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晚清发展李鸿章与北洋舰队队时没有钱,而甲午海战战败后

120年前的今天,朝鲜半岛丰岛海域,隆隆的炮声打破了海面的宁静。硝烟弥漫的海面上高挂着黄龙旗和旭日旗的军舰来往拼杀。一场关系着清朝中国与明治日本两国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这就是被此后百年来的中国人视为国耻的清日甲午战争。作为一直以来的东亚第一大国,大清国为何会令国人蒙羞地输掉这场战争,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此后百年来每个中国人心头。
甲午一叹:举国不知世事变
日本筹集的军费是清政府的三倍,而且日本没有借一分钱的外债。
大清缺乏的是信用,这就是清朝无法利用金融工具融资的核心问题。
日本百姓要面临的是数倍于清朝的负担,日本社会却比清朝要稳定。
如果注意一下最直接原因,那就是日本的农业生产率远高于清朝。
甲午二叹:照猫画虎终非虎
而随着战况的发展,慈禧太后的介入更直接挽救了李鸿章。
总兵力25400余人,这是清朝能出动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的全部兵力。
甲午战争中的清军,尤其是远征朝鲜的部队,已装备先进的后膛枪。
清朝军队的指挥官在基本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
甲午三叹:以私心坏国事者谁?
“在户部竟如此”,一条自己人绊马索,做到了日本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朝鲜问题,实际是光绪和帝党走向真正权力中心的关键一战。
为了攻讦李鸿章,李鸿章孙子当日本“驸马”的“故事”都写进奏折。
而随着战况的发展,慈禧太后的介入更直接挽救了李鸿章。
甲午四叹:百年易过谣诼难消
实际情况是黄海海战之后的北洋水师再也没有恢复战斗力。
掌握了日本这个国家的维新元勋们当然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北洋舰队官兵军纪再涣散,也不可能为晒几件衣服冒着生命危险。
相对于近4亿日元的甲午战争赔款金额,只占约四十分之一,是九牛一毛。
甲午战争失败的本质所在,一个是我们不懂得拥抱世界,另外一个,是我们不懂得拥抱海洋。
现代日中友好以后,日本人一直不太肯谈清日战争的历史事情,不愿意刺激中国人的心理底线。
从现代人立场看,朝鲜经历了一个亡国的过程,但在1895年后,朝鲜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亡国的过程。
日本在台湾推动近代化是为实现日本的利益,今天台湾朝野却争相感谢日本,这是种自我作贱的心态。
对于中日两国近来逐渐升级的矛盾,鸠山表示,要想完全解决矛盾,就需要解决心理层面上的问题。
安倍的行为只会让日本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孤立,日本国民也不会表示支持,他的支持率只会越来越低。
侵略往往同样源于受害者意识,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三国干涉还辽,让当时的日本人感到自己才是受害者。
安倍在对外交往中一直在制造紧张局面,而日本与中国的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都沦为美国离间两国关系的工具。
甲午一役之后,一直“以中国为师”的日本第一次打败了“老师”,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
中日两国的年轻人都对战争无知,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他们不了解战争,更不会知道战争的残酷性。
首相安倍近期来的一系列举动,都是挑战战后格局,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日本国民。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艺术品藏品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请选择所在地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商品描述:
"本店图书库存一般在10本内,请您尽量在订单确认当日付款!所有图书均为正品行货全新,与您亲临地面商店选购的商品享有同样的品质保证!基本信息书名:中国海军史(晚清民国卷)原价:48.00元作者:左立平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8字数:页码:320版次:1装帧:平装开本:16开商品标识:jd编辑推荐\n适读人群&:清史爱好者、民国史爱好者、军事爱好者\n1885年到1945年,我们有一个长期敌人,它凶悍狡诈,甲午海战、八年抗战,中国的海面硝烟滚滚;未来,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但中国海军誓死捍卫海疆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现役大校左立平研究员为您专业揭示中国近代海军的悲壮历史!内容提要《中国海军史(晚清民国卷)》主要讲述了自鸦片战争开始,林则徐、魏源倡议,中国统治阶层开始关注海洋、水师改革开始。经太平天国运动、日本于19世纪70年代侵犯台湾和琉球(今日本冲绳)与朝鲜刺激下,中国海军成立速度加快,到80年代正式成军且成为亚洲一的海军初建时间。到经甲午海战战败后,中国海军的历史被人们忽略了。其实,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努力下,晚清时期的中国海军也曾经吓退过意大利对我国的侵略。