,这只1934年死亡的动物,其实是须鲸,而当时,当地八十多岁的曾经见过活体的老人对此提出反对。既然不是须鲸,那一定是第四纪野马化石,看起来又不像,那么大概就是一种大象的化石,总之不是龙,不能是龙。&/p&&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3aefeb1f926e26fc4b2378a68aab3c1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2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3aefeb1f926e26fc4b2378a68aab3c1_r.jpg&&&/figure&&br&&p&图:民国时期,群众围观蛟龙骨架,报纸做了报道。(请大声告诉我,须鲸的脑袋上怎么会有两个鹿角一样的东西……)&/p&&/blockquote&&p&&br&事实上,这东西在死亡之前就曾经出现过多次。&/p&&br&&p&因为记者也采访过目击者。&/p&&br&&blockquote&&p&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 ”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 ”。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p&&p&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p&&p&然而,连续二十多天大雨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p&&p&据杨义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还有“呜……”像牛一样的叫唤声,听起来很沉闷,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后来就没有动静了。当时,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进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后,随着北风吹过,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苇塘的一名卢姓工人顺着怪味寻找,发现大片大片芦苇倒伏,拨开后进去一看,吓了一大跳: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该工人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里大病了一场。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并且报告给了当时的政府。当时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人员穿着白大褂,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射了消毒水。“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 &/p&&p&由于龙不止一次出现,所以目击者甚多。&/p&&p&原营口市著名正骨医生马子臣(曾亲眼见过“龙”骨)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上去特别像“龙”。 &/p&&p&目击者还有蔡寿康、黄振福、张顺喜。&/p&&p&蔡寿康老人告诉记者,七十年前,他9岁,当年他住在营口市河北中小街,也就是当年人们在苇塘中发现“龙”的地方附近。但他当年看到的“龙”,比苇塘中的更“活龙活现”。&/p&&p&七十年前的一个夏季,一天下午大约5时左右,蔡寿康和黄振福、张顺喜以及曹玉文(78岁)等几个孩子一起在外面玩儿,蔡寿康突然发现在营口市造纸厂方向的天空有一条“龙”,他立刻告诉黄振福、张顺喜和曹玉文,小伙伴们同时抬头往天上看,同时看到了“龙”。&/p&&p&“是否是当时一种幻觉,或者是云彩像龙?”记者昨日再三提出疑问。蔡寿康老人说:绝对不是,我们当时看得非常清楚。&/p&&p&对看到的“真龙”,三位老人做了这样的描述:也就是15秒左右的时间,当时是阴天,那条“龙”是灰色,在云中动弹,动作和蛇一样,和现在画上画的一样,头如牛头,头上两只角,是直的,嘴上有胡须,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10多米,身上有鳞,四只爪,和现在的鳄鱼爪一样,尾巴像鲤鱼尾巴。&/p&&p&蔡寿康老人昨日告诉记者,2002年,他曾经给北京动物馆写过信,今年三四月份,他给中央电视台10频道也写过信,全都反映当年他和小伙伴们看到“真龙”的经过,但北京动物馆和中央电视台都没有给他回信。&/p&&p&而孙正仁说,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p&&/blockquote&&p&想来这些目击者写信反映情况,不说许多目击者,就算全村都见过也不行,毕竟是建国以后的节目,而建国以后的动物不能成精。&/p&&p&小时候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十二生肖里现实中没有的动物是什么?”答案当然是龙。但龙这种东西,怎么好随便想象就能出来呢?&/p&&p&我觉得,&b&十二生肖中的动物,都是有实体的。&/b&&/p&&p&翻阅史书,总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不,这种程度的记录,不应当被叫做蛛丝马迹,因为历史记载里,有诸多如同营口坠龙事件一样的往事,而且记载十分详细。&/p&&p&举几个例子。&/p&&br&&p&1、&/p&&p&第一次史载坠龙事件,是在夏朝时期。&/p&&p&帝孔甲于壬寅年即位,专好鬼神之事,不正宫庭,不务德政,天下诸侯多叛。表云片入奏,只当不知。众臣谏之不听。一日,&strong&天降二龙,一雌一雄,落在朝门之外&/strong&。&/p&&br&&p&2、&/p&&p&《后汉书·五行志》:&/p&&p&&strong&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strong&(一丈即现代国际度量的3.3米)。