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多 物价还行的 一心一意谋发展玩多少几人

苹果/安卓/wp
积分 10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道具: 提升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本帖最后由 大大师傅 于
13:24 编辑
& && && && && & 《普通经济学基础》一书
& && && && && & 第1章&&普通经济学概貌
& && && && && && && && && && & 1.1&&有用物的价值与稀缺没有关系,经济学和稀缺没有关系
& && & 1.1.1&&搜寻劳动& && & 物以稀为贵,是俗语,是人们对稀罕物价格成因的直觉,是错觉。不过,这个错觉的确很象很象是真的,比如:有的旧邮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张,其价格常常是万数。& &&&古董,世上稀少,有的有几件,有的甚至仅有一件,其价格动辄数十万元。& && &螺蛳,都是右旋的,左旋的极为稀少,有生物学家悬赏百万元求购一颗。& && &牛黄,在牛胆里形成,极为稀少,可以做药,其价格高比黄金;狗宝也是如此 ……& &&&由于太象是真的了,以致从市井街头到经济学院,人们都把这事想当然了。物稀即贵,经济学有必要给出解释,可是经济学史上没有人认真去做。马克思似乎认为这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没有花心思作深入思考。和马克思闹对立的新古典经济学人,他们满以为“物稀即贵”点到了劳动价值论的痛处,认定那是死穴,于是,干脆把“物稀即贵”现象当作理论依据,高唱:稀缺是经济学永衡主题! & &&&人是需要直觉,但是直觉常常误导人。太阳早上东升、午后西沉,大家天天看到,可是,不能因此就依着直觉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吧。哥白尼首先就不依,现在已经没有人把它当作天文学依据了。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能以直觉作为依据的,把稀缺两个字放到经济学文献里当作关键字眼,很不严肃。事实上,有稀而贵的物品,也有很多东西极为稀少,但它们不值分毫,比如:& &&&十六岁少年的白头发,女孩的胡须,都极为稀少;& &&&有的牛全身黑毛,在前额正中有一个小白斑点,这样的白牛毛极为稀少;& &&&某品牌电视机荧光屏十分光滑,其玻璃平面上1毫米大小的瑕疵极为稀少;& &&&顶尖作家张李某著作等身,他作品中病句极为稀少;& &&&大街上的商业招牌,错别字数量不多,很稀缺;& &&&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中,次品比合格品稀少,名牌产品中的次品更是超稀缺;& &&&酸雨比淡水雨稀缺;三脚猫比四脚猫稀缺;罪犯比守法公民稀缺 ……& &&&等等,等等,这些稀缺物事,就不值钱。& &&&十六岁少年的白头发、女孩子胡须是正常发育性状的例外,是因病造成的;牛额正中白斑点的白毛是生物变异结果,大概是遗传物质复制失误所致;荧屏瑕疵是制造失误所致;作品病句是写作疏忽造成的,它们都是事物运动的非正常结果。旧邮票和古董,按正常的新旧替换规律,它们应当随时间的流逝而损坏、无序、消失。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本该消失了的旧邮票,还有几张残存下来;本该被历史变动冲击毁坏消失的古人器物,还有几件残存下来,成为古董;左旋螺蛳是遗传的变异;牛黄是牛生病结石而成的。总之,稀缺物一般是事物运动演变的非正常结果。同是稀缺物,都是事物运动非正常结果,为什么古董、牛黄等价高巨万,而少年白发、作家病句等却分文不值呢?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分解。本来,大作家张李某著作中的病句极度稀缺,不过,分文不值。病句嘛!值什么钱?& && &可是,治学严谨、财大气粗的张李某,到了晚年突然希望找出自己作品中的病句加以改正,以便使作品流芳百世。