筽然wwW看到了789ii曾经,微信图片保存在哪里的网止789ii可是怎么com登不上了?

Chinasoft International Limited
中軟國際有限公司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股份代號:0354
* 僅供識別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企業管治報告
董事會報告
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
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履歷
獨立核數師報告
綜合全面收益表
綜合財務狀況表
綜合權益變動表
綜合現金流量表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陳宇紅博士(主席及首席執行官)
唐振明博士
非執行董事
張亞勤博士
獨立非執行董事
曾之杰先生
梁永賢博士
賴觀榮博士
薪酬委員會
梁永賢博士(主席)
陳宇紅博士
曾之杰先生
賴觀榮博士
審核委員會
梁永賢博士(主席)
曾之杰先生
賴觀榮博士
提名委員會
梁永賢博士(主席)
陳宇紅博士
曾之杰先生
賴觀榮博士
梁良齊女士
國際核數師
.關黃陳方會計師行
www.chinasofti.com
香港聯交所股票編號:
註冊辦事處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主要股份過戶登記處
Royal Bank of Canada Trust Company(Cayman)Limited
4th Floor, Royal Bank House
24 Shedden Road, George Town
Grand Cayman, KY1-1110
Cayman Islands
香港股份過戶登記處
香港中央證券登記有限公司
皇后大道東
主要往來銀行
海淀區支行
北四環西路
東亞銀行有限公司
東亞銀行港灣中心
總辦事處及中國主要營業地點
中國北京市海淀區
科學院南路
融科資訊中心
香港主要營業地點
皇后大道中
各位投資者:
2015年公司業務持續穩健發展,我們實現了上市以來連續
12年的增長,公司銷售收入突破了
50億元人民幣,公司員工總
3萬人。因為很多上市公司同行並不單獨披露服務性收入,我們尚無法確切知道公司在國內軟件服務產業的位置,
但我們確信,一定是名列前茅了。隨著華為公司成為我們上市公司的戰略股東,我們切實感受到公司彎道超車,超常發
展的歷史性機遇,正在出現。
IT服務產業持續變革、蓬勃發展
數字化革命正在給
IT服務行業帶來巨大變化。
IT服務行業一直是數字化變革的前線「戰士」。為幫助企業客戶過渡,
然後轉型到新的數字化經濟,數十億行軟件代碼需要寫,業務需求進入新的旺盛期。過去三年,以印度企業為代
IT服務領袖企業,收入規模保持在
20%左右的持續增長,收入超過百億美元。服務性收入超過百億美元
的企業,就能夠排到全球軟件及軟件服務企業的前
15名了。(這個排名水平在過去的五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之前
百億美金的年收入是可以排進前
10名的。這也是產業發展的一個腳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IT服務業務的行
業滲透能力不斷增強,盈利水平也保持在了
20%左右。伴隨
IT消費化大潮,領袖企業借新技術、新模式發展,預測
成長率還會繼續保持在
20%左右。與此同時,產業在持續發展中創新,基於平台、基於數據、基於解決方案的
務業方興未艾。
我們相信創新帶來的
IT服務產業的顛覆已經發生。數字化變革帶來的創新會深刻影響我們的產業。變化的力量來
源於客戶的變化。企業客戶在轉型的過程中都會面臨提升
IT效率的同時提升質量這樣的困境。這反過來給
司帶來持續不斷的價格壓力,這樣就必須平衡利潤和現有的員工與老闆之間的固化的關係模式。我們看見了滿足
眾包(共享經濟)的彈性價格的混合模式出現了。技術已經使得更加彈性的勞動力出現來滿足對價格敏感的客戶需求。
這個新模式已經運作的很好了比如
Uber和Airbnb。IT服務產業和這個很類似,過剩的資源(程序員)會活躍起來以
滿足對價格敏感的中小企業需求。它需要一個平台來運作實現。就像
Airbnb顛覆酒店產業,淘寶顛覆零售行業一樣,
我們看到共享經濟╱眾包概念正在成為
IT服務行業的令人激動的模式。
二、公司雙輪驅動戰略以及業務集團調整
我們的客戶在調整他們的資源以實現在數字化變革的過渡和轉型。我們發現我們既有的將業務劃分為專業服務和
外包服務已經不再是最佳的戰略了,因為我們企業客戶的解決方案和外包界限已經變得模糊。事實上,我們看到
我們的業務可以根據客戶╱項目類型分離出來:那些大客戶以及我們稱為長尾的客戶。大客戶持續要求項目基礎
設施管理能力,並且大多數要求線下服務。長尾客戶是那些小的或者有時間限制的項目合同,可以通過
JointForce
以線上的方式提交。報告期內,我們調整設立了新的業務集團,技術與專業服務集團(
TPG)和互聯網
IT服務集團
TPG:服務大客戶、大行業。我們傳統的客戶一半以上都被劃分在
TPG這個業務集團,因為我們之前的戰
略是大客戶戰略。這些業務我們稱為「線下」業務,因為他們需要特定的人力來完成現場的任務。這很像我們的傳
統業務,但是需要更多管理形式,同時也需要
SMAC技術能力。我們已經證實了我們具備為客戶提供人力資源的
能力,並且我們也會證明我們有為國內及全球客戶提供世界一流技術能力的能力。
JointForce服務長尾
客戶,主要分佈在分散的政府和製造業市場。這些是小客戶或一些小的時間有限的項目。通常來說這些客戶會價
格敏感,我們的傳統成本結構不太能讓他們滿意。但是,用
JointForce,對於這些客戶來說,有更低價格的資源可用。
這些價格更低的資源可能來自於中國的低成本地區或者當地
JF平台上的眾包程序員。我們將
Jointforce平台的中文
名稱確定為「解放號」,期望平台成為企業客戶借力互聯網轉型發展的平台。期待解放號最終像騰訊企業號、百度
搜索號一樣,成為企業
IT的標準配備。在解放號平台上,公司不再直接做軟件開發提交工作,而是撮合、協調、保
障平台上的第三方
IT服務公司、團隊和個人為平台的客戶企業,在線上提供可信服務。
建立中軟國際技術
Stack:如同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大多數中國企業已經決定將他們的
IT系統遷移到雲上以及利
用大數據分析工具。但是與美國和歐洲的企業相比,大多數中國企業還處在早期的適配應用階段。事實上,大多
數中國企業在探索哪種類型的雲系統更適合他們。我們認為現在是對我們最好的時機來構建我們的雲和大數據能
力幫助我們的客戶在雲和大數據方面做決策。概念驗證的體驗中心和實驗室會快速增加我們的技術和服務的市場
機會。報告期內,基於華為
Fusion Sphere的中軟國際的雲實驗室,具備移植到各種其他雲組件的能力(
Huawei HWS,PaaS中的
R-Cloud和Docker,Fusion-Insight作為分析棧,以及其他
SaaS應用。)。基於華為
Insight的大數據分析
POC實驗室,面向金融、交通、製造、政府等眾多行業。電信╱移動
POC實施。開拓╱創造
CSI自己的解決方案即服務版本(緊跟
Catapult步伐)來開拓中國的雲業務。
全球化佈局:雖然在過去數年我們的業務擴展很快,但我們也看到中國國內
IT服務行業是全球
IT市場的一小部分。
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讓我們發展地足夠成熟可以去全球市場競爭,我們也看到全球市場的眾多機會。我們計劃擴
張的方向:與現有的
MNC客戶一起走出中國贏得全球市場份額、與華為一起贏得全球市場機會,包括不限於電信
應用的解決方案軟件、華為雲、大數據平台使能和實施的機會等,
Catapult-現有雲業務在美國的增長以及開拓其
他擴展的方式。我們進一步的設想是拓展
JointForce到全球社區。我們相信總體的成本增加會給客戶帶來壓力,這
種壓力會越來越大。這意味著對於那些享受高毛利的全球競爭者來說感受到壓力只是個時間問題了。我們相信隨
IT服務行業社交和眾包的增長趨勢,為整個行業提升產業效率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了。
三、我們強調與華為公司的戰略合作的合作,將有三項巨大的紅利
第一是與華為在行業市場密切合作,食得
IT國產化的紅利。華為正在成為中國政企市場
ITC的首選供貨商,公司已
經在雲計算、大數據、工業
4.0等主要新服務領域與華為展開開拓性的合作,共同打造燈塔性項目、聯合研發結合
華為產品的行業解決方案,與公司大批華為業務提交資源對接,設計從咨詢、設計、解決方案開發、運維服務、
運行服務的端到端的產品服務模式。
第二是與華為在海外主要區域密切合作,食得
ITS國際化的紅利。海外市場
ITS市場定價高,是印度公司傳統的優
勢市場。華為雲計算和大數據解決方案已經開始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對於我們,這將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第三是與華為強大執行力文化的融合,食得組織、管理提升的紅利。我們提出,要做
ITS領域的華為線下業務要基
於與華為的全面戰略合作來統合,主要是金融銀行、保險證券、公共事業的大行業業務與華為大客戶業務統合、
組織整合。在這個基礎上,線下業務基於華為的產品全面升級,主要是針對雲計算、大數據的業務能力的升級。
2016年的行業服務數字化計劃,將沿著這個脈絡,進一步全面展開。新的技術和專業服務將以嶄新的面貌
示人,並為未來帶來確定的、紮實的、區隔化的增長。
綜上,公司未來是由兩個輪子驅動,華為合作是線下業務的基石,解放號是線上業務平台。線上業務和線下業務
必將互相推動,相信未來我們在深圳、北京、南京、西安、上海、成都、杭州、武漢、大連、廣州各個超過千人開
發中心在線下發力、支持線上業務的全面開拓!
