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解决不了生存问题题解决好,我们还要舒心的生存,那么就需要

拒绝访问 | www.ggdoc.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ggdoc.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3d7-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野外生存必须解决的六大问题野外生存必须解决的六大问题旅在中国百家号一、野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我们可以找取植物果实来补充适当的水份,包括植物的根茎,可以利用自带的水货,或矿泉水瓶制作简易的过滤器,(方法:在瓶子内内依次铺上布条,沙石,细沙布条 然后把需要过滤的水放在过滤器内即可)通过该过滤器可以过滤简单的水质,另外雨水有时候可以少量直接饮用,避免脱水。二、接下来就是睡眠问题,人类不像动物有厚实的皮毛,所以我们要在野外找到适合自己暂时休眠的空间来。在沙漠或者极地等气候和各方面条件都异常恶劣的地区,帐篷和睡袋必不可少。如果做好了准备和考察工作,能够顺利地利用当地素材则最好,你就可以制造出一个可以防止太阳暴晒和风沙侵袭的避身所,比如沙漠中可以利用骆驼可以挡住大量风沙,让骆驼围在帐篷周围就能够对抗沙尘暴。废弃的汽车等关键时候也能用来避身,不要放过任何一点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果是在山区,可以找一个小山洞来,洞口在休息时用石块堵上。三、吃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干粮断的情况下 我们就要选择性的找寻可以食用的动植物。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可食用植物,动物,或者植物的根茎甚至树叶暂时维持人体能量的需要。这其中火种和盐分的储备又尤其重要,熟食利于消化而且不容易感染疾病,缺乏盐分人体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所以到野外探险一定要经可能的携带预定行程日期两倍以上的食用盐量和火种.四、在野外,生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把望远镜的凸透镜卸下,在阳光明媚的郊外,可以用它轻易地点燃报纸,野外用的生火工具主要还是火柴或打火石.五、对于自然灾害和野外的危险怎么来躲避这是一个问题:躲避危险: 如果你抱着消极的心态,千万不要去野外,因为这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对生命充满希望的人,才能享受这游戏的乐趣。 我们在野外遇到危险的几率要比城市环境中高得多,因为野外是没有被人类全面改造的属于自然的环境,所以它是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准备的,而不是为“人”这一特定的种群准备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规避这些风险的方法,减少在野外探险中受到生命威胁的风险。 第一种危险:自然地理。城市中不会有沼泽,不会有流沙,不会有滑坡。每一个自然环境中都暗藏各种凶险,在出行前一定要调查清楚你可能遭遇的恶劣环境,然后根据相关环境预测可能遇到的险地,并做好最坏情况下的自救方案。比如去有可能遭遇沼泽的森林中,一定要在背包中放上两块至少有80cm*60cm大小的塑料板或者木板,一旦陷入沼泽,这两块塑料板就能成为你的“保命木筏”。 第二种危险:动物凶猛 动物的生存能力比人类强很多,这也就注定了在野外遇到对人类有生命威胁的动物的几率高了很多。哪怕你旅行的地点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在漫漫的黄沙下面也有可能藏着一只漂亮的响尾蛇。 所以一个聪明的野外生存专家,一定会根据所处的野外环境,而随身携带几种常见的药物,比如蛇药、抗生素、止血药等。此外拥有丰富的动物学知识能够让你从粪便、脚印、叫声中判断出周围是否有大型野兽,并迅速找出成功的逃生路线。如果你还会做一个漂亮的火把,那么大部分野兽就只能看着你流口水,却不能够轻举妄动了。 第三种危险:特殊气候 天气预报每天都在说天气变化莫测,小区域内的具体天气经常说变就变,身在野外的人随时可能被裹入危险的天气中。所以在出行前一定要估算可能发生的天气局势,并对当地的天气变化有一点的了解,明确当天气出现剧变时应该如何应对,尽量不要往过于危险的领域去,一定要根据当地地形等因素提前做好自卫准备。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打雷的时候不要站在树底下,但如果在一片繁茂的原始森林中,抬头之处皆是大树时,我们又应该如何判断哪一个位置最安全呢?第一我们本来就应该避免在雷雨季节往森林里去:第二应该尽可能的找周围是大树中间有空地的地方躲雷:第三是找附近的山洞暂时躲避,注意不要停留在山洞口。六、一旦我们遇到危险要怎么脱离危险或找到生存的一线生机呢?所谓明枪易躲,暗贱难防,小心谨慎可以帮你规避大半风险,但人活一辈子总有陨石撞到头的时候,当你还是不幸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你应该如何寻找一线生机呢。尤其是在野外环境中,面对一个人迹罕至,危机重重的大自然。你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陷阱,在沙漠中你可能遭遇沙尘暴的袭击,在森林中你可能遇到猛兽的追捕,在冰山上你可能遭遇雪崩,在大海中你可能遇上超强飓风。 