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经保存的610hu地方,如今私效wwW610huCom究静出现了什么问题

层经保存的610hu当地,现在私效wwW610huCom究静呈现了什么问题_百度知道
层经保存的610hu当地,现在私效wwW610huCom究静呈现了什么问题
我有更好的答案
网咯上(wpl.ks6.tech)行得通
采纳率:6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
天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 姓名:南大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周滨
中又捅要 中文摘要“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国重大的现实问题,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的 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针对“三农”问题发过8个一号文件。2006年2月2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做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我们可以明显的 感受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解决“三农” 问题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加强。党中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既 是对过去中央农村政策的继承又是一种发展和创新。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之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就是 一个热点问题,相关著作和论文在很短的时问内大量涌现,反映了农村问题的重 要程度和农村问题的受关注程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为政策解 读,一为经验总结,而本文的研究则力图贯通这二者。建设好社会丰义新农村要 明白目标、明确责任,防止侵害农民利益和伤害农民感情的事件发生。要懂得新 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农村的整体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 水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切切实实给农民带来实惠,实现农村“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新农 村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囿于篇幅有限,本文在对“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内涵和要求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新农 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农村2000 万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分别对新农村建设这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剖析问题背 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新农村建设中匾待解决的问题与政治、 经济、文化都密切相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把 问题片面的割裂开来,要全面分析问题,在认真执行上级的决策的同时要学会因 地制宜,才能使各个方面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使农民在享受丰富经济发展成 果的同时,也有充实的精神文明享受和适宜的人居环境。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AbstractSolving the“three rural”problems is the crucial task forourparty and country.necentral government has issuedei曲tNo.1 Documents about the“three rural”problemsmadeall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ness.Solving the‘'three rural”problems is always也e crucial。historicalandrealistic issue inourcountry.The State Council of CPCon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to guarantee the peasants’all kind ofFebruary 2 1 st,2006.In orderfights,andkeep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society,we must study the problems which need be solve badl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newcountrysidemust have the clear aim andresponsibility.Thefinal ai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iSimproving the living conations of farmers,improving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rural,elevating the whole quality of the farmers;bringing real benefits effectively.And in the final achieve the goaltOfarmersof“manufacturedevelopment,wealthylife,rural civilization,rural cleanness,democratic governing”.Ultimately achievecommon prosperity and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So the aim must be clear.Violating the interests ofandresponsibilityfarmersand hurting the farmers must beforbidden.Second,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newcountryside.thebal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society must bekept.Everydevelopment shouldbesimultaneousand beequallytreated.neareproblems tO bes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closely be therelated with the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So the problems should not fragmented,we shouldanalyzetheproblemscomprehensively,implementtohigher―level decisions conscientiously the farmersandsuit measuresthe local conditions.Make and suitable livingenjoyastheassubstantialintellectualcivilizationenvironmentwellthe fruits of economicdevelopment.nispaper first analyses then pointOUtthe connotation and request of the socialism newcountryside.Andtheproblemsare many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m newcountryside.Thereproblemsin the process oflandlevy.The 2,000 reminder children call’tenjoytheir basic rights.There are some contradictions during the village autonomy. still exists largely in the modem agriculture111e extensive development mode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above four aspects respectively and propose the solutions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Socialism;NewCountryside;Problems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叠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一虢雨犬佛一期∞。7年歹月乃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基鲞盘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丕鲞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韵大佛I导师签名:~、,、皿¨签字日期:扣7年f月.沁B掰恸~’6月【◇日 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三农问题是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根本问题。早在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开始了 对解决农村问题的积极实践和探索。从晏阳初的平教会在河北定县的乡村试点改 革到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无不彰显了知识分子关心农民疾苦的爱心以 及解决农民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时期,党中央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农村问题。毛泽东主席说:“一切关系到人民群 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建国初期,整个国民经济都处 于崩溃的边缘,满目疮痍,百业待举,党中央适时做出正确决策,采取了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恢复的过程中,农村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通过工 农业的“剪刀差”,为中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数以亿计的资金支持。农民兄弟用 博大而朴实的胸怀,撑起了中国的脊梁。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农民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农村经济 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动力。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经济以更新的姿态,展 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固有体制的僵化和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农村经济显现出停滞 甚至倒退迹象,表现为各种税费冗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差距进一步拉 大等现象。党中央根据我国正处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展阶段的现实国情,以 及城乡二元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果断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加大财政支农力 度等等一系列“口惠而实至”的利农政策,缓解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英明而睿智地做出了在全国开展以繁荣 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早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为I=1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丰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为标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 项深得民心的系统工程,从其提出之后,全国上下开展了认真的学习,并积极的 付诸于实践。