晚清海军在再次初具规模时,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海军进入了长达三十年的分裂阶段,沦为各派军阀内部战争的工具。最终,在抗日战争期间,以悲壮的近乎集体沉船的形式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抗战争,国民党海军用鱼雷战术击沉击伤日本战舰上百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产党海军也开始逐渐形成,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目录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近代海防意识的觉醒2.日本的崛起3.购舰惨遭失败4.解惑两次海防大筹议扩展阅读:“高升”号运兵机密的泄露二、北洋海军成军1.买舰一造舰一买2精练北洋海军3.海军更要讲教育4.北洋海军的历史地位扩展阅读一:琅威理与刘步蟾关于升旗之争扩展阅读二:中国近现代海军军旗的演变三、洋海军在行动1.“环渤海防御圈”三大基地的建设2.东亚危机中的北洋海军运用3.北洋海军访问日本所引发的思考4.一主炮晾衣”事件的谎言5.李鸿章与北洋海军四、千年未有之大敌1.北洋海军建设停滞2.日本海军的战争准备3.尽占先机的战略筹谋4.战争爆发一一丰岛海战5.日本发动战争的深层次原因扩展阅读一:丰岛海战中的“济远”号扩展阅读二:“济远”舰水手王国成五、中日海上大搏杀1.海上对决——黄海海战2.中日黄海海战中的阵法谁更胜一筹3.以成败论英雄公正吗?4.孤岛悲歌一一威海卫之战5.甲午海战的历史教训扩展阅读一:黄海海战日本舰队是否挂过美国国旗?扩展阅读二:黄海海战中丁汝昌是如何受伤的?扩展阅读三:黄海海战是谁重创了“松岛”舰?扩展阅读四: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之死六、再造中国海军1.由《马关条约》所引发的2.重建海军的不同主张3.艰难曲折的重建海军之路4.海军参加辛亥革命5.孙中山的海军建设思想扩展阅读一:李鸿章被刺缘由扩展阅读二:“肇和”舰起义秘闻扩展阅读三:“海天”舰触礁之谜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海军1.“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中的海军2.北洋政府海军的分裂3.奉系东北海军的建立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海军为何四分五裂5.刘冠雄的海军主张扩展阅读:“海军”乎?“江军”乎?八、抗日战争前的中国海军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海军2.海军发展战略3.装备建设举步维艰4.来自日本的威胁5.陈绍宽的海权思想扩展阅读一:中华民国的第一艘自造军舰扩展阅读二:抗日战争前夕中国海军舰船知多少?九、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海军·1.中日海军战前准备2.参加淞沪战役3.坚守江阴要塞4.顽强抵抗长江之敌5.实施水雷游击战6.国民党海军在抗战中的作用7.中共海上抗日武装力量扩展阅读一:歼灭长江日舰计划泄密案扩展阅读二:“一·二八”抗战中海军“袖手旁观”责任在谁?十、让历史告诉未来1.抗战后中国海军重建2.人民海军的诞生3.人民海军的使命任务作者介绍左立平,主要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海军战略、海洋等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毕业于军事科学院,研究生学历,获军事学硕士学位,大校军衔,现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作为全军外宣专家,多次接受在北京台青年频道的《军情解码》、深圳卫视的《决胜制高点》和《军情直播间》、凤凰卫视的《中国战法》、湖北卫视的《长江新闻号》、人民网《军事栏目》的采访,为广大观众解读世界战争史和当前世界各国海军发展情况。著和主编《世界海军百年风云》、《国家海上安全论》、《国家海上威慑论》、《二战全景纪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精锐之师》、《中华海魂》、《航母与海战》、《时空海洋》、《戎海固防》、《直击陆岛—成功登陆作战的思考》等作品。在《中国军事科学》、《国防大学学报》、《战略研究》、《军事历史》、《海军军事学术》、《解放军报》、《海军报》、《环球时报》、《知识博览报》等军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奖。文摘请用word图文文件,见附件四、千年未有之大敌3.尽占先机的战略筹谋天皇谕令从皇室内库拨款30万日元,作为海防补助费,全国华族和富豪也竞相为&扩充海军捐款。到同年9月底,捐款总额达103.8万日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在甲午战争前夕的1892年,日本军费竟达国家总预算的41%以上。与&1881年相比,1887年日本陆军军费增加了40%,海军军费增加了200%。1888年一1890年,先后担任海军大臣的西乡从道和桦山资纪都提出了海军&扩充议案,实施购买和自造排水量2&439吨的“千代田”号、4&216吨的“吉野”&号、3&150吨的“秋津洲”号等3艘巡洋舰及1&609吨的“八重山”号通报舰的扩军&计划。