当你在面对这些可怕的险境时,你必须要有能够从危险中找到生机,解决自己所处的困难局面,保护好你的同伴安全,顺利的脱离险境回到人群中去。第一种险情:受伤 最糟糕的状况:生命垂危。 解决方案:第一步就是进行自救,先包扎伤口好伤口,防止血液继续流失,同时进行简单的敷药处理防止发炎等,如果已经失去基本的行动能力,那就尽力保持清醒,同时尽最大可能,减少体力的消耗和伤情的加剧。第二步是马上进行呼救,如果同伴在身边可以依靠同 风险规避常识 自然地理 动物凶猛 特殊气候 出行前一定要调查清楚你可能遭遇的恶劣环境 身携带几种常见的药物,比如蛇药、抗生素、止血药等 丰富的动物学知识 估算可能发生的天气局势,并对当地的天气变化有一点的了解 根据相关环境预测可能遇到的险地,并做好最坏情况下的自救方案 做一个漂亮的火把 不要往过于危险的领域去,一定要根据当地地形等因素提前做好自卫准备 ,如果是同伴受伤了,在给同伴进行包扎后,可以在原地进行标记,如果要去远处呼救,一定要将同伴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同时留下足够的水源和食物。如果和同伴走散了的时候自己却遭遇受伤的情况,可以用信号烟花,电话,对讲机等手段联系同伴或者其他人,总之要尽快寻找到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救治的人。第三步是尽快离开险地,最好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立刻离开野外,回到有医疗条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医治。 第二种险情:迷路 最糟糕的状况:特殊气候影响了自然观察,比如当地有磁场干扰而导致指南针失效等。 解决方法:第一步是迅速使用一切联系工具与外界进行联系,可以尝试到比较高的地方寻找信号,或者主动燃放烟火等吸引注意力,如果有探照灯可以在夜间到山顶发送求救信号,后文有介绍具体的求救方法。第二步是快速检查食物和饮水储备,计算出最长维持时间,为下一步打算提供基本生存能力数据参考,同时尽可能收集环境线索,判断在物资耗尽的情况下,利用自然资源能够撑住的时间。第三步是运用指南针或其它方法确定一个方向离开,指南针失效的时候可以尝试观察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向阳也就是朝南的一面往往树木发育得更好,注意在撤离时沿途做好特定的记号,方便识别和被同伴发现,也可以避免走重复路线的情况。最后希望大家可以开心安全的在野外游玩。END注意事项有生机就不要放弃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安全第一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旅在中国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为大家分享野外生存知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2016中国伦理史视角考试答案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6中国伦理史视角考试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文/净慧老和尚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这几天一定很辛苦!佛事很紧张,加上晚上又不吃饭,天气又炎热,北方已经要穿上棉毛衣了,这里还在吹电风扇。我今天就感觉到很累,我想大家也一定感到不适应。
  这样的环境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环境、生活,都使我们觉得难以适应,难以自由自在。我们生存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好像到处都充满着挑战,充满着不自由不自在,用佛教的观点来说这就是苦。佛教列举了种种的苦,所谓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诸苦。现在的人把这一切都叫做问题。我上个月在石家庄主持七日禅修,第一天讲课就讲了人生所要面对的有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都平等地存在着。这三个问题就是生存问题、生活问题、生死问题。这三个问题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也将伴随人类永远存在。虽然地藏菩萨的大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但那只是地藏菩萨的慈悲心愿,实际上众生是度不尽的。说众生能度尽就是断灭法,众生度尽了就不存在有情生命了。当然有人会说,众生度尽是把我们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转变成为人间的极乐净土,但是我相信,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每个众生的因缘果报都不同,不可能在某一天早上全部成佛。因缘果报有的成熟早,也有的成熟晚,各有因缘,所以每一位有情即使可以成佛,但在成佛的时间上会有很长的距离,张三和李四不可能在同一天成佛。人类面临的问题,面临的痛苦,它将会伴随整个生命界的存在而存在。
  所谓生存问题就是说,我们从娘肚子一出生就开始了生存问题。从娘肚子出生来到这个人间,就有种种不适应,所以婴儿一产下来就啼哭。为什么呢?因为婴儿在母腹中从来没有经过风吹,没有适应过母腹以外的环境,有痛苦他才会啼哭,这就是生苦。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本上是被动的,人要主动去适应生存的环境,所以有一句成语就叫“适者生存”,能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下去,不能适应环境就无法生存下去,就会被环境所淘汰。
