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为什么这么火会这样

《星球大战》为什么能变成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品牌? - 知乎304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分享邀请回答2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为什么说这一部,是星球大战系列中经典中的经典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说这一部,是星球大战系列中经典中的经典
为什么《星球大战 2:帝国反击战》(1980) IMDb 能够达到 8.8 分?
星球大战系列在中国是比较尴尬的。这并不奇怪,1977 年星战席卷欧美时,离文化大革命结束才第一年。中国观众第一次接触星战大概是很多年以后的一盘录像带或者放映厅,或再后来毁誉参半的前传三部曲。一方面,如今直接进入后模型时代被 CGI 宠坏了的普通观众很难有耐心去观看甚至理解近 40 年前的电影特效,或许对年代久远的画面嗤之以鼻,勉为其难,尽管那是模型和拼贴艺术的一个巅峰,尽管无数好莱坞后起之秀会指着卢卡斯的 ILM 工业光魔的模型说,这就是我想做电影的原因。另一方面,喜爱艺术电影的群体,可以慕名欣赏费里尼,欣赏伯格曼,但不知道会不会把星球大战当作严肃的电影艺术还是 nerds 和 fanboys 的狂欢。作为早期现代意义上的 Blockbuster“大片”,卢卡斯的星战,是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好莱坞大方向的一个重大分水岭,卢卡斯和连同好友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 《夺宝奇兵》等里程碑式的影片把个人风格主导的艺术电影的好莱坞推向了高感念(High Concept),大预算和简单化的故事,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但撇开它日后深远的影响,星战系列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的成功的确是一个偶然,却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偶然,在对的时间出现了一个对的故事,更绝不是因为断手或者“我是你爸爸。”归根结底,是因为只以艺术电影的标准去欣赏,第一部《星球大战》,和续集《帝国反击战》仍然都是极其优秀的电影和出类拔萃的制作,不是一句“美国人的情怀而已”可以抹杀之。
好莱坞的续集往往逃不掉狗尾续貂的命运,1980 年《帝国反击战》The Empire Strikes Back 经过岁月的洗礼,不仅成为星战粉丝的最爱,也成为电影史上少数续作不亚于甚至超越原作的典范(教父 2,黑暗骑士等)。《帝国反击战》的经典绝不仅仅因为断手和“我是你爸爸”,它太优秀了,以至于现在任何一个大片的系列电影 Blockbuster Franchise 拍续集,都会想要借鉴《帝国反击战》,有他的影子。暂时抛开技术,仅论叙事,如果说 1977 年的《星球大战》原作借鉴英雄之旅 Hero’s Journey,打磨出了现代史诗的雏形,那么《帝国反击战》可以说拓宽了卢卡斯构想的世界,真正羽翼丰满起来,巩固了太空歌剧这个题材从地摊文学上升到大雅之堂的地位,把星战系列推上了文学的范畴。
导演 Irvin Kershner 自己对《帝国反击战》这一中章(Middle Chapter)这么说:
The storyline was much more difficult. I felt I needed humor in the picture, and yet I couldn’t have gags. I felt I needed a love story, and yet I couldn’t have a lot of smooching and kissing and all that stuff, and it had to all be more implied. I knew I needed something powerful going on inside Luke's soul and he really carries the picture 故事要复杂得多。我觉得我在这部电影里需要幽默,但不能是段子。我觉得我需要一个爱情故事,但不能是很多的肉麻的亲嘴的场景。这些都应该是观众自己去会意。我知道我需要 Luke 的灵魂深处要有强烈的震荡。
— Empire of Dreams - The Story of the Star Wars Trilogy 2004