于是,他请有关专家对作品总句子数量、写作过程中病句出现的几率进行估测。估测结果是:全部作品大约有180万个句子、病句出现几率为30万分之一,也就是说,病句数为6个左右。据此,专家组向大作家提出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 雇请100名功底坚实的语言文句专家,对大作家所有作品进行逐句推敲。大概在半年左右能将那6个病句找出来。这样,按每个专家半年工资12000元计算,每查出一个病句耗费的工资成本是12000×100 ÷6 =20(万元)。简单地说,每句须耗费 20万元。专家组把这个办法称为计划搜寻法。& &&&方案二: 根据估测数据向社会张榜悬赏,并且已经拟好榜文。榜文曰:“任何一个人,找到张李某作品病句的,每句赏20万元”。专家组把这个办法称为悬赏搜寻法。 & &&&可以想象,如果采用悬赏搜寻法,那么,人们在茶余饭后闲聊时,一定纷纷说:“哇噻!一个病句值20万,哎呀呀呀!真是物以稀为贵!物以稀为贵呀!”& &&&试想,如果大作家采用计划搜寻法,那么,由于人们看到实实在在地有100个专家在逐句推敲,在那里埋头苦干半年时间,他们会很自然地说:“每个病句的搜寻过程耗费了约20万元的劳动成本,实在是不容易!不容易啊!”& &&&采用悬赏搜寻法,从悬赏广告播出之时起,必定有很多很多人把精力花费在查找大作家作品病句上——有的特地买来大作家的书逐句推敲,有的虽然不刻意地逐句推敲,但是在读大作家的作品时,也会把一定的注意力花费在句子推敲上。总之,整个社会有文句推敲能力的人几乎都被动员起来,投入病句搜寻工作了。最后,运气好的,先找到病句的那6个人各自领走20万元赏金。可是,市井街头人众看不到千千万万人花时间、花精力在找病句,他们只盯住那20万赏金。 & &&&采用悬赏搜寻法,有无数的人,在高额赏金的推动下高效地搜寻着,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病句搜寻网在工作,仅仅因为搜寻劳动者没有集中在一个地方工作,市井大众看不到,所以,他们不说每个病句的搜寻过程耗费了值20万元的劳动,而是凭直觉说,因为病句太稀缺了,所以每个值20万,惊叫物以稀为贵。& &&&要从180万个句子、存在几率只有30万分之一的作品中找到病句,工作量十分巨大,非耗费大量人力不可。不论是用计划型搜寻法,还是用悬赏搜寻法,只是组织方法不同,两者都必须耗费大量搜寻劳动。透过人们的直觉,我们看到,两种搜寻法共同的东西——每一个病句的发现都饱含人类努力。这个很简单的事实,让直觉掩盖了。& && &有寓言说,精仔阿四租了一床鱼网,当夜放网,得鱼五条。他因此认定,这床网虽然有几千个网眼,但是,真正帮他捕鱼的只有五个,其余网眼没有用。于是,他只愿意付那五个网眼的租金。出租鱼网的小老板被气得是话都讲不出来。读者一定会说精仔阿四非但不精,而且愚蠢至极。可是现实中,阿四式直觉却大行其道。采用悬赏搜寻法,大作家花120万元以悬赏的方式,推动千千万万的人对可能存在的六个病句进行拉网式搜索,巨量人力付出了,每个病句平均耗费了约20万元的人力。可是,市井人们却只看到“病句少赏金多”这一点,认定病句是因为稀有才贵的,一股劲地尖叫“物以稀为贵,哇噻!”,可见,阿四多得很。& && &&&对大作家作品可能存在的六个病句进行搜寻,可以使用不同的搜寻系统。采用计划搜寻法,搜寻系统有形可见,人们凭肉眼即可看到——100个文句专家坐在一起工作半年。而采用悬赏搜寻法,同样有明确的工作对象、有明确目的、有确定的系统运行动力,投入搜寻系统的人们在赏金这一动力的推动下,也高效率地工作了。不同的是,他们没有集中坐在一处工作,搜寻网无形不可见。市井人们因为没有亲眼看到千千万万人坐在一起搜寻病句,就认定病句是因稀缺而贵,和阿四只看到五个网眼捕了鱼、不承认另外几千个网眼的作用相比,两者异曲同工,都是让直觉给作弄的。 左旋螺丝、旧邮票、古董、牛黄和病句情形大同小异,不妨一一道来。& &&&左旋螺蛳。这种螺蛳,以前渔民没有刻意去寻找,即使见到了,也把它们和右旋螺丝一样看待,吃芯丢壳。左旋螺蛳,稀缺固然是稀缺了,却不值钱,因为渔民对它们没付出搜寻劳动。一旦生物学家悬了赏,高额赏金之下,人们将大量人力投入左旋螺蛳的搜寻工作,一个针对左旋螺蛳的搜寻系统就这样形成了,这个系统对分布几率极小的对象进行搜寻。