  这一点提供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人生存于世,就要主动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生存的痛苦就会加剧,生存的困难就会增多,生存的条件就很难得到改造和改善。人类生存是一种群体存在。从人到动物都表现为个体生命,但是任何个体的生命又都是在群体环境中生存。一个生命要适应生存的群体,每一个生命也都是如此,都要能够适应生存群体。要能彼此合作,要能认同,要能包容,要能成就。如果彼此处于对立状态,那就一定是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
  远古时代的人因为生活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有限,个体生命彼此间的仇恨很多,经常处于敌视仇恨的状态之中。为什么呢?因为都想要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居住环境,甚至包括配偶。原始人类就是在互相争斗打杀中慢慢发展起来,慢慢有了各种保护自己的工具,有了取得食物的工具,有了种植粮食蔬菜的工具。人类在物质生活逐步能够满足群体需要的前提下,才有所谓礼义廉耻等伦理观念。
  那也就是说,人类是从最初的求生存,然后才进入到生活的状态。生存主要是对物质的依赖,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满足。当我们真正有了生活以后,就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生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神生活,一是物质生活。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一出世就跨越了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以前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一步就跨越到现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福报一天一天大起来,人类生存的环境一天天在改善,生活一天天在丰富。
  生活问题,不管物质财富多么丰富,法制观念多么健全,道德伦理的提倡多么有力量,但是人总在向社会的各种约束挑战。所谓的违法犯罪、所谓的不守规矩、所谓的争取自由,实际上就是在对规范化的社会生活进行挑战。人类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因为人类有种种的贪欲。贪欲过盛,就一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支持人类众生染污生活的动力就是三毒烦恼——贪嗔痴。贪是一种欲望。人类有无止境的欲望,这种欲望也有合理的成分。如果说所有的欲望都是罪恶的,世间就无所谓善法。佛教承认世间有善法,所谓修十善、止十恶、行布施、修福报等。如果能够把这些善法扩充到一定范围,就超越了个人的私欲,成为大众共享的福利、善举、善业。
  佛教把善法分为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世间善法是以创造大众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主体的一切活动,出世间善法就是解决生死问题的无漏善法。也可以这样说,世间的善法是一切净化美化生活的积极正面的活动,出世间善法解决我们生死问题的一切无漏善法。佛教是把贪嗔痴三毒的烦恼与善法的追求欲分开来说的。佛教认为,人类对于积极利他行为的选择叫做善法欲,这种欲属于善法的范畴。佛教并不排斥人类对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合理改善。
  把善法分为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两大类,这是佛陀大智慧的圆满体现。世间善法解决的是世俗生活方面的具体问题,出世间善法是解决生命的终极关怀的问题。人生面对这三大问题,佛教都提供给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它、处理它、解决它的方法。人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千千万万,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这三个方面。
  这三方面的问题要如何面对和解决呢?世间的学问,哲学、伦理道德,也都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佛教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众生提升自己的生命,改善自己的生命,觉悟自己的生命,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之前也还有一个过程。我们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吃饭,不可能不住房子,不可能不与人交往,不可能没有种种社会活动。因此,佛教在解决生死问题之前,也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安身立命。不知道安身立命,要解决生死问题谈何容易!
