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太极拳大师综英美洗脑大师神功的功力可以有多深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0|回复: 2
“四两拨千斤”真的存在吗?——太极拳的科学真相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一瞥惊鸿 于
19:16 编辑
“四两拨千斤”真的存在吗?——太极拳的科学真相 真真趣闻网05-12 09:52跟贴 7553 条
“太极大师”被“格斗狂人”不到10秒打倒在地,把太极拳推上了风口浪尖。
“太极大师”被“格斗狂人”不到10秒打倒在地,把太极拳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明星拳法,太极拳究竟有没有搏击能力?文/记者 李鹏 编辑/刘昭供图/视觉中国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在5月上旬的最后几天,“格斗狂人”徐晓冬的微博账号“MMA徐晓冬”被销号,他经营20年的北京什刹海武馆被关闭。中国武术协会中,其也被中国武术协会除名。作为MMA(综合格斗)领域中一个并不显眼的角色,4月27日晚,徐晓东在成都用不到10秒就将“太极大师”魏雷打倒在地,而后更是希望用挑战众多武术高手的方式成就自己的名声和商业利益。但徐晓东失算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很快就被全面予以封杀。本来很多吃瓜群众还想着看他和众多武术高手的比武的,也都没有下文了。但是被徐晓东撤掉了遮羞布的中国太极拳现状已经再也遮不住。当太极拳更多地以健身方式出现的今天,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搏击术吗?这种搏击的科学真相是什么?
“太极大师”魏雷在比试中被MMA“搏击狂人”徐晓东打倒在地(请在“科学加”APP内观看视频,下载地址链接太极拳确实因格斗而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工程中心副主任李祥晨研究员曾经对太极拳进行专门的科学测定和研究,他说太极拳在诞生之初是因为格斗而生,它的确是一种可以用于实战的武术。他的这种观点也是目前中国太极拳界及体育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罗东梅表示,真正的太极拳搏击术一直都存在,只是现在少有人关注、相应的研究者也比较少,因此大家才不了解它的真实面目。真正的搏斗实战中,往往胜负都是在一瞬之间,不管攻击还是防守,很多招式都是基于自我本能的反应,因此搏击的路数往往都很简单实用,对攻击者而言,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强项和力量,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战胜对方。基于这样的特点,李祥晨说中国古代不同的习武者攻击的套路都是大同小异,在现实中也没有众多的门派,招式更多地是基于开馆授徒方面经济利益方面的考量而演绎出现的“花架子”。
日,河南省焦作市,史上首次上演陈氏太极拳对战泰国泰拳,吸引了全球武术爱好者的关注搏击:集中力量打击对手要害从实质上,太极拳搏击术在实施攻击时和其它搏击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基于力量、速度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其在一个方面把自身的全部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另一个是把打击目标集中在对手的要害上。一般而言,集中自身的全部力量,以拳、掌、指、足、膝、肘、头等骨骼的尖端上作为冲击体,而后去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我们都知道,力的大小是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其运动方程式是F=MA,如果把这个方程式应用于人,那么质量就是人的体重,加速度则是人的动作速度,在搏击时,攻击的力量就是被这两个要素所决定。根据牛顿的运动方程式,在加速度是定量时,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即身体的重量成正比,为了增大质量就必须增加体重。但是,人体的力量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体重就能提高的,因为搏斗时,打击的瞬间需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打击点上。这样就算有的人体重很小,如果把体重集中在一点上就能产生巨大的质量。这是太极拳以及其它所有格斗术的精华所在。
肘部骨骼坚硬,屈肘时尺骨鹰嘴尖端突出,用于击打可以使受力面积减小,增加杀伤力由于最大的力量由最大的质量和最大的加速度产生,因此搏击中有的人尽管体重轻,如果加大加速度就能发挥巨大力量。另外,冲击力和力接触的面积成反比。例如,用橡胶管喷水时,将管口用力压扁使管口面积变小,水压就大喷的就远。这是因为管口面积变小后,水的压力聚集到一个小点上的原因。当打击对手的时候,把力量集中在目标的一个点上,就会增强打击的破坏力。即使打击的力量不变,随着目标面积的变化,冲击力的的大小也随之而变。不管是中国的太极拳等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格斗术,在真实的搏斗场景中,一般都是遵循上面力的原理实施打击。任何一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估计,肌肉组织的每个肌纤维可以产生大约0.3微牛顿的力,而每平方厘米的肌肉可以产生大约100牛顿(10千克左右)的力。根据研究估算,搏击中人体肌肉能够承受的力量极限一般在5吨左右。但是实际上,能够承受的则要小得多。1931年,世界重量级拳王麦克斯•贝尔在与对手俄尼•沙夫的对决中,挥出了致命的估算有300千克力量的一拳。沙夫再也没能恢复,6个月后死亡。
曾经的世界拳王麦克斯•贝尔以重拳闻名于世让力的传导在瞬间达到最大值现在很多人的疑问是,既然太极拳是可以实战的,一些太极拳武术人士致胜的秘密又在哪里呢?这个可以从李祥晨等研究人员关于太极拳练习者张志俊等人的一场科学测试中找到一些影子。李祥晨等人动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器材,和其研究团队对张志俊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李祥晨发现,注重整体力与协调性是太极拳搏击的重要因素。所谓太极拳的整体力,也就是一个太极拳练习者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出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这种整体力可以在攻击对手时予以爆发出来,让力的传导在瞬间达到最大值,从而挫败对手。“我们人体在接受击打时,也需要接受力的传导。如果身体的一些部位受力比较均匀,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就能够抗住击打,但是如果是被攻击到一个薄弱的地方,就会吃亏甚至是瞬间崩溃。”李祥晨说到,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一个由一些相同的圆环相扣构成的链条,如果每个圆环受力比较均匀,链条的整体性就能够保持。但是如果其中一个环比较弱,或者超出承载力的范围,就会导致链条的垮掉。人的身体也是如此,在搏击时自己的短板是否被击溃往往将会决定最后的结局。但是通过练习,弥补自己的短板,或者对自己的短板采取很好的防卫策略,就可以提高整体搏击能力。
环环相扣“四两拨千斤”还是千斤打四两?太极拳中有一著名的“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明朝武术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的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多种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或者通过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不过李祥晨认为,从运动的科学而言,在真实的格斗中,人体借力打力式的“四两拨千斤”是不存在的,在真正的徒手搏斗中也没有人能够做到。“真实的情况用‘千斤打四两’来说还差不多。”李祥晨说在真正的徒手格斗中,要想获胜,都是在某个节点,将自己的力予以聚焦,而后去攻击对方的薄弱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是防守,更多的也是躲避进攻的技巧,而不是“四两拨千斤”——如太极拳套路所说的用自己很小的力或者是巧劲儿去化解或者应对对手打过来的千斤之力,这在瞬间的应战中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动作,除非是依靠器械的帮助。在冷兵器时代,依靠器械的帮助,不管是激战疆场还是私人相斗,一些器械是可以成为“四两拨千斤”的重要帮手的。比如两将骑马相斗,一战将猛刺过来,另一战将不能力敌,就采用智取手段,在其躲避枪刺的同时,却极为轻巧地去拌敌将马腿,有时就能将对手败于马下。但是对于徒手的太极拳,似乎很难做到。当然,先发致人,通过技巧和手段让强大对手溃败于启动发力之前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取决于这种方式能否叫做“四两拨千斤”。太极拳实战中难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早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现实的验证。1929年,杭州举行了一届“国术游艺大会”,其以三局两胜制的擂台实战形式,看看能站到最后的究竟是什么功夫。这届大会的评委中有孙禄堂、杜心五、尚云祥这样的武林大咖,从权威性而言,几乎是那时民国武术界的顶尖水准。当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25名选手经过抽签,统统在擂台上靠拳脚说话。比赛的最终结果只证明了一件事:在以击倒对方为标准的擂台上,最像散打的武术最能打。当年以太极去擂台上比试的选手,全部都不堪一击,太极拳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也不见露面,讲究以柔克刚的太极,在此次大会上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太极推手讲究以柔克刚,但在实战中很难实现“以柔克刚”更多的是演练时的躲避技巧那么,太极拳真的还能够以柔克刚吗?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黄光民认为这个是可以存在的,因为两个人搏斗时,一个人一拳打过来,就会有一个着力点,但是只要变化角度,就会导致打空。因此如果只要加强应变能力的锻炼,掌握熟练的转身换位技巧,就可以做到以柔克刚。在太极拳搏击术中,“引进落空”就是以柔克刚的重要技术:对方进攻哪里,我哪里就让位出来,引其进入,毫不费力使其扑空;或者我稍加旋转,而且是借对方之力被推而旋转,使其力沿切线滑掉。很多太极拳练习者认为“引进落空”是最省力又不挨打的战术,是典型的以柔克刚的打法。但在李祥晨看来,这种以柔克刚在实战中也很难予以实现,因为真实的格斗时,任何格斗术都讲究的都是首先寻找对手的薄弱环节,尽量在短时间用自己的最大力量内击倒对手。除非是超出技击的范畴采用其它手段。尽管太极推手中的“引进落空”演练时常常有效,但在实战中一般并不会有演练这样的机会。实际上,我们的很多太极拳套路无法用于实战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河北省第五届武术协会副主席、石家庄第十届政协委员闫芳,因网上流传的一段拍摄于日视频为人所知,被称为“最强太极推手”,掌风能击倒人。最近随着太极等传统功夫被推至舆论风口,闫芳的隔空打人也被揪了出来,并且被证实,这就是一种骗术“太极神功”过于吹嘘和神话李祥晨认为,搏击用的太极拳是否具有实战能力,与打不打得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搏击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强弱而定。但他也认为非实战用的“花架子”套路则是另外一回事。近些年,不时有一些所谓的太极大师以盖世神功亮相。在记者的采访中,不管是一些真正练习太极搏击功夫的人士,还是体育运动方面的一些专家,他们都对这些神功予以了否认。其实,这些大部分功夫都是表演者和其追随者们表演的花架子双簧。比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某太极大师运气发功,一瞬就将其前方或者周围的人震翻在地上。李祥晨等一些专家认为像这样的功夫完全违背了科学性原则,不管是从运动力学的传递还是空气动力学方面而言,个人的运功发力都不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在李祥晨的测试中,他也还从来没有遇到过有人敢将这样的“太极神功”用来测试的。“那些都是用来唬人的,其实在一些真正的太极拳搏斗术练习者中,也没有人相信这样的神功存在。”
今日热点丨
在线时间 小时
一个旨在健身养生,一个实战,没办法进行比较
在线时间 小时
无法进行比较。太极拳人物
& 焦作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欢迎您!
