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赫受文,个人推荐或是经典种田文完结推荐的,最好能给个文包~

我想要所有的赫受文 源赫贤赫等都行 必须银赫是受 希望是长篇或中篇经典一点的 谢谢啊_百度知道
我想要所有的赫受文 源赫贤赫等都行 必须银赫是受 希望是长篇或中篇经典一点的 谢谢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微盘里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求 赫受文_百度知道
求赫受文打包下载...最好有珉(珉豪)赫文的.有的亲能不能发给我呢,大感谢!!!邮箱:
我有更好的答案
珉赫文很少呢,我在赫受吧见过,不过好像没有txt格式的,我有一些其他的赫受文的压缩包(是我见过文最多的了,不过貌似有很多没完......)
我发给你好了~~~ 掌心中的花宴那个哦~~~
采纳率:6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求海赫文包或赫受文包!!注意是海赫(赫受)文不是赫海文!_百度知道
求海赫文包或赫受文包!!注意是海赫(赫受)文不是赫海文!
急求和赫受文!!最好是海赫!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是我自己收集的一些,你看看可不可以吧~
采纳率:6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赫海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古代经典公文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作品介绍】 李斯的《谏逐客书》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理透彻。所举大量的事实 有效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 法,使得文章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着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无怪乎后人称 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原文】谏逐客书作者: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 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此五人 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孝公用商鞅之法(8),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里(9),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 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 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5),废穰 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 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 之马, 建翠凤之旗, 树灵鼍之鼓 (19) 此数宝者, 。 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说之 (20) , 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 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if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 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 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Y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 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今弃击Y而就郑卫,退弹 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 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 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 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2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 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 粮者也(2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 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注释】 (1)过:错。 (2)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在位三十九年。 (3)由余:春秋晋人。入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 境千里,使穆公称霸。 (4)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 公闻其名,以五l(公羊)皮赎他,用为相。 (5)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迎为大夫。穆公出兵袭郑,蹇叔谏阻,不听。 秦军为晋军在サ鼗靼堋 (6)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用为大夫。公孙支: 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用为大夫。荐孟明于穆公,为人所称。 (7)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二十部落。 (8)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 仕魏为中庶子。入秦,说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 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商,称商君。孝公死,为惠王所杀。 (9)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n,大破魏军。魏献河西地于秦。商 鞅获楚师事不详。 (10)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 百里,始称王,在位二十七年。 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同为纵 横家。苏秦主合纵,合六国拒秦。张仪相秦惠王,主连横,散六国合纵,使六国 西向事秦。惠王卒,仪到魏为相卒。 (11)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张仪与司马错争论,张仪主张取三川,司马错主 张取蜀,惠王用司马错取蜀。当时张仪为相,故归功张仪。惠王死,武王立。命 甘茂取宜阳,通三川,也归功张仪。三川,东周以伊水、洛水、黄河为三川。巴 蜀,指今四川省。 (12)北收上郡:惠王十年,魏献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十五县。 (13)南取汉中:惠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汉中,今陕西南部。九 夷:楚地的各种夷族。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县。 (14)成皋:在今河南汜水县。 (15)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并西周,用范雎为相。范雎:参前《范雎说 秦王》篇。 (16)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 冉执政,封为穰侯。 华阳:芈戎,宣太后弟,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商县。 (17)内:同纳。 (18)昆山:即昆冈,出宝玉,在于阗(今属新疆)。随和之宝:相传春秋时随 侯救了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称随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剖 璞得宝玉,琢为璧,称和璧。明月之珠:即夜光珠。 (19)太阿: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龙渊、太阿、工布三宝剑。纤离:良 马名。翠凤:用翡翠羽毛作成凤形装饰的旗子。灵鼍(tu? 驼)之鼓:用扬子 鳄皮制成的鼓。 (20)说:同“悦”。 (21)if(ju?tí 决提):北狄良马。 (22)下陈:犹后列。 (23)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阳县)地的珠来装饰的簪。簪,定发髻的长针。 傅玑之珥:装有玑的耳饰。玑,不圆的珠。阿缟:东阿(在今山东)出产的丝织 品。 (24)随俗雅化: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 (25)搏髀(bì 闭):拍大腿以节歌。 (26)郑卫桑间:《礼?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 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卫国濮水上的地名。以上指当时民间的音乐。韶 虞武象:韶是虞舜时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的乐舞,故称武象。以上指当时的雅 乐。 (27)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三王: 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 (28)黔首:以黑巾裹头,指平民。业:立功业。赍(jī 几):给。 【白话翻译】 臣听说官吏在议论赶走客卿,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穆公求取士子,西面在西 戎那里得到由余,东面在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求得丕豹、 公孙支。这五个人不生在秦国,穆公任用他们,并吞了二十个部落,得以在西戎 称霸。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富裕兴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听 命,诸侯国亲近服从。俘虏了楚魏的军队,开拓千里疆土,直到现在国家治理强 盛。惠王用张仪的计划,攻取了三川的地方,向西并吞巴蜀;向北取得上郡;向 南占有汉中,包举众多夷族,控制楚国国都鄢郢;向东占据成皋的险要地区,割 据富腴的田地。于是解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向西服属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 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去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加强了王朝,杜塞了私家的 弄权, 侵占了诸侯国, 使秦国建成了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 都依靠客卿的功劳。 从此看来, 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啊?假使四位君主辞退客卿不接纳,疏远士子 不任用,这是使得国家没有富裕的实际,秦国没有强大的声望。 现在大王得到昆冈的宝玉,有宝贵的随珠和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 驾着纤离马,竖立着翠凤旗,架起了鼍皮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样都不生产, 王上却喜欢它们, 为什么?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夜光璧不能装饰朝 廷,犀牛角、象牙制的器物不能成为玩好,郑魏的美女不能充实后宫,if好马 不能充实宫外的马棚,江南的金锡不能用,西蜀的丹青不作为采色。用来装饰后 宫、充实后列、娱乐心意满足耳目的,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嵌着宛 珠的簪子、配上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织的衣服、锦绣的修饰品都不能进用,而化 俗为雅、艳丽美好的赵女也不立在旁边。敲着瓦Y瓦器、弹着筝、拍着大腿唱呜 呜以满足视听的,是真正秦国的音乐。郑卫桑间的民间音乐、韶虞武象的朝廷乐 舞, 都是别国的音乐。 现在抛弃击Y接近郑卫的音乐, 不用弹筝而用韶虞的雅乐, 这是为什么?