由于左旋螺蛳的分布是随机的,第一颗可能马上寻到,可能在不久之后寻到,也可能很久才寻到,但是从总体上说,左旋螺蛳按其特有几率分布,依一定概率被寻着。可以相信,赏金越高,寻到越快、越多。因为赏金越高,投入搜寻的人就越多,人们也更加努力。任何一颗左旋螺蛳的发现都是这个搜寻系统的工作结果,都是巨量人力的结晶,所以很“贵”。或者说,左旋螺蛳贵的原因是它平均耗费的搜寻劳动成本太大,而不是因为它稀缺。& && &旧邮票。本来,用过的旧的邮票是废纸,是不值钱的,年长日久一般都会霉烂、被丝菌分解掉的。由于偶然的原因,个别的张把几张残存下来,有人把玩收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现了有收集旧邮票嗜好的集邮人群,他们寻找、收集、互相买卖旧邮票。这样,一个对旧邮票的搜寻系统就形成了。由于旧邮票被发现的几率极小,搜寻系统每搜寻到一枚必须耗费的搜寻劳动成本很大,因此旧邮票价格就特别高了。也许,不存在以搜寻旧邮票为职业的人,旧邮票搜寻系统是这样工作的:有搜寻旧邮票嗜好的、知道旧邮票能卖钱的人,他们保持对旧邮票的持续注意,只要见到邮票、旧信封以及与旧邮票有关的废旧纸类,他们就两眼发亮,心里就产生兴奋,忍不住要翻一翻、看一看。这样的人有千千万万,自然地分布在旧邮票可能出现的地方,默默地搜寻,如此这般地构成了一个对旧邮票的搜寻系统(一张大搜寻网),高效地搜寻。任何一枚旧邮票的发现,都是这个搜寻系统的工作结果,都是大量搜寻劳动的结晶。旧邮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卖高价的。& &&&古董。古董乃古人器物,在当时并不物别值钱,它们在今天值大钱的原因和旧邮票十分相似。不同之处是:的确存在以搜寻古董为职业的人群。有的古董,从来没有被丢失过,是祖传几代、十几代的物件,当然就不需花费劳动去搜寻了。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到祖传几代这个事实,即,一个家族花费几百年时间和精力来保管这个物件,有的时候甚至要付出生命代价,这个劳动量是何等巨大!也就是说,祖传古董是饱含保管劳动的。& &&&牛黄。在被发现有药效之前,牛黄尽管稀少,但是并不值钱。事实上也没有人刻意花费劳动去搜寻它,这是它不值钱的原因。在被发现有药效之后,人们开始搜寻,这样,一个牛黄搜寻系统就逐渐形成了。当然,不存在专门为了搜寻牛黄而杀牛的人。牛黄搜寻系统是这样运行的:杀牛的人,他们知道有的牛胆里面有牛黄这种东西可以卖高价钱,心里渴望能得到这种东西,杀解牛体时,特别是杀解病瘦之牛时,即使是再忙,也要抽时间把牛胆挤一挤,以确认其中有还是没有牛黄。我们可以放心,他们的工作绝对认真,牛黄那么贵,谁会不认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高效搜寻系统。虽然,该系统在一头牛身上花费的搜寻劳动不多,但是这个系统十分庞大,包括千千万万的杀牛人,搜寻劳动总量就十分可观了。所以,牛黄耗费的搜寻劳动成本是十分巨大的。& &&&其它的“稀缺物”情形与上述几例类似,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推演。 那么,有没有身处搜寻系统之外的人,他不费丝毫精力却幸运地得到了“稀缺物”呢?(这样得来的稀缺物就没有耗费搜寻成本了)答曰:没有可能。身处搜寻系统外的人,是这样的人:他们不知道旧邮票、古董、牛黄等等这些东西能卖钱,即使他们的眼睛看到了、甚至手碰到了这些东西,也会把这些东西当垃圾处理。他们不可能得到稀有物,即使他们手上无意中拿着稀缺物,也不会拿去卖钱。听说过有这样的事吧:说的是某甲人从废旧贩子手中以废纸价买得已故名家的画作,从而瞬间发财。故事中的废旧贩子就是身处搜寻系统外的人,他从未付出搜寻劳动;而幸运的某甲人是身处搜寻系统内的人,他随时随地付出搜寻劳动。& && &稀缺物价格之所以高,是因为搜寻系统在搜寻它们的过程中,耗费了巨量的人类劳动。它们并不是因稀缺而贵。