中軟國際有限公司 二零一五年年報
報告期內,股市動盪。我們將堅持找靠譜的錢,走靠譜的路的基本策略。公司將積極、廣泛與懂得產業發展、認
可公司線上、線下雙輪發展策略的投資者接觸,最終達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在資本市場力量的支持下,線
下業務升級、線上業務爆發,抓住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實現成為世界級企業的目標,回饋投資者。
董事局主席
報告期內,股市動盪。我們將堅持找靠譜的錢,走靠譜的路的基本策略。公司將積極、廣泛與懂得產業發展、認
可公司線上、線下雙輪發展策略的投資者接觸,最終達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在資本市場力量的支持下,線
下業務升級、線上業務爆發,抓住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實現成為世界級企業的目標,回饋投資者。
董事局主席
I)近期發展亮點
II)公司戰略
1.數字化帶來新變化
2. IT服務行業和數字化變革
3.中軟國際在數字化變革中的戰略:
i.雙輪驅動戰略
ii.中軟國際技術
iii.全球化佈局
4. JointForce
III)業務範圍
1.新的組織機構
2.集團業務描述
i.技術與專業服務集團
IT服務集團
3.垂直行業
IV)業務發展史
V)競爭格局與競爭優勢
VI)近期發展
近期發展亮點
.「解放號」開始提供商用服務,接包團隊
800余家,註冊接包工程師
80,000多名,發包企業超過
與華為的關係持續加深,與華為的各條業務展開合作,包括
Fusion Sphere(雲),Fusion Insight(先進的數
據分析平台)以及海外解決方案。
集團的移動支付部門與華為攜手為偏遠地區打造移動銀行,把先進的技術帶到坦桑尼亞、剛果和緬甸等國家。
集團成功完成了華大基因到阿里雲的在線雲遷移項目,這是國內第一個基於雲的DNA研究和服務平台。
Catapult的解決方案即服務雲服務在市場持續落地,銷售額快速增長,客戶高度認可。
集團的軌道交通清分清算業務,
2015年度國內的全部四個招標項目。
集團的流通業務中標煙草行業統一平台基礎環境升級改造項目總集成私有雲(華為雲)項目及煙草行業安全
運維一體化管控系統項目。
數字化帶來新變化
數十年過後歷史學家會把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定義為數字化變革時代。每天都會有新的智能產品在
市場上出現,這些給客戶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體驗。其中一些產品比之前的版本改進了許多,
但是大多數產品孕育著會永久、根本改變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方式的種子。銀行
ATM、iPhone、亞馬
YouTube,就是如何在存取款、交流、購買日用
集團的移動支付部門與華為攜手為偏遠
品以及娛樂徹底改變方式的幾個例子。變化的速度也
地區打造移動銀行,給坦桑尼亞、緬甸
越來越快。從
60年代的半導體行業發展到今天
帶去了先進的技術。
的移動和雲計算,我們已經注意到在過去的
創新正以非線性的步伐發展;結果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變化的更快了。數碼相機的流行讓傳統的相機在短短的
10年就被淘汰了,我們看到柯達這樣的百年
企業破產了。數碼相機廠商還沒怎麼來得及慶祝,
iPhone在短短的幾年已經把他們的業務搶走了。
歷史會證明過去數十年在雲、移動、社交和分析領域的技術創新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轉折點,這些技
術的合力(
Gartner稱之為下一代合力)隨之瞬間爆發,和過去的既有系統相比有重大的提升,有一個
SMAC連鎖效應發生。在消費者領域,各種新產品的引入都是以相當平穩的速度進入消費者的日常
生活中的。但是現在的企業客戶在往新的
IT基礎設施過渡、用新的
SMAC基礎設施轉型他們自己的
業務流程方面,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雲、移動和分析本質上是技術,社交網絡通過這些技術正在
改變我們如何思考,如何交流。我們看到這個社交革命對我們的社會和經濟具有長期的深遠的影響。
這些變化如此深遠,企業必須重新思考他們的數位化戰略,包括數位化行銷、數位化分銷以及數位
化交付。技術創新消除了很多障礙,而在此之前是業務中有很多中間廠商。我們已經看到了第一波
創造性的顛覆(有時候是毀滅性的)發生在傳統的報紙和唱片媒體領域。
Netflix的崛起可能是媒體分
銷業務轉型到數位化行銷,然後拓展到媒體內容創造的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大多數其他行業
同樣面臨數位化挑戰,因為新的技術使得新進入者破壞已有的業務模式,有時候是完全顛覆。隨著
數位化革命的推進,很多傳統垂直行業的界限已經被打破,有時新的行業會被創造出來(社交網路,
網路安全等)。
中國的數字化變革飛速發展。互聯網和相關技術的進步為個人與社會交互的方式帶來了根本變化。
這些技術的進步緊隨中國上世紀
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步伐。隨著最近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建設
已經通往了每個角落,新的數字化技術已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變化。一個輝煌的例子是電商產業,
代表企業是淘寶和京東。互聯網零售需求推動的進步不僅體現在線上零售行業,也包括物流和互聯
網金融。通過智能手機、騰訊的微信把幾億人連接起來,形成了百萬個活躍的在線社團。阿里雲和
華為雲成為眾多玩家中的新的國內公有雲市場的標準。有太多的案例可以列在這裡,並且這些創新
都是在短短的幾年內開始。新的技術平台已經使得顧客比生產者或推銷商更能影響產品更新週期,
有時候會改變顛覆整個產業。由於中國與西方社會相比有些行業沒有既有信息系統,在中國由技術
創新帶來的顛覆有時會更快更廣。即便如此,在中國,創新和它們對社會的影響很不均衡:企業的
採用明顯慢於個人,三線城市比一線城市慢。
IT服務行業和數字化革命
數字化革命給
IT服務行業帶來的巨大變化。近幾年,由於雲計算系統的
IaaS PaaS以及眾多
的出現,對於企業客戶來說產品和服務已經有些過剩了。風投也投資了很多新的和有創意的初創企業。
很多開源和公共領域軟件變得很受歡迎,也形成了他們自己的生態圈。今天的企業客戶用多樣化的
IT服務行業從數年前的
IT咨詢公司開始。通過與
從AWS到阿里雲。互聯網與
IT服務集團
IT產品公司(如
Microsoft, Electronic Arts, Oracle)簽訂
成功完成了華大基因的
BGI公有雲遷移
IT服務公司一般為企業客戶做軟件產品定制、實
項目,這是國內第一個基於雲的
施、維護以及運營。今天的全球
IT服務行業巨頭是一些
究和服務平台。
西方的巨頭加上一些印度的公司。在過去的
IT服務產業已經成功的把他們的服務賣給北美的客戶及全世界。產業已經經歷了巨大發展,目
前全球收入超過
9000億美金。
IT服務需求旺盛。
IT服務行業一直是數字化變革的前線「戰士」。為幫助企業客戶過渡,然後轉型到
新的數字化經濟,數十億行代碼需要寫。在一些國家比如中國,政府通過互聯網
數字化。新一屆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也帶來了需求,以及加速類似美國的對互聯網安全的需求。
總體來說,有很多需要去做,這也讓整個
IT服務行業的前景更為廣闊。
IT服務公司依然是通過傳統的方式進行管理。一個有意思的觀察是雖然我們一直都在數字化變革中
忙碌,但是
IT服務的業務模式並沒有隨著時代變化。這個產業,從印度的全球領先者到像我們一樣
IT服務公司,仍然是傳統的按人頭收費的模式。世界上最大的
IT服務公司有
300,000萬名員工。
就像所有咨詢類型的公司,
IT服務公司仍是用彈性的人力資源還是根據業務需求變化之間提高人員
利用率做鬥爭。同時,由於技術性創新產生的工具已經把傳統的業務模式的固有障礙打破了,這讓
新的和更有效率的業務流程出現。
我們相信創新帶來的
IT服務產業的顛覆已經發生。數字化變革帶來的創新會深刻影響我們的產業。變化的
力量來源於客戶的變化。
現如今,我們發現很多新的項目是由業務部門直接投資而不
Catapult的解決方案即服務雲服務在市
CIO決定的。這些新的客戶已經表現出不同的做事方
場持續落地,銷售額快速增長,客戶高
IT服務供應商不同的需求了。對於數字化機會來說他
們有著比傳統的
IT規劃更多的選擇,他們經常也會去尋求新
的業務模式(比如解決方案即服務)。由於共享經濟成為主流,
這也驅動人才管理可能會成為另外一個會有重大變化的區域。
Gartner研究團隊最新的報告建議到
2018年企業客戶
20%的應用開發可能通過眾包方式實現。成功的
供應商肯定會很快意識到在客戶組織內發生的變化,有時必須用雙模式的方式來對新的環境做出響應。
大多數傳統企業客戶在轉型的過程中都會面臨提升
JointForce開始商用服務,接包團隊
同時提升質量這樣的困境。這反過來給
IT服務公司帶來持續
餘家,接包工程師
80,000多名,入駐企
不斷的價格壓力,這樣就必須平衡利潤和現有的員工和老闆
之間的固化的關係模式。我們看見了滿足眾包(共享經濟)的
彈性價格的混合模式出現了。技術已經使得更加彈性的勞動
力出現來滿足對價格敏感的客戶需求。這個新模式已經運作
得很好了比如
Uber和Airbnb。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
Airbnb不會替代傳統的酒店產業,但是會對整個酒店行
業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它也會自己創造需求和滿足需求。
IT服務產業和這個很類似,過剩的資源(程序員)
會活躍起來以滿足對價格敏感的中小企業需求。它需要一個平台運作實現。就像
Airbnb顛覆酒店產業,淘
寶顛覆零售行業一樣,我們看到共享經濟╱眾包概念正在成為
IT服務行業的令人激動的模式。
中軟國際在數字化革命中的戰略:
中國市場的雙輪驅動戰略。我們的客戶在調整他們的資源以實現在數字化變革的過渡和轉型。我們
發現我們現有將業務劃分為專業服務和外包服務已經不再是最佳的戰略了,因為我們企業客戶的解
決方案和外包界限已經變得模糊。事實上,我們看到我們的業務可以根據客戶╱項目類型分離出來:
那些大客戶以及我們稱為長尾的客戶。大客戶持續要求項目基礎設施管理能力,並且大多數要求線
下服務。稱為長尾的客戶是那些小的或者有時間限制的項目合同,可以通過
JointForce以線上的方
TPG和IIG就此誕生。
TPG:服務大客戶。我們傳統的客戶一半以上都被劃分在
TPG這個業務集團,因為我們之前
的戰略是大客戶戰略。這些業務我們稱為「線下」業務,因為他們需要特定的人力來完成現場
的任務。這很像我們的傳統業務,但是需要更多管理形式,同時也需要
SMAC技術能力。我
們已經證實了我們具備為客戶提供人力資源的能力,並且我們也會證明我們有為國內及全球
客戶提供世界一流技術能力的能力。
TPG包括華為業務、金融銀行業務、公共服務、大中國、
日韓、歐美以及移動業務。
JointForce服務長尾客戶。這些是小客戶或一些小的時間有限的項目。通常來說這
些客戶會價格敏感,我們的傳統成本結構不太能讓他們滿意。但是,用
JointForce,對於這些
客戶來說,有更低價格的資源可用。這些價格更低的資源可能來自於中國的低成本地區或者
JF平台上的眾包程序員。詳細可參看年報中
JointForce平台描述。
建立中軟國際技術
集團建立「創享平台
(Innovation Patch)」實現組織內分享交流學習。通過平台的知識體系,員工學習
並充分利用集團已有的成功經驗快速準確有效地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提高業務和技術能力,提升客
戶滿意度。平台同時也是集團員工交流的社交平台,員工與集團的業務專家交流學習,在集團內營
造一個創造、分享交流的氛圍。集團通過宣傳、認証、激勵等方式擴大平台在員工中的影響力,使
