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孤儿视频,你怎么看

“格斗孤儿”迎来新生,反思还不能停步
高路 时评作者在大凉山和成都间兜兜转转好几回的 “格斗孤儿”,有望重回成都,重操“旧业”。只不过,这回他们再也不是“黑打”了,而是体校的一名学生。恩波格斗俱乐部挂了块新牌——阿坝州体校的分支机构。俱乐部将招收摔跤、散打、拳击3个科目的学生,今年冬训共有300个孩子参加,这些贫困的格斗儿童可以通过选拔重返俱乐部。俱乐部也已经引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全科教育,孩子们不仅可以接触格斗技术,也可以接触文化课。重回成都,要翻越的还是那些山路,但境况已经完全不一样。成为体校的分部,这意味着进入正规的教育系统和体育人才选拔系统,管理更严格了,孩子的生存环境有了保障,公众可以更放心一点。更重要的是,公共资金得以通过这个渠道进入俱乐部。俱乐部不再是孤军奋战。为这么多孩子设立一个全科教育,是需要巨大成本投入的,我相信,俱乐部之所以能这么做,一定是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的。对孩子而言,格斗仍然可能是他们生活的大部分,但已经不是全部了,有了全科教育,格斗、商演也不再是他们唯一可看得见的未来。他们有机会走职业化道路,也有机会走读书这条路。他们可以当运动员,进入省队,参加全国甚至世界比赛;也可以像一般孩子一样继续读书深造。这比事发之初,将学生强行带离并送回家乡,无疑更灵活,更有实际意义。在决定送回孩子的时候,孩子不想离去的场面一度引发公众沉思。一般认为,政府介入是为了帮助孩子,可为什么面对前来解救自己的人,面对公众舆论的支援,这些孩子却显得很抵触呢?显然格斗俱乐部的存在对这群孩子而言有特殊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照顾和期盼,让他们的人生有了意义。“格斗孤儿”并非只是简单的教育问题。送回大凉山里固然简单明了,在社会各界的援助下,孩子们也许可以吃穿不愁;在教育部门的干预下,九年制义务教育也能得到保证,但谁又能保证这些孩子会坐在课堂里?强制把他们摁在课堂的板凳上是不行的,不能给出希望,他依然会选择离开家乡,而格斗俱乐部就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也用不着妖魔化格斗,只要能纳入规范化管理,依法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成为搏击的工具,不过度商业化,孩子们追逐拳击散打冠军的梦想,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社会从反对到宽容,从批评到理解,从一厢情愿地解救到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相关部门能想明白这里面的利害关系,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送回老家很容易,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则很难。政府的做法无疑是从孩子的切身利益出发设计的,这正是公众一直呼吁的积极行政,而不是消极应对。但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反思。能带来这一变化,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体校向民间俱乐部敞开了大门,可民办的俱乐部和公办的体校,到底在运作上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同样为了解决孩子的教育和未来生计问题,挂了体校的名,就能得到公共财政支持,成长空间豁然开朗,而俱乐部则只能自生自灭,前后反差这么大,原因在哪呢?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能提前介入,当初的旁观是不是也是一种不作为呢?可见,态度比所谓的规则更重要,公共投入得跟着人走,而不是跟着身份走,多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很多事情就不会无解。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面试热点:“格斗孤儿”何去何从_面试_中公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 >
面试热点:“格斗孤儿”何去何从
09:18:04| 来源:陈金晶
【热点背景】
日前,一段讲述&格斗孤儿&的视频曾在网络引发热议。视频中介绍了两名失去了双亲,无依无靠的小男孩小龙和小伍的故事。两人都是14岁,是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的队员。俱乐部先后收养了400多位像他们一样失去双亲无所依靠的孩子,他们的梦想都是拿到UFC金腰带。
俱乐部之所以收养这些&格斗孤儿&,是俱乐部的创始人恩波的想法。他18岁开始练习散打,后成为一名武警战士。恩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服役期间,曾经下基层做军事指导。在那里,他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在山上、在街边游荡。恩波打听了一下,发现这些孩子几乎都没有家人照顾,有些是孤儿,有些是家里太穷管不了。恩波称,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想法,如何去帮助这些孩子。2001年,恩波退伍后通过从事建筑工程积攒了一些资金,组建了一支武术散打队,开始招收孤儿进行培训。恩波称散打队至今已经走出数百名孩子,有的在经商,有的成为特警,有的已经成为全国散打冠军。
新闻被报道后,教育部副巡视员王岱回应称,组织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孤儿来从事这项工作,存在社会道德问题,容易引起一些其他机构的效仿。同时该事件也引起了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格斗俱乐部收养的来自凉山州越西县的孩子全部被带回家。有一位接受其采访的孩子阿杰曾说自己坚决不走,但当天他也被强迫按下了手印,必须回去。
有的网友认为,对于失去双亲的孩子,能够在生存之外学到一技之长是一件好事。也有网友担心,孩子投身格斗而非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可能仍会遇到生存的危机。更有网友质疑被带走的&格斗孤儿&日后的出路。
最终,伴随着多方争议的声音,恩波格斗俱乐部还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获得了体校资质,曾经被&遣送&的孩子们可以选择继续回来训练与学习,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接受其他文化课程,毕业还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
【命题预测】
对于恩波格斗俱乐部招收格斗孤儿事件,你怎么看?
