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数值模拟的地理小博士论文文创新点一般怎么找

恭贺我所博士生李传维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 & & & 我所博士生李传维毕业论文答辩于日在材料学院H楼302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陈世朴教授担任本次答辩委员会主席,上海市机械工艺研究所任颂赞高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朱祖昌教授、我所顾剑锋教授、郭正洪副教授分别担任答辩委员。
& & & & 李传维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核电压力容器大型锻件组织与性能研究及热处理数值模拟》全面开展了核电压力容器SA508 Gr.3钢的相变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相变过程的组织转变规律,为大型锻件热处理数值模拟提供了系统和可靠的相变动力学模型及参数;建立了基于实验的强度和冲击性能预测方法,为大型锻件的力学性能预测提供了可贵经验;实现了调质热处理全过程的数值模拟,可获得核电大型锻件温度-组织-性能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为热处理工艺优化提供依据,并已应用于实际生产。
& & & & 答辩评委们认真听取了李传维同学的汇报,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提出了各自的问题,李传维同学分别作了回答。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本论文研究方案慎密,工作量大,结果分析合理。答辩过程表述清楚,回答问题正确。表明其在本学科领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论文达到了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答辩委员会经无记名投票,一致通过李传维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 & & & 在此热烈祝贺李传维同学顺利通过博士毕业答辩!
撰稿:李传维
摄影:徐骏【明日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论文在格子Boltzmann方法框架下,围绕多相界面准确追踪、亚格子尺度精细建模等关键难题,分别对气泡上浮、气液两相流动、槽道湍流及管道湍流等典型流动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模拟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包括:
(1)提出一种应用于Cahn-Hilliard方程的表面张力项和浮力项添加方法,实现气泡上浮问题高精度模拟。通过对气泡上浮过程的模拟分析,给出了界面追踪方程中渗透率和气液动力粘性系数比等参数对气泡上浮形态、平衡速度等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高速摄像实验吻合良好。
(2)提出了能够准确复现守恒性Allen-Cahn方程的格子Boltzmann方程,并给出基于多尺度Enskog-Chapman展开法的理论证明。二维和三维界面追踪算例表明,该项改进在精度、收敛阶、数值弥散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另外,通过与不可压动量方程的耦合,该方法能够精细模拟大粘性比分层Poiseuille流动和Rayleigh-Taylor不稳定流动问题。
(3)建立了两相流涡量流函数方法,实现任意密度比两相流的模拟。通过毛细波界面振荡和Rayleigh-Taylor不稳定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证实该方法能够有效克服求解Navier-Stokes方程时难以严格保证流体不可压缩性的缺陷。
(4)建立了基于动态Vreman模型的亚格子尺度涡粘性与涡扩散性模型,使得大涡模拟中模型参数不需要依赖经验参数及特定统计均匀面。通过槽道湍流与伴随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发现法向对流会抑制流场中心区域速度和温度的脉动,同时能显著提高传热效率;算例中得到的湍流统计量结果与直接数值模拟(DNS)结果吻合良好,其中,平均流速的相对误差小于2.5%。
(5)建立了基于动态Vreman模型的管道湍流模型,并利用网格细分法准确获得了湍流统计平均量沿径向的分布规律。模拟算例表明,动态Vreman模型能够捕捉到接近DNS结果的湍流统计信息和涡结构,同时近壁涡粘性也更加符合湍流脉动沿径向分布特点。
[1] 第一作者.宋保维, 任峰, 胡海豹, 郭云鹤. 表面张力对疏水微结构表面减阻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13), 63: 054708. (SCI四区)
[2] 第一作者.Song Baowei, Ren Feng, Hu Haibao, Huang Qiaogao. Lattice Boltzmann simulations of liquid-vapor system by incorporating a surface tension term[J], Chinese Phys. B, (2015), 24: 014703. (SCI三区)
[3] 第一作者. Feng Ren, Baowei Song, Michael C. Sukop. Terminal shape and velocity of a rising bubble by phase-field-based incompressible Lattice Boltzmann model[J], Adv. Water Resour., (2016), 97: 100-109. (SCI二区)
[4] 第一作者.Feng Ren, Baowei Song, Michael C. Sukop, Haibao Hu. Improved lattice Boltzmann modeling of binary flow based on the conservative Allen-Cahn equation[J]. Phys. Rev. E, (2016), 94: 023311. (SCI二区)