其中“吉野”号购自英国,航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至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已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37艘,总排水量6万吨。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在数量上仍占有一定的优势。问题是中国海军&缺乏集中统一指挥,各洋海军仍隶属于各地区疆吏督抚指挥,其数量优势难以&在战争中充分发挥出来。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只有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相抗衡,因此,战前中日海军实力具有实际意义的对比,只能是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的对比。由此可见,中日双方各有所长,北洋海军在装甲防护和大口径火炮方面占&有优势。日本海军在快速舰和速射炮方面占有优势,尤其是日舰舰龄较短,在&设计时吸收了当时世界科学技术新成果,战术技术性能上优于中国军舰。就双&方整体实力而论,日本海军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北洋海军依托本国沿海基地,&仍然具备与日本海军抗衡的基本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运用海军的战&略战术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经过长期战略准备、精心筹谋的一场侵略战&争。自从1882年将中国列为头号假想敌和侵略目标之后,日本政府在大力扩张&军备的同时,就积极着手组织对中国的战略侦察。为确保战争胜利,日本多次组织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战备演习。1892年&2月,专门制定了《陆海军联合大演习条例》,1893年制定了《战时大本营条&例》。日,大本营御前会议做出对华发动战争的决定,并确定了&日本海陆军作战的基本方针。大本营随即根据中日国情和军力状况制定了整个&作战计划:先以海军主动寻歼北洋水师从而夺取制海权,再将陆军主力从海上&输送人渤海湾择地登陆,在直隶(今河北)平原与清军陆军决战,然后进攻北&京,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日本政府甚至做好了海战失利、清军攻进本土的最坏打算,一旦失败退守&本土,承受清朝的强大报复,天皇甚至有准备退到北海道的战争预案,考虑可&谓十分精详周全。战争爆发后,日本海陆军始终遵照战时大本营确定的作战方案有序、坚&决、迅速地展开行动,倾力以赴,孤注一掷。日本将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后,启动了全方位情报战,不断向中国派遣&各类间谍,在中国建立了诸如东洋学馆、日清贸易研究所等间谍机构。在甲午战争爆发10年前的中法战争期间,日本间谍就乘机“游历”&了中国&沿海各省,并提出了一份名为《攻取中国以何处为难何处为易》的报告书。在&该报告书中,对中国的“山川险要,土俗人情,无不详载”。他们以“武官”、“留学生”等名义,有组织地向中国派遣了上千名间谍,日本召开战前御前会议,居中者为明治天皇潜入大江南北,以及北洋舰队等重要军事要害部门,向国内发回数以万计的有关&中国政治、社会以及军事的情报,其精确度之高,判断之准超出一般人想象。1886年,27岁的日本陆军中尉荒尾精奉命赴华建立谍报网,他在经商卖药&的掩护下,将触角伸向各地,相继在北京、长沙、重庆、天津、福州等地建立&了众多分支机构,组成了一个遍布中国主要城市的间谍网,并以这些城市为基&地,把触角伸展到了中国的广大农村。这些日本间谍穿着中国服装,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扮成洋行职员、游学者、商贩、僧人、农民、渔民、船夫、乞丐&等各种身份的中国人,侦察搜集各种情报。1893年,负责军事情报工作的日军参谋次长川上操六陆军中将还亲自进入&朝鲜和中国境内,实地考察了未来战争可能的预定战区。日本海陆军主力兵团&还组织进行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到甲午海战爆发前夕,日本对中国的总兵力和作战能力的评估,对中国每&个省所能提供的参战兵力等,都整理出了专题报告书。日军对朝鲜、中国东北及&渤海等预定战区都绘制出极其详尽的军用地图,图上标示出了每一座山丘、每一&条行军道路,直至可能途径村庄的每一口可供部队饮用的水井等情况。1894年,朝鲜半岛发生内乱后,日本政府认为发动对华战争的时机已经到&来,立即进行具体的战争筹谋。6月5日,日本政府在东京(后于9月8日迁至广&岛)正式组建对华战争的最高统帅部——日军大本营。6月17日,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对华战争,并确定了日本海陆军侵华作战的基本方针。其作战目&的是输送陆军主力兵团从海上入渤海湾择地登陆,在直隶平原与中国陆军兵团&进行决战,然后进攻北京。但是,日军大本营认为,中国有优势的是海军,因此,中日陆军主力在直&隶平原决战的结局,首先取决于海战的胜败,取决于日本海军能否首先在海上&战场歼灭中国海军的主力即北洋海军,只有掌握了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权,才能&保证安全地输送陆军主力兵团在渤海湾登陆,最终实现作战目标。鉴于上述预断,日军大本营在作战计划中将作战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日本出动陆军侵入朝鲜,牵制中国军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出海,寻歼&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夺取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权。