如 Kershner 所说,《帝国反击战》的叙事有英雄、有浪漫、有幽默、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手法上又的确都是精妙而含蓄(Sutble) 为讲述故事服务的,也因此保证了影片严肃的基调(Tone)。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可以分成三幕的剧本(时间上,大约半小时、一小时、半小时如此划分),不如就分成三幕一点一点赏析一下《帝国反击战》在叙事上的闪光点。
电影的开场 Opening Scene 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 Star Wars 1977 的著名开场镜头:
反叛军的飞船先从上方进入镜头,体积小,快速驶离镜头。帝国 Star Destroyer 紧随其后,同样从上方进入镜头后,迅速压倒性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观众感受到体积的大而长,造成一种压迫感。双方力量的悬殊在一个镜头里就体现了出来。
而《帝国反击战》的开场也同样值得玩味:
熟悉的开场字幕 Opening Crawl 之后帝国的 Star Destroyer 直冲观众而来。下一个镜头 Star Destroyer 放出多个探测器 Probes。这一组镜头包含的信息很直白,指明观众将和主人公一起在片中被强大的帝国追捕。
接下来第一个场景就是 Luke 被不明生物袭击,身陷险境。
主人公不再安全,影片之后的情节都在前面有铺垫。在后面的情节中我们看到 Luke 虽然以自己的力量逃脱 Wampa,但倒在茫茫雪地中,Han 冒着生命危险救了 Luke 一命,这一情节也铺垫了 Luke 虽然有能力,有对于原力的控制,但不再是那个上一集中带着光环摧毁死星的那个少年,缺少了同伴,他并不能完全自保。
在对话中,观众了解到 Han 也在被追捕,Han 和 Leia 发生了争吵。
Han 听到 Luke 失踪后,立即不顾劝阻去搜救。Luke 被救回后恢复的护理站是本片中唯一一个三个人同时出现在一起的场景,仅仅 1 分 31 秒。
但这个 2 分钟不到的场景却充满了火星味,吵闹、矛盾。先是 Han 要离开,再是 Luke 也要离开,各种细节都指向,尽管上一集中 Luke,Han,和 Leia 这个三人组互相之间仍然有强烈化学反应,但现在主动也好,被动也好,面临着分崩离析被拆散的威胁。
在许多围绕多个角色的电影的续集中,如果导演选择深化角色塑造,一个百试不爽的方法就是会把原本的已经产生化学反应的组合拆散。可供参考的影片很多,比如《双塔》(尽管护戒队在第一部尾声中拆散,《双塔》向观众展现了后果)《加勒比海盗 2》《玩具总动员 2》《怪物史瑞克 2》,较新的有《美国队长 3:内战》《星际迷航 3》《银河护卫队 2》《海底总动员 2》等。
往回退一些。
Han 解救 Luke 这一环节与后面一些情节的设计是巧妙的:
1. 从这三人组的视角来看影片是这样一个三角动态:
第一幕:Han 解救 Luke
第二幕:Luke 试图解救 Han 和 Leia,尽管失败了
第三幕:Leia 解救 Luke
整部电影都在围绕着 三人组虽然有被外力拆散但仍然相互间保持张力上做文章。
2. Han 发现 Luke 之前,Obi-Wan 出现,告诉 Luke 前往 Dagobah,Obi-Wan 消失后,同一个方向,Han 出现。
很微妙的设计,暗示了原力在冥冥之中左右事物的神秘。这两处,一处明(Obi-Wan),一处暗(Han),都意在引出第二幕 Luke 接受绝地训练,Yoda 介绍原力。
开场 Star Destroyer 放出的 Probes 再次出现,引出帝国的追捕,在 John Williams 完美的音乐的烘托下,影片终于切回帝国。接下来就是第一幕的小高潮 Battle of Hoth。影片对帝国的描绘并不是单调的(如同 Darth Vader,我们会在后面看到)。一方面在观众已知没有死星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搜捕,让起义军狼狈地撤退,但另一方面,第二幕和第三幕中我们马上会看到,帝国治下尽管恐怖, 并非无处藏身。
Battle of Hoth 的拍摄难度很高,这点毋庸置疑。当时如此大场面的特效场景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在之后许多优秀的电影中看到这场大战的影子。
此情此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Peter Jackson 深受星球大战的启发。
具体拍摄可以了解一下纪录片,在此不多赘述。
这里我们注意《帝国反击战》在两点上和现在大多数 Blockbuster 大片反其道而行:
1. 一个较为普遍的公式是一个开场的动作戏引出人物,在高潮处有一场主人公击败反派的大战。而《帝国反击战》中,首先,大战出现在第一幕高潮处,大场面过后,观众可以专心注重于第二幕角色的成长和最后第三幕的冲击;其次 Battle of Hoth 并不是一场决定胜负的大战,而是一个正面人物被追捕撤退的战役;第三这样安排,很有文学上 In Medias Res 手法的意思。
