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往的经验wwW76iiii97.comcom页面空白,可能是76iiii97.com又换地方了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茨威格小说的叙事策略姓名:张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马汉广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本文以茨威格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茨威格小说的研究,来探讨其小说的叙事策略。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茨威格其人、国内外研究茨威格小说的概况,并说明从叙事学角度研究茨威格小说的意义。第一章叙事视角理论的意义及发展分为两部分:叙事视角概念的解说和叙事视角理论的发展情况。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其中第二章是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特征,从限制视角、视角的变异、特殊视角的运用、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几个角度解读茨威格小说的视角理论。第三章是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和效果,从对心理现实主义的贡献、叙述空白及其效果、情绪模式、制造同情和消解同情的叙事效果几个方面讨论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和效果。关键词:茨威格:叙事学:叙事视角;叙事策略;叙事效果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isthesisaimsbasedontoexplorethenarrativestrategiesofStefanZweig’Sfictioncarefulanalysis.Thepaperfollowsintothreechapters.theintroductionintroducesStefanZweigandhislife,summarizestheresearchprogressofhisfictionandpointsChapteroneoutthevalueofthestudies.theexplainssignificanceanddevelopmentonofnarrativeperspectivetheoryandisdividedintotwoparts,focusingtheconceptanditstheinterpretationofandchapterthreeevolutionrespectively.Chaptertwoconstitutethemainbodyofthispaper.Chaptertwo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narrativeperspectiveinhisfictionandinterpretsthemfromdifferentaspects,namely,limitedpointofview,variationonpointofview,specialapplicationofpointofview,soundnarrativeandnarrativeperspective.ChapterthreemainlystudiesthefunctionwiththefocusonandeffectsofZweig’Suseofnarrativeperspectiveitscontributiontopsychologicalrealism,narrativeblankanditseffect,emotionmodels,sympathycreationandcounteraction.Keywords:Zweig;Narratology;narrativeperspective;narrativestrategies;narratiVeeffects.H.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黑龙江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靴论文作者鹕:弘叶签字日期:少∥p7年厂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墨蕉’江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墨蕉选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躲弼呷签字日期.3口p户,月l归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导师签名.为7盯签字日期:莎哆年莎/月/少日电话:/曼6占。J彬,03-"邮编:绪论绪论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现代小说家、传记家、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享有盛誉的短篇小说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创作实践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并称为二十世纪欧洲三大短篇小说作家。而从译文语种和作品的销售量上进行比较,茨威格则位居第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茨威格的名字及作品便传入中国。迄今为止,译介到中国的德语作家的作品,在数量和版本上,茨威格的作品则仅次于歌德。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富商家里。茨威格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19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从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年,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34年流亡英国,1941年取道美国移居巴西,1942年与第二任夫人夏绿蒂?伊丽莎白?阿尔特曼自杀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普利斯。茨威格早期作品受霍夫曼斯塔尔和里尔克的影响,有印象主义与浪漫主义倾向,后期作品则更倾向于写实主义。茨威格的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刻画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数量上以散文为最多,但以小说和传记最为著名。在国际上,茨威格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其作品至少被译成57种文字。他在回忆他五十岁生日时曾写道:“岛屿出版社特地发行了一本我业已出版的各种文本著作的总目录,作为庆祝我五十寿辰的礼物。总目录本身就像一本书一样,里面什么语种都有了:保加利亚文,芬兰文,葡萄牙文,亚美尼亚文,中文和马拉提文。传播媒介物还把我讲的话和思想用盲文、速记用各个国家的铅字和方言传播到人民中间,我的生存空间永远超出我自己居住的范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围。”①在美国的日耳曼学者是茨威格的研究领域的主力军,他们为唤醒和加深人们对茨威格本人及其作品的了解做出了贡献。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茨威格这位在国际上著名的作家,逝世后在德语国家却几乎被人遗忘,直到1981年,在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菲舍尔出版社才开始重新出版茨威格的遗作,这些作品立即在读者中激起了巨大反响,这是茨威格在德国被重新接受的转折点。然而有趣的是,一方面,茨威格的读者群在不断扩大,作品在不断被重版,使得作家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但另一方面,在国际文学评论领域,直到20世纪末以前,茨威格的作品却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冷落,这巨大的反差真令人匪夷所思,这给我们对茨威格的研究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在1992年茨威格逝世50周年之际,国际斯蒂芬?茨威格协会在萨尔茨堡举办了题为“流亡与寻求世界和平’’的“茨威格国际研讨会"。该研讨会是对茨威格及其研究的重新定位,是茨威格研究在德语国家的又一个转折点,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茨威格研究。茨威格是1923年被介绍到中国的。首次在中国提及茨威格及其作品的是发表在《小说月报》14卷4号上的《奥国现代文学》一文,该文提到了“兹威格’’及其几部作品的名字。②此后,茨威格的小说、传记、人物述评及散论等逐渐被介绍过来。建国后中国首次译介的茨威格作品是楼适夷翻译的小品集《历史的刹那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政治的原因,茨威格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进入停滞状态。直到1979年,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钟山》文艺丛刊第3期刊出,才开启了茨威格及其作品重返中国的新局面。与1992年2月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茨威格国际专题研讨会相呼应,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茨威格的译介及研究逐步升温,出现了所谓的“茨威格热"。尤其是2005年徐静蕾自导自编自演的根据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的同名电影,让茨威格在中国的影响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与茨威格的作品在中国广泛普及和影响日盛相应和的,是学术界和文学评论界对茨威格其人及创作的研究,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的研究资料是1979年学茹发。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七卷359页.o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一晚清和民国时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6页.?2?绪论表在《攀枝花》刊物上的《茨威格和他的<家庭女教师>》。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评论界共发表以茨威格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报刊评论文章150多篇,这些评论文章关注了茨威格小说的心理因素,及人物心灵的探究,如朱祖林的《斯蒂芬?茨威格笔下的心理激情》回、池樱的《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圆等;还有一些评论文章关注了茨威格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如孙岩梅的《茨威格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等。有关茨威格及其作品专题论著有4部:阎嘉的《触摸人类的心灵:茨威格》,曹天健的《通往心灵:茨威格其人其作》,杨荣的《茨威格小说研究》和人文素养编委会出版的《莱茵河畔的森林之歌:德语短篇之王茨威格链接:欧洲文明统一》。其中,阎嘉、曹天健和人文素养编委会的这三部著作,是在结合茨威格个人的经历的同时,简单介绍了他在创作上的概貌,从内容上看,都属于普及、介绍性质的书籍。而杨荣的《茨威格小说研究》则是一本有着深度学术价值的专题论著,在上编部分中,作者主要是通过研究茨威格其人来分析其小说创作的依据。中编部分内容十分丰富,“从人的内心世界、维也纳风土人情、犹太人意识、战争是一种罪恶、爱情生活、人道主义情怀几方面来分析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从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两个系列来分析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从细腻的心理刻画、出色的细节描写、独特的叙事手法等方面来论述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下编将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放在西方文学中来透视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和特色"。回杨荣的《茨威格小说研究》对茨威格小说的多维度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茨威格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中国茨威格研究的领域。