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原本以历时形态依次更替的前现代、现代、 后现代在中国社会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形态),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即认真领会和融通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和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这两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在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许多经验和教i)iI。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把握这两个问题,从而把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推向前进。建设性的解决农村问题,我们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问题是 引言一个历史问题,也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因 此要正确地认识农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全面理解,切 忌断章取义,盲目照搬照抄。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 级领导干部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决不能为了政绩和自身的利 益,不尊重农民意愿,歪曲新农村建设。此外,要竭力避免新农村建设中,“造 势大于实干”的偏差,最终促使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的全面实现。2 第~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综述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综述1.1“三农"问题的由来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1.1.1“三农”问题的由来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国 家,都要有一个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真 正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近三十年来,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从1978年一2004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3624亿元增长到114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 递增9.3%,人均GDP从379元,增长到7943元。综合国力已经从第14位上升 到第5位。①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一个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 到1984年粮食达到8000亿斤的高峰,从而初步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④那 几年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农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于是就提出了农村要进 行第二步改革。但是,到1984年,农村取得第一个特大丰收以后,却出现了卖 粮难、卖棉难等问题,随后又出现了“打白条”,农民负担重,干群矛盾冲突增 大,农村社会不安定等一系列问题。诸多问题的出现,使一部分学者和实际工作 部门的同志,意识到农村工作不仅要解决农业问题,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好农民 问题及农村的问题。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 问题,不能只在一个方面用力。再加上从1985年起,我国的城乡战略有所改变, 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格局又开始向城市倾斜,工作重心又向城市转移,农村改革 的力度削弱了。1985年农业减产,粮食减产7%。从此,农村的发展形势,时好 时坏,阴晴不定,农村又走上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80年代后期,中国的一些学者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 过程中,依据中国的特有国情,把农村问题分析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分别 进行研究。既分析三者的关系,也研究三者各自要解决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三①刘斌,张兆刚.中因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85?91. ②徐勇.农业经济问题【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52.1 第一章社会土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综述农”问题的分析框架,作为认识中国实践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框架。经过20多 年的实践和宣传,现在已成为中国政界、学界的共识。1998年10月,在十五届 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 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① 三农理论,这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是中国社会科学 理论界的一个重要成果。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对于深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用以指导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1.1.2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革命的实质就是农民的革命。”罾毛泽东同志无 不坚决地说:“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邓小平同志则告诫我们:“农民 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没有摆 脱贫困。”他指出:“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它的经济活动,都不能建立在百分之 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鲫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几次强调了要 解决好“三农”问题,把它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我认为解决好“三农” 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吃饭 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国有近14亿人口的人 口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的头等大事。就目前情况来说,解决全国人民 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障,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 问题。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在继续增加,但我国的耕地面积却在不 断减少。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3.81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当 然,我们可以在国际市场去买粮食,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 的大国,靠进口粮食解决人民吃饭问题,那是不可想象的。一、从长远来看,国 际市场上粮食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我们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二、粮食是一种 特殊商品、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万一发生了战争、封锁制裁等重大情况,我们 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必须“自给自足”,自己养活自己, “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保证。 (2)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利于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3 24M M M 一二_二L①②③④江毛毛邓 泽泽泽小 民东东平江毛毛邓 泽泽泽小 民东东平 文选选选 选集集集第第第第3卷卷卷卷 M L 北北北北 一尿.)尿一尿~尿人人人人 民民民民 出出出出 版版版版 社社社社21‘}驺H∞明卵卵 良二=二=孔H¨ m"船r二 第一审礼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综述持社会稳定,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如果没有2/3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 村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农业、农村、农 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积极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 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 础,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3)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目前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 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 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 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经济长期上不去,不仅 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事关农村社会进步 与否,而且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 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 体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丰 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承和发展 党的农村政策,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这是按 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导方针更明确,发 展起点更高,工作布局更全,扶持力度更大。同时也是我们党基于对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农业大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我们党长 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新形势 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 程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以及内涵和要求 1.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 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综述累资金只能且主要是来自农业,农业和农民因此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 献。但与此同时,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 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在 全国总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和农民牛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进程。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更快更 好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矛盾,为了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 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 经济发展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要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 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资金是带有普遍性的趋 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 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 意见》作为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全文播发。