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崛起5 任务咋完成98完成,求教怎么变100

当前位置: >>
100个常见用字错误分析
100 个常见用字错误分析通过对这 100 个别字进行了初步分析,找到错用别字的四个主观原因。 第一个原因:没有掌握汉字简化规范 100 个别字里,有 6 个是因为没有掌握汉字简化规范而造成的: ⑴“重叠”错作“重迭”。 ⑵“天翻地覆”错作“天翻地复” ⑶“簟贝碜鳌奥匏簟 ⑷“向往”错作“响往” ⑸“蓝天白云”错作“兰天白云” ⑹“t望”错作“了望” 上述 6 个因错简而造成的别字,给我们传达了 3 条重要信息: 1.必须注意 1986 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恢复的 4 个字:像、叠、覆、硬辉僮 象、迭、复、罗的繁体字处理,永嗤萍蚧鳌薄 像、叠、覆、 4 字曾被简化作象、迭、复、罗。1986 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 恢复像、叠、覆、 4 字的原形原义,叠和迭、覆和复、吐抻质呛宀煌淖帧 叠,义为“一层又一层”,表示的是空间的上下关系;迭,义为“一次又一次”,表示 的是时间的先后关系。“重叠” 的意思是“上下相加”,所以只能用“叠”。 。 覆,义为“倾倒”;复是和}的简化字,义为“往复()”“重复(})”;“天翻地 覆”即天地倾倒,形容变化极大,只能用“覆”。 樱臼怯镏剩迷诰淠硎究隙ㄓ锲蟾八簟弊槌伞铀簟保硎狙杂锓备础 踊指词褂煤螅嗤萍蚧鳌薄 2.必须注意简化字里的“一形一字”和“一形多字”。 “一形一字”是指一个简化字只作一个繁体字的简化字。例如:兰,是“m”的简化字, 不是“{”的简化字,“{”类推简化作蓝。“”简化作“让”,右偏旁“襄”简化字作 “上”,但,壤嚷镶等字的右偏旁“襄”不能类推简化作“上”。 “一形多字”是指某字是多个繁体字的简化字,或某字是传承字同时兼作某个或某 几个繁体字的简化字。例如:复是“”和“}”的简化字,系是传承字同时兼作“S”和 “M”的简化字。?向是传承字,含义是“窗”。古代房屋,坐北朝南,南边开门叫做“户”, 北边开窗叫做“向”。《诗?豳风》:“穹窒熏鼠,塞向户。”“塞向户”就是封闭门 窗。向有“朝向”义,因而引申出表示动作方向的介词,如“向东”“向上”“向善”。向 又是“弧钡募蚧郑逦胺较颍飨颍橄颉薄K裕蚴且恍味郑ㄏ颉唬!跋 ()往”就是心所趋向,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响”是“” 的简化字,本义“回声”,无“趋向”义。 3.必须注意少数简化字的特殊用法。 1986 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里,对少数简化字的特殊用法做了规范性注释,例 如:t,读 liǎn(了解)时仍简作“了”,读 liàn(t望)时仍作“t”,不简化。藉口、凭 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蕴藉、狼藉的藉仍用藉;N简化作“余”,在余和N意义可能 混淆时仍用N(如“N年未多”),N类推简化作馀;徵简化作“征”,古代五音(宫商角徵 羽)中的“徵”(zhǐ)不简化。夥,简化作“伙”,但表“多”义时仍用“夥”(如“收获 甚夥”)。 第二个原因:不明了成语的含义。 第二个原因:不明了成语的含义。 常见成语里错用音同或形似别字, 错用原因主要是不明了成语的含义。 辨析 10 个误例: ⑴“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 表面看,是“征”错作“证”,其实问题出在对“旁”字含义的误解上。 ?旁是个多义字。本义“广泛”,别义“侧边”。古书上有“旁求俊彦”,“旁求”不 是“从侧边求”,而是“广求”。征是一形二字,本义“走远路”,又是“徵”的简化字, 义为“搜集”。“旁征(徵)博引”的含义是:广泛搜集,大量引证。人们对“旁”字的含义, 只知“侧边”而不知“广泛”,就自然地联想到“寻找旁证”,而将“旁征博引”错作“旁 证博引”。 ⑵“走投无路”错作“走头无路” ?走字古今含义不一样。走的金文和小篆都是会意字,上大下止, 大,表示人甩开双臂, 止,即趾,代表脚,大止组合,甩手迈腿,会意为“疾行”,即跑、奔。现代意义的“走”, 古代称作“步”,例如“邯郸学步”。投,也是会意字,由手和殳(shū)组合而成,殳, 古代一种竹制兵器,用手掷殳,会意为“向目标掷去”,引申为“前去”。走投,意思是“奔 去依靠别人”。本想投靠,却无人接纳,因而陷入绝境。这就是“走投无路”的含义,不是 “走到头发觉无路可走”。 ⑶“针砭时弊”错作“针贬时弊” 砭,古代的石针,又称砭石。砭和针,都是古代治病的工具,都是名词。“针砭”做动 词用,当“指出”讲,“针砭时弊”即指出当前社会的弊病。贬,会意字,“贝”(货币) “乏”合体,会意为“货币购买力下降”,即贬值。引申为降低官职(贬职),又表与褒相对 义(贬义)。砭、贬同音但义异。 ⑷“趋之若鹜”错作“趋之若骛” 骛、 鹜都是形声字。 表音的偏旁都是 “” 故同音。 , 但表义的偏旁不同: “骛” “马” 从 , “鹜”从“鸟”。这“马”和“鸟”决定着骛、鹜含义的本质区别。骛从马,本义“纵横奔 驰”,引申为“追求”。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鹜从鸟,即“鸭 子”。“趋之若鹜”语出《史记?货殖列传》:“走死地如鹜者,其实为财用耳。”意思是: 像成群鸭子一样不顾死活地往前奔的人们,其实是为了牟取钱财。后世演变为成语“趋之若 鹜”,比喻争先恐后地追逐不正当事物。 ⑸“一筹莫展”错作“一愁莫展” 筹,会意字,从竹从寿,本义“壶矢”,即投壶用的竹矢。投壶是古代的一种游戏,以 投筹多少定胜负。筹字因而有了“计数之具”的含义,如“筹码”。又引申为“计策、办法、 设法”,如“运筹帷幄”、 “筹划”、 “筹措”。 “一筹莫展”的意思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不是一发愁就无法施展。 ⑹“一诺千金”错作“一诺千斤” 诺:承诺。成语“一诺千金”有个典故:西汉时楚人季布,为人豪爽仗义,说到做到, 楚地流传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这句谚语演变为成语“一诺千金”, 比喻做人信用极高。“千金”表示的是价值,“千斤”表示的是重量,二者含义完全不同。 ⑺“言简意赅”错作“言简意骇” 赅,音āi。《正字通》释义为“兼该”,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包括”和“完备”。“言 简意赅”的意思是: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骇,音 hài,《说文解字》释义为“惊”,即惊吓、震惊。如“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骇然失色”。 ⑻“不落窠臼”错作“不落巢臼” 巢和窠,都是鸟窝,但“窠臼”并非鸟窝,它的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多用 以形容文章或艺术品缺乏独创性。“不落窠臼”则反其意:与众不同。写成“不落巢臼”就 不知所云了。 ⑼“自暴自弃”错作“自抱自弃” “自暴自弃”出自《孟子?离娄上》:“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谓之自弃。”暴:糟蹋;弃:放弃。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行若背弃仁义道德, 就无异于自己糟蹋自己。后世用作成语,泛指自甘落后不求上进。 ⑽“草菅人命”错作“草管人命” 菅,音 jiān,会意字,从草从管(省笔作“官”),一种茎如细管的茅草,叫做“菅茅”。 菅是野草, 没有价值, 古人用 “草菅人命” 比喻任意杀人。 这句成语出自 《大戴礼记? 保传》 : “其视杀人若芟(shān 割草)草菅然。”意思是:视杀人如同割茅草。 管,形声字,从竹官声,据说是黄帝时代的一种竹制六孔乐器。后世将竹制管状乐器, 如笛、箫、竽、笙统称“管乐”。现代将凡是由管中空气振动而发音的乐器均称“管乐”。 管乐的特征是:细长中空。于是人们将具备“细长中空”特征的东西都称作“管”,如“钢 管” “水泥管” “血管”。管字后来又引申出“掌管” “管理” “管制” “管教”等义。 “管” 和“草”不相干。 第三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缺乏汉语词汇典故知识 汉语词汇里,有不少词语含有典故,不知典故就不明含义。这是误用别字的重要原因。 也辨析 10 个误例: ⑴“悬梁刺股”错作“悬梁刺骨” “悬梁”和“刺股”,出自两个典故。“悬梁”典出《汉书》:“(孙敬)好读书,晨夕 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刺股”典出《战国策》:“(苏秦)读书欲睡, 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世用“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 ⑵“墨守成规”错作“默守成规” “墨守”即墨子之守。战国时期,楚惠王准备攻打宋国,要鲁班制造攻城器械。墨子得 知,前去劝阻。楚惠王不听劝阻,墨子便当场与鲁班较量攻守。墨子解下衣带当城墙,鲁班 将木牒当攻城器械, 两人在桌子上较量攻守。 鲁班设计了九种攻城器械, 都被墨子一一破了。 鲁班无计可施了,墨子却还有守城之策。楚惠王看了他们的攻守表演,终于取消了攻打宋国 的计划。因为墨子善守,人们便将牢守、固守称作“墨守”。后世将“墨守成规”作为成语, “墨守”的含义改变了,变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比喻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⑶“再接再厉”错作“再接再励” “再接再厉”出自韩愈孟郊合写的诗《斗鸡联句》。韩愈和孟郊一块儿看斗鸡,触发诗 兴,便共同创作了《斗鸡联句》。两只鸡斗了几个回合,便无精打采地退出战斗。这时,鸡 的主人就给鸡喷水,一喷水,两只鸡就像是睡了一觉醒来一样,又精神抖擞起来。但是,它 们没有马上去厮斗,而是各自在地上磨喙。孟郊见此情景,脱口而出两句诗: 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砺,磨刀石,是名词,在诗中作动词用,表“磨砺”义。“再接”,再斗;再砺,再磨 砺。磨砺是准备再斗。厉是砺的本字,所以成语“再接再砺”写作“再接再厉”。“厉”后 来被假借表示“严格,猛烈”,又造了个“砺”取代“厉”。“再接再厉”作为成语,比喻 做事贵在坚持,要不断地努力。人们不知厉字本义,以为“厉”是别字,妄改作“励”。励, 义为“劝勉,振作”,无磨砺义。 ⑷“罄竹难书”错作“磬竹难书” 罄,会意字,从缶从(磬省石)。缶,瓦罐;磬,一种打击乐器。瓦罐本是盛物用的, 却挂起来当磬敲,表示“缶中空”,会意为“尽”。“竹”,竹简,汉代以前的书写材料。 “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李密是隋末瓦岗寨起义领袖,他写了一篇檄文,列 举了隋炀帝十大罪状之后说: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 把南山的竹子都砍下来做竹简,也写不完惰炀帝的罪行;把东海的水都放过来,也洗不尽隋 炀帝的罪恶。所以,“罄竹难书”多形容罪大恶极。 ⑸“一鼓作气”错作“一股作气” “一鼓作气”典出《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公(鲁庄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鼓,战鼓,此处做动词用: 擂鼓进兵。作气,振作士气。后世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士气高昂时而一举成事。 ⑹“美轮美奂”错作“美仑美奂” “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 轮焉,美哉奂焉。’”“美轮美奂”有两个限制词:轮,奂。即轮美奂美,故又省作“轮奂 美”。轮:古代圆形粮仓,形容高大。奂:众多。众多粮仓矗立,高大宏丽,所以说“美轮 美奂”。错作“美仑美奂”就不知所云了。 ⑺“黄粱美梦”错作“黄梁美梦” “黄粱美梦”原作“黄粱一梦”,典出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作者在文中讲了一个 故事:卢生在邯郸旅店里遇到道士吕翁,两人交谈之时,卢生自叹穷困。吕道士从囊中取出 青瓷枕,让卢生枕着睡觉。这时旅店主人正在做黄粱(小米)饭。卢生很快进入梦乡,在梦境 中享尽荣华富贵。 卢生一觉醒来, 店主的黄粱饭还没煮熟。 苏东坡将这个典故用在诗里: “只 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 (紫绶:最高一级系印丝带,指高官和权势。三公:古 代朝廷大臣中的三个最高官职。周代为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东汉及唐宋为太尉、司徒、司空,明清为太师、太傅、太保。)后世把“黄粱美梦”作为成 语,比喻虚幻的梦境。 ⑻“滥竽充数”错作“滥芋充数” 竽(yú),古代的一种竹制乐器。“滥竽充数”语出《韩非子》,说是有位南郭先生, 拿着竽混进乐队,装模作样地“吹竽”。后来国王要他独奏,终于露了马脚,原来他不会吹 竽。后人用“滥竽充数”这个典故,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⑼“世外桃源”错作“世外桃园” “世外桃源”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世外幽境,那里土 地平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避秦时乱的人们,与世隔绝,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后世用“世外桃源”比喻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⑽“川流不息”错作“穿流不息” “川流不息”语意本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本意比喻时光永无休止地流逝。后世用“川流不息”比喻行人、车马、船只连续不断。穿, 会意字,从牙从穴,本义“破、透”,“水滴石穿”即本义。由“透”引申为“通过”,如 “穿行”,但没有“连续不断”的意思。 第四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因误解字义而误用别字 这是误用别字最主要的原因,100 个别字里的多数是误解字义造成的。也辨析 10 个误 例。 ⑴“优哉游哉”错作“悠哉游哉” (悠是别字) 因误解“优”的含义而致误。优,本义“饶”,即吃饱了。引申为“有余”,例如“有 余力”“有余暇”。“优哉游哉”里的“优”,是“有余暇”的引申义:悠闲。“优哉游哉” 又作“优游”,形容悠闲自得的样子。“优秀”是优的远引申义。 ⑵“宣泄”错作“渲泄” (渲是别字) 宣,会意字,从宀从亘,宀义为“深屋”,亘义为“空间上延续不断”,宀亘合体,会 意为“大室”,即敞亮的厅堂。皇帝的正室又称“宣室”。由“敞亮”引申出“明白”、 “公 开”、“传布”等义。“宣泄”,即吐露(公开)心中的积郁从而达到舒散的目的。 渲,国画的一种画法,即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起烘托效果。由“烘托”引申出比喻 夸大地形容,如“渲染”。渲字无“发泄”之义。 ⑶“精粹”错作“精萃” (萃是别字) 粹,本义“米纯而不杂”,如“纯粹”、“粹白”。“精粹”义为“精美纯粹”。 萃,本义“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汇集,如“荟萃”、“出类拔萃”(荟与萃、类与 萃同义)。 人们不明了萃字的含义,误以为粹、萃同义,故误用。有的词典将“荟萃”释义为:(英 俊的人物和精美的东西)汇集。括号里的限制词是不必要的,会使人误解“萃”字的含义。 荟,本义“草繁茂”,萃,本义“草丛生”,二字同义。荟萃,同义反复,含义还是汇集, 并非特指“英俊的人物和精美的东西”汇集。粹和萃不是同义词。例如《文粹》和《文萃》, 前者是“文章精华”,后者是“文章汇编”。 ⑷“床笫”错作“床第” (第是别字) 笫,床板。《说文解字》:“笫,床箦也。”《方言》:“床,齐、鲁之间谓之箦,陈、 楚之间或谓之笫。” 《左传》: “床箦之言不逾阈。”孔颖达疏: “《释器》云‘箦谓之笫。’ 孙炎曰:‘床也。’郭璞曰:‘床版也’。”可见,笫是床板,所以床又称“床笫”。“床 笫之私”即两口子的隐私。第,本义“次序”,如“次第”。后引申为等级、功名、地位, 和床不相干。 ⑸“简练”错作“简炼” (炼是别字) 练和炼,都是形声字,表音的声旁相同,故同音。决定它们含义区别的是表义的形旁: 练从丝,炼从火。 练从丝,表示跟丝有关系,本义“将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古文有“练染”一词, 其中的“练”即“煮缣使洁白”。“练染”即先练而后染。“简练”的“练”用的就是“洁 白”义,“简练”即简洁,简要明白。 炼从火,表示跟火有关系,本义“加热使物质纯净或坚韧”。炼钢、炼乳都是本义,即 通过高温除去杂质、提高纯度。化学工业、文学创作都有“提炼”一词,如“提炼香精”、 “提炼情节”,都是“提取所要的,除去不要的”的意思。故用“炼”不用“练”。 ⑹“寒暄”错作“寒喧” (喧是别字) 寒,冷;暄,暖;寒暄,直译就是冷暖。寒和暄都是形容词,但“寒暄”却是动词,即 “问寒问暖”。朋友相见,相互问好,在书面语言里称作“寒暄”。有些人不知“寒暄”的 含义,以为寒暄就是说话,而“话从口出”,于是误作“寒喧”。喧,义为“大声说话”, 引申为“吵闹”,如“喧哗”,无“问好”义。 ⑺“发轫”错作“发韧” (韧是别字) 轫, 《说文解字》释义为“碍车木”,置入车轮下的楔木,其作用是使车停住。 “发轫” 是文言词,直译即将碍车木拿开,其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启动”。 《字汇?车部》: “去 轫轮动而车行,故凡初为则曰发轫。”在书面语言中多比喻新事物或新局面的开始。 韧, 会意字, 从韦刃声。韦,柔革; 刃, 锋利的刃口; 韦刃合体,会意为 “柔软而坚固”。 发韧,无解。 ⑻“平添”错作“凭添” 平,会意字,从于从八。古代字书认为:于,言气之舒;八,分也,把气均匀呼出;于 八合体,会意为“语平舒”,即语气平和自然。引申为“自然”“安宁”“温和”“不倾斜、 无凸凹”“公正”等义。“平添”的意思就是“自然而然地增添”。类似的词语还有“平心 静气”“平心而论”。 凭,会意字,从几从任。几,小桌子;任,承担;几任合体,会意为“依几” (《说文 解字》) ,即“靠着、倚仗”。引申为“凭借”。平添,平心,表达的都是一种状态,而不 是靠着、倚仗或凭借,所以不能写作“凭添”“凭心”。 ⑼“即使”错作“既使”? 没有“既使”这个词,当是“即使”之误。同“即使”含义接近的是“既然”。“既然” 和“即使”都是假设,但假设的前提不同:既然,已经发生;即使,并未发生。“既然”和 “即使”含义的区别,是既、即二字本义决定的。?既、即都是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 这两个字都是会意字,左偏旁都是“豆”(饭锅),区别在于右偏旁:既,右偏旁是一个人背 对饭锅起身要走的形象,表示“食毕”,含义是“已经发生”;即,右偏旁是一个人面对饭 锅跪坐,表示“就食”或“准备就食”,含义是“正在或将要发生”。“已经发生”和“正 在或将要发生”,就是既、即二字含义的本质区别。 ⑽“气概”错作“气慨” 概,形声字,从木既声,本义“平斗斛之器”(《说文句读》)。斗、斛(hú)都是旧时量 器具。用斗、斛量粮食,要用一柄丁字形括板沿斗、斛上口边沿括去多余的粮食,这个括板 就叫做“概”,俗称“斗括子”。概字有三个引申义:①大略(概略);②一律(一概);③气 度神情(气概)。“气概”表示的就是(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气度神情”。 慨,形声字,从心既声。从心,表示与心理有关系,本义“壮士不得志于心”(《说文 解字》),有激愤、激昂、叹息等意思,“愤慨”“慷慨”“感慨”等词中的“慨”都是本 义。慨没有“气度神情”的含义。 按照上面讲的辨析方法,分析下面 10 个句子里的别字: 1.一些地区地表水经流量小,以致水库存水量严重不足。 “经流”应作“径流”,“经”是别字。 “径流”是地理术语,义为“降水除蒸发的、被土地吸收的和被拦堵的以外,沿着地面流 走的水”。地表径流量小,流入水库的雨水少,水库的存水量就不足。 2.泰山不拒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深。 “杯土”应作“g土”,“杯”是别字。 这个句子,是古文名句的套改。原文出自李斯《谏逐客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 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套改得怎么样,我们且不评价。单说句中的量词“杯” 用得不妥。杯,通常用作水的量词,如“杯水车薪”。可以改为“g”。g,用手捧取,“g土” 即一捧土,表示量很少。 3.尽管接手中国队才 5 个月,但这个传说中的“瑞典女魔头”,并未施展“魔法”,而 是用自己的亲合力赢得球员们的一致喜爱。 “亲合力”应作“亲和力”,“合”是别字。 和,形声字,从口禾声,本义“相应”。所谓相应,就是跟着唱或为歌者伴奏。合唱或伴 奏,必须配合默契,由此引申为和谐、融洽、亲近。“亲和力”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 量。 合,会意字,由两个“口”字(一倒一正)组成,本义为“闭”(如“合拢”)。引 申为“配”(天作之合)、“符合”(合情合理)、“结合,共同”(合办,合资,合力)、 “全,组成整体”(合家,合成)等义,无“亲近”义。 4.见小伙子一表人才,悟性不错,张绍林决定让他试试男主角。没想到艾尔曼果然不 孚众望,在镜头前有板有眼,和女主角的扮演者潘雨辰配起戏来十分默契。 “不孚众望”当作“不负众望”,“孚”是别字。 孚,孵本字,后来创造了孵字,“孚”不再作孵字用,而用引申义“信”。《说文解字 注》:“鸡卵之必为鸡,人言之信如是矣。”鸡卵孵化必得鸡,人说了话要算数就像这样。 所以,“诚信曰孚”,孚字的含义是“使人信服”。“不孚众望”的意思是“与大家的信赖 和期望不相称”。显然这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作者的本意是“艾尔曼没有辜负大家的 期望”,因此应改作“不负众望”。负,会意字,从人从贝,人持货会意为“恃”,即有 恃无恐, “自负”即本义。后借表“背”义,引申义之一是“违背”。 “不负”直译就是“没 有违背”。 5.时下饮料品种众多,有可乐、咖啡、果汁、矿泉水、乳制品等等,在各种各样的饮料 中,最受国人亲睐的还是茶。 “亲睐”应作“青睐”,“亲”是别字。 青,黑色,在“青睐”一词中表示“黑眼珠”。睐,本义“瞳仁不正”,即斜视,常 作“视”的同义词。“青睐”,黑眼珠在中间,表示正眼看人,跟“白眼看人”相对,比喻 对人的喜爱和看重。 6.内地的改革开放,给邓丽君带来了新的希望。她凌乱地给自己编织了许多梦想:住 足长城,愁息水乡,仰望故乡明月,倾听西部天籁,当然更多的还是在亿万歌迷的掌声中再 现辉煌。 “住足”应作“驻足”,“住”是别字。 驻,本义“马立”(《说文解字》),即马站立暂止不进。引申为“停留”,“驻足”即 停止脚步。住,本义“居住”。用作动词,也有“停止、止住”义,如“住手”“住口”“雨 住了”,但没有“停留”义。 7.春节快到了,同学们纷纷离校回家,昔日熙熙攘攘的校园顿时冷清起来,此时,他只 好和另一名家境贫寒的同学行影相吊。 “行影相吊”应作“形影相吊”,“行”是别字。 形,形体;影,形体在日光下的影子;有形才能有影,影是伴随着形产生的。吊,本义 “祭奠”,引申为“慰问”。形影相吊,直译是“自己慰问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类似 的词语还有:形单影只,顾影自怜。 8..她已病入膏盲,药石罔效,再高明的医生,也无回天之力。 “病入膏盲”应作“病入膏肓”,“盲”是别字。 肓,从(肉)亡声,音 huān。《说文解字》:“肓,心上鬲下也。”我国古代医学把 心尖脂肪叫做“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做“肓”,都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在肓之上,在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 为也。”后世从中提炼出“病入膏肓”作为成语,表示“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 态严重到无可挽救的程度。 9.著名教授侯光炯院士早在 1935 年就斐声国际土壤学界,是我国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和 奠基人。 “斐声”应作“蜚声”,“斐”是别字。 斐,指五色交错,形容有文采,如“斐然成章”。引申为“显著”,常用作赞扬语,如 “成绩斐然”。蜚,一种昆虫。通“飞”,“蜚声”即“飞声”,含义是“扬名”。“蜚声 国际土壤学界”的意思就是:在国际土壤学界声望很高。 10.在与布什的会晤中,他(指联合国现任秘书长)并不是单方面许诺对美国的支持,而 是要求美国在环境、会费等问题上与联合国合作。在他温文尔雅的笑容背后,也许是棉里藏 针。 “棉里藏针”应作“绵里藏针”,“棉”是别字。 “绵里藏针”直译就是“用丝绵裹着铁针”,但这个“绵”表示的是引申义:柔和。 “绵里藏针”是句成语,它有两个比喻义:其一,比喻外貌柔和而内心刻薄;其二,比喻柔 中有刚,常用来形容书法。 上面,我们辨析了 46 个最常见的别字,分析了写作主体错用别字的四个主观原因,如 果我们结合汉字的特点再深入分析, 就会发现这些别字的反复出现, 还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性。 错用别字的规律,最主要的有如下三条: 1.形似字容易混淆错用。 汉字起源于图画,最早的汉字是象形字,经过甲、金、篆、隶、楷的演变,越来越脱离 象形,越来越笔画化。至楷书,汉字定型,只有八种笔画:横、竖、点、撇、捺、折、钩、 提。数以万计的汉字,都由这八种笔画构成,形体近似的概率自然很大。“形似易讹”这个 规律,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发现的。据《吕氏春秋》记载: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 人读晋史,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心里纳闷:晋国军队怎么会赶着三头猪过河呢?他 想了想,说:“非也,是己亥也。”到了晋国一打听,果然是“晋师己亥涉河”。己亥,是 干支纪年, “己亥涉河”记载的是晋国军队涉河的年代。为什么“己亥”会错成“三豕”呢? 子夏认为:“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关于这条规律,古代还流传一句谚语:“书三 写,虚成虎,鲁成鱼。”清代的校雠家据此把“形似而讹”的规律,形象地比喻为“豕亥鱼 鲁”。例如: 1.“引吭”常错作“引亢” ?亢是象形字,小篆象人的颈项之形,本义就是“颈”。颈是人体仅次于头的高部位, 因而引申为“高”和“举”。古汉语里有“亢山”、“亢轭”等词,亢山即高山,亢轭即举 轭。由高、举又引申出“傲”义,成语“不卑不亢”中的“亢”即傲,“不卑不亢”形容言 行自然、得体,既不卑微也不高傲。 吭是会意字,从口从亢,表示“颈内”,会意为“喉”。“引吭”的含义是:放开喉咙。 2.“粗犷”常错作“粗旷” 犷,形声字,从犬广声,本指恶犬凶猛的样子,引申为“粗野、强悍”,还常用以形容 性情和文风豪放,如“性情粗犷”、“粗犷的笔触”。 旷, 会意字, 从日从广。日,表示光明; 广, 表示宽阔;日广合体, 会意为“阔大光明”。 引申义有:“空阔”(空旷),“心境开阔”(心旷神怡),“超越”(旷世),“久远” (道旷), “荒废” (旷日废时)。犷,音uǎn;旷,kuàn。人们常将“犷”误读作“旷”, 故常误写作“旷”。 3. “汩汩”常错作“汨汨” 汨、汩二字,左偏旁都是水,区别在于右偏旁:一个是日,一个是曰。日、曰形似,极 易混淆。 汨是形声字,从水日声,一条河的名称,叫做“汨(mì)水”。汨水发源于江西修水, 流入湖南与罗水汇合,改名“汨罗江”。 汩是会意字,从水从曰,曰本义“说”,引申为“达”(说即用语言“表达”),水曰合 体,会意为“使水通畅”,所以汩字的本义是“治水”。屈原《楚辞?天问》“不任汩鸿, 师何以尚之”中的“汩”含义就是“治水”。汩,音ǔ,常叠用(汩汩)形容水流动。韩愈有 诗曰:“汩汩几时休,以春复到秋。”“流水汩汩”现代汉语仍常用,但常见“汩汩”错作 “汨汨”。 4.徙 徒 (“迁徙”常错作“迁徒”) 徙、徒二字,都从“彳”(chì小步),表示都与“行走”有关系,它们的区别在于:徙, 小篆是会意字,从彳从止,止,即之,彳止合体,会意字,表示“行有所之”,即有目的的 行。《说文解字》释义为“”(移)。迁,离开原来的所在地,是“动”;徙,移到新的地 点,是“止”。“迁徙”即迁移。 徒,小篆是形声字,从u(chuò楷书拆分为彳止)土声,本义“步行”,如“徒步”, 没有迁移的意思。古代的“步卒”也称“徒”,由此引申出“跟从”,于是有了“门徒”、 “信徒”、“党徒”等词。这些引申义跟“迁徙”就更不搭界了。 5.“佼佼者”常错作“姣姣者” “佼佼者” 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 但常见错作 “姣姣者” 佼本是姣的异体字, 。 《集韵? 巧 韵》:“姣,好也。或从人。”在现代汉语里,佼和姣,变成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 同:“佼”,音 jiǎo,义为“美好”;“姣”,姣音 jiāo 义为“貌美”。佼字叠用(佼佼), 表示“胜过一般”。 6.“玷污”常错作“沾污” 玷,形声字,从玉占声,音 diàn,本义“白玉的斑点”。引申为“使有污点”,“玷 污”即此义。又引申为“蒙受耻辱”,如“玷辱” 沾,形声字,从水占声,音 zhān,本是古河名(沾水)。后世赋予沾“浸湿、浸染、附 着、接触、分享”等含义。“玷污”和“沾染”含义接近,所以 “玷污” 常错作“沾污”。 7.“如法炮制”常错作“如法泡制” 炮,会意字,从火从包,本义“将生肉连毛一起烧烤”。《诗?小雅?瓠叶》:“有兔 斯首,燔(fán)之炮(pāo)之。”意思是:将兔子去头,合毛放在火上烤熟。后来演变成 一种烹调方法: 烧烤或在旺火上快速炒肉片(如 (bāo) “炮 羊肉” 许多饭店误作 , “爆羊肉” )。 泡,会意字,从水从包,本义是“浮在水面上的气泡”。水泡是气体在液体中生成的中 空球状气泡,水泡一破便无踪无影,因此人们用“泡影”比喻破灭的希望。 炮和泡,单字使用一般不会混淆,但跟“制”组成“炮制”(páo zhì)和“泡制”(p ào zhì)二词,却常见混淆错用,“如法炮制”错作“如法泡制”即一例。炮制,本是中草 药的一种制作方法:将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炒至焦黄爆裂。人们借“炮制”这个词,比喻 胡编乱造,于是“炮制”成了贬义词。泡制,是制作泡菜的方法。 8.“饮鸩止渴”常错作“饮鸠止渴” 鸩(zhèn)和鸠(jiū),是两种鸟。鸩是传说中的一种鸟,它的羽毛有毒,用鸩羽泡 的酒,能使人中毒死亡,后来成了毒酒的代词。“饮鸩止渴”直译是“用毒酒解渴”,作为 成语,比喻采用有害的办法救急而不顾严重后果。鸠是斑鸠、雉鸠的统称,鸠羽是无毒的。 2.音同字容易混淆错用。 清代学者赵翼指出: “字之音同而异义者, 俗儒不知, 辄误写用, 世所谓别字也。 ( ”《陔 余丛考》)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为了阐释这条规律,做过一番统计:普通话 里有字的音节 1200 多个,一般字典、词典收字约 10000 个,平均一个音节担负 8 个字。同 音字多了,就容易在人们脑子里打架,加之许多人识字用字往往只知其音而不究其义,所以 常常错用别字。 因此, 辨识这类别字, 必须从析义入手,找到正字与别字含义的区别。例如: 1.“气势汹汹”常错作“气势凶凶” 汹,形容水势向上翻腾,向前翻滚,如“汹涌”。汹汹,形容声势盛大;“气势汹汹”, 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 2.“出奇制胜”常错作“出奇制胜” ?制是一形二字:制是传承字,又是“u”的简化字。制,小篆是会意字,从未从刀。 未,木上生枝,表示树已成材,举刀向树,会意为“取”。“出奇制胜”的意思是:用奇兵 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还有冰箱、空调“制冷”的“制”, 也不是“制造冷气”,而是用人工方法取得低温。 3.“山清水秀”常错作“山青水秀” 清和秀, 是形容山水景色的, 其内涵有清新妩媚的神韵。 正因为如此, 古代诗人认为 “山 清水秀”是属于诗人的。“清秀”还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姿丽,比如“眉清目秀”。青,是一 种色泽,“山青”只能和“水绿”搭配,形容山水的形色。 4.“不可名状”常错作“不可明状” “莫名其妙”常错作“莫明其妙” 名,会意字,从夕从口,寓意“两人夜遇互通姓氏”,本义“姓氏”。《仪礼》有“请 问名”句,“问名”即“问姓氏”。后演变为人的称呼,如“名字”。引申为地方、事物、 职务等的名称。又引申为“声誉好、功业高、造诣深”,如“名人”“名家”“名著”“名 声”“名气”“著名”等。“名”还有个特殊含义:“说出”。“不可名状”的意思是:无 法用语言来形容。“莫名其妙”意思是:“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明,会意字,从日从月,会意为“照”(《说文解字》),所以古文里把“光” “晓” “昼” 都称作“明”。由“光明”引申出“智慧高”“视力好”“了解通晓”“昭示”“揭露”等 义。可能是“明”有“了解”的含义,人们将“不可名状”错作“不可明状”,将“莫名其 妙”错作“莫明其妙”。 5.“松弛”常错作“松驰” 弛和驰二字的区别在于:弛从弓,驰从马。弛从弓,表示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弓解弦” (《说文解字注》),即放开弓弦。