2. 主人公所在的世界需要主人公去拯救。而在《帝国反击战》中我们最后发现,我们的英雄并不是救世主(或者还没有成为救世主),电影中的世界并没有崩坏的危险,我们的主人公才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如 Irvin Kershner 所说,Luke 在灵魂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我们会发现,逃亡和幸存在宏观(起义军)和微观(主人公)上是贯穿始终影片的关键词。我们的英雄会像过街老鼠一样被追打,会因为犯错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大战结束,起义军成功撤退,第二幕开始,剧情也自然分成两条线,Luke 一条,Han 与 Leia 一条。
一方面,Luke 是一个需要独立成长的角色,需要单独处理,另一方面,Han 与 Leia 之间的化学反应毫无疑问将会有强烈戏剧冲突。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 R2 和 C3PO 也象征意义上地(再一次)分开了。另一方面,整个第二幕都是基于这两条线一静一动的对比下构建的。Luke 在 Dagobah 暂时安定下来,暂时摆脱了危险,而 Han 和 Leia 一直在高速运动中逃避追捕。
先说 Han 与 Leia 这一条动线的手法:
1. 搞坏 Hyperdrive。千年隼一直没法进入 Hyperspeed 是第二幕紧张感(Tension)的主要来源(直到最后才被修好)。这一设置,增加了紧张,还增加了 Kershner 所追求的幽默,又顺带刻画了 Han 自负但讨人喜的性格。
2. Han 与 Leia 被追捕的情节分别是小行星追捕(Asteroid Field) / 洞中怪兽(the Cave Monster) / 混入垃圾堆 Garbage Dump
即使是动线,也并不是一直在动。节奏(Pacing)上,观众需要故事有一定耐心,可以停下来 。(在这一点上,TFA 的 J.J.Abrams 或许做的欠佳,09 年的 Star Trek 或许是他 pacing 控制的最好的。)正因为就是得益于这样的张弛有度,Kershner 所说的 Leia 和 Han 之间的爱情故事才能有时间发展升温,而不是“强行”在一起。
同时这两个手法又再次突出了全片“主人公会犯错,或许会为此付出代价”的主题。Han 与 Leia 前往云中城 Bespin 后的情节开始呼应 Luke 那一条线的情节,继续为最终的”付出代价”,为第三幕高潮埋伏笔。
到达云中城 Bespin 看似危机暂时解除(可以修好 Hyperdrive),却危机四伏:
Darth Vader 雇佣的赏金猎人的 Boba Fett 驾驶飞行器的尾随 Millenium Falcon,一闪而过的镜头
新角色 Lando 在对话中说,有责任心了“Responsible”需要为这个小站的存亡负责
Leia 的怀疑
C-3PO 在到站后失踪被肢解
Han 要离开再次被提起 以及
另一头 Luke 的所看到的未来(vision)和种种陷阱的提示,稍后会提到。
第二幕(尤其是后半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结合前面提到的种种细节,主人公中 Darth Vader 的圈套看似偶然,影片却已经用一种尊重智商(这是重点)的方式把必然性告诉了观众。
再看 Luke 的这一条静线:
Luke 暂时摆脱危险并不代表危机解除了(Stake 没有消失,我们可以发现反而是是递增的)。因为 Luke 与他人分开,让观者看到了 Luke 不成熟急躁缺陷的一面(Flaws)。
其实,如果把注意力从第三幕 Vader 对 Luke 揭秘上稍稍转移,我们会发现整部《帝国反击战》中充满着矛盾和对比。
1. Yoda 大师本身就是一个。得益于 Yoda 大师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我们现在对他太熟悉了,可是 Luke 第一次坠入 Dagobah 的沼泽时,怎么能想到一个神经叨叨,老鼠一样的生物的会是一名指导过 Obi-Wan 的绝地大师呢?如 Yoda 的台词所说 “Great Warrior. Wars not make one great.” 伟大的战士。战争并不使人伟大。
2. 这样的矛盾还体现在 Vader 这个反派上,正是 Yoda 出场前,我们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这是观众第一次看到 Vader 脱下盔甲后脆弱的状态,而这个状态,由这个装置表明是与其他身体健全的人隔离的。这个镜头在告诉观众,Vader 不再是一个性格单一(one-dimensional)脸谱化的坏蛋。Vader 身体是高度毁坏的,需要靠机器存活,内心是否也因为肉体的损坏而扭曲?他的人性到哪里结束,机械性又从哪里开始?