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为此建庙立碑。&/p&&br&&p&3、&/p&&p&《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p&&p&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前燕太祖慕容皝祭龙事件:“&strong&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strong&”。&/p&&br&&p&4、&/p&&p&《唐年补录》:&/p&&p&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p&&br&&p&5、&/p&&p&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strong&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strong&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p&&br&&p&6、&/p&&p&郎瑛《七修类稿》:&/p&&p&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strong&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strong&。(数十丈即百米左右,超出了人们对一般动物体长的想象)。&/p&&br&&p&7、&/p&&p&《清史稿》:&/p&&p&康熙七年七月,&strong&咸宁有龙游于县署前,雨霁,不能升跃,市人系其颈以游于市。&/strong&&/p&&p&六十年六月,&strong&金坛学宫前悬一龙,腥气逆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strong&&/p&&p&乾隆五十五年五月,&strong&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毙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strong&&/p&&p&咸丰三年十一月,&strong&西宁西纳川降龙,臭闻数里。&/strong&&/p&&br&&p&8、&/p&&p&《永平府志》:&/p&&p&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strong&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strong&。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p&&br&&p&9、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十八:&/p&&p&&strong&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鳞,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strong&&/p&&br&&p&有同学提出了质疑,说为什么清朝这种事情更多?而其他朝代事件更少?龙也是与时俱进的么?&/p&&br&&p&事实上,并非明清时期坠龙事件多,而是明清的资料留存的多,而秦汉唐宋的相关和不相关的资料,多数都被战火焚毁了。&/p&&p&列举上述记载,只是为了说明坠龙事件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有些事件目击者甚多,而几乎所有事件的坠龙,都伴随着雷雨腾空而去。至于它怎么腾空的,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因为这违背了科学原理。&/p&&p&按说要飞翔必须有翅膀,而倘使没有翅膀却能飞,则一定借助外力。可能是云雨之中,以身躯拍打浓雾,因为“咸宁有龙游于县署前,雨霁,不能升跃”。这就说明,一旦雨停了,龙就不能升跃了。所以其升跃速度应当非常之快,大有飞机翅膀跟云雾撞击的态势,声音也应该是噼里啪啦的。被搅扰的云雨,打在人脸上会疼到留疤的那种,即“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同样说明龙腾飞的速度是转瞬即可达到很高高度的。&/p&&p&《易》曰:“&strong&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strong&”&/p&&br&&p&所谓&b&云从龙,风从虎&/b&,当猛虎来临,其速生猛,风必从之,虎虎生风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至于龙,我则更相信是其必须借助云雾才能升腾穿越,所以龙来必有云,而云去则龙坠落地面,下场凄惨,除非等有雨的时候才能再走。龙跟虎不一样,虎的威风是带出来的,而龙则是要顺应云和雨。&/p&&p&那么,龙生活在哪里?&/p&&p&水里!&/p&&p&这么说仅仅是猜测,但我觉得我说的很有道理。&/p&&p&根据记载可知,明显的,湖边、海边、河边的占据多数,这都不需要再解释。而至于说其他县邑,我们不妨看一下地图,便会明白其中玄机:&/p&&br&&br&&p&1、&/p&&p&桐城县&/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bd3eb9ebe03a1cda2f4eb9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8bd3eb9ebe03a1cda2f4eb9_r.jpg&&&/figure&&br&&br&&p&2、&/p&&p&咸宁县&/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2f7778aeb411f2de8fd86a4c68f6c84_b.jpg& data-rawwidth=&492&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2f7778aeb411f2de8fd86a4c68f6c84_r.jpg&&&/figure&&br&&br&&p&3、&/p&&p&西纳川&/