&当前位置: &&&
太极拳人物
<FONT color=#2-12-07 10:55:21&&&&
华夏经纬网
  自17世纪中叶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太极拳迄今,海内外太极拳坛群星荟萃,代不乏人,一时俊彦,难以数计。在理论、实践上,除开山祖师陈王廷外,对陈式太极拳发展有重大贡献、里程碑式的人物有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陈发科、陈照丕等。当代好手众多,仅在温县陈家沟,除闻名中外的“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和陈立清、陈庆州外,又涌现了“十星”、“十杰”、“五秀”等,其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十星”为:陈世通、陈小星、陈俊凌、陈春雷、陈照森、陈小松、王战海、陈有则、张国政、和定乾;“十杰”为:王战军、张保忠、郑国瑞、张东武、陈有华、张福旺、陈炳、陈军团、陈二虎、陈冲;“五秀”为:陈素英、陈桂珍、陈春爱、陈军营、陈霞。
  所记人物,凡对陈式太极拳推广、传播、发展做出贡献的著名拳师、拳手,已故者均入传记;在世人物达武术高段、对陈式太极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拳艺卓绝,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入专记;全国太极拳武术比赛前三名、省赛第一名或武术较高段位,对太极拳武术运动普及、发展做出显著贡献者,符合其中之一者入简介;全国比赛四至六名、省赛前三名、市赛第一名或武术五段,符合其中之一者入人物表。传记、专记、简介人物以出生年月为序,人物表以姓名笔画为序。
  传记人物
  陈卜&&&&生卒年不详。原籍山西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土河村。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起始点)迁至河南怀庆府。据焦作地方志《怀庆府志》记载:“明初,元将扩廓铁木耳残部在怀庆一带对抗明军,久平不下。朱元璋由此迁怒于民,大加屠杀(即所谓的“三洗怀庆府”),怀庆一带几成无人荒野。迄明统一后,将怀庆诸县赋税加重三倍,以示报复。此苛刻重税,一直延续下来”(见《怀庆府志》河内知县王汉《灾伤图序》)。“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从晋南大量移民于温,此后,陆续有民迁温。现温居民十之八九皆其后裔”(见《温县志》)。
  明洪武三年(1370年)前后,陈卜率全家逃荒至山西洪洞县。洪武四年(1371年)春,随同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居至河南怀庆府,次年迁至怀庆府东南约15公里的一个小村庄。结草为庐,初奠家业。陈卜为人宽厚,精通108式长拳器械,深为乡邻所重,遂称其所居住的村为陈卜庄(解放后划归温县辖,至今村名未变)。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一家又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迁居距温县城东约5公里的常阳村(以该村西邻常阳古寺而得名)。
  当时,由于时局混乱,常阳村附近常罹匪患,人不得安。为保卫家园,陈卜就在村中设立武学社,耕种之余教授子孙及四邻村民习拳练武。忠厚勤诚,持家以俭。至六世而同堂,迄七世乃分家。由于陈氏一族人丁繁盛,其拳枪器械代有所传,名望凸显,加之村中又有东、西、中三条大沟,至九世陈王廷,常阳村更名为陈家沟(或曰陈沟)村。陈卜当年“县大堂救贫女”、“迁民路上解危难”、“常阳村战强贼”的故事仍在民间流行,激励着世代练武之人,不但要刻苦努力,更要注重个人品德、情操的修养。
  陈琳&&&&陈氏第三世,生卒年不详。陈卜共五子,名维、绶、纲、、,陈琳为纲独子,现陈家沟人多为陈琳后裔,故有“卜爷子孙琳爷后”之说。之后,传景元、堂、宗儒、思贵、抚民六世至太极拳始祖陈王廷。
  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琳“好勤俭,尝积粟万石,遇人患难,辄行解围。若值荒岁,倾囊相助,一里相赖以安。且又施舍寺庙田粮无算,乐善行仁,声闻遐迩焉。”在家境好转、人寿年丰之时,不忘祖训,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教弟子儿孙习武练拳。
  陈王廷(约年)&&&&又名奏庭,陈家沟陈氏第九世,系享誉武林、风靡世界的太极拳创始人。其祖陈思贵和父陈抚民均为明朝下级官吏,精通武功。弟兄四人均为庠生。兄于阶,弟王前、易弼,该排行第二。
  《陈氏家谱》载:“王廷,一名奏庭,明末时为武庠生,清初时又为文庠生。当鼎革未分之际,率领义勇,在山东扫荡群匪,威名大振,尝单马当贼,匪千余口闻其名竟不敢逼。因知国祚将尽,退归岩穴,教子弟拥经史焉。后陈氏拳艺枪棒自此中兴,实有赖也。”
  又《温县志稿》载:“陈王廷,字奏庭。县东陈家沟之拳术,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王廷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独得之秘。咸丰三年,歼灭破县城敌之陈仲`、陈季`弟兄,即为其后人。”时有“大河南北言拳法者,必曰陈沟也”之说。
  陈王廷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昼读经史百家,夜练家传武功,以致文韬武略,皆卓绝于时。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便送其绰号“二关公”。明末的一天,他以武秀才(庠生)的身份赴省城开封乡试武举,武艺超群,射箭比赛中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即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争巢一样),赢得满场喝彩,但是,因报靶鼓吏受人贿赂,当时只擂响了三通鼓(意即九箭只中三箭)。主考官闻鼓声,即以中三箭论之。见此,陈王廷怒发冲冠,驰马掣剑,劈死鼓吏,在武林同道协助下逃出校场,赴登封农民领袖李际遇处避祸,后返乡蛰居。李事败遭族诛,其部将蒋发改装投陈家为仆。为掩人耳目,陈家上下皆唤蒋为“蒋把式”(旧时长工、短工之称谓)。陈、蒋二人名为主仆,实为挚友,每日切磋拳艺,耕田课子。至今陈家沟犹有《玉带山英雄结义》、《陈王廷义收蒋发》、《木门寨师徒讨牛》、《杨海洼蒋发镇邪》等故事美谈。蒋发武艺高强,时江湖上以“飞毛腿”著称。据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8226;陈氏太极拳名家列传》记载:“一次,公(即陈王廷)命备马出猎黄河滩,有一兔起者,蒋追未及百步获之。”后来,蒋发客死陈家沟,葬于陈家沟西北小五叉口杨海洼,立有墓碑(1958年“大跃进”时逸去)。原存于陈氏宗祠的陈王廷生前画像,身后持大刀者即蒋发。原物于“文革”中遗失,现仅存于陈子明所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中。
  惜生不逢时,报国无门。清初,陈王廷隐居乡间,以《黄庭》为伴,搜集、整理民间武术,潜心造拳教授儿孙。其有《长短句》一则遗世:“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无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煞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胜也无干,败也无干。若得个世景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它世态炎凉,兴也无关,废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康熙十六年(1677年)自题于自省庐中。(《陈氏家谱》)”在这种心境下,他融诸家之长于一炉,集毕生之精力,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拳种。因这一新拳种依据太极阴阳之理,才有了阴阳、虚实、柔刚具备的拳理,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结合了经络学说,具有了缠绕运转的缠丝劲。更重要的由于采用了阴阳学说。因此,陈王廷将此拳定名为太极拳,成为驰名寰宇的太极拳开山鼻祖。
  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共分五套拳和一套炮捶(亦有五套捶一说,但无捶谱)及双人推手等。他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方法,是他的独创性成就。它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造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难题。这是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的同时,也注重武术理论的研究。但因年代久远,这些理论著作多有散失。除在陈王廷后人武术著作中散见一些片段外,《拳经总歌》是留下来的较为完整的理论著作。
  陈王廷生三子:汝为、汝弼、汝闻,主要传人有蒋发、陈所乐、陈汝信等。
  蒋发(约年)&&&&陈家沟人习惯呼之谓“蒋把式”,籍贯不详。出身贫寒,初为明末登封县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际遇部将。起义期间,结识了因考武举怒杀考官赴李处避祸的陈王廷。后来,李兵败被诛,蒋流落江湖,投至陈家,与陈王廷名主仆,实挚友。故陈王廷晚年画像时,蒋持刀立其身后(此画像原存陈氏祠堂,20世纪70年代遗失)。逝后葬于陈沟村西北小五叉口。现有“蒋把式墓”。
  陈所乐&&&&陈氏第十世,生卒年月不详。师承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第二代宗师。生性豪爽,爱打抱不平,深得乡亲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其故宅遗址与“杨露禅学拳处”相对。家境富裕,虽偶尔应朋友之邀跑趟镖事,然不以此为生。平日于村中设帐授徒,陈氏子弟从其学武者甚多,其中佼佼者有侄儿陈光印、陈正如和孪生子陈恂如、陈申如等。太极拳名家陈敬柏、陈继夏、陈公兆、陈耀兆、陈有恒、陈有本、陈清平、陈仲`(shēn)、陈季`和陈鑫、陈森、陈淼、陈焱、陈等,均其后代传人。
  陈汝信&&&&陈氏第十世,生卒年月不详。学拳于陈王廷。勤学苦练,功夫日臻炉火纯青,和师兄陈所乐一样,深得陈王廷喜爱。子陈大d、陈大鹏皆得其真传而名扬江湖。后代太极拳大师、名家,诸如陈长兴、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等,皆其后代传人。其子陈大d、陈大鹏为陈氏十一世太极名手。