引申为“放松”“解除”,“松弛”的含义就是“松散, 不紧张”。驰从马,表示与马有关系,本义“大驱”(《说文解字》),即策马疾奔。后泛指 “纵横奔跑”,如“驰驱”“驰骋。引申为“迅速”“远”,如“驰电”“弛名”“驰目”。 弛和驰,一松一紧,一缓一迅,含义完全不同。 6.“不假思索”常错作“不加思索” 假,本义“借助”,引申为“依靠”。“不假思索”的意思是: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形容做事应答迅速。 7.“攻城略地”常错作“攻城掠地” 掠、略同音,且都有“夺取”之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的对象是人、财、 物,“略”夺取的是城池土地,所以应作“攻城略地”。 8.“轻歌曼舞”常错作“轻歌慢舞” 曼,形声字,从又(手)冒声,本义作“引”解,即“使长”(拉长),引申为“长”。 屈原《离骚》的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曼曼”,形容路很长很长。 “曼舞”用“长”的引申义“柔”,“曼舞”即“柔美的舞姿”。“轻歌曼舞”的意思是: 随着轻快的音乐,跳起柔美的舞蹈。 3.义近字容易混淆错用。 汉字的特点之一是一字多义、多字同义,有许多字含义十分接近,其中不少字在特定 的词语中甚至可以通用。但是,含义接近并不等于含义相同,含义接近的两个或多个字,具 体含义和同法是有细微区别的。因为区别细微,所以容易混淆错用。 义近字混淆错用,是造成别字的主要原因。有些字,形体近似,读音相同,含义又十 分接近,这类字最容易混淆错用。下面选 24 组最容易混淆的义近字来辨析: 1.才 材 才,甲、金、篆都是象形字──草木初生之象形,含义就是“草木之初”(《说文解字》)。 草木初生,生命力旺盛,因而引申出“有才能”的含义,于是有了“才干”“才学”“才思” “才华”“才智”“人才”“才子”等词。在古汉语里,“才”是“u”的通假字,现代汉 语将“才”作为“u”的简化字,“才”因而成了一形二字。“才”作为“u”的简化字,含 义是“以前不久”。引申义有三:(1)表示只是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如:“只有…… 才能……” (2) ); 表示发生新情况, 原本并非如此(如: “经他解释之后, 我才明白缘由。 ); ” (3)对比起来表示数量小、次数少、程度低(如:“这家出版物社创办时,全社职工才二 十多个人。”) 。 材,会意字,从木从才,本义“堪用之木”,后泛指可用之物,如“木材”“钢材” “材料”。引申为“资料”,如“教材”“题材”“素材”。又引申为“资质”(人的素质, 智力),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意思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资质施行教育。由“资质”又 引申为“有才能”,这个引申义与“才”同义,所以在古汉语里表示此义时才和材通用。依 据现代汉语规范,“材”不再表“有才能”义,因此,“人才”“才干”“才智”“才德”不 可写作“人材”“材干”“材智”“材德”。 2.分 份 分,会意字,从八从刀。八是“分”的本字,一撇向左,一捺向右,不是“分”了吗。 后来,“八”被假借用作数词,遂在“八”下加“刀”造新字,表示“以刀剖物使之两半”, 这是分字的本义。分与合相对,因而引申出“离散”(分离,分裂)、 “离别”(分别,分手)、 “散布”(分布)、“辨别”(分辨)、“辩解”(分辩)、“隔离”(分隔)、“限度”(分寸)、 “界限”(分界)等义。物质是可以无限分的,于是有“百分比”“万分比”。物质的最小部 分(微粒)称作“成分”,由此引申出“职权限度”,如“分内”“分外”“安分”“本分” “过分”“非分”“恰如其分”等词。又引申为“人与人相处的情感、情义”(情分)、“人 与人遇合的机会”(缘分)等义。“成分”及其引申义的“分”,不读 fēn,而读 fèn。 份是后造字,含义是:整体的一部分。如“份额” “股份”。引申义有:分摊的部分(凑 份子),表示搭配成组的东西(份饭)。用作量词,表示报刊、文件的单位(一份报纸,本合同 一式两份),表示划分的单位(省份,年份,月份)等。 “成分”和“成份”,在表示个人早先的主要经历或职业的,是同义异形词,以“成分” 为首选词形。表示自身所处的地位或受人尊重的地位等意义,本应用“身分”,但社会上多 用“身份”,尤其是“身份证”已用“身份”,本着“通用性”的原则,采用“身份”一词。 常见的使用错误是:在表示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时本应用“成分”而误用 了“成份”。 3.订 定 订,本义“评议、评定”。《论衡?案书》:“两论相订,是非乃见。”“相订”即比较评议。 引申为“经过商议而签约”(签订)、“预先约定”(订报、订货)、“文字修改校正”(修订、校订)。 定,本义“安”,“安定”“稳定”都是本义。引申为“固定的”(定式)、“不变的”(定论、定 理、定数)、必然的(定然)、“最后的决定”(定案)等。 订、定二字,含义区别明显,一般不会混淆。但在“约定”“预定”意义上,使用时却往 往把握不住。与“约定”相关的词,常用的有:订货─定货,订单─定单,订购─定购,订婚 ─定婚。本来,这些词均应用“订”,表示“预先约定”。后来,人们为了强调确定性,改“订” 为“定”。其实是不必要的。 与“约定”相联系的词,常用的有:预订─预定,制订─制定,审订─审定。使用这些 词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预订:预先订购,以得到某种拥有权或使用权。 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 制订:突出拟订、草拟、创制。 制定:突出确定下来,正式实施。 审订:突出审阅修订。 审定:突出审查认定。4.长 常 长,是一形二字:读 chán,义为“久远”;读 zhǎn,义为“生长”。和常字音同义 近的是表“久远”义的“长”。由“久远”引申出“长”(长江、长城)、 “高”(身长)、 “远” (长远、长跑、长征)、“大”(长风)、“辽阔”(长天、长空)、“久”(长期、长年累月、 长夜)、 “永远”(长治、长眠、长辞)、 “专精”(特长、擅长)、 “两点之间的距离”(长度)、 “多余”(长物)等义。 常,本义作“旗”讲(《说文通训定声》)。古代诸侯在宅第悬挂旗帜,上绘日月,象征 崇高和尊贵。这种旗帜就叫做“常”。常,形如长巾,长一丈六尺,是古代长度单位“寻” 的一倍,“常”因此也成了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两寻为一常”,是社会公认的长度单 位,由此“常”又有了“一般、平凡”的含义,如“寻常”“平常”“日常”“常人”“常 识”。又引申为“经常”(常常,时常)。又引申为“一定不变”,如“常性”“常态”“守 常”“常数”“常规”。又引申为“法令、伦理”,如“国常”(国家法令)、“伦常”(父 母兄弟相处的原则)。不正常或违反常规的事称作“反常”,很不正常的事称作“非常”。 长的“久远”义和常的“经常”义很接近,如“细水长流”“长盛不衰”“长生不老” 与“四季常青”“常胜将军”“常备不懈”词义接近。但是,义近并不等于义同,它们的区 别就在于:长表示的是“久远”;常表示的是“经常”。南朝诗人谢灵运有诗云:“不怨秋 夕长,常苦夏日短。”诗中长、常二字的运用,正确地反映了它们含义的区别。 5.汲 吸 汲,本义“引水于井”(《说文解字》),即从井中取水。后泛指打水、取水。 吸,从口,本义“纳息”(《说文解字》),即从口鼻中吸气入肺。 “汲取”和“吸取”,都有“吸收”的意思,在同中有异,其差异在于:“汲取”本指液体或营 养的吸收摄取,后也指“知识”“经验教训”的吸收。“吸取”强调吸收采纳,如“吸取精华”。比 较分析:“吸取”应用范围比“汲取”宽一些。 6.作 做 ?“作”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写作“乍”,演变成小篆,“乍”旁加了个“人”,《说文解字》 释义为“起也”。这是“作”的本义。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作息”“振作”“枪声大作”“一鼓作气” 中的“作”,都是“起”的意思。“乍”演变成“作”后,增加了一个含义:“工作”。所以,作字的 引申义分别由“起”和“工作”二义而生出。由“起”引申出“振作”“发作”“动作”等义,由“工作” 引申出“制造”“充当”“从事”“行为”等义。“做”是后造字,最早出现在宋代,但含义跟后来的 “做”不同,当“即使”“播弄”讲。宋代秦观《山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便做:即使。卢视皋《蒲江词?谒金门?春思》:“做弄清明时序,料理春醒情绪。”做弄:播 弄。做字收入字书最早见于明代《字汇》,此时作字已经使用了两三千年。明末出版的《正 字通》这样为“做”释义:“做,作俗字也。”这就是说,至明代后期,“做”才作为“作”的异体 字在社会上流行。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做”字的流行,是一种“文白异读” 现象。他指出:“古代只有一个‘作’字,是个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可是读书音还 是入声, 就有人造出一个‘做’字来代表说话的去声字音。 ”问题出在大多数北方方言没有入声, “作”“做”都是去声,完全同音,这就给使用造成困难。那么,怎样区别作、做二字用法呢? 吕叔湘先生提出: 区别的办法基本上还是用“文”和“白”做标准。 具体说: 1.内容抽象的或书面语言色彩重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用“作”,内容具体的或 口语色彩重的词语,一般用“做”。 2.表“身份”“成绩”“行为”等义的“作为”,用“作”不用“做”。 3.做单音节动词用,表示“制造”“从事”“充当”等义,多数用“做”,少数用“作”的,其宾 语的含义也比较抽象。 4.动宾词组中宾语是动名词的,如调查、报告、汇报、讲话、指示、指导、贡献、动 员、处理、考察、研究、分析、判断、推断、概括、检查、比较、说明、评价、抉择、让步、 介绍、答复、解答、解释、证明、印证、鉴定、实验、试验、示范、提示、辩护、删节、反 应、记录、统计、安置、处置、发挥、决定、规定、交代、宣传、表演、检讨等,用“作” 不用“做”。 5.动宾词组中宾语是一般名词的,如买卖、体操、游戏、家务、学问、工作、作业、功 课、笔记、文章、生意、事情、好事、手脚、手术、结论、伪证等,用“做”不用“作”。具有 口语色彩的“做出”一般用“做”,如“做出榜样”。 6.吕叔湘先生指出:遇到没有把握时,宁可用“作”不用“做”。但要做到局部统一。 7.会 汇 ?会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象形字,用有盖器具形状表上下相合之义,本义“合”,楷 书讹变为“(今简化作“会”),但含义没有变,还是“合”。 汇,繁体作“R”,会意字,从[从淮。[(fān),盛物的器具,在R字里表“围”义; 淮,淮河;围淮防泛,会意为“堤”。后来,汇字的本义被“堤”取代,而被假借表“两水合流” 义。 会和汇都有“合”义,因此在表“合”义时,同音同义,可以通用。如“会合”与“汇合”,“会 集”与“汇集”,“会聚”与“汇聚”,“会演”与“汇演”,都可以通用。但在特定语境里,会、汇用 法又不同。例如:“会师”“会面”“会客”“会见”,都是人的行为,用“会”不用“汇”。“汇流”“两 河汇合”“汇涓为海”,都是水流聚集,用“汇”不用“会”。