要使情意酣畅于眼前以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录用人才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不是秦国人就去掉,是 客卿就赶走,那末所看重的在于女色音乐珠宝玉器,所看轻的在于人民,这不是 跨越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臣听说土地广大的粮多,国家大的人多,军队强盛 的战士勇敢。因此泰山不推掉泥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黄河和大海不摈弃细 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广;王者不拒绝众民,所以能够宣扬他的德教。因此, 土地不论四方,百姓不分国别,四季充实美好,鬼神来降福,这是五帝三王之所 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辞退宾客去为诸侯建功立业,使得 天下的士子后退而不敢向西, 停步不进秦国,这就是所谓帮助寇盗兵器并且给与 粮食啊。【赏析】 《谏逐客书》是古代一篇优秀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一,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 该文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 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 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 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 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 度。 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 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 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 。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 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 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 件。以此看来《, 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 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 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 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 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 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 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 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其次, 《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笔者以为“对事的论 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 式。 “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 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 尚虚文” ,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 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 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 文本质,重论断” 。 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 断,判断、 决断之谓, 对事的是非、 得失、 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 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 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 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 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 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 奏、 表、 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 , 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 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 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 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 上谏书。”)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 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 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 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 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 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 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 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 有感染力。 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 如在论证的首层, 四君用客(实笔) 与“却客不内”(虚笔) 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 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全文在逻辑关 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 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 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 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 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 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 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 引申到极点。 这种由轻到重、 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 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再者《, 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 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 文者具有确定性。 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 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 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 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 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 文章这样 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 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 是没有道理的。 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 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 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 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 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 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 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 价:“烦(顺) 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 ”顺着 秦王的感情、 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 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 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 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 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 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 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 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 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 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 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 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 中体现最为突出。 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 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 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 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东西不产在秦国而可以宝爱的多,士子不生在秦国而愿意效忠的多。现在赶 走客卿来帮助敌国,减少百姓来加多敌国的力量,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在诸侯 国建立怨仇,要想国家没有危险,是不能得到的。 (周振甫)【历史背景】 据 《史记?李斯列传》 记载, 韩国派水工从郑国到秦国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 以实施“疲秦计划”。后事泄被发现,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 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 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尽管惶恐不安, 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 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更多文言文学习文 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http://www.xigutang.com)【前因后果】 本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 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 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 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 逆鳞, 而功成计合, 此上书之善说也。 ”当时赶走客卿的主张, 已得到秦王同意。 李斯反对赶走客卿, 触犯秦王, 所以称“批逆鳞”, 却能“功成计合”, 这跟“顺 情入机,动言中务”有关。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 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历举穆公、 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又以“向使四君 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 转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 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 言中务”, 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 河海的比喻, 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 危殆。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入关告谕【原文】 刘邦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 【先入关者王之】。 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 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 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翻译:】 “民众被秦朝苛严刑峻法迫害很久了,说句不同的意见就会被灭族,发句牢 骚就会被斩首。我和各位诸侯有约定,【谁先进入关者,就当关中的王】,我应 该会成为关中的王的。现在我向大家宣布,全部废除秦朝的峻法,只规定三条法 律,杀人的处死,伤人或者合偷东西的按情节轻重判罪。官吏人民各司其职,各 安生计。 我们之所以来这里, 是为民众除害, 不是想来推动危害大家, 不用惊恐! 而且我们之吾所以驻军霸上,是等待诸侯们到来而商定大事,实践承诺的。” 【析】 刘邦率军十万攻占秦朝首都咸阳,接受张良、樊哙的劝告,依依不舍地暂别阿 房宫的金银美女,驻军灞上,以关中王身份召集关中各县父老和留用的旧官吏,到 咸阳附近各地颁布安民告示,此即历史上那个以“约法三章”著名的《入关告谕》 (见《史记?汉高祖本纪》。 ) 清人王符曾在他辑录的《古人小品咀华》中,对《入关告谕》的总评是: “入关 一诏,不独四百年帝业所基,实一代文章之祖。高视阔步,笼罩万千,能使拔山者 丧魂。 ” 真正能使自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最终在垓下丧魂自刎而亡的,当然不 是这不足百字的告谕,而是这篇告谕所蕴藏的巨大的政治智慧。它在楚汉之战尚未 交火时就预示了刘邦一方的胜利。所谓“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 告谕迎面破题第一句是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一语道出了关中人民的百年衷曲! ,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虽然日渐强大,以致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但法家 的那一套严刑峻法确是防范民众如仇寇,作践百姓如土芥。长期在恐惧中战栗的关 中人民闻此体恤之言, 怎能不破涕为笑生久旱逢甘霖的大欣喜?箪食壶浆以迎救星, 哪里还问来者是秦人还是楚人? 从商鞅变法时开始实行的一人犯罪合族诛戮、邻里连坐,到统一中国后的严禁 民间收藏兵器,秦的苛法多矣。 “入关告谕”则单举其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 条“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以彰其苛。炎黄子孙本来是有言论自由传统的。相传 唐尧之世治国者在公共场合特设“诽谤之木” (华表的前身) ,听任庶民在上刻文批 评国政; 《国语》上记载,周厉王招募卫国的巫师做秘密警察“使监谤者以告”“国 , 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放) (厉)王于彘(地)。 ” 可是,实行商君法制后,民众却只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只有逆来顺受 的义务, 再无议政议事的权利。 商鞅明确地提出 “刑用于将过” ( 《商君书?开塞篇》, ) 即要管制思想言论,将“犯罪”消灭于萌芽状态。 “诽谤者族” ,就是将非议朝政者 视为犯上作乱处以满门抄斩; “偶语者弃市” ,是发现两个人在对谈就将他们吊死在 街头。为什么刘邦不举“焚书坑儒”以证秦之暴呢?“焚书坑儒”只及于有参政议 政欲望的读书人,而以“诽谤”“偶语”为禁忌,则是要把天下人尽皆变为任其役 、 使宰割的驯服牲畜。在暴秦恐怖政治下生活的人们“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 不言”《史记?秦始皇本纪》。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酷虐更痛苦的吗? ( ) 针锋相对地,刘邦提出仅“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即杀人者死,伤人的和偷盗的 治罪(不诛及家人邻居) ,其余的秦朝法律禁令一概作废。虽然只是临时约法,汉朝 建国后也没有完全兑现,但此一承诺已足使关中父老有倒悬得解之感,归心于刘邦 如黄河之赴海。 接下来,刘邦宣示了进军关中的目的: “此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 毋恐。 ”这话自然不能当真。司马迁记此前刘邦贫贱时,观秦始皇出巡排场之盛大, “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据有天下后,在未央宫里大宴群臣,踌躇 满志地对他父亲说: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老二) (出)力, 今某之业就,孰与仲多?”其步武秦皇,攘夺天下为私产的鄙恶心理毫不掩饰。然 自古以来,争天下者又莫不讲究师出有名,莫不打着除暴安良、伐罪吊民的正义大 纛。刘邦这篇告谕的新意在于:他扬言“为父兄除害” ,换言之,即他是以关中人民 的子弟兵自居。 这一点是颇不寻常的。 从前, “牧民” 的文武官员视百姓如马牛羊豕; 时至 20 世纪仍有地方官员以人民的“父母官”自命呢。虽然古人也有子弟兵一说, 如唐人杜牧、宋人王安石追论项羽自刎时分别有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江东子 、 弟今虽在”云云,但那个“子弟”近于实指。因项梁项羽叔侄在江东起兵,确是以 项氏家族子弟为基干队伍的。历代造反者也多以本宗本族子弟拉起队伍,并扯出绣 有本姓氏的旗帜。刘邦并非关中秦地之人,他许诺为之除害的“父兄”显然是非血 缘和地缘意义上的称谓。 呜呼,欲用民心之时,刘邦这样的野心家、政治谋略家,以子弟自居,对百姓 是何等谦卑恭敬!等到江山入囊、龙椅坐稳,便露出了鱼肉天下、残民以逞的真面 目。由此看来,刘邦的为民除害以德取天下,不如说是政治投机以智取天下。 楚汉之争中刘邦对项羽的胜利生动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可是, 封建统者昧于他们贪婪的本性,是很难真正认同这条道理的“逆定理”――失民心 者失天下――的。此属本文题外之话,不说也罢。 反刍两千多年前刘邦的这篇安民告示,我咀嚼出的味道难以言表。我感兴味的 不是它的辞章之突兀精警,而是它的内涵之丰赡邃远。以千古一局观之,其振顽起 懦之力,终属有限;其兴感寄慨之用,似永无涯。相关人物 宁越 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 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见汉刘向《说苑?建本》。唐李白《上安 州李长史书》:“幸容宁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 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 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 30 年,就不用再种田 了。” 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 读 15 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 15 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 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相传晋时有人犯夜禁被捉到宫里。长官王安期问他为什么犯禁,他说因为 在老师家学习,不知不觉夜深,所以犯禁。王听了说:“责罚象宁越那样勤学的 人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这人送回家。见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政事》。 战国时齐人攻打廪丘,赵国派孔青率领死士前往救援,抵御齐人,结果大 败齐军,俘获齐军战车两千辆,将三万具齐军的尸首葬成两座大坟。 宁越对孔青说:“这些车辆、尸首若不加利用太可惜了。不如把齐兵的尸 首还给齐人, 在齐国境内再发动一次无形的战役,让战车能发挥另一种运输的功 能,而齐国的府库就会因掩埋这些尸首而耗竭。” 孔青说:“万一齐人拒绝收尸,那该怎么办?” 宁越说:“率军出征作战,不能得胜,是罪一;只准百姓出征,不准百姓 返国,这是罪二;不肯接纳战死沙场百姓的尸首,这是罪三。有这三罪,百姓就 会怨恨君主,无心尽忠君主,君主无法驱使百姓效力,这就叫二次进攻。” 宁越可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用武能以力取胜,用文能以德取胜。 徐尚 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 苏秦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 317 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 一带) 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 可谓“一怒而天下惧, 安居而天下熄”。 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 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 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 入。 杜赫 《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 5 篇。 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 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 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 鸟惊觉, 又会把使鸟惊飞。 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 才会捕到很多鸟。 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 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 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周最 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 所以成不了大事。《战国策》中涉及的 21 篇。 齐国派周最出使韩国,胁迫韩国任命韩扰为相国,罢免公叔。周最为此很 苦恼,他说:“公叔和周君的关系很好,派我出使韩国,使韩国废掉公叔而立韩 扰为相。俗话说:‘人在家里生气,一定会把怒容在大庭广众之下表露出来。' 如果公叔怨恨齐国, 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他一定会和周君绝交从而痛恨于我 呀。”史舍劝道:“您就去吧,我会让公叔尊重您的。” 周最来到了韩国,公叔非常愤慨。史舍见公叔说:“周最本来不想出使韩 国,是我私下里强迫他来的。周最不想来,是为了您好;我强迫他来,也是为了 您好。”公叔说:“请您说说您的理由。”史舍回答道:“齐国一个大夫养了一 条很凶猛的狗,不能呵斥,呵斥它就要咬人。有一位客人想试试,先小心地盯住 它,轻轻地呵斥,狗没有动;又大声呵斥它,狗竟没有了咬人的意思。周最以前 有幸能够侍奉您, 这次不得已才出使韩国。 他将按照礼节慢慢地陈述齐国的要求, 韩王一定以为齐王并不急于这样做,一定不会答应这个要求。如果周最不来,别 人一定也会来出使的。来的人和您没什么交情,又想要讨好韩扰,出使肯定会很 快,说话的口气一定很急切,那么韩王一定会答应他。”公叔说:“好。”于是 就很敬重周最。韩王果然没有让韩扰取代公叔为相。 