稀缺物的价格,一点都不神秘,完全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计算:& && &稀缺物价格 = 工资率×搜寻系统所耗劳动总量÷(对象载体容量×对象分布几率)大作家搜寻病句一例,就可以这样计算出来:& && &病句价格 = 12000元/人半年× 100人半年 ÷(180万句×30万分之一)& && && && && && && &= 20万元/句& && &工资率指每小时或每天的劳动相当于多少元。工资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是不同的。上式中工资率是 12000元/人半年,即每个文句专家半年工资率为 12000元。& && &搜寻系统所耗劳动总量,可以用小时、也可以用天、年、半年做单位。上式中的搜寻系统所耗劳动总量为100人半年 ,即100个文句专家工作半年。& && &对象载体,在上式中,就是大作家所有著作的句子总量,即180万句。在前面的几个例子中,左旋螺蛳一例的对象载体是进入渔民视界的所有螺蛳,旧邮票一例的载体是可能存在旧邮票的所有废旧纸类,古董一例的载体是可能存在古人器物地方,牛黄一例的载体是所有被宰杀的牛。& && &对象分布几率,在上式中为30万分之一,是专家组测算出来的。在左旋螺蛳、旧邮票、古董、牛黄几例中,必须经过具体测算才能得出对象分布几率的具体数字。& && &不论是采用计划搜寻法还是悬赏搜寻法,理论上“每寻到一个病句耗20万元”这个数是大概差不多的,因为人类不得不耗费那么多劳动,才可以把它们找出来。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100&
本帖最后由 大大师傅 于
16:52 编辑
全章内容见http://weibo.com/u//home?wvr=5&c=spr_web_360_hao360_weibo_t001
《普通经济学基础》一书之& &&&1.1.2经济学和稀缺没有关系& && &流行的现代主流经济学书本,喜欢讲稀缺。一开始,他们往往会列出一些所谓的稀缺现象,然后设问:如果所有的有用物品都像空气一样充裕,那么经济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接着说: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运用稀缺的资源去生产更多的消费品和服务,如此等等。& &&&把经济学归根于稀缺,说稀缺是经济学永衡的主题,的确有点象那么一回事,可是,它总是让人感觉怪怪的,觉得不对劲,问题在哪里? & &&&一次,看朋友下象棋。到了即将丢车失马的关键时刻,朋友许久还不动子,对手催了又催。朋友脱口说:“如果我多有几个车,有杀不完的马,我就不要你催了。”围观者一哄而笑。有人接着说:“这象棋就是因为车、马、炮太少了闹出来的玩意。”大家又笑。& &&&象棋的每一边都只有一帅、两仕、两象、双车、双马、双炮、五兵。棋子稀缺,的确是事实。特别是帅,只有一个,更是稀缺到了极点。所以棋手不得不绞尽脑汁保住自己的帅、车、马、炮等,才能和敌手对弈下去。不过,把象棋对弈归根于棋子稀缺,说下象棋是由于棋子稀缺引发的两人对抗。这话在搞笑时说说可以,是当不得真的。如果一本教人下象棋的书,在开篇时发问“如果车、马、炮像空气一样杀不完,还有人动脑筋下棋吗?”然后说,象棋是由于棋子稀缺引起的两人对抗。或者,一本关于蓝球的教科书,一开篇就设问“如果球场上的满地是球,甚至象空气那样充裕,球员还会拼命地盯着一个球去抢吗?”然后说,球的稀缺是蓝球比赛永衡的主题,那么,还好笑吗?& &&&经济学和下象棋很相似。人类所面对的资源是:用不完的空气和阳光、大量的水、不算很多的土地、有限的石油和煤、不多的钻石和黄金,等等。对人类的生存来说,这些有用物如同供棋手驱使的棋子。棋手用心下棋,原因不在棋子稀缺,同样,人们搞经济学也不是稀缺引起的。市井街头的人们说土地、石油、煤、钻石和黄金稀缺,话不能算错。如果端经济学饭碗的人也讲稀缺,把经济学说成是由于土地、石油、黄金这些东西稀缺闹出来的玩意,那么,不是幽默,便是强词夺理。& &&&稀缺,这种感觉,不外乎是由于黄金、钻石等物人人希望拥有,而又偏偏不可多得引起的大众心理。黄金、钻石这些东西,说它们稀缺,粗粗一听,似乎也对。可是,稍加深究就会发现,那是错觉。我们可以看一看有关资料,也可以让地质专家做一个估测,就可以得知地壳里黄金钻石大概有多少了。