【中公参考答案】
1.恩波俱乐部收养格斗孤儿,也是基于帮扶的目的,我们在对格斗孤儿给予同情的同时,更应该对其抚养及教育问题加以深思。
2.恩波俱乐部的建立本身是一种爱心之举。对很多孤儿来说,如果不参加格斗训练,现有的情况下他们顶多只能挣扎在生存线上,成年以后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俱乐部给他们的人生开启了新的契机,至少未来在就业市场上,他们多了选择的机会。
3.(1)但如果站在儿童权利的角度,站在人性尊严的角度,这些儿童看起来&自愿&的选择,只是社会现实对他们的另一种强迫。(2)同时,竞技体育毕竟存在风险,参与格斗竞技存在伤残的可能性,且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好斗的性格,不利于格斗孤儿身心健康发展。
(1)对于&恩波&格斗俱乐部的孤儿进行后续跟踪回访,了解他们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帮助。
(2)民政部门担起责任,加大对于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帮扶。教育部门加大对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3)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作用,同时利用网络捐助等多种方式解决孤儿抚养及入学问题。
(4)提高儿童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对于儿童教育培训市场加大监管力度。
&关注中公教育微信wwwoffcn,政策问题实时答,考试信息不漏看。
(责任编辑:李茜)
相关文章阅读
扫码关注中公教育微信微信号:wwwoffcn《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  原标题:格斗“孤儿”曝光后引争议:练这个就为改变命运
  阿坝州马尔康训练馆,小伍(左)和小伙伴聊天。新京报记者 陶若谷摄
八角笼,对边直径9.14米,高1.8米。拳手戴着拳套,五指分开,在笼中角斗。除了把对手击倒,让他降服,你几乎退无可退。它是MMA(综合格斗运动)顶级赛事UFC使用的标准器械,也是所有格斗士心中的战场。
一群来自四川凉山、阿坝等山区的孩子,大多数是“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成都一家俱乐部免费收留、养育,踏上未来通往UFC的漫长征途。
铁笼子里有他们的梦。一个脱离贫穷的梦,一个希望获得归属感、获得尊严的梦。肌肉和伤疤让他们勇敢,闪闪发光的金腰带,照亮改变命运的希望。
7月20日,一段视频将他们推向公众视线。
“笼中,两只困兽。厮杀,无处可逃。你的武器,只有你的身体。没人在乎你的出身,降服,是唯一的目的。”这是国内一档格斗栏目的介绍。有人觉得,十几岁的孩子本该是接受教育的年龄,却被送上格斗赛场。有人觉得,可能这样的梦过于残酷,但对于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有什么比没有一个家更残酷呢?