  陈正如&&&&陈氏十一世,生卒年月不详。师承陈所乐而精于108势长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艺成授徒郭永福(注:一说郭即陈氏十四世之陈有孚,因杀人而隐姓埋名,逃往他乡。有孚、永福字音相近,陈有孚之外祖家又姓郭,此事待考)。郭技艺精湛,传山西洪洞之张秀德、贺怀壁,声震一方,被誉为“神手郭永福”。也正由此,陈家有了“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也不再传108势长拳。
  陈恂如&&&&陈申如&&&&陈氏十一世,生卒年月不详,恂如、申如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其父陈所乐(陈王廷侄)传授下,深得太极拳的精义要旨,人称“大天神、二天神”。兄弟二人是陈氏太极拳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陈家沟东4公里的北平皋村有个大财主叫王遴,据说当年他们家有5间楼房,登楼可望数十里,远近闻名,王家的金银财宝都藏于此楼中。为防土匪盗贼,王家的大门都裹着铁皮,院内还设有陷阱……康熙年间的一天,一伙土匪闯入北平皋村,自称“山东响马由晋返鲁,便道而来,欲向王遴借数色古玩珍品,以备欣赏”。王自知不敌,一面把土匪请进家中款待,一面秘使人赴陈家沟请陈所乐解救。当时,陈所乐外出未归,15岁的恂如、申如弟兄,不谙世故,慨然应允。二兄弟每人腰别一根白蜡杆趁着夜色潜入王家,正见一帮恶徒在那里酗酒,二人飞身入室,挥动白蜡杆,直刺横扫,左崩右披,然后打灭灯光,隐入暗处。众强盗措手不及,慌忙应战,黑暗中分不清敌我,持刀乱砍,自相残杀。不多时屋中归于沉寂,掌灯看时,但见尸体遍地,偶有幸存者也动弹不得……后来,王家为感恂如、申如二人大德,特将此事编为戏剧――《双英破敌》,在陈家沟连唱三昼夜。其后,该戏不胫而走,一直唱至解放前夕。
  陈巧妞&&&&女,生卒年月不详,系被誉为“二天神”的陈申如之女。陈申如英年早逝,陈巧妞在寡母抚养下成人。其自幼从伯父陈恂如习学家传太极拳、械,多有心得。但生性刚烈,见不得不平。婚后,因村中一恶少欺侮其公爹和丈夫,愤而出手,打死恶少,连累公爹病死狱中。后被休回娘家相伴寡母,抑郁而终。据此,其伯父陈恂如立下“陈家拳传男不传女”的门规。
  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二世,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拳艺出神入化而善“靠”(注:靠为太极拳艺中的一个动作名称)。年轻时,曾从巡抚于鲁,匪徒闻之丧胆;降服“飞侠”年十八,有“盖山东”之美称。据传,陈敬柏久历江湖,一辈子没遇到过对手。退役后以保镖为业,多走山东一路,其江湖大盗、土匪响马,闻听陈敬柏之名,无不退避三舍。晚年归隐乡里,一日,有名叫“黑狸虎”的卖艺者寻至陈家沟,口出狂言,欲找陈敬柏报三年前之败辱之仇。时陈敬柏年逾八旬,再三谦让,而对方不允。过招中对方竟连下毒手。在忍无可忍情况下,陈一个迎门靠发出(肩头硬硬打在黑狸虎的胸脯上――此乃陈敬柏一生心得,至今陈家沟仍有“陈继夏肘,陈敬柏靠”之说),“黑狸虎”整个人被打起一丈多高,一头撞在顶门的石碑上(“黑狸虎”欺陈年迈,进门后以石碑顶庙门),石碑立断为两截,“黑狸虎”当时脑浆迸溅,咽气而亡。陈敬柏回家后,吐出一口鲜血,病倒数天后谢世。至今温县民间还流传着“打死黑狸虎,累死陈敬柏”的故事。
  陈继夏&&&&字炳南,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二世,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清乾隆末年人。为人和善而苦学不辍,寓太极拳的内劲练习于劳动之中,平日走路、种田都在练功。曾因家境贫穷给人磨面,便假推磨练内劲,以手拨石磨转动。开始推磨以腰,后腰劲运于手,渐次用单手、五指、四指……,直减至一指。众人见之,无不叹服。久而久之,在太极拳上有惊人功夫,武功登峰造极。全身肌肉毫毛极为灵敏,发劲于无心。肌肉成了条件反射,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善用肘,与陈敬柏齐名,有“陈继夏肘,陈敬柏靠”之称。除武功外,且善丹青,每画俱能传神入妙。后与苌拳创始人苌乃周结为至交,来往频密。陈传苌以巧取胜之太极内劲,苌传陈自创之子午鸳鸯钺套路。二人常常切磋终日而不倦,相得益彰。
  郭永福&&&&生卒年月不详,陈家沟人,师承陈正如,精于108势长拳,无极通背缠拳(即洪洞通背缠拳)创始人。清乾隆年间(约年),因命案而逃居山西省洪洞县苏堡镇,欲投清副天官刘秉括以求庇护。经与刘府内教授天官公子演习大小红拳的贺怀壁、张秀德二人较技,借高超之武艺,在天官府赢得安身之所。后因武艺超群,约在1780年,经刘天官启奏乾隆皇帝,御赐“神拳”称号。贺、张二人也终得郭亲传,成为洪洞通背缠拳第一代嫡传弟子。
  1975年,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立清前往洪洞县,走访郭永福第六代传人许方庆,方知陈氏失传已久的108势长拳已在异乡发扬光大。108势长拳失而复得。
  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年不详,陈氏十三世,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学术醇正,拳艺精湛,品德优良,武德高尚,持己端方,事不徇私。为人乐善好施,遇灾荒之年,常设粥场施饭;每遇寒冬,辄买衣施贫。至今陈家沟还流传着他的养生歌诀:“三十年不停拳(坚持锻炼);三十年不饱饭(不暴饮暴食);三十年独自乐(精神乐观);三十年独自眠(节欲)。”乾隆六十年(1795年),朝廷为显示清平盛世,倡扬敬老之风,下诏全国:凡80岁以上、有德有才、儿孙满堂之人,均奉旨进京至太和殿参加“千叟宴”。千位老人中,陈家沟便去了两名,即陈氏十二世85岁的陈善和十三世88岁的陈毓英。二人返乡时,巡抚、知府特地为其举行挂匾仪式,时热闹非凡,观者摩肩接踵。正热闹非凡处,不料鞭炮惊牛,一头公牛直冲巡抚、知府而来,绿营兵将不知所措。时陈公兆年近八十,力斗之,并发力将牛掀翻在地。此一壮举,使巡抚、知府、绿营兵将和围观群众折服得五体投地,连连惊呼:“真乃神人也!”
  陈耀兆&&&&字有光,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陈氏十三世,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对太极拳执著入迷,深得太极武功精妙。陈式太极拳一代杰出人物。武德高尚,为人乐善好施,治家严谨,内外肃然。训子有方,子孙皆入庠。时陈家沟练太极拳者多沐其教,精妙未有出其右者。
  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乾隆末年人,陈氏十三世,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三人乃亲叔伯兄弟。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太极拳术。五年扎基础功夫过后,其师便将三人分开,分别授予技击、点穴、卸骨等绝技。兄弟三人得真传后,又经常互相切磋,练得个个艺精入神,时方圆百里,无人不知,号曰“陈氏三杰”。陈秉壬除武功外,更兼精医术,为人和善,助人为乐,教子有方。后将拳技尽传于陈秉旺之子陈长兴。
  陈长兴(年)&&&&字云亭,陈氏十四世,“陈氏三杰”之一陈秉旺之子,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继九世陈王廷之后,十四世的陈长兴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和改革精神之人,系中国陈式太极拳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人物。
  自幼随父习武,太极拳械出神入化。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常走镖山东,在武林中享有盛名。传说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数百上千人之间,无论众人如何推、扛、拥、挤,他都岿然不动,凡靠近其身体者,均“如水触礁,不抗自颓”。陈长兴平时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是走路还是站立,一举一动,都立身中正,人称“牌位大王”,极赞其桩功纯正。陈长兴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式太极拳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二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
  一生著述甚多,是继陈王廷之后的又一个文武兼备的武学大家。他在继承发展太极拳术的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其流传下来的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这些结合实践的理论著作,进一步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将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陈长兴的另一卓越贡献,便是敢于打破门规戒律,收外姓人杨露禅为徒,使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并且衍变出新的诸多流派。
  陈有恒&&&&字绍基,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师承其父陈公兆,太极拳术炉火纯青。清道光初入庠,壮年溺于洞庭湖。其时与其弟有本被誉为“太极拳之瑜亮”。
  陈有本(年)&&&&字道生,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式太极拳小架创编人,太极拳一代宗师,与陈长兴同为太极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自幼得父陈公兆言传身教,对祖传太极拳术深有领悟,技艺达炉火纯青之境。弟兄二人兄友弟恭,始终如一,为时人赞。清嘉庆、道光年间,弟兄二人分入武庠。二人虽拳出一门,但各有所长。兄有恒以攻为主,侧重蹿、奔、蹦、跳和发劲。弟有本却以守见长,善于引劲落空和柔化。虽偏重不同,但皆得太极拳之精髓。
  有恒壮年溺于洞庭湖后,有本常思自己功夫不深,逊于其兄。于是暗下决心精研太极拳功法拳理。十年功夫,不但对先辈太极拳理论内涵更加了解,而且在技击上提高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习武过程中,不囿于祖传,勇于创新。在陈式太极拳原有套路基础上,逐渐摒弃了某些高难度动作和发劲动作,创编出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套路――陈式太极拳小架。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太极拳老架(大架)一样宽大和舒展,但变大圈为小圈。其新编太极拳分一、二路;一路74式,二路48式。小架由于其理法精深、体系完整和演练方法严格有序,被称誉为“文房架”、“功夫架”,陈家的“看家拳”。