  所谓安身立命,就是人生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活取向,有一个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理念。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我们究竟应该安身何处、立命何方呢?佛教首先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存于世,有信仰最快乐,有信仰最自由最自在,有信仰就有归宿,有信仰就有了精神支柱。所以佛教主张,我们要将此生深深地植根于信仰,做人做事要严格遵循因果法则。有信仰、讲因果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果法则是宇宙人生不可改变的真理,信仰是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精神有力量有支柱,就能在人生的征途中勇往直前,精进不息,克服种种困难。
  我们能够将因果的道理了然于心,就能深刻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人生的各种遭遇,无不是前因后果的连锁反应,无不是因果规律在起作用。因果从哪里来?因果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当我们非常清醒地明白了这些朴素的因果道理之后,我们才会根据因果的原理,谨慎地有选择地去做那些对己对人都有益无损的事情。
  对己对人都有益无损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善法。善法一定要符合自他利益不受损害的标准。一切符合自他眼前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目标,才可以算是善法。佛教把眼前利益叫作“现善”,长远利益叫作“后善”,根本利益叫作“究竟善”。“现善”就是当生当世就能见到善的果报的善法,“后善”有利于他生他世善法的成就,“究竟善”就是有利于生死解脱、涅槃证得的无漏善法。佛教把善法归类为三大类,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符合最广大的社会大众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根本利益,才是真正的根本利益。世间所说的根本利益虽然是以世善为主,作为一名佛弟子,能够圆满地实践世善,也是对自身福慧圆满、究竟善法成就不可缺少的条件。
  佛教的理念,真是放之四海都能圆融无碍,是指导人生自他两利的实践原则。
  在安身立命的问题上,除了建立信仰,坚定信仰,深信因果,按照因果的原则办事,还要有良心,以良心来保证因果理论的贯彻落实、信仰原则的坚定不移。然后,还要把所有这些都落实在人生的道德行为之中。信仰、因果、良心都不是空洞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解决了安身立命问题的人,如果在道德行为上还有缺陷,那就说明信仰还有待进一步地坚定,因果的原则还有待进一步地落实,良心还有待进一步地扩充。把信仰、因果、良心,都变成实实在在的道德生活、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那就是人生修为的真正落实。
  要解决生存问题,要正确面对生活问题,就一定要积极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把安身立命的问题解决好了,初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生存问题就可以比较正确地面对,生活问题就可以比较积极地面对。
  生死问题怎么解决呢?要解决生死问题,佛教提供了种种修行法门。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或者是世间善法,或者出世间善法,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从禅宗的角度来说,要解决生死问题,关键是要明心见性。自心不明,自性不见,枉谈生死问题。用禅宗明心见性的法门,来面对和处理生死问题,是解决生死问题最积极、最究竟的方法。一旦明心见性,了知一切万法缘生缘灭,自性本空,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此岸即彼岸。在生死中了生死,在尘劳中出尘劳,是一种最积极最稳妥地解决生死问题的法门。
  烦恼即菩提,怎么即呢?我们现在坐在讲堂里面,每一位都在找答案。烦恼即菩提?好像烦恼与菩提两者之间这个等号划不下来!可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一种大学问,是一种大功夫。所谓大学问,就是要有高度的智慧;所谓大功夫,就是要有踏实的实践过程。没有大智慧,没有踏实的实践过程,烦恼与菩提之间的这一条鸿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填平。