陈轸 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 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 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 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 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 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 成功。 召滑(shào huá) 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 个精明的军事 家和外交家。 前 317 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 昭滑救吕,大概 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 前 314 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 《赵策二》: 齐破燕,赵欲存之。乐毅谓赵王曰:「今无约而攻齐,齐必雠赵。不如请 以河东易燕地 于齐。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是二国亲也。以河东之地 犟齐,以燕以 赵辅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齐。是因天下以破齐也。」王曰: 「善。」 乃以河东 易齐,楚、魏憎之,令昭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 前 312 年,楚两败于秦之后,丢失了鄢郢、汉中之地,张仪又企图再次对 楚国发动外交攻 势。 《楚策一》: 张仪相秦,谓昭雎曰:「楚无鄢郢、汉中,有所更得乎?」曰:「无有。」 曰:「无召 滑(原作昭过,形近而误)、陈轸,有所更得乎?」曰:「无所更得。」 张仪曰:「为 仪谓楚王逐召滑、陈轸,请复鄢、郢、汉中。」昭雎归报楚王,楚王说之。 有人谓召滑曰:「甚矣,楚王不察于尊名者也。韩求相工陈籍而周不听; 魏求相綦母恢 而周不听,何以也?周曰是列县畜我也。今楚,万乘之犟国也;大王,天 下之贤主也。 今仪曰逐君与陈轸而王听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仪重于韩、魏之王也。 且仪之所行, 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贵富者魏也。欲为攻于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 绝其交,内逐 其谋臣。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故逐之,则楚无谋\臣矣。今君能 用楚之众,故 亦逐之,则楚众不用矣。此所谓内攻之者也,而王知察。今君何不见臣于 王,请为王使 齐交不绝。齐交不绝,仪闻之,其效鄢郢、汉中必缓矣。是昭雎之言不信 也,王必薄之 。」 可见,此时召滑已经是“能用楚之众”的抗秦派第一人物和张仪的眼中钉 了。 此策中的谓召滑者, 是一个爱国心很强、联齐抗秦意志很坚决的外交人物, 有可能就是 屈原。 召滑后来大概没有被放逐,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离开了楚国。他被派往 越国,开始从 事一项大胆的征服计划。 到了前 306 年, 《楚策一》范环谓楚王: “且王尝用昭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塞濑胡而郡江东。 计王之功,所 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 昭滑在越 5 年(前 311-前 307 年),其具体事迹已不得而知,但设郡江东、 征服了越国的 大部分地区,应该是无疑的。在前 312 年楚国遭秦国重创后,昭滑灭越对 楚国来说,是一 项重要的成就。现在就可以对怀王这么说了:“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 刷耻;必且取 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侯。” 苏厉 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 也同样闻名遐迩, 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 务。《战国策》中涉及的 8 篇。 《史记 苏秦列传》中有对苏代,苏厉的详细介绍。 乐毅 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 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 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 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 295 年)所灭(参见赵攻 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吴起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 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 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 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佗 《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 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 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 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 前 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 下地劳动,总是把 《五经》 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 王廖 战国时人。名将兼兵法家。《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 后”。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 之朋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 赵奢 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 当届贵族。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战国八将领之一, 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 324― 前 299 年)到赵孝成王(前 265―前 245 年)时期,享年约 60 余岁。 赵奢的早期活动不详。据《战国策?赵策》载,他对赵胜说:“奢尝抵罪 居燕,燕以奢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辖今张家门以东,吕平以北) 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据此,他可能参与过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 而在惠文王四年(前 295 年) “沙丘之乱”后,赵成、李兑专权,迫害武灵王近 臣,正值燕阳王召贤,赵奢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为那守。赵惠文王十二年 (前 287 年)李兑失势,受其迫害者陆续回国,赵奢可能此时才回到赵国。 田忌 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 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 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田忌在孙膑的谋略和协助下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 一次是桂陵之战。齐威王四年(前 353 年),魏惠王围攻赵国的邯郸,赵求 救于齐。齐威王认为魏在邯郸城下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已筋疲力竭,出兵时机成 熟,便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田忌原拟直接进攻魏主力, 后采纳孙膑“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趁魏国国内防务空虚,直 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攻赵的魏军“释赵而自救”,待魏军回兵时,中途予以截 击。结果,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 廉颇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以下是仅存的关于廉颇的史料。 廉颇,生于公元前 327年卒于公元前 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 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 298―前 266)、赵孝成王(前 266―前 245)、赵悼襄王(前 245―前 236 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 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 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 285 年)在中 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 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 283 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 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 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 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 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过秦论》与《阿房宫赋》之比较 陈从政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 古,同为文苑奇葩。 异体 第一,写作手法不同。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 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 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 2 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 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 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 “论”“赋”异体,手 法不同。 第二,立论角度不同。 《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 秦之比, 强秦与陈涉之比, 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 两两比较, 只为激出末句。 “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 《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 珠砾, 弃掷逦迤”, “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同构 第一,写作目的相同。 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目睹了这一切,便极力主张行“仁 政”以“安民”。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其《过秦论》的目的即是借说秦之过而 劝汉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 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此文是为了以古鉴今,针砭时政。 第二,灭亡原因相同。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 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 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 第三,全文结构相同。 