  平生延揽授业,生徒咸集,名士多出其门。子敬`、侄仲`、季`皆沐其教。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
  陈鹏&&&&字万里,陈氏十四世,清乾隆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一生务农于陈家沟,家贫而不丧其志。性格豪爽,平静淡泊,无俗虑之见。平时刻苦练拳,武艺渐入化境,以致人莫知其端倪。除练拳外,又苦心钻研岐黄之术。为人看病,家贫者不收分文。嘉庆初年已被誉为“神医”,求医者络绎不绝。至今陈家沟还流传着他别出心裁、以太极拳术为人治病的故事。
  陈清平(年)&&&&陈氏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师承陈有本,练拳多有心得,年轻时已为太极拳界名手。成为太极拳发扬光大、流派争艳之一代宗师。
  陈清平十五岁后随父移居温县赵堡镇,时青年多有慕名而拜其为师者。见学武人渐多,遂于镇中开馆授徒。实践中对陈有本所教太极拳小架大胆再创。在师教基础上,突出圆环特点,层层运圈环扣,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渐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拳式定型后,虽然与师传太极拳同属太极拳小架,但与师传已迥然不同。后人为区别之,称陈有本所创之架为“略”,称陈清平再创之架为“圈”。
  陈清平广收学徒,鼓舞创新,使陈式太极拳得以广泛传播,呈流派争艳之势。
  一是出现武式太极拳。河北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武河清,字禹襄,不仅热爱秉承祖传武术,而且向杨露禅学练老架(大架)太极拳。为进一步深造、提高,1852年到陈家沟请教拳师陈长兴。时陈长兴年事已高,见其学艺心切,遂介绍其赴赵堡镇找陈清平。在陈清平门下,武禹襄苦心学艺,日夜练拳,始得太极拳精妙。回永年后,武禹襄潜心研究太极拳理论,融家传武术、杨传太极拳和陈清平所传太极拳为一炉,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后来武禹襄之弟子郝为真习练、传承,或称“武式”为郝式太极拳。
  二是出现吴式太极拳。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学得武禹襄武式太极拳后,收满族人全佑为徒,全佑传子鉴泉。后鉴泉从汉姓吴,将其父全佑所传杨式小架修改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三是出现孙式太极拳。郝为真将武式太极拳传于孙禄堂后,后者经过数年研究、发展,定型为孙式太极拳。
  四是出现和式太极拳。除武禹襄外,陈清平的弟子和兆元又融诸家之长,创和式太极拳。
  五是出现太极拳忽雷架。陈清平弟子李景炎再创师之所传,形成与师传迥异的太极拳忽雷架。
  著有《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
  陈耕耘&&&&字霞村,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长兴之子。青年时已成名手,于同辈中出类拔萃。尝承父业保镖来往山东,以惊人技艺威震贼胆。清光绪年间,山东莱州府(疑今为莱州市)百姓为其立碑曰:“数年来,莱州地界盗贼蜂起,打家劫舍,强抢民财。来往客商,黎民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虽官军屡次剿捕,收效甚微。幸有豫省陈家沟拳师陈公耕耘,保镖到此,只身闯入贼巢,舍命拼杀,力战贼魁,一举全歼。解百姓以倒悬,救商贾出苦海,可谓英雄虎胆,武功盖世。莱州各界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感其大恩,无以为报,特聚敛银两,立碑记之,以传后世”。后来,袁世凯赴山东偶见此碑,即遣人赴温请陈教子。然其时陈耕耘已去世经年,遂聘其子延熙赴袁府任太极拳教练。
  杨露禅(年)&&&&名福魁。清代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现存《陈氏家谱》在陈长兴名下载有这样一段话:“拳术能承父业,悉心传授儿孙、弟子多人,惟河北广平杨福魁较优。”
  关于“杨露禅陈家沟偷拳”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从民国时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建国后的连环画《偷拳》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影《神丐》皆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如今在陈家沟,与太极拳相关的最重要的遗迹也是“杨露禅学拳处”。“杨露禅学拳处”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长方形院落,院中唯一的厅堂里摆放着两组雕塑,右边一组是杨露禅拜陈长兴为师,左边一组则是陈耕耘、杨露禅师兄弟二人在练习太极推手。厅堂四周的墙壁上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了杨露禅一生的概况。
  当年,陈德瑚(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在直隶广平府做药材生意,杨露禅是陈家药铺里的一个伙计。因聪明能干,诚实忠厚,陈德瑚便将其送到老家陈家沟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收徒授艺,学堂就设在陈德瑚家的南院。杨露禅到陈家沟后,受当地民风的影响,也很想练太极拳,但他知道“陈式太极拳不传外姓”的门规,于是便在陈长兴教拳时留心观看,而后自己再到无人处偷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长了,杨露禅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
  几年后的一天夜晚,杨露禅在练拳时,被陈长兴发现。听他练拳发出的声响和走架的身形,陈长兴知道他已经入了门。按当时武林的规矩,偷学别人武功是犯大忌讳的,轻者废去武功,重者性命难保。但陈长兴为人豁达,没有狭隘偏见。当时他问清原委后,对杨露禅的好学精神还予以赞赏。平时又见他踏实肯干,诚实聪明,便和陈德瑚商量决定,正式收杨露禅为徒,准其在业余时间学习太极拳。此后,杨露禅在陈长兴门下练功、学习18年,终于领悟了太极的要旨、精髓。
  艺成之后的杨露禅先在家乡河北永年县授徒,后来被人推荐到京城王府中教拳,因武功高强,号称“杨无敌”。杨在北京授拳的年代,洋枪洋炮已经输入中国,火器的演进使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减小,武术家们开始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于是太极拳拳师们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思想。杨露禅所教弟子多是王公大臣、贝勒贵族,考虑到这些人身体素质和保健的需要,他将陈式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变得简单,动作柔和易练。这样,即便是穿长衫、留辫子的贵族老爷们也能练习太极拳。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新拳势,称作“太极小架子”。后来“太极小架子”经杨露禅的子孙修改,定型为“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刚柔内含,轻沉兼有,甫一问世,便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练习者日多。直至今天,杨式太极拳练习者于京津地区仍远远超过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普及发展从杨露禅开始。而这时,陈氏太极拳还仅限于在陈氏内部传学。所以当时武术诗人杨季子有诗曰:“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陈仲`(年)&&&&陈季`(年)&&&&孪生兄弟,陈氏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父陈有恒、叔陈有本俱以祖传太极拳闻名。两人自幼受父辈熏陶,少年,双双为武庠生。及壮,因战功卓著又双双被清咸丰皇帝御赐为“武节将军”。
  现附于《陈氏家谱》陈仲`名下的一则《邑宰呈》记录有一段历史:“仲`、季`皆有恒出,乃一乳所生也,相貌无辨认,性慷慨好义。幼年从祖父攻读,虽习拳艺枪棒,出门辄有戒限。兄友弟恭,出外未尝有高言。适咸丰年间,南粤匪作乱,破武昌,据南京,风驰雨骤,直抵大梁,蹂躏汜水县,渡黄河,群丑不下三万人马。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二十二日也,依河岸扎营,窥视温东一带地方,使先锋大头杨王率步卒二百余人,入陈家沟村打探地理消息,且掳掠骡马鸡畜等物。彼时村人逃走者大半,止得壮者二十余人,老者二十人。季`率壮者九人操弓弩埋伏村南路旁高阜处,又令弱者五六人诱敌,将贼引至村中间大坡上,点鞭为号。忽然火鞭大作,众人突出,壮者在前,长者在后武节将军匾,怒加十倍。当头阵仲`,手使一柄浑铁钢矛,神出鬼没,当着就死,连刺十余人。贼不能抵挡,跌倒无数,贼兵自相践踏,众人乘胜掩杀,贼匪大败而走。约至村南大坡处,忽闻火鞭又响,当前一人大叫:‘等候多时。’言毕,九人弓弩齐发,矢如飞蝗,贼不能前进。前有季`后有仲`,两下夹攻,大杀一阵。杀得贼兵尸满巷口,主将被擒,余夺路而走,所脱者十不存三。贼兵恐乘夜偷营,不敢稍动。仲`等全胜而归。而走脱者探知贼势浩大,度再举不能万全,即使人播告温东十八里一带人民,作速逃奔。无料贼自在陈家沟失利竟三日不出,则温东人等各得携幼扶老从容逃奔远乡。三日后,贼匪大至,人已远逃,而合县不即罹其祸者,皆仲`等一战之赐也。后邑宰以仲`等杀贼歼魁启奏。上闻,赏赍有加焉。”(此《温县志》内亦有记载)
  后来,兄弟二人又参加了亳州、六安州等役,皆胜,以战功皆晋五品官职。可兄弟二人坚辞不受,请归故里奉母,后双双改封为“武节将军骁骑尉”。母亲生病,兄弟二人亲侍汤药年余。母去世后,陈仲`一意授徒,弟子千人。逝世后,乡邻俱哀,感其恩德,合议尊其为“英义公”。
  和兆元(年)&&&&温县赵堡镇赵堡街人,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式太极拳创编人。
  酷爱武术,19岁随陈清平学习陈式小架太极拳,尽得真谛。清朝末年,因卫护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李棠阶(温县赵堡镇人)有功,备受皇帝赏识,钦封“武信郎”。在京居住期间,广交各路武林高手,博采诸家之长,潜心学习拳艺理论,渐有所长,被其师陈清平夸为“闻一知十,拳艺独得骊珠之妙。”