这些评论文章和专题论著拓宽了茨威格及其作品的研究角度、丰富了研究内容,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使茨威格及其作品的生命与价值在中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在茨威格研究领域里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类:首先,结合茨威格本人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他作品的主题。o朱祖林.斯蒂芬?茨威格笔下的心灵激情[J].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l期.。池樱.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一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口孙岩梅.茨威格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岫.四川:巴蜀书社,2003年8月.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荣的《茨威格小说研究》里的中编就是属于这一类型;其次,是从写作技巧上分析茨威格的小说,这里更关注了茨威格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写作技巧方面,以往的研究材料关注了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细节描写和叙事手法,其中在叙事手法的研究上还有可挖掘的空间。本文以叙事学中视角的相关理论作为工具,来探讨茨威格小说中的现代视角特征、功能和效果,期望在茨威格小说叙事策略方面做出尽可能合理的理论概括。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回。这一理论“是关于叙述、叙述本文、形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这样一种理论有助于理解、分析与评价叙事文。’’圆所以,叙事学对小说的研究无疑有特殊的重大的意义。它改变了以往“无论从质上看,还是从量上看,关于小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都在关于诗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下’’@的局面。“美国当代理论家华莱士?马丁在其1986年出版的《当代叙事学理论》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在过去15年间,叙事理论已经取代小说理论成为文学研究主要关心的问题。"固叙事学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小说这种叙事文类有别于其他文类的规律和模式,使我们摆脱对小说的一般性理解,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人们也不再仅仅将诗歌和戏剧批评中业已确立的原理和方法平移到小说研究中,而是着重研究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东西,即小说特有的艺术方法和手段,叙事学不但赋予过去小说研究中广泛运用的一些概念、话语以新的内容,而且确立了小说研究的一些独特的范畴和方法。可以这样说,叙事学使小说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一个广袤无垠的新天地。随着叙事学作为小说批评理论中一个流派的出现和逐渐发展成熟,有的国内研究者已经有意识地将叙事学理论应用到对茨威格小说作品的分析研究上,李雪。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万千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11月第1版,译者前言第1页.o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万千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第2版。译者导言第1页.o韦勒克与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第78页.o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万千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第2版,译者前言第1页.绪论华的《“我"不再沉默——解读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述视角》回希望以此实现茨威格研究的新的突破,但这种叙事学方法的研究与传统侧重对茨威格作品的女性形象和精神分析层面的研究相比,还是相对薄弱的。而以视角为切入点,对茨威格作品的叙事视角艺术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探讨,这在茨威格研究中还属可以进一步开拓的领域。短篇小说在茨威格的艺术世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叙事视角为切入点,取茨威格短篇小说为横断面,具体展开对茨威格短篇小说叙事视角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茨威格研究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茨威格作品的了解和把握。o李雪华.语文学刊[J].2006年,第1l期.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叙事视角理论的意义及发展第一节叙事视角概念的界说小说自十九世纪勃兴以来有了许多变化和更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突破。但是,作为叙事文学,它的虚构性本质并没有改变——伊?鲍温认为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篇臆造的故事”。小说虚构性的魅力与叙事技巧密不可分,小说研究家们对此也颇有兴趣。这也是叙事学产生的一个动因。西方理论家认为,叙事角度是小说技巧的关键。勒伯克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这里所说的“叙述者所占的位置"就是叙事视角。在有关叙述技巧的探讨中,视角问题是最热门的话题,托多罗夫、热奈特等理论家都对此有着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视角(perspective)又译“视域"、“观察角度’’,它是从绘画理论移用到文学理论中的术语。“视角’’原本是绘画透视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画家眼睛的位置,是画家视线的出发点。不同的视角决定了画家对不同素材的选取与艺术构思,进而决定着作品的艺术效果。小说中的视角,是指作者叙述故事的独特着眼点,“不言自明的是,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事实,还是虚构的事件。"①热拉尔?热奈特指出,视角“是指选择(或不选择)某个受限制的视点”,就是小说选用什么样的人、这个人用什么方式来讲述。任何一个叙事作品都有它的叙事视角,当作者要将他看到的外部世界展示出来,把他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来的时候,叙事规范和叙事策略就显得具有了异乎寻常的作用。最简单的一个实例就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别,前者虽然只能写自己所见所闻,在叙述上有种种限制,但却增加了可信度和感动人的成分,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展示他丰富的内在心灵世界;后者可以从一个全知全。米克?巴尔.叙述学[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第167页.-6?第一章叙事视角理论的意义及发展能的角度入手,在叙述上不受时空限制,更容易把一件事叙述清楚明白。假如以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去对待同一件事,就会产生如胡适和鲁迅同样写人力车夫,胡适表达了对人力车夫那种居高临下的同情,而鲁迅却从人力车夫的高尚品质中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和缺陷这样不同的结果。视角理论不仅是作者给读者打开的一个出口,同时,也是读者进入作品的唯一入口。罗兰?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也谈到,叙事视角“是十九世纪末以来涉及叙事技巧的所有问题中人们最经常研究的问题,并在评论方面取得勿庸置疑的成果。"可以说,叙事视角对小说作品思想的深刻性以及艺术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叙事谋略。视角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概念,自其产生至今,众多研究者的论述各有千秋。其中,热奈特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的三分法是对三种聚焦模式的划分:‘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知道的都多,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内聚焦’其特点为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热奈特区分的第三大类为外聚焦,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表示。"①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在他的量子实验中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即客体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精确测定。也就是说,在确定电子的位置时,它的速度难以确定,而在测定电子的速度时,其位置又发生了变化。海森伯的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微观物理学的研究,而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物理学,促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发生变化。就叙事文而言,在处理同一素材时,如果人们从不同侧面采用不同的编排方式,或运用不同的语气,必将出现风格迥异的叙事文。实际上,叙事方式将直接关系到故事的性质,这编排技巧正体现了作家的叙事谋略。第二节叙事视角理论的发展一、传统小说叙事视角及其成因欧洲小说是从十七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其时,它还未能登上高雅艺术的殿西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3版,.212—213页.7.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堂,当然,与之匹配的小说理论也就不够完备。甚至直N-十世纪之前的小说理论家都没有明确的“视角”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纪以前的传统小说里,叙事视角以全知视角为主,远没有现代小说这么丰富多样。当然,这种由单一到多样的文学现象,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全知视角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可以以任何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从任意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它可以时而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时而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它可以纵观前后,环顾四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总之,它仿佛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控制着一切。因此,这种全知视角又被称作“上帝的眼睛”。纵观二十世纪之前的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全知视角的绝对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从早期的《汤姆?琼斯》,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再到现实主义诸如巴尔扎克、福楼拜、果戈理、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可成为全知视角作为主导叙事类型的有力证据。