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5fa31416ddebcdd415152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5fa31416ddebcdd415152_r.jpg&&&/figure&&br&&br&&p&4、丰城&/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204cfbdd635fd80cf97a8a6b_b.jp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3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figure&&br&&br&&p&5、&/p&&p&定海舟山&/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e06a07ff21bcc549fdedfdf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2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ae06a07ff21bcc549fdedfdf_r.jpg&&&/figure&&br&&br&&br&&p&总结:&/p&&br&&p&&b&龙生活在深水里。&/b&&/p&&p&&b&龙的样子大概和现在流传的样子差不多。&/b&&/p&&p&&b&龙身上很腥。&/b&&/p&&p&&b&龙可以借助云雾和雨腾空,如没有借助,则会跌落地面,等待风雨再度来临才能逃走。&/b&&/p&&p&&b&龙的飞行速度非常快,拍打腾挪的劲道奇大,肉扭转如钢筋,类似于黄鳝。&/b&&/p&&p&&b&龙是一种动物,不是神明。&/b&&/p&&p&&b&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坠龙事故,有死者记录。&/b&&/p&&br&&p&&br&我认为人类的视线还是很狭小,人们也不该急于否定某种传说的存在,我一直觉得,许多传说实则就是人们不敢想象的历史。&/p&&br&&p&如同几千年后,我们的文明被焚毁,如果到时候没有了蝙蝠这唯一还会飞的哺乳动物,导游谈起考古发掘出来的门扇上的蝙蝠雕刻,聚精会神地说:“我们知道,那时候的人是很喜欢象征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勤劳勇敢的中世纪人民向往自由,冲破专权的气魄。正如我们所见——哺乳动物是不可能会飞的,所以人们发明了这么一种东西,刻在门板上,表达人类作为哺乳动物,逃离桎梏,翱翔天空的美好愿望。”“好,下一个展馆呢,是我们发掘到一半的人类‘工厂’,跟我们现在用意念做工不同的是,那时候人们是要靠动手工作的,当时的人用一种很低端的板子当做通讯工具……”&/p&&br&&p&唉,&b&人犹如此,龙何以堪?&/b&&/p&&br&&br&&br&&p&附赠人人网公众平台该文下的评论:&/p&&br&&blockquote&&p&王德鹏--:豆子,我见过龙,但是别人都说我是做梦,也是在一个雷雨天气,在云里看见的。我老家附近有死火山,老辈以前说山上有龙死过。&br&&/p&&br&&p&冯欢:桐城又叫龙城&br&&/p&&br&&p&孙庆林:还有一种说法 中国龙飞的主要 原因来之气 龙升天必生“璘气” 此璘气乃龙自身所生 存于 “龙漂”之中 鱼有“鱼漂” 龙有“龙漂” 古时所说“璘气”乃一种比空气质量低的 气体 如 现在的 氢气 一般 龙自身囤积大量“璘气”平衡自身 腾空游走 如同 鱼儿水中游 本是天生所能的天性&br&&/p&&br&&p&魏云:我们这也有,有个地方一夜就建了个龙王庙,据说有神力相助&br&&/p&&br&&p&李子曼:上次回去分别问了曾祖父母,都说以前一下雨天上都会挂龙在云中翻涌,不过现在看不到了。以前看过一个帖子说纯种的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完全离开地球了&/p&&/blockquote&
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同学问过了,所以决定写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不知道事件经过的可以先看一下,以下营口坠龙事件的整体概述:1934年7月初,营口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人们用苇席给它搭凉棚、挑水浇,寺庙僧侣每天为它作法超度,数日暴雨后消失。目击者称…
谢邀&br&&br&等,不会孤独终老的。&br&&br&学了那么多恋爱的技巧,懂了那么多所谓的人情世故,在一个傍晚推开酒馆的门,却听过路的旅人说,女孩已经登船走了。&br&&br&你把该想的都想好,舞台上的山水云雾,明月大江,身上穿的长袖冠帽,金刀铁马,都准备得稳妥,帘子一开,就等一个人落泪。&br&&br&我知道很多人像你,很努力的准备,开幕奏乐,结果位子空着,鼓声越来越急,回荡在不大不小的剧场里,铜锣一响,你发现,人没来。&br&&br&其实感情有时候,就是挺无奈的。&br&&br&我以为曲声一响,就有梦幻,我以为俯下身来,就有娟红。&br&&br&但可能我想得还是简单了。&br&&br&我最喜欢陈升的《牡丹亭》,有一次我一个人开车,电台里主播说,让我们播一首老歌,男主播说,是什么歌呢,女主播说,你猜,男主播说,我猜不到,女主播说,她说了什么我忘了,但是音乐出来,是陈升的这首歌,陈升的声音就像台北的老男人,他心里在说,猜你MB,我要开始抒情。&br&&br&&br&黄粱一梦二十年,依旧是,不懂爱也不懂情。&br&&br&陈升这个人一抒情,就是大浪淘沙,弄得人沉默,刘若英也是这样,这两人的歌,听着都挺无奈的,两手一摊,我没什么办法。&br&&br&感情里无奈的一面,就是你现在面对的情况,谈不上为什么,因为有时候找感情不是动一寸进一寸的问题,有人说谈恋爱我当然要努力,火力全开,这个我不拦你,岿然不动确实没有什么胜算,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火力全开,也未免能全尽其功。&br&&br&我记得那天,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一起穿梭在高耸的楼宇之间,我也奇怪,为什么我一直无法遇到一个,我喜欢的人,又或者我曾经喜欢的人,为什么一个也没有留住。