得平台成為員工工作、學習、交流的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未來集團會持續完善「創享平台」,並通
過平台提供的服務,不斷提升員工滿意度,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優質服務。
如同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大多數中國企業已經決定將他們的
IT系統遷移到雲上以及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
但是與美國和歐洲的企業相比,大多數中國企業還處在早期的適配應用階段。事實上,大多數中國企業在
探索哪種類型的雲系統更適合他們。是私有雲還是公有雲(或者混合結構)最終主宰中國市場的雲基礎設施
仍然是個問題。現在在公有雲市場有很多可信賴的競爭者(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青雲等)。我們認為
現在是對我們最好的時機來構建我們的雲和大數據能力幫助我們的客戶在雲和大數據方面做決策。概念驗
證的體驗中心和實驗室會快速增加我們的技術和服務的市場機會。以下是我們的計劃藍圖:
Fusion Sphere的中軟國際的雲實驗室,具備移植到各種其他雲組件的能力
Huawei HWS,PaaS中的
R-Cloud和Docker,Fusion-Insight作為分析棧,以及其他
SaaS應用)。
Fusion Insight的大數據分析
POC實驗室,面向金融、交通、製造、政府等眾多行業。
電信╱移動
開拓╱創造
CSI自己的解決方案即服務版本(緊跟
Catapult步伐)來開拓中國的雲業務。
全球化佈局
雖然在過去數年我們的業務擴展很快,但我們也看到中國國內
IT服務行業是全球
IT市場的一小部分。快速
增長的國內市場讓我們發展得足夠成熟可以去全球市場競爭,我們也看到全球市場的眾多機會。以下是我
們計劃擴張的區域:
MNC客戶一起走出中國贏得全球市場份額
與華為一起贏得全球市場機會
電信應用的解決方案軟件
華為雲實施機會
Catapult-現有雲業務在美國的增長以及開拓其他擴展的方式。
AE–在西雅圖和歐洲的匈牙利建立新的離岸提交中心。
JointForce到全球社區。我們相信總體成本增加給客戶帶來壓力,這種壓力會越來越大。這意味
著對於那些享受高毛利的全球競爭者來說感受到壓力只是個時間問題了。我們相信隨著在
業社交和眾包的增長趨勢,為整個行業提升產業效率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了。
JointForce是一個等待
IT服務買家和賣家的平台,在這裡有對所有參與者的合適的工具和生態系統。
JointForce解放號
JointForce是中軟國際在
2014年啟動的
IT服務行業的可信眾包平台。
JF開始的時候是作為內部的項目經理的
資源配置管理工具,目標在於提升我們的人員利用率。我們很快發現社會開發者很喜歡
JF,因為他們在選擇
項目上有了自由,並且為自己的工作掙得了報酬。因為大多數項目的提交是通過線上的方式,
JF允許程序
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工作。
JF的項目也讓我們的程序員在項目提交和被認可的時候有很強的成就感。平
台提供給了一個生態系統,在這里程序員可以創建他們自己的有很多指標的
JF身份認證,包括他們已經完
成的項目。
在2015年6月JF商用版本發佈:平台允許非員工成為註冊程序員,以及其他項目發佈在平台上。對
項目發佈註冊者可以利用
JF作為一個彈性的人力資源池。
JF平台允許自由職業的開發者和團隊以及
IT服務企業註冊成為接包人。
解決行業痛點。作為中國最大的
IT服務提供商之一,我們清晰地看到整個行業正在面臨的各種困境。
從自由職業的程序員(接包方)角度來說,面臨的痛點包括:
程度員對於所工作的項目類型沒有選擇權,因為大多數項目是項目經理直接安排的。
解放的解決方案:只投感興趣的項目。
ii.他們幾乎沒有動力再去做本職工作之外的工作,因為幾乎沒有途徑為他們想做的工作掙得報酬。
解放的解決方案:工作後獲得協商的報酬。
iii.那些在外接項目的程序員經常會在獲取承諾的報酬過程中遇到麻煩。
解放的解決方案:保證在項目提交並認可的關鍵點支付報酬
如果你是一個小的程序員團隊或者小的咨詢公司:
沒有足夠的項目
JF解決方案:通過
JF平台持續接項目。
ii.團隊太小無法滿足客戶的所有需求。
JF解決方案:投自己專長的項目,與
JF平台上的團隊一起合作完成整個項目。
iii.不能有效地展現自己的專長和經驗。
JF解決方案:
JF平台提供開發人員的簡歷,並會突出經驗,能力以及過去的案例和參考。
對於發包方來說:
i.很難保證全職的程序員一直都有項目;程序員利用率很低。
JF解決方案:可以通過
JF平台只僱傭自己需要的。
ii.很難招聘到有特定需求的程序員
JF解決方案:從眾多適合這項工作的程序員中選取。經常是有的程序員在之前就正好做過這
樣的項目,可以減少錯誤率和節省時間。
iii.當項目完成後對那些有特定技能的程序員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JF解決方案:為項目支付報酬,項目一旦完成就沒有其他事情了。
iv.在業務當地招聘到合適的程序員很貴,尤其是在一線城市的業務。
JF解決方案:
JF的現成的遠程綫交上付使得三線城市的程序員可以承接項目,從而大幅降低
業務費用。
很難對開發者描述項目需求。
JF解決方案:
JF平台可以為這些小的業務提供咨詢服務並分析客戶需求,幫助他們表述需求;
制定項目整體計劃。
vi.很難選到合適的程序員
JF解決方案:通過使用
JF的智能資源匹配工作,
JF的運營團隊可幫助推薦合適的開發者資源。
解放平台的出現是為了減輕行業面臨的壓力。在
SMAC的技術創新為平台的建立和運營起到了舉足
輕重的作用。通過
JF我們可以給行業提供除了傳統
IT服務提交模式之外的另外一種選擇,在這個過
程中我們為
IT服務提供了買家和賣家都滿意的服務價格。就像
Airbnb一樣,我們把共享經濟╱眾包
概念引入到
IT服務行業,事實上,延展了整個產業。
Gartner最新預測到
2018年企業應用開發的
會由眾包方式完成,超過
75%的高績效企業會在業務流程服務中使用某種形式的眾包。報告期內,
Gartner與中軟國際共同發佈了《
Internet+ITS:值得信賴的
JointForce眾包平台》的研究報告,對「解
放號」的業務模式和發展前景予以高度肯定。
截止到發稿日,
JF註冊程序員超過
80,000,註冊的需求發佈企業超過
集團定位是提供綜合性軟件與信息服務,即「端到端」的
IT服務,包括:咨詢服務、技術服務、外包服務和培訓服務。
技術服務主要涉及解決方案服務,外包服務包括
ITO、BPO、EPO等服務。集團的客戶主要分佈在具有
IT服務高成
長潛力的行業,如政府、製造、金融、電信、高科技等。客戶遍佈中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集團
300多項軟件著作權及多項專利,如為行業解決方案提供應用支撐的
SOA中間件平台產品
ResourceOne(簡稱
R1)和支持海量信息交換的軟件平台產品
新組織架構
過去多年,集團的組織劃分是根據服務客戶類型來劃分的。管理層根據業務的不同將解決方案和咨詢業務
(PSG)從外包業務
(OSG)中分離出來。這樣劃分是因為集團的客戶會各自進入到其中一個業務集團。解決方
案業務有更多的能力要求而外包業務需要更多的類似經驗以及結構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根據過去幾年技術
的迅猛變化,我們開始引入新的領先技術如移動和雲,這個業務集團我們稱之為新興業務
近期,管理層認為技術創新比過去更快(由
Gartner成為
SMAC合力驅動),新技術發展使得很多垂直行業的
主要業務模式開始改變。一些企業如
Airbnb和Uber在一夜之間就成為了行業巨人。集團的客戶也經歷了所
在行業的快速變化。過去的解決方案客戶突然間也有外包業務支持需求。集團的更傳統的外包合作夥伴也
開始有解決方案業務需求(比如華為和其它全球性銀行)。
JointForce的過程中,管理層的思路也越來清晰,可信眾包平台作為一個可替代的勞動力資源會在未
來數十年在
IT服務行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眾包並不是剛剛出現,集團看到眾包是新模式的重要部分,
這是由全球
IT服務客戶追求以更低的價格獲取更好的服務的旺盛需求推動的。然而,就像
Airbnb創造了自
己的需求,延伸發展(而不是顛覆)了住宿和酒店行業,
JointForce會滿足
IT服務業長尾市場的需求。
報告期內,為應對客戶業務和他們需求的變化,集團重新調整組織結構,形成線上業務(JointForce類型的
項目和客戶)和線下業務(需要傳統的現場解決方案和外包支撐的項目╱客戶)。我們把線上業務成為互聯
網IT服務集團,線下傳統的業務成為技術和專業服務集團。管理層堅定地認為這個雙模式的結構最適合集
團在新的數字化時代的發展。
技術和事業服務集團(
軟件平台服務
戰略和業務咨詢及信息化咨詢
行業及通用應用軟件和解決方案研發
系統集成與服務
產品工程化
Product Engineering
應用開發及管理服務
企業應用服務
業務流程外包、工程流程外包和知識流程外包
移動互聯網產品及服務
IT服務集團(
JointForce平台
雲遷移和運維服務
SaaS定制化服務
(PaaS)產品和服務
集團業務描述
TPG業務介紹
TPG是過去稱之為
OSG和大多數
PSG業務的合併。這是我們雙模式業務結構的第一個「輪子」,主要是服務
大客戶和大項目,這需要集團的成熟的項目管理技能和人力資源能力。
TPG就是我們稱之為「線下」的業務,
需要在特定地點提供特定資源。華為業務和銀行金融業務是
TPG的拳頭業務。
集團多年來堅持咨詢驅動的業務模式,以自主研發的軟件平台產品為基礎,秉承以行業為中心,以服務優
先為客戶的成功而奮鬥的理念,提供咨詢方法論與信息技術實踐相結合的端到端專業服務,培養了大批行
業專家,並與客戶建立了互利共贏的和諧商業環境,具有很高的市場感召力和客戶忠誠度,有效奠定了集
團中國解決方案領域領軍企業的地位。集團為全球客戶提供全面的、彈性的、可擴展的,高質量的
服務。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專家,集團能夠適應並滿足不斷變化的業務和技術環境。
軟件平台產品
集團目前已擁有
ResourceOne和TopLink/TSA+兩大系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平台產品,集團將
「產品即服務,服務即產品」的理念融入整個產品架構,它們是集團服務於行業信息化的利器、行業
解決方案的基礎平台,也讓集團在穩定性與多變的市場需求之間找到了平衡。集團精益求精,持續
十數年改進軟件平台產品,使產品的技術適用性、先進性不斷提升,以此來不斷推動客戶服務水平
和標準的提升。
戰略和業務咨詢及信息化咨詢
咨詢服務是集團業務價值鏈的龍頭。通過提供戰略咨詢和業務咨詢服務,幫助集團把握客戶業務本質,
掌握客戶真實需求,有效提升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實現與客戶「共成長」的業務目標。集團提供的信
息化咨詢專注於幫助客戶在業務驅動和
IT需求的互動中獲得更大的價值。集團的咨詢產品及服務都
是基於嚴格和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和框架。在業務流程、技術和外包等方面,集團在對現有環境進
行充分研究與評估的基礎上,確定優化機會,為客戶提供能夠顯著節約成本並提高生產力的戰略發
行業及通用應用軟件和解決方案研發
集團為多個行業客戶提供包括行業及通用應用軟件和解決方案的全過程服務。集團利用
ResourceOne應用支撐平台貫穿「規劃-總體設計-開發-總體集成-運維」的整個工程週期,並內
置了中軟國際的集成方法論,包括:
規劃設計時間,集團配置相應的行業顧問和合規設計師深入瞭解客戶業務需求,挖掘信息化
最佳實踐,形成能夠使用
R1平台組裝的業務構件地圖和集成業務架構。
規模化開發和測試階段,集團現場團隊成員會與客戶緊密合作,及時瞭解客戶需求變化。集
團將大量的開發和測試工作移交到
Jave和.net以及雲計算和移動等不同專業能力領域的卓越
(COE)進行。