在这些小说里,叙述者知道的比任何一个人物都多,它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一切人物的活动尽收眼底,甚至它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内心的波澜壮阔或缱绻缠绵毫无遗漏地展现给读者。当我们分析研究某种文学现象,试图找出它发生和存在的动因时,这种现象背后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风俗、哲学思潮等等,都是不能忽视的因素。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它对欧洲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认为人有追求幸福与个人自由快乐的权利,这样,人文主义者在文学创作中便把现世生活作为首选题材,让现实生活中上演的一部部现世人生的悲喜剧进入文学创作。因此,以全知视角为手段展现现世生活,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种创作理论在横向上是迎合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变迁,在纵向上则继承了古希腊时期的“文艺模仿自然”的文艺理论。在西方文论史中,颇具影响力的亚里斯多德在关于模仿的定义里,融合了如下两重含义:其一,文学作品是现存现实的呈现;其二,作品本身就是一实体,并非仅仅是对事物的反映。前一种意义的模仿说竞主宰了第一章叙事视角理论的意义及发展西方近两千年。回后来的“‘镜子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它的明确提出者是达?芬奇。"。然而,“将文学比喻为镜子,将这种运用语言的艺术视为自然的映射,则是达芬奇之后的事。在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那里,‘镜子说’由造型艺术领域向语言艺术领域的转换实现了。这种转换的意义显而易见,他们的观念影响到大多数文学家,‘镜子说’于是成了近代开始以来的文论主潮之一,集中体现了那一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理解。’’@可以说,“镜子说”在一定意义上是“模仿说”的蜕化形态。在这样的文学观念的背景下,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流浪汉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因某种原因出游,一路上经历种种奇遇,作者以“上帝之眼”展现给读者主人公的一切生活,一切思想,以及主人公身边的世界里的一切风物人情,小说中的作者像万能的上帝一样,凌驾于人物和事件之上,既可以预见情节的来龙去脉,又可以随意洞察人物隐秘的内心。人的价值被认同以后,伴随着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摇旗呐喊,人类便踏上了自我崇拜的云端。工业革命及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让这种崇拜走向了极致。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醉心于以高高在上的胜利者的姿态俯瞰芸芸众生,全知视角无疑满足了这种膨胀的虚荣心。到了十九世纪,小说界出现了《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等这样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鸿篇巨制,全知视角的运用,可谓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传统的小说脱胎于早期的对故事的口述,这种讲故事的文学样式,对情节的要求很高,其中的人物,则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了符号的痕迹。有了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才能吸引读者,所以,可以明了过去、预知未来的全知视角,便成为不二的选择。在全知视角的传统小说里,叙述者知道得比任何一个人物都多,这种全知全能的位置,在显示其优势时,也暴露出自身的弱点,书中那无微不至的叙述,在充分满足读者好奇心的同时,也强化了读者的惰性。读者永远被拒绝在故事之外,只有被动的知情权,没有参与的权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地位被弱化。D陶东风.文学理论蓦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第101页.。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第103页.。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第104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叙事视角的发展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研究有向内转的趋势,给叙事视角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使它有机会成为小说修辞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而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现代小说家对小说叙事视角这一概念的新认识,主要表现在对传统作者全知视角的拒斥,人物限制视角、戏剧化外视角的比重则越来越大。这种转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首先,十九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也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进步的世纪,西方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伴随着这种繁荣的,不是自启蒙以来人们建立起来的对社会进步、人的解放、对未来永远正义和永恒公正的社会制度的信心更为坚定和牢固,恰恰相反,启蒙理性在现实中的破产,是价值失范和信仰危机,是西方人普遍陷入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愈益暴露了它的两面性,既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是人类灾难的根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它彻底打碎了人们对未来理性王国宏伟蓝图的信心。同时,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但失业、工人的赤贫、社会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愈益严重。尤其是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深刻的异化现象,使人们丧失了自我的同一性,陷入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之中。这是一个人们在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体验内心的空虚、孤寂、焦虑、无聊的时代,反映到文学中,对外在客观现实的真实、客观的描绘和摹写,逐渐让位给了对处于精神危机中的西方人内心体验的反映。其次,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所出现的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非理性主义都是对西方这场精神文化危机的表征,有的可能是一种预见。叔本华提出了权力意志论、尼采提出了超人哲学、柏格森提出了直觉主义、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说。这些思想对西方几千年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颠覆了其认识论的基本构想和对人的自我意识,把理论的第一章叙事视角理论的意义及发展关注点从意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转向了人的主观体验,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独立自足性。尤其是弗洛伊德,对人的无意识的发现,曾经被西方人称作是对人类自尊心的第三次打击,第一次是个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它颠覆了地球作为宇宙中心的地位;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颠覆了人类将自己当作上帝的最高造物的幻想:第三次则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颠覆了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的基本信念。我们且不对这种非理性思潮作价值判断,但这些思想为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为文学创作的创造更新提供了思想基础。于是,文学向内转,即从对外在客观现实的关注转向对内在的主观精神世界的关注则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直觉主义者柏格森则在《形而上学引论》中说,认识两种对象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的“第一种的前提是围着对象转,第二种的前提是钻进对象。"①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圆,才能“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的、不得言传的东西相契合"@。这里提出的虽然是一种哲学认识论的原则,但运用到文学就成了深入认识事物、认识人自身的一种颇具指导性的方法论。而在文学创作的视角变化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的文学理论家是亨利?詹姆斯,他发挥了限制视角的运用,开了文学创作中视角转换的先河。“亨利?詹姆斯想出一个办法,并运用到高度完善的程度;他通过一个在小说中担任部分角色的观察者的感受来讲述他的故事;这是一个绝妙的窍门,能为他的小说取得所企求的生动效果。…而且这种手法使他能避免那些采取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态度的小说家所招致的一些困难。凡是这个观察者不知道的事情可以很方便地让读者纳闷去"。回这里所讲的“一个办法”,实际上就是指限制视角的运用。从法国作家福楼拜以限制视角创作小说《包法利夫人》以来,有意识地运用作品中人物的视角完成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观察与体验,就已经开启了小说发展史上的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看到,人物限制视角的确弥补了全知视角在创作方法上的不足,作品的真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o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C].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25页.o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C].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37页.?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C].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37页.o刘安海.外国小说“叙事观点”探胜[J].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2期,第100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可读性也随之增强。现代小说中这种限制视角作品的大量存在,是小说叙事视角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第二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特征第二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特征茨威格作为处于世纪之交、在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过度阶段的小说家,自身有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痕迹,在视角的运用上,就有着明显的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传统的全知视角的运用,比如,《日内瓦湖畔的插曲》、《一颗心的沦亡》、《雷泼莱拉》等,在这几部作品里,作者运用全知全能的“上帝之眼",掌控着所用人物的一言一行,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他们的外在举止和内在思想活动都会适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例如《一颗心的沦亡》,讲述了一位年老的犹太商人的故事,当他意识到自己在家人眼里是一个没有品味的、令人难堪的人,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直至最后郁郁而终。