[5] 第一作者.Feng Ren, Baowei Song, Haibao Hu. Lattice Boltzmann simulations of turbulent channel flow and heat transport by incorporating the dynamic Vreman model[J]. Appl. Therm. Eng., (: 463-471. (SCI一区)
[6] 第一作者. Feng Ren, Baowei Song, Ya Zhang, Haibao Hu. A GPU-accelerated solver for turbulent flow and scalar transport based on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J], Comput. Fluids, (2018). (SCI三区)
学位论文简介
本文紧紧围绕着实现“混合代理模型在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这一主题,针对目前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结构优化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基于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机身部分的扁平外形,提出了多腔体结构耐压舱的概念。多腔体结构耐压舱可以有效地提高密封压力舱的有效存储空间和浮重比,从而大幅提升水下滑翔机的负载能力和航行性能。通过使用UG二次开发程序,调用相对应的结构参数,实现了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内部结构的三维模型自动生成。
(2)针对单个代理模型对不同的优化问题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问题,构造了基于多个代理模型的混合代理模型,可以降低这些风险,同时提高模型的精确度。混合代理模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多腔体结构耐压舱的开孔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代理模型的全局优化算法(MSMGO),适用于带约束的全局优化问题。使用了10个数学算例进行了测试,均可以找到理论最优值及其相对应的设计变量。
(3)针对水下滑翔机结构的混合整数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代理模型的混合整型优化算法(MIMSO),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14个数学算例上进行测试,发现MIMSO算法相比于已有的GA算法和NOMAD算法,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找到全局最优解。可以有效地减少有限元分析的迭代次数,并获取最优解。
(4)针对多腔体结构耐压舱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混合代理模型的多目标优化算法:MSNSGAII和MSMOPSO,详细地介绍了两种算法的具体步骤,并使用数学算例和基于单目标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14个数学算例上进行测试,发现对于带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MSNSGAII比起其他代理模型多目标优化算法计算更精确,计算代价更小。
(5)对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的整体结构进行了优化。以浮重比和内部有效空间为优化目标,选取最大等效应力和稳定性系数为约束,对耐压舱进行了多目标的优化;以结构质量为优化目标,选取最大等效应力和稳定性系数为约束,对耐压舱进行了开孔减重优化;最后以结构质量为优化目标,选取最大等效应力和稳定性系数为约束,对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的框架结构进行了优化。优化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耐压舱的有效空间和浮重比,减少了整体结构的重量,提高了结构性能。
[1] 第一作者.He Y, Song B, Dong H.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the multi-bubble pressure cabin in BWB underwater glid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2017.
[2] 第一作者. He Y, Song B, Cao 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an underwater glider with blended wing body[J]. 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3279.
[3] 第一作者.He Y, Song B, Zhang D. Uncertainty-based improved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methods[J]. Proceedings of 2017 IEEE 2nd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and Automation Control Conference, IAEAC 17
[4] 第一作者. 何衍儒, 宋保维, 曹永辉. 使用混合代理模型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藕节壳体多目标优化[J].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410-417.
[5] 第一作者.何衍儒, 宋保维, 曹永辉. 基于Pareto最优的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结构优化设计[J].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43-249.