第二阶段:根据海战场作战可&能产生的不同结局,分别设计出三种作战方案:若日本海军在海战中获胜并掌握预定海区的制海权,则立即输送其陆军主&力兵团进入渤海湾择地登陆,在直隶平原与中国陆军兵团实施决战。若海战战平,日本海军不能掌握预定海区的制海权,则以陆军主力兵团达成对朝鲜半岛的占&领。若日本海军海战失败,中国海军掌握黄海、渤海制海权,日本军队则全部&收缩回本土设防,准备全力抵抗中国军队对日本本土的进攻。从以上计划看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制海权。日军大本营关于对华作战预案,十分周密、明确而又坚决。对清军没有做&出任何轻视的判断,其决策完全符合兵家制胜之道。日本明治天皇为了更邻近战区,便于直接指挥,于日到达广&岛大本营,一直到第2年4月中日战争结束,明治天皇亲自督战达225天。曰本广岛大本营日本拟定的作战预案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近代军事特点的海军制胜战略指&导。中日战争是由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之间进行的战争,其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无不依赖于中日两国海军兵力在海上战场的决战。在这场海上角逐中,中日两国海军对黄、渤海制海权的争夺,关系到战争&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日军大本营已牢牢抓住了进行这场战争的关键,&当战火尚未点燃之时,日方已占据了主动而有利的战略态势。1894年,正值慈禧太后60大寿,以李鸿章为首的清政府宁可置军备不足&于不顾也要顺利地举行这次“万寿节”。在“避战”、“自保”军事方针指导下,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做战前准备。在日军大量增兵的情况下,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发电给李鸿章请示机宜,李鸿&章仍不相信日本会发动战争,不仅不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反而电令丁汝昌,命令在&朝鲜的北洋舰队的舰艇管带严格管束士兵,禁止水兵登岸,以免发生摩擦,引起&衅端。日本政府见清政府如此软弱,在朝鲜继续增兵。北洋舰队将领丁汝昌、&林泰曾等人坚决主张抵抗,但遭到李鸿章压制,最后将军舰从朝鲜全部调回。在李鸿章看来,日本会遵守“万国公例”的,不会先动手发动战争。然&而,此时此刻的日本正准备用突然袭击的手段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日,清政府在发布对日宣战诏书中说,日本“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一语道出当时中国仓促应战的窘态。可见,在战略上,清廷缺乏对战争的全盘策划与部署,对于战争的各种可&能情况未进行分析和判断,更没有制订出一套应付战争爆发后的作战预案。战争初期,清廷主战派认为,日本不过海上小国,必可一战而胜之;主&和派则强调,清军装备不如日本,需依赖国际力量居间调停,否则难以取胜。&那时,主战派与主和派考虑的是天朝大国的虚荣和派系集团的私利,对于海陆&作战的战场准备、战略战役的协同配合等,均心中无数。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充&分重视海上战场对制海权的争夺。对于动员和使用其他海军兵力与北洋舰队联&合作战的问题,根本未作认真考虑和部署,更没有组建一个统一的战争指挥机&构。因此,战争的爆发必然使中国陷入被动和不利的战局之中。3.战争爆发——丰岛海战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岸中部的丰岛海域不宣&而战,公然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丰岛海战是中日甲午海战的第一场海&战,拉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大幕。这是世界近代史上一场非常典型的“海军制&胜”的战争。1894年初,朝鲜全罗南道古阜郡爆发农民武装起义,朝鲜政府无力招架,&乞求清政府出兵。日本政府将朝鲜的乱局视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天赐良机,他&们竭力怂恿中国出兵助“剿”,以此作为其乘机出兵朝鲜的借口,并假惺惺地&表示日方“并无他意”。1894年6月初,清朝出动海陆军部队赴朝助“剿”。6月5日,日本政府组&建战时最高指挥部——战时大本营,并于当天派军队在朝鲜仁川登陆。随后,&日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抵达朝鲜,到6月底,赴朝的日本陆军已达万人,军舰&达8艘,其总兵力已超过清军,使狭小的朝鲜半岛乌云密布,气氛日紧。对于日方的军事紧逼和外交恫吓,清政府并未做好军事上的准备,一味寄北洋舰队“济远”号希望于俄、英等列强进行干涉调停。然而,清政府天真的幻想像肥皂泡一样一&个接一个破灭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既已完成了先期的军事部署,又消除了外交&上的后顾之忧,此已准备好对华开战。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中部的丰岛海域,&以卑鄙的偷袭手段不宣而战,袭击了中国赴朝运兵船队的舰船,公然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战争既是交战双方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总体较量,同时也是一场谋略上&的“拼杀”。