在小说开篇,索罗门松老人得知自己心爱的女儿和别的男人睡在一起的时候,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妻子和女儿的冷落,更让他意冷心灰,老人不禁回忆起自己为了养家糊口而经受的种种辛苦,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这位受到精神打击的老人逐渐萎靡的精神和渐渐衰弱的身体状况,旁观的读者,不仅可以知道这位犹太老人的外貌衣着、思想行为、他妻子女儿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在读者面前展露无余。在此,茨威格和其他的传统的小说家一样,他的使命就是为读者解开情节中的全部疑团,这明显是一部传统的全知视角的作品。同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他的小说里已经有了明显的现代叙事策略,具有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限制视角、特殊视角、视角变异以及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的辩证处理等叙事技巧的运用。这些策略让茨威格的小说不再追求唯一真实的解释,而是让读者有机会置身于人物的内部,当读者与人物打成一片以后,“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外部事务在人物意识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个意识在那些形象中显露它自己"①。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讨论茨威格小说的现代叙事策略。①许汝祉.re#l-文学新观念——借鉴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第l版,247页.-13-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节限制视角的运用限制视角即内聚焦,是指叙述者以人物为视角展开的叙述。在此,“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她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官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而对其他人物则像旁观者那样,仅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加不过,“这种内聚焦型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路。"o内聚焦包括第一人称内聚焦和第三人称内聚焦,与传统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相比,第一人称内聚焦和第三人称内聚焦有着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第三人称内聚焦与第一人称内聚焦,在人称上有差别,但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巴尔特甚至认为:“除了引起语法代词的本身的变化之外,不引起任何其他的话语变化。"然而,“这两者的差异毕竟是有的。第三人称内聚焦叙事文一经叙述者传达,则存在着两个主体,既有人物的感觉,又有叙述者的编排。并且,运用内聚焦第三人称叙事文在视野范围上有自由度,即使作品中的叙事者悄然移动一下角度,也不至于像第一人称叙事文中那样明显生硬。”固第一、第三人称内聚焦与传统的第一、第三人称视角相比,虽然人称一样,但有着明显区别,前者的叙事要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焦点是固定的;而后者的焦点是灵活自由的,并且可以自由地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交待。例如,卡夫卡的《审判》和托尔斯泰的《复活》都采用了第三人称,但前者属于第三人称内聚焦型,后者属于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在茨威格的小说里,可以找到对内聚焦进行充分诠释的例子。小说《恐惧》是第三人称内聚焦叙事,描写了一个女人偷情被人发现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小说开门见山地写了主人公伊莱娜太太离开情人住所时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由。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27页?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29页。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27—28页第二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特征于恐惧,伊莱娜难以控制自己的肢体,虬…??一个像陀螺似的黑色的东西忽然在她眼前旋转着,嗡嗡的响起来……她不得不赶紧抓住栏杆,免得一头栽下去”国,不仅如此,因为自己的丑事被发现,极度的恐惧和羞愧甚至使她产生了幻觉:“似乎街上的每一个陌生的目光都能从她的神态上看出她从哪儿来的,并且对她慌乱的举止毫无礼貌的微微一笑。”@在这里,作者以第三人称内聚焦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这个由于偷情继而奸情被发现而内心惶恐不安的女人的内心活动。在后来的情节里,小说又进一步描述了伊莱娜面对丈夫时的内心感受。丈夫一句再平常不过的问话,都能使“……她不禁吓得一哆嗦,因为她又产生了刚才被当场抓住的那种狼狈不堪的感觉。她赶紧站起来,走进她的房间……一直到她觉得这目光重新变得坚定又自信的时候,她才回到餐室里来"@。这种限制视角的运用,充分地敞开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主人公的激烈的内心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种限制视角的叙事效果同样在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中得以体现。小说《月光巷》是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主人公“我"偶然在法国的一个小港停留了一夜,百无聊赖之中,光顾了一家小巷之中的小酒馆,得以见到、听到一对夫妻的奇异故事。故事的开篇,写了一个异乡人在法国小镇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旅馆的小餐厅里,烟雾弥漫,散发着油腻的气味,我觉得不堪忍受’’,“起初,在这冷漠的、照外省习惯传得五颜六色的人浪中随波逐流地游荡,我觉得也还愉快。"回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我"在异乡的街道毫无目的地东游西逛时微妙的心理变化。“……这寂静使我惊奇,因为我觉得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秘密、性感和可怕的东西。我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沉寂是一种假象……"@在内聚焦视角里,其他人物只有进入到观察者的视野里才得以被介绍出来。我们仍以《恐惧》为例,当伊莱娜太太“像一个准备助跑的跳远运动员一样低下头,突然下了决心朝着半开的大门”@冲出去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敲竹杠的女人,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998年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998年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998年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998年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998年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998芷月第月第月第月第月第月第版第一卷350页.版第一卷351页.版第一卷355页.版第二卷140页.版第二卷143页.版第一卷351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个女人“毫无顾忌地扯着粗野的嗓门”、“尖声大骂”出她的奸情,这个女人似乎对伊莱娜的情况了如指掌,她的家庭、社会地位,特别是伊莱娜自认为十分隐秘的婚外情,然而除了她自我介绍是伊莱娜情人的情人之外,伊莱娜对这个女人却一无所知。当这个女人第二次出现在伊莱娜的眼前时,是在伊莱娜的家门口,这时伊莱娜意识到,“……这个女人知道她的名字和住处。现在一切都完了,只好听天由命任她摆布了"回。那个女人“嘲讽地补充说:‘我反正没什么事情可做。他们把我从公司解雇了,照他们的说法,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因为赶上了经济萧条时期。喏,干嘛不好好利用这个空闲时间呢。’”圆这一次伊莱娜对这个女人多了一些了解。最后是伊莱娜的丈夫说出了这个女人的真实来由:“……她再也不回来了,再也不会……"“我总认为,你会回头的……因此我就委派她,那个可怜的女人,追逐你。她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女演员,一个被解雇了的……"@《恐惧》里这个敲诈伊莱娜的神秘女人如此戏剧化的身份转变,完全是选用第三人称内聚焦视角的产物。作为主人公的伊莱娜,并不了解自己的丈夫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隐情,当然也不会知道丈夫的这种特殊的挽回婚姻的手段,到了最后,在瓦格纳先生东一句西一句的叙述里,这个女人的身份才最后真相大白。同样,《月光巷》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异乡客,对他偶然遇到的这对奇异的夫妻一无所知,开始只是通过他们的对话,得出“这位来客看来她们是认识的"④这样的结论,后来,是通过这个男人的口“我”才知道,原来她们是夫妻,这让“我’’‘‘惊异得颤抖了一下"。在与这位丈夫的交谈过程中,“我”一直是一个外在的观察者,“我看不见他的眼睛但感到了他那恭顺的眼神,觉察出他的嘴唇在抽动’’,“他的脸色说明每句话他都是发自肺腑,费了好大气力才说出来的",“仿佛"、“感到’’、“发现’’、“觉得"@这样表示猜测的词语在此不断出现,体现了限制视角的叙事特点。《月光巷》的结尾更具代表性,主人公在离开这个小镇时,对那个小巷的最后一瞥,看到的是那个原本坐在门槛上的那个男人“猛地跳起来,冲到门边,~把推开了。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一卷363页.西高中甫.茨威格文集[加.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lO月第l版,第一卷363页.。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lO月第l版,第一卷399页.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lO月第1版,第二卷146页.。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二卷151、1第二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特征门。有一个金属物件在他手里闪闪发光。站在远处,我分辨不清,他手指间那一闪一闪的东西到底是金币呢还是一把刀……一回这个开放式的结局,进一步表明,主人公在这个事件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对于难以确定证实的情况,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这也正是限制视角的叙事模式。第二节特殊视角的运用特殊视角来自那些不可靠的叙述者。“可靠的叙述指叙述者对事实的讲述和评判符合隐含作者的视角和准则。不可靠的叙述指叙述者对事实的报告不同于隐含作者的报告的叙述,或叙述者对事件和人物的判断不同于隐含作者的判断的叙述。第二种不可靠性比较常见。’’。由此,也就可以将作品的叙述者区分为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的叙述者。詹姆斯?费伦和玛丽?帕特里夏?马汀对此还有进一步的阐述:“根据不可靠性轴的提法,可以进一步区分不可靠性的类型:发生在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报道,发生在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评价,发生在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读解。而作者的读者的活动也能使我们进一步区分不可靠性的各种类型。