[6] 第一作者. 何衍儒, 宋保维, 曹永辉. 翼身融合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的多泡结构耐压舱分步优化设计[J]. 西工大学报(已录待刊)
学位论文简介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活动的日益密切,使得人类在分享科技成果带来的社会文明同时,也面临着全球范围内各类突发事件日益频发的风险。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突发安全事故频频见诸报端,对煤矿突发事故的探讨,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后,矿山救护队员需要在第一时间、最短时间展开应急救援。但由于对事故致因和工作现场环境的不可预知性,导致救护队员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刺激。此外,由于救护队员在工作特征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于一般传统行业的自我特征,诸如工作环境枯燥恶劣、工作强度和压力大、工作负荷和技能要求高、工作—家庭冲突凸显等,这些均会导致矿山救护队员产生生理疲乏和心力耗竭等应激反应,心理应激问题在矿山救护队员中普遍存在。但由心理应激所引起的工作倦怠问题,却往往被指挥员和救护队员所忽视,而这种心理应激的不稳定恰恰是影响工作绩效、救援效果和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因此,探索矿山救护队员背景下工作特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机理以及其中的关键中介机制,有助于管理者意识到员工心理应激和工作倦怠问题的重要性,研究结论可以为管理者在员工的工作倦怠干预问题、情绪压力管理问题、心理健康疏导问题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借鉴已有关于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关系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JD-R理论模型和情绪调节理论,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明晰了矿山救护队员工作特征的内在构成维度,通过逻辑推理构建了矿山救护队员工作特征、情绪调节策略、外倾性人格特质和工作倦怠关系间完整的理论概念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利用来自6支矿山救护队338名矿山救护队员的有效问卷调研数据,运用SPSS 20.0、AMOS 17.0软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了理论概念模型的合理性以及研究假设的正确性。本文的创新性和主要结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探讨了工作要求对工作倦怠的直接影响。结果发现,工作要求对矿山救护队员的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要求对情绪耗竭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并发现这种高工作要求对一线救护队员的情绪耗竭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地,工作要求对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也存在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2)探讨了工作资源对工作倦怠的直接影响。结果发现,工作资源对矿山救护队员的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矿山救护队员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维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3)探讨了表达抑制策略在工作要求损耗路径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过高的工作要求不仅会通过工作压力的损耗路径影响工作倦怠,还会促使救护队员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进行情绪调节。表达抑制在工作要求和情绪耗竭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但表达抑制策略的这一中介效应,在工作要求与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的关系中并不存在。
(4)探讨了认知重评策略在工作资源增益路径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工作资源存量的增加不仅会通过工作动机的增益路径降低工作倦怠,还会促使救护队员倾向于采用认知重评策略主动进行情绪调节。认知重评在工作资源对情绪耗竭和低成就感的负向影响关系中分别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但在工作资源与去人性化的关系中并不存在中介效应。
(5)探讨了外倾性人格特质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外倾性人格特质在工作要求对表达抑制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在工作资源对认知重评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工作资源通过救护队员所采取的认知重评调节策略进而抑制其情绪耗竭和低成就感的影响路径在高外倾性人格中有所强化,而工作要求通过救护队员所采取的表达抑制调节策略进而刺激其情绪耗竭的影响路径在高外倾性人格中有所弱化。
[1] 第一作者. Naiding YANG, Jintao LU, Jinfu YE. A Nove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Improved Job Demands-Resources (JD-R)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Job Characteristics on Job Burnout from the View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J]. Psychiatria Danubina, ):26-34.
[2] 第一作者. Jintao LU, Naiding YANG, Jinfu YE, Haoran WU. The Influence Paths of Emotion on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of Rescuers Involved in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Systematic Review Article[J]. 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
[3] 第一作者. Jintao LU, Naiding YANG, Jinfu YE, Ting LEI, Nasir MAHMOOD.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pecific Negative Emotions on Individual Risk Preference Behaviors under Social Accidents: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ffective Computing Theory[J]. Revista de Cercetare si Interventie Sociala, 2-192.
[4] 第一作者. Lu, J. T., Yang, N. D., Ye, J. F., Liu, X. G., & Mahmood, N. Connectionism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Accident-oriented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A Simulation Study Based on Parallel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mulation Modelling, ):633-646.
[5] 第一作者. Jintao LU, Naiding YANG, Jinfu YE, Linfeng ZOU, Nasir MAHMOO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trategies for Image Restoration on Customer Trust in Crisis Event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rosocial Motivation[J]. Revista de Cercetare si Interventie Sociala, 5-186.