会字还有“共同、一起”的引申义, 如“会考”“会试”“会谈”“会同”“会晤”“会诊”等,这些词用“会”不用“汇”。现代金融术语“外 汇”“汇价”“汇率”“汇票”“汇款”等词,用“汇”不用“会”。 还有一个和会、 汇同音的字: 含义是“类聚、 , 综合”。 这个“”, 在汉字简化时用“汇” 替代,例如“字汇”“词汇”“汇报”“汇刊”“汇编”“汇展”等,这些词中的“汇”是“”的替代字, 与汇本字无关。 8.记 纪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录言”,即用文字把言语记录下来。“记录”即本义。记 录在脑子里叫“记忆”,用符号快速记录叫“速记”,摘要记录叫“摘记”,用文字叙事叫“记 叙”“记述”,记叙人和事的作品叫“笔记”“游记”“传记”, 纪,形声字,从丝己声,本义“别丝”。丝各有一端,将若干丝端合为一束叫做“纪”。 别丝,必须找到丝之绪,由此引申出“人纪”(人伦之道)、“法纪”(法律和纪律)。 记字问世早,纪是后造字,古代学者把它们列为同义字。《史记?五帝本纪索隐》:“纪 者, 记也,本其事而记之, 故曰本纪。”在现代汉语里,记、纪二字的用法不同: 纪只用于“纪 念”“纪年”“纪元”“纪传”“纪要”“纪行”,其他地方均用“记”。把事情记下来叫“记事”,但作为 一种文体的名称,仍沿用古汉语用法称作“纪事”,如“纪事诗”“唐诗纪要”“纪事本末体”等。 9.凸 突 凸,象形字,物体向上鼓出之象形,本义“物高起”(高于周围),与凹(物下陷)相对。引 申为“向上高出、向外伸出”,如“挺胸凸肚”“凸凹不平”“凸面镜”“凸角”等。 突,会意字,从穴从犬,犬从穴蹿出,会意为“突然跃出”,“突然”即本义。引申为“意 外地”(突发、突如其来)、“急剧地变化”(突变)、“超过一般”(突出)、“猛冲、急速攻击、冲 破”(突击队、突袭、突围)、“集中力量加快速度”(突击)等义。 凸的“物高起”与突的“超过一般”含义接近, 因此“凸出”与“突出”、 “凸起”与“突起”、 “凸 显”与“突显”等词容易混淆错用。这几组词,音同义近,但具体含义却是有区别的: 凸出,高出周围; 突出,超过一般或使超过。 凸起,鼓出来; 突起,突然发生或高耸。 凸显,清楚地显露;突显,突然地显露。 凸现,清楚地显现;突现,突然出现或突出地显现。 10.依 倚 《说文解字》说:“依,倚也。”又说:“倚,依也。”依、倚二字本义确实相同,都是“靠、 赖”的意思,所以“依靠”和“倚靠”、“依赖”和“倚赖”是同义词。但是,同是“靠着”意思的“倚 门而望”“倚马可待”“倚天剑”的“倚”却不能换作“依”。依、倚二字的引申义更不一样。依的 引申义有:“傍着”(依傍),“从、附”(依从、依附),“仍旧”(依旧、依然),“模仿”(依照、依 样),“眷恋”(依恋、依依不舍)。倚的引申义有:“仗着”(倚仗、倚势、倚老卖老),“偏于一 边”(不偏不倚)。这些词语中的“依”和“倚”是不能互换的。 11.沿 延 沿,本义“顺水下行”,引申为“顺着”(沿途)、“靠近”(沿海)、“事物发展变化的历程”(沿 革)等义。由“顺着”又引申为“依据以往的规矩”(沿袭、沿用、沿例)。 延,本义“长行”,即连续不断地行走。后世多用其引申义“长”。古汉语里有“延颈”“延 袖”等词, 延颈即长颈, 延袖即长袖。 由“长”又引申为“向长的方向发展”, 于是有了“延长”“蔓 延”“绵延”“延年”“苟延”等词。 又引申为“推迟、 拖延、 耽误、 扩展”等义, 于是又有了“延迟”“延 期”“延误”“延伸”“延续”等词。沿字的“沿用”和“延”字的“延续”含义接近,因而“沿用”常错作 “延用”,“延续”常错作“沿续”。 由上述辨析可知:“沿用”的含义是“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名称等”,“延 续”的含义是“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二者不是同义词。 12.帐 账 帐,形声字,从巾长声,本义“床上幕”,即张于床上的幔帏。后泛指各种帷幕和形如 帷幕的景象,如“蚊帐”“帐篷”“青纱帐”。账是后造字, 《说文解字》上无此字。 《康熙字典》 这样为“账”释义:“本义作‘帐……计簿也’解。”这个释义告诉我们:账字的含义是“计簿”,即 关于货、 货物出入的记载, 在“账”字没有出现的漫长岁月里, 账字的概念是由帐字表示的, 所以,账和帐在表示“记账”意义上是同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在表示“记账”意义上把“帐” 和“账”作为异形词处理,但首选“账”。 13.帖 贴 帖,形声字,从巾占声,本义“帛书署”(《说文解字注》),即丝质书签。后泛指文书、 契据、 执照, 如“租帖”“说帖”“请帖”“军帖”。 引申为“榻本”和“临摹字画的样本”, 如“碑帖”“字 帖”“画帖”“临帖”。用作动词,表示“垂下”,引申为“服从、顺从”,如“服帖”“俯首帖耳”。又 引申为“妥当”,如“妥帖”。 贴,形声字,从贝占声,本义作“以物为质”解(《说文新附》),即以物抵押而借贷。 《南史?孝义传》:“及伯父兄弟亡,贫无以葬,身自贩贴与邻里,供敛送终之费。”拿自己 作抵押借贷。此古义今已不用,而用引申义:“贴换”(以旧加钱换新)、“贴现”(拿尚未到期 的票据兑现或做支付手段)、“贴补”(从经济上帮助亲友,动用积蓄弥补日常消费)。此外, 贴还有“粘”(剪贴)、“紧挨”(贴边、贴身)、“亲近”(贴己、贴心)、“恰当、合乎实际”(贴切、 贴谱、贴疑)等义。 在古汉语里,在表“顺从”“妥当”意义时,帖、贴通用,“服帖”亦作“服贴”,“妥帖”亦作 “妥贴”。现代汉语以“服帖”“妥帖”为规范词形。 14.采 彩 ?采,会意字,从爪(手)从木,会意为“摘取”。后被假借表示“色”(形色、神色、文辞华 丽等)。所以,采是一形二字。后来,古人又创造了“彩”字,于是表示“色”就有了两个字:采, 彩。在古汉语里,采、彩同义通用。现代汉语让采、彩分工:采,偏重神色,如“神采”“风 采”“丰采”“文采”“兴高采烈”; 彩, 偏重形色, 如“五彩”“彩霞”“彩虹”“彩带”“彩照”“彩排”(化 装排演)“挂彩”(受伤流血)。有些词难分神色、形色,如“光彩”,“光彩照人”偏于神色,“流 水溢彩”则偏于形色。 类似的还有“精彩”“喝彩”“色彩”等, 为了使用方便, 这类词统一用“彩”。 常见的错误是:将表示神色的“采”错作“彩”。 15.连 联 《说文解字注》这样解释连、联二字的含义:“联,连也。凡相连属之称,周人用联字, 汉人用连字,古(先秦)今(汉)字也。”这段话说得很清楚:联和连是古今字,周代用联, 汉代用连,两字含义相同。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联、连逐渐分道扬镳,发展成为含义不同 的两个字:联表“联合”义;连表“连续”义。以“联播”“连播”二词为例:“联播”的含义是“联合 播出”,即若干电台或电视台同时转播某台播送的节目。“连播”的含义是“把内容较长的节目 分成若干次连续播出”。联字的“联合”义,构成“联合”“联欢”“联唱”“联办”“联保”“联建”“联 盟”“联手”“联网”“联姻”“联宗”等词。连字的“连续” 义,构成“连续”“连篇”“连载”“连任”“连 日”“连天”“连夜”“连阴天”“连轴转”“连射”“连声”“连台”“连衣裙”等词。但是,由于连、联二 字本义相同,连字的引申义“连接、连结”和联字的引申义“联接、联结”,难以彻底分割,因 而存在许多同音同义词,如连接―联接,联结―连结,连绵―联绵,联翩―连翩,连通―联 通,联属―连属,连贯―联贯,连缀―联缀,等等,语言学界把它们列为“异形词”,并确定 各组的前一个词为首选词形。 16.妆 装 妆,形声字,表义的形旁是“女”,本义“女子梳妆打扮”。与女子梳妆打扮有关的东西, 也以“妆”称呼。如梳妆用的镜匣叫做“妆奁(jián)”,梳妆用的桌子叫做“妆台”,女儿出嫁 时娘家陪嫁的衣物叫做“嫁妆”。 装,形声字,表义的形旁是“衣”,本义“人的衣着”,“服装”“行装”都是本义。引申为“修 饰打扮”,如“装束”。 妆和装都有修饰的意思,因而有了“妆饰”和“装饰”、“化妆”和“化装”等近义词。但是, 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不同的。“妆饰”专指女子梳妆打扮,“装饰”则指物的粉饰点缀;“化妆”的 目的是使女子漂亮, “化装”的目的是为了掩盖本来的面目。 “装”有穿着义, 而“妆”无穿着义。 “化妆”本指女子头部面部的修饰,后扩大到衣着,于是出现了红妆―红装、卸妆―卸装两组 近义词。前组词均指女子身上的妆饰,故“红妆”与“红装”通用,在使用习惯上首选“红装”。 后组词均指洗去脸上的脂粉或涂抹,在使用习惯上,“卸妆”专指女子卸除身上的妆饰,“卸 装”专指演员卸除化装时穿戴涂抹的装饰。 17.度 渡 度,会意字,从庶(省灬)从又(手),古人用“庶民的手”造字,会意为“计量长短的 标准”。为什么“庶民的手”能表示“计量长短单位”呢?原来“周制以人体为法”。周代长度单 位寸、咫、尺、寻、常、仞,都是人的手做标准的。渡是后造字,含义是“通过河流”。度和 渡,都有“由此及彼”的含义,但具体含义却有区别:度,义为“由此时及彼时”(时间);渡, 义为“由此岸及彼岸”(空间)。 因此, 可以这样规范度、 渡的用法: 凡是表示“时间”的, 用“度”, 如“度假”“度日”“欢度春节”“度过一生”“虚度光阴”; 凡是表示“空间”的, 用“渡”, 如“渡江”“渡 口”“渡船”“渡过难关”。 只有“过渡”(如“过渡时期”“过渡政府”“过渡地带”)是个例外, 因为“过 度”是形容词,含义是“超过适当的限度”,而“过渡”是动词,表示的是“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 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所以用“过渡”不用“过度”。常见“度 假”误作“渡假”。 18.消 销 消和销,都是形声字,声旁都是“肖”,故同音,它们的区别在于形旁不同:消从水, 本义“水流尽”,“消失”即本义。销从金,本义“金属熔化”,固体变成了液体,原来的形态消 失了,也有“消失”的意思。所以,在“消失、除去”义项消、销通用,如“取消”“消歇”也作“取 销”“销歇”,“撤销”“销魂”也作“撤消”“消魂”。但在使用习惯上,“取消”“消歇”“撤销”“销魂” 是首选词形。除此以外,消、销二字不能通用。“消息”本义“消长进退”,引申为“音信”。“消 除”用于除去不利事物(消除隐患、消除误会),“销毁”用于毁掉物质(销毁鸦片、销毁化学武 器)。“消声器”中的“消声”,义为“降低或消除气流噪音”,“销声匿迹”中的“销声”,义为“不 再露面”。上述词语中的消和销不能互换。 19.备 倍 备、倍二字同音,备的“极其”义和“倍”的“更加”义都表示“程度”,因此容易混淆错用。 如“备受”“备至”“备尝”常错作“倍受”“倍至”“倍尝”。 备字实际上是一形二字:一个“备”含义是“具”,一个“备”含义是“慎”。备字的甲骨文是 象形字,表示“盛矢之器”,含义就是“器具”。金文将甲文中的“凵”改为“用” 小篆又在金文左旁增加了“亻” ,含义随之增加了“慎”。楷书“洹笔切∽谋涮澹窦蚧 “备”。 备字的两个本义, 各有引申义: 由“具”引申为“具有”“设备”, 又引申为“完全” (齐备) ; 由“慎”引申为“防备”“预备”“准备”。“备受”“备至”“备尝”三词中的“备”都是“完全”的意思: “备受欢迎”即受到广泛的欢迎;“关怀备至”即关怀得无微不至;“艰苦备尝”即什么艰难困苦 都经受过。 倍,形声字,从人鹕!端滴慕庾帧啡衔骸氨叮匆病!薄独窦恰ょ灰隆罚骸靶乓越嶂 则民不倍。”“不倍”即“不反叛”。凭记忆念出读过的诗文叫做“倍诵”,是从“反”引申出来的, 意思是“重复”。倍后来由“背”取代,而被假借表示“跟原数相等的数”,又引申为“程度比原 来深得多”, 于是有了“倍加”“倍增”“事半功倍”等词。 