中日海军在丰岛海战中的实力对比较为悬殊,因此,决定了战斗&结局。两国丰岛海战实力对比可见下表。丰岛海战中日双方参战军舰力量比较丰岛海战中日双方参战军舰明细表1894年7月上旬,随着日本陆军源源不断地赴朝,朝鲜半岛上空充满剑拔&弩张的气氛,李鸿章派军舰向朝鲜增兵,计划派4支援军共1.3万人,从陆路取道辽东渡鸭绿江赴平壤。由于道路遥远而难救牙山作战之急,李鸿章决定从天&津抽调2&000余人经海路直接赴援牙山。中国向朝鲜牙山的增兵计划开始实施,出于安全考虑,担心海路运兵会遭&遇日军攻击,李鸿章决定租用英国“爱仁”号、“高升”号、“飞鲸”号3艘&轮船承担运兵事宜,令北洋舰队派军舰随行护航。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派“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率“济远”号、“威远”号和“广乙”号3舰编队承担护&航任务。日至23日,运兵船队分3批从天津起航,北洋海军护航编&队由威海卫直接驶往朝鲜牙山护航。清军秘密增兵计划被潜伏在天津多年的日本间谍获取。日军大本营决定采&取海上偷袭行动。7月22日下午,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向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中将正式下达前往朝鲜海域袭击北洋舰队的命令。次日11时,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3艘军舰从佐世堡起航,驶向朝鲜牙山海域。16时,&伊东祐亨率主力编队后续出航。日晨,“济远”号和“广乙”号2舰由朝鲜牙山返航(“威&远”号已护卫“爱仁”号和“飞鲸”号先期返航),当驶至牙山湾口外丰岛西&南海域时,突然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巡洋舰“吉野”号、“浪速”号、“秋津洲”号舰相遇。7时15分,方伯谦传令官兵进人炮位,准备迎敌,而日&舰此时位处丰岛附近的狭窄水道,因不利于机动作战,遂向右偏转16度驶至开&阔海面,再左转舵16度直扑“济远”号和“广乙”号2舰。7时45分,日舰“吉&野”号首先发炮轰击中国军舰,以不宣而战的卑劣方式挑起战端。这是一场实力差距较大的海上遭遇战。日本军舰在数量、吨位、航速、火&炮等方面均占有明显的优势。战斗进行约1小时20分,“济远”号和“广乙”&号2舰先后被击伤,“广乙”号属于广东海军,是由福州船政局1890年制造的&铁胁木壳巡洋舰。开战之初,“广乙”号乘日舰齐攻“济远”号时直扑“吉&野”号,“吉野”号害怕“广乙”号发射鱼雷,紧急向左规避。“广乙”号逼&近日舰“秋津洲”号600米处,正要发射鱼雷,忽被日舰击中桅杆。此时硝烟&笼罩海面,难以分辨敌我。就在硝烟散开之际,日舰“浪速”号发现“广乙”&号已逼近其三四百米处,遂开炮将“广乙”号击伤,“广乙”号发炮还击,一&弹穿透“浪速”舰左舷,由内部穿过后部钢甲板,炸坏其备用锚和锚机。“广&乙”号乘机右转舵,向朝鲜西海岸方向规避,驶至十八岛触礁搁浅自沉。日本舰队在追击“济远”号时,发现了朝鲜丰岛方向驶来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和运送军械饷银的“操江”号运输舰。“操江”号轮是24日14时从威&海出发前往牙山的,装载有20万两饷银和一批军械。该舰是木壳运输舰,排水&量是900吨,装备有旧式炮5门,航速仅为9节,战斗力低,防御能力差。当遭&日舰“秋津洲”号追击时,既难以逃脱,也无力还击。“秋津洲”号在距其&4&000米时要求停驶,“操江”号挂起白旗,同时将密码本和文书投入炉中焚&毁,但20万两饷银未能及时投入海中,最后“操江”号被日舰俘获。“高升”号的结局则不是那么乐观。这是一艘吨位为1&355吨的英国籍商&船,租用运送中国陆军赴朝鲜,船上载有清朝陆军1&116人。英国船长高惠悌&认为,该船为英国船只,又挂英国旗,足以保护该船免受攻击。没想到,日舰&“浪速”号驶近“高升”号舷侧,用炮口迫使它停下,以“临检”为由,要求&俘获该船。“高升”号上的清军官兵宁死不肯降敌,日舰大为恼怒,发炮将其&击沉。在“高升”号倾斜沉没的过程中,船上的中国陆军官兵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用步枪射击日舰。船沉后,穷凶极恶的日本水兵驾驶小艇在海上捕杀清军&官兵,“高升”号上871名官兵壮烈殉国,仅有245人侥幸逃生。此事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重大事件。消息传入英国,人心激愤、舆论哗&然。英国政府、海军以及船东公司的反应十分强烈,日本当局为了安抚英国方&面,表示尽快进行调查,保证若“万一日本军舰错打了英国船,日本将赔偿全&部损失”。然而,日本政府看穿了英国当政者的心态,认为英国既然确定了&“联日&防俄”的外交战略,不会为一艘商船被击沉而与日本决裂。此事由英国驻上海&的海事裁判所接手审理。因英方内部对此案意见纷争,案件只好搁置而成为悬&案。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英国向中国政府强索赔偿英金33&411镑&(合白银312&922两),此案才算终了。日舰“吉野”号继续追击“济远”号。当“吉野”号尾追“济远”号至&2&500米时,“吉野”号开始以右舷炮射击,共发6弹,皆未命中。接着,“济&远”号用150毫米尾炮瞄准“吉野”号连发4炮,第1发击中“吉野”号桅楼,&第2发击中舰首,第4发击中要害。受伤后的“吉野”号不敢再追,转舵撤回。丰岛海战中,北洋舰队仓促应战,敌众我寡,损失惨重。“广乙”号被&焚,“操江”号被俘,所雇“高升”号轮船被击沉,“济远”号多处受伤。丰&岛海战后,朝鲜西海岸的制海权被日本海军夺得,日本运兵船在朝鲜海域畅通&无阻,毫无顾忌地运兵朝鲜,为以后的陆战和海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媒体推荐暂无"