&br&&br&再过几年,但凡你有过回忆的人,都要结婚了,但凡你信誓旦旦的人,你早就不在乎了,这时候,你轻而易举的就可以累觉不爱,你走下舞台,很容易就成了一个通透的人,没有牵挂与眷恋,成为了一个献身于为人民服务事业的,大写的人,正直,善良,风趣,五官端正。&br&&br&但是你谁也不爱,你成了身边人的灯塔,劝他们这样,那样,但你谁也不爱,谁也不爱你,我一想到这,就感到恐慌。&br&&br&我觉得你某种程度,和我一样恐慌,让你全心全意的人,在哪,你不知道,多少年过去,你不可能再为了一个人骑二十公里,只为了说一句我到了你下楼,你不单不可能,你还要嗤之以鼻,你一定非常的恐慌。&br&&br&尽管你小心翼翼的保留,但似乎一松手,就要云散,你立马就要化身成铁人,无坚不摧。&br&&br&可谁要这种无坚不摧。&br&&br&方丈说,看破红尘,方丈那么牛逼,女人跟人跑了,看破了红尘,几十年过去,方丈在山下摘一朵桃花,却发现根本记不起女人的样子,佛祖说,成了,圆满。&br&&br&方丈泪流满面。&br&&br&小和尚问,师父,你是开心吗,方丈摇摇头。&br&&br&你只要不想等,不愿信,你站起来,关灯,收拾干净,拍屁股走人,出来你就是铁人,没有人伤得了你,但这应该不是你想要的。&br&&br&我觉得我们苦苦追寻,苦苦搏命,最后在喝大酒的夜晚看见哥们和他的女人走了,留下你一个人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我知道你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我要一个人,是不是我就要一个人。&br&&br&&br&你想起华英雄里陈浩南说自己命犯了什么天煞的孤星,一头白发,老婆死在大火里。&br&&br&你就容易变成那些自作坚强的铁人,看破一些莫名其妙的红尘。&br&&br&这世上容易的,就是看破红尘,难的,恰是命里打滚,轻而易举,说一些不痛不痒,都是没想明白。&br&&br&我倒是更愿意劝慰自己,可能就是时候没到,我虽然不知道这个时间要等多久,我也一个人面对舞台,感到束手无策,我那么迫不及待的要一个女人,其实还是不懂感情。&br&&br&我以为我跋山涉水,穿过了森林草地,就什么都能搞定,但感情的答案似乎也不在这里。&br&&br&我准备得再好,并不能换来爱情。&br&&br&后来我明白,感情不是我打十个怪,升五级,感情真的是刷一辈子,才爆出一把的武器。&br&&br&有时候,爱情就是要等,与你的能力,财富,情商有关,可你有了它们,所向无匹,结果还是要等。&br&&br&我不是来劝你成为一个什么优秀的人,或者什么放浪的情种,我是想告诉你,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切,并不能代表,你就能拥有爱情。&br&&br&耐心等,你一放弃,你就化身铁人。&br&&br&无坚不摧,看破红尘。&br&&br&这世上好多人等的不耐烦了,就说我这辈子不需要女人,不需要男人,我要一个人活,走遍世界,成为一个孤傲的旅人,他们就看破红尘,随处布道,可我不愿意,我觉得,烂就烂在这,功德圆满,我满不了。&br&&br&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问题,那么就只能坐下来等,你一个人等。&br&&br&时钟在响,你很急,你想,放他妈的狗屁,根本就已经来不及。&br&&br&我和你一样,也在想,是不是这个人来过,我却不小心把她撵了出去,还是她错过了班机,根本没有想到这里。&br&&br&你坐在台上问自己,搞这么一出,有什么意义呢,大风吹呀吹,谁有闲工夫看戏。&br&&br&我所有的烟花只能一瞬,但是这一瞬,只有这一瞬,我不能错过你。&br&&br&我由衷的希望,在散场的最后一秒到来之前,空荡荡的剧场里走进来一个人。&br&&br&可能她没有多好看,也没有多聪明,她蹑手蹑脚的选了一个边角的位子,傻乎乎地看着你,剧场的灯光不多不少,不明亮也不昏暗,它们恰到好处的勾勒在她或圆或尖的脸额上。&br&&br&因为风寒而微微发红的鼻头,因为温暖而微微饱满的唇肉。&br&&br&&br&&br&&br&&br&&br&&br&你就一定要说:&br&&br&等你很久啦。&br&&br&&br&&br&&br&完
谢邀 等,不会孤独终老的。 学了那么多恋爱的技巧,懂了那么多所谓的人情世故,在一个傍晚推开酒馆的门,却听过路的旅人说,女孩已经登船走了。 你把该想的都想好,舞台上的山水云雾,明月大江,身上穿的长袖冠帽,金刀铁马,都准备得稳妥,帘子一开,就等…
&p&我是一个前端开发者,但我想这个故事对任何开发者都会引起共鸣。&br&&br&有人向你反馈了一个bug。“26楼会议室的灯亮着。它需要被熄灭。”bug的备注里写道“你应该能在5分钟内搞定,只要按一下开关就好了。“ 你去了26楼的会议室。灯的确亮着,但房间里没有灯的开关。&br&&br&&br&所以,你准备安装一个。但设计师说,它会破坏房间的美感。另外,墙壁是混凝土。你需要合适的工具才能安装开关。但是,没有人会批准购买这些工具。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安装开关将需要两天。他们希望你现在就能把灯关上,因为他们害怕CEO可能心血来潮决定去26楼逛逛,并恰好路过了会议室,问为什么灯是亮着的。&br&&br&现在你不断地收到邮件,询问为什么会议室的灯还是亮着的。现在你不得不群发一封邮件说明情况,几人开始了一个恐慌的电子邮件链。&br&&br&你知道,如果你期待着问题能够被邮件讨论解决(而不实际做点什么),这个问题永远也不会得到修复。bug系统里,这个bug归你处理,而且它的最后期限就是今天。如果问题没有解决,会有麻烦的是你。所以,你设法进到了26楼走廊的天花板里,找到了会议室灯的电线,一刀切断。问题解决了。&br&&br&为了平息在电子邮件链里的恐慌,你(再次群发邮件)说明了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br&&br&邮箱安静了一阵。当它再次响个不停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担心,现在会议室的灯无法开启和关闭。如果CEO想在那里开会怎么办?因此,他们要求你“把灯的电线牵引到地下室去”。当有人需要开关灯时,他们会通知你到地下室去,连接或断开电线。&br&&br&你抗议这个荒谬的解决方案。你的上司说,“是的,我知道这不理想。但它是现在唯一的解决方案。“&br&&br&这时,你面临着选择。你可以照着他们说的做,或者辞职以示抗议,另谋高就。