《过秦论》全文 5 段,前 4 段叙史,概括了秦自孝公(公元前 361 年)崛 起,到二世灭亡(公元前 207 年)的整个兴亡过程,末段议论,归纳出秦灭亡原 因。《阿房宫赋》全文 4 段,前 3 段描写,详尽地描绘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美 人珍宝之多和“秦爱纷奢”之状,末段发出感叹,总结秦灭亡的教训。两文都是 前叙后论,篇末明旨。 第四,都用铺排渲染。 《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 “铺张扬厉”。如叙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 吞八荒之心”;叙九国之师攻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 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 秦”; 始皇“威振四海”是“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大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 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极写楼阁密而奇;“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 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写宫女多而美;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 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写秦王生活奢而糜。铺排渲染之中溢出文章之“主意”。 第五,语言整齐峻拔。 《过秦论》多用骈偶,工整雄峻。如首段末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以 下“内”“外”对应,一气呵成;第 2 段首句“蒙故业,因遗策”以下“南 取”“西举”“东割”“北收”并举,气吞九州。《阿房宫赋》首句即奇,“六 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钱钟书说它“发唱惊挺,操调险急”(《管 锥编》),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样的四字句更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此外,两文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生动, 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主要内容】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 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 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 实作出高度概括。 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 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 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 5 段。秦国 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 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 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 武将, 一一列名, 显得有声势; 写秦始皇, 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 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字词整理】 1、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读 z?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读 ju?。) ③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读 yǐng。) ④ Ii棘矜,非??铩也(“I”通“锄”。读 chú。) 2、 一词多义 ①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②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③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⑤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动词) ⑥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 (兵器, 名词。 下文“信臣精座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 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⑦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⑧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⑨ 遗 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跌,丢失,动词) ⑩ 策 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名词) 3、 词类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② 子孙帝王尤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 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③ 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序”带宾语“八州”, 用作动词: 安排, 布置, 引申为“统辖”。) ⑤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⑥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 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像 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⑦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方位名词“内”、 “外”分别作“立”、 “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内,对外。) ⑧ 流血漂橹(漂,动词使动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⑩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 古今异义 务耕织(从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承受) 西举巴蜀(攻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来,召纳) 相与为一(援助)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作为,认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认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云集而响应(象回响一样应) 将数百之众(带领) 斩木为兵(兵器) 嬴粮而景从(担负,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肴山以东)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复仇)过秦论 贾谊【题解】 《过秦论》,论秦之过也。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 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 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 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鲁迅先生对贾谊《过秦论》的评价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 文”(《汉文学史纲要》),富有气势美。从内质看,述史实,渲染铺张,材料富 瞻,发议论,简炼透辟,见解情微。从外形看,起伏多变,文笔放荡,论证严密, 语言优美。写秦兴,气焰赫赫,不可一世;写秦亡,急转直下,迅速覆灭;最后 是一锤定音,推出全文论点。读这样的文章,不仅使人晓喻历史经验教训,明白 国家兴亡之理,而且为文章的磅礴气势而折服,而叹赏。(摘自《应用写作》杂 志 1988 年第 4-5 期《谈论说的气势美》) 【作者简介】 【 贾生 作者: 唐?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前 200-前 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 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 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 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 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 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 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 很大。 鲁迅曾说, 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 沾溉后人, 其泽甚远。 《汉 ” 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 谪居长沙三年,作《f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 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辞赋之要, 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 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 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原文(上)】 过秦论?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 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 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 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 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 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 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 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 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 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 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 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 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 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 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i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 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e大,比权量力,则不可 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 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上)】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 