如果全人类只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放下所有别的事情不做,投入全部人力、物力和智慧一心一意去掏黄金、挖钻石,像愚公那样世世代代挖掏,直至最终把地壳里的所有钻石、黄金全部刨出来。那么,世界上这几十亿人也许每个人会分到千百吨之数。也就是说,它们并不稀缺。或者说人类劳动可以消除黄金、钻石的稀缺,可以消除任何有用物的稀缺。现实中,人类没有竭尽全力去掏挖黄金钻石,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生存的客观要求不允许人类在黄金、钻石上花费那么多的人力。归根到底是人类劳动时间有限,所以,要说稀缺,只有人类劳动才是稀缺的。&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宝贵至极、稀缺透顶的东西。更何况人一生能劳动的时间只有十八到六十岁之间的年龄段,这期间还要睡觉、吃饭、休息等等,还有很多其它事情要做,能用来劳动的时间就更加有限了。而且劳动时间大多是白天有阳光的时段,是人生命这种稀缺至极的东西里面的精华部分,就更加超稀缺了。也就是说,人类劳动的稀缺才是所有一切稀缺的根源。如果经济学真正是由稀缺引起的,那么,它是由人类劳动的稀缺引起的。& &&&黄金、钻石等不稀缺,人类正是从这种黄金密度和钻石密度的自然环境进化而来的,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正是依照黄金、钻石在自然界的这种密度来进行的。假如黄金钻石更多或更少,人类的经济活动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必将是另外一个谁也无法想象的样子。笔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黄金钻石对人类经济活动来说,数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石油煤碳也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那么,劳动稀缺吗? 经济学是因为劳动稀缺闹出来吗?& &&&非也!棋子,是棋手对弈的初始条件,无所谓稀缺;人类劳动、黄金、钻石等等也是经济学的初始条件,也无所谓稀缺(有那么多人失业、被闲置,怎么能说人类劳动稀缺呢?)。也就是说,经济学与稀缺没有关系。& &&&从市井街头到经济学院,人们都觉得“物以稀为贵”是当然的,是不必思辩就可以认定的公理。有的人,即使给他解释了,告诉他那是错觉了,他还是欲罢不能。对这么一个大众心理,新古典经济学人很是喜欢,非常受用。他们认定建立在这一大众感觉上的所谓“现代主流经济学”基础十分坚实。他们极力诱导、倾心强化这一大众感觉,不知疲倦地说: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商品总是不够的啊! 他们有人还煞有介事地作这样的实验:让一群人按心中的欲望,说出各自的消费设想,再统计他们的收入。然后,把消费设想中的各种消费品价格总和与收入总和作对比,结果是——前者大于后者。他们认定,这个可重复实验足以证明“相对于人的欲望,商品总是稀缺”。类似的重复说教,大家听麻木了,有意无意的,都不想去反驳了。& && &可是,一个说法只要是不对的,那么,不论重复多少次,它也还是不对的。“物以稀为贵”是错觉,稀罕物之所以贵,是因为人们在搜寻过程中,耗费太多的劳动成本。也就是说,“稀缺是经济学的永衡主题”的“大众感觉基础”是错误的。& &&&主流教科书对“稀缺”的所谓论证也没有道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商品总是不够”是站在消费者上立场上讲的,是片面的。人有两面性——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如果站在生产者立场上考虑,那么,我们得到的结论将恰恰相反。& &&&市场经济人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交易方式,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收益。& &&&当老板的,都希望以尽量小的付出换取尽量大的收益。