  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济危救困,怜老惜贫。一次,在北京街头发现一外地卖艺女被当地两个恶少纠缠,围观者说,姑娘因为父看病,才独自街头卖艺。出手打走了恶少,并赠姑娘十两纹银。此事传开,京城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1865年李棠阶去世后,和兆元回归故里,闭门谢客,潜心研究拳术,著书立说。最终研编出了一套新的太极拳套路。后称之为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太极拳)。
  武河清(年)&&&&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曾祖武静远以武庠生授卫千总职;祖父武大勇,弱冠游武庠;父武烈,邑庠生。长兄武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兄弟三人均薰于家教而习武。
  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文采沛然,虽未能以科考取得官职,但才干频为当道所重。数次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而辞却。因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先后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武见之很感兴趣,常与之比较,但杨不肯轻以授人,只得拳路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一开始,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念书,武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杨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武禹襄。
  武终生研究太极拳,老而病卧床榻,还向人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畲、李承纶都曾学拳于他,其中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
  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工心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创编人。
  陈五常(年)&&&&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华梅习练太极拳。
  1837年冬,因其弟陈五典常受邻村恶霸及家丁欺凌,几无法度日,陈五常决心为民除害,也为弟报仇。一次趁看戏时,与弟用野马分鬃式拨开台下百姓,行至恶霸身边,乘乱用顺拦肘击中恶霸肋部,拉弟出了人群说:“仇已报过。”恶霸果于三日后毙命。
  于村中掌管西北拳社,常置器械于街而不收,以方便村中老幼习练。陈德禄、陈田科、陈坤来、陈春山、陈怀清、陈春来、陈绳武等拳师皆出其门下。当年,唐豪赴陈家沟考察太极拳源流时,曾与其弟子陈德禄、陈田科切磋技艺。1866年冬,他与数友人在一砖窑内玩纸牌,突然一处崩塌,陈即用金鸡独立之势托住塌处,友人安然脱险,他却因无法脱身而致死。其舍己救人之高尚品德,至今仍传为佳话。
  陈五典(年)&&&&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华梅习练太极拳械。聪敏颖悟过人,号称“一点通”。与其兄陈五常齐名。1866年,接掌村中西北拳社,除习武授徒外,又于沁阳西万村、温县北张羌村等地设场授拳,促进了陈氏太极拳的交流、传播、发展。
  李景炎(年)&&&&幼名李盾,温县赵堡镇陈辛庄村人。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师承陈清平。“太极拳忽雷架”创编人。
  李景炎家境贫寒,于村中又是小门弱户。受村中练拳习武之风影响,常和村里年龄相仿的同伴,跟在大人后边比划拳式。陈有本见其生得聪明可造,便让另一族弟收李景炎为徒。李练拳用心,日有所进,继而又拜陈清平为师(陈清平怕犯江湖禁忌,以在其所办粮行里打工、挣钱养母为名,将他留下)。这样,李白天粮行干活,夜里刻苦练拳。数年,尽得陈清平真传。
  出师后,以保镖、授徒为业,江湖同道均以“铁胳膊李盾”呼之。晚年,精研拳法,博采诸家之长,又参照清版《灵台仪象志》等书,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和练习方法及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再创造,创立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新套路――太极拳忽雷(打雷之方言)架”,亦称“圪颤架”。忽雷架一套78式,由浅入深地分为一联、二圈、三身转等十层练法,内外兼修,以柔促刚。后经其子李火焰和弟子杨书文、张国栋等广为传播,国内及美国均有传人。
  陈淼(年)&&&&字淮三,陈季`长子,自幼随父习文练武。敏而好学,精于拳法。在陈氏十六世拳师中属佼佼者之一。17岁开始随父辈上阵杀敌,屡建奇功。同治六年(1868年),捻军张宗禹部围攻怀庆府,率千人驰救,与捻军战。自晨酣战至午,城防得以固守,战中中炮身亡,卒年34岁。
  陈(年)&&&&字坤三,陈仲`长子,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幼年随父习拳,19岁入武庠,每年练拳万遍,20年不懈其志。虽身体矮小,不超百斤,但功夫之纯,一时无二,达炉火纯青境界。尝冬穿单不冷,夏穿夹不热,蚊蝇不能近其身。晚年,曾遇一卖炭者置牲畜于道,阻人行。陈见状不平,右手端豆腐,左手拄拐杖,上前理论。卖炭者蛮不讲理,竟惊马伤人,陈抛起手中豆腐后随即出拳,马腿折,卧地哀鸣不起,复接空中豆腐于手。见者无不称奇。17岁随父辈上阵杀敌,征战十余年,参加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未曾受挫。
  陈森(年)&&&&字槐三,陈季`次子,陈氏十六世。幼随父兼习文武,尤长文才,双手能书梅花篆字。以教书为生。为陈式太极拳历史不致中断湮没,光大祖传太极拳术,晚年倾心续写家谱,功德可羡。
  陈焱(年)&&&&陈仲`次子,陈氏十六世中太极拳手之佼佼者,与陈鑫同获岁贡生。尊老敬宾,兄友弟恭,其德其拳受乡人称赞。
  陈延熙(年)&&&&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耕耘次子。与兄陈延年承继父业。拳艺高超,虽入化境,仍不懈怠,常夜卧木凳,醒即练拳不止。耕读之余,教习子弟练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袁世凯督鲁,见乡人为陈耕耘所立碑记,知太极拳为陈氏所专精,遂派人来访,意请陈耕耘授己子侄拳艺。时因陈耕耘已逝,遂聘其前往教授子侄。当时袁府各派武师,多有妒之者,经与之比较后,无不心服。自鲁而津,教授六年,以母老辞归。
  陈鑫(年)&&&&字品三,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仲`第三子。清岁贡生,太极拳理论之集大成者,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太极拳理论家,对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贡献卓越,亦为太极拳一代宗师。
  自幼与兄陈从父学习家传太极拳,备明理法,于太极拳精微入妙。父陈仲`见其聪明灵慧,又善于动脑子(练拳时每练一招一式,都要询问再三),便命他弃武习文。陈鑫虽听父命,将精力转向读书,但读书之余,仍然练武,终致文武皆有成就。文得岁贡生,武亦为佼佼者。
  在日常练武中,陈鑫见不少父辈只教太极拳招式,却不讲其理,更不讲拳式之间的有机联系。询问多次,长辈们均答曰:“老辈就是这样教的。”又见陈氏世代习拳,名手辈出,但完整的太极拳著述甚少,方体会到父亲当年让他弃武学文的良苦用心。得岁贡生后,立志研究拳论、拳法、著书立说阐发太极拳理法。平时倾心于笔墨,只间或练功。对此,陈家沟的晚辈后生们大都有所不解:虽然听有长辈说陈鑫武功甚高,咋没见着哩?有的甚至说,即使他年轻时学些太极拳招式,这些年来整天钻研拳理,和笔墨打交道,只怕早就忘光了。于是就有好事者产生瞅机会“试他一下”的念头。一个雷雨之夜,陈鑫正在写作《太极拳图画讲义》“太极拳缠丝劲图说”一节时,突然屋门被撞开,三蒙面者闪进屋中,当先一个大汉扑到桌前,先发制人,一招“小鬼推磨”打来。虽然陈鑫其时已经年逾六十,但却身心灵便,只见他迅速将书稿放进抽斗,顺势一引,来拳已经落空,顺而一掌拍在对方后背上,那人往前栽了几步,爬倒在地。此时,第二人早已趁机抓住了陈鑫双手,他又顺势下引,牵动对方弯腰跟进,一招侧肩靠,击中对方右肋,将对方打得直飞出去,跌在墙角。第三人以擒拿手法,伸出如钩双手,抓住陈鑫右手。陈鑫冷笑一声,侧身一抖,对方早已“咕咚”一声跪倒在地。陈鑫见这三人并未受伤,却爬地不起,不禁起疑心,问:“我并未用重手法,你三人为何躺地不起?”忽听三人哈哈大笑,一齐从地上跳了起来,扯掉蒙面布,跪倒在地,口中连说:“鑫叔,看来您老的功夫确实没有丢下啊!”陈鑫见是三个族侄,不禁嗔斥道:“你们三人捣什么鬼?幸亏我见你们用的外家功夫,招式生涩,不像久练之人,才没用重手法,不然……”便拉起他们,给他们讲太极拳缠丝劲的道理,听得三人频频点头、如啜甘饴。
  主要著述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即《陈氏太极拳图说》简明本)一卷、《三三六拳谱》等。这些理论著作,开创了陈氏重视拳术文字记载和理论研究之先河。其中,尤以《陈氏太极拳图说》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原名《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方改是名。该书从1908年动笔,迄1919年搁笔,历时12年。成稿时,陈已年逾古稀。该书抄本有四稿,每稿洋洋二三十万言,且图文并茂,足见其苦心、宏志和毅力。正如他在该书自序中所述:“倘非有先达传之于前,虽有后生,安能述之于后也?我先大人命我先兄讳习武,命愚习文。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夫可幸者,少小侍侧,耳闻目见,熏蒸日久,窃于是艺管窥一斑。虽未通法华三昧,而于是艺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迄今老大,已七十有余矣。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传述于后,不且又加一辜哉。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瑕,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自光绪戊申以至民国乙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
  陈鑫无子,书稿成后,贫而多病,日常生活不能自给,全凭乡亲们接济。但他依然著书不辍,生生不已。病体沉重后,深恐书稿遗失,一生心血付之东流,便写信将其侄陈椿元从湖南召至榻前,从被子中取出《太极拳图画讲义》书稿,授之椿元,再三嘱托:“此吾毕生心血也,汝能印行甚善,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切勿与妄人焉!”