文件中指出,当前中国总体上已 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 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中写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 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 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 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的促 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 收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 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 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农村工 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意见》下发,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①胡锦涛.省部级土要领导十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々题研讨班讲话[N].人民日报,2006-03―5(1).4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综述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6年2月21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山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 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的开局。 由以上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我们可以明显的 感受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解决“三农” 问题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加强。党中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既 是对过去中央农村政策的继承又是一种发展和创新。1.2.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包括农村 政治发展,任务繁重,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争取“十一五”期间明显 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这是一项宏伟巨大的工程,需要 我们政府和社会付出艰巨的努力。 (1)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壮大农村 产业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其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为此,政府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做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工程来抓。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传 统美德,着力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和谐新农村。不但要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 思想上领会、融通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而且要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的指 导下,采取多种鲜活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运动,不仅使农民生活富 裕而且使农民精神富足。 (3)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镇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调动 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农民得到实惠。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仅要靠广大农民的努力,而且要加大各级政府 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4)新农村建设要为广大农民普遍地过上小康生活和富裕生活铺平道路。 要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加强农村道路、通信、电网、饮水、沼气、垃圾收集处 理等方面的建设。通过乡村规划建设,宅基地整治,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加优美的①http://news.tom.com/1 002/20040209.651642.html 第一章社会土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综述生产和生活环境。不仅不让农民为生活发愁,而且还要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 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 坦的道路。1.2.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 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Ⅲ这既是对新农村的图景式描绘和理论构 想,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产业化、现 代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第二、三产业逐步发展。生产发展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农民的收入逐步提 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好。生 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表现。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 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 也要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步得到缩小,生活宽裕的农民必将享受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所带来的益处。“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 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社会风气不断改善。“村容整洁”主要是指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 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村容 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同。“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 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 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 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管理民 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是相 互融通、相辅相成的。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在统筹城乡 发展的前提下党中央提出了四大任务,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项政策①hrtp:ll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54892 ②http:ll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一5489261.htm 1.htm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综述本身与以往政策的区别,它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以城带乡、以工 哺农”阶段的到来。同时,政策本身也有非常清晰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不光是新农村的建设,而是要把现代农业建设好,要把农村的各项改革搞好, 要把对农村的服务覆盖到各个方面。 总之,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闱,强化政府对农 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 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 村综合改革。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切实培养 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 措施,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和谐。∞①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_54892 1..htm7 第一二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分析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丰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 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既是对新农村的图景式描绘和理论构 想,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目前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大量问题和矛 盾,尤其是在耕地可持续利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村民自治制度、现代农业发 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制约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只有科学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和问题,才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新农村的蓝图。2.1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耕地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全面建设社会新农村、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在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2.1.1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人均耕地资源少且耕地质量不高。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 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 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根据2005年全国 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 人均耕地的43%。现在我们要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难度 是越来越大。我国已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 亩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 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我国耕地中只有大 约1/3是可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其余2/3是中低产田,耕地中因干旱与半干旱 而呈现退化的面积占40%,耕地缺磷的面积占59%,缺钾的面积占23%,磷、钾 俱缺的占14%,土壤有机质含量<0.67%的农田达1 1%,土壤存在营养障碍的面积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6%。