3. 之后 Vader 觐见 Emperor 一段,不仅是剧情需要,也还有一个对比作用。
Emperor 同 Vader 之间的师徒关系也是 Yoda/Obi-Wan 与 Luke 之间的师徒关系的一个对比,而第三幕中,Vader 最终想要和 Luke 建立这样的关系。正邪两方角力,是都想通过自己完成 Luke 的训练(“Complete your training”)(是否让人想起《卧虎藏龙》?)
4. 通常来说影片正中间(Mid-Point)会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镜头,而这里则是一个隐晦,充满矛盾与不祥,富有深意的情节,也是一个精妙的铺垫。Luke 走进洞穴,与洞中的 Vader 决斗,砍下他的头盔后显示出的却是自己的面孔。Vader 与 Luke 到底存在着什么关联?Luke 是否会成为新的 Vader?怎么会?又为什么呢?
这里我们再退回一步,看一看 Luke 的训练本身。Yoda 向 Luke 解释原力,尤其是自己施展原力举起战机的部分已经注定留下了深入人心的一笔。如果说剧本在结构上可以分析,台词虽然品味众口难调,好坏则一听便有分晓。这里的台词极其出色,通过剪切和 John Williams 音乐的烘托,一个睿智的大师形象,没有用任何武器,没有花哨的动作,油然而生,我们都愿意相信,一个木偶”活了“。
进一步看,Luke 的整个训练充满了对第三幕的铺垫。
Yoda 对原力黑暗面的解释,Luke 进入黑暗洞穴的场景,Luke 看到的未来,Yoda 与 Obi-Wan 对 Luke 的劝解,以及 Luke 中止训练。《帝国反击战》又一与现在的公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整个训练并没有一个从菜鸟到高手的蒙太奇,老师无奈地掩面到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样的镜头。如 Obi-Wan 指出 Luke 从未很好的掌控原力(But you cannot control it),Luke 也并没有自己用原力把自己的战机拉出沼泽来,短暂的被终止的训练并没有能帮助 Luke 战胜强敌,反而是被利用了。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如果按照现在 cliché的模式走,成功掌握了原力,那么不仅”完成训练“的第三幕的情节明显不如现在这样有说服力,整部电影也会缺乏深度)后文会再次提到。
第二幕尾声,观众同 Luke 一样也陷入了一个困境,是支持 Luke 去还是留。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第二幕两条线看似无关,又各自保留着自己的悬念,一边事态的发展又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另一边。
从 Han 与 Leia 正面遭遇 Vader 起,第三幕高潮就开始了。Han 和 Leia,Vader,Luke 和原本就在这里的 Lando,都在云中城 Bespin 汇集,第二幕的铺垫都将得到了回报,所有的人物和戏剧冲突都在这一幕这一个物理空间内发生反应,得到解决。
Han 被碳化冷冻(Carbon-freeze)的场景,给贯穿全剧的 Han 与 Leia 之间的爱情故事一个交代,也为主人公 Luke 与 Vader 之间的高潮让道。Han 一开始对 Lando 的介绍(”But he’s got no love for the Empire.”)和 Vader 三番五次苛刻地变卦也让 Lando 的转变显得合乎情理。
高潮处,大部队往往会先得到解救,留下主角拖后处理最后的一点问题。Leia 来迟一步看着 Han 被运走后重登 Millenium Falcon,基本脱离危险,剩下的所有整个影片的重心就都全部压在 Luke 身上了。