R1平台的開發工具,在保證了統一的技術架構和質量的同時
有效提高復用度以及降低開發時間和成本。
應用集成階段,集團的實施工程師應用
ResourceOne集成方法論和健壯、可伸縮及可擴展的
平台工具,將複雜的業務應用組件分層級進行集成測試及裝配整合。
應用運維階段,集團的平台、應用軟件及解決方案已應用到全國範圍內的若干戰略行業,集
團同步在中國各重點區域完成了專業化的運維團隊的佈局。
經過多年的努力及大量項目的成功實踐,集團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行業服務能力、客戶服務能力、區
域服務能力及大項目服務能力。依托
R1平台,集團在開發和商務管理上以過程控制為主,同時遵循
質量控制體系
ISO9001、ISO20000、ISO27001與CMMI的標準要求,充分保證了服務質量和交付時間。
系統集成與服務
集團擁有豐富的服務經驗並擁有系統集成一級資質,主要提供系統集成、系統維護和系統運行三類
服務,與其它服務一起,覆蓋信息系統的整個生命週期,讓客戶在建設、運行大中型信息系統時後
產品工程化
集團為技術產品開發公司提供產品工程化服務,包括獨立的軟件供貨商及電信設備開發商等。集團
的快速交付能力能夠幫助客戶提升產品研發速度、節約研發成本,從而獲得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優
勢。集團開發的產品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網絡協議、語音識別與人機接口、電信增值
應用以及其他軟件產品。集團提供的專業化產品服務包括產品設計、開發以及質量保證與測試。
.應用開發管理服務
集團針對行業客戶需求,為特定客戶提供應用軟件開發、系統維護、系統功能優化等應用開發與管
理服務。集團的
ADM服務旨在幫助客戶實現對
IT外包開支的科學管理,使得客戶更加專注於其核心
競爭力的建設。集團擁有結構化的
ADM服務團隊,已經在大型機、客戶服務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
網等應用環境包括
Mainframe、Windows series、Linux/Unix以及
Android、Symbian、IPhone OS等在
內的多種平台。軟件方面積累了豐厚的經驗。集團能夠在集團的交付中心或者是客戶現場完成
服務的提交。
.企業應用服務
集團提供以咨詢驅動的企業應用服務,在不改變系統應用的標準功能前提下,充分考慮不同企業個
性化需求的特點,深度挖掘管理需求,提出適合其特點的應用服務解決方案,在幫助客戶提升管理
水平的同時實現對客戶業務強力支撐的目標。
集團的企業應用服務覆蓋眾多主流
ERP系統及電子商務套件,包括企業資源規劃
(ERP)系統、客戶關
(CRM),供應鏈管理
(SCM),企業應用集成
(EAI)等。集團提供的具體服務內容包括:套裝軟件(實
施、客戶定制化開發、維護和產品版本升級、商業智能
(BI)╱數據倉庫
.業務流程外包、工程流程外包和知識流程外包
集團面向日本、歐美及大中國地區市場,為金融、製造、醫藥衛生、交通和物流等眾多領域的客戶
BPO、EPO及KPO服務。集團提供多語種的
BPO、EPO和KPO服務,包括後台事務處理、共享服
務中心、數據處理、桌面排版
(DTP)、CAD、呼叫中心、商業智能和數據挖掘。
.移動互聯網產品及服務
集團是中國最早的移動應用產品設計、開發及運營商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專業移動客戶端應
用開發及適配服務提供商。集團為客戶提供實時通訊、融合通訊、移動社交、移動支付、企業移動
應用、應用商城等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產品設計、開發及運營推廣服務。
ii. IIG業務介紹
IIG是集團雙模式的另一個「輪子」。我們把
IIG業務稱為線上業務,客戶對價格比較敏感,項目最好是用彈性
資源來完成。
IIG的大多數項目會通過我們的
JointForce平台來完成。在解放平台上,來自任何一個地方的
開發者都可以自由競標並完成發佈上平台上的項目,項目發佈者可以以最低的價格選擇最合適的開發者。
同時,當有服務需求時,有週期性服務需求的項目可以發佈到平台,這樣在項目結束的時候就不再需要支
付持續的固定費用。這大大減少了傳統
IT服務模式中項目的任務之間需要長期等待的等待成本。
JointForce(解放號)
解放平台的出現是為了減輕行業面臨的壓力。
SMAC的技術創新為平台的存在和運營起到了舉足輕
重的作用。通過
JF我們可以給行業提供除了傳統
IT服務提交模式之外的另外一種選擇,在這個過程
IT服務提供了買家和賣家都滿意的服務價格。就像
Airbnb一樣,我們把共享經濟╱眾包概
IT服務行業。
.雲遷移及運維服務
在同阿里雲簽訂遷移服務合作項以來,已開展包括輕雲遷移、獨立主機遷移、系統配置、軟件配置
數據備份等涵蓋數據遷移及系統配置相關全部技術服務,客戶群體覆蓋個人使用者、專業使用者及
部分企業使用者,同時提供了使用者的代維服務等長尾服務項,未來將會配合阿里雲開放的新技術
提供更多專業技術服務,同時開拓新的合作夥伴和領域。
SaaS定制化服務
對於想要簡化
IT、推動創新、提高
IT投資回報率,並加快業務流程的客戶來說,雲計算的時代已經到
來了。集團提供的雲咨詢及定制化服務基於與中國領先的雲計算廠商華為云和阿里雲的戰略合作,
為客戶帶來世界級的安全和合規性的雲計算服務體驗。創新需求在今天已被視為標準化的需求,包
括豐富的社交體驗、移動為先的消費模式、易用的用戶接口、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實時搜索以
及經常性的和無干擾的升級。集團的定制化
SaaS解決方案結合用戶需求利用創新技術定制,這些創
新功能涉及客戶的核心業務,說明其提高了核心系統的績效。集團已經攜手阿里巴巴集團在中國多
省份的「數字互聯網城市」戰略合作中通過咨詢牽引雲業務的設計和落地。
(PaaS)產品及服務
Radar Cloud PaaS平台是集團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雲
PaaS產品,提供雲開發運行、雲集成、雲管理
服務,以及對接雲生態夥伴能力。
Radar Cloud PaaS平台是集團從業務模式創新到產品服務創新的
成果,也是集團推動政務、醫藥、交通、地產、教育等領域智慧轉型的成果。集團注重新技術、新
Radar Cloud PaaS平台將以雲計算模式和雲計算技術為著力點,加強集團開拓雲端業務的能
力積極推動客戶向智能型轉變。
ETC培訓業務
集團的卓越培訓中心
(ETC)是中國教育部認證的大學生計算機實習培訓基地,是世界知名的中高端
技術培訓品牌。通過與高校合作計算機或相關專業在校學生提供基於崗位的項目實戰訓練。迄今已
在北京、天津、大連、長沙、無錫、重慶、南京、西安、沈陽等地投資建成培訓中心。
3.縱向行業
本集團在下列行業具有高知名度:
i.政府與大型企業
作為電子政務的先導者,多年來,集團依托深厚的行業經驗和對客戶需求的本質把握,以
ResourceOne為基礎平台,
依靠自身強大的研發能力,先後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以總集成商身份在金審、金質、金保、金農、
金宏和金卡等多個國家金字號系列工程中取得突出成績,
ResourceOne亦被
CCID評定為中國電子政務應用支撐平
台產品第一品牌,確立了在電子政務領域的全面領先地位。據
IDC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集團連續多年在政府行業解
決方案市場總體排名保持前三位。通過與阿里雲合作,實現在政務雲領域的突破,並成為國內政務雲服務領先供貨商。
ii.製造與流通業(煙草)
基於集團對製造與流通行業業務的深入理解和多年的行業積累,結合專業
IT經驗,以及全國佈局的服務能力,集
團多年在製造與流通行業精耕細作,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如生產執行系統
(MES)、物流運作管理系統
等,為客戶提供成熟的從底層自動化系統到頂層決策支持系統,從工廠應用到集團管控,從管、理咨詢到、
到系統開發、
IT運維的「端到端」服務,佔據了領先地位。業務覆蓋煙草、機械設備製造汽車、鋼鐵、醫藥、印刷等
領域。其中,作為煙草行業信息服務戰略合作夥伴,具備把握趨勢、信息領先和能力全面等核心優勢,參與建立
行業應用標準,實現
100%覆蓋中國香煙品牌
100強,並作為行業平台整合各家應用服務;
MES業務規模,市場領先;
通過行業大數據項目,進一步實現大數據能力提升與積累並應用到更多行業。
iii.金融與銀行業
依托專業化的服務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支付類平台產品
TopLink,集團為金融與銀行業客戶提供以安全、支付為
核心的個性化金融服務。多年來,集團為包括五大國有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眾多股份制商業銀行
,各城市商業銀
行以及外資在華金融機構等重點客戶提供行業解決方案、系統集成服務以及相關的高端服務積累了豐富的行業應
用經驗,實現了「三個全國第一」-全國第一個銀行卡跨行支付網絡系統、全國第一個「金融
IC卡支付清算系統和全
國第一個電子商務網上支付結算系統,其中,電子轉賬與零售銀行業務應用系統
,被評為全國火炬計劃十五週年優
秀項目。據
IDC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銀行業解決方案的支付與清算市場公司連續多年排名前五位;
2010年銀行
卡系統市場排名第一。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業務咨詢、解決方案能力方面的能力,取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iv.保險證券業
基於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金融行業經驗,集團已經擁有眾多重量級的保險證券行業客戶,在實際的服務中獲
得客戶高度認可,在保險核心業務運營、保險管道管理及營銷支持、保險後台管理、保險商務智慧
(BI)、保險╱證
券內容及知識管理等高端領域建立了技術優勢,尤其是商業智慧方面優勢明顯。深入保險證券的核心業務和高端
業務,成為重要的市場參與者,幫助保險證券行業的客戶贏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v.電信行業
集團是中國最早的無線互聯網平台設計、開發及運營服務商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專業手機客戶端應用開發
及適配服務提供商。作為中國電信運營商、通訊設備製造商及海內外終端廠商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集團為電信行
業客戶提供移動支付、移動實時通訊、移動小區、企業微博、移動應用商城、一鍵通(手機對講)、嵌入式瀏覽器、
移動廣告平台等增值業務產品設計開發及運營推廣服務。通過中移動飛信產品建設奠定基礎,助力中移動融合通
vi.公共服務業
經過多年的專業積累,集團在公共交通、軌道交通、機場管理等泛交通領域的解決方案市場佔據領先地位建立了
三個「全國第一個系統」-全國第一個城市交通「」支付清算系統、全國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一票換乘支付系
統和全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售檢票
(AFC)系統。集團為交通行業的客戶提供、自動售檢票系統
(AFC)、自動售檢票清算中心
(ACC)、智能交通、機場運營管理系統等解決方案及專業應用集成和運維等服務。其
中類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佔有率第一,已推廣至近
30個城市,上線系統發卡量超過一億張,項目經過巨大
的客流量的考驗。移動運營商支付業務優勢明顯,並通過與戰略夥伴合作,將移動支付業務成功拓展到海外市場。
vii.電力和能源
集團憑借多年來在集團管控、
ERP、供應鏈管理、管理服務等領域的積累,針對目前電力、石油等能源行業企業