从读者来说,他们一旦确定不能对叙述者径信其辞,就会采取两种根本不同的行动:(1)抛弃那些言辞,尽可能重建一个更为满意的叙述;或(2)像我们对待‘威茅斯’选段一样接受叙述者的讲述,但是加以增补。’’@在此,我们可以得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旦确定了文本有不可靠的叙述以后,就要删减或增补原文的叙述,来达到令人满意的可靠信息。这样一来,读者就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最大可能的激发出来,参与了小说阅读过程中的再创作,对小说文本的开放性是一个积极的推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一叙事策略,实际上是现代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里蒙?凯南认为,“当一个超故事的叙述者变得更为外显时,他作为完全可靠。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lO月第l版,第二卷159页.o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l版,第173页.蕾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岫.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42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叙述者的可能性就减小了,因为他的解释、判断和概括不会总是和隐含作者的标准一致。故事的内叙述者,尤其是当他又是同故事叙述者的时候,总的来说,要比超故事叙述者更容易出错,因为他们同时也是虚构世界里的人物。作为虚构世界里的人物,他难免会受到知识有限,亲身卷入事件以及价值体系有问题这类束缚,由此常常产生不可靠的可能。脚如何来界定叙述者是不是可靠呢?里蒙?凯南认为,“可靠的叙述者的标志是他对故事所作的描述评论总是被读者视为对虚构的真实所作的权威描写。不可靠的叙述者的标志则与此相反,是他对故事所作的描述或评论使读者有理由怀疑。"②那些叙述者之所以不可靠,往往与他们自身的知识、秉性、经历、他们卷入事件的程度以及本身的价值体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孩子、白痴、精神病患者、或异乡客就自然成了不可靠叙述者的主要成分。他们大多是不自觉的,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叙述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成分,这些由知识、阅历或主观因素而产生的思维活动或行为,自然要伴随判断上的偏颇。因为“感知是一个心理过程,强烈地取决于感知主体的状况;如果仅仅涉及量度范围的话,一个小孩子看到的事情完全不同于成人。人们对于看到的东西的熟悉程度也影响到感知。当埃维梅特讽喻性地描绘沙维的聚居者第一次看到白人时,他们看到的是患白化病的人:皮肤有缺陷的普通黑人。"@“一个人对于感知客体的位置、光线、距离、先前的知识,对于客体的精神心理态度等,所有这些以及其他众多因素影响着一个人形成并传达给他人的图像。"④作为读者,他们在阅读作品的初期并不能很快判断出作品中叙述者是否可靠。当他们进一步阅读作品中的叙事话语或更大的叙事语境时,就可以通过作品自身所表现出来的证据,来确定叙述者是否可靠。一旦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身份被确定下来,那么,与之相关的事件和思想活动的真实性便值得怀疑了。借用“不可靠的”叙述者是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的一个叙述技巧。《家庭女教师》里那对小姐妹只有十二三岁,对于爱情、等级制度这些成人世界里的游戏规①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姚锦清译■匕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2月.第186页.o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姚锦清译.三联书店出版祉,1989年2月,第180页.毒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第168页.o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第168页.第二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特征I_则一无所知。所以当她们发现老师恋爱了还哭泣十分不解,“可她干嘛又要哭呢?奥托不是挺喜欢她吗?我一直以为,恋爱一定是挺美妙的”①这样的疑问促使她们开始观察身边的和这件事有关的每一个人。她们仔细观察奥托,仿佛这个在他们家里住了几年的堂兄是个陌生人,两个孩子默默地观察着,绕着圈子探索着,她们忐忑不安而又不知不觉地感到正在接近一个闪烁不定的秘密。当她们发现了老师和奥托要见面的信号时,妹妹激动得身子一颤,而姐姐也立刻坐立不安起来。姐姐的偷听被一声房门的响声打断了,她们只能把听到的话和自己的猜想结合起来,去编织奥托和老师的恋爱。可是疑问越来越多,“她怎么会有孩子!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她怎么会有孩子呢?她又没结婚。只有结过婚的女人才有孩子,这是我知道的”圆。“其实我最不明白的就是,奥托居然会一点也不知道。一个人自己有个孩子,总是知道的,就像一个人有父母,也是知道的一样"@。两姐妹面对家庭教师曼恩小姐的遭遇,愤怒于表哥的懦弱逃避和不负责任,也不满父母的冷酷和不近人情。所有这些孩子眼里的疑问,让读者很快就了解到,她们的叙述具有不可靠性,作为成人的读者,要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的经验对孩子的叙述做一下加工,得出故事的真相。由于她们在年龄、社会经验等方面的缺乏而造成的判断上的偏颇,正好给读者以提醒,给她们的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身份贴上了一个醒目的标签。小说《灼人的秘密》里的小男孩埃德加同样是一位不可靠的叙述者。“脸色苍白’’‘‘缺少友好的伙伴"的埃德加因为身体不好,接受医生的建议,来疗养院晒太阳,不幸成为了男爵接近他妈妈的媒介。这样的特殊身份,让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小男孩,备受折磨,在他的眼前,展开了一副表面满含温情、而内里却波涛汹涌的生活画卷。当埃德加与男爵神速建立了友谊时他因之兴奋不已,“甚至把维也纳的小男孩儿全都忘了”,那位“大朋友"的邀请,甚至让他觉得“这一刻也许是他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而当揣测出男爵另有企图时,便做出了种种可笑的报复行径,黑夜里惊心动魄的跟踪,从夹墙里猛扑出去,不顾一切地和与他比例悬殊的男爵奋力打斗,所有这一切,孩童的幼稚可见一斑。阅读者在面对这。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二卷4页.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Ⅵ].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二卷第8页.雪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二卷第8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样的叙述者时,完全可以超越他们的心态来告诉他们,他们所经历的这些在成人世界是再平常不过的了。第三节视角的变异当我们运用各种叙事视角理论来划分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叙事作品都不是只运用一种视角来完成的,也就是说,“理论上相互区别的聚焦类型在实际运用上往往会出现交叉和渗透现象。具体说来,许多叙事作品都既不是运用一种视角类型完成的聚焦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地贯穿一部作品的始终,有些作家在创作中甚至有意安排多种聚焦类型。"①可以说,视角的变异是对某种准则的违反。鲁迅小说《祝福》就使用了两种视角,小说开头结尾是全文的框架,运用的是内聚焦视角,小说中间则以非聚焦型视角讲述了祥林嫂的遭遇。视角的变异是现代小说的一个特点,这种革新,实际上动摇了传统意义上的叙述逻辑。视角的变异既可以减少信息,又可以增加信息。为了某种表达的需要,有时作者可以采取变换视角的方式,来隐瞒一些信息,这就是减少信息的叙事手段;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单一聚焦方式的视野,变换视角就可以向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便是增加信息的有利手段。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呈多元化态势,与以往的传统视角有所不同。茨威格的小说很少以一种视角贯穿始终,差不多都有两种不同的视角或两个不同层次的视角,它们相互交叠,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从整体看,茨威格小说的两种视角有全知全能视角(作者视角)和人物的次知视角(当事人或见证人的视角)两种。茨威格的小说多是中短篇,所以小说里的全知全能的视角不再像传统小说里的全知的上帝那样,将与小说内容相关的一切事无巨细地交代出来,只是将与情节发展有重要关联的内容寥寥交代。二般说来,茨威格将这个全知的视角当作一个构建全篇的骨架,用来开篇、过渡和结尾,而小说主体内容则采用次知视角(当事人或见证人的视角)展开叙述。这样的叙述策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作者的暂时隐退。视角就发生了变异。o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34页.20-第二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特征小说《一颗心的沦亡》开篇交代了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人物的关系以及故事发生的环境,这显然是上帝式的全知视角。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一直为让家人过上体面生活而努力打拼了一辈子的商人所罗门松老人,在乏味无聊的度假旅馆里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越来越冷落自己,当发现自己的女儿竟然和别的男人睡在一起时,老人对一切都绝望了,孤独而死。引入入胜的情节是以当事人——所罗门松老人的视角展开的内心独自。全知视角不断地穿插介入,以保证情节的顺利推进。小说里主要视角是当事人——所罗门松老人——的视角,写出了一位为家庭尽职尽责的丈夫和父亲,在遭到了家人的精神遗弃之后精神崩溃的过程。心理描写是主要的艺术手法,其间时常穿插全知视角来“过渡’’,补充说明或发议论。从整部作品看,全知视角贯穿全篇,次知视角是作品的主要视角,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作品叙述视角的新特点。前文提到的《一颗心的沦亡》中,只有一个次知视角,而茨威格的另一些小说的次知视角(当事人或见证人的视角)却不止一个,作者将他们精心组合,形成了茨威格的独特的叙事策略——双重视角。这类视角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我”来转述另一人物讲给“我”的他自己的或他见过的故事;二是由“我"或“他’’转述别人的书信或日记。这些类型的组合形式都有两个叙述人——第一次知视角的叙述人为第一叙述人,第二次知视角的叙述人为第二叙述人。第一类型是茨威格小说中运用得较多的组合形式。这类双重次知视角的叙述,是双重第一人称叙述,整个作品的叙述由两个“我”和另一人物所见所闻所感的组合叙述。如《一对酷似而又迥异的孪生姐妹》,由“我"转述“一位脸颊红润的市民"告诉自己的一个传说。第一叙述人“我”在文中只起到了媒介的作用,在小说的开头,交代了“我”在南方的一座城市见到了一幢巍峨的古老式样的建筑,惊讶之余,向一位当地市民讨教。“我”没有见到传说中的人物,也无法证实传说的真实性,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更说明“我"作为第一叙述人,并非全知全能的上帝,所知有限。而那位“脸颊红润的市民"更是成为了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只出场了两次,这两个叙述人作为构建骨架的作用,用来开篇、过渡和结尾的功用性十分明显。由于两个叙述者都是在转述别人的故事,他们与故事主人公相异,只是.21.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iiiiiiiiiiiii宣i宣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暑i故事层面中的一个次要角色,这样,他们不能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由“我"来转述另一人物讲给“我"的他自己的故事则不同,这类作品一般由第二叙述人一叙到底。在叙述中,他可以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对此只字不提。如《看不见的收藏》,第二叙述人是那个艺术古玩商,在叙述内容里,他简述了自己的行踪,描述了在收藏家家中的所见所闻,此间,不失时机地表露了自己的心境。但是,不得忽视的是,这个艺术古玩商人虽然成为了掌握了主动权的叙述者,但是,他的叙述视野也仅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于那些出现在自己视野里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只能凭借一些外化的行动、眼神等来猜测。