在第一幕中我们提到《帝国反击战》中倒置的结构,大战在前,Vader 与 Luke 的对决在后,场面小了许多。场景是否能起到该有的作用,观众是否投入,并不在场景和动作有多酷炫,时间有多长,而在于情绪是否到位,然后可以借助其他的方式,放大这种情绪。
这场对决无疑就是 Kernsher 所指的触及 Luke 灵魂深处的东西。第一,与其说这是一场对决,不如说是 Vader 为 Luke 设计的一场原力黑暗面的训练,与 Yoda 的训练形成鲜明的对比,剧本中 Luke 没有完成训练的关键性就体现出来了。第二,Vader 告诉 Luke 自己的真实身份,Luke 不再是原来无辜的农场孩子。黑暗面流淌在自己血液中,无法回避否认,呼应了影片中点洞穴中的场景。
影片的最高潮并不是 Vader 说出自己的身份,而是 Luke 需要在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他正面无法打败 Vader 又不想成为傀儡,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最后选择了消极的方式,即消灭问题本身,自己来解决。物理空间上局限和 Luke 内心进退两难相呼应:
坊间一直有一个争议,在于《帝国反击战》到底是不是一个可以自成一体的电影,是否有开头有结尾,还是一个完全悬在当中,叫你三年以后别忘了来看大结局的电影。我认为是有的。整部电影通过逃亡的背景,完整讲述了 Luke 成长的故事。通过剧本中提到这些原力和绝地的台词和场景,(除去我们提到的,还有如 Emperor 说 Luke 不能成为绝地,Vader 面对 Luke 说的第一句台词 The force is with you young Skywalker but you are not a Jedi yet.)我们可以注意到《帝国反击战》贯穿始终最重要的故事:Luke 对原力的学习 / 成为绝地武士和自我的认知 / 探索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从最开始的探索原力,学习如何掌控原力,到面对 Yoda 和 Vader 的两条道路,他都没有选择。在奇迹般存活下来后的生死边缘,一开始想要呼救 Obi-Wan,但最终选择使用原力向 Leia 求救。在最后,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Luke 真正开始学会了控制原力,他的训练算是有了一个交代,他的角色的发展也有了一个完整的弧度(arc)。
最后一次追捕中,R2 修好了全片一直损坏的 Hyperdrive 后才算真正的化险为夷,可以喘上一口气。影片最后戛然而止,在第一部结尾领取奖牌皆大欢喜的英雄们要么生死未卜,要么身心都受到利极大的创伤,但也不只有绝望,当 Lando 驾驶 Millenium Falcon 寻找 Han 的踪迹,Luke 修好手掌挽着 Leia 同机器人一起望向无垠的太空时,我们又在结尾中看到了一线希望。
And there goes one of the greatest films ever made in history.
馆藏&399048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星球大战》为啥“铁粉”那么多(组图)
(原标题:《星球大战》为啥“铁粉”那么多(组图))
上图:在北京三里屯,《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电影形象宣传展吸引人们在寒风中拍照。下图:澳大利亚两位星战粉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近日在各大影院上映,成为科幻迷、星战迷们最好的新年礼物;还有许多非粉丝也都慕名捧场,影片票房一路飘红,影片中那句铿锵有力的“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愿原力与你同在)”也已成为一句经典的心灵鸡汤,烙入人心。
  《星球大战》系列于1977年首次上映,《星球大战6》的上映时间也要追溯于2005年了,为何现在它重出江湖依然能够受到如此热捧呢?