人们看到这些孩子的苦难和恐惧,也看到斗志和温情。
唯一没看到的,就是后退。
  小勇和奶奶在一起。新京报记者 陶若谷 摄
舆论漩涡中的孩子
视频发出来的时候,俱乐部已经从成都大本营来到阿坝州州府马尔康。
“我正忙比赛的事,没细看,我还转发了。”俱乐部运营总监朱光辉说,如果没这场风波,他应该正专心准备8月8日在马尔康举办的一场MMA挑战赛。
很多队员也转发了。接触过这项运动的人,对铁笼子并不陌生。他们没有想到,十几岁的孩子在笼子里拳脚相向、缠绕争斗,击中了人们的视觉神经,产生不适感。“家里只有洋芋”,从一个大凉山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又引起无限悲悯。
一夜之间,“格斗孤儿”四个字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质疑声接踵而至,俱乐部被扣上很多帽子,“非法收养”、“利用孤儿谋利”、“剥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人身控制”等等。很快就有消息称,凉山民政部门将安排当地未成年人重返学校。
视频中“吃洋芋”的男孩小伍,彝族,来自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他比其他孩子更黑一些,训练时,汗珠一滴一滴顺着脖子往下流,他没有伸手擦,继续出拳,打在手靶上,发出一声又一声闷响。
三年前,奶奶把他送来俱乐部。他训练十分刻苦,用心琢磨每个动作,现在已经是队长。他的照片高高地挂在训练馆的墙上,双手叉腰,露出六块神气的腹肌。
“我就说错那一句话,他们就给放出来。我后面说干爹对我们很好,他们都剪了。有些人把干爹说得很坏似的,我好讨厌他们。”小伍后悔在那次采访里说了“很难、很累”,现在不管问他什么,他都说不累。
几个出了热痱子不能参加训练的孩子,坐在场馆门口放风。教练何小慧说,他们休息一般都在馆里,现在怕有记者突然闯进来,主动要求在这儿盯着。
马尔康的酒店房间越来越紧张。除了来看比赛的、旅游的,还有来调查的公安机关,采访的媒体,以及来领孩子的家长和政府机构。网上的舆论慢慢平息,这些孩子却面临命运被改写的处境。
“他们特别怕我接电话。一来电话就问,是不是谁又要回家了?”何小慧说。
  孩子们在阿坝州马尔康场馆训练。曹宗文 姜胜南 摄
“我来练这个,就是为了改变命运”
“回老家也可能像他们一样吸毒、打工,我不想回去。”小伍口中的他们,是他的父母。
毒品伴随着他整个童年。小块的(毒品)10块钱、20块钱,大的100块钱,他说到毒品,就像提起一件日用品那样漫不经心。
他经常把毒品藏起来,妈妈犯毒瘾时会一直求他,他看不下去,只能给。
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爸爸出去打工,就剩他和哥哥在家,自己做饭、洗衣服。“我会调香料。先把料炒了然后放水,炒鸡蛋、加点蔬菜、洋葱。我小时候看着我爸学的。”
小伍讲得很认真,目光坚定,嗓音粗粝。在他脸上,几乎看不到生活辗轧过来的痕迹,直到提起妈妈去世,他流泪了,那时他才10岁。
几天前,教练何小慧告诉他,家里可能要把他接回去。他听完,撩起背心把脸蒙住。
在这个挂满荣誉、英雄、勇士标语的地方,“他不愿让别人看见他哭”。
何小慧说,新闻发了之后,凉山的几个孩子家里承受不住压力。有几个已经接回去了,有的还在周旋。俱乐部不会强行留谁,有监护人来接,就把孩子健康平安地送到他们手里。
五岁时,小伍上过一次学,但听不懂汉语,很快退学。他哥哥念到五年级也不念了,天天逃课,他觉得那儿教得不好,也无心学习。
爸爸后来为了两个儿子,把毒戒了,打工回家时,会买米面。爸爸不在的时候,他们就吃洋芋。洋芋就是土豆,他的家乡特木里镇,号称全县马铃薯第一镇。
“我感觉洋芋很好吃,我现在都想吃了,而且吃一两个就饱了。”
小伍很喜欢这里,他担心有人跟家里说他在这里不好,就打电话给爸爸解释。三年里,他没回过凉山,家人来看过几次,春节也在俱乐部过。他觉得现在回去,让别人看到自己弱的方面,会说爸妈离婚这些,会被欺负,被看不起。
“我来练这个,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梦想。”小伍说。
问到梦想,所有孩子的答案全都是UFC,无一例外。
  7月26日,郫县恩波格斗馆内的八角笼。曹宗文 姜胜南摄
最封闭的赛场,最开放的规则
13岁的小勇已经没有机会像小伍那样,实现UFC的梦想了。半个多月前,他被俱乐部淘汰,这次去马尔康看比赛的人里,没有他。
7月的成都,穿不透云层的太阳,照在腐烂的水果皮和菜叶子上,发出的味道弥漫在潮湿的空气里。这里是郫县沙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距成都市中心30公里。汽车在白色大棚之间拐来拐去,最终停在一根国旗旗杆下,眼前四个红色大字——恩波格斗。
现在,这个训练馆的门口还挂着四块牌子——中国恩波综合格斗俱乐部、四川省恩波武术俱乐部、四川省红缨枪双节棍研究会、阿坝州散打队。队员有70多个,以18岁为界,分为少年组和成年组。