学位论文简介
点集匹配确定点集之间的匹配对应关系,它是点集配准和图像配准的基础。点集匹配中特征提取、特征描述及特征匹配是其关键步骤。
实际应用中,由于图像质量的变化与特征提取方法不精准等问题,造成点集中存在形变和异常值,以致使得匹配性能受到影响,研究点集匹配的稳健方法势在必行。
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中,研究基于概率统计和图论的各类稳健、快速的点集匹配方法,受到学者的关注。其中,基于混合分布模型(简称为混合模型)的点集匹配方法是研究热点之一,其本质是巧妙地将点集匹配中的特征匹配转换为混合模型对应的概率密度估计问题,但是当点集中存在较大形变或大量异常值时,这类方法容易产生误匹配,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研究点集稳健匹配的统计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是:
1. 针对特征提取易受到图像中噪声以及形变影响的问题,以显著图像圆盘(Salient Image Disk, SID)特征提取方法为基础,给出了图像配准的显著特征提取和局部结构描述两种方法:其一,利用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生成多幅图像,进行特征重复性检测,提取稳定的仿射不变性特征;其二,给出基于局部自相似特征描述子的局部结构描述方法,将上述两种方法应用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图像配准。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两种方法的有效性。
2. 针对处理存在大量异常值的点集时,点集匹配的一致性点漂移方法容易导致误匹配的问题,给出了点集匹配方法的一种自适应混合模型。该方法在混合高斯模型的构造中,结合点特征的空间位置信息的邻近度和局部属性信息的相似性,并推导出了权系数的自适应更新公式,最后建立了仿射变换点集匹配和非刚性变换点集匹配的迭代求解算法。模拟点集和真实图像配准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精度和稳健性上优于一致性点漂移方法。
3. 为进一步提高点集匹配方法对异常值的稳健性,给出了点集稳健匹配的混合t分布模型,将点集匹配问题表示为混合t分布模型对应的概率密度估计问题。以贝叶斯统计方法为基础,利用变分推断估计模型变量的后验分布,给出了有效的迭代求解算法。对于非刚性变换点集匹配问题,该模型在匹配过程中可自适应地更新正则化参数。模拟点集和真实图像的匹配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稳健性。
4. 针对基于混合t分布模型的点集匹配方法不能有效保持点集几何结构的问题,给出了点集匹配的一种几何结构保持模型。该模型以先验分布的形式加入全局正则化项和拉普拉斯流形正则化项,最后建立了该模型的迭代求解算法。该算法将模拟退火策略引入正则化参数的更新中,减少正则化项在匹配过程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结构差异较大的非刚性点集匹配问题,该方法能明显提高匹配性能。
[1] 第一作者. Lijuan Yang, Zheng Tian, Wei Zhao. A new affine invariant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for SAR image regist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 . (SCI:007, EI:28).
[2] 第一作者. Lijuan Yang, Zheng Tian, Wei Zhao, et al. Deion of salient features combined with local self-similarity for SAR image registration[J].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 . (SCI: 013).
[3] 第一作者.Lijuan Yang, Zheng Tian, Wei Zhao, et al. Robust image registration using adaptive coherent point drift method[J]. 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 ): 25014. (SCI: 001, EI:55).
[4] 第一作者.杨丽娟,田铮,温金环等. 基于贝叶斯学生t分布混合的稳健点集匹配[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012801.
[5] 第一作者. 杨丽娟,田铮,温金环等. 基于变分贝叶斯的自适应非刚性点集匹配[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EI,已录).