加強宏觀管理、加深集團管控的整體要求,逐步切入了能源行業的部分核心業務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在能源行業,
集團秉承「提升客戶價值」的理念,聯合相關合作夥伴,與發電、電網、油田等細分行業的
5家重要企業形成了合作
關係,涉及行業專屬解決方案、集團專項管理、管理服務解決方案等多個領域。
集團憑借「端到端」的服務能力,不斷深入把握宏觀經濟對行業的整體要求,並憑借專業化的團隊和卓越的運營體
系支撐,形成對能源行業客戶的體系化支撐。在電力營銷、物資運監領域的能力得到客戶認可,市場地位穩固。
viii.高科技行業
集團高科技行業客戶包括歐美、日韓及大中國客戶,提供全方位、貼身服務,遍佈全球的提交中心實現了流水線
的標準化提交。據
IDC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集團在中國離岸外包整體市場排名前三位,在歐美細分市場排名前兩位。
IAOP(外包專業化國際聯合會)評為「全球外包
100強」稱號。集團的主要客戶包括華為、微軟、
集團是微軟在中國第一家「全球首席供貨商
(Global Premier Vender)」和微軟全球最有價值供貨商,是微軟在中國的
MCS(微軟咨詢服務)的優選供貨商,也獲得
COPC (Customer Operations Performance Center)認證。同時,集團的
Catapult是微軟
32個解決方案供應商
(NSP)之一,業務專家覆蓋微軟全線產品。在
Catapult獲得了
軟金牌能力和
2項銀牌能力,並獲得了包括
20個最有潛力的
Azure解決方案供應商在內的多個獎項。
Catapult是專注
微軟解決方案的優秀咨詢服務提供商,進一步加強了集團與微軟的戰略合作,同時提升了集團雲服務能力,並為
微軟全球客戶提供服務。
IV)業務發展史
2000年2月,註冊成立,總部設立在北京。主要業務是為政府客戶提供系統集成及定制化軟件開發服務。同年,推
出自主知識產權應用支撐平台
ResourceOneV1.0。
2002年,中軟國際囊獲了中國前
5大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大連、哈爾濱、北京、廣州)的電子政務建設項目,並
陸續承建了審計署、交通運輸部、農業部、民政部、建設部等部委的辦公自動化項目。
2003年,集團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在資本平台支撐下,集團確立了自身增長和收購兼併並重的新發展
模式,實現了從業績和規模的迅猛增長。服務行業從政府拓展到政府主導的大型製造業,並逐步實現了從傳統的
軟硬件分銷和集成商向解決方案供貨商的轉型。同時,堅持自主研發,
ResourceOne升級至基於
並成功推廣至多個垂直行業。
2004年,收購中軟總公司計算機培訓中心,集團業務進入
IT培訓領域。
2005年,集團緊跟時代步伐,大舉進入
IT外包領域,成功收購整合中軟資源信息科技公司,與微軟公司
(Microsoft)
等國際一流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美國建立前端公司。後續收購創智國際軟件公司,將
ITO業務拓展至日
本市場。借助蓬勃發展的
ITO業務,集團從中國本土市場邁向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2007年,完成對和勤環球資源公司的收購整合,將服務行業拓展到金融、交通等重要領域,並增加了專業
務憑借全面發展的技術優勢及行業地位,成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IBM)SOA頂級合作夥伴,共同建設中軟國際
創新中心。公司卓越培訓中心
(ETC)在北京、長沙、大連、無錫、重慶、廈門、天津、南京等城市投資建成
平米不等的實訓基地,年培訓能力達到上萬人次。
2008年,集團成功轉香港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
HKSE.354)。
2010年,漢普管理咨詢公司的加盟,大幅強化了公司前端咨詢能力。至此,集團包含
IT咨詢、技術服務、外包服
務和培訓於一體的「端到端」佈局已初步完成。同年,通過收購掌中無限公司進軍電信與移動互聯行業。
2011年,集團引入弘毅投資為戰略投資者,雙方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集團作為平台型企業進行信息服務業行業的
整合,使集團成為具有高速成長性的信息技術服務領域的世界級領先企業。同年,集團萬人基地落戶西安高新區
軟件新城。
2012年,與華為組建的合資公司正式掛牌,合資公司已進入實質運作階段,業績呈現穩步增長態勢,華為業務市
場份額高於其他供貨商,合資公司效應已初步顯現。同年,集團通過收購某國家電網電力信息服務公司,進軍電
2013年,收購美國一家針對微軟產品和技術提供咨詢服務的公司
Catapult,增強集團在雲計算、移動、社交等新
技術領域的
IT服務能力,提升雲集成高端服務能力,並為全面拓展全球市場奠定良好基礎,進一步加強與微軟的
戰略合作。與阿里雲的合作進一步深入,成為由阿里雲發起成立的全國首個雲計算產業聯盟-雲栖聯盟召集單位
與阿里雲一起主持工作,推動雲計算相關產業發展,並簽約浙江省政務雲示範試點項目,實現了電子政務國產化
雲解決方案方向的落地。
2014年,集團的華為業務快速增長,與華為合資公司成立兩週年之際,在「交付能力、服務目錄、行業佈局和全球
提交」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公司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華為企業業務金牌代理,與華為合作由第
一階段贏得「雙方互信」,開始步入第二個階段「借勢華為快速提升」。戰略注資硅谷初創公司基金,投資一家專注
於「商業即服務」
(CaaS)的美國頂級
SaaS服務商。與華為、阿里雲戰略合作進一步深化,成為唯一具備阿里雲生態
下的全方位能力雲服務商」在麗水、貴州政務雲項目獲得客戶認可。中標中移動飛信、融合通信、
139郵箱等項目,
成為中移動多個業務核心供貨商。
2015年是集團業務的轉折點。隨著進入「數字化時代」,集團開始根據線上和線下
IT服務重組業務。
JointForce,集
IT服務眾包平台在
2014年底啟動,在
2015年正式進入市場,這是集團線上
IT服務的新模式,新的集團被
IIG(互聯網
IT服務集團)。傳統的
IT服務業務由我們的
TPG(技術和專業服務集團)提供服務。
Catapult的解決方
案即服務進入市場並真正開始轉型進入雲和數字化世界。截止到
2015年底,集團員工總數達到
31,504人,業務擴
展到中美、南美、英國、印度、非洲、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並在包括中國大陸、香港、美國、日本、歐洲等全球
30多個城市設立了分公司或辦事處,形成了全球化的提交能力。
V)競爭格局及競爭優勢
1.具有競爭力的行業經驗
集團在咨詢和技術服務及外包服務方面有多年的經驗積累,在政府與製造、金融、電信、高科技等對
務依賴較高的主要行業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形成五十餘個標準化的行業解決方案,有
300個軟件著作權和
多項專利,奠定了我們在行業領域的優勢地位。
2.端到端的服務模式
集團覆蓋咨詢、技術服務、外包服務和培訓於一體的「端到端」業務佈局為公司持續穩定的業務增長奠定基礎。
基於豐富的行業經驗和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集團為客戶提供高質量服務。集團同時為客戶提供外包
服務,針對同一客戶實現不同服務的交叉銷售,提高客戶黏度。
3.良好的全球提交能力
集團具備良好的全球服務能力,在中國、美國、日本等不同地域實現業務提交的快速響應。集團充分利用
國外客戶的行業經驗,實現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拓展;同時幫助海外客戶進入中國市場。增加中外市場的互
動提高簽約成功率,提升行業服務能力,進一步鞏固與客戶的關係,實現了與多個客戶的戰略級合作。
4.創新的技術優勢
R1平台產品得益於多年行業信息化實踐經驗,融合
CMMI、ISO9000、RUP、敏捷開發等理論,採用
SOA架構和雲計算應用支撐技術(包括
PaaS、SaaS),是行業管理者面對複雜的管理對像時,進行業務應用
IT系統擴展的絕佳工具。
R1平台具備三層能力:第一層是完整平台化集成整合中間件構成的架構能力,
R1項目管理方法及工具,第三層是
R1BizFoundation所代表的快速開發能力。通過這三層能力實現
構件化,有力支持復用、降低開發成本,同時積累了
R1已在雲計算方面取得有效進展,通過與阿里雲合作共同開發
PaaS平台,雙方通力合作把
R1系列產品(包
括FramePortal、SOA套件、
BizFoundation)移植到阿里雲系統,並提供基於
Java的開發服務和基於雲的
作為業內應用最廣泛的支撐平台之一,
R1在政府、製造業等多個領域和行業擁有廣泛應用和大量成功案例
多個國家級和行業級項目的成功實施證明,在
R1平台上進行總體咨詢╱設計、分別開發、總體集成能夠保
證整個大型工程的成功。
5.優秀、穩定的員工隊伍及強壯的人才供應平台
日,公司擁有員工總數
31,504人,主要分佈在中國大陸、香港、日本、美國、英國等
地區。其中項目經理、高級技術人員與咨詢顧問佔到技術類員工的
1/10,這些人員具備突出的
IT技能、豐
富的管理經驗、深入的行業知識,且大部分在企業任職時間超過五年,充分認同公司的企業文化。同時為
保持公司核心人員的穩定,我們制定了清晰的人才晉陞、激勵及培養機制。
6.共贏的戰略合作
集團與一系列世界級戰略合作夥伴形成投資、業務等全方位合作關係,分享客戶資源,實現共贏。
集團與華為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打造立足中國、服務全球的業務流程和
IT外包服務公司。
VI)近期發展
JointForce (JF) –互聯網眾包平台進展
報告期內,「解放號」(JointForce平台)自
6月19日正式啟動商用服務後,業務發展迅猛,已成為中國行業內
IT服務眾包平台。「解放號」註冊用戶增長迅速,接包團隊
800余家,接包工程師
80,000多名,入駐企
6,000家,發包額超過
1億元,交易金額是發包額的
30%左右。「解放號」將中軟國際十多年來在軟件
服務領域積累的經驗融於平台產品和服務中,為客戶提供基於雲的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
報告期內,「解放號」的網站和手機
App經歷數次改版,信息呈現更加豐富,用戶體驗大幅提高。通過提高
接包工程師、團隊和企業的註冊、投標門檻和審核力度,大幅提升了投標資源的質量;通過與上海交通大
學進行眾包軟件開發技術前沿合作,升級選標工作環境和智能化推薦算法,幫助企業加速選中合適的接包
方。針對平台核心交易流程進行了持續地改進,使之更加符合企業的實際管理流程,通過增加在線簽約助手、
合同模板定制、紙質合同、個人代支付等一系列配套功能,大大提高線上簽約的效率和成功率。報告期內,
「解放號」大力倡導互聯網線上交付新模式,推出線上溝通協作工作環境,將項目管理工作和在線音視頻會議、
代碼質量檢測服務、代碼托管進行整合,幫助客戶高效協同和透明管理,確保項目風險可控、信息留痕和
成功交付。「解放號」增加了眾測服務,為企業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驗收測試、安全測試、性能測試等專
項測試服務。「解放號」設計了基於微信企業號的互聯網
+加速器」產品服務,助力成長型中小企業管理改進
+轉型升級。
在市場營銷方面,「解放號」在上海、成都、廣州、西安、深圳、大連、武漢等全國軟件重點區域建立了「解
放號」的區域分中心和專業團隊,各地的業務開拓工作初有成效。報告期內,「解放號」亮相軟博會、服博會、
華為雲計算大會、阿里云云棲大會等數十個有影響力的會議,獲得了業內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際著
名IT顧問與咨詢公司
Gartner與中軟國際共同發佈了《