一方面,多生产,老板就必须多支付成本,这就与“少付出”冲突了。也就是说,从控制生产成本角度看,老板是不愿意多生产的,是不情愿让产品丰富起来的。另一方面,老板都希望别人无同类产品可卖;希望原料不多仅够自己买、工人不多仅够自己雇、合适的土地不多仅够自己租;希望别的老板买不到原料、请不到工人、租不到合适的土地,好让他一个人生产,由他一个独占市场。那样,他就可以少卖多赚了。当老板的,都恨不得卖两三件产品就把钱赚足,以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也就是说,对资本家来讲,“大家都生产、大量地生产、产品丰富”绝不是好事。自由市场上,老板之所以多生产多卖产品,并不是他热爱消费者,并不是他热心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而是因为“他不卖,别人也卖,市场份额将被别人抢去,别人多卖,价格也会下降,不卖白不卖”。老板们多卖是出于无奈,是被迫的,他们心里并不乐意。& &&&当雇员的,都希望少干活多拿工资。对他们来说,工资越高越好,劳动时间越少越好。而劳动时间少就意味着产品少。也就是说,当雇员的,并不希望多生产,并不情愿让产品丰富起来。总之,站在生产者一方的立场上,不论是老板还是雇员都必定认为商品越少越好,相对于他们的愿望来说,产品永远是太多太多了。市场上,有买方有卖方;市场上的人,有两面性。只讲买方、单拿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说事,说商品总是稀缺,是片面的,是不对的;只讲卖方,单拿人用为生产者的一面说事,说商品总是过多,也是片面的,也是不对的。真正的道理是:对人类社会这一生物系统来说,自然资源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市场上,商品数量与消费者的欲望无关,与生产者的愿望也没有关系。商品是否丰富、经济资源是否充裕,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 &&&上述解说,也许还不能让人完全信服。看完本书,读者会觉得:经济学与“稀缺”的确没有半点关系,在经济学里谈“稀缺”,乃画蛇添足。说白了,“稀缺是经济学的永衡主题”就是个脑筋急转弯。它比较有趣,可以逗入门新生乐一乐,但是,它没有科学意义。
& &&&1.1.3 有关问答& &&&问:从稀罕物价格公式来看,稀缺物价格由工资率、搜寻系统所耗劳动总量、对象载体容量、对象分布几率四个因素共同决定,不是吗?& &&&答:稀缺物价格与工资率成正比,是假象,是由交换价值的货币化造成的假象。物与物的交换本质上是人在交换各自的劳动。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大家是搞等价交换的,即在概率平均上此人用N个小时劳动交换彼人N个小时的劳动,交换比值为 1 。现实社会中,由于彼人的劳动量被货币化,于是,交换就成了此人用N小时的劳动交换彼人的M量人民币,因此有:工资率 = M元/N小时。但是,实质上工价还是 1小时比1小时。(当然,一小时复杂劳动可以换到几个小时的简单劳动,但并不影响这里的结论。不同劳动的换算比例问题,将专门讨论。对等价交换,也将用数学工具作专门讨论)& &&&稀缺物价格也没有与对象分布几率成反比。左旋螺蛳在悬赏前后分布几率是一样的,但是悬赏前一文不值,悬赏后价格高达百万元。可见,稀缺物价格与稀缺物的对象分布几率没有关系。这一点,还可以用其他例子来说明,某品牌电视屏的瑕疵极度稀少,却一文不值。不过我们有办法让瑕疵值钱起来,办法是:用悬赏组织一个对电视机荧屏瑕疵的搜寻系统,推动各家各户在各自电视机上找瑕疵。人类搜寻劳动一旦付出,瑕疵就值钱起来了。瑕疵毫无用处,但是人们搜寻瑕疵的劳动是有代价的。瑕疵贵起来原因不上它稀缺,贵在搜寻劳动的大量付出,因为劳动成本摆在那里。也就是说,稀缺物价格与被搜寻对象的分布几率没有关系。& && &每一个被搜寻到的左旋螺蛳包含的劳动量与左旋螺丝在全体螺丝中的分布几率有关系,但是稀缺程度不能决定价格,因为在渔民们未投入搜寻劳动之前,同样稀缺的左旋螺丝就不值钱。& && &××大学马家爵,杀死四个同学后潜逃,公安部悬赏25万让国人举报。后来,马在海南落网。