学位论文简介
经过30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然而,区域发展并不平衡,后发展区域因经济落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已引起政府及相关研究机构高度关注。这些后发展区域,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等显著的后发优势。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产业园建设进行产业转移,可使这些区域短期内实现快速追赶。后发展区域的后发优势及对产业的承接力,是产业园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论文将在现有理论研究与产业园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面向产业转移与产业园建设,开展后发展区域后发优势与产业园建设承接力量化识别研究,为产业转移和产业园区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一种采用物元状态特征对后发展区域及其产业园进行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后发展区域及其产业园的状态特征模型,剖析了后发展区域及其产业园的主体特征;以此为基石,提出和建立了基于重力势能的后发优势的概念及其显著性的识别算法;进而,将卡诺原理引入后发优势,提出了后发优势的卡诺模型的概念,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后发优势进行了梯度建模与分析。
(2)面向后发展区域产业园建设的承接模式与能力评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第三方承托搭台,后发展区域政府支持,吸引本地、外地及第三方自己企业共同入园唱戏”的产业园建设第三方承托服务模式,建立了承接力的主体及其相互间关系;基于这一模式,构建了产业园建设的承接力表现、评价指标及量化计算的方法。
(3)后发展区域产业园建设评价具有多指标多属性特征。为此,将价值工程的多属性效用理论,引入后发展区域后发优势及产业承接力的评估,提出了一种后发优势与产业承接力的价值化建模和计算的方法,并基于此进一步构建了后发展区域产业园建设的价值化评估体系和计算模型。
[1] 第一作者. Xie Qinghua. Research on FDI's Overflow Effect on High-tech Enterprises of Shannxi Province[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EEE, . (EI检索号:37)
[2] 第一作者. Xie Qinghua. Industrial econom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hybrid PCA/DEA model[J]. RISTI - Revista Iberica de Sistemas e Tecnologias de Informacao, ): 164-172.(EI检索号:28)
[3] 第一作者. 谢庆华. 可持续发展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仿真[J]. 计算机仿真, ):401-404.(CSCD源期刊)
[4] 第一作者. 谢庆华. 基于AHP-灰色模糊的后发展区域产业集群成熟度评价[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7-63.
文案来源丨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多组元金属粉末直接激光烧结过程数值模拟及烧结区域预测_博士论文_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多组元金属粉末直接激光烧结过程数值模拟及烧结区域预测
关键词: &&&&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592次
引 用: 16次
多组元金属粉末的直接选区激光烧结(DMLS,Direct Metal Laser Sintering)是一种利用激光将多种金属粉末混合材料直接烧结成型金属零部件的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由于其能直接成型金属零部件而成为快速制造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非金属粉末烧结相比,DMLS更难成型、更易发生变形,受材料特性、温度分布、温度变化与应力影响较大,探索其影响规律成为当前DMLS研究的热点之一。DMLS是一种热能传播主导的净成型方式,热量在粉床中的动态传播过程在粉末致密化成型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DMLS的温度场、密度场和热应力场分布具有强瞬态、大梯度的特征,很难直接用实验方法准确地测定粉床中瞬时温度场、密度场、应力场分布规律,采用以试验为基础的方法确定其工艺参数又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MLS成型过程规律。利用数值模拟研究DMLS成型过程的动态温度场、密度场、热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可用于分析各种材料和工艺参数对温度场、应力和应变场的作用规律,预测给定参数下的烧结区域,以合理控制加工工艺,从而减少实验次数、降低实验成本、避免球化等现象的发生、提高烧结成型件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本文重点研究了粉床从粉体到近实体转变过程中,不同区域导热系数等材料性质的非线性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DMLS过程的瞬态三维温度场、密度场变化规律,以及应力场分布特征,并采用间接方法对温度场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采用有限元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对烧结宽度、烧结深度进行了预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提出了金属粉末导热系数在粉体-实体连续转化过程的动态非线性变化