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①程怀儒.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J].农村经济,2005(3):10.8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I'口J题及原W分析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 土保持,需逐步退耕。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我国拥有宜耕荒 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耕地1.22亿亩。但由于生态 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 已十分有限。耕地中存在水土流失的面积达667X104k104 k1112,沙化面积达400XX 104 km2以上,北方因耕作不当而导致盐渍化的面积达667km2,呈现为盐渍化威胁的面积达1733X 104m2。∞我们的祖先已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了几千年,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所留后备耕地不多。目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 潜力为2亿亩,60%以上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和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2)农村耕地征用不规范,造成耕地不断减少。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福柯曾 在对囚犯问题发言时说:“需要的不是我们去‘替’他们说话,‘为’他们说话, 而是我们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说出他们想说的,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 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国他解释说,“他们”和我们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话语 体系,有他们的表达方式,只不过“他们”的声音被淹没而已,现在需要做的就 是让他们自己说话。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 自主性,尊重农民兄弟自己的意愿,对于征地,他们更应有话语权。 我国的耕地现状,从人为因素来看也是相当严峻的。农村征地一直存在相当 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第一,农地征用程序不规范,土地使用权、所用权的变更不 符合法律规定。《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均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 需要”,可以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但我国并没有对“公共利益”做出具体 的限定。在实际工作中,把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基本都成为整地,征地项目纷纷 “搭乘”公共利益的“便车”,随意出让、“批租’’国有土地,各种经营活动也 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进行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怀清说,现在不管是个体老板盖个 加油站,还是开个路边店,都可以通过政府形式征地占用农民手中的土地。第二, 耕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造成耕地不断减少。例如,我国城市化过程出现的 遍及全国建设热潮如开发区建设热、房地产开发热、广场热,以及近几年出现的 大学城热都是其中典型的例子。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978年到1993年的十五年问,中国净减少耕地共6432万亩,相当于减掉了一个农业大省――四川省的全部耕地面积,平均每年430万亩。其中,1985年减少2300万亩;1986 年减少1600万亩;1987年开始实施《土地管理法》, 当年仍减少1200万亩。1988年以后,耕地减少的势头虽然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却没有能完全阻止耕地 面积的继续减少。尤其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耕地减少的速度迅速增加,①千合新,曹培忠.中国农村若干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4):30.②福柯.词与物[M].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9 第_搴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例题及原冈分析面积越来越大。1992年,全国“开发区”,一年丢掉了2500万亩:1993年,净 减少485万亩;1994年,净减少657万亩;1995年,净减少583万亩。到1996 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仅剩下19.5l亿亩,人均耕地1.59亩。这本应该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然而,耕地减少的势头却并没有遏制住。1998年,耕地 净减少391.5万亩。1999年耕地净减少654.9万亩。到2000年10月31日,全 国耕地面积下降到了19.23亿亩,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1443.5万亩。2001年全 国共有耕地19.14亿亩,净减少900多万亩,人均耕地1.5亩。2002年全国共 有耕地18.89亿亩,净减少2529.3万亩,人均耕地1.47亩。2003年全国共有 耕地18.51亿亩,比上年减少3806.1万亩,其中仅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就达到 343.7万亩,比上年增长17%,全国人均耕地只剩下1.425亩。2004年,全国共 有耕地18.41亿亩,新增各类建设用地456万亩。2005年末,全国共有耕地18.31 亩,人均耕地只有1.40亩。山2006年,“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如将单位换算成亩,1.2亿公顷就是18亿亩。如 何做到既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又守住18亿亩这道“红 线”,是“十一五”期间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第三,耕地征用补偿没有统一标准,补偿不合理现象严重,往往单纯从短期 考虑农民以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忽略了农民对耕地所拥有的发展权。农业是国家 的基础,耕地是农民的根本命脉,“根基不牢,地动【JI摇。”我国失地农民是一个 正在加速扩大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无文化、无资金、无技能,往往被排挤 在现代工业大门之外,处于“务农无地、经商无本、务工无厂、就业无岗、低保 无份”的境地,是社会阶层中最贫困的人群,成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人”, 其生活和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失地农民大多为大中城市近郊农民, 他们对国家法律、政策,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思想的活跃程度都不同于一般的农 民,易酿成大规模的群体上访和群众事件。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 部披露,2005年农民上访中有60%与土地有关,其中30%又跟征地有关,罾因而 这种挑战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妥善解决 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3)耕地污染日益严重。耕地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尤其是农村企业 对耕地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污水灌溉利用不当,使耕地受到金属和有机物质的污染。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高污染的企业,纷纷在农村落户,它们不但对耕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而且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破坏了大量耕地。目前全 国遭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其中,由①1978--2005年数据来自丰H应年份的中困统计年鉴②王秀.将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界定为按份共有制[J].中国经济时报,2006(11):11.10 第一二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I'廿J题及原I周分析于污水灌溉造成污染的农田达33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存侵占农田和污泥使用 不当污染农田90万公顷。我国现有耕地受污染面积达2667万公顷,其中受工业 “三废”污染的为1000万公顷,受大气污染的为667万公顷,每年因耕地污染 少收粮食1200万吨以上,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另外,在农村发展经济的过 程中,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尤其是愈演愈烈的耕地白色污染成为新农村 建设中污染耕地的主要问题。笔者在农村调查时发现,有些北方地区的耕地几乎 被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膜所覆盖,在高速公路两旁,白色塑料膜一望无际,田间地 头、渠沟路旁,甚至大街上、农户的院落里,都处都是废弃的农膜。旧的农膜没 有处理完,新的农膜又铺上了,长期下去,耕作了5000多年的中国耕地将被过 量使用的农膜、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所毁灭。目前,我国每年约 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到40%。这些农膜在15―20厘米土壤层形成 不易透水、透气很差的难耕作层。当农膜积累多了以后,农民们大多是一把火点 燃了之。然而,他的这把火带来的是另外更加严重的污染。农膜的泛滥就是农 业部和各级政府公开推广的结果,这些事关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必须引 起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土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1.2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人类生命和农业生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且数量 十分有限。我国的耕地面积一直处于递减的状态。新农村中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 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产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具体措施, 调整农业牛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这一切都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耕地 为基础,必须以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作为前提。没有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会 导致耕地资源的持续减损,就意味着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 而我们刚刚达到解决温饱的起始线,粮食产量一旦下降过多‘,必然影响到我们粮 食的供需平衡。耕地的严重减损,一方面可导致农业经济中各产业比例结构失调, 同时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为社会增加不稳定的因 素。尽管国家对耕地保护政策三令五申,但一些重要产粮区仍然片面强调“工业 立县”,为了所谓的“筑巢引风”,纷纷“跑马圈地”,有些地方沉湎于铺摊子、 上项目,公路一扩再扩,车道从双向四车道到六车道,再到八车道,由此侵占了 大量的耕地耕地资源。客观来讲,耕地资源的减损,失地农民的存在几乎是所有 国家发展经济过程中共有的现象。应该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资源的减损是必然的。但是,我国目前耕地的锐减除了有自然的因素外还有 着特殊的“隐情”。这些特殊的“隐情”加剧了我国耕地资源的减损。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土地管理方面的立法不全、执法不严是导致耕 第:_.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分析地征用不规范、严重减损的重要原因。