倍字的“更加”义和备字的“完全”义虽然 都表示“程度”,但具体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20.词 辞 先秦时期,“词”指单个的字词,“辞”指成句、成篇的话语。汉以后,这个界限不再存 在,词和辞便成了同义词,并且形成一系列异形复合词。语言学家建议作如下选择:字词, 词组,词目,词句,词类,词素,词条,词序,义正词严,遣词,词汇,词讼,辞采,辞赋, 辞令,辞藻,辞章,修辞,辞色。一种与诗不同的韵文形式叫做“词”,如“宋词”。古典文学 的一种体裁叫做“辞”,如“楚辞”。“词典”和“辞典”,指称义略有不同:“词典”表示所收条目 以词为主体;“辞典”表示所收条目以知识性词目为主体。 21.粘 黏 粘和黏,原本是同字异形。《集韵》:“黏,相着也,或从米。”从字形分析,二字都 是形声字,声旁均为“占”,形旁一为“米”、一为“黍”,但米、黍性质相同,都是做黏合材料 的原料。所以,形虽异,义却同。在现代汉语里,粘和黏都是规范汉字,但音和义不再相同, 词性也不相同:粘,音 zhán,动词,义为“使连接”,如“粘连”“粘贴”;黏,音 niān,形容 词,义为“具有使连接的性能”,如“黏性”“黏结”“黏合”“黏附”“黏膜”“黏液”。 22.添 填 添、填二字,都有“补充”的意思,“添补”和“填补”合义更是接近。但是,添、填并不同 义。 添, 本义“益”( 《玉篇》 这个“益”的意思是“增益”, ), 即“增加使满足”。 “增添”“添彩”“添 补”“如虎添翼”等词语中的“添”, 含义都是“增益”。 由增益引申为“增加”, 如“添人”“添水”“添 乱”“添枝加叶”“添油加醋”。由增加引申为“生育”,如“添丁”“添口”。 填,本义“塞”(《说文解字》)。塞,以土或物充实空虚处,填的“补充”义由此而生。这 个“补充”与添的“增益”义不同,是“补充空缺或缺欠”的意思,如“填空”“填充”“填料”“填 方”“填塞”“填筑”“填写”“填房”等。 23.象 像 象字早于像问世。殷墟甲骨文里就有象字,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释义为“南越大 兽之名”。像字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此前,“像”这个概念是借“象”来表示的。因此,《易 经》说:“象也者,像也。”在古代诗文里,象、像是通用的。在现代汉语里,象、像二字有 了分工: 象,表形状、仿效、摹拟等义,常用词有:象形,象声,天象,气象,景象,印象, 表象,抽象,具象,象征等。 像,表相似、如同、人物形象的摹写或雕塑等义,常用词有:好像,相像,肖像,画 像,塑像,音像等。 “想象”一词,各种字典、词典用法不一致,有的用“想象”,有的用“想像”,有的把“想 象”和“想像”作为同义异形词。依据象、像二字的分工,从理据上分析,用“想象”更合理。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想象”含义有三:①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想 出它的具体形象;②对于从未见过的事物,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新的形象;③ 设想。三个释义,都与“形象”有关,“想象”是头脑里出现的意想的形象,所以应当用“想象”。 24.的 地 得 的、地、得三个字,本义区别很大,但用作结构助词,却常会混淆致误。用作结构助词, 的、地、得三字同音,都读 de(轻声)。它们主要附着在其他语言前后,用来表示附加成 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但是,它们使用的场合不相同,用错了场合就会破坏正确的语 言关系。 它们的使用场合有什么不同呢? 的,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后面,是定语的标志。 地,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用在状语后面,是状语的标志。 得,是连接补语与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用在补语前面,是补语的标志。 什么是定语?定语是名词前面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修饰成分。例如: 1.一位性格开朗(定语)的女子(名词,中心语)。 2.颐和园(定语)的湖光山色(名词,中心语)真美。 例 1 是描写性定语, 它的作用主要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 状态, 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例 2 是限制性定语,它的作用主要是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什么是状语?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修饰成分。例 如: 1.她勇敢(状语)地走(动词,中心语)上讲台。 2.天渐渐(状语)地冷(形容词,中心语)起来了。 例1是描写性状语,它的作用主要是描写人物情态的,也可以用来描写动作状态。 例 2 是限制性状语,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 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了解了定语和状语的作用,明白了的、地使用场合的区别,分辨的、地的用法就不难 了。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例如在动词用来做主语、宾语或表语时,用“的”还是“地”就 有点问题。例如: 1.还要时时刻提高警惕,对反革命进行长期(?)斗争。 2.个别系统和单位只注意孤立(?)抓生产而忽视了职工生活。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迅速(?)转入反攻,使反动派惊惶失措。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给出了如下选择标准: 要是你认为这里的动词已经变成名词,就 得用“的”,否则就该用“地”。 依据这个标准:例 1 用“的”,因为“斗争”已经变成名词,“的”前的“长期”是 限制性定语。例 2、例 3 用“地”好一些。 什么是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一种补充成分,用来回答“怎么了”之类的 同题。例如: 1.他们玩(动词,中心语)得好自在(补语)。 2.这个明星简直红(形容词,中心语)得发紫(补语)。 “得”和“地”混淆的可能性很小,而和“的”混淆的可能性大一些。要记住:作为 结构助词的“得”字有两个用处:一是表示可能性,一是表示结果或程度。例如: 1.大家都说写 de 好,刻 de 没有写 de 好。 2.大家都说这篇小说写 de 好,非常感动人。 3.一定要这样写才写 de 好,不这样写是写不好的。 三个句子里的“写 de 好”,表达的是三种意思,例 1 该用“的”,例 2、例 3 该用 “得”,这样读者才能明白三个句子的意思。 说到错别字,想起两个故事。 一个是古代的故事。传说北宋仁时,有位名叫赵旭的才子,在科举考试中文采出众,殿 试时被仁英看中。可惜他的试卷里有一个错字,将“唯”字的“口”旁错作“厶”。仁英指 出,他还狡辩,仁英大怒,提起朱笔写了“去吉、吕台、私和、句勾”几个字,问他“这几 字可否通用”。赵旭无言以对。这位才子因为一个错字丢了状元。 另一个是现代的故事。 我国一个出版考察团出访日本, 向日本同行介绍我国图书质量考 核标准,说是我国制定了一个行政法规,图书成品的差错率不得超过万分之一。日本同行听 了大惑不解:“图书怎么能够允许出错呢?” 宋仁宗对错别字的深恶痛切,日本同行“图 书怎么能够允许出错”的质疑,值得我们深思。如果大家都认为图书是不应该出错的,“无 错不成书”问题的彻底解决,就指日可待了。 二、辨识和改正词语错误 这里说的词语,包括词、词组、成语。 有些文章,没有或很少有错别字,但是毛病很多,其中就包括用词不当。举几个从报刊 上摘下来的实例: 比这更等而下之的则是伪书, 因创意乏力而挂羊头卖狗肉、 生造图书的经典性和美誉度 甚至枉顾版权盗印盗编,这可以说是正规的出版从业者品德、行为向盗版黑市的过渡,是中 国出版界创造力的大溃败。(《树立出版生态观》) 我们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没有。有没有毛病?有。毛病出在错用一个词:枉 顾。“枉顾”是敬辞,用于称对方来访。例如“承蒙枉顾”。“枉顾版权盗印盗编”显然不 通。可以改为“罔顾”,“罔顾”即“不顾”。或者索性改为“不顾”。 铁肩担道义,棘手做文章,是国人评价学界精英的基本A赋,说白了也就是道德文 章四字。(《中国学术思想史朴学思潮》) 有没有错别字?没有。有没有毛病?有。毛病也出在错用一个词:棘手。“棘手”应 作“辣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是明代杨继盛写的一副对联。“辣手”指老 手、能手。清郑板桥《与丹翁书》:“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 断律,称为辣手也。”“棘手”的含义是“难办”,形容事情难办,如同荆棘刺手。 而他疲倦地回到家中也就像从充满恶臭气的井底的死亡线上挣扎回来一般,当然在他 到达那绝望的危险边缘之前,他早已失去了卓越的勾通的能力。(《瘾君子的自白》) 有没有错别字?没有。有没有毛病?有。毛病还是出在用词上,错用了“勾通”。 “勾 通”的含义是“暗中串通,勾结”。显然这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勾通”应改为“沟 通”。“沟通”的本义是“使两方能连通”,如“沟通南北的长江大桥”“沟通中西文化”。 也指人际的交流。“瘾君子”失去的正是跟别人交流的能力。 可见,没有错别字的文章不等于没有错误,改正了错别字不等于消灭了一切错误。编 辑加工和校对改错时,不但要发现和改正用字错误,还要发现和改正用词错误和用词不妥。 常见的词语错误: 错用词语; 褒贬错位; 错用成语(含惯用语); 近义词混淆错用。 错用词语的现象极为常见, 主要原因是不明了词义或误解词义。 我们来分析一下下面的 病句: ⑴时装展览会上的一种女装款式,深得观众青睐,姑娘们参观后纷纷效尤。 错用“效尤” 尤字的含义有四:特异的,突出的(“尤物”);更(“尤其”);怨恨(“怨天尤人”); 过失,做坏事。“效尤”的“尤”用的是第四义:做坏事。“效尤”的含义是“学做坏事”, 姑娘们效仿缝制她们喜爱的服装款式,当然不是“学做坏事”。 (2)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 DKNY 秋冬系列自纽约的阑珊灯火中汲取设计灵感,喧嚣的街道、迷幻的灯影、闪耀的 霓虹混杂着城市的激情,弥漫整个夜空。 错用“阑珊” 阑珊,用作动词表示将尽、衰落。如“春意阑珊”、“意兴阑珊”。用作形容词表示暗 淡、零落。灯火阑珊即灯光暗淡。唐诗有“南斗阑珊北斗稀”的名句,宋词有“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句。两名句中的“阑跚”都是“暗淡”的意思。 城市入夜的万家灯火,璀璨亮丽,不能用“阑珊”来形容。 (3)即将参加首届人体艺术模特比赛总比赛的十几名靓女们, 脱去衣服用泉水沐浴净身。 错用“净身” “净身”不是洗澡,而是古代的“宫刑”,即阉割男子使之丧失生殖能力。古代皇宫里的 太监,就是经过“净身”的男子。 (4)在扑灭森林大火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又一次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 错用“首当其冲” 冲:冲要。首当其冲:处在冲要位置,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清史稿》:“欧舰 东来,粤东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不是“冲在前面”或“敢为人先”。 ⑸“经过选择,66 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大门,成了名副 其实的警花。这些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 22 岁,平均身高 1.69 米。。” 央视节目 《幸运 52》 某期出了一道题目: “请问, 豆蔻年华是指多大年纪的少男少女?” 错用“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语出杜牧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 牧这首诗是赠给一位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的,用“二月初”的豆蔻花形容她。豆蔻春末开 花,“二月初”正含苞待放。“豆蔻年华”只能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用来比喻平均年龄 22 岁的警花显然不合适,用来比喻“少男”就更离谱了。 (6)那是一个寒风料峭的冬日,我们身上穿着大衣,还是冷得瑟瑟发抖。 错用“料峭” “料峭”是形容“微寒”的,通常用于形容初春乍暖还寒,唐?陆龟蒙《京口》诗: “东 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不能用来形容隆冬寒风。 (7)综观 2006 年,令国人谈之色变的中国公民喋血国外的事件数量下降。 某报标题:伊逊尼派亲美领袖喋血街头 错用“喋血” “喋血”本作“蹀血”。蹀,本义“顿足”,引申为“践踏”。“蹀血”含义是:杀人 很多,血流遍地,以致踏血而行。通常用于形容大屠杀或尸陈遍野的战场,用来形容一两个 人被杀是不妥的。 ⑻两行热泪喷薄而出。 错用“喷薄” 喷:(液体、气体、粉末等)受压力而射出。薄是个多义字,有“草丛生”、“不厚”、 “稀淡”、“贫瘠”、“品行不好”、“减少”等义。在“喷薄”一词中作“迫近”讲,喷 与薄合成“喷薄”,形容水流“汹涌”或朝阳“跃出”的气势。如,唐沈缙谑骸傲魉 昼夜,喷薄龙门中。”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 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用来形容泪水夺眶而出显然不合适。 (9)这种既要防通胀又要防衰退的困境,使我们想到一个相对遥远的词汇:“滞胀”。 这时便想起一个词汇:行云流水。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 错用“词汇” 错用“词汇”在报刊上极为常见,京城某报甚至辟了一个栏目:流行词汇。 词、词组、词汇这三个词含义不同。 词: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词组:两个或更多的词的组合。又叫做“短语”。词和词组统称词语。 词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也指一个人或一 部著作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鲁迅的词汇”“红楼梦的词汇”。 上面三个例句中的“词汇”都用错了。“滞胀”是词,“行云流水”是短语,流行的是 词或词语而不是词汇。 ⑽希拉穆仁草原的最深处至今以致永远存留着我们的孤独的青春和嘈杂的脚印。 错用“以致”和“嘈杂”。 “以致”表示的是下文由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即表示上半句与下半句是一种 直接的因果关系。用在此处显然不妥,应该改为“以至”。“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 度、范围上的延伸。“嘈杂”的含义是“喧闹”,通常形容声音杂乱,不能形容脚印。可以 改为“杂乱”。 2.褒贬错位 汉语的词义除理性义外,还有附属的色彩义,色彩义之一是感情色彩。有些词表明说 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或厌恶、贬斥的感情,前者称作“褒义词”,后者称作“贬义 词”。比如: “拼凑”和“组织”两个词,都有把人集合起来的意思,说敌人就要用“拼凑”, 说我们自己就要用“组织”。又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蝼蚁之穴,溃百丈之堤”两 句成语,都说明事物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但表现革命斗争的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要用“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表现坏事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则要用“蝼蚁之穴,溃百丈之堤”。褒 贬错位,是说由于用词颠倒了,造成欲褒实贬或欲贬实褒与说话人意愿相反的效果。在出版 物上,褒贬错位也很常见。例如: (1)某报提倡创新的文章的标题:要当始作俑者 贬义词误作褒义词。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同梁惠王讨论王道,孟子说:“庖有肥 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接着说:“仲尼曰:‘始作 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的观点很鲜明: 孔子当年反对用俑殉葬, 只是因为俑像人, 就恶其不仁, 何况置民饥而死于不顾。 后世把 “始 作俑者”作为成语,比喻某项坏事的开例者或恶劣风气的倡导人。不能用来比喻创新。 (2)某报不满中国女足连连失败,用标题质问中国女足:差强人意为哪般?意思是:为 什么那么差劲? 褒义词误作贬义词。 “差强人意”出自《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汉意气自若, 方整厉器械, 激扬士吏。 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 乃叹曰: ‘唯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差强人意,原义“很能振奋人的意志”。后世用作 成语,含义为:令人比较满意。差,比较;强,满意。理解为“很差劲”,是错误的。 (3)古往今来,诗人墨客对庐山瀑布的称颂之作连篇累牍。 贬义词误作褒义词。 “连篇”和“累牍”,同义反复,表示用过多篇幅叙述一件事。作为成语,形容冗长 烦琐,华而不实,含有明显的贬义。用来形容“称颂之作”显然不合适。 (4)某报新闻标题:王魅局溉鹆狡萍吐 贬义词误作褒义词。 “染指”是成语“染指羹鼎”的缩写,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 公。公子宋(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家人,曰: ‘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 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后世用“染指羹鼎”比喻捞取非分好处,含有明显的贬义。王魇 我国著名速滑运动员, 她在短道速滑世界杯赛中夺得三枚金牌。 说她 “染指” 三金显然不当。 (5)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 褒义词误作贬义词。 “叹为观止”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韶 ”(,即箫,韶,虞舜时代的箫乐)时,不禁发出“观止矣”的赞叹。“观止”的意思 是“好到了极点”,“尽善尽美”,是褒义词,用作贬义是错误的。 (6)某报标题:《清华学子 炙手可热》 王董事长看到沈滔的自荐信很感兴趣,觉得他能够放弃炙手可热的公务员职位,一定 是想干出一番事业。 此文先后被多种媒体转载,成为该年度炙手可热的一篇报告文学。 贬义词误作褒义词。 “炙手可热”这句成语,在媒体和出版物中使用频率很高,成了时尚词语,但十有八 九用错,误把“炙手可热”比喻优秀、行时、走红、抢手,完全误解了“炙手可热”的含义。 炙,会意字,上肉下火,含义就是“火上烤肉”。炙手:灼手。“炙手可热”语出杜 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是描写杨国忠兄妹出 行的。《旧唐书?杨贵妃传》:“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 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乃其既 至,则呵禁赫然。”杨家权势之盛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杜甫在诗中用“炙手可热”形容杨 国忠权势逼人,告诫人们远离杨国忠。可见“炙手可热”是贬义词,跟优秀、行时、走红、 抢手不相干。唐代另一位诗人崔颢在诗中指出:“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劝 诫有权有势者不要倚仗权势,因为权势是暂时,须臾火尽灰亦灭。 (7)近年来我国曾试选一批航天员,其标准与国际上雷同。 误用贬义词。 “雷同”本义“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含有明显的贬义。可以改用 中性词“相同”。 ⑻形形色色的黑社会组织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了。 国乒主力倾巢而出。 “雨后春笋”含有褒义,通常形容美好的、新的事物,形容它们产生得快而多。比如 说“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组织像雨后春笋似的出现在神州大地上”。用“雨后春笋”形容黑社 会组织,简直是糟蹋了这句成语。 “倾巢而出”含有贬义,通常形容敌人出动全部力量来犯。用来形容国乒主力全体出征显然 不妥。 ⑼我的母亲勤俭朴素,一直把持着十几口人的家务。 误用贬义词。 “把持”是贬义词,含义是“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可以改为“操持”, “操持”的含义是“料理,处理”。 ⑽“与会者围绕这部著作的神话原型,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历史演变,以及其作者、主 题、语言等方面,高谈阔论,各抒己见。” 误用贬义词。 “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有明显的贬义。