摘要&&2-5Abstract&&5-131 绪论&&13-46&&1.1 DMLS技术的产生与发展&&13-18&&&&1.1.1 RPM技术的迅速发展&&13-14&&&&1.1.2 RPM应用层次逐步深化&&14-17&&&&1.1.3 DMLS技术的深入研究&&17-18&&1.2 DMLS的基本原理及其成型机制&&18-29&&&&1.2.1 SLS的原理及其优势&&18-23&&&&1.2.2 DMLS的成型原理&&23-29&&1.3 SLS数值模拟研究进展&&29-41&&&&1.3.1 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30-32&&&&1.3.2 聚合物材料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32-33&&&&1.3.3 聚合物覆膜材料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33-34&&&&1.3.4 金属材料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34-37&&&&1.3.5 选区激光烧结数值模拟方法的比较及其发展趋势&&37-41&&1.4 课题来源及DMLS数值模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1-43&&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43-44&&1.6 本章小结&&44-462 DMLS热过程分析模型&&46-82&&2.1 DMLS热过程的特点&&46-47&&2.2 DMLS成型的影响因素分析&&47-63&&&&2.2.1 材料参数&&47-58&&&&2.2.2 工艺参数&&58-63&&2.3 DMLS热过程分析模型&&63-81&&&&2.3.1 激光能量的输入模型&&64-66&&&&2.3.2 粉床初始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模型&&66-72&&&&2.3.3 DMLS过程粉床有效导热系数的动态模型&&72-78&&&&2.3.4 粉床表面的热量散失&&78-81&&2.4 本章小结&&81-823 DMLS温度场及密度场有限元模型&&82-97&&3.1 DMLS有限元分析的特点&&82-83&&3.2 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理论&&83-88&&&&3.2.1 DMLS传热的方式&&83&&&&3.2.2 有限元基本方程&&83-85&&&&3.2.3 非线性热传导的有限元分析&&85-88&&3.3 温度场及密度场有限元模型&&88-96&&&&3.3.1 模型描述及模型假设&&88-90&&&&3.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的确定&&90-91&&&&3.3.3 相变潜热的处理&&91-92&&&&3.3.4 移动高斯光源的模拟&&92-93&&&&3.3.5 DMLS过程动态导热系数模型的实现&&93-94&&&&3.3.6 DMLS动态材料性质的处理&&94-95&&&&3.3.7 密度场的处理&&95&&&&3.3.8 烧结区域的确定方法&&95-96&&3.4 本章小结&&96-974 温度场及密度场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讨论&&97-135&&4.1 有限元模拟条件&&97-98&&&&4.1.1 材料物理性能参数&&97&&&&4.1.2 工艺参数&&97-98&&4.2 有限元分析后置处理&&98-100&&&&4.2.1 最高温度变化趋势的获取方法&&98-99&&&&4.2.2 温度梯度&&99-100&&&&4.2.3 密度&&100&&4.3 DMLS过程中某时刻的温度场特征分析&&100-104&&4.4 对比研究载荷步间转变导热系数等材料特性的影响&&104-109&&4.5 对比研究不同烧结道的温度场分布特征&&109-115&&4.6 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115-116&&4.7 对比研究使用基板的作用&&116-120&&4.8 对比研究扫描线长的作用&&120-122&&4.9 密度场结果分析&&122-124&&4.10 工艺参数及材料参数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124-133&&&&4.10.1 工艺参数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124-129&&&&4.10.2 材料参数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129-133&&4.11 本章小结&&133-1355 DMLS热应力场模拟&&135-151&&5.1 DMLS的特点&&135-137&&5.2 热弹塑性有限元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137-140&&&&5.2.1 热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特点与基本假设&&137-138&&&&5.2.2 塑性理论&&138-140&&5.3 热弹塑性有限元方法&&140-145&&&&5.3.1 本构方程&&140-142&&&&5.3.2 平衡方程&&142-143&&&&5.3.3 热弹塑性问题的求解&&143-145&&5.4 热应力场建模&&145-146&&&&5.4.1 热应力分析的边界条件&&145&&&&5.4.2 DMLS动态材料动态力学性质的处理&&145-146&&&&5.4.3 热应力场的耦合策略&&146&&5.5 热应力有限元模拟结果&&146-150&&5.6 本章小结&&150-1516 DMLS温度场的间接验证方法&&151-159&&6.1 引言&&151-152&&6.2 正交试验方法&&152&&6.3 实验内容&&152-155&&&&6.3.1 粉床铺粉密度及成型件密度的测量&&152-153&&&&6.3.2 使用基板与否表面形貌的比较&&153-154&&&&6.3.3 成型件成型区域的测量&&154-155&&6.4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155-157&&6.5 本章小结&&157-1597 基于神经网络的烧结宽度和烧结深度预测&&159-167&&7.1 引言&&159-160&&7.2 问题描述与建模&&160-161&&7.3 BP神经网络算法及其实现&&161-165&&&&7.3.1 训练数据的收集&&162-163&&&&7.3.2 数据归一化&&163&&&&7.3.3 网络训练和测试&&163-165&&7.4 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165-166&&7.5 本章小结&&166-1678 结论与展望&&167-173&&8.1 主要研究结论&&167-170&&8.2 主要创新点&&170-171&&8.3 展望&&171-173参考文献&&173-18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82-18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18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183-184致谢&&184-185论文声明&&185
> 工业技术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士论文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