  好奇心是人的本能
  浩渺宇宙,神秘的未知领域,总能勾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空间。好奇心是人的本能,人们尤其喜欢探究不了解的事物。《星球大战》在满足人们好奇心上做足了功课,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粉丝,《星球大战》的魅力早已不局限于电影院。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年终记者会,让迷恋《星战大战》的星战粉们狂喜。陪同白宫发言人乔希·欧内斯特走进新闻发布厅的,除了两名真人扮演的《星球大战》里的“第一秩序”士兵外,还有按原比例制造的R2-D2机器人玩具。欧内斯特站在台上,两名士兵分列左右,R2-D2机器人玩具则奏响《星球大战》主题曲与现场互动。将近一小时的问答过后,奥巴马匆匆结束记者会,他对台下叫嚷着想继续提问的记者说,“我得赶去看《星球大战》了”。
  《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中的太空飞船、拟人化的机器人、形态各异的外星人、不同的星球、原始的蛮荒之地,都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幻想。惊心动魄的飞船追逐、广袤深幽的空间感等高科技大制作带来的视觉盛宴,使观众可随着剧情充分发挥想象力,沉浸于太空科技和奇幻无限的银河世界中。从第一部电影开始,《星球大战》作为介绍“宇航时代”的启蒙之作,就一直为人们诠释着心中的科幻梦。
  小人物逆袭触发英雄情结
  女主角雷伊在一个沙漠星球上以捡拾废旧飞船和武器为生,无意中救下了掌握着重要情报的球形机器人BB-8和正在逃亡的男主角。
  雷伊不仅会使用爆能枪、驾驶飞船,还会修理飞船。在和黑暗势力的抗争中,她身上的原力觉醒,能轻松地让看守她的士兵自动为她解开手铐并放下武器;具有原力的雷伊使用光剑和黑暗势力的代表凯洛·伦决斗不落下风;她还通过机器人暗藏的地图,找到了关键人物卢克。男主角芬恩也经历了一系列磨难,最终克服了看似无法逾越的重重障碍,和女主角一起打败黑暗势力,保护了整个银河系的安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幻想着自己有着不凡的身世,脱离普通平淡的生活去外面的世界冒险,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充当着救世主的角色,最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勇敢战胜黑暗势力,拯救苍生,建造一个新的世界。《星球大战》中小人物逆袭的剧情设计,让普通人也能够有机会去做心中渴望的大英雄,这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英雄梦,从而赢得了大众的共鸣和认可。
  同时,这部看似畅想未来的科幻片,也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描述与抨击。现实生活中无不存在着权力与欲望的争斗、人性与伦理的沦陷、个体内在积极和消极力量的博弈。《星球大战》演绎的弱势群体击败黑暗势力重新赢回自由、个体也最终克服软弱不断成长起来的情节,与在现实生活中压抑内心愤怒、迷茫无助的观众产生共鸣,使这部分人能借机抒发内在的不良情绪,满足了自我成长的需求。
  “原力”就是心里沉睡的巨人
  脸谱的创办人扎克伯格发布的一张照片显示,他刚出生的女儿被打扮成《星球大战》中的勇士,照片旁有一句题词:愿原力与你同在。
  原力是《星球大战》中所独有的概念,为一种自然存在的能量,包含一切,穿透一切,联系着万事万物。原力,能使人掌握神秘力量,包括精神控制、坚定意念、超强战斗力等,具有“高贵气质”,并非常人所能获得。这种能量拥有双面性:好的光明面和坏的黑暗面。在电影中,反派和正面角色都拥有原力并应用于黑暗破坏与抵抗黑暗方面。
  其实回归到我们现实中来,所谓的“原力”就是个体内在的力量。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只要唤醒他,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内在能量。然而激发内在力量并非容易的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负性的能量,比如愤怒、憎恨、贪婪、妒忌、恐惧、好斗等,受控于此就无法寻找到这种内在能量。只有放下内心的恐惧、欲望和纠结等情愫时,才能在空灵状态中将自己的意念和内在能量发挥到极致。