艺术品收藏股票/基金&
关于甲午战争的10个争议:北洋舰队缺不缺炮弹
作者:彭珊珊 于淑娟
  日,辽宁旅顺口方家屯附近,日军山炮中队在开炮。甲午战争中,在战役次数、投入兵力和直接影响等方面,陆战都超过海战。
  甲午战争在爆发前夕就已是举国舆论关注的重心,历经百余年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与此同时,它也是争议乃至谣言的重灾区,各种传说在层累的演绎中变得戏剧性十足。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今天,我们整理了10个有代表性的争议,以飨读者。
  争议一 慈禧真的搜刮北洋海军的经费了么?
  不少人将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失败归咎于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三海、颐和园。真的是这样吗?这搜刮、挪用的海军经费,源自何处?
  作家叶曙明撰文以为,海军经费不等于海军军费,海军经费相当于海军衙门的办公费用。李鸿章买军舰的钱本来就不是从户部划拨给海军衙门的“海军经费”中出。其次,修园所费260万两也并非户部每年划拨的固定经费,实则为经过李鸿章动员,由两江、两广、湖广、省的四位总督和、江西两省巡抚共同报销的。虽然海军衙门说,用这经费修园子是要“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颐和园昆明湖畔有两个水师学堂),但封疆大吏也是心知肚明。当然,这笔钱若是不修园林,也能多买两艘军舰,但若不是给皇太后修园林,封疆大吏们是不是还会积极筹款呢?
  这笔钱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省以“海军军费”为名义筹集,而实质上就是给慈禧办寿的。
  参考:叶曙明,《慈禧:从“女人家”到“政治家”》,《文史博览》,2014.5
  争议二 甲午战争是在海上战败的?
  提起甲午战争,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北洋水师,似乎这场战争就是败在海上的。事实上,清朝和在海上只发生过两次海战和一次舰队保卫战:丰岛海战是一次规模不大的遭遇战,黄海海战是一次惨烈的交锋,而其胜负学术界今日仍有争议,第三次则是北洋水师被围困在威海军港逐渐被消耗最终全军覆灭的过程。甲午战争中的陆战则有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防之战、五次海城之战、盖平之战、牛庄之战、田庄台之战等多次重要战役。在战役次数、投入兵力和直接影响等方面,陆战都超过海战。
  参考: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2014.5
  李少林,《甲午之败―被忽略的陆战战场》,新华网,2014.7
  争议三 北洋舰队是亚洲排名第一的强大近代化舰队吗?
  它曾经是,在1888年以前。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此时它有25艘舰艇,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军队训练水平不亚于西方的远东海上劲旅,其中“定远”、“镇远”2艘一等铁甲舰称雄亚洲。然而清政府不懂得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此后就紧缩开支,甚至严令禁止再添购新的舰、炮、军火,最终北洋海军的主力只剩下8艘军舰。
  反观日本,其近代海军几乎和清朝从同一道起跑线上出发,始终呈现着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的形势,而到了战前日本性能优异的战舰吨位已经超越清朝。日本海军为了与清国海军作战,对舰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合并,组成临时“联合舰队”。此时日本海军共拥有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31艘,其中包括专门为克制中国的“定远”、“镇远”铁甲舰而设计建造的3艘“松岛”级军舰,还有同时代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和北洋海军军舰动辄5年以上的舰龄相比,日本海军1891年后服役的全新军舰多达9艘,其中有2艘甚至是1894年刚刚服役的军舰。
  宗泽亚在其著作《清日战争》中说,清日两国海军都是倾两国财力武装的高科技兵种,清朝的外国战舰在吨位上名列亚洲海军第一;但是综合比较清日两国舰队各项指标,日本联合舰队优于清朝北洋水师。马幼垣的说法更加明确:“(甲午)未开战时战果已经写就草稿”,战前中日海军在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均相去颇远。并且,战事刚过就有西方海军界人士和在华记者发表看法认为“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
  参考:陈悦,《沉没的甲午》,凤凰出版社,2010.1
  宗泽亚,《清日战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4
  黄晓峰,《马幼垣谈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东方早报(,),
  争议四 黄海海战时北洋舰队真的缺炮弹么?