老板叫恩波,56岁,藏族。17年前,他组建了阿坝州第一家武术散打队,后发展成MMA俱乐部,前后一共收留过400多个孩子,免费在这里吃穿住,外出的话,都是集体行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恩波介绍:“最早第一批孩子是通过凉山州民政局招进来的。在这之前我们散打队就存在了,就是想实现一点武术梦、英雄梦。”
现在,俱乐部的队员还会参加体制内的比赛。全运会、省运会,还有一些青少年比赛。
“和平年代更需要崇尚英雄!”场馆在冷冻仓库顶层,四处挂着横幅。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的木雕立在门口,将近两人高。荣誉室里,摆满了奖杯和奖牌。
小勇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短暂的格斗生涯。
馆里的铁笼比UFC的要小一些。第一次进去实战训练的时候,小勇很紧张,“感觉没地方逃了”。前两局打平,第三局输了,“有点儿想哭。”
小勇话不多,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就低下头抠手。他经常跑到半山腰的寨子里玩,奶奶下山路上找不到他,一路走一路喊。奶奶是小勇后爸的母亲,自己还有两个亲孙子要带。小勇的妈妈改嫁后外出打工,没再回过村子。
小勇儿时喜欢看《武林风》,后来喜欢上MMA——最封闭的赛场,最开放的规则。
“这才是男人应该玩儿的运动。”李男是成都一家格斗俱乐部的业余组教练,到他这儿来练的,有警察、律师、学生、骨科医生,还有些女孩子,练防身。
MMA包括拳击、巴西柔术、泰拳、摔跤、散打等很多种技术,按体重划分不同级别,在铁笼子里对抗。拍垫子代表认输,如果谁也没KO谁,裁判就靠点数分出胜负。
“笼子关上那一瞬间,没怎么打过的都会害怕,而且很压抑。”
他觉得,每个人都是从弱小开始的,这个运动练的就是这个,场地就这么大,要想尽各种办法克敌。
“泰森也不是说一上来就谁都不怕,就得多练,打实战。任何的一切,都只能通过这个笼子,看你比赛的表现。”李男说。
这就是格斗的世界。“荣誉室”里的奖杯有多耀眼,选手就得面对多大的压力。并不是说有多势利,但每个人眼里只看得见赢家。
《摔跤吧!爸爸》,不如“干爹”
成都郫县的训练馆如今空空荡荡。
“90多号人都过去(马尔康)了,厨子也过去了,只剩我一个看家。”留下看家的师傅姓宋,是这里的管理员。
宋师傅说,孩子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佛龛前拜佛,然后再下楼吃早饭。这是恩波定的规矩。在这里,所有孩子都喊他“干爹”。
俱乐部的规章制度,红底白字贴在墙上。第一条写着,在训练、比赛和日常生活中无条件服从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指挥和安排,努力提高技战术水平,为国争光。
小勇不喜欢这些规矩。他喜欢摔跤教练若尔曼,“她对我很好。”
教练何小慧说,“有些小孩子很调皮,但他更怕你骂他。被教练骂了,那么多人在那儿,就你被骂,你啥感想?”
何小慧是她的汉族名字,也来自凉山。初中进了体校,一路筛选到四川省拳击队。她说,孩子有三个月考察期,检查有没有传染病,身体条件好不好,筛选合格的才留下。
“宋叔叔,给我看下电视嘛。”在成都,自由活动时间,只要不乱扔垃圾,乖乖听话,宋师傅就给他们看电视。他说,这些山里的孩子,有些家里管不了就送过来,一到训练就说“教练我要上厕所”,一上厕所就跑去玩了。
他记得,电影《摔跤吧!爸爸》公映的第二天,恩波把所有孩子拉到成都电影院。
电影里,两个女儿在巷子里奔跑,在田野奔跑,一段浓郁印度风的音乐响起,传来童声:“我们的人生就像一辆不幸报废的汽车,而爸爸啊,您就是把这辆车开废掉的司机。爸爸您对我们太残酷,我们快要累死了。”
小伍特别喜欢这个电影,从电影院回来,他又在师兄的手机里看了两遍。“那个爸爸特别伟大,我们干爹没有他那么凶巴巴的,他就这一点不如我干爹。”
他盼着和电影里的两个孩子一样,一步一步走向竞技巅峰,为国家争得荣誉。
在干爹这里,孩子们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动物园,第一次吃西餐。顿顿有牛肉,有鸡蛋,还有小伙伴。
大概没有谁打算用学业改变命运。很多孩子刚来时,连汉语都听不懂,只会藏语或彝族话。同一个班里,文化水平相差很大。
“我有点不喜欢上课,我也说不出来为什么。读书好会奖励棒棒糖、笔那些,我没得过。我考试一般得10分20分,成绩在班里最低。”小伍说。
恩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俱乐部曾找过几所附近的小学和初中,想解决孩子们的读书问题。学校方面觉得孩子来自阿坝和凉山,没有暂住证和居住证,文化成绩也不好,曾经送去过5个,又退回来了。
恩波不想提学校的名字,他说至少找了三家。有的学校最后提到如果要来的话,一个学生要交3万、5万的保证金,“还要派3个老师,每一天接送,怎么可能呢?”