但你知道,一旦你开始了新的工作,新的他们很可能也会要求你做这么白痴的事,如果不是更白痴的话。&br&&br&你把26楼的电线牵引到了地下室。当你进入地下室后,发现已经有几十条电线挂在墙上,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也知道了这个白痴想法是从哪来的。你调整好了电线,尽人事地贴上标记,默默地向下一个可能处理它的哥们道歉。&br&&br&终于,你回到了你的办公桌,你收到了一个新的report。QA重新开启了bug。bug描述里说“房间还是亮着。”&br&&br&你回到26楼的会议室。灯是灭着的。你返回办公桌前,关闭了bug,注明你已经亲自检查过了。&br&&br&QA再次重新开启了bug。“房间还亮着”bug描述里坚持。再次亲眼确认灯泡灭着后,你将情况汇报给了上司。他建议你去地下室检查电线。你抗议说你正直盯盯地看着灯,它就是灭着的。“我知道,但去检查一下。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告诉QA你确认了所有流程。”&br&&br&你叹了口气,前往地下室。果然,电线没有连接,切口两端都好好地被包裹着。它们不可能以任何你能理解的方式导电。&br&&br&你向QA反馈,你检查了电线,它们没有连接着,你正看着灯泡,它是熄灭的。&br&&br&“我不是指灯泡,”QA说。“bug里描述的是房间里的光。房间现在仍然不够暗。你应该拉下百叶窗。“&br&&br&你回应说百叶窗不归你管,bug描述的是灯光。&br&&br&QA不相信你,发出一组电子邮件,询问bug是否包含百叶窗拉下的问题。&br&&br&你很是等待了一会,邮箱又一次响起了。&br&&br&“从理论上说,”他们问,“如果光太亮或太暗的话,在26楼会议室开会的人能自由拉上或拉下百叶窗吗?”&br&&br&是的,他们可以,你回复。 “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吗?他们就不需要你做了吗?“是的,任何普通人。不,他们不会需要你。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太好了。那么,灯光问题暂时到此为止。我会安排如何处理百叶窗的会议。“&br&&br&bug被关闭了。现在,CEO,可能从所有关于26楼会议室的讨论中感觉到了什么,希望在那里开会。你收到了几封希望开灯的惊慌失措的邮件。&br&&br&你去了地下室,连上电线,并返回办公桌。你的收件箱多了32个新的消息。“出问题了-灯还是熄灭的!”“有个问题-没有灯光!”“你收到我们发的邮件了吗?等等等等。&br&&br&第32封邮件说道:“没事-灯亮了。”&br&&br&这个(指32封邮件)过程,或多或少地,在开关灯时反复发生。&br&&br&如果要说有什么好消息的话,那就是在会议结束后,大家甚至都忘记了26楼有个会议室,你也不需要对它做任何处理。&/p&
我是一个前端开发者,但我想这个故事对任何开发者都会引起共鸣。 有人向你反馈了一个bug。“26楼会议室的灯亮着。它需要被熄灭。”bug的备注里写道“你应该能在5分钟内搞定,只要按一下开关就好了。“ 你去了26楼的会议室。灯的确亮着,但房间里没有灯的开…
&b&“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b&&br&&b&
--杨冬&/b&&br&&br&------------&br&这么多答案,居然没有一个说这句话。&br&你们或许都忘了杨冬是谁,只记得那些圣母和英雄。毕竟她只是一个在第一部就死去的人,而这句话却在第三部才点出。&br&&br&杨冬是&b&叶文洁的女儿&/b&,那个花了许多笔墨去描写的,从小就非同一般的孩子。&br&从汪淼的视角看,杨冬虽然是一位让他向往的女性,但也仅仅如“科学边界”里的其他科学家一样,是被智子的诡计所迷惑而自杀的。但是事实真的那么简单吗?&br&&br&在死神永生的结尾,丁仪是这么说的。&br&&blockquote&丁仪接着说:“在危机初期,当智子首次扰乱加速器时,有几个人自 杀。我当时觉得他们不可理喻,对于搞理论的,看到那样的实验数据应该 兴奋才对。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些人知道的比我多,比如&b&杨冬,她知道的 肯定比我多&/b&,想得也比我远,她可能知道一些我们现在都不知道的事。难 道制造假象的只有智子?难道假象只存在于加速器末端?难道宇宙的其 他部分都像处女一样纯真,等着我们去探索?可惜,她把她知道的都带走 了。”&/blockquote&&br&第三部中,我们知道杨冬当时已经破解了叶文洁的电脑,知道了三体的情况。&br&&br&&blockquote&杨冬 做了有生以来第一件背着妈妈的事:把部分删除的信息恢复了。信息量 很大,她读了好几天,&b&知道了母亲和三体世界的秘密&/b&。&/blockquote&&br&她已经知道那些实验结果被智子扰乱的事实了。&br&但是相对于丁仪他们对基础科学被锁定的担忧,她想的更深。&br&“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br&&br&&blockquote&那么,&b&宇宙现在已经被生命改变了多少,这种改变已到了什么层次和深度&/b&? 后一个问题尤其令杨冬恐惧。 她知道已经救不了自己,就停止了思考,努力把思想变成黑色的虚空,但仍有一个最后的问题顽固地留在潜意识中: 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blockquote&&br&仅仅三体就能有如此的影响,更高级的文明呢?&br&也许当时的&b&她已经理解了三体,理解了黑暗森林,甚至理解了动用宇宙规律的宇宙战争&/b&。&br&宇宙的一切都早已不再纯真,我们所依靠的基础规律,三维,光速,一切都只是战争的玩物而已。&br&而这一切在无数时光过去之后,在太阳系毁灭以后,我们才从进入过四维坟墓的关一帆的讲述之中了解端倪。&br&或许叶文洁对黑暗森林的思考,也是源自于她的这个女儿。&br&&br&实际上,作为叶文洁的女儿,杨冬非常聪明。&br&&br&&blockquote&照片中,&b&小杨冬的大眼睛中透出一种令汪淼心颤的恐惶&/b&,仿佛照片外的世界令她恐惧似的。汪淼注意到的第二件东西是放在写字台一角的一本厚厚的大本子,首先令他迷惑的是本子的材质,他看到封面上有一行稚拙的字:“杨冬的hua(桦)皮本。”这才知道这本子是桦树皮做的,时光已经使银白色的桦皮变成暗黄。他伸手触了一下本子,犹豫了一下又缩了回来。&br&&br&  “你看吧,那是冬冬小时候的画儿。”杨母在门口说。