  这一说法最流行的来源应该是老电影《甲午风云》,里面充斥了北洋舰队因为缺炮弹(经费被贪污了)而功败垂成的暗示。不过,从历史考证上来说,这一说法的最初起源应该是来自1929年英人泰莱回忆录,由张荫麟译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书中说定远、镇远两舰加起来只有“三颗大弹”。泰莱,原为中国英籍雇员,甲午战争爆发后,曾被派为定远舰副管驾李鼎新的助手。
  就常识而论,五个多小时的激战,定、镇两艘主力舰仅靠三颗实战用大弹与敌人奋战,这说得通吗?既说北洋海军炮弹“奇绌”,又称“吾等之子弹尚足一小时之用”,泰莱一说未免自相矛盾。
  事实上,甲午战后,海军研究机构曾对黄海之战中国海军所射炮弹数量进行统计:定、镇两舰8门主炮一共射出197发炮弹,平均每门约25发。另据日方记载,击中日舰并使之严重受损的305毫米口径大弹有若干枚。1894年直隶候补道徐建寅奉旨赴威海查勘北洋海军,其查勘报告称:当时海军各舰所存炮弹共计5084颗,其中定、镇两舰305毫米口径主炮所用炮弹为537颗,还不包括岸上库存之数。徐建寅是兵器专家,其报告仅在内部使用,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因此,泰莱之说,实不足为信。
  参考:潘向明,《甲午黄海之役北洋海军缺乏炮弹说质疑―兼论其失利原因问题》,《清史研究》,2009年01期
  争议五 北洋海军在主炮上晾衣服?
  关于北洋舰队有著名的“主炮晾衣”的故事,称北洋舰队在访日期间被日方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看到在主炮上晾晒了衣物,由此论证军律涣散,注定打不赢战斗。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有一节叫《炮上晒裤,太监阅军》,说中国水兵在炮上晒裤子,其藐视武装若此,东乡看到以后谓中国海军不堪一击。而“能把个无知腐烂的太监(李莲英)放在海军检阅台上作检阅官,那么在主力舰大炮上晾几条裤子也就微不足道了”。根据海军史学者陈悦的考证,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是日本人小笠原长生。小笠原长生曾在甲午战争中参加过黄海大东沟海战,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因视东乡平八郎为偶像而被称为“东乡的跟班”。他在歌颂东乡平八郎的代表作《圣将东乡全传》中记载,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期间,东乡平八郎说他看到平远舰上晒着衣物,“很不整洁”。然而考诸丁汝昌、李鸿章的相关史料,可知当时“平远”舰根本没有去日本,更不可能被看到在炮管上晒衣服。小笠原在该书的英译版中删去了这一则晒衣服的故事。
  然而在中国,、罗尔纲、唐德刚均在各自的文章著述中绘声绘色地讲了“主炮晾衣”的故事,原型基本都是小笠原长生经不起推敲的创作。在田汉的叙述中,晒衣服的成了“济远”舰,而事实上“济远”舰也没有去日本,更不会被看到晒着水兵的短裤。唐德刚的版本中,晒衣服的是“定远”舰,然而它的主炮炮管长不到2米、离地3米、直径接近0.5米,晒衣服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从高处摔落。此外唐文提及东乡平八郎时对其职务、经历的叙述均有错误。然而以《晚清七十年》之著名和流传广泛,唐著的记载成为“主炮晾衣”的故事流传最广泛的一个版本。
  参考: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远流出版社,
  陈悦,《沉没的甲午》,凤凰出版社,2010.1
  争议六 刘步蟾是爱国将领还是投降派?
  刘步蟾是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在1895年2月“定远”舰中敌船鱼雷时自杀。在国人池仲v撰《门子香事略》中,刘步蟾是一位爱国海军将领,而在英国人泰莱的在华回忆录中,刘步蟾是不折不扣的懦夫,在海战中擅变队形,将自己的座舰“定远”聚众以求自保。1938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1947年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均援引沿用泰莱的叙述和评价。1962年电影《甲午风云》将刘步蟾塑造为反面典型,其“恶名”由此更加广为人知。
  “文革”结束以后,甲午战争研究专家戚其章正式提出重评刘步蟾,他指出泰莱对刘有很深的成见和愤恨,回忆录中“擅改阵型”的记载是编造的。史学界对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讨论,最后基本达成共识,不应采信泰莱的不实之词,刘步蟾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战斗、战功卓越,应当评价为爱国将领。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松岛”号,是当时一大奇功,历史学家张荫麟、罗尔纲都曾指刘步蟾曾冒领战功,将“镇远”舰的功劳揽在自己主事的“定远”舰身上。戚其章则发表研究认为,重创“松岛”号确为“定远”战功,“冒功说”不可信。
  参考:戚其章,重评刘步蟾引起的风波,《百年潮》,2006.3
  戚其章,刘步蟾冒功说质疑,《探索与争鸣》,2005.1
  争议七 “逃跑将军”叶志超狂奔500里是真的吗?