Internet+ITS:值得信賴的
JointForce眾包平台》的研究
報告,對「解放號」的業務模式和發展前景予以高度肯定。
華為:報告期內,業務的規模和業務佈局都實現新的突破。在華為基礎網絡業務中占據絕對優勢。消費者
業務規模同比翻番,業務佈局良好。在華為
2012實驗室業務中,向下一代核心技術領域縱深發展。在雲計
算和大數據兩個戰略方向形成深度合作,形成雲管理和雲中間件的聯合解決方案(在政府方向開展試點落地)。
成為金融系統部大數據聯盟核心夥伴,並在多個銀行啟動項目合作,參與國內某大銀行的金融風控門戶的
開發。在軟件與服務外包業務中,移動支付領域技術保持領先,也是唯一的
DSV供應商,已在全球多個國
家成功交付。報告期內,與華為一起為巴基斯坦、毛里求斯、加納、剛果、坦桑尼亞、緬甸等國家提供移
動支付解決方案。在一些國家比如緬甸,集團給客戶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設計、實施
和運營維護。
作為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金牌代理,在大企業和金融方向共同拓展市場並取得進展,重點目標項目成功入圍。
順利成為華為
CSP三鑽認證服務商。
華為雲:配合華為的公有雲戰略,與華為全面展開合作
,成功中標總署海關桌面雲項目。在雲計算方向,
RCloud PaaS平台通過了測試獲得
Huawei Ready認證,形成雲管理和雲中間件的聯合解決方案。與華為深
度合作企業雲盤
OneBox解決方案,在技術研發、市場推廣、方案交付全方位對接。未來將攜手華為企業雲
在智慧城市、行業客戶、政務客戶等領域不斷推出雲計算聯合解決方案,迎接新的市場機遇。
在大數據方向,作為華為金融大數據聯盟重要成員,致力於共同繁榮金融行業大數據生態系統。為能源、
金融、製造行業企業客戶提供端到端大數據解決方案,形成了物聯網設備健康狀態監測、海量歷史數據查詢、
商品推薦、精準營銷等大數據應用解決方案。物聯網方向推出工業
4.0聯合解決方案,並在
2015年華為
大會發佈。
雲遷移:報告期內,互聯網
IT服務集團的雲業務與阿里雲合作,遷移國內第一個最大的基因測試雲服務平BGI
在線到阿里雲上。
BGI在線是一個計算平台,包括基因數據存儲,自動化分析,數據轉化,生物-信息
開發,以及共享服務。技術架構先進且設計複雜。成功將
BGI在線從亞馬遜的
AWS遷移到阿里雲,這兩個當
今世界最有意義的雲平台,證明了團隊的能力。
2015年正式上線。
製造╱煙草:報告期內,流通(煙草)業務採取行動,通過關鍵項目加快向數字化轉型,並取得了成功:
1、通過社區服務平台,設計和實現了地市煙草公司與零售戶、消費者互動的微信營銷平台,在安徽、
浙江、遼寧等省實現落地;形成了煙草零售業互聯網
+服務的模式,
2016年將加大該模式的推廣。
2、成功中標「煙草行業統一平台基礎環境升級改造項目總集成」和「煙草行業安全運維一體化管控系統」
項目。項目金額超過
5000萬,為集團帶來建設煙草
IT應用和運營平台雲基礎設施機會。運用分佈式
分析及多元數據和一系列標準的安全協議做支撐,集團能夠為煙草行業實施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加強數據應用和數據分析投入,形成專業大數據團隊,實施了「雲南煙草捲煙需求預測系統」、
「雲南煙草指揮決策」等系統。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集團引入華為的
Fusion Insight以及其他的開源
Hadoop系統。此外,集團創建了「中國煙草捲煙銷售公司訂單模型分析」,並用作運營分析。集團實
1500萬元的數據服務類收入。
在工業製造方面,集團榮獲了多個獎項,入選國家工業及信息化產業部
2015年工業品牌培育示範企業。
公共事業(交通):交通業務在
2015年取得了驕人業績。軌道交通清分清算業務,中標
2015年度國內的全部
四個招標項目,市場份額繼續保持領先位置。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業務取得突破,連續中標蘭州、青島、
成都、長春等城市項目。工程提交按期順利完成成都、青島、南昌地鐵清分中心項目,地鐵線路自動售檢
票項目順利開通了上海迪斯尼等線項目。其中上海市軌道交通
11號線北段二期工程項目榮獲「
2015年度全
國市政金盃示範工程」獎。同時,成都、南昌地鐵項目組多次獲業主單位嘉獎。
審計:報告期內,繼續保持在審計行業的絕對領先位勢。全程參與金審三期工程署本級及地方可研的編制
工作,此報告包括金審三期詳細的實施計劃。成功實施天津審計署的快速響應軟件解決方案,此模式成為
國內其他審計單位的參照標準。在
2016年,團隊會持續建設大數據中心,將雲和移動融入到審計解決方案中。
金融與銀行業:報告期內,金融與銀行業務持續創新,推進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和大數據分析領域業務。
金融和銀行團隊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和系統集成平台幫助銀行和金融機構全面認識到他們的商業模式並實現
他們的增長潛力。集團持續保持在銀行卡、信貸融資、支付清算(核心業務)的市場領先地位。此外,金融
與銀行團隊增加了線上收單、移動支付、
HCE、ApplePay、信貸工廠、消費金融、統一支付平台等創新產
品服務,在多家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集團財務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進行了成功實施。金融供應鏈業務
成功進行了跨行業拓展,為能源、冶金、大型連鎖超市、商貿城等多家客戶實施了項目。金融大數據部門,
與國際知名企業進行了戰略合作,針對金融業務場景進行架構設計和概念驗證,在成熟平台上開發大數據
應用,為數家國有大型銀行實現了客戶畫像、精準營銷、風險偵測、信用評分等主題應用。風控業務方向,
業務線繼續保持反欺詐產品的市場領先,為多家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信社、民營銀行構築企業級風控
平台,同時研發了徵信大數據評分體系,結合消費金融、信貸工廠、信用卡系統等產品,有效提升了客戶
信貸審核的準確度,降低了風險。在某家國有大型銀行推行了全流程風控管理平台,整合了在線徵信審批、
客戶行為分析、全渠道反欺詐、一體化催收等風控環節。
集團與一家全球銀行客戶一起重新設計其
IT支撐基礎設施。技術創新帶來的績效壓力迫使客戶更新和轉型
其遺留系統的業務模式。依靠強有力的能力以及在全球範圍有競爭力的價格優勢,集團定位幫助客戶轉型。
三年來,團隊堅持不懈地努力,在能力和質量方面都贏得了客戶信任。報告期內,集團在這個項目的收入
超過一億人民幣。
保險證券業:報告期內,進一步擴大保險、中國人民保險等重大客戶份額,在保險精算師協會等新
客戶上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在保險核心業務、應用基礎架構規劃、人力外包及互聯網營銷領域,
為客戶提供高效的貼身服務,積累了大量的行業經驗。中標為某大保險客戶開發統一客戶共享平台項目。
此外,保險團隊與客戶一起拓展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創新技術前瞻應用等新業務領域,進一步加深了
與客戶在壽險核心業務領域、數據分析、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合作。通過集團的專家團隊幫助某一重要客戶
開始構建大數據分析引擎。中國結算上海分公司的
2015年開發維護項目,有力支持了中國證券領域的業務
創新;拓展華泰證券、中山證券等證券行業大客戶。
& Catapult:報告期內,不同業務模式的創新帶來了更多的業務機會。為了更好地服務歐美客戶,
集團在歐洲布達佩斯建立了第一個大數據、移動中心。集團的微軟團隊持續加深微軟的關係,贏得了更多
當地業務,成為中國微軟最大的本地化服務提供商。
Catapult:報告期內,
Catapult的解決方案即服務在市場持續落地。員工門戶解決方案
Fuse,贏得了銷售
的快速增長及客戶的高度認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實施
Fuse後,客戶的員工招聘實現了
4倍的增長。
Fuse持續受到微軟不同級別管理層的表揚,並成為高層合作夥伴會議的優秀的合作夥伴解決方案案例。最
Fuse為AWS TestDrive開發了版本,讓產品很容易在
AWS存儲環境下展示。
Catapult也開發了一個命名
為Launch的業務流程自動化平台。這個解決方案實現普通的和日常的
IT任務自動化,為
IT節約時間,而用在
更加有戰略意義的活動上,避免混亂和和減少員工負擔。平台上第一個可用的解決方案用於快速增加入職
員工和移除離職員工,以及改變員工對系統的訪問。
Catapult在保持與微軟的緊密關係時也開始擴展他們
的市場渠道。在
Catapult開始於雲市場領先的
AWS及工作流自動化領先的
Nintex合作。這些市場渠
Catapult的戰略方向緊密結合,為市場開拓提供了大量機會。
在2015年,
Catapult獲得微軟
11項金牌和
2項銀牌能力,贏得了很多獎項包括福布斯最吸引美國人的前
20個最有潛力的
Azure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
Glassdoor最佳中小企業僱主企業。
大中華及日韓:報告期內,騰訊服務團隊強化業務合作界面,提升服務能力,在相關服務領域建設能力中心,
提升服務效率,開展深度合作。在阿里成功中標服務大框架成為戰略供應商後,積極推動集團解放平台的
深化合作,實現服務多元化,拉通解放平台海量資源之間的互動,快速響應需求。跟隨中國互聯網金融發
展的契機,深度合作平安集團,以傳統金融為基礎支持,發展互聯網金融模式。在物流大數據爆發式增長
的時期,公司主抓新技術發展,積極響應順豐客戶在物流大數據方向的需求,積累行業領先能力。公司以
標籤化互聯網金融、金融大數據、物流大數據、終端等服務能力方向,持續聚焦服務戰略客戶,積極面對
新挑戰,以貼身服務能力為價值客戶提供高附加值服務,實現與客戶共成長。
日韓:報告期內,在金融業務方向拓展了新的業務類型和新客戶,與客戶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發展新的
銀行業務。物流行業信息處理取得快速增長。在財務
BPO方向,通過改進與優化業務流程,不斷提升業務
質量,獲得客戶好評。
移動和大融合通信:報告期內,續簽實施飛信無線產品的技術支撐合同以及
RCS融合通信產品的開發工作,
進一步鞏固了集團在中國移動核心業務和
4G融合通信戰略的地位。中國移動的融合通信戰略,作為中國移
動面向未來基礎通信方式的升級,將全面支持
4G時代多樣化的基礎通信業務需求,並且在場景通信、增值
通信、開放平台、社交通信等方面不斷進行價值挖掘。報告期內,公司實施中國移動融合通信項目,成為
中國移動此項目的核心戰略夥伴。集團將持續在以上領域積極與中國移動合作。
139郵箱:報告期內,公司已成功續簽中國移動
139郵箱手機客戶端業務運營支撐項目,
139郵箱業務作為
中國移動用戶量排名第一陣營的互聯網業務,已經成為眾多用戶的首選郵箱。未來,中國移動
務將成為中國移動融合通信務服的重要組成部分。
統一支付:報告期內,成功簽約並實施中國移動統一支付平台三期項目,統一支付平台是中國移動為了降
低渠道運營和酬金成本,提供的多渠道繳費業務的平台
,該項目主要圍繞中國移動有價卡充值、物聯網充值、
飛信充值、流量充值、第三方支付充值、融合支付等方面建設。未來,統一支付與融合通信的結合將會讓
支付和結算業務效率提高。
互聯網金融業務:報告期內,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勢頭。銷售與提交雙雙突破歷史最好水平。集團與
中國電信天翼電子商務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其最大的服務提供商之一。
(ETC)業務:報告期內,新簽深度合作院校
5所(累計共
73所),其中共建專業
1所(累計共
54所);榮獲
中國服務外包網「
2015第二屆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及服務機構最佳實踐五強」。