例如:“高谈阔论者可以口 无遮拦,随心所地像欲连珠炮一样说长道短。”把讨论会上“各抒己见”说成是“高谈阔论” 是不恰当的。 3.成语(含惯用语)错用 要判断成语使用正误,必须了解成语的两个特点:结构的定型性;意义的完整性。 结构的定型性,是说成语的结构成分和构成方式比较固定,不可随意拆开或改动。 意义的完整性,是说成语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概括带有 比喻和形容的性质, 能表现十分丰富的内容,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使用错了, 就会适得其反。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有如下三种情况: 1.将成语的构成成分拆开(例如将“求全责备”拆成“不因求全而责备”,完全改变 了成语原意); 2.擅改成语的构成成分(例如将“明日黄花”擅改作“昨日黄花”); 3.望文生义错用成语。 第三种错误最为常见。例如: ⑴一部优秀的电视剧能收到万人空巷的效应。 “万人空巷”误用。 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巷字古义有 二:“里中道”;“住宅”。巷字的语源可以上溯到《论语?雍也》:“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陋巷就是简陋的居室。“万人空巷”通常形容有了重大活动,人们都 走出家门,家里没有人了。 ⑵在七月流火的日子里,工人们踩着滚烫的土地…… “七月流火”误用。 语源:《诗?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先秦历法的七月;流,运行; 火,大火星。七月流火,描写的是先秦七月的天象:到了七月,大火星便偏西向下运行。此 时的华夏大地,已是夏末秋初,暑热尽退,秋凉已至,哪来的“滚烫的土地”? ⑶中央电视台某著名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欣赏美轮美奂的芭蕾舞。 “美轮美奂”误用。 由于央视的影响力,“美轮美奂”一时成了时尚成语,媒体和出版物纷纷错用“美轮 美奂”形容绘画、瓷器、服装、天鹅、自然景物,甚至形容故事,形容各种美的事物。例如: “21 个盲人表演的美轮美奂的《千手观音》”(形容表演),“九寨沟的湖水美轮美奂” (形容水),“《牡丹亭》塑造了美轮美奂的杜丽娘”(形容女子美貌),“美轮美奂的爱 情”(形容抽象事物)。 语源:《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 哉奂焉。’”东汉学者郑玄注云:“心讥其奢也。”“美轮美奂”有两了限制词:轮,奂。 即轮美奂美,故又省作“轮奂美”。轮:古代圆形粮仓,形容高大。奂:众多。众多粮仓矗 立,高大宏丽,所以说“美轮美奂”。“美轮美奂”只能形容建筑物,不能形容其他事物。 ⑷“那林立的奇石,千姿百态,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惟妙惟肖。” “舞台上的演员,个个表演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误用。 惟,古汉语助词;妙,好;肖,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 真。奇石是天然景物,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工模仿的,不能用“惟妙惟肖”来形容它。 “栩栩如生” 作为成语, 形容文学作品和绘画、 雕塑在描摹、 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逼真, 人物像活的一样。清代文人吴趼《发财秘诀》:“那小人做得才和枣核一般大,头便像一颗 绿豆,手便像两粒芝麻,却做得须眉欲活,栩栩如生。”秦牧《艺海拾贝?虾趣》:“这些 画里的虾所以栩栩如生,是由于他深刻观察过真正的虾的生活,笔墨变化、写照传神已经到 达了极高境界的缘故。” 上述两段引文的“栩栩如生”,前者形容雕刻,后者形容绘画, 用得恰到好处。而演员表演,是活人表演,是不能用“栩栩如生”来形容的。把两句中的成 语互换,倒是比较合适的:奇石如马似虎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演员刻画剧中人物可 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 ⑸也许有人认为唐代诗人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他的画也是作得不错 的。 “别无长物”误用。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通常用来形容清官的清贫或贫苦人家家徒四壁。 ⑹记者赶到他生前工作的单位,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耳濡目染”误用。 耳濡目染:由于常见、常听而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思。记者采访时 的所见所闻,是不能用“耳濡目染”的。 ⑺渐渐地,我在麻将桌前的时间少了,妻子也不再东家进西家出地闲串门了,全家人 各行其是,其乐融融。 “各行其是”误用。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以为对的去做。通常指由多人或多部门组成的集体思想行动不 一致。 如果一家人 “各行其是” 是很难和谐相处而 , “其乐融融” 的。 可以改为 “各得其所” : 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⑻去年二月,周杰伦在镜头前公开宣告爱上女主播,言犹在耳,如今却是“曾经沧海 难为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误用。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唐代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是化用《孟子?尽心上》的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句。意思是:对于看过大海的人,别的水就难以吸引他了。 元稹原诗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此诗乃悼念亡妻之作,把“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比喻夫妻感情。从字面看, 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实则是隐喻他们夫妻之间 的恩爱,除了爱妻再没有能让自己动情的女子了。元诗中的“海”指情人,后人多用这句诗 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而本句却用来表示与恋人分手,显然与元诗本意不合。可以从古诗寻找 合适诗句,例如“此情可待成追忆”。也是唐诗名句,出自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 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意思是:这一份温馨美丽的感情,如梦如幻,原是很值得去回忆 的。只是当时的人沉迷在其中,漫不经心,现在回想起来,只剩下一片凄迷和茫然。历代诗 论家都把这两句诗看作对失去的恋情或爱人的迷恋和思念。用在此处似更贴切。 ⑼死刑判决事关生杀予夺,不能不慎,也不得不慎。 “生杀予夺”误用。 生,不杀;杀,死刑;予,赏;夺,罚。“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生杀赏罚大权, 也指有权势者掌握任意处置人民生命财产的权力。上述句子讲的是死刑判决,只涉及生杀, 不涉及予夺,所以用在这个句子里不适合。可以改为“生死攸关”。 ⑽他又非常谦虚好学,一有机会不耻下问于身边同道师友。 “不耻下问”误用。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 句话是说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敏而又好学,常向地位、学问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认为这 样“下问”有失体面。“同道师友”,尤其是“师”,不能称作“下” ,向师友请教不能 用“下问”。可以改为“虚心请教”。 4.近义词混淆错用 汉语词汇里,有些由两个字合成的词,含义接近,有些读音还相同,有些甚至被认为 是同义词。这类词容易混淆错用。例如: 学历─学力 权力─权利 成心─诚心 不肖─不孝 服法─伏法 辩证─辨证 分辩─分辨 利害─厉害 必须─必需 化妆─化装 截止─截至 以至─以致 质疑─置疑 事实─事态 期望─希望 保障─保证 界限─界线 通信─通讯 确当─确切 心情─心绪 暴发─爆发 秩序─次序 位置─地位 交纳─缴纳 问世─面世─应世 期望─期待─期许 毛贼─蟊贼 蒸气─蒸汽 轶事─逸事 价值─价格 文萃─文粹 反应─反映 汇合─会合 记事─纪事 吸取─汲取 含义─含意 监察─检察 胜地─圣地 布置─部署 目眩─炫目 凄凉─凄切 关心─关怀─关注 发明─发现─发觉 丰满─饱满─饱和 佚事─轶事─逸事 解密─揭秘 产生─发生 交换─交流 丰富─丰裕 收获─收成 原因─缘由 华丽─壮丽 严肃─严谨 严厉─严格 赢利―盈利―营利 整个―全部―全体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针对这类词特别指出: 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是不大会有的。 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是不大会有的。其间 的区别往往很细微, 的区别往往很细微,但这正是我们的语言的丰富与 精密的证明。我们爱护我们的语言, 精密的证明。我们爱护我们的语言,就应该经常注 意词的意义和用法,下笔的时候,要严肃地、 意词的意义和用法,下笔的时候,要严肃地、细致 地加以选择 选择。 地加以选择。 建议大家把这类词分组列出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的释义,把它们含 义和用法的细微区别录下来备忘。例如: 事实(实,既成。事实,既成的事,不能扩大。) 事态(态,状态。事态,局势,可以扩大。)成心(成,己定的。成心,故意。) 诚心(诚,诚实。诚心,诚恳的心意。)服法(服,承认,服从。服法,承认罪行,服从判决。) 伏法(伏,趴下。伏法,被执行死刑。)分辩(辩,解说。分辩,辩解。) 分辨(辨,辨别。分辨,辨别。)化妆(妆,梳妆打扮。化妆,为了漂亮而梳妆打扮。) 化装(装,装扮。化装,为了掩盖本来面目而装扮。)蟊贼 (蟊,吃苗根的害虫。蟊贼,危害国家或人民的人。) 毛贼 (毛,有“小”义,如“毛孩子”。毛贼,小偷。)关心 (关,门闩,引申为控制、牵系。关心,内心牵系,常放在心上。) 关怀 (怀,心里存有。关怀,在意、操心) 关注 (注,视线集中。关注,表示重视。)期望(是对别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风云崛起5怎么完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