恩波说,当时他没有找过教育局反映,觉得孩子在这之前已经失学了,“我能够让他们学习,我觉得我的良心还做的可以。”
俱乐部的课表上,每周一三五晚有文化课,周日有国学课。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着——
“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对我说借点钱我有用,然后我借了他,他说明天还。到了明天他又说一个星期后还,就这样一直拖到了很久至今未还,然后就吵架了,我给他打了一顿。现在我们俩的友谊已消失在茫茫人海当中,也不说话了。如果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们俩应该互相心平气和地聊一下,换位思考。”
自始至终,小勇一次都没笑过。
“韧带不得行(当地方言),你回去吧。”管理员告诉他的时候,他又有点儿想哭。他想念俱乐部,想念小伙伴。
奶奶站在两米之外看着他,问她理解孙子吗,她摇摇头。小勇嘴巴抿起来,转过头,眼睛望向远处的大山。河水从他家门前流过,街道寂静无声。他曾经从这里离开,去了成都。问他是不是不想再回来,孩子点了下头“嗯”,但如今还是回来了。
加载更多新闻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事件:你如何看待“格斗孤儿”的人生?
近日,一段“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视频中两名12岁的小男孩正在进行激烈的搏击比赛。
据了解,这是四川成都一家名为“恩波格斗”俱乐部的格斗表演,该俱乐部的创始人恩波,是四川阿坝州黑水县人,也是一名退役的武警战士。曾荣获“单双杠、擒拿格斗”双冠军。
2001年,恩波退伍后从事建筑工程积攒了一些资金,组建了一支武术散打队,开始招收孤儿进行培训。这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四川偏远地区,有凉山的彝族孩子,也有阿坝的藏族孩子,他们多失去双亲,或者生活失去依靠,孩子们在参加训练之余也会参加一些商业演出。
有网友质疑,该俱乐部是否在利用孩子们赚钱?这一俱乐部是否具备相应的收养资质?所涉及的部分留守儿童是否经过监护人的同意?“铁笼中的格斗”是否合法合规?
同时关于“格斗孤儿”的去向也呈现两面的趋势:一方认为留在这里衣食无忧,虽然训练辛苦,但至少生活有保障,还能学到一项技能:另一方则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要返回家乡接受教育,接受政府的帮助,不应该参加这种暴力表演。
据记者采访,大多数的孩子坦言,虽然这里的生活很累很辛苦,但终归衣食起居有保障,比回老家强。这边的好吃多了,有牛肉,牛奶,鸡蛋……在老家的时候就只有洋芋。如果回到家里,那只可能干苦活吧,然后去打工那些吧,所以还是想留在这里不想回家。
看到这些,不禁令我们深思:当城里的孩子在讨论王者荣耀的皮肤时,倒掉不合心意的饭菜时;这些"格斗孤儿”却为了能吃饱饭而不停地挥出自己的拳头,用汗与血来兑换于他们来说更好的生活。
孩子们的现状并不是我们外人能轻易估量的,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选择。只是希望这些孩子不会成为舆论的牺牲者,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毫不顾忌的去追求诗歌与远方,梦想的前提仅仅是吃饱饭。
无论是留在俱乐部,还是跟当地政府回到家乡,希望这些孩子都能有更好的际遇,能够坚持梦想。希望他们,终有一日不会因温饱而发愁,勇敢的去追,去站在自己华丽的舞台,谱写人生的乐章。
你如何看待“格斗孤儿”的人生呢?可以跟小编在后台交流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凉山格斗孤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