  1930年冬末,时任中央国术馆总编、拳界名宿,被誉为中国武术史拓荒者的唐豪,约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子明作向导,三赴陈家沟搜集太极拳史料,考证太极拳之出处,偶然发现此稿,视为珍宝。时陈鑫已逝,因家贫停柩未葬。经唐豪多方引荐,陈椿元手持先生遗稿,四处奔走,后由时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河南省通志馆馆长韩自步,纂协修张嘉谋、王可亭,河南省博物馆馆长关百益,开明书局王泽民、白雨生等,先筹资二百元,为陈鑫殡葬费用;复筹资八百元印书,1933年,《陈氏太极拳图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线装四册,印制千部,面之于世。
  《陈氏太极拳图说》一经问世,便在中国武术界引起轰动。武术研究工作者纷纷发表文章,称赞此书:“国术界至今又开一引人入胜之大道矣。”“所望国人请是谱者,一如异僧传道,黄石授书,特别宝重而熟玩之,不仅得之于心,更进而实有诸身。”武林同仁赞誉此书:“本易理之奥旨,阐阴阳之变化;循生理之穴脉,证经络之学说;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一洗拳术家守秘不传之故习,举数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原稿不分章,付印时,毫不删改文字,间有错讹者,附注阙疑,盖存真之道也。
  陈鑫用毕生心血,研磨太极拳理论,在中国太极拳发展史上树起了又一座丰碑。
  陈复元&&&&生卒年月不详。字旭初,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初学太极拳于陈耕耘,功成后复从陈仲`习小架,太极拳大小架式均精致绝伦,功夫纯厚,发手能柔如绵,坚如钢,刚柔随心,尤其太极拳理论造诣颇深,有拳论传世,后由其子陈子明阐发成书。往来省内外数十年,未遇敌手。
  杨书文(年)&&&&又名杨虎,原籍武陟县,后定居温县王圪村。师从李景炎。以授拳为业,在温县、武陟县、博爱县收徒颇多,对太极忽雷架的完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传忽雷架也被人称为“杨虎架”。著名弟子有谢功吉、陈铭标、杨绍舜、陈应德、王立贤、张定军、杨法杰、杨绍团、杨光斌等。
  孙禄堂(年)&&&&字福全,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望都县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在近代中国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初,习练少林拳、形意拳等,艺有所成。1912年,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年),遂向其学习太极拳。郝将自己所习悉传之。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拳术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式太极拳,自成一家。同年,民国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推荐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
  1928年3月,民国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同年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之际,在外侮面前,孙禄堂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又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再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
  一生以教拳为业,足迹遍及各地。其弟子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承父业。孙剑云曾任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有《太极拳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著述传世。
  张国栋(年)&&&&又名大桂,字应林,原籍温县王圪村人,1905年迁至陈辛庄,江湖人称“大杆王”(大杆为太极拳器械中的一种)。12岁时拜表叔李景炎为师,被收为首传入室弟子。得师真传,武功为同门师兄弟之首。1892年出师后仍不断探索技击精髓,观大自然闪电雷鸣情势,结合《易经》、中医经络学等,进一步充实拳艺理论,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1928年在省会开封拳艺大赛中夺魁,获“武士”称号,任省国术馆和河南大学教官。完善太极拳忽雷架内容,制定了十一层练功法。此后“太极忽雷架”经其弟子传播后闻名于世。其著名弟子有张文成、张宝成、张连贵(其弟)、刘修道、刘文道、韩福保、范银路、索如英等。
  吴鉴泉(年)&&&&又名爱绅,满族,河北省大兴县(现北京市大兴县)人。其父全佑是太极拳高手。全佑先跟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为师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吴鉴泉自幼跟父亲学习善于柔化、自成一格的小架太极拳。改为汉姓吴。实践中,他对家传太极拳套路、动作予加以充实、修改、再创,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风格。吴式太极拳特点是:动作轻松自如,连绵不断,松静自然。
  1927年由北京迁居上海,1928年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1933年创设鉴泉太极拳社,其门人、学子遍布海内外。该太极拳社目前又设多个分社,已发展到香港、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杜严(年)&&&&字友梅,号毅斋,晚号梅叟,博爱县清化二街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二甲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留学日本政法大学,回国后任翰林院编修,后派河南筹备咨议局。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河南咨议局议长,后历任河南省民政厅长、河南省都督府秘书长、河南省第二届众议院议员及广西省政务厅长、河南省中原煤矿公司董事长等职,卓有成效的爱国实业家。曾协助印刷出版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并作序,结句云:“动静相养,阴阳得其平。”
  陈田科(年)&&&&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幼承陈五常习练太极拳械。为同代著名拳师。武术史学家唐豪先生在陈家沟考察太极拳源流时,曾与其切磋拳技并合影留念。先后在修武县、新乡县等地收徒授拳,为太极拳的传播推广作出了贡献。
  陈椿元(年)&&&&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自幼随父陈森习文研武。1929年前在湘设馆授拳,收徒传艺,兼做生意。1929年,其叔父陈鑫年迈而无子,恐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手稿散失,召其返里,授以手稿并嘱托。其不负重托,舍湘归里。回乡后一方面在焦作设武馆,一方面同其兄陈雪元、其女陈淑贞,其侄陈金鳌、陈绍栋等人,对陈鑫之手稿妥为保存并进行修缮、补遗、整理,最后更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多方奔走使该著得以出版发行。为陈氏太极拳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铭标(年)&&&&原籍陈家沟,陈氏十七世孙。后移居温县赵堡镇王圪村。自幼跟随长辈习练武术,后拜太极拳忽雷架一代宗师杨虎(书文)为师,学太极忽雷架。凡有用法不得其解时,必独居其室,苦苦寻思。时常浅睡便起,起来又练。以致室所铺青砖因践踏破碎而换了两次,终于功夫大成。应聘至翰林院大学士杜严(原籍清化,今博爱县城)府当护卫,教授杜严之子杜毓泽武艺。
  太极拳忽雷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弟子杜毓泽(后居台湾)、再传弟子徐纪(美籍华人),对太极拳忽雷架在台湾地区和美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陈省三(年)&&&&陈之祯之子,陈氏十七世。自幼聪颖过人,爱武喜文。先从太极拳名家陈延熙学拳15年,技艺精湛,又从陈鑫练拳习文。对陈式太极拳大、小架皆精。曾任教于河南怀庆府(现沁阳市)、温县师范、修武县、禹州县(现禹州市)等地,随其学艺者甚众。为陈氏十七世中拳艺佼佼者之一。
  谢功吉(年)&&&&武陟县小董乡北王村人,7岁开始学武,13岁正式拜杨虎为师,习学太极忽雷架。聪明颖悟,武功精绝。曾被袁世凯聘为袁府教练,教其子克定武术。民国初年,一名绰号为“三百三”的英国大力士在南京立擂,口出狂言。谢不忿,上台一举将其挫败,由此威震武林。后在温县、武陟县、博爱县等地授拳,传人甚多,主要有张普芳、杨兴玉、孙庆富、王红毛及其女谢芝芳、谢芝琛等。是太极忽雷架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陈发科(年)&&&&字福生,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曾任北京武术社社长,陈式太极拳新架创编者,陈式太极拳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对传播、推广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太极拳一代宗师。
  幼年身体羸弱,14岁时在街上玩耍,同族叔伯议论之:“他们家辈辈出能人,老祖宗、爷爷、父亲都是高手,到他这儿算是完了,你看这孩子,整天光知道玩。”一听此话,受到触动,一改原来不上心态度,进而暗下工夫,每日练拳几十遍。如此数年,不唯身体健壮,而且拳艺大增,20岁功夫即达上乘。
  1926年,为消除匪患,保境安民,与侄儿照丕等应邀出任县国术馆教习,突击捉拿危害百姓的土匪、地痞。一次他们抓了三个土匪关进监狱。土匪头子为了报复,也将陈发科三个好友抓走,扬言“三个换三个。如不放人,不但撕了这三个肉票,还要对陈发科亲友下手!”陈发科也放出风来,约定在一酒楼谈判条件。是日,陈发科安排陈照丕等人应付外边的匪徒,独自一人前去赴约。见酒楼外站着几个持枪匪徒,匪首面向屋门坐着,桌上放着张着机头的手枪。他的三个好友被捆着手坐在一旁。陈发科看也不看匪首,一边和三个朋友说话,一边拿起桌上纸烟、火柴,为三个朋友点上烟,自己也叼了一支,有滋有味地吸了一口,然后将火柴猛地摔到匪首面前桌上。只听轰地一声,火柴冒起了一团火光(那时火柴不保险,不但衣服、砖石上能擦燃,整盒火柴经震动也能自燃)。趁匪首一愣神,陈发科扑身向前。匪首虽见陈一人前来,并未放松警惕,见陈发科扑身向前,便将枪抓在手中。说时迟,那时快,陈发科已抓住了匪首持枪的手,向上举起,随着“砰”的一声,子弹斜着向上飞去。一招得手,陈发科左肘已打在匪首右臂上,匪首右臂早断,“哎呀”之声未落,陈发科左脚已将他踢翻在地。此时,外边匪徒也被陈照丕等人制服。陈发科为三个好友解开绳子,将匪徒押进了县衙。第二天,土匪二头目集合一伙匪徒,围住东城门,扬言要杀进城去,劫牢反狱。陈发科叫其他人安抚城中百姓,自持丈二大杆,独自迎敌。二头目手持长枪,照陈发科当胸便刺。陈发科一翻手中大杆,将长枪拨向一边。未等他抽回枪,陈发科大杆早已刺中二头目腹部,穿背而出,被凭空挑入护城河中,吓得其他匪徒纷纷丧胆而逃。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逝世,在北京授拳20余年,使陈式太极拳走出陈沟,始为京城所识。当时民国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曾有诗见诸报章:“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拳艺高超,为人忠厚,淡名利,讲信义,深受京都武术界人士推崇,被尊为“太极一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于陈式老架中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对原传老架又作了创造性的发展。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一路太极拳(83式)、二路太极拳(78式)被称为新架。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于海内外,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经梧、冯志强、肖庆林及其子照旭、照奎、女儿豫侠等。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便为其弟子沈家桢、顾留馨所著,其中一、二路太极拳(即新架)系依据陈发科晚年拳势所定。
  陈子明(?~1951年)&&&&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从小跟随父、叔学习太极拳,功夫纯厚,且备明拳理,年轻时已成名手。曾在怀庆府(今沁阳市)成立国术团体传授太极拳,从学者甚多。后经人推荐,到上海、南京、西安等地教练拳术。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著作遗世,将自己的习武心得,师承教诲,太极拳大要、架势,详加解释,深受武术界同仁欢迎。当时的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教务处朱国福、河南国术馆刘丕显、沧州武术名家姜容樵等人均为该书作序,赞其“抱负绝学而不倦于教诲”、“不私其家传之秘”、“立言不流于夸诞”、“使读者一目了然”,对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南京授拳期间,结识了南京国术馆武术家、武术史研究家唐豪(字范生)。后者为了弄清太极拳的来源和演变,在其引导下,三赴陈家沟实地调查。与唐豪一道,查阅陈氏族谱、墓碑,走访遗老,掌握了大量史料,经反复考证,终于冲破一些封建文人及武术界人士一些狭隘偏见门户之私,确认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陈王廷乃太极拳创始人。