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 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 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 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 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 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 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 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 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 (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 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 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 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 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 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 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 解散了, 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 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 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 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 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 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 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 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 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 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 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 中在咸阳, 去掉刀刃和箭头, 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 以便削弱百姓 (的反抗力量) 。 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 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 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 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 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 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 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 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 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 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 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 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 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 的策略, (陈涉) 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 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 功业完全相反, 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 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 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 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 死在人家手里, 被天下人耻笑, 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 势发生了变化啊。 【书评(上)】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它最早附 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 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 所撰专著 《新书》 当由后人搜辑而成, , 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 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 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 如清人姚鼐在 《古文辞类纂》 中评它为“雄骏宏肆”, 近人吴]生在 《古文范》 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 如一笔书, 大开大阖”。 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 气“盛”的文章。 因此吴]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这篇小文就想先从气势 充沛这一点谈起。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 (如第 2 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 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 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 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 《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 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 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 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 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 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 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 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 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一、 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 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 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 兴到秦王朝之亡, 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 定时间内的某一点, 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 使人不仅看到“线”, 还看到“线” 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 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 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 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 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 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 1 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 举”“囊括”“并吞”等词, 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 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 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 2、第 4、第 5 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 枚举。 所谓“铺张扬厉”, 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 这样, 气势自然就充沛了, 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 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 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 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 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 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 先盛后衰、 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 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 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 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 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 1 段着重写有野心,第 2 段着重写有实力,第 3 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 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 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链之费”和 第 3 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 一方面, 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 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 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 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 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 3 段。