於2015年度,本集團業務持續穩健增長,收入同比增長達到
15.8%,服務性收入同比增長達到
16.5%,本集團擁有人應佔
溢利同比增長
40.0%,每股收益同比增長
31.1%,用於經營業務之現金淨額由去年的人民幣
74,796千元增長至報告期內人
259,561千元。
二零一四年增長率
人民幣千元
二零一五年
人民幣千元
4,429,202 15.8%
服務性收入
4,147,015 16.5%
本集團擁有人應佔溢利
200,038 40.0%
每股收益(分)
10.72 31.1%
用於經營業務之現金流淨額
74,796 247.0%
主要運營數據
二零一五年二零一四年同期增長
人民幣千元人民幣千元(減少)
5,129,111 4,429,202 15.8%
服務性收入
4,831,722 4,147,015 16.5%
(3,605,903) (3,080,046) 17.1%
1,523,208 1,349,156 12.9%
46,259 60,492 (23.5%)
其他收益及虧損
(17,625) (1,304) 1,251.6%
銷售及分銷成本
(178,581) (219,789) (18.7%)
(744,516) (664,752) 12.0%
研發成本支出
(78,066) (64,161) 21.7%
(62,055) (27,103) 129.0%
(91,961) (80,676) 14.0%
應佔聯營公司業績
1,907 1,429 33.4%
出售可供出售投資之收益
– 27,568 (100.0%)
處置子公司收益
111,724 – N/A
衍生金融工具之公平值收益
(1,074) 1,074 (200.0%)
收購一間附屬公司之或然代價的
公平值變動產生之收益
3,283 (310) N/A
EBIT 512,503 381,624 34.3%
(92,509) (84,385) 9.6%
除稅前溢利
419,994 297,239 41.3%
(87,010) (42,183) 106.3%
332,984 255,056 30.6%
本集團擁有人應佔溢利
280,056 200,038 40.0%
每股收益(分)
14.05 10.72 31.1%
二零一五年,本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的基礎上將其中非經營因素和一次性損益影響的數字剔除,計算出調整後本公司擁
有人應佔溢利為人民幣
251,283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189,954千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32.3%;以下是調整明細:
本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
處置子公司收益
出售可供出售投資之收益
處置子公司收益相關所得稅
以前年度有關出售可供出售
投資之呆賬撥備
衍生金融工具之公平值收益
收購一間附屬公司之或然代價的
公平值變動產生之收益
美元貸款相關之匯兌損失
調整後本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
*已減去非控股權益之影響。
二零一五年
人民幣千元
二零一四年
人民幣千元
N/A(100.0%)
N/A(19.3%)
(1,159.0%)
二零一五年,本集團各業務集團的收入、服務性收入與業績的增長情況如下表:
收入服務性收入業績
二零一四年增長率
二零一四年增長率
二零一四年增長率
人民幣千元
人民幣千元
人民幣千元
技術與專業服務集團
3,237,830 16.8%
3,049,725 17.3%
246,551 22.0%
1,191,372 13.2%
1,097,290 14.2%
97,645 31.7%
344,196 24.8%
二零一五年二零一五年二零一五年
人民幣千元人民幣千元人民幣千元
3,780,692 3,578,708 300,814
1,348,419 1,253,014 128,574
5,129,111 4,429,202 15.8% 4,831,722 4,147,015 16.5% 429,388
面對當今互聯網化,以及雲計算、大數據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2015年度,公司建立了綫下與綫上互動的業務結構,成立
了專注於綫上
IIG和專注於綫下
TPG。其中,
IIG以「解放號」(JointForce)為核心,並針對政府、製造等典
型的長尾市場,以互聯網組織方式構建核心競爭力,重點滿足中小型客戶和個人的
IT服務需求,實現價格優惠,時間和質
量有保證的
2015年我們將培訓業務也入
TPG業務則聚焦大客戶和大行業,深耕金融、電信、互聯網、交通、
能源等重點行業,持續開拓全球市場,為客戶提供全鏈條、高質量、高效率、高安全性、具有綜合優勢和行業特色的技
分部服務性收入方面,技術與專業服務集團的服務性收入上升
17.3%,互聯網
ITS集團的服務性收入上升
14.2%。在互聯
網IT服務集團方面,由於來自政府和製造行業的業務穩定增長,解放平台業務開始發力,同時培訓業務發展勢頭良好,故
使得互聯網
IT服務集團服務收入較去年錄得
13.2%的增長;而在技術與專業服務集團,華為業務收入的大幅增長,為技術
與專業服務集團的增長貢獻了主要力量。
分部業績方面,互聯網
IT服務集團業績同比上升
31.7%,大大高於收入
13.2%和服務性收入
14.2%的增幅,主要是由於「解放」
平台的上綫運營,大幅提高了人員利用率,節省了項目提交成本,從而對互聯網
IT服務集團的利潤率的提升做出重要貢獻。
技術與專業服務集團的業績增幅
22.0%,高於收入
16.8%和服務性收入
17.3%,主要原因是由於報告期內聚焦大客戶和大
行業的綫下
IT業務,所需要的市場拓展之銷售費用進一步降低,因此技術與專業服務集團的整體利潤率水平穩步提升。
集團相信,隨著解放平台業務規模的提升和全面推廣,雲計算、大數據等高利潤率業務收入規模的持續增加,將為本集
團整體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和業績利潤率的提升提供動力。
本集團自二零零三年創業板上市以來,收入和服務性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從二零零三年到二零一五年,收入的複合
增長率達到
33.1%,服務性收入的複合增長率達到
44.6%,具體請見下圖:
974,,200A06A09A12A15A65.1%63.6%38.6%12.7%31.2%24.5%16.7%14.2%12.7%7.8%4.3%5.8%6.4%
軟硬件銷售收入
服務收入增長率:44.6%
軟硬件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比
本集團的客戶包括總部位於大中華區、歐美和日本的大型企業。在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尤其是在政府與製造、金融與
銀行、電信、高科技等主流行業中具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二零一五年,前五大客戶的服務性收入佔本集團總服務性收入
為52.7%,來自前十大客戶的服務性收入佔本集團總服務性收入的
二零一五年活躍客戶數為
1,662個。本集團二零一五年服務性收入大於人民幣
600萬以上的大客戶有
79個,新加入的年收
600萬的客戶包括一家物流行業龍頭企業,一家移動通信領域巨頭企業以及數家央企。
本集團之業務主要集中在大中華區。二零一五年,本集團繼續將大中華區市場作為重要開拓領域,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
和大中華區蘊藏的巨大市場潛力也將為本集團帶來長期的增長機遇。此外,集團也通過美國子公司-微軟雲集成服務商
Catapult繼續拓展海外市場。
截止到二零一五年底,本集團員工總數達到
31,504人(截止到二零一四年底本集團員工總數為
25,856人),較二零一四年
截止二零一五年底,技術人員達到
29,753人,佔本集團員工總數的
94.4%,其中包括項目經理和諮詢顧問級骨幹員工達
到8,897人,佔本集團技術人員總數的
本集團自二零零三年創業板上市以來,人員規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具體請見下圖:
05A08A12A13A54,914,,31,,946
本集團之員工
下表是本集團二零一五年和二零一四年的綜合全面收益表:
二零一五年
人民幣千元
佔服務性收入
二零一四年
人民幣千元
佔服務性收入
服務性收入
(3,605,903) (70.3%) (74.6%)
4,429,(3,080,046) (69.5%) (74.3%)
1,523,208 29.7% 31.5% 1,349,156 30.5% 32.5%
46,259 0.9% 1.0% 60,492 1.4% 1.5%
其他收益及虧損
(17,625) (0.3%) (0.4%) (1,304) (0.03%) (0.03%)
銷售及分銷成本
(178,581) (3.5%) (3.7%) (219,789) (5.0%) (5.3%)
(744,516) (14.5%) (15.4%) (664,752) (15.0%) (16.0%)
研發成本支出
(78,066) (1.5%) (1.6%) (64,161) (1.4%) (1.5%)
(62,055) (1.2%) (1.3%) (27,103) (0.6%) (0.7%)
(91,961) (1.8%) (1.9%) (80,676) (1.8%) (1.9%)
(92,509) (1.8%) (1.9%) (84,385) (1.9%) (2.0%)
應佔聯營公司業績
1,907 0.04% 0.04% 1,429 0.03% 0.03%
出售可供出售投資之收益
– – – 27,568 0.6% 0.7%
處置子公司收益
111,724 2.2% 2.3% – – –
衍生金融工具之公平值收益
(1,074) (0.02%) (0.02%) 1,074 0.02% 0.03%
收購一間附屬公司之或然代價的
公平值變動產生之收益
3,283 0.06% 0.07% (310) (0.007%) (0.007%)
除稅前溢利
419,994 8.2% 8.7% 297,239 6.7% 7.2%
(87,010) (1.7%) (1.8%) (42,183) (1.0%) (1.0%)
332,984 6.5% 6.9% 255,056 5.8% 6.2%
本集團擁有人應佔溢利
280,056 5.5% 5.8% 200,038 4.5% 4.8%
二零一五年年度業績與二零一四年年度業績的比較。
二零一五年,本集團取得收入為人民幣
5,129,111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4,429,202千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零一五年,服務性收入為人民幣
4,831,722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4,147,015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16.5%,增長來源
於不斷擴大的客戶基礎和集團主要業務的持續和多元化發展。
二零一五年,各業務集團的收入分別佔整個集團收入的
73.7%和26.3%(二零一四年:約佔
73.1%和26.9%),各業務集團
的收入增長情況如下:
二零一四年比重增長率
人民幣千元
3,237,830 73.1% 16.8%
1,191,372 26.9% 13.2%
4,429,202 100% 15.8%
二零一五年比重
人民幣千元
3,780,692 73.7%
1,348,419 26.3%
5,129,111 100%
二零一五年,各業務集團的服務性收入分別佔整個集團服務性收入的
74.1%和25.9%(二零一四年:約佔
73.5%和26.5%,
各業務集團服務性收入增長情況如下:
二零一五年比重二零一四年比重增長率
人民幣千元人民幣千元
TPG 3,578,708 74.1% 3,049,725 73.5% 17.3%