  陈连科&&&&陈登科&&&&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延年之子,陈长兴之嫡系曾孙。二人秉承祖训,刻苦练拳,技艺精湛。后者曾多年在陕、甘一带经商授拳。
  陈鸿烈(年)&&&&陈氏十八世。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因受父辈熏陶而酷爱太极拳。幼从父,后又从族祖陈鑫和族叔陈椿元习练太极拳小架。曾先后在开封、郑州、洛阳、西安、甘肃等地和本籍任教传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灾荒频仍,民不聊生,众乡亲纷纷外出逃荒,留下的也无心无力练拳。在此情况下,为传承陈式太极拳术,不惜典当家产培植后昆。年间,曾将四亩滩地典当两次,用之所得买高粱、玉米,日蒸黑馍数十个给练拳者,直至抗日战争开始。当看到陈鑫及其子侄陈椿元夫妻终日不得一饱,当即表示:无论如何,每月供应三位老人三斗粮食度日。陈鑫逝世后,为尽快将其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话》刊行于世,不顾天寒地冻,沿凌渡过黄河,赴省城开封多方奔走,终于促成了这部太极拳理论著作的出版。为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所授徒中亦不乏名家,其嫡系传人、女儿陈立清被中国&#8226;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评定为太极拳大师。
  陈泮岭(年)&&&&字俊峰,河南西平县盆尧乡陈庄人。民国期间,曾任淇县县长、河南省水利局局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其间于1925年创立河南省武术会,1928年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1939年任民国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41年任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1月随国民政府迁台,曾当选为民国第二、三届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
  一生喜爱武术,尤善形意、八卦、太极拳和春秋大刀、七节鞭及家传少林武术。青年时代曾习练吴氏、杨氏太极拳,为探求太极之奥妙,两次专程赴陈家沟考察研究陈式太极拳。1963年,核定陈家沟古本《陈氏太极拳图说》,编著《中国国术太极拳教材》,其在教材自序中写道:“太极拳之盛行于国内者,有杨家、吴家、郝家。而吴家之太极,出于杨家;郝家之太极,出自武家;而杨家与武家之太极,皆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之发源地。”
  沈家桢(年)&&&&字维周,浙江如皋县白蒲镇人,《陈式太极拳》作者。集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于一身,拳艺精湛,蜚声海内外。早年在北平平汉铁路总局供职时曾拜陈发科、杨健侯为师习练太极拳。
  陈照丕(~)&&&&字绩甫,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曾任全国国术国考评判委员、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一生经历清朝晚期、民国战乱和建国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历尽坎坷曲折,极具传奇色彩。是近现代太极拳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陈照丕生于太极拳世家,是“牌位先生”陈长兴嫡系后裔。幼年因营养不良,体弱多病,曾三次昏厥,有一次呼吸微弱,家人认为已死而抛于河滩荒草中,稍后,乡亲听见其啼哭而又抱回。多方救治不见奇效,至三岁,仍腿软不能行走。八岁以前,药物不断,人称“药罐子”。无耐,其父陈登科教其习练家传太极拳。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坚持五年,不但太极拳功夫“稍窥门径”(陈照丕自语),原来体弱多病的身体也渐而强壮起来,丢掉了“药罐子”。实践使陈照丕体会到了太极拳祛病强身的效用,也使村中不少人受到启示。后,学拳于叔祖陈延熙、陈鑫和三叔陈发科。
  1914年起,曾随亲戚远赴甘肃、河北一带经商;后在秦、陇、直隶等地授拳。再后,因军阀混战,时局动荡,辞馆回籍,随三叔陈发科等人出任县国术馆教习,“助剿抢匪、保卫桑梓”(陈照丕语)。
  1928年秋,北京著名药店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乐笃同兄弟托人聘太极拳师于陈家沟,族人公推其前往。之前,河南同乡会有个清末翰林名李庆临,常以太极拳发源于自己的故乡而自豪,结交陈照丕后,又为他的高尚武德所倾服,遂投书《北平时报》,文曰:“我国提倡武术,其目的在于强种效国,御侮自卫。纵观我国拳种,五花八门,不可尽述。如学者选择不慎,偏其刚者,摧折筋骨;偏其柔者,无济实用。而太极拳术,刚柔并济,浑然一元,既有攻防技击之神力,又有延年益寿之奇效。”“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诸先辈名手,若陈长兴、陈耕耘、陈仲`、陈延熙等,早已声震中华。”“现有陈长兴四世孙陈照丕漫游到平,小作逗留,暂下榻于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如有爱好者,莫交臂而失机……”《北平晚报》等报刊也对此事大为光扬。自此,不断有人登门找陈照丕推手或散手较技。后赴约宣武楼立擂,广会武林同道竞技献艺,前后17天未遇敌者,其声名大振,北平市政府、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17个单位纷纷聘请陈照丕前往教授太极拳。此期间,陈照丕收徒甚众。
  1929年,应时南京市市长魏道明之一再邀请,赴南京教拳。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先后在南京市政府、侨务委员会和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等处教拳。1933年,担任全国运动会国术裁判委员会委员和全国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返乡加入范庭兰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任武术教官,其间,曾率敢死队战斗在抗日前线。1942年,受当时黄委会委员长张含英(解放后任水利部副部长)之邀,出任黄委会机关武术教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陈照丕一直在黄委会工作。工作之余,免费收徒传艺。1958年退休回原籍任温县一中等单位武术教练,并在陈沟家中免费办班收徒传拳,集中对村内年轻人的培养、训练,当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陈庆州和一些中年拳师均曾在此一时期受教于他名下。1958年3月,以65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梨花枪第三名。1960年参加全国武术大会,被大会誉为全国太极拳名手。1962年,在全国武术大会上,被授予“太极拳名家”称号。1964年,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太极拳曾一度被诬蔑为“四旧”、“反对阶级斗争”,全身心致力于教授陈式太极拳的陈照丕曾多次遭到批斗。但矢志不移,未曾懈怠,不能明传,便暗以施教,他曾以诗言志,表达其不怕打击迫害、讽刺挖苦,坚持传播太极拳的豪情壮志:“传习太极数十年,名利对我如云烟。愿将拳艺献人民,桃李遍布死如愿。”“余今八十教太极,不管前途凶与吉。风吹雨打困难多,喜看后进满乡里。”“说我疯癫我疯癫,沐浴少年乐无边。披星戴月起五更,白头老翁学少年。”
  1971年冬天始,为提高年轻人的太极拳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陈照丕每晚在所居饲养室的小油灯下,根据自己教学太极拳的实践,经一冬一春时间,写出了《太极拳理论十三篇》(又名《陈式太极拳须知》)书稿。书稿以问答形式、通俗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陈式太极拳理论和锻炼方法,是其五十余年习拳授拳的经验结晶。书稿传抄以后,广受太极拳爱好者欢迎。1972年秋天,传来了恢复全省武术比赛的消息,抖擞精神,欣喜若狂。亲自率徒赴登封参加比赛,并亲自下场表演太极拳、太极剑和春秋大刀,受到了与会者欢迎、鼓舞。
  1972年9月,河南省举行武术表演赛,指名要陈家沟派队参加。闻此消息,陈照丕格外兴奋,为准备好这次比赛,他白天坚持在村小学授拳,晚上培训参赛队员,终于积劳成疾,于11月患病住院不治,12月30日辞世。
  一生著作甚丰,除文中所述者外,尚有《太极拳入门》、《陈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引蒙》等(见著述一章)。
  纵观陈照丕的一生,他为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发展、中兴,倾尽了满腔热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近代太极拳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学习他的精神,他的海内外传人和陈家沟村民特地为他修建了陵园。由原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亲自篆额的陈照丕德行纪念碑竖在陵园入口处,两旁竖立着中外太极拳界人士和其弟子立的纪念性石碑数十座。整个陵园苍松翠柏掩映,已成为太极拳故里的一处重要景点。
  郑悟清(年)&&&&字凤臣,生于温县赵堡镇布袋街。幼熟读私塾,16岁时家贫辍学,从商学徒,因常年在外奔波,青年时积劳成疾。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立志习练太极拳强体健身。从学于和式太极拳大师和庆喜,渐渐百病俱无,决心弘扬光大太极拳。从事太极拳教授工作,人称“西北二郑”(另一人为郑锡爵)。20世纪30年代,受聘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位于西安市)国术教官,兼任西安警备司令部、西北补给处等单位教官,被选为陕西国术馆馆员。建国后,受聘于西安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潜心钻研太极拳理论,常年在公益场所教习太极拳。拳技精湛,武德高尚,达到技击不露形境界;还将易理、兵书之说汇贯于阐发之中,使从学者或名家名人无不心悦诚服,形成了拳架“小而舒展,大而紧凑”的风格,被人们称为“郑悟清拳法”。为推广、普及、传播太极拳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豪(年)&&&&字范生,号棣华,江苏吴县人,武术史学家,律师。幼时师从刘震南,曾留学日本,专攻法律。民国期间在上海公共体育场创办江苏教育会附设体育研究会国技部,聘朱国福等任教。民国12年(1923年)任国技部柔道场场长。民国24年(1935年)任上海国术馆常务董事。曾亲赴各地考查武术史料,三下陈家沟,考察太极源流,认定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次年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解放后担任上海市体育会筹备会常委。大力提倡武术史科学化,主张发展质朴实用的武术,排斥花架等流行套路。批判武术界等宗教门户之风和虚妄荒诞的不良倾向。自民国19年(1930年)起,致力于中国武术史的研究,著有《戚继光拳经》、《少林武当考》、《中国拳术图籍考》、《太极拳和内家拳》等10余种书籍。
  杜毓泽(年)&&&&字济民,河南省博爱县人,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清翰林大学士杜严之子。
  十八岁时其父杜严,延请陈氏第十六世宗师陈延熙,命毓师恭执弟子礼,从延熙习陈氏太极拳老架,延熙之太极拳造诣特高,所授者拳势甚低且极开展而寓紧凑,毓师承老架头套十三势定型后,因延熙年事已高遂告老还乡,并推荐其子侄辈陈氏新架名手第十七世宗师陈铭标公,至杜府当护卫,并续传授杜公新架中三套小架和炮捶,杜公深得真传,并融会贯通。因其本身学识又佳(192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先后任职于国军兵工署和兵工厂,担任工程师、研究员、工物处长、副厂长等职),故教拳时喜欢用机械之应用力学,来阐释太极拳原理,和用枪杆内的来复线,来说明缠丝劲及发劲的精妙。近年来由于其弟子与学生之传播,使陈延熙之老架和陈铭标公之新架(忽雷架)、炮捶系列,得以在台湾和欧美各地传承和发扬,对陈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海外知名太极拳家之一。
  陈金鳌(年)&&&&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生于拳术世家,自幼随祖父陈、嗣祖父陈鑫和父亲陈上元学文习武,为陈氏家族十八世小架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参订人之一,为该书的面世做出了贡献。1928年,被开封河南大学聘为武术教师。后辗转至武汉、宝鸡、西安等地开馆授徒,每地均有弟子百人之众。授拳重德,深受晚辈敬仰。