  《清史稿?叶志超传》记载,平壤之战中,守城的各军总统叶志超不战而退,连夜逃跑,“趋五百余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于是“逃跑将军”狂奔500里溃退回国成为人尽皆知的笑柄。日军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之后,守城的叶志超如能率兵坚持数天,战事当有转机(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然而叶志超完全丧失信心,不战而下令撤退,且撤退的军队正中日军埋伏。一夜之间,清军在逃跑的路上被击毙或被俘者达2000余人,白白葬送了约5个营,比战死的人数多得多。
  只是叶志超恐怕没有直接逃回国。有学者根据李鸿章电报、朝廷谕旨等考证认为《清史稿》记载有误,叶志超事实上先溃退至安州,于其北设防;然后受朝命收集溃兵整顿,筹防义州,最后按照朝廷的谕旨渡过鸭绿江,在九连城等设防,而不是直接溃入本土。当然,这并不能减轻叶志超的罪过。
  参考:,《卫汝贵、叶志超相关问题考》,《历史教学问题》,2011.6
  争议八 叶志超被赦免了吗?
  关于叶志超被判斩监候后的情况,一般采用《清史稿》的说法,认为他“遇赦归”,也就是说他最终蒙恩免罪成为“无罪之身”,《肥西县志》也有他遇赦后回到家乡,“岁余而卒”的说法。
  但是有学者考证刑部奏折和《叶氏宗谱》认为,叶志超只不过因“朝审情实”,历年蒙恩“免勾”,未被处斩而已。他到死仍然是朝廷的死刑犯,死后尸体运回家乡,与原配夫人合葬于黄老郢。是否被赦免,这对于“盖棺论定”来说有很大的差别。
  参考:张剑,《卫汝贵、叶志超相关问题考》,《历史教学问题》,2011.6
  争议九 总兵卫汝贵是不是被冤杀的?
  卫汝贵是甲午战争期间唯一被朝廷处斩的实授总兵,其罪状有二:一是平壤战役中“临阵退缩,节节败退”,以致“贻误大局”;一是所统盛军军纪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史学界“翻案风”兴起,戚其章、廖宗麟、陈悦先后为其翻案,认为卫汝贵在平壤战场上作战勇敢,其所统盛军军纪问题亦是莫须有的。陈悦以为卫汝贵完全是以光绪帝、翁同等为首的主战派利用言官力量,罔顾事实,党同伐异,打击主和派李鸿章的一个牺牲品。这一翻案似成定论。
  2011年社科院张剑撰文指出,卫汝贵在平壤之战中虽立有战功,但亦负有“城池失陷”之责。卫汝贵被处斩最重要的原因是所统盛军军纪败坏,这毫无异议。尽管其被杀与朝廷政争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他自己平日待兵寡恩。
  参考:张剑,《卫汝贵是被冤杀的么》,《探索与争鸣》,2011年12期
  争议十 甲午战争清廷赔了多少钱?
  从《马关条约》字面上看,清廷赔款2.3亿两。而谢俊美说,清廷赔款2.8亿两。戚其章说,清廷赔款2.6亿两。这笔账到底怎么算?按条约内容,中国对日赔款有三项:(1)军费库平银2亿两;(2)赎辽费库平银3000万两;(3)威海日军驻守费库平银150万两。合计为库平银2.315亿两。其实,日本实际得到的数目还应加上两项:(1)以库平实足(银两成色和分量)为借口多得的银两(谢认为多得的银两数额有3000万两;戚则认为有1325万两);(2)“镑亏”(金银兑换比价)一项多得的银两(谢认为这部分金额有2000万余两;戚则认为是1494万两)。另外,谢俊美还将清廷赴伦敦交付赔款一行中交付地点和手续的花费计入其中。于是,有了2.6亿两与2.8亿两两说。
  参考:
  谢俊美,《再论中日甲午战争的赔款问题》,《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95
  戚其章,《甲午战争赔款问题考实》,《历史研究》,1998年3期
(责任编辑:HN666)
07/25 10:3907/24 14:2407/24 14:2307/24 10:53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海战日本舰队损失 的文章

 

随机推荐