IIG 1,253,014 25.9% 1,097,290 26.5% 14.2%
4,831,722 100% 4,147,015 100% 16.5%
主營業務成本
二零一五年,本集團的主營業務成本占收入的比例為
70.3%(二零一四年為:
69.5%),較去年同期上升
0.8%。本集團的
主營業務成本為人民幣
3,605,903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3,080,046千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二零一五年,本集團取得毛利約為人民幣
1,523,208千元(二零一四年為:人民幣
1,349,156千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12.9%。二零一五年集團毛利率約為
29.7%(二零一四年為:
30.5%),較去年同期下降
0.8%;是由於報告期內,華為業務
增長迅猛,而華為業務的毛利率水準較其他業務水準略低所致,剔除該結構性影響,本集團毛利率較去年有提升。
未來本集團將通過以下措施來提升毛利率水平。
繼續專注於下一代科技及更高利潤業務,例如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業務將較我們現有的業務有較高的
充分發揮「解放」平台之功效,持續提升運營效率及人員利用率。
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二零一五年,其他收入為人民幣
46,259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60,492千元),較去年同期下降
23.5%,主要是由於報
告期內政府補貼下降所致。
其他收益及虧損
二零一五年,其他收益及虧損為人民幣
17,625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1,304千元),較去年同期上升
1,251.6%,主要是
由於報告期內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導致美元銀團貸款評估產生匯兌損失所致。
處置子公司收益
二零一五年,處置子公司收益為人民幣
111,724千元,主要是本集團出售旗下專注於培訓業務的子公司部分股權之收益。
二零一五年,銷售及分銷成本為人民幣
178,581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219,789千元),較二零一四年下降了
二零一五年,銷售及分銷成本佔收入的比例為
3.5%(二零一四年為
5.0%),較去年同期下降
1.5%,二零一五年,銷售及
分銷成本佔服務性收入的比例為
3.7%(二零一四年
5.3%),較去年同期下降
1.6%,在營銷管理效率方面的提升。
二零一五年,行政開支為人民幣
744,516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664,752千元),較二零一四年增長了
12.0%。二零
一五年,行政開支佔收入的比例為
14.5%,相對於二零一四年之
0.5%,二零一五年,行政開支佔服務性收入的
15.4%(二零一四年為
16.0%),較去年同期下降
0.6%,體現了本集團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零一五年,研發成本支出為人民幣
78,066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64,161千元),較二零一四年上升
21.7%,二零一五
年,研發成本支出佔收入的比例為
1.5%,相對於二零一四年同期之
財務費用和所得稅
二零一五年,財務費用佔收入的比例為
1.8%,較二零一四年之
0.1%。財務費用為人民幣
92,509千元(二零一四年:
84,385千元),較二零一四年增長
9.6%,上升的幅度低於收入增長的幅度,本集團認為該等增長尚屬合理。
二零一五年,所得稅為人民幣
87,010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42,183千元),比二零一四年上升
106.3%。上升的主要原
因是由於報告期內,處置子公司購權之收益產生的特別稅項為人民幣
17,195千元,另外,北京和上海兩地實體的稅率較
去年有所提升,退稅和免稅數額及稅收優惠減少,因此導致所得稅同比增加較大。
其他非現金開支
二零一五年,物業、廠房及設備之折舊佔收入的比例為
1.0%,較二零一四年同期之
0.4%。物業、廠房及設備之
折舊為人民幣
50,647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60,137千元),較二零一四年下降
二零一五年,其他費用主要為無形資產及預付租賃款項攤銷,其佔收入的比例為
1.8%,相對於二零一四年同期之
1.8%持平。
其他費用為人民幣
91,961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80,676千元),比二零一四年上升
14.0%,上升的幅度低於收入增長
二零一五年,購股權開支佔收入的比例為
0.3%,相對於二零一四年同期之
0.4%下降了
0.1%。二零一五年,購股權開支為
13,637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16,906千元),比二零一四年下降
二零一五年,呆帳撥備為人民幣
62,055千元(二零一四年:人民幣
27,103千元),同比增長
129%呆帳撥備佔收入的比例為
1.2%(二零一四年為:
0.6%),較去年同期上升
0.6%。是由於報告期內集團對以前年度處置可供出售投資之收益進行呆
賬撥備所導致的一次性影響。
年度溢利和每股收益
二零一五年,本集團取得年度溢利為人民幣
332,984千元(二零一四年為:人民幣
255,056千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30.6%,二零一五年的年度溢利佔收入的比例為
6.5%(二零一四年為:
5.8%),較去年同期上升
0.7%。二零一五年的年度
溢利佔服務性收入的比例為
6.9%(二零一四年為:
6.2%)較去年同期上升
剔除少數股東應佔溢利後,二零一五年,本集團擁有人應佔年度溢利為人民幣
280,056千元(二零一四年為:人民幣
200,038千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基於本集團擁有人應佔年度溢利,計算出二零一五年的每股基本盈利約為人民幣
14.05分(二零一四年為:人民幣
10.72分),
較去年同期增長
A.企業管治常規
本公司董事會相信,企業管治對本公司之成功至為重要,故本公司已採納不同措施,確保維持高標準之企業管治。
本公司已遵循上市規則附錄十四所載的企業管治守則(「管治守則」)之守則條文的指引,執行其企業管治措施。
本公司主要企業管治原則及常規以及有關上述偏離的詳情在下文概述。
董事會認為,本集團於二零一五年一月一日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已守則,惟下列情況除外:
(i)董事會主
席因需要處理其他業務,未能親身出席本公司於二零一四年五月十八日舉行的股東週年大會(「二零一四年股東週
年大會」)及於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日舉行的股東特別大會(「股東特別大會」),因而偏離了管治守則條文第
然而,其中一位獨立非執行董事已出席二零一四年股東週年大會及股東特別大會並擔任大會主席;
(ii)董事長及首
席執行官的角色由同一人擔任(偏離管治守則條文第
A.2.1條)。
董事會將繼續提升適合本公司業務操守及發展的企業管治常規,並不時檢討該等常規,以確保本公司符合法定及
專業標準,以及參照標準的最新發展。
B.董事之證券交易
本公司已就證券交易採納上市規則附錄十所載上市發行人董事進行證券交易之標準守則(「標準守則」)。於截至二
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董事已確認遵守了標準守則。
1.董事會之組成
於回顧年內及直至本報告刊發日期為止,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包括:
執行董事:
陳宇紅博士(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唐振明博士
非執行董事:
趙令歡先生(於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七日辭任)
張亞勤博士
林盛先生(於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七日辭任)
獨立非執行董事:
曾之杰先生
梁永賢博士
宋軍博士(於二零一五年五月十八日退任)
賴觀榮博士(於二零一五年六月二日獲委任)
有關本公司主席及其他董事之背景及資歷等詳情,已載於本年報內「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履歷」一節內。全
體董事已付出足夠時間關注本集團之事務。各執行董事具備合適資格及足夠經驗,故能勝任其職位,以致
可有效地履行其職責。
據本公司經一切合理查詢後所深知、盡悉及確信,董事會成員之間不存在財務、業務及家庭關係。
2.會議及董事出席率
截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年內,董事會舉行二十三次董事會會議,其中四次為檢討及通過財務表
現及經營業績以及審議及通過本公司整體政策及策略的常規會議,十一次為批准截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三十一日年內因行使購股權而配發新股的會議,八次為討論集團日常營運德會議。上述已舉行之董事會會
議及股東會會議之出席記錄載列如下:
會議出席╱會議出席╱
因行使購股權因討論集團
會議出席╱而配發新股日常營運會議出席╱會議出席╱
已舉行的而已舉行的而已舉行的全年已舉行的全年已舉行的
董事會會議次數董事會會議次數董事會會議次數董事會會議次數股東會會議次數
陳宇紅博士
4/4 11/11 8/8 23/23 0/2
4/4 11/11 8/8 23/23 0/2
唐振明博士
4/4 11/11 8/8 23/23 0/2
非執行董事
趙令歡先生
0/1* 0/2* 0/1* 0/4* 0/0*
張亞勤博士
2/4 0/11 0/8 2/23 0/2
1/1* 0/2* 0/1* 1/4* 0/0*
獨立非執行董事
曾之杰先生
4/4 0/11 2/8 6/23 0/2
梁永賢博士
4/4 11/11 5/8 20/23 2/2
0/1* 2/2* 0/5* 0/8* 0/1*
賴觀榮博士
2/3* 0/9* 1/1* 3/13* 0/1*
*只計算其在任期間的會議次數
董事於每次董事會會議舉行前收到待決策議程詳情和詳細文件。公司秘書負責於董事會會議舉行前向董事
分發詳細文件,以確保董事可在知情情況下就會議上討論事項作出決定。公司秘書亦負責確保董事會會議
程序得以遵守,並就遵守董事會會議程序事宜上向董事會提供意見。
3.董事會之職能
董事會目前負責企業策略及發展、監督本集團的業務運作、財務報告、董事委任、遵守法規、風險管理、
主要收購、出售及資本交易等事宜。董事會轉授予管理層之主要企業事宜包括:編製年度及中期賬目供董
事會批核、執行董事會採納之業務策略及倡議方案,以及執行內部控制系統。
4.獨立非執行董事
本公司委任之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均具備合適及足夠經驗及資歷以履行彼等之職責,藉以保障股東權益。
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其中一位具備適當會計專業資格或有關財務管理專門技能,符合上市規則第
各獨立非執行董事每年會向本公司確認其獨立性,故本公司根據上市規則第
3.13條,認為該等董事為獨立
宋軍博士於二零一五年五月十八日退任後,董事會只有兩名獨立非執行董事,人數低於上市守則第
條規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