我国颁布的《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 护法规》等多部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多是在宏观和制度层面上进行规定, 缺乏一些操作性强的、惩罚力度大的具体的规定,而且存在种种漏洞。例如根据 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经济组织,即可以是村农 业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村民委员会,还可以是乡镇农民集体等等。这就造成 农用耕地产权产权界定不明晰,产权代表模糊。这种耕地所有权主体模糊性的直 接后果是耕地保护、监督上的乏力。集体非不为,而是不能为,无权为。还造成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步履维艰,造成大量耕地荒废。加之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导 致其不能及时调整耕地利用和变更等法律关系。另外在基层,法律赋予地方土地 监管部门的权力有限,给公正的执法和统一的监督管理带来困难。二是现行《环 境保护法》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一是立法定位上的缺陷。《环境保护法》内容 涉及环境、资源、生态等各方面,从立法初衷来看理应是一部环境基本法,但它 却不是由人大全会制定的,而是由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出现了立法上的错位。二 是政策定位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环境保护还是让位于“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最终形成了“发展优先”的政策格局。如今资源、环境的压力已成为 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已明显不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 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农民的环保意识不足也是耕地污染加剧的一个原因。 (2)以GDP为考核标准的政绩观的影响。据建设部2005年的统计:全国在 建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大约分布在660个城市和2万多个乡镇,过多、过于 豪华的政府大楼、会展中心拔地而起。按法律规定,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尤其是 县、乡两级政府没有权力批准建设用地。但从已披露的一些土地违法案件来看, 县、乡两级政府动辄就能把成百上千亩的土地批给用地单位和个人。在国土资源 部2005年公开查处的9起土地违法案件中,有8起属于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违法。①是什么原因让地方官员竟敢置法律规定于不顾而屡闯乱占耕地的“高压 线”呢?个中缘由,除了一些官员法律意识淡薄,权大于法以及权钱交易等腐败 事实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受利益驱动和以GDP为考核标准的政绩观的影响。以 东部某省国土资源厅2006年的测算为例,这个省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要 消耗2.4万亩土地。加之现行的干部考核机制存在的缺陷,在一些官员眼中,“政 绩是硬道理’’,法律政策和农民利益都可以先放一放。这些干部不再仅仅依靠企 业的发展来带动GDP的增长,而是更多地通过政府利用土地来公开招标、拍卖吸 引投资的方式,不仅使自己所在的城市短时间内“旧貌换新颜”,而且直接增加了本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GDP,形成了占地――收益――再占地――再受益的循环。低价征地,高价出让,已经成为不少地方创造政绩,增加财政收入,提高部①www.people.corn.cn/GB/shizheng/1 027/2407332.html12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I闰分析门福利的捷径。据权威部门统计,近三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达9100多 亿元。~些市、县、区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有的作为预算 外收入甚至超过同级同期的财政收入。甚至于一些地方政府向土地管理部门直接 下达年度土地出让指标,来完成财政创收任务。∞ (3)政府职能弱化,引导监督不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决不能断章取义。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 盲目征用耕地,大搞所谓的新村建设,甚至不惜举债。不但是耕地资源严重流失, 破坏了农村的原牛态,而且置失地农民的权利于不顾,“为”民做主,损害了农 民的利益,严重打击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自主性。政府采取行 政手段有时甚至错误引导,强制推广农膜就是表现之一。农民用药施肥不规范、 盲目施用是对耕地环境构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由于 文化、技术等水平有限,又缺少政府积极有效的引导,不少农民防治心切,专门 购买高毒、高残留农药并且随意加大用药浓度和药量,既污染耕地又污染环境。 从质量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也很大,我国农药原药含量在95%以上的产品 仅占50%左右,而发达国家90%的产品在95%以上。近几年国家对农药抽检看, 只有70%合格,还有30%经检测不合格,有5%~8%左右的样品为假冒伪劣农药。 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高污染的企业纷纷从城市甚至是国外转向农村,这些农村企 业高度分散式布局,厂点、污染点与农业、农田交织在一起,易造成直接污染问 题,加之当地政府对这些农村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农村企业的实际污染 比统计数字所表明的结果严重得多,由此造成的对耕地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冲 击是相当严重的,而且更为复杂。 耕地资源是农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乎农业的安全、农村的稳定,关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关 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对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 要高度重视,不能放松。2.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 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005年,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 会在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上透露: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①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北京社科文献卅版社,2004:112.13 第一: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W分析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儿童留守在家中。当我们为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深鞠热泪 时,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背后孤苦伶仃的子女;当我们为城市孩子的权益奔走呼告 时,却不经意问疏远了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多达2000万,数字惊 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表面上看,这是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的缺失,实际上 则是“三农”问题的另一种显像。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相对于城 市孩子,农村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缺失,这种缺失使青少年人格发育不健全,有没 有父母在身边大不一样。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许多孩子,因为 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心理和生理的 成长都面临着问题”。∞ (1)留守儿童基本权利失保。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有72.5% 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有10%与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其余 约17.5%则留守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在这些委托监护人中,祖辈抚养 者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对孩子的管束难免会力不从心,也很难 与孩子进行畅通地交流,老年人说话比较唠叨,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还容易产生 逆反心理;而若寄养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 展就更为不利,在亲戚的立场上是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孩子也很难在这些亲 戚家中找到归属感,总是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 产生矛盾。因此无论是爷爷奶奶等祖辈抚养者还是姑姑、姨妈等其他亲戚代养者, 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都只能是粗放型的,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 穿暖的浅层关怀,同时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隐患。 他们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屡受侵犯,在2006年12月初,浙江省乐清 市溪西村发生了一起悲剧:一个三岁幼女依依被同村12岁的留守儿童敏敏残忍 的杀害了。罾从公安部获得的信息显示,2006年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 的数据中可知,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 童。最近发生在安徽的案例特点为,人贩子了解到某些家庭孩子的父母到外地打 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情况下,有时往往破门而入,抱起孩子就跑,而老人 防范、防护能力弱,无法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流动与留守儿童成为受害最大的 群体。 (2)留守儿童人格失衡。由于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 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 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据中国社会调查所 2005年所进行的调查: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愿意跟随打工父母在外读书,不愿离 开自己的父母,但由于生活的无奈,只好留在老家。自己住在亲戚家,他们认为①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1.43. ②www.dahe.cn/xwzx/sh/pajq/t20070124_819665.htm14 第一:审新农村建设中巫待解决的问题及原J州分析“亲戚没有父母好”和“亲戚一点都不好”两者相加之人数比超过64.4%,而在 35.6%认为亲戚对自己比父母更好的人中,多数儿童觉得是亲戚对自己约束较少, 自己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从这看来,孩子感到自由了,却在性格和 心理上可能出现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弗洛伊德所认为 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 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代 养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 有温暖的充满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或变的抑郁寡 欢,脾气古怪;或变的孤独内向,事事淡漠,甚至会乖戾失常,久而久之,极易 形成偏执型、癔病型、自恋型的病态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过程。 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 19.8%,远高于父母都在身边儿童8%,这其中,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 冷漠、孤独和内向,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 (3)留守儿童学业失教。