姓马名家爵而且杀死四个同学的罪犯,的确不多,一定要说他稀缺,话不能算错。可是在悬赏前,如此稀缺之马家爵却并不值钱。悬赏一出,十三亿国人都对身边的陌生人辨识一番,耗费了大量的辨识劳动。因为劳动报酬是让一个人领的,有25万之多,所以,马加爵就显得贵了。马家爵“贵”,原因不是他稀缺,而是因为国人在辨识搜寻马家爵过程中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劳动成本。 & && &分文不值的少年白头发也可以变得贵起来,读者可以自行推演。& && &工资率和对象载体容量不难解释,不多讲了。& && &问:生物学家一旦需要,左旋螺丝就值钱了;悬赏一推动,毫无用处的瑕疵也值钱了。是不是可以说,人的需求决定稀缺物价格?& && &答:需求决定价格,是对的。准确地说,一时一地的价格个体由需求等因素决定。但是价格的总体特征与需求没有关系。如果生物学家特别需要,出高额悬赏,那么渔民们觉得找左旋螺蛳合算,他们会放下其它的捕捞活动不干,一窝蜂地去找左旋螺蛳,左旋螺蛳多了,生物学家就买不完,左旋螺蛳的价格就不得不下调。如果生物学家出的悬赏不高,或者说需求不强烈,那么,渔民觉得不合算,就不把找左旋螺蛳当回事,生物学家为了得到左旋螺蛳就不得不提高悬赏额,左旋螺蛳价格就升上去了。可见,赏额大小并不由生物学家的需求决定。& && &在自由市场上,需求可以造成价格的随机波动,波动是有轴心的,轴心与需求无关,轴心值(此处的赏额大小)由每一颗左旋螺蛳不得不耗费的搜寻劳动量决定。或者说,左旋螺蛳价格是一个随机变量,变量的期望值与生物学家的需求无关,变量的期望值等于为了找得一个左旋螺蛳不得不耗费的劳动成本。这一点将在《价格个体与价格总体特征》一节中做深入讨论,读者朋友读到那个章节再回头看这个问题,会觉得很好理解。& && &问:如果所有的有用物品都象空气一样充裕,还需要经济学吗?& && &答:如果所有的物品都和空气一样充裕,生物不可能出现,人类社会也就不可能出现,那样假设没有意义,是伪假设,乃庸人自扰。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物种,是自然环境经过千百年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身上的任何性状都是自然环境精选出来的,这意味着人身上的每一个性状对于自然环境来说都是恰到好处的。反过来说,人们周围环境中资源存在的比例对人类社会来说也是正好合适的,不稀缺也不多余。& && &&&空气中氧气约占21% ,氮气占78% ,二氧化碳占不到1% ,惰性气体更少,在地壳中黄金占的比例不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氧气、二氧化碳、黄金等就稀缺了。因为人类正是适应那样的大气构成而进化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假若大气的气体成分不是目前这个的比例,那人类就不是现在这个模样了。如果氧气、二氧化碳占大气的百分比突然增加,不稀缺了,那么对人类来说,绝对是一个祸害。如果有人跑到玉皇大帝那里拿到点金棒,一顿猛点,地球上黄金突然猛增,黄金不稀缺了,那么,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来说,肯定是一个大大的灾难。新版《天仙配》有一个情节,说的是坏仙女张巧嘴施展法力,把大街上的物件变成黄金,一时间,商业秩序大乱。虽然那是导演编造的,他也许不懂经济学,可是道理还真的是那样。我们周围环境中,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来说,都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没有稀缺可言,这个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大概属于生物学的生存环境问题。& && &问:搜寻效率与悬赏额的大小有何关系?& &&&答:悬赏额越大,搜寻效率越高,搜寻效率与悬赏额有正相关系。具体地说:& &&&悬赏广告一公布,搜寻系统就形成了,搜寻活动也就开始了。因为在一定时间内,被搜寻到的稀缺物数量是随机的,被寻到的稀缺物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所以,被寻到的稀缺物数量是一个呈泊松分布的随机变量。其数学期望λ与悬赏额成正比,这个关系应该是可以检验的。