现在,我们来谈第二种类型——由“我’’或“他”转述别人的书信或日记。在这里,第一叙述人往往只是起到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第二叙述人与故事的主人公重合。因而,在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由于转述的是书信或日记,它们本身具有相对的封闭性,所以,第一叙述人自然被抛在了故事之外,造成了小说的主体内容成了第二叙述人的自说白话。《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第一叙述人是R先生,他的功能是将那封来信展开来,成为读者的阅读对象,来信中的陌生女人以绝笔信这样拒绝交流的方式,单方倾诉了自己一生的苦恋。在往事的回忆里,陌生女人既写出了自己多年来一方单恋心路历程,同时夹杂着对往事的评判和剖析,哀婉动人,摄人心魄。《奇妙之夜》也属这种叙述类型。第四节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提到:“我们运用隐喻暂且称作的叙事投影,即通过选择(或不选择)一个限定的‘视点’调节信息的第二种方式,是19世纪末以来涉及叙事技巧的所有问题中人们最经常研究的问题……。然而我认为有关这个问题的大部分理论著述(基本上停留在分类阶段)令人遗憾地混淆了我所说的语式和语态,即混淆了视点决定投影方向的人物是谁和叙事者是谁这两个不同的问题,简捷些说就是混淆了谁看和谁说的问题"①由此可见,谁看和谁说应该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申丹教授也提出:“若要合理区分视角,首先必须分清叙母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6页.-22?第二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特征事声音与叙事眼光。’’回“视角研究谁看的问题,即谁在观察故事,声音研究谁说的问题,指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视角不是传达,只是传达的依据。一@这样,我们还可以澄清以下的问题:在相同叙述视角的前提下,第一人称的表达和第三人称的表达,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叙述声音。同时,谁是叙事文中观察者和谁是叙述者这两个十分相近、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就可以被厘清了。视角与声音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视角与声音基本一致,二是二者并非完全一致,“视角是人物的,声音则是叙述者的,叙述者只是转述和解释人物(包括过去的自己)看到和想到的东西,双方呈分离状态。"@当叙述者声音和叙述眼光完全统一时,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会赤裸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当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处于分离的状态时,读者除了可以得到叙述者视角范围内的信息,还可以得到来自叙述者声音的信息。由于“每一种叙述声音的存在本身都在传达着信息,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种‘内容’。然而,每一种叙述声音又依赖着文本表述和接受的语境而产生其价值(亦即产生意义的关键),而价值也就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得以实现。"④显然由于叙述者不放弃自己的声音,叙述者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等。视角与声音不完全一致的另一种情况是在第一人称回顾往事,“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一方面是过去自我的眼光,一方面则是现在自我的声音,声音和眼光来自不同时期的‘我’,实际上,这两种眼光体现了‘我’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很显然,以现在自我的声音来讲述过去的故事,不夹杂叙述人的态度和立场是不现实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就属于第一人称回顾往事这一类型,叙述的声音和眼光来自不同时期的‘我’。小说的主体部分是一封信,在信中,陌生女人。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1页.o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20页。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2l页。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8页.o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向自己爱了一生的男人做了最后的倾诉。这种单方的倾诉,需要两个要素,一是倾诉者的声音,二是倾诉的内容。从信件的开端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出来,倾诉者的声音是一两天前一个濒临死亡的可能现在已经死亡的女人,是一个男孩的母亲;这个女人要向这个小说家讲述自己当年是如何爱上他,以及自己此后为此做的种种努力和牺牲。在这里,虽然叙述的声音和视角都是这个陌生女人,但是,在时间上有一个差距:声音是一个饱受苦恋折磨濒于死亡的成年人,而视角则是一个从十三岁慢慢成长起来的动态角色。这个陌生女人以第一人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叙述声音和叙述眼光无法统一于叙述者,一方面是过去自我的眼光,一方面则是现在自我的声音,声音和眼光来自不同时期的“我",不同时期的“我"对事件的看法和认识自然有所不同。作者的这种叙述模式就是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分离的表现。例如,在信的开头,“我"详尽地讲述了自己在十三岁的时候,是如何爱上这位作家的,把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儿的外在言行和内在思绪展露无遗,读者可以见到的是一个毫无防备地一头载进单相思的倔强女孩儿的全部的世界。叙事视角显然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女孩,接下来小说写道:“我知道,我现在告诉你的,全是些奇怪的感情波澜,孩子气的蠢事。"回这是十分明显地交代叙事声音的一句话,叙事声音不仅讲述而且还负责评判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少不更事的女孩的视角不是传达,只是传达的依据。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的分离明白无疑。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一卷第290页.-24-第三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和效果第三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和效果第一节叙事视角对心理现实主义的贡献茨威格是一个处于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过度阶段的小说家,在创作上受到很多传统小说家的影响,同时,他又在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不再满足于现实主义的白描,借鉴了现代主义习惯使用的内心独白、梦幻描写、荒诞意识等手法,这样,作品的注意力便由单纯的讲故事转向了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开掘,作者更为关注的是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心理,或者某一犯罪动机和变态的心理。我们将这种手法叫做心理现实主义。显而易见的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品的基础是现实的。因为作品所描述的人物的心理、情绪,实际上都是现实生活在人物内心的反映和折射。为了表达的需要,一些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品有意识地淡化了时代,甚至淡化了人物,但并不意味着作品就完全脱离了现实,因为那些来自现实的人物的意识,仍然能让读者感受到时代影子。从内容上来说,茨威格小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而就艺术手法而言,则更具开放性和向内性,是典型的心理现实主义。茨威格小说研究者杨荣认为,“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是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是现实主义心理描写的项峰加在《茨威格小说研究》一书中,杨荣从“维也纳文化传统的哺育"、“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浸润”等方面对茨威格“心理现实主义”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杨荣这样概括和总结茨威格心理现实主义:在揭示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是基础上,运用心理分析来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在茨威格的小说里面,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另外还有现代文学的一些方法和特征,如意识流等,作者注重对人物心灵作深层次挖掘和细腻刻画,在描写人物意识的多层次性、复杂性的同时,也写出人物的下意识、无意识甚至本能冲动与变异心理,将人物心灵深处的隐秘揭示出来。@很。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3年8月,第414页.o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3年8月,第374-412页..25.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显,茨威格的这种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的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有本质上的区别。茨威格喜欢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关于撰写心理小说的动机,茨威格说:“我认为,自从我们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起,就应该在灵魂深处发掘绝然相反的东西。”①他还认为,“谜一般的心理的东西对我具有一种困扰力,去探索它们的相互联系,我就感到十分激动’’。圆在第三章中,本文着重解读了茨威格小说现代叙事视角的几个类型,从功能和效度而言,茨威格小说的现代叙事视角,在心理现实主义类型的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限制视角叙述的内容要依次呈现主人公的感受和意志,这种视角实际上很适合心理现实主义类型的创作,我们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这个书信体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陌生女人在弥留之际向自己一生痴恋的男人的最终告白。小说的主体,可以说是陌生女人的内心独自,在对过去往事的回忆中穿插了陌生女人的哀怨情怀。内心独白的方式,细致地表现了陌生女人的内心情感,让读者对她一生的恋情轨迹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体现了心理现实主义的手法。这种大段的倾诉式的内心独自在《月光巷》、《热带癫狂病人》和《象棋的故事》里都有出现。内心独白,是德语国家的文学术语,在英语国家则叫做“意识流"。1900年,“奥地利青年维也纳派’’的大师阿尔图尔?施尼茨勒便用这种手法写出了中篇小说《古斯特少尉》,获得巨大成功。这种手法茨威格也广为运用。@值得注意的是,茨威格小说里的意识流(或叫内心独白),和后来的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里的意识流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所追踪的是人物意识活动的原始状态,他们的意识流动飘忽不定,不受时间、空间和逻辑的制约;这种表面的紊乱其实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本来状况"。④茨威格笔下的意识流虽然没有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其内在的逻辑性还是比较清晰的,读者几乎不用费什么脑筋,就可以明了个中的原委。o朱祖林.斯蒂芬?茨威格笔下的心灵激情[J].#I-BI文学研究.1992年第l期,第14页.。朱祖林.