&br&&br&  汪淼捧起桦皮本,轻轻地一页页翻看。每幅画上都有日期,明显是母亲为女儿注上的,就像他刚进门时看到的那样。汪淼又发现了一件多少让他不可理解的事:从画上的日期看,这时的杨冬已经三岁多了,这么大的孩子通常都能够画出比较分明的人或物体的形状;但&b&杨冬的画仍然只是随意纷乱的线条,汪淼从中看出了一种强烈的恼怒和绝望,一种想表达某种东西又无能为力的恼怒和绝望,这种感觉,是这种年龄的普通孩子所不具有的&/b&。&/blockquote&&br&比起章北海,罗辑这些看到黑暗森林,想办法延续文明火种的英雄来说,杨冬看的太远了。&br&&br&&blockquote&关一帆摇摇头,在超重下像是在挣扎一样,“&b&黑暗森林状态对于我们 是生存的全部,对于宇宙却只是一件小事。&/b&如果宇宙是一个大战场—— 事实上它就是——在阵地间,狙击手们射杀对方不慎暴露的人,比如通信兵,或伙头军什么的,这就是黑暗森林状态;对于战争来说它是一件小事, 而真正的星际战争,你们还没见过。”&/blockquote&&br&因为黑暗森林根本就不算什么。这宇宙的真相才更加绝望。&br&&br&&b&所以在归零者进行广播的无数时光之前,在那个危机纪元开始的年代,在人类还未真正看向太空的时候,此时的人类远未见识过降维,也未想过被减小的光速,&/b&&br&&b&这位人类女性却已经看清了物理学的虚无和宇宙的结局。于是她选择了死亡。&/b&&br&&br&这个角色是最被低估的角色,相较三体中的花瓶和圣母女性,她才是大刘笔下真正智慧的女性,丁仪也自愧不如。&br&&b&在这个绝望的故事中,她是代表绝望的女主角。&/b&
“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
--杨冬 ------------ 这么多答案,居然没有一个说这句话。 你们或许都忘了杨冬是谁,只记得那些圣母和英雄。毕竟她只是一个在第一部就死去的人,而这句话却在第三部才点出。 杨冬是叶文洁的女儿,那个花了许多笔墨去描写的,从小…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很震撼的文章 “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哈利波特里的超强伏笔”。今天看到这个题目又去找了那篇文章,费了很多功夫找到最初的原帖,无奈作者似乎弃用了ID, 联系不上。但是作者在原帖中也未曾说明不许转帖,故斗胆贴在这里,如果侵权立刻删贴并致歉。也希望如果有认识原帖作者的可以帮我联系要到授权。谢谢&br&&br&作者:&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ieba.baidu.com/home/main%3Fun%3DD%25C2%25B7_A%25C2%25B7%26ie%3Dutf-8%26fr%3Dpb&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_A·&/a&&br&原出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ieba.baidu.com/p/Fpn%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哈学】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a&&br&&br&以下是正文: &br&&blockquote&长长的七部《哈利o波特》,值得我们洞悉的地方太多。无论是写作手法技巧,还是人物性格设定,或是结构内容安排,都有着巧妙的设计。“哈学”,的确是一门包含甚广的深奥学问,从各个不同视角,都能审视出新的艺术。&br&&br&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并不陌生。&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5%E5%25BF%%25AD%25A6%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刘心武&/a&先生经常拿它来分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3%E7%25BA%25A2%25E6%25A5%25BC%25E6%25A2%25A6%25E3%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红楼梦》&/a&这部经典著作。在我看来,《哈利o波特》也同样将这种手法发挥得巧妙尽致。&br&
草蛇灰线主要包括五种手法:&br&
一、谐音法&br&
二、谶语法&br&
三、影射法&br&
四、引文法&br&
五、化用典故&br&&br&
当然,《哈利o波特》中铺垫无处不在,非常之多。大部分在读完七部著作之后便已了然。所以像&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9%25BB%%25AD%%25B3%%%25E5%25BE%25A1%25E6%259C%25AF%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黑魔法防御术&/a&可教授无法担任长久的缘故、阿不思o&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9%E5%25B8%%%25E5%25A4%259A%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邓布利多&/a&一出场相貌描写中鼻子至少断过两次……等等,这些显而易见、数不清道不完的铺垫就不再多提。这里只说一些比较隐晦的铺设,或者说我认为比较隐晦的方面。说实话,我并不清楚这些分析在吧里先前是否有人发过,也许对大家来说&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7%25A8%%259D%25BE%25E5%25B9%25B3%25E5%25B8%25B8%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稀松平常&/a&,一点也没什么新颖之处,只不过是老生常谈,不值一说。但,这是属于我自己的一些洞悉吧,或许早在大家猜测HP7是就已审查发现过了。&br&
《哈利o波特》铺垫之巧妙,构思之长远,是我一直以来最为欣赏的方面之一。我喜欢从草蛇灰线的细微精妙之处来领略它的结构安排之美。&br&&br& 【注:不定期更新中。】&br&