自然学派掌门
十六岁少年的白头发,女孩的胡须,都极为稀少;
& &&&有的牛全身黑毛,在前额正中有一个小白斑点,这样的白牛毛极为稀少;
& &&&某品牌电视机荧光屏十分光滑,其玻璃平面上1毫米大小的瑕疵极为稀少;
& &&&顶尖作家张李某著作等身,他作品中病句极为稀少;
& &&&大街上的商业招牌,错别字数量不多,很稀缺;
& &&&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中,次品比合格品稀少,名牌产品中的次品更是超稀缺;
& &&&酸雨比淡水雨稀缺;三脚猫比四脚猫稀缺;罪犯比守法公民稀缺 ……
------------------
哈哈,你举的这些例子毫无意义。
因为,你的论点是:有用物的价值与稀缺没有关系。
而你举的这些物,基本上都是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这些例子只能说明:无用物再稀缺也不贵。
无善无恶道长存,有善有恶根在人。
顺道则善逆道恶,求证知行天人合。
自然学派作品《政治经济学新解》《大道重出》等请光临图书馆zrxp.360doc.com
本帖最后由 激扬先生 于
21:06 编辑 clm0600 发表于
十六岁少年的白头发,女孩的胡须,都极为稀少;
& &&&有的牛全身黑毛,在前额正中有一个小白斑点,这样的 ...那叫稀而不缺。没有需求就无所谓缺。楼主没弄懂什么叫&稀缺&。
本帖最后由 大大师傅 于
21:37 编辑 clm0600 发表于
十六岁少年的白头发,女孩的胡须,都极为稀少;
& &&&有的牛全身黑毛,在前额正中有一个小白斑点,这样的 ...哈哈,你举的这些例子毫无意义。
因为,你的论点是:有用物的价值与稀缺没有关系。
而你举的这些物,基本上都是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这些例子只能说明:无用物再稀缺也不贵。
把第一章看完再说。见
病句有用吗?20万元一句。
杀人犯马加爵有用吗?25万一个。
旧邮票有用吗?
本帖最后由 大大师傅 于
21:36 编辑 clm0600 发表于
十六岁少年的白头发,女孩的胡须,都极为稀少;
& &&&有的牛全身黑毛,在前额正中有一个小白斑点,这样的 ...不要急,看完第一章再说嘛。见
病句有用吗?马加爵有用吗?旧邮票有用吗?有不有用,得看是什么人。
本帖最后由 大大师傅 于
00:30 编辑 clm0600 发表于
十六岁少年的白头发,女孩的胡须,都极为稀少;
& &&&有的牛全身黑毛,在前额正中有一个小白斑点,这样的 ...少年白发、女孩胡须、牛白毛对你来说,也许没用。可是,对研究变异的生物学家来说,相当有用。
左旋螺蛳对你来说没有用,对生物学家很有用
旧邮票对你来说也许没有用,可是对集邮人来说十分有用。
错别字对你来说没有用,但是对语言老师来说有用。
病句对你来说,没有用,对张李某来说十分有用,找出来改正后,可以让作品流芳百世。
商品次品对你来说没有用,对那些找证据索赔的刁钻消费者来说,十分有用。
还愿意听吗?我还可以说下去,直到你厌烦为止。
本帖最后由 大大师傅 于
22:00 编辑 激扬先生 发表于
那叫稀而不缺。没有需求就无所谓缺。楼主没弄懂什么叫&稀缺&。你只看了几句,就发言了。不要急,看完第一章再说。
自然学派掌门
大大师傅 发表于
少年白发、女孩胡须、牛白毛对你来说,也许没用。可是,对研究变异的生物学家来说,相当有用。
左旋螺蛳 ...稀有的东西,对少数人有用,还是说明不缺呀。
比如世界上某种东西只有10个,但需要它的人只有5个,且每人只需要一个就够了,这能算稀缺吗?
无善无恶道长存,有善有恶根在人。
顺道则善逆道恶,求证知行天人合。
自然学派作品《政治经济学新解》《大道重出》等请光临图书馆zrxp.360doc.com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心一意谋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