据2006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 中等偏下。留守父亲或母亲在家承担了两人的农活,比他们两人都在家时更忙, 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部分是隔代抚 养,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督促,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和鼓励。祖孙辈的年龄相差 在43岁到71岁之问,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40%,往往只能照顾 孙子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祖父母对孩 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调查中还发现,留守儿童95% 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 会和老师联系。打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子女教育期待水平低。部分农 民工潜意识里,把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把孩子的前途定位在 外出打工上。平时,留守儿童最苦恼的事是“作业不会做,不知问谁好”、“功 课跟不上,没有人辅导”。部分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 儿"。据调查,不少“留守儿童”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 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台球室和游戏厅,甚至于社会上一 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对留守儿童中成绩过差者,常常采取开除或 劝其转学的办法,有的学校便干脆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让其冷落一边,或 者通过严厉管教使其自动提出退学要求,这样做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 些“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头少年”。∞①邢云,朱德全.农村留j于儿童问题的反思与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21.23.15 第~: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Ⅲ分析2.2.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社会化的过程,即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培植健 康的心理并有效的指导自己行动的过程。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 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沟通,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 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据有关调查发现,在“留 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高得多。究其原因,主 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的父母则管不着、无法管。“留守儿 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 性格的形成。此外,从学校方面来看,教育工作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 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不完 整,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学校给与帮助和疏导,更需 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以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形成积 极影响。 “留守儿童”不是最近才形成的社会现象,过去未能充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 重视。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以充分的关注 和重视,留守儿童决不单单是个教育问题,它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 的社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另一种显像,而且将是一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 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的数量正在增加,问题正在n显,因此,在构建和谐社 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造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种种问题,我认为,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户籍制度不合理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丰要原因。农民在进 城务工时不得不抛妻离子,原因很简单,农民在城里打工,只能扮演“外乡人” 的角色,他们始终难以成为市民,更不用说把子女接到城里,享受天伦之乐。壁 垒森严的户籍制度横亘在面前,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北京的300万流动人口中,6―14岁的儿童占3.6%,达10万人,而其入学率仅为12.5%,还有87.5%的孩子“望校兴叹”。难道他们拒绝教育?不,是高额的教 育费用使他们望而却步。多年以来,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制度,断送了多少孩子 的上学梦?又加剧了多少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这无从统计,其数字必定是惊人 的。学者宋飞屡屡呼吁:建议城市教育部门把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真正摆到议 事日程上来,不要误人子弟,要对下一代负责。社科院学者陆学艺认为,取消户 籍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只有开放的户籍制度才能减少农民。@①陆学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H版社,2004:51―56.16 第一: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冈分析(2)监护不到位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 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特殊形态中。这种特殊的生活形态主要是 通过监护形式的变异表现出来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监护弱化,是指监护人监护或是照顾能力不足或匮乏而导致的对“留 守儿童”监护质量下降。有的监护人除了照顾留守儿童,还要负责耕作自己和外 出亲人的承包地。家务、农田和照顾几个留守子孙,使得照顾周到程度大大弱化。 留守儿童监护弱化不仅仅使他们生活质量下降,更让他们在安全方面也存在一些 隐患,影响他们的学习、心理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其次是监护动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照顾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 于非稳定和动荡的状态。留守孩子们的监护状态在隔辈监护、上辈监护、同辈监 护、自我监护中游荡。一方面给留守儿童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为在外打工的 留守儿童父母增添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监护权的动荡也增加 了留守孩子的流动成本,使孩子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问和精力去适应和了解新的 监护者。留守孩子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动荡,也使他们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安全缺失 感,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忽略也是一种暴力,从成人那儿得不到温暖, 多少愤怒积聚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边,一旦有了一个可乘之机就会爆发,而一旦 爆发就将是毁灭性的。 最后是“逆向监护”。一些农村留守孩子把他们被留在家乡的原因之一归结 为能够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事实上,由于监护者的年龄偏大、身 体有病、生活不能很好地自理等等原因,许多留守孩子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 顾他们。这种留守生活的“逆向监护”不但给孩子们的生活和精神增添了很大的 负担,而且由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照顾监护人,给他们的学习也带来了极大的负 面影响。他们替代父母照顾自己的“监护者”,在很小的年纪就过早的承担了成 年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3)学校教育的薄弱使“留守儿童”产生“反学校文化”的倾向。由于教 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 并匹配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牛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 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农村中,因工资太低,有正规教育经历的年轻老师 或“停薪留职”或辞职下海,再有一些能调动某些资源的老师则纷纷朝县城或县 城周闱的学校调动,留下来的也往往在本地兼搞些副业。这就更恶化了农村留守 孩子的教育状况。另一方面,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的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处于“他律”阶段,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有效的约 束管教,使他们滋生了一系列“反学校文化”的行为。加之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17 第_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口J题及原I闰分析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 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况且,老师 的威信必须由家长的帮助来维持,没有家长的支持,对调皮学生的管理必将陷入 “两难”境地。 另外,近些年,农民在钱难赚、没事干的感叹中,越来越依赖于在牌桌与麻 将桌上打发闲暇,而单纯的打牌或麻将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得依靠赌博来刺激“人 气”。原本应丰富多彩、立体饱满的农村生活开始变得扁平化,主要剩下赌博这 一种方式不断地被重复着。在这种文化环境的“熏陶”下,留守的孩子们隔三差 五地旷课去打游戏机,学生聚赌也成了常见的现象,孩子们的种种行为与农村本 身的社会文化异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乡村社会文化的异变导致了其文化生活的破 碎化,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制造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环境,侵蚀了正常村落秩序的 社会基础。这与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要求是相悖的,这就要要求我们必 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扭转,为新农村建设扫除 障碍。2.3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这个论断深刻地阐 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村民自治”正是体现了这一宗旨。二十多年 前,村委会以星星之火的姿态出现在广西偏僻山区,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燎原全国。 村民自治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是真正的民心 工程。从村民自治的实践来看,它有着积极的作用,起到了显著效果。村民自治 实行后,干群矛盾得到缓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不仅大大提高了农 村的稳定性,而且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我国农村村民自治走过了 20多年的历程,它是在农村体制改革中诞生的,又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逐步完 善的。