斯蒂芬?茨威格的爱感意识与创作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114页.。张玉书.海涅?席勒?茨威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1版,第214页.。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l版,下册第137页.第三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和效果一、茨威格小说心理描写的三种方式(一)直接的心理描写由于茨威格的小说关注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接的心理描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描写,一般是集中在作品主人公对自己往事的回忆里。《迟偿的心债》完全是一封信,在信里,玛格丽特向她当年的闺中密友——埃伦讲述了在一次疗养休假的时候发生的一个故事,在那个乡间旅馆的餐厅里,玛格丽特偶然遇到了自己十五六岁的时候和埃伦最崇拜的一个演员,面对这个已经晚景凄凉的老演员,玛格丽特回忆起了当年那个从没有对人说起的秘密。由于这篇小说是一封充斥着对往事的回忆的单方倾诉的信,所以,内心独自式的心理描写比比皆是。当玛格丽特认出眼前的这个老乞丐就是当年的梦中情人时,我才“……明白,为什么他在酒馆里一讲话,我心里就有什么躁动不已,我未认出他来一怎么又能认出他来呢,他这么一副衰弱的样子,整个儿变了样,又如此地落魄——但是,他的声音里有某种东西,打开了那条通向尘封已久的记忆的通道。"@在对那段往事的回忆里,心理描写更是随处可见。玛格丽特初次见到这个彼得?施图尔岑塔莱尔的时候,就觉得他“不啻是上帝派到人间来的高贵与崇高的化身",“这个外省的小演员”‘‘第一串台词刚出口,我们就激动得直发抖"。@这种幼稚的崇拜很快便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后来施图尔岑塔莱尔被解聘了,小玛格丽特的烦躁情绪惹得父母反对她去看他最后一次的演出,“在这-N,我恨我的父母——是啊,这天我神智混乱,是如此的疯狂,我恨他们连再看见他们也受不了啦。我把自己锁在房里。我想死。"绝望的玛格丽特感到“心中有某种东西像冰一样寒,继而又似一阵烧热,突然将我撕开。”回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单纯的狂热崇拜。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加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之上,一个摄人心魄的作品便诞生了。茨威格主张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及其生活遭遇。这无疑与托尔斯泰的言论。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三卷355页.。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三卷356页.∞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三卷361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谋而合一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说出人的灵魂的秘密。对于人类扑朔迷离的心理之谜,茨威格的心里就燃烧起一种探视他们灵魂的热望,这热望不亚于占有一个女人的激情。《家庭女教师》中,直接的心理描写也很有代表性。这篇小说写的是面对家庭教师的爱情悲剧,一对小姐妹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用了五次“可怜的小姐”,把这对小姐妹复杂的心理变化的全过程展现出来,以紧凑的节奏描述了这场爱情悲剧在小姐妹俩心灵深处引起的巨大震动,以及由此她们对周围世界的新的认识。在姐妹第一次发出“可怜的小姐”的叹息,是因为妹妹无意间听到她们的女教师偷偷地哭,再加上最近她那有点怪的行为,这让她们的心理感到十分困惑。女教师和她们的堂哥奥托恋爱了,这是姐姐的察觉,可是有了恋爱为什么会哭呢,这让小姐妹俩大惑不解,不由得让小姐妹“又一次轻轻地、惋惜地"吐出一声“可怜的小姐"。这是第二次说出“可怜的小姐"。小姐妹俩忐忑不安地感觉自己到正在接近一个“闪烁不定的秘密"。在一次偷听时,小姐妹俩知道了一个秘密——女教师有了奥托的孩子。这次发现,让她们本来满是同情的心灵充满了疑惑:女教师还没有和奥托结婚,怎么会有他的孩子呢?这让小姐妹俩第三次发出“可怜的小姐"的叹息,同时“她们不再相信别人跟她们说的话,在每句话中都闻出谎言和计谋的味道。"接下来的变故,对小姐妹来说,的确是突如其来:奥托离家到别处去了,温柔可爱的女教师被父母无情地逐出家门,使她们第四次发出“可怜的小姐”的叹息,这时的叹息充满了绝望与愤怒。最后一次出现这声叹息时,则不仅是悲叹她们的小姐了,她们似乎是“在悲叹自己的命运”——除了这个真心爱护她们、关怀她们的女教师,“谁也不会对我们这么好"。小说最后写道:“她们感到害怕,她们今天已经心惊胆战地向这个世界投了最初的一瞥。她们现在已经踏入的人生,使她们望而生畏。这个人生像座阴森森的树林,矗立在她们面前,昏暗、逼人,可是她们得去穿过这座森林。"(--)借助细节描写心理虽然茨威格的小说多是中短篇,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算得上经典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这些细节描写,是茨威格心理现实主义大厦的坚实基石。.28.第三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和效果iiiiiiiiii葺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可以这样讲,茨威格卓尔不群的心理描写与他出色的细节描写是密不可分的。在茨威格小说中,很多传神的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心理的瞬间活动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细节的刻画。这些对人物心理瞬间的外在细节,主要体现在在对人的脸、眼睛、手等部位,茨威格正是借助这些细节描写,将他的心理描写演绎得出神入化。茨威格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写那个青年赌徒手的一节,最是为人称道。作者让赌桌前赌徒的一双手袒露了他内心最深层最精微的秘密。正在C太太眼里,那个青年赌徒的手“超群出众得简直可以说是世间唯一的手”回,因为那双“手上所表现的激情,是那种狂热的感情,那种抽搐痉挛的相互扭结彼此纠缠”回。从决定下注到分出胜负,时间很短,然而正是在这方寸之间,就是那个青年赌徒“丰润白皙"“秀窄修长一的手,忽而“瘫在那儿像是雕塑一般”,忽而“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头野豹",时而“偷偷爬行’’,时而“惶惶悚悚地靠在一处"@。在茨威格的笔下,一双手的动作这样的细节,竟然能够有如此万端的变化,不能不令人称奇。如C太太所言,“在泄露秘密上,手的表现最无顾忌"“赌博者的手更能流露心性’’回。这双手的主人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感情一齐驱上手指,免得留存体内胀裂了心胸”。实际上,上文提到的一系列的关于手的种种细节,都是展现那个青年赌徒内心世界的标签。从下注之前的犹豫不决,到决定投注时的义无反顾;从等待结果时的内心焦灼,到败局已定时的彻底绝望。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都表现在他的一双手上了。我们还可以在《情感的迷惘》中这样的例证,我们可以通过教授手的细节动作,来透视他的双重生活:“他的左手漫不经心地静静地放在桌子上,或者至少看起来是静静地放在桌子上,因为不时有小的颤抖,像颤音一样传过骨节,纤细的、对一只男人的手来说略显过于柔软的手指,焦躁地在桌面上画着看不见的图形,那双覆盖着沉重眼睑的眼睛垂下来参与谈话之中。他也许有些不安,也许激动之情还在贲张的神经中颤动:总之手的这种不可控制的慌张同面部宁静的倾听和期待极不协调,这张脸显得很疲惫,但他仍全神贯注。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三卷第135页.。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三卷第135页.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lO月第l版,第三卷第135页.回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三卷第133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沉浸在与学生的对话之中"∞。在茨威格的小说里对眼睛的描摹同样精彩,这些对眼睛的细节描写,无不展现作品中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看不见的收藏》里盲人收藏家“那双瞳仁也已僵死的眼睛里霎时间闪出一种明镜般的光亮’’回,正是他终于在乱世中找到了知音的万分欣喜,在《月色朦胧》里小伊丽莎白眼中那道“暖热的、温柔的光芒”@正是她热烈又羞涩的爱意的表达,《灼人的秘密》的结尾,“妈妈眼里流露出祈求的神情"④,正是她害怕暴露婚外情时的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反应。这些看上去有些不经意的细节,在茨威格手下各得其所,无时无刻不彰显人物的内心活动,借助细节描写心理的手法使茨威格的故事读起来回味无穷。(三)借助环境描写心理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衬托托人物心理;象征和暗示;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以及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等。茨威格的小说在心理描写的过程中,注意了借用自然环境这一外力,让心理描写的形式更灵活,内涵更丰富。也就是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的衬托人物心理的这个作用。现在我们以《普拉特尔的春天》为例来说明。交际花莉齐小姐突发奇想地穿上了以前的旧衣服,扮成了一个普通的平民少女。带着这样的新身份,莉齐小姐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普拉特尔公园,此时的“普拉特尔河边草场绿草如茵,林木森森,没有幽径,这些横穿草场的林荫道,宛如铺在茵绿草地上的白色木板。”o公园的景致很美,开阔的草场一览无余,正像莉齐小姐有了新的身份以后没有顾忌的新生活,莉齐小姐的心就像脱离了羁绊的牡马,有了自由和快乐。莉齐小姐接受了一个还带着稚气的大学生的邀请以后,有一段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普拉特尔广阔的草场上,“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栗树,浓荫匝地,翠绿一片,宛如巨人高高耸立。那缀满花朵的枝桠沙沙作响,就像恋人在悄声细语互诉衷肠,白色的花絮宛。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三卷第15页.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三卷第193页.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二卷第36页.西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一卷第136—137页.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一卷第145页.第三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和效果如冬日的雪片飘洒在翠绿的草丛里,落英成阵组成奇特的图案。”①这一段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色彩上,白绿相间,对比鲜明,给人自由欢快的感觉,在半年老树的背景之下,草丛里的花絮显得格外迷人可爱。这里的景致无不表露这位“郊区少女”在年轻大学生的陪伴下快乐幸福的心情。这样甜蜜的幸福让莉齐小姐觉得“天空像蓝宝石的拱顶笼罩在千树万木之上,湛蓝明亮而又清纯。太阳为它精妙绝伦、亘古长存、无可比拟的创造物普拉特尔的春天洒上万道金光。"国《夜色朦胧》里的一段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很有代表性。情窦初开的少年正在等待心中的爱人,可是“时光似乎已经沉沉入睡,黑夜像头懒洋洋的没精打采的野兽匍匐在府邸前面:时间简直是长到疯狂的地步。”@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焦急心理,作者接着写到:“周围的草丛里发出的轻微的嘤嘤声似乎被许多嘲弄的声音所激发,纷纷蔓蔓的树枝桠权像爱嘲弄的人在轻轻摆动,戏弄着自己的阴影和射来的灯火的微光。虫声四起,乱成一片,听起来觉得陌生,比万籁俱寂更加激起人们心里的痛楚。"回正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穿秋水的等待,自然会增加心理时间的长度,那听起来“越来越杂乱’’的“轻微的声响"真是年轻人越来越杂乱的心跳。这样精彩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波澜一览无余。