目前想到要说九点:一、疯姑娘卢娜;二、老魔杖;三、阿不福斯;四、杂说佩妮;五、最隐秘的渴望;六、&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R.A.B.%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A.B.&/a&;七、一语双关;八、盟境内外;九、&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5%259B%259B%25E5%E7%25B4%25A0%25E8%25AF%25B4%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四元素说&/a&、四大学院与魂器。&br&&br&一、疯姑娘卢娜&br&&br&
卢娜o洛夫古德,是《HP》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身为D.A.六杰之一,在哈利同辈的少年中,为正义之战所做出的贡献不可或缺。罗琳安排人物往往深有远虑,后面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早在几部之前便有铺垫,没有心血来潮突然冒出的角色。可卢娜乍看之下似乎是个例外,她的出场很晚,而且几乎一出现就担当了重要作用。第五部《凤凰社》第十章卢娜才首次登场!她会是罗琳完成大半部著作后,心血来潮,突发奇想才冒出的一个疯姑娘吗?&br&
当然不会是。读到第五部有这种怀疑的人看完七部之后,也不会觉得如此关键的角色会是后来才添加上的。但罗琳为什么让她出现得如此突然?&br&&br&
如果非常仔细地翻书,就会发现在五部之前有安排过卢娜很不起眼的信息。第四部《火焰杯》第六章《门钥匙》——&br&
【“不用了,洛夫古德一家一星期前就到了那里,福西特一家没有弄到票,”迪戈里先生说,“这片地区没有别人了,是吧?”】&br&
在第七部发行之前,我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却不敢完全肯定“洛夫古德一家”指的就是卢娜和她父亲。虽然在魔法界不是同一家族几乎没有同姓,但也无法确定是否会是另一家和卢娜同族的亲属。不过,看完第七部,就可以完全确定罗琳这里所指的正式卢娜家,而且也明白了这样安排的意图。&br&&br&
早在第四部的这一细节,就很巧妙地点出卢娜与韦斯莱一家的邻里关系,为后面长远的情节打下基础。正是因为他们是紧邻关系,才让比尔婚礼邀请洛夫古德一家变得合情合理,也为后来拜访&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8%25B0%25A2%25E8%25AF%25BA%25E8%258F%25B2%25E7%E6%2596%25AF%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谢诺菲留斯&/a&,罗恩知道他家大致位置成为顺利应当。&br&&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6%258B%%E5%E5%258A%25B3%25E5%25AD%25A6%25E9%%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拉文克劳学院&/a&向来以聪明著称,可创建一千年后,最具这个学院典型代表的人,并不是某个考试第一的得主,而正是这位“疯姑娘”!&br&
卢娜正是出场的那一章直接由她的名字来命名——其重要性可见一般。可以说,她刚出场时,真是无处不透露着疯癫,冒出最没头脑的一句话就是:&br&
【“过人的聪明才智是人类最大的财富。(Wit beyond measure is greatest treasure.)”卢娜用唱歌般的声音说。】(《凤凰社》第十章《卢娜o洛夫古德》)&br&这句话当时出现毫不起眼,而且与当时哈利、&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9%E5%25A6%25AE%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金妮&/a&、纳威同她的谈话内容看似毫无相关。可正式这句当时令人觉得没头脑的话,却成了日后关键的一点。&br&
“过人的聪明才智是人类最大的财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6%258B%%E5%E5%258A%25B3%25E5%25AD%25A6%25E9%%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拉文克劳学院&/a&的特色铭言,有关魂器之一拉文克劳冠冕的最先行线索。&br&&br&
D.A.六杰中,卢娜是唯一一位非格兰芬多学院的学生。罗琳对这个角色设定,要起到异于其他人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无论在她出场前,还是出场后的一些情况,都对后续的剧情发展早有预设。&br&&br&二、老魔杖&br&&br&
“死亡圣器”这一概念在第七部中被提出很出乎我的意料。而三圣器中最突然的我觉得是老魔杖。因为几乎是突然宣称原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9%E5%25B8%%%25E5%25A4%259A%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邓布利多&/a&的魔杖就是这根威力非凡的魔杖,而在前六部中,却连一次正面描写都没有!(复活石和隐形衣都有正面描写。)&br&
可是去思索一些节,就会惊奇地发觉:原来罗琳早在第一部,对老魔杖强于其它魔杖的作用,便有非常隐晦的信息。&br&&br&