  张文成(年)&&&&原籍温县王圪村,后迁居武陟县大虹桥乡彭庄村,系太极忽雷架一代宗师张国栋长子。自幼随父习拳,得太极忽雷架之精髓,功力超人。后随父授拳于温县、武陟、博爱等地。善使12斤重九节鞭。1933年,曾授拳于省国术馆。日军侵汴时返乡谋生,落户于武陟大虹桥。广收门徒,传播太极忽雷架。是太极忽雷架代表人物之一。
  杨绍舜(年)&&&&温县王圪村人。小从三祖父杨虎习学太极拳忽雷架。19岁起先后在温县、武陟、博爱等地授拳。日军侵华后,回乡务农。60年代始在本村义务教拳,收徒很多。为太极忽雷架的普及传播做出了贡献。
  王雁(年)&&&&字廷选,陈家沟人。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早年拜师于陈延熙,与同门师兄弟陈宝璩、陈发科等结为挚友。20世纪50年代初,设帐授徒,为太极拳的普及传播做出了贡献。
  陈绍栋(年)&&&&字干卿,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幼时,承父陈槐元悉授家传太极拳之奥秘,潜心研习,拳技精到。1929年至1931年,参与修订叔祖陈鑫遗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使这部太极拳的重要理论著作得以刊行传世。
  陈金榜(年)&&&&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同兄陈金鳌随祖父和父亲陈上元习拳练武,学有所成。1935年因时局动荡,赴西安谋生。为承继祖业,强健体魄,业余时间收徒练拳,又教授提高子女技艺。先后在西安多处义务授拳,为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做出了贡献。
  陈宝璩(年)&&&&陈氏十七世。性温和,喜诙谐。从小拜陈延熙学太极拳,后又从堂兄陈发科练习。练拳达到入迷处,有时甚至几十天不出家门,不分昼夜,累了就躺在长凳上略事休息,终于练出了精湛的技艺,是陈氏十七世中最优秀的拳师之一。他的轻功最为出色,八九尺高墙可一纵而过,晴天不留痕迹,雪天仅留指痕。先后在西安市、郑州市、南京市和江西、浙江等地授拳。其传奇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流传。
  陈克弟(年)&&&&陈氏十八世。幼年即偕堂弟克忠从族祖陈鑫学习太极拳小架,昆仲皆得真谛。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西安,协助族兄陈金鳌教拳。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开封,在开封玻璃厂教拳。1976年,应开封市体委邀请,在汴京公园公开授拳,又在该市组织了辅导站、点。不顾年迈,经常到各辅导站、点组织教学、辅导,风雨无阻。一时,随其练拳者达千余人。以授业解惑为乐,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地解释。对外来求教者,悉心辅导,留吃留住,赢得了广大学员的尊敬和爱戴。其间还邀太极拳小架传人陈伯先、陈伯祥、陈立清等多次赴汴对学员进行辅导、示范,使广大学员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了不少佼佼者。为传授和发扬光大陈式太极拳作出了不朽贡献。使开封成为全国少有的太极拳小架的重要基地。
  洪均生(年)&&&&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北京生活、学习。幼年多病,17岁即辍学。1930年,始跟吴式太极大师吴鉴泉的得意门生刘慕三学练吴式太极拳。经数月后,携30多名学生转而向陈式太极宗师陈发科学练陈式太极拳,成为陈发科的弟子。1944年洪均生告别陈发科赴山东济南就职。1956年复又返京,结合所悟再向师陈发科请教套路和推手,先后从陈学练陈式太极拳达15年之久。终其一生从事武术实践和研究,充分掌握并发展了陈式太极理论与实战技术,成为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顾留馨(年)&&&&上海市人,著名武术家。11岁开始习武,对杨式和陈式太极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诣。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1927年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国文系。1934年加入共青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武术为掩护,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任区长。1959年受国家体委委托,赴河内任胡志明的太极拳教师。回国后应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和广州等地指导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练习太极拳。年任上海体育宫主任,1979年任上海体育科研所副所长。1977年和1980年两次东渡日本讲学、授拳。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和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应聘为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著述主要有《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炮捶》等。
  陈克忠(年)&&&&字子纯,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自幼随族祖陈鑫习学陈式太极拳小架十余年,拳艺精湛,理法独到。深得太极拳、械套路精髓,各项单、双器械,以及推手、散打、点穴、擒拿无不体用精熟,甚得师厚爱。其师弥留之际,授以有关拳事文稿及《三三六拳谱》,嘱其严守箴规,宁缺毋滥。忠跪泣受命。师逝后,力遵师训,修进功夫,对太极拳奥旨进一步领悟。
  1932年,和陈省三一起受聘于温县师范、男子高等小学堂、女子小学教拳,1936年,后又到焦作等地授拳。1940年,为躲抓兵之灾,只身流浪西安,以拉车为生,但怕所教非人,从不轻易授拳。后又避难武汉,一边打工糊口,一边授徒,不收分文。直到解放后才返回家乡,一边种田,一边设帐授徒。其教学先则力讲武德及为人之道,而后,因人施教,循序传授,深入浅出,一丝不苟,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先后授拳十余年,学生遍布陈家沟,从不收分文报酬。由于他的无私奉献,使太极拳小架在陈家沟再一次得以普及和提高。其门下优秀弟子有陈伯先、陈伯祥、陈清林、陈俊凌等。为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做出了贡献。
  陈照旭(年)&&&&陈氏十八世,陈发科次子。自幼随父习拳,勤学苦练。20岁功夫已达相当水平。间学书画及二胡乐器。一次与父亲推手,被父亲一个抖劲发放,身子腾空数尺,方感功夫相差甚远。乃将笔墨和二胡焚毁,发奋练拳深造,日练大架功法30遍,三年不辍,终至功夫达到至高境界。陈照池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八世,陈连科三子,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随父习学家传拳艺,臂力过人。诸般太极器械中,尤以蜡木杆为最。一丈余长的大杆在他手中抖得呼呼生风。与人比武,举重若轻,能用大杆将对方帽缨打掉而人不知。
  陈尚孝(年)&&&&字小法,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随父陈绳武习拳,后又从学于陈田科。拳技成手后,先后在济源、巩县、洛阳、郑州等地授拳。平生和人交手,内劲快如闪电,一经有感,蓄劲早发,所以从未有失手之处。
  解放初期,定居西安,听到武林中有人传说陈家沟太极拳后继无人,决心重振太极拳术,随即组织乡亲拳友,自带干粮,在公园设场传授太极拳。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太极拳人才,如:陕西铁路建筑段孙文明、西安萃华武术馆陈西京、族侄陈全忠、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陈照森等,均出自门下。
  雷慕尼(年)&&&&湖北省武昌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顾问,北京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早年拜大洪拳名家杨秀亭习大洪拳。此后又跟随耿小山老师及同乡张鸿逵学习杨氏太极拳。1928年进入北京国术馆高级训练班学习,先后从师国术馆馆长许禹生学习太极拳、又随其他拳师学习形意、劈挂、通臂、擒拿、散手等。在此期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时任中州会馆教师的陈发科,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并于1932年春被陈发科收为入室弟子,得以真传。1954年,在陈发科创办的首都武术社任教,1961年,被北京西城区体委安排到月坛公园、景山公园设点教拳,“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不能再以教拳为生。1974年才得以重操拳师旧业,继续在月坛等处教拳授业。晚年在授拳的同时,整理一生所学,以陈式太极拳一、二路为基础创编了陈氏太极拳32式并著书,其中转承开合,刚柔相济,脚踏四隅,拳打卧牛之地,既继承了陈式太极拳精髓又博采众家之长。但可惜这套拳得其所传者甚少。
  李经梧(97年)&&&&山东省掖县(今莱州)过西村人。1927年与孙枫秋在哈尔滨从刘子源学弥宗拳。30年代初来京先后拜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三位太极拳大师学习吴式和陈式太极拳。1941年任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建国后,积极参与宣传普及国家编订的太极拳套路。在各式太极拳术、理论、推手方面尽得其精奥,登堂入室,一时名噪京、津、哈等城市,1956年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观摩表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以后,专职从事武术教学工作。1958年受国家体委的委托,与唐豪、李建华、陈照奎、顾留馨等人合作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北京市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并兼任中央部级机关等单位的太极拳教练。同期,在国家体委主持下拍摄我国第一部电影教学纪录片《简化太极拳》。
  陈兰如(1915~?年)&&&&女,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师从其伯父陈省三练武习艺,演练家传太极拳小架及刀、枪、剑、棍、春秋大刀诸般器械,尤精太极推手和擒拿格斗。1932年,陈省三带陈立清、陈兰如赴开封参加河南省比武擂台大赛,分获女子擂台散手冠亚军。多次参加武术赛事,成绩优异。带徒数十人,均有所成。年逾七十,尚表演春秋大刀。
  田秀臣(年)&&&&河北省完县人。幼年体弱,曾习学少林拳及器械、形意拳。1941年,在北京宣武区骡马市大街王文通笔墨庄当掌柜,此处正与被誉为“太极一人”的陈发科的居所中州会馆斜对面。因以得识陈发科大师雄浑沉厚、刚柔并济的陈式太极拳。为陈发科老师纵放屈伸擒拿跌打“挨着何处何处击”出神入化的推手功夫所折服,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1946年正式拜陈发科为师,成为陈发科少有的几位入室弟子之一。1961年,秉承师志,开始在东单花园传授陈式太极拳,不改老师原有风格特点,一招一式无不刻求老师原有风貌,惟恐变改,因此从学者甚众,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陈式太极拳名家。1977年应北京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的邀请在该院教授陈式太极拳。从学者有阚桂香、周佩芳等教练及许多干部职工。并拍摄了陈式太极拳第一部影视资料片,为保持陈式太极拳这一传统古老拳种的原有风貌留下了珍贵资料。
  陈立清(年11月)&&&&女,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曾任陕西省西安市萃华武术馆名誉馆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顾问,太极拳武术大师。解放前夕迁居西安市至今。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传拳60年。曾任西安市武协委员,陕西省武术挖掘小组成员,不断应邀参加各项武术比赛,被西宁市、长沙市、杭州市、沁阳市、平凉市等地武术组织聘为顾问。
  出身武术世家,7岁开始学拳。其父陈鸿烈打的小架,倒撵猴时脚跟踢屁股,她看不上眼说:“我不学这狗踢羊!”故师从十六世祖陈德禄习练陈氏大架。10岁随父习练炮捶及刀、枪,深得先辈陈鑫、陈椿元、陈克忠、陈照丕等言传身教,获其精髓,后又从表叔耿占彪(陈氏外甥)习练春秋刀、剑、棍、杆、锏等器械。武艺精湛,造诣颇深。20世纪30年代曾在河南温县、开封、南阳等地区武术比赛中获优异成绩。其拳术在温县小有名气。20世纪40年代,曾两次参加甘肃省平凉地区武术比赛获甲等奖。
  1949年后,多次应邀参加西安市武术比赛,获优秀奖和一等奖。1975年不顾严寒酷暑,两次赴太原市和洪洞县许方庆处,觅回陈氏失传近三百年的“陈氏108势长拳”。1933年,为考证太极拳发源何处,武术家唐豪三访陈家沟,一次住在陈鸿烈家,偶尔闲谈,唐豪叹息陈氏108式长拳失传,殊为可惜。时陈立清14岁,一旁插道:“不是失传,而是会家少了。我长大一定把它弄回来,我向唐叔叔您保证!”陈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功大师沈昌出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