二、注重心理描写的原因(一)弗罗依德学说的浸润二十世纪初的维也纳文坛上百花齐放,这种繁荣的现象和学术上的活跃是孪生姐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派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的,对其时代和后世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茨威格早在中学时代就接触过弗洛伊德的作品,后来的作品证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茨威格后来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年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的论述和深层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在维也纳激起轩然大波,这惊世骇俗的言论很快引起了学术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们的口诛笔伐。然而,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一卷第148—149页.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lO月第1版,第一卷第149页.o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l版,第二卷第37页.回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lO月第l版,第二卷第37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弗洛伊德学说赢得了一代思想活跃、卓有建树的年轻学者和作家的高度评价。茨威格便是弗洛伊德的崇拜者之一。他们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承认对方的人品学问,这一对忘年交之间保持了长达30年之久的通讯,堪称学界佳话。在两个人的通信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茨威格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十分钦佩。茨威格在1920年10月19日的信中这样写道:“整整一代文人,多亏有了您而不是有了任何别人才有了这些认识,我就属于这代人。我和这代人一同感到您关于心灵的发现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将成为欧洲科学共同财富的时间已经不远。每班邮件都从英国、美国给我带来关于您和您的著作的问题——也许祖国渐渐地也会明显看到,您大大地无限地丰富了我们。"%1926年9月8日的信里茨威格更明确地表达了与弗洛伊德学术观点的契合:“对我来说,心理学(您比任何人都更理解这点)在今天已成为我生活中真正的激情。"o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思维不仅有意识,还有前意识和无意识(即潜意识)。这里所说的无意识(即潜意识)是源于人们心理中的原始的与非理性的部分,具有原始性,这种非道德、盲目的冲动,只求能达到满足而全然不顾这种“满足’’是否给主体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一些朦胧不定的欲望、感情和需求,就像冰山潜藏在水下的看不见的部分,具有不能忽视的无穷力量。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给作家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人的内心世界。文学上也应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对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描写内心世界确是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茨威格与弗洛伊德的通信里,我们可以知道,茨威格在他的一些传记——托尔斯泰的传记——里,有意识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其实他的小说里同样可以找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痕迹。在茨威格的小说里,不少篇目都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法,细腻的心理活动、大段的内心独自、展露内心活动的书信等方式,都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有力手段。《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运用书信的方式,在这封写给自己挚爱的人的绝笔信里,这位陌生女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在她深情婉转的诉说中,让。引自外国文学[J].2006年3月第2期,第91页.o引自外国文学[J].2006年3月第2期,第94页.第三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和效果一位多情痴情的青年女子跃然纸上。他的反战小说《桎梏》选材独特,小说中画家斐迪南因为不想成为战场上的杀人机器而和妻子保拉逃离祖国到瑞士苏黎士河畔的一个乡村里,祖国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意味着监狱和桎梏,外国却成了避难所。然而,轻松愉快的感觉并没有维持多久。当斐迪南接到一封宣布他进行兵役体检的信的时候,他不禁绝望而痛苦。逼人的恐惧便从没离开斐迪南,军人召集令如彻夜不眠的冷酷的眼睛紧盯着他,让他透不过气。面对巨大的杀人机器,妻子保拉的坚定勇敢、呼唤和恳求,让斐迪南渐渐从最初的胆小软弱、恐惧无助、犹豫不决走出来,最后到恍然大悟、抗争成功,无疑是一场艰难的自由与顺从的大战,作品里没有硝烟和战火,与战争直接有关的仅有在小说结尾处斐迪南看到的从火车上下来的那些伤兵,然而作者采用的心理分析法,使统治者鼓吹战争的宣传机器对人们施加的精神折磨,以及人们的心灵所受到的摧残是清晰可见。斐迪南在巨大的战争机器压榨下的心理转变过程清晰明了,这个角色让这部作品称得上茨威格小说创作中一篇心理分析的名篇。另外,日耳曼语研究专家张玉书在《海涅席勒茨威格》一书中写道:“茨威格的创作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内心,轻外表,重神似,轻形似"。①我们不仅注意到茨威格小说里的不少主人公无名无姓,而且作者把关系不大的元素全部压缩到最低限度,这就为渲染内心世界铺平了道路。张玉书先生做了很好的比喻:“这是伦勃朗作画的技法,光和影的对比鲜明,给人的印象自然强烈,读者合上书本,眼前立刻就会浮现一双赌徒的手,那样富有表现力,把赌徒的兴奋、焦躁、期待、颓丧、失望,这些内心世界的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曲尽其妙,令人叹为观止;或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那对小姐妹急于了解成人世界的奥秘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双目失明的老收藏家面对荡然无存“的看不见的收藏”所流露出来的对多年的心血的自豪和欣喜;躲在船舷旁阴暗的角落里借酒浇愁的医生身上弥漫着阴惨绝望的情绪。"圆作为晚辈的茨威格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是肯定的,他的作品与弗洛伊德的。张玉书.海涅?席勒?茨威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l版,第213页,。张玉书.海涅?席勒-茨威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1版,第214页,-33-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说有联系也是不可回避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茨威格的作品看作是某种学说的直接图解和机械再现,对此茨威格的前妻弗里德力克也曾一再指出,茨威格并不是一个毫无保留的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者。而且,弗洛伊德以他的理论分析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声的二十四小时》,他说:“小说是建立在青春期的幻想上,这种幻想体现了孩子的希望:他的母亲曾亲自使他懂得性生活,免得他受到手淫引起的伤害,赌博就是手淫的隐喻。"然而茨威格则对此做了明确的反驳,称“我对他的知识和意图都是格格不入的”。回(二)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传承茨威格生于1881年,1942年卒于巴西。他的创作高峰主要是在20世纪初期。作为新世纪转型时期的作家,在茨威格的作品里,不可能没有前一个时代的影子。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文学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它提倡冷静地观察、精确地描绘客观现实,力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黑格尔在对艺术发展类型的分析中,有些论述实际上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特点的恰当分析和概括,当他谈到典型人物的塑造时特别强调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取代浪漫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则更注意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去揭示造成种种罪恶的根源。茨威格传承了前辈现实主义作家习惯的手法,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把生活的现实作为创作的源泉,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以自身的真实感悟揭示现实中的矛盾这些。在茨威格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传统现实主义的痕迹。《看不见的收藏》就是其中典型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欧洲各国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更是陷入了一片混乱。当时,通货膨胀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马克不断贬值,到一九-_--年,一美元竟能兑四十亿马克,而后就数以兆计,马克完全崩溃。物价飞涨,一个鸡蛋价钱竞高达四十亿马克。百姓的生活难以维持,水深火热,然而,与此并生的则是另一类投机商人,他们在各类黑市大发横财,大多数人的终身积蓄化为乌有,社会道德空前败坏。在《看不见的收藏》里,那个失明的收藏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失明的老人并不知道他多年来的珍贵。弗洛伊德.弗洛依德美文选[M].张唤民等译.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63页?34-第三章茨威格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和效果收藏都已因生活所迫而变卖,而所得的钱又不断贬值,他们已经一贫如洗。这个小说有一个副标题——德国通货膨胀时期中的一段插曲——口吻随意,由此可见,这样的事情在战后的通货膨胀时期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这个小说精确地描绘客观现实、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反应了在当时那种特殊的环境里人的生活境遇,可以说是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入手,揭示了造成种种罪恶的社会根源。这正是茨威格传承了现实主义作家习惯手法的证据。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是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同时也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注重的是通过心理刻画创造形象,以人的心理图像表现人性,反映时代面貌。在茨威格小说的艺术世界里,充满了变幻的情感活动、流动的欲望激情和复杂的欲望本能。心灵深处的感情活动成了人物的命运显示器。同时,茨威格小说里的很多人物在平常人眼里都是的异类,她们大多有着异常的心理或变态的行为,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操纵他们的行动,使他们卷入了变幻莫测的命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的女人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ww.iiii23.co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