大家都知道,魔杖受到严重损坏时一般情况是无以修复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7%25BD%%%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罗恩&/a&魔杖几乎断为两截是,整整一年未找到修复办法,用魔法胶带固定液经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密室》);哈利魔杖折断后,&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8%25B5%25AB%25E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赫敏&/a&用咒语也修复未果(《死亡圣器》第十七章《巴希达的秘密》);后来哈利拿给魔杖制作人鉴定——【“不能,”&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5%25A5%25A5%25E5%%25E5%%25E5%25BE%25B7%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奥利凡德&/a&轻声说,“我很抱歉,非常抱歉。魔杖受了这么严重的损害,据我所知是没有任何办法能修好了。”】(《死亡圣器》第二十四章《魔杖制作人》)。但在第七部最后结尾,哈利用老魔杖成功修复好了冬青木凤凰尾羽的魔杖,是罗琳设定中突然的奇迹,刻意的完美吗?&br&
非也。&br&
其实,老魔杖在修好冬青木魔杖之前,至少还成功修复过一根魔杖——&br&
【“……可我想,他们在开除你的时候,准被他们撅折了吧?”&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5%25A5%25A5%25E5%%25E5%%25E5%25BE%25B7%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奥利凡德&/a&先生说,突然变得严肃起来。&br&
“啊,不错,是被他们撅折了,是的。”海格慢慢地移动着脚步说道。“撅折的魔杖我还留着呢。”他又高兴地说。&br&
“可你不用它了吧?”&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5%25A5%25A5%25E5%%25E5%%25E5%25BE%25B7%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奥利凡德&/a&先生急忙问。“哦,不用了,先生。”海格忙回答。哈利注意到海格在回答时紧紧抓住了那柄粉红伞。】&br&
(《魔法石》第五章&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3%E5%25AF%25B9%25E8%25A7%%25B7%25B7%25E3%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对角巷》&/a&)&br&
不错!正是鲁伯o海格的这根橡木魔杖。他在三年级被里德尔诬陷开除,友&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9%25AD%%25B3%%%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魔法部&/a&派人折断了他的魔杖,当时应该不可能出现瞒天过海、在魔法部眼皮底下藏过的情况。可是……我们后来看到,海格的“粉红伞”无疑工作得很好。&br&
本来销毁的魔杖后来却一直正常使用了几十年,不禁要打个问号来问,是怎么超越了通常的情况!?指向的唯一一种可能解释就是——&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9%E5%25B8%%%25E5%25A4%259A%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邓布利多&/a&。老魔杖。&br&&br&
对于像&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5%25A5%25A5%25E5%%25E5%%25E5%25BE%25B7%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奥利凡德&/a&这样精通于魔杖学的制作人,尚认定折断的魔杖无法修复,可见老魔杖异于其它魔杖的强大威力确实属实。后来哈利能用它修好冬青木魔杖就一点也不惊奇了。&br&
假充伞把来掩饰魔杖——要瞒盖的不仅是对魔杖的非法持有,恐怕还是想对老魔杖强大魔法的掩藏。&br&&br&三、阿不福思&br&&br&
一个没太大意义的话题,只是觉得阿不福思——这位圣人弟弟安排的十分巧妙。在《死亡圣器》之前,他若隐若现地散落在前六部的点点角缝,让后来一切作用关键的突变成为水到渠成。不过,即便是最后一部,对阿不福思的描写还是过少。几十年隐瞒同最伟大巫师的关系,只做一个地下酒吧的老板,他的目的,他所起的关键作用,好多仍隐晦地没有点破,甚至有些还只能推测。&br&
在这里尽可能全的找出前六部有关阿不福思的蛛丝灰线,并来看看它们对后面情节的铺垫和呼应。真让人佩服罗琳的安排勾画!&br&&br&
提起阿不福思,就不得不说到“猪头酒吧”。这个酒吧首次被提及是在第一部《魔法石》,第十六章《穿越活板门》中海格的话——&br&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猪头酒吧——就是村里的那个酒吧,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家伙……”】&br&
猪头酒吧出现得非常早,远早于三把扫帚,可见罗琳伏线之深!而且第一次提及就点名他的特色——“稀奇古怪”。第一部结尾处,无论是哈利,还是读者,都会觉得邓布利多是故意放手让哈利这么做来磨砺他,而校长在暗中观察着这一切。当看完七部《哈利o波特》,再回首审视《魔法石》时,一切的探寻和危险,真像一场游戏——一场锻炼考验哈利的游戏!对其中一切的一切都了然于心,对所有情况有绝对的掌控。海格同奇洛非法交易的龙胆早就知晓,只不过故意没有点破,更未去插手,在一旁关注哈利会如何应对。&br&&br&
第一次出现“阿不福思”这个名字是在第四部《火焰杯》第二十四章《丽塔o斯基特的独家新闻》——&br&
【“绝妙的观点!”邓布利多教授说,“我的弟弟阿不福思,因为对一只山羊滥施魔法而被起诉,这件事在报纸上登得铺天盖地,可是阿不福思躲起来没有呢?没有,根本没有!他把头抬得高高的,照样我行我素!当然啦,我不能肯定他认识字,所以他也许并不是胆子大……”】&br&
我们可以看到,阿不福思首次被提到就引出了他同山羊的关系——很巧妙地设定。山羊可以说是阿不福思最特色的代表:是他的守护神,是他同妹妹最美好的回忆所系。虽然到第七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亡圣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