  但是也不要看得过分艰难,每个人都要有一种自信自肯的精神。禅宗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承当自己现在就是佛,对这一个念头不要有怀疑,不要有退却心,不要有下劣心,就把自己现前的身心看作与佛无二无别,并且不起任何杂念,一直这样坚持下去,只此一念,没有第二念,只此一念,做个三年五年的功夫,到那时再来相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很有可能即得了了。可惜,我们的下劣心太重,烦恼太重!第一念能自信自肯现前的身心与佛无二无别,可是第二念就不能自信自肯了,又是众生了!所以众生与佛还有距离,众生与佛还有差距。问题很简单。古代的祖师一闻法就开悟,佛陀在世的时代,许多佛弟子见到佛就成为阿罗汉,见了佛就证得道果,为什么呢?他那种自肯的心不会改变,当下烦恼就断了。我们自肯的心不坚定,还等着回家呢!自己是佛了,明天就不要回家了。所以这个距离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就那么一点点,但是就是那么一点点解决不了。生死的根本就在那一点点。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本来是很容易的事,却弄得很复杂。禅宗就是希望把很复杂的事情,用很简单的办法,一刀两断,解决得干干净净地,不要拖泥带水。
  各位不辞远道来此共修,发心受八关斋戒,为了什么呢?就是在进行自我挑战,想尽一切办法来战胜自己的怯弱心、懦弱心、下劣心。为什么晚上不吃饭?一种自我挑战;为什么早上四点半起床?也是一种自我挑战。我想会有很多的人,早上听到板响了实在起不来,但是马上生起觉照,要对懈怠之心发起挑战,要对因循之心发起挑战,一定要坚持到底。如果真是功夫纯熟了,自觉性特别高,一切环境都能适应,自自然然就不存在勉强,就不存在不适应的苦恼。这些看起来是生活中一些很简单的自我挑战,实际上含有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人生战胜困难迎接胜利的精神意志。
  人生的三大问题,用三种办法来解决来面对,就是所谓的安身立命,明心见性,了生脱死。不明心见性,了生脱死做不到。对于了生脱死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了生脱死并不是要在生死岸头当逃兵。在生死岸当逃兵是小乘境界,大乘境界是即生死而出生死,是了了生死又来度生死。在了生死中度生死,在度生死中了生死。度生死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利益大众。我们千万不要把了生死理解为一种消极的理念。大乘佛教了生死以后所证得的涅槃叫做无住涅槃。所谓无住涅槃,就是证得涅槃而不住涅槃,要回入尘劳,广作佛事,广度众生。
  这里有一个问题。辛辛苦苦了了生死,又还要在生死岸头广作佛事,那我们不了生死行不行呢?不行!因为不了生死是在迷惑中,在迷惑中不能够做出有觉悟的事。只有一个有觉悟的人,才能做出有觉悟的事。当我们了了生死,又在生死岸头广作佛事,那就不是随业迁流,那就是乘愿而来,那就是在愿力的支持下,自觉地、自在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来做有益于人天的善事——现善、后善、究竟善。所谓了生死就是求觉悟,觉悟了再来生死中教化众生,以觉者的身份广修自利利他的现善、后善、无漏善。所以不了生死和了了生死,二者绝对不能同日而语。了生死一定要了,了生死又不要逃避生死,这就是菩萨精神的圆满体现。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学大乘菩萨的精神,学佛的精神,学历代祖师的精神,在尘劳中找到安身立命处,在尘劳中明心见性了生脱死,然后又在生死岸头广作佛事,广度众生。
文章关键词:
15:33 09:53 09:32 09:04 09:15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
佛学微博推荐中外政治思想史单项选择题每日一练()
时间:来源:考试资料网
1 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2 A.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
B.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
C.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
D.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 3
A、生于唐代
B、受教于北方的弘忍
C、是禅宗始祖
D、禅宗六祖
A、物质上更进一步
B、奢侈的生活
C、精神追求
D、社会地位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生存问题完全解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