  影片中,女主角雷伊碰触光剑时看到了过去和未来的幻象,这使她恐惧和痛苦。在与黑暗势力代表凯洛·伦交战时,她起初力不从心,随着片刻的闭眼深思,其原力爆发,战胜了对手。这个闭眼深思的过程,可能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心理疗法“冥想”。冥想就是个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感受原始的自我,从而摆脱物质欲念并甩掉内心的恐惧和疑虑等情绪困扰,让自己完全进入空灵状态与自然直接沟通,产生巨大的内心力量。
  现实中,许多人内心总是充满了对未来的畏惧、对当前的不满、对过去的纠结,整日生活在痛苦中。这些,也许就像影片中雷伊所看到的幻象一样,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那些预设的立场阻碍了我们去看清过去、现在和未来,限制了可能性和自身力量的发展,也带走了我们的快乐感受。很多人都知道,人在恐惧之中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因为害怕,所以做事畏首畏尾;因为紧张,所以丧失了对自我感知的体验。同时我们也发现,当放松下来勇敢面对时,就能够控制自己的身心,并在不经意间获得所期盼的。冥想是帮助我们放松自己的一个有效且简单的方法。
  萌宠也有心理治愈功能
  在紧张激烈的打斗场景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发展中,机器人BB-8以其圆圆的脑袋和身子萌翻了观众,外形像大猩猩一样的伍基人楚巴卡集智慧与幽默于一身,有着大眼睛和蝙蝠耳的矮小外星人尤达德高望重,原力深厚。
  萌宠已成为《星球大战》中不可缺少的标配,在其他电影、电视剧中,各种各样的萌宠也越来越赢得人们的欢迎,比如,《捉妖记》里的小妖胡巴、《花千骨》里的小虫子糖宝等。萌宠有人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萌宠以其幼小软弱之态而唤起了人们内心的保护欲,使人们间接感受到了自身的强大力量和自我满足感。其二,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繁重、人际交往复杂,往往使人们感到紧张、焦虑和疲惫。每天努力把自己装扮成理智和成熟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待人接物,丧失了感受快乐和真实自我的能力。萌宠在萌态可掬的外壳下有一颗纯净、单纯、快乐和待人忠诚的心,这使期望简单纯粹生活的成年人放下内心防御,压力和焦虑得到了释放。
  怀旧与真情引起共鸣
  尽管《星球大战》是科幻大片,但也处处体现着人间真情,亲情、友情、爱情让这部电影充满了亲和力和现实感。
  男主角芬恩原本是黑暗势力的一名士兵,因为拒绝屠杀无辜者逃离出来,但内心很是胆怯,巧遇女主角雷伊后,艰辛的经历和爱情的力量让他最终成长为勇士;抵抗力量成员汉·索罗的儿子凯洛·伦是黑暗势力的主力,为了帮助儿子离开黑暗势力,汉·索罗牺牲了自己,即使儿子在电影中并未完全找回内心的光明;外形独特的机器人BB-8、汉·索罗的好伙伴伍基人楚巴卡,也都表现出了对朋友的绝对忠诚。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宇宙如何神秘、世界如何变化,真挚的情感和深深的爱都是永恒的主题。
  几十年来,星战粉对《星球大战》的不离不弃,体现着情之所至的星战情结和浓浓的怀旧情怀。《星球大战》前六部中,除了男女主角,机器人R2-D2、外形独特的楚巴卡甚至反面人物达斯维达都非常受欢迎。因此,当电影中有勇有谋的R2-D2一出现,影院中就会响起会心的笑声;当汉·索罗与楚巴卡登上破旧飞船——千年隼号时说“我们回家了”,相信很多星战粉会很激动。《星球大战》中的很多人物已然成为观众心中的“家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星球大战》已不仅是一部影片,而是一种情怀和情感,这是无敌的。
  《星球大战》全球热映,蔡戈尼效应不可忽视。蔡戈尼效应是指人对已完成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星球大战》等科幻影片总是在结束之时留下悬念和更多可能性的猜测,人们会对其念念不忘和充满期盼,相信大部分观众现在已经翘首企盼下一部《星球大战》的来临了。
  供图/视觉中国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94761条
评论79038条
评论47880条
评论42237条
评论41464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球大战音乐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