它反映了我国对农村基层政权治理的模式,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贯彻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方针,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要求。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历史遗留的问题,特别是许多乡镇一级政府部门对村 级组织仍存在管理惯性。在“管理惯性”的驱使下,贿选出现了,村务不公开的 村庄也屡见不鲜,至于乡镇干部插手“两委”选举自是情理之中,这是一个可怕18 第一: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I盯分析的信号,但也是一个存在很久的事实:个别乡镇干部干涉甚至操纵“两委”选举, 个别“村官”多行不义,但仕途通达。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 治已经全面铺开,我们要积极进行相关的农村政治制度改革,健全村民自治的配 套机制,否则,那些流于形式的村民自治闹剧终难禁绝。 (1)“两委”矛盾严重。“两委”矛盾是指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之问不团 结,工作关系不协调。其实质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争夺村务管理权,争谁 是村级领导核心,谁说了算的问题。在这场权力的争夺中,共有三种情况发生: 一是党支部大权独揽,村委会形同虚设。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总认为党支部是农村 的领导核心,要对农村的一切说了算,党支部包揽了一切具体事务。①通过故意 孤立、架空村主任,而达到个人独断专行的目的。二是村委会严重越权,而党支 部无原则退缩。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村委会是村民选举产生的,村里的一切都应 自己说了算,在工作中排斥村党支部的领导和监督,而党支部书记或碍于情面, 或明哲保身,或无能为力,于是便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能依法对村委会实行 监督和领导,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三是两委势均力敌,陷入冲突状态。村 支书和村主任个性都较强,都想大权独揽,于是二者经常争夺权利、拉帮结派、 互不相让,呈现“顶牛”态势。日前在一些村,村公章、办公室、办公桌、账本 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为了排斥异己,双方往往不惜一切手段,甚至煽动村民, 制造矛盾,聚众上访,为对方工作设置障碍,以图把对方搞臭。同时,对于村内 的工作,两者往往是好事向前挤,难事向后躲。对于一些可以做“好人”,表现 自己的事情,即使违背政策也争得你死我活,而对于村民急迫要求解决的费力不 讨好的事,则相互推诿,“踢皮球”。② (2)乡村关系偏离。村民自治的发展,使传统的行政命令服从型的乡村关 系为新型的“乡政村治”格局所取代,即在乡镇建立乡镇政府,对本乡镇事务行 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但不直接具体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乡以下的村建立村民自治组织一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乡镇政府村委会的服务职能越来越多,出现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常常与法律 法规相“偏离”,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这种乡村关系偏离主要表现 是行政过度干预。所谓“行政过度干预”,是指乡镇政府行政权力凌驾于村民自 治之上,乡镇政府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下属的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控驭方式进 行管理,随意干涉村民自治的微观运行,甚至超越法律干预村委会选举和人事安 排。在组织上,乡镇政府直接掌握村委会主要干部的任免。对于村民委员会的选 举,指定村民选举乡镇干部意愿中的“村民代表”、“村委会成员”等,指使亲信 监控选举的全过程,如果发现选举结果不能令自己满意,就随意宣布选举无效。①尹焕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9. ②高旺.村民自治背景下村两委班子“两张皮”问题的研究[J].中国政治,2005(儿):54―60.一19 第~: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Ⅲ分析在具体工作上,乡镇政府“力图”用直接指挥取代村民自我管理。乡镇政府每年 都要将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细分为若干具体指标,编制一个具体的计划下达到各 村执行。计划下达后,都要进行一定的检查、考核和奖惩。通过这一招可将村委 会捆得死死的,使其不可能实现“自我决策、自我管理”。在财务上,乡镇政府 借助“村财乡管"来强化对村委会的控制。 (3)宗族势力操控村民自治。宗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组 织。税费改革后,由于国家管理在农村社会的逐步减弱,宗族活动再度活跃。随 着宗族势力的不断壮大,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能够主宰村内社会经济事务的村民 委员会。为了给本家族谋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往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族长或 家族中权威人士出面推出代言人,通过串联、游说,甚至贿选、威吓的手段动员 本族村民,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来左右村委会的选举过程,∞以达到控制村级政 权的目的。由于掺杂宗族倾向,一些选民不能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推荐候选人、 选举村干部,而是在宗族势力的影响下盲目随从,投违心票,使公正、廉洁、有 能力的候选人不能当选。宗族势力在获取村治权后,必然为本家族谋取私利,变 代表公共利益的村委会为维护本族利益的私家机构,而其他村民的利益却成为牺 牲品。另一方面,宗族势力的膨胀还会削弱基层政权的行政调控能力,在乡村两 级之间造成“梗阻”,使得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顺畅地在农村贯彻施行。 还有一种情况是,宗族势力虽独立于村委会之外,但却剥夺了村委会的部分职能, 阻挠村委会开展工作,造成正式组织的职能虚化。特别是在村委会制定、执行与 该宗族成员利益相关的政策时,它就会以“代言人”的身份介入,采取游说、协 商甚至威胁的手段对村委会不断施压,迫使其妥协。2.3.2村民自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晋代傅玄的《何当行》中有云:“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团结就是力量, 民主铸就辉煌。村民自治把权力交还农民,以村民信赖的村干部为纽带,拉动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列车,在列车的呼啸声中,村民的汗水就会成为不竭的动 力源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村民自治在运行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亟待解决,造 成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明,使两者的冲突时有发生。《村 委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 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解民问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①程l司顺.村民自治的蜕变及防治[J].调研世界,2006(2):16.20 第一:章新农村建没中亟待解决的I.口J题及原刚分析议。"这里,党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并未细说。2004年初,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国 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九条规定: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 问题由村党支部“讨论决定”、由村委会执行的八项事宜,却也都是关于农村经 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样,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在理解中央文件和《村 委组织法》时,难免会各执一词,使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纠纷不断。 (2)现行制度设计难以实现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之问的较好衔接。《村民 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性群 众性自治组织,实现民主选举、民丰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十条规定, 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第四条规定:“乡、民主乡、镇的人民政府对 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帮助,但是不得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这些规定只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选举产生,对村民 负责,并未明确规定其在政务方面对乡级政府负责;同时,乡、民族乡、镇的人 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的“指导、支持、帮助”,①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不 够明确,这样的现实,使得乡镇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很容易被扭曲,在很多 情况下,乡镇政府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对村民委员会从产生到 日常工作进行干预和控制,把村委会视同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性机构,变“指 导”为事实上的“领导”。 (3)村委会选举制度不完善《村委会组织法》中村委会选举的规定过于抽 象,而且存在很大的法律漏洞,即使各省自行制定的实施办法和选举办法也有很 多规定存在不合理、不规范之处。一是关于候选人提名的程序不够具体、科学合 理。《村委会组织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如何提名候选人,也未明确规定候选人的 名额比应选名额多多少。所以在两委选举中闹剧不断,这种情况也为个别领导展 开“工作”,进行“安排”提供了方便。二是对舞弊及破坏选举行为惩处不力。 《村委会组织法》仅把村级民主权利纠错渠道界定在群众举报和县乡人大、政府 及有关部门“应当负责”的调查处理上。对处理选举争议和纠纷的规定,大部分 省份都规定了县乡两级人大和人民政府以及民政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都有权 处理。这种规定表面看起来很详尽、很合理,但规定这么多部门都可以受理的现 象就是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分工不细致,最后导致相互推诿,大家都不管, 或者不同的部门处理结果也不一样,使人无所适从。 (4)宗族制度的文化沉积。我国的宗法制度起始于周朝初期,经过几千年 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适应小农经济形态的较为完善而又独特的宗法文化。这 种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别是其心理层面即宗法文化心理往往深深扎根于人 们的头脑之中,并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进行社会遗传,在人们的社会行为①李聚云.村民自治面临的根本挑战[J].中国政治,2006(4):8221 第_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l周分析中广泛而又内在地、隐蔽地、自发地起作用。山它内蕴的血缘性、聚居性、等级 性、礼俗性、农耕性、自给性、封闭性和稳定性等基质上千年来与中国传统社会 完美契合,满足了中国乡村地区社会关系调整及社会秩序稳定的要求。宗法文化 心理已与我们的民族心理融为一体而得以延续,在较为封闭的乡村地区,宗法文 化心理更是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新农村建设以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成为 农村建设重点,乡风文明相对滞后,对宗法文化的外部控制逐渐放松,加之农村 文化生活的单调,宗法文化的物质和制度形态在人们的宗法文化心理驱使下迅速 恢复,并以日常的娶新送亡,祭祀祖先、续编族谱、唱族戏等形式悄悄占领了农 村文化市场,宗族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插手村民自治。2.4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4.1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 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全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推进现代农 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现代农业的实现。 (1)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仍然大量存在。传统农业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仍然大 量存在主要表现在: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集约效应难实现。现代农业应该 是规模化集约经营的高效益农业,但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很难实现规模集 约经营,而且制约了农业现代装备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另外,农民个体 经营有差异,在品种选择、技术应用等方面很难实现高标准化。还有农户因为利 益不同,有的愿意筹资筹劳搞水利,而有的却不愿意,造成很多农田水利年久失 修却无人过问。②种田人口老化,新技术推广缓慢。对广大农村来说,人才缺乏、 技术推广体系落后是目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难题。农村种地老龄化的现状 直接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农村有知识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剩 下的老年人种地思维比较保守,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很弱。基层干群普遍认为, 这几年良种良法的推广使种地比以前先进些,但谈起现代农业,还差得很远。现 代农业要靠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可农村种田的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不懂新技术, 也很难学会,所以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习惯种地,靠天收。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力 外出打工,而懂得农技知识的年轻大学生也不愿意回农村。现有农技服务体系落①王晶梅.宗族势力:当前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J].中国政治,2005(7):32.22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冈分析后,使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缓慢。现有农技服务体系的散落,也让农技面临“有钱 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①人员少,经费少,导致农技服务跟不上,只能靠服务 大户或到行政村开培训会的形式,以点带面推广科技,这种形式效果必然欠佳。 (2)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主要表现在:①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低下, 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据2005年全国农业调查队在湘西北一个国家级 贫困县作过的调查:2004年该县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不足6%,农业机械化 对农业发展贡献率不足5%。全县机耕面积不足O.8万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2%:机收面积0.1万亩,仅占0.25%;机播面积为零:滴灌、微灌、喷灌等机械 化节水农业,机械化畜牧水产业,机械化的果菜茶业等也为空白。而美国从十九 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开始推行农业机械化,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实现机 械化。目前,美国是全世界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其发达的农业, 得益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机械化对农业的贡献率,以及其农业机械 化综合水平都在95%以上。其一台大型土豆收获机,一天就可收获土豆400亩, 相当于近千人的劳动量。目前,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卫星导航、牛物工程等 先进科学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其农业机械装备中,正掀起新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 化革命。②农业机械需求量与农民购买力不相适应。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现代 农业的发展,农民劳动观念的不断转变,农民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迫 切,要求更多的使用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改变传统农业生产 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但目前农民群众收入 普遍较低,购置大中型农机具成本高,经济负担重。 (3)农业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加入WTO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问,农业国际 化既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但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产生消 极影响,主要表现在:①这几年,国内农产品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与挑战。尤其 是部分地区的一些质量和单产较低,近期内引发几个方面的问题:国外质优、价 廉农产品的大量涌入,严重冲击本国的部分农产品市场,目前,我国丰要农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失去了部分竞争力,失去了价格优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大打 折扣。相反,国外的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大量涌进我国市场,给我国的农业造成强大 的冲击,市场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下跌,引发市场波动, 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影响一些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积极 性。②我国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及生产资料补贴等方面的农产品支持措施受 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农业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 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国家加大对农 业资金的投入。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的能力,不能给予农业更多的资金①李r田,郝瑞彬.我陶农业町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J].农业研究,2006(7):16.23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J人1分析支持,这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国农业更是雪上加霜。③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面临压力。随着我国农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农民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 生产出的农产品大多是品质次的农产品,已经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根据我 国的实际情况,在世界市场的压力下,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大大加快,使一 部分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然而这部分农民处于贫困地区,文化水平低,信息缺 乏,资金短缺,要完成转移到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如花卉种植,饲养牲畜等绝非 易事。2.4.2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 既有我国自然条件和以往观念的原因也有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1)传统农业的自身局限和传统观念的影响。①传统农业强调种植业特别 是粮食种植业使得中国传统农业的结构单一,基础薄弱。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 对粮食的利用首先满足糊口,无法注重对农产品的加工增殖,这些都不利于农业 基础的扩大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的发 展,主要是基于劳动力大量投入农业的发展。人畜力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 动力,手工农具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总量虽在增长,个人劳动效率却在 下降。目前大多数农民分田到户、以户为耕作单位的情况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转化的强劲阻力。②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自战国时期开始并在西汉武帝时最 终确立“重本抑末”的国策,迄今没有哪一朝哪一代不标榜重农,鲜有例外。但 是却多表现出双重悖反的特性,即实际上重农(业)而未抑商(人)、抑商(业)而未重 农(夫),文学作品中农民往往是愚昧的化身,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在轻视农民 情况下,任何重农之说其效果都必然大打折扣。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社会优秀人才 敬农业而远之、农村多数优秀人才也远离农业而去的局面。农业科研人员与技术 推广人员是农业从业领域的精华所在,但他们与其它行业的同类人员在生活与工 作条件、研究经费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平等待遇,严重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向生 产的转化,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2)资金缺乏,国家和金融机构对农业机械化支持滞后。①国家对农业机 械化投入严重不足。近十年来, 国家除解决农机管理人员基本工资外,对农机事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投入几乎是空白。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了0.7亿元的农机 购置补贴,但相对于该年度国家涉农投入的2000亿元来说,仅占0.35‰,对于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无疑是杯水车薪了。国家投入不足,造成农机化水平提高缓 慢。②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关于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明确规定。近几 年来,国家对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出台了不少支农的规定,但这些规定24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W分析带有明显的“修修补补”的性质,出台也比较频繁,这对队伍素质本来就不高的 农村信用社来说执行起来更是困难。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作为基层的地方性金 融机构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行政干预,背离合作金融的合 作性质。国家的支农意图主要靠行政指令或相关金融机构的自觉行动来完成,这 就必然导致支农执行中的随意性及政策的走样。 (3)农村市场体系存在制度性缺陷。我国农村市场的流通方式,除国家垄 断收购,就是主要靠小商贩贩运和小部分农民自产白销。国家垄断收购已经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逐步放开,而后两种方式因其本身的缺陷,也很难与我国现 实生产相适应。由于我国家庭式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冲突,再加上小 商贩运作与大市场之问的矛盾。社会化大市场正朝着全国化、国际化发展,而小 商贩因其实力限制及其短期行为,加上不规范操作使得整个市场体系无法运行, 不能充分发挥其流通农产品的功能,导致一些地方农产品流通不顺。加之缺乏灵 活中介机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人会所装修效果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