第 3 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 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 多费笔墨, 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 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 3 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 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 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 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 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前面说过,第 3 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 3 段与第 2 段 还不一样。第 2 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 3 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 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 4 段开头处, 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 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 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 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 得出结论, 即所谓“断”。 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 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 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 文章须能放能收, 能开能合, 始见本领。 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 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 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 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 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 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 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 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 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 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 (上) 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原文(中)】 过秦论?中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 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 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 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 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 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 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 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 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V褐,而饥者甘糟糠。天 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 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 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 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 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 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 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 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 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译文(中)】 《过秦论》(中)译文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 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 为什么会象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 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 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 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 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 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 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 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 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 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 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 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 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 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 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当今秦二世登上 王位, 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 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 执正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 用忠贞贤能的人, 君臣一心, 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 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 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 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 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 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 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 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 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 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二 世不实行这种办法, 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 重新修建阿房宫, 使刑罚更加繁多, 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 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 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 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 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 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 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 与灭亡的关键, 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 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 这样, 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 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 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 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原文(下)】 过秦论?下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 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Ii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 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 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 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 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 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 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 小邑,伐并大城,得i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 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 民以待其弊, 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 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 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 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 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 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 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 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 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 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 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 而社稷安矣。 【译文(下)】 秦朝兼并了诸侯,山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 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 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 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 销不封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 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 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 做交易, 图谋他的主上。 大臣们不可信用,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 子婴登位, 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 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 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 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 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 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 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 为他们打开关塞, 结果山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 难道是因为勇气、 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 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 不轻易跟敌方作战, 紧闭关门据守险塞, 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 诸侯们出身平民, 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未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 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 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 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 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 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 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 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 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 主上之过, 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 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 此, 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 而忠臣不敢进谏言, 智士不敢出主意, 天下已经大乱, 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 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 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 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 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 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 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 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 的历史, 验证以当代的情况, 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 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 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 做到取舍有序, 变化适时, 所以历时长久, 国家安定。 【总结】 贾谊的三篇过秦论 《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 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 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 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 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 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 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 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 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 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 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相关人物 宁越 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 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见汉刘向《说苑?建本》。唐李白《上安 州李长史书》:“幸容宁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 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 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 30 年,就不用再种田 了。” 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 读 15 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 15 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 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相传晋时有人犯夜禁被捉到宫里。长官王安期问他为什么犯禁,他说因为 在老师家学习,不知不觉夜深,所以犯禁。王听了说:“责罚象宁越那样勤学的 人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这人送回家。见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政事》。 战国时齐人攻打廪丘,赵国派孔青率领死士前往救援,抵御齐人,结果大 败齐军,俘获齐军战车两千辆,将三万具齐军的尸首葬成两座大坟。 宁越对孔青说:“这些车辆、尸首若不加利用太可惜了。不如把齐兵的尸 首还给齐人, 在齐国境内再发动一次无形的战役,让战车能发挥另一种运输的功 能,而齐国的府库就会因掩埋这些尸首而耗竭。” 孔青说:“万一齐人拒绝收尸,那该怎么办?” 宁越说:“率军出征作战,不能得胜,是罪一;只准百姓出征,不准百姓 返国,这是罪二;不肯接纳战死沙场百姓的尸首,这是罪三。有这三罪,百姓就 会怨恨君主,无心尽忠君主,君主无法驱使百姓效力,这就叫二次进攻。” 宁越可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用武能以力取胜,用文能以德取胜。 徐尚 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 苏秦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 317 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 一带) 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 可谓“一怒而天下惧, 安居而天下熄”。 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 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 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 入。 杜赫 《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 5 篇。 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 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 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 鸟惊觉, 又会把使鸟惊飞。 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 才会捕到很多鸟。 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 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 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周最 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 所以成不了大事。《战国策》中涉及的 21 篇。 齐国派周最出使韩国,胁迫韩国任命韩扰为相国,罢免公叔。周最为此很 苦恼,他说:“公叔和周君的关系很好,派我出使韩国,使韩国废掉公叔而立韩 扰为相。俗话说:‘人在家里生气,一定会把怒容在大庭广众之下表露出来。' 如果公叔怨恨齐国, 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他一定会和周君绝交从而痛恨于我 呀。”史舍劝道:“您就去吧,我会让公叔尊重您的。” 周最来到了韩国,公叔非常愤慨。史舍见公叔说:“周最本来不想出使韩 国,是我私下里强迫他来的。周最不想来,是为了您好;我强迫他来,也是为了 您好。”公叔说:“请您说说您的理由。”史舍回答道:“齐国一个大夫养了一 条很凶猛的狗,不能呵斥,呵斥它就要咬人。有一位客人想试试,先小心地盯住 它,轻轻地呵斥,狗没有动;又大声呵斥它,狗竟没有了咬人的意思。周最以前 有幸能够侍奉您, 这次不得已才出使韩国。 他将按照礼节慢慢地陈述齐国的要求, 韩王一定以为齐王并不急于这样做,一定不会答应这个要求。如果周最不来,别 人一定也会来出使的。来的人和您没什么交情,又想要讨好韩扰,出使肯定会很 快,说话的口气一定很急切,那么韩王一定会答应他。”公叔说:“好。”于是 就很敬重周最。韩王果然没有让韩扰取代公叔为相。 陈轸 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 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 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 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 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 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 成功。 召滑(shào huá) 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 个精明的军事 家和外交家。 前 317 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 昭滑救吕,大概 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 前 314 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 《赵策二》: 齐破燕,赵欲存之。乐毅谓赵王曰:「今无约而攻齐,齐必雠赵。不如请 以河东易燕地 于齐。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是二国亲也。以河东之地 犟齐,以燕以 赵辅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齐。是因天下以破齐也。」王曰: 「善。」 乃以河东 易齐,楚、魏憎之,令昭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 前 312 年,楚两败于秦之后,丢失了鄢郢、汉中之地,张仪又企图再次对 楚国发动外交攻 势。 《楚策一》: 张仪相秦,谓昭雎曰:「楚无鄢郢、汉中,有所更得乎?」曰:「无有。」 曰:「无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典言情暖文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